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司在哪里联系记者采访媒体发稿公司?

163被浏览33,942分享邀请回答961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9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全国媒体及记者联系方式
&&&&& 这些联系方式转自一个记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有需求时可以打。比如说有什么冤假错案想要击鼓鸣冤找不到击鼓的地方就可以打下面的电话了。平时请大家不要打骚扰电话,记者基本上天天都在外跑,一有新闻就要赶到现场,编辑在记者发完稿后要审核,工作时间大致是下午三点至午夜十二点,要是特殊阶段比如说美国打朝鲜,像新华社的编辑估计会坐等记者发稿,很晚都不会下班,拿到一手消息。现在已进入冷排时代,结束了铅排时代,排版和印刷已经数字化,所以花费在排版和印刷上的时间不会有很多。大家也可以为这些媒体提供新闻来源,比如说举报某个公务员贪污等,建议大家匿名换声音然后用公用电话,不然后果... ...你懂的... ...&&&&
&&&&& 这里面新华社的居多,不过其他的都是些大媒体。以后有其他媒体会补充。
&&&&& 新华社副总编兼参编部主任周树春
新华社办公厅秘书长张锦
新华社参编部副主任王言彬&&&
新华社参编部副主任朱海黎&&&
新华社参编部副主任朴立业&&&
新华社参编部&李国龙&&&
新华网总编&周锡生&&&&
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李志勇&&&
新华社上海分社总编&陈雅妮&&
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慎海雄&&&
新华社上海分社新华网总监陆斌&&
新华社上海分社摄影采访部主任任珑&&
新华社上海分社陈飞80591&&
新华社上海分社岑志连&&
新华社上海分社朱忠良&&
新华社上海分社黄庭钧&&
新华社上海分社肖春飞&&
新华社上海分社&俞丽虹&&
新华社上海分社&高路&&
新华社上海分社&李荣&&
新华社上海分社&刘军&&
新华社上海分社&厉正宏&&
新华社上海分社&赵兰英&&
新华社上海分社&季明&&
新华社上海分社&张明&&
新华社上海分社&张耀智&&
新华社上海分社&凡军&&
新华社上海分社&冯源&&
新华社上海分社&张学全&&
新华社上海分社&刘&丹&&
新华社上海分社&叶国标&&&
新华社上海分社&韩芳&&
新华社上海分社&倪琳&&
新华社上海分社&李逐青&&
新华社上海分社&姜微&&&
新华社上海分社&何微&&&
新华社上海分社&徐寿松&&&
新华社上海分社&冯亦珍&&&
新华社上海分社&仇逸&&&
新华社参考消息总编范卫国&&&
新华社新华视点负责人陈云&&
新华社中国证券报总编林晨
新华社中国证券报副总编王坚&&&
新华社中国证券报副总编段国选&&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朋友比情人更死心塌地
闪退了重新连接
深夜主播已上线...
与你相遇好幸运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vip.sina.com··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想邀请记者参加发布会,怎么联系记者采访曝光?想邀请记者参加发布会,怎么联系记者采访曝光?互联快讯百家号媒体记者邀请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以下三种方式:
1、自行邀约  好处:自己亲身接触媒体对接人,有成就感,能了解整个事情的进展情况。  坏处:由于邀约媒体人数众多,如果没有一定的关系或专业性,很难请到企业想要的媒体到场,就算媒体到场如果由于新闻点不足,服务不周到等都可能导致新闻稿通过媒体不能发布出去。  2、公关公司邀约  好处:公关公司都有专业的流程和服务标准,你会比较省心,可要求提供发票,可对公走账。  坏处:如果你希望来的媒体都能刊发你家的活动新闻稿,正规公关公司的价格相对比较贵,所以成本上你要有预期准备。  3、工作室或者职业的个人邀约服务  好处:费用便宜,邀约有保障,在老板面前好交差,这些人邀请过来的出稿率高。  坏处:不能提供发票、不能对公走账。  结语:找媒体公关邀请媒体是你选媒体,自行邀约媒体记者是媒体选你。  所以建议找专业的媒体公关帮忙,想邀约的媒体,想表达的资讯,想付出的开支,想达到的效果都可以很具体地跟媒体公关职业人士商讨。
本司从事市场部公关活动策划多年,多次负责公司新品发布会的媒体邀请工作,从前期的媒体邀约,到媒体到场与媒体记者对接,再到后期联系发稿,经本司组织的媒体邀约、媒体邀请、媒体发布都能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
业务覆盖范围: 北、上、广、深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互联快讯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新闻综合,媒体报道,品牌资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当前位置:
> 媒体邀请 媒体邀约编...
