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国的衡量一个国国债规模模

我国国债规模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完成与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债作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结合点,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凡事有利必有弊。近些年来,我国的国债的规模急剧膨胀。随着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债的规模风险也随之凸现。国债规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国债的规模现状怎样,国债规模扩大究竟有哪些风险,国家对国债规模控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正文第一章--国...展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完成与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债作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结合点,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凡事有利必有弊。近些年来,我国的国债的规模急剧膨胀。随着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债的规模风险也随之凸现。国债规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国债的规模现状怎样,国债规模扩大究竟有哪些风险,国家对国债规模控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正文第一章--国债理论,系统地阐述了与论证相关的基础概念与相关理论。本部分首先对国债的概念做了严格的界定,并进一步对国债所具有的财政功能、金融功能、宏观调控功能进行介绍。最后论述了国债的经济效应及传导机制。本部分为下文的研究做了理论上的铺垫。  
第三部分为正文第二章--我国国债规模指标分析。本章首先考察了我国国债规模风险及产生原因。并简要回顾与分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与规模现状。在此基础上,从应债能力与偿债能力两个方面选取了相关指标对我国国债规模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评析。并指出我国国债规模已经比较庞大,并伴随着潜在的规模风险。第四部分为第三章--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及计量分析。本章剖析了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若干因素,据此构建了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模型。最后,依据此模型对未来我国国债规模进行了科学的预测。第五部分为正文第四章--国债规模的国际比较。本章选取美日两国为例,考察了其国债发行历史,并对其国债发行规模进行了指标分析,希望能对我国国债规模控制有所借鉴。  
第六部分为正文第五章--国债可持续发展与政策建议。本章在上文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国债管理的发展方向,并从宏观层面与国债的具体发行管理与控制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意见。  
学位授予单位
机标分类号
本文读者也读过
加载中,请稍候
.客服电话
&&8:00-11:30,13:00-17:00(工作日)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如何看待我国国债规模.doc 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80 &&
如何看待我国国债规模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如何看待我国国债规模
如何看待我国的国债规模
一、我国国债规模现状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刚刚建立时,为了保证仍在进行的革命战争的供给和恢复国民经济,在1950年发行了总价值约为302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第二阶段是年,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分5次发行了总额为3546亿元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为了克服财政困难和筹集重点建设资金,从1981年起重新开始发行国债。
  从第三阶段至今,我国国债规模不断增至,截止到1995年,共发行了8种内债,有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债券、定向债券、保值债券、转换债券等。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国债余额总计72044.51亿元,其中国内债务71410.8亿元,国外债务633.71元,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达15.24%,而2005年至2010年,国债余额占GDP比重都在16%以上,国债付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除了2009年为1.95%以外,都在2%以上。
  二、从应债者承受能力看国债规模
  发行的国债最终所要消化的主体是国债的投资者,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广大国民。国债不能强卖强买,要投资者能够主动接受,在国债发行之时就要根据市场供求原则考量投资者的需要量,由于一般情况下用以与国债进行比较的是储蓄存款,所以这里的需求量主要由两个因素,一个是储蓄存款规模,另一个是债券市场规模。只有有了与国债规模相配比的储蓄存款规模及能够允许国债顺利流通的债券市场,由此确定的国债规模才是可接受的。
  (一)储蓄规模。由《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的我国国债构成中大约有99%是国内债务,这里只关注中国国内的储蓄存款。
  计算得出,从2005年至2011年,中国的储蓄存款都在国债余额的4倍以上(2007年为3.3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储蓄存款规模很大,足以吸收现有的国债规模。从这一点看来,我国现有的国债规模尚在可接受范围。
  (二)债券市场规模。完善的金融市场是资本流通的必要条件之一,可以为国债的发行和流通提供很好的基础。而债券不仅可以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且信用程度高的国债作为“金边债券”,其利率也对金融市场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可以通过债券市场的分析判断国债规模的合理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对国债市场数据进行处理后发现:2005年国债发行额为7042.00亿元,国债现货成交额为2780.63亿元,当年总的债券成交额为28367.85亿元,即国债现货成交额占发行额的39.8%,占总的债券成交额的9.8%。到2011年,债券成交额为亿元,是2005年的7.6倍,说明债券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同年的国债发行额为17100亿元,国债现货成交额为1253.32亿元,即国债发行额是2005年的2.4倍,成交额仅为2005年的0.45倍,国债现货成交额占发行额比例为7.3%,占总的债券成交额的0.6%。
  通过国债成交额与债券流通额的比较,从2005年至2011年,我国的债券市场规模有了很大的程度的扩大,而国债规模也有了较大的扩大,然而国债现货成交额不增反减。说明相对于债券市场的发展而言,国债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是如何去利用这个空间是仍待思考的问题。
  (三)与财政收入增长率及GDP增长率的比较。假设一个国家永续存在,如果国债余额增长率超过了财政收入增长率,则最终会导致这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会越来越依赖于国债收入;如果国债余额增长率超过了GDP增长率,则最终会导致这个国家的国内产生被政府占用越来越严重,导致市场完全由政府操控。所以国债增长率应当小于或等于财政收入增长率和GDP增长率。
  根据对2005年至2011年的数据分析得出,从2005年至2011年,以2005年为基期计算的国债平均增长率只有2007年和2009年超过了财政收入平均增长率和GDP平均增长率。特别是到2011年,国债平均增长率只有6.7%,而同期财政收入平均增长率为25.0%,GDP平均增长率为17.8%,所以可以认为我国现在的国债规模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三、国债规模与不合理财政支出
  在2007年审计风暴中,国家审计署发布的49个中央部门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公告详尽地向公众披露了这些中央政府部门及其所属部门存在着很大规模的问题资金。而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2006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1662.53亿元,即出现了财政赤字。虽然从2005年至2011年,只有2007年出现了财政赤字,但是从审计风暴中审计出来的各种经费滥用以及违法挪用情况来看,比较之下不得不怀疑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与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之间的联系。如果财政资金能够利用得更加合理和有效率,把不正确地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国债规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