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统计年鉴计算2015年世界石油消费量量

>>图片新闻分析师: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或提高一倍_数据分析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分析师: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或提高一倍
  FX168讯 市场分析师John Kemp周三(6月10日)撰文称,2014年全球石油需求仅增长每日84.3万桶,为14年来最慢增速,美国经济衰退的年份除外。不过,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或能提高一倍。
  据周三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石油消费增长不到1%至每日9210万桶。
  Kemp表示,北美、欧洲和亚洲发达经济体的石油需求过去九年一直在下降,目前的日需求较2005年减少了500万桶。不过据BP数据显示,同期非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经济体的石油消费每日增加近1270万桶。
  他指出,过去10年间,非OECD经济体将供应增量悉数消化。在年,新兴经济体的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了发达经济体。去年OECD消费量的继续下滑(-47.5万桶/日)被非OECD消费量相对温和的增长(+130万桶/日)所抵消。
  Kemp指出,油价三年持续高于每桶100美元激起广泛应对之策,以节省用油并转向天然气等更便宜的替代品等。另外,全球石油消费量明显放缓,页岩油革命引发石油供应飙升,这两者发生的时点完全重合。最终结果就是油价势将修正,藉由拉高需求及放缓供给,让市场恢复均衡状态,这正是沙特阿美执行长1月在全球经济论坛所提出的论点。
  Kemp认为,过去12个月油价腰斩的个中源由,与“地缘政治”的阴谋论并无瓜葛,但价格机制已然发挥作用解决失衡的问题。页岩生产在五年急速成长后趋于平稳,全球石油消费也更为强劲。
  眼下多数主要石油生产商、交易商及市场分析师预计,2015年石油消费增幅将为150万桶/日或更多,约为2014年的两倍。
  校对:Mac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近年来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统计数据--《煤化工》2009年06期
近年来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统计数据
【摘要】:正~~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426.2【正文快照】:
原煤/亿t石油/亿t天然气/亿扩年份产量2 1.产量1 . .867消费量3 . .628八叮巴咋产量499.,eno消费量479.近年来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统计数据$全国煤化工信息站正~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爱玲;[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杨洪涛;[D];安徽建筑大学;2013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兰军;李爱民;张天仪;;[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6期
卢洪波;徐海军;马文学;王金龙;张军;鹿钦军;;[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张慧明,王娟;[J];电力环境保护;2005年01期
王惠文;是艳杰;李红莉;赵碧光;朱春;;[J];电网技术;2007年S2期
张平萍,孙传敏;[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年06期
沈伯雄,姚强,刘德昌;[J];电站系统工程;2002年02期
胡文斌,杨海瑞,吕俊复,岳光溪,张建胜;[J];电站系统工程;2005年02期
王炯;张力;蒲舸;;[J];重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王树荣;刘倩;郑赟;文丽华;骆仲泱;岑可法;;[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2期
蒲舸;张力;王炯;冉景煜;唐强;闫云飞;;[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京;[D];浙江大学;2011年
张磊;[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谢启强;[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郭飞;[D];浙江大学;2008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镜;;[J];洁净煤技术;201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峰;[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戴惠玉;[D];东北电力大学;2013年
何红亮;[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建材发展导向;2010年05期
柳成文;;[J];太原科技;2006年S2期
李良;;[J];中国能源;1993年02期
;[J];能源工程;2004年02期
鲁定远;;[J];上海节能;2001年Z1期
;[J];中华建设;2008年03期
;[J];城市燃气;2002年07期
买又红;;[J];水运科学研究所学报;2002年04期
李芹芹;;[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6年01期
刘麟贞;[J];城市燃气;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秦绪英;肖立志;张元中;;[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陈永武;;[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蒋长安;;[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车长波;丁锋;;[A];地质工作战略问题研究——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2005年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李景明;魏国齐;张福东;;[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陈洁;温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丁锋;;[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06年
陈国华;居维清;;[A];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文集(第三集)[C];1994年
刘怀山;王宁健;;[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刘守全;莫杰;;[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朱培娟;[N];河南日报;2004年
