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最容易出现的马来西亚mbi理财骗局局有哪些

当前位置: >
【长城“财”发现】哪些投资理财陷阱容易让人
  导读:理财是个长期的事儿,不在于一时的收益高低,最重要的还是持久而稳定安全的收益。而那些总是亏钱的人,往往是被“套路”的对象。到底是哪些套路会让你掉进理财陷阱呢?理财路上的陷阱有哪些呢?在这里,小编总结了一下,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告别错误套路
  第一个套路也是理财新手最容易“中招”的,也就是实际收益并不等于预期年化收益。互联网理财平台特别爱用这一招,当你看到“预期收益率高达9%”之类的产品时,肯定会眼前一亮,然而千万别以为天上会掉馅饼。往往再多看几眼,你会发现,这个理财产品或许只是10天期的,那么虽然号称年化收益9%,实际上你也就赚了几天的利息而已,而且买入也不是当天起息,或许还要浪费一两天时间。这样一算,实际到手的收益是大大低于预期收益的,真的还想买吗?
  第二个套路则是,以为买的是银行理财产品,事后却发现是保险。近年来,“存单变保单”的事情多有发生。部分销售人员在推销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时,会采用刻意回避产品风险、模糊产品性质、夸大产品收益等“忽悠”话术。想避免被“套路”,购买前,一定要弄清楚购买产品的性质,搞清楚到底是银保产品还是银行理财产品,以防上当吃亏。
  第三个套路,利用的是部分投资者急于发财的心理。不少出了事的P2P网贷平台,都有相似之处,无非是拿高收益吸引投资者进入,却对风险没有充分提醒。想要避免这个套路,其实是最简单的,就是戒掉靠理财发大财的想法。要知道,理财指的是对财务(财产和债务)进行管理,以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为目的;而发财的定义通常指获得了许多财富,也指手中拥有大量可支配的财富。如果想通过理财迅速发财,就很容易被高收益吸引而忽视风险,成为被“收割”本金的对象。
  理财路上的8个致命陷阱
  1:眼界狭隘,轻视理财
  收入有两种方式,分别为工资收入和投资收入。在理论上,想要赚到更多钱,无疑要从工资和投资两方面入手。要知道,理财是习惯更是一种机遇,机遇是需要时刻关注的。不分有钱没钱,有钱的人需要理财来变的更有钱,没钱的人则需要理财来摆脱经济困境。每个人都应当学会通过投资理财来增收和改变生活状态。
  2:将省钱抠门等同于理财
  理财是在保障正常生活开支的基础上,通过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来实现的。理财也需注重投资获益,一味地节省并不是正确意义上的理财,反而是将理财片面化理解了。
  3:刻板运用各种“理财法则”
  在投资理财中,很多人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那就是在没有仔细分析自身财务状况的基础上,盲目地套用理财专家们总结出来的理财法则。比如说,在家庭理财上,很多老实人将“4321法则”、“72法则”等奉为金科玉律。只有对自身的财务状况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制定最为适合的投资理财方案,才能在投资中赚到钱。
  4:天生胆小,不敢负债
  学会负债也是理财的一种方式。一是降息通道中跟银行借钱更划算,手握流动资金可以通过理财增收。二是想要全额买房买车,就得长时间储蓄积累资金,而这样则会导致手上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减少和获益机会流失。
  5:“盲”理财,容易被忽悠
  盲目的理财容易导致投资风险飙高,组合不合理。做投资的前提是自己要了解这个理财项目。
  6:宁愿穷也不冒险
  很多人都认为银行是资金最为安全可靠的去处,除了银行,最多再加上国债,不信任其他的理财方式。对于他们而言,投资就意味着风险,因此,他们宁愿穷,也不愿意冒险。而事实上,这种思维是错误的。在通货膨胀、人民币贬值的影响下,银行也不见得就是最好的选择。其次,其他的理财方式不一定都是高风险和不安全的。
  7:好面子,不会提加薪
  不知道如何与老板谈加薪问题,经常几年下来,工资变动小不说,职位也总是原地踏步。这样的表现,导致他们不仅没有投资收入,连工资收入也上升空间不大,当然也没有什么赚大钱的可能了。
  8:认为保险没什么用
版权所有: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 翻版必究
Copyright @
广告合作QQ:(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330759',
container: s,
size: '490,50',
display: 'inlay-fix'
7x24小时客服热线
400-664-4881
热门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
哪种p2p平台最容易在年底跑路
对于p2p行业来说,每一年的年末都暗雷涌动。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跑路、挤兑、倒闭等风险尤其喜欢在年底集中爆发。
(gold.org/)12月8日讯,对于来说,每一年的年末都暗雷涌动。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跑路、挤兑、倒闭等风险尤其喜欢在年底集中爆发。
