改革开放后,吴德春的什么入选了第6届全国美展

凤阳历史悠久,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至今流传着许多与凤凰有关的传说和故事,如凤凰山、凤凰台等。特殊的历史,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凤阳凤画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与安徽省灵壁的钟馗画、天长的判官画并称“皖北三绝”,蜚声海内外。凤阳凤画历经多代艺人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以凤阳地区为核心,以凤凰为核心主题的一种独特的民间绘画形式。安徽省非遗中心将其作为民间美术,已收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在凤阳县,有不少杰出的凤画传承人,吴德椿就是其中之一。

凤画是如何起源的呢?据传,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召集天下百工兴建皇城,中都罢建后,部分宫廷画师落入民间以画谋生,将龙凤图像改为画纸屏幅出售,后来又渐变成为今天的凤阳凤画。

全国各地画凤画的很多,由于地区和作者的不同,其表现手法和适用形式的不同,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独有凤阳的凤凰画被冠以地域的名称。

凤阳凤画属于工笔重彩范畴的民间画,凤凰的构成部件与其它地方明显不同。其色彩大红大绿,与已存于凤阳的楚文化中“尚赤”“尚绿”的习俗相同,且明快亮丽。凤阳凤画的表现形式可概括为“蛇头、龟背、九尾十八翅,鹰嘴、鸡爪、如意冠”。在绘画技法上,以民间工艺色彩为主,吸取了工笔花鸟画的构线敷色技法,又含有年画通俗画风。新中国成立前,凤阳凤画几经磨难,竟一度遭遇失传的窘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极为关怀、重视,沉睡于民间的凤阳凤画再一次觉醒并欣然发展。在凤阳,先后成立了“凤画研究所”“中山凤画院”“中国凤阳凤画院”“凤阳凤画研究会”等研究机构。凤画艺人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开拓,一幅幅与时俱进的凤画作品先后诞生,从而走进千家万户。凤阳凤画艺人吴德椿,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吴德椿自幼酷爱绘画,1969年调至凤阳工作后,对凤画便一直痴迷至今。擅长水彩画、工笔人物画、年画以及来凤阳之后所学的凤阳凤画,先后师从裴家同,鲍加、张发根、王济美、翁元璋、柳新生以及王碧梧、童雪鸿、孔小瑜、申茂之等人。跟随这么多业内名师学艺,渐渐地,他从最初的爱好者,进而成为钻研者、传承者,成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凤阳县凤阳凤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安徽省民间工艺大师,安徽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凤阳凤画代表性传承人。

吴德椿还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他17岁开始发表作品,几十年来散见全国报纸杂志。人民日报(海外版)、美术报、安徽日报等新闻媒体曾多次刊登介绍其艺术生平及其作品。其凤画作品远销海内外,深受众多美术爱好者好评。其工笔画作品《凤阳民歌-唱乡情》在1983年入选中央文化部、中国美协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展、凤阳凤画作品《大包干.凤还巢》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为了进一步弘扬凤画这一民间艺术,培养更多的凤画新秀,吴德椿于2008年组织成立了“中国凤阳县凤画研究所”并亲任会长,除了研究、创新凤阳凤画,还与当年国庆期间首次走出凤阳,到省城合肥“安徽画廊”举办凤阳凤画交流展演活动。其后又先后到南京、上海等地举办“凤舞中华全国巡回展览”,一时间好品如潮,轰动海内外。他还在明鼓楼文化休闲广场北侧开了一家凤画馆,向社会特别是安徽科技学院、凤阳师范学校等大专院校的青少年义务教授凤画艺术,从其学者甚众,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凤画学员,大大拓展了凤画创作队伍。其中,谢冬梅等三人已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张芹、侯俊慧等11人加入安徽省美术协会,唐勤智、金幸福等8人先后入展国家级画展,入展省市级画展更是多达60人次。如今,他的许多徒弟和学生,正在探索一条从传统走向现代之路,无论是从技法、理念,还是内涵上,都在谋求创新,把凤阳凤画进一步发扬光大。

多年来,吴德椿一直活跃在凤阳凤画的舞台上,一直为凤阳凤画的发展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每个时期都有代表之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作品曾多次参与市、省、国家级展览并获奖。

《凤阳民歌——唱乡情》以凤阳凤画为基础,把人们熟悉的传统民俗与凤阳花鼓、凤阳凤画相结合,将拟人化的凤凰与花鼓女相视微笑,处理巧妙,寓意深远,整幅作品充满祥和与浪漫的情调,颇具时代的节奏感与韵律美,且造型生动,体态柔和,线条流畅,令人神往。吴德椿先生首次将人物展现在凤阳凤画里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尝试,获得了专业人士的一致好品。该作品曾入选文化部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美展。