描述属实:分
服务态度:分
发货速度:分
媒体邀请 媒体邀约编辑记者邀请参加活动 上海 北京
今日价格:
货号: 5bbeb658615c
商品库存: 98 件
积&&&&分:单件送100积分亲小积分有大用途哦~
所属分类:
热门标签:
上海锐翼作为一家专业的媒体邀请公司,通过专业媒体邀请服务为您解忧。媒体邀请、发布会媒体邀请、邀请媒体参加活动、媒体邀请服务、编辑邀请、记者邀请、发布会编辑邀请、媒体邀请公司。咨询电话: &王先生我们可以帮您邀请:电视台记者邀请全国各类平面杂志编辑邀请全国知名报纸记者邀请服务国内各类知名网站记者代邀请网络媒体邀请-报纸编辑邀请-电视记者邀请,上海锐翼专业媒体邀请服务我们提供高性价比的媒体各类服务,服务范围还包括:1、邀请媒体做公司领导的专访。2、及时发布各类新闻稿。3、品牌新品的媒体内容软性植入。4、网络负面报道的消除。5、其他媒体服务。&我们的媒体邀请服务内容:1)、出席新闻发布会组织媒体出席品牌的新闻发布会、新品发布会、媒体见面会、企业联谊会、酒会、论坛。上海锐志公关不仅能在段时间内邀请到媒体,并且能在短时间内发布新闻稿件。全国2000家网站,800家平面媒体,200家电视台顺畅邀请和发稿。2)、采访企业领导人安排并组织各大新闻媒体对企业领袖人物进行面对面的采访、电话采访、网络采访、专题采访人物。能够邀请同时很多家视频和电视媒体对企业领导人进行群访,也能实现1对1的深度沟通,传播企业灵魂。3)、平面类媒体和网络媒体邀请和新闻稿发稿全国各类杂志和报纸超过2000家我们都可以实现通畅邀请和发稿。4)、社会化媒体的邀请和发布我们能邀请自媒体达人来参加活动,并且能在自媒体上实现发布,我们拥有超过3000个微博达人和超过2000个万人粉丝微信达人。上海锐翼作为一家专业的媒体邀请公司,通过专业媒体邀请服务为您解忧。媒体邀请、发布会媒体邀请、邀请媒体参加活动、媒体邀请服务、编辑邀请、记者邀请、发布会编辑邀请、媒体邀请公司。咨询电话: &王先生我们可以帮您邀请:电视台记者邀请全国各类平面杂志编辑邀请全国知名报纸记者邀请服务国内各类知名网站记者代邀请网络媒体邀请-报纸编辑邀请-电视记者邀请,上海锐翼专业媒体邀请服务我们提供高性价比的媒体各类服务,服务范围还包括:1、邀请媒体做公司领导的专访。2、及时发布各类新闻稿。3、品牌新品的媒体内容软性植入。4、网络负面报道的消除。5、其他媒体服务。&我们的媒体邀请服务内容:1)、出席新闻发布会组织媒体出席品牌的新闻发布会、新品发布会、媒体见面会、企业联谊会、酒会、论坛。上海锐志公关不仅能在段时间内邀请到媒体,并且能在短时间内发布新闻稿件。全国2000家网站,800家平面媒体,200家电视台顺畅邀请和发稿。2)、采访企业领导人安排并组织各大新闻媒体对企业领袖人物进行面对面的采访、电话采访、网络采访、专题采访人物。能够邀请同时很多家视频和电视媒体对企业领导人进行群访,也能实现1对1的深度沟通,传播企业灵魂。3)、平面类媒体和网络媒体邀请和新闻稿发稿全国各类杂志和报纸超过2000家我们都可以实现通畅邀请和发稿。4)、社会化媒体的邀请和发布我们能邀请自媒体达人来参加活动,并且能在自媒体上实现发布,我们拥有超过3000个微博达人和超过2000个万人粉丝微信达人。
登陆去以下购物网站购买商品可获得现金返利和积分
评论获取中.....
店铺的“宝贝与描述相符”得分
评论评价人
望丁东热销商品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广告联系QQ:|
Copyright (C)
经营许可证编号: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记者如何在新闻发布会上提问_南方传媒书院_传送门
记者如何在新闻发布会上提问
南方传媒书院
【名记谈采编】
一个新华社记者的2009陈安庆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2009年,我们在路上。在这一年,作为记者,我采写了44篇深度调研稿件,现将这些稿件做个简单梳理:封面报道《“铜都”大冶的救赎》——将一个资源枯竭城市当政者和民间的焦灼和呐喊,尽显笔底。突出了拯救与自救的相互联系,揭示出地方政府“学习实践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性。封面报道《十大产业振兴》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对一部分国企和产业粗放经营、产能过剩的现象进行了调研,深入揭示了“规划”对于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扩大内需、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意义。封面报道《寻索区域经济的"带头大哥"》记录了新一轮金融危机推动下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引导我们反思:在新的经济格局形成过程中,怎样的布局和机制,才能使得大城市真正为领头羊,去实现区域服务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大跨度的对接。报道刊发后,引发各地区域经济研究者和领导层的高度关注。《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湖南策 》和《返乡农民工:想念城市的霓虹》是两篇温情脉脉的报道。报道通过返乡农民工的视角,冷静客观地记录了一个村庄的生态及变迁,其间夹杂着返乡农民工的个人际遇与情感困惑。对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注,展现了媒体的人文主义关怀。《中国远征军老兵回家 》系列报道,唤醒人们遗忘的特殊群体、遗忘的记忆,联动国内各大媒体展开了对老兵援助的实际行动。使得那些远离祖国60多年的英雄们,得以重归故土。《陕西凤县鼓励居民汉改羌 人造月亮星星发展旅游》 在全国第一时间率先刊发,披露了当地政府花费大量资金打造人造星星和月亮,发展旅游业。报道发表后,新华社陕西分社陆续跟进参与报道。最终在媒体的强大舆论监督下,陕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向外界宣布:凤县恢复和更改羌族成份的工作是违规的,终止了这场闹剧。《吉安导游罢工风波》记录的是2009年5月1日起,国内新的《旅行社条例》出台实施背后的深层问题。受到旅游业界的高度关注,事件最终得以圆满解决,净化了当地旅游环境,受到社会好评和认可。《湖南两少年犯陆续死亡调查》属于看守所、监狱非常死亡的调查报道。在还原事件原型方面,做到了客观公正。日见刊的报道《沪昆高铁争夺战》这篇稿件,在客观冷静地叙述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国家4万亿效应下,地方争夺利益蛋糕的疯狂角逐,两地对沪昆高铁的望眼欲穿,在针锋相对中,揭示的同样是两地对自身经济发展的焦灼期盼。《拆桥之祸》记录的是日,株洲发生的特大垮桥事故,事发第一时间我就赶到现场,从事发现场的场景到事发后各方的反应,再到对事故原因的追问,步步逼近真相。日见刊的《成都孙伟铭醉驾获死刑》的报道,从接到任务紧急飞到成都到稿件的采写完成仅两天,在新闻周刊中是第一个封面报道的。作为调查部的一个封面策划,这篇稿子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湘潭特大赌球案谁在坐庄》涉及到广泛的公众利益。