行业大考为何总在年末上演
自2013年以来,年底的&倒闭潮&似乎已经成了p2p行业挥之不去的魔障。在2013年末,p2p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2013年10月,东方创投、万利创投等几家颇受投资人认可的突然出现提现困难,继而引起投资人恐慌,造成用户集中提现,导致多家p2p平台同时遭受&挤兑&。由于长时间的资金流出大于流入,平台最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悲剧,只能倒闭收场。事态的发展还远远不止于此,这几家率先倒闭的平台只是这轮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张。
随后,隔三差五地有平台被爆出限制提现乃至倒闭。数据显示,自2013年10月至12月,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倒闭的p2p平台数量就高达60家,占了全年问题平台总数的60%以上,涉及资金超过10亿元。因此,这一轮风波也被称为p2p行业的&倒闭潮&。
进入2014年之后,p2p行业迎来了更加爆发式的增长。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范围内的平台数量达到了1613家。伴随着平台数量的突飞猛涨,问题平台的数量也与日俱增,2014年全年新增问题平台共273家。而从业者及投资人最为担心的事情也在2014年年末再度上演了&&倒闭潮的如约而至。2014年10月、11月、12月新增的问题平台数量分别为34家、43家、90家,其中提现困难及诈骗、跑路仍然是最主要的风险类型,占比也分别达到了57家和21家。
总体来看,p2p行业的发展始终都处于冰火两重天的状态中,行业的发展势头再强,也摆脱不了风险事件及问题平台的如影随形。但是从近两年的发展过程来看,风险事件尤其集中在年末爆发。
以2014年为例,前三季度每个月的新增问题平台在10-12家,9月份开始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当月问题平台数量达到了25家,往后的三个月更是月月递增。理论上说,p2p行业的风险类型无非就那么集中,既然能维持大半年的平稳无波动,为什么进入下半年就一反常态了?原因如下:
第一,投资人迫切希望资金&落袋为安&的心理,是p2p行业倒闭潮的重要催化剂
所谓年关,就是大家往回收钱的时间段。平日里p2p平台的资金流入流出还算平衡,一旦到了年底,提现的人多了、投资的人少了,那么平台面临的兑付压力就大了,资金实力差一点的,就摊上事儿了。
第二,p2p行业普遍存在的拆标行为暗藏流动性风险
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当下投资人普遍偏好短期标的的心理。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营造&人气&的需要,小额标的的满标速度总是要快一些,方便制造&一哄而上、一抢而光&的假象。由此,p2p平台要么长标拆短、要么大标拆小。其中又以期限拆标最容易引起流动性风险,这种拆标手段说白了就是借新还旧,一旦新的资金无法足额到账,平台就会进入自行垫付的恶性循环当中。此外,一些更为复杂的期限错配甚至会导致借款用途与借款资金难以一一对应,最终演变成资金池或庞氏骗局。
第三,连锁性的恐慌心理所引起的大规模资金集中撤离,导致不少p2p平台资金链断裂
由于社会基础不完善及监管条例的缺失,p2p行业的发展如履薄冰,时不时还深陷信任泥潭。此外,p2p行业对于国内投资人来说还比较新鲜,因此他们的认知也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人往往只能依赖少数&真理&来进行投资判断。在这种大背景下,羊群效应就十分严重了。大环境向好的时候,跟风重仓;一有风吹草动,跟风撤离。临近年关这种效应的危害性就更加严重了。一是平台集中爆发风险,必定会引起连锁恐慌,导致资金大面积流出;二是年底了p2p平台原本就需要承担不小的兑付压力,再加上行业黑天鹅的牵连,难免会加剧平台资金断裂的风险。
2015年p2p行业是否会再现倒闭潮
相较于前两年的&重发展&而言,2015年是&重调整&的一年。尤其是进入下半年以来,p2p行业迎来了多个利好政策,其中包括首次纳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出台互联网金融行业首部基本法《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获得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公开支持等。因此,2015年也被称作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元年&。
那么,在政策整体利好、行业发展趋于良性的情况下,今年年末还会再现倒闭潮吗?今年7月-10月,p2p行业新增问题平台数量分别是109家、81家、55家、47家,尤其在10月份新增问题平台更是下降到今年最低位。笔者猜测,新增问题平台数量的持续走低,跟监管政策的出台、监管层的严打、以及部分地区经侦部门的介入不无关系,而这组数据也被视为是行业重整的重要讯号。
不过进入11月后,新增问题平台数量明显上升,单月新增达到了86家,其中跑路型平台占比高达71%,提现困难型平台占比19%。在临近年末的关口上,p2p行业新增问题平台数量陡然上升,似乎正在印证年末倒闭潮的魔咒。综合各种因素来看,年末p2p平台集中爆雷依然是一件大概率的事,倒闭潮暂时还难以终结。
倒闭潮或再现,哪些平台应警惕?
