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在1995~1997这三年,全国各省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南敬昌,2007年7月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毕业,现工作于我校电信学院,目前在通信工程系从事通信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已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国际会议或核心期刊10余篇,EI检索6篇。主要研究方向有无线射频通信、通信系统仿真及信号与信息处理等。

读博士,一方面是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加强专业理论基础,为自己找到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是参加导师科研,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回忆这几年在北邮学习的经历,感触良多。现将我的经历和体会总结成文,希望能够为即将攻读博士的年轻教师和同学有所借鉴。

读博经历:遭遇意外挫折

关于确定研究方向,其实一个师姐(其实我比她大,他们都称我南老师)第一学期就多次告诉过我,但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根据导师的课题研究方向,初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射频电路中的一个模块———移相器。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由于这个模块除了结构之外,关键的部分是半导体开关和RF-MEMS(射频微电机械)开关,这些内容属于微电子领域,跟我从事的专业有一定的距离。考虑到将来从事的工作,不得不重新考虑选题的方向,这个时候对移相器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已经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重新进行选题是痛苦的,但也别无选择。根据导师的研究课题,广泛争取导师和同学的意见后,逐步转向了射频功率放大器

及其预失真系统的研究。到学校将近一年半,才真正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后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对这个方向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并完成了博士论文的撰写。

尽管在选题方向上走了一些弯路,但从总体上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在进行重新选题的时候,我对信息类学科,尤其是电子通信学科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对各个学科所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认真的考虑,电子通信学科主要包括两个一级学科:通信与信息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其中通信与信息工程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包括物理电子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多个二级学科。这为自己对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更深入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读博体会:珍惜时间,辛勤劳作

学术研究无疑是艰辛的,每一个读博士的人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读博士期间,如何使自己在有限的几年时间里实现质的飞跃,为以后真正成为某一学术领域专家打下基础是每一个博士人共同考虑的问题。这里就自己攻读博士积累的经验和有关撰写论文的一些建议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尽快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

每一个考取博士的学生都要面对的首个问题,就是应该尽快了解导师研究的方向和科研项目,找到导师学术研究的几个关键

点或自己研究的关键点,尽快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将来撰写论文的选题,这不仅仅是大的研究方向确定下来就可以,而应该是具体详细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尽你所能,在读博士的第一个学期就确定下来。

二、大量阅读中英文文献和相关书籍,找到Idea

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就应该尽快查阅相关资料,掌握收集资料的渠道。每个专业收集资料的来源都不一样,最主要的几个来源有学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链接数据库、学校资料FTP、互联网百度、重要行业网站资料库、重要行业论坛资料等。对于我这个专业主要来源就是IEEE电子学术期刊,这些期刊可以随时从学校图书馆链接数据库中下载到。开始要阅读几本跟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重要书籍,以尽快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根本没有时间再去看很多书籍,所以这个阶段阅读几本重要书籍是必要的。在开始撰写学术论文之前,需要阅读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的中英文期刊文献,理解和领会这个学术方向目前发展的状况,别人研究的方法和实现的方法,采用的仿真软件和实验方法等,这是idea产生的阶段。阅读了这些文献后,自然就会产生很多idea。此时,需要准备一个大的笔记本,随时把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想法记录下来,总之这是idea的积累阶段。

三、学习相关仿真软件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

当你有了一定的想法或者称之为创新点时,就可以根据了解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实现了,这包括理论上的分析和仿真的验证。对于我们大部分的学术论文,仿真是重要的一环。根据阅读的参考文献,确定所需要的仿真软件,并对该软件进行系统的学习,做一些实例的仿真。然后对想法进行仿真实现,得出一些结果并和别的方法进行比较,验证自己采用方法的优越性和先进性。电路与系统所采用的仿真软件主要有MATLAB、ADS和PROTEL等。

有些方面的论文仅仅仿真不能说明问题,需要更进一步的验证说明其正确性,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根据实验室的条件搭建实验环境,了解并掌握测试仪器,对搭建电路和系统进行测试,得出所要的数据并汇聚成表以便进行比较,证实所采用方法的优点。

五、学会撰写论文和发表论文

当有了想法,有了理论分析和仿真实现,同时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所采用想法的正确性,就应该考虑怎样把这些想法和实现的过程写成论文并发表出去。如何撰写论文?论文通常包括的关键内容我们可以从很多期刊上一目了然,论文的格式根据不同的期刊要求也不一样,只要我们详细研究一下重要核心期刊的论文内容就了然于胸了。发表学术论文要找对期刊,了解期刊的刊登内容,主要刊登方向,根据你论文的份量选择不同级别的核心期刊。当我们积累了很多篇关于一个主题的学术论文时,我们的学

申请基金项目也是博士期间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内容。协助导师进行一系列项目的申请,为导师学术方向研究的持续性做好基础性工作,同时也为我们以后申请基金项目打下基础。基金主要有国家自然基金和省市基金项目等,重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975等项目的申请工作,另外还有一些横向项目的申请工作。申请书通常有固定的格式,基金项目主要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关注创新性,同时也重视前期研究工作等。基金项目的申请需要一定的积累,只有对所研究项目进行了大量积累后成功的可能性才可能更大。

博士学习需要完成的内容很多,学术论文和博士论文撰写的过程也是一个学术研究的过程。它是一个反复的过程,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当你掌握很多知识时,会把这些知识运用起来深入到一个点来进行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而当你研究了很多点,取得了很多成果时,又形成了一个面,即一个方向,这就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体。

这是我攻读博士期间的一些经历和有关撰写论文进行学术研究的一些粗浅认识,很多问题未能详尽,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是计算机专业,本科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考的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

确定能考上之后就一直想写个什么经验的出来分享下,毕竟都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不过这一拖就拖到毕业了,还毕业已经一个月了,呵呵,直到今天才下定决心把 这个过程整理下写出来,希望还能对某些人有用,同时也记录我这个最难忘的历程。

基本从入学开始就想着考研,但是当时根本就是个想法,什么都不了解,到了大三开始听了点考研讲座什么的,才对考研有了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个人觉得那些介 绍性的可以去听听,虽然都是各大辅导班的广告,但是还是会讲些有用的并且你不懂的东西。考研的目的每个人都不同,不过不管你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抑或只是完成 父母的要求,如果决定做了,就争取把它做到最好,以免留下遗憾。一边考研一边准备工作的我身边的这样的基本都是工作了,因为分心的太多了,所以不建议双管 齐下,当然每个人不同,要是你觉得你能平衡好就按自己的方法来。

决定考研后,我就在大三的时候听了听上面提到的讲座,对考研有个总体的认识和流程。同时在这个时候报了考研班,(对于考研班,每个过来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看到的是大多数都说没用,我觉得是和每个人的自身有关吧,我就是课堂上听老师讲效率更高的那种人,有些人就喜欢自学,应该因人而异不能全盘否定,我报的 是政治和数学的全程,可以说对我帮助很大。)

这个时候我的课程还挺多,每天除了上课基本都是上自习随便看看数学的课本,背英语单词,做做英语阅读,也没有太投入的看,反正有时间就去看看。

这个暑假我认为还是比较重要的,当然有些人从暑假回来开始复习的,每个人都不一样,自己掂量一下再决定。这个暑假就开始系统的看书了,从头开始第一遍复 习,包括数学、英语和专业课。

我们大四上还有课,不过不多,这个时候每天上完课都是去自习了,最好多找几个考一个地方的同学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上自习,每天都互相督促,这样对于和我这种 自制力差的同志们好点。我前几个月每天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当然一直都有早上七点多去,晚上十一点回去的同学,我这个人就是困了效率就特别低,所以我要保 证睡眠。到了最后一两个月的冲刺阶段,我们开始晚上11点回去了,还是比较累。

关于考研班我觉得有必要特别说明下,首先对我的好处就是前面提到的,我喜欢课堂的讲课方式,这样我效率高;同时在课堂上听会觉得有底,信心更足一点;而且 对命题方向的把握以及自己复习的方向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是同时,考研班也对我的自己复习计划有些影响,没有能够把考研班和我自己的计划结合起来,开始的时 候有点影响我的复习思路了。当然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希望每个同学都不要完全的认同别人的观点,有用没用你自己应该对自己有个认识。同时市面上那些考研班我 觉得都差不多,只要是有名的基本都不会差很多。我报了政治和数学的全程,英语没报,因为对自己的英语还是挺有把握的。政治和数学我听了还是挺有收获的。

北邮人论坛上有个考研专刊,里面推荐了几本用书,我觉得还不错,当然我自己报了考研班,也有考研班的书,感觉都还好,把我觉得不错的书列举出来。

(1)、数学我用的综合复习书是海文出的复习全书,蔡隧林和王式安等老师编写的:这本书我用的是高 数和概率部分,线代没有看(去看李永乐的了,因为都说李的线代好)。个人觉得高数部分写的很好,思路很清楚,概率部分也是非常好,我的辅导班也是报的王式 安老师的,觉得很不错(不是打广告哈o(∩_∩)o)

