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莱斯是国家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新疆艾德莱斯绸_西域-爱微帮
&& &&& 新疆艾德莱斯绸
【关注“西域”微信公号,直接搜索微信号xjwest01添加关注】2013年,评审团(Viktor & Rolf, Han Nefkens, Jose Teunissen, Karin Swerink and Vassilis Zidianakis)从世界各地被提名的设计师中选出6位,委派他们为这次展览创作一个新的作品,策展人提出了四个主题,涉及材料、技术、消费、身份认同、本土性以及设计对社会的影响。此篇摘录自Dooling Jiang为展览作品“我们的家园 Our Home”所写的设计陈述。Badildar Siyawu?q?l?nd?r d?k boldil?r,Qara atlas?nglid? , tolum sulta kolida.相传这是使用维吾尔语记载的最早的诗歌,这首诗收藏在一本11—12世纪的手抄本。此诗句形容的是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王子Siyawu?身着黑色的艾德莱斯。对于要展示在荷兰的“我们的家园 Our Home”这个作品,我们非常想在当代中国找一位艺术家或学者来应证一种显而易见的观点——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庇佑——他们在现今社会中已很难遇见;然而,在城市文化不甚深入之地,从许多平凡的手艺人身上,这些本属于艺术家以及学者们的“执道”精神,却是结实地存在着。艾德莱斯绸上绮丽的色彩与图样,与新疆瑰丽的自然风景以及其丰饶的物产有关。艾德莱斯绸是一种有多年历史的手工丝织品,主要产区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和田地区。批量复制的机器作业,降低了人们对美与生活的敏感度,亦让人们不知虔诚为何物;各种需要经过千百次手作织成的布料,被机器迅速的加工出,平整却了无生气;需要高度注意力与多年训练才能掌握的,各种以色织法、印染法、针绣法才能制出的图案,被印染、印花机毫无感情的,如打印文件般涂印于面料上。身着艾德莱斯绸衣裙的维吾尔族女子。用艾德莱斯绸制作的衣裙,是当地维吾尔族妇女最喜爱穿着传统的服饰。这些承载了几千年人类生活记忆的纹样失去了所有意义,成为了设计师玩弄的“花样”;现代人对着商店中琳琅满目的商品,失去了所有判断力,服装上已没有了“纹样”,只余被玩弄的“花样”,华服不再;重复不等于克隆,制作也不是克隆,创造更不能同语于克隆。左图为于阗王李圣天供养像;五代时期,敦煌莫高窟第窟。右图为于阗皇后曹氏供养像;五代时期,敦煌莫高窟第窟。于阗国是中国古代西域王国,唐代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以农业、种植业为主,是西域诸国中最早获得中原养蚕技术的国家,故手工纺织发达。在考古研究中,于阗一词为现今新疆和田地区的旧称。和田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疆绿洲,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西南,昆仑北麓。我们这次展览用到的传统艾德莱斯绸,便是出自和田市的吉亚乡。东国公主传丝图木板画;唐代,策勒县丹丹乌里克遗址出土。开于阗,锦绫家家总满。——关于于阗,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出现在玄奘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中:过去于阗没有桑蚕,而东国有。但东国“秘而不赐,严敕关防”,不准桑蚕种子出关。于阗王派遣使者向东国求婚,东国公主将蚕种置于帽中,躲过了严查,将蚕种带到了于阗,留于鹿射伽蓝,并刻石为制,授养蚕技艺。红地白色方胜纹染缬(局部),北朝。经纬线都是经过加捻后织制的平纹织物,再以绞缬法染出图案,是于阗织物的特色。研究丝绸之路的法国学者认为,“东国公主传丝”应该发生在公元年;而编著《佛国于阗》的李吟屏则认为,至迟在南北朝时和田就有了桑蚕,因《魏书·西域传》载,“于阗土宜五谷并桑麻”。即是大约公元世纪,随着中原地区的养蚕及织造技艺的传播,于阗兴起了丝绸的织造。左图为马可波罗的驼队;右图为敦煌莫高窟第窟,展现了丝绸之路上商旅往来的情景。众所周知,中国在英文中写做“”,意为“瓷器的国度”;除此之外,中国长期以来也被欧洲称为“”,即“丝国”,一直是纺织品贸易的出口大国;世界性的绢马贸易亦自唐朝起持续了千余年。通过丝绸之路,植桑养蚕的技术向西传至波斯,罗马等地区;中国唐代至元代的史料也出现了胡锦,番锦,西锦的词汇记载。在两千余年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丝绸纺织技艺交流的历史中,和田艾德莱斯绸是其间标志性的产物。千百年来,总总交融,佐以自然之力,廕庇滋养着这片沙漠绿洲上的人群与气运。左图为絣锦,唐·都兰热水出土。右图为清代艾德莱斯绸。