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经济,现在国际货币经济有限公司超发严重么

人民币货币超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人民币货币超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规模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荐稿网络|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吗?
我的图书馆
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吗?
中国货币超发严重&&经济货币化领先全球去年我国新增货币供应量占全球近半
&&来源:21世纪网核心提示:2009年以来,中国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先后超过日本、美国、欧元区,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印钞机”。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超26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占近一半。21世纪网评估发现,均衡人均收入差异后,中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高居全球前列。5年前的次贷危机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印钞机一直马达轰鸣。流动性泛滥的洪水,不知何时会淹没世界。日,日本央行推出超量化宽松政策,包括无限制资产购买及上调通胀目标至2%。而美国马不停蹄连推QE(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有无限制购债计划,新一轮货币战争又如箭在弦。中国去年新增货币供应占全球近半考察一国的印钞额,国际上一般采用M2指标来度量。M2是指“广义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国际上M2的计算公式是 “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储蓄存款+政府债券”。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现金+支票存款),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储蓄存款+政府债券)。21 世纪网数据部统计来自全球主要央行的年M2数据得出,截至2012年末,全球货币供应量余额已超过人民币366万亿元。其中,超过 100万亿元人民币即27%左右,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后5年时间里新增的货币供应量。期间,每年全球新增的货币量逐渐扩大,2012年这一值达 到最高峰,合计人民币26.25万亿元,足以抵上5个俄罗斯截止2012年末的货币供应量。全球货币的泛滥,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而在这股货币超发洪流中,中国也已成长为流动性“巨人”。从 存量上看,中国货币量已领先全球。根据中国央行数据,截至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 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约75.25万亿元人民币)多出不只一个英国全年的供应量(2012年为19.97万亿元人民 币)。回顾2010年,中国的M2余额才刚与欧元区旗鼓相当;2008年,中国的M2余额更是排不上全球前三,落后日本、美国,可见中国货币存量增长之快。&&&&&&&&  全球五大印钞机M2存量变化从增量上看,中国的新增货币供应量也让美国、日本、欧元区、英国望尘莫及。根据21世纪网数据部的统计,2008年中国、美国、欧元区新增的货币供应量分别折合为人民币7.17万亿元、5.08万亿元、5.70万亿元,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浮动。2009年,美、日、英、欧同时大幅减少新增M2,但中国的新增货币供应量却一下子蹿到13.51万亿元人民币。随后每年中国M2增量均保持在12万亿左右的水平。只用了4年,中国货币供应量就激增50万亿元,存量翻番。&&&&  全球五大印钞机新增M2情况全球范围来看,在新增的货币供应量上,中国已连续4年贡献约一半。根据渣打银行2012年的报告,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的年间,全球新增的 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在2011年贡献率更是达到52%。