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导致了财务报告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管理判断和估计的运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450491',
container: s,
size: '600,5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3991088',
container: s,
size: '100,24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3991102',
container: s,
size: '100,24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044404',
container: s,
size: '240,146',
display: 'inlay-fix'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解读与案例分析》
粉丝:1741
理想大二级同学
还需要 4022 积分才能升级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解读与案例分析》
浏览:36799
欢迎光临理想论坛,由于您没有登录,所以无法查看到论坛的附件及隐藏分区,也无法与其他会员交流。
还没有理想论坛的帐号?
  本书着重对财务报告数据的生成原理和内涵予以解读,随后打开财务报告分析的工具箱,并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揭开财务报告的神秘面纱,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在本书最后,作者选取了最新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年报进行分析和解读。这部分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检验,又提供了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规范示例。
  在当代社会经济的大舞台上,会计已经成为一个闪亮而活跃的角色,他不仅仅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经济行为到了须臾不可分离的地步,其在资本市场上的积极姿态和重要影响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如今“不懂得会计和财务工作的经营者,就好比是球场上一个不能得分的球员、不懂规则的教练”。同样地,对于那些看不懂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的投资者来说,恐怕他们的“理性无知”和“随波逐流”已经让他们在一次次股市风暴中交足了学费。
  财务报告就是会计信息的载体,是外界对上市公司进行观察和透视的一个“窗口”。在现代资本市场上,财务报告如此受人关注,以至于可以看成是老百姓在市场上公开获取上市公司经营信息的唯一“正规”渠道。从理论上讲,财务报告作为会计的作品,既融合了会计技术手法、社会公共合约以及资本市场游戏规则于一体,又具有有极其复杂关系背景的规范性框架。从应用上讲,它是通用的“商业语言”,其主要使命就在于面向社会,向大众尽可能“深入浅出”地讲述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和发展境遇等。
  然而,对于多数人而言,财务报告是关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枯燥陈述,也许只有少数像“股神”巴菲特那样头脑清晰的投资者才会对财务报告感兴趣。随着“非理性繁荣”的铅华渐退,财务报告又回归舞台的中央。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阅读财务报表并参透个中玄机,进而把握公司行为的真谛,投资才会变得有章有法、有理有利,这也是整个股市向理性回归的必然趋势。
  显而易见,本书的主要目的不是讲述如何“做报表”,而是如何“看报表”,推而广之,不是让读者学会如何“做会计”,而是让读者学会如何“用会计”。做会计可能需要专业的素养和扎实的训练,而用会计在某种意义上需要花费的就是“坐享其成”的功夫,就像一个人虽不懂得游戏软件编程却可以尽情地游戏一样。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就是为广大投资者准备的,投资者的需求就是财务报告的编制要求。
  另一方面,财务报告是公司经济活动的高度浓缩,诸多数据纵横交错、若明若暗、关联互动,共同讲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故事,并期待财务报告使用者透过报告的字里行间,能够对公司的未来前景有所洞察。鉴于此,本书从解读财务报告到构建财务指标,一步步条分缕析、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同时介绍一些财务分析工具,希望读者对它们的应用能够熟能生巧,最终得出关于上市公司经营和发展的综合性的真知灼见。
  本书的主要特点首先在于“新”,它充分结合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精神和实践框架,所选用的案例也都是最新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本书的第二个特点可以概括为“全”,即内容安排系统全面。本书从财务报告文本解读开始,到财务报告分析工具的具体运用,再到完整的财务报告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财务报告分析知识框架,而后趁热打铁,向大家展示一些活生生的财务报告分析案例;本书的第三个特点在于“实”,即实实在在,不仅要让读者轻松学会读报表,而且通过言传身教、条分缕析,尽量避开那些不着边际的抽象理论,让大家逐步掌握财务报告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并借助于真实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案例分析,向大家解剖上市公司刚刚发生的故事。
  本书在成稿过程中,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的博士生韩海文和硕士生陈志阳、秦天、李婷、张鸣等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活跃的思维和聪慧的灵感为本书增添了不少特色。
  另外,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相关的书报杂志和网站信息,如此众多的研究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的真知灼见显然令本书作者获益匪浅,请恕难在参考文献中一一注明。
  最后,真诚期待读者对拙作提出宝贵建议,这正是本书生命力的源泉。股票论坛 www.55188.com
积分45978&理想币35130 个&彩币0 个&共享币9436 个&注册时间&
粉丝:1741
理想大二级同学
还需要 4022 积分才能升级
1.1股海沉浮:让投资变得理性一些
  1.1.1 警惕股市风险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老生常谈的至理名言,现在却屡屡蜕变成每次“劫难”后散户的自我解嘲。自从有了股市,就有了泡沫,就有了闹得沸沸扬扬的“泡沫论”、“赌场论”和“婴儿论”,不成熟和不理性似乎一直在伴随着股市和股民们的成长历程。21世纪以来,八年的中国股市似乎一直处于戏剧化的演进过程当中,泡沫时而鼓起、膨胀,时而破灭,一次次涤荡着投资者脆弱的心理和情感。都说成熟的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而我们的股市市值却未能很好地反映公司真实的绩效。股指失真,市盈率没什么意义,买股票就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最后大家跟着感觉走,甚至于在“瞎起哄”中被庄家利用;少数外资、游资趁火打劫,赚个钵满盂满之后便抽“楼板”而去,留下的那些无知无畏、可悲可怜的散户股民们,就被动地成为最后的买单者。
  在股市中,“泡沫的本质就是持续上涨”,而泡沫膨胀就会损害经济。在泡沫状态下,人们对于可能得到的利益形成了不切实际的预期,从而做出误导投资的决策。美国著名的财务分析家、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佩因曼(Stephen Penmen,2004)博士把此时此刻股民的行为比作一个“连锁信”游戏[1],一个人接受了投机的信念,并将其传播给其他人,大家纷纷加入投机的链条中,每个人都相信自己能够随着更多的人加入这个链条而获益,因为后来加入的人将买更多的股票从而使股价上扬。事实上,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之下,炒作变得越来越疯狂,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应有的理智,盘面越积越厚,整个股市很难找到物超所值的股票,惶恐和动荡进一步放大羊群效应,一有风吹草动,便草木皆兵,大伙蜂拥而上,一哄而散,不计成本,溃不成军。
  泡沫是虚拟经济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但泡沫毕竟是泡沫,泡沫往往意味着圈套和陷阱。它使得股票价格远远超出由收益、账面价值、营业收入和其他基本面信息所体现的价值,而暂时的繁荣最终会走向破灭。在充斥于大众媒体的股评家的富有磁性的感召之下,在公司管理层信誓旦旦的谎言和承诺之下,以及在那些不胫而走的敏感信息的驱使之下,投资者在“非理性繁荣”的预期当中忽略了扎实的基本分析。时间和经历分明告诉大家,必须回复到基本价值分析。利用基本分析,积极的投资者可以发现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并适时、适当地利用它而获取额外收益。解读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参透“数字背后的故事”,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最基本而有效的分析技术,也是投资者应当掌握而且不难掌握的必备的投资技巧。
  1.1.2 识会计,看报表,做积极的投资者
  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实际上就是买这家公司,该公司的经济业绩和未来的现金流量就是股票真正的价码。而这方面最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就是会计信息,即公司定期、不定期发布的财务报告。“股神”巴菲特就是一个典型的注重基本面分析的积极投资者,他把自己的日常工作概括为“阅读”,而他阅读得最多的就是财务报告。有人对巴菲特年的投资业绩进行过统计,发现在此期间巴菲特的财富增长幅度是3 600多倍,是同期美国股市涨幅的55倍。打个比方说,如果你把自己仅有的1万元交给巴菲特打理,42年后巴菲特就会使你拥有3 600多万元的身价。人们惊叹巴菲特拥有一个点石成金的金手指,但巴菲特却说:“我从来不关心股价走势,也没有必要关心,这也许还会妨碍我做出正确的选择。”巴菲特坚持认为,他是在投资企业而不是股票,如果有可能就尽量远离股市。他的投资理念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价值投资。价值投资是一种积极的、理性的投资行为。在价值投资理念的指导下,财务报告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巴菲特几乎不用电脑,在他的办公室里最多的就是上市公司的年报。巴菲特保存了几乎美国所有上市公司的年报。在他进行投资前,他就已经对目标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了非常缜密的分析,通过透视财务报告,对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评估,并据以指导投资决策。
  会计和财务报告是企业经营的记分牌,它将一家公司的经营活动转化成一组客观的数据,显示它的绩效、问题和前景。“不懂得会计和财务工作的经营者,就好比是一个不能得分的球员,工作只会碍手碍脚。”遗憾的是,太多的人宁愿做消极的投资者,保持着所谓的“理性无知”。他们执著于盘面价格的表象,而疏于对支撑盘面的公司价值的内在分析。所以,他们对于揭示公司内在价值的财务报告要么不屑一顾,要么望而却步。“所谓玩世不恭的人,就是那些知道事物的价格,而对价值一无所知的人。”可是千万别忘了,“价格是你看到的,而价值才是你所得到的。”在价格和价值之间做出比较和选择,实际上就是权衡利弊得失的一个基本信条。
  曾经有个记者问巴菲特:“我应该怎么学习股票投资呢?”巴菲特回答说:“看上市公司的年报。”但是,美国有那么多家上市公司,又经过了那么多年,上市公司的年报岂不是太多了?巴菲特就淡淡地告诉他:“很简单,按照字母顺序,从第一家公司的年报开始看起。”这也许有些夸张,对于常人来说几乎匪夷所思。巴菲特的确是把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阅读上市公司年报、行业资料等这些基本面的分析上。正是因为能透视财务报告,才有巴菲特在股票投资上的巨大成功。
