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时代6666是什么意思思?

新闻热线:024-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行业观察:负利率时代我们该怎么样理财?
.cn   来源:
  随着央妈再次双降,我们迎来一个如假包换的负利率时代。什么是负利率时代?通俗讲就是存款利息赶不上人民币贬值的速度,也就是说,1万块存银行,1年后反而缩水了。今年我国8月份CPI同比上涨2.0%,而银行1年定存利率只有1.75%,意味着我国再次进入负利率时代:1万元存1年只值9千9。
  负利率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负利率对我们生活最直观的影响是:一、财富缩水:存在银行的钱得到的利息不足以弥补物价上涨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多的钱流入市场,商品供不应求,还会继续拉高消费水平。二、物价上涨,市民购买力下降,在负利率时期,市民需花费比之前更多的钱购买同样的商品,这也使得市民对食品类产品购买力以及购买欲下降,生活质量因此大打折扣。第三,则是银行或提高存款利率,补贴市民损失负利率情况如果一直持续,将会导致大量银行存款流出,因为市民们为了避免资金贬值,寻找更多投资渠道来钱生钱。此时银行或采取适当提高存款利率等方式来防止过多的资金流失,这样市民们存款利息也会适当增多,但贷款利率可能会维持不变。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负利率对贷款者而言确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这会使贷款成本大幅度下降,导致信贷需求的大量增加,房贷支出也会有所下降。对于投资者来说,在负利率时代,为避免货币资产缩水,居民往往会尽量少存钱,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其他渠道。
  那么,人们的财富会向哪些行业流动呢?按照经济学原理来讲,当银行存款这条路不通畅的时候,钱会自然而然往楼市和股市流动。但这一原理,是否能在被重重调控绑得奄奄一息的楼市和被一熊再熊斩杀得血流成河的股市里实现,还有待考验。至于遍地上山下乡式的&创业&吸引资金的可能性也比较小。而专家们推测的&海外投资热&和&标准化私人订制理财&,也因为其操作的复杂性和资金门槛,对广大公众来说也只具有远观的价值。
  由此可见,真正具有操作性和空间的,也只有不宽的债券市场、理财产品和P2P可以选择了。这几种理财通道,各有利弊,债券市场安全有余,但收益不足。理则产品,收益和安全度也很难说很高,只适合缺少进取力的人选择。倒是P2P,在史上最冷的冬天里,居然遭遇到一股难得的暖气。从大势上看,P2P的收益,会有一定的下降,但相比于其他门类的理财产品收益,却有绝对的优势。另外,从安全的角度来看,经历史上最严厉的严管,以及5000万注册大限之后,一批不靠谱的小平台,正在被清洗。而风控做得好,且贷款用户渠道更广的P2P,将逆势而起,成为负利率时代的一个投资新宠。一个从银行往互联网金融搬钱的时代,正在悄然而迅猛地展开。
  对此,P2P行业的大平台,已充分做好软硬件准备,以易贷网(/)为例,他们已有针对性地推出了包括纯微信平台操作的微理财产品,另有针对青年父母为孩子理财的宝宝钱包类产品,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上线。春江水暖鸭先知,负利率时代,机遇与挑战以同一种形态存在。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平台,也更是留给有眼光和胆识的投资者。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沈阳网官方微信(sydcomcn)
相关新闻:
新闻监督举报电话:(024)
沈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沈阳网技术中心制作 本站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北三经街67号(110014)
广告咨询热线:96009-6 新闻热线:(024)
公共服务机构: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辽)字第18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610474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负利率时代是什么意思
负利率时代是什么意思
负利率时代是什么意思
