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台湾问题基本方针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
&&&&&&&&&&&&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及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在与台湾分裂势力的斗争中坚定地捍卫一个中国原则。
  (一)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核心。1979年以后,中国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开始实行和平统一的方针。当时,台湾当局仍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双方存有共识与合作基础;长期支持台湾当局的美国政府也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也有利于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在上述背景下,经由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中国政府自1979年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并逐步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的基本点是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其基础与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
  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邓小平多次强调,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统一后台湾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能允许有什么“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1993年8月,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书皮中明确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也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1月发表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的第一条,即开宗明义指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2000年2月,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进一步向国际社会阐述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和政策。
  (二)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石。20年来,中国政府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对台政策措施,全面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在坚持两岸同胞往来是中国内部事务的原则下,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及服务性措施,解决两岸人员往来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推动了两岸各项交流的不断发展。两岸人员往来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交流日趋频繁。
  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等,鼓励并保护台湾投资,并对两岸经贸合作实行特殊管理;如《台湾海峡两岸间航运管理办法》、《关于台湾海峡两岸间货物运输业管理办法》,将两岸航运规定为特殊管理的国内运输。最高人民法院本着涉台法律事务是中国内部的特殊法律事务的精神,发布《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等等。这些法律、法规有力地促进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保障了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当前,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已逐步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局面;两岸互通邮政、电信取得了很大进展,海上、空中通航也取得了局部进展。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授权民间机构进行接触与商谈的基础。9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接触、对话与商谈。1992年11月,两会经过讨论,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从而直接推进了事务性商谈。在此基础上,两会领导人于1993年4月在新加坡成功举行“汪辜会谈”并签署了四项协议,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8年10月,两会领导人在上海会晤,开启两岸政治对话并达成四项共识,受到两岸同胞的欢迎与国际舆论的肯定。两会商谈的实践表明,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找到进行平等商谈的名义与方式,并获致成果。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正确处理香港、澳门回归后涉台问题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中国政府先后公布了处理港、澳回归后涉台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规定“九七”后港台关系、澳台关系的发展必须体现维护国家统一、主权与领土完整,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七”后的港台关系、“九九”后的澳台关系是两岸关系的特殊组成部分,其中涉及国家主权和两岸关系的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安排处理,或由两地特别行政区政府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处理。香港、澳门回归以来,港台之间、澳台之间原有的各种民间往来与交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和发展。
  两岸关系发展的正反经验充分证明,一个中国原则不可破坏、不容挑战。2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与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的发展,两岸协商与对话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都是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下取得的;近些年来两岸关系出现的紧张甚至倒退,都是因为台湾当局破坏一个中国原则所造成的。
  (三)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要统一就必然是一个中国,这是统一的题中之义。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就不可能有和平统一。一个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原则,是不可以讨论的。目前虽然两岸尚未统一,政治分歧也相当尖锐,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与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应该是两岸起码的共识。过去50年来,一个中国原则为台湾海峡局势的和平与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如果没有两岸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基本共识,两岸关系是不可能取得这么快的发展的。可以说,两岸关系能否健康、稳定的发展,关键在于台湾当局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真正站到一个中国的立场上来;违背这一点,两岸关系就必然会出现动荡和倒退,这已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规定。过去几年两岸关系波折重重、两会商谈与对话两次被迫中断,其根本原因就是台湾当局不认同一个中国原则,并与这一原则背道而驰。李登辉的“两国论”就是台湾当局背弃一个中国原则的典型例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消除敌意、加深了解、增进共识、建立互信的根本政治基础,也是两会商谈的前提,没有这个基础和前提就不可能合作,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舍此一切均无从谈起。只有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两岸才能逐步消除敌意,建立互信,才能无所不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结束两岸敌对状态,满足台湾同胞求安定、求和平、求发展的愿望,为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应该而且只能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进行讨论。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推动两岸政治谈判,并呼吁第一步先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为了促进两岸政治谈判,还提出可先由政治对话开始,逐步过渡到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进而展开政治谈判。但遗憾的是,台湾当局对此一直持回避、拖延的态度,并反其道而行之。李登辉上台12年来,逐步背弃一个中国的原则,导致两岸关系出现挫折甚至倒退,和平统一的基础也受到破坏。年中国政府和人民进行的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和1999年的反“两国论”斗争,其核心就是捍卫一个中国原则。
  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积极促谈,表现出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诚意。但是,如果台湾当局根本否认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和平统一就将失去基础与前提。中国领导人曾多次重申过这一点,中国政府发表的有关台湾问题和涉及台湾问题的重要文告,如2000年2月发表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2000年10月发表的《200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均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这一点。