揭露了当前最大毒瘤足球的社会危害和影响,第一时间做出了“中国足协内部深陷赌球泥潭”的预警,揭示了足球圈内的潜规则,还原了利益链条。《烟花绚烂背后的政府消费》浏阳的烟花经济稿,及时警示了奥运会后,政府采购烟花,各地盲目攀比消费烟花的奢靡之风。对有关部门起到了警示作用。《 “贵州杨佳”袭警案》与上海杨佳案联系了起来,让人们思考悲剧的复杂诱因。从袭击者从小的成长轨迹到,事件背后的社会和家庭的诱因进行了深层剖析。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何胜凯。《湖南武冈副市长自杀之谜》,记者快速反映,将一个市长的非正常死亡后亲属质疑死因,公安机关和地方政府的回应,理性的记录下来。没有跟风炒作,客观地陈述事实现状。这些深度报道文章,刊发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各大门户网站和国内重点报刊多次列为头条转载,有效履行了国家通讯社舆论监督的职能鞭笞假恶丑,弘扬真善美,我们肩负起这份社会责任。这一年,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对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现象和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剖析,起到了媒体”瞭望哨“的作用。 (作者为“深度突击”——新闻公益教育项目发起人)【新媒体观察】
网站已成过去 门户地位尽失:移动报道重新定义“新闻”
方世彤在移动时代、4G高速时代,新闻注定将要被改写。只是你将用什么方式来迎接?你有什么样的办法来重新定义“新闻”。早些年的新闻聚合在最近仍然比较火爆,尤其是在PAD端上,但是人们对此很不满意,认为它不过是复制粘贴的一种进化而已。新闻并没有产生,但是给目标受众传递适当的新闻已经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社会里所做的极有价值的工作了。本届奥斯卡颁奖礼最大的新闻,就是主持人爱伦召集一帮明星在现场自拍。这张照片在社交媒体上疯传,不长的时间里被转发了几百万次。当然有人说这是厂家做的推广活动,但是这个活动已经在证明,新的时代里新闻将由移动设备来重新定义。新春伊始,英国一批新的电视台将启播。在筹备开播的时候,一家由英国当地小报创办的“直播伦敦”电视台不走寻常路,请来《纽约时报》电视的创办人——迈克尔.罗森布鲁姆,让他组织一次培训,教四十余位从报纸转行过来的记者使用苹果手机进行新闻报道。对迈克尔来说,这是他在全能记者实践中遇到的新事情。全能记者是因为索尼开发的超8摄像机而出现的新的报道形式,让平面记者做起了摄像的活儿。而今天手机就能拍出非常棒的影像时代,报纸记者早就用上了先进的影像设备,可为什么要倒回去,用简单的手机来报道新闻呢?BBC广播很早就用苹果手机上的报道专用应用LUCI LIVE进行音频报道了,而视频方面也一直有产品推出,最近基于Instagram,BBC推出了Instafax的短视频新闻应用。而在移动报道方面,开发出更多应用的当属大名鼎鼎的半岛电视台。半岛电视台在最近几年的世界热点报道中,不断推出记者使用的移动新闻应用。这些应用在许多重大事件中得到了很好的使用,取得了极好的新闻效果,而这也正在改变世界新闻报道力量的均衡。一个很弱的媒体在新媒体的力量支持下,逐步取得新闻的话语权,这不由得让我们这样的弱势新闻国度为之一振。利用新技术,是可以打破国际社会长期形成的话语力量的。我们很习惯于这样的一个美好场景,众多编辑在快速地奔跑,背景是超大的电视屏,上面数百个画面不断地传送着世界各地的信息源。领导们镇定地捧着咖啡杯,向属下不断发出指令。似乎这就是完美的新闻编辑部,完美的新闻战役策动地。可是在移动设备发达的今天,这样的中央指挥部已经被移动式指挥、分离式演播的理念所取代。一场大规模的新闻战役可能在手机群聊中实现。在社交软件的支撑下,新闻集群式、矩阵式地出现。未来的新闻,在设备的高度移动中,更加近距离地贴近新闻现场,更加全面地报道各个视角。很多年前,我们还把新兴的网站视为新媒体。几年过去门户地位尽失,传统媒体们辛苦建立起来的网站还没有赢利就已经成为旧媒体。过去的新闻从来没有被挑战过,只是被越来越多的抄袭,被越来越多的转载。今天的移动报道却肯定要挑战些什么,颠覆点什么。早些年的新闻聚合在最近仍然比较火爆,尤其是在PAD端上,但是人们对此很不满意,认为它不过是复制粘贴的一种进化而已。新闻并没有产生,但是给目标受众传递适当的新闻已经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社会里所做的极有价值的工作了。我们常说新闻在路上,当然新闻也要在正确的路上。人们对于社交媒体所带来的社交新闻仍然是不满意的。他们对于自媒体总是用疑惑的眼光看待。这些自媒体凭什么能保持一贯的新闻质量,又凭什么能保持良好的新闻操守?正如爱伦的自拍一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她为什么不用苹果手机而要用三星,还是那么大屏的。自然这是商家有意为之,自媒体,网络大V在最近也就没那么耀眼夺目了。在今天这个公民新闻、移动新闻、数据新闻、在线新闻、新闻2.0等等名词的背后,是人们在利用新的工具进行新闻创作和传播。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看到的是手机这样的工具、传播介质和接收终端。在移动时代、4G高速时代,新闻注定将要被改写。只是你将用什么方式来迎接?你有什么样的办法来重新定义“新闻”【采编一线实务】
记者如何在新闻发布会上提问1、如何得到提问的机会
一些新闻发布会,只要坐在合适的位置,坚持举手就能获得。但是,另外一些发布会提问的记者需要提前定。
新闻发布会,时间有限,记者提问的问题也有限。特别是重要的官方发布会,一般媒体没有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的特殊待遇,属于需要争取才能得到提问机会的那类媒体。
如何争取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俗称“点名的人”)是关键,因此需要提前到现场和发布会的主持人充分沟通。具体沟通办法因人而异。但有一点你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你所代表的媒体是中国青年报。充分利用中国青年报的特殊地位是个技巧。外交部长李肇星当本报记者面表扬本报说,中国青年报是中国最大的NGO。这种表述准确与否另说。这个身份,给我们的记者带来了一些便利:《人民日报》不便问的问题,别的媒体是否可以试试?  2、被提问者和记者的关系是什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的一段表述值得记者们参考。最近他在新闻发言人的培训班上,强调发言人要学会如何对待记者。他说,记者和新闻发言人是两个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职业。他说,“记者是新闻人,追求的是新闻。记者不是你的学生、你的部下、你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敌人。他是你的挑战者。”    下面是关于新闻发布会提问的9个案例。【案例1】新闻发布会,得不到点名怎么办?本报记者请民政部副部长答题——你赞成农民和城里人等赋税同福利吗本报北京3月12日电(记者王尧 杨得志)“你赞成农民和城里人等赋税同福利吗?”