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好学笃行厚德致远什么意思充分利用到大学生生活?

毕业学生学校演讲稿(精选18篇)

  演讲稿是作为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语表达使用的文稿。现如今,演讲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让您在写演讲稿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毕业学生学校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毕业学生学校演讲稿 篇1

敬爱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

  非常荣幸能够在毕业这么多年后还能让老师们记得我,并邀请我回来和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至于等下我们要聊些什么,先放放。在这之前我先做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叫朱成,今年23岁,至今未婚。其实,坐在这里我还是蛮惭愧的,毕竟没有衣锦还乡的荣耀值得我说出来跟你们分享、让你们期待,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坐在这里我只是比大家多了几年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但有句话叫“平凡亦有真理”,我的经历很普通但还是值得说一说的,作为一个曾经拥有和你们现在同样心理的我来说,我认为我还是了解你们的,但是我想说的是,一个人坐在教室里读书的时间是有限的,就这么短短几年,但工作挣钱却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希望我下面的一些话一些经历可以给你一个真实的借鉴和理性的思考。大家可以把下面的话当做一个平平淡淡的故事来听。

  走出二中校门已经快六年了,对自己曾经在学校里塑造的样子还是挺记忆犹新的,觉得有点好笑、也很幼稚的,但是人不疯狂枉少年,不是么?记得那时候的我们的性格都非常的叛逆,“无恶不作”的使老师都对我们几乎绝望了(当然这“无恶不作”还是带有双引号的,不准瞎猜哈,我还是很良民的,)“406班”这个在我心中是个一直难忘的名字,也就是我曾经在二中就读的班级,这是一个让全校老师都格外头疼的班级,也让很多同学感到最害怕的班级,甚至让一些社会上的人都稍微畏惧几分。那时的我们精力充沛,但是从不用在学习上面,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在学校里瞎晃荡、穷潇洒,打架斗殴更不用说了,那是必修课。自己在这方面也是吃了不少的亏,这我就不一件件说了,教坏了你们我的罪过可就大了,估计老师不会让我安然的走下着讲台了。但学校的时间过得很快,真的很快,一眨眼三年的高中生涯结束了,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但对于我来说,进入社会那是必然的,因为学习的道路已经被我的挥霍堵死了。那时候的我很年轻,热血沸腾,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我可以塑造自己的梦想了。于是我就带着我校园式的幼稚和憧憬走向了社会这个大染缸。这几年我痛苦过、迷茫过、煎熬过,挣扎过,却始终没有放弃过,因为我一直相信世界不会只是一种颜色,直到现在我才开始淡然的去接受这个社会为我创造的一切,就这样慢慢的,我世界中的颜色也多了起来。

  记得XX年,我走向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酒店当保安,一个月拿600元,生活很拮据,算来算去怎么也不够用,那个时候别提有多沮丧和难过了。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候,我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接到这个电话后我接触到了一个神秘的行业“传销”当时去的时候很反感,可一天天下来我还是被这纸上谈兵的金钱给诱惑住了,就是因为自己太清高,而且什么都不懂,也没有跟家人说,我在里面也待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最后不知道什么原因自己想通了,也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事实,就很惨的回来了。

  XX年我从传销里出来以后,开始接触到旅游这个行业,一开始我就被派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合肥,可以说是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很害怕也很迷茫。每天要跑到很晚才回家,我要记住每条路怎么走,哪家旅行社在哪条路上,熟悉每个旅行社的门市、前台、总部的人员,好进一步说话,然后每天早上无论天气好坏都要早早的起床,然后坐40分钟的公交到车站送客人。送好客人后,就按照曾经跑过的旅行社一家家挨着再熟悉下,没事就嬉皮笑脸的跑去坐坐混个脸熟。刚开始我不敢和这些人说话的,不仅害怕怕还有点自卑,因为自己由于害羞而不敢怎么说话,做旅游的哪个人拉出来不是一台戏呢,这样一个沉默局促的我,在他们面前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供应商,所以为了打破这些关系,我不停的锻炼自己,每天都跑到人家门市坐着,和一些比较年轻的人慢慢地聊着,后来克服了点,就找年龄大点的、身份高点的人来聊,一来二回,凭着自己的毅力和诚恳的态度,渐渐的有旅行社和我联系了,也会交些少量业务给我做。为了维持这个机会并让它继续壮大,我非常用心的接待好每一批的散客和团队,没有因为只有一个团队一个散客而大意沮丧,也没有因为团队多了、散客多了而大意骄傲,那个时候工资不高,不带团也就没有额外收入,一个人在外地拿着甚至连饭都有可能吃不饱的工资,一步一个脚印走着,渐渐的在合肥那边旅行社说到朱成名字的,基本上都有印象、还有的印象很深刻,但我知道这不是终点,后面的路还有很长很长。365天有360天不出意外都是我早上送客人、社里一个电话来了,就满合肥的跑去处理问题,下班最晚、上班最早,从最初的苦不堪言到后来的习以为常,最终现在乐此不彼,因为现在的我已经知道、头脑也清醒了,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踏实的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这个理想的果实也会因此更甜。从刚开始的一个月500、800到1500一直到现在的一月5000元。虽说短短的几年时间,但我付出的汗水比别人要多的多。 我在这里说了这些并没有任何炫耀的成分(更何况这还不值得炫耀),其实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需要钱,特别是人生刚刚起步的我们格外的渴望,但是我们不能被一时的利益金钱给迷惑住了,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渴望财富可以一夜拥有,这不现实,会导致我们不劳而获的心态从而误入歧途,这不值得。但生活往往就是这样无奈,我们可能刚开始也想自己要有一番作为,但是我们不知道从何做起因而就渐渐随波逐流了,最终只留下了平淡的回忆和一点悔恨。我很简单也很平凡,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会画画、不会跳舞、更不会唱歌,没有人真正愿意平平淡淡的过吧,也没有什么东西都是与生俱来就懂得的。更多的人是通过尝试,通过毅力化平淡为辉煌的。毅力在效果上有时能同天才相比。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能唱能跳的,他们也是通过努力和毅力达到的。有一句俗语说,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蜗牛的毅力也使它能像鹰一样登上金字塔。所以,我们不要太在乎现状,用我们的毅力像蜗牛一样登上生活的金字塔。

  话有点多了,不管你们有没有听进去我说的话,但还是衷心的希望你们在以后的人生中给自己制定一个底线,不要轻易跨越,在生活中更不要轻言放弃。大家加油! 谢谢!

  毕业学生学校演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校友,亲爱的同学们:

  我是来自机电系11级电科专业的张俊为,今天我很荣幸能够代表20xx届全体毕业生站在这里发言。

  对于科艺,相信今天在座的每位同学都会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特殊情感。回想四年前的那个夏天,我们结束了高考的磨砺,怀揣着无限的憧憬来到科艺。在同样的地方,金秋九月我们开始了一段弥足珍贵值得珍藏一生的求学历程。而今天,在老师们的培养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11级长大了!今天我们毕业了!

