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做生意合伙好还是单干最该注意哪些 朋友之间也不妨“约法三章”

当前位置: >>
申论阅读材料100篇
申论阅读材料 100 篇【 2013 年度】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1.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只争朝夕”上个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两会期间,收入分 配改革方案的具体落实也成为焦点。从 2004 年国务院宣布开始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到 2013 年方案正式出台,历时 9 年,各种利益博弈充斥其间。代表委员呼吁,“收入分配改 革的顶层设计方案用了 9 年的时间,细化措施不能再用 9 年,不能再等了!”(据《中国青 年报》) 代表委员的“不能再等 9 年”,反映的是希望收入分配改革快一点落地的心声。 收入分配改革是系统性调整, 涉及范围广大, 不可能不采取较为稳妥的推进方略。 比如, 一次分配应该追求的效率和公平, 因为不同行业、 岗位的特性而难以权衡; 二次分配的改进, 需建立在财税体系改革取得成果的基础上; 三次分配, 则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充分发育和可靠 的公信力水准。而且,真刀真枪的改革不可能在静态的理论架构中完成,而只能深入到现有 业已固化的格局中推进。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分配改革的复杂性。 这几年时常可闻的有关 博弈,就是这种复杂性的外在体现。 复杂性决定了收入分配改革的节奏不能是激进式的,但是,也必须看到,即使存在诸多 客观因素的制约,收入分配改革也无法再像过去拖延迟滞。 一方面,收入分配改革能否推进,决定着能否找到可靠的经济增长点。在外部环境仍然 没有向好、投资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收入分配的合理调整,才有可能将庞大的 市场潜力激发为消费活力。特别是,在人口红利已经出现衰减迹象的今天,收入分配改革的 进度,还决定着人口红利是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延续,还是会加剧衰减速度的问题。收入分配 就是人力资源的价格标尺,只有向较为均衡的方向调整,才能刺激出普遍的消费能力,带动 经济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收入分配的合理程度,还是不同群体社会权利的分配公平度的重要指标。收 入分配,折射着背后的权利实现预期,如果失衡严重,就会加大了人力资源的错配程度。千 军万马去当公务员,创新性工作受到冷落,反映的就是收入分配失衡导致的价值选择。这不 仅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活力,而且分化了不同人群对未来的预期。从这个角度说,加快收入分 配改革,也是加快社会的公平性建设,增加社会的稳定因素。 近年来,围绕收入分配改革,有“阻力”之说。切实克服“阻力”,表面看需要利益格 局中拥有更强的博弈能力者的“让步”,但更深入看,需要的是优化“阻力”所形成的环境。 事实上, 环境层面的优化已在着手进行。 “政企分开、 政资分开、 政事分开、 政社分开” , 要解决的就是利益与行政的关联关系。二者的关联度越小,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就会越快。 只要有深入改革的决心和动作,推进收入改革落地,用不了“9 年”。 2.城市管理,应让主人说话城管更多的应该是不同人群对市容诉求的被动执行者, 决定何种市容的权力, 应该更多 地交到具体的市民手上。 一组广州城管暴力执法, 罔顾受惊、 哭泣的小孩的图片再度激起公众的愤怒。 毫无疑问, 即使卖水果的母亲有行为不当之处,但在执法过程中不回避幼小的未成年人既违法也冷血。 现在,广州城管回应,当事城管队员已停职处理,但讨论却值得深入。 随着经济发展,对市容要求的升级,城管和摊贩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由于城管人员素 质参差不齐,暴力执法经常见诸报端。一边是强大的行政机构,人多势众,一边是弱小的摊 贩,势单力薄,于是,悲苦的画面不但激发了大众的恻隐之心,更激发出强烈的愤恨情绪。 不过,感情虽然慷慨激昂,但往往也遮蔽理智。摊贩都是底层群体,他们不但为城市居 民提供便利, 同时也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 但另一方面, 他们也导致诸多问题: 市容脏乱, 堵塞道路,食品安全、假冒伪劣,不一而足。 这些问题来自于摊贩行为的经济本质,他们所需的是免费获取蕴含在人流量中的购买 力,而不承担其经营行为的“负外部性”。所以,如果没有管制,摊贩对人流量的谋取会变 成 “公地悲剧” : 地铁通道中摊贩会多到只给行人留下狭小空间; 在马路中的兜售降低车速, 都是典型例子。 所以,人们忽略了的是:他们觉得摊贩并未妨碍他们生活、反而能提供便利,这正是管 制的结果。当这种管制不复存在之后,人们就会觉得生活受到严重干扰,小区楼里神出鬼没 着收废品的,门外随处可见的菜叶和果皮,喧哗的叫卖喇叭。这又会让他们大声疾呼:这个 社会怎么了,政府监管哪去了? 从更深层次的宏观角度来讲, 城管与小贩的冲突根源首先在于: 城市秩序、 城容是谁的? 实际上,城管只是城市秩序的维护者,而他们工作目标却是城市管理者制定的,这正如有不 少城市为了追求所谓国际化大都市,试图禁止在阳台上晾晒衣服等。那么,问题就回到,归 根到底,城市是谁的城市?城市的主人想要什么样的城市秩序? 以现在城市之大, 功能区之多, 难以整体性回答这个问题。 核心商业区不欢迎卖西瓜的, 但居民区却非常喜欢; 高档别墅区不喜欢修鞋的, 但老人居多的小区却希望有个鞋匠长期驻 留。所以,在更大程度上,城管更多的应该是不同人群对市容诉求的被动执行者,决定何种 市容的权力,应该更多地交到具体的市民手上。 在社会自治的长期发展中, 欧美居民形成了对城市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有效表达和实行政 治选择的权力。在这个框架下,居民、摊贩可以在一个框架内主张各自的权益。虽然对于目 前的中国并不现实。但近年来城市的小区化、社区化却为这个框架提供了一定的可能。 居民小区,小区中的道路,甚至写字楼的附属区域,其秩序的决定权可交给其相应的产 权人或租用人。有了更具体化的产权所有人形象,出于“这个地方属于别人,是私地而非公 地”的观念,商贩更倾向于服从,比如商贩很容易接受门卫不准进入小区的要求。即使对于 公共属性强的闹市区、公共商务区、主干道的执法,当背后有了具体市民的诉求,摊贩的道 德优势就会减弱。反观现在,则是“市容不损我分毫”与被图片激起的情感之间的较量,孰 胜孰败,一目了然。 实际上, 如果没有市民的具体投诉, 则表明市民对此并无反感。 主人不反感, 愿意宽容, 那就无伤大雅,公权无需越俎代庖去认定市容应该如何,进而强制执法,毕竟,市容是市民 的。当然, “市容是市民的”,短短六个字,却有着非常沉重的政治涵义,从这个意义上看, 为什么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城管”会恶名远飘海外,就不难解释了。3.治污先治官,须完善考核和问责3 月 15 日,环保部吴晓青副部长就“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答记者问时,对“市 长下河游泳验水”作出回应。他说,现在部分地方水质确实不能游泳。有的是因为治水复杂 性,有的是当地官员治污意识不够。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官。环保部将加强检查整治,对 严重污染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治污先治官,这样的表态可谓铿锵有力。确实,建设生态文明,让青山、绿水、蓝天不 再成为奢侈品,提高官员的环保执行力,唤醒他们的责任感,堪为关键。近年来,中国的环 境治理之所以步履蹒跚,艰难前行,令公众不满,也正是因为官员环保责任的长期缺位。 那么,治污先治官,怎么治? 首先,这要构建官员环保考核体制。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始将生态环保责任,列入官员 政绩考核,而环保法修订后,也有望将环保指标纳入官员考核体系。不过,这样的考核怎么 考,大有讲究。 有的地方对官员实行环保考核,但环保考核分值的比重,却非常低。很明显,这样的考 核,难以给官员以强大压力。因此,环保考核分值的比重,需要大幅度提高,甚至可以考虑 实行一票否决,毕竟,经济发展再好,基本的生存环境若每况愈下,这样的发展有何意义, 怎么能得到公众认可? 而且,环保考核,不能只是地方政府说了算,应该引入民意的反馈机制,让公众为地方 官员的环境治理成绩打分。同时,应鼓励民间环保组织作为监督的第三方,对各个地方的环 保治理进行专业的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 其二,当完善对官员的环保问责机制。近年来,国内各种污染事故不断,但因此对地方 官员问责的力度仍然不够, 除非是一些社会影响重大的环境公共事件, 如紫金矿业污染事件、 龙江镉污染事件、白洋淀死鱼事件,而且即便这些有问责的个案,对官员的处罚力度仍然偏 弱。 所以,完善官员环保问责,追责的门槛要降低,不能只限于重大污染事故,不能等到污 染事故发生后才启动,应将所有污染问题,以及环境管理中的失职渎职,纳入追责范围,实 现环保问责的“日常化”。同时,问责不能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对于有责任的地方领导官 员甚至一把手,同样应严惩不贷。如此,环保问责,才能树立起威慑力。 另外,还应看到的是,治污先治官,不仅要针对地方政府,同样适用于国家相关部门。 以环保部门为例,其许多职能,如项目审批、环保政策制定、环保标准修订、环境污染信息 公开等,对于推动环境治理都至关重要。治污先治官,不能光治“下面”,所有承担环境保 护之责的官员,都当被纳入考核和问责的范围。4.“新三好”,不与利益挂钩才真的好武汉市在部分中小学启动实施了新的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标准试点工作, 以好公民、 好学 生、好子女的“新三好”取代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的“旧三好”。如今,“新三好”被 许多地方学习推广。(3 月 16 日《长江日报》) 随着时代的发展,“旧三好”有着局限性,而“新三好”符合时代的要求,也跟上时代 的节拍。学生该是一个好学生,更应是一个好公民,一个好子女。 不过,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评选“三好生”的目的是什么?显然是为了表扬学生, 激励学生, 树立榜样, 如果评选出来的 “新三好” 没有与升学等利益挂钩, 那才能达到初衷。 否则,极有可能会走偏了。 评定一个学生是否是好公民?凭什么?很多时候,可能是由社区说了算。据报道,一些 学校要求学生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而且要求社区盖章,可事实上,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 社会实践,却能够盖章,如此弄虚作假,自然歪曲了社会实践的本义。 评“新三好”需要有两个问题必须厘清,第一,是否与利益挂钩;第二,如何辨别真假。 如果是没有与利益挂钩, 而引入外部监督, 通过公平公正的方式评选出来, 这样的 “新三好” 才是有进步的。如果这两点做不到,即便是教育理念变得先进了,而实际上也名实不符。5.忠于宪法和法律,趟过改革深水区纵观今年的全国两会,无论是两会代表委员,还是普通民众,都高度关注宪法与法律的权 威能否体现,此前舆论甚至寻绎出新任领导人的“法律背景”,以为探寻他们未来施政路径 的某种可能。 