今天,在人民大会堂,本报记者堵住刚刚开完新闻发布会的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想听听她的答案。这个问题是本报、新浪网和中青在线关于“两会热点”的联合调查题目之一。今天本报《两会特刊》公布了对14897名网民调查的结果,有71.3%的网民选择了“赞成”。目前,中国的网民几乎都是城里人,因而这个数据尤其耐人寻味。刚刚向记者们介绍完农村低保状况的杨衍银副部长说:“农民和城里人等赋税的问题,我不便回答;关于‘同福利’的问题,我认为,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城乡应该一样。但是方式、形式可能不同。”“如果让您回答,你会选择哪个答案?”记者问。她看着报纸说:“我需要考虑一下,再给大家个答案。怎么样?”(文见中国青年报2003年3月13日一版,有删节)【提问点评】其实,这本是个失败的提问。因为沟通不够,会上没有被点到名。只好用这种方法弥补。这个题目的内容,是和刘健商量的结果。本希望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得到提问的机会,但是没有。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在新闻发布会后“堵住”了重要人物,完成了这个提问。堵住问,国际传媒里的记者大多这么干。其实,在中国的发布会上,海外记者被点名的机会比我们更少。我们国内的新闻体制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记者举手与否无所谓,即便你问了,有可能也发不出来。好在,这种情况在逐渐改变。但是,这个案例中,让被采访人物一起“做新闻”的方式,有值得讨论的地方。【案例2】“堵问”时,提问一定要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不仅是“城市就业部”本报北京3月12日电(记者王尧 杨得志)就业和社会保障,与中国农民也有关系。今天,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无论是提问的记者,还是回答的官员,都把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提了又提。针对民间有人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称为“城市就业部”的说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己说:“这种称谓是不对的,事实也不是如此。”(文见中国青年报2003年3月13日一版,有删节)【提问点评】这个也是提前和刘健碰好的题目,和上边的案例是同一场新闻发布会,没有被点到名。最后,趁他被警卫护送退场之前,我把这个问题,大声嚷了出来——张部长,有人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城市就业部”,你怎么看?张左己边被架着走,边回头答了这个问题。一点经验:这种堵问的方式,提问一定要短。设计好的问题,无论他怎么回答,都是能够做的新闻。这场新闻发布会,公认最好的一个提问来自外国记者。在去人民大会堂的路上,得知消息,一东北男子闯入路透社驻北京分社,声称要向记者状告黑龙江省伊春市法院等(当时传说此人为下岗职工,带有爆炸物,有记者被当做人质等)。结果就在发布会上,刚刚从事件现场赶回来的日本共同社记者博世明得到提问机会。他向张左己提问,这个事件和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关系?还有中国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缺少社会保障等问题。不要小瞧了中国官员,张左己的回答很精彩:转轨中出现过激行为并不奇怪,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是治本之策(大意)。【案例3及点评】我丧失了最好的提问机会这是上边这场新闻发布会的插曲,我为问而问,丧失了最好的提问机会。到会场后,到处找主持人,想得到被点名的机会。结果居然闯进了一个会议室,两位部长正在准备。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甚至还问我,会上你会问什么问题?这是多好的提问采访机会,“绝对专访”。可是我当时居然没有意识到,一门心思在找这个发布会的主持人,要磕一个提问的机会。就这样,我丧失了最好的提问机会。我在新闻发布会后,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记住,核心问题是要提问,为新闻而问,而不是找什么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之类的事情。【案例4】被点名后,如何协调“纸条”问题和你想问的真正问题?3月14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环保问题答记者问。这次得到了点名。有新闻官给我一个“纸条”,布置的题目是关于南水北调的水质问题。结果,提前被点名的记者先于我问了这个问题。我被点名后,抛出了我们准备的两问。第一问:“今年6月,长江三峡大坝开始蓄水,现在清库工作进展如何?您是否担心多年后有人会因为此问题而指责您?”第二问:“您鼓励地方环保局长讲真话,如果有地方环保局长因讲真话被撤,您能让他们官复原职吗?”(相关报道见中国青年报2003年3月15日二版。)【提问点评】第一问的内容,要感谢晋永权。他关注三峡问题,和我在去发布会的车上碰出了这个问题。第二问要感谢刘世昕和毛浩。正好前几期的本报上,有刘世昕的一篇报道,解振华鼓励地方环保局长讲真话,报实数。毛浩建议,就这个问题展开一下。当天,解振华的回答也很实在,记者们对他的评价很高。当时,他说:“环保工作不能图虚名,而让老百姓遭实罪。不能来假的,说得挺好,而老百姓看不出好。”第二天,本报报道刊出后,给我纸条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新闻官,还专门来电话,说本报的报道好。看来,记者动脑子思考过的提问,被提问人可能也会赞赏。即便提问仅围绕给的“纸条”展开,也要换成自己的语言表述方式。千万不要对着纸条念,太傻。如果有可能,利用点到名的机会,在问了“纸条”问题后,把你想问的真正问题也问出来。再说个插曲,解振华在台下被香港记者围住,问的全部都是SARS的问题,这时是3月。现在想来,这些同行问的问题更棒。【案例5】温家宝发布会,陈强和我的配合结局遗憾2003年“两会”,温家宝新闻发布会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场。继崔丽拿到官方给我们的一个名额之后,陈强和我各自公关,分别又弄到了两张采访证。但是,这个会议,我没有举手提问。这种发布会记者的位置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本报不提前公关,被点名的机会不可能临时给你。但是,陈强和我期望在温家宝出会场的路上堵住大声问。当年,善于提问的陈强,曾这么问过前总理朱熔基。在温家宝总理回答最后两个问题时,陈强和我提前占到了位置。但是,这位亲民的总理回答完问题后,改变路线,直接走进了记者席,要和记者们握手。陈强和我的计划被打乱了。警卫们护送温家宝在人群中离开,我只好大声问:“温总理,你愿意和年轻人在网上对话吗?”