诚如上文所说,根据2013年、2014年出现的两次倒闭潮来看,倒闭平台的风险类型多集中于提现困难。平台出现提现困难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投资人集中提现,导致平台入不敷出。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平台暗藏挤兑危机?
第一,平台借款项目普遍是大额标的的平台
老牌平台的亿元坏账事件之后,业内就开始对大额标是否合理这一命题争执不下。笔者认为,p2p行业不同金额的标的都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很难以对错的立场对其进行粗暴的评判。但是在年末的背景下,大额标的的风险就明显高于小额标的了。
首先,p2p行业的借款项目期限一般都在3个月-12个月,因此年末是投资人集中提现的高峰期,大额提现更考验平台的兑付能力。其次,大额标通常是企业借款项目,而今年的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实体经济状况一般,不仅会加大平台对企业的催收难度,甚至部分经营不善的企业会出现违约风险。相反,以车贷为代表的主打小额标的的平台在年关就鲜有&兑付&压力之说。
为此笔者查询了包括、在内的多家车贷平台官网,发现单个标的的金额均介于4万-8万之间,相比那些动辄千万、上亿的大额项目,平台确实无须面临过大的兑付压力。
第二,用户忠诚度较差的平台
投资人之所以喜欢在年底集中提现,除了是&刚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p2p平台的不信任,春节期间平台放假、第三方支付机构放假、银行放假,资金在平台过年,万一跑路了呢?投资人对平台的不放心,换句话说,即是忠诚度不够、没有黏性。整体来说,p2p行业中不管是运营者还是投资人,都过于浮躁,过于逐利。尤其是平台方,素日只看重数据及规模,只与用户建立利益输送,而忽视了情感的连接。
于投资人而言,不存在强关系的p2p平台,资金走了人也就走了,明年还会有更多的新平台可以挑,因此令p2p平台猝不及防,猛然就陷入了资金大规模撤离的境地中。相比之下,那些拥有忠诚用户的p2p平台在年关就好过得多了。
以p2p行业内著名的粉丝经济案例悟空理财和果树财富为例,前者强调人格化沟通,因此深耕微信、与用户进行多维互动;后者深谙情感驱动之道,以&投资人自己的平台&为slogan,大打感情牌。这类至少拥有一批忠诚用户的p2p平台,鲜少与挤兑、蜂拥提现、提现潮这样的新闻热词产生关系。看来,p2p平台若能把&用户&运营到极致,别的困难就都不算困难了。
第三,搞资金池或自融的平台
这类p2p平台本质上其实可以归结为诈骗平台,因此不仅存在挤兑风险,更存在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鉴于本文选题,我们就主要来说说隐藏在资金池与自融背后的挤兑风险。资金池与自融平台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都存在虚假标的。
一方面,资金池平台如果出现新钱借不到、旧账还不上的出现,资金池无法流动了,前面积压已久的雷就会成批爆炸,这个时候平台只能跑路了。另一方面,自融平台为了方便募集资金,无一例外会选择虚构虚假借款项目,将所得资金再挪作他用。如果非法挪用的资金能够从别的渠道获利也就算了,一旦亏了,首先受害的就是投资人。
关注(http://m.cngold.org),p2p动态随时看。
金投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投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答新的一年即将进入倒计时,大家陆陆续续配置好新年年货等必备事项...
热门攻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底新骗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