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联系方式新闻调查记者长江年龄

6月5日,遇难旅客家属的血样采集工作正进行中。在湖北监利县河道管理局,江苏籍家属的信息统计和DNA血样采集工作已进行大半。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一些遇难者直系亲属没有来监利,需要当地政府去家里采集。

黎大妈的住所,与事发地隔江相望。当晚9点左右,她刚洗完澡准备上床睡觉。"才走到床跟前,几道闪电扯了下来,一个炸雷好像在我的头顶响起,大雨和大风就一起来了。风呼呼地响,雨点好像要把房子打塌了。"

"东方之星"倾覆于湖北监利县大马洲水道。澎湃新闻调查发现,此处江段2014年10月因整治施工,曾在枯水期对主航道进行调整,原本宽阔的左槽主航道部分被施工占用,通行航道被换至弯曲窄小的右槽航道。

在4日晚间,交通运输部发言人徐成光表示,扶正方案基于如下考虑:1.基于近期搜寻结果、生命探测仪结果,未发现生命迹象,再有生还者希望越来越渺茫,总体判断没有生还可能,所以可以实行扶正。

目前红十字心理救援队也被安排在各个家属住处,救援队李队长告诉我们,他们一行有12人,从6月2号就进入工作状态。红十字心理救援队和省精神方面的专家组成心理辅导小组,共同开展救援工作。

 "每一次下水找到遗体都很揪心,他们是我们的同胞,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带着尊严离开。"李刚说,找到遗体后,潜水员都用双手抱着遗体出水,尽力保持者遗体完整,为逝者保留最后的尊严,给生者以安慰。

张顺文生于1963年,现年52岁,已在轮船上工作了35年。从参加工作开始,张顺文一直在船上作水手,1984年通过航运校驾驶培训,第二年转为舵工,历经二副、大副等职,自2007年开始担任"东方之星"轮船船长。在公司"2014年度优秀员工"榜单上

经过医生特批进入ICU看望母亲,在ICU内大概呆了10分钟后出来,对于母亲的情况,二儿子曹峰说:"妈妈说自己在船上呼叫了好几个小时,嗓子都哑了。

2日晚,李克强总理在湖北监利县连夜召开会议,就客船翻沉事件下一步救援工作作出部署。李克强强调,不放弃任何一点希望,抓紧时间救人。同时要求国务院成立调查组,把事件的原因实事求是调查清楚。

截至目前,总共找到落水人员20人,其中14人生还,有6人遇难。尚有400多人生死不明。探针在船只失事的流域看到,一艘起重船已经停靠在失事船只边,多艘救援船上的探照灯对准船只沉没区域。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中央气象台6月2日18时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江南等地有强降水。此外,湖北监利2日晚上阴天有中-大雨,温度22-24℃,偏北风3-4级。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院收治的5名伤者中,3人情况较为稳定,已转至普通病房,2人仍在重症监护室内接受治疗。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其中1名伤员出现肺炎症状。

 放眼江面,只见"东方之星"沉船黑色的船底,倒扣在江面,公安、海事、航道等十多艘船舶,警灯闪闪,来回搜寻,唯恐错过任何蛛丝马迹。

 5月28日下午,"东方之星"从南京出发时,物润船联就对其发出的信号进行了每隔2秒一次的全程密集接收。其停止信号发射的时间为6月1日21时28分49秒。

 该女士告诉记者,在失联名单中不仅有她的母亲,还有三名都是她的亲属。虽然屡次听到有人员获救信息,但丝毫没有自己亲人的消息,该女士情绪近乎崩溃。

  6月2日15点05分,记者看到现场又救起一人。现场救援人员在鼓掌。这是继65岁老太太后获救的又一人。15点20分,救援现场又开始下起小雨。获救的是一名21岁重庆船员,男性,名叫陈书涵,是加油工,面带氧气罩。问他冷不冷,他回答不冷。

6月2日16时07分,荆楚网记者在监利沉船现场看到,原本好几层楼高的游轮,整个倒扣过来,被施救船用手腕粗的缆绳固定住,防止继续下沉,只剩一米左右的船底露出水面。

救人的是来自海军工程大学的潜水员,24岁的安徽小伙子官东。找到被困人员后,他将自己的潜水道具给了对方,使其被顺利救出。随后,官东卸下自己身上的铅块等物件,快速上浮至水面。