他笑而未答。再问,他回头挥手告别。他是否听到此问,现在也无法弄清楚。陈强、崔丽也都准备有追问的问题。回来后,曾经和他们交流过:《中国青年报》何时会得到提问总理的机会?我希望,在温的任期内,本报在“两会”上应该得到一次向他直接提问的机会,这需要报社的公关。【案例6】一个不成功的提问被采访人:马和励,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兼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时间地点:11月6日,珠海“世界经济发展宣言”会,小型的媒体见面会我的问题:什么是“体面的就业机会”? 各国怎样才能为青年创造体面的就业机会?(《“体面的就业机会”将惠及青年》,相关报道见中国青年报2003年11月7日二版。)【提问点评】这是一个相对不成功的提问。因为我不知道,问这个人物什么问题,才能既是《中国青年报》读者关心的,又是适合他回答的。关于会议本身的内容,我认为没有什么新闻价值。这是一个小型的媒体见面会,马和励在发表演讲前,给了记者30分钟左右的采访时间。作为记者,我想自己应该去问。可是真的不知道问什么好。但是,在这位联合国秘书长特派代表答记者问前,他的助理将一本中英双语的小册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递到了每个记者手中。其中有引人注目的一条:“全球合作,为青年创造体面的就业机会”。这个提醒了我,于是提了上边的问题。说实话,这位也是经济学家的联合国官员,给我的回答并不令人满意。他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谈了他发言稿中强调的艾滋、贫困等问题。关于此问题,他一句话带过。我认为,对中国人来说,“为青年创造体面的就业机会”,这个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观点,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值得关注青年就业的《中国青年报》关注。【案例7】向老外提问,小心翻译“偷工减料”被采访人:被称为“欧元之父”的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时间地点:11月6日,珠海“世界经济发展宣言会”上,小型的媒体见面会我的问题: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有哪些不利的影响?有有利的一面吗?如果有,是什么?(《“欧元之父”细说“蒙八条”》,相关报道见中国青年报2003年11月7日二版。)【提问点评】蒙代尔,这位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现在已经成了中国的“会虫”。2003年来中国走一趟,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他说了很多遍。我问此问,其实想弄清一点——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害,大家都知道;但是对某些人群的中国老百姓,有没有好处?后者是我更关心的。起码,人民币如果升值,常出国的人,不会觉得咱们国家的货币太不值钱了。但是,翻译在翻译时,把提问简单地译成有什么影响(impact)?当时,蒙代尔一口气列出了8条不利因素 我称为“蒙八条” ,才让翻译插嘴。没有完全回答我的问题。在现场网络直播的国际会议中,小型的媒体见面会可能有些独家角度的新闻。但是,提问者的外语沟通能力,会越来越重要。我对自己的要求,即便他回答的,你不能完全听懂,但是提问尽量自己用英文来问。他回答的,记者可以回家慢慢听录音。【案例8】建设性地,问本场最重要的问题时间地点:11月5日,珠海“世界经济发展宣言会”的会前新闻发布会我的问题:第一,在这次会议当中,民间机构和相关政府机关将分别发挥怎样的作用?它们的职责和权利怎样划分?第二,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主办这次会议,有没有经济上盈利的预期?第三,这个会议由谁买单?会不会出现“你们请客,由珠海市政府来买单”的情况?(《民间机构牵头主办2000人国际会议》,相关报道见中国青年报2003年11月6日二版。)【提问点评】新闻官本来布置给我的是另外一个无聊的题目,好在他们临时决定不问了。让我换个题目,我说,谁买单能问吗?忙乱中,他们答,可以问。这是本场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但是,这种提问的模式,是主席台上的人不喜欢的。但是,这是在场记者心里关心的一个问题,普通珠海人更关心,也符合中国青年报关注的问题角度。这里有个背景——过去,在中国举办的国际会议,都由政府主办,政府负责所有支出。在国际上,却是另外一种运作模式。知名的“世界经济论坛”,就是由民间机构进行完全的商业运作,无须政府花钱。目前,国内民间机构参与组织国际会议,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会议模式。因此,我想通过提问,建设性地肯定“中国民间机构参与国际会议的进步意义”,又要提出读者关心的问题:到底是否需要政府买单?事后,有记者同行说,你为什么要问得罪人的问题?就在我犹豫是否需要解释一下时,从主持会议的国务院新闻办官员处,反馈的消息表明,这个问题提得挺好。当然,没有必要为一个提问,而影响了与新闻官的关系。因为很多采访,离不了他们的帮忙。这个度如何把握,相信记者同事们各有自己的高招。建设性,是我们提问的一个理性原则。 【案例9及点评】就一个问题连续追问多人时间:11月6日-7日,珠海“世界经济发展宣言会”上的各种场合问题:中国加入世贸两周年,中国对世贸的履约程度到底怎么样?在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上,潘圆分别在几个不同的场合,就这同一个问题,问了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联合国秘书长特使马和励、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曾荫权等,成稿见《青年参考》。来珠海之前,潘圆就决定做这个题目。连续的追问,适合在选题确定的情况下,在这种国际会议场合,让同样有分量的不同人回答,构成有分量的东西。本文刊出后,引发同事很多跟帖,有了新的案例补充。 新案例:陈强追问朱熔基(作者陈强)那是1998年3月1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新任总理朱镕基举行记者招待会。尽管我知道国内记者提问是内定的,但我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频频举手。我当时准备的问题是:“朱总理,听说您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并且认为政府应该受舆论监督。请问,您对我们新闻有何期望?”关于总理看焦点访谈的事,是此前我采访政协委员敬一丹时得知的,我想通过总理的公开答话给咱们新闻界鼓鼓劲、松松绑。中午12点许,记者会结束,我没有获得提问机会,有点悻悻然。没想到,此时坐在前排的中外记者一下子涌向朱总理。第一次参加两会报道的我见此情形,居然不顾警卫的阻拦,绕过警戒线从第三排冲上前去,并且举着小录音机拼命往前挤,边挤边喊:“朱总理,您对我们新闻界有什么期望?”(我知道在这种非常态下,不可能按预先设定的问题提问,提问越短越好)。朱居然转过身来,和我握了把手,轻声说:“少宣传我!”这个答案出乎意料(不是我想要的),但我当时确实有点得意忘形,毕竟得到了总理的回应。后来,回想起来,如果当时能够冷静一些,直截了当地追问:“那么您是如何看待舆论监督的?”,想必总理就不得不正面回答了。尽管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是“朱镕基总理答本报记者问”还是成了次日本报头版的唯一“本报讯”。2003年有经验的我,盼望着记者会结束后故技重演。会还没完,我就站到前排总理退场时必经的地方。未料温总理起身后,却走向相反方向和前排记者握手。我赶紧往前挤,但已是在四五层之外。我先是大声提议,“请温总理和记者们合个影,好吗?”旁边的警卫人员说:“这么挤,合影根本不可能”。我随着簇拥总理的人群步出大厅,边挤边对喊:“温总理,有媒体说您是平民总理,您接受这个称号吗?”这回温听到了,他朝我笑了笑说:“下次有机会再回答你,好吗?”我顿时无言以对。(来自中国青年报)