这样的“努力”显然并非虚言。昨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大闭幕讲话中表示,“我将 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强调, “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 施政所向。 ” “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 无论任何人、 办任何事, 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则表示,任何组织、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 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在新一届领导人的讲话里,宪法和法律屡屡被提及,这是一种依法履职、依法治国、依 法行政的宣示与承诺。 一方面,从现代政治的发展趋势看,法治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共识。中国也不例外。 多年以来,随着国内市场化改革的迅速推进,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主体,都面临着界定权 责范围,确立规则意识的严峻问题。 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主导力量,尤其需要进一步厘清边界、约束权力,不使政令凌 驾于法律之上。既不能滥用有形之手,随意干预微观经济;更不能朝令夕改,政随人改,缺 乏连续性、稳定性。惟有树立起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恪守权力边界,方才有可能维护一个稳 定的发展机遇期,继往开来,不至于“半途而废”。 另一方面,从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形看,也迫切需要回归到宪法和法律的原点,以期在 新一轮的改革中有所突破。 目前一些政策之所以屡遭民众诟病, 根源就在于改革进入了深水 区,难以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话说就是, “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 魂还难”。 若想破除既有的利益格局, 只能是从宪法和法律出发, 约束公权, 保障民权, 步步为营, 扎实推进。不要期望“毕其功于一役”,大刀阔斧,一蹴而就;而是依法构筑最基础的制度 环境, 扩大民众参与, 形成社会共识, 在此基础上,调整既有的利益关系, 从而形成更公平、 更公正的利益格局。 两会闭幕了,大幕刚刚开启。这个国家在完成换届接力的同时,也开始了继往开来的新 征程。 民众已经从他们的话语中感受到一股股施政新风, 相信也一定会在未来的施政过程中 看到具体的行动。而所有的每一个个体的嘉言懿行,都将融入并成就中国梦。6.“约法三章”是一份通往民心的契约昨日,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 表示要“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 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三条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 级看。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或许都知道“约法三章”的典故。它从本质上讲的是执政者向民众许 下的政治承诺。李克强总理在新一届政府上任之际,表示将约束政府自身开支,推出指向政 府自身利益的“约法三章”,同样也是一份承诺,是一份通往民心的契约。 无论是政府建设豪华楼堂馆所,还是财政供养人员庞杂,抑或“三公”消费,皆是近年 来民众意见最多的领域, 相关新闻屡屡被媒体曝光。 政府开支当然要维持一定的规模, 但是, 奢侈、浪费的政府开支,无疑就是与民争利,与民生支出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要让人民 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可谓深中人心。 从今天开始,新一届政府就要开始“甩开膀子”以实际的改革举措,遵从“约法三章”, 逐步向民众兑现这一承诺。 由于“约法三章”约束的是政府自身的利益,必然会遭遇改革者改革自己的难题,可以 想见,会在现实中面临种种阻力,甚至不排除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阳奉阴违”,消极抵制。 这既需要改革的决心,也需要切实可行的路径,还需要透明、监督、问责等制度保障。 李克强总理表示, “这三条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由中央率先垂范, 是可行的路径。自从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中央自上而下带 头改革工作作风、会风、文风,各地、各部门跟进,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北京等地已 率先宣布,今年的三公预算要实现负增长。“约法三章”同样理当如此,中央开始,各地跟 进,向公众“约法三章”,停建楼堂馆所,逐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让“三公”经费大幅实 现负增长。 “约法三章”,意在通过建设廉洁政府,而取信于民。这就是说,“约法三章”最终执 行的效果如何, 应该让民众看得见。 现在, “三公经费”已经从中央部门公布到了省市一级, 有些地方开始公布到了区县。近年来,政府部门“三公经费”公开的社会效果明显,在阳光 之下接受民众的监督,“三公”支出逐年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那么,有关方面,是 否也可以借鉴“三公”公开的经验,将楼堂馆所、财政供养人员等信息也向社会公开,接受 民众的监督? 再过一段时间,从中央部门到地方政府将向人大作相关报告,能否做到“约法三章”将 一目了然。对那些不能兑现承诺的政府部门,希望问责能跟上。 当然,在此之外,还应该完善制度建设,加快预算法的修改,推进预算民主,让各级政 府部门花的每一分钱都能让人大和民众看得见。 李克强总理说,“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相信,这不仅仅 是针对政府职能转变而言,“约法三章”同样也是如此。承诺得以兑现,契约得以履行,也 就自然得民心。7.总理朴实用语契合民众内心感受总理记者会是一年一度的两会“压轴大戏”。总理在台上的一言一行,可以说都是万 众瞩目。昨天,从新任总理李克强走上发言席开始,在微博等网络平台,各界人士不断发表 评价和感言。朴实,可能是大家用得比较多的词汇之一。 当天记者的提问涉及民众当前较为关注的一些问题, 比如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 改 革遭受利益阻力、环境污染、城镇化、反腐等等。总理如何理解这些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 回答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会影响民众对未来的预期。对于这些问题,李克强均采用了朴实而 形象的表述,可以说把话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 比如,对政府职能错位的问题,他说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对如 何推进改革的问题, 他说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 对改革可能遭受的利益阻碍, 他说 “现 在触动利益问题比触及灵魂还难”;对削减政府开支造福民生的问题,他说“要让人民过上 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他还用九个字来回答关于个人情怀的问题:“行大道、民为 本、利天下”?? 这些话语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 不仅在于语言通俗直白, 而且在于确实比较准确地抓住 了问题的核心,说出了民众内心的感受。“触动利益问题比触及灵魂还难”,是一些领域改 革迟滞的深层原因,而“换手”和“甩开膀子”,则是民众对改革进程中政府行动的期待。 去年底,中央出台“改作风”八项规定,其中提出开会要“力戒空话、套话”。之所以 如此强调会风,显然是因其能折射政府日常的执政作风。总理记者招待会也是一种“会”, 会上的“文风”,更是民众前瞻政府未来几年执政风格的重要“窗口”。 期待招待会上这种朴实、务实的“文风”,能够续以务实的“政风”,更期待各级政府 能够真正“甩开膀子”,解决好民众关注的各种问题。8.“因公”怎能成为“超速”理由日前,媒体曝光甘肃省武威市一副市长乘坐的越野车在限速 120 公里的路段上以 194 公里时速行驶、超速 61%。此举被交警抓拍并经微博曝光后,当地一位官员回应称“肯定是 工作原因导致的超速”。3 月 19 日武威市通报称,超速驾驶时该副市长不在车上,是其他 工作人员乘坐该车执行公务。 当地已对驾驶员依法进行了严肃处理, 同时也对乘坐的工作人 员进行了批评。(3 月 19 日新华社) 首先, 蹊跷的是当时到底是谁坐在这辆越野车上?第一次回应时, 当地官员说已与乘坐 车辆的副市长联系过, “他当时并没感觉到司机开得有这么快”。后来的通报却说是其他工 作人员在车上。既然该车是“副市长的工作用车”,同行出差,本人不坐自己的车却坐别人 的车,这不太符合常理吧?是不是有人撒谎? 当地官员给出“因公超速”的理由,从语气看,更像是推测性的:“当日北京来了一位 领导,肯定是工作原因导致的超速。平时不可能开这么快。”但“因公超速”说法的背后却 是权力的自负, 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由于公务在身, 所以即便超速了, 也应被理解、 体谅。 实际上, “因公超速” 只不过是官员口中的又一个雷人借口而已。 即使真的 “因公超速” , 那也是超速,从法律角度来看,“因公超速”和“因私超速”没有本质区别,没有得到法律 额外宽宥的理由。不能因为你身份是公职,办的是公事,就有了超速的特权。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官员具有公职身份,乘坐的又是公车,才更应该在遵守交通法规方 面起到表率作用。 另外,副市长的公车被曝光超速后,当地还有一个动作耐人寻味。就是事后称已与当地 交警部门联系, 然后宣称曝光此事的微博不是当地交警部门发布的, 可能是某个个人发布的。 事实上,相关微博同时出现在当地交警的多个认证微博账号上。不禁引人遐想,这“联系” 背后有没有暧昧的情节? 一个涉及副市长的交通违章,却引来如此复杂的“涟漪”,真是耐人寻味。 9.一些基层官员为何无视“八项规定”中央的政令到了下边,往往就成了毛毛雨,甚至有令不行,和一些基层单位自以为身在 行政体系末端,心怀侥幸有关。 日前, 中纪委对 6 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发出通报, 包括原琼中县财政局 局长、原珠海金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河县县委书记、无锡新区鸿山街道党工委书 记、赤壁市地税局局长等多位领导干部受到处分。通知强调,要进一步严明纪律,推动中央 八项规定精神贯彻执行。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纪检部门开出的首张问责清单,赢得公众广泛肯定,这也凸显出 中央狠抓改进作风,反对奢侈浪费、反对特权的决心与魄力。 