  会计和财务报告对于初学者来说总是显得神秘而复杂,甚至让人敬而远之。而事实几乎与之恰恰相反。一位大家在会计学界摸索了大半生后,突然醒悟,与其说会计学是一门学问,毋宁说它是一种生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谁都不想把自己的生活弄成一笔糊涂账。会计首先体现为人的记性的一种补充,其次又体现为人这种经济动物的一种理性头脑。会计本身是庸俗的,是世俗生活中的经济学。大经济学家汪丁丁毫无讳言地说,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人天生就会算计。只不过人这种天生的算计本能,似乎天然地落在了名字叫会计的头上。会计发展到今天似乎也不负众望,把人类的这种经济意识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做会计可能需要专业的素养和扎实的训练,而用会计在某种意义上需要花费的就是“坐享其成”的功夫,就像一个人虽不懂得游戏软件编程却可以尽情地游戏一样。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就是为广大投资者准备的,“可理解性”或者通俗易懂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要求之一。投资者就是资本市场的消费者,应该具有“上帝”般的优越感和自信心,稍微用心留意一下财务报告,那些看起来枯燥、机械甚至干瘪的数据,就会鲜活、生动地呈现在你面前,向你娓娓道来一个经济主体刚刚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故事。
积分45978&理想币35130 个&彩币0 个&共享币9436 个&注册时间&
粉丝:1741
理想大二级同学
还需要 4022 积分才能升级
1.2财务报告:借我一双慧眼吧
  1.2.1 慧眼识报表
  美国会计学者亚伯拉罕·比尔拉夫曾经说过:“财务报表犹如名贵香水,只能细细品鉴,而不能生吞活剥。”[1] 财务报告对于投资者而言是很有价值的,而它在向投资者提供“慧眼”的同时,还需要投资者用慧眼加以透视。富有理性而不是一味投机取巧的投资者总善于合乎逻辑地、一层一层地“解剖”公司的财务报告,系统地、一步一步地“调整”着原始形态的财务数据,将其转化为客观评价公司绩效和发展前景的有用数据,并最终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买、卖或持有方面的决策。
  财务报告有很多用途,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为投资和商业活动提供信息。众多投资者希望了解什么样的公司值得他们以什么样的价格去交易,自然而然地,他们就把眼光投向公司的财务报告以求得公司潜在价值的启示。这个潜在价值即基础价值,它构成股票价格的基础;注重这个基础价值的分析就是基本分析,财务报告恰恰构成基本分析的核心。基本分析挑战投机,而投机太猖獗就会颠覆资本市场,进而导致投机所获得的短期利益昙花一现,并最终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解读财务报告,参透个中玄机,有助于刺穿那些推动泡沫膨胀的拙劣的、幼稚的或者阴险的想法,稳定投资者的心态和信念,虽然短期收益可能不是那么明显,而从长远看,注重分析企业内在价值的投资者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1.2.2 财务报告质量特征:用户的需求,会计的追求
  会计信息是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如同商品对于消费者一样,质量是信誉、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会计能够提供怎样的信息?这是财务报告的核心问题。综合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一般需要,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在其制定过程中贯穿着“企业可持续发展,投资者可持续投资”的理念,这本身就是向投资者和资本市场传达了积极的信息。新准则把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或质量要求比较完整地体现为八个方面,这里简单地概括为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1. 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就要求企业:(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告中,不得根据虚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2. 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首先,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对企业的历史绩效进行评判,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即具有反馈价值;其次,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3. 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理解和使用。显而易见,只有提供能够让投资者看得懂的财务报告,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但考虑到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这也是我们解读财务报告的用意之一。
  4. 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这样便于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做出决策。(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即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这样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绩效,并从中做出正确的抉择。
  5. 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例如,附有售后回购协议的销售,往往带有变相融资的性质,虽然从法律形式上看实现了收入,但如果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没有满足收入确认的相关条件,即使签订了商品销售合同或者已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也不应当确认销售收入。
  6. 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如果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7. 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会计在这种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要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谨慎性主要是投资者为了避免过于乐观和盲目的决策而在会计信息上做出的一种取舍,但在阅读财务报告时,应注意企业是否有秘密准备嫌疑。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入,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8. 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众所周知,信息具有时效性,机会稍纵即逝,过期作废。即使是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也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实务中,可能因为太及时提供信息而导致不可靠性,而不及时就会导致丧失决策良机,其有用性就大大降低。因此,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实效性,会计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投资者在阅读财务报告的时候需要加以鉴别和认定,并根据自身需求制定或调整相应的决策。
  以上信息质量要求,无一不是站在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的。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它们可能构成对基本质量特征的一种修订或者校正,这些都是我们在解读财务报告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事项。
  1.2.3 另类财务报告:为什么受伤害的还是我
  “着眼于用户”的会计信息价值定位和财务报告目标导向令人振奋不已,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财务报告可能存在的消极的一面。特别是虚假的财务报告,已经让投资者一再受伤害。虽然财务报告被看成是反映公司商业活动的透镜,但它经常折射出模糊不清的图像。我们往往非常重视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每股收益等数字,却很少有人能够分析出这些数字是否正确、有多少水分、盈利来源是什么以及能否持续等。解读财务报告,就要分析和纠正会计度量和报告中的缺陷,对于“好”与“不好”的会计概念和手法应该有较为充分的思想准备。巴菲特曾经给阅读企业财务报告的投资者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一,特别注意会计账务有问题的公司,厨房里绝对不可能仅仅只有你看见的那一只蟑螂;第二,复杂难懂的财务报告附注披露通常暗示管理层不值得信赖,如果你根本就看不懂附注披露或管理层分析,这通常表明管理层压根儿就不想让你搞懂;第三,要特别小心那些夸大收益及成长预期的公司,企业很少能够在一帆风顺、毫无意外的环境下经营,收益也很难一直稳定成长。这些建议亦庄亦谐,耐人寻味。这就要求读者能够识别和防范财务报告中的陷阱,尽量避免受到公司及其管理层的蒙蔽,使投资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
积分45978&理想币35130 个&彩币0 个&共享币9436 个&注册时间&
粉丝:1741
理想大二级同学
还需要 4022 积分才能升级
1.3如何阅读本书
  1.3.1 本书目的
  通常而言,解读财务报告并进行深入的财务分析需要良好的专业素养,而本书却更希望成为广大投资者熟能生巧的“知识手册”。但要做到“深入浅出”,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需要的是智慧,笔者只能尽力而为之了。事实上,财务报告的读者群可谓是五花八门,包括投资者、潜在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中介机构和企业内部员工等,以至于会计准则的制定者都把提高财务报告的可理解性和明晰性当作财务报告最重要的信息质量要求之一。现在,国际、国内的会计准则都把财务报告目标定位在“用户的信息需求”上,而具备解读财务报告的能力越来越成为人们当家理财的一种基本需求。而遗憾的是,真正善于利用财务报告并且能够据以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抉择的人可谓乏善可陈。现行的许多教科书常常流于“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缺乏对于读者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并且已经在事实上造成了会计的机械化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误导甚至“钝化”了一代又一代的会计学子。有人戏称,会计界培养的大多是“工匠”,而缺少的是“大师”。希望本书能让读者(不管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从中受到一点启迪,一方面扭转传统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充分发掘财务报告的潜力,真正借助于这个得力工具去更好地创造更多的价值和福祉。
  1.3.2 内容框架
  本书共分为11章。本章也即第1章是导论,主要明确本书的立意,指出在发展中的市场环境下财务报告的重要意义,解读和分析财务报告将是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随后的10章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
  第一个方面属于基础篇,具体涵盖第2~7章的内容。它们要让大家读懂财务报告,其中包括较为浓厚的“会计情结”,但绝不是要教会大家如何去记账,尽管懂得会计记账的原理能够对报表信息的出处和内涵有更全面和更深入的把握。
  第二个方面属于工具篇,具体包括第8章、第9章和第10章。这三章内容主要是在财务报告数据的基础上,告诉读者如何更熟练、更巧妙地去驾驭这些数据,让这些数据“会讲故事”。掌握了这些分析工具、分析方法,并做到熟能生巧,随后的工作一定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第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应用篇,即案例分析篇。本书以截至成稿之日上市公司公开发布的最新年度财务报告为题材,选取三家较为典型的上市公司,以其年报资料为分析对象,兼顾其他一些公开信息,对案例公司的综合绩效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尽可能得出较为客观公正的结论。其主要用意不仅在于分析的内容本身,更重要的是向读者提供一些规范而不失灵活性的完整的财务报告分析文本。
  1.3.3 其他相关事宜
