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什么树既是和数又是相邻的两个奇数一定互素吗?

每一个民族对于数字都有自己不同的概念,使用时也有喜爱和禁忌,数字之迷信,普天下都存在。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在数字的使用或选择上也毫不例外。藏族人崇尚奇数,把奇数看做吉祥数,在奇数中特别崇尚 “三”、“九”、“十三”等,现浅述如下:
藏族的文学作品、宗教生活、日常生产生活中,“三”的象征含义尤为广泛而深刻。自古以来,藏民族十分注重婚嫁的日期,要使婚事办得圆圆满满、顺顺当当,夫妻婚后和和睦睦、白头偕老,就必须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到女方家说媒日、择定婚期、新娘启程的时间、成大礼的时间等等都要请佛教法师占卜算定,而且这些日期一般都是一、三等奇数,数字的选用大都是三、六、九,尤其重视三与九。在双数中,只有六这个数被视为是三的倍数,故在使用时也可以不忌讳。
    “三”在婚俗中使用比较广泛,选择吉日一般为初三;给客人敬酒是三杯;喝酒前用无名指蘸酒向上、中、下三方弹三次;迎亲路上设三道祭坛或三道木排栅栏;绕煨桑炉转三圈、叩拜三次;婚期一般为三天;喜客选派一般为三、六、九人,等等。
    祝婚词中还有一曲唱出三种身份的人须分坐三席,如:
    颂过了美酒香茶,/再把滿座宾客歌一曲。/在金子般的帐房里,/上席铺有锦缎垫子,/中席铺有氆氇垫子,/下席铺有羊绒垫子。/请智慧老人坐上席,/祝福雪山永峥嵘,/请心灵手巧的姑娘坐下席,/祝福孔雀永远展彩衣。
    由此可知,在婚俗中,藏族对数字的选用视单数为吉祥,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追究其源,是苯教文化中数字影响之所在。
    青海果洛民歌中唱到:山坡顶上有三匹马,/三个阿克骑着美,/三面阳坡上有三群羊,/三个孩子放着美,/三条沟里有三眼泉,/三个姑娘舀着美。
    此外藏族唱的吉祥歌词中也少不了“三”。如:岭阿岭是檀香的,/檀香岭上引孔雀;/檀香树香味为第一,/孔雀羽美丽为第二,/此地富饶为第三,/祝三全三滿永吉祥。
    藏族人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每当迎宾送客时要唱《三杯酒》即敬酒歌,歌里唱到:第一杯美酒献给三宝,祝愿三宝吉祥如意;第二杯美酒献给父母,祝愿父母吉祥如意;第三杯美酒献给朋友,祝愿朋友吉祥如意。
    朋友们相聚或迎接宾客时,要向客人敬三杯酒,客人即饮酒者必须先喝一口,主人斟满;客人再喝一口,主人再斟满;客人喝完第三口,最后满饮一杯,藏语叫“松斟孝答”,意为“三连杯”或“三斟亮底”。 
苯教将宇宙分为“天、地、地下”三部分,天上住着赞神,地上住着年神,地下住着鲁(龙)神,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就有“上有天神亲指使,中有年神发宏愿,下有龙神主约誓”的劝唱词;另如:“三白”(酥油、奶、奶酪)、“三畜”(马、牛、羊)等等;骑士的弓、箭、刀被亲切地称为随身携带的“三眷属”;宗教有“三世佛”——过去迦叶佛、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弥勒佛;生死轮回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民间象征永恒不灭的日、月、星为“三星辰”,等等。这些都为数字“三”赋予了具体形象,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也是人们崇拜之缘由。
    藏族的家庭生活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就是“锅庄”,在堂屋的火塘里有用一种专门石料打制成的“之”字形的三个“甲布”(锅庄),也有用铜打制成的三角锅庄,都是用来支撑锅的。藏族人外出劳动,立三个石头支上锅,生火煮饭。
藏族常把美好的事物用“三”这个数把它们连结在一起。在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就称古代岭国有三大神、三大佛、三大寺、三大部落、三大圣人、三大妃以及三大婢女等等。据史诗介绍,格萨尔大王乃三大救主所化生的岭国王室三大族系的后裔,他战功累累,声名赫赫,在臣民面前自诩是威镇三界的天尊,引导三地的上师,腰系三眷属的统帅,赡部三地的主宰。这些说法,不仅把“三”这个数字连接美好,还赋予它威武、崇高的气概。藏族也常常用数字“三”来表达吉利或表示某些象征,尤其是在藏传佛教中,有不少名词用“三”作词缀。比如用“三”来象征日、月、星三光;用“三”来象征天上、地上和地下,把宇宙分为三个部分;用“三”表示无量寿佛、尊胜佛母和白度母,是谓“长寿三尊”;用“三”来概括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种不同的修持途径,并将三种途径比作乘坐的三种车,是谓“三乘”;为表达对佛诚心皈依而终日礼忏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的祷告,这佛、法、僧是谓护佑平安的“三宝”,以及表示信徒对佛、法、僧“三宝”归顺趋奉的“三皈依”等等,都为数字“三”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藏族人的酒器必须是银碗或龙碗,碗口三方还需沾三点酥油,以图吉利。