牟宗艳;[N];中国石化报;2007年
;[N];中俄经贸时报;2008年
赵磊?实习生
刘媛;[N];宁夏日报;2008年
;[N];中国矿业报;2003年
潘杰;[N];中国化工报;2011年
江书程;[N];中国石油报;2006年
通讯员 张英剑;[N];中国石油报;2006年
刘爽;[N];中国石油报;2007年
杜中闻?通讯员
王晓霞;[N];中国石油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文阳;[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丁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杨海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李连德;[D];东北大学 ;2009年
杨晓龙;[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范秋芳;[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刘春宇;[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黄桢;[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张福东;[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朱颖超;[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家腾;[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王海晖;[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张志中;[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张功权;[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蔡渝;[D];重庆大学;2008年
包楠;[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张伟;[D];天津大学;2006年
刘有超;[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曹琛;[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欧卫新;[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苹果/安卓/wp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
按年份索引
按国、省、市索引
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
积分 57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设置帖子权限, 隐身, 设置回复可见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变色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2010年世界石油消费量排行
据BP2011年6月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回顾2011》报告数据显示:
2010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为40.28亿吨,比上年增长3.1%。
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仅相当于美国消费量的一半。
分区域来看,亚太地区是世界石油消费量最高的地区,年消费石油12.68亿吨,比上年增长5.3%,占世界消费总量的31.5%。
北美地区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年消费石油10.40亿吨,增长2.1%,占世界总量的25.8%。
欧洲和欧亚地区是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区,年消费石油9.23亿吨,增长0.1%,占世界总量的22.9%。
接下来依次是中东地区和中南美地区,分别消费石油3.60亿吨和2.82亿吨,同比分别增长4.6%和5.0%,占世界消费总量的8.9%和7.0%。非洲是石油消费量最少的地区,2010年仅消费石油1.56亿吨,比上年增长3.0%,占世界消费总量的3.9%。
分区域组织来看,2010年,OECD成员国消费石油21.14亿吨,增长0.9%,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2.5%;非OECD成员国消费石油19.14亿吨,增长5.5%,占世界消费总量的比重为47.5%;欧盟27国石油消费量合计为6.63亿吨,较上年减少1.1%,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6.4%;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合计消费2.02亿吨石油,增长4.6%,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0%。
2010年,金砖国家石油消费总量合计8.74亿吨,比上年增长8.4%,占世界的比重为21.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其中,中国4.29亿吨,印度1.56亿吨,俄罗斯1.48亿吨,巴西1.17亿吨,南非2533万吨,占世界的比重分别为10.6%、3.9%、3.7%、2.9%、0.6%。与上年相比,金砖国家石油消费量增长依次为中国10.4%、巴西9.3%、俄罗斯9.2%、印度2.9%、南非2.7%。除中国外,其余金砖四国石油消费量合计4.45亿吨,较上年增长6.6%,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为11.1%,相当于中国消费量的103.9%,也就是说中国石油消费量占金砖国家总量的49.1%。
2010年,七国集团石油消费量合计为14.99亿吨,同比增长1.3%,占世界总量的37.2%,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
七国集团石油消费量依次是美国8.50亿吨,日本2.02亿吨,德国1.15亿吨,加拿大1.02亿吨,法国8342万吨,英国7367万吨,意大利7307万吨。七国集团中,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石油消费量为负增长,分别比上年减少4.7%、2.7%和1.0%;增速最高的是加拿大,达到5.4%,其次是美国2.0%,日本1.5%,德国1.1%。
亚洲四小龙中,韩国石油消费量最高,突破了1亿吨,达到1.06亿吨,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为2.6%。
其次是新加坡消费了6223万吨石油,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达到1.5%。
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石油消费量仅为4616万吨和1609万吨,仅占世界总量的1.1%和0.4%。
更详细的数据请参见《BP 世界能源统计2011》
能源行业最权威统计报告,每年出版,不多言,速抢下!
2011的所有版本抢先发布:
PDF 英文 2011完整版
PDF 英文 2011演讲版
EXCEL数据 2011完整版
另有2010的所有版本,详见
载入中......