(2)、线代部分看的就是那本《线性代数辅导讲义》(李永乐写的):

觉 得很不错,做了好几遍。

(3)、概率部分就用的上面说的海文的复习全书,也买了《概率论辅导讲义》(和那个线代一套的):

(4)、历年真题我用的也是海文王式安老师们出的,历年真题都差不多,随便买一本就行,真题是我觉得最重要的练习 题啊,你可以看看每年的题目基本都差不多,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5)、660题我也基本都做了,虽然说是基础的,但是还是有些比较 难的,可以做做,还是挺有用的。

数学我就用了这些书,别的也有买的,例如400题,各种冲刺卷,不过最后都没怎么做,感觉有点偏 难。

单词:用的新东方的红宝书,阅读:徐绽的88篇

真题:《考研英语三层递进攻克阅读理解》(黄宝书字太小,我不喜欢)

冲刺卷:(新东方的八套)

作文:徐绽的还有各种其他类型的书,都没怎么看。

基本都是跟着辅导班走的,从大四开学后两个月开始仔细看的主 要买了几本:

米鹏的2000题:其实里面也有很多错误,不靠谱的也有,但是做做还是有好处的,可以对知识点有个了解。

任 汝芬的真题:看看答题的得分点。

大纲解析:红宝书,这才是真正的权威……我当手册用了,遇见找不到出处的才翻翻。冲 刺阶段,买了风中劲草的核心考点,冲刺卷有肖秀荣的四套,任汝芬的四套,海天的二十天二十题。

综 合类:复习指南(复旦的那本)

数据结构:严蔚敏的教材+1800题

组成原理:唐朔飞的教材和题集这两本(我 强烈不推荐白中英的,讲的不详细,唐的就是有的地方多,要自己看着大纲过滤没用的。)

操作系统:汤小瀛和汤子丹的教材和李善平的 《操作系统学习指导和考试指导》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第五版

大三下暑假前看的课本,了解基本知识点。暑假开始看复习全书,第一遍复习完了之后开始做660 题,感觉不太好,第一遍看到最后前面的容易忘,我开始复习没有做题所以可能

暑假过了开学后,然后开始第二遍,对应做全书里面的练习题,感觉有进步。同时把线代和概率的辅导讲义都做了一遍(里面有讲解的部分,重复的就可以不看 了)。这期间,还是容易忘,我就反复的做讲义,看全书的高数,这样就好多了。

还剩两个多月的时候开始反复的做真题,自己掐着时间做,每次做完了仔细研究真题的答案(做对了也要好好看人家是怎么做的,基本书上给的解法都是常规的,普 遍的)。自己对比每年的真题,找出题的方向和规律,总结答题的技巧和方法。最好把里面有些小知识点常用的记个笔记。真题做了两遍,同时有些不熟练的题目我 反复做了几次,还是挺有收获的。

最后半个月的时候,我每天做点模拟题就熟悉下感觉,反复的看自己的笔记(里面大多都是各种做题时候想不起来用的知识点),同时反复的看真题。

其实说到底数学还是做题,当然不是盲目的题海战术,要自己动脑做,然后动脑总结,找规律,熟悉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这样才是最有效的。

大三下开始背单词,每天背点,但是容易忘。暑假的时候开始做阅读,这期间仍然每天背单词。

其实到最后我单词还是好多不认识的,实在是容易忘……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阅读,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阅读上了,因为阅读分数最多,同时完形以及新题型 都是阅读的变种,翻译也可以在阅读的时候进行练习,作文也可以背背阅读中的好句子。所以我基本就靠着那本徐绽的《考研英语三层递进攻克阅读理解》进行复 习。

剩一个月的时候开始看作文,这期间还是每天做阅读,并总结答题技巧,同时做新东方的八套卷熟悉答题的感觉,并练习下没有练习过的题型,自己一定要把时间把 握好,好多人答不完卷子,我速度还比较快,也就没有特别训练,如果实在答不完大多数人的意见都是可以把完形放弃,毕竟分数少,全蒙D还能拿个平均分差不 多,呵呵。

作文一定要自己写,写出来才知道好不好,多用人家好的句子,改改换成自己的,我就是好多个模板组合起来用的,这样才不会 让人一看就是模板的。

总之,英语还是靠日常的积累,突击没有太大用,千万不要不重视英语,我们班有两个一起考北邮的,总分都够了,一个英语28,直接挂了,一个英语35调剂本校了。因此千万不能偏科,挂了单科多恼火啊。

这个从大四下开学两个月之后开始看都来的及,主要是自己理清脉络。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自己的心里有个总线,各个知识点能理解的就认真理解,哲学的大部分还 是靠理解的。死记硬背也没用,答题的时候都是理解的答就行了。我复习了一遍就开始做2000题,相当于用做题的方式把知识点巩固了一遍,然后就是翻来覆去 的看辅导班的讲义,以及背那些需要背的知识点,需要理解的一定要理解透,考试还是很多题目需要理解的,不会的就问老师或者同学,最后剩一个月的时候,买了那本核心考点,总结的挺好的0等肖

4、任4、20天20题出来后就开始做它们,背它们,反复的推敲答题的技巧,不理解的知识点好 好再研究一遍。自己一定要找个时间找大题自己写写,要会把地方安排合理,不能扯的太多太远,也不要少的可怜,一般都是卷子剩两三行吧。

我没有开始看教材,我不喜欢教材上的东西,我就直接看的复旦的复习指南,然后哪里感觉有问题再看教材夯实下(感觉这种方法不太好,但是我就是喜欢这样 做)。一共四门,我是基本一起来的……可能有人觉得会混乱,我觉得这样对我来说不会一直看一门感觉枯燥,同时做上面提到的练习题集,有些题目多的就看几个 典型的就行了。专业课是从暑假开始看的,一直都是反复的看书做题,就这样……

至于每科的复习方法。王道论坛上也有简单的讲解,可以去看看……

说到底,每个人开始可能都有点茫然不知从何下手,但是当你开始复习了进入状态了你就会找到自己的方法的,没有哪个人的经验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自己的才 是最好的。有了自己的方法,坚定下去就可以了。

王道论坛(很多计算机考研的相关资料和信息)

考研论坛(各种考研的信息,人气很高)

CSDN:计算机的都知道,下载专区里很多有用的专业课资料

同时可以找些考研的 qq群加进去,经常会有有用的信息,还可以和报一个学校的同学交流交流。

听力——笔试——机试——面试

听力:都挺简单的……没啥压力,复试前可以自己找四级难度的听力练练……

笔试:会给你参考书列表,六选四,一个小时四门,个人感觉挺水的,当然还是得复习,我到最后也没看见我多少分……

机试:公认的最重要的吧(前面也重要,分数不能实在太低了),我是分数下来后开始练习的,就是北邮的OJ上面申请个用户开始做题,一定要亲手做,不然你再 牛,如果没做过到时候上机也有可能遇见很多困难。网上有以前几年的复试记忆版真题。可以去找来做做。王道和csdn上都有……

复试:各个组不一样……有的组都是技术的,有的组没有技术的,不过大多数还是要问技术的,主要看你选择的方向是什么,面试基本上就是这个方向的技术。像我 面试的时候……上午群面,下午单面……都是问的个人性格方面,以后的发展,遇见XX问题如何处理的这种问题……着实把我雷倒了,不过真的是很轻松啊,和同 学一个小时的技术面试相比好幸福啊o(∩_∩)o

复试完了,当天晚上就可以问问老师到底结果如何,有的老师会说有的不会说,反正问问有好处,他说不行就快点找调剂就是了。期间还有各种乱七八糟的 事,到时候就知道了。写到最后感觉好累啊,实在写不动了。就越写越简单了……见谅了。

对于自己写的实在很 sorry了,本来肚子里有一堆话要说出来的,比如各科复习的细节问题什么的,整个流程的细节,但是实在越写越多,写不动了啊,只能写的简单点了,大家大 致的看看就好了,其实这个东西,你复习到大四开学的时候,自己基本都会有方向感了,有自己的方法的时候就可以了。到什么时候你一定会知道该做什么的。

复 习的过程是个折磨的过程(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感觉压力很大,不是身体上,是心理上。但是熬过来就胜利了。我们辅导员说过,最后考上的都是坚持下来 的,并且考场上没有退缩的人,的确这样,好多人都是考场上崩溃的,其实考场上感觉不好不一定最后分数不行,我就是考完英语开始就有点要崩溃了,感觉都不行 了,但是想起导员说的话就

坚持下来了,希望大家都要坚持到最后,坚持就是胜利。

我很开心我们两个班大部分考研的都能考上,这也是大 家一起坚持一起努力的结果,其实复习也是要氛围的,当大家都在一起努力的时候,你自己也就有了动力了。同时我们考试的时候考场上考北邮计算机的基本都是我 们班的,所以感觉很亲切,心情也比较好。希望今年所有要考研的以及二战三战的人加油,考上自己满意的学校。