这样的增长规模和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少有的。2012年,中国继续“巨量印钞”,新增M2达12.26万亿元,在全球新增M2中占比仍高达46.7%。&&&&&&&&  去年新增M2分布情况值 得注意的是,尽管全球2012年新增货币量再度创新高,但事实上,多数国家在新增货币供应量上比2011年有所控制。21世纪网数据部统计,美国2011 年新增8713亿美元M2,2012年新增M2下滑12.17%至7653亿美元;日本2011年新增25.3万亿日元M2,2012年新增21.6万亿 日元M2,下滑速度达 16.19%,更甚于美国。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之所以高出2011年,主要源于欧元区2012年新增货币供应量扩大2174亿欧元,约1.82万亿元人民币。欧元区比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急需释放流动性来刺激经济复苏。作为全球最大的“印钞机”,中国虽然对货币供应量也有所控制,但无论从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来看,都未太放松马力。&&&&  资料表中国M2/GDP创新高:危险信号“M2/GDP”通常被用来度量一国的货币超发程度,一般而言,该比值越大,货币超发越严重。M2和GDP数据的单位都是当年本地货币,对中国来说即当年人民币的名义值,两者相除的比率则冲销了通胀影响。随着2012年12月M2余额逼近百万亿大关,全年GDP达到51.93万亿,中国M2与GDP的比例再度创下历史新高——1.88倍。加之12月CPI出现超预期反弹,关于“中国货币严重超发”的质疑之声再次甚嚣尘上。也有券商分析师以“M2总量超过GDP已是全球普遍现象,且M2/GDP排名靠前的多数是世界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为由,认为中国不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现象。从 世界银行提供的截至2011年的数据来看,该比例全球平均为126%,中国处于世界第10;从绝对水平看,中国虽处于世界前列,但不是最高。世界第一的卢 森堡,达到489%,比中国高出一倍还不止。排名前25的经济体,既有“欧猪四国”(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希腊 (Greece)、西班牙(Spain)),也有货币政策最稳健的德国,多数都是世界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的M2/GDP均 低于1,不在前25名。&&&&资料图但是否就能因此认为中国不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现象?进一步思考,如果在M2/GDP的比值上,进一步剔除人均收入影响,将会出现怎样一个排名?21 世纪网数据部按比值法,给出一个计算公式:各国的M2/GDP评估系数=(M2/GDP)÷人均GDP*1000。其含义是,均衡人均收入差异后的各国的 经济货币化程度。GDP采用世界银行提供的2010年人均GDP数值(2011年数据暂未公布,而2010年的数据并不妨碍观察结果)。计算得出,在M2/GDP超世界平均水平的25个国家中,中国的评估系数最高,瑞士最低。将M2/GDP处于较低水平的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4国也考虑进去,则印度的M2/GDP评估系数最高,美国最低。就各大洲情况来看,亚洲整体的评估系数最高,欧洲次之。&&&&&&&&由此可见,当一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均收入与之越不匹配,就会使得这个系数扩大。我们将各国的M2/GDP及其评估系数与2012年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这一对数字放在一起,可以评估一个国家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形态,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欧债危机的发生,与欧洲各国大肆印钞、M2/GDP比值过高存在高度的对应关系。事实上,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是财政赤字压力。葡 萄牙、塞浦路斯、西班牙这几个2012年的欧洲重债国,早在2011年,M2/GDP就已超过200%,同时评估系数也属于欧洲的最高梯队。如果观察更早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货币供应量,我们会发现它们不约而同出现两位数的陡增。时至今日,这些国家的经济仍未走出低谷。2013年1月欧媒调查显示, 西班牙、希腊和葡萄牙的2013年前景比原先设想更加严峻。