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恶性通胀现在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

中国目前是通胀 但拿掉“猪”后全是通缩
(原标题:还是通缩?“二师兄”和权威人士都给不了答案)每月例行的又公布了,二师兄的威力再度袭来。CPI连续3个月“破2”让的风险逐渐上升,但与此同时,如果扣掉猪肉,通缩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当前的风险到底是还是通缩?CPI连续3个月破“2”,猪肉价格影响加大“二师兄”最近可不是一般红。一边是国内的猪肉产量跟不上需求,进口猪肉大幅增加;另一边厢,猪肉价格已经连续3个月同比涨幅超过25%,相应带动居民(CPI)水涨船高。国家统计局5月10日公布的数字显示,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3%,涨幅和今年2月、3月持平。在影响CPI上涨的主要原因中,猪肉和鲜菜依然扮演重要作用。今年4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33.5%,影响CPI上涨约0.75个百分点。而鲜菜的价格虽比上月有所回落,但与去年同月相比价格依然较高,同比涨幅达22.6%,影响CPI上涨约0.56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以来的3个月,CPI的月度涨幅均为2.3%,但猪肉价格对于CPI的影响正在加大。今年2月,猪肉价格上涨影响CPI上涨约0.59个百分点,3月时猪肉影响CPI上涨0.64个百分点,而4月,猪肉对CPI的影响进一步达到了0.75个百分点。“二师兄”的威力,看起来是逐渐增强的。“猪周期”还将持续,通货膨胀要来了吗?中国人对于吃这件事向来比较注重。在中国的CPI计算体系中,食品占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食品中,猪肉又是重中之重。因此,猪肉价格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CPI造成重大影响。一般而言,CPI连续保持在2%以上就意味着有通货膨胀的风险。如今,猪肉价格推动CPI连续3个月“破2”,是否意味着中国可能进入通货膨胀?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解读认为,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还是“供应偏紧”。而多数分析认为,“猪周期”的影响下,猪肉价格有继续上涨趋势,但涨幅可能会逐渐变小。水平总体上仍可望保持“温和上涨”。换言之,猪肉价格上涨的“后劲不足”,总体物价出现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有望控制在全年3%的物价涨幅控制目标内。不过,有权威人士日前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部分服务领域价格持续上涨。面对这样的形势,社会上认为的人其实在增加。但还是有人认为,拿掉猪后全是通缩尽管CPI连续“破2”引发了通货膨胀的隐忧,但在一些经济学者看来,如果扣除猪肉的因素,当前中国最大的风险仍是通缩。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就认为:“没有,拿掉猪以后全是通缩”。DT君也,2014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月度涨幅除个别月份外,持续低于2%。2014年、2015年连续2年,中国全年的物价涨幅目标都没有实现。其中,2015年年初设定的物价涨幅目标是3%,最终只有1.4%,是6年来的最低点。长期来看,说中国经济面临通缩风险,并非危言耸听。《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此前的专栏文章则认为,为了对抗通缩,中国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在提高。文章认为:中国国内近期猪肉价格飙涨,可能会促使年中的CPI涨幅触及全年目标(即3%),“温和的”是中国欢迎的。通缩是什么?看看日本过去的30年吧说到通缩的危害,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是日本了。日本过去30年都因为通缩而陷入经济停滞。以1985年日本与西方签订有关升值的“广场协议”为标志,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持续放缓。随着日元升值,日本出口产业备受打击,大量过剩的资金转向房地产、土地等市场,造成了投机热潮。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崩溃,经济加速衰退,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在此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长期处于通货紧缩,地区差距与贫富差距扩大。最近几年,为了抗通缩,日本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其中,“安倍经济学”被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结束日本经济停滞而做出的最积极尝试。但最近,日本国外的一项调查显示,安倍经济学的成效并不明显。日本仍旧未能明显走出通缩。说完了日本,再看中国。一直以来,外界都有评论认为:如果中国处理经济的方式不正确,步入日本式的通缩也并非全无可能。权威人士谈通缩:还不能匆忙下结论目前看来,国内认为中国经济面临风险的人有不少,但也有观点认为最大的风险仍是通缩。到底物价形势会如何演变呢?《人民日报》5月9日刊登的《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一文中,权威人士对于当前的物价形势也表达了看法,从中或许可以看出政府高层对物价形势的判断。在回答当前《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是面临通缩还是的问题时,权威人士表示:还不能匆忙下结论。权威人士表示,一方面产能过剩依然严重,工业品价格总体下降的趋势一时难以根本改变,物价普遍大幅上涨缺乏实体支撑;另一方面,市场流动性充裕,居民消费能力旺盛,出现严重通缩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他又说,我们必须保持警觉,密切关注价格的边际变化,尤其是工业品价格、消费品价格、资产价格及其相互作用。(责任编辑:李莹 HN016)
[责任编辑:robot]2017年到底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2)
我的图书馆
2017年到底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2)
& & 针对不少网友的观点,即央行可以大印钞票,所以不会通货紧缩,只会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今天就谈谈现代纸币的发行机制和原理,网友们就会知道,为什么央行即使掌握了印钞机,也很难对付通货紧缩的道理,不但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1,首先谈谈金银货币的发行原理  金银货币本身是有价值的,所以从皇帝到央行,到普通百姓,发行权利是平等的,谁在山上挖到一块金子,谁就可以用它到市场上购买商品,这块金子就流入市场,你也就相当于发行了一块金子货币。  皇帝和政府其实只有金银货币的铸币权,就是将金银铸成不同重量,成色足的货币,方便使用。  看大清朝电视剧就知道,有种银子叫官银,信誉高,成色,重量足,同时也证明了当时还有民间铸造的银锭。所以在金银货币面前,官民平等。  2,现代纸币是依托债务发行的。  1971年前,现代纸币是依托黄金发行的,其后美元与黄金脱钩,就变成了依托债务发行。  为什么现代纸币要依托债务发行?道理很简单,因为纸币是没价值的,纸币印刷出来后,你不能直接就拿到市场去用,去购买商品,因为这只是一张毫无价值的纸,你用毫无价值的纸去市场购买商品,那无异于是在抢劫。  所以,纸币在进入市场流通之前,一定得赋予价值,一定得携带上劳动价值,办法就是用借出的方式。  例如,美国政府发行国债,美联储开动印钞机印刷美元购买了国债,美国政府拿到美元再花出去,买枪,买炮,发工资,然后再通过税收收回美元归还美联储。没有价值的纸币就变成了携带价值的钱。这就是一种赋予纸币价值的方式,虽然这只是一种远期承诺。  换句话说就是,市场上只能允许携带价值的钱流通,不允许没有价值的纸币在市场上流通。  虽然美国政府只愿意借,不愿意还,但不还就会债台高筑,政府破产。  这样即使政府掌握了印钞机,也不能乱印钞票,这就从源头上制止了恶性通货膨胀。  