    藏族习惯称粮食为“珠嘎若查松”(vbru-dkar-nag-khra-gsum),系藏语译音,意为黑、白、杂拌粮三类粮食,即:麦类名白粮,豆类名黑粮,豆麦混合名杂拌粮。
藏族把“九”视为吉祥喜庆的数字。藏族的崇九之风,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祖有九兄弟。据苯教典籍中记载:桑波本赤与曲坚嫫结合生下九男九女,九兄弟分身出九个女伴作为妻子,九姐妹分身出九个男子作为丈夫;这十八对夫妇是苯教的世界,这里单数九象征吉利。而苯教典籍和传说中的九,往往又与宇宙本体天界的构造有关。苯教认为:天有九重,地有九层;藏族在藏历新年要做有九种粮食的饭;藏族以九为神数,天上有九头曜神;藏族的经典又分为九乘经论,苯教这一理论是藏族崇拜单数的另一原因。九又是多、无穷、所有的代名虚数,有一切之意。同“九头牦牛的毛一样多”系多不可数之意;如是九十九那就多得不得了了。
    藏族历史上前后涌现出了上千个著名翻译大师,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九大译师(即三老,三中,三少)。
    赤松德赞时期举行的一次动物献祭活动中,苯波祭司要承担各种职能,其中参加祭祀的要有九名苯教学者。
    因为藏族人对数字的使用以单数为吉祥,为了祈求平安,牧民们的集会、出行以至一切比较重大的活动,都要安排每个月上半月的单日里进行。藏族朋友碰杯时,第一次碰三杯,第二次再碰三杯,连碰三次,三次各饮九杯,这样才表示是朋友之间相互尊重。
神话里更有许多以九为尊的事例,在著名的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多处描写到格萨尔向敌人射击时,要用九支神箭。有一处写到格萨尔大王骑着赤色马来到一个大草场上,牧羊人为他“备了九只绵羊、九只山羊、九层铠甲、九个铜锅、九个鞍木,共四十五个靶子。”格萨尔大王从九万利箭当中抽出一支,“搭上箭,拉开弓,一箭射出,闪电般地红黄火焰遮天盖地,如同燃烧鸟毛一样,射到沙滩,中了靶子,又复光辉灿烂,声震天地,回到箭袋。”这是对胆略、英武和力量的歌颂,给人以壮美的享受。
    说“九头牦牛拉不动”,即稳如泰山;说“九种人”,意为众生;说“九种需要”,是指一切需要。
藏族视十三这个数字是个吉祥神数。关于数字“十三”,藏族民间有如下一些传说:公元641年,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到拉萨时,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其中有一项就是赛马,松赞干布也亲自参加比赛,不过他只得了第十三名,因此“十三”就成了藏族的吉祥数字,故在藏族赛马中只奖励前十三名。藏族史籍中的许多历史事件都与十三有关联,在《白史》、《西藏王统记》等史籍中记载,吐蕃王朝的立国赞普松赞干布于十三岁时登基为王,其子贡日贡赞也是十三岁登基,其孙芒松芒赞也在十三岁登基;赞普朗达玛的孙子墀松德赞和贝柯赞为吐蕃王朝最后一代赞普,他也是十三岁时登基的。苯教认为天界有十三层,佛教认为第十三层是佛祖的教化地,三千大千世界的中心。意大利藏学家杜齐曾说:“在苯教及其它教派中,‘十三’被视为一个神圣的数字。在藏族地区,人们在习俗上都把十三岁认为即已成年,可作为正式一员参加社会活动,等等。
《格萨尔王传》中描写到的“岭国”(格萨尔的故乡,泛指古代藏族地区)是“世界的中心”,“玛域”(rma yul)——黄河源头,又是岭国的中心。岭国就是以“玛域”为核心向四周扩展而成的。在黄河源头有三个湖即嘉仁湖、鄂仁湖、卓仁湖,分别是嘉洛、鄂洛、卓洛三大部落的寄魂湖。环绕这三大圣湖,群山起伏,雄伟壮观。其中有十三座山峰,傲然高耸于群山之上,是岭国的保护神,当地群众称它们为“十三山神”。每年夏秋之交,藏族群众都要转山转湖,煨桑祭神,这种古老的习俗保留至今。
在安多、康巴、卫藏三大藏区涌现的八位著名《格萨尔》艺人的说唱生涯都是从十三岁时开始的。“从以上列举的八位‘神授’艺人的情况看,‘十三’这个年龄对他们是个‘神圣’的年龄。正是在这‘十三岁’的时刻,‘神’在梦中首次‘授’给了他们史诗的内容,使他们与史诗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这个‘十三’显然是‘吉祥’、‘神圣’,接受‘神授’及‘智门’得到开启的象征。”
    格萨尔十三岁时称王,坐上了岭国国王的宝座,这在他的一生中是个非同寻常的转折。十三岁之前,他和可怜的母亲被岭国统治者放逐到黄河沿岸的荒野,靠乞讨和挖地鼠为生,饱尝了人间疾苦。而十三岁称王以后,便成了“南赡部洲雄狮大王”。格萨尔赛马称王那天正好又是‘十三’日。
