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造纸竹帘。我想卖几张竹帘,小泗洲造纸作坊遗址用的,知道哪里有吗?

造纸术的过程 【范文十篇】
造纸术的过程
造纸术的演变过程
说道中国的四大发明相信大家肯定在教科书上也都看过,也都基本知道是哪四大发明,那么小编就不闲话多说,今天要说的是造纸术,相信大家都知道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那么大家是不是对于他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很感兴趣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吧。
远古以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期,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后期用于纺织。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檀木和构皮(即楮皮)。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著《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话是说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一般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
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
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蔡伦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他认为扩大造纸原料的来源,改进造纸技术,提高纸张质量,就可以使纸张为大家接受。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麻类丰富得多的原料,这可以使纸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远比麻类高,因此树皮的脱胶、制浆要比麻类难度大。
这就促使蔡伦改进造纸的技术。西汉时利用石灰水制浆,东汉时改用草木灰水制浆,草木灰水有较大的碱性,有利于提高纸浆的质量。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他在尚方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刘肇,汉和帝很称赞他的才能,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形象地再现了两汉时期的造纸术,将麻头、破布等原料经水浸、切碎、洗涤、蒸煮、漂洗、舂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燥后即成为纸张。
史书记载:汉和帝曾到缑氏巡视过,有可能是参观这里的造纸作坊和纸庄(现分前纸庄和后纸庄,位于洛阳汉魏故城东约2000米,面临洛河)很可能是汉代造纸作坊所在地。这两个地方,附近有造纸需要的优越的地理环境,有比较丰富的造纸资源(如麻、楮林等)。
蔡伦献纸之后,造纸技术和纸张广为流传。东汉末年,东莱人左伯也是一位造纸能手。他造的纸,比蔡侯纸更为白洁细腻。赵歧著的《三辅决录》中,提到左伯的纸、张艺的笔、韦诞的墨,说它们都是名贵的书写工具。笔、墨和纸并列,说明纸已是当时常用的书写材料。纸成为竹简、木牍、缣帛的有力竞争者,到了三、四世纪就基本上取代了简帛,成为唯一的书写材料,这就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结束语】从出土的实物中我们可以知道,早期的纸都是以大麻为原料制成的。其制造工艺大致为,沤麻。即把麻浸泡水中使它脱胶。接着把麻加工成麻缕,然后把麻缕捣烂,又称打浆,使麻纤维分散开。最后进行捞纸,也就是使麻纤维均匀地散布在浸入水中的篾席上,再捞出干燥,就成纸张。
范文二:造纸术
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在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的生产效率,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的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关于蔡伦发明造纸见之古籍记载,《后汉书·蔡伦传》中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筒;其用缣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世遂尊他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造纸术到公元7世纪初期(隋末唐初)开始东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西传入撒马尔罕,就是后来的阿拉伯,接着又传入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革、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术传播的重要基地,从那里再传到德国、英国;16世纪传入俄国、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造纸的发明与传播,使文字的载体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识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实现,从而极大的推动了世 界科技、经济的发展。
范文三: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西汉麻纸
  远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暗黄色,质地较粗糙。