  大学是一部成长史,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从校园到社会、从稚气到成熟的蜕变。大学的四年,我们有过努力,有过拼搏,亦有过挫折与失落,我们学会了创新与实践,学会了磨砺与积淀,明白了为学当勤勉,懂得了为人当自强,在困境中慢慢成长,在成功中默默感恩,成长为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最美大学生。科艺给了我们慈母般温暖的怀抱,给了我们一个奋斗的驿站,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或许都有所不同,但我们都在科艺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这便是我们在科艺最大的收获。也许今天的我们还不够成功,但我们顺利完成本科学业、经历一段无悔青春,已属了不起的成就,所以在这里我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喝彩。

  同时,我想代表所有的毕业生向关爱我们的领导和老师们说声谢谢,谢谢您们的谆谆教诲和亲切关怀,您们是老师、是朋友,更是

  亲人;我想向支持我们的家人们说声谢谢,无论我们走多远,您们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根;我想向朝夕相伴的同窗说声谢谢,谢谢这场相遇相知,构筑了我们最美好的大学记忆;我想向我们的科艺说声谢谢,谢谢您把我们培养成有血、有泪、有情、有正气的四有新人。

  面对毕业,也许很多人会感到迷茫,其实迷茫并不可怕。迷茫,是因为你还有选择的权利。你迷茫,说明你身心自由;你迷茫,说明你还有无限可能。所以请不要犹豫,不要拖延,从现在起,去尝试,去冒险,去失败,在路上发现自己的未来,在路上遇见最好的自己。好的人生,有憾,无悔

  亲爱的同学们,毕业不是结束,而是下一段征程的郑重开始;毕业,不是一种告别,而是一种承诺,让我们收藏那些我们生命里的感动、欢笑、喜悦和泪水,秉承“厚德致远、博学敦行”的校训,带着领导、老师的教诲与祝福,沉淀知识和能力,积累自信与希望,带上从容与坚强,昂首走出校园。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作为校友,重返科艺,共同见证科艺的辉煌。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代表在座的全体同学向我们敬爱的老师们表达最真挚的感谢,也向各位同学再道一声珍重。

  愿我们的科艺硕果累累,再书华章!愿我们的恩师身体健康,桃李芬芳!愿我们的同窗前程似锦,奋发向上!

  毕业学生学校演讲稿 篇3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很荣幸站在这里,代表xx学院20xx届全体毕业生向我们的母校道别,向我们的老师道别,向朝夕相处的同窗道别,也向这段不能忘怀的岁月道别!

1400多个日日夜夜,听起来似乎是那么的漫长,而当我们今天面对离别,又觉得它是那么的短暂。四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很多记忆将成为我们生命中最为珍贵的收藏:我们一定还对刚入校时的军训刻骨铭心,一定还记得在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中你我孜孜不倦学习的身影,一定还记得照毕业照时鞭炮齐鸣的化大揭牌仪式,一定也记得刚刚过去的毕业晚会上的欢笑与泪水.....我们曾共同为xx默哀,我们共享过祖国xx华诞的自豪与振奋。太多太多的情景值得我们去留恋。留恋相识的老师,留恋相知的朋友,留恋那美丽的化大校园。

  四年的大学生涯,我们学会了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获得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也从历练中懂得了报答与感恩。

  感谢母校,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求知的环境,为我们成长成才构筑了坚实的平台;四年里,我们目睹了化工大学的不断发展,我们有幸成为化大首届毕业生,在新的起点上与母校共同进步。

  感谢老师,四年里你教会我们很多,感激的话千言万语,再华丽的辞藻也无法表达我们对您的尊敬与爱戴。学生即将远行,就让我们深情的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感谢父母,他们总是默默的付出,将朴实无华的爱融入生活的点滴。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的同学为爸爸妈妈们道一声感谢,感谢你们二十多年来的含辛茹苦。

  感谢同学,四年里我们相互关心支持,我想大家定会和我一样永远珍藏这份情感。我们站在离别的浪尖难舍这浓浓情意,但我们清楚的知道,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份从容与坚强。

  毕业是伤情而张扬的告别――低眉处无奈流年似水,扬帆行有志风华如火。

  毕业是大学四年的精彩谢幕,更是下一段征程的郑重开始。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牢记学校领导、老师们对我们所有毕业生的殷切期望;让我们秉承母校“强学力行,喻理求真”的校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让时间作证,我们一定会做拥有智慧并富有激情的人,做德才兼备并勇于创新的人,做富有责任并敢挑重担的人!让我们发扬化大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精神,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尽情施展我们的才华。在未来的日子里都能够在人生舞台上,慷慨激昂,书写自己的成功与辉煌。

  最后,祝沈阳化工大学明天更美好!

  毕业学生学校演讲稿 篇4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伙伴们:

  晚上好!今天,我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代表六年级(2)班全体同学倾诉我们的心声。

  岁月匆匆,花开花落。六年的小学生活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六年前,我们第一次来到这个校园时,一切都那么陌生而新鲜。是您,亲爱的老师,把我们这一群稚嫩的孩子拉在身边,让我们成了兄弟姐妹;是您,亲爱的同学,和我嬉戏玩耍,让我摘到了快乐的果实……你们那一张张笑脸,将一直深深地烙在我心中,直到永远……

  忘不了,敬爱的老师!忘不了您那谆谆教诲,忘不了您那慈祥的目光。从开始学枯燥的拼音字母到现在能写朗朗上口的作文,您为我们操了多少心,流了多少汗呀!为了不让同学掉队,您不惜花时间为我们补习功课;为了不让我们沾染不良的思想,您经常推心置腹地分析利弊……每当我们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沾沾自喜时,您总是提醒我们――满招损,谦受益;每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您总会告诉我们,人生中的挫折是难免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勇敢地去面对困难,才会迎来胜利的曙光……您像红烛,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您像启明星,带领我们走出困难的沼泽;您像不辞辛劳的园丁,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我们的成长……老师,我们生命的小船将满载梦想和希望,扬帆远航,而您的丝丝白发,将是我们永恒的牵挂!

  忘不了,亲爱的母校,在您的怀抱,我们规范了自己的言行,养成了奋发图强、团结友爱、讲究文明、遵守纪律的好作风;在您的怀抱,我们获得了知识的琼浆、智慧的力量、做人的道理。

  忘不了,亲爱的同学们!忘不了我们朝夕相处的那些时光,忘不了我们结下的深情厚谊。六年中,我们一起度过这段美好的岁月,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一起在广阔的操场上尽情玩耍……我们之间有太多美好的回忆。虽然,年幼的我们也曾有过争执和误会,但和我们的快乐放在一起,那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现在,所有事物中最珍贵的,就是我们那份真挚的不能再真挚的友谊。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段美好的时光,让我们彼此真诚地祝愿: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作为毕业生,我们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为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虽然这段历程崎岖而坎坷,但是我们一定要努力加油。初中将是我们另一个学习生涯的开始,我们要用自己的

  勤奋和汗水装点它,用自己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给予我们关怀,给予我们殷切期望的学校领导、老师、家人。

  山高人为峰,努力定成功!亲爱的同学们,把握住今天吧,祝愿你们用自信创造奇迹,用拼搏谱写神话!