史诗中描述:在‘十三’这个吉日,赛马场上支起了千顶白色宝帐。宝帐右边插起十三杆神矛,左边插起十三支神箭,上空扬起十三面旗幡,帐前设起十三个煨桑台,请来了十三个诵经的喇嘛。格萨尔坐骑---马的体外有飞毛十三根,中部有风脉十三道,体内有神龛十三所,这匹神马的尾巴附着十三位战神。这些都是格萨尔无敌于天下的象征。格萨尔原是天界白梵天王的神子,他下凡时曾手持十三朵白花,向前迈了十三步,然后跌坐入禅发愿道:“愿我十三岁时,成为一个证得十地的菩萨,作一个拯救六道众生的上师。”神子最初不愿下凡。遂投入龙女胎中成为龙子。天女在龙宫中寻见龙子后,以十三个白石子在龙子居住的地方作了记号。后来,神变大鹏凭十三个白石子找到了神子,神子却又变成了一只青蛙。青蛙被大鹏叼上高空掉到下安多地方时,蛙头碎为十三块,变成十三座神山;蛙脑撒在十三处,形成十三支山系;蛙皮形成十三个平原;蛙骨形成十三道石崖;蛙毛变成十三棵神柏;蛙血形成十三个湖泊;蛙魂形成一个十三岁的雪山天女的儿子。这个儿子后来投胎人间,就是吉祥救世主格萨尔。在《门岭之战》中,玉拉遵命率五万大军到门国边境与格萨尔会合,向格萨尔献上十三种铠甲,十三种宝盔,十三种神箭,十三种宝弓,十三种茶叶,十三种骏马。交战中,岭国杀死门国大将十三人。格萨尔率十三名勇士,从十三层地下挖出躲在巨石中的门国辛赤王魂铁蝎。那铁蝎在被消灭之前,它轻轻一动,便晃动十三层天,十三层地。
    在《格萨尔王传》中,有关十三的数字非常多,如:十三种殊胜、十三种特殊工巧、十三座寺院、十三尊佛尊、十三座宝塔、十三匹白马、十三首欢歌、十三座雪山、十三个平原、十三个湖泊、十三道石崖、黄河边十三棵神柏树、十三顶帽子、十三件衣服、十三匹绫绢、十三顶伞盖、十三顶帐房、十三只猎犬等等不胜枚举。
在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十三,具有吉祥、神圣的蕴意:格萨尔在降生时手执十三朵白花,向前走了十三步,并发誓十三岁时成为菩萨,果然在十三岁时赛马得胜,娶珠牡,登位称王。他身体也和一连串的十三相连:他有十三位王妃、十三位保护神;他的乘骑赤兔马,体外有飞毛十三根,中部有风脉十三道,体内有神龛十三座,马尾上还附有十三位战神;他所在的岭国更有十三座雪山,十三道山崖,十三个湖泊,黄河边十三棵神柏,十三种殊胜,十三种特殊工巧,十三位护藏地神,十三位山神,十三位马主,十三位马牧,十三匹白骏马等等。这一连串的十三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打开《格萨尔王传》的首部《天界篇》也能发现一系列的十三:提到了十三位护法天神,十三位护藏地神,西藏的十三位山神,礼物有“此有藏身宝十三件,夜光宝珠十三只”;在祭祀战神时更用了一连串的十三:
    要作集轮供颂诸战神,/金树玉柏清香木,/十三座焚烧烟灶要建筑;/战神业绩为首诸旗帜,/十三面吉祥战旗要升起;/因此沙门大敞诸法事,/十三种修幅诵经要建立。/有福王中米钦·伦珠为首者,/祥瑞舞蹈要绕十三场。/有佳运的甲洛·贡桑母姨为首者,/发愿歌咏要唱十三章。/冰糖红糖等为首甜蜜食,/十三盘油炸果子要摆上。/藏土一定呈祥瑞兆,/林图一定要昌盛。
《天界篇》在使用十三这个数字时有个明显的倾向,即在有关神或神事的情况下才出现。意大利藏学家杜齐在其著名《西藏和蒙古的宗教》一书中,在论述“赞普一旦当其王子到了能骑马的年龄(也就是十三岁时),(自己)就放弃了(做王的)权力”,接着说:十三“这一数字表示了尽善尽美和纯洁”。是的,在藏族看来,十三就意味着神“尽善尽美和纯洁”。这种观念源于古时的本教。在本教神话里,天有十三层,本教的祖师辛绕十三岁时被鬼神牵引游遍全藏,十三年后才返回人间传教;苯教每年要举行若干次祭祀大典,要宰杀牦牛、绵羊、鹿等成百上千;为人招魂时也要宰杀牲畜一至数百头。牲畜被宰杀后被卸成十三块才献祭。而有名的布达拉宫也有十三层;格萨尔也是个被神化了的英雄人物。人们之所以创造神,是为了把自己所意识到或向往的能力和品质借神来体现,神力也就表现为人对自身的潜力的挖掘和显现,神化最终还是要人化的。这里还有个问题值得探讨,即十三岁这个年龄是吉是凶的问题。一说十三岁是个吉利年龄,吐蕃赞普的儿子十三岁能骑马时就要回天上去;王子十三岁时就接替父王登上王位;藏族牧区男孩长到十三岁时要举行成丁礼;民歌里也唱赞十三岁:
    说大不大刚刚十三岁,/说小不小刚刚十三岁,/十三岁少年去了康定,/当了商人罗布桑布的小伙计。
由于在神话中天被描绘为由十三层组成,第十三层天正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所描绘的那个琼楼玉宇彩云间的极乐世界,那里是灵性永存,没有欲念的宁静、永恒的佛土,故十三是个吉利无比的神圣数字。在吐蕃时代,藏族先民为招魂宰杀牲畜祭献时,按照当时苯教的训诫,只能把牲口胴体分割成十二块,加上头共十三块,多了少了都不行。在古时,卫藏地区有十三个万户领地,公元1268年元太祖忽必烈还任命了卫藏的十三个万户长。在史诗《格萨尔王传》中,雪域雄狮大王格萨尔不仅用神力征服妖魔,也用神力征服女性,他有十三位贤惠而又美貌的王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缘山而筑,盘蹬而升,袅袅十三层。这些事实都说明藏族对数字十三的崇尚由来已久。
今青海省的湟水北的乐都、互助、大通、门源和甘肃省的肃南县东部,天祝永登等县,过去称“华锐”,华锐是一古老的部落。华锐——“英雄的地区”,他们正好分布在大通河,庄浪河,湟水等三条河流域。在这三大流域中,座落在大通河流域的大通十三位山神是最为有名的一组山神。《大通十三位山神之烟祭》一文中说:他们是“护持福善的十三位酋长”,是以牧区十三座高山命名,闻名的大战神而被迎请。即:一是他们生前是大通河流域十三部落的部落头人即酋长;二是他们死后是以大通河流域的十三座山峰命名并加封的山神,是他们各自管辖部落群体的大战神。举行赛马,取悦于山神,参加赛马的选手,牵马顺时针围绕拉布则宫转三圈之后步入赛场,列队在起跑线上等候温则吹海螺发号。赛马结束后对优胜者进行奖励,尤其对获得第十三名的选手要重奖。据传很久以前,华锐部落有英勇善战的十三个兄弟,其中最小的弟弟才华出众,勇敢过人,他在一次自卫战中英勇献身。为了纪念他们,在每年祭祀山神的赛马会上对获得前十三名的选手进行奖励,尤其对获得第十三名的选手加一条哈达,表示敬重,同时属民们借此机会表示他们对华锐十三战神保卫本土的感恩之情。