。。。。。。。。
论坛好贴推荐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可怕的“石油枯竭”(1/3 ) | 可持续生存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10232人加入此小组
可怕的“石油枯竭”(1/3) 未来与生存
摘要:在现代社会,不仅是交通,还包括农业、工业、国防乃至日常生活,都已离不开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石油天然气总是有限的,本文估计在本世纪末前后将会枯竭。至于可否通过先进技术提高采收率多获取石油,以及用其它资源替代石油的问题,本文从“能源净收得率”“水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三方面作了分析。文章既设想了石油枯竭期间及枯竭后,可能发生的粮食危机及世界性战争等灾难,也提出了应对灾难的措施。 目录一、石油的用途二、对油气资源枯竭期限的估计三、全球油气枯竭后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四、油气枯竭期间可能出现的灾难五、石油增产潜力及其它资源替代油气的可能性六、及早应对的措施 一位专职从事石油经济研究的冯跃威先生,在他的《石油博弈》一书中写到:“如果今天没有了石油,整个人类的生活水平将立即倒退几十年,那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结果。”此话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很可能在本世纪发生的事实。本 文对这一问题做些探讨,天然气可以部分代替石油,也将做些讨论。先从“石油的用途”说起吧! 一、石油的用途 石油被列为“能源”类资源之首, 但它的用途远非只是“能源”。石油提炼的产品可分为燃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等七类。具体说来: 1、燃料类:不只是消耗量最多的汽油和柴油,还包括用于飞机的航空汽油(又称喷气燃料或航空煤油)、照明用煤油、轮船及发电用燃料油和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 2、润滑剂:各种机械运行必须添加润滑油,因为它不仅可减少零件的磨擦,还有冷却、密封、防腐、绝缘、清洗和 不适宜用润滑油的零件。 3、石蜡:用于各种蜡制品及肥皂的原料。 4、石油焦:用于冶金(铜、铝)、化工(电石)作电极。 5、石油溶剂;如石油醚、橡胶溶剂油、松香水等,用于工业品、橡胶、油漆等溶剂。 6、石油沥青及渣油:是俗称柏油路的路面材料,沥青是屋面的防水材料。 7、石油化工产品:多达5000多种。人们最熟悉是三大合成材料,即:无处不在的塑料—其主要成份树脂是石油制品;与棉纤维并存的合成纤维--如尼龙、涤纶和人造羊毛(聚丙烯腈)等;用作轮胎的合成橡胶。此外还包括名目繁多的精细化工产品,可用于医药、农药、染料、香料、涂料、化妆品、洗涤剂、粘结剂等。仅农药中,据不完全统计有58种杀虫剂、33种杀菌剂、22种除草剂、43种植物生长剂、32种复配农药和34种其它农药,共222种农药的原料来自石油炼制产品。100多种人用药物也用到石油制品。 可见石油制品不仅广泛用于工农业、建筑,而且渗到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每时每刻都与它相伴,石油已成现代人生存的必备之物。 天然气可部分取代石油,如近几年出现的液化天然气汽车,也可用作氮肥的原料。 任何一种物品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越广,人类生存对其依赖性越大。当这种物品枯竭后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越大。那么,按现代人类的消费规模,石油天然气还可支撑多少年呢? 二、对油气资源枯竭期限的估计 被 称之为化石燃料的石油、煤炭、天然气,都是大批死亡的生物遗骸被异常转化产生的。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动 供植物利用。否则整个生物界不能延续。化石燃料主要成份是由碳、氢组成烃类,而不是水和C02。三种燃料组成的区别只是氢、碳原子比各异,它们都是大批生物死亡后,尚未完全被细菌分解,地壳变迁了,沉积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经漫长时间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的。 生命物质形成液体后分散在岩石孔隙中,叫“生油”阶段;再经缓慢的流动,集中到不能下渗的低洼处岩石孔隙中,又经地壳变迁将四壁围住不能流向它处,叫“储集”阶段;再经变迁,在四壁之上形成可档住液体气化而逃逸的岩石(叫做盖层),叫“盖层形成”阶段。