负利率是什么意思负利率是指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存款率,物价指数(CPI)快速攀升,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负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CPI指数)目前,我国的银行一年定期利率是3%,而通膨胀率是3.3%,负利率也就是实际收益率,是-0.3%。假设小蜜儿有10000元,那么一年以后,小蜜儿的资产不但没有增值,反而缩水了30元!负利率的危害负利率将资产挤入资本市场,产生泡沫也许不应该对中国的负利率政策太过苛责,因为“负利率刺激方法”本就是最长盛不衰的经济学迷信之一,在负利率时代,原本不会借钱的人都开始借钱,原本不该买房子的人都开始买房子,由此房地产泡沫和股票泡沫急剧膨胀。中国居民储蓄率一向很高,假设将原本用于储蓄的钱拿去投资,可以获得3%的稳定收益,而储蓄的实际收益则是负数,这等于在实际上对储蓄征收3%以上的惩罚性税收。而逃避这一税收的方式则是进行投资,让钱从市场上获得它本应获得,却被银行克扣的收益。而由于中国投资渠道有限,无非楼市和股市,负利率的直接结果就是制造资本市场泡沫,助推房价上涨。谁贷款谁获利导致杀贫济富,储户被变相征税而在政府进行强制的负利率政策下,金融中介市场的均衡机制严重扭曲,等于是谁能贷到款谁就获利,此时本来不会贷款的企业,只要能拿到贷款也会进行贷款。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政府人为制定的负利率政策,是经济生活各种行为扭曲的根源,在中国来讲,也是投资过热、房地产过热、银行信贷规模快速扩张的根源。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则在今年初直陈,高地价和低利率成为国有部门两大支柱,负利率等于向存款的老百姓徵收家庭储蓄税,或者说穷人贴补富人、贷款者。国有机构是银行的主要贷款户,另外一部分能贷到款的恰好是富裕阶层和“成功人士”,普通百姓很难从银行融资,从而令银行在无意间扮演杀贫济富的角色。负利率制造产能过剩作为对20世纪多次经济危机的诠释,商业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危机来源于政府以负利率,“温和通胀”等方式进行的“经济刺激”,因为利率实际上就是资本的价格信号,当这一信号被人为扭曲,就会扭曲资源配置,负利率刺激下企业家就开始投资一些原本不该投资的项目,特别是一些重工业、房地产等资金密集型产业,这些项目对利率的反应非常敏感,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股票市场泡沫会进一步助长固定资产投资热潮,导致投资过度扩张,最后的结果就是所谓产能过剩。在中国,由于土地和资本都控制在政府手上,因此当地方政府政府吸引投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设立高新区来招商引资,从土地政策上扶助投资企业,而政府扶持的方式常常还包括负利率的贷款,当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都对某一企业发生倾斜的时候,企业就会由于这些新获得的“成本优势”而投资于原本看来并不合算的项目,产能过剩也就当然产生,这一故事在中国已经多年来屡见不鲜。负利率是通胀得以持续的主要原因负利率似乎等于更多的投资,但它的另一面则等于更少的储蓄,在纯属市场情况下,投资来自于储蓄,二者总是通过利率变化趋向均衡,但如前所述,官方强制压低利率的结果就是信贷消费和资产泡沫严重,而政府所期待的刺激投资效果不但达不到,反而可能由于储蓄资金被用于了消费和资产投机,导致用于企业投资的资金更少。因此政府人为压低利率必须与负准备金率或通货膨胀等“宽松的货币政策”紧密相连,此时企业信贷的资金来源其实是通过货币杠杆增发或者印钞厂直接增发的货币,民众存入银行的储蓄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注水之后,借助通货膨胀制造数字上的“繁荣”。负利率时代存在的原因表面上:负利率为阻挡国际“热钱”几乎所有不合理的经济政策背后都能找到“为了国家经济安全”的理由,负利率同样如此。热心关注“国家经济安全”的人士认为在人民币名义汇率看升不看跌的前提下,如果利率水平高于国外会导致所谓热钱的进入,而负利率其实是很好的进入时机。但这个逻辑的幼稚性在于,它假定了外面的钱只能呆在银行吃利息。其实,银行利息只是投资报酬的一种,资本的流向考虑的是投资报酬率而不是单纯的银行利息,无论是买房子还是买股票,只要能获得更高的报酬,资本就会趋之若鹜,如果将阻挡外资热钱作为政策目标,那恐怕只有全面降低投资报酬率才行,也就是要营造一个投资什么都不赚钱的局面。不仅负利率阻挡不了热钱,阻挡热钱本身也毫无必要,幻想用“关门打狗”消灭外资其实是对经济学的无知。在911事件以前,全球吸引外资数量第一的国家是美国。实质上:维持国企利润,减轻政府债务压力,并把责任分摊给储户伦敦资本经济(Capital Economics)中国经济问题专家马克?威廉姆斯称,中国之所以压低利率,是因为特意压负的利率可以提高银行的利润(目前对这一利润流行的估算结果是1.6万亿),而成本则被分摊到储户家庭。在另一些观察家看来,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维持大部分国企可怜的利润也是负利率的原因之一。