青年记者须苦练的五项基本功 刚刚从事新闻事业的青年记者往往朝气有余,经验不足,他们经常有这样的苦恼:在学校里学了这么多东西,怎么一参加工作用上的这么少啊?社会上每天发生这么多事,到底哪些是新闻啊?一旦碰到新闻该从哪个角度切入?采访时遇到阻力怎么办?怎样才能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记者?……一个个问号整天在他们的脑子里打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诗告诉刚入道的青年记者,千万不要认为学会满肚子的理论,在新闻工作中就能如鱼得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必须投身新闻实践,踏踏实实俯下身子,在实践中学习并把握新闻规律。笔者根据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总结出青年记者必须练好的五项基本功,希望能对新记者们有所帮助。  眼“明”  新闻存在于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中,存在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这就要求写新闻报道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要眼观六路,有了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新闻,才能不让新闻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这是青年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对于这个“见”字,笔者理解有三层意思:一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这种“见”只是浮于表面的走过场,粗枝大叶、不求甚解,这是记者采访的大忌。二是善于观察,做有心人,不管你是坐在车上,还是走在路上,只要你能看到的东西,就应该仔细观察,就有可能发现新闻。三是要独具慧眼,识得金镶玉,有真知灼见,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形象地再现。“见”的最高境界是开“天眼”,一旦开了“天眼”,常人视而不见的事或物,到了你眼里也有可能找出新闻。  日是世界环境日,借此东风,青岛环保展览会于6月6日召开,“白色革命”的急先锋——一次性可降解餐饮用具理所当然地登台亮相。与采访本次展会的其他媒体记者将目光主要盯在各种所谓的先进环保产品上不同,半岛都市报的记者独具慧眼,敏锐地发现一种颇具讽刺意味又发人深省的现象:当年5月1日起在青岛已被明令禁用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却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展览会上。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会展人员吃饭用的快餐盒全是禁用的一次性发泡餐具,更令人可笑的是,有些到会推销展出环保产品——一次性可降解餐饮用具的工作人员也在买这种用环保禁品盛的饭。《环保展览会上演尴尬一幕:会展人员就餐竟用“禁品”》的消息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一举荣获当年的山东省新闻奖一等奖。这则新闻的发现,主要得益于眼“明”,记者没有跟风随大流、人云亦云。年轻记者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炼就对新闻的“火眼金睛”,这样才能不让新闻从眼皮底下溜走。  嘴“甜”  刚入行的青年记者多有这样的烦恼,采访过程中经常碰“钉子”。笔者以为,所谓“钉子”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硬钉子”,这种情形多半是曝光稿件,采访对象往往横眉冷对、态度生硬,更有甚者恶言相向、大打出手;另一种是“软钉子”,这类采访对象或者东躲西藏、百般推诿,或者顾左右而言他,说话不着边际。碰到上述情况就是考验记者嘴“功”的时候,这就要求记者采访讲究策略,要“会问”,要有一张“甜嘴”。新闻界老前辈邵飘萍曾说:“欲达多得事实之目的,必先能有效之质问。”只有多问善问,才能满载而归,否则很有可能两手空空,无功而返。  新记者要练好嘴“甜”这门功夫,必须把自己当成大众的朋友,心中必须能装下五湖四海,无论是鸿儒还是白丁都要引以为友,绝不因对方是名人就觉得低人一等、唯唯诺诺,更不因对方是平民便端起架子、盛气凌人。做人就得不卑不亢。在采访中要善于在各种情况下与不同对象打交道,必须具备见面熟的交际本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但并不是满脸堆笑称兄道弟,用花言巧语去讨好被采访者,而是讲究技巧,举止大方,用记者独特的思想感情和品格修养去感染被采访者,使人觉得你可信。嘴“甜”实际上就是采访的艺术,只有运用好了这门艺术,才能从被采访者嘴里“掏”出你所需要的东西,达到采访的目的。  一名同事告诉笔者,他曾经带过一名见习记者,一次去社区采访,为了锻炼这名新记者,同事让见习记者打头阵。因为事先并没有新闻线索,这名新记者一进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室,便“开门见山”地向居委会主任自报家门:“我是某某报社的记者,想来问问你们这儿有什么新鲜事没有?”居委会主任愣了一下,随后回答:“我们这小地方,哪有什么新闻啊!”双方的谈话顿时僵住了,气氛尴尬起来。同事连忙上前打圆场,从居委会的平日工作和生活开始谈起,与居委会主任拉起了家常。一段时间过后,居委会主任向同事倒起了苦水:因为待遇低、工作累等原因,现在的居委会要找个楼长、组长之类的非常困难,导致居委会的工作经常陷入被动。同事心中一动,这不就是新闻吗?随后,同事根据该居委会主任的说法,又走访了几家社区,果然采访到同样的情形。第二天,一篇《小巷总理组阁难》的文章在《半岛都市报》上发表,这则新闻在社区中引起很大反响,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 腿“勤”  腿“勤”实际上是一种工作态度,对年轻记者来说尤其重要。