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郝式太极拳教学的对方有吗

郝式太极拳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郝式太极拳
《》是1998年8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六群。本书主要介绍郝式太极拳的流传和发展,对拳法进行深度讲解,对其应用进行分析。
郝式太极拳内容介绍
郝式太极拳简介
河北永年县之所以被世人誉为“太极拳中兴发祥地”,号
称“太极拳之乡”,乃因中国太极拳六大流派的创始人半数出
自永年城关。如杨派创始人杨露禅,武派创始人武禹襄,郝派
创始人郝为真等皆系永年城关人。因之武式下启郝式,故谈其
郝式莫不涉及武式。
武禹襄名河清,号濂泉,字禹襄(),得太极真
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清平,所传架子系陈氏新架。因此
架是陈清平由陈家沟移居赵堡镇后由赵堡镇传出来的,所以
又有人把这个架子命名为“赵堡架”。
关于武禹襄的学拳经历与师承问题,其甥李亦畲于光绪
辛巳年在其著作中曾作记载: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
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神而明
者,代不数人。我郡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余年,备极精
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
轻易授人,仅得大概。素闻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
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
得,神乎技矣……
禹襄生前著作有《太极拳解》四篇,《太极拳十三势行功歌
解》一篇,《身法》十条,《太极拳四字密诀:敷盖对吞》等,传其
甥李亦畲、李启轩弟兄二人。
李亦畲名经纶(),于1853年始从其舅学拳,
仿禹襄试验之法,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术,每得一势巧妙、一着
窍要,即书一纸条贴于座右,比试揣摩,不断试验,逾数日,觉
有不妥应惨改即撕下,另易他条,往复撕贴,必至完善而始止,
久之遂集成书,即《李氏廉让堂太极论》。李亦畲的太极拳著作
有《》一篇、《》一篇、《论虚实开合》一
篇、绘《左右虚实图》两幅、《》、《擎引松放》七言四句、
《》八韵,传宝廉(字石泉)、宝让(字逊之)及里人郝和
(字为真)。
郝和,字为真(),初习洪拳,中年改从李亦畲
学习太极拳。勤奋向学,颇为用功,并深得李氏真传。
郝为真在李氏所授武派太极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传
架子与武、李少异,其因是他在直隶(今河北省)广平府中学堂
任武术教师时,为集体教学之便,将拳架中每式都分成“起、
承、开、合”4个动作,用1至4呼发口令,让学生听到一声口
令即做一个动作,并4个动作完成一式,全架娴熟后自能连接
起来一气呵成。因又在拳势中增添了开合手,故被人们称为
“开合架子”。从此形成了独自的流派和特点。
民国初年,郝因事赴京任北京武术学社,始将太极拳传入
北京。当时学习的人把他所传架子称为李架,是因为郝与人云
该架得自李氏之故。此后,郝为真其子郝月如及其孙郝少如于
1928年赴南京、上海授拳时,人们对他所传之拳架称为“郝氏
架”。自此武术界公开承认郝为真所创拳势与武派有所区别,
因此,郝氏即被称为“郝派”,郝为真即被称为郝派创始人。
郝为真生前无著作,现仅存有门人们传抄的郝为真先生
所讲的《不丢不顶》与《为真先生自己练拳的三个阶段》两篇记
录。其术除传其子文桂(字月如)外,完县孙禄堂(孙派创始
人)与邢台会宁李宝玉均受业焉。
李宝玉,字香远(),深得郝氏之真传,并悟其
奥妙,刻苦用功,故其功夫纯厚,在南京、苏州、河北、山西等地
授拳时获有“神手”之称。
现在国内关于太极拳的著作,其中五派皆有书籍著述,唯
郝派尚无专著,现吴六群根据李宝玉先生之女李桂花口述并
演练编写成拳谱。育图示、有解说、有分析、有综合,图文并茂,
功理兼备,实乃太极拳理论宝库中又一明珠硕果也。
河北永年广府城
中国武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中国永年武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
郝式太极拳作品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太极拳源流暨传递系统和发展  一、太极拳源流暨郝式太极拳传递系统与发展概况  二、太极拳传递系统表  第二章 太极拳与阴阳  一、阴阳概论  二、太极拳的阴阳  三、无极与太极  四、阴阳与阴阳颠倒  五、郝式太极拳对人体的要求  第三章 郝式太极拳的要领和套路  一、起、承、开、合图解说明  二、太极拳身法要领注释说明  三、以意行气  四、郝式太极拳拳式名称顺序  五、关于图片的几点说明  六、郝式太极拳套路图解  七、太极拳推手图解  第四章 古典拳论  一、王宗岳太极拳论  二、武禹襄论身法  三、李亦畲太极拳小议  四、郝月如论太极拳的走架与打手  五、李宝玉太极阴阳论  六、民间流传的十三势行功歌诀(作者待考)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武式太极拳收藏_四把与六合_新浪博客
武式太极拳收藏
 (郝少如字梦修(),他生于太极世家,对太极拳的精要,能心领神会。1928年,随父到南京、上海授拳。沪宁杭名师林立,少如二十三岁独闯上海滩,他一生勤奋,桃李满园,少如的太极拳识渊博,以理论与实践的高度驾驭着精湛的拳艺:他不仅能正确地解释王、武、李三家拳论中每一字的含义,而且能将其精华演练得淋离尽致。是表里俱精,素负盛名的一代名师。)
(姚继祖http://www.56.com/u58/v_MTYzOTI3NzU.html
(王小伦http://www.56.com/u96/v_NjY1Mjg4Nzc.html
&(李伟明http://www.56.com/u40/v_NDg0NDUxNzM.html
&&刘积顺http://v.taiji.net.cn/player.php?id=2511
&(王慕吟&http://www.tudou.com/v/R5890-FJtM4/&resourceId=0_04_05_99/v.swf
&(阿邓平面太极拳架1,&http://www.tudou.com/v/Ucnor_YqDCU/&resourceId=0_04_05_99/v.swf
(阿邓平面太极拳架2,http://www.tudou.com/v/P4l5BQiMEPk/&resourceId=0_04_05_99/v.swf
【学武氏太极拳后,才知道武禹襄是按启承转折的作文原则来定型他的武氏太极拳。后来郝为真把启承转折改成了启承开阖,启承开合也挺好。现在流传的的海派武氏太极拳是经郝家三代调整最后由郝少如定型成架。海派武氏太极拳绝对是众多太极拳派中的珍品,据说太极拳五大门派中,练武氏太极拳的最少,这就对了,所谓真理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太极拳最初是以拳术面世的,不像现在有人说的太极拳是文化是道。杨露禅和董海川是内家拳最高水平的代表,但这两个人都没文化,杨露禅绰号扬无敌,如果太极拳真是文化真是道的话,那杨露禅应改号叫杨文化或杨佛道才对。但既然有人说太极拳跟佛道有关,我在练拳几个月后还真研究起佛道来了,也还真搞明白了一点,研究佛法对学习太极拳还真有好处,都说太极拳难学,但你不妨找一个比太极拳更难懂的学问作参照物,佛法是比太极拳高深很多的,把佛法搞明白了,会觉得太极拳其实是简单的东西。有人把太极拳和佛法相比,我觉得,这两样法根本是不能比的。练太极拳是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但这种境界对修道者来说是很低的,何者为道,道就是以修禅定为核心,能自在于四禅八定的入出,获大神通,并可随意愿能转生于三界,即欲界,色界,五色界。修道除修定外也需要持戒,和布施。必须舍弃人间的低级趣味才能得成仙道。在欲界天,天人的寿命要比人类长久很多,仞利天的一天相当地球人类的一百年。而色界天的天人的寿命又远远高于欲界天。佛法又是不同,佛法认为仙道不能解脱轮回的问题,只有修习佛道才能达到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这最高境界是在三界之外。解释起来很难,对普通人说,好比跟深海里的生物讲喜马拉雅上的雪。佛法也离不开禅定,除禅定外,还要去掉我执,就是去掉对自我的执著,这东西叫做萨迦耶见,修四念处的目的就是去掉萨迦耶见,嘴巴上讲无我是没用的,这至少要有初禅的定力。佛陀在菩提树下修安般念,从初禅起,直到四禅。然后证须陀洹果,直至罗汉果。佛陀出生时,净饭王请他的国师阿私陀隐士为佛陀看相。大仙一看到佛陀就哭了。他成就四禅八定,获大神通,知过去未来。大仙知道太子将成佛。他认为来世他必定会投生在非想非非想天,因为他的观念是只有最高的禅那能够产生果报,没有其它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当他见到我们的菩萨悉达多太子时就伤心流泪的缘故。他想到自己不久将死,死后投生非想非非想天,也就见不到悉达多太子成佛,因此感到很伤心。修道学佛可以,成仙成佛就不对了,成仙是可能的,按科学安般守意的定义,达到初禅的境界并可自在出入禅定者既是仙。而成佛需要有已成佛者的亲自授计。到目前为止成佛这还只是个位数。所以目建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被称为七佛偈言。佛法是科学的,按佛陀指导的路线方法,一步一步,最后证阿罗汉果,罗汉果和佛果是同一个层次。科学安般守意实修方面只讲到未到地定,这只是修道的基础。如真要修习禅定和佛法,可去缅甸帕奥禅林,帕奥禅师——被人认为是当代成就并且仍然住世的阿罗汉之一。这罗汉在传法中对修定非常重视,在他的弟子当中,知过去未来世的不在少数。太極拳有傳統太極拳和簡化太極拳,有人用這之間的區別,認爲中國的禪宗和淨土宗是簡化佛法,我覺得淨土宗和禪宗根本就不是佛法,但可以說是簡易道法。有修就好。真正的佛道是要遠離世俗,聖者甘於貧困與寂寞。到處結緣的都是假菩薩。佛法和道法都不能促進生産力,因此真心修行的永遠是少數。大乘佛教是以欺騙的方法來傳播,也難怪他們,如果講真話,就沒人信了。同佛道相比,太極拳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爲太極拳可以改善人的健康。成爲武林高手是一部分人的夢想。安般太極拳法將繼續講述我在這近兩年的時間裏誤打誤撞悟出的一些東西。阿邓】&&
【有朋友看我一直宣传武式太极,发纸条来问,他那里无法学到武式太极拳,练杨式拳可否?我回答说,练杨式太极拳也是可以的.杨式太极拳,其实是进化的最完美的太极拳.只是不论哪种拳法,从目前看,都是只有少数人练出功夫.而且大多数练出功夫的人,功夫也是熬出来的,到了耄耋之年,做到身心合一,有了一点东西.而其自身的元气筋骨,已成朽木.我的拳艺,其实还是练杨式太极拳练出来的,只是把武式太极拳的一些身法融于其中.阿邓】
杨武传承细思量
( 11:18:54)
李老师昨天又飞去泰国了,虽说年纪大了,不想动了,但毕竟在泰国待了19年,那里有他太多的欢笑和成就。那个在李老师推手视频中出现的小伙子,据说能跟泰拳选手玩玩,不知道中国有几位练太极拳的朋友可以跟练泰拳的朋友玩玩。
武式太极拳练的人少,跟武式拳前两代都是有钱人有关。当年武禹襄把杨露禅介绍到北京教拳,从此开创了杨家三代人教拳谋生的生存方式。武家不同,武家不差钱,武禹襄当年练出神功后的感觉,估计也就是一个富家小孩得了一件特别好玩的玩具的感觉。你要是不太笨,肯花功夫,传了你也就传了你了,估计李亦畬就属于这样莫名其妙得练神功的。到郝维真更离谱,郝维真是穷人,别说养老师,估计养活自己都够呛,也不知道李亦畬老先生看中他什么,反正传了也就传了。我罗哩罗嗦讲这个往事,是想让大家思考一下,这样的传承方式和杨家的传承方式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区别会导致什么结果?