  敬爱的老师,您的爱,我们永记在心。在此,呈上我们真诚的祝福,祝你们健康、快乐,培育出更艳的桃李芳天下,造就更多的栋梁兴中华!

  最后,祝愿亲爱的母校――蕉小的明天更加辉煌!

  毕业学生学校演讲稿 篇5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作为毕业生的代表,今天在这庄严的毕业典礼上,代表全体毕业生在此发言,我深感荣幸。首先,我代表全体同学向学院的各位老师说声:您们辛苦了!向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道声:继续努力!

  几年的大学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弹指一挥间,我们已从渴求知识的新生,成长为略有所成的毕业生。相信大学生活里的酸、甜、苦、辣,给每个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回忆;相信大学几年的学习会成为每个人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

  经历了大学几年的紧张和忙碌,我此刻的心情应当和在座的各位同学一样,纵然喜悦,也掩不住回忆与留恋。面对母校,即将毕业的我们感慨万千。正是由于您的培养,使我们在发展方向上拥有充分的个性空间;正是由于您的关怀,使我们可以自信地面队任何艰难困苦;正是由于您的呵护,才使得我们顺利完成学业,获得继续深造与建功立业的机会;正是你的宽容,使我们可以犯错,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按自己的理想爱好学会生活。

  几年的课堂,老师们或滔滔不绝,或循循善诱,或旁征博引的风格,为我们展现了知识的无限魅力。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也许还有一些遗憾吧,那么多精彩的讲座,我们已经来不及聆听;那么多精彩的活动,我们已经来不及参与。也许还有一些愧疚吧,面对慈父严母般的老师,我们总能杜撰出各种逃课的理由。面对认真批改作业的各科老师,我们很多时候都只能拿出一个版本。

  这几年的大学生活里,我们收获了太多,也错过了太多,而时间从未像现在这样吝啬,连一分一秒也不愿多留给我们。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总以为自己可以毫不在乎,但当离别就这样不依不饶地到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与这个集体已经血脉相连,荣辱与共了。

  最近,我常常考虑一个问题:假如我可以再度过一次大学生活,又会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会努力地追求些什么?放弃些什么?有些问题真的会有和当时不一样的答案。

  在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途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将记住:没有大海的壮美,可以有小溪的娟秀,没有高山的巍峨,可以有山路的曲折,没有激昂的乐章,可以有抒情的小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以后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做个最好的自我!这样的人生也美丽!

  毕业学生学校演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此时此刻,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喜悦和伤感同时占据着我的脑海,喜悦的是,通过两年多时间在衡阳电大的努力学习,我即将圆了我的大学梦。它是我多年来一直梦想的心愿,为了这个心愿,我刻苦学习,努力上进,今天终于要实现了。伤感的是,从此,我将告别培养我成长的电大母校、告别给予我无尽帮助和辛勤培养的电大老师们,也将告别与我风雨同舟的电大同学们。

  回顾这几年的工作和学习,我觉得我非常幸运,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给了我上大学的机会。在衡阳电大,我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辛勤培养,因此,我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在本职工作中,我利用在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我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紧急处理事务的能力,敢于挑战,为此得到了单位领导、同事们的肯定和称赞。总结这几年,我深切感受到,是衡阳电大赋予我知识灵魂,是衡阳电大让我有能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在我的身边、我的同事中,有许许多多的电大校友,有中专的、有大专的。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不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做出了喜人的成绩,有些电大校友还跃据企业的管理高层,为企业把风掌舵,创造企业神话。今天,我有幸作为一名电大学生,深感无比光荣和自豪。以前,我总错误地认为,只有考入名牌大学,成为名校高才生才会有出息,而我自己又因上高中时学习严重偏科,贻误了考大学的最佳时机而成终身憾事。参加工作以后,接触到的新事物越多,越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匮乏,甚至于感到将要被当今社会所淘汰。这种危机感越强烈,我的求学欲也越强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方教育试点”工作,使从未进大学校门的我看到了希望。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报名入学,成为千万电大学员中的一员。不学不知道,一学离不了,这种学习方法非常适宜于在职学员的学习,不仅能够在学校面对老师直接听课,而且还能够在家里通过因特学习和随时求教,甚至还可以通过电大在线bbs系统和异地的老师、同学们探讨问题、解释疑惑,学习效率大为提高。通过在电大的这几年学习,我深切地感受到我的理论知识水平在显着提高,还能及时的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渐渐地,自学已成为我目前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要生活方式。优秀毕业生代表演讲稿

  回顾这两年,感慨万千,我由衷地想说一句话:“谢谢您,电大,我的母校”。

  毕业学生学校演讲稿 篇7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盛花时。在这个特别的时刻,首先请允许我代表20xx届全体高三毕业生,向辛苦培育我们的领导、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谢谢您三年来对我们的谆谆教诲,谢谢您三年来的精心培育,谢谢您给了我们享用一生的智慧和力量!

  三年前,我们怀揣梦想,背负期望,相聚在这里;三年来,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成长在这里;三年来,我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积极地看待事物;

  三年来,我们相互鼓舞,相互帮助,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共同进取……

  马上,我们毕业了,回想这三年的时间,真是难以忘怀。忘不了,教室里你我孜孜不倦的身影;忘不了,操场上生龙活虎的身姿;忘不了,各种学生活动里我们那活跃的身影……

  时间飞逝如昨,仿佛才入校园都已面临毕业。感谢歙县中学滋养我们三年,正是这三年的时间,让我们由懵懂青涩的少年历练为可以独挡一面的青年;也是在这三年的时光里,我们掌握了一些为人处世的艺术;同样在这三年里,我们懂得了很多从未了解过的人生哲理。高中毕业――――这个终点将成为我们幸福人生的另一个起点,我们将走出歙县中学这个温馨的大家庭,踏上新的征程。但是,敬爱的母校,请您放心,在您的呵护、关爱下,您的儿女已经可以开辟新的人生战场,去开拓一片真正属于我们的天空。

  高中是洒满友谊的花园,一路上有你们陪伴,我很幸福;(舒缓)感谢你们―――我敬爱的老师,在你们的耐心教导下,我顺利完成了学业;感谢你们――――我亲爱的同学,在你们的陪伴下,我高中三年过得很开心;今天,我们回望高中,它必然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一站,面对高考,我们信心百倍,即使路上荆棘密布,都无法动摇我们前行的信心。因为我们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放平心态,接纳它,让自己成为它的主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刻,我们相约在这里,下一刻,我们就踏上了不同的征途,现实的残酷与美好、竞争的激烈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懈怠,同学们,我知道,大家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请记住:星辰就在我们头顶,梦想近在咫尺,只要你踮起脚尖,就可揽梦入怀,让我们在这个热情的夏季装满斗志,歙县中学20xx届高三学子一定会为母校的荣誉而战,一定会为母校七十华诞敬献厚礼!