中国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负利率的信仰,也许更多的来自对“国家在基础设施上投资一元钱,可以产生三元钱的GDP”等流行谬误的迷信,其实而日本在“失去的十年”中巨额投资修建的基础设施,比如那些巍峨壮观却罕见车辆行驶的大桥,不仅成为负效和浪费的象征,本身也成为衰退的原因。但人们总是选择性的强调对自己喜欢的事例,而忽视那些反例,政府也同样如此。利率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好,这个问题原本没有答案,因为储蓄的人多则利率低,投资的人多则利率高,在合理的市场环境下,市场自会进行调节,但在不合理的政策环境下,人们却往往将问题归结于“市场失灵”而呼吁进一步干预,负利率由此而生。实际上,中国的负利率政策将一些原本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推给了储户承担。友谊是一个神圣而又古老的名字。――奥维德网校园宣讲会信息一网打尽,pincai.com
值得加入的圈子负利率时代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负利率时代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明眼看市】
&&在储蓄理财化的同时,必然会有相当部分的资金转向消费与投资。
&&前段时间,我们讨论了中国实行超低利率的可能性。不久后,央行宣布再度降息,一年期基准利率调为1.75%。之后,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为上涨2%。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不仅仅是实行了超低利率,而且是出现了负利率。
&&以往,中国也出现过负利率,比如在2008年前后的一段时期,由于通胀水平比较高,尽管央行把利率也定得不低,但总赶不上节节攀升的物价,因此在相对高利率的背景下,出现了负利率局面。但是这次情况则有所不同,因为经过去年以来的多次降息,现在中国的利率已经处于历史上的极低水平,并且是快速向物价指数靠拢。有人甚至说,央行之所以在8月下旬降息,就是因为预测到8月份通胀将回升到2%,赶在数据公布前降息,不至于给人以主动实施负利率的印象。毕竟,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中,是不太能够接受储蓄利率为负这个现实的。
&&尽管如此,人们还得承认,现在中国已经进入负利率时代。从物价走势来看,长期保持在2%以下运行的可能性并不大,今后一段时间虽然未必会大幅上涨,但基本维持在2%以上的水平。鉴于现在国家稳增长的战略,需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共同发力,总体上会引导利率下行。去年11月份以来,连续进行了五次降息,虽然对于是否还会有第六次降息存在争议,但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升息。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将会较长时期地处于负利率时代,而且是在基准利率与物价水平均比较低的情况下这样做,而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既然是过去未曾有过,那么就要研究这样的负利率时代会给人们带来什么。简单来说,这会令银行储蓄被进一步分流。虽然银行储蓄利率已经放开,另外还推出收益高于基准利率40%的大额存单,但在实践中,居民的储蓄意愿还是会不可逆转地下降。相应地,各种理财产品会更多地进入大家的视野。储蓄被理财取代,或者说储蓄理财化会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格局,对于现在的金融格局来说,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包括导致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大规模调整。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
&&在储蓄理财化的同时,也必然会有相当部分的资金转向消费与投资。以往储蓄的特征在于方便、安全并且有一定收益;现在实际收益为负,购买理财产品则不但有门槛,也不像储蓄那样方便灵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风险,这就会潜移默化地推动人们在将储蓄转向理财的同时,更注重消费与投资。在一些实行负利率的国家和地区,居民的储蓄率往往很低,消费率则比较高。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高储蓄率国家,会不会也出现这种状况值得深思。也许,在收入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居民的消费增长恐怕多少要靠储蓄分流了。对于现在很多80、90后来说,接受这一点也许并不困难。而这一点如果被确认,那么对中国的消费能力判断,也许视角上要有所改变。