  为了避免本书在无意中对财务报告“夸夸其谈”而误导了读者,特此声明,财务报告的确是投资理财的一种很有用的工具,并且有很多潜力可挖,但它绝对不是万能的“救世主”。投资决策是一个对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加以综合和分析的过程,而非会计和财务信息一枝独秀所能罗致。另一方面,一本面向社会的好书起码应具备三个特征:生机勃勃的理念、方便的理解和恰当的应用以及较强的可读性。本书写作过程尽可能本着对读者负责的原则,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希望能在读者的成本(花费的金钱与时间)和收益之间达到一种平衡。观念决定角度,进而决定高度、视野和境界!如果读者们通过利用本书的知识能够形成良性的思维,实现对相关概念、观念和方法的深刻感悟,并有意识地指导自身的行动,将是本书莫大的荣幸。
积分45978&理想币35130 个&彩币0 个&共享币9436 个&注册时间&
粉丝:1741
理想大二级同学
还需要 4022 积分才能升级
2.1新时期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
  财务报告是企业会计和经济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就其内在的生成机理和作用机制而言,我们不难发现财务报告是融会计技术理性、社会公共合约以及资本市场游戏规则于一体的规范性文本。财务报告目标基本上代表着整个财务会计系统的目标,并构成整个财务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联系会计信息和会计环境的纽带、沟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桥梁,财务报告目标也成为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成为财务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据以构建起来的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准则体系已经井然有致并蔚为大观。可以说,当前的财务会计系统整体功能基本上就是围绕财务报告目标而加以设计和具体运作的。财务报告目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重要会计信息。围绕这一重大导向性问题,在现代财务会计改革历程中主要形成了两种竞争性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二者之间的诸多纷争和各自的价值取向,对于现代会计理论和实践都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改革的一个首要的方面,它着眼于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财务报告目标导向方面,强化了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就是要求财务报告在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当向投资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是我国上市公司面向资本市场的一次重要转变,也标志着中国基于市场经济的会计管理体制正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新准则与新目标体现了趋同与创新的统一,也是与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鉴于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导向尚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因此我国制定会计准则采取了折中而务实的融合观。基本会计准则一方面尽可能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的概念框架,另一方面又比较冷静地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实,从而积极稳妥地提出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双重目标。该目标体系首先是把受托责任目标放在了第一位,这表明公司的财务报告重在对企业管理层及其受托管理的资源进行必要而充分的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股东财富的保值和增值。其次是决策有用性目标得以明显强化,体现出会计准则制定者的战略眼光。它有助于消除企业与广大投资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服务于广大投资者的经济决策,进而合理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资本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乃至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近期发布的趋同框架中,似乎认识到受托责任关系存在的客观性和重要性,并认为委托人通过财务报告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目的也在于做出是否继续维持或终止委托代理关系的决策。这样,他们就把受托责任观融入到决策有用观中,但这显然是“修正主义”式的受托责任观,而且多少有些牵强。决策有用观注重于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量、时间安排和不确定性的信息,虽然这与评价受托责任并不矛盾,而受托责任观要求更多地注重会计主体的交易信息,更多地去注重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及其结果能否导致资产的保值增值,其认识论在于“历史是公正的,让历史去说话,根据历史来下结论”,至于未来会不会“背叛”历史,也同样要靠用将来的历史作评价了,这与决策有用观试图把未来罗织到今日的财务报告框架中的方法论主张有较大不同。因此,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性目标属于各有侧重并能互相印证的两个独立范畴,无论把其中的哪一个并入到另一个中,都有可能造成被“吸收合并”的一方名存实亡,实质上就等于是一个目标。
  无论是受托责任目标,还是决策有用性目标,都给会计工作带来了高标准和严要求。首先,受托责任会计依然是一块令人振奋的领域。在受托责任会计的语境中,会计处于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委托与受托、“问责”与“负责”、承担责任与解除责任的矛盾运动中,既要站在委托人立场监督受托人的责任履行情况,又要站在受托人立场解释和反映其经管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以积极的姿态、精当的手段和严谨的程序,对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陈述。会计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严谨、务实传统已经给社会各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决策有用性目标对于会计更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挑战,在某种意义上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决策有用性目标导向已经把会计本身推向了一个充满风险的未知领域。随着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爆炸的冲击以及用户日益个性化的需求,都可能导致传统的会计系统消失,而被一个更具有全局性的、能够容纳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信息系统所“吞没”。在20世纪末,美国会计学界就有人提出“21世纪是否还需要会计”的质疑。会计必须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善于学习,积极改造,适时调整,以永葆会计在新时代自身所特有的信息优势地位。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都是在现代企业体制下展开的对于会计目标的阐述,二者表面看似乎存在着诸如可靠性和相关性等信息价值取向的针锋相对,其实二者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孰是孰非也不存在简单的二元判断,这必须融入具体会计环境中加以分析和论证。从现代财务会计的发展逻辑看,财务报告目标的演进与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基本上是步调一致的。另一方面,我国会计目标的融合观点虽然不失为一种立法上的明智,但实践中也会带来一定的原则困惑,并给具体的程序操作造成选择上的两难,有时候也难以回答现代会计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为了增强报表的通用性而采取多元计量属性并存,这本身就赋予报表浓厚的暧昧主义色彩,不仅存在认识上的混乱,也难免带来理解和应用方面的困难和不便。这就要求会计上需要一个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目标,并配之以动态均衡的会计原则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以促进现代会计事业的持续和谐发展。
积分45978&理想币35130 个&彩币0 个&共享币9436 个&注册时间&
粉丝:1741
理想大二级同学
还需要 4022 积分才能升级
2.2关于财务报告的不同信息需求
  上市公司属于典型的公众公司,一经形成,就在其周围形成一个极其庞大和复杂的利益相关者。现代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在于满足财务报告使用人的信息需求,而不同的财务报告使用人有着不同的目的,自然也存在不同的信息需求。这对于财务报告信息供给乃至整个财务报告的未来发展走向有很大的决定作用。
  首先是投资者(公司普通股持有者),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成分极为复杂并且内部互有差别的群体。比如他们可能会因为个人品位、偏好、信念以及对于财务报告解读技巧等方面的差异而不同,其投资目的也会因人而异。对于专业的投资者而言,其投资往往比较固定和“执著”,眼光也比较长远,因此他们比较关注所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问题,而短线的投资者更偏重于“投机”,目的是获取一定报酬,所以对于公司的盈利率和市场表现比较关心。整体上看,这些投资者作为法律名义上的企业所有者,已经成为财务报告关注的主体,而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财务报告使用人而言,他们分析财务报告的目的更倾向于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解读财务报告并采取不同方式运用其表决权,对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绩效予以评价和监督。
  第二类会计信息需求主体是债权人。随着公司金融的多元化和资本结构的复杂化,债权人作为一个集团,其内部也逐步分化为不同的资金供应人,比如银行等贷款机构以及公司债券的持有者等。总体上看,债权人更关注自身投入资金的安全性,他们看报表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和评估公司的短期以及长期的偿债能力以及信用状况,对于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比较敏感。通过获取和解释财务报告,据以形成借贷额度、利率水平、保障条款、起诉或者迫使公司破产清算等方面的决策。鉴于公司偿债能力受制于企业的获利能力,因此他们对于公司的盈利水平也不会掉以轻心,这可看成公司未来偿债能力的一种保证。
  第三类信息需求主体是国家及其职能管理部门。国家作为国民经济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从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中获取宏观调控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并保证企业的可靠性和公允性,促使会计信息在保证资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秩序方面发挥应有作用,无论是证监会、国资委,还是财政税务管理部门,都是财务报告的特殊需求者。
  此外,值得一提的特殊群体是信息中介。信息中介首先是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强有力需求者,另一方面信息中介所从事的私人信息搜集行为本身又构成公司所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的一个竞争源。而且信息中介之间还会在搜集、诠释和拓展会计信息方面形成相互竞争。信息中介,如分析师,可以看成是投资者需要的除了财务报告本身之外的额外信息的一个典型体现,他们已经成为一股新兴的市场势力,甚至会左右公司财务报告行为以及财务会计准则制定者的政策走向。例如,在美国华尔街上不是存在一种“尾巴摇狗”(而不是“狗摇尾巴”)之怪现象吗?即财务分析师的预期对于公司股票市场的走向有着很强的决定作用,如果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业绩没有达到分析师的预期,其股价就会下跌,并影响股民的投资心理。以至于很多公司为了迎合分析师的预期而不惜造假,以维护公司的市场形象。可以预见,分析师行业的偏好将有可能成为未来财务报告要求的一个重要晴雨表。