巨幅主题凤画《大包干·凤还巢》,以小岗牌楼为主体,周围身着地方民族服装,手打凤阳花鼓的腾跃的人群和欢快的花鼓女,载歌载舞,欢庆丰年,喜迎当年逃荒要饭远离他乡的“凤凰”,如今还巢归故里的喜人场面跃然画上,点出主题。

在背景的处理上,作者别具匠心的在画面的下方设计出一片地毯式的图案,象征前程似锦“五彩路”;画面中段两边衬托的奇花珍果,花团锦蔟,象征生活殷实、多姿多彩;画面上方是千里淮河,两岸青山披翠、绿茵掩映,丛林深处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象征凤阳美丽的风光和无限春光。

此外,该作品的亮点之处还有:画中的五只凤凰与红、蓝两条上下翻腾的龙灯交相辉映,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凤阳地方民间艺术——凤阳凤画、凤阳花鼓灯,特色独具,风格彰显。

这幅著名画作的创作成功,中间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2007年,吴德椿的一位艺术知己看到他在1964年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的新凤画《凤阳民歌—唱乡情》时,立即脑洞大开,当时就出一个题目《大包干·凤还巢》,时间不限,并承诺画好后由这位知己负责送给人民大会堂收藏。

2008年6月1日,吴德椿花了11个月时间完成的巨幅新凤画《大包干·凤还巢》终于收工。同年12月12日,他携巨画完满成功地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博特意破例为单件赠品举行一个捐赠仪式,以示珍重。

代表作《凤阳凤画十二生肖图》是吴德椿先生经过三年精心构思,绘制用时一年,创作完成的七幅条屏凤画巨作。

三年磨一画,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此作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表现风格,现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凤阳凤画为基础,利用十二生肖这样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与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吉祥凤凰融进一画;以来自民间艺术宝库中的蜡染、瓦当、瓷器、剪纸、吉祥图案与环纹、风筝、工艺扇、宫灯、长命锁、挂饰、布玩具等作为配景,揉入中西绘画的不同技法绘制而成,既表现了凤阳凤画的绚丽多姿,又展现出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和绘制技法的娴熟和多变。展现了一组吉祥、美好、和谐与幸福的民俗新画卷,是开放在凤阳民间艺术园地中又一新奇葩。

吴德椿为人耿直,说话从来不喜拐弯抹角,有什么说什么。在学生眼里,既是慈父,又是严师,他跟学生举得最多的例子就是黄梅戏,跟学生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创新”:“时代在变,凤画就得变。艺术不但要创新,不但要与时俱进,更要有前沿意识,没有这些,凤画就没有出路!”

他在《什么是凤阳凤画的传统》里这样说:所谓传统,就是我们上一代凤画老艺人传承下来的凤阳凤画口诀——蛇头、龟背、九尾、十八翅以及山羊胡、颈项五峰、鹰嘴、鹤腿、如意冠等。“蛇头龟背九尾十八翅”这一口诀才是凤画的精髓和灵魂,因为,这十八个字,与明代、与朱元璋密切相关,也是凤画上上辈先人归纳、总结出来的范本、纲目。比如,蛇头,据明史专家论证,朱元璋属相大龙,而蛇为民间公认是小龙;九尾十八翅寓意当年凤阳府管辖九州十八县,所以,这个凤画的精髓和灵魂根本不能更改,否则,就不能属为凤阳凤画。其他方面,根据画者意趣需要,画面安排可作灵活处理,比如可以干湿相济,浓淡同用,可以冷暖对比,可以稀稠搭配,可以一次性画成,更可以中西合壁。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凤画必需与时俱进。对于继承传统,思想意识不可狭隘,眼光不可短浅,否则,一叶障目不识泰山;定使凤画的路越走越窄,渐渐地会削弱其生命。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不成熟不理想的现象,但要允许存在。我们应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要把凤阳凤画推向更高层次、高格调、新格局,要敢于担当历史赋予的重任。

在吴德椿的画室里,我亲耳聆听他讲述自己的那幅作品《丹凤朝阳》:“我对这幅画还算满意,加了创新元素。好东西都是传承加发展得来的。”这些年有幸看了吴老不少作品,深感在对凤阳凤画的继承和发扬中,大胆创新已成为他的不二选择。对牡丹,他糅合了苏绣、湘绣的特点,看起来更有织绣感;对祥云,他借鉴了敦煌壁画的风格,线条更为流畅;丹凤脚下的岩石,他吸收了青花瓷的特点,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对太阳,他又进行了放大处理,阳光普照之寓意显得更加深刻。

文化需要传承,才有发展。凤画同样亦然。幸好凤阳有吴老这样一批孜孜以求的传承者,凤阳凤画的未来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联系|(如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亮好看,世界更精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入选全国美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