3,央行印刷的是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  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中,央行印刷的纸币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是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  例如,中国现有约155万亿流通货币M2中,央行印刷的基础货币只有约30万亿,其它80%以上的120多万亿都是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  所以我们今天重点来谈谈信用货币是怎样创造出来的,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信用货币,其实古已有之。  举例1,;大清朝某钱庄有客户存银1万两,该钱庄开出承兑银票2万两,这多出的1万两就是该钱庄创造的信用货币。  古代钱庄多开银票是有风险的,如果走漏风声,钱庄信誉又不高,就可能遭到存银客户挤兑,就可能因此破产。  现代银行体系作了改进,成立了中央银行,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极大的加强了银行创造信用货币的能力。  举例2,某现代银行有存款100亿,上交存款准备金5亿或10亿后,就可以放心大胆的把余下的存款贷出去,不用担心挤兑,因为后面有中央银行撑着呢,  所以现代银行都是尽力扩大存款量,同时尽力把银行存款借出去以获取利息,在这样的不断循环中创造了大量的信用货币。  请网友注意,无论是古代钱庄还是现代银行,创造信用货币有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信用货币必须由借出钱的银行和借钱用的人双方共同创造。缺一方也不行。  所以信用货币实际是由债权和债务组成的,这一点和央行印刷的基础货币是一样的,所以人们对现代纸币的俗称;钱就是债务。  所以现代纸币体系就有了个与金银货币完全不同的特点,现代纸币可以因债务的累积而不断创造货币,又可以因债务的归还或违约而消灭。  简单说就是,现代货币可以随债务的增长而增长,又可以因债务的降低而收缩。简称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应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就是物价上涨和物价下跌。  拉长时间看,可以分为通货膨胀周期和通货紧缩周期,周期时间可以长达几十年。  正确判断一个国家经济是处于通货膨胀周期,还是已经进入通货紧缩周期是非常重要的,将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前途。  甚至对个人的人生和理财都是重要的,谁要能在30年前判断中国处于通货膨胀周期,今天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而且毫不费力。  那么如何判断呢,  在通货膨胀周期,货币增长和债务增长总是一波高过一波的上行。具体说就是总体债务不断走高,伴随M2总量不断走高,一浪高过一浪。  在通货紧缩周期则相反,货币增长和债务增长将一波低过一波。  理论要联系实际,我们可以按以上标准判断中国经济是否仍然在通货膨胀周期,或者已经进入通货紧缩周期。  从1980年到2013年,中国M2货币总量年平均增速高达17%,但是2013年后M2增速明显减缓,已经低于14%,2016年低至11.3%。债务增速也在减慢,这点可以从近2年不断要求降杠杆看出来。  如果我们给M2画个增长历史曲线图,可以看到M2增长在年开始偏离指数增长,进入一个拐点,2016年似乎正在进入一个加速下行拐点。2017年前3个月M2增速更是分别为11.3,%11.1%和10.6%,已经是明显一波低过一波。  所以,据此判断,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通货紧缩周期是大概率了。  现在我们来分析分析央行超发货币的情况;  现在,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网民几乎一致认为央行严重超发了货币,但央行并不买帐,有央行高官被问及是否大量印钞时回答;央行并没有多印钞票,为收购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虽然印刷了20多万亿货币,但都被存款准备金锁住了。  央行官员这话其实也没错,央行确实没有过多印刷人民币,现在存款准备金高达16%,远比其他国家高,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锁住这些用于收购美元外汇储备的20多万亿基础货币,但是,说央行大量超发了人民币却不冤枉。  为什么,因为商业银行创造出的天量信用货币的账还是得算到央行头上。  既然天量的信用货币是商业银行创造的,那为什么还是要由央行负责呢,道理就在于央行是有能力,也有责任限制商业银行过量发行信用货币的。  事实上,央行控制各个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办法很多。  例如,降低存贷比例,现在规定贷款量不能超过存款量的75%,如果降低到60%,就可以大幅收缩商业银行的可供贷款的资金数量。  例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可以减少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量  例如,直接规定银行可贷款数量。  央行每年都要确定一个M2增速,一般是预估GDP增速+预估CPI增速+2到3个百分点,按这个公式就已经超发货币了,再加上实际M2增速在大部分年份要高于央行年初定下的增速目标,这就造成了货币的严重超发。央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例如;2009年M2年初的控制目标只有17%,实际增速达到27%,大大超过了预订M2增速目标。  货币的严重超发不但导致了债务的快速增长,还引起了一个新的麻烦“钱荒”  接下来我们谈谈钱荒,为什么如此巨量货币情况下会发生钱荒,这个知识对我们网民很重要。。。  2013年中国发生过一次钱荒,当时一些商业银行缺钱,向央行借,过去一般是一借就给,这次央行一反常态,不借,结果导致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央行仍然不为所动,直到股市一天暴跌4%,央行才慌了神,连忙释放流动性。  当时的舆论觉得这很奇怪,M2都超过100万亿了,怎么还会缺钱,这钱到哪里去了,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现代纸币体系就是这个德行,钱越多,还越闹钱荒。  为什么,因为货币越多,债务就越多,债务越多,利息量就越大,问题就出在这利息上,  为什么问题会出在这利息上呢,因为利息没有其它办法解决,唯一办法就是央行向市场补充货币。央行每年向市场补充的货币增量不能少于当年总债务产生的利息总量,否则就会闹钱荒,甚至发生债务链条断裂,引发债务危机。  举例1,假设中国最起始货币总计只有100元人民币,甲将这100元钱借给乙,年息10%,乙到年底必须连本带利归还110元,请问这10元利息从哪里来,只能从额外补充的货币中来。  乙可不可以砸锅卖铁来凑这10元利息,不可能,因为市场上就这100元,再卖也卖不出101元来  乙可不可以努力工作多产点粮食,多卖点钱来归还,答案是,也不可以,因为被100元货币总量限制了。  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国家有100亿货币总量,债务总量假设也是100亿,每年产生利息总量5亿,那么该国中央银行就必须及时向市场补充5亿货币,否则就会闹钱荒,就可能导致资金链条断裂。。。  以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为例;  中国现有货币总量M2约160万亿,有债务总额接近200万亿,按年息5%算,每年将产生10万亿利息,理论上每年央行必须向市场补充货币10万亿,也就是必须使M2每年增加10万亿以上,否则就会闹钱荒。  当然,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会缓解钱荒,但也只能是缓解,最终还是要靠补充足量货币才能解决。  所以按照现代纸币体系的运行原理,钱荒是必然的,钱荒也是促成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货币补充越多,债务就越多,利息量就越大,这是个自我矛盾的不可延续的循环。  近年来,央行使用麻辣粉(MLF),酸辣粉(SLF)等短期货币工具来释放货币流动性越来越频繁,量也越来越大,短期工具都快变长期工具了,  许多网友一见央行货币放水,就以为央行在刺激经济,在制造通货膨胀,其实这是冤枉央行了,央行货币放水,释放货币流动性主要是为防止钱荒,防止债务链条断裂,实属无奈之举。  