在接下来的几天旅行途中,小W一直与老W通过短信和电话保持联系。直到6月2日上午8时,小W看到新闻,一艘搭载400多名旅客的游轮在湖北发生翻沉事故。"爸爸在船上!"当她再次试图和老W联系,电话已无法接通。

李克强总理从江面指挥船回到岸上,随即在江边指挥部的板房里召开现场会。听取湖北省汇报后,他说刚获救的老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也是救援的奇迹。要继续争分夺秒,不怕疲劳,向极限挑战。13时45分会议结束后,一些盒饭送进板房,总理一行简单午餐。

现场救起来一名65岁的老太太,12时29分参与救援的官兵告诉记者。老太太生命体征平稳。13点07分,刚刚被救起的老太太被送上救援车辆,送往医院。老太太跟救援人员说很冷。大量船只在靠近事故船。

客船翻沉地点与随岳高速公路监利段十分邻近,距离事故水域约40公里左右,是迅速展开生命紧急救援的必经之路。目前随岳高速对大型货车和危化品运输车辆临时管制,社会非救援车辆请尽量绕行京港澳、二广、大广等南北通道!

 11点30分,记者看到现场已经被海事部门接管,有十多条海事巡逻船在江面。有消防官兵从巡逻船上下来商量行动方案,可能在准备进行船体切割。现场下起了大雨,工作人员表示,会给救援带来很大不便。

 记者在现场看到,沉船旁边有一艘大型搜救船,船体上有大型搜救塔,正在谋划起吊沉船。离沉船不远的岸边还停靠着另一艘装有救援设施的大型救援船,随时待命。现场有很多潜水员在沉船点,组织潜水施救。

 有落水游客于23:51分漂流至长江航道上的湖南岳阳华容县洪山天字一号码头北岸获救后报警。具体有多少名游客在此处获救暂不清楚。

快讯:【三名伤者在医院治疗伤情稳定】:监利县人民医院从凌晨2点开始共接到7名遇难患者,其中4名经过检查确认没有外伤,没有达到住院标准,经医生同意自行出院。

荆楚网记者了解到沉没江底的东方之星豪华游轮上,各省人员分布情况为:上海97人,江苏204人,浙江11人,天津43人,山东23人,福建19人,安徽8人。另有船员47人,导游5人。游客多为南京、江浙的老年游客。

【李克强:动员所有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在飞赴湖北监利长江客轮事件现场的途中,李克强在专机上召集有关负责人研究落实施救措施,在听取最新施救情况后作出9点指示,要求调集所有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位置。

6月1日21点06分,监利本站出现9.2米/秒的最大瞬时风速,22点03分,监利本站东南方向靠近长江边的尺八自动气象站(距出事点约35公里)最大瞬时风16.4m/s;21至22点监利站雨量64.9毫米,尺八站1.3毫米。

"东方之星"游轮沉船上有97名上海游客, 今天9点,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赶到天目西路的上海协和旅游公司,大门紧闭,门口张贴着一张手写的告示,称相关负责人已赶往湖北沉船现场协调处理后续事宜。

据长江海事局搜救协调中心报,6月1日晚约21:30,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所属"东方之星"旅游客船由南京开往重庆,上行至长江水域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大马洲水道44号过河标水域处(长江中游航道里程299.9公里),突遇龙卷风翻沉。

【最新:目前已救起30多人】初步了解,事发江段当时正下暴雨。截至6月2日凌晨4时,过去24小时,轮船倾覆地湖北监利县降水量达150.6mm。该客轮"行驶到长江水域监利段大马洲水域时,突遇龙卷风发生侧翻,船上400多人全部落水"。

据长江海事局最新核准,失事地点位于长江中游航道301公里处,长江湖北省监利县大马洲水道。根据此前海事部门发布的数据,出事的"东方之星"轮船长76.5米,型宽11米,型深3.1米,核定乘客定额为534人。