  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从上述西汉出土的纸的质量来看,西汉初年的造纸技术已基本成熟。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范文四:古代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储存和交流,对于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把字刻写在龟甲、兽骨、竹片、木片和绢帛上。甲骨、木片很笨重,用起来不方便;绢帛太贵,一般人用不起。大约在西汉初期,人们用大麻和苎麻造出了纸。这种早期的纸比较粗糙,不太适合写字。
到了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在朝廷做官的蔡伦,经过长期的试验,改进了造纸方法。他用树皮、破布、破鱼网等多种植物纤维作原料,加水蒸煮,捣烂成浆,再均匀地摊在细帘子上晾干,造成了一种薄薄的纸。这种纸便于写字,而且便宜,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
东汉以后,造纸技术得到不断的改进,竹子、稻草、甘蔗渣等都逐渐成为造纸原料。因为原料不同,纸也有了各种不同的种类和用途。安徽省宣州生产的宣纸,就是闻名中外的上等纸张,是用于中国书法、绘画的珍品。
中国的造纸术于隋末唐初传到朝鲜和日本,后来又传到阿拉伯地区和其他国家,对世界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纸尚未发明或普遍使用之前,文字刻在龟甲、兽骨、玉石器、金属上,有的书写在竹简、木牍、缣帛上,由于这些载体笨重,而保存、阅读、携带极不方便,因此,难以普及、推广,阻碍了文化传播与交流。随着纸的发明、生产和使用,使纸成为书写、绘画、印刷的载体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它对思想、学术的广泛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历代遗留的手稿、图书、绘画、经卷、报纸、文献等,都是历史真实的记录,是研究历史、政冶、科技、文化、艺术的原始材料,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相当丰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产,对于研究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范文五:蔡伦与造纸术略考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促进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关于蔡伦与造纸术的关系,当今便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他就是造纸术的发明者;第二种意见认为西汉初期已经用纸代替竹木简,蔡伦只是造纸术的革新者。现在看来,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因为,早于蔡伦2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就已经有用于书写的麻纸。
在纸张出现以前,人类曾经使用过许多材料来写字记事。我们的祖先最初是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叫做甲骨文;商周时期,人们又把需要保存的文字铸在青铜器上或刻在石头上,叫做钟鼎文、石鼓文;到了春秋末期,人们开始使用新的书写记事材料,叫做“简牍”,“简”就是竹片,“牍”就是木片。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比刻在甲骨、石头上,比铸在青铜器上要方便得多、容易得多。可就是连篇累牍十分笨重。当时也有用绢帛做书写材料的,故《墨子》曰:“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但是绢帛价格昂贵,一般人是用不起的,就连孔圣人都说:“贫不及素。”这里的“素”指的就是绢帛。汉代一匹绢帛(长约10多米,宽不
及1米)的价格就相当于720斤大米。
伴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祖先不断的寻找新的可以书写的材料,最终发明了理想的书写材料——纸。
我国造纸术的发明,长期以来一直都归功于东汉时期的宦官蔡伦 。这是因为《后汉书.蔡伦传》明确记载:“自古书契多编竹简,其用縑帛者谓之纸。縑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之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
自此,人们常把蔡伦向汉和帝献纸的那一年——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作为纸诞生的年份。蔡伦也因此而被奉为造纸祖师,差不多所有产纸的地区都为他塑像造庙。他的故乡湖南耒阳县,元朝曾重修蔡伦庙;在他的墓地陕西洋县龙亭铺(蔡伦于114年被封为龙亭侯)也建有祠庙;日本等国的造纸工人也奉蔡伦为“纸神”。蔡伦受到国内外人们的纪念和崇敬,蔡伦发明造纸术似乎也成定论。
但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实践,动摇了千余年来盛行的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说法。
首先是1933年,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泊汉
代烽燧遗址上发现一片古纸——这是一片麻纸,长约40厘米,宽约100厘米,纸面可清晰见到麻;在同一遗址中还发现了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的木简。因此该纸当为西汉时期的文物,比,,蔡伦造纸术"的公元105年早了一个半世纪。
其后是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再次出土了 比新疆罗布泊的纸还要早一个世纪的西汉初期古纸,而且有数十页之多,经科技史专家潘吉星教授的研究和分析化验,确认此灞桥纸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所制成。