这充分显示出,如果危机发生在一个M2/GDP超过200%的经济体,其危害与修复的时间将是长期的。进一步与评估系数结合,我们发现,评估系数排名较后的爱尔兰、德国、奥地利、法国、比利时、瑞士虽然M2/GDP比值也高达150%,但人均收入高帮助消化了很大一部分压力,而这些国家也刚好是2012年欧元区的经济亮点。美国的评估系数最低。美国虽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很快能够恢复,最近两个月的失业率已降至近4年低位,其中实体经济与M2/GDP指标稳健帮助甚大。印度虽然2011年M2/GDP只有0.68,但评估系数高达50.75,位居名单第一位。有经济学家将印度看作“新兴经济体中第一个会崩溃的国家”。去年以来,印度GDP增长大幅下滑,国内通胀严重,同时面临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困扰。总的来看,M2/GDP占比过大的国家,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杀伤力更大,只是累积效应的产生威力,需要提高人均收入来帮助消化压力。而作为全球最大“印钞机”,中国情况如何?过去4年,中国货币供应量激增50万亿元,几乎翻番。其与GDP之比,也是一路水涨船高。如果货币总量的扩张节奏跟随实体经济同步变化,既M2与GDP之比大致维持在1.5倍的水平,那么目前75万亿的货币总量就完全足够。但现在,货币总量已足足高出22万亿。截至2012年年末,中国的M2/GDP达到1.88创下新高。而同期美国的M2余额为10.04万亿美元,截至2012年3季度,GDP为15.81万亿 美元。这是什么概念?等于是中国一块钱的货币供应,只撬动了五毛钱的GDP;而美国,一美元拉动最少1.5美元的GDP。中国评估系数为42.25,仅低于印度,或能说明,中国在经济货币化提高的过程中埋下了不少隐患。具体表现形式有经济领域泡沫资产存在、运营效率低及落后产能过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房价与物价调控陷入两难、经济体制结构改革阵痛等。相 比其他国家,中国的货币化速度也过快。根据世界银行的M2/GDP数据显示,美国货币化走势曲折向下,巴西、俄罗斯这些新兴经济体虽然总体趋势向上,但也 不如中国货币化率走势陡峭。同花顺数据显示,M2/GDP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12年的1.88,在34年间扩大了近6倍。此指标也显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放松。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是用信贷急剧扩张的方式维系了繁荣。但同时也埋下了货币快速贬值的隐患。当危机意识成为群体性反应的时候,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就会突然呈现出来,犹如一张美丽的画皮在刹那间脱落而露出狰狞的面容,令人猝不及防。2005 年到2007年10月中国股市大涨,然后又从6100点跌到1600点,这或许跟货币超发到一定程度,而市场无力吸纳大量的货币脱不了干系。当股市无法吸纳时,楼市自然成为另一个吸纳大量货币的“海绵”。房价快速上涨,调控也紧随而至。但国家一边调控,一边却加大货币投放,难以真正抑制房价。央行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新增信贷8.2万亿创出了史上第二峰值。汹涌的货币总要找到出路口。2012年中国央行已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即使在 CPI下降过程中,央行几次意外地没有采取降息、降准行动。2012年末, M2同比增长13.8%,低于2012年央行制定的14%目标。但现实看来, 此前流动性泛滥加之超预期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2013年的通胀风险仍在不断提升,这也增加物价调控的难度。最近,日本推出无限量宽松措施无疑是给全球流动性泛滥火上浇油。由于全球处于经济低迷期,日本这一举措可能引发各国进行汇率竞争,中国也面临更大的长期通胀压力。转发点评:&&&&按照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微博]的比喻,中国拥有如此大的货币存量,就如同头上顶着一个堰塞湖。“规模过大的货币存量会带来相应的风险,比如高通[微博]胀、资产价格泡沫或资金外流。”  从中长期看,更为严峻的后果是,迅速飙升的货币存量将我国经济货币化倾向暴露无遗。目前我国M2与GDP之比接近190%,这一数字较前几年呈现加速度增长态势,折射出投资效率明显下降的事实,以资金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正日渐走进死胡同,指望靠资金拉动经济的想法可以休矣。&& 滥发货币就是征收针对穷人的特别所得税,最容易引得民怨沸腾。&& 为政者,切忌,切忌!
