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具体应用可以用于婚恋配对吗?


文/ 智能相对论
作者/ 离离
去年底,日本政府宣布斥资20亿日元来“挽救”国家日益下降的结婚率和生育率,并在各地区推行人工智能相亲匹配系统来帮助单身男女“找对象”,许多国内网友纷纷对此表示羡慕。
近年来,AI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赋能,为“相亲”和“陌生人社交”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与途径,如以AI+大数据为基础的算法匹配推荐、基于DNA分析的基因配对、以面部特征为筛选标准的“看脸配对”等。但这些“充满科技感”的“相遇”,真能帮助现代年轻人解决“个人问题”吗?
“智能相对论”采访了几位线上交友平台的用户,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婷婷 女28岁 教师
在倦怠与需要中反复挣扎
受到父母催婚、社会大环境带来的焦虑所影响,加上自己本来也想找对象,我踏上了在线相亲交友之路。
当时有朋友在SOUL上面找到对象,抱着扩大社交圈的想法,我也下载了一个。大概用了一个月,我觉得上面的人群过于复杂。因为使用这款APP不太需要暴露个人信息,所以有很多人抱着不良目的。AI推荐也不大准确,匹配的人没有一个让我觉得可以深交,于是我就弃用了。
去年疫情期间,我开始用本地的一个综合性APP里的相亲板块,有点类似论坛的形式,用户目的较单纯,信息也更加真实详细。期间遇到过几个感觉能继续发展的对象,但约出来见面后,就因为各种原因不合适而掰掰了。直到现在,我也还没遇到Mr.Right。
或许是因为条件和我差不多的这个圈层,剩女比剩男的数量要更多,由于基数少而造成遇到合适对象的机率更小。也可能是由于我不太会聊天也不善于交际。跟陌生人聊天对我而言是个很大的考验,经常出现尬聊的情况,也让我对新认识人产生了倦怠感。
而且这种APP是“多对多”的关系,每个人都在同时审视很多人,也同时被很多人审视。人似乎被当成是商品来衡量,整个交友过程就像一场商品交易,让我感觉不大舒服。
这也是我没有尝试一些传统相亲网站的原因,在那上面,结婚似乎不需要什么感情,只要硬件条件相符即可,让我有些反感。对我而言,硬件条件没那么重要,还是希望能找到一个情感契合、聊得来的结婚对象。
相较之下,我还挺想尝试现在国外流行的DNA相亲,感觉很有趣且更加准确。就我的理解,性格形成是同时受先天与后天因素影响的,如果两个人在生理上相匹配,在性格、情感上合适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但我不认为两人的基因或性格一定要是相似的,万一我们都懒怎么办?基于AI图片识别的人脸配对也会想试试看,毕竟谁不喜欢长得好看的呢?就算不交往,认识帅哥美女也会让心情变好的。
之后,我也许会试着使用一些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读取其他社交平台资料的APP,感觉能更加全面、准确地匹配推荐对象,至于隐私泄漏的问题,我早就习惯了。只要它的使用体验好、推荐准确,我就会一直用下去。
日本政府推行的AI相亲系统就很让人羡慕,毕竟官方背书的系统不必担心个资泄露,资料审查也更让人信任。好希望政府能给我分配对象啊。
虽然想尝试不同的APP,但现在的我对认识人感到很疲惫。目前的失败经验让我萌生了想放弃的念头,不但使我对自己的评价降低,也逐渐放宽了对另一半的要求,反而更加焦虑。
或许这是个周期性的循环吧,即便厌倦了这种模式,但可能哪天无聊时又会想用了。
Viola女 27岁 国企职员
希望能更有效率地寻找心灵契合之人
几年前我出国留学,在朋友推荐下注册了Tinder。它的用户大多是留学生或外国人,比较符合我所在的圈层,用户整体素质较高,AI算法推荐也满准确,所以回国后也一直在使用。以前主要是用来认识新朋友,现在则用来寻觅适合的结婚对象。
虽然我对Tinder的功能和用户群体基本满意,但用到现在,我依然是单身。Tinder向我推荐了很多条件优秀的人,真正聊得来的却很少,大概二十个人能有一个;其中也没有人能让我怦然心动。
这种现象反映了市面上交友软件的一个痛点。
大多数人找对象的主要考虑因素可分为学历、收入、所在地等十分明确的外在条件;以及性格、谈吐、三观等基于主观感受来判断的内在条件。许多APP可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出符合外在条件的人,对内在条件,则大多使用兴趣爱好来判断契合度。
就我个人来看,这种判断是很无效的。我可能会因为一个人喜欢电影或旅行而和他有更多共同话题,但这不会成为我喜欢他的原因。两个人所谓的“心灵契合”或“荷尔蒙吸引”是无法用理性解释的,很有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某种机制。