  实现祖国统一攸关民族和国家的最高利益,中国政府和人民既有争取和平统一前景的最大诚意,也有阻止“台独”等一切分裂活动的坚定信心和必要准备,任何分裂图谋也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可以说,中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通过非和平方式完成国家统一的可能性,正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实现和平统一。
  (四)和平统一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早在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雷诺兹时就指出:“我们力求用和平方式来实现台湾归回祖国和完成我国统一”,“问题是如果我们承诺我们根本不使用武力,那就等于将我们的双手捆缚起来,结果只会促使台湾当局根本不同我们谈判和平统一。这反而只能导致最终用武力解决问题。”日,他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又强调:我们“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作这样的承诺。如果台湾当局永远不同我们谈判,怎么办?难道我们能够放弃国家统一?”并谆谆告诫说:“我们要记住这一点,我们的下一代要记住这一点。这是一种战略考虑。”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思想。日,江泽民总书记在首次中外记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指出:“我们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但是在这里我们不能承诺不使用武力,我想,不承诺,这更加有利于和平统一。”他在日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的八项主张中继续强调了这一思想。日,江泽民主席在与美国总统克林顿通电话时重申,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仍然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是,在台湾问题上,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原因很清楚,台湾岛内和国际上都有一股企图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的势力。如果出现搞“台湾独立”和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的情况,我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2000年2月,中国政府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为了维护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也为了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政府仍然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不变,仍然坚持江泽民主席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不变,仍然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是,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迹,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
  和平统一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其一,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有利于各方的利益和发展。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和平统一,不仅可以避免造成两岸同胞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有利于两岸同胞感情的融合和团结,有利于台湾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是最好的方式。总之,中国政府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尽一切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正是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中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就尝试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后,中国政府一直努力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近些年来,虽然国际形势和台湾局势均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中国政府争取和平统一的态度始终没有改变。江泽民主席在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中还进一步提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尽管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尽管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使和平统一面临严峻挑战,但只要没有出现《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中列举的“三个如果”的情况,中国政府和人民仍将会尽最大努力、尽一切可能,争取以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其二,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可靠保证。和平只是统一的方式之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从属于统一大目标、以统一为前提的,而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离开了统一,离开了一个中国原则,和平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中国政府1979年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是以当时的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为前提的。完成统一大业攸关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是全中国人民的神圣使命,统一目标的唯一性,决定了手段选择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在这一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也不排除任何方式,包括迫不得已时使用武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统一目标的万无一失,对得起子孙后代,才是对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负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政府在尽最大努力追求和平统一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一种战略考虑。可以设想,在台湾分裂势力采取公然宣布“台独”等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举动的时候,或者无休无止拖延统一的时候,在外国势力干涉、阻挠统一的时候,中国政府难道应该无动于衷,自捆手脚,听之任之吗?在这种情况下,“批判的武器”就应该让位于“武器的批判”。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将对形形色色的分裂行径形成强大的震慑和制约。
  其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台湾岛内一小撮分裂势力及干涉中国统一的外国势力。当前的台湾海峡仍然存在着危机。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一方面台湾岛内有少数的民族败类图谋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充当外国反华势力的马前卒,总想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另一方面,西方反华势力总是不愿意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正不断加紧利用“台湾牌”牵制中国,插手中国内政,企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为两岸关系的改善和最终统一设置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对台湾分裂势力是一种强大震慑,对外国干涉势力也是一种严重警告和制约。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允许自己的领土分裂,也不会允许外国势力制造或支持这种分裂。中国政府在采取何种方式处理作为本国内部事务的台湾问题上,并无义务对任何人作出任何承诺,也决不容许任何外部势力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
  其四,只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使用武力,争取和平统一。保卫本国领土一部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有义务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正显示了我们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其目的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平统一,避免使用武力。如果一旦承诺不使用武力,只会使台湾分裂势力和外国干涉势力有机可乘,有恃无恐,加快分裂步伐,只能使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努力成果白白流失,使和平统一成为不可能,从而最终导致用武力解决问题。对台湾分裂势力和外国干涉势力的分裂野心,我们从来不抱任何幻想,只有不放弃使用武力,做好制止分裂的准备,才能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平、避免武力,才能最终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