    在藏区随处可见的佛塔一般都是十三层,藏族的“嘛呢石堆”有“朵崩久松”(即“十三嘛呢石堆”)之说。
除上述之外,关于十三在《格萨尔王传·霍岭之战》中还有一种说法:总管王的儿子、少年英雄昂琼要去迎战霍尔侵略军,但其父亲、亲友、未婚妻及将军们都纷纷劝阻说:“昂琼今年十三岁,逢凶煞灾星主管流年。”“谁知他今年正好十三岁,人生流年正逢凶煞。”昂琼不听决然出战,结果中了晁同奸计,战死沙场。十三岁流年不利,是个凶年,诸事都应提防。其实,所谓十三岁流年不利并非来自十三这个数字,而是源于本命年这个风俗。民间流传人逢本命年就由凶煞恶神主管流年,在藏区各寺庙僧众届时要为逢本命年的活佛举行法会,诵《消灾经》、《长寿经》等,祈祷消灾免祸,健康长寿。
藏族习惯将骡马的编制数也定为奇数,马帮为了便于管理,骡马也有编制;九匹为一群,由群头负责。九匹中挑选一匹为头马,额顶佩戴红布底黄色火焰图案标记,耳后挂红绣球,脖系六个铜铃,鞍插一面镶边锦旗。三群为一伙,由伙首负责,选一匹伙马带头,额佩黄底红色火焰图案毡绒标记,耳后挂四尺红布绣球,脖系八个铜铃,鞍插一面红底镶边锦旗。全部骡马组成一帮,选三匹健走识途好马,组成头骡、二骡、三骡带队。头骡打扮异常华丽:额佩黄红色火焰图案金绒标记,标记中央缀圆镜一面,周围六面小镜环绕(共七面镜),套嵌镶珠宝的纯银笼头,系九个铜铃,头顶系六尺红布绣球,耳后佩牦牛尾红缨一对,中央绣帮主姓氏。祖旗为红底金边方形锦旗,正中缀两根锦鸡羽毛,象征前途锦绣大路通达。头骡是马帮的“门面”,极受赶马人宠爱,装饰与众不同,正如《赶马调》中所唱:“头骡打扮玻璃镜,千珠穿满马笼头,一朵红樱遮吃口,脑门心上扎绣球”。
青海湖北面的刚察县哈尔盖乡的藏族的头饰——玛登,独具特色。除了将头发梳理成传统的两根辫子以外,还兴头顶留一个叫“绕瓦”的小辫子,“玛登”就是套在这三条辫子上的头饰。最能显示“玛登”风格的就是嵌在红布带上的银质碗形“阿垅”,“阿垅”多为当地手工艺人打制而成,直径为5CM左右,“阿垅”表面刻有龙、凤、如意、吉祥八宝等图纹。它的最顶部嵌有“擦”(即玛瑙或珊瑚等),色彩斑斓,夺人眼目。“阿垅”在三条辫子上的数量不等,中间“绕瓦”上的“阿垅”为最大,镶嵌的“擦”也是最昂贵的,数量可以是三个或五个;总之,居于中间的“阿垅”为最大。其余两条辫子上的“阿垅”数量要多于中间那条辫子的,一般为五个或七个(它的数量有一定的宗教意义,为奇不为偶)。
藏族占卜中的吉祥数为奇数。在占卜活动中,数字示吉凶,而且很重要,如念珠占卜法:卜者口颂祈文,将念珠放在两手掌心,求卦者任意抓住其间一段念珠,然后三个一组往中间数,其剩余数目为一、三是吉,六却是大凶。藏族经常用骰子来作占卜,占卜时,占卜者掷出骰子后,根据掷到的点数与签上所列的点数参照后决定吉凶,一般用三个骰子。17为大吉;5、7、9、11、13、15为吉;8、18为中,趋吉;3、4为中;14为中,趋凶;4、6为凶;12、16为大凶。
    在西藏的寺院壁画中,大都有对赛马的描绘,如桑耶寺壁画中的赛马,绘有十九匹骏马,在骑手的鞭策下,奔腾向前,给人以紧张激烈之感。汉族有八骏图等。
    此外还有七等奇数。赤松德赞时期,为观察藏族人能否守持出家戒律,在西藏桑耶寺第一次出家修行的是七人,这就是命试从静命论师依说一切有部出家的七人:巴色朗、巴赤协、白若杂纳、杰瓦却阳、款鲁益旺波、马仁钦却和藏勒竹。藏传佛教史籍中对初试七人名字不同的说法颇多。
    藏族人去世的第七天要举行诵经,去世的第四十九天要进行较大的诵经活动。
    藏族对单数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载:藏族历史上的著名桥梁设计专家唐东杰博组织了能歌善舞的七兄妹四处募化,为给藏族地区架桥梁而积资,并且每完成一座桥就由这七兄妹表演歌舞以示庆贺,很快就修起了十三座大桥,这七兄妹成了后来藏戏的奠基人,唐东杰博是藏戏的创始人。
    藏族比喻性格倔强的人如:他说到哪里去,前面有九十九座大山也挡不住;他说不去,用九十九头牦牛也拉不动。比喻意志坚强的人如:在水里泡了九十九次,没有把他淹死;在火里烧了九十九回,没有把他烧焦。
    藏族的佛塔不分大小从上到下由十一个部分组成:1、树叶状部分,代表最细微要素----心; 2、代表太阳; 3、代表月亮;4、伞状部分,代表风;5.圆锥部分,代表火;6、圆形部分,代表水;7、供佛像的龛;8、平面部分,代表土;9、以阶梯状代表心灵发展的四个阶段;10、雕刻的狮子(佛陀的象征);11、代表坚固的“地基”。
藏传佛教用的金刚杵亦是单股的,梵语叫伐折罗,原是印度的兵器之一,后被密宗吸收为法器。佛教密宗用金刚杵代表坚固锋利之智,可断烦恼、除恶魔。因此它是代表佛智的,有不性、空性、真如、智慧等含义。金刚杵有独股的、三股的、五股的、九股的等多种,一般以五股的为多见。金刚杵图案在藏传佛教寺院里触目皆是,在图案和曼荼罗上还常见两个金刚杵垂直交叉,呈十字形,称为金刚交杵。
    人们还常用五。如婚礼入席后,每人要喝五道酒,即媒酒、问酒、知酒、接酒、喜酒。选派喜客时至少有五人,其次为九人,最多十一人,禁用偶数。
    在藏历新年,寺院的僧人要向活佛、经师等人呈献用干果混装的礼包,包内的干果可以是一种、三种、五种、七种、九种、十一种,最多为十三种,但绝不取双数。这些实例都说明,藏族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凡是与数相关的,都必须要遵循崇单忌双的原则。