  毫无疑问,公司管理层同样对财务报告信息具有很强的需求,并兼具着信息供应和需求双重身份。关于财务报告信息的其他需求者还包括社会公众、潜在投资者、企业内部员工等。他们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的需求也是不一而足的。而目前财务报告只能采用通用的标准化格式,还无法针对不同的信息需求而各有侧重地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报告。因此,对于财务报告的分析和解读就显得十分必要,使用者需要透过财务报告的字里行间发现自身所需要的有用信息。目前还没有其他任何形式可以取代财务报告。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对一家公司的情况要做出判断所需要的信息只可能从财务报告上获得。如果没有财务报告,即便是那些为公司工作的人们也是无法知道他们是如何提高效率和利润的。通过财务报告,可以了解公司成败及其原因和后果,对制订以后的计划和决策也很有帮助。
积分45978&理想币35130 个&彩币0 个&共享币9436 个&注册时间&
粉丝:1741
理想大二级同学
还需要 4022 积分才能升级
2.3财务报告的内容框架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上市公司完整的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以及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资料。会计报表是以更集中、更概括、更深刻的方式,用一目了然的表格,把一定期间的经营状况记录下来编成报表,报告给相关使用机构或者个人。关于财务报表和会计报表,恐怕大多人都认为二者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用法上的习惯不同而已。对此,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有着自己的看法,指出财务报表有别于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中使用的会计报表。财务报表除了会计报表之外,还包括附注,而会计报表没有附注。也有学者认为会计报表包括对外报表和对内报表(如成本报表等),而财务报表仅仅指的是对外报表。本书对此将不加区分,同时认同附注是财务报表的有机组成部分。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而财务报告除了包括财务报表外,还包括其他相关信息,具体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外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企业甚至可以在不违背公认会计原则和有关规定的情况下,在财务报告中自愿选择披露一些非财务信息。
  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这些可以称之为基本财务报表,并且在年报中都能得到完整体现。一般而言,财务报告应当能够提供如下信息。
  第一,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的信息,包括企业经济资源的规模、构成和分布状态,以及这些经济资源的产权归属方面的总括信息。这些信息一般通过资产负债表来体现。现阶段财务报告的中心已经从利润表转向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一跃成为第一表式,并且这个资产负债表和新会计准则改革之前的资产负债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它更强调资产负债表日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性,更关注企业资产的实质、质量和未来利益增长的潜能,关注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产运作效率,对内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对外也更接近“决策有用观”的信息需求。
  第二,提供企业在报告期内的经营绩效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方面的信息,这个使命主要是由利润表来完成的。而受制于传统会计准则的约束,该利润可能并不能代表企业真实的、全面的收益,即所谓的综合收益,于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出现了全面收益表(或称综合收益表)。在我国,这个所谓的全面收益表的内容部分地通过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来补充了。
  第三,反映企业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现金是企业组织躯体中的血液,对企业正常经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曾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的大卫·所罗门斯倾向于认为“现金流而非收益才是现在股票计价业务的名字”。现金流量表描述了企业是如何产生和使用现金的,是对利润表的一个补充和验证。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财务报告还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一些非财务信息,比如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履行情况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进一步丰富了财务报告附注的内容,也拓展了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
积分45978&理想币35130 个&彩币0 个&共享币9436 个&注册时间&
粉丝:1741
理想大二级同学
还需要 4022 积分才能升级
2.4财务报告的类型
  财务报告(含财务报表)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划分,为有助于对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和理解,现将会计实务当中常见的划分标准介绍如下。
  第一,按照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内容,财务报表可以分为静态财务报表和动态财务报表。静态财务报表主要指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其相关指标都是时点指标;动态财务报表主要指反映企业资金的耗费和回收情况的报表。这包括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或者财务状况变动(现金流量增减变动),以及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换言之,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都属于动态财务报表,其相关主要指标都是时期指标。
  第二,按照财务报告的编制期间,财务报告分为年度财务报告和中期财务报告。报告期间涵盖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即为年报;而中期财务报告指的是编报期间少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财务报告,会计实务当中又可以分为月度报告、季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不同期间的财务报告,其编制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但基本原则应该是一致的。从2002年起,我国上市公司就被要求公开披露季报了,这是保证会计信息及时披露的重要举措。
  第三,按照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财务报表可分为个别财务报表、汇总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个别财务报表一般是指根据个别公司的账簿记录进行编制的,反映的是个别具体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的报告形式;汇总财务报表一般由企业主管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所属单位报送的个别财务报表,连同本单位财务报告简单汇总编制的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反映母公司及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的财务报表。与个别财务报表相比,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是企业集团的整体绩效,反映的对象是由若干独立法人构成的经济主体(而非法律意义上的主体);与汇总财务报表相比,合并财务报表需要以纳入合并范围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相关信息,抵销企业集团内部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编制的。
积分45978&理想币35130 个&彩币0 个&共享币9436 个&注册时间&
粉丝:1741
理想大二级同学
还需要 4022 积分才能升级
2.5财务报表列报的总体要求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出现一个常用的新名词,即列报。财务报表的列报是指企业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在财务报表中的列示和在附注中的披露。其中“列示”通常是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之内反映的信息;“披露”是指在附注中反映的信息。列示的信息一般是会计确认、计量的结果,而披露的内容却未必要经过会计确认和计量等这样的专门程序。新准则规定,企业不应当以附注中的披露代替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及计量。换言之,如果企业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政策,不得通过在附注中披露等类似的形式予以更正。这足见表内信息对于表外信息而言更具有程序和方法的严谨性,把“表外业务表内化”也是会计学界不断努力和孜孜以求的目标。根据新准则,财务报表列报至少应当符合几点基本要求,这里有针对性地选取以下几点加以介绍和评价。
  2.5.1 对于会计准则的遵循
  企业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遵循各项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告。企业应当在附注中对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做出声明,只有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的所有规定时,财务报告才可以被称为“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这样的规定虽然具有形式主义色彩,也使得整个财务报告充满了众多“正确的废话”或“套话”,但却有助于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并指望相关的机构和人员能够在触及到此时,心中会有所掂量。具体到财务报告的分析和解读过程中,诸如此类的“信誓旦旦”大可不必去信以为真,而是更多地透视字里行间的意义,并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分析。
  2.5.2 明确的列报基础
  正常的财务报告是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之下进行编报的。相反,如果企业处于非持续经营状态,致使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不再合理,企业应当采用其他基础,比如破产清算基础。此时,企业应当在附注中声明财务报告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列报,并披露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列报的原因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是什么。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对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进行评价,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等。评价后对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产生严重怀疑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重要的不确定因素。
  2.5.3 重要性和项目列报