我是计算机专业,考的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

确定能考上之后就一直想写个什么经验的出来分享下,毕竟都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不过这一拖就拖到毕业了,还毕业已经一个月了,呵呵,直到今天才下定决心把这个过程整理下写出来,希望还能对某些人有用,同时也记录我这个最难忘的历程。

基本从入学开始就想着考研,但是当时根本就是个想法,什么都不了解,到了大三开始听了点考研讲座什么的,才对考研有了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个人觉得那些介绍性的可以去听听,虽然都是各大辅导班的广告,但是还是会讲些有用的并且你不懂的东西。考研的目的每个人都不同,不过不管你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抑或只是完成父母的要求,如果决定做了,就争取把它做到最好,以免留下遗憾。一边考研一边准备工作的我身边的这样的基本都是工作了,因为分心的太多了,所以不建议双管齐下,当然每个人不同,要是你觉得你能平衡好就按自己的方法来。

决定考研后,我就在大三的时候听了听上面提到的讲座,对考研有个总体的认识和流程。同时在这个时候报了考研班,(对于考研班,每个过来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看到的是大多数都说没用,我觉得是和每个人的自身有关吧,我就是课堂上听老师讲效率更高的那种人,有些人就喜欢自学,应该因人而异不能全盘否定,我报的是政治和数学的全程,可以说对我帮助很大。)

这个时候我的课程还挺多,每天除了上课基本都是上自习随便看看数学的课本,背英语单词,做做英语阅读,也没有太投入的看,反正有时间就去看看。

这个暑假我认为还是比较重要的,当然有些人从暑假回来开始复习的,每个人都不一样,自己掂量一下再决定。这个暑假就开始系统的看书了,从头开始第一遍复习,包括数学、英语和专业课。

我们大四上还有课,不过不多,这个时候每天上完课都是去自习了,最好多找几个考一个地方的同学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上自习,每天都互相督促,这样对于和我这种自制力差的同志们好点。我前几个月每天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当然一直都有早上七点多去,晚上十一点回去的同学,我这个人就是困了效率就特别低,所以我要保证睡眠。到了最后一两个月的冲刺阶段,我们开始晚上11点回去了,还是比较累。关于考研班我觉得有必要特别说明下,首先对我的好处就是前面提到的,我喜欢课堂的讲课方式,这样我效率高;同时在课堂上听会觉得有底,信心更足一点;而且对命题方向的把握以及自己复习的方向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是同时,考研班也对我的自己复习计划有些影响,没有能够把考研班和我自己的计划结合起来,开始的时候有点影响我的复习思路了。当然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希望每个同学都不要完全的认同别人的观点,有用没用你自己应该对自己有个认识。同时市面上那些考研班我觉得都差不多,只要是有名的基本都不会差很多。我报了政治和数学的全程,英语没报,因为对自己的英语还是挺有把握的。政治和数学我听了还是挺有收获的。

北邮人论坛上有个考研专刊,里面推荐了几本用书,我觉得还不错,当然我自己报了考研班,也有考研班的书,感觉都还好,把我觉得不错的书列举出来。

(1)、数学我用的综合复习书是海文出的复习全书,蔡隧林和王式安等老师编写的:

这本书我用的是高数和概率部分,线代没有看(去看李永乐的了,因为都说李的线代好)。个人觉得高数部分写的很好,思路很清楚,概率部分也是非常好,我的辅导班也是报的王式安老师的,觉得很不错(不是打广告哈o(∩_∩)o)

(2)、线代部分看的就是那本《线性代数辅导讲义》(李永乐写的):

觉得很不错,做了好几遍。

(3)、概率部分就用的上面说的海文的复习全书,也买了《概率论辅导讲义》(和那个线代一套的):

(4)、历年真题我用的也是海文王式安老师们出的,历年真题都差不多,随便买一本就行,真题是我觉得最重要的练习题啊,你可以看看每年的题目基本都差不多,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5)、660题我也基本都做了,虽然说是基础的,但是还是有些比较难的,可以做做,还是挺有用的。数学我就用了这些书,别的也有买的,例如400题,各种冲刺卷,不过最后都没怎么做,感觉有点偏难。

单词:用的新东方的红宝书,阅读:徐绽的88篇

真题:《考研英语三层递进攻克阅读理解》(黄宝书字太小,我不喜欢)

冲刺卷:(新东方的八套)

作文:徐绽的还有各种其他类型的书,都没怎么看。

基本都是跟着辅导班走的,从大四开学后两个月开始仔细看的主要买了几本:

米鹏的2000题:其实里面也有很多错误,不靠谱的也有,但是做做还是有好处的,可以对知识点有个了解。

任汝芬的真题:看看答题的得分点。

大纲解析:红宝书,这才是真正的权威……我当手册用了,遇见找不到出处的才翻翻。

冲刺阶段,买了风中劲草的核心考点,冲刺卷有肖秀荣的四套,任汝芬的四套,海天的二十天二十题。

综合类:复习指南(复旦的那本)

数据结构:严蔚敏的教材+1800题

组成原理:唐朔飞的教材和题集这两本(我强烈不推荐白中英的,讲的不详细,唐的就是有的地方多,要自己看着大纲过滤没用的。)

操作系统:汤小瀛和汤子丹的教材和李善平的《操作系统学习指导和考试指导》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第五版

大三下暑假前看的课本,了解基本知识点。暑假开始看复习全书,第一遍复习完了之后开始做660题,感觉不太好,第一遍看到最后前面的容易忘,我开始复习没有做题所以可能复习的不太好。

暑假过了开学后,然后开始第二遍,对应做全书里面的练习题,感觉有进步。同时把线代和概率的辅导讲义都做了一遍(里面有讲解的部分,重复的就可以不看了)。这期间,还是容易忘,我就反复的做讲义,看全书的高数,这样就好多了。

还剩两个多月的时候开始反复的做真题,自己掐着时间做,每次做完了仔细研究真题的答案(做对了也要好好看人家是怎么做的,基本书上给的解法都是常规的,普遍的)。自己对比每年的真题,找出题的方向和规律,总结答题的技巧和方法。最好把里面有些小知识点常用的记个笔记。真题做了两遍,同时有些不熟练的题目我反复做了几次,还是挺有收获的。

最后半个月的时候,我每天做点模拟题就熟悉下感觉,反复的看自己的笔记(里面大多都是各种做题时候想不起来用的知识点),同时反复的看真题。

其实说到底数学还是做题,当然不是盲目的题海战术,要自己动脑做,然后动脑总结,找规律,熟悉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这样才是最有效的。

大三下开始背单词,每天背点,但是容易忘。暑假的时候开始做阅读,这期间仍然每天背单词。

其实到最后我单词还是好多不认识的,实在是容易忘……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阅读,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阅读上了,因为阅读分数最多,同时完形以及新题型都是阅读的变种,翻译也可以在阅读的时候进行练习,作文也可以背背阅读中的好句子。所以我基本就靠着那本徐绽的《考研英语三层递进攻克阅读理解》进行复习。

剩一个月的时候开始看作文,这期间还是每天做阅读,并总结答题技巧,同时做新东方的八套卷熟悉答题的感觉,并练习下没有练习过的题型,自己一定要把时间把握好,好多人答不完卷子,我速度还比较快,也就没有特别训练,如果实在答不完大多数人的意见都是可以把完形放弃,毕竟分数少,全蒙D还能拿个平均分差不多,呵呵。

作文一定要自己写,写出来才知道好不好,多用人家好的句子,改改换成自己的,我就是好多个模板组合起来用的,这样才不会让人一看就是模板的。

总之,英语还是靠日常的积累,突击没有太大用,千万不要不重视英语,我们班有两个一起考北邮的,总分都够了,一个英语28,直接挂了,一个英语35调剂本校了。因此千万不能偏科,挂了单科多恼火啊。政治:

这个从大四下开学两个月之后开始看都来的及,主要是自己理清脉络。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自己的心里有个总线,各个知识点能理解的就认真理解,哲学的大部分还是靠理解的。死记硬背也没用,答题的时候都是理解的答就行了。我复习了一遍就开始做2000题,相当于用做题的方式把知识点巩固了一遍,然后就是翻来覆去的看辅导班的讲义,以及背那些需要背的知识点,需要理解的一定要理解透,考试还是很多题目需要理解的,不会的就问老师或者同学,最后剩一个月的时候,买了那本核心考点,总结的挺好的0等肖

4、任4、20天20题出来后就开始做它们,背它们,反复的推敲答题的技巧,不理解的知识点好好再研究一遍。自己一定要找个时间找大题自己写写,要会把地方安排合理,不能扯的太多太远,也不要少的可怜,一般都是卷子剩两三行吧。

我没有开始看教材,我不喜欢教材上的东西,我就直接看的复旦的复习指南,然后哪里感觉有问题再看教材夯实下(感觉这种方法不太好,但是我就是喜欢这样做)。一共四门,我是基本一起来的……可能有人觉得会混乱,我觉得这样对我来说不会一直看一门感觉枯燥,同时做上面提到的练习题集,有些题目多的就看几个典型的就行了。专业课是从暑假开始看的,一直都是反复的看书做题,就这样……