例如,2017年春节前,央行特批给五大商业银行期限1个月的下降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就是想创新一下,免得老是吃麻辣粉,酸辣粉,。。。哈哈  可见央行也是不容易啊,  接下来,我们总结一下现代纸币体系的特点,包括发行方式,通货膨胀周期,通货紧缩周期,钱就是债务,钱荒等等  在简要总结现代纸币体系特点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资本主义为什么会抛弃金银货币和金本位体系,而改行现在的纸币体系。  原因只有一个;为了满足资本的逐利性  我们知道;资本的总公式是;资本1-商品-资本2  这个公式的特点就是;资本2必须总是大于资本1,也就是100元的起始资本,投入商品生产或销售后必须大于100元。否则资本就不会移动,就不会投资。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  例如,鞋子,衣服等等所有商品如果没有利益,生产者就不会生产,销售者就不会销售。  而且,资本的利润率越高越好,资本越是赚钱,资本就越是活跃。资本的增值一定要表现在货币数额的增加上。即100元变200元,200元变300元就好,至于货币本身的价值,资本是不会在乎的,  遗憾的是,在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前,金银货币体系无法满足资本的这种逐利性。  众所周知,金银货币受自然规律支配,无法快速增加,无法满足资本的欲望,所以资本主义近300年历史上,无数商人,舰队奔跑于全世界,除了扩展商品市场外,就是寻找金银。但自然规律就是自然规律,金银不会因为资本的疯狂追求就会快速增加。找矿,采矿,冶炼等等都制约了金银的数量增长。  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资本,在金银增长的自然规律面前也只能举手投降,败下阵来。  如是现代纸币体系应运而生,理论上,纸币是可以无限量供应的,也就可以无限量的满足资本的逐利性。  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纸币也有纸币的运行规律,资本的逐利性最终也会受到限制,  那么现代纸币体系到底有些什么运行规律,或者特点呢。    先插一段,谈谈现在金融界,经济论坛中流行话题,所谓缩表的问题,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对理解现代纸币体系运行规律和特点有好处。  缩表,简要说就是收缩基础货币供应量,但在现代纸币体系中,其重要性已经逐渐淡化了,或者说,对金融货币领域的影响已经没那么大了,远没有像一些网友惊呼的那样,比加息还重要,是真正的狼来了。。。  为什么,  1,基础货币(印刷货币)一旦发出,就与信用货币混到一起了,谁能分得清流通货币中那些是基础货币那些是信用货币。  同样的道理,央行缩表到底缩的是印刷货币还是缩的信用货币,你分得清吗,  所以央行的缩表与银行的收缩信贷是一样的,至少性质上是一样的。  2,银行的信用货币扩张和收缩是由借贷双方决定的,央行的基础货币也是一样,  如果银行收回一笔贷款,不借出了,信用货币就收缩了,如果借款人不从银行借钱,银行就无法扩张信用货币。  如果美国政府不归还国债,美联储就无法缩表,如果美国政府不发国债,美联储就无法扩表。  如果中国的外汇储备不增加了,央行就不能扩表,如果外汇储备减少,央行就缩表了,央行的麻辣粉SLF,酸辣粉SLF都能缩表和扩表,但都是短期货币工具,短期就是短期。  3,决定流通货币收缩和扩张的是存款准备金率和借钱的和借出钱的,央行缩表和扩表是次要的  理论上只要存款准备金率是零,商业银行的信用货币创造能力是无限的,特别是现在现金被电子货币替代情况下。  现在一些网友总是喜欢用所谓基础货币乘数来计算货币的扩张和收缩,例如5倍乘数,但这是受到存款准备金率限制的。没有了存款准备金,银行就几乎具有了无限扩张信用货币的能力。基础货币的多少是不重要的。  另一个决定因素是,必须有人借钱,银行才能扩张货币,没人借钱货币就会收缩,反之也是一样,银行必须愿意借钱出来货币才能扩张,不愿意借出,货币就会收缩,  现在我们举例说明,通俗易懂。  举例,古代某银庄,有客户存银1万两(基础货币),开出1万两银票,老板发现其实没有人真正拿银票来兑现真银,1万两银子还躺在仓库里,大家只是用银票在流通,如是老板开出2万两银票(这多开出的1万两就是钱庄创造的信用货币)  结果,还是只有少量的人来兑现银子,而且老板还发现,人们来兑银子的主要原因是票额太大,如是开出大量的银票,而且还开出许多小额的银票,导致市场上都不愿意用银子来流通了,而是直接用银票来交易,更方便。  这是来钱庄开银票的人也越来越多,因为只需要很少的财产抵押就可以开出银票了。  结果,更没有人来银行兑现银子了,钱庄的银子是多是少其实无关紧要了,(央行的基础货币缩表也不重要了)  但是,该钱庄如果不停止整顿,恢复开出去银票的价值,最终结果就是银票变成纸,因为银票原本就不是真实货币,原本就是一张纸。  这个例子虽然很简单,但也大致说明了在现代纸币体系的某种特征,当银票代替银子,也就是纸币代替黄金后,基础货币的作用就不重要了。  同时也说明,基础货币的多少不重要,但保持货币的价值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注意保持纸币的价值,纸币最终就真的会变成纸。  例如,北京卖出一套500万的房,放出贷款350万,但这房子的价值实际只有100万,却发出了350万信用货币,这就稀释了市场上货币的价值,纸币就往钱变成纸的路上进了一步。  现在,许多网友,包括一些经济热帖作者,甚至许多所谓经济学家都对美联储缩表,央行缩表大惊小怪,原因就是知识范围太狭窄,他们的知识主要来自西方近代经济学,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只是诸多经济学的一个流派,并不代表全部经济科学。  就像古代罢黜百家,独尊儒家一样,孔夫子,孟子只是古代哲学的一家之言,代表不了古代辉煌灿烂的哲学文化。  只用西方经济学分析中国,世界的经济现象,就难免犯下以管窥豹的错误。  接下来继续谈现代纸币体系运行规律和特点  1,现代纸币是依托债务而发,即借方和借出方共同发行的,  这个概念很重要,许多网友都缺乏这一重要概念,总以为央行神通广大,想发多少货币就可以印刷多少货币,似乎央行单方面就可以决定货币的供应量。  其实央行没那么神,除了直接使用的金银货币外,任何纸质货币发行都不是单方面的。  例如,你贷款100万购房,你与银行就共同创造了100万信用货币,M2就增加了100万,没有你的配合,银行就创造不出这100万信用货币。  例如,中国央行现在是依托外汇储备即美元发行基础货币,每收购1美元就发行6.8元人民币(依据当时汇率),没有美元,也就发不出6.8元。  例如,现在有些国家和地区是完全依托美元发行货币,即所谓联系汇率制度,例如香港地区就是依托美元发行港币,有一美元才能发行一元港币。  例如,金本位必须依托黄金发行纸币,有一两黄金才能相应发行一定量货币。  从最基本经济原理来说,纸币是决不能乱发的,因为纸币本身毫无价值,必须附上价值才能发出,因为纸币就是一张纸,左手印钞机印张纸币,右手就拿到市场上去买商品,那无异于抢劫。  印钞机掌握在国家手里,是一国人民对该国政府的无限信任,任何文明国家的政府不能乱印钞票,破坏国家信誉。国家没信誉了,纸币也就会被打回原形,真的变成了纸。  当然,也有敢于以身试法的政府,像1920年代制造超级通货膨胀的德国政府,1949年中国的金圆券,今天的津巴布韦,委内瑞拉等等。  当然,我坚定相信中国政府是个文明政府,一定会遵守货币发行规则,对国家,对人民负责。  但也不排除因缺乏相应的经济知识,而糊里糊涂的搞出不正确的所谓创新。  例如,早10多年前,为了充实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金,拿出上千亿美元外汇储备兑换成人民币向着四大银行注资,当时还被认为是所谓外汇储备使用创新,结果有学者指出这是外汇二次兑换,相当于央行在直接印钞使用。  发现这个问题后,财政部急急忙忙发行2万亿特别国债,从外管局购买了2千亿美元外汇储备,还特地成立了个中金公司来管理这笔资金,这就是今天在股市叱咤风云的大名鼎鼎的中金公司。  例如,我听说近2年央行推出了抵押贷款PSL,这个新手段,货币新工具,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因为商业银行能拿出抵押的资产只能是泡沫资产,用泡沫资产抵押发行货币,离无锚印钞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明白以上道理后,我们再来看现代纸币体系的第二个特点;通货膨胀周期和通货紧缩周期。    现在谈谈现代纸币体系的第二个规律或特点。通货膨胀周期和通货紧缩周期。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原理,所谓通货膨胀周期和通货紧缩周期实际是金本位体系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翻版,或者说是新版本,实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为自我拯救的一个新创作,或者说一个新花样。  