  最后,祝同学们在今后的奋斗道路上青春有为,一帆风顺;祝我们的老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我们的学习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乘风破浪,再创辉煌!

  毕业学生学校演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朋友们,亲爱的孩子们:

  我是1211班文紫璇的父亲,今天,能作为家长代表,参加我们长郡梅溪湖,首届初三毕业典礼,我感到非常荣幸,也特别激动。长话短说,今天我想说三个词,那就是:感动、感谢和感恩。

  看完刚才的毕业视频,说实话,我心潮澎湃,感动不已,孩子们成长的一幕幕,都被学校用心地记录下来。20xx年的炎炎夏日,稚气未脱的孩子们,欢呼雀跃地迈进了长梅。今天,已成为眼前朝气蓬勃、朴实沉毅的长郡学子。军训期间,感谢学校和老师,工作到深夜甚至第二天凌晨,也要及时发布军训简报,让家长们从那些片段、掠影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缓解思念孩子的饥渴;日常学习,每次拓展训练,感谢老师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孩子们的试卷,及时批阅和讲评,真是高效、严谨。从那一个个分数,一笔笔批改中,我们看到的是,老师们一串串辛勤的汗水。每届校园艺术节,给了孩子们非常广阔的舞台,他们在老师的精心排练下,在这个舞台上,尽情释放自己,那悦耳的歌声,动人的舞姿,让我们家长都难以相信,那是自己那个缺少艺术细胞的孩子,感谢长梅,给了孩子们发展成长的平台,感谢老师,那点石成金的魔力;每期的绿色郊游,让孩子们热爱大自然;每个假期,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劳动观念,也锻炼了孩子们,我的孩子,第一次给我剪指甲,是在去敬老院做了义工之后,说实话,我和璇妈都很感动,感谢学校,让我们的孩子“老人之老”后,懂得了“老吾老”。璇璇还在那之后,跟我们谈起了,老人们生活的无聊与寂寞,以及对她接触过的,老奶奶的担忧,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不是几句单纯的说教,能培养起来的,感谢长梅,给孩子们在这方面,做了最好的行为教育。

  孩子们,你们在长梅这块沃土中,不断汲取营养,锻炼品格,茁壮成长。老师们,已经给你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母校,也给你们备足了起飞的动力。孩子们,希望你们,今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曾是骄傲的长梅学子;不管在哪所高中,都不要辜负,长梅对你们的辛勤栽培和殷切期望。

  此时此刻,再多的语言,也无法表达,我们家长,对学校、对各位领导、对三年来,一直陪在孩子们身边的老师,及各位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感谢有你,长郡梅溪!师恩难忘,刻骨铭心!

  临别之际,难舍难分,最后,我谨代表,全体毕业生家长,衷心祝福,孩子们前程似锦!祝福老师们,工作顺心,家庭幸福!祝福我们长郡梅溪湖,桃李满天下,美名传四方,再创奇迹与辉煌!谢谢大家!

  毕业学生学校演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在这个毕业典礼上由我代表老师们向大家说再见,是个非常艰巨的事情。每个老师都有很多话说,每个老师说的都会不一样,我不知道能不能代表所有的老师,能不能说到大家心里去。但我最先想说的是:祝愿大家6月心想事成!

  说再见的时候便是离别,离别就意味着伤感和眼泪。但离别也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出发,同学们要踏上一段憧憬已久的路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攀登人生的巅峰。所以这次离别不应该是伤感和眼泪,而应该是快乐和欢笑。 中国的学生惟独高考结束才可以轻松一阵子,所以此刻应该释放,舞蹈高歌,应该嗨起来。

  我知道有的同学是昏天黑地地补觉,有的同学是胡吃海喝地解馋,有的同学是一头扎进络游戏冲关打杀个不停;我也知道,有的同学刚走出高考考场就奔赴各大学参加自招,有的同学报名参加驾照考试掌握一技之长,有的同学报名参加外语培训梦想着远方。

  这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到了一个驿站,歇息一会儿,再奔赴下一个驿站。但每一个驿站,都会留下我们奋斗的身影难忘的友谊。

  在XX的三年里,你们从没有懈怠,也没有彷徨,学会了拼搏,为了心中理想的大学早起晚眠;学会了感恩,记住了父母的辛勤付出和老师的谆谆教诲。此刻你们毕业了,要离开母校,做老师的,虽然舍不得,但还必须热烈欢送你们走出校门

}

——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70周年

  在碧海蓝天的青岛,蜿蜒的黄海之滨,有一处红瓦绿树的院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印刻着历史沧桑的院子,聚集了一大批中国顶尖的海洋科学高端人才,这里是新中国第一个国立海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 

  海风吹拂中,这个洋溢着科研朴素严谨之风的院落巍然屹立,在时光的雕刻中见证着新中国海洋科学的70年传承与发展之路。 

  70年携手奋进,70年勇攀高峰,70年谋海济国志宏愿,70年搏浪弄潮天地宽。 

  跨越深蓝、脚踏实地,上下求索、践行梦想,是海洋所70年发展的真实写照。 

  这所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见证了中国海洋科技事业的起步、创新和发展;见证了中国海洋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学科到综合研究、从“望洋兴叹”到“百舸争流”;见证了中国海洋科技事业攀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一路成长。 

  深耕海洋70年,海洋所人同心同德、开拓奋进、不忘初心、孜孜求索,在我国海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创新成绩,引领着我国向海洋进军的蓝色征程。 

  绘制蓝图 奠基海洋 新中国第一所国立海洋科研机构 

  70年筚路蓝缕,海洋所自成立之日起,就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薪火相传、科技报国。海洋所从一个海洋生物研究室发展成为涵盖海洋科学主要领域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所,带动了我国海洋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众多海洋分支学科、众多研究领域如雨后春笋,“从无到有”。 

  临海筑梦 向海而生 

  回顾海洋科学的发展历史, 会发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海洋研究机构起初都是海洋生物或渔业实验室,后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比如美国东海岸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西海岸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 

  中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也是由海洋生物实验室发展而来。 

  时间的钟摆回到71年前,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现代科学尤其是海洋科学研究几乎一片空白。 

  19491026日,中国科学院成立前夕,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曾呈奎深感海洋科学发展之迫切,致函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陶孟和、竺可桢,建议在青岛成立全国性海洋科学研究机构。 