武式拳虽然练的人不多,但还是看到有人练出了功夫,前一些日子,师妹把郝少如前辈的弟子刘积顺老师的视频找了出来,放到了她的空间里,看刘老师的拳架视频,一个感觉:好轻柔啊!又看到刘老师弟子王小伦的拳架视频,两个字:真棒!但王小伦把刘老师的拳架改掉了,动作难度改大了,这样其实是有违武式拳让初学者尽快入门这一初衷的。功夫出来怎么打都行,对于初学者,还是郝少如前辈的架子实用。
吹完别人吹自己。那天练完拳,知道李老师要去泰国,老高、师妹和我免不得和李老师絮叨几句,什么我们没人指点啦,我们要退步的啦,没想到李老师蹦出一句:“你们已经学得很快了!真的很快了!”要知道,李老师是属于很旧式的那种人(也难怪,改革开放三十年,李老师在落后的外国待了19年),要听到李老师的表扬,应该比登天容易点。
安般太极拳法,安般念、猫步、杨式拳、武式拳、小般若桩,一项武式拳,又已经花了我一年多时间了!
09:40:37&[举报]
请问在哪里可以看到刘积顺先生的视频呢?能否给个链接啊,我找过,但是没有找到!
博主回复:
&&http://www.baxia.net/TaiJiQuan/?.html
(选自一路走来
http://blog.sina.com.cn/daihao333
得真传大器晚成——访武式太极拳传人刘积顺
( 17:24:52)
&按&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其中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得武式太极祖师资助赴河南陈家沟拜师学艺似乎家喻户晓,但是演释出露禅得益溶汇武式太极而创杨式太极拳传奇故亊,就少人闻知其详了。以后有机会再叙述吧.现引刘积顺先生的故事,为武式太极拳做一初步介绍,以餐武式太极拳的爱好者。
见到刘积顺先生,是在1991年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上。白天,除参加会议外,来访他的徒弟、学生、友人络绎不绝。我只好与他相约,在离会的前一夭晚上11时以后进行采访,我们一直谈到翌日凌晨2点,他还是神采奕奕,毫无倦色。
刘积顺先生29岁开始跟太极名家郝少如先生学武式太极拳,艺成以后,从北到南广为传授太极拳艺,也被邀请到国外授拳。武功出众者大多是从少年时学起,可他近而立之年才起步,却能大器晚成,成为当今中国一位太极拳名家,他的学拳经历对人们是很有启发的。
由怀疑到真信
刘积顺出生于上海,日本入侵中国后,由于战火纷飞,社会动乱,父亲把他和母亲一起送回广东老家避乱。他的少年时代就是在广东省的乡下渡过的。11岁那年,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蹂晌到了广东,在乡下也不安全了,父亲又叫他们母子返回上海。以后他便在上海,从小学读到大学,大学学的是法律系国际法专业。读书时,他爱好广泛,喜欢武术,还跟别人学过拳击。参加工作后,他见上海有各派太极拳传播,学太极拳的人很多。当时他对太极拳不太了解,见别人学也想跟着学。经朋友介绍,他就向武式太极拳传人郝少如先生学武式太极拳,此时他29岁。他默默地、很用功地学了一年,老是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心存怀疑。有一天,他独自到郝老师家里,听老师讲拳理。长时间憋在心里的话不得不吐。他问郝少如老师:“太极拳能不能用于对打?”郝少如说:“怎么不能打?太极拳既然称为拳,当然能打。”刘积顺又问:“我能不能打打你试试?”郝少如说:“当然可以。”由于郝少如先生是家传功夫,社会上的人虽都知道他艺业非同凡响,但很少人见识过他的真功夫。只见郝少如随便地站着,说:“你打吧。”刘积顺心里七上八下的,到底是真打还是假打呢?他决定先试试看。他不用全力,一个直拳向郝少如打去。拳一碰到郝少如,未见人家如何动作,就感到有一股劲传到自己身上,整个人向后仰面跌出,碰到墙壁上。郝少如从接劲中知道刘积顺还未敢放手真打,便说:“你要真打。”刘积顺说:“那我可真打了。睁他见郝少如身体肥胖,可能转动不够灵便,就先做了一个假动作,一闪身,用一个横勾拳向郝少如肋部击去,郝少如身不动,当拳触及他肋部时,只听到他“哼”了一声,刘积顺感到从郝少如老师的肋部透出一股类似冲击波的巨大力量来,一下子把他打进了靠墙的八仙桌下,头和手臂都受了伤。他当时30
出头,年轻力壮,又有一定的拳脚功夫,竟如此受挫,顿时感到武式太极拳不得了,老师的功夫不得了,太极拳里有很多高超奥妙的东西,原来的疑虑烟消云散,坚定了学太极拳的信心。
郝少如见刘积顺有文化,肯用功,善于动脑筋,有悟性,也有意传他拳艺,收他为衣钵门徒。这样,刘积顺学太极拳的兴致越来越浓,每周抽出两个下午的时间单独到老师家学拳,学推手,这样一直坚持了4
年,到1966 年“文革”开始时才中断了。
“文革”期间,郝少如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受审查。由于郝少如与太极拳名家顾留馨关系不错,顾留馨被批斗时,郝少如也被拉作陪斗。当时街道组织对郝少如规定,如果有人来访,他必须向街道报告。郝少如对刘积顺说:“你目前不宜来找我,因为要报告很麻烦。”刘积顺只好听老师的话,坚持在家自练,但每年还偷偷地去老师家几次,看望一下老师,每次在老师家半个小时,让老师给他纠正拳架的不准确之处。
年,由于国家推广太极拳,太极拳活动逐步开展,郝少如又被请出来到公园教拳,刘积顺每周日都到郝少如教拳的地方学拳,练架子,学推手,并兼做老师的助教。凡有需要表演推手的,郝少如都叫刘积顺上场,与他一起推手。这时,刘积顺的拳艺已得到郝少如的赏识,郝少如也逐步根据他学习的进度增加了学习内容。在郝少如的教导下,刘积顺的功夫长进很快。
郝少如过去因家里人患肺病,自己也染上过肺病,但因他长期练拳,身体变好了。1981
年,温州的太极拳爱好者请郝少如去教拳,因水土不适,加上往返晕船,一度发低烧。他以为是感冒发烧,随便吃了点药。谁知吃药只是暂时抑制一下,不久,又烧起来,最后病出于肺部,不治而逝。郝少如去世前,全国第一届太极拳邀请赛正在浙江绍兴举行,大会邀请他参加,因身体不适,指定刘积顺为代表,刘积顺成了郝少如的衣钵传人之一。
刘积顺作为郝少如的传人参加了一些全国性的太极拳会议并作了表演,崭露头角,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一些地方的武式太极拳爱好者纷纷邀请他前去授拳。近10年来,他除在上海授拳外,先后到过浙江、广东等省和国外传拳。温州是武术活动开展得比较活跃的地方,各式太极拳均有人传授和练习。郝少如生前曾去温州教过拳。郝少如去世后,刘积顺去温州教拳的次数和时间最长,教的学生也最多。郝少如在温州教拳时曾与人表演过推手,由于推手时郝少如的身体好像没怎样动,别人就被发放出去了,一些人认为他的功夫是假的。加上人们对武式太极拳不大了解,认为武式太极拳很硬,架子也不好看。刘积顺去温州教拳时,也碰到过类似问题。他并不急于让人们接受武式太极拳,起初只教了几个武式太极拳爱好者,让人逐渐认识武式太极拳,他教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练习后出了功夫,成了有名的太极拳师,在当地影响很大。以后他再去温州教拳,参加学拳的人越来越多。
年起,他连续三年南下广东教拳,在广东这块开放地区教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年元旦,刘积顺教拳的那个县里举办武术表演,他被请上台表演推手,他与学生盘了几下手,借力发了一个劲,发劲时学生不是往前、往后跌倒,而是脚步踉跄地移动,台下便有人议论这功夫不是真的。元旦后的一天,他正在讲课时来了不少人,其中有些是武术爱好者。有人说,元旦的表演是假的,他们不相信武式太极拳能打人。刘积顺见课讲不下去了,便说:“武式太极拳能不能用。光嘴巴讲没有用,各位哪个有兴趣可以上来试一试。”他话音刚落,就上来了一位身体壮实的小伙子,这小伙子学过南拳,对太极拳也有过接触。他认为刘积顺与学生表演推手的那天,刘积顺的学生没有用力,于是他摆好姿势,用大力向刘积顺推去,刘积顺接住他的来劲,稍一转手臂借到对方的力又给了对方一点力,那小伙子双脚离地,攻势尽失,胜负立判。对方连声说:“功夫是真的,功夫是真的广这小伙子罢手退去,刘积顺说:“哪一位还想来试一试,请上来。”全场寂然。经过这次试手,当地群众对武式太极拳有了新的了解,对刘积顺的功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刘积顺连着三年到那里教拳,每年一期为3
刘积顺除应邀到外国传拳外,对一些慕名求教的外国朋友也单独授艺。英国之江太极拳研究院院长黄济复先生是英国的太极拳名家,曾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先后学过赵堡、杨式、吴式、孙式太极拳,后又到中国河北省邢台市学过武式太极拳,经友人介绍,知道刘积顺是郝少如的传人,便去信要求向其学武式太极拳,刘积顺复信,表示愿意教他拳艺。一次,刘积顺去香港省亲,黄先生专程到香港学了一个月的拳。通过习练,黄济复先生感到效果很好,从此就专心练起武式太极拳,同时不断来信,请刘老师解答他在学拳过程中碰到的各种疑难间题,刘积顺均一一给予满意的答复。现在,黄济复先生在英国收徒授艺,从学武式太极拳的人不少。
刘积顺讲学,总是从学者的实际出发,从架子到拳理、拳法都给学生作详尽的讲解,认真进行身教,从不敷衍了事,加上他为人随和,因此,每到一处授拳,都受到学生的尊重和欢迎。
谈拳和推手
刘积顺说,练武式太极拳是有一定顺序的,每一个练习阶段都有不同的关口要攻。练武式太极拳第一阶段是练外形。开始按架式动作一招一式的学,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用意识去支配,摆好架子的外形,做到手脚的“三虚一实”。招式练熟了,再攻身法,武式太极拳有13
个身法,这些身法要求很重要,在练架子时要逐步贯彻这些身法要求。身法关攻下了,在今后练架子和推手就能起到重要作用。身法一关中有一“蓄字诀”,
“蓄字诀”是指练拳者的上下肢和躯干的五张弓要形成人体的一张大弓口“蓄字诀”做到了,上一下相随了,才可以练擎引松放之法。
第二阶段是练内形,又称练内劲。练外形有了一定体会,打好基础了,回过头来问拳架,看自己是不是意气分得开,这是“开字诀”口“开字诀”的内容是每一式的动作要做到气向下沉,意向上升,气随皮肉活动向下沉,意随骨骼的组合向上升,练拳时感到皮肉和骨骼之间是分开的。意气分得开后还要继续练意气分得清,这是“清字诀”。它的内容是指气势的大小、长短、轻重皆可随意安排,这中间有一个“串字诀”,也就是要节节贯串,打架子、推手能表现出意到、气到、劲到的效果。
武式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意气分得灵,这是“灵字诀”。到了意气分得灵阶段,全身都是浑然一太极,不论对方挨到自己何处,何处都能起反应,就像拳论所说的”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
“气遍身躯不稍滞”,到此地步就能随心所欲了。
对于太极拳推手技击,笔者曾访问过国内外一些名家,常揣摩他们说法的异同,刘积顺谈武式太极拳的推手技击法,笔者感到有不少新鲜的内容,能比较完整地体现出武式太极拳的特点。