长江海事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东方之星"大型豪华游轮突遇龙卷风,在一两分钟之内倾覆倒扣在水中,当时船上大多数人都准备休息,因此,事故发生时该船没有向外发出任何求救信号,目前已沉入江中,呈倒扣状,给救援工作造成极大困难

"东方之星"隶属于重庆东方轮船公司,该公司是经营长江旅游客运的国内高级船务公司,系重庆市国有重点水运企业,共有"东方之珠"、"东方之星"、"东方王子"、"东方皇宫"、"东方皇苑"等5艘国内豪华游轮

}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据介绍,港珠澳大桥共有1100个亿的巨额投资,由桥、岛、隧三部分组成,于当今世界是最长、跨度最大、埋置最深、体量最大的跨海大桥。

  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的那一刻

  在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经理部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副总经理、设计负责人刘晓东等港珠澳大桥背后几十位工作人员深度交流采访之后,央视记者长江在《天开海岳》里讲述了她看到的真实故事。

  林鸣每天清晨坚持长跑,这习惯无论在珠海,还是在国内出差,甚至是在海外,他都从不放弃,每一次目标都是10公里。了解到这样的生活习惯,长江感到怎么可能呢?她问林鸣,您不累吗?“不这样,我这7年根本就坚持不下来。很多思考都是在晨跑中完善的,跑着跑着,主意就出来了,10公里的路也就不知不觉地跑出来了。”林鸣说。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其中有6.7公里的海底隧道。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最难啃的骨头,林鸣负责的正是这一部分。7年施工,他几乎每到关键和危险的时刻,都会像“钉子”一样几小时、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地盯在工地。

  “暗藏杀机的5·2之夜”是长江讲述的港珠澳大桥背后的故事之一,林鸣是其核心人物。2017年5月2日,33截为了铺设海底隧道而特别预制的巨型沉管已经成功嵌入海底几十米的海槽,这一天是最后一截沉放入海与一整条隧道连通,从而完成整座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全线贯通,设计上称为“最终接头”。

  当天晚上,实现最终接头后,国内外媒体已经报道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

  可是,最后一截沉管安装却出现了17厘米的偏差。最后一截沉管不是和以往33截沉管一样,要和前一个已经在海槽里安装好了的沉管首尾相连,而是要像楔子一样塞进E29与E30之间。

  这时,林鸣询问了参与项目的很多专家,大多数的意见是不用返工,而且返工也很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但是这个17厘米并不是林鸣期望的数据。这样的情景便是长江了解到的,外界新闻很少会报道的真实状况。在鲜花和掌声背后是林鸣等负责人身上所担负的压力。

  最终林鸣坚持返工重来。

  后来听说经过几次、十几次的提上来、放下去,提上来、再放下去,一点一点地精调,“最终接头”的安装才达到了林鸣的标准,达到让世界瞩目的精度。

  朱永灵,15岁就考上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道理工程专业,31岁就已经是广东省公路管理局副局长,后来调任到香港办公司,公司资产由原来的一个亿,几年之间翻成了几十个亿。因为一些原因,他毛遂自荐到港珠澳大桥工作,一干就是14年。

  朱局对长江说:每一次重要工程他都要在现场。除了“最终接头”,其实33截沉管的第一截也是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那一天您在哪儿?”长江问。

  朱局说他开始还在办公室,一次安装不行,大家又安装了第二次,可是第二次的数据离标准的7厘米允许误差还有距离。朱永灵在夜里1点来到了现场,希望大家再安装一次。他说:“该坚持的,我一定要坚持。”他跟林鸣在面对这件事情上的态度一样,林鸣曾说:“该坚持的时候,我还是会坚持。”

  E1的第三次安装,沉管偏差只有5厘米,完全控制在了高标准以内。

  这只是港珠澳大桥背后各种艰难、感人的真实故事的其中之一。

  我看到了仁人志士们的担当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院子里,种了很多紫荆花,在3月底,正是紫荆花盛开的季节,这让长江感到非常亲切。2004年-2014年,她曾作为中央电视台驻香港的首席出境记者在香港工作了10年。她刚刚吃过早餐,在院子里她与朱永灵一边散步一边继续采访。之后整天的时间他们都一直在聊港珠澳大桥,话题不断。事实上,朱永灵十几年来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长江能采访到他,既兴奋又紧张。