&&当然,最值得关注的还是在负利率时代,居民会不会增加参与投资的规模。一场股灾下来,很多人损失惨重。但反过来想,股市交易本身只是进行了财富的再分配。相对行情启动时,还是有人赚有人赔,现在可能那些出借资金给别人炒股的人是最大赢家。那么,这些赚到钱的人该怎么办?负利率时代,储蓄吸引力在急剧下降,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不能让人满意,而股票倒是很便宜。那么,会不会出现包括储蓄在内的资金向股市流动呢?也许现在还不现实,但以后显然会是这样。
&&在过去的负利率时代,人们以抢购日用品的方式来保卫自己的财富;现在的负利率时代,这样做肯定不行。从各方面判断,扩大消费与投资也许是人们所需要去做的,因而这也是当今负利率时代带给人们的挑战。
&&(作者系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分析师)
作者:桂浩明
&来源:证券时报
发布时间:日 09:24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10号 邮编:100033 网站编辑:010-170605 客服热线:010-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 京ICP证030355号负利率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打理自己的钱财?
&“负利率时代”,是指物价指数(CPI)快速攀升,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的这样一段时期。所谓的负利率是指的是在某些经济情况下,存款利率(常指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小于同期CPI的上涨幅度。这时居民的银行存款随着时间的推移,购买力逐渐降低,看起来就好像在“缩水”一样,故被形象的称为负利率。
&当一个市场上商品增长很少,货币却增长很多时,货币的购买力就会缩水。这时候,如果存款利率高,我们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但是存款利率低的话,不但补偿很少,因为相应的贷款利率也低,导致贷款增多,市场上的货币更多,缩水更厉害。这就叫负利率,即货币增加带来的货币价值稀释(通胀)与补偿(存款利息)的差额。普通民众对负利率时代最大的感知莫过于存款缩水,如果8月份存入银行1万元,8月份取出,扣掉CPI增长因素,实际少了125元。
安信证券称,1990年以来,中国实际负利率时期有四段。从形成机制上来讲,都是由于物资短缺或者经济过热引发通胀快速攀升到存款利率以上形成的,随着央行的紧缩货币政策逐步实施,实际利率都很快转正。
广发证券也指出,本次是中国2000年以来第四次“负利率”的起点。但这次“负利率”和前三次相比,宏观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没有紧缩的货币,也没有过热的经济。反而是经济下行过程中的货币宽松所致。
前三次“负利率”有两个共同的特征:一是通胀和基准利率都在持续上行,只不过通胀上行比利率上行更快而形成了“负利率”;二是在“负利率”的前部分时间里,经济处于“过热”状态,并在后部分时间里步入“滞胀”。但是我们这一次“负利率”却和之前三次明显不同——一是本次“负利率”是在货币宽松、利率下行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利率上行的货币紧缩过程;二是本次进入“负利率”的过程中经济根本就没有“过热”的迹象,反而是持续的“衰退”特征。
广发证券研究发现,从市场走势上,前三次“负利率”周期中,股市都遵循了“先大涨,再大跌”的规律。
在前三次“负利率”中,股市的表现遵循了“投资时钟”的逻辑,在经济强复苏预期中走向疯狂,又在流动性收紧的环境下走向毁灭——即在“负利率”的初期,宏观经济已处于“过热”的状态,这时候流动性收紧,但强劲的经济数据和不断上涨的价格指数使投资者乐观地认为这会带来经济的强复苏和企业盈利的大幅提升,因此股市在“负利率”的上半段往往都是上涨的;但是随着利率水平的不断上升和流动性的持续收紧,最终对需求产生了抑制作用,并导致宏观经济从“过热”走向“滞胀”,股市也已因此而崩盘。
但这一次“负利率”由于成因迥然相异,预计市场反应也将大相径庭,投资者要做好一轮甚至多轮“牛熊转换”的准备。广发证券:
本次“负利率”中的应对之道也和前面三次有所区别——我们要做好在持续的低利率环境中经历完整的一轮甚至几轮“牛熊转换”的准备,对市场趋势影响更大的将是对中长期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的预期变化。
