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10家P2P微信平台更名选择更名 是正常转型还是各怀他心

逾10家P2P平台更名,是正常转型还是各怀他心?__理财频道 - 融360
逾10家P2P平台更名,是正常转型还是各怀他心?
逾10家P2P平台更名,是正常转型还是各怀他心?
更名,虽然只是整改大潮中一个愈演愈烈的现象。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却如同其他转型策略一样,反映着这波整改潮中的不安、从众和茫然。
  本文系融360专栏作者&七月的MiuMiu&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融360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进入2016年以来,为了生存各个平台动作频频。&去标签化&,似乎成了这些处在生死边缘的企业不约而同选择的突围路径。
  通过抛弃&P2P之名&来换回声誉,成了生存于这个时代的大部分都期望获得的结果。
  而一番精心打扮后的&改头换面&,又能否为这些企业带回真正的市场格局呢?
  1.更名换姓
  近日,某互联网金融老兵平台对外公布更名为&财富星球&,并将战略定位从原本单一的P2P业务拓展为大型综合性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集团。
  这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讨论,也使得人们开始猜测即将到来的&更名潮&时代。
  而这样的事件却不是孤例。
  数据表明,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间,大约有10余家P2P企业为平台选择了更名,这里不仅包括像业内老大这样的&陆金所&、链家旗下的&链家理财&,还有老牌平台&金融工场&等等。
  这些渗透在P2P大市场圈内的不同体量、不同服务人群以及不同业务种类的企业,无一例外的将目光瞄向了&更名换姓&这个大战略动作。
  虽然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平台更换名字会对经营多年的市场认知造成冲击,也会影响一部分老客户的流失,但在这些平台运营者眼里,&迂回进攻&才是进行更名换姓的主要目的。
  如何通过一次战略动作,顺利通过监管、找到新的市场定位,从而抓住新一波用户,显然比更名所丢失掉的原有市场认知度更加重要。
  这些人认为,&更名&的未来利益要远远大于当前利益,而&更名潮&恐怕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而到来。
  2.层层剥茧
  实际上,P2P企业更名潮的背后,仍然有多重象征性。
  一位品牌战略负责人透露,这些企业转型的原因,有明,亦有暗。
  从明面看来,市场的蛋糕在日益减少,收益率日益降低,本就使得平台单纯依靠高息等手段获客难以持续。而再加上前有BATJ四大巨头的强势布局,后有主打消费金融新业务的互金企业的崛起,更是让P2P企业的生存空间一缩再缩。
  不少平台运营负责人认为,收益降低使得原本就忠诚度不高的用户流失速度加快,而BATJ涉足互金领域,更是让市场瓜分的速度进一步加速。
  在一些投资人群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像&利息又降了,还不如去&&大平台&这样的对话,这部分具有风险意识和品牌认知的投资人认为,与其去搏那多余的1%-2%利率,不如稳稳妥妥地投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利息虽低了一些,但至少不用担心跑路。
  又或者,意识超前的投资人开始尝试智能投顾、消费金融等新型的产品,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回报率、选择丰富性,还是科技含量,P2P都已无法满足他们的投资胃口。
  所以明面之下,大部分P2P平台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业务单一、收益降低、品牌吸引力不足。
  而在暗面之下,这些生存问题可能更显锐利。
  一些负责平台日常运营的从业人员表示,如何进行品牌升级,吸引新客户,还是属于其次的发展问题。对于这些平台来说,最基本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活下去。或者说,怎么死,才不会全部死完。
  而这些从业人员透露,所谓的转型,实际上是在重整业务格局,好顺利通过监管这道坎。
  譬如824文件中,就曾规定,严格禁止网贷平台自行发售理财等金融产品,禁止代销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等。这一道规定就打死了不少有代售业务的平台。