因此,我蛮期待Gene Matchmaking那类的服务在中国出现,也挺想试试看的。我认为一个人的“吸引力”是由基因、性格、谈吐等所有条件构成的综合体所决定。两性之间难以解释的“互相吸引”或“感觉”也很可能与DNA有关。
如果是这样的话,DNA相亲就能很大程度上解决现在交友软件的痛点,能帮助我在众多符合硬件条件的人中,更有快速有效地寻找心灵契合的伴侣。不过,像Badoo那类看脸社交的平台我是不会去使用的,长相在我的择偶标准中排在最后一位,长得顺眼就行了,不需要特定长成什么样子。
整体而言,我很希望能提高找对象的效率。即便一些AI相亲APP会收集用户在其他社交平台的数据,或需要在后台上传身分、工作或学历证明才能注册,我也愿意使用。
这种APP能带给我更多的交友安全感,也不需要额外耗费太多精力去分辨聊天对象的身分真实性。当然,是在反复确认其隐私条款与数据保护相关规定,确认特别安全的情况下。
我还满羡慕日本人能享受政府推行的AI相亲系统,感觉政府的系统在资讯安全上更有保障,也确实能增加单身男女婚恋机会。但我认为AI系统对提升生育率没有太大帮助,毕竟现在生小孩的经济成本实在太高,AI只能解决因为找不到对象而导致的结婚问题而已。
虽然除了Tinder,我目前还没找到另一款同时满足用户素质、配对准确、操作简便等条件的APP,也还没遇到适合的交往对象,但我仍然会继续努力。
无论从个人情感需求还是经济安全感来说,我都希望能有一个相对合适的人与我共度一生。
Lisa女 27岁 新媒体从业者
反感APP收集太多个资 注重玩法和趣味性
最开始,我使用这类陌生人社交APP是由于学术论文研究需要,当时下载了很多种类。使用后发现,Tinder还挺有趣挺好玩的。
它的玩法十分简单,容易上手,系统功能一目了然,数据填写也不会太复杂,注册完很快就能看到不同人的资料。不像一些APP登入之后就来到一个公共广场,可以浏览陌生人的状态,但不知道在干嘛。Tinder用户多样性很高,系统推荐了不少有趣的人,我也因此认识了新朋友。
就我的观察,Tinder上很多用户似乎并不是抱着很强的交友目的注册的,可能就是找人闲聊。在人工智能推荐上,地理位置所占的匹配比重似乎更大,方便用户线下面基。随着使用时间增加,系统会根据用户滑人的次数和类型作出更加准确的推荐,使用次数也会影响收到推荐或被推荐的次数。比起传统的相亲网站,我找对象更倾向使用这类APP,既好玩又有趣,基于兴趣爱好的分类匹配也符合我的交友及择偶标准。
从学术角度来看,各地区的文化似乎对大家看待这类软件的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欧美人的态度可能比较持平开放,亚洲人对这类软件的印象似乎不是很好。
我所在的传播系因为学术研究、论文经常会提到这类软件,大家也会公开讨论里面的一些设置。但对很多其他专业的人来说,使用这类APP可能不是那么正经,大家不会公开或有些人甚至会避讳自己正在使用这些软体。虽然有些人会出于好奇而使用,但要在别人面前公开这件事,感觉还是需要解释清楚的。
像日本政府在各地推行AI相亲系统就让我有些意外。这种方式虽无法解决因为经济和社会结构改变造成的结婚率和生育率下降,但好像也撮合了不少因为找不到对象而单身的男女。且这种形式比起加收单身税之类的强制措施让人感觉舒服许多,有需要的人应该会很开心吧。
现在不少交友APP为了能更精准的配对,一注册就让人填写两三页问卷。我本来就对社交软件窃取用户隐私的事比较抵触,但日常生活必须使用,没有别的选择。这些交友APP在我还没开始用的时候就要收集那么多资料,感觉有点可怕,而且十分麻烦。
我宁愿选择Tinder、SOUL这种使用门槛不高、氛围轻松有趣的APP,在和新朋友互相了解的过程中再自行选择、判断要不要透露我的讯息,而不是在一开始就把我的个人信息主动交给另一个不知是否能信赖的APP。
小云 女28岁 教师
很多对象像日抛,见一次就没下文了
我从去年十一月中旬开始使用“单身青年自救平台”(俗称“二狗”),会每天登入领“狗粮”,浏览一下系统推荐的对象和“星球”上的话题模块。目前为止加好友的有二十到三十人,过尽千帆皆不是,我至今没有脱单。
当时选择这个平台纯属偶然,看着评价不错,自己也确实需要一个找对象的渠道,就注册了。这款小程序设置的推荐条件很宽泛,导致AI匹配不是很准。系统一天会推荐五到十人,在每天匹配的对象中,我经常连一个也不想加。不过,上面的用户基本素质都还不错
后来仔细想想,这可能也不怪系统。或许是为了降低初入用户的使用门槛,“二狗”设置的问题很宽泛很基本,没法做到更精细、深入的筛选。
对我而言,一些主观问题与文字描述都是凭个人感觉判断,很难具体量化成为AI的判断标准。且找对象很多需要深入了解的部分是无法用条件筛选的,还是要靠线下接触了解。
像我的第一次面基就挺失败的。对方是85后的男生,初次见面就想牵手,把我吓到了。问的问题、表达好感也超级直接。回去后他发了很多露骨的消息,我认为不大合适就没怎么回复,一周之后他直接把我删了,连招呼都没打。整个过程非常迅速,让我完全懵了。