  事实上,多年来,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坚持统一,始终坚决而明确地不向任何人承诺不使用武力,才有效地遏制了台湾分裂势力与外国干涉势力的各种图谋,保证了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进展。
推荐给朋友帖子主题: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共&25109&个阅读者&
军号:1280743 工分:135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文章提交者:R9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32-0-1.html
一、知识点内容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和新的领导集体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问题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创新,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再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既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又充分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在“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方针政策。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有力的措施。要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不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要大力发展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开创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局面;要广泛团结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我们也完全有决心、有能力粉碎任何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图谋。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理解台湾问题的实质及由来;展望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掌握党中央对台基本政策,认识到以“一国两制”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心。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台湾问题事关国家主权,民族大义,是倍受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台湾问题是每一位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前准确把握授课班级学生对台湾问题的了解程度以及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在台湾问题上的认识差异,是有效达成本节教学目标的必要前提。从大学生整体状况来看,对台湾问题普遍较为感兴趣,学习热情较高,有探究台湾问题的需求,但不同类别的学生在台湾问题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及思想认识上不仅具有一定差异性,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若干问题。一是对台湾问题把握不足,尤其对于理工类与艺体类学生来讲,往往难于准确回答“为什么说从上和法理上讲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是怎么来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等问题。他们对台湾现状也不了解,对目前、经济、文化多元复杂,民众思想意识混乱、生活分化的状况不清楚;对美国插手台湾问题的复杂国际环境认识不足。二是学生理解台湾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掌握方法上重记忆、轻分析,重结果、轻过程。由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高等教育方式的影响,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工类、艺体类学生,长期以来课堂上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学习主动性尚未充分发挥,一些学生尚不能深入了解和探究对台方针政策的含义、中国政府不同时期制定、贯彻不同方针、政策的缘由及其产生的影响,更不能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由于专业、兴趣、知识基础各方面的原因,理工类、艺体类学生在分析技巧上相对文科生会更为薄弱些。三是对台湾问题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由于部分学生对台湾问题的方针缺乏全面理解,认识上必然会出现偏颇或错误。如有的认为打仗不利于两岸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幸福,不如放弃。有的认为应早日出兵收复台湾。所以,部分学生不能冷静地看待台湾地区的选举、台湾当局阻挠两岸“三通”事件和美国对华政策及国家对台方针、措施等,甚至容易引发偏激和极端的行为。针对上述种种状况,确定如下教学策略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对于基础知识、分析技能、学习态度较好的文科生,可以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增大问题探究难度,让他们在深入理解基本内容、形成正确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总结历史、洞察现实的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对于文科知识储备较为薄弱、但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较强的理工类学生,应该充分结合漫画、视频、图片等大量丰厚的感性材料,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讲授新课,使学生在形象化的生动教学中,受到感化、熏陶,增强对台湾问题的探究欲望和认识能力;对于文化课基础薄弱、专业特长突出的艺体生,应该在进行生动讲解的同时,结合其专业特长适当进行一些探究活动,如画一幅反映当前台海局势的漫画、给《七子之歌——台湾》谱曲等,以最大限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四、重点与难点根据教学大纲、本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学生状况,确定本节教学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和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台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2)难点:如何用“一国两制”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五、导入方法示例[示例1]1.播放视频《台海局势正发生转折》和《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广泛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共新一代集体领导采取了哪些新措施以及对台海局势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我军现代化水平和联合作战能力的显著提高展示了反对分裂的决心与能力。2.引导学生就以上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作简单的评述。3. 导入新课,针对学生认识问题,重点讲清党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示例2]1.播放《海峡炮战》、《走向缓和》录像片断。提出问题:我党几代领导集体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问题上的纲领和方针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2.引导学生就以上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作简单的评述。3. 导入新课,针对学生认识问题,重点讲清党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示例3]1.复习导入。港、澳回归祖国有什么伟大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港、澳回归祖国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为推进海峡两岸的统一,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日益成熟的条件,积累了经验。那么,如何运用“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来解决更为复杂的台湾问题呢?2.引导学生就以上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作简单的评述。3. 导入新课,针对学生认识问题,重点讲清党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示例4]1.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让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问:诗中反映的是哪些人的乡愁?这种“乡愁”是怎样造成的?如何让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2.引导学生就以上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作简单的评述。3. 导入新课,针对学生认识问题,重点讲清党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附:《乡 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示例5]1.用多媒体播放《七子之歌》(含视频),简要介绍其创作背景:20世纪20年代末,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七子之歌》,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流落在外的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2. 启发学生思考:诗人所呼唤的“七子”指谁?他们都回来了吗?