在这以后的1973年甘肃居延汉代金关遗址、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颜村汉代窖藏中叶分别出土了西汉时的麻纸;再后来是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古墓葬中出土了西汉初年文、景二帝时期(前179——前141年)的绘制了地图的古麻纸。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1990年,在敦煌甜水井西汉邮驿遗址中发掘出了多张古麻纸,其中3张纸上还书写有文字。
以上事实有力的证明了: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发明了造纸术,而且当时造出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文字和绘图,这比蔡伦造纸早了两三百年的历史。
东汉蔡伦虽然不是纸的最早发明者,但是他改进了造纸技术。蔡伦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他认为:扩大造纸原料的来源;改进造纸技术;提高纸张质量;就可以使纸张为大家所接受。
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麻类丰富得多的原料,可以使纸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远远要比麻类高,因此树皮的脱胶、制浆要比麻类难度大。这就促使蔡伦改进造纸技术。西汉时期利用石灰水制浆,东汉时期改用草木灰水制浆。草木灰水含有较大的碱性,有利于提高纸浆的质量。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他在尚方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刘肇,汉和帝很赞赏他的才能,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
蔡伦的贡献就在于使皮纸生产在东汉发展起来。
麻纸和皮纸是汉代以来1200年间中国纸的两大支柱,中国文化有赖于这两大纸种的供应而得以迅速的发展。至晋代(4世纪)时候,纸已经正式取代帛简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蔡伦在促进麻纸和皮纸生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虽然不是造纸术的最初发明者,但是作为技术革新者和组织推广者的历史地位
应该还是可以肯定的。
范文六:造纸术的改进者————蔡伦 阅读目标:
? 自由阅读,遇到不懂得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 把句子读通顺读准确。
? 理解故事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 ? 能和大家交流读后感受。
教学过程:
1、请学生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简介故事主人翁。
2、课件出示姓名:蔡伦
生卒:61年,一说63年-121年职业:宦官,发明家
简介:蔡伦(61~121)字敬仲,汉族,东汉桂阳郡(今湖南耒阳市)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改造者(非发明者)。
3、学生开始阅读,注意仔细阅读,在读书笔记上做好记录,遇到不认识或不明白的地方借助工具书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教室总结
5、思考:蔡伦为什么会想到造纸呢?
(学生讨论,指生回答)
6、思考:造纸的材料来源蔡伦是怎么想到的?
(学生讨论,指生回答)
7、思考:蔡伦一次就成功了吗?
教师小结:蔡伦和许多能工巧匠一起努力,经过多次试验,研制了一个造纸的工序:一、分离;二、捶捣;三、交织;
四、干燥。
在造纸过程中,他们不断总结和改进,是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程序也日渐完善和成熟。
8、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
9、 从这篇故事我得到了什么启发,大家讨论一下说一说
教师小结,做好读书笔记
范文七: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起源。公元6世纪到10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在宋、元、明、清时期,楮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特别盛行,消耗量也特别大。中国古代造纸术使用的原材料基本是树皮、竹子、麻、草及鱼网等,而现代造纸术的原材料主要是木材,人类是如何发现木头可以用来造纸的?这还要从一种能“造纸”的马蜂说起。   18世纪早期,欧洲普遍使用破布和麻造纸,但随着纸张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传统依赖破布和麻的造纸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有一天,法国动物学家列奥谬尔在森林中散步,顺便考察了森林中的马蜂,经过仔细地观察后,他发现马蜂窝的材质实际上就是粗糙的纸。但是,这些纸是如何被马蜂制造出来的呢?传统的造纸原材料是破布,而森林中不可能有破布存在,森林中最多的就是树木,马蜂的窝是用这些树木做出来的吗?如果马蜂能用树木制造出纸张来,那么人类肯定能通过研究马蜂来获取用树木制造纸张的方法,这样木头就可以解决纸张紧缺的问题了。此后的几个月,列奥谬尔认真观察了马蜂的生活习性,他观察到了马蜂在树木中衔取一小点木屑,经过消化后吐出来变成粗糙的纸张。   日,列奥谬尔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如下报告:“马蜂也能像我们一样造出很好的纸,它们从其身边的普通树木中提取了木纤维,经过胃部消化再吐出来就变成了纸。要是我们也有像马蜂用来造纸的木料,我相信我们能造出最洁白的纸,因为这种木料本身是很白的。我认为用木头造纸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前我们用来造纸的破布不是一种经济的原料,而且每个人都知道,纸的需求却与日俱增,而可以使用的破布已经越来越少了。麻的生产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 ,更何况外国的造纸厂还在和我们争夺原料。”   