背景资料:2006年中、美M2/GDP,M3/GDP比较美国的M3数据从2006年3月开始停止公布,原因是m3数据中包含了较多的流动性不强的大额长期存款,与经济增长敏感性不高。美国最后公布的M3数据是2006年2月,具体数值为102943亿美元(约等于10.3万亿美元),同时点M2数据是67568亿美元(约等于6.8万亿美元)。&&&&这是原始数据截图,可以去美联储网站随意下载。很简单的,不用一分钟就能找到。美国2006年GDP是亿美元(约等于13.4万亿美元),粗略比较可得M2/GDP约等于50.74%,M3/GDP约等于76.87%。中国2006年GDP是21.08万亿人民币,2006年M2是34.6万亿人民币,M2/GDP约等于164%,已经比美国2006年M3/GDP的76.87%数值翻了一倍都不止。2011年美国的M2/GDP约等于63%,2011年中国的M2/GDP约等于180%,2012年中国的M2/GDP约等于200%。下面这个图是美国M3从1975年-2005年的年度增速比较图。&&&&从图中看,美国的M3年度增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1992年从平均13%左右逐年下滑到0%以下(这个时期是美国加息到10%以上抑制高通胀的货币紧缩周期),之后从1992年开始逐年上升到IT泡沫最高峰时期2001年的14%(这是美国降息刺激经济和IT革命新经济黄金十年),之后It泡沫破裂加上9.11事件影响M3增速又开始下跌到2004年的3%左右,随后又在降息刺激房地产政策实施后开始上升。从上述美国M3年度增速图可见,美国的M3在经济最好、IT泡沫最严重的时候增速也就是在15%左右。中国的M3数据,倒是从来没看见中国央行提供过,估计是太高了,已经不好意思提供了。学经济和金融的同学们,建议你们把这个回帖好好收藏一下,这是目前网上最准确的关于美国2006年2月m2、m3数值,以及美国2006年m2/GDP,m3/GDP与中国2006年m2/GDP比较的帖子。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0:38:02 编辑过
经济专家称“中国货币超发严重”说法不科学
  中广网北京2月12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徐洪才点评:"我国货币超发严重"的说法不科学,不准确。
  M2与GDP之比,通常被用来度量一国的货币超发程度,一般而言,比值越大,货币超发越严重。M2和GDP数据的单位都是当年本地货币。M2是指"",是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去年12月中国M2余额逼近百万亿大关,全年GDP达到51.93万亿,中国M2与GDP的比例再度创下历史新高--1.88倍。于是乎,关于"中国货币严重超发"的质疑之声再次甚嚣尘上。有人因此得出结论,中国货币超发严重,新增货币占全球近半。
  徐洪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现任国经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研究领域涉及国际经济、国际金融。
  徐洪才:我觉得"中国货币超发严重"这个判断,总体上是错误的,或者是不科学不准确的,为什么这样讲呢?第一,我们中国的广义货币和美国的广义货币它的构成不一样,。第二个这是最重要的,我们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跟美国不一样。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发达国家,特别是它的金融市场非常发达。第三点,我们要注意到广义货币是我们理解的货币,它的功能就是支付债权债务活动,要满足交易的需求,投资的需求还有预防的需求,要满足经济活动这些需要,但是它也是一种金融资产,金融资产是要追求回报,要保值增值的。
  现在很多金融资产跟货币之间界限很模糊了,因此考虑到美国现在金融资产的规模大概有65万亿美元左右,相对于它的是4倍左右。中国的金融资产160万亿人民币左右,也就是相对于我们去年52万亿的GDP的规模也就是3倍左右,3倍的钱可以投资回报,可以挣到比它更多的投资回报,是我们经济阶段所决定的。所以简单的片面的把M2之间做一个比较,我觉得可能引起误解这是不科学的。
  近几年在稳增长过程中,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要保证13%到14%的广义货币增长率?而GDP的增速在8%左右,广义货币增长率超出的部分会不会引起通胀呢?
  徐洪才:第一,我们货币的增长速度是不能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应当保持同步,否则的话就要通货紧缩了,不能够满足经济活动对于货币的一些基本的需求。第二个这个通胀也不能为零,在现在的这个阶段2%、3%乃至4%的通胀率是合理的。如果通胀0%就没有回旋余地了,我们的经济就可能出现问题了,因为我们金融市场的效率还不高,所以要保证2%到3%的这样一个通胀率,这样一加的话就11%左右了。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到我们要素市场形成过程当中有很多要素的市场化,特别是跟国际接轨要涨价,原先没有市场化。在体制转轨过程当中,原来没有进入市场交易的这些要素也要进行改革,也需要货币。第三个就是我们中国金融市场现在发展速度很快,要考虑到如果我们的特别是货币增速不能满足这个需要,没有13%到14%,假设是11%甚至是10%,会怎么样呢?一定会导致通货紧缩经济严重下滑,失业率社会不稳定,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个广义货币13%到14%是合适的,是符合中国的国情的。
中国货币严重超发 是被嫁祸还是事实?