  财务报告编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要考虑财务报告使用者的成本和效益问题。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财务报告如果对五花八门的交易和事项都事无巨细地平分秋色,就不利于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这就引入了“重要性”这个概念,并以此作为判断项目是否在报表中单独列报的重要标准。即在财务报表编报中,关于项目在财务报表中是单独列报还是合并列报,应当依据重要性原则来判断。总的原则是,如果某项目单个看具有重要性就应当单独予以列报,否则,就可以将其与其他相关项目合并列报。新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到使用者据此做出经济决策,则该项目就具有重要性。企业进行重要性判断时,应当根据所处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予以判断:一方面,应当考虑该项目的性质是否属于企业日常活动,是否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较大影响等因素;另一方面,判断项目金额大小的重要性,应当通过单项金额占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营业收入总额、净利润等直接相关项目金额的比重加以确定。
  2.5.4 列报的一致性
  前已述及,可比性(包括统一性和一致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重要要求,目的是使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和同一期间不同企业的财务报告相互可比。为此,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应当在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这一要求不仅针对财务报表中的项目名称,还包括财务报表项目的分类、排列顺序等方面。在以下规定的特殊情况下,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是可以改变的:(1)会计准则要求改变;(2)企业经营业务的性质发生重大变化后,变更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2.5.5 财务报表项目金额间的相互抵销
  财务报表项目应当以总额列报,资产和负债、收入和费用不能相互抵销,即不得以净额列报,但《企业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比如,企业欠客户的应付款不得与其他客户欠本企业的应收款相抵销,如果相互抵销就掩盖了交易的实质。再如,收入和费用分别反映了企业的产出与投入的关系,是经营成果的两个方面,为更好、更完整地反映企业经营的特征和全貌,收入和费用也不得相互抵销。但是,同一非日常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损失和利得,其发生具有一定的非常性和偶然性,而且不具有重要性,其损失和利得也不像收入和费用一样具有一定的配比性,所以同一非日常活动损益按照其净额列示,反而有助于增加其可理解性,这就不属于准则所谓的“抵销”。像资产按照扣除其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列示,代表的是资产的真实价值,不属于“抵销”。
  2.5.6 比较信息的列报
  企业在列报当期财务报表时,至少应当提供所有列报项目上一可比会计期间的比较数据,以及与理解当期财务报表相关的说明,目的是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对比数据,提高信息在会计期间的可比性,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发展趋势,提高报表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能力。在当期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发生变更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对上期比较数据按照当期的列报要求进行调整,并在附注中说明调整的原因和性质,以及经调整的各项目金额。如果发现对上期比较数据进行调整不切实可行的,则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其原因所在。
  请注意,上述要求仅仅是编报财务报表的起码要求,针对具体交易和事项,相应地,具体会计准则可以规定一些特殊的列报要求。
积分45978&理想币35130 个&彩币0 个&共享币9436 个&注册时间&
粉丝:1741
理想大二级同学
还需要 4022 积分才能升级
3.1树立资产负债表观念
  关于资产负债表,有两个有趣的历史逸闻。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张伯伦(Chamberlain,1974)曾经评价“世界上第一个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在19世纪50年代开始经商的时候,“他精通于查看资产负债表,这给美国克利夫兰的商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作为反例,曾经有过百年辉煌历史的前英国老牌银行帝国巴林银行的董事长彼得·巴林则认为资产负债表没有什么用。他曾经在1994年3月有过这么一段不屑的断言:“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但随后不久,巴林银行就因为内部控制不力,而且资产负债表对于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方面的信息没有得到应有的揭示而倒闭了。很多人都承认,如果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能够将衍生金融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敞口通过资产负债表较为充分地加以披露,从而引起总部和相关监管机构的重视,巴林银行也许就不会倒闭。透过这两则逸闻,资产负债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便可见一斑。
  3.1.1 资产负债表观念的回归
  关于企业绩效的反映,现代会计体制中存在两种观念,即利润表观念和资产负债表观念。在我国新发布的会计准则体系中,资产负债表开始取代利润表成为第一报表。这其实也暗示着一种观念的转变,即资产负债表观念要取代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利润表观念,而进一步的意图在于扭转传统的、不够健全的短期经营绩效观念。正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领导人公开表示的那样,作为新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创新,着眼于企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并有助于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王军,2006;刘玉廷,2006)。这预示着会计将越来越以一种战略发展的眼光,以一种面向未来的开拓精神和理念,对企业价值增进及其目标实现进行更加全面而公允的透视和把握。
  从历史角度来看,从资产负债表到利润表,再从利润表到资产负债表,财务报告重心的转移经历了一个辨证的扬弃过程(葛家澍、杜兴强,2005)。资产负债表观和利润表观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如何对收益进行确认和计量。在资产负债表观下,收益的计量从属于资产的计价,一般采用重置成本法或定期对期末资产进行估价来求得一定时期内的资产净增量,并以此作为会计收益。换言之,一定期间的会计收益的衡量标准就是期末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对于期初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利润表观严格因循着会计分期假设和权责发生制基础,主要关注当期“实现”的收益,对于因市场价格或价格预期变化而导致的资产持有收益不予以确认,因而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化结果,甚至扭曲企业全面真实的业绩信息。
  3.1.2 资产负债表观念的演变
  资产负债表取代利润表成为企业财务呈报体系的重心,体现了一个经营主体价值观念的历史性回归,并成为当代会计实务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目标。当前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以及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都充分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念的主体地位,并成为会计准则制定的一个基本原则,而且由此衍生出全面收益、公允价值等新的范畴和新的理念。资产负债表观念与企业目标相一致,资产负债表也比利润表等其他报表更能体现企业的价值和企业发展的目标——股东财富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过程和结果只能通过资产负债表而不能通过利润表体现出来,可见资产负债表观念与人类追求财富最大化的梦想也是一致的。但应当看到,资产负债表观念的形成,还是一个辨证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其革命性的演进还值得进一步期待。一方面,人们似乎正逐渐明白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即企业只有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才表明企业价值增加了,股东财富增长了,企业的目标才算达到或者逐步实现了;另一方面,一个不争的事实仍旧是,会计实务界和企业经理人似乎对利润仍然是一往情深,并围绕盈余管理、利润操纵而大做文章。会计准则立意的高风格、长眼光似乎并没有得到实务界的共鸣。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强调资产负债表观念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借此可望企业能够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改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努力优化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克服眼前利益的诱惑;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决策和控制的水平,进而提升经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积分45978&理想币35130 个&彩币0 个&共享币9436 个&注册时间&
粉丝:1741
理想大二级同学
还需要 4022 积分才能升级
3.2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功能
  通俗地说,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企业有什么资源,有多少资源,有哪些负债,有多少负债,所有者在企业拥有多大的权益份额,其构成怎样等内容。在对财务报表的学习中,资产负债表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因为它体现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资金结构。资产负债表描述了它在发布那一时点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关于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的一个瞬间剪影,是一幅静态的画面,它只描述了当时的状况,进而也是稍纵即逝的信息。
  关于资产负债表的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映企业资产规模及其分布状况
  资产负债表能够反映企业在特定时点拥有的资产及其分布状况的信息。它表明企业在特定时点所拥有的资产总量有多少,这些资产以什么形式(资金占用形态)存在着。例如流动资产有多少,固定资产有多少,长期股权投资有多少,无形资产有多少等。
  2. 表明企业的债务规模及其构成情况
  资产负债表能够表明企业在特定时点所承担的债务或者义务、偿还时间长短及偿还对象。如果是流动负债,就必须在较短时期内偿还,这意味着企业短期的偿债压力,也是现实中导致企业陷入危机乃至破产的一个原因;如果是非流动负债,偿还期限相对而言比较长,属于企业可以长期占用的资金来源,诸如此类等等。从资产负债表可以清楚地知道,在特定时点上企业欠了谁多少钱,该什么时候偿还等,这往往是信贷决策的主要依据。
  3. 反映企业所有者所拥有的权益
  在资产负债表上,所有者权益作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体现企业拥有的净资产及其来源,同时也体现了全体投资者对于企业的剩余权益的要求权,其数值大小可以用来判断企业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及其对负债的保障程度。在评价所有者权益大小时,要本着“先人后己”的原则,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而不是“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后者仅仅具有数学上的意义,而不具备经济上的意义,更是违背了法律的精神。