  一些原先涵盖了基金、信托、保险等多个理财种类,但如今也不愿意这些综合类理财业务的平台,只能以&集团化&作为&迂回战术&的借口,以躲过监管的检查。
  某平台负责人曾透露,为了迅速抢占市场,几年前不少平台大量引进基金、保险、券商资管等产品,而有些P2P业务仅占整个平台所有业务的5%都不到。对于那时的P2P运营人来说,平台就是个&筹资端口&,只要背后有充足的资产,这些资金就会源源不断地进来。
  所以与其砍掉这些已经成熟的业务,不如索性摆脱P2P的标签,转型成综合性互联网理财平台。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如若顺利躲避掉监管,那么整个企业的发展生态将丝毫不受影响;而如果为了合规剥离P2P业务单独成立一个公司,至少弃了P2P这颗&车&,也不会对企业这个&帅&产生什么根本性影响。并且在未来的上市路上,P2P也不会成为企业又一道新的阻拦。
  当然,持同样想法的还有另一批P2P平台。
  这些平台原本仅有P2P这一项单一业务,但受制于整改的资金和运营压力,平台负责人只能在整改期内保留P2P业务,以求最基本的生存,同时找寻新的资产,或是资金,往多元化格局的路上摸索。
  某平台负责人透露,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不少平台就频频对接新的资方,希望通过强势资金的入驻来完成对于资产端的重整,更有不少平台开始往消费金融、智能投顾方向转型,以期通过新业务的加入,来彻底扭转平台的性质,成立集团化格局,以躲开网贷监管的追击。
  这些现象不仅存在于大部分平台中,也是充斥在近一年整改大潮中的主要心态。
  大量的平台,仍然在最后一年里,为了生存而不断&努力&。
  3.长路漫漫
  虽然&更名&对于平台来说,是一个看似高达上的转型之措。但这在许多资深投资人或业内人士看来,依然深藏着不容小觑的问题。
  首先,一些平台在所谓的&转型&或是&集团化&过程中,并不是做到了真正的资产更新,而是将原有的不合规资产经过包装,来达到&更新换代&的错觉。最显著的就是&P2P平台扎堆金交所&现象。
  资深人士透露,金交所产品中所谓的发行方,往往都是平台自身的关联企业,而其底层资产的实质比我们日常在P2P平台上所见到的可能更为模糊、失实。所以那些表面看起来高大上的&更名转型&策略,恐怕实质里仅仅是一个&偷梁换柱&的手段而已。
  其次,牌照的获取也是这些转型平台面临的另一大问题。
  比如一家相关人士就表示,公司的平台已经提前实现集团化运作,旗下有公司已经在基金业协会备案,且获得综合类牌照,已经成功备案多只产品,而且还即将获取公募基金销售牌照。
  但随着这类需求的增多,牌照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牌照的获取也已不再那么容易。要想以综合性业务打下江山,或许P2P平台面临的不仅是资产端压力,牌照压力也很有可能是横亘在路上的又一道坎。
  而纵然经过了这一个个难关,这些平台或许仍然逃不脱&穿透式&监管的监督责查。
  虽然很多转型后的平台在面对严格的监管政策时,会称&我们不是P2P&,或者称&P2P只是我们很小的一块业务&。
  但事实是,受到&穿透式&监管的影响,这些平台的底层资产或是小部分P2P业务依然难逃监管的&魔爪&。
  与某平台负责人谈起该问题时,他认为,目前的监管策略是透过业务表面,去看业务实质是什么。比如说是P2P网贷,那就是点对点业务,就必须受到网贷监管细则的监管;而如果是基金、信托、保险等其他业务形态,则可能是对接保监会、银监会等其他监管部门。
  所以纵然是综合性理财平台,也不能完全躲避掉监管,很有可能将面临多个监管部门共同监督的局面。
  更名,虽然只是整改大潮中一个愈演愈烈的现象。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却如同其他转型策略一样,反映着这波整改潮中的不安、从众和茫然。
  或许只有静待一年后的整改完成,我们方能略见其中&英雄&。
  作者:七月的MiuMiu 公众号:江湖Miu论
  投资P2P,安全最重要!可以到微信公众号:融360财秘(rong360licai),回复&评级&查看最新网贷评级报告。
文中产品信息
小编推荐: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凡注明 “融360”来源之作品,任何媒体和个人全部或者部分转载,请注明出处(融360 www.rong360.
com)。文章中所载的信息材料及结论只提供用户作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暂无评论,需要你第一个站出来表达观点!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号
融360 - 银行 版权所有逾10家网贷平台选择更名 是正常转型还是各怀他心
进入2016年以来,为了生存各个平台动作频频。“去标签化”,似乎成了这些处在生死边缘的企业不约而同选择的突围路径。
通过抛弃“P2P之名”来换回声誉,成了生存于这个时代的大部分 网贷平台都期望获得的结果。
而一番精心打扮后的“改头换面”,又能否为这些企业带回真正的市场格局呢?