为什么,让我们简述一下金本位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大家就明白了。  1,金本位时期是没有通货膨胀的,因为黄金是硬通货,黄金本身是有价值的,所以当物价上涨到超过黄金自身价值时,人们就会主动停止购买,没有人会去购买远超黄金价值本身价值的商品。  例如,某人花费1个月时间好不容易淘沙掏出2两黄金,他决不会用2两黄金,而只会用少量黄金购买只需要几天劳动时间就可以捕获的山羊,野鸡或野兔的。  例如,如果今天仍然是金本位时期,人们是不会去拿几公斤,几十公斤黄金的硬通货去购买北京那高得离谱的水泥,沙子,钢筋建成的房子的。  所以,在金本位时期是没有因货币造成的物价上涨的,只有因供需矛盾的短期的物价上涨或下跌。  2,金本位时期无法不断累积债务,因为黄金的自然增长速度赶不上债务和利息的增长速度,受到金本位限制,银行也难以大量创造信用货币,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繁荣高峰期时,债务链条就会断裂,爆发经济危机。所以金本位时期的繁荣周期和萧条期不长,资本主义早期几乎是7到8年来一次。  3,由于金本位时期没有通货膨胀,也就不会有房地产泡沫,只有以股市为代表的资产泡沫。所以金本位时期的经济危机往往都是由股市暴跌开始,进而很快就引起以生活必需品物价下跌的通货紧缩。经济进入萧条期。  现在我们再来看现代纸币体系下通货膨胀周期和通货紧缩周期。  1,通货膨胀周期又叫繁荣周期,因为这种通货膨胀往往是受到央行控制的温和通货膨胀,这种温和通货膨胀十分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下面简述一下其推动经济增长的原理;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如果一个人不断借钱消费就会增加别人的收入,政府和企业不断借钱投资就会增加别的企业的订单,同时也会增加政府税收,企业利润,个人收入。  例如,你从银行贷款100万买房,这100万就成了开发商,建筑商利润,建筑工人收入,政府税收,  例如,2016年,中国的商业银行总计发放房地产贷款近6万亿,这6万亿就间接变成了开发商,建筑商,钢厂,水泥厂,工人,政府的收入,  6万亿,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收入,造成了2016年中国经济巨大的繁荣。试着想想,没有这6万亿,2016年的中国经济将是个什么样子。  尽管都是借来的,但是人们都希望通货膨胀会继续,只要通货膨胀继续,债务就会逐步减轻,收入还会不断增加。  因此,整个通货膨胀周期就是一个经济不断繁荣的周期。支撑这个繁荣周期的就是受到控制的通货膨胀,而支撑通货膨胀的就是央行主导下的不断超发的货币。当然是纸币。因为只有可以无限量发行的纸币才能支撑这样的通货膨胀繁荣周期。金本位货币体系是不行的。     现在我们来谈谈通货紧缩,从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40多年来,西方资本主义还没有经历过严重的通货紧缩危机。对此,我在前面的相关文中已经说明,美国和日本只是经历了第一阶段的通货紧缩。  日本在1990年房价泡沫破裂,短期内M2从增速10%,快速下跌到增速为零。从此陷入长期通货紧缩之中,但靠着印钞票和财政扩张维持了通货紧缩没有恶化,付出的代价就是日本政府负债超过GDP的200%。  美国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同样是房价泡沫破裂,经过美联储印钞,美国政府财政扩张救市,使得通货紧缩没有进一步恶化,与日本一样,付出的代价就是美国政府债台高筑,负债已经超过GDP的100%。  现在我们重点来谈谈中国的现实情况;  中国正式进入现代纸币体系是在2000年左右,以银行开始实行购房贷款为标志。至今不到20年,但种种经济现象表明,中国已经开始从通货膨胀的繁荣周期转入通货紧缩周期,2017年很可能将以无可辩驳的经济数据证明;  我们可以将这些经济现象大致列出如下;  1,整体上已经失去了偿债能力,目前负债已经接近200万亿,按5%年息算,一年利息总额高达10万亿,而一年新增GDP净额不足5万亿,不足以支付利息的50%。  2,严重的贫富分化,  3,严重的产能过剩  4,严重的经济结构扭曲,高房价压迫实体经济  5,大量的不劳而获者,炒房,炒股发财的,吃利息的,吃房租的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光中央财政2016年就支付近5000亿利息  6,M2增长乏力,推动M2增长的借出方银行越来越垃圾,竟然玩起了同业之间的钱生钱游戏,而借钱的两大主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贷款都难以持续;  例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经接近GDP总额,明显不可持续,投资效益持续下降,导致资金来源萎缩,固定资产投资筹资越来越难。  据湖南省统计局报告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经占到该省GDP总额的89%,投资效率已经从2011年的0.36,下降到0.08,即每投入1元只能产生8分钱经济增长量。  例如,居民的房屋贷款,2016年仅仅降低10个点的首付,就导致一线二线城市房价暴涨,不得不大幅收紧房贷政策,依靠房贷来推高M2已经难以为继。  这些经济现象都清楚表明,通货紧缩已经不可避免,通货紧缩对经济危害性的原理也很简单,与通货膨胀的繁荣时期相反,一个人的支出减少就是另一个人收入的减少,  简单说,如果2016年房地产贷款不是6万亿,而是3万亿,开发商,建筑商,政府税收,工人收入就少了3万亿,那2016年经济岂不是风声鹤唳,哀嚎一片。  还可以挽救吗,现在唯一有点效果的就是财政扩张,因为政府总体债务还只有GDP的50%左右,仅有的这点余地最好留到房产泡沫破裂时使用,美国日本房产泡沫破裂的经验告诉我们,到时将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来救市,  接下来,我们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分析,在通货紧缩下的中国经济将可能怎样演变,包括网友们都关心的理财和房价。  现在我们来谈谈,通货紧缩下的中国经济可能的演变以及网友们关心的理财和房价;  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近2年央行的两大明显政策失误,正是这两大失误导致了今天的资本行政管制和房价的行政管制,对中国经济的下一步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1,日,央行在外汇交易市场主动将人民币兑美元贬值1000个基点,约2%,当时央行的理由是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范围,加速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这就是著名的811汇改。  结果出乎意料,以香港为代表的离岸人民币交易市场,国际汇率炒家借机大肆做空人民币,大肆打压人民币汇率,几天内人民币兑美元贬值超过4%,导致国内外一致看空人民币,形成明显的人民币贬值预期。  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央行耗费了超过5千亿美元外汇储备干预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效果仍然不佳,最后不得不大幅收回人民币海外流动性,同时国内加强外汇管制,终于暂时稳定了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汇率是暂时稳定了,但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严重倒退,  之所以出现这次明显失误是央行错估了形势,忽视了离岸人民币交易市场的巨大杠杆作用,国际汇率炒家利用离岸市场的杠杆作用撬动庞大的人民币汇率,手握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央行也败下阵来。  2,2016年3月,央行下调房贷首付比10个点,首付比从原来的30%和40%下调到20%和30%,结果同样出乎意料,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同时出现了危险的首付贷,不得不在国庆前夜发出930限购令,接下来一连串的行政限购措施锁住了房价。  为什么说,这次下调首付贷也是央行的严重失误呢,  因为央行下调首付比的目的绝不是要推高房价,而是要推高M2,央行官员认为增加房贷可以推高M2,  2016年年初国务院工作报告决定M2增速控制在13%左右,央行知道难以完成,才出此下策,结果创下大祸,导致被迫对房价实行行政管制。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今天四大资本市场就是汇市,房市,股市,债市,现在汇市,房市已经因央行两次失误而被迫行政管制。  