“擎引松放”这一《撒放密诀》是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畬的力作,社会上对此诀的解释众说纷纭。刘积顺认为此诀的四字是一气贯串的,不是割裂开来使用的。在推手时,要接得住对方的劲,然后朝自己身前引,引时身体要放松,不紧张,放出时要朝一个点。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这《撤放密诀》,他叫笔者与他单搭手,让笔者抓住他的手腕用力。笔者抓住他的手腕外侧,并用力一折,即感到有一股力从沾着处打到笔者手上,传导到身上来;刘积顺说:“你刚一用力,我就有一股力透到你身上,可以到你的背,或到你的胸,或到你的腰腿,也可以透到你的内脏,到你的头上。这种意念与动作的配合,一气呵成,就是‘擎引松放’的实施。施‘擎引松放’之法,一般要打人身体外侧,不宜打人内脏、头部,因为那样会伤人,使受者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重者会受内伤。”
刘积顺认为,要做到“擎引松放”,接好别人的劲是关键。在接劲的过程中互相接触处有一定幅度的转动。这种转动是很微小的变化,没有这个转动,就无所谓“擎引”了。在转动的当中,吃掉对方的一部分劲,同时也给对方一个劲,这过程中双方沾在一起,我可以把对方的手臂作为我手臂的延长,通过对方的手臂把劲发放到自己确定要打的对方的某个身体部位上,对方走化不了,即被我发放出去。
著名的《打手歌》中有“沾连私随”的说法,对于这四个字,刘积顺解释说,“沽连粘”三字是指手和身体上部而言的,“随”是讲身体下部。“随”不是跟随的“随”,而是上下相随的“随”。上面用劲,先问下面,上面要作安排,自阿要相随。刘积顺对“随”字的这种解释与其他式一些一左极拳传人的解释有所不同,他说,不能说别人不对,也许别家太极拳有自己的练功要求,跟武式太极拳的要求不一样。
武式太极拳拳论中有“无中生有”的说法,刘积顺对这一技法进行了解释。无中生有的做法是行拳、推手时,一些部位的骨头向前进,肌肉往后拉。比如,我的肋部一侧受到一个自上向下的力,受力处的肌肉是向下走的,而骨头是微向上的,骨头在受到对方的压力后不向下走,骨骼之间的组织更趋严密紧凑,能抵抗对方加在我身上的力量,这里有向上的意思。此时,加上腰腿的作用,转动一点点就能进行发放。这种无中生有的方法,能使劲迅速集中到一点,接劲,化发,这种练习和使用方法是武式太极拳独具的特点。
著名的《十三势歌》有一句七言:“意气君来骨肉臣”,这是一句很费解的古句。对此句,刘积顺的解释是:“意气、君臣、骨肉是三组不同的概念,骨肉代表意气,其中骨代表意,皮肉代表气,它们的关系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君臣是不能分离的,分离了就办不成事。骨与肉也不能分离,分离了也成不了事,必须两者结合成有主次的、君臣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一结合,就会各自产生不同的作用。对于这些抽象又深奥的理论间题,刘积顺除口述外,还叫笔者一一在他身上试探,由他一一从身上表现出来,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地、摸得到的、不是玄乎的东西。”
“敷盖对吞”四法是武式太极拳的家传秘法,刘积顺说,郝少如老师就具有这种功夫,这四法全部是讲气势的.一搭上手就让人动弹不得。他与郝少如老师推手,郝老师一用此法,任他怎么打也打不进去。他说自己目前的功夫还达不到这个地步。对于当前太极拳界开展的推手比赛,他认为,规则和裁判是竟赛的两个重要因素,竟赛的规则必须有利于让选手发挥太极拳的技击特长,而不是束缚这种特长。过去一些规则有的不利于太极拳技击特长的发挥,要从实际出发使其逐渐完善。裁判必须懂得太极拳,打分应有根据,不能含糊其辞。曾有过这种情况,裁判打分后,运动员对得分有异议,向裁判询问,裁判却拒绝回答,或回答得模棱两可,这样不能让运动员口服心服,不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水平。他认为,太极拳推手赛是一项竞技运动,应以运动员在比赛现场发挥的水平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进行评判,不要掺杂政治因素或凭主观好恶臆断,更不能先排好了名次才比赛。过去曾有过此风,但此风不可长。如果掺杂了非竞赛因素,不但国内有关的人有意见,而且国外的同行也有看法。
最后,刘积顺说,古典拳论讲:“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练太极拳的人必须认真领会和贯彻这四句话,否则练来练去也达不到应有的水平。
延伸阅读:
http://baike.taiji.net.cn/index.php?doc-view-519.
&(方刚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zkzys
同刘积顺老师学习太极拳
&&&&&&&&&&&&&&&&&&&&&&&&&&&&
2002年开始同刘积顺老师学习武式(郝家)太极拳,太极拳造诣不高,理论方面就更加肤浅,这里只谈谈自己学拳的领悟和感受。太极拳自从老祖宗创拳以来,一直被很多人所喜欢,展示出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那么什么是太极拳哪?太极就是阴阳,拳就是技击术,简而言之,太极拳就是一种讲阴阳的技击术。一位武学前辈说的好,拳就是后学。什么是后学,后学就是我们后天学来的,不是我们天生就有的。我们必须改变先天的习惯,将后来学习掌握的动作通过长时期的训练变成自己后天的习惯,这就叫功夫上身。
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有好专研的性格,刘积顺老师一辈子就只打郝家太极拳。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兄弟姐妹性格都不同,所以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运动来满足不同兴趣和不同性格人的需要。有很多人喜欢足球可以和很多朋友一起玩,有些人喜欢长跑不需要伙伴自己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时间。大家都知道喜欢足球的人很多,而喜欢太极拳的人很少,这说明平均说来太极拳只适应很小一部分人。反过来说就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的性格适合打太极拳。太极拳是武术当中的一门高级拳术,需要有非常专一性格,没有十年出不来功夫。除此之外要学好太极拳我们还要注意下面三个方面:一,态度;二,方法;三,修养。
我们必须有端正态度,这样才能学好太极拳。一,要真正热爱,这样才有动力去学习。当我们对太极拳有了近一步了解,就会发现太极拳的众多好处,从而形成了自觉地练习习惯。二,要坚持,没有一个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不会出功夫的,切莫浅尝辄止。学习太极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日积月累,坚持数年和数十年才能掌握。现在的社会,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压力很大,浮躁成风,没有扎实的作风,顽强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三,要尊重和相信老师。既然功夫是后学,那一定是有驳于常理。比如太极拳里有句话“用意不用力。”
在功夫没有上身的时候,用意不用力的效果是显现不出来的。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来学拳,那怎么能学好?四,要肯下功夫。不重新脱胎换骨是不可能学到的。有人声称打太极拳多少年,但是走路的姿势没有显现出来,他们不知道打拳是一个样平时走路是另一个样说明功夫还没有上身。还有很多人埋怨老师保守不教真东西,其实是他们没有苦练掌握基本功,如何让老师教高级的东西?五,不能片面的学习,钻牛角尖。有些人学到一点东西,就认为找到了法宝,在上面花大量时间而出不来。其不知对错是相对的,低层次上对的东西高层次上可能就是错的。另外,每次老师讲的方法都有当时的特定环境,千万不要只记住了方法而忽略了环境。这样肯定会出差错,因为,环境一变同样的方法就不管用了。
学好太极拳我们必须要遵循正确的练习方法。方法非常重要,方法不对再努力也没有用。太极拳是一门身体艺术,没有口传身授是不可能学到,你再聪明也没有用,因为这是很多代人的毕生心血通过实践检验过来的东西。举个例子,有人的劲很硬很冷,有人的劲很轻很灵。让一个打硬冷劲的人很快学会打出轻灵劲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原因是不同的劲来自于不同的训练方法,要想换劲就要重头练起。常言说得好“改拳容易换劲难。”
所以说,练习的方法很重要。如何练习有讲究,练习的时候心里想什么更有讲究。很多人不知道练习的时候心里要想东西。不同的想法练出来的效果不同,不告诉你正确的心法练十年也没用。当然,如果有时间,自己可以一点一点地试,那你要花上所有太极拳前辈们所花的时间。
上面的例子还说明一点,就是偷拳学到武艺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看到外表动作,但是不可能知道练拳人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个必须要口传身授,所以说我们要尊敬老师,太极拳不仅仅是那一招一式靠自己聪明读几本书看看录像带就可以学会的。
修养看起来同学习太极拳没有关系,实际上修养好是掌握太极拳高级层次的关键。很多人学到了一个层次就长期在那里徘徊不前,上不去了。其根本原因是综合修养不够,限制了他们的眼界和继续进步的空间。我们一定要多学习,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郝少如师爷说过太极拳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那就是艺无止境。将太极拳看成艺术后,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修养非常重要了,这方面学过书法绘画的人一定会触类旁通。
大家知道很多根本没入门的热心人在教太极拳,我想这些人真的是以为他们已经完全学会了太极拳,他们想象不出来还有什么其它东西需要学习,也没有遇到过高水平的太极拳老师指导,他们的眼界和经历限制了他们的进步。比方说,两个年轻的学生来学习太极拳,学生甲小时候学过小提琴,比赛获得过冠军。学生乙没有掌握过一门特殊艺术技能的经历。当他们的太极拳达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告诉他们还有很多东西学习,学生甲会比较容易懂,因为他从学习小提琴的经历中知道里面有很多更细微的东西。学生乙可能就听不懂了,因为他没有类似的经历和见识,他会觉得自己已经学了好多东西,比原来懂很多。其实,太极拳只所以是高级的拳术是因为它里面有很多细微的东西。一旦真正地入门,自然会有学无止境的感觉。刘积顺老师在旧金山同永春门的师傅搭手,谁也没有大动,对方一笑称赞刘老师说:“你比我练得细。”