列奥谬尔通过观察会造纸的马蜂的习性认定木头可以用来造纸,但他本人并没有深入地研究用木头造纸的方法,他实际上也没有用木头造出纸张来,因此他没能说服法国科学院继续这项研究。后来德国牧师雅各伯谢弗接手了列奥谬尔的工作,他细致地研究了用木头造纸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最终分别用马蜂窝和木材制造出了纸张样品。1771年,雅各伯谢弗还完成了一篇关于如何用木头纤维造纸的论文。   然而,雅各伯谢弗的工作依然没有立即引起足够的关注,因为那时候用破布造纸的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了,造纸厂的资本家们不愿意尝试新的木头造纸方法。直到19世纪50年代,造纸行业才开始打破传统,使用木头造纸。据说第一张用木头制造的纸非常糟糕,后来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直到19世纪末木浆造纸术才逐渐取代传统的破布造纸术。时至今日,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大多数纸张都是利用木浆造纸术制造的。   有趣的是,如今这种教会人类用木材造纸的马蜂的学名就是“造纸胡蜂”,这是1791年德国博物学家路德维希命名的,如此命名正是由于它能造纸的特点。   【责任编辑】张小萌
范文八:造纸术的发明
造纸术简介
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自从造纸术发明之后,纸张便以新的姿态进入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并逐步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以后又传布到世界各地。
“赫蹄”的传说
在讲纸的发明以前,这里先讲一个关于“赫蹄”的小故事。
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二人都被召入宫,得到了汉成帝的宠幸,一个当了皇后,一个当了昭仪。宫中有个女官叫曹伟能,生了一个孩子,按说应该是皇子。赵昭仪知道了,就派人扔掉孩子,把伟能监禁起来,给她一个绿色的小匣子,里面是用“赫蹄”包着的两颗毒药,“赫蹄”上还写着:“告伟能,努力饮此药,,,,,,”就这样,伟能被逼着服毒死了。
这张包着药还写上字的“赫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二世纪末叶,我国学者应邵(东汉著作家。字仲远。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人。少时笃学博览。献帝时,任泰山太守。献帝初,旧章湮没,书籍罕存,他编集所闻,著《汉官仪》十卷,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制,多为他所订立。还著有《风俗通义》三十卷、《汉书集音义》,今佚)解释说,它是一种用丝绵做成的薄纸。原来在西汉时代,我国已经能制作丝绵了。制作丝绵的方法是把蚕茧煮过以后,放在竹席子上,再把竹席子浸在河水里,将丝绵冲洗打烂。丝绵做成以后,从席子上拿下来,席子上常常还残留着一层丝绵。等席子晒干了,这层丝绵就变成一张张薄薄的丝绵片,剥下来就可以在上面写字。
这种薄片就是“赫蹄”,也就是丝绵纸。
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一零零年),许慎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这部字典里已经收有“纸”字。他解释“纸”字的意思,就跟在水中打制丝绵有关。因为最早的纸是用蚕丝做成的,和做丝绵又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纸”字就用“系”做偏旁。
这种丝绵纸的发明,是当时劳动人民努力实践的成果。伟能死的时候是公元前十二年,毫无
疑问,“赫蹄”的发明年代应该在这以前了。
用丝绵纸质量高,但要用蚕丝做原料,不可能大量生产,不过它的制造方法却给后人很大的启发。
造纸术的发明过程
西汉初年,政治西汉麻纸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著《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说话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远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暗黄色,质地较粗糙。
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从上述西汉出土的纸的质量来看,西汉初年的造纸技术已基本成熟。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蔡伦的故事
蔡伦生活在东汉和帝时候,桂阳人(现在的湖南来阳一带)。蔡伦从小到皇官里做太监,担任职位较低的职务——小黄门,后来得到汉和帝信任,被提升为中常侍,参与国家的机密大事。他还做过管理宫廷用品的官——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室制造宝剑和其他各种器械,得以经常和工匠们接触。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当时,蔡伦看到大家写字很不方便,竹简和木简太笨重,丝帛大贵,丝绵纸不可能大量生产,都有缺点。于是,他就研究改进造纸的方法。
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原料来造纸。他们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东西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浸渍相当时间,再捣烂成浆状物,还可能经过蒸煮,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就变成纸了。
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纸,体轻质薄,很适合写字,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一0五年),蔡伦把这个重大的成就报告了汉和帝。从此,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得以广泛推广。