假如股市也大幅下跌,也被迫采取行政管制,那么汇市,房市,股市三大市全实行行政管制了,离计划经济就只有一步之遥了,何谈市场配置资源,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推荐网友介入股市的原因,以今天的经济形势,管理层将不得不防范股市大幅下跌,再造一次股灾。  以政治局会议精神,严防金融风险,再搞出股灾来,流死鱼先生恐怕得提着自己的头去见老大了,(哈哈,开个玩笑,仅供网友参考)     现在再举两个较远的历史事例来说明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些独特的地方,就会知道中国经济下一步变数还是会很多,不能简单的拿经济规律说事。  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泰国,印尼,马来西亚,韩国等亚洲国家货币大幅贬值,亚洲地区风声鹤唳,当时舆论认为中国也会被波及。人民币也会贬值。  时任中国总理的朱先生在国际公开场合誓言人民币不会加入贬值,赢得国内外一遍赞扬声。  其实,朱先生在此不过是做了个顺水人情,因为当年人民币刚刚在1994年大幅贬值,从5元多贬值到1美元=8.3元,人民币根本就没有贬值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当时中国金融系统对外实际是封闭的,根本就是门窗紧闭的,尽管外面的亚洲金融危机闹翻了天,对中国金融系统根本就没有什么影响,除了对外贸有点干扰。  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世界一片惊慌,各国政府纷纷开动印钞机救市,中国也不例外,货币政策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推出了著名的4万亿救市计划。从防通胀的货币紧缩,一下子跳到极度宽松的货币刺激政策。  现在回过头看,当时中国的反应明显过头了,形象的说是美国得病,中国吃药,因为当时的中国各大银行只买了很少量的美国理财产品,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只是对外贸易短时间内大幅下降,房市被吓得栽了个跟头。  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金融系统正在加快对外开放的改革,所幸改得慢,没有赶上次贷危机,一个漂亮的歪打正着,躲过了美国这场所谓百年一遇的次贷危机。  通过以上两个活生生的事例,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外部金融风险要波及到中国,一定得有波及的渠道,即。内外金融系统一定得是相通的,通联得越紧密,影响就越大,就像长江与大海一样,就靠着上海黄浦的那个有限出海口,海上风浪再大,长江也只是起点波波而已。  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表面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实质上还有很大的隔阂,特别是金融系统,开放程度更低,这就是西方国家迟迟不愿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原因,如果说,中国经济整体对外开了个大门,金融系统不过是开了扇窗而已。  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很大变数,预测和剖析中国经济演变不得不认真考虑这类变数和特点。  现在许多网友,甚至主流经济精英,都在谈论美国加息,缩表,好像美国加息缩表就会造成中国经济崩溃,房价暴跌。  如果我们明白了以上“变数”的道理,就知道不必大惊小怪,对中国金融影响大了就可以关窗,对中国经济有威胁了就可以关大门,你奈我何。因为中国政府有这个能力,说到做到,这是像巴西,阿根廷甚至俄罗斯类所谓民主国家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从经济原理上看,很简单,就是通过关窗关门隔断中国资本与世界资本的联系,资本就只能老老实实在国内流动了。  我提出,面对美国加息,缩表,可以关门关窗来降低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同时提出人民币在通货紧缩环境下有可能升值,对这种观点有网友表示不理解,今天我就进一步深入阐述自己的观点,欢迎网友批评指正,加入探讨;  1,美国的加息,缩表类的金融经济政策是通过什么渠道影响中国经济的。  很简单,就是通过资本的自由流动来影响中国经济的。因为资本是无国籍的,哪里利润高就往哪里跑。  例如,美国加息,美元就会回流美国,因为利息高了,  有网友一定会问,人民币利息比美元高得多,为什么美元不往中国流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人民币是不能自由兑换的,人民币资本项目下是管制的,人家美元流进来了,你突然加强资本管制,流不出去了,咋办。  过去的事实也是如此,这几年外汇储备高企,好像用都用不完,所以人民币经常项目实行了自由兑换,对普通百姓来说,一年5万美元额度的兑换,汇出很自由,几乎没有障碍。  风云突变,仅仅几个月时间,美元的兑换和汇出就受到了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尽管外管局官员说,换汇额度没变,汇出政策也没改,但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掩耳盗铃没有实际意义。  例如,香港富商李嘉诚早两年卖掉大陆房地产,兑换了超过200亿美元汇出境外,虽然他的楼房没有卖到最高价,但现在即使能高价脱手,这200亿美元还能顺利汇出去吗,明里暗里的障碍会让他有苦说不出,火烧乌龟肚子痛。  什么叫老奸巨猾,这就是老奸巨猾,李嘉诚有东方人的奸猾(智慧),正宗西方老外呆呆板板的,锁你没商量。  所以,资本管制就是限制了资本的自由流动,也就限制了资本在国与国之间的逐利性。也就反过来,大幅降低了美元加息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2,为什么在通货紧缩环境下,人民币可能对美元升值  人民币升贬受两大因素影响;  1,人民币本身的币值,也就是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也叫人民币与美元的平价购买力,即;购买同一篮子商品需要多少美元或多少人民币。  按目前的估算,美元与人民币的平价购买力大约是1美元比4.5元左右。就是说用1美元能买到的商品,用4,5元人民币就可以买到。  现在人民币兑美元高达6.90元,所以,就人民币币值来说,人民币并没有贬值压力,反而有升值压力。  所以,央行汇改,自贬人民币1000个点,首要原因并不是人民币被高估了,而是要为人民币的继续超发留出空间,因为要保住GDP的6.5%以上的增速,需要加大投资,加大货币放水,但货币放水会导致物价上涨,减低人民币币值,所以适当贬值人民币就可以为人民币继续超发预留空间。结果正中国际做空人民币炒汇资本下怀,(我在前面文章已经说过,不再啰嗦)  所以,目前人民币币值实际是低估的,如果加上通货紧缩,人民币总量增速减缓,人民币当然就有升值压力了。  接下来谈第二个因素,人民币与美元的供需矛盾    现在谈谈决定汇率的第二个因素,人民币与美元的供需矛盾  众所周知,商品价格不但由其本身价值决定,而且受到供需矛盾的影响而上下波动。  货币也是商品,所以货币的价格也会受供需矛盾的影响,而汇率就是一个国家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  例如;人民币的购买力大约是1美元=4.5元,这就是人民币的价值,而最新汇率1美元=约6.9元就是人民币的价格,相对于人民币的价值,6.90元的价格是被低估的,这个价格是由人民币与美元的供需矛盾决定的。  那么具体是什么样的供需矛盾在影响着人民币的价格呢?供需因素很多,大致有如下几点;  例如,人民币现有约170万亿流通货币总量,现有外汇储备约3万亿美元,按最新汇率折合成人民币约20万亿,每8元人民币只对应1美元,意味着每个中国人只要8元钱中拿出1元来兑换美元,3万亿美元就会兑换精光,人民币就会大幅贬值。  现实是,如果大家都对人民币有信心,不去大量购汇,人民币就不会贬值,就会保持坚挺。  但人民币超发越多,人民币总量这个分母就越大,外汇储备这分子就越小,人民币潜在贬值压力就越大。  例如,供需矛盾还会受人为的炒作,在汇率市场上,汇率炒家利用货币杠杆来人为抬高或减低人民币对美元的价格,  人为炒作汇率是非常厉害的,就像炒作大蒜,生姜一样,价格被炒高时,农民可以多赚一点,被炒低时,农民血本无归。  一个国家的本币汇率也是一样,如果被国际汇率炒家抓住机会,会导致该国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的不良后果。  当年的泰国货币泰铢,遭到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攻击,泰国央行缺乏应对经验,动用国家外汇储备在汇率市场干预,结果外汇储备耗尽,泰铢大幅贬值,至今20年过去了泰国经济还没有完全从那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教训深刻。  