  1121日,陶孟和、竺可桢函复表示:“……承示各节,当在专门委员会中提出讨论也。” 

  195039日,政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筹建,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同步筹建。 

1日,这是一个全中国海洋科研领域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正式成立了!她是新中国第一个专业海洋研究机构,从此,新中国现代海洋科学全面、系统、规模化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时间滴滴答答,铿锵前行。 

  195411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由中国科学院直接领导。 

  1957822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 

  19591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下设海洋实验动物、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脊椎动物、海洋物理和海洋地质等6个实验室,1960年又组建成立海洋化学研究室。至此,新中国第一个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终于全面发展形成。 

  70年来,海洋所勇于求索,在春涌神州时一马当先,始终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将国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学研究紧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大气磅礴、绚烂辉煌的壮美华章。

上世纪60年代,工作人员在青岛市莱阳路28号(海洋所原址)合影留念 

  开拓基业 探秘海洋 

  海洋所以满足国家需求、解决科学问题为己任,围绕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积极战略谋划,承担了一大批重要科技任务,获取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海洋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海洋所联合其他水产科研机构开展了北黄海烟台—威海鲐鱼渔场调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海洋调查。 

  1956年,由海洋所多位科学家参与起草的中国海洋综合调查及开发方案列入《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海洋综合调查及开发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1958915日,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海洋组的全面规划和领导下,以海洋所为主导和骨干、全国10个部门60多个单位共同进行的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在“金星”号的鸣笛声中浩浩荡荡地启航了。 

  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至196012月结束。先后在渤黄海、东海和南海进行了综合调查,取得了系统全面的国家基础性综合海洋资料,掌握了我国近海洋水文、化学、地质和生物等海洋要素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编写了《海洋调查暂行规范》,出版了《全国海洋综合报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图集》等,改变了我国缺乏基础海洋资料的被动局面,培养锻炼了一支海洋科技人才队伍,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年,以海洋所为骨干力量开展新中国首次大规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

  在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1个项目中,以海洋所为主承担了9项。毛汉礼、秦蕴珊、顾宏堪、刘瑞玉等人主要参与编写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汇编及图集》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20世纪60年代初,曾呈奎等7名科学家联名向国务院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20世纪70年代末,向国家建议开展南极调查研究工作被采纳。曾呈奎提出的发展中国海洋水产生产必须要走“农牧化”的道路,对中国的水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70年栉风沐雨,70载峥嵘岁月。一代代海洋所人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征程。 

  海洋所成立发展的70年,是新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发展的时代故事,是一部砥砺前行的海洋科研奋斗史,是一卷浪花激荡的海洋科学创新发展册。 

  向海图强 硕果盈枝 引领我国海洋科研事业蓬勃发展 

  随着科技春天的到来,中国的海洋科技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海洋所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交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缩小与国际知名海洋科研机构的水平差距,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引领跨越 深耕海洋 

  “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自古就存在,而“耕海种湖”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革命性变化。 

  伴随着共和国年轻的脚步,中国的海水养殖产业从零开始,攻坚克难,一路发展超越,终成世界第一。 

  目前,我国每年水产品总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对改善14亿人口的食品结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中国海水养殖的三次产业浪潮,是科学技术惠及民生的典范。 

  第一次浪潮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带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藻类养殖浪潮。 

  上世纪初,来自日本海等冷水海域的船舶,其底部附着的天然海带苗在我国北方港口勉强存活。海洋所曾呈奎等对此进行了人工移植的科学研究。他们突破了海带、紫菜等人工养殖技术瓶颈,创造性地提出了海带夏苗低温培育、陶罐施肥、海带南移等技术和方法,编著出版了《海带养殖学》《条斑紫菜的全人工采苗养殖》等,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海藻养殖大国。现在,全世界80%的海带均产自中国。曾呈奎也被世界水产养殖学会誉为“中国的海水养殖之父”。 

  第二次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对虾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虾类养殖浪潮。 

  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海洋所刘瑞玉为代表的海洋科学家开展了大量关于对虾的调查研究工作,首次阐明了中国对虾生活史。1960年,成功培育出人工对虾仔虾,育苗获得成功。20世纪70年代末,在众多科研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并在全国沿海及时推广,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为对虾养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成功引进南美白对虾等新品种,伴随着养殖技术体系的创建,使我国对虾养殖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第三次浪潮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扇贝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贝类养殖浪潮。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人工养殖扇贝,主要品种是栉孔扇贝,20世纪80年代初步实现养殖产业化。1982年,海洋所张福绥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并系统研究解决了在中国海域养殖海湾扇贝的一些生物学与生态学问题,突破了产业化生产的一整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技术,在我国北方海域形成了一个海湾扇贝养殖的新产业,使我国贝类养殖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海水养殖产业的三次浪潮,是海洋所科研人员永攀科学高峰获得的累累硕果,标志着中国的水产业逐步从“捕捞”转向“养殖”、养殖重心逐渐从“淡水”转入“海水”,是中国蓝色产业的一场名副其实的技术革命。 

  打造重器 驰骋海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957年,海洋所成立海洋科考船队,“金星”号考察船承担了“渤海及北黄海西部综合调查”任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多学科同步观测。 

  1980年,3000吨级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一号”下水,为开展深海和远洋调查创造了条件。 

1984年,“科学一号”访日代表团在鹿儿岛合影

  1986年开始,胡敦欣任首席科学家,率队连续六年进行“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年际变化”的多学科调查研究,海洋所迈入世界大洋考察的行列。 

  1984年海洋所参加了我国第一次南极科考,1999年参加了我国第一次北极科考。 

  2006年,1000吨级近海科考船“科学三号”正式下水服役,海洋所面向全国组织开展“中国近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开放共享航次”,开创了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共管、共用、专业运行”的新模式。 

  2012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正式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考察真正有能力挺进深海大洋。

“科学”号海洋综合科考船

  历经从建所初期的小舢板,到1957年开始服役的我国第一艘专业海洋调查船“金星”号,20世纪60年代的“海燕”号、“实践”号,80年代的“科学一号”“金星二号”,本世纪的“科学三号”“科学”号,海洋所先后驾驶着20多艘不同吨级的考察船乘风破浪,走过了我国海洋科学考察从“望洋兴叹”到“挺进深海大洋”的光辉历程,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锐意进取 筑梦海洋 

  沧桑砺洗,春华秋实。 

  回望昨日,海洋所这艘巨轮自建造之日起,在逐梦蔚蓝的道路上,可谓成果显著、硕果累累。 

  童第周、曾呈奎、毛汉礼、张致一、秦蕴珊、袁业立、刘瑞玉、金翔龙、张福绥、郑守仪、胡敦欣、侯保荣、方国洪、穆穆、焦念志、李家彪……一个个在海洋科学领域家喻户晓的名字,无不记载着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光辉历史,也光耀着海洋科学的辉煌现在。 