本次进入“负利率”以后,预计宏观经济的疲弱以及流动性的持续宽松会成为一种常态,“投资时钟”的逻辑在这种环境中也将失效,牛市和熊市的转换将更加取决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变化。而我们在上期的周报中已经得出结论——“A股市场的风险偏好能否持续提升,将更有赖于中国能否通过经济转型和改革深化,重新在新的全球分工体系中寻找到合适的定位”。因此我们认为接下来对市场趋势影响更大的将是投资者对中长期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的预期变化。
如今,银行存款利率为1.75%,低于8月CPI增长率2%。通货膨胀跑赢具有基准意义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存钱等于亏钱——似乎言之凿凿。这一情况,令身处股市大跌阴霾尚未散尽、房地产市场不温不火、通胀与通缩随时切换的各方面,有些应接不暇。看起来,居民财富增值困境,陡然转换成保值压力。其实,如果把视野拓宽一些,眼光放得远一点,就会发现,所谓“负利率”影响,远不止口袋里的现金。一些与资产、政府收支、日常消费相关的领域,极有可能因此出现与过往不一样的状况。
  背景:为什么要降息
  降息背景一:中国乃至全球的资本回报率进入下行通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投资者纷纷开始怀疑美元资产的保值增值优势。没有人接盘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导致美国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为了维系借贷契约,美联储从危机伊始到2014年10月为止,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过超发货币,稳定经济运行。至此,美元贬值通道被打开。资本带领下的商品和服务生产,开始疏散到美国以外的世界各地。很多国家因此受益,经济亦快速成长。以2014年为例,世界范围内经济增幅排名前50的国家中,没有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未来数年,上述红利却可能消失。原因在于: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一直无法化解、新兴经济体转型升级不够迅速、一些与经济相关的地缘政治、军事因素挥之不去,非美元资产的投资回报率正逐渐走低。加之美国经济重新回到了过去200年间GDP年均增长2%左右的正常区间,以及美联储多次呼喊但并未实质落实的加息预期,资本正回流美国。避险并获取常态增值,而非追逐超额利润,成为资本所有人近一时间段的基本策略。为此,各国纷纷下调给银行存贷款利率,降低企业借贷成本。
  降息背景二:中国经济亟待降低运行成本,鼓励就业、投资和消费。中国经济正经历着一场由总量扩张到提质增效的转型过程,被称之为经济新常态。与传统意义上的宏观调控不同,此次转变有赖于创新型企业的诞生,更需倚靠传统行业走向高端生产及制造,注入新投资成为下一步。本轮调控,政府部门没有直接“动手”,而是运用市场手段,尽量维持政策中性,避免资本和劳动等要素资源错配,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索。仔细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有新举措。简而言之,就是运用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调控为主导的数量化工具,同时实施增加民生财政支出和降低特定行业税费为基本内容的间接引导。稳定就业、促进投资和刺激消费,此三项目标取代了简单拉动经济增长数值的做法。指向释放流动性、降低经济运行成本的降息动作,正源于此。
  降息背景三:与降低汇率同步,减少跟随美元导致的被动升值及经济波动。2012年开始,人民币开始步入升值通道。到2013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达到1&#的高点。此后高位震荡。直到日,央行下调人民币基准定价3%左右。各界纷纷担忧,人民币贬值通道是否就此打开。其实,近期世界主要货币——欧元、日元、卢布和巴西里亚尔等,都竞争着对美元的贬值。这中间,有内因也有外因。
  现阶段的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如果把人民币国际化视为未来一段时间里的任务,那么汇率市场化是必要的。一味绑定美元,对反映人民币真实价格会有局限。货币政策也会比较被动。一般而言,货币定价看汇率,也要看利率。当前汇率是不是已经体现了真实价格?如果从存贷款利率一路下调的轨迹看,那么,是没有的。宏观上,不让汇率或利率短时间内快速下行,而是二者交替温和波动,确有助于化解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影响:降息的利与弊
  至于降息的影响,在此回答各方面较为关注的四个问题:
  一是对个人财富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降低存款利率的最直接影响是减少了银行储蓄的利息所得。相对于2%的CPI水平,更是在亏本。但仅限于一年期定期储蓄和8月CPI的比较。即使不论CPI存在的月度波动(2014年1月为2.5,2015年1月为0.8),也不论CPI核算体系中食品价格比重较高等代表性不足的争议,单单设想个人将所有财富以一年期人民币存款方式储蓄下来,也应该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换言之,降息与财富缩水的因果关系并不直接。一方面,个人和家庭财富的多元化已是不争事实。如何理财,各家自有打算。实体投资、房产、有价证券、外汇和银行理财等投资选择的丰富程度,已大不同于以往。降息而财富不缩水,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另一方面,个人和家庭对长期财富的认识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中国家庭对子女的投入体现了家庭财富在代际间的有序分配。个人财富不同时段如何消费更有自己的规划。降息这类对个人和家庭财富的短期影响,大多数情况会事实上被优化并消解。
  二是对政府债务化解有积极作用。欧债危机令政府债务问题再受重视。数据显示,中国政府债务负担率水平与自身财政收支规模、以及其他国家债务规模相比,不算高。相对令人担心的是地方政府债务。2012年至今,中央先后组织了三年次政府性债务审计,便是佐证。事实上,保证债务不违约才是问题关键。因为债务规模过大有可能致使在一定时间段内连本付息支出过高,无法履行偿债约定。债务违约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会对地方政府信用乃至金融体系造成冲击。因为,目前的地方政府债务,大多来自商业银行借款。降息可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缓解地方政府债务付息压力。这在以十万亿为单位的地方债务规模存量下,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考虑到占地方财政收入半壁江山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速,已经连续两年下滑,那么降息则是迎来实质性利好。
  三是对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市场影响比较复杂。降息可以降低购房成本。但大家更关心的却是降低成本后的房屋租售价格,是否能回归可承受的区间之内。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弄清其中的一些逻辑,有助于自己的判断。
  首先,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有周期规律,这个周期是否与降息周期一致,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价格走势;其次,降息给资本减负,但很可能给劳动加负。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关系,同样存在于回报率当中。那些已有房产税的国家,房产所有人的纳税现金流大多来自劳动所得。因此,可支配收入是增是减还很难说;再次,降息可能降低大家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由于一个比较明确的降息通道正在打开,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不可避免地降低。资产买方市场的削弱,对供需层面的影响将从预期步入现实。
  降息对降低企业投融资成本的作用,尚需要分类来看。只有企业能从商业银行借款,那么降息可以降低企业的投融资成本。这样的前提依然比较苛刻。资本密集和大型企业的日子,或许好过一些。毕竟,融资价格下降,有助于平衡汇兑损失和转型阵痛。中小微企业的问题更多。宏观层面流动性充裕与微观层面的流动性紧张,已经有些日子。近年来重点关注小微企业的各类政策,已扫除了大部分体制阻碍。但有效金融市场的培育,依旧需要时间和耐心。有调研显示,近期不少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要已经从发展壮大降格为维系生存。贸易类企业尤为明显。目前看,具有良好信用记录、可监管、价格合理的不同层次金融中介服务,或许是将降息红利输送到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何代欣: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今天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2%。目前我国一年期定存利率为3.5%,有人据此认为中国持续24个月的负利率时代已经结束。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负利率时代真的结束了吗?