1.更名换姓
近日, 银客网对外公布更名为“ 财富星球”,并将战略定位从原本单一的P2P业务拓展为大型综合性互联网 金融信息服务集团。
这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讨论,也使得人们开始猜测即将到来的“更名潮”时代。
而这样的事件却不是孤例。
有媒体统计数据称,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间,大约有10余家P2P企业为平台选择了更名,这里不仅包括像业内老大这样的“ 陆金所”、链家旗下的“ 链家理财”,还有老牌平台“ 金融工场”等等。他们或因把P2P业务拆分出去而平台重新其名,也或者是进行品牌的升级或是选择 集团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另起名字。
这些渗透在P2P大市场圈内的不同体量、不同服务人群以及不同业务种类的企业,无一例外的将目光瞄向了“更名换姓”这个大战略动作。
虽然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平台更换名字会对经营多年的市场认知造成冲击,也会影响一部分老客户的流失,但在这些平台运营者眼里,“迂回进攻”才是进行更名换姓的主要目的。
如何通过一次战略动作,顺利通过监管、找到新的市场定位,从而抓住新一波用户,显然比更名所丢失掉的原有市场认知度更加重要。
这些人认为,“更名”的未来利益要远远大于当前利益,而“更名潮”恐怕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而到来。
2.层层剥茧
实际上,P2P企业更名潮的背后,仍然有多重象征性。
一位品牌战略负责人透露,这些企业转型的原因,有明,亦有暗。
从明面看来,市场的蛋糕在日益减少,收益率日益降低,本就使得平台单纯依靠高息等手段获客难以持续。而再加上前有BATJ四大巨头的强势布局,后有主打 消费金融新业务的互金企业的崛起,更是让P2P企业的生存空间一缩再缩。
不少平台运营负责人认为,收益降低使得原本就忠诚度不高的用户流失速度加快,而BATJ涉足互金领域,更是让市场瓜分的速度进一步加速。
在一些 投资人群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像“利息又降了,还不如去××大平台”这样的对话,这部分具有风险意识和品牌认知的 投资人认为,与其去搏那多余的1%-2% 利率,不如稳稳妥妥地投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利息虽低了一些,但至少不用担心 跑路。
又或者,意识超前的投资人开始尝试 智能投顾、消费金融等新型的 互联网理财产品,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回报率、选择丰富性,还是科技含量,P2P都已无法满足他们的投资胃口。
所以明面之下,大部分P2P平台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业务单一、收益降低、品牌吸引力不足。
而在暗面之下,这些生存问题可能更显锐利。
一些负责平台日常运营的从业人员表示,如何进行品牌升级,吸引新客户,还是属于其次的发展问题。对于这些平台来说,最基本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活下去。或者说,怎么死,才不会全部死完。
而这些从业人员透露, 所谓的转型,实际上是在重整业务格局,好顺利通过监管这道坎。
譬如824文件中,就曾规定,严格禁止 网贷平台自行发售 理财等金融产品,禁止代销 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等 理财产品。这一道规定就打死了不少有代售业务的平台。
一些原先涵盖了基金、信 托、保险等多个理财种类,但如今也不愿意这些综合类 理财业务的平台,只能以“集团化”作为“迂回战术”的借口,以躲过监管的检查。
某平台负责人曾透露,为了迅速抢占市场,几年前不少平台大量引进基金、保险、券商资管等产品,而有些P2P业务仅占整个平台所有业务的5%都不到。对于那时的P2P运营人来说,平台就是个“筹资端口”,只要背后有充足的资产,这些资金就会源源不断地进来。
所以与其砍掉这些已经成熟的业务,不如索性摆脱P2P的标签,转型成综合性 互联网理财平台。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如若顺利躲避掉监管,那么整个企业的发展生态将丝毫不受影响;而如果为了合规剥离P2P业务单独成立一个公司,至少弃了P2P这颗“车”,也不会对企业这个“帅”产生什么根本性影响。并且在未来的上市路上,P2P也不会成为企业又一道新的阻拦。
当然,持同样想法的还有另一批P2P平台。
这些平台原本仅有P2P这一项单一业务,但受制于整改的资金和运营压力,平台负责人只能在整改期内保留P2P业务,以求最基本的生存,同时找寻新的资产,或是资金,往多元化格局的路上摸索。