  4. 有助于评价企业的资本结构、财务弹性
  资本结构主要体现为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值,有时候也被表示为长期资金的结构,即非流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对比关系。至于财务弹性,主要指企业应付各种挑战、适应各种变化和抓住各种机会的能力和变通性。资产负债表展示了企业的财力及其弹性,如果财务弹性强,意味着企业不仅能够利用获利的机会,而且能够调整资本结构和财务杠杆,通过“借鸡生蛋”的方式获取更大利润,即便遇到巨大的偿债压力也不至于陷入财务困境。
  5. 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
  资产负债表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这一点,首先可以通过可比资产负债表初步显露出来。孤立地看一个时点数,趋势反映的问题当然就不够明显,但是如果把几个时点数排列在一起,并借助于散点图等形式,企业财务发展状况的趋势就会一目了然。例如,某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项目金额在第1年是
  1 000万元,第2年是2 000万元,第3年是4 000万元,第4年是6 000万元。我们把这4年的时点数字排在一起,就很容易发现该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就意味着企业目前还处于扩张阶段,企业的经营实力正逐步得到增强。
积分45978&理想币35130 个&彩币0 个&共享币9436 个&注册时间&
粉丝:1741
理想大二级同学
还需要 4022 积分才能升级
3.3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格式
  目前世界各国主要有两种资产负债表格式:一是账户式表格,二是报告式表格。账户式表格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类数字及其内容分左右排列,左边列示企业拥有的资产,右边列示企业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很像账户,所以人们称其为账户式的资产负债表。我国自资产负债表出现以来一般采用的都是账户式表格。报告式表格的特点是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改成上下排列,即首先列示企业的所有资产,其次列示企业的所有负债,最后列示企业的股东权益。由于上下排列类似于领导的报告,所以称之为报告式的资产负债表。虽然制度上的参考格式是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可是现实生活中所见到并使用的一般都是报告式的资产负债表。由于现在手工编制报表的企业比较少,一般都是用计算机打印报表,受通用纸型的局限,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外观通常不够美观,而使用报告式的表格,相对而言不仅字比较清晰,而且形式大方,令人赏心悦目。
积分45978&理想币35130 个&彩币0 个&共享币9436 个&注册时间&
粉丝:1741
理想大二级同学
还需要 4022 积分才能升级
3.4资产负债表分类列报方式
  基于资产负债表的用途,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类别予以列报。
  3.4.1 资产项目的分类列报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如各种财产、债权或者其他权利等。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项目被按照流动性排列,并可区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类项目。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流动资产的含义予以了更为明确和准确的划分,更加强调流动资产的流动性本质,而不是简单地根据变现期限的长短等加以划分。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归类为流动资产。
  (1)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者耗用,例如存货和应收账款等。
  (2)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例如企业购买的准备随时变现的股票、债券等交易性金融资产等。
  (3)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期一年内(含一年)变现。根据这一点,诸如那些即将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股权投资、债权投资或其他长期应收款等在实质上已经不再属于非流动资产,而应当列入流动资产项目。
  (4)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言外之意,那些受限制的货币资金项目,如冻结存款、专项存款等,已经不再属于流动资产了。
  如果某项资产不能满足上述四个条件之一,应被归入到非流动资产予以列示。科学划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项目,有助于评估和推动企业资金的合理分布和使用效率,并有助于投资者准确评价企业流动比率等财务指标,进而做出合理决策。
  3.4.2 负债项目的分类列报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义务并非全部都是带有强制性的法定义务,同时还包括一部分推定义务,即企业根据多年来的习惯和经验做法、公开承诺或者公开宣布的政策等导致企业将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因为产品质量保证义务而形成的合理预期,会计上就把它当做负债予以确认和计量。在资产负债表中,负债和资产类似,也应当按照流动性大小排列,并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部分。与流动资产的判断标准相类似,负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归入流动负债:(1)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清偿,如应付账款等;(2)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如交易性金融负债等;(3)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并予以清偿,如短期借款等;(4)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到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除此之外的负债应当作为非流动负债处理。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的正确划分,有助于准确判断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促进企业优化其资金结构。
  3.4.3 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分类列报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权益,反映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净资产数额。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主要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一般按照净资产的来源和用途分类,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他资本公积)以及留存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至于这种划分的意义有多大,也有人对此不屑一顾。比如美国著名财务学家希金斯曾经形象地指出:“所有者权益种类划分及其在报表的排列方式,不过是提供给会计师和律师的一个‘饭碗’,即让他们有点儿事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最好能忘掉它们之间的区别。”
积分45978&理想币35130 个&彩币0 个&共享币9436 个&注册时间&
粉丝:1741
理想大二级同学
还需要 4022 积分才能升级
3.5资产负债表具体项目及其解读
  3.5.1 资产项目
  1. 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反映企业库存现金、银行结算户存款、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保证金存款等的合计数。这些货币资金构成企业的“血液”,也是现金流量表中所谓的“现金”的主体。此处帮读者澄清一个认识误区,即货币资金并不是多多益善,相反,货币资金占压过多,反而意味着企业资金运作效率和水平较低。实务中,人们常常把那些因为不善于理财和找不到很好的投资机会而拿着很多钱不知道该怎么花的企业称之为“现金牛”,道理就在于此。货币资金本身意味着机会成本。企业应当根据自身需求,确定一个最佳货币资金持有量,以合理调度货币资金余缺,避免货币资金过多或者过少给企业造成的不良后果。
  2. 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在公开证券市场中购买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对于非金融机构而言,交易性金融资产只能是微不足道的“副业”,而且最好是“辅业”,即辅助于现金资产,用于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在保持流动性的前提下,获取一定的收益,避免资金闲置而给企业带来的机会损失。
  3. 应收票据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和提供劳务等收到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两种形式。商业汇票是一种载有一定付款日期、付款地点、付款金额和付款人的无条件支付的流通证券,也是一种可以由持票人自由转让给他人的债权凭证。应收票据与一般的应收款项相比,流动性和安全性更强,更容易在市场上流通转让,供货方比较容易接受。有鉴于此,在过去,应收票据一般不考虑坏账风险而是按照其原值反映,但其毕竟也是一种商业信用,依然存在着风险,因此根据新准则规定,应收票据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计提坏账准备,并按照扣除坏账准备后的净额列示。
  4.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和提供劳务等而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各种款项,如应收的价款、增值税款以及代垫的运杂费等。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账款在一年内应该能够收回,所以一般归属于流动资产。但在现实经济生活当中,企业可能因为信用危机导致应收账款长期被占压而迟迟收不回来。为了体现应收账款的真实价值,应收账款应当估计其坏账损失,按照商业信用金额扣除所计提的坏账准备的净额列示。应收账款分析应与销售额分析、现金流分析联系起来。应收账款的起点是销售,终点是现金。正常的情况是销售增加引起应收账款增加,现金的存量和经营现金流量也会随之增加。如果一个企业应收账款日益增加,而销售和现金日益减少,则企业的营销政策就可能已出现问题,甚至变得比较可疑,有虚构收入操纵利润之嫌疑。
  5. 预付款项
  预付款项是指企业按照供货合同规定而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它也同样属于流动资产。预付账款作为企业的一笔债权,但它所对应的通常并不是现金流入,而是为了获得货物或劳务供应,所以其在性质上并不属于货币性资产。预付款项如果较多,通常意味着企业为了稳定货源等而进行了一笔资金垫支。预付账款同样存在债权性风险,也应当根据市场经济环境等考虑计提坏账准备,并按照其价值净额予以列示。
  6. 其他应收款
  其他应收款是指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等之外的其他应收或者暂付款项。比如企业与下属部门、职工之间的内部往来项目以及应收的赔款等。本项目按照实际可能收到的相关价值金额反映,也要扣除相应的坏账准备。其他应收款金额如果过大,多属不正常现象,需要警惕企业变相的资金拆借行为,此时应当深入了解相应资金的安全性。
  7. 存货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有形资产,包括各种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材料、产成品、库存商品以及委托代销商品等。存货作为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它区别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最基本特征在于,企业持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在资产负债表上,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成本指的是取得存货的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主要是指原材料存货)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存货的这种计价方式主要是为了避免存货价值虚增,体现了稳健性原则。存货金额的大小应当采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通常而言,在“适时制”及“零存货”等新的管理理念下,存货意味着较大的成本负担,而且给人造成“积压滞销”之嫌,但也不排除企业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囤积居奇”或战略性目的而把持着大量存货。