这次人民币的贬值,就是一次应对失误,811汇改,给国际汇率炒家抓住了机会,借机在离岸人民币交易市场大肆做空人民币,央行动用大量外汇储备干预,耗费超过五千亿美元也没有能打退国际炒家,直到人民币贬值到1美元=约7元,这个关键价位,央行才下决心收缩人民币海外流动性,稳住了人民币汇率。  动用外汇储备干预的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汇率没保住,还白白耗费了数千亿美元,这是央行的一次明显的技术失误,同样教训深刻。  这也是我劝网友暂缓购买美元的一个原因,有了这次经验教训,央行不会再给国际炒家机会的,  所以,我劝那些还在眼巴巴期望人民币大幅贬值,还在寄希望这次美元加息,缩表会引发人民币再次大幅贬值的网友,别抱幻想了。人民币不会再次大幅贬值的,  相反,由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通货紧缩周期,M2增速将大幅减缓,资本管制将减低美元需求,人民币下一步更可能是升值,而不是贬值。&我们来谈谈网友们都十分关心的房价,因为要谈通货紧缩下中国经济的下一步演变,无法避开房价这一中国经济头号难题,也是无数刚需购房者纠结于心的头号难题。  中国今天的房价已经被十道金牌的行政手段锁住了,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罕见的,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几乎从未经历过,那些西方市场经济政府也没这个能力,所以,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直呼看不懂中国经济。  问题是,中国现在整体上是个市场经济国家,搞市场经济就有市场经济自身的运行规律,行政手段可以奏效于一时,但最终还是斗不过市场经济规律。即使像中国这样拥有超级行政执行力的国家也不会例外。  例如,19世纪初,人类建造了超级巨轮泰坦尼克号游船,看上去十分巨大的船体让人无法想象如此庞然大物会在首航中就沉没于大海。  然而这个事实却发生了,道理很简单,因为泰坦尼克号虽然十分巨大,但与浩瀚大海比较,仍然只是沧海一叶。  这种看上去十分强大的对房价的行政干预,其实只是人类自以为是的挑战经济规律的雕虫小技而已。  对此,我曾经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行政手段就像一块大石头,压住正在生长的一根豆苗,豆苗虽然顶不动大石头,但一定会绕过大石头,顽强的从大石头旁边生长出来。。。  扯远了,现在我们具体分析一下用行政手段锁住房价对中国经济下一步的演变会可能有些什么重大影响,或者说将如何收场。   那么,被行政手段锁住的高房价下一步将会怎样演变呢  1,房价将涨不上去,也跌不下来,房价将在一个小幅的范围内波动,这主要是指一线和部分二线近一年房价大幅上涨的城市,而其它城市将因城而异,只能看当地具体情况了。  例如,有的房价没怎么上涨的城市也跟风搞行政限购,限售,这其实是地方政府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企图利用行政干预,让房价按地方政府的主观愿望走。  2,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管理层将遇到是否要放开房价的决策大难题。原因就在于房价是被锁在高位上,是锁在了房价已经形成了巨大资产泡沫的高位上,  这是有极大风险的,因为这就类似将股市锁在6000点,5000点的泡沫点上,在这个高点位禁止做空,限制股票的买卖。股指是跌不下去了,但下一步怎么办?神仙都没法预测。  问题是,到时管理层将不得不作出决策,以我的观点,最终将不得不放开房价,  为什么,因为经济形势比人强,因为到时经济形势将很可能会演变成如下状况;    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我预计经济将会发生如下变化;  各项经济数据将会呈现明显的通货紧缩特征;  例如,GDP增速将继续下行,有可能跌破6.5%  例如,M2增速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有可能跌破9%  例如,CPI,生活必需品物价增速将会较长时间维持在1%左右  例如,PPI,PMI,企业利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等都会持续下行。  例如,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  等等,这些都会要求管理层必须做出决策,是否要开动印钞机或财政扩张。如果管理层决定财政扩张,那么管理层将会很快发现,货币投下去效果微微,因为高债务,高房价压迫了实体经济,使得资本投资回报率无法提升,  至此,管理层将无可回避的必须做出决策,放开房价,允许资产泡沫破裂。  最近有经济专家说,底线就是泡沫不能破,据此推测,管理层的理想愿望是;用行政手段锁住房价,然后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使老百姓收入保持增长,这样房价不涨,收入涨,房价与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从而实现房价的软着陆。  说实话,如果真的能做到,我真的要预先恭喜这些经济精英们了,因为他们不但将毫无悬念的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还将超越西方现代市场经济学,让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萨伊,等等,甚至大名鼎鼎的马克思也会自愧不如。  还有经济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改善,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科技正在不断创新等等,将会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不过,我认为这些改善即使真的取得了很大成绩,恐怕也改变不了中国的通货紧缩状况,也无法在高负债和房价泡沫不破裂的情况下推动经济增长,成为所谓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为什么,让我们从经济增长的最基本原理分析分析。    中国的经济精英和管理层之所以敢于锁住房价,维持资产泡沫不破裂,原因就在于寄希望于经济结构改善,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科技创新,以为只要这些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不断加强,即使房价不跌,资产泡沫不破,也能维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但从经济增长的基本原理分析,这只是一厢情愿,难以做到的。现在我就来分析分析;  资本主义300多年经济增长历史上,有两种截然对立的经济增长观点;一种是以亚当斯密,萨伊等古典经济学家为代表,一种是19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后崛起的凯恩斯学派。  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增长要靠勤劳和节俭,以勤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节俭增加积累,再将尽可能多的积累用于投资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反对吃光用光。  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创立了著名的萨伊定律,该定律明确反对从消费端刺激经济,因为生产也是消费,供给创造需求,萨伊就是著名供给学派基础理论的创始人。  与他们的观点完全相反,凯恩斯有句名言;有钱不消费,如同犯罪,极力主张以扩大消费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  其实,从货币角度看,这两种观点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或者说是受到了两种不同货币体系的影响;  亚当斯密和萨伊的经济增长观点是建立在金本位货币体系上,而凯恩斯的理论则是建立在脱离了金本位的现代纸币体系上。  为什么,让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一下;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靠两大要素,第一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第二就是投资,二者缺一不行,有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才会有积累,有了积累才会有投资,反之亦然。  