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全球反恐精英全球攻势黑屏合作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月度报告”之“全球反恐”:2015年11月全球反恐行动与政策分析报告之三
我的图书馆
“月度报告”之“全球反恐”:2015年11月全球反恐行动与政策分析报告之三
2015年11月全球反恐行动与政策分析报告之三:围绕叙利亚问题的多国反恐行动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日 点击数: 39
中东作为全球反恐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是反映大国根据局势变化随时调整境外反恐政策的“晴雨表”。俄罗斯、美国、土耳其、叙利亚等国家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博弈,将成为各国反恐政策动向最为全面的写照,一系列新特征也将作为把握日后该地区反恐格局走向的重要依据。
1.土耳其与“伊斯兰国”恐怖势力的关联性脉络日益显现;
2.俄罗斯在巴黎发生恐袭事件后严防境内发生恐怖袭击事件;
3.美国在中东地区同俄罗斯角力的同时,在该地区反恐行动中的地位日渐尴尬,同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国内反恐斗争当中。
一、土耳其的反恐行动
(一)土耳其的国内反恐行动。
第一,为维护政局稳定,强化国内安保力量。继土耳其安卡拉在10月发生两起自杀式爆炸袭击事件后,国民群众对安全形势感到担忧。因此为维护政治统治,以及保证议会选举投票顺利进行,土耳其政府动用了大量警察和宪兵加速总统府内安保措施的升级,以防发生任何不测。
第二,展开突袭行动,拘捕极端分子。土耳其为保障G20峰会在安全环境中进行,分别在11月5日和7日集中逮捕了60余名可能与“伊斯兰国”有关联的嫌犯,且来自俄罗斯、叙利亚等不同国家;11月9日,土耳其又拘留了近40名入境外国人,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
(二)土耳其的国际反恐合作。
第一,对境外“伊斯兰国”势力展开军事进攻。其一,在巴黎空袭事件发生后,总统埃尔多安在11月14日表示强烈谴责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并对遇难者家属表示哀悼。其二,在11月1日,土耳其派出战斗机对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目标进行了空袭,在11月6日,基于10月发生在土耳其火车站的恐怖袭击事件,土耳其宣布制定了一个以天为周期的打击计划,对“伊斯兰国”境外力量展开军事打击。
第二,11月24日,俄罗斯驻法大使表示,俄方将与美国、法国、土耳其建立联合指挥中心,共同打击叙境内“伊斯兰国”恐怖势力。但截至目前未发现土耳其官方对此中心的建设以及土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出任何公开说明;11月30日,土耳其在与欧盟达成的协议中表示将严格控制边界,同时获得30亿欧元以帮助在土的叙利亚难民。与此同时,有关土耳其加入欧盟的新谈判将再度展开。
(三)土耳其反恐行动的特征。
第一,土耳其与“伊斯兰国”恐怖势力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逐渐浮出水面。此前,虽然有个别国家对土耳其的反恐政策提出过质疑,但并未坐实。[1]从11月30日前公布的信息来看,已经有来自俄罗斯、叙利亚及部分专家开始怀疑土耳其与“伊斯兰国”恐怖势力之间存在勾连关系,纽带就是从事非法石油交易。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虽然宣传若情况属实,则宣布辞去总统职务。但通过对事件的发生顺序进行梳理,各方对此发出的质疑声音不无道理。
第二,土耳其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不惜选择与反恐同盟国对抗。土耳其宣称俄罗斯战机因侵犯其领空而被击落是发生在11月24日。但在事发前一天,即11月23日,俄罗斯国防部表示,俄罗斯战机已连续5天在叙利亚摧毁了向“伊斯兰国”恐怖势力运送原油的运油车,数量达到1000余辆。与此同时,在随后的几天中,土耳其政府仍然选择冒极大的风险,拒绝就此事与俄罗斯方面妥协,并且措辞强硬,导致两国外交关系降至冰点。
总之,土耳其作为中东地区发展速度居于前列的大国之一,谈及恐怖主义问题时却总是模棱两可的“中立”态度。这说明在意识形态及民族认同感方面,土耳其的态度与其他国家是不同的。如果说俄方轰炸“伊斯兰国”运油车是导火索,那俄罗斯轰炸叙利亚境内的土库曼人,即叙反对派武装,才真正戳到了土耳其的痛处。[2]同时,土耳其在有关国际社会如何看待穆斯林方面表示的忧虑,往往超过该国对恐怖袭击事件本身的关注。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土耳其总统呼吁各国应防范出现敌视穆斯林情绪的现象,注意区分恐怖分子和真正的穆斯林。虽然维护这一宗教群体的形象和这种提醒是非常必要的,防止出现“一刀切”的现象,但是土耳其在暴恐事件发生后总是习惯性地关注和同情本国及世界穆斯林的境遇,这将可能导致更为负面的影响。
二、俄罗斯的反恐行动
(一)俄罗斯在国内采取的紧急措施。