艾德莱斯,维吾尔语称是以扎经染色为技艺的一种织造锦缎,为染经显花织物。这种在单层色织物的技法中制造色丝轴再色变的的显花手法便是扎经染色,在日本被称为絣,其词源产生于中国。追溯至《说文》已有絣字可考,《华阳国志》中更细述絣为:殊缕布者,盖殊其缕色而相间之,拼之者言絣也分区将经丝成缕扎染形成殊其缕色的效果后再拆结,并起来对花相间织成,故为絣。在织造这一步骤的工艺中,由于手工对花不能完全准确,所以纹样边缘轮廓朦胧,有似云似氲的*晕间效果。《续日本记》云:其色各种相间,皆终横幅。假令白次之以红,次之以赤,次之以红,次之以白,次之以缥,次之以青,次之以缥,次之以白之类,渐次浓淡,如日月晕气染色相间之状,故谓之晕间。以后名锦。艾德莱斯绸是采用晕间效果的扎经染色技法,由六枚变则缎纹为基本组织的纯丝织物,吐鲁番唐代墓葬中有不少这类织物的发现,青海都兰唐墓中亦有发现同样结构和工艺的织物。*晕间:原文中“间”字有绞丝旁,现代汉语已不再收录此字。左图为印度尼西亚年代的絣织。右图为东帝汶年代絣织。国际上流行的扎经染色技术术语为,系马来语。这种技术在不同地区原也有不同的称呼,在日本称絣织,在阿拉伯称,在北印度称,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称与,在中亚及新疆地区则称其为(艾德莱斯)。有学者认为生产最有可能源于乌兹别克王朝(世纪)末期的布哈拉或撒马尔罕,认为阿古柏入侵喀什噶尔等地时曾带着许多高级纺织技工,扎经染色技术就这样传播到喀什噶尔、叶尔羌与和田等地;也有人认为生产起源于北印度,后经布哈拉或撒马尔罕传入和田。上述两种观点都暗示了存在着的某种可能性,目前的资料也不否认存在着相反的传播方向的可能性。不仅指称这类织物,同时也指这种扎经染色再整经对花的织作技术。的纹样、色彩随着地域与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虽然可以确认有几种变体存在,但根据这些差异来确定一个时间序列却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些所谓早期的本身就难以明确它的年代。最早可以断代之物,就是罗伯特肖从喀什噶尔与叶尔羌带走的艾德莱斯,年代早于年;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有来自印度博物馆的年代的艾德莱斯,织物分别来自喀布尔(年)与叶尔羌(年)。无论印度诸城或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目前尚未见到早于叶尔羌的艾德莱斯,我国故宫收藏了多件清代中晚期的和田绸(艾德莱斯)。左图为扎经后的阴凉处理,为了能使丝线有比较强的着色力。右图为扎经作业,扎经一般由两人来完成是将经线用扎结的方法进行防染处理,可反复再经线上扎结,以染出多种色彩。制作艾德莱斯绸时先将蚕茧煮沸抽丝、并丝、卷线,进行扎染(古称:绞缬),再分线,上机织绸。艾德莱斯在维吾尔语里的意思是扎染。艾德莱斯绸盛产于南疆与其丰富的蚕桑资源密切相关;南疆等地是新疆主要的蚕桑产区,维吾尔族养蚕,缫丝,编织的历史由来已久;手工纺织的工具残件和依旧在织机上飞梭的艾德莱斯绸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在某些地区,艾德莱斯绸的纹饰是由扎经染色工匠命名,扎经染色的工序也是由他们来操作。左图为工匠在卷绸,右图为艾德莱斯绸上的各种纹样。当地人使用的染料主要取自动物内脏、植物汁液或是矿物粉末,与中原传统的织好布之后再对布进行扎染的方式不同,是先对蚕丝线进行扎染,再织,和黎锦古老的絣染技艺相似,当地人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把当地常见的动植物、常用的工具、盛产的瓜果,提炼出几何图案,组合成独特的纹样。角纹黑艾德莱斯裙料及其细节图和组织图,全长厘米,幅宽厘米。图案有鸟头,公羊角及垂饰,梳纹等。纬线单色,紫绛色。扎经染色是黑和宝石蓝两色,幅边经线为金黄色。图案呈纵向,显三色,主要是白色显大纹样即鸟头,公羊角及垂饰,蓝色显梳纹。此件波纹艾德莱斯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年拨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藏品,全长厘米,幅宽厘米。纬线枣红色。经线皆为扎经染色,用色有黄,蓝,绿,黑,茄紫,枣红和天青七色。图案以曲折形的水波纹为主,显八色,即黄,蓝,绿,黑,茄紫,枣红,天青和白色。立梨纹艾德莱斯围巾及其细节图和组织图。该围巾有完整的两侧面幅边,两头是穗饰,全长厘米,幅宽厘米。经,纬线皆为丝线。纬线单色,红色。扎经染色有黄,黑和砖红三色。图案由纵横排列整齐的立梨纹组成,横列个梨,纵向没有明显的界格。天然染料。自然色艾德莱斯绸为的丝线,经槐树,茜茸,绿矾,核桃英片,靛蓝,红柳花等植物染料染为自然色,通过传统手工纺织而成,其色为自然色,不轻易褪色,结实而耐用。手艺人还会给艾德莱斯绸上一种天然固色剂,使艾德莱斯绸不会像别的丝绸一样褪色,纹理清晰。艾德莱斯绸质地柔软轻薄,适于夏装。布料一般幅宽仅厘米,一次可织多米,一般以米为一匹这正是制作一件衣裙的长度。近代,为适应市场的需求,艾德莱斯分成了以植物矿物染蚕丝,化学染蚕丝以及用棉线和人造丝混纺的三大类。