为什么只有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如何让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呢?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发展前景是什么?3.引导学生就以上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作简单的评述。4. 导入新课,针对学生认识问题,重点讲清党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六、相关教学资源次序媒体内容媒体类别1《海峡炮战——50年代的两岸关系》视频2《走向缓和——新时期的海峡两岸关系》视频3《台海局势正发生转折》视频4《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视频1.视频资料:《海峡炮战——50年代的两岸关系》与《走向缓和——新时期的海峡两岸关系》《海峡炮战——50年代的两岸关系》包含50年代初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中共炮击金门、50年代中期中共第一代集体领导开始考虑和平解放台湾等。《走向缓和——新时期的海峡两岸关系》包含中美建交、中共第二代集体领导“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告台湾同胞书》、“叶九条”、“邓六条”等)、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蒋经国当局缓和两岸关系的政策、两岸经济交流、“汪辜会谈”等)、李登辉上台及其“台独”言论与活动、中美关系新形势、中共第三代集体领导对台政策(“江八条”、反“台独”斗争、抵制美国分裂中国)等。播放“海峡炮战”、“走向缓和”等视频资料,可以客观展示我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思考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问题上的纲领和方针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进一步把握三代领导集体和新的领导集体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的探索、继承和发展创新的历史过程,把握***“八项主张”、十六大报告关于对台政策的新思想、新政策。2、视频资料《台海局势正发生转折》和《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台海局势正发生转折》包含连战、宋楚瑜大陆行及其与胡锦涛总书记会谈成果、大陆赠送礼物、当前台湾政局的变化(民进党支持率下降、国民党与亲民党支持率上升、民意变化)等。《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日—25日的“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反映了两军在防务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协调,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应对危机的组织协同,表明了中俄两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的共同意志。此视频资料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思考如何广泛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学生体会“台湾的前途在大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的切身感受和共同呼声,体会这一系列军事演习突出反映了我军现代化水平和联合作战能力的显著提高,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我军实现祖国统一的决心与能力。七、教学活动建议1、课堂活动在讲完新课后,可组织学生讨论如下观点:有人认为,围绕着台湾问题,有三种体现不同利益的主张,即:A、大陆:欲统反独;B、台湾:拒统求独;C、美国:不统不独。由于目前在总体实力上,C>A>B,且C支持B抗衡A,B+C>A,因此,现阶段两岸统一会不时地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困扰与挫折;但即使台独浪潮不断高涨,台岛的主流趋向依然持续定位在不统不独状态中却无法改变。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全面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若干阻力与有利因素,理解目前我党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做法,进而深刻认识到:目前两岸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陆社会稳定,经济腾飞,军事发展,有能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无论在两岸统一的进程中会遇到多少困难,海峡两岸最终一定要实现统一,也一定能够实现统一,“台独”没有前途。“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2、课后活动(1)网上开展大学生论坛——我看台海局势,使学生对台海局势具有清晰的认识,坚定祖国实现完全统一的信心。(2)撰写读后感:国民党的前辈于右任,1949年随国民党败退台湾,临终前留下千古悲歌《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阅读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感情,思考造成海峡两岸人民隔绝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3)课后阅读相关材料,撰写小论文。题目自拟。(课后阅读材料见附件)(4)课程实践建议:①试给台湾大学生写一封信,阐述你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看法。②观看相关视频资料,撰写观后感,坚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决心。八、教学评价策略与方法(一)简答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提出了哪些新思想和采取了那些有力措施?(二)课堂提问: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和遇到的阻碍主要有哪些?(三)小论文:我看台海局势九、示范性教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具体教案:见“PPT课件”。十、附件:详细内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一)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绝不容许外国干涉(二)党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三)坚持“一国两制”,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内容分析:(一)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绝不容许外国干涉。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1、台湾问题是国内解放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从历史上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明代以来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别侵占过我国台湾。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署《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政府再度收复台湾。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迫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1948年末到1949年初,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蒋介石确定把台湾作为国民党的存身之地,进而建设成“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1949年1月,蒋介石迫于国民党内部反蒋势力的压力宣布下野后,开始了对台湾的苦心经营。他制定了“建设台湾、闽粤,控制两广,开辟川滇”的战略计划,并设想建立一个“北连青岛、长山列岛,中段联接舟山群岛,南到台湾、海南岛”的海上锁链,使其成为封锁、包围以致反攻大陆的战略基地。为了实现上述计划与设想,蒋介石作了一系列精心准备。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布成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撤到台湾,在美国反华势力的支持下,继续维持着—个所谓“代表全中国”的反共政治架构,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2、台湾问题与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二战后,美国出于自身战略的考虑,扶植和加强蒋介石政权,并且支持蒋介石发功了全国规模的内战。1947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历史转折点,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美国有关官员主张调整对台政策。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李梅上将致函美国国家安全会议、指出:“台湾、澎湖各岛之形势,关系日本与马来半岛间的航路,亦控制菲律宾与冲绳之间交通,如果落在不友好国家之手,美国远东地位将受到损害。因此美国无论如何宜用一切外交及经济手段,使其长期属于对美友好之政权。”从1948年冬季开始,中国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美国感到国民党大势已去,把政策目标从“尽一切力量阻止中共取胜”改为“尽一切力量阻止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决定逐步从中国内战中“脱身”,而集中力量“不让台湾落入中共之手”。1949年8月,美国根据中国国内形势的发展,作出决定,要在台湾“设法加强—个非共产党的地方政府并给予支持”,“美国还应谨慎地与有希望的台湾当地的领袖保持联系,以便将来有一天在符合美国利益时利用台湾自治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一方面扶植日本,将日本变成它在东亚对付苏联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遏制力量,另一方面,加强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经济援助。