在亚当斯密时代,执行的是金本位货币制度,金银的自然增长数量是有限的,因此要想积累货币,积累投资资本就必须节约,就不能吃光用光。否则投资资金从哪里来。  到了凯恩斯时代,各国政府为了拯救经济危机,纷纷开动印钞机,逐步突破金本位限制,到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世界从此进入了理论上可以无限量印钞,无限量提供货币的时代,凯恩斯主义也从此大行其道,成为主流经济学,与此同时,老百姓开始大量借贷消费,政府开始大量借贷投资,也就是说投资资金来源将不再依赖于积累和节俭,而是可以直接来自印钞机和信用货币。  当我们明白以上科学道理后,我们再来分析,为什么中国不能依靠经济结构改善,科技创新,所谓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来推高经济增长;  众所周知,无论是经济结构改善还是科技创新,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如前所述,单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不能推动经济增长的,必须还要增加投资。  问题是,由于政府可以用借贷的办法获得投资资金,不再依赖积累,也就不再依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为只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能提供积累。  所以,在一个依赖借贷,依靠不断超发货币推动经济增长的经济体,任何类似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努力也就作用微微,效果有限,而且我们可以举出近年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例子来加以证明;  例如,以苹果智能手机为代表的通信技术革命开始于2007年,正好是美国次贷经济危机爆发的同一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次手机通信技术革命比起那些划时代的蒸汽机,电力类的科技发明毫不逊色,但,即使是这样伟大的科技创新也没能挽救西方的经济危机,从次贷经济危机2007年爆发,十年过去了,伴随着手机通信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世界依然挣扎在经济缓慢增长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例如,马云的淘宝网购,也是一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技创新,每年以两位数的爆发式增长,但对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无明显作用,反而引起了街头门面销售的萧条。甚至还被诟病对中国经济增长起了负面作用。  所以,那种希望在高负债,高房价下,依托经济结构改善,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等,来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的良好愿望恐怕是不现实的,是不符合基本经济原理的。。。&现在从最基本经济原理谈谈什么是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增长既要靠劳动生产率提高,还要靠投资,缺一不可。  明白这个道理很重要,分析经济问题只有从最基本的经济原理入手,才能透过表面经济现象,把经济问题看深看透,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要介绍的这个经济增长道理在现代经济学里是不愿提及的,这个道理见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记得十多年前,有位高官跑到某大学号召学生多消费,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充分说明这位高官没有读过《国富论》,间接说明他身边的经济谋士也只是凯恩斯主义信徒,知识贫乏和单一。  还是举例说明,通俗易懂。  举例1,某原始部落有200人口,其中有100个劳动力,  第一年这100个劳动力捕获的野羊,野鸡,野兔等食品刚好够全部落200人吃饱,这意味着该部落没有多余的积蓄。没有能力投资发展经济。  第二年,劳动生产率提高,这100个劳动力捕获的食品除供全部落200人吃饱外,还多出20%,这多出的20%就是积蓄,也就是说,第三年该部落只需要80个劳动力从事捕猎食品的工作就可以养活全部落人口了。多出来的20个劳动力就可以安排修桥,修路,盖房,该部落的经济就发展了。  不过一个关键条件就是,这多出来的20%积累不能吃光用光,必须拿这20%的积蓄去安排多出的20个劳动力修桥,修路等,这就是投资。  假设,该部落的酋长号召大家节约,省吃俭用,又结余了10%的食品作为积累,再投资安排10个劳动力去从事先进捕猎工具的研究和制造,就为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潜在动力。  简要总结一下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明白如下道理;  1,经济要发展,首要条件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有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会有积累,有积累才有了投资的能力  3,有投资,才会有新的道路,桥梁,经济才会发展  4,有了积累,还必须节约,如果海吃海喝,把积累吃光,就失去投资能力,没有投资就没有了经济增长。  所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说得很清楚,要获得投资的资本,不但要勤劳,还要节俭,资本来自于节俭,而不是来自勤劳,没有节俭就没有资本,没有资本就没有投资,没有经济发展。  所以,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是绝对不会鼓励消费的,更不会鼓励寅吃卯粮的借贷消费的。  然而,今天的经济现实是,无论是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都在鼓励消费,不但鼓励把当期收入吃光用光,还鼓励借贷消费,寅吃卯粮。而且,消费者也发现,借贷消费的反而占便宜,因为通货膨胀使债务不断减轻,  例如,美国一些年轻人习惯信用卡消费,消费完这个银行的卡,再消费另一个银行的卡。好不潇洒。  例如,买房贷款,首付比越低越好,贷款期越长越好,贷款越多,越占便宜,让那些老老实实靠积蓄买房的人惭愧不已,后悔不已。  面对这样的经济现象,被尊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先生如果醒过来,不是被气死,就是要哭晕。  那么到底是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错了呢,还是今天的现代市场经济学错了,  我的观点是,在通货膨胀周期,经济现实不断证明是现代经济学对了,证明凯恩斯经济学对了,不过,不幸的是,在通货紧缩周期将证明是亚当斯密对了,是古典经济学对了。  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在经历长期的通货膨胀繁荣周期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病和后果正在不断涌现。。。。,例如债台高筑,产能过剩,贫富分化等等。  要搞清这些弊病产生的来龙去脉,我们还需要学习古典经济学的另一重要经典理论,著名的“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的研究成果,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似的理论,堪比物理学理论中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萨伊定律有如下一些简要特点;  供给创造需求  生产就是消费  市场总是能自动实现生产与消费平衡,没有生产过剩  货币只是交易中起一瞬间作用  我们还是举例说明,通俗易懂。  举例,  某原始部落的以物易物交易市场,有一些猎人携带自己的猎物前来市场交易,  1,总计市场上有野羊100头,野兔500只,野鸡500只。这就是市场上最大的供应量,也是市场上最大的需求量。  2,这时来了个猎人,携带10只羊进入市场交易,还有个农民携带100斤大米新产品来到市场交易。  这样市场上野羊总量增加了10只,同时还增加了100斤新产品大米,供给的商品总量增加了,也就意味着商品的需求总量也同时增加了,这就是供给创造需求。  