}

水果是我们最常吃的美食,也是人体必需的补充营养的食物,我们每个人天天都在吃水果,可是您知道水果分类吗?有哪些水果?哪些是您一次没有听过的,不妨品尝一下大自然赐予的美味。

人们比较常见、常吃的大概154多种水果,按照植物学类,分为:

蔷薇科,双子叶植物纲,草本、灌木或小乔木,有刺或无刺,有时攀援状;果为核果或聚合果,或为多数的瘦果藏于肉质或干燥的花托内,稀蒴果。蔷薇科水果又分梨果、核果、聚合核果、瘦果等。

1.1、梨果:苹果、沙果、海棠、野樱莓、枇杷、欧楂、山楂、梨(香梨、雪梨 等)、温柏、蔷薇果、花楸等。

1.2、核果:杏、樱桃、桃(水蜜桃、油桃、蟠桃等)、李子、梅子(青梅)、西梅、白玉樱桃等。

1.3、聚合核果:黑莓、覆盆子、云莓、罗甘莓、白里叶莓等。

1.4、瘦果:草莓、菠萝莓等。

芸香科,是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无患子目的一个科。芸香科常绿或落叶乔木、灌木或攀援藤本或草本,全体含挥发油,叶具透明油腺点,植物体内通常有储油细胞或有分泌腔。果实为蓇[gū]葖[tū]果、蒴果、翅果、核果或柑果。在中国西南和华南地区有分布。

芸香科的水果主要是柑橘类:酸橙、柚子、甜橙、来檬、金柑、柳丁、香吉士、橘子、庐柑、柠檬、葡萄柚、文旦、砂糖桔、橙子、青柠、金桔、香橼、佛手、指橙、黄皮果等。

葫芦科有800多种植物,我国有130多种。其中包括黄瓜、南瓜、丝瓜、西瓜等常见的蔬菜和瓜果。大多数葫芦科的植物是一年生的爬藤植物,它们的花比较大,比较鲜艳。同一植物上有雄性和雌性的花,雌性的花为子房下位花。葫芦科水果大多是一些瓜,实际上是浆果的一种,称为瓠果或瓜果。葫芦科的水果大多是藤蔓式的生长,比一般的水果要大,且里面带有一些瓤子。

葫芦科水果:西瓜、哈密瓜、香瓜、甜瓜、脆瓜、羊角蜜、白兰瓜、刺角瓜、金铃子(癞葡萄) 等。

芭蕉科是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茎或无;茎或假茎高大,不分枝,有时木质,或无地上茎。芭蕉科的香蕉为世界上重要的热带水果之一。

芭蕉科水果:香蕉、大蕉、南洋红香蕉等。

鼠李科是双子叶植物纲鼠李目的一个大科,大部分为乔木,也有灌木和藤本植物,偶有草本。分布在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多。本科植物的果实为肉质核果或蒴果。

鼠李科水果(核果):枣等。

葡萄科是攀援木质藤本,稀草质藤本,具有卷须,或直立灌木,无卷须。单叶、羽状或掌状复叶,互生;托叶通常小而脱落,稀大而宿存。

葡萄科水果(浆果):葡萄、提子、醋栗、黑醋栗、红醋栗等。

杜鹃花科,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较大的1科,木本植物,大多常绿,少数落叶,陆生或附生,不具托叶。中国有22属,1065种。果实多为蒴果、浆果或核果。