至于每科的复习方法。王道论坛上也有简单的讲解,可以去看看……

说到底,每个人开始可能都有点茫然不知从何下手,但是当你开始复习了进入状态了你就会找到自己的方法的,没有哪个人的经验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了自己的方法,坚定下去就可以了。

王道论坛(很多计算机考研的相关资料和信息)

考研论坛(各种考研的信息,人气很高)

CSDN:计算机的都知道,下载专区里很多有用的专业课资料

同时可以找些考研的qq群加进去,经常会有有用的信息,还可以和报一个学校的同学交流交流。北邮复试的流程:

听力——笔试——机试——面试

听力:都挺简单的……没啥压力,复试前可以自己找四级难度的听力练练……

笔试:会给你参考书列表,六选四,一个小时四门,个人感觉挺水的,当然还是得复习,我到最后也没看见我多少分……

机试:公认的最重要的吧(前面也重要,分数不能实在太低了),我是分数下来后开始练习的,就是北邮的OJ上面申请个用户开始做题,一定要亲手做,不然你再牛,如果没做过到时候上机也有可能遇见很多困难。网上有以前几年的复试记忆版真题。可以去找来做做。王道和csdn上都有……

复试:各个组不一样……有的组都是技术的,有的组没有技术的,不过大多数还是要问技术的,主要看你选择的方向是什么,面试基本上就是这个方向的技术。像我面试的时候……上午群面,下午单面……都是问的个人性格方面,以后的发展,遇见XX问题如何处理的这种问题……着实把我雷倒了,不过真的是很轻松啊,和同学一个小时的技术面试相比好幸福啊o(∩_∩)o

复试完了,当天晚上就可以问问老师到底结果如何,有的老师会说有的不会说,反正问问有好处,他说不行就快点找调剂就是了。期间还有各种乱七八糟的事,到时候就知道了。写到最后感觉好累啊,实在写不动了。就越写越简单了……见谅了。

对于自己写的实在很sorry了,本来肚子里有一堆话要说出来的,比如各科复习的细节问题什么的,整个流程的细节,但是实在越写越多,写不动了啊,只能写的简单点了,大家大致的看看就好了,其实这个东西,你复习到大四开学的时候,自己基本都会有方向感了,有自己的方法的时候就可以了。到什么时候你一定会知道该做什么的。

复习的过程是个折磨的过程(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感觉压力很大,不是身体上,是心理上。但是熬过来就胜利了。我们辅导员说过,最后考上的都是坚持下来的,并且考场上没有退缩的人,的确这样,好多人都是考场上崩溃的,其实考场上感觉不好不一定最后分数不行,我就是考完英语开始就有点要崩溃了,感觉都不行了,但是想起导员说的话就坚持下来了,希望大家都要坚持到最后,坚持就是胜利。我很开心我们两个班大部分考研的都能考上,这也是大家一起坚持一起努力的结果,其实复习也是要氛围的,当大家都在一起努力的时候,你自己也就有了动力了。同时我们考试的时候考场上考北邮计算机的基本都是我们班的,所以感觉很亲切,心情也比较好。希望今年所有要考研的以及二战三战的人加油,考上自己满意的学校。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为我们安排这么一次实习,其次我也要感谢老师们这几天来的辛勤付出。这是一次独特的经历,在这次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三年来我有时候总是很迷茫:我们学这些是干什么的?工作的时候用得上吗?通过这次实习,我对通信行业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我的一些疑惑得到了解答。我大概知道了我能在通信行业做的一些工作。

第一天是在教室里上课。主要讲TD-LTE。老师先是详细地向我们讲解了几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演化流程,让我对三大运营商的网络制式有了全面的了解。从移动的GSM、TD-SCDMA、TD-LTE,联通的GSM、WCDMA、FDD-LTE,电信的CDMA、CDMA2000、TD/FDD-LTE混合制式,老师把演进路线讲得非常清晰。接着老师又向我们讲解了几代移动通信的系统结构,从2G的MS、BTS、BSC、MSC到3G的UE、NodeB、RNC到4G的UE、eNodeB,让我对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着重讲了4G的几个关键技术,包括OFDM和MIMO。我对4G有了更深的了解。

后面三天是在培训学校上的课。开始讲的是IPRAN。老师很风趣,上课时为了让我们打起精神,经常讲一些笑话。我们主要了解了IPRAN的基本原理,相对于SDH,IPRAN有什么优势。我们还进行了实验,配置了一些IPRAN的设备。第二位老师讲的是TD-SCDMA,他着重地讲了NodeB的接口和设备板卡的插放。我们还参观了一些设备。老师们都很认真负责,讲的很详细。

老师说他经常给运营商里的工程师们讲课,人生难料,说不定哪天我们又会再遇见呢。在这里好好地道一声感谢。

为期四天,48个学时的专业实习做完了,之前以为很很高大上的专业实习,其实也不是那么难,应该说是只要认真听老师讲,做些笔记,跟着老师的步骤走,每个人都能出色的完成专业实习的任务。

第一节杨老师给我们讲了LTE无线产品相关的东西。给我们讲了许多通信行业相关的东西,无线产品的发展,各个运营商的优势劣势,及其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LTE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相关的知识。LTE系统引入了OFDM(正交频分复用)和MIMO(多输入多输出)等关键传输技术,显著增加了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并支持多种带宽分配:1.4MHz,3MHz,5MHz,10MHz,15MHz和20MHz等,且支持全球主流2G/3G频段和一些新增频段,因而频谱分配更加灵活,系统容量和覆盖也显著提升。LTE系统网络架构更加扁平化简单化,减少了网络节点和系统复杂度,从而减小了系统时延,也降低了网络部署和维护成本。LTE系统支持与其他3GPP系统互操作。LTE系统有两种制式:FDD-LTE和TDD-LTE,即频分双工LTE系统和时分双工LTE系统,二者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空中接口的物理层上(像帧结构、时分设计、同步等)。FDD-LTE系统空口上下行传输采用一对对称的频段接收和发送数据,而TDD-LTE系统上下行则使用相同的频段在不同的时隙上传输,相对于FDD双工方式,TDD有着较高的频谱利用率。LTE网络有能力提供300Mbit/s的下载速率和75 Mbit/s的上传速率。在E-UTRA环境下可借助QOS技术实现低于5ms的延迟。LTE可提供高速移动中的通信需求,支持多播和广播流。LTE频段扩展度好,支持1.4MHZ至20MHZ的时分多址和码分多址频段。全IP基础网络结构,也被称作核心分组网演进,将替代原先的GPRS核心分组网,可向原先较旧的网络如GSM、UMTS和CDMA2000提供语音数据的无缝切换。简化的基础网络结构可为运营商节约网路运营开支。举例来说,E-UTRA可以提供四倍于HSPA的网络容量。

eNodeB具有现3GPP Node B全部和RNC大部分功能,包括:物理层功能、MAC、RLC、PDCP功能、RRC功能、资源调度和无线资源管理、无线接入控制、移动性管理。eNodeB 硬件系统按照基带,射频分离的分布式基站的架构设计,分BBU,RRU两个功能模块。既可以射频模块拉远的方式部署,也可以将射频模块,基带部分放置在同一个机柜内组成宏基站的方式部署。BBU与RRU之间通过IR接口连接。BBU包括风扇模块、电源模块、时钟模块、外部接口模块、基带资源模块。

路老师主要给我们介绍了SDH相关知识。SDH是一个将复接、线路传输、交叉连接及交换功能融为一体的,并由统一的网管系统进行管理的综合业务传送网络。PDH是逐级复接,SDH

是一步到位;用SDH设备组网简单经济。PDH网络接口的电接口是标准的,光接口没有标准化;SDH的网络接口对光接口也制订了标准,使得不同厂家的设备在光纤上能够互通。SDH帧结构主要包括:信息净负荷、段开销、管理单元指针(AU-PTR)。各种信号装入SDH帧结构的净负荷区需经过三个步骤:映射、定位、复用。

实践方面,我们学习了ZXMP S386和ZXONM-E300网管系统。ZXMP S385是一款STM-16/STM-64多业务传送设备,充分考虑到网络业务的多样性和网络结构的变化,继承中兴通讯在SDH领域的技术专利和经验,并赋予SDH设备新的技术内涵。ZXMP S385集ADM、DXC、以太网交换机和ATM交换机功能于一身,提供大容量、长距离的业务传输。可以应用于各类传输干线的组建、扩容以及大容量城域业务调度,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带宽需求,是建设宽带传送网的理想设备。