这就是高层次的交流,同时,这也说明高层次功夫追求细腻程度。
本人因为天资有限,在同刘积顺老师学习郝家拳十二年后才刚刚有些体会,写下来希望对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们有一些帮助和启发。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分享自知青长春银&&《同刘积顺老师学习太极拳》&http://blog.sina.com.cn/s/blog_7de4fqe.html
武式太极拳
(李伟明老师,狮子和才女作者。蒋涛先生摄影)
狮子兄这周就要全家移民北美了。阿邓老师亲自赶到上海来给他送行。周日阿邓也来到李伟明老师的教学地点-静安雕塑公园。左二:阿邓,左三:李伟明老师左四:狮子兄
(选自安般太极拳法
http://blog.sina.com.cn/liberdate
郝式太极拳
含胸:心以上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前合,谓之含胸。能含胸,才能以心行气。拔背:两肩中间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裹裆:两膝着力,有向内之意,两腿如一条腿,能分虚实,谓之裹档。护肫:两胁微敛,快,谓之护肫。提顶:头颈正直,身,谓之提顶。吊档:两股用力,谓之吊档。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觉松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挈全臀部前送,小腹有上翻之势,松肩:
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
,沉肘:肘尖常有下垂之意,谓之沉肘。腾挪: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谓之滕挪。尾闾正中: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能做到尾闾正中、吊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含胸、护肫、松肩、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虚实分清:虚非完全无力,着地实点要有腾挪之势。腾挪者,即虚脚与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则便成偏沉。实非全然站煞,精神贯于实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
腰脊敛气:以意将气下沉贴于背,由两肩收于脊骨,敛于腰脊,注于腰间,使腰能成为主宰,谓之腰脊敛气。胯松直:两胯不可倾斜,用力,以意将两胯松开竖直,力,谓之胯要松直。不可左右凸出,也不可能使气向下沉而两腿得屈膝;两腿要分清虚实,不至站煞,做到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两腿就不可有蹬直之形,腿总要有弯屈之形,谓之屈膝。两手意向上升:是指两手竖掌,掌根有下沉之势,而手指有拔长之意,才能行气于指,谓之意向上升。
两手意向上升:是指两手竖掌,掌根有下沉之势,而手指有拔长之意,才能行气于指,谓之意向上升。(图示如下)
&回忆郝少如老师讲授的话 
(一)&  太极拳从无极开始,无极是思想准备,思想集中后(不可分散),分阴阳即是太极,阴阳是交换相济的,一个身体半身是虚的,半身是实的.例如:虚实各有五十斤,虚的是气,实的是劲,虚的五十斤气交给实的,则实的就成为了一百斤,这样讲虚的半边岂不是空无所有了呢?不是,而是与此同时实的半边也有五十斤劲交给虚的,虚的也就有了一百斤的气.   一站立即意识到身前身后各有一尺的放长,当然,左右也是如此,自己置身是在十字中心,同样再加上一个十字交叉在一起,自身则在八个头的中心,这是八支撑的起源.   虚实分好后,方向又有四正四偶,就是说有了八个头,自身放在八个头的中心点,并且是八不依靠,既在中心, 又要正中,不偏不倚这八个头是长短相等的.中心是以腰为中心计算.如果是正方向的改为斜方向时,并不是把正方向搬运到斜向,而是从正改斜时身体不要转动,只要意动即可.以斜改正时也是如此,在八个头中以一条线为主,其它七条为辅,一条放长,七条同时放长,前进(放)时一起跟上,后退(收)时由一条和七条同时收聚在一起.这样就没有前冲俯,后倒仰之弊,此拳有理论又有实质,又抽象又形象,此拳不以拳为主,是以理论和实践为主,理解出来之后就有敏感性,它又是艺术性,艺术全靠动脑筋,以上这些也可以不用它,单纯活动活动,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如用于对抗技击,知已知彼才能胜,有力无艺术不一定能胜,无力有艺术不一定败,艺术不同于技术,技术有设计图,应付人要灵活,要旋转自如,太极是双方面的,从不单讲一方.如有上即有下,有左必有右等等,都是相对性,如果为主的一条线放长,则其它七条线也相应放长,这是一致性的,如以左懒扎衣为例,在一头向东南方前进时,要一同跟上七个头,向西南方时也同样跟上七个头,亦即在一个开大时,七个也开大.退后是收,是以后背为主,带头收,任何一条离腰远了都不对,八面支撑缺一不可,很多东西从阴阳中产生,再说后退是收,要以后腿为主,又如向东南进一丈,东南要听西北收回它一丈,不可收回(下)九尺,这叫做一动无有不动,也叫前进后退都不顶不丢.    八面支撑有四正四斜八个方向,四正不可占据四斜,四斜也不可占据四正,各行其道,不能彼此交替,或把身体搬来搬去.比如,从正面打向斜角时,正面仍然存在,不可把正面搬到斜角去,也不可把斜角搬到正面去的.八面的中心是以腰为主,为出发点,八条线只有一条线为主.其余七条线为辅,一条放长时其它七条也相应放长.放长是”开”是”呼”,如一条线收短,则其它七条也收短,收短是”聚”是”吸”,但是辅线的七条不可为主,”聚”是聚在一起,聚在腰里(命门为主).   
本期重点讲八面支撑,下期打算谈谈”空”与”松”的关系.(二)现在讲讲刚与柔,空与松的关系,刚和柔是分不开的,但它有主次之分,刚为主,以刚带柔,因为骨头(刚)在肉(柔)的中间,骨头在肉内,内为阴为精神,以阴带阳,所以骨为主动.比如手的向下按是骨的主动,肉是懒的,懒扎衣的名称,已说明肉要懒,肉不能主动,不能以肉带动骨(有所谓骨肉分离之说).肉既不能主动,而精神(骨)又要不能外露,因为精神是产生在肉里的骨头,肌肉是柔,是被动的,以刚带柔,既精神”骨”带动肌肉.“空”与”松”要区分开来,肩松沉下来手指会发胀,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对的,还有肩松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觉,这都是合乎要求的,肩还要经过后面背肌往下松,初学时肩松不下,可以呼一口气,就能松下,但这是暂时的,往后必须在放松肌肉时的正常自然呼吸.腹松也要通过腰,腹松可使身躯全部肌肉松,松即是沉,相对地讲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够沉降肌肉,就能有骨头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头在肉的松沉的同时也就飘起来了.这叫做有降必有升,也叫做有下必有上,要使臂膊骨飘得起来,就是在于沉的作用下产生的.纯松是塌,纯空是顶,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全身处处都是一分为二,关节.骨头和肌肉也是这样,但刚和柔分不开的,因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而空和松却要分得开,空即每个关节要脱离开来,松开关节,这叫空,在松开关节的同时,肌肉也要松开,空是上升,松是下沉,沉要沉得越深越好.由于劲的下沉而相反必然会使意的上升,所以,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既要分清,又是一道,另外,空和松究竟空到什么程度,松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沉下五寸则上升也要五寸,即肌肉往下松,骨头向上升,一沉一升是同时进行的,并非一边上升,一边不动仍留在原处.刚和柔搓和在一起,太极叫做有动未动有预动之势,这又叫做腾挪.刚和柔是相济的,是分不开的,但又都有空和松,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又如静如山岳,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个是腾挪,一个是上与下的东西,要慢慢体会,再就空松二字来说,松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如以起势为例来说,起势时两手的意原在膝下,却可以一直到脚下,空是拔两头,即意上升,气下沉,并不是空洞飘浮,空松一道做之后,就可以”气遍身躯不稍痴”.上升是由于下沉反射上来的,关节的松开后可以贯气,腾挪二字,即是刚柔混在一起,刚中少不柔,柔中不能缺刚,然而空与松必须分清楚,它是肉练出来的东西交给骨,骨又练出来的东西交给肉,腾挪可以帮助空松,刚柔又要混在一道.这里所讲的东西是主要的,拳却是次要的,以前是先学拳后理论,现在是理论和拳一起来教.下一讲要谈谈身法,谈谈怎样三虚包一实.(三)练习太极拳不能不讲究身法,身法共有十三条,并非十三势.可以先练前八法,如:涵胸.拔背.松肩.垂肘.提顶.吊裆.气沉丹田,护肫等等,身法即常讲的内形,内形要与外形拳架统一,要求做到精.气.神寓于拳架之中,还要做到有知觉,如此方有意境.身法就是组织,如涵胸.拔背等,身法乃是组织的方法,各有一定的用处.目的是节节贯穿,不顶不丢,节节贯串,为的是能通达全身,使全身通气,也是为了劲整.涵胸有左右两胸,两胸是在锁骨以下二.三寸处,亦即肋骨微含包围两胸往下沉.从锁骨到心不可弯曲,均勿含心.拔背是大椎要拔高,两者同时进行,即一个动另一个要相应动,先空后松,用松肩垂肘来帮助涵胸.拔背要互不破坏,与此同时后肋及扇骨往下插,这叫做”气贴背”,背后的机关很多,不可忽视.松肩垂肘要求两处关节松脱开来,再配上含胸.拔背,然后才能布于两膊,开于手指.因为放松才能贯气,气贯于手指,一定走膊的里半边,这样是为了有劲.有敏感性.提顶(顶劲)和吊裆,提顶要外形帮助,它是虚的,不是实的.顶劲.不伸脸.不低头,并不在中间起吊裆作用,要拎尾骨同小腹和顶中心成一条直线.吊裆也要有外形帮助.吊裆:即尾尖前移一.二寸,但意识上可远到几尺.几丈.吊裆,要由两臂两膝帮忙,不可各不相关,要相互配合,帮助吊裆,这就叫做裹裆.护肫如不恰当,它能破坏空松,及支撑八面.护肫是在两肋下边软裆处不能匾掉,要保护它,犹如一个口袋中间匾了气便被阻碍不能下沉到丹田,亦即无护肫,无护肫即无气沉丹田.