3,那么市场上的猎人们,农民们是怎样给自己的商品定价的呢,定价的原则是什么,很简单,这就是成本计算,每个人都会尽量以高价卖出自己的商品,当自己的商品低于成本时,就会拒绝卖出。那么什么是猎人或农民们计算成本的依据呢,这就是耗费在商品中的劳动时间。也就是商品的价值。  例如,某猎人携带2只野羊来市场,打算交换野兔,他平常需要耗费10小时劳动时间捕获一只野羊,平均要2小时劳动时间才能捕获一只野兔,这样他交换最低价就是一只羊要换5只野兔以上,如果低于5只野兔,他就会拒绝交换,例如只能交换到4只野兔,就不会交换了,因为该猎人会宁愿自己去捕猎野兔更划算。  所以,市场上每个交易的劳动者都会各自计算自己商品的成本,力争卖个好价钱。力争多交换到较多的商品。同时也会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低捕获或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同时也会力求向市场上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  所以,萨伊认为在这样自由竞争,价格不受干扰的市场上,商品的供需矛盾总是平衡的,也就是生产与消费总是平衡的,不会出现生产过剩  4,假设市场管理者因某种原因对市场进行干预,例如,允许用借条购买野羊,就会导致人们购买野羊的能力增强,野羊销量也会增加,价格也会上涨,结果导致大量的人参与野羊的捕猎,圈养,销售等,如果这时市场管理者允许更多的用借条购买野羊,野羊价格会更快上涨,野羊产业大发展,从事野羊行业的人也获得超额利润。  一旦野羊需求饱和,价格下降,野羊产业衰退,野羊产业就会出现产能过剩。  所以,萨伊反对人为干预市场,更反对这样从销售端刺激野羊消费,认为从消费端来促进生产是愚蠢的。  好了,当我们明白萨伊定律的基本道理后,我们再来具体分析当今中国的债台高筑,产能过剩,贫富分化到底是怎样产生的。。。。    网友们都非常关心房价问题,今天就再深入谈谈房价问题,用最基本的经济原理来分析分析,理论是用来联系实际的,理论不能不谈,但空谈理论也是不行的。  要谈现在的高房价,就得从房价是怎么涨起来的谈起,要知道几十年来,千万种物价都在涨,唯有这房价涨的离谱,涨得亿万人牵肠挂肚,涨得无数人撕心裂肺,寝食难安。所以房价的这种疯狂上涨一定有其特定的原因。  其实原因很简单,始作俑者就是1998年的相关部门的一纸文件,一份银行可以实施住房购买贷款的红头文件,从此中华大地就开始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房地产造钱运动;  这个运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大约是从2000年到2006年  这时大部分老百姓对借贷消费还没有概念,普遍认为借钱不是什么好事,银行也比较谨慎,贷款期限一般在15年期以下,即使这样也极大的提高了老百姓的购房能力,许多用现金买不起房的,借助贷款也买得起房了,在购房能力大幅增强的情况下,中国的房地产开始起步。城市里到处是建房工地。。。  本人也在2000年贷款35万买了套房,网友别误解,本人当时并非先知先觉,而是确实拿不出那么多现金,这也是本人亲身经历,证明贷款增强了人们购房能力的实际例子。  现在我们用经济原理来分析一下这个中国房地产发展的第一阶段。  这就是典型的萨伊定律中的用借条买某种商品,这种允许贷款购房的政策大大增强了人们的购房能力,理论上说,如果房贷是10年期,20年期,30年期,也就是10倍,20倍的增强人们的购房能力,  正如萨伊定律所指明的一样,这种典型的从消费端刺激经济的办法必定会带来该商品价格的上涨,必定会带来产能的过剩,生产与消费的失衡,。。。  第二阶段,赚钱效应阶段 大约从2007年到2013年  随着房价的逐步上涨,赚钱效应开始显现,买了房的,从事房地产开发的都证明了,最赚钱的发财办法和高利润行业就是房地产。  赚钱的示范效应,以及10倍,20倍增强的购房能力的推动,导致房地产业以2位数的速度增长,进一步推动房价上涨,房地产业进入了一个房价上涨,推动更多资源进入房地产,更多货币进入房地产,又进一步推高房价。。。中国房地产业进入一个自我强化的上升循环。  用现代纸币发行经济原理分析一下;  这样一个日渐上升的自我强化的房地产业循环靠什么支撑呢,靠的就是可以无限量超发的纸币体系,没有源源不断的货币超发,就不会有什么房地产今天的繁荣。  换成是金本位货币体系,可能吗,根本就不可能。  例如,你贷款100万购房,这100万就是你与银行无中生有共同创造的信用货币,这100万就成了开发商的收入,建筑商的利润,你就为中国房地产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遗憾的是,你也为中国经济日益增加的债务贡献了100万,哈哈。  当我们从经济原理上明白中国房地产繁荣的秘密后,我们就知道,那些经济学者鼓吹的什么土地升值,房子升值其实不过是忽悠。任志强先生的什么土地短缺,城镇化之类的供需矛盾不过是瞎扯而已。  不信吗,一句话就可以让这些经济精英张口结舌,无言以对;银行全部停止房贷试试,看看房价还会不会上涨。恢复金本位试试,看看房价还会不会上涨?  第三阶段,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绑架刚需购房者阶段,大约是从2013年到今天,    现在谈中国房地产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绑架了刚需购房者,大约从2013年至今天-2017年5月。  中国房地产波澜壮阔的发展到2013年,终于显示了疲态,随着经济增速的下行,房价也开始了松动。2014年更是开始明显滑坡,房价下跌,土地流拍,成交量下滑等等,原本这是很正常的,市场经济中的商品有涨就有跌,涨过头了的房价下跌是好事,不是坏事,有利于商品价值的回归,经济结构失衡的恢复。  非常遗憾的是,此时的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房地产业已经发展成地地道道的支柱产业,与中国经济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格局。  房地产上游连着钢铁,水泥,玻璃等等,下游连着建材装修,家电,相关的产业链条十分的长。最为关键的是,房地产业还连着地方政府的财政,GDP增长。这才是最要命的,没有了房地产的增长,地方政府的财政就会告急,GDP就不保。特别是GDP增长,那是各级管理层至高无上的执政目标  房价不能跌,房地产业不能垮,成为各级政府官员的共识,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保房价,救房地产业的经济运动开始,凭借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超强行政执行能力,原本气息奄奄的房价又起死回生,房价又成了一头气势如虹的疯牛。  这疯牛有多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以限购,限售等12道金牌的行政手段都没把这头疯牛完全制服,至今部分城市房价还在蠢蠢欲动。。。  强大的行政执行能力干好了,干对了,那是是事半功倍,要是失误了,其危害性也会被放大,而且要纠正起来还特别难。  这不,从2016年国庆前夜的930限购令到现在产生了一个新问题,这就是高房价已经绑架了刚需购房者。  为什么这么说,  假设一年后房价下跌50%,那么几乎所有在2016年,2017年刚需购房者所购的房子就都成了负资产,原本房价下跌,房产变负资产在世界各国也很常见,不应该有超出经济之外的危害性。  问题是,房地产却有了中国的特色,原因就是这如同道道金牌的限购,限售行政手段。  大家想想;  如果前面是个高房价的大坑,现在的限购令如同把排队走向这个大坑的投机购房者,住房改善购买者都挑出来,专把这些刚需购房者赶入大坑。  当然这不是管理层有意的,是出乎大家意料的结果。但对于这些可能背上负资产的刚需购房者能不能想得通就难说了。因此引发不良社会后果都有可能。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房价在绑架了中国经济的同时也绑架了刚需购房者不是杞人忧天。  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层解决高房价的难度,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用行政手段解决市场经济问题是可能付出更加高昂代价的。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回想当年1958年大跃进时,在取得经济大跃进的同时也暴露许多问题,当时有人谏言调整被拒,结果丧失了1959年一年的宝贵经济调整时间,导致1960年三年经济大倒退。。。。  我们不应该再有类似失误。  接下来再进一步学学基础理论,谈谈萨伊与凯恩斯的分歧要害在什么地方。。。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通货紧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