杜鹃花科水果(浆果):蓝莓、蔓越莓、越橘、乌饭果等。

漆树科,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中经济价值较大的1科。绝大多数为乔木或灌木,少有木质藤本和亚灌木状草本。该科划分为5个族:腰果族、槟榔青族、漆树族、肉托果族和九子母族。有著名的热带水果,如腰果、芒果和人面子等;绝大多数属、种的树皮和叶均含鞣质,可提取栲胶。

腰果、芒果大家都熟悉,人面子是广东特产,和乌榄地位相当。人面子成熟后是黄色的,口感酸甜可口,能当水果吃。不过当地人喜欢摘取未成熟的青果腌渍,或做成蜜饯,或和辣椒豆豉等材料做成酱菜,十分可口。

漆树科水果(核果):腰果、芒果、人面子等。

猕猴桃科指的是绿色植物亚界,轮藻总门,木贼门(有胚植物门),木贼亚门(维管植物亚门),木兰纲(被子植物纲),蔷薇亚纲,茶亚目的一科,包括猕猴桃属、藤山柳属、水东哥属。中国3属均产,有96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大多数果实可以食用,比如猕猴桃。

猕猴桃科水果(浆果):猕猴桃(奇异果)、黄心猕猴桃、软枣猕猴桃(奇异莓)、红心猕猴桃 等。

凤梨科是禾本目下一个属,单子叶植物 纲姜亚纲的1科,该科植物多为短茎附生草本。凤梨通称菠萝(波罗),为有名的热带水果之一,于19世纪传入中国,已为台湾、广西、广东和云南热带的习见栽培植物。特别说明,菠萝蜜不属于凤梨科,属于桑科。

凤梨科水果:菠萝(凤梨)。

杨梅科是被子植物门下杨梅目(Myricales)下的一个科,本科均属常绿或落叶乔木或灌木,中国只有杨梅属1属。

双子叶植物纲的一科。乔木或灌木,常绿或落叶,以观叶和果实为主。极耐寒至耐寒。喜全光照,在炎热的夏季生长最好,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通常雌雄异株,秋季播种繁殖。叶为单叶,互生,全缘。

柿科水果:柿子、黑枣(君迁子)、黑柿等。

番木瓜科,双子叶植物,产热带美洲及非洲,我国引入栽培的只有番木瓜属Carica 1属。小乔木或灌木,具乳状汁液,通常不分枝;叶有长柄,聚生于茎顶;叶片常掌状分裂,少有全缘;无托叶;花单性或两性,同株或异株。

番木瓜又称木瓜、乳瓜、万寿果,为热带、亚热带常绿软木质小乔木,高达8-10米,具乳汁;茎不分枝或有时于损伤处分枝,具螺旋状排列的托叶痕。果实长于树上,外形像瓜,故名之木瓜。番木瓜的乳汁是制作松肉粉的主要成份。

番木瓜,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番木瓜(台湾植物名录) 、木瓜(通称)、万寿果(松村植物名录)、番瓜(植物名实图考)、满山抛(云南德宏)、树冬瓜(云南玉溪)。

番木瓜科水果(瓠果):番木瓜。

桑科植物由遍及世界上热带和温带的53个属和大约1400个种组成。我国桑科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构属、桑属、榕属、见血封喉属、菠萝蜜属、柘属、水蛇麻属、萑草属、橙桑属、牛筋藤属、鹊肾树属,共11属150余种。种子大或小,包于内果皮中;种皮膜质或不存;胚悬垂, 弯或直;幼根长或短,背倚子叶紧贴;子叶褶皱,对折或扁平,叶状或增厚,相等或极。

桑科水果:桑葚(桑椹)、无花果、菠萝蜜、构树果实、牛奶果等。

仙人掌科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石竹亚纲、石竹目的一科。多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少数为灌木或乔木状植物。

仙人掌科水果(浆果):火龙果、黄龙果、红心火龙果、仙人掌果等。

无患子科是无患子目下的一个科,乔木或灌木,有时为草质或木质藤本。羽状复叶或掌状复叶,很少单叶,互生,通常无托叶。

无患子科水果(核果):荔枝、龙眼(桂圆)、红毛丹等。

木棉科,锦葵目的一科。该科约有20属,180种,广布于热带(特别是美洲)地区。我国原产1属2种,引种栽培5属5种。乔木或灌木,与锦葵科近缘,是热带的特征科。花通常大而美丽。该科较有名的属种如:木棉属8种,吉贝属10种,轻木属;榴莲属,瓜栗属以及猴面包树属。

木棉科水果(蒴果):榴莲、猴面包果(猴面包树的果实)等。

酢浆草科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极少为灌木或乔木。果为开裂的蒴果或为肉质浆果。种子通常为肉质、干燥时产生弹力的外种皮,或极少具假种皮、胚乳肉质。

酢浆草科水果(浆果):阳桃、三敛果等。

千屈菜科(LYTHRACEAE),双子叶植物纲下的一科,约25属,55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以热带美洲最盛,少数延伸至温带,中国有1属,47种。

棕榈科又称槟榔科,一般都是单干直立,不分枝,叶大,集中在树干顶部,多为掌状分裂或羽状复叶的大叶。

棕榈科水果(核果):椰子、槟榔、海枣(椰枣)、蛇皮果等。

棕榈科水果(浆果):阿萨伊浆果。

藤黄科一般指山竹子科。山竹子科(即藤黄科),双子叶植物,约40属,1000种,分布于热带地区,我国有8属,87种,产西南部至台湾,其中红厚壳的种子可榨油供灯用,树皮含单宁可为鞣料,山竹子的果可食,惟内含多量单宁,多食会引起腹痛。