某平台负责人透露,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不少平台就频频对接新的资方,希望通过强势资金的入驻来完成对于 资产端的重整,更有不少平台开始往消费金融、智能投顾方向转型,以期通过新业务的加入,来彻底扭转平台的性质,成立集团化格局,以躲开网贷监管的追击。
这些现象不仅存在于大部分平台中,也是充斥在近一年整改大潮中的主要心态。
大量的平台,仍然在最后一年里,为了生存而不断“努力”。
3.长路漫漫
虽然“更名”对于平台来说,是一个看似高大上的转型之措。但这在许多资深投资人或业内人士看来,依然深藏着不容小觑的问题。
首先, 一些平台在所谓的“转型”或是“集团化”过程中,并不是做到了真正的资产更新,而是将原有的不合规资产经过包装,来达到“更新换代”的错觉。最显著的就是“P2P平台扎堆 金交所”现象。
资深人士透露,金交所产品中所谓的发行方,往往都是平台自身的关联企业,而其 底层资产的实质比我们日常在P2P平台上所见到的可能更为模糊、失实。所以那些表面看起来高大上的“更名转型”策略,恐怕实质里仅仅是一个“偷梁换柱”的手段而已。
其次, 牌照的获取也是这些转型平台面临的另一大问题。
比如一家 互联网金融平台相关人士就表示,公司的平台已经提前实现集团化运作,旗下有公司已经 在基金业协会备案,且获得综合类牌照,已经成功备案多只产品,而且还即将获取 公募基金销售牌照。
但随着这类需求的增多,牌照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牌照的获取也已不再那么容易。要想以综合性业务打下江山,或许P2P平台面临的不仅是资产端压力,牌照压力也很有可能是横亘在路上的又一道坎。
而纵然经过了这一个个难关,这些平台或许仍然逃不脱“穿透式”监管的监督责查。
虽然很多转型后的平台在面对严格的监管政策时,会称“我们不是P2P”,或者称“P2P只是我们很小的一块业务”。
但事实是, 受到“穿透式”监管的影响,这些平台的底层资产或是小部分P2P业务依然难逃监管的“魔爪”。
监管层认为,目前的监管策略是透过业务表面,去看业务实质是什么。比如说是P2P网贷,那就是点对点业务,就必须受到网贷监管细则的监管;而如果是基金、信托、保险等其他业务形态,则可能是对接保监会、银监会等其他监管部门。
所以纵然是综合性 理财平台,也不能完全躲避掉监管,很有可能将面临多个监管部门共同监督的局面。
更名,虽然只是整改大潮中一个愈演愈烈的现象。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却如同其他转型策略一样,反映着这波整改潮中的不安、从众和茫然。
或许只有静待一年后的整改完成,我们方能略见其中“英雄”。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
逾10家网贷平台选择更名 是正常转型还是各怀他心进入2016年以来,为了生存各个平台动作频频。“去标签化”,似乎成了这些处在生死边缘的企业不约而同选择的突围路径。通过抛弃“P2P之名”来换回声誉,成了生存于这个时代的大部分网贷平台都期望获得的结果。而一番精心打扮后的“改头换面”,又能否为这些企业带回真正的市场格局呢?1.更名换姓近日,银客网对外公布更名为“财富星球”,并将战略定位从原本单一的P2P业务拓展为大型综合性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集团。这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讨论,也使得人们开始猜测即将到来的“更名潮”时代。而这样的事件却不是孤例。有媒体统计数据称,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间,大约有10余家P2P企业为平台选择了更名,这里不仅包括像业内老大这样的“陆金所”、链家旗下的“链家理财”,还有老牌平台“金融工场”等等。他们或因把P2P业务拆分出去而平台重新其名,也或者是进行品牌的升级或是选择集团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另起名字。这些渗透在P2P大市场圈内的不同体量、不同服务人群以及不同业务种类的企业,无一例外的将目光瞄向了“更名换姓”这个大战略动作。虽然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平台更换名字会对经营多年的市场认知造成冲击,也会影响一部分老客户的流失,但在这些平台运营者眼里,“迂回进攻”才是进行更名换姓的主要目的。如何通过一次战略动作,顺利通过监管、找到新的市场定位,从而抓住新一波用户,显然比更名所丢失掉的原有市场认知度更加重要。这些人认为,“更名”的未来利益要远远大于当前利益,而“更名潮”恐怕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而到来。