细查清单,不难发现,6 个典型问题,均发生在一些基层单位。此一现象提醒我们,中 央自上而下力推八项规定,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治理效果,但是在一些基层单位,仍然对八项 规定熟视无睹。 无独有偶, 近日媒体报道, 广东省阳江市大约 30 名中小学校长,在今年 1 月初分别到云 南西双版纳、华东等地公费“考察”和旅游,每人花费 4000 多元。对于八项规定,地方的说 法是“文件到这边可能会慢一些。”这也是发生在基层的现象。 八项规定要做到令行禁止,基层显然是个难点,也是个重点,许多基层单位,对于上面 政策反应慢一拍,这堪称一个顽疾。而此一现象,与决策一言堂,权力制衡失效、公众监督 难以有效渗透、媒体监督空白等一些系列原因有关。 中央的政令到了下边,往往就成了毛毛雨,甚至有令不行,还和这些单位自以为身在行 政体系末端,心怀侥幸有关。很多基层单位、官员觉得“国务院离我们太遥远”了。所以, 有些地方对于八项规定的落实,往往只是走个过场。 另外,一些基层单位、官员之所以有令不止,既是因为上行下效,也是因为相信,上边 有人会提供保护、关照。如原珠海金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喝红酒事件,珠海国资委纪 委第一时间竟然回应称,他们是在学习红酒知识。而阳江校长旅游事件,当地调查的回复更 是令人吃惊,“按规定去考察交流”。 对此,需要“采取专项检查、随机抽查、暗访”,需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仅要 严肃追究直接人员的责任,而且要依据规定对有关领导进行问责??要针对存在的突出问 题,查找漏洞和薄弱环节,强化建章立制,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同时,也需要更大范围地激活民众监督的力量。这次通报的 6 个典型问题,有几个就是 公众举报,媒体曝光的个案。当看到,无论公款吃喝、奢侈浪费,还是官僚、特权作风,民 众往往是第一发现人和直接受害者。所以,民众对于落实“八项规定”,有着极大热情和无 可比拟的监督优势。 中纪委的首张问责清单处理了一批基层官员, 让大家看到了中央自上而下推进、 落实 “八 项规定”的决心。民众也希望,接下来“苍蝇”和“老虎”一起打。如果,有更高级别的单 位和官员顶风而上,也当不留情面地调查、处理。 10.“教育不能改变命运”经不起推敲2012 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公平感调查报告日前发布,调查显示多数公众积极评 价近三年来教育公平改善的状况,但仍有 26.7%的公众对彻底治理“择校热”缺乏信心,有 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3 月 20 日《燕赵都市报》) 从古至今,教育都是社会流动重要的通道。只不过,传统教育是精英教育,现代教育是 大众教育。在就业市场中,前者供不应求,教育精英往往成为稀缺人才;后者供过于求,求 职者往往会遭遇就业挤压。 “教育不能改变命运”的潜滋暗长,首先是公众对就业挤压的一 种回应。 从成本上看,近年来教育费用大幅攀升;从收益上看,大学生就业难、薪酬低、收入有 限。当教育不能达到人们的心理预期、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时候,教育改变人生命运的作 用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 然而,实证研究却显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调查显示,学历越高,收入平均水平也就越 高;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均收入是小学学历的 3 倍以上,是从未上过学人员的 9 倍。 “教育改 变命运”并没有因为时代变迁而变质。 作为一名从西部山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为什么超过两成的公 众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一方面,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教育改变命运的显著度下降、 周期性加长。在焦虑心态和“短视”目光的裹挟下, 教育很容易陷入功利化误区。另一方面, 公共财政投入在城乡之间失衡, 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分配不均等,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 平的实现,从而削减了教育缩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正的作用。 一方面,政府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另一方 面,公众也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多元的成功观,为教育“松绑减负”。教育只是社会流动 的一种渠道,而并非全部。 此外,两成多的人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是不是说明还有近八成公众是相信的?对 于这样的调查结果,其实也不必过于悲观。11.以改革行动回答“张维迎之问”昨日, 在 2013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现场讨论环节, 经济学家张维迎向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 提出了他的疑问: “发改委为何过去只关注发展,不太关注改革?” 对此, 朱之鑫予以否认, 他表示,每年发改委的第一个文件就是关于年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路线图。 值全国两会之后,新一届政府起航之时,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举办,正当其时,论坛上 的讨论和交锋,进一步唤起公众对于改革的期盼。 学术界和官方能够就改革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问题虽然尖锐,但过程本身就 说明了各界对深化改革的共识。 而发改委等部委, 也为经济社会改革谋划了不少实实在在的 方案和举措。 现在,有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对改革有微词,民众也对有些改革方案和举措的执行力度 不够感到焦虑。民众对改革有微词、有焦虑,都很正常。如何回应微词,化解焦虑,关键还 是在未来“甩开膀子”推进改革,让那些具有改革精神的文件扎实落实,让一些关键领域的 改革尽快取得突破。 张高丽副总理在本次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也表示,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 深水区, 触及到深层次矛盾和重大利益调整,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 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为此,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本次论坛上建议, “今年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 和规划,明确提出改革的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改革需要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更贴切地回应民众的期待,也需要坦然面对“张维迎式疑问”及其背后的现实问题。 以 2010 年颁布的鼓励民间资本发展的“新 36 条”为例,确实对民营经济发展有着巨大 的帮助。但最近几年的现实是,民间资本屡陷资金链危机、实业环境改善不大,仍然被排斥 在高利润的垄断行业之外。“新 36 条”极有可能重蹈 2005 年出台的“非公经济 36 条”的 覆辙。 还有,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起草花了 8 年之久,而且公布之后,细则何时出台,还是未 知数。一项改革方案的起草居然耗时如此之长,很是让民众焦虑。虽然我们常看到官员在各 种场合不断阐述此项改革的迫切性,改革的速度,却让民众难如意。 有些改革需要立马启动,比如行政审批改革。不久前,李克强总理表示,“现在国务院 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 1700 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这就要求 尽快出台更为细致的执行细则,明确哪些领域要做“减法”:短期内,必须要深化投资体制 审批的改革, 加大社会事业领域审批事项的清理和调整力度, 清理一些囿于部门利益而存在 的“红头文件”。这三项审批“减法”改革必须尽快推进。 李克强总理说,“要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效率。政府说到就要做到,不能 ‘放空炮’”,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些话充分说明了改革的生命力在于实际行动。 改革的政策只有在经济社会实践中, 让民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福利, 才能让各界一致认 可改革言行一致。“不放空炮”,以改革行动回答“张维迎之问”,这才是民众所期待的。12.整治环境顽疾,要“狠柔相济”严格执法要“狠”,提供应有的公共服务要“柔”。两相结合,才能把问题“从根儿上 治理好”。 昨天,北京召开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动员大会,集中整治大气污染、污水、垃圾、 违法建设这四大城市环境的“顽疾”。 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四大“顽疾”,相信每个生活在北京的人,都有切肤之痛。谈及这 些陈年积弊,或许很多人会有“坐不住、睡不着、吃不下”的感觉,现在市长王安顺要求各 部门就要以这样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推进治理,表达了政府的决心。 “四害”的形成,有诸多原因,治理起来不易,需要下狠心、出硬招。在这次的综合整 治方案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比较“狠”的举措。比如,今后对违法建筑,拆迁时一律不给 补偿,同时,停止提供水、电、气、热等相关服务。这对以往那种抱着“生米做成熟饭”、 “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是一种极大的震慑。 清理整治违法建筑等,是政府职责所在,“狠”一些无可厚非。而且,不能只“狠”一 时,更要持之以恒。奥运会期间,城区道路加大清扫频次,严格监管露天烧烤等,对空气治 污效果明显。但很多好做法,没有坚持下来,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反复,也就在所难免。 当然,还有很多问题,光是靠“狠”难以治本,而是要辅以“柔”的措施。在昨天的动 员会上,有参会者就举例,地铁周边的黑车问题屡治屡犯,根本还在于市民出行的需求没解 决好。如能解决好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黑车问题自然就能解决。