一定要叫口袋上下相通无阻.腾挪和闪战也是刚柔结合,松肩结合,是内四外也四,即柔是四寸包住刚四寸,刚柔不分,似动不动,这就是腾挪.要周围一寸,处处都是一寸,是精神中产生,也是阴中产生,如从精神上衡量,即实腿同肱部通过松肩结合成一体,闪战者即方向也,实股是阴,阴可向任何一面滚即:是闪战,亦即一个圆体随便向那一端冒出一股气来.左胸同右臀连系在一起,也是八个合一来应用,不可一个一个地分开来用.以前所讲的一个一个用是可以的,但身法不可缺一,仍是完整的,所以要几讲搓合在右合拢,合后的手开是竖掌成八字形,手指高不过肩.提手上势的左手向前上方张开,右手要划大圆圈,意识射向远前方,汇成一个焦点.白鹅亮翅是丁字形,右手上升为横,左手下推为竖.气沉丹田,可以譬喻潜水艇潜在水下,外不露形.内动为内形,又称身法.加上外形的拳法,并配以胸中腰间运化等,就是所有各个兵器我都有了,只是用时须要灵活,不可硬强强地为好.太极拳要做到右腿可以放在左腿的左边,这就是靠摆法,即我的脚不可象放方桌或放圆桌那样,都是四只脚摆平,而成双重,要求两只脚放在一根桩子,一根桩子在三虚(两手和一条虚腿)之内,实腿是一根桩子,它叫精神,另两手和一条虚腿叫做神气,神气要活,要随屈就伸,动若江河.叫精神的这只实腿要静,要静如山岳,它不可外露,即不可随便乱动,实腿是深入地下的,而头顶又是升腾空际的,两者尺寸都是相等的(以上都是指动脑筋用思想).以上几点可概括为三虚包一实.拳可以不放在身上,动作全在静中产生,不静则不专心.此外八条线都要存在,方能自身有主,推向前面时要顾到后面,也要顾到左右两面,方能立身中正,八不依靠.(四)略谈一招一式,如白鹅亮翅的手法,两膊做成丁字形,左手先一竖,右手一横,在这两膊中就包括着刚柔.空松.并在臂.肘.肱.腕.手的每一寸或数寸间,包涵着棚.捋.挤.按等用法.又如下势的退步,在收前脚的同时,也附带有刚(骨)的拔高,和柔(肉)的下降,一升一降,两者同时进行,不可有先后.参差,拳可以不放在身上,所有动作,全在心静中产生.心不静则不专心,拳便散乱,一散乱便身不由主,欲要自身有主,必须保持八条线都存在,一举动就要照顾四面八方.因此,打拳不能离开意识,以意领拳,拳才能不放在身上,从而最后达到忘形.启:启是启.承.开.合一个节序的开端.启,就是起势,也就是拳的开头.一起势即要有聚.聚,就是各个身法的组合搓和成一个整体,不可那先那后.但聚是有些”尚气”的,这不妨事,因为它同时在心静和腹部放大(气沉丹田),一起进行.这样一静一松就成为”空”(关节脱开),一空便和”尚气”相抵消.因此,可以使气沉丹田即存在着聚.聚,包括身聚神聚.要做到聚,切不可散.在练拳运动中,不要刚不离柔,柔不离刚.刚代表精神,先把精神掌握好,由分开.统一.再分开.刚是先动,同时必须保持柔的跟动.打拳时不可时起时伏.时升时降,像波浪形,必须保持一定的高低水平线,还要保持空.松.一开始练拳,便保持立身中正安祥,两膊两腿都要保持一定的弧度.搂膝打掌,后腿不可蹬直,两上膊不可伸直,为了符合”动宜曲蓄而有余”的要求.做身法总是要受意念的支配,没有它便做不成功,所以在身法之外,的确还存在着意念这个东西.比如身前要竖起一根直线,从头到脚在垂直线中产生横的一寸一根,和两寸间距的一根根前伸线,从上到下,都是同一个尺寸,上中下都是一个枰,犹如身前竖着有刺的屏风.又如,眼视前面远方目标时,而自己的身.手.腰.腿也要完全一致地向着这个目标发去等等,都是在用意念,这是属于虚的一面.那么实的一面又是什么呢?实的不言而喻就是拳法,拳的势法.内形又叫内因,外形就是动作,,内外相合,就是有虚有实,有阴有阳,有表有里,而合乎太极原理了.再就”开合”来说,合是收,开是放.1.要合中有开,即外形在合时,有放松,又有意念放出而不丢,这就是合中寓开.2.开中有全.就是手脚开大,意念放远而放松,内中有含蓄,就是开中寓合.3.开中寓开.就是在形的放大中再求放松沉气,就是开中寓开.4.合之再合.即在外形合拢时,内中再紧凑含蓄,便是合之再合.不论怎样,都是意在外,神在内,主要在蓄劲,劲发于脚跟,形于手指,最终气沉丹田为根本,用意非用力.合:合势是手脚八条线的缩短,不可一条腿落后而拔长,因为拔长便聚不圆了.如要八条线不知用哪条线,搭手不哓得他的刚还是柔,是不行的.这一讲同前三讲为四合一,成为一个整体,练拳可以先练慢,后练快.慢可以细细体会,快可以使眼.手.身.步各法灵活,但需要慢而不呆,快而不乱,首先要求形整.如形缺,可以意补,而意缺可以神补,达到身法完整,完整而后劲整,在劲整的基础上揣摩和用法上的变换活动.固然,拳的设计和它的理论,要在外形上表现出来,但又要把身体练好,艺术提高,还在分形和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际在即能派实际用场也.每人要用一把尺量一量,已和老师讲的话相差多少?缺多少必须赶上多少.若说身体难做好,并不是人人做不好,也不是人人都能练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则不行.所以然,即本身的反应合不合规矩.因此说入门须口授,功夫来自勤学多练,你不来问我,我无法帮我.因此,学者还需要多问,以教拳的来说,要因人施教,根据各人的程度及接受能力而定.(五)这一讲的内容,涉及到推手方面,由于没有系统的准备,只能拉架一些.太极拳近似唱戏,动静本有韵律.唱戏要字重.腔轻,一句尚未吐完已收回来,刚收回又发出去,绵绵内涵.练拳时,一呼一吸,一招一式,轻重缓急要适度.不散.不滞.不偏.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劲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散,滔滔不绝,异曲同工.触手挨臂,沾衣运动为转寰,处处用心窥来意,始于守中,中于行气,归于凝神致虚,以虚灵为体,以因循为用.静以待动,后发制人.后发制人,必有消化他的劲力,欲要消化他的劲力,可变换方向角度.你的动作就是我的动作,我的动作不是你的动作,仍是我的动作,以我为主.进.退.推.引都宜以阴手,即在下面或后面的手靠近自身,以阴挂阳,阳手会于应自动推进,所以只要多注意阴手,以阴手为主,盘手时宜近,不宜远.推手时,能否只用思想,对角走空间路线去打对方的焦点?不可以,何以叫节节贯串,即首先节节贯串自已身体和对方联接起来,也通过他身体的节节贯串联系于自已,才能达到他的焦点,不过,我和他的节节贯串之前,我的脑筋早已经动到他的某一处的一个焦点,这个焦点,就是我要打他的地方和目标,这就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一分手就要落到底,落到底就是内形上的一气松沉到底,不可走一半,或只是到了丹田就急于要打.不言走上中下哪一路,在运动着的手一停,就要沉到底,沉到底再来一下引.蓄.发同步进行即能成功.引就是聚,引和聚要结合,进来和出去又要结合,回来为了出去,引不是为了聚,舍己在形,从人在用意,舍己仍由已.我可以顺势打对方,这便是随曲就伸,是灵活运用的.还有一个比方,引是肉,发是骨,用肉不用骨,用骨不用肉,不可骨肉一起用,故骨肉要分离(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在推手中,整个两膊同手都具有刀.枪.剑.戟,任凭你用哪一种兵器,或者两种一起用.每种兵器都有它的用法,看什么情况,用什么兵器,先要问一问自己到底有了哪些兵器,先用什么兵器,哪个熟练就先用哪个.再谈谈发劲的根源,即如何行气运劲,拳书上说,劲起于脚跟,但少不了尾椎骨的运劲,运劲又少不了大椎骨的行气,尾闾管住脚腿,大椎管住两膊及手,又可说行气在手,运劲在腿,腿肺要有数,然而运用腿脚又叫用意.呼是开,开是沉,呼的形状在手,是所谓形于手指.其实,呼的根源却是在腿.在脚,所以,呼是沉,沉是腿上有意思,呼是在沉的基础上开出去的,因此,神气的活龙活现,就是精神在实腿的劲道十足的反映,是实腿的支持和运送,神气是外形,是用得完的,而精神(实腿)隐蔽在内是用不完的.因此,滔滔不绝的根源是实腿.行气是由于沉的作用生成的,因而沉又是发劲的根源,呼是因为有沉,沉是为了呼,呼是开,沉是合,这叫开中有合,其中合中又有开,两者相辅相成,上下相等,不分前后,不可分离,这个又叫行于四肢,上布于两膊,下支撑八面.开是在沉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实脚上反射出来的.因此,实脚要不怕紧张吃力.至于怎样起动对方的脚跟,使他向我倾近?首先要彼此之间的尾闾对换一下位置.就是把他的尾闾放在我的尾根后面,这在方法上,既有用意,又有用形,形意合一.用形是求步法上的帮助,概括地讲,便是上面引进来,下面攻进去,手收尾出,上下合拍.此时的尾进身自然要微微的弓腿,这就叫做上下相随,在外形上并不觉得抢坐他的位置.(六)大椎行气定手,尾闾运劲定脚.可以先运劲后运气,最好是行气运劲相结合,这才是上下相随.引是用手法,蓄是用步法,引和蓄要同时进行,引的时候要用粘,不顶不丢紧紧依随,引时要有计划,要引五寸的决不让引六寸.引往任何角度位置,都是和我目前接上头的.好象目前是一个大人挽着四个小孩(两膊两腿)走路,走到哪里小孩总是牵在大人的手里.一起势就是一动无有不动,不要那个局部先摆好,再动其他部份,局部先动不好,起势前是无极,到举动时才分太极,才分阴阳,才做虚实.一句话,就是一动就有了各种身法的组织相配合.最主要的是吊裆管好腿,拔背管好手.也要注意,吊裆时尾椎根要松,尾根不松气就行不到腿脚.与对方一碰手就是全身统一,亦即周身一家.此外,肩胯要灵活,如要使尾根松,吊裆不能太过.引到身前,实际就是引到命门,这是从内形上讲,如从外形上讲就是引到靠近我身前,再具体点讲就是把他吸引落到我的腰腿上.引,还要无中生有,即有外形的手法.还有:虽然收回,而我的意仍在手的原来位置,并没有丢掉,这就是退中有进,此乃引是为了发,形回意仍在,这叫无中生有.此外,在引回时我的意识放得越远越好.推手时要路子多,反应要灵敏,无多求,只要求能多多实践,实践能叫你知道所以然.平时练拳,练推手,要按规定办事.要一丝不苟,认真钻研.还要在平时刻刻注意好好留神老师的举动和神气,技巧.推手有个脱壳问题,什么叫脱壳,就是不要专注意我自已,或者专留心在他身上,而是把我的意境放长放远,把他不当作整个人,而是我只晓得把我前面的东西掷到远前方的目标上去.不只是在我的或他的身上手上了.这样就可能把他放远点,而飘得起来.不过,要在放意之前,先要决定好要他几节.如果要用他三节,则我的三节先要对准他的三节(这叫曲中求直),之后方可放意,说时迟那时快决无断续迟疑余地,方能奏效.盘手时在未分手之前,可说无所谓,只注意他碰到我的地方(挨何处心用在何处).及到分手发放的开始,已决定好打他的目标(这时早已有计划),致于用什么势法打,就要连分带落.又叫落膛,落膛一定要一落到底,不可来路停留犹取(这也叫一气鼓铸),如果只落到一半就要打,这是不行的,肯定无效的.在落膛后,下部不可再有移动,也就是外形的腿即在引到身前时已经竖胯插好.便不可再有丝毫幌动,此时尾尖为插地(注意尾根放松)一般,这样发劲才能得力.在发劲出手时,尾根下插,腿不移位,实腿虚腿一起曲蓄,也叫做收.收时臀部和脚跟有相吸碰头之意,同时膝关节相反张开(决不可挺直),使曲蓄有余.”蓄劲如张弓”,也应该如抽丝,但发劲决不可如抽丝,要如放箭之速,如锤击之重,我觉得这种拳不是形意拳,因他不是形在先而是意在先,可以叫它意形拳(意不离形,形不离意).