产品特点:优越的可扩展性:ZXMP S385作为2.5G系统可平滑升级到10G系统,同时提供更强大的2M/155M接入能力以及数据业务接入能力;强大的多业务接入、汇聚、调度能力:ZXMP S385具有大容量高低阶调度能力,提供最大240G的高阶交叉能力,40G的低阶交叉能力。作为10G系统时,设备最大可以支持9个10G二纤环或4个10G四纤环;作为2.5G系统时,设备最大可以支持36个2.5G二纤环或18个2.5G四纤环。设备业务槽位丰富,最多支持14个业务槽位,可提供多达176路ECC的处理能力,完全满足复杂组网的要求。设备支持高密度的10G、2.5G、155M和GE板,达到了业界一流的水平;高可靠性,多种手段保证业务安全:支持双总线、单板1+1热备份、支路板1:N保护、网络EPS保护、电源保护等;完全支持ITU-T建议的所有保护方式,同时能提供一种特色的网络保护理念——逻辑子网保护;高效的数据业务处理能力:ZXMP S385设备通过在传统SDH设备的基础上提供各类数据接口,如:EOS、RPR、ATM、SAN/DVB等;合理的设计,便于操作和维护:支持单板混插、光模块可插拔(SFP模块、LC接头),支持ALS功能,支持光口的在线光功率检测,便于快速定位线路问题,设备集成度高,减小占地费用;功耗低,降低用电费用。ZXONM E300光网络产品网元/子网层统一网管。它能够在保障传输设备硬件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对系统的网元和区域网络的管理和控制,具有系统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维护管理功能。

此次实习虽然吃饭什么的不是很方便,加上学校安排在考试周,所以还是挺有压力的,不过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地引导,我们大家好都很好的完成了,这两个周末过得很开心,感谢老师,老师辛苦了。

}

通过普通院校全日制MBA转型互联网的可行性,我觉得有待探讨,题主可以画个决策树,根据自己的情况看看各种路径的可行性吧。

首先,没有技术背景,可能只能走运营、战略或者职能类岗位,想做运营,大厂门槛高,小公司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相关经验,难度是很大的;做战略,普通院校MBA基本也没戏;职能类岗位,可能凭借过往3年党群工作的经验,多找找机会,即便没有MBA也能找得到。

其次,如果想通过应届生校招,这条路确实可行,只不过一切从零开始,会有一定落差,而且年龄上也不占优势。

最后,有个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全日制?这个问题我觉得每个人看法不一样,由于题主没做介绍,不做过多猜测。个人认为选非全会不会更好一些,非全群体资源属性更明显,往往在企业内有一定话语权,可以通过这层关系尝试转型,毕竟中国是典型的人情社会,圈子的力量还是很强的。非全的话,像北航、北邮、传媒等,互联网行业生源还是蛮多的,我觉得可以考虑一下。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北京邮电大学原电信工程学院

导师介绍(2009)张英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英海,男,1951年生,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教育部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北京通信信息协会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以及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了 “十一五”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共建等项目的研究课题,熟悉国内外通信技术的发展动态。相关研究获省部级奖多次。硕士、博士招生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通信技术、微电子、通信网络、无线通信等 联系电话: 地点:教4—217 email: wwdbupt@

高攸纲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高攸纲,男,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电磁环境与干扰委员会中国分会主席,IEEE电磁兼容专业学会中国大陆分会主席,港刊《中国防雷》、美刊《电磁干扰与兼容(中文版)》主编。长期从事环境电磁学及电磁兼容学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著有《电磁兼容总论》、《屏蔽与接地》《感性耦合与阻性耦合》、《通信电缆工程》等专著,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先后8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两次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成果被国际电信联盟采纳,曾获德国柏林医学大会优秀论文奖。有两名博士后顺利出站,20余名博士,60余名硕士生取得相应学位。

博士招生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移动通信,电磁兼容

硕士生招生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生物医学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电磁学与电磁兼容;电磁生态学;电磁环境测试与评估 联系方式:(宅)办公地点:明光楼911房间 email: 灰虎网——专注于北邮通信考研的信息网

魏少军 教授 兼职硕士生导师

魏少军,男,博士学位。现任大唐电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近年来,主要致力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和通信专用集成电路技术的研究,获国家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及专利多项,并获2003年“中国半导体企业领军人物”荣誉称号。

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通信集成电路 联系电话: 地点:主楼-1110 email: songm@

马骏 副研究员 任志军 高工 兼职硕士生导师

马骏,男,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任志军,男,1966年生,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现任北京亿阳信通软件研究院研发总裁。招生专业:电路与系统

研究方向:电信网络与业务管理、广带无线移动互联网 联系电话: 地址:主楼1110 email: jdsong@

李旭 教授级高工 兼职硕士生导师

李旭,男,博士,现任中国联通信息化部副总经理,长期致力于中国联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我校的研究灰虎网——专注于北邮通信考研的信息网 / 第13页

摘要:OrCAD Capture(以下以Capture代称)是一款基于Windows 操作环境下的电路设计工具。利用Capture软件,能够实现绘制电路原理图以及为制作PCB和可编程的逻辑设计提供连续性的仿真信息。本实验运用/view//view/

李绍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北邮大学科技园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在职博士,目前从事DSP、ARM等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以及软件无线电、多媒体处理的应用技术研究,该研究中心集产学研一体,侧重技术研究与市场应用相结合,具有良好的科研及工作实习环境,中心已经毕业的学生中80%以上就职于移动通信的外企和国内知名厂商,具有良好的工作就业前景。研究方向:移动多媒体通信。联系电话:

陈萍,女,高工,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1986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93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无线通信。

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教2-330

周利清,教授,硕士生导师。1969年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1983年于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3年7月到1985年2月在邮电部数据通信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5年3月到1991年5月在邮电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从事有关“数字信号处理‖和―语音信号数字处理‖的科研和教学工作。1991年6月至今在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工作,从事数字信号处理和智能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主要参加者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委博士基金项目等,作为负责人先后完成了三项校级项目。正在进行的研究领域是数字信号处理,智能技术应用等,非常熟悉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及其应用。是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著作5部,译著1部。研究方向:数字信号处理。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明光楼707

刘泽民,教授,198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为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博士生导师,并在北京邮电学院建立博士点,这是当届该专业被审批的全国唯一的博士点和唯一的博士生导师。他曾在网络理论和滤波器、多维数字滤波与智能、仿生技术以及智能等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和突出成绩,曾获得国家、国家教委和北京市多项奖励。主持过国家―863‖、国家教委、国家基金委、原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多项项目。近两三年来研究课题内容为:数字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解决现代通信中有关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至目前已取得不少成绩和进展。他是北京市优秀教师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兼任和现兼任国家教委科技委电子学与通信学科组成员、中国电子学报常务编委、中国电子与信息学报编委、中国电子学和通信学会会士、IEEE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路与系统学会委员以及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只招博士生)

田辉:女,副教授,博士。1992年获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学位。现是北京市通信学会会员,IEEE会员,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TS)联网电子收费工作组专家组员。多年来,一直从事移动通信、无线网络技术的研究。目前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3G/Beyond 3G 媒体接入控制技术,包括媒体接入控制/随机接入/调度/跨层设计;自组织移动通信网络,包括多跳网络/Mesh网络/传感器网络/多跳蜂窝/未来智能家庭、智能办公网络等。先后承担或参与了10余项国家、省部级及企业资助的科研项目,并主要参加了国家863重大项目―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线传输技术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出版教材、专著5部。研究方向: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联系电话:—206

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中心教授。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2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从事高速光纤通信系统、WDM光传送网、智能光网络、宽带网络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论著有:―光纤通信系统‖、―全光通信网‖,―光传送网‖、―WDM超长距离光传输技术‖等。承担并圆满完成过十多项国家863、自然基金、攻关项目和部重点项目,研究成果曾六次荣获部级科技进步奖。编写的教材曾获原邮电部优秀教材特等奖、全国优秀教材奖,还二次荣获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一次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1992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电信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是IEEE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北京通信与信息协会光通信专业组主任,通信学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和中兴通信技术杂志编辑。担任北京市人大代表。

叶培大教授,中科院资深院士、IEEE Life Fellow、麻省理工学院电磁学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校长,我国著名的微波与光纤通信专家,曾任国务院信息办专家组组长、ICCC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微波通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IEEE北京分会主席等。在长期科研中,独立或指导学生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国家重大科研奖、七五攻关一等奖、邮电部科技进步奖、世界通信年全国优秀论文奖、中国通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荣誉奖章、IEEE新千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数十项奖项。硕士研究方向:光通信网络与宽带接入系统。联系电话:(联系人:张民)办公地点:教3楼7层

张民,副教授,博士。2003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中国通信学会会员,北京市科学技术学会会员,IEEE Photonic Technologies Letters和Optical Engineering等学术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先进光通信系统与网络、融合型宽带接入网等技术研究,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论著10部。硕士研究方向为:光通信网络与宽带接入系统。

刘元安,教授, 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导师。研究方向为无线(移动)通信、电磁兼容和测量、信息发射泄漏和信息安全。是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学部委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第九组副主席,中国通信学会无线与移动通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电子学会电磁兼容分会委员。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技术委员会主席。硕士研究方向:宽带移动通信、电磁兼容。联系电话:

纪越峰,教授,博士生导师,电信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学术兼职有―九·五‖和―十·五‖连续三届国家863专家、中国通信学会会士/通信线路委员会副主任、电子高教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十五‖国家863计划/O-TIME计划负责人等;多次担任APOC、ICCT、ICII、COIN等国际学术会议委员和分组主席。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光波技术与宽带信息网,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863计划、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北京市、及国际合作等多项研究课题,在―光分插复用设备‖、―光突发/分组交换系统‖、―IP/WDM传输适配系统‖、―多媒体业务传输与控制系统‖、―智能光网络‖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先进的研究成果。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10余部著作与教材,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获得各类国家/省部级教学与科研奖励、人才基金和荣誉称号30余项。如1998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863计划15周年先进个人,2002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批准的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和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五次荣获省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一次),三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优秀CAI奖,五次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次,二等奖二次),获北京市高校教学基本功比赛第一名、北京市精品教材和部级优秀教材奖等。

目前的研究课题重要,发展方向明确,研究环境良好,注重人才培养。硕士研究方向:光互联网、宽带通信网。

联系电话: 陆月明,副教授,2000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光互联网、计算机网络等研究,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与纪越峰教授同一导师组。

目前研究方向为:光互联网、宽带通信网。

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委员会委员,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光纤通信和光网络尤其是宽带接入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承担并圆满完成过十多项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部重点项目,同时也与电信企业合作进行应用创新课题的研发。荣获3次部级科技进步奖、一次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一次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发表论文几十篇,获得和申请发明专利多项。硕士研究方向:宽带接入、网络融合。

施社平,高级工程师,兼职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光网络技术。

联系方式:Email: .cn;联系电话:(联系人:陈雪)

张永军,副教授,博士。1994年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下一代光网络及宽带接入技术的研究工作,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一、二、三奖各一次。发表英文专著一部和论文多篇。目前研究方向:下一代光网络,宽带网络技术。

赵荣华,男,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生于1945年,1983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从事光通信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以及实验室建设工作。现任―光通信与光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是北邮与日本安立(ANRITSU)公司―通信测试技术联合实验室‖的负责人。

目前所属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接入技术‖,包括通信及智能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宽带接入、短程通信、射频识别等。研究方向:综合接入技术。

电子邮箱:rhzhao@ 联系电话/传真: 办公地点:北邮教三楼739

硕士生导师,现任光通信与光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秘书,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通学学会会员、北京通信信息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有无线移动IP与增值业务,射频识别RFID与智能交通,光网络与无源光器件,综合接入技术。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同时也与电信企业合作进行应用创新课题的研发。在光网络、光器件、射频识别、VOIP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几十篇学术论文,获得和申请发明专利多项,参与编写教材三部。与赵荣华教授同一导师组。研究方向:综合接入技术。

李蔚,男,1960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多次承担国家攻关项目、863项目、信息产业部项目,并多次获奖。在国外留学期间打破并至今保持多项世界纪录,在国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篇。主要从事高速光纤通信技术、宽带接入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与校内校外科研单位和企业有密切合作关系,从事面向实际应用课题的研发。研究方向:综合接入技术。

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教三楼7层

林金桐,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兼任中国通信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电信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副主任委员。林金桐教授主要从事光纤通信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他在光电子研究领域的杰出成果奠定了他在光电子学术界的地位。留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期间,他作为主研究人员之一,参加光纤激光器/放大器的开拓发明研究,这项工作被公认为―通信技术的一场革命‖,荣获英国电气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他的两篇论文《光纤激光器的偏振效应》和《光纤激光器偏振效应:现象、理论和应用》多年来一直被科学家们作为参考文献而引用。从1991年起,应聘为美国光学学会《Optics Letters》期刊审稿。林金桐教授现仍然活跃在科研的第一线,他领导的研究组从事高速光通信网络、全光信息处理及宽带光纤接入网等方向的研究。近年来,在美国、韩国、中国、挪威、日本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先后7次作大会特邀报告。硕士研究方向:全光网络技术及光子网格。联系电话:(联系人:伍剑)办公地点:教三楼7层 Email:ljt@,

伍剑,副教授,博士。199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物理电子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IEEE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北京青年通信委员会委员。2001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获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资助。主要从事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全光网络、全光信息处理器件及技术等的研究,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硕士研究方向为:全光网络技术及光子网格。

黄章勇,高工,兼职博士生导师,兼职硕士生导师,与林金桐教授同一导师组,主要从事宽带接入网及光电子器件的研究。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器件专业本科毕业,北京邮电大学工学硕士。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分会委员,深圳市光学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福田区政协委员,深圳市政科技顾问,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评审委员会专家,深圳市国际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专家顾问。一九七四年开始致力于光电子器件的研发工作,曾先后主持硅PIN光电二级管、钛扩散LiNbO3波导调制器、

刘爱群,副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与林金桐教授同一导师组,任职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1982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1994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MEMS技术、纳米光电子器件等。在国际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文章90余篇,2002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杰出研究成就‖奖。硕士研究方向为:全光网络技术及光子网格。

联系电话:(联系人:伍剑)Email:jianwu@

沈平,副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与林金桐教授同一导师组,任职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1991年和1995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电子电气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继续留在伯明翰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作为访问学者在香港大学电气电子工程系从事半导体激光器和高速光通信的研究;1997年7月,加入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光电子研究中心;1999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电子工程学院,2002年,被任命为网络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他在Photonics-98上发表的文章获得了IEEE 最佳论文奖;2002年,他又在第三次国际微波与毫米波大会获得最佳论文奖。2002年获新加坡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在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目前研究领域包括下一代光通信技术、非线性波导仿真、光纤光栅和WDM通信系统。硕士研究方向为:全光网络技术及光子网格。联系电话:(联系人:伍剑)Email:jianwu@

任晓敏,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国家863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九五‖、―十五‖期间连任两届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内外知名通信光电子学专家。

任晓敏教授早在1984年就独立地提出了光纤光栅的概念,1985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长波长外腔激光器,1988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长波长延迟自外差式光谱测量系统,1990年攻克相干载波和本振光源等核心技术,参与完成了我国首例相干光纤通信实验系统。1994年8月至1995年2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留学意大利,参加了意大利电信研究中心与实验室承担的”全光复用与解复用“项目;1995年2月至1996年2月,留学美国,作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博士后高级研究员承担了美国The Joint Services Electronics Program 和The 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资助的”可调谐光探测器“课题。回国后,任晓敏教授带领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波分复用系统及其关键器件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以新型RCE光探测器和可调谐色散补偿技术为代表的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赞誉。

由于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任晓敏教授多次应邀在具有数千人规模的大型国际会议及其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并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联合主席。在上述研究工作中,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家专利十项。研究方向: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前沿技术。

联系电话:,4004(联系人:黄永清)办公地点:教三楼7层

黄永清,教授,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邮电大学光通信中心副主任,从事光电子器件和光纤通信方面的研究。致力于高性能的光探测器、光纤光栅、大范围、窄线宽的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和波分复用光纤通信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单频可调谐激光器、高速光探测器、波分复用设备的研制等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等的科研课题。在教学方面承担了研究生的《光纤通信测量》课程和本科生的《光纤通信系统》课程。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国家专利八项。研究方向: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前沿技术。

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教三楼7层

黄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1998年开始,一直从事光电子器件和光纤通信方面的研究。致力于新型光电子器件、光电集成和半导体外延生长(MOCVD生长)的研究工作。

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一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并作为骨干人员参予了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重大计划项目。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Electronics Letters,

王庆海,高工,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光接入网。

李青,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光接入网。电子邮件:liqing@

郭更生,教授,男,1950年5月出生。博士生导师。

李莉,女,副教授,博士。1998年获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无线通信中心教师,电子学会天线分会委员。主要研究内容为天线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天线设计、电波传播、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和电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等。主要研究方向:天线与电磁兼容。

李秀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年3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2001-2003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2003-2004年,韩国延世大学研究教授;2006年3月,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4年至今,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近五年来,李秀萍副教授和新加坡、韩国以及德国的科学家一起合作,对微波RF无源、有源器件设计以及神经网络建模技术、微波RF测量技术以及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器件高频建模、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IEEE汇刊(美国)(《IEEE

张小频,男,博导,教授,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后考入北京邮电大学读微波技术与电磁场理论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导师叶培大。88年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读研究生期间及毕业后主要从事相干光通信系统研究,参加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和863项目。93年获教授职称。参与了光缆有线电视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并获邮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97年去欧洲在斯德哥尔摩的爱立信公司(Ericsson Telecom AB)从事光波分复用系统研发工作5个月后,转到慕尼黑的西门子半导体部(后独立为Infinion Technology)从事高频集成电路系统仿真设计工作,参与极化环发射机芯片研发并获专利。2001年辞职后去美国麻州量子桥公司从事了约1年半时间的光波分复用系统研发工作。2004年回到北京邮电大学工作。学术特点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及丰富的系统开发经验。擅长数学理论分析、系统仿真、电路开发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知识面较广并注重科研创新和使理论与实用相结合。硕士研究方向:相干光通信系统技术,频率合成器技术及应用,无线通信应用技术。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教3-738