  类似状况在长江的工作经历里不是第一次。曾经就有人问她:“为什么你在香港的时候李嘉诚不接受采访,只接受了你的采访?”长江跟李嘉诚预约了20分钟给全世界华人拜年的电视采访,后来采访时间被长江“突破”到一个下午。等长江走了之后,李嘉诚的秘书又打电话给她,希望再谈一个话题。之后又采访了一天。

  长江去见李嘉诚时拿着《亚洲周刊》,上面写着“李嘉诚的第三个儿子”,她开门见山,问:“李先生,这第三个儿子怎么回事儿?”一下子打开了李嘉诚的话匣子。李嘉诚希望他百年之后,他的慈善事业不走味儿、不减量还要继续发展下去。怎么能保证“李嘉诚基金会”正常运作?年轻的时候,三个闹钟可能都叫不醒李嘉诚,但是有天晚上,他怎么也睡不着,他突然想起来,如果把李嘉诚基金会当成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就好了。于是他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他把自己的资产分配给他的两个儿子与基金会这第三个儿子,无论财力体力精力心力,李嘉诚同等对待这三个孩子。长江对李嘉诚的采访素材制作成不同的专题在《面对面》、《东方之子》、《新闻直播间》等栏目播出。

  在采访港珠澳大桥的过程中,长江的敏锐与执着多次让她能实现更加深入的采访。她曾问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副总经理高纪兵,你来跟我回忆一下“最终接头”沉管嵌入海底发现问题的那一时刻?高纪兵说:“一身汗啊。”长江问:“至于吗?”高纪兵说完就把他的表情收住了。长江对于高纪兵当时的表情记得非常清楚,他没忍住,他想说他们的艰难,但是毕竟是面对媒体。长江揪住不放:“把这一波三折写出来,才更真实,不是吗?”高纪兵才接着说:“要不是我当时大喊了一嗓子,要不是林总这个命令还差一两秒没有发出去,我们就完了。”长江从这一线索逐渐展开采访,也逐渐认识到朱永灵与林鸣两位核心人物的担当。

  朱永灵虽然从未接受采访,但是他真正说起来,好几次“满含热泪”。长江从他们的叙述中看到了他们经历的太多艰难。“他们是一群仁人志士。在这个工作过程当中,如果要是有私心,就没有这个大桥。”长江说。

  “岁月静好,但你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为你负重前行。”长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到身临其境的感受,突然激动地掉下眼泪。她在书中写到:“英雄的工程论英雄,港珠澳大桥的全体参战人员,两万多人,从前期到后期,从勘探到论证,从设计到施工,从预报到海事,从管理到后勤,甚至包括开船的、潜水的、做饭的、勤杂的,每一个人都有故事,都是豪杰。”

  “在采访过程中,什么时候让您更加兴奋?”

  “接近真实、走进真相的过程。我愿意将真相一个一个解开。”

  长江在中央电视台主要做过这两个栏目:《经济半小时》与《新闻调查》,两个节目让她心中永远都有被告的意识。《新闻调查》要求准备的素材与播出的视频之间的比例是十比一,长江与同事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是二十比一,甚至三十比一。她时常坐下来几个小时与对方面对面谈话,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到对方更加真实的情况。这种锻炼让她慢慢养成了一种习惯:“我不允许从我嘴里说出去的一个字、一段话,是我不踏实的,有一天会被质疑,甚至会被推上被告席的。”

  长江说:“我写《天开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桥》这本书,不能保证每一句话都是原话,但是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最近的距离去接近真相,是我对自己的一个基本的要求。”

  当长江了解到一些真实的情况,她才觉得,她非要写点东西不可了。

  “写作是您工作之余的热爱吗?”

  “应该说,我做电视是为我写作服务的。”长江心直口快,说出了她真实的想法。这个话题也让长江愿意往下说。

  长江从小就想当作家,1991年,她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也正是那个时候,中央电视台首届“3·15晚会”想找一位年轻作者写一本书,这时长江已经写了20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了。写完书之后,当时央视经济部主任赵化勇,问她想不想来电视台?