“舍已从人仍由已”,由已是主动权在我,两人对照叫他依靠我,我决不依靠他(八面支撑立身中心),我是独立自主的,如我依靠他,他一倒我也跟着倒了,所以自已决不可失去中正.重心.不可失去中定.(七)在推手运动中,我的两膊两手在同时运动同时连接当中,阴手用意要多要浓,亦即阴手比较得力.另外,两膊两腿都有如刀口刀背之分,肘底部和膝前部均属刀口,反之为刀背.两膝关节在引蓄时是一同曲直的,虚胯要放松到膝,如淌水一般,以胯淌到膝,这样,下部的桩步稳了,上部就可不要,不要者不是丢掉,而是放柔放松,意识仍然存在.也就是上面由松而吸,下面由蓄而整,最终要用整体.不可用局部,并且要沾粘丝毫不离,打什么路线,犹如写字下笔一样,笔头触纸就有计划,有模式,有体裁,怎么写便是怎么打,胸中早有成竹,手上也有抑.扬.顿.挫了.打(发放)只可用意,用气势打,不可用形打.用形是尚气,”尚气者无力”,你越是硬梆梆.雄纠纠越是无用.你的两手代表神气.是柔的,他便无从知你,而你真正的实力在下面,丹田部位好比是膛,是仓库.胸中运化又比如是来复线,来复线比方是步枪管内壁的螺旋槽,子弹是顺转出口的.枪头指着目标,我把他的人,当着子弹登上我的膛,此时发劲,如扣板机,把子弹顺丝螺爆发出枪口(但不可反丝螺转).手指又象描准标,把枪口对准之后,便一直盯到底直到靶心为止.切不可时而这样转,时而那样动,犹豫不决,或者半途停止,这便事倍功半.甚至无效.不过,如把他的子弹落到我的膛里,还不可马上转出枪口,如果转的话,枪口内壁是直的,转不出去,这时便要叫他落空.(进一退撞针)再把子弹旋转出去.手指指示方向后,发放时要边发边转,一直转到底,转到他走为止,至于转的幅度,可大可小,以小为好.因为,小转比较隐蔽,对方不易察觉,只因我外形并不明显,而是内在胸中运化和腰间运化,把他转出去的.换言之,即内形旋转为螺丝,越转越深,此时我有转的根源而他却丝毫不知道.这些都是内动外不动,外不动就是外形不乱动,只是用胸中和腰间的配合运动.实际是以思想活动为主,所以使他不知道.他听不到我的动静,便不加阻挡而通过.因此在发放的一刹那,在接触处不要顶他,他如正面顶来,可改用使外层路线来搓他.如果我的肱部在下,就用肘意接触地面,如我肱在上,使用上层皮表象被提悬起来一样地来敷搓他.假如他还不走,再改路线,此乃不顶不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之术.牵动他被我所动,首先是自己各个组织配合得非常默契,特别是腰腿的功率运用得好,此外如果我的胸中能够运化自如,他就听凭我的主宰,因主动权在于我,一经接触,我的步法,身法,手法都有了思想准备,可不用形来顶撞他,必须用如压缩气之力来压到他的目标,这样外形不象进攻,实际我己进去,这也是要他不知道我的进去,要求自己越沉(气)得好,就可叫他越跑得远.”他挨我皮毛,我意入彼骨里”.他触我何处,我便向何处发去,可以得手.(八)打太极拳不能离开思想,拳书上说”思想在先”还有一说心发命令就是思想,胸来执行是胸的运动受命于思想.胸动主持方向角度,并和腰密切呼应.互相配合.所谓”全在胸中腰间运化”.都由思想指挥,由此可见思想对太极拳的重要性,思想在先也就是意在先,比如,练习太极拳的起势之前,并不是太极,而是无极,不可以把身法预先做做好,然后再动拳脚,而应该是在运动开始时全身一齐运动,才叫”一动无有不动”.也就是把内形.外形.眼法.身法.手法.步法各个组织一致行动,合为一个整体.但在起势之前,可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这叫思想在先.练拳如是,推手亦复如此.如对手挨触我到哪里,我的思想就到哪里.书云”彼挨我皮毛,我意入彼骨里”始终用意而不丢不顶,总是不放松警惕,随时准备对方突然袭击.时时注意运用接.蓄.发进行还击或主动出击.凡此种种,都叫做”思想在先”.还有练拳时要常问问我的手和脚是不是听我的思想指挥和控制,如果孜孜练拳却又无意识,拳和意脱节,这不是练太极拳,只能叫做练拳.谈谈命门:”命门是中心的中心”,不失中心才能使身有主,换句话讲,使身有主的源头就在命门,还有常说的意上升,劲下沉,它的主宰就是在命门,命门可称它为腰.如果以腰为主宰,就要先把腰竖起来,要竖在当中,要八面不靠,方可八面支撑.如果不把命门(或称腰眼)放在中间,两人一搭手我先输了.因为腰为车轴,轴心不正,怎能平衡,失去平衡必然失败.至于命门何在,大致是我伸出去的手背和脊背形成直径圆圈的中间.所谓命门跟着走不可落后不可靠边缘等都是指腰要放在圆圈的中心,其实是用意为先而后整形,不可以躬腰坐臀.因此,支撑八面也在有腰,又如”劲由内换”,首先要换腰,腰能换得好,便能势势有中定,也必然处处有轻灵.(命门是督脉中一个重要穴位,针灸须选中穴位.武式太极拳所指的是命门区域,不在一个焦点上,上面所指的命门,可以理解为腰中间).略谈意上升,意上升是劲下沉的必然结果,因为上升中存在着蓄,在蓄的当中就有下沉,有沉便产生压缩之力,从而使意上升,有压缩才能有爆发,由此理解,蓄是上升的源泉,有沉必有升,正是分开两头,单纯升是飘浮,单纯沉便是偏塌.偏塌只有呆滞,没有爆发,推起手来放不出.此外,再谈圆裆和扯胯,我人的自然站立时,本身变有了圆裆,只要在走架和推手运动中,不把尾底故意拆开或扭来扭去,摇摆不定,其中既有了园裆又有了吊裆.对立身中正来说不能不注意此者.因而不必刻意追求圆裆,练拳讲究圆裆,是为了有宽面,也是为了裆步平稳,圆裆不是把两胯拆开放大距离,而是要求尾闾居中,并加以放松便达到圆裆目的.如果没有圆裆便容易扯胯,扯胯者即是将后胯搬到前头,或者搬到两胯齐头,这样两膝和一尾的三只角不能相等,而破坏了步法,出现了双重步,不能分清虚实,便失去了太极.还有腰和尾骨随时要居中,居中是居八个头的中间,无论手的如何分合,腰尾总是居于势法的中央,其次是居他我四只手的中央,也就是腰和尾要紧跟手法步法,不可落后靠边缘,因为四肢的后盾是腰尾,如若腰尾没有竖好,节节贯串不能到手,手用不上是因为失去了支撑.因此不单要求手活步活,还要求腰尾更加活,从而达到上下相随一致性的目的,达到发劲如放箭的地步.再说到形于手指,首先要将掌根坐好,如果手掌倒伏,必须将掌根之意超过掌前,这样形和意在一根线上贯串,推手来可以得劲.不然便是折断了自己的矛头没有用处.如何理解气贴背,任何动作,包括蓄而后发,背上都不能丝毫使劲,如一使劲背板僵硬了气便下不去,气下不去,劲便沉不下,所以做任何动作,特别是发劲一刹那,务必背肌要放松,用意将两背下插两肋下达腰,背呈鼓面(有含胸相衬)而不是穹背,没有背包袱弊病,使劲能下沉集中,这是劲整的第一条件.(强调气贴背是武式太极拳一大特色,它是八法或十三身法之外的一大身法,不可等闲视之).此外如推出之手,劲不长,放不远,那就是将胸含足,将肩沉足,尾占前位,实股及胯呈鼓面.竖尾松松存在于中心,此时的手便能放长,它是”滔滔不绝”内容之一.(武式太极拳主要是蓄,所谓蓄劲如张弓,张弓乃放箭之本,因此要多研究蓄劲.身法上如沉肩.圆裆.气贴背等等都是向腰间聚合,四肢也是不失曲蓄,始终保持弧度,这都是蓄劲如张弓的特定条件,因此,”劲宜曲蓄而有余”,根本是为了利于发放).(作者佚名)
武式太极拳的“起承转合”与“起承开合”
武式太极拳动作简洁紧凑、小巧灵活、虚实分明、连续顺随,讲究意、气、力与拳势的相互融合,是一种集技击、健身、修身养性功能为一体的太极拳式,尤其是它的理论研究方面,内容博大精深,与太极拳练习丝丝相扣,故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推崇。
武式太极拳鼻祖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论述了太极拳的“起、承、转、合”,而到武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郝为桢,便将拳论中的“起、承、转、合”演变为“起、承、开、合”。此后,人们也将武式太极拳称为“开合太极拳”,或称“郝式太极拳”。
武禹襄先后从杨禄禅、陈清平两位大师处学得太极拳艺后,又根据其兄武澄清所赠王宗岳《太极拳论》,创编了一套独具风格的太极拳式套路,且发展了太极拳理论研究,“起、承、转、合”就是他在太极拳研究中的一大创举,他在《十三势说略》中讲到:“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起、承、转、合”原是科举时代士子赋诗和做八股文的要求,是昔日儒生们常用的术语。词典中对“起、承、转、合”的解释是:“旧时写文章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正面反面立论,‘合’是全文的结尾,拍合起始所提出的问题。泛指文章作法,也比喻固定呆板的公式。”另外,旧时写毛笔字也讲求“起、承、转、合”,以写笔画横“一”为例:落笔为“起”,运笔为“承”,将至收笔时略顿笔为“转”,收笔藏锋为“合”。
武禹襄身出书香门第,因此,将写文章和毛笔字所用的“起、承、转、合”格式运用到太极拳的创编和太极拳理论的研究中,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创举。
继武禹襄拳谱“起、承、转、合”之后,第三代传人郝为桢又将其发展为“起、承、开、合”。
郝为桢从学于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得其衣钵后,他在精通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又与近亲杨班侯(杨班侯继配郝氏系郝为桢近亲)学得一套自己喜爱的杨式太极拳小架。
杨式太极拳小架特点是姿势高、速度慢、动作幅度小,故称小架。其名称顺序虽然与武式太极拳拳架接近,但从中增加了六十多个“开合”动作,整个套路中两手掌始终似抱球运动,从表面看,架势较小,速度较慢,然其内涵却有质的飞跃,使太极十三势在此拳架中前后穿插练习,但主要以练十三势中的“开合”为主,一旦功力成就,技法娴熟,由此进入炼神还虚阶段。亦即由抬功、劲功进入气功阶段,真正将阴阳、刚柔、虚实、动静、蓄发、体用合为一体,乃至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纯任自然之境。故此,该架被历代传人视为珍宝,即便是入门弟子也要严格择人而传。拳谱中歌诀日:“往用柔来弓用刚,刚柔相济阴阳彰,开是内弓合外发,背丝缠丝更生香”。通过演练体会,郝为桢就将“开合”加进了武式太极拳中,使武式太极拳又得到了一次飞跃性的发展。
郝为桢之子郝月如在《武式太极拳行功走架要言》中对“起、承、开、合”是这样叙述的:“太极拳走架,每一架式分四个动作:第一个动作是‘起’(如‘左懒扎衣’第一式);第二个动作是‘承’(如‘左懒扎衣’第二式);第三个动作是‘开’,也是即是发(如‘左懒扎衣’第三式);第四个动作是‘合’,也即是收,收是蓄的意思(如‘左懒扎衣’第四式)。但不是呆板的,有开中寓合,有合之再合,所谓不丢不顶,处处恰当也。”
郝为真之孙郝少如在《武式太极拳说明》中述“由于武式太极拳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串始终。因此,所有的动作都是按照四个要领来编排的,以四个动作做为一个起承开合的节序,节序大都是由一个拳式构成的,如‘左懒扎衣’式有四动,成为一个节序;但也有两三个或四五个拳式结成一个节序的,如拳式中第四式‘单鞭’和第五式‘提手上势’就是合并之后,编为四动,作为一个节序的。”