新闻界老前辈邓拓说,记者工作最忌机关化,上班下班,“公事公办”,这是老爷记者。记者的工作不只是8小时,有价值的新闻很多是在8小时以外碰到的。大众日报一位老报人曾说:“要当一个好记者,发奋还不够,要‘发疯’——要往生活基层‘疯跑’,往百姓心眼里‘疯钻’,为作品受大众欢迎‘疯写’。”  脚板底下出新闻,出好新闻,已经是大多数新闻工作者的共识。当今世界,通讯手段越来越先进,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闻采编的效率。正因为这样,不少刚入行的新记者喜欢电话采访,传真采访,热衷于跑会议,抱电脑,等电话,不愿意到群众中去。这样一来是方便了点,但没有亲身经历,一般写不出什么真情实感,也就写不出真正生动的新闻。近年来,现场短新闻、记者亲历式新闻在报纸中的影响日益扩大,一些现场性强的新闻在受众中越来越受欢迎。作为新记者,一定要紧跟这一趋势,不怕吃苦,多到小、散、远的单位走走,多到群众中走走。只有敢于吃苦,至人所未至,才能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好作品。  腿不“勤”是一种惰性,是青年记者工作中的大忌,不愿意跑或懒得跑,很难在新闻中做出成绩——更不要说出彩了。  心“灵”  “心有灵犀一点通”,拿到新闻上,“灵犀”是对新闻的一种感悟能力,对新闻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要善于发现新闻,还要善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对新闻有一种立体的感觉。作为纸质媒体的记者,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对新闻能够达到“心有灵犀”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胸有丘壑、从容淡定的境界,是一种豁然开朗、随心所欲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经过艰苦的修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在新闻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个十年八年,是难以挖出“慧根”,修成“正果”的。何时才能会“悟”新闻?功到自然成,所谓“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现今的媒体日趋多样化,电视、网络、广播、手机报等,而报纸这一媒体与这些媒体比较起来,在“短平快”方面明显不占优势,因此纸质媒体要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拿出自己的优势,而优势就是“深厚重”。这里的“深厚重”指的是写作新闻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事件本身,不能就事论事,应在事件的深度上下工夫,写出别人没有的东西,吸引读者的眼球。具体说就是要把握住新闻的事前事中事后,找出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将新闻写得更具立体性。这种功夫的锻炼不是一日之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却是新记者必须掌握的本领。  手“巧”  这里的手“巧”指的是新闻写作的技巧。大凡编辑记者恐怕都有这样的感觉,同样的事件在不同记者的手里写出的文章可能大不一样,有人写得让人耳目一新,有人却写得让人感觉味同嚼蜡,这就是写作技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集中体现在对语言的把握程度上。曾担任过加利福尼亚《萨克拉门托蜜蜂报》执行总编的法弗里,在对自己50年新闻工作进行总结的时候说:“记者应该是一群热爱语言,一直精益求精、心怀敬畏地使用语言的人。”在法弗里看来,语言是记者记录现实最基本的工具,需要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它。而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更应该让记者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新闻写作,最起码的要求是文从字顺,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就干脆别当记者了。高明的医生常怀“妙手回春”的绝技,能够手到病除。出色的记者则要练就“妙笔生花”的本领,不仅眼要高手也要高,写作时要从容不迫、信手拈来,要出手成章、一气呵成。当然,要成为一名新闻写作的能手高手也并非易事。对于青年记者来说,新闻写作的技巧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坚持不懈地学习,随时随地地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却不可一日而辍。只有这样,在写新闻的时候手才能越来越“巧”,才能写出文采飞扬、可读性强的新闻。  上述五项基本功,记者尤其是青年记者需要苦练,不可一日偏废。
真正高贵的女人她出身长沙名门望族,母亲祖上驰骋沙场,曾被清朝皇帝册封为罗武勤公,官至兵部尚书;父亲毕业于大清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叶挺、王伯龄同期。抗战十大名将之一张灵甫的三载婚姻,将所有的爱与思念熔铸在她心中。无论她身处何处,这份爱都与她同在,陪她走过无数艰辛与快乐的日日夜夜。
因为郝思嘉,中国人把《飘》又翻译为《乱世佳人》。因为佳人难得,不仅要有非凡的美貌,还需要过人的才华和勇气,在命运的考验下,依然光彩夺目。在抗战时期外号“常胜将军”的张灵甫也想不到,自己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披靡,在情场上却历经坎坷。下属的一封信把王家的小女儿说得佳人天成,才貌双全。于是,他坐从重庆到福湘,从贵阳到长沙,一路寻找王玉龄。耗时一年多,居然连佳人的影子都没见到。好不容易在长沙摸清了王玉龄的脾气性格、作息出行习惯,还专门请下属制造种种偶遇:七十四军张处长的太太特邀王玉龄去长沙颇负盛名的“一乐也”理发厅烫发。在烫发中,张灵甫就站在她理发椅的后面,从对面的镜中窥视她的芳容。“要我这样追别人的话,人家会以为我神经病,但张灵甫比较执着。有时候他知道我到朋友家,他就来坐在门对面就想看看我什么样子,一等等三四个钟头,等不到只好回去了,因为我进去就不出来了,又是聊天,又吃东西。”王玉龄现在想起当时初遇爱人的情景还是忍俊不禁,“说实话,我根本就没看见他长什么样子。”
王玉龄身上有一种安静的贵族气质,这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十七岁以前,她是湖南长沙名门望族王家的一位貌美如花的千金小姐,衣食无忧,单纯快乐, 人生的风雨离她还很遥远。十七岁,年长自己二十五岁、戎马半生的抗日名将张灵甫对她展开了亦痴亦狂的追求,她在豆蔻年华里成了第七十四军军长张灵甫的新婚妻子,品尝着初为人妻的甜蜜。