11月14日的头条位置被巴黎恐袭事件稳稳坐实,但在同一天,受到恐怖分子威胁的还有俄罗斯。“伊斯兰国”当天在一段视频中扬言让俄罗斯和其他欧洲国家血流成河。在巴黎事件作为衬托下,克林姆林宫从两个方面出发,制定了国内的紧急应对措施:一方面,国家在制度上对打击恐怖主义源头进行了进一步完善。11月9日,普京签署总统令,宣布成立反资助恐怖主义跨部门委员会,以协调各部门打击恐怖主义过程中行动的一致性,提高打击效率;另一方面,俄执法机构采取实质措施,打击制造恐怖事件的预备嫌犯,警方宣布已经抓捕了一批恐怖分子,查缴了一批武器和炸药;同时在警力部署上,一些敏感地点的军警力量也明显得到提升。
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方面制定紧急措施的原因有二:其一,俄罗斯当局并没有把“伊斯兰国”发布的视频当作是一种言语恐吓,积极部署警卫力量可以稳定民心、防微杜渐,明确俄罗斯对恐怖主义绝不心慈手软的态度;其二,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即俄罗斯在国内紧急出台安保措施集中突显了当局的紧张情绪。这种紧张情绪源于现阶段俄罗斯在叙利亚地区人力、财力的持续投入,牵制了俄当局对境内“伊斯兰国”恐怖势力和极端分子实行打击的有生力量。虽然普京一再强调在叙行动不会常态化,但是短期内俄罗斯无法“全身而退”。因此,若不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俄罗斯将陷入境外反恐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严重影响对境内恐怖势力的打击效率。
(二)俄罗斯在境外反恐行动中手段向多元化发展。
虽然11月俄罗斯公布的各项打击数据依然惊人,但基于对实际效果的考量,俄方在这方面的报道频率要明显低于之前两个月份。而打击境外恐怖势力的手段也出现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不再单纯依靠加强空袭轰炸目标,同时在叙境内加强导弹系统的地面部署。11月9日和26日,俄官方宣布在叙利亚部署最新型的防空导弹系统,以防范“可能发生的其他事件”;其次,在作战手法上,更多地使用突袭方法端掉更多“伊斯兰国”恐怖势力据点。11月4日通过短期突袭的形式,打击了叙利亚境内2000余处恐怖势力基础设施;11月10日至13日,连续袭击了448处极端分子窝点和设施;11月25日至27日,由针对叙境内8省份的472处目标实施了突袭。其中包括在短期内探明并切断了“伊斯兰国”非法石油买卖的交易路线;最后,开始增加对叙利亚政府的经济援助。11月4日,俄罗斯农业部确认将按照人道主义救助框架,援助叙利亚10万吨小麦。这是继美国培训伊拉克等国本土武装后又一战略性援助项目。
(三)在反恐合作中积极寻求构建全球反恐联盟。
构建反恐联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俄罗斯当局一方面“身先士卒”,希望本国在反恐行动中起到表率作用,提升自身在中东地区反恐斗争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为了缓解自身在中东地区的反恐压力,普京一直呼吁建立广泛地反恐战线,寻求并倡导形成世界性地反恐联盟。
为此,俄罗斯进一步强化与多国的反恐合作,协调打击“伊斯兰国”的步调,与沙特、伊朗等国寻求更加广泛的政治合作,向联合国递交协作反恐协议草案,推动全球反恐联盟走向实质性建设阶段。
三、美国的反恐行动
(一)美国在反恐格局中的主导地位日渐式微。
随着恐怖袭击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猖獗,美国作为全球反恐斗争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在11月频繁与各当事国频繁进行反恐合作方面的会晤。但在各国国家利益,尤其是各国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军事博弈升级,使得美国在该地区反恐格局的主导地位日渐式微。一方面,俄罗斯介入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已三个月,但两国的反恐合作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暂且抛开国家利益不论,随着越来越多的当事国参与到该地区的军事反恐行动中,两国持续的不合作将使得中东地区的反恐格局构建变得十分僵化;另一方面,美国在本月虽与德国、法国等欧洲当事国“秀合作”,但这并不能解决各国在评判俄罗斯军事介入叙利亚反恐行动存在的分歧。这会导致欧洲国家在军事反恐行动中经历短暂的迷茫期之后,将各自转向推进本国的军事反恐进程,对国际反恐联盟的形成十分不利,同时使美国未来在该地区的反恐行动将遭受更多的质疑和不信任。
因此,为巩固自身在全球反恐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在巴黎暴恐事件发生后,奥巴马立即宣称该事件是“对平民袭击的卑劣尝试”,并在11月30日抵达巴黎后直奔巴塔克兰剧院悼念。在打击叙利亚境内恐怖势力行动中,美国虽然在11月9日和28日分别表示,因反恐需要,美国将增派兵力以及特种部队进入叙利亚,但却在11月两次警告俄罗斯在叙利亚专心反恐,不要在该地区继续增兵。总之,美当局继续加大针对“伊斯兰国”的军事打击力度是大趋势,也是客观需要;但奥巴马也在想尽办法联合更多国家参与军事打击“伊斯兰国”,在缓解美国在该地区尴尬地位的同时重新调整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有更多力量应对国内和国际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二)加大了国内反恐力度。