此次设计使用的是植物矿物染制的艾德莱斯绸。在这儿,艾德莱斯绸按照已流传千年的工序严格完成。而忙碌在车间的手工艺人,回到家里,仍然是农民;农忙时,他们拿起锄头下地干活,农闲下来便参与到艾德莱斯绸的纺织中。年,编织艾德莱斯的农户由家剧增到家;年达至家农户参与织造,古老的工艺得到了保护弘扬,艾德莱斯绸在年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田吉亚乡亦成为艾德莱斯绸的技艺保护基地,古老的工艺得到了弘扬。左图为买力克阿瓦提佛教建筑群遗址位于玉龙喀什河畔。右图为玉龙喀什河,也称“白玉河”。从昆仑山奔驰而下,滋润着和田绿洲。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是丝绸之路这条全长七千多公里,以绿洲,草原和海上干线为主的庞杂网状交通系统的最写实描述。两千余年来,丝绸之路作为中西交通的大动脉,承载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对话,彰显着古代中国开放的文化品格、不朽的文明成果。公元前世纪晚期,西汉张骞主持开通了这条以我国长安为起点,穿河西走廊,越塔里木盆地,翻葱岭,经中亚到西亚,直达地中海东岸的贸易之路。往来其间的使团,商旅,僧众,艺人,和普通民众交流碰撞出交融了中西经济文化的盛景,并在唐代达到顶峰。中国丝绸、玉器、铁器、漆器、瓷器和造纸术,以及儒、道等哲学思想等传入世界的同时,西方的物产与宗教也一并沿道进入中原。左图为“于阗王赐沙州节度使男令公附书”~年,敦煌藏经洞发现。右图为于阗公主供养像。榜题:“大朝大于阗国天册皇帝第三女天公主李氏为新授太博曹延禄姬供养”。五代,敦煌莫高窟第窟。自古以来,于阗便是中亚的文化商贸重镇,在历史上处于各民族和部落集团势力的交叉地带。据文献记载,和田地区最早的主人是塞种人(斯基泰人),他们来自中亚伊朗高原逐水草游牧的印欧民族集团。进入新疆的塞种人,最初主要活动在北部地区,而后向南扩张。在西汉早期,他们与迫于匈奴势力而由东向西迁徙的月氏人部落相遇,受到其军事驱逐,遂向西方和南方迁徙,向南亚次大陆的希腊印度王朝施加压力,推翻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希腊化王朝,最终建立了大夏国。波斯石壁上雕刻的尖帽赛种人。月氏在希腊记载中被称为吐火罗,关于月氏的来源和族属众说纷云;一般认为属突厥族系,而其语言却属印欧语系吐火罗语族,是继*塞种人之后另一活跃在亚欧草原历史舞台上的游牧民族。他们的遭遇和塞种人相似,占据新疆不久后又再次败于匈奴人,进而一方面向西迁征服大夏,另一方面南下征服印度建立贵霜王朝。*塞种人在包括新疆在内的整个亚欧草原都表现得异常活跃,是最早在亚欧草原上建立国家的民族集团,与相邻的波斯、希腊印度化的王朝长期处于争斗状态。左图为张骞至大月氏,莫高窟—。右图为贵霜王雕像。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西迁的大月氏,打击侵扰汉朝西部边境的匈奴人。汉代中原王朝对西域权力的延伸,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扩张。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对领地的兴趣并不在土地本身,而是在掠夺土地上出产的财富与人口。因此在农业产品收获的时节,游牧民族不断地对定居王朝的边境,发动季节性的突袭,却不进行长期占领或统治。西域局势图。汉朝早期,西部边患尤为严酷。为保护王朝的利益,汉朝不得不向匈奴进行被动的防御性反击;到汉武帝时,由于皇帝拥有一种帝国式的非凡理想,持续向西域用兵,中原王朝才第一次将西域庇护于中央政权之下,进而将权力触角达到整个中亚。汉代管理西域,基本上运用的策略是屯兵戍边和开展贸易,中央政权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直接指派官员节制府内事务;官员并不干涉府内依附于中央政权的各民族部落的内部结构,只是意在维持稳定的商贸活动,将人口纳入贸易环节之中。敦煌壁画经变图中描绘唐朝西域城市的景象。丝绸便是汉朝贸易系统下的重要商品,无数的商队运载丝绸从长安出发通过西域出口到罗马,于阗成为商路上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极具规模,盛极一时。为服务贸易活动,城市被建立起来,且逐渐吸引了大量定居人口,农业和手工业在于阗得到了发展机会。此外,袄教、摩尼教、景教(原始基督教的一支)、佛教等宗教也随商路传播到西域地区;在此之前,活动在西域的各民族皆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萨满教,这种信仰是游牧民族普遍持有的。汉以后,中央政权向西域施加影响的能力,随中原王朝的兴衰更迭时强时弱,但却从未中断过联系。例如,中原的养蚕和丝绸织造技术,就是在汉朝几百年后的南北朝时期传入于阗。直到唐代,中央政权恢复了对西域至中亚的全面控制,设置了功能与西域都护府基本一致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于阗便是当时安西四镇之一。