还比如,对违法占道的 菜贩要坚决制止, 但能否在不影响交通的社区设置有组织的小型菜市场, 以方便居民生活? 如果说严格执法是“狠”,那提供应有的公共服务就是“柔”,两相结合,才能把问题“从 根儿上治理好”。 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或许还会触及到某些人、某些群体的权益问题。比如,有关部门 在“研究更加严格的机动车分区分时限行”,这可能会影响到很多私家车主的权益。所以, 怎么“分区分时”,怎么在立足治污的基础上,兼顾车主利益,就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同 时,加强对民意的倾听和尊重。决心可以“狠”,但过程要讲究“柔”,这样才能增进共识, 减少阻力。 对于下一步的整治行动,市委书记郭金龙提出的重点之一,是“推进职能整合,推动资 源共享,解决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形成管理的合力”。的确,环境整治关乎每个人的 生活质量,政府部门不能单方作战,需要所有市民的协同努力。通过创新管理体制,理清政 府职能边界,有助于实现“狠柔相济”,有利于凝聚社会合力。 “让北京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应该是所有人的“北京梦”,期待政府“攻坚” 的同时,每一位市民也要从自我做起,除了可以做好诸如少开车、垃圾分类等日常“小事” 外,还可以发挥监督作用, 对发现的环境问题, 主动举报, 督促解决。 政府和社会各尽其责, 我们的环境便会“宜居”起来。13.谁是“雷剧”幕后推手近两年来,雷剧当道成为无法忽视的风景。家斗剧里,亲人之间仿佛十世仇人,有事没 事殊死搏斗。偶像剧里,所谓的富家子弟和时尚人群,没有最土只有更土。古装剧里,网络 词语在剧中人嘴里随意穿越。最出格的是抗日奇葩剧,雷、虐、神三大奇功附体,能把活人 气死,死人激活。 在军事迷和逻辑控的眼里,抗日剧是不可忍受的。不管是鬼子还是国军和共军,番号乱 得就像看不出颜色的调色板,战场乱得就像一锅煮糊了的粥。除了日本军官的“王八盒子” 不会出错,其他枪械随意穿越:日本兵手里明明端着“汉阳造”,硬说是“三八大盖”;新 四军军中配有狙击手,“顺溜”先于时代用上狙击步枪;国军肩上挂着苏联 1979 年研制的 SVD 狙击枪,伪军人手一支 AK47??基本上,太平洋战场、阿富汗战场以及中国解放战争战 场上的武器,一起到抗日战场上办了展览。更可鄙的是,鬼子的智商无限趋近于零:游击队 员随便换身日本军装,敌人就成了睁眼瞎。土包子现学几句日本话,鬼子就信以为真干等着 挨刀。如果这都行,中国人民何须苦苦抗战八年? 在微博主流话语中,意淫派抗日剧已成了过街老鼠。手撕鬼子,掌风灭敌,手榴弹打飞 机,一个被轮奸的姑娘腾空而起连珠箭射杀一群鬼子,已成经典笑料。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 历史上的巨大创痛,数千万军民伤亡,才赢得最终的胜利。可是到了我们“人有多大胆,地 有多大产”的导演手里,就全无实事求是之心,尽是哗众取宠之意了。这既不尊重历史,也 不正视现实; 既会对不明真相的后来人造成误导, 也阻碍了有识之士引领社会反思历史的努 力;既是一种阿 Q 式的自轻自贱,也矮化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 除了抗日奇葩剧之外,荧屏上还流行骑在经典头上乱动刀斧的作品,新版《笑傲江湖》 把有着社会寓意的小说改成了卿卿我我的“乱爱剧”,把叱咤风云的东方不败变成娇滴滴的 “东方求爱”,华丽服装裹着俊男靓女,上演着充斥噱头却毫无营养的剧情。还流行畸情、 畸恋、畸残为主要内容的虐心剧,大家族里总有扯不完的夺位争产纠葛,兄弟几个中间总是 裹着乱麻一团的男女关系,让观众愁肠百转,心烦意乱。 电视剧是大众娱乐产品,但电视剧的创作者不能像“喂猪”一样对待观众。一方面是失 去了文化担当的生产者随便来、可劲儿造,盯着收视和钞票奔向深渊;另一方面是失去了正 常味觉的观众爱上吹牛皮、瞎胡闹,无所用心地娱乐至死。以今年春天的收视格局来看,电 视剧的天是雷剧的天,大批观众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最初是因为可选择范围有限, 他们被雷剧绑票、圈禁。久而久之,观众竟然爱上“绑匪”,就是再遇上尊重其自由和智商 的人,他们也会觉得不够刺激,非我所爱。 于电视剧生产而言, 正确的价值观和正常的趣味不去占领, 错误的价值观和畸形的趣味 就会无限张扬。要改变现有的创作生态,一靠题材松绑,以百花齐放遏制野草蔓延,二靠苦 练内功,以高超手艺拍出合格乃至优秀的类型剧,让雷剧、神剧、山寨剧无人喝彩。14.推进改革要有“时间表”国务院工作报告再三提及“转变政府职能”,如果没有详细的方案、项目、责任人和时 间表, 这样的目标难免会变成一句停留在纸上的口号。 现在有了时间表, 就意味着告诉民众, 改革不会停、不会等、不会拖,这比千言万语的倡议管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全文公 布。在我的印象中,像这样详细公布政府各部门工作任务的,恐怕还是第一次。以往的信息 披露,往往是三言两语“新闻导语”式的概括。 尤其是, 这个通知明确了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时间表和承办部门。 今年最近就必须完 成的任务是“制定印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铁路局‘三定’规定和地方改革完 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指导意见”,负责部门是“中央编办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时 间是“2013 年 3 月底前”――也就是说,当你看到这份报纸的时候,这项任务已经要接近 尾声了。 像这样的工作任务,2013 年要完成 29 项,2014 年 28 项,2015 年 11 项,2017 年将完 成 4 项。 这样的文件在过去是要内部流通的,现在公之于众,至少有三个效果:第一,这些东西 事关民众利益,其实并不是什么秘密,公布之后,民众反应极好;其次,老百姓知道了政府 要办什么事、哪个事儿由哪个部门做、什么时候做完,方便监督;第三,负责单位领了“责 任状” , 该项工作从此进入倒计时, 在民众的监督之下, 压力和积极性无形之中会增加许多。 这些道理其实简单得很。 信息公开的所有好处也大抵如此。 之所以过去不愿意详细公布, 大约还是出于体制惯性和自我惰性。 就体制而言, 没有规定必须这么做, 都知道要信息公开, 但怎么公开,其实还有太多的模糊地带,于是“过去如此现在还如此”;自我惰性,就是依 人性而言, 谁也不愿意在别人的眼睛注视下干活, 对外界的监督, 还有很严重的 “不适应症” 。 所以,我们以往见到了太多的没有时间表的改革表述,谈及改革的目标,一二三四,言 之凿凿,但论及改革的路径和时间,往往充满了“逐步”、“有望”、“争取”、“继续加 大力度”、“适当时机”等模糊不定的字眼。我们的许多改革,就是在这样的“务虚”中延 迟下来。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句大白话之所以成流行语,大约是因为人们见过喊破 嗓子的人和事儿太多,而甩开膀子、按既定的路径和时间推进改革的还远远不够。 国务院工作报告再三提及“转变政府职能”,如果没有详细的方案、项目、责任人和时 间表,这样的目标难免会变成一句停留在纸上的口号。实际上,“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也 不是现在才提出,但成效不彰,恐怕也与路径不明、时间不定、责任不清有关。 改革需要时间表。中国面临的复杂形势和多重问题迫在眉睫,尤其需要时间表。有了时 间表,就意味着告诉民众,改革不会停、不会等、不会拖,这比千言万语的倡议管用。国务 院的这个文件, 已经打破了久已存在的体制惯性, 各地各级政府的工作计划也有学习推广之 必要; 而引入民众监督,更可以让责任者不再有 “自我惰性”,不敢懈怠――如此内外合力, 改革才能“让人民看到希望”。15.“植树”为何离我们越来越远又到植树的季节,然而,“植树”却感觉离我们越来越远。 作为成人,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在学校的组织下,去郊区春游、植树,一帮孩子哄闹 着在大自然中撒野,这是我们共同的美好回忆。许多人工作后,单位、社区还会组织出去植 树。新京报调查结果也显示,88.8%的人都有过植树经历,这无疑显示出,植树,曾经是大 部分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可植树的地方,越来越远,越来越少,很多学校,不再将植当 成孩子的“必修课了”,绿色的山野成了孩子们遥远的梦。而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远去,单 位和社区对组织植树的热情,同样一年一年冷却。 在“植树”这个词变冷的同时,“绿化费”这一名词,近年来,不断现诸于政府文件和 媒体。但无论我们是否听过,许多人的单位,都在年复一年的帮我们交这笔钱。 “绿化费”虽然以绿化的名义征收,但是,这笔钱如何花费,却是一笔糊涂账。且随着 公民意识的觉醒, 我们对于政府收费的合理性, 总是充满各种疑问――植树造林、 绿化环境, 这属于政府维护环境生态的公共服务,纳税人通过缴纳税收,已为此服务埋单,为什么额外 还要再收一笔费用。“绿化费”征收的合理性,正受到各种质疑,新京报调查也显示,不赞 成绿化费的人占到受调查者的 51%,赞成的只有 41.6%。 植树虽然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责,但公众参与,也不可或缺。不过,这种参与,如果再 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运动式做法,已越来越行不通。在新京报调查中,77%的人希望提供地 点、树苗、工具等支持,51%人认为可将捐赠物资、认养树木等,同样视为义务植树等,这 些都显然出,许多人都希望改进目前的植树动员模式。因为公民没有条件履行植树义务,而 强行征收“绿化费”,这也不合乎法理,为此,有 52%的被调查者希望公开“绿化费”的使 用情况。这些民意,理当获得正视。16.杨丽君:城市让生命如此脆弱但愿杨丽君这朵美丽如花生命的消失,能为那些懵懂的耳朵,敲响警钟。 3 月 22 日晚九点多,在长沙一场浩大的春雨中,21 岁的大四学生杨丽君被隐藏在人行 道上的血盆大口无情地吞噬了,一连几天,整个长沙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拯救行动。人们呼 唤着她的名字,点燃蜡烛为她祈福。但这份巨大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圆满的回应,这个 90 后如花的生命,还没来得及体验人间真正的喜怒哀乐,便已悄然离开。她那有无限种可能的 生命,最终走向的,是悲伤和无望的结局。这是一起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它的最可悲之处 就在于,本不应该发生的,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更可悲的是,这种本不该发生的悲剧,不是绝无仅有的――2010 年 5 月 4 日的广州、 2011 年 6 月 23 日的北京、2012 年 3 月 16 日的大连、2013 年 3 月 12 日的广西,都发生过 类似的悲剧。数个年龄不同的生命,以相同的方式,告别了人间――他们在大街上,走着走 着,就莫名其妙地消失在那些向天张着的“食人洞”里,最惨烈的,是其中还有人掉进沸腾 的热力井里?? 这仅是央视一个专题片中披露的不完全数据。 还有很多因洞受伤的案例, 随时都发生在 我们的身边,以至于不要踩下水道井盖,成为许多人上街的常识。那些消失的盖子,有的被 车碾坏,有的被人偷走了,有的因为材质太差自碎掉了,还有的则是因为安置设计不合理, 被冲掉了! 