&&&&&&&& 大公网评论员 冬日暖阳&&&&&&&& 近日来,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全球几大主要经济体纷纷宣布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战硝烟再起,关于此轮货币战争批判声此起彼伏,不绝入耳,但也有媒体借此机会,将矛头无情的指向了中国,于是乎,中国便仿佛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全球最大“印钞机”。
  根据早前的媒体报道,根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中国M2(广义货币)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是美国的1.5倍。尤其是M2与GDP的比例高达188%,创下历史新高,而同期美国M2与GDP的比例为63%,仅为中国的1/3。
  从上述数字上来看,中国和美国的广义货币量确实差距不小,“全球最大印钞机”的高帽子也就由此戴到了中国头上。对此,也有专家认为,这种说法太离谱,过于片面。中国是否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的问题,不能仅仅依据一种数据就想当然,判断货币超发要看物价稳定与否,而货币政策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相适应。&
相关阅读:
[上海小开]
[幽蓝深邃]
[chenhd918]
[不过于是]
人民币连续升值的挑战
  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一直未减。人民币升值预期和热钱流入相互强化,使这几个月来人民币出现了螺旋式升值的态势。截止昨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1911,继续创新高,今年以来已经升值1.38%。
  近期人民币快速升值,已经对企业出口签约和利润产生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继续升值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不可忽视。目前出口企业“有单不敢接”的现象尤为突出,出口企业利润也在不断收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就业问题,就业和出口和人民币汇率密切相关。虽然今年以来出口增速保持了17.4%,但从企业反馈的情况可以看出真实的出口形势很严峻,出口没有好转,同时今年就业压力也尤为巨大,近700万的新增大学毕业生,仅不到3成的签约率。在就业和出口形势均严峻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过快就更值得担忧,防范热钱也更为紧迫。
  上个月外管局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要严厉打击热钱通过虚假贸易的渠道流入境内,加大贸易背景的审查力度。通过外汇管理改革,规范引导跨境资金流动,有效防范热钱流动对金融市场以及经济的影响。
  热钱涌入的动力来自于套汇和套利,而非经常项下的增加,狙击的最有效方式是改变升值预期和降息。虽然各国的降息潮让央行保持目前的息差压力更大,但央行目前降息压力也很大,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压力都很大,短期降息不现实。
  另外,在经济复苏不如市场预料,经济从利好转为全球经济风险因素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预期仍保持强劲,与近期提出加快资本项目开放和QFII审批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要暂缓,包括对QFII审批可以适当放缓速度。
  更多的选择是在汇率工具方面,打破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的预期。但是在汇率政策方面,央行同样面临着困境。放大汇率的波动幅度,朝着人民币双向浮动的方向发展,短期内可能会继续推高人民币升值预期,有一定的风险,但乘此机会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也许是一个良机。
责任编辑:莫莫
馆藏&13002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中国货币超发仅次于印度 未来经济发展存隐患_网易新闻
中国货币超发仅次于印度 未来经济发展存隐患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广网北京2月2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97.42万亿元,已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中国已成为全球货币存量第一大国,货币超发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增发货币很少进入实体经济,知名财经专家李克认为,这将给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李克说,最近一两周,关于日本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国际上的评论比较多。一个是上周日本央行对于下一步日本版的量化宽松提出来了一些新的数量化指标,当中包括对通货膨胀的数字,从过去的1%目标提高到了2%;另外,从2014年开始每个月对于国债购买量也有一个提高,大概每个月达到1400亿美元左右,而且对在资产配置当中,国债占的比重结构方面也有一些新的说法。