左图为智通,进惠,法惠三都统供养像,采自柏孜克里克二〇窟,北甬道口南壁。画面中的三身僧人穿交领广袖的中原始袈裟,双手执花供养。上方有汉文,回鹘文合壁的墨书榜题。“都统”係官名,表明三位高僧是管理僧众事务的僧官。右图为回鹘高昌王供养像,采自柏孜克里克三一窟,佛壇正面东侧。大型长方形纵券顶窟,后部起壇。画面右下方的三行朱书回鹘文榜题大意是:此为勇猛之狮统治全国的九姓之主全民苍鹰侯回鹘特勒之像。到唐代,中国的丝绸贸易达到鼎盛。自汉以来,于阗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唐代时手工纺织业已相当发达。一种叫作施绸的于阗丝织品,极受喜好异域风物的中原王公贵族的青睐。此时居住在于阗的民族是信仰佛教的吐火罗人,因其繁荣,大批僧侣来此地讲经说法,于阗成为了当时中亚的佛教中心。当历史进入世纪,北宋初期,于阗被喀喇汗国攻陷,居民人种逐渐回鹘化,信仰也彻底伊斯兰化。在如此长时间的大规模的融合中,奠定了现在新疆民族和文化信仰的基础。吐峪沟千佛洞,东距吐鲁番市约公里,开凿于两晋十六国时代,是新疆重要的佛教和伊斯兰教圣地。在漫长的一千七百余年间,经历了自然坍塌与人为破坏,屹立依然;幸存下的石窟壁画,向人们展示着古文明的辉煌,为世人见证了各种人群与文化在新疆这片神奇土地上的过往与交融。曾在疆域驰骋往来的古老民族与历代王朝,早已在历史的推移中消融。而现代维吾尔族作为塞种、月氏、回鹘和汉等民族的后裔,依旧保留着这片古老土地的根系,将“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的气血延续了下去。他们像汲水的植物群,每一天,鲜活地从这片根系中吸收养份,孕育新的生机。如约瑟夫·丁宁格尔在《民间世界与历史世界》一书中写道:“民间具有一种不同于历史的基本规律。民间是永恒的延续,是永恒的,在自然的年月中得以实现,而最内在的东西却不可改变,它从原初开始就是被塑造的和被预先规定的,没有时间,却在空间之中。”消化设计 “我们的家园 Our Home& 作品 之 新疆艾德莱斯绸。消化设计 “我们的家园 Our Home& 作品 之 新疆艾德莱斯绸。消化设计 “我们的家园 Our Home& 展览现场。消化设计 “我们的家园 Our Home& 展览现场。参考书目 Reference:李箐 撰文(2012),《艾德莱斯: “最后的丝绸制作工艺”的新生命》,三联生活周刊。和田地区文管所 编著(2004), 新疆历史文化丛书:《于阗》,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陈娟娟 著(2005),故宫博物馆学术文库:《中国织绣服饰论集》,紫禁城出版社。朴文英 著(2009),《中华锦绣:缂丝》,苏州大学出版社。赵丰 著(2005),《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侯世新 王博 著(2011),《和田艾德莱斯》,苏州大学出版社。韦荣慧 主编(1992),《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纺织工业出版社。赵敏 张业汉 主编(1995),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新疆壁画全集6—吐峪溝柏孜克里克》,远宁美术出版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赵敏 张业汉 主编(1995),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新疆壁画全集5—森木赛姆克孜而尕哈》,远宁美术出版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赵敏 张业汉 主编(1995),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新疆壁画全集4—库木吐拉》,远宁美术出版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赵敏 张业汉 主编(1995),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新疆壁画全集3—克孜而3》,远宁美术出版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赵敏 张业汉 主编(1995),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新疆壁画全集2—克孜而2》,远宁美术出版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德]赫尔曼·鲍辛格 著(2014),《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来源:消化设计 Digest
点击展开全文