  长江想到电视台有这么多机会去采访,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正沸腾发展的社会,她感到这是一个机会。事实上,她的确在央视平台采访到各个领域的人和事,扩大了行走的半径。她从《新闻调查》派驻到香港十年,2014年从香港回来之后,她依然选择了《新闻调查》。“我的确看到了生活的五光十色。”她说。

  自从长江开始发表报告文学作品之后,就没写过一篇小说。“我何必要去想象呢?我身边的人和事、身边时代的变迁,就是沧海桑田的变化,这些我都记录不过来。我眼前有大海,我身边活生生的社会,就是‘汪洋大海’。我可以到大海里去游泳,干嘛要回到游泳池?或者连游泳池都不是,我要回到澡盆里去泡着?”她说。

  多年来,她发表了《走出古老的语言》《天歌》《山野斯人》《汽车·中国》《矿难如麻》《对面坐着马向东》《晚来香港一百年》等多部获奖及较有影响的作品。

  文:本刊记者 陈珂

}

  2010年入夏以后,长江中上游地区持续的大范围强降雨过程,中上游地区部分河流迅速达到或超过警戒水位,这使得长江的防汛形势有可能接近甚至超过1998年的规模,和1998年不同的是,这一回长江上有三峡大坝。

  赵云发是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的副总工程师,2010年6月以后,他在密切监测上游降雨和水情的同时,一直处于一种既紧张又兴奋的情绪之中,因为,可能会有一次洪峰来校验他和三峡大坝的能力。

  赵云发(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梯调通信中心 副总工程师):因为应该说是从12号开始,我们在跟踪这样一次大的降雨过程,开始预测到流量会产生得比较大,那么在这个过程,我们利用我们现在的水调自动化系统遥测到的一些资料,不断地对洪水过程进行计算、分析。

  记者:在洪水一路行程一路奔袭过来的这个过程中,你们一直要做监测分析。

  赵云发:应该说还在天上就已经开始做这个工作了。

  解说:上中游地区范围广大的降雨过程已经表明三峡大坝遭遇大洪水已经是高概率事件,7月10日,长江防总发出了第一道调度令,要求三峡集团公司将三峡水库坝前水位降至汛限水位145米,如果说三峡水库是一个超大型的蓄水池的话,三峡大坝就是水龙头,具体掌管水龙头的部门,就是三峡集团公司枢纽管理局。

  赵木森(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枢纽管理局):按我们的调度运行的相关规定是25000秒以下的流量是我们自己调度,调度权在我这里,25000到56700之间,调度权都在长江防总,超过56700的流量调度权在国家防总。

  解说:在看上去简单的开闸放水的技术动作后面是一套复杂的系统流程,包括与沿江各个相关机构的协商,容不得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

  赵木森:因为这个时侯,我要考虑整个上下游的库岸下游的航运,通盘考虑各方面安全。

  记者:放水和安全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赵木森:你不能有的时候船在航行当中,你变幅太快,你一小时超过一米。

  记者:这个您能控制吗?

  赵木森:那是不行的,那我当然要控制,如果我不控制这一个,那如果它出了问题,那我们要负责的,它这个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家伙全部开起来。它是从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把它开完。

  解说:6月19日,在重力的作用下,大约5摄氏度的冷水从100多米深处的泄洪深孔激射而出。第二天,在火炉武汉,寒冷的江水把往日习惯于泡在江水中纳凉的武汉人赶上了堤岸,签署这道命令的人是蔡其华。

  蔡其华(长江水利委员会 主任):最担心的就是预报不准,如果说预报的入库流量比我们预想得要大,那三峡水库的水位会逼得更高,要考虑整个汛期,因为天有不测风云,哪一团雨、哪一团云飘过来就加重它的降雨,万一我们的降雨预报小了,那我们的水位流量测算也就小了,雨落地以后,我们的调洪演算,预测预报是非常准确的。

  解说:在没有三峡大坝以前,长江水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流速蹿出峡谷,冲到宜昌的时候,它所面对的是一个在水平距离长达1850公里,而水位高差只有39米的大平原,从宜昌至出海口的中下游河道,即便是在汛期,高差也仅58米,洪水退水很慢。