桃金娘科植物主要产于澳大利亚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100属约3000种,中国原产有9属,共有126种。本科植物虽然花朵纤细,但植株却能长的高大,而她们共同的特征是雄蕊多如睫毛,花丝细长柔,子房下位。本科植物重要的有桉树、莲雾、蒲桃、千层树等。

桃金娘科水果:莲雾、嘉宝果、番石榴、菲油果、苏里南苦樱桃等。

西番莲科是侧膜胎座目下的一个科。本科有16属500 余种,中国有2属,包括栽培和逸生的约23种,产于西南和南部。

西番莲科水果:百香果、热情果、鸡蛋果等。

樟科(Lauraceae)是双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的一科,全世界约有45属,中国有20属。果实为浆果或核果,含一粒种子。

樟科水果:牛油果(鳄梨、油梨) 等。

番荔枝科,共有120余属,2 100余种。我国产24属,103种,6变种,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西藏。番荔枝科有的果实可食,有些为观赏植物。本科包括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主要分布于热带,少数种可分布至温带。

番荔枝科水果:番荔枝(释迦果)、牛心果(牛心番荔枝) 等。

茄科,是管状花目下的一科植物,约有80属,3000种,广布于热带及温带地区,主产美洲热带。我国有25属,约115种,各省均有分布。 茄科有多种重要的蔬菜、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有些是农区常见的杂草;野生植物多有毒,勿误食。

茄科水果:红枸杞、黑枸杞、挂金灯(又叫“锦灯笼”、“红菇娘”、“灯笼果”)酸浆果(又名灯笼果、小果酸浆、打卜草、打头泡等) 、香瓜茄(人参果)、龙葵果、圣女果(小番茄)、蓝靛果(山茄子、蓝莓羊奶子、果黑瞎子果)等。

胡颓子科是桃金娘目的一科。该科植物属灌木、乔木或藤本。胡颓子科只有三个属,八十种。中国有两个属:沙棘属和胡颓子属,六十种。

胡颓子科水果:沙棘(胡颓子、蒲颓子、半含春、卢都子、雀儿酥、甜棒子、牛奶子根、石滚子、四枣、半春子、柿模、三月枣、羊奶子)等。

大戟科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大戟目或金虎尾目的一个科。全世界约300属,8000余种;中国有66余属,370余种。

大戟科水果:余甘子、木奶果等。

苏木科,云实科,双子叶植物,或置于豆科中作为亚科,其中有经济价值的甚多,最主要的为木材。在苏木科植物中 , 有许多观赏价值高的种类 , 如云实属 、决明属 、紫荆属和羊蹄甲属内的大部分种类 。在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 ,有众多的苏木科观赏植物种类在园林中得到应用 , 如小叶云实 、腊肠树 、洋紫荆 、粉花羊蹄甲 、凤凰木 、无忧花 、黄金凤 、仪花等。

苏木科水果:罗望子(酸角果、酸豆、罗望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语)、酸果、麻夯、 甜目坎、通血图,亚参果) 等。

五味子科,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是一种显花植物,只有Kadsura和Schisandra 2属,50种,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及北美的南部,我国2属均产之,约30余种,五味子属植物的果实为长穗状聚合浆果, 形态十分相似,而且味道也基本相同。包括两个属: 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

五味子科水果:五味果(秤砣果)、南五味果、黑老虎等。

露兜树科,单子叶植物,3属,约800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地区,我国有2属,10种,产南部至台湾。灌木或乔木,有时攀援状;干有支柱根;叶狭长,果为一圆头状或圆柱状的聚合果,由多数、有角的核果组成或为浆果状。

露兜树科水果:露兜果(露兜树的果实,又名野菠萝/哈拉果)。

山榄科,乔木或灌木,有时具乳汁,髓部、皮层及叶肉有分泌硬橡胶的乳管,幼嫩部分常被锈色、通常2叉的绒毛。单叶互生,近对生或对生,有时密聚于枝顶,通常革质,全缘,羽状脉;托叶早落或无托叶。果为浆果,有时为核果状,果肉近果皮处有厚壁组织而成薄革质至骨质外皮。

山榄科水果:神秘果、黄金果、人心果、蛋黄果等。

楝科是一种双子叶植物,中国产15属,大多数种类的木材很有用。有香椿属、桃花心木属、非洲楝属、麻楝属、地黄连属、浆果楝属、割舌树属、鹧鸪花属等。

楝科水果(核果):龙功果(又名“杜古”、兰桑内、龙宫果、香果、佛头果、龙贡、冷刹、兰撒果)。

忍冬科是双子叶植物纲的一科。灌木或木质藤本,有时为小乔木或小灌木,叶对生,很少为奇数羽状复叶(接骨木属),无托叶或具叶柄间托叶,花序聚伞状,常具发达的小苞片。花两性,花冠合瓣,辐状、筒状、高脚碟状、漏斗状或钟状,有时花冠两唇形,子房下位,每室含胚珠。果实为肉质浆果、核果、蒴果、瘦果或坚果。

忍冬科水果:苦糖果(裤裆果、杈杷果、健身果、相思果、无核杈把果、无核樱桃)。

木通科是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的1科。木质藤本,稀为灌木,叶互生,掌状复叶,少数为羽状复叶,叶柄基部和小叶柄的两端常膨大为节状。我国有7属42种2亚种4变种,南北均产,但多数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木通科水果:猫屎瓜(又名猫儿屎、鬼指头、猫屎筒、阿科比果) 等。