关注“西域”, 告诉你神秘,不知道的新疆!传播西域古老历史文化,传递新疆正能量。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发送邮件到 bang@ 或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帮你收集网友情提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_百度百科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国务院又发布了第二批(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其中包括:、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梁山竹帘等。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日是中国的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据消息,中国国务院近日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1]
由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国务院已经批准并予以公布。
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关于加强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主要包括了: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与、传统美术、、传统医药和民俗等等。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
(共计53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
(民间音乐,共计67项)
599 Ⅱ-100
600 Ⅱ-101
601 Ⅱ-102
602 Ⅱ-103
6000 Ⅱ-104
604 Ⅱ-105
605 Ⅱ-106
606 Ⅱ-107
607 Ⅱ-108
608 Ⅱ-109
609 Ⅱ-110
610 Ⅱ-111
611 Ⅱ-112
612 Ⅱ-113
613 Ⅱ-114
614 Ⅱ-115
615 Ⅱ-116
616 Ⅱ-117 乌孜别克族埃、
617 Ⅱ-118
618 Ⅱ-119
619 Ⅱ-120
620 Ⅱ-121
621 Ⅱ-122
622 Ⅱ-123
623 Ⅱ-124
624 Ⅱ-125
625 Ⅱ-126
626 Ⅱ-127
627 Ⅱ-128
628 Ⅱ-129
629 Ⅱ-130
630 Ⅱ-131
631 Ⅱ-132
632 Ⅱ-133
633 Ⅱ-134
634 Ⅱ-135
635 Ⅱ-136
636 Ⅱ-137
637 Ⅱ-138
638 Ⅱ-139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
(民间舞蹈,共计55项)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
(共计46项)
701 Ⅳ-100
702 Ⅳ-101
703 Ⅳ-102
704 Ⅳ-103
705 Ⅳ-104
706 Ⅳ-105
707 Ⅳ-106
708 Ⅳ-107
709 Ⅳ-108
710 Ⅳ-109
711 Ⅳ-110
712 Ⅳ-111
713 Ⅳ-112
714 Ⅳ-113
715 Ⅳ-114
716 Ⅳ-115
717 Ⅳ-116
718 Ⅳ-117
719 Ⅳ-118
720 Ⅳ-119
721 Ⅳ-120
722 Ⅳ-121
723 Ⅳ-122
724 Ⅳ-123
725 Ⅳ-124
726 Ⅳ-125
727 Ⅳ-126
728 Ⅳ-127
729 Ⅳ-128
730 Ⅳ-129
731 Ⅳ-130
732 Ⅳ-131
733 Ⅳ-132
734 Ⅳ-133
735 Ⅳ-134
736 Ⅳ-135
737 Ⅳ-136
738 Ⅳ-137
739 Ⅳ-138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
(共计50项)
742 Ⅴ-49 (含)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育与杂技
(杂技与竞技,共计38项)
792 Ⅵ-20 蒙古族象棋
810 Ⅵ-38 满族
812 Ⅵ-40抢枢
814 Ⅵ-42 传统箭术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
(民间美术,共计45项)
828 Ⅶ-52 面人
829 Ⅶ-53 面花
830 Ⅶ-54 草编
831 Ⅶ-55 柳编
832 Ⅶ-56 石雕
833 Ⅶ-57 玉雕
834 Ⅶ-58 木雕
836 Ⅶ-60 椰雕
837 Ⅶ-61 葫芦雕刻
838 Ⅶ-62 锡雕
839 Ⅶ-63 汉字书法
840 Ⅶ-64 藏文书法
841 Ⅶ-65 木版年画
843 Ⅶ-67 龙档
844 Ⅶ-68 常州梳篦
845 Ⅶ-69 麦秆剪贴
846 Ⅶ-70 北京绢花
847 Ⅶ-71 堆锦
848 Ⅶ-72堆绣
849 Ⅶ-73 瓯绣
850 Ⅶ-74 汴绣