  在正常年份,长江上游和中下游的雨季能够相互错开,不致形成威胁中下游平原区的大洪水,但如果上游与中下游的雨季发生重叠,全流域发生持续时间较长的降雨,就会让冲出峡谷的上游洪水,在中下游的平原河道上相互遭遇、重叠,当河道不堪重负的时候就会演变成中下游的大洪水,甚至特大洪水,这样的情况在1998年曾经出现过。而三峡大坝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在中下游河道泄洪能力超过自身限度的时候,最大限度地拦住上游洪水,科学排蓄,避免形成毁灭性灾害。

  2010年7月15日,湖北汉江、江西鄱阳湖、九江等河段的支流遭遇持续的强降雨,部分支流河堤决口,长江中游部分河段水位随即接近警戒水位,部分城市内涝严重,此时,对这些地区而言,从三峡大坝泄下的每一滴水都是多余的,然而三峡集团公司依然按照长江防总的指令,继续将库区水位降到汛限水位以下。

  记者:7月15号、16号,三峡曾经有过几次泄洪?那个时候为什么你们要泄?

  赵木森:我知道有大水来,我必须把库容腾空一部分,但是我这个下泄流量是考虑到,不给它带来危险的下游,是长江防总和我们经过准确的计算,这个水下去不会给它造成危险才放的。

  记者:但是赵局长,恰恰是你们认为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而放水的情况下,使得下游的一些城市的人们产生了一种疑虑,觉得长江三峡工程正在以下游为壑。该蓄水的时候,你们泄洪,虽然你们有科学依据,但是下游的人还是不大理解。

  赵木森:那是一个认识和理解的问题,整个防汛必须长江防总和国家防总,它是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的,它不是站在一个点去考虑的,我这个时候腾空下来,是为了整个上游和三峡水库为下一次(洪水)更保险、更安全。并且我下泄的从防总的角度考虑是它能够承受的。

  解说:三峡水库精确地控制了上游洪水的下泄,避免了上游洪水与中游洪水在长江主河道上的相遇、重叠,沿岸堤防和主要城镇均安然无恙。

  然而令人担心的是,中游的部分支流河段险象环生。此时,对蔡其华来说,她要站在全流域的高度上,同时面对中游对三峡泄洪的质疑和上游正在形成的大洪水。

  记者:7月15号、16号,长江三峡大坝它是有过几次泄洪?泄洪当时的前提是什么?

  蔡其华:下游的一些城市已经饱受涝灾了。

  记者:在那种情况下,可能下游的城市希望三峡能够蓄洪而不是泄洪,当时的考虑是什么?

  蔡其华: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三峡的防洪库容很大,221.5亿立方米,可是跟三峡100万平方公里的来水面积,在汛期这三个月的多年平均降水来讲,都超过了2000亿立方米。

  记者:那您的意思就是说,三峡能够处理的洪水是有限的?

  蔡其华:这样一个比例,如果三峡滴水不漏,平均来讲要滞纳2000多亿立方米的洪水,天底下不可能去修这么一个大水库,它只有221.5立方米的防洪库容,不足来水量的十分之一,我们必须准确地计算入库和出库,使得这220多亿的防洪库容用在刀刃上,用在有效地削减中下游的洪峰和降低水位上,发挥它最大的防洪效益。

  解说:7月18日,长江中游的汉江及其支流同时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武汉再次面对防汛压力,湖北7万人上堤查险,与此同时,长江上游支流也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嘉陵江、岷江和沱江发生超警戒洪水,嘉陵江的支流渠江发生历史最大洪水,种种迹象都在表明长江上游地区正在形成一次流量超过1998年的大洪峰,在这种情况下实时精确掌握上游每一条河流的水情数据就成为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了。

  赵云发:目前我们现在建设的一套水调自动化系统,范围是能够覆盖到上游三峡以上60万平方公里这样一个范围。

  记者:范围越大,那么准确性就会越高?