乱世之中,个体命运的辗转流离常常是身不由己的。十九岁,张灵甫战死孟良崮,夫妻天人永隔。当时她的追求者甚众,只需一点头,孤儿寡母便可拥有安稳现实,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她没有。她对张灵甫的爱,她自尊自强的个性不允许她这么做。
她挈母将雏,辗转台湾,又独自赴美,打工求学。从刚到美国时连洗 头发都不会,到可以一个人轻松准备整桌的晚宴。从孤单四年,辛苦拿下纽约大学的会计专业文凭,到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级白领。责任和爱,在困境中显示出强韧的 张力,支撑起她的天空,让她为儿子和母亲建立起了一个牢固的避风港。
王玉龄在异国他乡离乡背井的生活中,完成了人生的蜕变,把自己的人生改写得几近完美。 而更难得的是,她对张灵甫,六十年情怀依旧,六十年情怀不变。在美国挣到自己第一笔薪水后,她想到的第一个人不是别人,竟然是另一个世界的张灵甫,她在心里对他说,“灵甫,如果你还活着,就不用打仗了,我能养活你了。”
王玉龄从乱世走来,历经离乱创伤,她痛恨战争,渴望祖国统一。她连续两届担任美国华美协会会长,为中美两国民间交往和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95年,子张道宇回国办厂。她受香港黄埔军校的同学邀请担任副会长,和张灵甫的同学好友一道为祖国的统一尽一己之力。她把对张灵甫的爱,衍化成了一种更博大、更深沉的情感和责任。她的自尊自强和尊贵的人格,超越了政治信仰,超越了俗世纷争,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上世纪六十年代,她得到 周总理的邀请回到祖国大陆访问,受到了国宾级别的待遇。人们说,那个时候能从国外回来受到这样隆重礼遇的,就只有她和杨振宁两个人了。
王玉龄的照片,十七岁时的她像一位国画里的传统美人,娴雅沉静中虽然透着超越年龄的成熟气质,可毕竟还只是十七岁,在爱情的庇护下,她还来不及,或者不需要形成独立鲜明的个性,美得模糊,美得平面。相比之下,她饱经沧桑后的容颜更有一种令人过目难忘的雍容华丽,依然淡定的目光中,是被命运推到前台,几十年与之过招较量的坚毅、傲骨、勇气和承担。
没错,十七岁时她是美人,而几十年后,她是佳人。
近日,王玉龄作诗一首,诗云:“十九与君别,于今六十年。年华愁里过,梦醒已衰年。”她对丈夫张灵甫的思念情深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感情。
郭婉莹,上海永安百货的大小姐,自幼喝牛奶咖啡说英文,在伦敦生长,回国就读于基督教会中学、燕京大学。无论是做富商的千金、尊贵的少奶奶,还是“文革”中家里所有的东西悉数充工、连结婚礼服都不剩下的时候,她永远不变地讲究与优雅。  大小姐是旧时对大户人家闺秀的尊称。  郭婉莹,上海永安百货的大小姐,自幼喝牛奶咖啡说英文,在伦敦生长,回国就读于基督教会中学、燕京大学。无论是做富商的千金、尊贵的少奶奶,还是“文革”中家里所有的东西悉数充工、连结婚礼服都不剩下的时候,她永远不变地讲究与优雅。  她穿着旗袍去清洗马桶,穿着皮鞋站在菜场里卖咸蛋。当她独自从劳改农场回家,听法院的人来宣读对她冤屈去世的丈夫的判决书时,她平静地听着,不闹也不号啕,泪水只在心中留。  她晚年时,有外国记者问起她在那些劳改岁月,为何能好好地活下来,她优雅地挺直背:那些劳动,有助于我保持身材的苗条。  她在86岁的时候,与三个年轻女子外出,在一起走了几分钟,那三个女子感到,像是三个男子陪一个迷人的美女去餐馆,而不是三个女子陪一个老太太。  严幼韵,第一个将小轿车开进复旦大学校园的校花,嫁给了驻菲律宾马尼拉领事馆的杨总领事。日寇侵华,疮痍满目,杨总领事因拒绝为日军筹集物资,与七名外交官一起被枪杀在异乡的稻田里。  已有三个孩子的严大小姐,携领事馆另几位遇害人员的遗孀、子女,在小岛上顽强生存。她卖掉了首饰珠宝,在花园里种菜,学会了做酱油与肥皂,学会了养鸡养鸭……唯一没有变卖的是钢琴。晨曦晓露、夕阳西下,她会叮叮咚咚敲响琴键。  日本投降后,她携儿带女到了纽约 ,应聘联合国礼宾司招礼宾官,以流利纯正的英语、优雅大方的气质从几百人中胜出,工作到65岁退休。  在她百岁生日的派对上,她身着宝蓝底、红玫瑰花的旗袍,与孙子翩翩起舞。主持人曹可凡问:严先生,你穿着高跟鞋累吗?她嫣然一笑:“我一辈子穿高跟鞋,习惯了。”大小姐沉静内敛、心若明镜。社会跌宕起伏,尘世间灯红酒绿,大小姐志若磐坚,胸中千沟万壑。  当下美女也多,娇媚可人的、雍容华贵的、风情万种的,大街上随便抓一个都是明星样。可要找一位大小姐,着实不易。优雅美丽,博学多才,开阔大气,意志坚韧,这些“大小姐”才真正是女子中的极品。  苦才是人生,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我们生命中的一切所愿,其实不应该用“追求”,而应该用“吸引”。佛说:“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曾经,有一个人为了得到美丽的蝴蝶,便买来一双跑鞋、一只网子,穿上运动服,追逐奔跑了很久很久,终于在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中抓到几只。可是蝴蝶在网子里恐惧挣扎,丝毫没有美丽可言。一有机会,蝴蝶就会飞走。这就叫“追求”。  另一个人也很喜欢蝴蝶,他买来几盆鲜花放在窗台,然后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品着香茗,望着蝴蝶翩翩而来,心情犹如吸蜜的蝴蝶。这就叫“吸引”。  “追求”,是从自我的角度考虑,忽视了事物内在的微妙规律,所以常常事与愿违。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深度突击——创建于2006年,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在校学生和青年记者打造的民间互助新闻教育公益平台。关注、深度报道和政经专业报道领域的热点问题,传播职业化采编实践技能,是85、90后青年记者和准媒体人行业分享、交流的公益教育平台。
大数据背景下的深度报道研究、职业政经新闻人的网络交流家园,为您介绍传媒报道技能,智库与专业新闻主义的传播平台。
新闻业界的书院式私塾,为您提供专业化、职业化的信息参谋。为全国有志于新闻业的青年才俊提供免费系统的专业培训教育、并为搭建沟通与交流平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打破时间、空间、规模的限制,让更多的新闻学子受惠于该项公益教育。
打造新闻界的黄埔,为行业选贤,为学界助力。旨在为中国新闻界培养优秀从业者,推动完善中国新闻行业的职业化、专业化,提升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性能力,补位学院式新闻教育的短板,实现新闻就业的无缝对接。 期待您的关注、支持、加入、分享。敬请关注“深度突击”微信公共平台。 在这里,读懂新闻。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南方传媒书院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南方传媒书院 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者失去发稿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