851 Ⅶ-75 汉绣
853 Ⅶ-77 民间绣活 (高平绣活、麻柳刺绣、西秦刺绣、澄城刺绣、红安绣活、)
854 Ⅶ-78 彝族(撒尼)刺绣
855 Ⅶ-79 维吾尔族刺绣
856 Ⅶ-80 满族刺绣
857 Ⅶ-81 蒙古族刺绣
859 Ⅶ-83 哈萨克毡绣和布绣
860 Ⅶ-84 料器
861 Ⅶ-85 瓯塑
862 Ⅶ-86 砖塑
863 Ⅶ-87 灰塑
864 Ⅶ-88 糖塑
865 Ⅶ-89 瓷板画
866 Ⅶ-90 软木画
867 Ⅶ-91 镶嵌
869 Ⅶ-93 传统插花
870 Ⅶ-94 盆景技艺
871 Ⅶ-95 布老虎
872 Ⅶ-96 建筑彩绘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共计97项)
873 Ⅷ-90 琉璃烧制技艺
874 Ⅷ-91烧制技艺
875Ⅷ-92烧制技艺
876 Ⅷ-93 钧瓷烧制技艺
877 Ⅷ-94 唐三彩烧制技艺
878 Ⅷ-95烧制技艺
879 Ⅷ-96 枫溪瓷烧制技艺
880 Ⅷ-97 广彩瓷烧制技艺
881 Ⅷ-98 陶器烧制技艺
883 Ⅷ-100
884 Ⅷ-101 毛纺织及擀制技艺
885 Ⅷ-102 夏布织造技艺
886 Ⅷ-103织造技艺
887 Ⅷ-104
888 Ⅷ-105 苗族织锦技艺
889 Ⅷ-106 傣族织锦技艺
890 Ⅷ-107
891 Ⅷ-108 枫香印染技艺
892 Ⅷ-109 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
893 Ⅷ-110 地毯织造技艺
894 Ⅷ-111 滩羊皮鞣制工艺
895 Ⅷ-112 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
896 Ⅷ-113皮帽制作技艺
897 Ⅷ-114 维吾尔族胎
898 Ⅷ-115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
899 Ⅷ-116 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
900 Ⅷ-117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901 Ⅷ-118
902 Ⅷ-119
903 Ⅷ-120 藏族金属锻造技艺
904 Ⅷ-121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
905 Ⅷ-122 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技艺
906 Ⅷ-123
907 Ⅷ-124
908 Ⅷ-125
909 Ⅷ-126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
910 Ⅷ-127 漆器髹饰技艺
911 Ⅷ-128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912 Ⅷ-129
913 Ⅷ-130 宣笔制作技艺
914 Ⅷ-131 楮皮纸制作技艺
915 Ⅷ-132茅龙笔制作技艺
916 Ⅷ-133 砚台制作技艺
917 Ⅷ-134
918 Ⅷ-135
919 Ⅷ-136 装裱修复技艺
920 Ⅷ-137 传统木船制造技艺
921 Ⅷ-138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922 Ⅷ-139 龙舟制作技艺
923 Ⅷ-140 伞制作技艺
924 Ⅷ-141 藏香制作技艺
925 Ⅷ-142 贝叶经制作技艺
926 Ⅷ-143 土碱烧制技艺
927 Ⅷ-144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
928 Ⅷ-145
929 Ⅷ-146 配制酒传统酿造技艺
930 Ⅷ-147 花茶制作技艺
931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
932 Ⅷ-149 红茶制作技艺
933 Ⅷ-150 乌龙茶制作技艺
934 Ⅷ-151 普洱茶制作技艺
935 Ⅷ-152 黑茶制作技艺
936 Ⅷ-153 晒盐技艺
937 Ⅷ-154 酱油酿造技艺
938 Ⅷ-155 豆瓣传统制作技艺
939 Ⅷ-156 豆豉酿制技艺
940 Ⅷ-157 腐乳酿造技艺
941 Ⅷ-158 酱菜制作技艺
942 Ⅷ-159 榨菜传统制作技艺
943 Ⅷ-160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
944 Ⅷ-161 茶点制作技艺
945 Ⅷ-162
946 Ⅷ-163 月饼传统制作技艺
947 Ⅷ-164 素食制作技艺
948 Ⅷ-165 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
949 Ⅷ-166 火腿制作技艺
950 Ⅷ-167 烤鸭技艺
951 Ⅷ-168 牛羊肉烹制技艺
952 Ⅷ-169制作技艺
953 Ⅷ-170 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