如果下水道井盖有灵,一定会喊冤不止,作为市政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它为城市的排 污和整洁,可以说居功至伟,但它的重要性,与它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成比例。在当下城 市管理者们都把眼光集中到 CBD 的高楼和大广场宽马路的满眼风光中去的时候, 在不显眼之 处,它们和地下管网和水系,被当成上不得厅堂的丑厨娘,被轻视、怠慢和敷衍。这种不配 套待遇的后果,便是无论怎么样豪华的客厅,都无法摆出一席上得了台面的盛宴。决定城市 建设水准的,不是建筑“高帅富”们所代表的上限,而是管网、井盖等“吊丝”们所代表的 下限, 这些东西, 搞得不好是要死人的啊! 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或明白, 装不明白。 但愿杨丽君这朵美丽如花生命的消失,能为那些懵懂的耳朵,敲响警钟。虽然,这种用 生命去促使社会某一方面取得进步的方式, 太过于惨烈了一点。 但长沙市全城搜救和事后紧 锣密鼓安置防坠网的行动表明, 有关部门被触动之后, 亡羊补牢的愿望和决心也是可以被激 发的。 但是, 如果当初在建设过程中管理更细致, 重视力度更大一些, 思考更缜密一些的话, 也许后面这些火热的努力,是完全没必要迸发的啊。17.“八项规定”不是一阵风落实“八项规定”是改进作风的重要抓手。工作作风关系执政党在民众心目中的形 象,也关系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改进作风容不得马虎与懈怠,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 痕”。 近日, 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天津调研时, 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在落实改进作风八项规 定中存在“不以为然”、“只说不做、虚晃一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问题,提出 要在“常长”二字上下工夫,坚持常态化、长期抓。 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已经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领导人出行不封路,从全国两会 到各地两会,均不再摆鲜花,而是开短会,厉行节俭。一些地方高端餐饮、奢侈品消费数据 的下降,都证明了“八项规定”的威力。从中央到地方,贯彻落实“八项规定”所取得的成 效,民众也都看得见。 不过,各地落实“八项规定”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好的苗头。一些地方政府、官 员对落实八项规定“不以为然”,没有认识到改进作风的重要性。如最近有干部集体公款旅 游被媒体曝光,当事人被问起“八项规定”,竟然说文件还没有传达到。这就是不以为然, 没有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另外一种情况是“只说不做,虚晃一枪”。有些人,打着“别撞到枪口上”的算盘,想 “躲过风头”再说,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地方甚至已经故态复萌。人民日报记者在哈尔滨等 地发现,公款吃喝有回潮迹象。 还有就是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 据报道, 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躲避监督的新 “对策” , 比如, “有人结账分着开几张发票”, “一些车辆的车牌用免费停车的牌子挡了起来”, “一 些公款聚会已转到内部食堂和内部接待点”?? 因此,刘云山的讲话很有针对性,意在告诫全党、全社会,贯彻落实“八项规定”、改 进工作作风,绝对不是例行公事,必须破除“搞一阵风”的念头和侥幸心理。工作作风关系 执政党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关系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改进作风容不得马虎与懈怠, 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八项规定”所禁止的,以前也曾三令五申,但最终落实时,常常陷入走过场、刮阵风 的怪圈。原因就在于没有很好地解决目标和路径的根本问题。会议少了、花草横幅少了,公 款吃喝少了,这些都不是终极目的。“八项规定”是从中央决策到人民利益的一座桥,各级 官员一定要认认真真跨过这座桥,用实实在在的工作解决民生关切,让百姓受益。 落实“八项规定”是改进作风的重要抓手。“八项规定”所禁止的,正是从老百姓反映 强烈的社会现象出发,回应百姓的关切。而之所以会产生这些社会现象,正是因为目前一些 干部的工作作风出了问题,弄虚作假、脱离群众。 中央狠抓“八项规定”的落实,媒体紧盯着不放,根本目的不在规定条文本身,而是在 改进工作作风。什么才是作风的转变,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真实,二是群众。“真实”就是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弄虚作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群众”就是要接地气、深入一 线和基层,感受老百姓的疾苦与关切,急群众之所急,把以民为本落在实事上。 这既需要各级党政部门层层监督,也要将各地各部门的作风转变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 长期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大家齐心努力,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需要从改进工作作风开始, 真抓实干,大家才会齐心,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梦想成真。18.城镇化不能简化为“撤县设市”《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 年)》将在近期对外“亮相”。媒体从民政 部了解到,目前全国酝酿撤县设市(区)的县就有上百个,而据来自地方政府层面的说法, 仅仅在广东、 贵州、 云南、 陕西四个省份, 60 多个县提出撤县设市(区) (据 《经济观察报》 ) 。 李克强总理曾说过, 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 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 但现在尤要警惕两个问题, 一是把城镇化作为一场盛宴, 忽视城镇化所客观需要的经济社会 条件;二是仅关注城镇化的速度与规模,简单把城镇化作为做大经济总量的工具,忽视城镇 化所需要的转型。这两个倾向,目前一个侧面体现在一窝蜂撤县设区、盲目扩张城市等思维 上。 城镇化的本质是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相互叠加的复合转型, 中央提出城镇化的战略, 基 本初衷是发挥城镇化在释放内需、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要实现这个目标,恐怕不能仅把目光放在造城上,把着力点放在行政主导上。新型城镇化的 要义恐怕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如李克强所说,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当前城镇化面临最尖锐的矛盾,并不是土地 指标不够,而是高达 2.6 亿人规模的农民工群体尚未真正融入城市。从现实看,这事已经很 难再拖,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主体后,不管有没有政策安排,他们都是要融入的;与其 被动接纳,不如主动提供制度化的安排;另一方面,人口城镇化的条件已经具备。虽然农民 工市民化成本各方测算不一,大致在 8-10 万元/人,但测算结果的共同点是,这个成本并没 有超出各方承受范围。因此,推进人口城镇化,需要尽快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借鉴各地正在 试点的做法,总结经验尽快推广。 第二,充分发挥经济主导的作用而不是行政造城作用。从各地的实际情况看,并不是所 有地方都适合扩大城市规模。 我国过去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教训是, 行政主导城市化色彩明显,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经 济规律。 城镇化的重要原则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采取多种形式的经济一体化、 社会一体化的 规划,实现城乡快速发展和功能互补;对不符合城镇化条件的区域,尤其要防止造城运动。 对各地方政府来说, 最重要的是摆正自己在城镇化中的位置, 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改变当 前不合理的、抑制人口城镇化的制度,而不是充当城镇化的急先锋。 不是一味反对撤县设区、撤县设市、撤镇设市,而是要把撤县设区、撤县设市、撤镇设 市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正如李克强在江苏考察时所说的,城镇化要有产业做支撑,实现 产城结合。 第三,尊重各主体的自由选择权。城镇化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有权做出留城还 是留村的选择。如果留城,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其基本权益;如果留村,也要有相应的制度 保障其权益。只有保障各主体的自由选择权,在此基础上推进城镇化,才能真正发挥城镇化 作为扩大内需的载体作用, 也才能有效防止过去 30 余年依附在城镇化上的各种矛盾与问题。1 19.污言秽语和言论自由无关把林妙可还原成一个 14 岁的普通孩子,不当言论的发表者以及微博管理者,有义务及 时将不当言论删除,也应向受害者真诚地表达歉意。 近日, 林妙可在微博上发表帮服务员下火锅面的照片, 意外地引来了一些网友的污言秽 语。就此,林妙可再次发微博呼吁根除有害言论,却遭人吐槽“言论自由应是人类不可剥夺 的权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林妙可才 14 岁,还是未成年人。任何人只要把林妙可还原成一 个普通孩子,是非对错,自在人心。或许,有的主张“言论自由”的人,并没有看到那些污 言秽语,但那些网上的污言秽语和言论自由无关。 自由的边界就在于不能侵犯他人的权利。 言论自由与其他自由一样, 都是法治下的自由, 否则就会造成自由的滥用,导致人人自危。任何人都不应使用下流、诲淫、猥亵、诽谤的恶 言恶语辱骂、调侃他人。因为这类言论既不具备任何“适当沟通的意义”,也没有“表示任 何社会价值或意见真理”,只会给人与人之间增加矛盾、仇恨。任何法治国家都不会对之进 行保护。 我国也并不例外,民法通则明确规定,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公民 的名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 偿损失。这在网络领域同样适用,侵权责任法更是针对网络侵权行为作出过专项规定,网络 用户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如果侮辱、 诽谤他人, 情况严重的, 还可能涉嫌侵犯治安处罚管理法甚至刑律,将被依法剥夺人身自由。 