今天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2%。目前我国一年期定存利率为3.5%,有人据此认为中国持续24个月的负利率时代已经结束。人大代表、央行货币委员李稻葵也曾经预测,负利率问题有望在今年内基本解决。
负利率时代真的结束了吗?如果我们只是拿CPI和银行存款利率对比的话,确实可以这样说。但要看银行存款是不是真的负利率,恐怕得看真实通货膨胀率,而不能单纯拿存款利率和CPI比较。因为CPI作为一个衡量通货膨胀的工具,并不科学可靠。
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工具,CPI具有两个重大缺陷:
第一,CPI统计的只是消费者物价指数,没有考虑生产资料的物价指数,而生产资料在所有的社会商品中占据非常大的货币吸纳比例,更何况,就是在消费者物价指数中,也只能统计成千上万商品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这一小部分商品的代表性能有多大一直令人怀疑。
第二,从货币增发到其增加量反映到物品价格上,总会有不小的一段时滞。举个例子来讲,山上的洪水爆发,下游的洪水也总有一天会到来,但在短期内,我们在下游可能看不出任何变化。但如果因为下游暂时没有变化,而断定不会有洪水,就是自欺欺人了。可以这么讲,很多人用CPI指数看通胀,就像从河流下游看洪水情况一样,笨拙不堪。
在经济学界,对以CPI衡量通货膨胀的批评历来已久,绝不少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2011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究竟能不能完全地度量出通胀的严重程度?我的看法是不能。因为通货膨胀的定义,是流通中的货币量相对于可应市的商品与服务量太多,所以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持续提升。消费品物价呢?不过是物价总水平的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国人平均收入水平低,花销结构单一,人们有了钱就消费,个人和家庭的投资活动限于教育和养儿育女,一般也表现为消费开支的增加。90年代有点变化,但很多普通人家卷入日益多样的投资活动,却是新世纪以来的新现象。从这点看,越靠近今天,CPI反映通胀程度就越不足。到底拿什么测量更准确,见仁见智,要统计专家下定论。我自己倾向于按中文的“通胀”定义,直接看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变化。这一看,新千年以来我国货币和准货币的增加量惊人:2010年末高达72.6万亿,比2000年末绝对增加了59.14万亿!
中欧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许小年则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说:
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个货币现象”,我找出狭义货币M1逐月变化的数据,和当月CPI做对比。M1的变动很好地解释了CPI通胀率,尽管影响不是当期的,而是滞后六个月。换句话讲,这个月的CPI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六个月前的M1.两者的变化趋势吻合。但到了去年年底,M1的增长接近40%,而2010年6月份的CPI只增加了2.9%.这只有两种可能:通胀不再与货币相关,或者CPI被低估了。
只要你认真考虑,那就不得不同意,学者们对以CPI衡量通胀率的做法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所以,且慢为所谓的“负利率时代结束”欢呼,更不要因为看到CPI的暂时回落,就放松对通货膨胀的警惕。
持续多年的通货膨胀,已经让老百姓吃尽苦头了,千万要注意,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况且现在的伤疤好没有还难说呢。多说一句,讲了这么多,并不是我们不希望负利率时代早点结束,而是我们希望大家要小心一点,不要高兴得太早。
(搜狐财经 周克成/文)
两会快评往期回顾:
两会快评之一:
两会快评之二:
两会快评之三:
两会快评之四:
两会快评之五:
两会快评之六:
两会快评之七:
两会快评之八:
两会快评之九:
搜狐财经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o2o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