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对“开合”也有专门的论述:“气向下沉,由两臂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臂,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
“起、承、开、合”虽为四字,但不可断开来练,行功走架时要用意而不用力,一丝不苟,每一个动作的结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整个套路演练起来自始至终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由“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身动,由内及外,以外引内,最后达到内外相合,表里一致,循此不断前进,当可越练越精,攀登上太极拳的新高峰。
武式太极拳动作简洁紧凑、小巧灵活、虚实分明、连续顺随,讲究意、气、力与拳势的相互融合,是一种集技击、健身、修身养性功能为一体的太极拳式,尤其是它的理论研究方面,内容博大精深,与太极拳练习丝丝相扣,故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推崇。
武式太极拳鼻祖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论述了太极拳的“起、承、转、合”,而到武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郝为桢,便将拳论中的“起、承、转、合”演变为“起、承、开、合”。此后,人们也将武式太极拳称为“开合太极拳”,或称“郝式太极拳”。
武禹襄先后从杨禄禅、陈清平两位大师处学得太极拳艺后,又根据其兄武澄清所赠王宗岳《太极拳论》,创编了一套独具风格的太极拳式套路,且发展了太极拳理论研究,“起、承、转、合”就是他在太极拳研究中的一大创举,他在《十三势说略》中讲到:“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起、承、转、合”原是科举时代士子赋诗和做八股文的要求,是昔日儒生们常用的术语。词典中对“起、承、转、合”的解释是:“旧时写文章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正面反面立论,‘合’是全文的结尾,拍合起始所提出的问题。泛指文章作法,也比喻固定呆板的公式。”另外,旧时写毛笔字也讲求“起、承、转、合”,以写笔画横“一”为例:落笔为“起”,运笔为“承”,将至收笔时略顿笔为“转”,收笔藏锋为“合”。
武禹襄身出书香门第,因此,将写文章和毛笔字所用的“起、承、转、合”格式运用到太极拳的创编和太极拳理论的研究中,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创举。
继武禹襄拳谱“起、承、转、合”之后,第三代传人郝为桢又将其发展为“起、承、开、合”。
郝为桢从学于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得其衣钵后,他在精通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又与近亲杨班侯(杨班侯继配郝氏系郝为桢近亲)学得一套自己喜爱的杨式太极拳小架。
杨式太极拳小架特点是姿势高、速度慢、动作幅度小,故称小架。其名称顺序虽然与武式太极拳拳架接近,但从中增加了六十多个“开合”动作,整个套路中两手掌始终似抱球运动,从表面看,架势较小,速度较慢,然其内涵却有质的飞跃,使太极十三势在此拳架中前后穿插练习,但主要以练十三势中的“开合”为主,一旦功力成就,技法娴熟,由此进入炼神还虚阶段。亦即由抬功、劲功进入气功阶段,真正将阴阳、刚柔、虚实、动静、蓄发、体用合为一体,乃至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纯任自然之境。故此,该架被历代传人视为珍宝,即便是入门弟子也要严格择人而传。拳谱中歌诀日:“往用柔来弓用刚,刚柔相济阴阳彰,开是内弓合外发,背丝缠丝更生香”。通过演练体会,郝为桢就将“开合”加进了武式太极拳中,使武式太极拳又得到了一次飞跃性的发展。
郝为桢之子郝月如在《武式太极拳行功走架要言》中对“起、承、开、合”是这样叙述的:“太极拳走架,每一架式分四个动作:第一个动作是‘起’(如‘左懒扎衣’第一式);第二个动作是‘承’(如‘左懒扎衣’第二式);第三个动作是‘开’,也是即是发(如‘左懒扎衣’第三式);第四个动作是‘合’,也即是收,收是蓄的意思(如‘左懒扎衣’第四式)。但不是呆板的,有开中寓合,有合之再合,所谓不丢不顶,处处恰当也。”
郝为真之孙郝少如在《武式太极拳说明》中述“由于武式太极拳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串始终。因此,所有的动作都是按照四个要领来编排的,以四个动作做为一个起承开合的节序,节序大都是由一个拳式构成的,如‘左懒扎衣’式有四动,成为一个节序;但也有两三个或四五个拳式结成一个节序的,如拳式中第四式‘单鞭’和第五式‘提手上势’就是合并之后,编为四动,作为一个节序的。”
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对“开合”也有专门的论述:“气向下沉,由两臂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臂,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
“起、承、开、合”虽为四字,但不可断开来练,行功走架时要用意而不用力,一丝不苟,每一个动作的结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整个套路演练起来自始至终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由“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身动,由内及外,以外引内,最后达到内外相合,表里一致,循此不断前进,当可越练越精,攀登上太极拳的新高峰。(作者:佚名)
谈武式太极拳母势“懒扎衣”
翟维传  武式太极拳为河北永年广府人武禹襄所创,由第二代宗师李亦畲进一步继承完善,发展成为一大具有鲜明特点的太极拳流派。武禹襄、李亦畲开启太极拳理论研究之先河,他们的著作至今在太极拳界奉被为经典。武式太极拳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喜爱,正是它在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太极阴阳的变化之理,一招一式中规中矩,举手投足讲究分寸,蕴含着丰富的太极哲理。如在走架上要求做到松柔圆活,连绵不断,出手高不过眼、远不过足;在开合上求做到开合有致;在虚实上要做到虚实分清,有虚要虚透,实要实足之说;在技艺上要求不丢不顶、沾连粘随、引进落空、借力打力,追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奇境界;在功法上要做到周身一家,劲整浑圆、内外相合、阴阳互补等。这些都是武式太极拳的艺理精华,技击原则和处世哲学。  不管什么武术流派,都有它的看家本领与代表势法。武式太极拳的“母势”是“懒扎衣”,它是整个套路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式,有万法皆出“懒扎衣”之说。它贯串于整个套路之中,千变万化。恩师魏佩林时常教导我们说:“练好懒扎衣,走遍天下无人敌。”恩师姚继祖说:“看一式懒扎衣,便能断定一个人太极功夫的深浅,过去逊之(李亦畲次子李宝让)宗师讲到,武式太极拳懒扎衣,别看只有一个圈,在运作中包揽了太极拳的八种劲法,拥、捋、挤、按、采、捌、肘、靠,这要看自己怎样去领悟了。”郝为真宗师曾说:“我练了一辈子拳,就学会了一个懒扎衣。”都说明了懒扎衣在武式太极拳中的地位。  通过本人五十多年的太极拳修炼,深深地认识到“懒扎衣”一式在拳架中的主导地位。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深知学员们的感受,普遍认为懒扎衣看起来简单,做好却很难,大量重复性练习这一式,显得单调乏味,难于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使后学者少走弯路,多出功夫。本人结合自己的练拳与教学经验,在继承与发展的前提下,总结并出版了《原地桩功》、《活步桩功》、《武式太极拳精要九式》等一系列的内功劲法论著,这些都是在懒扎衣的各种变化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几年的推广,学员们普遍反映这些功法圆活紧凑,身体松柔合度,意气内外相合,气感强,上功快,解决了练习中的单一、枯燥无味而难以理解的难题,从练习中体会到懒扎衣的奥妙与乐趣。  武式太极拳到第三代郝为桢宗师,发明了在走架时每一势要分四字来完成,即“起、承、开、合”,贯串于每一势法之中。我感到非常好,有利于集体演练,更有利于教学。现在具体的谈一下“懒扎衣”式中的起、承、开、合的作用。  起:即是一势的开始。如“左懒扎衣”,在武式太极拳套路起势后,便是左懒扎衣式的开始,要求腰微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腿,两腿开始分虚实,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同时,两手随腰转向右后捋带,这时要做到两腿微曲,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吊裆,气沉丹田等身法,在技术上为圆活接化,在配气上为吸气。  承:是承上启下之意。接上动,身体继续向下松沉,尾间前送,命门后撑,意气向下沉于右实足,使下盘更加稳固,同时,左腿有上提之意,向左前方45度迈出,以足跟着地,足趾上翘,两手内合向上弧形棚起至胸前,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与左肘平齐,要做到含胸、拔背,松肩、沉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等身法,在技术上做到阴阳相济,圆活,含蓄,引化,沾制,在配气上为吸气。  开:是扩展发放之意。接上动,右实腿足跟蹬地,身体前移,左腿前弓的同时,两手坐腕,竖掌,外旋向前拥出。可使对方向外跌出,这是在对方落空拔跟失控的情况下,自己已做好蓄劲待发,才可使对方跌出,在完成开时要注意,以后实足蹬地,是利用地面的反弹力,劲由脚跟起,由腿而腰直达两手,要一气贯串,要求前弓腿膝不可过足尖,后腿不可蹬直,要做到曲中求直,上下协调一致,在技术上为发放,做到内外相合,劲整浑圆,在配气上为呼气。  合:是收拢之意。接上动,身体向前足下松沉,同时两手向下合力外旋,与身体协调进行,两手下行于腰齐,向左右分开,这时意气沉于前腿,使根基稳固,两手有沾化之意,两手继续划弧向上竖掌,内合于胸前,呈抱球状,同时右足向前跟步,至左足右后方,以足尖点地,两腿为左实右虚。