  8.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是反映企业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出售的股票投资、债权投资等金融资产。对于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金融资产,企业可以将其直接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例如,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等,如果企业没有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贷款及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这三类金融资产,则应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理。现实会计实务当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是持有期限不能确定、持有意图不够明显的非流动资产。
  9. 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可见,被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项目具备苛刻的条件,这些条件缺一不可。持有至到期投资属于金融工具范畴,但与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同,在资产负债表中,持有至到期投资按照摊余成本计量。所谓摊余成本,是指其初始确认金额扣除已偿还本金、加上或减去相关累计摊销额并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后的金额。
  10. 长期应收款
  长期应收款项目反映企业融资租赁产生的应收款项、采用递延方式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产生的长期应收款项等。对于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企业应当予以扣除。长期应收款对于一般企业并不多见,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仔细探究那些名义上的长期应收款项目是不是在实质上构成对其他单位的一种变相投资和资金占用。例如,在我国,很多企业将拨付给下属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的长期资金列入长期应收款,但并没有明确的回收期限,其在实质上已经相当于长期股权投资。
  11. 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反映的内容主要是企业持有的对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投资。对于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也被纳入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反映。财务会计上所谓的投资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收益或实现资本增值向被投资单位投放资金的经济行为。这与一般经济生活当中的投资用语不同,长期投资强调的是一个对外投资的问题,如果投资出去以后投资企业成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这样的投资一般称为股权投资。在日常会计核算中,长期股权投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反映到资产负债表中,该项目的金额代表的含义也比较混乱。比如它可能反映的是原始投资额(成本法),也可能反映的是随着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而按照持股比例予以调整后的金额(权益法),有时候也可能反映所拥有的被投资方账面净资产的份额(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此等等,建议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结合附注信息对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予以分析。
  12. 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指的是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其范围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已出租的建筑物等。需要注意,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商品房并不是投资性房地产,而是该企业的存货。眼下许多杂志和媒体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投资者的视听。
  在会计核算中,投资性房地产有两种后续计量模式: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科学合理的估计。据此,该适用条件是比较苛刻的,一般仅仅在大中城市城区中的房地产才适用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且一个企业所有的房地产只能选用一种模式计量,而不能两种模式同时并用。因此在资产负债表上,投资性房地产一般是按照成本(减去累计摊销和减值损失)计量的,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往往涉及企业损益的变化,需要通过附注信息对此予以合理关注。
  13.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经营规模大小的标志,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源泉。在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按照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列示。累计折旧计提存在不同方法,企业通常基于税收方面的考虑而选用不同的折旧方法,由此导致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变化,财务报告使用者需要结合附注信息予以分析,在必要时可以还原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以便考核企业的经营实力,正确评估固定资产的整体运行情况,对其使用效率和综合竞争力水平予以全面而公允的评价。
  14. 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
  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是在资产负债表中予以分列的两个项目。企业搞基本建设工程,购买专用的材料、物资,在投入到具体工程建设之前,被称为工程物资;工程开工以后,企业已经投入了资金,该项目的成本就构成“在建工程”项目金额。宽泛而言,固定资产在达到可使用状态之前,都被“暂列”入在建工程处理。换言之,在资产负债表上,在建工程意味着企业正在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影响到企业当前和未来的经营发展状况。如果该项目金额巨大,对于企业长、短期的财务状况都会有较大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需要结合企业所在行业发展形势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规划对企业“大兴土木”的合理性和前景予以进一步的观察。
  15. 无形资产和开发支出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商标权、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特许权等。与固定资产类似,无形资产是能够给企业带来较长期的经济利益的资产。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步伐的加快,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对于部分企业而言会越来越大,并构成企业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在资产负债表上,无形资产项目按照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减去相关累计摊销后的金额列示。据此可以看出,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上反映的企业这方面的投入金额,并不能反映其无形资产真正的价值,而在现实经济生活当中,其成本和价值可能相去甚远。因此,其在财务分析中的作用可用聊胜于无来形容。
  至于开发支出项目,可以用来表示正处于开发过程,而且估计能够开发成功并具有一定价值,因此能够资本化的无形资产的投入成本,预示着企业的科技进步前景。
  16. 商誉
  目前会计上核算的商誉仅仅是指企业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所支付的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根据新会计准则,商誉入账后不要求摊销,而是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在资产负债表上按照扣除可能发生的减值损失后的净额列示。表面看来,人们都倾向于认为商誉是一个比较动听的“褒义词”,而本书认为商誉不过是一个美丽的“噱头”。因为在会计核算中,商誉并非源自对企业的“好感”的价值,也未必代表超出正常水平的获利能力和服务潜力,而是企业合并中对于被购买方支付的溢价,而这个溢价支付在经济学家眼里已经被部分证实属于主并企业“狂妄自大”的表现及其对于被并购方盲目的、不现实的预期造成的。举例而言,甲公司和乙公司不存在什么关联方关系,甲公司通过公开市场交易形成对乙公司的吸收合并,实际付出成本200亿元,所取得的乙公司全部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不是原账面价值)为180亿元,则多付出的20亿元在会计上就被反映为商誉。而且,要知道会计对于自创商誉是不予反映的,又鉴于对于商誉进行减值测试的难度,商誉在企业财务报表上的反映金额可能不过是一个平衡数,其信息含量应该是比较有限的。
  17. 长期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反映企业已经支付或发生的,但应当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不小于一年的各项费用。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短期的“待摊费用”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部分是由于它已经既成事实地费用化了,而不再像其他资产那样预期能够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长期待摊费用同样可能在资产负债表中“尸位其间”而失去了资产的本性。因此,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于较大金额的长期待摊费用应予以重视,观察企业是否将一些费用递延到后期处理,以达到粉饰现时报表或者有意识地进行平滑收益和盈余管理的目的。
  18. 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资产反映企业由于会计和税法之间的差异,导致会计根据税法的规定需要在当期缴纳更多的所得税(相对于会计利润和账面净资产的增加数而言),但以后期间相对会少缴的所得税金额,即会计上所谓的由于资产(负债)账面价值小于(大于)计税基础所形成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而造成的预期未来经济利益。本着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会计上应在其该经济利益形成的当期予以确认计量,并在报表上予以列示。
  19. 其他
  资产项目列示到最后是“其他”。除了报表中正式明文列示的那些资产以外的资产统称为其他资产。在报表中,其他资产(包括其他流动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这些资产通常都比较特殊,以至于不能被企业正常使用。它的出现不妨当作一种“例外”来处理,甚至可以说是会计上模糊不清的、容易被人“遗漏的角落”。除非金额较大,一般不必予以认真追究。当然,如果出现“异常”事项(如冻结存款、特种储备物资等),却往往可以从中察觉企业发展中的一些端倪。
  3.5.2 负债项目
  1. 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各种借款。短期借款相对而言资金成本较低,但其作为流动负债,通常带有强制性的偿还负担,如果资金安排不当,容易造成企业短期的偿债压力。财务报告使用者可以结合若干财务比率指标进行具体分析。