上周开始,在国际上有很多的争论,关于日本量化版的推出会不会带来新一轮的全球性的量化宽松的浪潮,特别是会不会带来货币战争的问题。刚好央行也把2012年的货币供应量披露出来了,我们看到在2012年当中,全球新增的货币供应量是达到26万亿人民币左右,中国占到了一半,在总的做全球的关于货币的存量的角度来讲,现在中国也是作为世界第一,占到全球的1/4,这一切的时间的发生都是在过去大概四年时间左右完成的。
2009年前后,中国M2的余额还排不上全球前3名,但是2009年以后,我们只用了四年的时间,整个中国的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就激增了50万亿元,中国是作为流动性超发程度还是比较严重的,更重要的是,如果用M2给我们的GDP做一个比值的话,这个数字现在也是比较惊人的,我们的M2跟GDP相比已经达到1.88倍,美国是在1倍以下。如果说把人均GDP的人均收入水平再考虑进去再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在全球广义货币发行的货币程度仅次于印度,评估系数的话也是在全球排到第二名。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中国是否存在货币严重超发现象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是否存在货币严重超发现象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的位置:>>>正文
经济专家称“中国货币超发严重”说法不科学
中国广播网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徐洪才点评:&我国货币超发严重&的说法不科学,不准确。
  M2与GDP之比,通常被用来度量一国的货币超发程度,一般而言,比值越大,货币超发越严重。M2和GDP数据的单位都是当年本地货币。M2是指&广义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去年12月中国M2余额逼近百万亿大关,全年GDP达到51.93万亿,中国M2与GDP的比例再度创下历史新高--1.88倍。于是乎,关于&中国货币严重超发&的质疑之声再次甚嚣尘上。有人因此得出结论,中国货币超发严重,新增货币占全球近半。
  徐洪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现任国经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研究领域涉及国际经济、国际金融。
  徐洪才:我觉得&中国货币超发严重&这个判断,总体上是错误的,或者是不科学不准确的,为什么这样讲呢?第一,我们中国的广义货币和的广义货币它的构成不一样,。第二个这是最重要的,我们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跟美国不一样。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发达国家,特别是它的金融市场非常发达。第三点,我们要注意到广义货币是我们理解的货币,它的功能就是支付债权债务活动,要满足经济活动交易的需求,投资的需求还有预防的需求,要满足经济活动这些需要,但是它也是一种金融资产,金融资产是要追求回报,要保值增值的。
  现在很多金融资产跟货币之间界限很模糊了,因此考虑到美国现在金融资产的规模大概有65万亿美元左右,相对于它的GDP是4倍左右。中国的金融资产160万亿人民币左右,也就是相对于我们去年52万亿的GDP的规模也就是3倍左右,3倍的钱可以投资回报,可以挣到比它更多的投资回报,是我们经济阶段所决定的。所以简单的片面的把M2之间做一个比较,我觉得可能引起误解这是不科学的。
  近几年在稳增长过程中,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要保证13%到14%的广义货币增长率?而GDP的增速在8%左右,广义货币增长率超出的部分会不会引起通胀呢?
  徐洪才:第一,我们货币的增长速度是不能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应当保持同步,否则的话就要通货紧缩了,不能够满足经济活动对于货币的一些基本的需求。第二个这个通胀也不能为零,在现在的这个阶段2%、3%乃至4%的通胀率是合理的。如果通胀0%就没有回旋余地了,我们的经济就可能出现问题了,因为我们金融市场的效率还不高,所以要保证2%到3%的这样一个通胀率,这样一加的话就11%左右了。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到我们要素市场形成过程当中有很多要素的市场化,特别是跟国际接轨要涨价,原先没有市场化。在体制转轨过程当中,原来没有进入市场交易的这些要素也要进行改革,也需要货币。第三个就是我们中国金融市场现在发展速度很快,要考虑到如果我们的经济增速特别是货币增速不能满足这个需要,没有13%到14%,假设是11%甚至是10%,会怎么样呢?一定会导致通货紧缩经济严重下滑,失业率社会不稳定,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个广义货币13%到14%是合适的,是符合中国的国情的。&
责任编辑:陈冲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12345678910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
环球时报系产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贬值最严重的国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