  在物理海洋领域,毛汉礼等首次提出浅海跃层研究方法,与日本海洋学家合作于 1957 年发表的上升流理论模式迄今仍被广泛采用。胡敦欣等在海洋环流、海气相互作用和海洋通量(碳循环)等领域有多项科学发现和创新,发现并命名太平洋 “棉兰老潜流” 等次表层潜流,这是第一支由中国人发现、命名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承认的洋流。 

  在海洋地质领域,秦蕴珊等第一次提出和建立了中国大陆架区的沉积模式,编绘了第一幅较完整的陆架沉积类型图;第一次完成了北黄海海底地形地貌的高精度全覆盖的多波束测量,编绘了冲绳海槽南部和北部调查区150万沉积物分布图、重力磁力异常图、构造图。 

  这样的“第一”还有很多…… 

  海洋所培养了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和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设立了我国海洋学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建成了我国规模第一、亚洲馆藏量最丰富的中科院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各类标本80多万号,其中1774种模式标本为海洋所发现和命名。 

  一项项成就的取得,凝聚着海洋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记载着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丰硕历史,光耀着海洋研究的绚丽当代,也启迪着中国海洋探索的美好未来。 

  1998年,国家批准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海洋所厘定新的发展战略目标,致力建设成为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世界科技前沿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20014月,海洋所获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试点,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2006年,海洋所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在蓝色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海洋环境与生态动力过程,海洋环流与浅海动力过程以及大陆边缘地质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4个领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为国家发展及安全提供理论基础、技术保障和决策依据。 

  携手奋进新时代 凝心聚力铸辉煌 “四个率先”引领海洋科技事业跨越发展 

  从“海洋强国”到“海上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承载着众多国家战略。为国家海洋战略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是海洋所始终坚守的使命。 

  依海而生,向海图强。作为新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发源地,近年来,海洋所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聚焦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解决自主创新核心关键问题,引领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实现跨越发展。 

  向海而兴 勇立潮头 

  新时期,海洋所拥有实验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海洋环流与波动、海洋地质与环境、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5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以及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深海研究中心,建有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海洋生物制品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牵头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2个功能实验室,建成海洋科学考察船运管中心、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海洋大数据中心、海洋观测网络管理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等研究支撑体系,目前,海洋所是中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海洋研究机构之一。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高屋建瓴,把建设海洋强国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之中。 

  2014年,中科院启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以研究所分类改革提纲挈领,做好做实“一三五”规划,全面探索、实践科学院新时期改革方略。 

  向海而兴 ,顺势而为。 

  根据“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办院方针,海洋所以“出重大成果、出优秀人才、出前瞻思想”为使命,按照“陆海统筹、近海大洋统筹、科学与技术统筹、科技与社会发展统筹”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十三五”时期的“一四四”发展规划,聚焦近海环境、深海大洋、海洋生命三大领域,强化海洋观测探测和海洋大数据分析等科技平台的支撑能力,通过多学科协同创新,全面推动海洋科学的原始创新与技术突破。 

  三个面向 科技报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所密集发力,攻坚克难,瞄准聚焦海洋领域国家战略需求,解决自主创新核心关键问题,引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发展。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海洋所坚定创新自信,发挥学科综合交叉优势,强化基础研究的“心脏”与“基石”,不断夯实海洋科技强国建设原动力。 

  ——30余年中,坚持西太平洋环流现场调查和原创理论研究,发起我国海洋领域首个大型国际合作计划“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实现了我国西太平洋环流研究从“跟跑”走向“领跑”。 

  ——海洋生物过程认知实现新突破:国际上首次编制贝类全基因组序列精细图谱;获得国际首个高质量对虾基因组参考图谱;国际上首次完成仿刺参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海洋地球化学领域获得系列新认知:在《自然》《科学》发表了光滑洋壳俯冲易于产生灾难性大地震的颠覆性理论;国际上首次提出冰期低纬陆架沉积物风化增强的矿物地球化学证据;发展出海底热液活动及其硫化物资源调查新模式与方法并指导应用。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海洋所瞄准制约我国深海科技和海洋安全的技术壁垒,承担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攻关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建成“科学”号大科学装置,研发系列深海探测取样设备,构建了“船基—潜器—原位”一体化的国际先进深远海综合探测与研究体系。 

  ——突破世界级难题,建成世界首个具备实时传输能力的全海深潜标观测阵列;首次实现由北斗卫星双向通讯、实时传输观测网数据。 

  ——研究和开发海洋工程设施防腐蚀方法和监测技术,每年为国家减少上千亿元经济损失。 

科研人员在西太平洋布放深海实时潜标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海洋所秉承中科院“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宗旨,加强与地方合作,组织实施重大示范转化工程,推动海洋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创建现代化的海洋生态牧场渔业生产新模式,创新集成关键设施与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海洋牧场核心区生物资源量增加达2倍以上,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显著生态效益。 

  ——“十二”五以来,海洋所培育虾、贝、藻、参等水产新品种13个,并在我国沿海省市广泛推广,为地方经济发展及我国水产养殖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研发赤潮、绿潮、水母等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并开展示范应用,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蓝色国土”上。“近海赤潮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方法”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现场大规模赤潮应急处置

  新时期,海洋所正在逐梦蔚蓝、经略海洋的征程上,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认知海洋 经略海洋 

  开发海洋,科技先导。 

  2013年,作为中国科学院前期启动的10个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之一,海洋所承担了“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A类)项目。专项依托“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对西太平洋海域进行了世界最大、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调查。 

  海洋所充分发挥战略引领作用,与斯里兰卡在太平洋、印度洋的观测上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印度尼西亚在海峡通道、海洋资源环境方面进行了合作;与澳大利亚建立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联合评估中心;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计划成为中国人提出并起到引领作用的国际合作计划。 

  《自然》杂志报道,“600年前中国人郑和率领庞大船队跨越太平洋七下西洋,提升了中国的影响。今天中国重新进入太平洋,观测数据对于改进气候预测模式和研究东南亚季风以及全球气候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海洋所先后荣获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项、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2项、中科院国际合作奖1项、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等。 

  2014年, “科学”号深海科学考察团队被中央电视台和七大部委联合评选为“科技创新团队”,是与探月、天河一起获奖的3个创新团队之一。 

“发现”号深海缆控潜器

“发现”号拍摄的深海热液喷口

“发现”号拍摄的深海红珊瑚

  之后,海洋所陆续承担了“地球大数据”“深海/深渊装备”“美丽中国”等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的项目级攻关任务,并牵头承担了B类海洋战略性先导专项“印太交汇区海洋物质能量中心形成演化过程与机制”。 

  今年初,B类先导专项正式立项。海洋所携手中科院内外共17家涉海力量,带领中国海洋科学走进“印太交汇区”跨圈层交叉研究的“无人区”,开辟新的科学前沿。 

  印太专项首航将在202010月启动。以此为契机,海洋所将积极推进国际联合科考,推进海上丝路国家之间的合作,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高筑平台 率先发展 