1.美国加大反恐力度的具体表现。
因此,奥巴马政府在11月集中从三个方面提高了国内的安保级别。第一,针对特定类型目标加强防范措施。巴黎恐袭事件发生后,美国哈佛大学等学校和商业区接连收到炸弹威胁等恐吓信息,对公民的生产生活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警方在11月15日宣布集中加强了体育场地等人员密集场所的警力;第二,以重大节日为时间点加强防范措施。在感恩节来临之前,美政府在11月25日向所有美国公民发布全球旅游警报,激烈回应“伊斯兰国”恐吓视频中威胁纽约的内容,保障民众生产生活能够顺利进行,驱散社会中的恐怖气氛;第三,在接收叙利亚难民的问题上,执政党与参选人存在较大分歧。从目前态势来看,不仅有来自30余州州长强烈反对的回应,[3]甚至美国众议院在20日并表示将不再接收叙利亚难民。11月30日,美总统参选人也表示叙利亚难民希望可以回国,而不是来美国,而特朗普更称“9·11后世界穆斯林都疯了”。与此同时,美国民众也并不认同奥巴马关于“同时确保难民和美国本土安全”的难民政策。因此,为维护国际形象,难民已按计划分批次进入美国境内,但奥巴马如何在卸任前能否妥善解决来自众议院与其他党派的压力以及消解本国民众的消极情绪,恐怕会直接影响到美国大选的发展趋势。
2.反恐力量向国内倾斜的原因。
美国反恐战略向国内转移,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首先,受巴黎恐袭事件的影响,美国当局将视角逐渐转向国内,更加注重对本国公民的保护,并在11月25日向全球美国公民发布旅游警报,声称共同应对恐怖威胁;其次,据FBI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本土的“独狼式”IS恐怖嫌犯的调查案件已增至900起,国内反恐形势陡然严峻;最后,美国当局与参选党派围绕本国反恐政策针锋相对,这都使得奥巴马不得不把目光转移到本土,应对来自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压力与挑战。
(三)美国在叙利亚伊拉克反恐行动的新举措。
美国政府虽在11月持较为审慎的反恐态度,但并不意味着美国要淡化自身在全球反恐战略格局中的影响。相反,美国仍在继续强化和推动本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更具操作性的反恐合作。巴黎恐袭事件发生后,美国积极向有关国家表达了在反恐方面强烈的合作意愿。例如在11月15日至25日,美国同法国政府多次就反恐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将共同关注点汇聚到打击“伊斯兰国”行动本身上,同时宣布继续加快共享反恐情报及相关信息分享机制等实质性反恐合作事项;美国还在11月19日表示继续与库尔德武装合作打击“伊斯兰国”势力之后,于11月28日向叙利亚派驻地面部队,培训库尔德人武装势力,提高打击“伊斯兰国”能力。
与此同时,近期美国境外的反恐政策热度看似降温,但国务卿克里在11月25日访问了阿联酋等国,探讨如何应对中东北非地区的恐怖袭击事件,同时表示必须在打击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领域加强协调与合作。这也意味着继10月美国驻军进入北非地区协助各国打击“博科圣地”恐怖势力之后,将美国全球反恐战略触角从中东向西延伸至该地区的又一重要举措。
[1] BBC NEWS,“Turkey shoots down Russian warplane on Syria border”, November 24,2015, /news/world-middle-east-
[2] Channel News Asia,“Turkey downs Russian warplane near Syria border, Moscow denies air space violation”, November 24,2015, /news/world/turkey-downs-warplane-on/2288776.html?cid=fbint
,“Shocking sign shows up in department store window… local muslims are endangered”, November 11,2015, /photo-shocking-sign-shows-up-in-department-store-window-local-muslims-are-enraged/
(姜昱同 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研究院)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锘垮叏鐞冨弽鎭愪换閲嶉亾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恐精英全球攻势3dm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