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发表声明宣布:“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 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美国第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朝鲜停战后,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公然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声称要对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正义斗争,同台湾当局采取“共同行动”。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马祖。美国匆忙从地中海调海军来支援美国在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杜勒斯于9月30日表示,如果中国愿意在台湾海峡地区停火,美国可以劝蒋军撤出金、马。其意图是要在台湾海峡划一条永久停火线,以便实现其“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这—方案不仅遭到中国政府的坚决拒绝,也不为蒋介石所接受。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新中国的壮大,美国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两国关系逐步出现解冻的形势。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但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本质并未改变,仍然把台湾作为其全球战略中“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扶植台湾,阻挠中国完全统一。日美国签署《与台湾关系法》,公然声称,“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这样的期望”;“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运来决定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并为美国严重关切之事”;美国仍将“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这表明,中美建交以后,美国一方面表示遵守中美联合公报,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同时又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基础,继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扶植台湾,并且以中国政府执行和平统一方针为美国执行一个中国政策的前提,从而继续阻挠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日本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长达50年之久,同台湾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台湾回归中国后,日本右翼势力始终怀有重新染指台湾的野心。近年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日益重视利用台湾问题对中国进行牵制,竭力主张全面发展与台湾的官方关系。时至今日,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继续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制造种种借口,施加种种影响,阻碍祖国完全统一大业的顺利完成。(二)党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对于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根据国际形势和两岸关系的变化,积极寻求解决方式和途径,既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又充分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1.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初步探索⑴ 建国初期准备武力解放在渡江战役结束、南京解放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集体领导根据当时国内外局势特别是美国插手台湾问题、阻挠统一大业的形势,提出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和政策。但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海军第7舰队进驻台湾海峡、空军第13航空队进驻台湾,我党解放台湾计划受到干扰和阻滞。⑵ 20世纪50年代中期考虑和平解放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有两大变化:一是国际形势趋于缓和。1953年7月,朝鲜达成停战协议;1954年4月到7月,日内瓦会议签订越南停战协定。二是海峡两岸形势有所缓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日益发展,新中国政权愈加巩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的对华侵略、封锁和遏制政策走向失败,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和紧张关系趋于缓和。正是在上述形势变化的条件下,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开始考虑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1955年5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人民日报》日)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中国在联合国只能有一个代表》一文中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中国,那末台湾的社会制度问题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结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和大陆必须统一。“四目”即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由蒋介石决定;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有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2、第二代领导集体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提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发展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客观上要求国内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这些都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1978年11月,邓小平在缅甸同吴奈温总统的会谈中初步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美日在台湾的投资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向台湾当局和人民郑重表示:“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党在新时期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即①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党可以对等谈判;② 双方在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达成协议;③ 统一后的台湾可保留军队,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特别自治权; ④ 台湾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与同其他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⑤台湾政界领袖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领导,参与国家管理;⑥台湾地方财政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予补助;⑦台湾人民愿回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来去自如、不受歧视;⑧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到大陆投资,保证合法权益与利润;⑨欢迎台湾各界人士与团体,提供统一的建议,共商国是。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第一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他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制度是可以允许的,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破坏他那个制度。”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又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六条具体构想:①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②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③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而不是一个中国。自治不能没有限度,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④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⑤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不现实。 ⑥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国共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延伸阅读:
不抛弃,不放弃...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80743 工分:1358
左箭头-小图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2条记录]&分页:
&对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日胜利的历史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