因此, 无论是情理上还是法律上, 不当言论的发表者以及微博管理者都有义务及时将这 些不当言论删除,也应向受害者真诚地表达歉意。此外,作为旁观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推 己及人,因为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网络暴力语言的受害者。20.“红豆局长”下课后的未竟之问4 月 5 日,河北沧县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免去邓连军环保局党组书记职务,建议免去 其环保局局长职务,提交县人大常委会。此前,邓连军针对沧县张官屯乡小朱庄村红色井水 事件,用“水煮红小豆”来解释,引发专家、网民炮轰。 在舆论的集体声讨中,“红豆局长”邓连军终于被赶下了台,而随着“红豆局长”的下 课,一连串的追问开始涌上公众心头―― 追问一:对邓连军的免职决定,究竟是出于对邓环保局长任内治污不力的惩罚,还是为 了平息那番“红豆论”引发的舆情海啸?如果是前者,那么无疑需要更进一步的说明;如果 是后者,则显然与公众希望的背道而驰。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沧县官方对于免职决定未 发一言, 鉴于以往不少问题官员出事后 “免职――冷却一段时间――悄然复出――舆论哗然 ――解释复出符合规定――不了了之”的问责路径,舆论有理由怀疑:沧县官方的这一“火 线决定”是否也是“保护性免职”? 追问二: “红色井水”事件将如何收场?尽管邓连军的一番话暂时转移了舆论关注的方 向,但谁都知道,这起事件的真正焦点还在于“红色井水”本身。因此,邓连军的免职并不 意味着整起事件的终结,“红色井水”也不会自行消失。如果当地官方不严加排查、找出污 染源、终结水污染,那么不管后任局长姓甚名谁,小朱庄村民的“饮水噩梦”都不会发生实 质性改变。21.文学批评的底线在哪里4 月 7 日,《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发了一条微博,宣布“再也不读《文学报》了”, 称“文革”式的刻薄语言,要把有才华的作家也一个个逼疯!之前, 《文学报》的“新批评” 专刊现已出版 40 多期,被批评的作家包括王安忆、贾平凹、迟子建等。 (见本报昨日《〈收 获〉主编宣布“罢看”〈文学报〉》)文学到底该如何批评? 上世纪八十年代, 文学批评曾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做出过卓越贡献, 很多杰出的文学批评 及文学理论文章对文学创作进行了精确的分析、 细致的研究, 出现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互 长的良性态势。九十年代以后,很多人却迅速地堕落成为了红包而炮制文章的文学赞扬家, 为赶会场而到处奔忙并出卖自己的文学良心。 那种种堕落, 微妙地象征着一个时代的道德沦 丧。 《文学报》似乎有意于“反其道而行之”,设立“新批评”专栏刊发了几十篇批评文章, 批评对象全是一线作家如莫言、贾平凹、迟子建等,而且他们几乎每个人都受到过多次批判 文章捆绑式集中轰炸。 可怜的迟子建似乎被“批斗”了三轮。翟业军在《迟子建创作局限论》里说,“迟子建 反反复复地传颂并演绎着压抑和拯救的‘神话’,从来不会反省:真的吗?事情就这么简单 吗???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迟子建的创作集复制之大全。”这个指控几乎要一棒子 打死迟子建了,她的全部写作被判了极刑。 贾平凹也很不幸地被集中“批斗”了三轮以上。郭洪雷在《给贾平凹先生的“大礼包” ――谈〈古炉〉中的错谬》里说“??我们不敢奢望平凹先生对价格不菲的《古炉》实施召 回,但如此‘千疮百孔’的作品,作者还是应该有个说法才对。”石华鹏文章题目更犀利: 《〈带灯〉:一部没有骨头的小说》。一通乱棒之下,贾平凹被打得浑身烂皮,看来不根据 这两位批评者的指导来写作,就一无是处了。 莫言的下场更为悲惨,《文学报》组织了三四轮对他的专门“批斗”,主力队员李建军 写了多篇批判莫言的文章。他在《2012 年度“诺奖”授奖词解读(下)》里说:“他缺乏 最起码的自我约束和朴实态度, 有一种刻意为之、 故意卖弄的倾向??他以夸张而简单的方 式,以令人惊悚和不快的效果,塑造了一系列冷酷无情、恣纵无忌、心智残缺的人物形象, 展示了一系列愚昧野蛮、畸形变态、匪夷所思的生活事象。” 这些文章大多为批评而批评,语言风格都是斧砍式,不按文理出牌。这些作者看起来要 把批评对象当成“地富反坏右”,批倒批臭踏上一脚。现在自然是做不到“踏上一脚”了, 但泼粪式词语已成“新批评”里大多数文章的语言定式。他们的方法是先私设道德斗场,然 后把批评对象绑上来轮番批斗,文章题目都很扎人眼球,却失去了文学批评的基本底线。 文学批评范围很广的, 专业的文学批评家会对各种不同的作家作品进行研究, 不会专门 盯着名作家来咬以吸引眼球。《文学报》的“新批评”栏目的这种有意约写、脱离作家作品 的本身巧立名目、 杜撰莫须有罪名加以棒杀的文章, 已经严重地丧失了文学批评的基本立场, 更丧失了准确、公正地评价作家及其作品的态度。这样的“新批评”,其实“很旧”,旧到 了“文革”檄文的程度了。22.说记者“不要互相伤害”是什么意思对记者说“不要互相伤害”,此类“雷语”对应的是相同的权力傲慢。 日前,河北省霸州市环保局内部员工举报,霸州市副市长韩清华一家有 9 套房产。记者 就其中 6 套与韩清华核实,韩清华对此回应,称廊坊检察院曾专门对其房产进行调查,可目 前未见廊坊市检察院公布调查结果。同时,韩清华特意告诫记者,“你还年轻,还有很长的 路要走”,“我希望咱们都不要互相伤害”。(《新京报》4 月 9 日) 一次惯见的新闻采访前,韩副市长的“希望不要互相伤害” 论,让人莫名惊诧。应当说, 记者对遭遇举报的公职人员进行细节调查与追问,本质上是正常的社会监督,所谓伤害,从 何说起?至于“你还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别互相伤害”的告诫,更是十分奇怪。 有一种关于“请勿互相伤害”的潜台词必须被读懂,正如另一种对于官员财产监督孱弱 的现象,也必须被洞见。官员不正常的房产数被质疑,当手中掌握着舆论影响力的记者,都 被官员“视若无睹”,其他普通公民对此的监督力度,就更不难想象。 与此同时,尤需反思的,是“勿伤害论”里的标签化思维。此种思维方式,映射出了少 数基层官员的鲜活形象。 对于官员雷语的发生缘由, 我们其实反省得并不少。 这里面固然有官员素质不高与说话 艺术缺失的表层原因,但说到底,不同官员雷语对应的都是相同的权力傲慢,一旦没掌握好 分寸,难免雷语阵阵。记者采访是职务行为,不是个人行为,其背后是民众的知情权和监督 权。官员对着记者说“不要互相伤害”,表面是威胁,实质是没把民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当 回事。23.用法律让民众看清刘志军的罪与罚昨日,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一案,已由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依法 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已依法受理该案, 将择日开 庭审理。 从 2011 年 2 月刘志军落马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年多。其间发生了“7? 21”动车事故; 今年铁道部被撤销。对于前者,刘志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之于后者,分析刘志军落马 教训,也能为铁路改革提供镜鉴。 两年间,关于刘志军的罪行,坊间传得沸沸扬扬,从动车奢华采购、到违规招标,而刘 志军与山西商人丁羽心(丁书苗)的权钱交易,甚至他的情色往事,也都不断被曝光、被八 卦。 现在,刘志军被提起公诉,审判的大幕已经拉开。这意味着他所犯下的一切罪行,都将 接受法律的裁决,也将以权威、公开的方式,曝光于公众视线之中。这既为公众全面评判刘 志军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也是各方深入反思的一个节点。 2012 年 5 月,中纪委曾通报刘志军案,称刘志军滥用职权帮助北京博宥投资管理集团 公司董事长丁羽心获取巨额非法利益,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 收受他人巨额贿 赂和贵重物品;道德败坏;对铁路系统出现的严重腐败问题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然而,刘志军究竟犯下了怎样的罪行,对法治和公义的践踏有多么严重,还需要通过庭 审一一展现。曾经有少数人还认为,刘志军是个“能吏”,中国高铁固然问题不少,但他也 为中国高铁做了贡献。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众或许难以对刘志军,做出客观的评判。 刘志军在多大程度上阻碍了铁路改革, 其给政府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也难以被准确认知。 因此, 审判刘志军既是彰显法治理念的机会, 也是定讼止争, 让传言止息、 让真相呈现、 让民众全面了解刘志军罪与罚的必经程序。 在公诉刘志军之际,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公权力机构,显然不应仅仅关注,刘志军受 贿数额是不是又破了纪录、 玩弄了多少女性等吸引眼球的内容, 而是更应该借助法律的审判, 案情的公开,去反思――何以会出现刘志军?是怎样的公权失控、约束失效,令一个共和国 的部长堕落如斯? 从中纪委当初的通报来看,刘志军案集中了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腐败案的典型特征。 从反腐的视角考量,这也是一个极其典型的案例。借助刘志军案件的公审,从这个案件中汲 取教训, 能对今后的反腐提供镜鉴, 希望从严治党、 依法治国、 依法行政能够借此得以推进, 让中国的反腐败上一个台阶。 希望,有关司法机关通过依法公开审理刘志军案,用法律和公正,让民众看清刘志军的 罪与罚,也让上述问题的答案水落石出。24.明确奖惩制度,推动各地晒“三公”去年 4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省级政府要在两年内全面公开“三公”经费,并推进 公开部门预决算。 如今一年已过,但各省的三公账单仍“残缺不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对 31 个省份“三公”公开的调查显示:截至去年底,有 17 个省份公开了“三公”经费,但 公开的部门数量不尽相同,多的有 29 个,少的只有 1 个;还有 14 个省份未公开“三公”经 费。 按国务院要求,明年 4 月底应是“大限”,现在却还有 14 个省份迟迟不见动作,离公 众的期待显然有距离。而已公开的省份,公开的“质量”也堪忧。有的省份,包括卫生、建 设、商务等 18 个部门,“公费出国”竟无一笔支出,这样的数据也令人生疑。 当然, 全面晒“三公” 作为破冰之举, 没有现成经验可循。 国务院之所以给出两年时间, 想必也是为了让各地做好准备, 进而提高 “账单” 的质量, 但现在看来, 不少地方交出的 “成 绩单”并不理想。按照目前的进度和公布方式,明年“大限”一到,公布的整体效果也难以 让人放心。 要确保“三公”公开不走过场,除了希望各地严格落实中央精神之外,不妨总结过去一 年来的“地方经验”,出台更明确的奖惩制度,对“三公”公开范围和公开方式作出统一规 范,防止信息的失真,同时让民众看得懂。 最近,广州市质监局公开 2013 年三公账单,详细列出了公务接待标准、预计接待人数、 公务用车数量以及每辆车每月的花费(包括燃料费、维修费、保险费、路桥费等),还列出 了因公出国人数、平均每人预计花费的数额等。尽管这个 10 页纸的账单只公开一晚就神秘 消失,但足以说明,“三公”经费让民众一目了然,并非不能做到。 在进一步明确公开的细则要求之外,还要建立考核和问责制度。