唐雄燕,男,工学博士,中国网通集团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1967年11月出生,1989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94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光纤通信方向的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博士后,1996年至1997年为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洪堡基金研究员。从1990年至1997年,主要从事高速光纤传输的研究工作,承担过国家―863‖及国家―八五‖攻关等多项科研任务。1998年至今,在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同时,主要进行宽带通信网络及电信技术战略研究,历任北京市电信管理局科技处处长、北京市电信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网通集团企业发展部副总经理、中国网通集团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网通系统集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并为北京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及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信建设》杂志总编辑。在宽带通信、传输网与接入网、下一代网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主持过多项重大通信工程的技术工作。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多部。研究生的招生方向是宽带通信网,在研究生培养上将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提供良好的条件,研究生将参加中国网通集团研究院的科研课题。研究方向为:宽带通信。(联系地址:北京海淀区复兴路65号实业大厦中国网通集团研究院,100036)E–mail:tangxy@cnc-.cn

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电路与系统中心主任,《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CWTS高级顾问,C3G总体组专家成员,国家863 FUTURE计划项目总体组成员,WWRF远景委员会成员,信息产业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实验专家组成员,信息产业部移动与卫星专家咨询组成员,亚太通讯会议的常务委员,亚太通讯会议的常务委员。

张平教授曾经荣获邮电高等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奖、北京市1997优秀教师称号、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目前已申请18项国家专利,其中3项已经获得批准;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出版两本学术专著(《WCDMA 移动通信系统》和《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WCDMA》)。

张平教授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3G和B3G无线通信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方面,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及国内外企业合作科研项目近40项。其中―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获得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WCDMA基带处理单元的研制开发项目‖获得2003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码分多址通信的新技术研究‖获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硕士研究方向: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教1-223 刘宝玲:副教授。长期从事电路基础理论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并参加过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研究方向: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教1-223

刘培植: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年从事通信网络、数据通信、光通信、软交换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和通信与电路系统的教学工作。主持、参与并完成多项如―PCN试验网设备和成网的研究‖、―光纤宽带接入网技术研究‖、―基于千兆以太网的宽带无源光纤网络系统‖、―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软交换系统‖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两项产品获信息产业部科学进步奖。研究方向:宽带通信。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北京邮电大学

纪阳:副教授,博士。2002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和业务平台技术领域的研究,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欧盟第六框架项目以及与国内外运营商和制造商之间的横向科研项目。目前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联系电话:

陶小峰,工学博士,副教授,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第四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无线网络及系统设计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科研项目。国家863未来移动通信FuTURE计划TDD特别工作组组长,北京市2004-2007年科技新星。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1篇,申请发明专利13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目前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联系电话:010-

王莹,工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第四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无线网络性能分析及规划优化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并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华为科技基金项目及企业科研项目。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目前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

张建华,副教授。2002年在德国的汉堡-哈堡科技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3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学院,获电路和系统工学博士学位。IEEE会员和IEICE会员,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主要从事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调制,信道估计和同步,以及宽带信道的测量和建模等,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间合作项目等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硕士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康桂霞,工学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于2002年7月至2004年12月在德国(慕尼黑)西门子公司未来无线概念部从事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研究工作,现任职于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对3G和B3G的物理层关键技术,包括多用户联合信道估计及联合检测,多载波传输,MIMO系统及空时编码,信道编译码,多址技术等有广泛的涉猎。参与3GPP及3GPP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长期演进的标准化工作。任2007年IEEE ICC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成员及2007年IEEE WCNC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成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等项目。出版英文专著一本,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专利6项。目前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

杨大成,男,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电信工程学院无线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与移动通信相关的研究,博士和硕士研究方向:移动通信。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明光楼921室

常永宇,女,副教授,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移动通信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承担或参与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及企业资助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在国内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主编、参编著作八部。研究方向:移动通信。

王亚峰,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3G和B3G无线通信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级和链路级仿真技术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承担或参与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及企业合作项目十余项,参与编写出版著作2本,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申请PCT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硕士研究方向:移动通信。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无线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作为主研人员或负责人参与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及企业合作项目十余项;参与编写出版著作五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方向:移动通信。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精品课程《通信原理》(http ://)负责人,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基础实验中心主任,北京邮电大学电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IEEE会员、IEICE会员。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邮电大学先进个人。1964年生于甘肃岷县,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工程系,1987年硕士毕业于北邮无线系。1988年起在北邮任教。其间于在法国ENST进修移动通信。89年任讲师、98年任副教授、03年任教授。长期从事无线通信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主讲本科《通信原理》及硕士《无线通信原理》。科研经历包括数字微波、无线寻呼、移动通信等,参加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973计划课题―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理论和高性能软件‖中的子课题―移动通信中高性能算法的研究‖,北邮-Qualcomm合作课题―cdma2000关键技术‖等。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包括一项863课题―A3IR:基于ACK的自适应异步混合ARQ技术‖,一项华为合作课题―基于OFDM的AMC及HARQ技术‖。目前负责北邮-VIA-telecom合作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编或主编教材著作4部。目前主要研究兴趣是LDPC及其他编码调制技术、多天线技术、OFDM技术等无线物理层技术。研究生招生方向:移动通信。

联系方式:yanghong @ 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明光楼913

程卫东,女,高级工程师,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研究院实验室副主任。1994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自今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工作,先后从事并负责模拟移动通信网(TACS)、数字移动通信网(GSM)联网工程和数字移动通信网(GSM)国际漫游业务相关技术方案制定和项目的实施,移动增值业务和互联网业务的新产品开发和业务推广。近五年来,主要负责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包括负责移动通信网络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并建成了一个由多网络环境和多业务平台构成的通信网络试验环境,为新技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网络规模和技术先进完备方面列国际前位;同时负责通信技术各专业领域的测试技术研究、新技术新产品试验和设备检测等工作,带领团队完成了多项IP和数据业务领域的测试工具开发并得到具体应用。负责和参与的项目分别获信产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并申请了多项专利。研究生的招生方向是移动通信,在研究生培养上将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研究生将参加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研究院的科研项目和各类试验测试工作。与杨鸿文老师为同一导师组。硕士研究方向:移动通信。联系人:杨鸿文

全庆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无线通信技术。联系电话:

楼培德:教授,硕士生导师,男,1962年1月生,博士。1992年至1994年担任过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教授;1992年至1996年连续二届担任过国家高技术研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1995年至1998年担任过电子工业部通信产品与装备司无线处处长;1998年至2001年担任过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司通信处处长。现兼任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CMCA副秘书长和CMCA短信网址联合信息中心MobNIC执行秘书长。

曾经承担过电子工业部、科技部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多次获得部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荣誉,获得过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教师奖和青年科技奖荣誉;曾经主导过推动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重大发展的国产化专项的政策研究和实践;曾经担任过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CMCA国产手机首脑论坛的首届主席。

现在主要研究兴趣:移动终端的研究开发、新一代移动终端和业务测试技术的研究、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多媒体应用业务的研究开发、移动通信文化产业政策和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硕士研究方向:移动互联网终端和系统测试,移动电子商务与移动信息化。

涛,男,副教授,博士,2002年7月获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电信工程学院任教。近年来一直从事无线衰落信道中的多天线(MIMO)、多载波(OFDM)传输与编码调制理论的研究工作,参加和承担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及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译著和专著多部。目前正主持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基于MIMO-OFDM的未来高速蜂窝因特网自适应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宽带信息网络。

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明光楼811室 刘志勇,男,兼职硕士生导师,1965年出生,现任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互联网业务部总监,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工商硕士,工学硕士。1987年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同年留校任教。1991年取得硕士学位后调入山东省邮电管理局,先后任规划建设处副处长,省局副总工,综合规划处处长,2000年任山东省公众信息业务局局长,2001年调到安徽省电信公司任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工作至今在国内外通信会议及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内容涉及移动通信,传输和数据通信,其中一篇获美国IEEE通信学会优秀论文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与宽带信息网络。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明光楼811室

桑林:电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主要从事无线通信、宽带接入、通信网络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参承担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与企业合作进行的应用课题。研究方向:无线接入与宽带通信。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北京邮电大学 199信箱;邮政编码:100876; 联系电话:010-(O);E-Mail:sanglini@

陈建亚,教授,1951年4月生,硕士生导师。中国广电工业协会专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TS-T204标准制定组中国区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交通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期从事交换技术、接入网、下一代网络理论与技术、通信网络管理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承担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等多项大型科研项目,80年代末研制开发了我国第一代数字程控交换机,编著有―现代交换原理‖、―现代通信网监控与管理‖、―可编程交换技术‖、―软交换与下一代网络‖等多本教材和专著,发表论文20余篇,科研经费较充裕。目前主要从事软交换技术、NGN网络管理关键理论和技术、无线接入技术、智能交通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硕士研究方向:下一代网络及无线接入。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明光楼814 Email: jychen@

邓泽林,高工,1967年9月生,硕士生导师,与陈建亚教授为同一导师组。现任北京威奥特信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长期从事通信网、智能网、ISDN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数据通信、交换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发表论文8篇,科研经费充裕。硕士研究方向:下一代网络及无线接入。