其他还遇过外貌和照片、描述不符的,普通话不标准让我几乎听不懂等各式各样的人。平台上有很多选择,源源不绝且节奏快速。很像逛街买衣服,一件不合就换一件,也不会有心理负担。
这也导致我的择偶标准变的混乱,用到现在,我已经不知道自己究竟想找怎样的对象了。一开始,我想找成熟睿智型的人,后来觉得这种人有层保护壳,无法接触到真实的他们。现在觉得阳光大男孩不错,但又有些幼稚。
反正平台上多的是匹配对象,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目标类型和想象中不大一样,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标准。逐渐变得不愿花时间或没耐心去好好了解一个人,很多对象就像日抛一样,第一次见面有一点点不合适就pass掉了。
选择太多也让人产生一种能够找到百分之百适合自己的对象的错觉。没有机会像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一样,经过慢慢相处发现他的优点。
一开始,我内心很希望脱单,只是行动比较佛系,不会在平台上主动曝光自己吸引别人。在经历多次失败后,我的心态和行动都变得很佛系。择偶标准也逐渐没有了框架,变成“相处舒服就行”。面对这样抽象的筛选条件,人工智能大概无法发挥作用吧。
我也不觉得AI能在提升结婚率和生育率上发挥什么作用。现在的社交软体如此多样,认识对象的方法多的是。结婚率低是因为现代人更加自我,不愿在这个过程中妥协。这类问题早已存在,只是在这个更加焦虑的年代更加凸显出来罢了。
Anyway,我还是有信心能把自己嫁出去的,只是现在暂时没有精力去用其他APP。对我而言,最可怕的不是孤独终老,而是和一个让你孤独的人终老,所以我绝对不会将就的。
铁柱 男28岁 互联网从业者
你提供一个认识人的平台,剩下的我自己来
因为我是鹅厂出来的,在意识到自己有找对象需求的时候,我就在用户年龄层相对年轻、功能大同小异的几款软件和小程序中挑选了创办人同样出身鹅厂的“二狗”进行注册,也算是一种“地缘”因素吧。
从去年十二月底开始用到现在,我加了三十人以上,见面不到十人,目前还没找到心动的。虽然使用频率不如刚注册时,但依然每天都会登录。
目前而言,我对这款小程序十分满意。我认为交友平台作为一个认识人的渠道,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用户群体,对功能的要求反而不高。“二狗”的用户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遇到的人也相对真实,我之后仍会继续使用它。
在使用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即便有些人和你“门当户对”,精神世界也可能完全不一样,所有涉及主观标准的东西都还是需要实际的接触和了解。
从男生视角来看,平台上的很多女生似乎都没想清楚自己来这个平台干嘛的,用我的话来说就是“拎不清”。例如许多女生介绍中的慢热,在我看来就是被动的意思。
她们会把自己放在面试官的位置上,主动去审视、判断男生的提问、话题或行动是否符合自己标准,并被动地做出回应。却忘记自己同时也正在被对方审视,应该尽快展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才能迅速判断出两个人的交集。
这不是平台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来“单身自救”的女生如果依然保持着矜持与被动,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交模式下,很容易错过对的人,或是导致符合标准的都是向下兼容做的很好的人。
还有一些女生的情感认知方式让我完全无法理解。之前遇到一个女生像面试一样询问了我收入、家境、价值观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判断能否进一步发展的标准。这让我感到有些荒唐。
对我而言,这些应该是经过真实相处才能行动中判断的。她哪来的自信,觉得问出来的就是真的呢?两个人没有擦出爱的火花,光靠契合在一起,接下来的日子能过得好吗?因此,我在线上认识聊得来的对象后,会希望尽快线下见面,毕竟实际接触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对方。
前阵子听说日本在各地推行AI相亲系统,我认为这对解决结婚率和生育率问题完全没有帮助。经济问题才是造成人们不想结婚生子的最主要的原因,而这是AI解决不了的。
近日,国外似乎结合最新科技,推出了许多稀奇古怪的相亲交友方式。像是DNA配对技术使我联想到宠物“配种”,让人完全不想使用。某些交友软件也会收集用户在不同社交平台的资料用于AI推荐,或许我哪天也会使用吧。毕竟作为一个互联网人,早就对这类隐私读取现象见怪不怪了。
总体而言,我从来不想独身,却有预感晚婚。我依然会走在佛系相亲的道路上,虽然期待婚姻,但也不恐惧自己过完这一生。