例如,通过审计监督, 对一些“三公”账单进行抽查,这样的抽查,可结合最近各地交出的“八项规定”执行“成 绩单”,正好检验一下“八项规定”在各地的实际成效。 对于三公账单造假、没有时间表、逾期没完成公开工作的地方和部门,当对主管官员和 上级进行问责。同时,对“三公”公开执行到位,民众称赞的,应给予嘉奖。惟有建立了“三 公”公开奖惩机制,才能让“良币驱逐劣币”,让各地各部门在“三公”公开上展开竞赛。 最近, 李克强总理要求, “从今年开始, 要逐步实行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 “三公”公开推广到基层,令人期待。面对当前一些省级政府公开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中央 部门有必要拿出“顶层设计”,“一级做给一级看”,督办各地不折不扣地执行。25.城管扩权,先厘清角色定位日前,武汉市政府披露,该市城管局即将“升格”为城管委,高于一般委办局。10 多 个部门中涉及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权将归并到城管委。 城管扩权,武汉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之前广州成立了城管委,但这之后,城管委成了 腐败“重灾区”,三年间不少人因腐败“落马”。在此背景下,重新掂量城管扩权的利弊, 很有必要。 应该说,城管扩权不乏现实的考量。长期以来,城管都处在“妾身未明”的境地,最早 只是个协调机构,却越来越承担着超负荷的社会管理任务。城管扩权,恐怕也要“扩军”, 在行政经费不能增加的要求下, 城管部门的经费如何保证?会不会走上 “罚款依赖” 的歧路? 为理顺城市管理中的矛盾,不少地方开出“大城管改革”的药方。可以肯定的是,在权 力归并与整合后,城市管理中,多龙治水、责任推诿的乱象或有所改观。 但与此同时,城管扩权,会带来权力的过分集中。若城管委集多重行政处罚权于一身, 既当运动员,又做裁判,势必会带来不少问题。 城管扩权,其权力“增量”,多从其他公共部门的权限转移而来。在此过程中,若监督 没跟上,权力也就有了寻租逾矩的空间。纾解城管执法困境,理应从加强对权力的约束、适 度削减职能着手。因此,城管改革的落点应是“限权”,而非“扩权”。26.改革错了免责,关键是谁来评判一项改革如果在一开始时就为社会所反对, 强行推进终而失败, 这种情况不仅要追究行 政责任,甚至要追究法律责任。 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能否释放改革红利, 决定了我国能否真正走上公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这些年改革环境看, 我们需要改革宽松 的氛围,需要有鼓励改革、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保障。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出台的法规中, 明确设定了改革免责条款。 最近即将提交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 《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草案)》 也明确了改 革免责条款。 这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甚至有不少批评意见,担心免责条款会成为逃避责任、扭曲改 革甚至改革倒退的护身符。 在笔者看来,免责不是目的,更好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改革成功率,才是目的。 从释放改革动力出发,对一些改革失败不追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但是,“改革免责”的基础要尽快做实。为了避免改革免责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成为 不改革、假改革甚至反改革的借口,需要在操作中有清晰而明确的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 谁来决定某项制度是否应当改革?谁来监督改革进程, 形成改革的监督 -反馈机制?如果改革失败, 谁有资格决定改革者是否免责?这三个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 那么改革免责必然会引起争议。 而破解这三个问题的出路,就在于形成社会参与式的改革机制,让社会普罗大众、让所 有的利益代言人(而不仅仅是部分利益集团代言人),都能够参与到改革的决策、监督、问 责中。 例如,一项改革如果在一开始时就为社会所反对,强行推进终而失败,这种情况不仅要 追究行政责任,甚至要追究法律责任。再如,尽管某项改革决策得到社会的支持,但在操作 层面缺乏公开透明的监督, 社会意见与呼声很难进入到改革反馈系统中, 由此导致的改革失 败,也是需要追究责任的。简言之,谈改革免责,需要尽快构建参与式改革的平台和机制, 使政策与体制改革进程公开、透明、有监督、有反馈。 改革是否免责, 还需要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 改革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基本法律 框架下,在部分地区与行业进行试点,积累经验,为具体法律的进一步修改提供借鉴。违反 基本法律框架的改革,恐怕很难适用免责条款的。因此,改革免责,应该是在法律框架下的 免责,是服务于法治国家建设的免责。 未来几年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改革面临很多未知的难题,也没有现成答案,一切 都需要在试点中摸索、总结经验、不断推广。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说,出台“改革免责”条 款的积极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为过。但同时还要注意:在实践中也要高度重视改革免责条款 的实施基础,只有在法律框架下,尽快构建社会参与改革的机制,全社会才会支持改革、积 极监督改革、有效评估改革,改革成功的可能性才会大大提高。27.副县长被退学,追问还在继续据新华社报道,湖南湘潭“火箭提拔”的 27 岁副县长徐韬,已被湘潭大学作退学处理。 知情人士称原因是“徐韬在读期间有 3 门必修课‘挂科’,按照研究生学籍管理相关规定, 校方可做退学处理。”此前,徐韬边工作边全日制读研遭到质疑。 按理说,徐韬早就该被退学处理。据此前媒体报道,徐韬读研近三年期间,必修课程 13 门仅有 3 门成绩通过。毕业论文初稿也遭导师否决,原因是“未达到学术要求。”仅通 过 3 门,就有资格提交“毕业论文”,再加上经常“翘课”,早应被校方重视和处理。 早该处理不处理,早该按校规“退学”而迟迟不办,透露出来的是校方对这位“火箭提 拔”的 27 岁副县长态度的暧昧。再联系时下公众对“火箭提拔”的质疑和热议,不能排除 校方目前做出的“退学”决定,更像是一次责任撇清和维护自身形象的危机公关。 但不管怎样,现在校方做出的退学决定,仍值得肯定,或许离“火箭提拔”的真相也更 近了一步。如果说,在职读全日制研究生是给徐韬“贴金”的一个“马甲”的话,无疑,这 层“马甲”已经被撕了下来。那么,诸如五年内连续升迁的程序和依据是什么,异地录用的 原因何在,这种种疑问何时才能水落石出? 28.谁来驯服无视民意的“凤凰”据报道,4 月 11 日,凤凰古城实行“一票制”第二天,大批商户和当地居民因不满该 政策关门歇业,聚集在古城北门码头附近。多名游客爆料,停业商户与执法人员发生冲突。 凤凰县对此回应称,这是一起扰乱景区秩序的治安案件。事因部分无证导游利益受损,邀约 10 余家歇业店主游行,并沿路要求正在营业的店铺关门停业。 凤凰古城如今出现的局面,在不少人看来,并不“意外”。自当地政府酝酿出台这种变 相涨价的 “一票制” 以来, 各方的批评之声就一直不绝于耳。 只要回顾一下近期的相关新闻, 即可清晰地看到当地政府的所谓“一票制”,有多么“冒天下之大不韪”―― 3 月 20 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报道标题即为《148 元“门槛” 定得合理吗》,文章 最后引用网友的话提出建议, “凤凰古城的当务之急是应遏制过度商业化开发倾向,保护原 汁原味的古城风貌,这显然比用门票拉动旅游收入更有意义”;第二天,人民网也以《别让 “门票经济”伤了凤凰古城》为题对凤凰的未来提出了担忧。 新华社更是对此进行数次报道,也提出“‘捆绑销售’的做法,将引起游客的反感,从 而导致大量客源流失,影响自身利益”。 《新京报》3 月 22 日对此刊发评论《凤凰古城收费对当地民众未必就好》。文章分析 说, “游客人数下降,或许损失最大的不是凤凰古城管理方,因为门票收入增加或许可以抵 消游客数量下降带来的影响。为此付出代价的,很可能是古城内以旅游业为生的当地普通 人。” 除了很多媒体普遍持质疑态度的报道和评论之外,网络上, “凤凰古城终结免票时代是 开倒车”之类的批评,也比比皆是。现在看来,这些报道和评论,恰是准确的“预言”。一 个既不符合公众利益,也遭到当地商户和民众反对的决定,在执行的时候不出问题才怪。 其实,即便是当地政府觉得此前的票制存在问题,多听听商户和游客的意见,做好解释 和沟通工作,未必不能找出两全其美的办法。但遗憾的是,在一片反对声中,坚持出台不得 人心的“一票制”,现在引发停业风波后,仍未反省这种不得人心的“捆绑销售”的做法, 没有坐下来好好商谈,而是找出“无证导游”的理由,想通过强制手段压制反对声,这种做 法似乎并不明智。 当地政府何以执意不改、 一意孤行?据新华社引述媒体报道, 在实施 “一票制” 方案前, 凤凰县政府就以土地入股占 49%股权的形式组建公司参与景区经营管理。 每卖出一张 148 元 的门票,政府就可以从中获得 60 元左右的收入。“一张票政府能得 60 元左右税费”,两个 数据的对比,当地政府难逃与民争利的嫌疑。只是,当澎湃民意丝毫不能左右当地政府决策 之时,谁来驯服这个“凤凰”呢? 29.唐慧败诉,“法律精神”何在?据报道,湖南“上访母亲”唐慧起诉永州市劳教委一案,4 月 12 日在湖南永州市中级 法院开庭审理,法院最终驳回了唐慧要求永州市劳教委道歉、赔偿的诉讼请求。败诉的唐慧 在走出法庭后失声痛哭,表示“再也不相信司法”,但她依然会向湖南省高院提起上诉。 唐慧蹲在法院门口痛哭的画面,让很多人为之动容、为之愤怒。就案件本身而言,横亘 在人们眼前的, 令人尤为不解的一个疑惑是: 既然湖南省劳教委已经撤销了永州市劳教委的 劳动教养决定,永州市劳教委也当庭承认对唐慧的劳动教养决定“明显不当”,那为什么唐 慧还会败诉? 唐慧认为永州市劳教委的决定违法, 永州市劳教委则认为只是不适当, 按照永州市劳教 委的代理律师的说法,“不当不是违法,‘明显不当’是合法范围内的‘不当’,不属于行 政诉讼法违法的情形。” 那么, 在湖南省劳教委不确认劳教决定违法的情况下, 法院能否直接审查该行为违法与 否?回答是肯定的,这也正是 2012 年修订的国家赔偿法的成果之一。因此,问题的关键又 回到了对唐慧的劳教决定合法与否。 从公开获得的资料来看,唐慧在上访过程中,确有拦车、跪地堵门、在永州中院立案大 厅滞留 15 天等行为。 但设身处地想一想, 假如我们是唐慧, 能不能比她表现得更理性和 “守 法”?即便一个母亲因为女儿遭强奸并被逼卖淫,在上访过程中有扰乱办公秩序的行为,是 否必须对其劳动教养?至此, 问题的核心转变为, 对上访人员进行劳动教养的合法性何在? 劳动教养并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颁布的法律予以规定, 全部依据只有国务院所颁布 的行政法规《劳动教养实施条例》。然则,根据《行政处罚法》,剥夺公民自由必须由全国 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因而,仅从这一点来看,劳教条例本身便是违法。根据这一条例 所作出的劳教决定,是典型的“毒树之果”。 可惜的是,法院对抽象行政行为尚无审查之权,更遑论对行政法规进行合法性审查。因 此, 唐慧面临的不公待遇, 其真正的不公来自于劳教制度本身的不公。 然而, 面对这一不公, 当前的司法是无能为力的。 