只有将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组合成类似箱子的“圈闭”,才能形成可供人们开采的油气藏。其间至少经几千万年。可见石油形成是久远以前生物历经的地质灾难,具有偶然性、长期性的特点。不是地质学家,更不是政治家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那么全球地壳中有多少石油呢? 不同年代不同机构发布的储量数字不同,就“剩余探明储量”而言(即“累计探明储量”减去已开采部分的差额),1983 年末为917亿吨; 1984年末1089亿吨; 1989年末1442亿吨;1992年末1511亿吨; 2005年末1770.8亿吨;2007年末1824.4亿吨。 似乎石油剩余储量越来越多。 其实不然,因储量分不同的等级,大体分为储量和资源两等。其中储量又分为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所谓“探明储量”,应该指“地质储量”。地质储量按勘探程度又可分为一、二、三级。其中“三级储量”只是“在一个圈闭内由‘几口井产出的工业性油气流’估计的储量”,地质情况尚不完全清楚,准确度只要求达到50%以上;“二级储量”是“在油气田范围内,探井、资料井达到一定的密度,根据已取得必要资料”计算的储量。其准确度也只要求达到70%以上;“一级储量”是投入部分开采后测算的储量。其准确度可达90%以上。“可采探明储量”是指“地质储量”中的可采部分。因藏在岩石孔隙中的液体,需要足够的压力才能上升到地面上来,故测算的地质储量只能开采其中一部分。 目前我国油田平均采收率仅为30%,世界先进国家的采收率最高为45%左右。 “资源量”是一个含油区中根据油气的生成、运移和储集特征推断出来的远景储量。它是研究地震、地磁等资料,确定巨厚沉积地层发育盆地的分布,盆地内生油岩的分布范围、厚度,及原始母质类型、丰度、成熟度,查明影响油气聚集和保存的因素,最后作出的区域含油气的远景评价。其准确度远远达不到50%。“待发现资源量”是资源量减去“累计探明储量”后的差额。 近20多年石油的剩余储量增加了一倍,可能是有关国家加大了查勘投入,从原来的“资源量”转化成“地质储量”;也可能是己投产油田随查勘详细修正了原测算的储量;还可能是随开采技术的进步提高了“采收率”增加了“可采储量”。 总之地球上石油资源总量是一个定值,不可能增加。 现以上文2007年末的“剩余探明储量”为基础进行预测:
①剩余探明储量1824.4亿吨(2007年末数); ②由2007年末“待发现资源量”可转化的“可采储量” 752.5亿吨 :2000年全球待发现资源量998.5亿吨。假定:a、2001~07年新增探明储量是由等量“待发现资源量”转化的;b、转化量正好等于同期产量;c、转化量全部可采。因年全球石油产量246亿吨, 则:2007年末“待发现资源量”=998.5亿吨-246亿吨=752.5亿吨;
③提高采收率可多采429.5 亿吨:①+②=2576.9亿吨,若其中一半油田可将采收率从30%提高到40%(水资源紧缺地区难以提高采收率),则可多采429.5亿吨; ④ 非常规油气资源可产油770亿吨:油页岩、沥青沙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亿吨,据《21世纪中国能源环境与石油工业发展》一书预测可产油770亿吨。 2008年起全球石油最终累计产量=①+②+③+④= 3776亿吨,其中常规石油3006亿吨。 2007年全球消费石油39.2亿吨, 静态估计可采96年,即2103年枯竭。 世界石油实际消费量是逐年增加的,如亿吨,亿吨,年均递增1.68%。约40%的石油用于机动车,全球机动机使用量:亿辆,2009年增加到8.47亿辆年均递增2.49%。若今后全球石油消费年增速:高水平0.9%,中水平0.6%,低水平0.3%。则2008年起最终可采石油年限为: 高水平70年,中水平76年,低水平85年。 高、中、低水平分別为2077年、2083年和2092年枯竭。可见不论静态,还 是动态估算,全球石油都可能在2100年前后枯竭。 天然气可以代替石油的部分用途,但其枯竭时间并不比石油长。世界天然气资源总量约485.8万亿米3,至1999年累计探明可采储量210万亿米3,扣除累计生产后“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46.5万亿米3。假定待发现资源量275.8万亿米3可全部转化为可采储量,则1999年末最终可采422.3万亿米3。年已开采18.34万亿米3,2006年末最终可采404万亿米3。2006年消费2.85万亿米3,年世界天然气消费量年均递增2.97%,若今后全球天然气消费年增速:高水平2.5%,中水平2%,低水平1.5%。则2007年起最终可采天然气年限为: 高水平61年,中水平68年,低水平77年。 高、中、低水平分別为2067年、2074年和2083年枯竭。照此估算,其枯 竭时间可能还比石油早10年左右。 也许有人提出,上述估计太保守了。因为年国土资源部编著的《世界矿产年评》1824.4亿吨剩余探明储 量中,中国只有21.9亿吨。