AI+交友平台 带来的是方便还是异化
根据App Annie统计,2020年全球交友应用下载量总计达5.6亿次,用户支出超过30亿美元,同比增长15%。而Tinder是2020年非游戏类App中收入最高的软件。近年,中国网络婚恋交友的市场规模和移动社交用户规模也持续上升。
“智能相对论”发现,即便同为交友平台的用户,受访者们对于AI相亲和算法匹配是否能解决婚恋问题的看法依然十分不同,“治标不治本”与“对症下药”的看法各占一半。
不论是积极挑选对象增加分母,还是抱着破罐破摔的消极心态,无法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以线上交友的形式解决“个人问题”。网络婚恋交友行业市场规模也日渐提高。
现在的交友软件普遍具备不同程度的大数据分析和AI算法匹配功能,能帮助用户筛选出硬件条件合适的匹配对象。但从以上受访者的经验来看,大家对AI在交友方面的期许与选择交友平台的标准似乎不大一样。
部份用户会顾虑隐私问题而不敢使用需要广泛收集用户信息的重运营平台;一些用户更重视平台的用户群体;还有些人最看重玩法的趣味性与操作的便利性等。
从访问结果来看,目前的婚恋交友APP与AI算法匹配对于辨识多数人找对象最看重的“心灵契合度”几乎可说是无能为力。基因配对技术的效用似乎还不明朗,大家对DNA相亲和人脸配对的看法也趋向两极化。
随着科技发展,认识人的方法和渠道不断增加,但无论怎么说,恋爱结婚这件事,最终还是AI领进门,相处在个人。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黑镜》年已经过了一大半了,春节作为从古至今号召力凝聚力最强的传统节日,将这种“家”文化深深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基因里。春节的核心观念既然是“家”,未婚的青年在这个时期总是免不了被左邻右舍、三姑六婆中的好事者追问婚恋问题。前几天和老友小聚。我说:“你自从考完研到现在这段日子在家一定过得特自由特爽吧?”他摇了摇头,“嗨,我在家天天被我妈骂。” “怎么了?”我狡黠地看了看他,“是不是你妈开始给你联系相亲了。”他半恼怒半羞涩地说:“是啊,但是我宁死不屈!”这个朋友,我还是比较了解的。高中时候他就心思单纯,这么多年了一点没变,人挺不错的,但就是不会和女生打交道。那时,他暗恋班上一个长相清秀的学霸女生,基本上日常交流仅限于女生让他交作业,“交作业。”“好,我找一下。”这样的对话,他也常常搞得脸红脖子粗的。我们就在旁边偷笑,事后他就跟我们装傻。我想,一定有很多人也是这样,而且随着现在的青年越来越疲于社交,这个现象将来可能会更加普遍。AI如今这么火,就不能针对这个问题搞个解决方案吗?现在出生率这么低,老龄化趋势明显,我朋友的婚恋问题已经关系到我国的人口命脉!不过男女交往毕竟不像请客吃饭、上街买菜那样简单,其之深奥,堪比玄学。所以答案是:AI现在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未来,可能可以解决。前段日子看英剧《黑镜》第四季,其中第四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自由而深刻的想象。如今的人工智能,基本上指的是NLP、NLU、NLU、DM、ASR、TTS等等,在未来,一定会出现更深层次的智能。相较于现在的“弱智能”(不是“弱智”),我们暂且将新的技术称为“强智能”。强智能可以将人的“意识”完整地抽象出来,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可以将你的“意识”复制一份,运行在你的计算机、手机,或是运行在云端。然后有这样一项服务:经过授权,用户可以提交自己的“意识”,这项服务将数千万用户的“意识”存储在一个“意识池”中,然后进行模拟交往。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本体”依然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着独自生活工作的状态,但是你的“意识副本”正在和成千上万的其他人的“意识副本”在计算机中进行匹配交往。然后由系统对一次次的交往进行复杂的评分,再不停进行更精准的匹配。其中,匹配过的两个人的“意识副本”有多次重复匹配的可能,因为每个人“意识副本”在大量的“模拟交往”中也会自我学习和发展,这保证了你不会因为偶然原因“错过”你最适合的那个人。那么,强智能如何选定最适合你的那个人呢?在这个系统中,强智能会刻意给“基本适合”的你们设置情感障碍。你以为通过一次考验就是真爱了吗?远非这么简单和草率,系统会不停地进行模拟,假如你们两个人的“意识副本”能在大量的轮回式的考验中,不顾一切,愿意冲破所有桎梏在一起的成功率能达到99.8%,系统才会谨慎地认为你们真的很适合。