954 Ⅷ-171 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
955 Ⅷ-172
956 Ⅷ-173 真不同制作技艺
957 Ⅷ-174 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
958 Ⅷ-175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959 Ⅷ-176 石桥营造技艺
960 Ⅷ-177 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961 Ⅷ-178 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962 Ⅷ-179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963 Ⅷ-180 窑洞营造技艺
964 Ⅷ-181 营造技艺
965 Ⅷ-182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
966 Ⅷ-183 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
967 Ⅷ-184 民居营造技艺
968 Ⅷ-185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
969 Ⅷ-186营造技艺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
(共计8项)
970 Ⅸ-10 中医养生
971 Ⅸ-11 传统中医药文化
973 Ⅸ-13 畲族医药
974 Ⅸ-14 瑶族医药
975 Ⅸ-15 苗医药
977 Ⅸ-17 回族医药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
(共计51项)
978 Ⅹ-71 元宵节
979 Ⅹ-72 渔民开洋、谢洋节
980 Ⅹ-73 畲族三月三
982 Ⅹ-75 苗族独木龙舟节
983 Ⅹ-76 苗族跳花节
84 Ⅹ-77 苗族四月八姑娘节
985 Ⅹ-78 德昂族浇花节
987 Ⅹ-80 塔塔尔族撒班节
988 Ⅹ-81 灯会
989 Ⅹ-82 羌年
991 Ⅹ-84 庙会
992 Ⅹ-85信俗
993 Ⅹ-86祭海
994 Ⅹ-87 抬阁
995 Ⅹ-88 打铁花
996 Ⅹ-89 朝鲜族花甲礼
998 Ⅹ-91 鄂温克驯鹿习俗
999 Ⅹ-92 蒙古族养驼习俗
1000 Ⅹ-93采参习俗
1001 Ⅹ-94习俗
1002 Ⅹ-95 蚕桑习俗
1003 Ⅹ-96走亲习俗
1004 Ⅹ-97 蟳埔女习俗
1005 Ⅹ-98
1006 Ⅹ-99
1007 Ⅹ-100 塔吉克族婚俗
1008 Ⅹ-101 水乡社戏
1009 Ⅹ-102
1010 Ⅹ-103
1011 Ⅹ-104
1012 Ⅹ-105
1013 Ⅹ-106
1014 Ⅹ-107 茶艺
1015 Ⅹ-108
1016 Ⅹ-109
1017 Ⅹ-110 畲族服饰
1018 Ⅹ-111 黎族服饰
1019 Ⅹ-112 珞巴族服饰
1020 Ⅹ-113 藏族服饰
1021 Ⅹ-114 裕固族服饰
1022 Ⅹ-115
1023 Ⅹ-116 撒拉族服饰
1024 Ⅹ-117
1025 Ⅹ-118
1026 Ⅹ-119 珠算
1027 Ⅹ-120南海航道更路经
1028 Ⅹ-121 藏族天文历算
1029Ⅹ-122浦江迎会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
(共计5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8 Ⅰ-8 孟姜女传说
13 Ⅰ-13 宝卷
22 Ⅰ-22 吴歌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
(民间音乐,共计17项)
34 Ⅱ-3 蒙古族
35 Ⅱ-4 蒙古族
38 Ⅱ-7 畲族民歌
51 Ⅱ-20 花儿
58 Ⅱ-27 薅草锣鼓
61 Ⅱ-30 多声部民歌
65 Ⅱ-34 古琴艺术
66 Ⅱ-35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乐
68 Ⅱ-37 唢呐艺术
71 Ⅱ-40 江南丝竹
75 Ⅱ-44 十番音乐
76 Ⅱ-45 鲁西南鼓吹乐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90 Ⅱ-59 冀中笙管乐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
(民间舞蹈,共计13项)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105 Ⅲ-2 秧歌
107 Ⅲ-4 龙舞
108 Ⅲ-5 狮舞
110 Ⅲ-7 傩舞
112 Ⅲ-9 高跷
119 Ⅲ-16 滚灯
120 Ⅲ-17 土家族摆手舞
122 Ⅲ-19 弦子舞
123 Ⅲ-20 锅庄舞
126 Ⅲ-23 苗族芦笙舞
127 Ⅲ-24 朝鲜族农乐舞