而《石油地质学》一书反映,中国的油资源量达799亿吨。该书反映新疆区石油资源量为205亿吨,据有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该区所产石油在2008年已达高峰,为2715万吨,此后3年分别降为和2616万吨。从峰值向前追溯到1955年,总产量不超过4.5亿吨,如果说“石油产量达到峰值,表示动用了可采储量的一半”的说法可靠,那么该区“最终累计可采储量”只有9亿吨,仅为该书反映资源量的4.4%。可见该书所估数据显然偏高了。 2011年11月公布了《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2010》:宣布我国石油地质资源量881亿吨,可采资源量233亿吨,估计采收率26.4%。与年的评价相比,尽管地质资源量增加了116亿吨,但估计可采资源仅21亿吨,新增部分估计采收率只有18.1%。尽管已公布了我国2010年的石油“可采资源量”233亿吨,但在2012年4月发布的《2011年国土资源公报》中,公布2010年底我国石油“查明资源储量”却为31.2亿吨,只有5个月前公布“评价数”的13.4%,可见连国土资源部自己都没有底气把评价数纳入《公报》中,那么评价数还有多少可信度呢?2011年公报还用了“查明资源储量”这一含糊名词,又可见2010年末“剩余探明可采储量”还不足31.2亿吨呢! 为此,人们不要被相互矛盾数字搅得晕头转向,更要关心全球石油枯竭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因为这只是今后三、四代人必须应对的实际问题。注释: 1、冯跃威:《石油博弈》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P17。 2、同注1,P17-32。 3、指炼油最后所得减压渣油,而不是炼油过程中的常压渣油。 4、1983~84《世界经济年鉴》p95-100转引自美国《油气杂志》。 5、第12届世界石油大会。 6、第13届世界石油大会。 7、第14届世界石油大会,三次石油大会数据转引自贾文瑞等《21世纪中国能源环境与石油工业发展》石油工出出版社2002年版p220。 8、2005、07数字引自中国国土资源部:04-05年和06-07年《世界矿产年评》,转引自“石油天然气杂志”。 9、参见《大百科全书》采矿卷“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计算”条目。 10、北方网“大庆油田以科技创新支撑建设‘百年油田’”。 11、参见《大百科全书》地质卷“油气调查勘探”条目。 12、美国地质调查局评估,2006-07《世界矿产年评》P43。 13、年产量见-07年《世界矿产年评》,2001、02年分別估计33.5和34亿吨。14、%/30%*(40%-30%)=429.5。 15、同注7,p220。 16、2006-07《世界矿产年评》:2005年消费38.6亿吨,亿吨,笔者估计2007年约39.2亿吨。本文未用“产量”而用“消费量”来估计石油的枯竭期。因考虑到:在生产能力范围内,“消费量”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程度,比“生产量”更密切。尽管有的年份消费量高于产量,多的部分只是以前年度的生产结余,数年内产消量是一致的。 17、计算方法,设: “2007年后各年累计产量”Q,2007年消费量m,年消费增速v,自2008年起预计枯竭年数n。则:可用下式求出n:Q=m*[(1+v)n-1]/v,(Qv/m)+1=(1+v)n,n=[lg(Qv/m)+1/]/lg(1+v)。18、 资料见注7, p173:截止1999年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10万亿米3,累计产量65万亿米3,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46.5万亿米3,资源总量按美国维伊尔预测485.8万亿米3,1999年待现资源量=资源总量 485-已探明210=275万亿米3。 19、年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均据06-07年《世界矿产年评》,年产、消量按年数据内插估计。 20、计算方法同石油,见注17。 21、张厚福等《石油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P304。 22、参见年《国土资源公报》和《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2010》。
+ 加入我的果篮
(C)2016果壳网&&&&&京ICP备号-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年全球石油消费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