  探秘蔚蓝、解码海洋是几代海洋人的梦想。 

  海洋所坚持平台思维,致力平台建设,整合院内科考船队、观测网络、大型设备、海洋大数据等科研资源,形成具有强大前沿科学和技术突破能力及产业推动能力的大型综合研究创新平台。 

  2015年,海洋所牵头组建中国科学院海洋科考船队,统筹调配管理院内“科学”“实验”“探索”“创新”4个系列9艘科学考察船,有力推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科考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形成了从海岸带、近海到深海大洋的谱系化科考能力,建立了“四统一”“三统筹”“双闭环”的管理体制机制,为全国的海洋科研力量提供开放共享的创新基础平台,共同奏响海洋科学的“蓝色交响曲”。 

  海洋所牵头建设的“四站四网”海洋野外观测网络——胶州湾站、黄河口站、牟平站、长江口站,及黄海浮标观测网、东海浮标观测网、西太潜标观测网、渤海与北黄海区域观测网,是国际上最大规模的“空天海地”一体化综合立体观测网络,布局从中国近海及邻近大洋正向大洋深处覆盖。 

  海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中心获批成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分中心。中心面向国家海洋科学前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基于海洋科考及观测网络,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实现数据与计算的耦合,建设标准规范、系统集成、高效共享、综合展示的海洋科学大数据中心,服务于海洋科学发现和管理决策。 

  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在20182019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连续2年获评优秀。 

  汇德聚才 桃李芬芳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海洋所努力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培养紧密结合,科学规划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人才系统工程,为我国培养造就了大批海洋科技领军人才。 

  建所之初,海洋所可谓名师荟萃。 

  新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童第周是海洋所首任所长,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毛汉礼等是海洋所的建所元老,著名遗传学家方宗熙和生理学家徐科等一批科学家成为兼职研究员……海洋所在创立伊始便开拓并引领了我国海洋科学各学科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所以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加快凝聚培养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并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强化“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海洋所有在职职工73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65人,两院院士3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92人,硕士生导师80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我国典型海域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与机制”“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动力过程”两个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海洋所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研究生制度、培养海洋科学高层次人才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是全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目前,研究所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以及海洋科学、水产2个博士后流动站。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海洋所牵头及参与建设的水产、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大气科学4个学科获评A+ 

  在这里,一批又一批的海洋骄子学有所成,怀揣着梦想踏入海洋科学的殿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成为科研院所、高校的学术带头人,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课题任务;成为各行业的骨干精英,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他们在大江南北、两极八方,为全人类的海洋科学事业努力奋斗着。 

  70年来,这艘海洋科学巨舰已招收研究生3000余人,培养博士后508人,桃李芬芳。 

  不忘初心 成就合作 

  立足青岛,服务山东,辐射全国,放眼世界。这十六个字蕴含了海洋所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的科研与教学抱负。 

  通过院地合作,海洋所推出了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服务平台,并与地方共建研发基地等,助推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挺进国民经济主战场。 

  海洋所出台并重新修订了专门的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从制度上引导科学家开展成果转化。 

  2019年,海洋所牵头组建了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并举办了中科院—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推动中科院科技成果向山东集聚和落地。 

  此外,海洋所还在山东沿海地市开展需求对接和成果推介,与烟台、威海、东营等地市分别共建创新中心和产业研究院,联合相关头部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中科海洋新兴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为新能源行业涉海业务提供一体化综合性专业服务。 

  独行快,众行远。友及天下,合作就是力量。 

  70年来,海洋所始终面向国际前沿,积极致力于国际交流合作与协同创新发展。海洋所先后与苏联(俄罗斯)、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30多个国家(地区)的120家科研机构开展相关的海洋科技合作;参与多个国际海洋研究计划,并发起首项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国际计划。 

  2015年,由7个国家、14位世界知名海洋研究所所长及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学咨询委员会成立,作为“国际智库”对研究所各方面提出战略咨询建议,目前已成功召开三届咨询会议。 

  2018年,海洋所与美国蒙特利湾海洋研究所彼得布鲁尔团队的合作,获得研究所历史上首个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海洋所是中国最早的全球海洋观测合作组织正式会员,也是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中国委员会倡导者,80多位科学家先后在各类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包括NPOCE科学指导委员会会议主席、国际海委会(SCOR)副主席、国际有害藻类研究学会(ISSHA)副主席、Geochemical Society GCA副主编等,有效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海洋科学领域的话语权。 

  多年来,海洋所合作设立了中澳近海健康联合中心、中葡星海联合实验室、中日海洋腐蚀环境研究中心、中法趋磁多细胞生物的进化与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等多个国际合作平台,支撑“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战略实施。  

  合作促共赢,因科研领域杰出贡献,曾呈奎院士获美国藻类学会杰出贡献奖,张福绥院士被美国贝类学会授予贝类养殖杰出贡献奖,郑守仪院士获国际有孔虫研究最高奖——库什曼奖,侯保荣院士获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科技成就奖,刘瑞玉院士、相建海研究员获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张国范研究员获国际鲍鱼协会奖…… 

  70年来,海洋所一直是海洋科学国际合作的积极践行者,学习国际前沿的科学思维,在合作中成就自身,发展共赢。 

  厚积薄发 盈盈硕果 

  70载风雨砥砺,70年继往开来。 

  中科院组织的“一三五”国际诊断评估认为,海洋所是世界级水平的研究所,战略定位准确,符合研究所特色与发展布局,在国内海洋科学研究机构中,各重点学科和重点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 

  70年来,海洋所在中国海洋科技主要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中做出了许多奠基性和开创性的贡献,取得了1900余项科研成果,获科技奖励586项,其中国家一等奖6项,国家二等奖25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5项,国家其他奖36项,省部委一等奖160项,山东省科技最高奖4项;国际奖17项;发表论文14000余篇,其中6400余篇被SCI/EI收录,出版专著286部,授权发明专利1680余件。 

  海洋所以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14项,主持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12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项,主持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5项,主持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3项,主持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7 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联合基金项目—山东海洋科学中心项目1项。1999年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83项,项目数量和经费额度始终居于全国涉海科研院所前列。 

  百舸争流千帆竞 乘风破浪正远航 海洋科学巨舰再攀高峰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2018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时强调。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对新时代海洋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时期,海洋所已呈现鼓满风帆、精准发力、持续攻坚、全面推进、积厚成势、成效明显的新局面。 

  以海为媒 海洋强国 

  中国科学院针对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高度依赖大型基础设施等“大科学”研究的特点,以海洋所为依托,战略布局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建设、青岛科教园建设以及海洋所与烟台海岸带所两所融合发展。 