八月瓜(又名野香蕉,别称:牛腰子果、狗腰子、八月炸、九月炸、拉、通草果、熟庖、预知子等)。不同地方的叫法有所不同,如福建等地把八月瓜称为"拉"(音)。是三叶木通的果实,野生果品。

木通果(常被俗称为八月炸、八月札、八月瓜、羊开口、北方土香蕉、野香蕉、瓜蕉、中华肾果、合欢果等)。木通果曾被广泛称作“八月瓜”,但是“八月瓜”却不一定指木通果。木通果味甜、浓香、滑嫩,为上乘野果。

野木瓜(又名铁脚梨、木瓜突等),享有“百益之果”美称,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贵州、重庆等地,其中以贵州遵义野木瓜最为驰名,遵义正安也被称为“野木瓜之乡”。

锦葵科,单瓣花,单叶互生,肾形叶 齿状叶缘,叶背被毛 分布于热带至温带。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类较多,根据花和果实的构造,本科分为锦葵族、梵天花族和木槿族。

锦葵科的果实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荫果,如棉、木芙蓉、木谨、洋麻、扶桑等;第二种是分果,通常成一轮,成熟时分果自果轴(中翻)脱离,每一成熟的心皮称为分果月,如简麻、锦葵、蜀葵等;第三种浆果状,为极少数。

锦葵科水果:洛神果、古布阿苏等。

金虎尾科,双子叶植物纲,芸香目灌木、乔木或木质藤本植物。果蒴果状或为各种的翅果。中国有4属约23种,产西南部、南部和台湾,引入栽培2属2种。

金虎尾科水果:针叶樱桃等。

木质藤本植物,指的是木质的枝条伸长而不能直立,用主枝缠绕他物向上生长 者称为缠绕性藤本、如紫藤、防已、南蛇藤等; 用变态器官攀援向上生长 者称攀援藤本,如爬墙虎(以卷须上的吸盘攀援)、凌霄花(用不定根攀援)等。

木质藤本科水果:地果(又名地枇杷、野地瓜、地瓜藤、地石榴、地胆紫等)果实香甜味美。

菊科,为双子叶植物纲、桔梗目的一个科,该科约有约有1000属,25000~30000种,是双子叶植物的第一大科。

菊科水果:雪莲果,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菊薯、雪莲薯、地参果,茎直立,圆形实心,紫红色,丛生,高2-3米。雪莲果块根皮薄汁多、无渣,不仅可削皮直接生食、配菜,熟食可炒肉丝、下火锅、炖煮鸡肉或排骨食用,能烹调成多种美味佳肴,还可加工成果脯、果脆片、果冻、果糕、罐头等;叶片与花瓣可制成果茶。

豆科为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支下的一个科,属于乔木、灌木、亚灌木或草本,直立或攀援,常有能固氮的根瘤植物。

豆科水果:豆薯(别名芒光,沙葛、凉薯、土瓜,地萝卜),湖北、贵州大部分地方叫地瓜,海南则叫葛薯(又写作"葛薯"),福建等地称其为番葛。虽然都不给它当水果,但是它可以作为水果吃,水分多还甜,还能止饿,也能烤来吃。

莎草科,为单子叶植物纲、木兰纲、禾本目的一科。莎草科的特征为:茎实心,横断面常为三角形,叶基部具叶鞘,叶鞘的两侧边缘互相接合;某些种类的叶片已退化;花小,聚生成小穗,小穗外无叶状的苞片包围。

莎草科水果:荸荠(又名马蹄、水栗、芍、凫茈、乌芋、菩荠、地梨),皮色紫黑,肉质洁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既可做水果生吃,又可做蔬菜食用。

菱科,桃金娘目,双子叶植物,只有菱属 Trapa 1属。 一年生浮水草本。叶二形,叶柄近顶部膨大成海绵状气囊。果实为角质坚果。

菱角,又名腰菱、水栗、菱实,味甘、凉、无毒,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皮脆肉美,蒸煮后剥壳食用,亦可熬粥食。菱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植物学概念上甘蔗不是水果,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认为甘蔗是“水果”。事实上,不管是字典定义还是植物学定义,甘蔗都不是水果。甘蔗是一种高大坚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吃甘蔗就是吃甘蔗的茎,就像吃红薯一样,是茎吃植物,而不是水果。

虽然甘蔗不是水果,但确实有水果甘蔗。如前所述,甘蔗是世界上主要的糖作物。事实上,甘蔗分为两类,一类是糖蔗,另一类是果蔗。糖蔗被用于制糖,严谨的说起来糖蔗才是世界上主要的糖经济作物。果蔗:果藤,全名水果甘蔗。它是甘蔗中分出来的一种鲜食品种,也就是说可以直接生吃。有些人认为这种甘蔗吃起来像水果一样有水分,所以它被称为水果甘蔗。

西红柿一般指番茄。是管状花目、茄科、番茄属的一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番茄原产南美洲,中国南北方广泛栽培。番茄的果实营养丰富,具特殊风味。可以生食、煮食、加工番茄酱、汁或整果罐藏。

西红柿到底是水果还是蔬菜呢?关于这一点,美国的最高法庭,最终的法官裁决是,虽然说从植物学角度讲番茄是水果,但是生活中的人们都将它当做了蔬菜,所以番茄就是蔬菜,就应该收关税。换句话说,从法律角度讲,番茄就是蔬菜!从植物学角度讲番茄是水果。

历时一个礼拜,终于整理好了这篇文章,原创不易,欢迎关注、点赞。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还有好多人类没有吃过,没有见过的很多水果,亲们还知道哪些水果?欢迎在评论区补充讨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邻的两个奇数一定互素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