129 Ⅲ-26 铜鼓舞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
(共计33项)
148 Ⅳ-4 潮剧
160 Ⅳ-16 秦腔
162 Ⅳ-18 晋剧
165 Ⅳ-21 上党梆子
166 Ⅳ-22 河北梆子
167 Ⅳ-23 豫剧
170 Ⅳ-26 大平调
171 Ⅳ-27 越调
172 Ⅳ-28 京剧
175 Ⅳ-31 汉调二簧
179 Ⅳ-35 荆河戏
183 Ⅳ-39 乱弹
187 Ⅳ-43 柳子戏
188 Ⅳ-44 大弦戏
194 Ⅳ-50 四平调
195 Ⅳ-51 评剧
197 Ⅳ-53 越剧
207 Ⅳ-63 柳琴戏
213 Ⅳ-69 曲子戏
214 Ⅳ-70 秧歌戏
215 Ⅳ-71 道情戏
217 Ⅳ-73 二人台
221 Ⅳ-77 灯戏
222 Ⅳ-78 花灯戏
224 Ⅳ-80 藏戏
226 Ⅳ-82 壮剧
227 Ⅳ-83 侗戏
233 Ⅳ-89 傩戏
235 Ⅳ-91 皮影戏
236 Ⅳ-92 木偶戏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
(共计15项)
241 Ⅴ-5 西河大鼓
242 Ⅴ-6 东北大鼓
246 Ⅴ-10 京东大鼓
247 Ⅴ-11 胶东大鼓
254 Ⅴ-18 摊簧
255 Ⅴ-19 贤孝
257 Ⅴ-21 山东琴书
266 Ⅴ-30 新疆曲子
270 Ⅴ-34 歌册
276 Ⅴ-40 乌力格尔
277 Ⅴ-41 达斡尔族乌钦
281 Ⅴ-45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与杂技
(杂技与竞技,共计4项)
285 Ⅵ-3 中幡
288 Ⅵ-6 线狮
292 Ⅵ-10 沧州武术
293 Ⅵ-11 太极拳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
(民间美术,共计16项)
313 Ⅶ-14 藏族唐卡
314 Ⅶ-15 内画
315 Ⅶ-16 剪纸
317 Ⅶ-18 苏绣
320 Ⅶ-21 蜀绣
321 Ⅶ-22 苗绣
324 Ⅶ-25 挑花
325 Ⅶ-26 香包
337 Ⅶ-38 砖雕
339 Ⅶ-40 潮州木雕
341 Ⅶ-42 黄杨木雕
343 Ⅶ-44 木偶头雕刻
345 Ⅶ-46 竹刻
346 Ⅶ-47 泥塑
349 Ⅶ-50 灯彩
350 Ⅶ-51 竹编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共计24项)
356 Ⅷ-6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
373 Ⅷ-23 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
374 Ⅷ-24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375 Ⅷ-25 蜡染技艺
376 Ⅷ-26 扎染技艺
380 Ⅷ-3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385 Ⅷ-35 生铁冶铸技艺
388 Ⅷ-38 剪刀锻制技艺
390 Ⅷ-40 银饰制作技艺
394 Ⅷ-44 弓箭制作技艺
395 Ⅷ-45 家具制作技艺
396 Ⅷ-46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400 Ⅷ-50 雕漆技艺
411 Ⅷ-61 老陈醋酿制技艺
420 Ⅷ-70 桑皮纸制作技艺
421 Ⅷ-71 竹纸制作技艺
428 Ⅷ-78 雕版印刷技艺
430 Ⅷ-80 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431 Ⅷ-81 制扇技艺
432 Ⅷ-82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
433 Ⅷ-83 桦树皮制作技艺
436 Ⅷ-86 烟火爆竹制作技艺
438 Ⅷ-88 风筝制作技艺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
(共计5项)
442 Ⅸ-3 中药炮制技术
443 Ⅸ-4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444 Ⅸ-5 针灸
445 Ⅸ-6 中医正骨疗法
448 Ⅸ-9 藏医药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
(共计15项)
450 Ⅹ-2 清明节
451 Ⅹ-3 端午节
452 Ⅹ-4 七夕节
453 Ⅹ-5 中秋节
456 Ⅹ-8 傣族泼水节
473 Ⅹ-25 侗族萨玛节
480 Ⅹ-32 黄帝祭典
481 Ⅹ-33祭典
484 Ⅹ-36 妈祖祭典
496 Ⅹ-48 那达慕
497 Ⅹ-49 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
503 Ⅹ-55 蒙古族婚礼
508 Ⅹ-60 药市习俗
513 Ⅹ-65 苗族服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