在蔡伦以后,别人又不断对其改进。蔡伦死后大约八十年(东汉未年)又出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来的纸厚薄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当时人们称这种纸为“左伯纸”。只是左伯所用的原料和制造方法没有被记载下来。
古代中国的传说为人们提供了有关纸的发明的最初线索。据汉朝编年史记载,一位名叫蔡伦的朝迁官员在公元1
05年发明了纸。在这之前,中国人把字写在丝绸或竹片上。在西方,人们则使用用动物皮做成的羊皮纸。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蔡伦究竟是否真正发明了纸,或者他只是仿造了一种已在中国使用的制作法。但皇帝和他的
臣下肯定知道那是一种多么重要的制作法。
直到公元800年,中国人仍一直保守着造纸技术的秘密。他们如此小心翼翼防护着的制造工序其实并不复杂。
先将桑树叶放进一只水桶里搅拌做成纸浆,然后从桶里提出一薄层纸浆放在盘子上。盘子底部有一个竹编 网格,以便把水排掉而留下一张纤维薄纸。最后,挤压纸张以去掉其余的水分,接着把它弄干就可以了。
欧洲人以在似类的方法来造纸,只不过用亚麻布碎片或木浆来代替桑树叶。欧洲人的盘子是用一个金属网络,而不是竹编网格作底的。
主要原料:檀木,荛花(雁花),菠萝叶,草木灰,竹子,马拉巴粟树糊等。
取檀木,雁皮(荛花)等树皮,捣碎,加入草木灰等用蒸煮。
再将蒸煮过的树皮原料,放于向阳山上,日晒雨林,不断翻覆,让树皮自然变白。
将树皮原料等碾碎,浸泡,发酵,打浆,加入树糊调和成浆。
用抄纸器将捣好的纸浆,抄成纸张。
将抄好后纸张,置于阳光晒干。
范文十:《造纸术》说课稿
青龙特教学校 刘翠琴
一、说教材与学情
《 造纸术》这一课的安排是在前一课认识、搜集生活中的纸的基础上再作更为深入的了解、研究,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生活也实现了品质的大飞越。纸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其他办公单位,人们用纸量迅速增长。根据这一现实问题,从学生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选取他们关注的问题,使主题的确定基于孩子们的兴趣,贴近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符合他们发展的需求, 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童眼看生活,用童心去发现问题、研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知识与教育的完美结合。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图片展示和教师解说,了解纸的历史;认识本课的“笨重、粗糙”等8个词语。
2过程与能力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课文学习,培养学生来年更好的阅读习惯,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孩子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技艺和聪明才智的敬佩,教育学生珍惜纸资源,保护环境。
三、、说教法学法
(一)自主性
教学活动的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放在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创设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
(二)合作性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与学习伙伴交流分享动手操作的体验和对未来纸的用途的构想,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激发思维活动,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1、猜谜语导入:我让学生猜喜爱的谜语引入新课。
2、讲故事,了解纸的历史。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从视、听觉上了解纸的历史和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从而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技艺由衷地敬佩。
3、初步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这一环节,我通过范读、学生自主读、教师分自然段领读等方式,训练学生读课文从而了解课文内容。
4、 学习词语 。采用不同形式将枯燥的词语让学生易于接受,尤其是设计的“摘苹果”游戏学生兴趣浓厚,通过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了词语。
5、拓展延伸。
这部分我主要利用一些客观数据、图片展示,充分证实随着人类用纸量的增加,环境也遭受了严重破坏。 让孩子真正懂得了如何节约用纸。
6、情感升华。
让孩子在教师总结中回顾本课所带给我们的收获,这当中不仅有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更多的是对现状的担忧,还有对未来纸发展方向的思考。
五、说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全身心的参与,从而拥有了自己的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得,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同时,学生们的个性特长还会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擅长发现问题,有的擅长阅读,等等,学生的合作意识必然增强了,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泗洲造纸作坊遗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