孙礼: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从事通信网络、数据通信、宽带接入网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参与数字交换机设计、路由器、IP语音网关的研制以及国家863项目个人通信子课题”PCN试验网设备和成网的研究"。研究方向:网络技术与无线接入。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北京邮电大学 199信箱;邮政编码:100876; 电话:010-(O);E-Mail:sunli@

蔡安妮,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电机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国防科工委、八五和九五攻关等重大科研项目,其中1998年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被选入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

(三);―九五‖完成的国家计委重大部门专项获得2000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6部,其中与国外同行共同出版英文专著1部;撰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美国光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被国际光电工程师学会(SPIE)收入20世纪该领域的里程碑文献集(MileStone Book)。目前正在进行的课题包括生物特征身份识别、可伸缩视频编码、视频转码、视频流在IP和无线网上的传输与应用、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等。研究方向:多媒体通信、图像处理与识别。

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教2-218 电子邮件地址:annicai@

赵衍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图像处理与识别。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zhao-yanyun@ 门爱东

教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多媒体通信中心主任、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广播电视分会委员和消费电子分会委员。

1983 年考入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分别于1987年和1994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

现主要从事多媒体通信和数字电视专业的教学和研究。讲授过《数字信号处理》、《电视学基础》和《数字图像处理》本科生课程课,以及《数字视频通信》研究生课程;完成十几项国家、省部和企业科研项目;在各种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几十篇,专著多本。

曾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 次、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2 次和二等奖 1 次,以及―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 ―北京市青年学术带头人‖,以及第三届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

主要研究领域是多媒体通信、数字电视、图象与声音的处理和传输等。硕士研究方向:数字电视、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通信

通信地址:北京邮电大学 113# 信箱。邮编: 100876。

周继鑫,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同门爱东老师为同一导师组。研究方向:数字电视、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通信

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教2-206

全子一,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子一教授是多项科研项目的负责人,科研项目成果显著。主要研究方向:图象压缩与处理。并承担2Mb/s数字电视、北京电信VOD用编解码器、北京电信STB(机顶盖)、8Mb/s编解码系统等科研项目研究。全子一教授从1991年起国家教委遴选为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字信号及数字图象‖处理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是―数字电视‖及―多媒体通信‖。其研究成果获部级及国家科技进步奖共六项(其中一项为国家奖,其余为部级一或二等奖),主编三本大学教材,发表论文40多篇。已培养毕业博士生11名,硕士生约50人。全子一教授领导北京邮电大学多媒体中心移动多媒体实验室,现在承担多媒体视频终端的研究任务。硕士研究方向:数字电视、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通信。联系电话:—802 办公地点:教2-206

张家谋,教授,硕士生导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多年,有科研成果18项,专著6本,为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会士,曾获中国电子学会第五届广播电视科技大奖等多项奖。

研究方向:数字视频、数字图像处理。联系电话:

陈磊,博士,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从事数字电视、图像通信领域的研究工作,相关工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次)、―邮电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次)。研制成功HDTV系统复用器、虚拟图像系统、MPEG-2数字电视编码解码复用系统、HDTV信号发生器。

目前项目:MPEG-2/DVB数字电视复用器、数字电视加扰系统、DVB信道调制器、基于IP协议的TS流传输、码流分析系统、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等。

研究方向:数字电视(DTV、DVB)、数字视音频通信、数字声音广播(DAB)。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教2-222 email: leichen@

王雷,1997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图像图形学会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多媒体通信技术、宽带网络的QoS技术、音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几年来,先后参与或负责完成了多个科研项目,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研究方向:宽带通信、QoS技术与网络安全。

通信地址及邮编: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00876(113#信箱); 电话:010-(O);E-Mail:elf@.cn 办公地点:教2-212

黄孝建,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专长视音频技术、多媒体通信、宽带通信。研究方向:多媒体通信。通讯地址:北京邮电大学113信箱

景晓军,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3月至2002年3月在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图像处理、网络信息安全、信息融合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委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多次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作为第一作者在IEEE、电子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5篇进入ISC检索,13篇进入检索。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出版著作8部,译著1部。目前正主持研究部委级项目―网络数据的保密传输研究‖、―数据传输的识别技术研究‖。研究方向:图像处理,信息安全。

通信地址:北京邮电大学 280# 信箱,邮政编码:PC:100876;

徐春秀,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电信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学硕士学位。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先后进行过IP网络电话,语音压缩编码,ATM网络流量控制及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特宽带无线通信(UWB),Ad Hoc路由算法等方面的研究。目前的招生专业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接入与宽带交换技术。

白长清,高工,兼职硕士生导师,北邮校产集团副总,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科技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三等奖各一次。研究方向:嵌入式无线终端设备研究与信息处理。

游向东,高工,兼职硕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北邮通信集团高级工程师、北邮安博胜公司副总经理。与李绍胜老师为同一导师组。长期从事嵌入式系统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等科研工作,侧重技术研究与市场应用相结合,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方向:移动多媒体通信、嵌入式无线终端。

吴广颖,女,教授级高工,兼职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规划部网络规划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IP数据网络规划和研究工作,主持开展和研究3G网络规划项目,研究项目包括:数据网络协调发展策略、IP网络滚动规划、3G网络规划建设原则和规划方案等。曾获1998年邮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00年邮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和2004年北京研究院院长基金和最佳研究成果、团队合作等奖项,2002年获北京研究院21世纪优秀人才,2005年中国电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中国电信集团级内聘培训师。曾出版专著和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联系电话:010- 电子邮箱:wugy@ 孙震强,博士,男,北京邮电大学客座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无线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中国电信集团科技委委员会移动专业组成员。

自2002年加入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以来,一直从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方面的研究,先后参加和主持了《第三代移动通信制式选择》、《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体制》、《3G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的研究》、《商业客户3G解决方案》、《R4组网方案与经济分析》、《无线系统间干扰仿真系统开发》、《3G网络技术研究与测试验证》、《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路标的研究》、《移动通信网与固定通信网融合的研究》和《新一代移动终端的研究》等科研项目,负责的多个项目获得过优秀成绩。曾代表中国政府多次参加世界无线电大会及其各种准备会议,曾被列入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的论文程序委员会参加审稿工作,例如IEICE

王文博,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院长,无线信号处理与网络实验室主任,IEEE会员,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编委,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常委,北京通信学会理事。曾主持或参加过多项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1993年和1999年分别两次获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目前从事的科研工作有新一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和系统的研究,信号处理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应用的研究等。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4部。他领导的实验室与国内外多家通信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已完成多项合作项目和科研成果。博士、硕士的主要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

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明光楼2层

李景春,高工,兼职硕士生导师,与王文博老师为同一导师组,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

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明光楼7层

孙少凡,高工,兼职硕士生导师,与王文博老师为同一导师组,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

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明光楼7层 蒋华,副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与王文博老师为同一导师组,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

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明光楼7层

刘文京,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通信中的信号处理。联系电话: E_mail: buptlwj@

Arizona作为访问学者和高级访问学者进修和工作。徐惠民教授现任电信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中心的主任,指导研究生多名,并承担了研究生《数字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模拟》、《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现从事嵌入式系统、网格、及Internet基本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开发。包括嵌入式系统在通信和网络中的应用,协议测试,研究各种Internet协议及其应用,3G 网络应用等。目前主要科研项目有基于VxWorks操作系统的嵌入式系统、家庭无线网络、互联网技术研究和服务、3G网络应用等。硕士研究方向:INTERNET及其应用。

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教2-414

高锦春,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与刘元安老师为同一导师组。主要从事无线通信、计算机应用,以及通信系统可靠性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无线通信。联系电话: Email: gjc@ 办公地点:明光楼 905室

蔺志青,教授,硕士生导师,电信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智能信息处理。联系电话:(办)办公地点:明光楼二层

黄小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进行过无线新技术、移动嵌入系统和流媒体,CDMA2000平台的定位系统、移动3D图像引擎、通信高频开关电源及自动监控系统等项目的研究。主持及参与十余项国家级及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开发项目,出版教材及专著多部,在国内核心刊物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已指导研究生三十余人。现任中国通信电源学会委员。现主要研究方向:移动通信和计算机应用、通信电源技术。联系电话:

任晓敏,教授,简介见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导师简介。硕士研究方向:新一代光纤通信网络中的光电模块与子系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高攸纲,教授,简介见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导师简介。硕士研究方向:电磁生态学。军事通信学

杨大成,教授,简介见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导师简介。研究方向:移动通信。景晓军,教授,简介见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导师简介。研究方向:图像处理,目标监测与识别。

林金桐,教授,简介见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导师简介。研究方向:军用光通信系统及网络。

纪越峰,教授,简介见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导师简介。研究方向:战术互联网。顾畹仪,教授,简介见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导师简介。研究方向:军用智能光网络。周正,教授,简介见电路与系统专业导师简介。研究方向:军事无线通信。

李书芳,教授,简介见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导师简介。研究方向:无线电技术与电磁兼容。

王文博,教授,简介见信息与信号处理专业导师简介。研究方向:通信网络。孙松林 吕旌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邮电大学2020高考录取分数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