只是,疑惑仍然横亘在人们眼前:既然合法,为何又要撤销?既然“明显不当”,为何 又不赔偿?“毒树之果”无法下咽,先天就不公的决定如何让人们信服?如果再不纠正,所 丧失的将不仅仅是公信力了。法律应该抚慰这样的母亲、女儿和家庭,而不是增加更多的困 扰、焦虑和不公正。30.谁制造了农夫山泉“标准门”食品标准混乱、无序、落后的现状之下,诞生了农夫山泉“标准门”,它是食品安全形 势长期难以扭转的一个症结所在。 近日, 农夫山泉有点 “烦” , 被指产品标准还不如自来水, 依据来自其采用的浙江省 《瓶 装饮用天然水》标准中,镉、砷等上限宽松于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一倍以上。农夫 山泉则解释,其产品质量高于国家现有任何饮用水标准,此事有“幕后推手” (据新华社)。 身陷“标准门”的农夫山泉,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在权威调查出来之前,我们不好妄加 评判。不过,这个事情暴露出的食品标准混乱,令人触目惊心。我们不仅有一套饮用水国家 标准,还有着“山头林立”的地方标准,而饮用水的国家标准,更细分为生活饮用水、饮用 天然矿泉水、瓶(桶)装饮用水、瓶(桶)装饮用纯净水等四个。标准繁杂之下,一些企业 很容易找到可钻的空当,在食品安全控制上避高就低。 我国食品标准多达 5000 余项,卫生、质检各有一套标准体系,标准之间交叉、重叠甚 至矛盾的问题非常严重。而且这些标准,表面上看是政府部门出台,但实际上,往往有企业 利益掺杂其中,例如,浙江省《瓶装饮用天然水》的起草单位中,只有“农夫山泉”一家饮 用水企业。 之前,立顿茶农残风波、螺旋藻片超标事件等食品安全争议,均暴露出部门利益掐架的 问题,对此,我们固然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这些相关标准作出改进,但更关键的,是 改革食品标准制定和管理的机制,不能再让食品标准“关起门来”制定,让独立学术机构和 社会大众也能参与其中,与企业方面展开博弈。 食品标准混乱、无序、落后的现状之下,诞生了农夫山泉“标准门”,它是食品安全形 势长期难以扭转的一个症结所在, 新组建的国家食药监总局, 在此问题上, 当拿出果敢作为, 让中国的食品标准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提升。31.中国离“过多福利”还很遥远中国现在仍旧处于福利不够阶段,应继续增加民众的福利。 近日,财政部长楼继伟在媒体发表《包容性增长中的财税改革》一文,提及实现包容性 增长的三种途径,其中一种是以发展成果的再分配来实现,特别强调发挥政府的作用。在他 看来,“如果过多靠国家福利,而不是靠自己奋斗,人民的幸福感也并不见得很高。” 确实, 仅从理论视野衡量, 楼继伟的论点本身并无问题, 过高福利, 容易带来一些问题, 比如“养懒汉”、激励力度不够等。北欧国家的实践亦证明这一点,目前这些国家经济出现 效率不高的问题。 不过,由此推及中国当前情况,“过多靠国家福利”则是个伪命题。这或许是多数民众 对楼继伟观点有异议的直接原因。 整体来看,中国较之福利社会还很远。比如,社保依然未能覆盖全民,养老保险的总数 刚达到 7.5 亿人,不少民企、民工和被征地农民没有养老保险;基本医保问题和漏洞甚多, “病不起”问题依旧,高昂的医药费用,让民众不堪重负。 所以,一个难以否认的事实是,无论是医保,还是养老保险,都没有做到“应保尽保”。 而且,社保的行业差距、“身份”差距明显。社保“双轨制”持续存在,更是让多数民众难 以享受福利支出所带来的应得利益。还有,高昂的房价,透支了百姓绝大部分收入,甚至数 代人的财富。 故而,现在开始担忧“过多福利”,是过于“超前”。西方部分国家,之所以陷入“高 福利陷阱”,主要原因在于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远跟不上福利支出的增长。中国的情况恰恰 相反。过去不少年份,财政税收都以 20%以上的速度增长,每年高达十几万亿元财政总量, 十分庞大。而社保支出增幅,远远不及财政税收增长。两相对照,“过多福利”,还是一个 “奢侈”的愿望。32.复旦“投毒”疑案提醒关注寝室关系4 月 15 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该校在读的四川籍医科研究生黄洋身体不适入 院。警方介入调查后,在其寝室饮水机检出有毒化合物,并锁定其室友林某有投毒嫌疑。目 前,嫌疑人已遭刑拘,而黄洋经抢救无效,于昨日去世。截至昨日夜间,警方尚未给出明确 调查结论,目前还不能确定是林某有意投毒害人。 关于此事件各种疑点的争论,在网上已如火如荼。最让我感到惊异的,是一些网友对此 事件和自身处境的感叹, 让人寒毛倒竖, 有很多回帖称: “我也曾想干掉过我的室友” ; “幸 好我杯子随身带,否则早没命了”。这些半真半假的跟帖背后,隐藏着的是大学生们在寝室 人际关系中的紧张和焦虑感。 一项调查显示,在 12 所高校的数万名大学生中,仅四成大学生对寝室关系满意,三成 大学生对寝室矛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另有三成则认为,在学校里最不开心的,就是寝室 里与室友们相处时产生的矛盾。 教育专家认为,造成大学生寝室关系紧张的原因大致有:年轻人个性比较自我,不习惯 别人的生活方式,不善于处理新的人际关系。这些作为人生的新课目,有的人在各种磕碰中 逐渐磨合、学习并适应下来。 有的人,虽然不适应,但最终隐忍下来。但还有的人,没有这么幸运,他们不适应更不 隐忍,最终以惨烈和尖锐的方式表现出来了。曾经的马加爵和朱令事件,就是其中最令人痛 心的两起。 尽管,本案尚无最后结论,但林某与黄洋的关系或许真的令人悲观。若是林某投毒,拷 问的是做人的底线和道德决堤。 若是意外, 林某在这段时间里做了什么?有没有为挽救黄洋 的生命尽哪怕一点点室友之谊?至少目前在报道中,我们一点也没有看到。33.“人性”是莫言和我们每个人的港湾作家对人性之恶的批判和对人性之美的张扬, 社会公众对于作家现实关怀的诉求, 两者 宗旨并无二致。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主题演讲: 《讲故事的人》 。 莫言从逝去的母亲谈起,回顾了自己艰难的人生,也表达了对人性、对文学的个人化理解。 他说,小说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 难用是非善恶来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莫言的演讲立刻引来各方热议,其间一连串的“故事”,也引发了很多解读。不过,无 论如何,拂去氤氲于故事上面的轻雾,莫言关于人性的讲述,还是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关于母亲的叙述,并不鲜见。然而,这样的叙述每每都能够打动听众,甚至每每让人泪 湿青衫。这中间,莫言讲故事的才能也许发挥了作用,但最根本的还在于,对母亲的爱乃是 一种普遍人性,没有人能够拒绝莫言娓娓道来的诉说,因为“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 亲的诉说。”这些故事固然属于莫言,其中渗透的情感、意志、情绪,却是人人都有感触、 也不会感到陌生的。文学的复杂在于此,文学的纯净也在于此。在这方面,其实不需要任何 过度阐释。 从母亲这个情感的原点出发,放眼更广泛的现实人生,或可对人性多一些认知,而非只 是在做一些浮泛的表态。 一段时间以来, 很多人对于莫言的文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有很多期待。 这种期待反映出, 国人对当下许多文学作品脱离现实,缺乏人文关怀很是不满。但也要看到,人性从来不是空 泛的,而是深深植根于作家生存的土地之上。莫言说,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成 为大地的一部分。这种融合就是一种文学的姿态,即,张扬人性的文学从来都不拒斥对现实 的关怀。 只是,当下的中国,许多时候,稀缺的正是这种人性的意识、人性的张扬。从贵州毕节 死于垃圾桶的 5 名流浪少年,到郑州立交桥下躺了 20 多天后死去的农民工刘红卫;从街头 小贩遭遇执法暴力,到一个个拆迁征地悲剧??公众从中可以看到悲哀、看到伤痛、看到无 奈、看到疯狂,却很难感受得到最平常、最正常的人性。 世事只要平常、正常,人间就会安好。所有的弱者、所有的强者,尽管可能存在身份、 地位、财富的差异,但在人的尊严、人格的价值、权利的分享上,都应该是平等的。这个社 会所有努力的愿景,都应该像莫言说的那样,“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 作家对人性之恶的批判和对人性之美的张扬, 社会公众对于作家现实 关怀的诉求,两者宗旨并无二致。那就是,让人性回归,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像人一样有尊严 地活着,让人性成为所有人的永远的港湾。34.不能让“特事特办”决定“张海超”的命运据报道,3 年前的“开胸验肺”,让张海超成为有名的尘肺病患者,并获赔 61.5 万元, 他买了汽车、空调以及台式电脑,三样东西只要有一样,在农村都不能上低保,所以当年政 府“特事特办”批准的低保被取消。当地新农合医保与低保捆绑后是减免的,张家不知道低 保被取消,也就没有缴纳新农合保费,所以今年张海超父母的数万元医疗费,将无法报销。 不过,当地政府回应称,正在积极协调张海超新农合医疗报销补偿事宜。 “有轿车不能办低保”,这样的规定并非没有道理,而且既为普适性的制度,自然不能 轻易为个别人破例,哪怕是很不幸的张海超。其实,张本人也表示,对取消低保没有任何的 质疑,只是不理解为什么没有人通知他去补缴医保。的确,这恐怕是比突然停了张海超家低 保更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 因为媒体的报道,“张海超”的情况在当地肯定不是什么秘密。他买了车是事实,因为 一辆车不能享受低保了, 而且将影响到医保情况, 如果当地能把这些情况和张海超解释一下、 沟通清楚,即便是停了低保,也无可厚非。但为何简单的事情,都没去做呢? 一些部门原本应做的事情没有做好,在媒体报道后又匆匆忙忙地“特事特办”去补偿。 可以说,这种现象在张海超这几年的境遇中展露无遗。当初因为媒体的密集报道,企业给了 他高额的赔偿, 许多医疗机构争相为他提供救助。 当地市委书记去他家探望时甚至亲昵地进 门就说:“海超,哥来晚了!”今昔对照,张如今面临的医保困境,只是证明了一个朴素的 道理: 维护弱势人员的权益, 相关部门在日常把该办的事情做好, 比事到临头劳师动众地 “特 事特办”更加可靠。 据说, 尘肺病后期的张海超仅有四年寿命, 离婚后的他正在想办法为女儿寻找一个收养 家庭。有人“羡慕”其因病获得的巨额赔偿,可是谁愿意过这种眼看着病魔一日日逼近索命 的生活?他用命换来的赔偿再多,都不能取代他本应享受到的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待遇。35.建“美丽中国”,当提高环保标准12 月 4 日,有国际环保组织发表调查报告,称浙江绍兴和杭州萧山两个工业园区每日 数十万吨毒水直排钱塘江, 当地政府部门对此予以否认。 新华社记者近日前往实地进行调查, 发现之所以环保组织和当地政府各执一词, 是因为环保标准的适用有争议, 当地许多污染企 业排出的芳香胺、硝基苯、二氯乙烷、氯苯等有毒有害物质,并未列入环境监测“国标”, 因此出现了毒水“达标”的怪事(据新华社 12 月 7 日报道)。 “钱塘江边直径约 50 米的‘黑色漩涡’,蓝黑色的河水中翻滚着大量乳白色泡沫,走 近排污口,还能明显感受到河水散发着热量和臭味。”就是这样的水,竟然符合国家排污标 准,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不过,它却可能是事实。 我国的水污染监测,标准局限于化学需氧量、生物需氧量、氨氮含量、pH 值等指标。 而近些年来, 由于工业化的大规模扩张, 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伙做生意的十大禁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