这一动作是一个势法的终了。  武式太极拳在整个套路中,每一式都要做到起、承、开、合,要用心体会,默识揣摩,去探究太极拳的精义。这里要把开合作以认识,“开合”在武式太极拳中有开、合、隐、现之说,在运动中,是由松入柔,运柔成刚,达到刚柔相济,但它是在松静之中,暗含着开合隐现,在运动时,开则俱开,即周身骨节和肌肉群都有开展之意。开在技击上为发放,发力的神意,微现于体外。开在配气上为呼气,在手法上是以小指领意,坐腕竖掌,外旋为开。合则俱合,即周身骨节和肌肉群都有收缩之意,把运力的神意收隐于体内。在技击上合为收,为含蓄,为松随。在配气上合为吸气,在手法上是以小指领意放松内旋,所以在武式太极拳中,两手内旋为合,外旋为开。在每个势法的运动中都是以开合贯串于整个势法之中,由合转开,由开转合,无时不在变化。武式太极拳在练功上是用内气的潜练和内劲的转换支配外形的运动,要求做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由开到合,由合到开,互相转换的渐隐渐现。武式太极拳在保健医疗上,除开、合,隐、现使周身骨节和肌肉群进行开展、收缩运动外,每式还结合“开呼”“合吸”使横膈膜升降,起到上承、下压的作用,促使胸、腹、脏、腑亦随着蠕动,这样就形成了周:身骨节、肌肉群、五脏六腑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种内外协调而统一的运动,是太极拳能够祛病延年,强身保健的根本原因。拳论中讲“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有开中再开,合中再合”之说,所以每个势法中都是由开到合由合到开或由合再合,由开再开到合。开合即为阴阳的演变,恩师姚继祖经常讲“开合即是打手”,可知开合在拳术中同样很重要。武式太极拳母式“懒扎衣”在动作中的起、承、开、合,是指导练习者注意每式的动作过程,处处都要做到位,明白其中的各个涵义,只有懂得了其中之理,才可练好太极拳。  任何事情都有它一定的规律,我们只有按规律操作,才能顺应自然,达到理想的彼岸。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一个动作的成功包括:从初步掌握,到动作正确定型,到动作的自动化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能急于求成,俗话说“欲速不达”就是这个道理,拳谱上有云,“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学者应先明理而后行。当然要想在太极拳领域有所成就,还得记住一句话“师父领入门,修行靠个人”,太极有路“懒扎衣”,修炼无涯苦作舟。若要敲开太极拳大门,“懒扎衣”便是这道门的钥匙,在正确的练法基础上,太极拳的秘诀就是——“苦练”。
武派郝架懒扎衣为拳的母式
懒扎衣是武派太极拳拳路用招之母式,拳谱上而有“千变万化懒扎衣”的讲法,本句话之意概括谈述了懒扎衣出势,太极拳八法尽在其中,上下相随五种步法也伴随其内。拳谱中有懒扎衣72绝手和72破手手抄本,可惜流落民间已难寻其原本,如懒扎衣一势掌握熟了,万式不离其宗,即可举一反三,变化万千,其身法要领唯理一贯,其变化之妙,全要细心体会领悟,心知肚明,即先应心知,后达身知更为重要,心知即是先明其理,身知就是能够功夫练到自身,熟练掌握太极拳技巧,并能够得心应手得不运用掌握,才算真知。武派太极拳走势大多为立圆形式,当然懒扎衣用招也不列外,武派郝架技击用招特点又多成半扇门的打法,其用招取势出手即以双手控制住他人一边臂膀,致使对方另一边也相并受到控制,就而失去反攻之能。1、从出势方向而论则有前正和左右形式的懒扎衣。2、从腿的动作而论则有插裆和左右套腿以及进步、退步、横闪移步懒扎衣。3、从与对方身形相对位置而论则有正对正,斜对斜、斜对正、正对斜诸多形式懒扎衣4、从用劲形式而论则有阳中阳,阴中阴、阳中阴、阴中阳即连攻,连化、边化边攻左势懒扎衣。5、从更具体用法而论则分出长劲、短劲、长短劲、冷断劲,还有闷劲、截劲、回劲之用势懒扎衣。并且还可以与其它招法组合综合用势的懒扎衣。6、从法放方法而论又可以分出下拍、平送、上托劲发放懒扎衣,并包括着内环进手和外环进手懒扎衣形式。7、再根据具体两臂动作来讲则有平挤、一推一按、一按一扣、一挑一踏、滑点、滚缠螺旋走势、错位、数不胜数形式打法的懒扎衣招法用势。总之,拿法、跌法、打法应有尽有。(作者佚名)
(吴文翰:武派太极拳宗师,1928年出生于河北省南和县。幼年曾拜“武术家邢台国术研究社”社长李圣端先生为师,学习武派太极拳。
代表性的太极拳经典著作主要有《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吴文翰武术文存》、《太极拳书目考》等。吴老师对《十三势行功歌诀》“腰隙”的解释全文如下:
“腰隙”一词见于《十三势行工歌诀》,全句是“命意源头在腰隙”。最早解读这句话见诸于文字的是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先生()。他在《十三势行功要解》中说:“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最早对“腰隙”一词做具体解读的是武派太极拳名家郝月如先生()。他在阐述太极拳演练要点,谈“尾闾正中”时说:“……转换在两腰眼间……”。在谈“折叠转换”时,又说:“转换者,步随身换,生命源头在腰眼之间,向左转换,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向右转换,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此即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引文见1963年版《武式太极拳》第3-4页)。”郝先生在这段话中不仅说明“腰隙”是人们俗称的“腰眼”,是身法转换的关键,还具体地讲述了拳势运作时对腰隙的要求。
为什么太极拳家有如此之规定?这与腰隙是“命意”之“源头”有关。
“腰隙”(俗称腰眼、腰子)就是中医针灸中说的“肾腧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两个肾腧穴的中间是“命门穴”,属督脉,在第二腰椎棘突下陷中。“命门”的含义是生命之门。中医经典《难经》说命门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乃人体生命的根本,而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又主髓海”,“主伎巧”。如肾气旺盛,精盈髓足,则精神健旺,灵敏多智。命门和两肾的关系是“命门总主于两肾,两肾皆属于命门”(见《类经附翼》)。由于二者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和重要,所以太极拳家才在《十三势行工歌诀》中强调“腰隙”是“命”(生命)“意”(精、气、神)的“源头”,并总结出拳势运行时一些具体要求。)
太极宗师吴文翰
(陈树道演练)
安般太极拳法151&最太极拳武郝传
武式太极拳架,是最符合太极拳理论的基础拳架,也是最容易入门的太极拳拳架:我的武式太极拳架学自李伟明老师。武式太极拳没有变成太极操是因为最初国家套路里面没有武式拳比赛套路。
武式太极拳架有如下特点:
1。学拳架的顺序是先高后低。高易于尾闾中正。
2。单腿太极。虚实分清较易做到。虚实可分得非常清楚。
3。动作种类有,身动手不动,手动身不动。手动身也动等几种类型。容易体会到用身不用手的太极拳奥秘。
4。一直在旋转当中,便于体会何谓脊柱行拳。
5,动作简单,便于精神集中,不易走神。
学太极拳,能做到如上五点,就说得过去了。
安般太极拳系统里,采用了杨氏拳和武式拳。我练拳,一直是以杨式拳为主,武式拳为辅。不过现在越来越喜欢武式拳。去年上半年一直在教武式拳,感觉郝少如定架的这套武式拳是纯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也非常好,但感觉对一般人来讲太难了。杨式太极拳是用太极拳的原理来打少林拳。如果你不是万里挑一的人才,你练的肯定是太极操。
三个月前在曼谷遇见李伟明老师,李老师对我说,多宣传些武式太极拳,不要宣传他本人。
李老师应该已回到上海静安雕塑公园了吧。
本想上传一些我打的武式太极拳架,但我搞了一上午,也传不上来。我对电脑这玩艺的使用技巧真是水准太差了。好在博客里有传上我打的武式太极拳的第一段。
李亦畬太极拳论
一、五字诀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君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萍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往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廿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窍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清光绪六年岁次庚辰小阴月识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所制,我不为人制亦。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亦。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勿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跟,主宰于腰,行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具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故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味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味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至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二、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曰进有功矣。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膊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下两膊相系,下于两胯两腿相随。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郝式太极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