  2016年,中科院跟青岛市共同建设的青岛科教园是中科院在北京之外建设的首个科教融合基地,通过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深化科教融合引领带动区域科技创新,打造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培养高地。 

  20173月,海洋所与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强强联合,错位布局,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学科布局调整和科研资源整合,凝练了两所融合的“一五五”发展规划,凸显“海岸带—近海—深海大洋”的学科综合优势和特色,形成相互补充的研究领域学科交叉强大合力。 

  20181月,按照中科院党组“高起点、大格局、全链条、新机制”的要求,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应运而生。中心由海洋所牵头,集合了中科院13家涉海院所优势力量,面向开拓交叉前沿领域、建设美丽健康海洋、保障国家海洋安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需求,依托设施集群、组织大团队协同攻关,深入促进科教融合,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启动两年来,海洋大科学中心建设成效已经初显。 

  海洋大科学中心通过探索构建“1+X+N”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核心科学家团队、重大科技任务的大团队攻关模式,立足青岛,推动中科院涉海优势科研力量有效集聚,用实质举措助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得到山东省、青岛市的大力支持,正式签署了院省市三方共建协议,支持中心先进科研平台和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建设。 

  在基础设施集群构建方面,海洋大科学中心的大融合、大团队、大平台构建框架已基本形成。 

  中心高效运行“四所九船三码头”科考船队,系统构建“四站四网”空天海地一体化综合观测网络,打造形成“南北双核,五地七所”的海洋大型仪器区域共享体系,构成强大的支撑平台。海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协同创新平台、水下探测设备研发平台、深海资源保藏与开发、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的先进科研条件平台建设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一个面向未来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呼之欲出。 

  设施集群的效应已经凸显。 

  两年来,大型仪器设备区域中心年均总共享机时超过48万小时,累计为83家院所、高校和企业提供分析测试服务,破解了我国大型科学仪器分散、使用率低以及重复购买的弊端。海洋科考船队的“科学”“实验1”“探索一号”全年在航时间均超过210天,比两年前增长15% 

  依托设施集群,海洋大科学中心聚焦近海环境、深海大洋和海洋生命三个核心研究方向,产出一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组建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灾害防控等7个交叉研发集群,系统集成创新成果,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研究团队开展合作研究,为海洋人才在青岛集聚提供了“加速度”。如吸引包括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5000余人次利用平台资源,开展600多项课题研究。 

  海洋所还前瞻启动“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未来,该设施可与科考船队、空天海地一体化观测网络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海洋大科学中心科研服务地方发展卓有成效。牵头建设山东省首批创新创业共同体——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畅通“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链条通道,推出成果对接会等形式,推动中科院创新成果与企业对接。与烟台、威海、东营三市分别共建烟台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威海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东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高效农业研究中心。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研发中心,联合开展传感器、水下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攻关,引导山东省海洋产业向高端核心零部件制造和信息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产业链上游迈进。 

  在促进科教融合方面,海洋大科学中心扎实推进中科院大学海洋学院建设。 

  集聚中心核心单元和交叉集群科研力量和人才队伍,遴选优秀授课教授和业务导师,建设海洋基础学科和特色领域方向并举的教研室,教育教学体系已基本构建完成,软硬件建设进度居京外科教融合学院前列。 

  中心还积极争取山东省研究生招生名额的专项支持,学硕指标大幅提升,2019年与山东地方高校联合录取研究生30人。 

  不仅如此,为应对全球海洋领域挑战,中心在国际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加快推进建设国际协同创新网络,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合作,携手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并倡导设立“丝路方舟”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和“印—太交汇区多圈层相互作用”国际大科学计划,全面提升我国在世界海洋前沿科学领域的发言权和主导力。 

正在建设中的中科院青岛科教园

  初心如磐 笃行致远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向海而生、凭海而兴的海洋所,每一个前进的步伐都坚定有力地回应这个信念! 

  海洋所从成立之初,就将中国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视为己任,将适应和引导社会经济对海洋科学技术的需求视为自己的使命,准确研判国内外海洋科技发展态势,积极凝练、策划围绕国家安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时刻坚持以海洋科技前沿的视角规划研究所的未来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这是这艘海洋科学巨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岁月变迁,初心如磐70年。 

  站在70年辉煌的新起点,海洋所一代代科学家继往开来,在近海、大洋、地球的两极,探索着海洋的奥秘,塑造着不朽的丰碑,创造着蓝色的辉煌。 

  “耕海探洋、唯实求真”的所训、“博学创新、厚德致远”的所风、“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精神理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海洋所人和谐奋进、砥砺前行,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洋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拼搏、开拓创新,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奋进的姿态、铿锵的步伐迈向新的征程,为早日建成海洋科技强国劈波斩浪、逐梦深蓝! 

}

发布时间: 编辑:高招帮小莉

新疆财经大学和云南财经大学哪个好,综合对比

新疆财经大学和云南财经大学哪个好?是很多同学和家长在择校时想查询对比的内容,小编在此整理了新疆财经大学和云南财经大学两个学校的基本信息和师资力量和大学排名数据如下,供各位参考,更多新疆财经大学与云南财经大学的招生分数线等数据请添加我们招生客服微信查询。

新疆财经大学基本信息:

  • 主管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所在省市:新疆 - 乌鲁木齐
  • 办学层次:公办 - 本科
  • 985:否;211:否 ;双一流:否
  • 硕士点数:20 博士点数:1
  •   【办学历程】云南财经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的云南省财政干部学校,1979年招收大专生,1981年成立云南财贸学院并于次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1995年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1998年合并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合并云南省财贸学校,2006年更名为云南财经大学,2007年教育部公布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等级,2013年成为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统计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单位,2014年获批设立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经过66年的发展,学校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教育有机衔接,兼有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法学、哲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等学科协同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教授精英】学校现有教职工1799人,专任教师1195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4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省级高层次人才有: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9人,省委联系专家6人,云岭学者4人、云岭教学名师4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31人,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2人,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21人,兴滇人才提名奖1人,师德标兵3人,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5人,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校教学名师和高校教学名师各9人和17人,“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8人。学校聘任首席教授10人,特聘教授33人。

      【学科专业】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6945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511人,设有18个学院、1个教学部、61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精品课程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5项,试点学院改革项目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有省级特色专业5个,重点建设专业7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虚似仿真实验中心2个,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工程4项,教学团队6个,精品课程19门,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东南亚南亚精品课程2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重点教学实验室1个,区域经济合作国际人才培养基地1个。学校形成了覆盖面广的制度性课程专业建设体系。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学校占地/

    添加新疆财经大学招生客服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高招帮”,关注【高招帮】微信公众号,在高招帮微信公众号输入【新疆财经大学分数线、新疆财经大学高招群、新疆财经大学排名、新疆财经大学招生计划、新疆财经大学招生目录、新疆财经大学招生办电话、新疆财经大学王牌专业】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新疆财经大学高考招生信息或资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学笃行厚德致远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