  2. 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
  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反映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发生的短期债务。其中,应付票据是指针对该债务开具并承兑的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相对于应付账款而言,应付票据可变现能力更强,更容易为客户所接受。
  3. 预收款项
  预收款项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而预先向客户收取的款项。作为一笔流动负债,它意味着后续的商品或服务支出。企业大量而稳定的预收账款的存在往往意味着后续期内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对于以后期间的利润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同时也可能展示出该企业商品或劳务供应的“紧俏性”和优越感,对市场而言不免是一项利好消息。
  4. 应付职工薪酬
  应付职工薪酬反映企业按照规定应当向职工支付的各项报酬。作为新企业会计准则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计上树立了完整的人工成本概念,使得职工薪酬的内容变得十分丰富。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工资和职工福利费,诸如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与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辞退福利、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等都被纳入职工薪酬的范畴。
  5. 应交税费
  应交税费反映的是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并交纳的各种税费。除了少数税种,如印花税和耕地占用税等不需要通过该项目反映,企业应交而尚未交纳的其他大部分税款以及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等都需要通过该项目予以列示。应交税费和应付职工薪酬等其他流动负债一样,都是企业“眼下”需要偿付的义务。
  6. 其他应付款
  其他应付款反映企业除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之外的应付或暂收款项。与前文对于其他应收款的分析类似,其他应付款作为一种往来结算款项,财务报告使用者需要警惕企业变相的资金拆借和不合理的资金占用行为。
  7. 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短期借款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各种借款。
  长期借款作为我国传统的企业长期资金融通方式,相对于发行股票和债券而言,具有融资成本低、筹资速度快、借款弹性大等优点。企业可以在有利的经营环境下,充分发挥其财务杠杆效应,为股东和企业谋取更大价值。另一方面,长期借款也给企业带来风险,而且通常限制条件较多,筹资数量有限。如果企业欠有较大金额的长期借款,财务报告使用者应当结合公司的资本结构安排和发展规划及前景,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考虑,即它可能代表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任与融洽关系,并揭示企业经营的胆识和魄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意味着企业“靠借钱过日子”,并可能由此引发企业较大的财务危机。
  8. 应付债券
  企业根据国家的规定,向社会发行债券以筹集资金,会计上称之为应付债券。这其实就相当于企业向社会各界借钱。在资产负债表上,应付债券反映企业为筹集长期资金而发行的债券本金及其应计利息,并作为一项非流动负债予以列示。对于债券的发放,国家规定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因此,能够发行债券的企业本身就是对企业良好绩效和形象的一种“宣传”效应。与银行借款类似,公司发行债券相对于发行股票而言更体现了一种融资理性,其融资成本较低,便于保障股东权益,可以利用财务杠杆谋取更大福利,而且也有助于企业借助债券发行调整和优化资本结构。
  9. 长期应付款和专项应付款
  长期应付款反映企业除了长期借款、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性的应付款项。现在的业务当中,分期付款的比较多,例如应付融资租赁款项、分期付款购买货物等。如果其偿还期超过一年,会计上就称之为长期应付款。
  专项应付款通常是指企业取得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对于此类负债,财务分析者似乎不必太较真,因为它通常并不要求用现金偿还,只要能完成政府交给的任务即可,有时候可以看成是国家对于该企业的政策倾斜和变相补贴,不像一般的长期负债那样构成企业强制的偿还负担。
  10. 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负债反映企业由于会计和税法之间的差异,导致会计根据税法的规定在当期不必交纳较多的所得税(相对于会计利润和账面净资产的增加数而言),但“注定”在以后期间需要“补交”的所得税金额,即会计上所谓的由于资产(负债)账面价值大于(小于)计税基础所形成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而可能造成的预期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本着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会计上应在这种在未来予以“补交”的义务形成的当期予以确认计量,并在报表上予以列示。
  3.5.3 所有者权益项目
  1. 股本
  上市公司发行的全部股份按面值计算,在会计上称之为股本。对于一般企业而言,这叫做实收资本,即反映投资者实际投入的资本金数额。我国实行注册资本金制度,开办企业必须依法筹集最低限度的资本金即注册资本。例如,《公司法》第78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不低于1 000万元。注册资本是国家授予企业法人经营管理的财产或者企业法人自有财产数额的表现,它能反映公司法人财产权的大小,并用以作为公司经营的保障和社会信用方面的保障。但是,投资者的资本金往往允许分次缴付,因此在核算上就有必要设置“实收资本”科目来反映实际收到的资本金。投资者在缴清资本金后,企业的实收资本应与注册资本一致。
  2. 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在会计核算中被分为两大类:一是资本(股本)溢价,二是其他资本公积。投资者直接投入到企业的资金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前述的股本或实收资本;第二部分就是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即所谓的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在会计上通过“资本公积”项目核算。例如,甲、乙、丙三人共同出资,到工商局注册了一个东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其注册资金为200万元。三方约定甲出资70万元,乙出资120万元,丙出资50万元。此时此刻公司一共有多少资产?回答是240万元。而注册资本只有200万元,会计上核算实收资本200万元,超过注册资本的那部分就叫做资本公积,为40万元。其实240万元都是投资者入资注入进来的,把它一分为二,以便于和我国注册资本政策保持一致。
  资本公积除了包括资本溢价之外,还包括其他资本公积,主要是指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比如,会计核算中调整其他资本公积的事项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发生变动;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随着被投资方除净损益之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变动;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所换取的职工或其他方服务的金额;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日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等等。
  3.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合称留存利润或留存收益,它们都表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积累,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一般教科书把盈余公积定义为“具有特定用途的留存收益”,这里所谓的“特定用途”其实是一个误解。盈余公积作为一项资金来源,并没有什么特定用途。如果说它有特定用途,就是指盈余公积对于利润分配的限定。换言之,只要不被当作红利分给股东,至于这部分资金用于内部经营活动的什么方面,并没有什么限制和特殊的规定。除了法定盈余公积之外,公司还可以根据股东大会或类似权力机构的批准,按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盈余公积,以进一步扩大资本积累。
  未分配利润是利润具体分配后的剩余。确切地说,就是公司期初的累积未分配利润,加上本期实现的净利润,减去提取的盈余公积、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等之后的余额。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可自由支配的资金来源,可以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可以用来以丰补欠,对于稳定或调整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有一定意义。
积分45978&理想币35130 个&彩币0 个&共享币9436 个&注册时间&
粉丝:1741
理想大二级同学
还需要 4022 积分才能升级
4.1利润表概述
  4.1.1 剪不断的“利润情结”
  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赚钱的多少早已被习惯地用那个被称为“利润”的东西来体现。利润是企业经营业绩的核心体现,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在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大潮中,利润似乎主宰着公司的沉浮乃至“生杀大权”。正因为关系到企业的兴衰荣辱,利润计量和披露也成为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因此才有众多的上市公司围绕“会计利润”上演一出出令人瞠目结舌的闹剧和悲剧。毫无疑问,如何全面、公允地报告和披露企业真实的业绩和获利能力,以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秩序和健康发展,一直是会计界孜孜以求的目标。根据传统的会计实务,企业经营绩效或经营成果是通过盈亏来表示的,这就注定利润表已经是而且仍旧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基本的财务报表。实证资料表明,利润指标尽管备受质疑,但依然是最受投资者关注而且应用最广泛(也许是不自觉的)的绩效评价标准,由此衍生的各项指标如每股收益、市盈率、投资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正人气十足地充斥于各大公司的研究报告、全国财经新闻和证券报道之中。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作为经济生活中的高频习惯用语,传统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二是这方面的信息充斥于市场,资料容易取得,并且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羽翼丰满的指标网络体系。
  利润表又称收益表或损益表,是反映上市公司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利润表把一定时期的营业收益与其同一会计期间的营业费用进行配比,以计算出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利润表反映的收入、成本和费用等情况,能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收益情况和成本耗费情况,表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同时,通过利润表提供的不同时期的比较数字(本月数、本年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息沟通过程的因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