由于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很快,这个系统中的“意识”在不断的轮回式的匹配中可能度过了“上百年”,而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只需要几天。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有“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的说法,对于这个强智能系统,则是“系统外一日,系统中十年”。如果说世界上所有的人是一幅巨大的拼图,那么每个人就是其中的一个拼块,两个真正需要对方的拼块可能在空间上相隔很远,但是不用担心,这个强智能系统会帮助你们找到彼此。此刻,你的“意识”已经帮助你找到了你的人生灵魂伴侣。你们只要线下开始交往,互相了解,结婚。这简直太棒了!因为如今的现实世界,完全是一幅犬牙交错、杂乱无章的拼图。所以,结婚?完全不需要着急,可以等几十年后这项技术出现并成熟了也不迟,这能保证找到你的真命天子/女,反正到时也就五六十岁,正是知天命的年纪,到那时房也买得起了,精神还矍铄得很!——本文最后一段不构成婚恋指导意见,作者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END-纯洁的微笑一个有故事的程序员
}
2020-05-20 17:38
来源:
机器人索菲亚
想要完成一次成功的约会?或许人工智能可帮到你。英剧《黑镜》第四季中描绘了这样的情节:在人类的未来里,用户可以跟“AI相亲系统”进行交互,通过算法找到匹配率99%的完美伴侣。AI时代用大数据找对象,还能预测婚姻结果,听起来让人如此心动。
(英剧《黑镜》)中的情节
其实这项技术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早在2019年日本政府调查发现,20-40岁适龄男女不结婚最大的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在内阁会议上公布了《少子化社会对策白皮书》,企图通过AI匹配提高国民的结婚率。那么,“算法真爱”真的靠谱吗?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发展,国内有很多婚恋网站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为客户匹配相亲对象上了。像百合网,珍爱网都是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计算匹配度,让用户有最高的成功率。根据珍爱网数据表明,通过人工智能计算下的匹配成功率,要比预期的高于30%左右。
如今市面上的主流AI约会平台,主要有两种匹配手段:一种是通过用户画像和提交的问卷来预测;另一种是结合面部识别、DNA检测等手段。
这种方式会随着数据库的增多,让算法变得越来越“聪明”,匹配的准确度更高。更智能的 AI,甚至可以分析你浏览界面时的面部表情,通过你在APP上的用户行为、网站阅读习惯、账单等信息,来判断最适合你的伴侣。算法最终可能会比你的朋友、父母甚至自己更了解自己,毕竟算法可以从数十亿人的经验中学习。可以说,这将会是一场革命性的配对。
到2020年,DNA约会和虚拟现实约会将消除约会中最后的不可预测性。
DNA约会是先对用户的基因组进行测序,然后通过两者的遗传兼容性,来匹配出潜在的恋人,起码要确保约会对象不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但是这种方式比较少用,毕竟基因组测序,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信息利用。
而VR或虚拟现实约会更注重在现实生活中与人见面的体验。VR全景能减少传统相亲方式中信息不对称、“照骗”等问题,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约会对象的“外在美”。不过如果AI发展成“强智能”,真的能把一切都安排好,省略掉中间的相处过程,直接把婚姻结果预测放在你面前,你真的能接受吗?
无论是AI匹配,还是DNA约会,不代表用了就能完全解决婚恋问题。毕竟从线上匹配,再到线下约会,最终走入婚姻,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
情感难以用数据来衡量,人性情感比数据复杂得多,想用人工智能让爱情修成正果,还需要一段时间。不过至少,人工智能可以帮助预防绝望和心碎。今天就是520表白日了,机器人索菲亚祝愿你们,都能够被喜欢的人表白。
(文章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工智能具体应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