  赵云发:对,这套系统就是会监测到上游流域各个地方降了多少雨,河道里流了多少水,它通过我们的水调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动地报到我们调度中心。

  解说:在1998年的时候,长江流域几乎所有的水文预报都是人工的,到2006年覆盖60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有118个水文测报站实现了自动化,以往需要几小时才能测出来的水文信息,现在只要20分钟就可以汇总到长江防总和国家防总。

  记者:你们做到准确无误的预测可以做到几天?

  赵云发:我们准确无误的预测,应该是可以做到三天。

  记者:你指的准确无误是什么程度的准确无误?

  赵云发:我指的准确无误应该是在比国家水文情报预报规范的标准要高一些的,这样一个标准吧,大概95%以上。

  记者:7月20号的时候,入库的流量是7万立方米每秒。那么在之前,你们是不是做到了精准的预测?

  赵云发:我们这个7月20号的精确的预报,是7月17日做出来的。

  解说:7月17日,各级水文预报测控系统汇总的信息精确地预报了7月20日,长江上游洪峰将以每秒7万立方米的速度进入三峡水库。每秒7万立方米是什么样的量级呢?12年前的数据显示,1998年最大的第六次洪峰冲向宜昌时的流量为每秒63600立方米,未经任何拦蓄流至沙市时减为每秒53700立方米,致使荆州出现溃堤的危险,由此可以推测如果此次的7万流量的洪峰,不经三峡拦蓄,其后果不难想见。

  7月17日当天,长江防总发布新的调度指令,将水库下泄流量增加到每秒4万立方米,以应对这次流量超过1998年的大洪峰。

  记者:当时是长江防总下发的一个命令,要求三峡集团以4万的速度下泄。

  蔡其华:控制下泄。

  记者:这样的数值是怎么测定出来的?为什么选择它?

  蔡其华:当时就是根据入库流量和中下游的水位流量或者中下游的汛情,如果7万多下来难免要组织劳力上堤巡堤、查险、排险,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以及社会的影响都会很大。

  解说:在1998年,解放军、干部、群众近50万人上堤抢险,时间最长达90天最短的也有70天,荆州市规定,一旦超保证水位每公里堤段配备50到80个人,昼夜巡防,每人每天的成本在一百元左右,仅人力这一项的开支就接近40亿元。

  蔡其华:如果上游这场雨7万,接着又是8万的,我也不敢只按4万的下泄,基于这三种考虑,一个是入库流量大小,第二个是中下游的汛情,第三是未来三天的降雨,综合判断我们长江防总发了按4万控制下泄的调度令,使得这4万下去,整个中下游除个别局部江段超警戒,总体上都在警戒水位以下运行,可以说安全程度大大提高。

  记者:您刚才说局部江段不超水位,那如果把这个下泄量控制在35000或者30000,会不会局部也不会有警戒水位?

  蔡其华:有这种可能。

  记者:那为什么没有选择呢?

  蔡其华:我们知道水库在汛期按照防汛纪律,调度规程都是要按照汛限水位控制运用的,如果按小于4万的控制下泄,7万都把它装在水库里面,水位可能逼到170甚至于更高,但谁又敢说未来三天以后,15天没有大的降雨,不需要三峡再削峰,拦洪了?

  解说:7月16日,武汉人发现江水恢复了常温,水温印证了三峡库区已经为即将到来的大洪水腾出了库容。此时,在三峡大坝上,赵木森和梯调中心的工作人员都开始进入临战状态,迎接单次流量超过1998年的大洪水。

  赵木森:我要保证我的所有的机电闸坝设备的安全,保证我的所有的设备随时能够动。

  记者:您给我们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所谓的拦闸蓄水、开闸放水,风险在哪儿?

  赵木森:风险就是我设备的安全,通过三峡的枢纽的,我们的设备一定要保证一流的水平,保证随时说动就动。

  记者:但这个东西都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训练。这次这么大的洪峰是以前从来没遇到过的,以前练不到这么高,现在你们遇到了,你们怎么办?

  赵木森:我们认为,我们觉得好像是能够从容面对。

  记者:信心来自于什么地方?

  赵木森:信心来自于我们对自己所管辖的设备和我的枢纽建筑物的运行管理的水平,和三峡工程的整体质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央视记者联系方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