2.层层剥茧实际上,P2P企业更名潮的背后,仍然有多重象征性。一位品牌战略负责人透露,这些企业转型的原因,有明,亦有暗。从明面看来,市场的蛋糕在日益减少,收益率日益降低,本就使得平台单纯依靠高息等手段获客难以持续。而再加上前有BATJ四大巨头的强势布局,后有主打消费金融新业务的互金企业的崛起,更是让P2P企业的生存空间一缩再缩。不少平台运营负责人认为,收益降低使得原本就忠诚度不高的用户流失速度加快,而BATJ涉足互金领域,更是让市场瓜分的速度进一步加速。在一些投资人群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像“利息又降了,还不如去××大平台”这样的对话,这部分具有风险意识和品牌认知的投资人认为,与其去搏那多余的1%-2%利率,不如稳稳妥妥地投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利息虽低了一些,但至少不用担心跑路。又或者,意识超前的投资人开始尝试智能投顾、消费金融等新型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回报率、选择丰富性,还是科技含量,P2P都已无法满足他们的投资胃口。所以明面之下,大部分P2P平台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业务单一、收益降低、品牌吸引力不足。而在暗面之下,这些生存问题可能更显锐利。一些负责平台日常运营的从业人员表示,如何进行品牌升级,吸引新客户,还是属于其次的发展问题。对于这些平台来说,最基本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活下去。或者说,怎么死,才不会全部死完。而这些从业人员透露,所谓的转型,实际上是在重整业务格局,好顺利通过监管这道坎。譬如824文件中,就曾规定,严格禁止网贷平台自行发售理财等金融产品,禁止代销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等理财产品。这一道规定就打死了不少有代售业务的平台。一些原先涵盖了基金、信托、保险等多个理财种类,但如今也不愿意这些综合类理财业务的平台,只能以“集团化”作为“迂回战术”的借口,以躲过监管的检查。
上一页&1共2页热门新闻更多
热门游戏相关新闻热门视频发现好货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P2P网贷行业将告别野蛮生长 不合规平台将良性退出|P2P网贷|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台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
  北京商报讯(记者&岳品瑜)日前,由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北京互联网金融安全示范产业园、南湖互联网金融学院联合策划推出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安全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公布。报告称,P2P网络借贷行业已经告别过去“野蛮生长、粗放经营”的发展方式,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关键阶段,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正呈现出坚持信息中介地位、资产端注重垂直化经营、资金端P2P变为B2P、良性退出市场的4种趋势。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行业,与此同时,其风险也随之累积,引起各方面的强烈关注。在严厉的监管下,网贷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备受关注。报告称,坚持信息中介地位是网贷行业发展的第一大趋势。
  P2P网络借贷平台根据监管要求合规化经营,与银行签订第三方存管协议,发标金额满足《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要求,披露相关信息,将成为行业中大浪淘沙的幸存者。
  网贷平台开始注重资产端与垂直化经营。“专注于单一行业产业链的上下游业务,因行业内部信息有极强的相关性,可以降低平台信息搜集成本,提高平台风控能力。过去P2P网络借贷行业的急速扩张,导致了同类型平台过剩。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都是垂直细分领域资产端创新的典型代表”,报告中提到。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网贷行业的资金端正从P2P变为B2P的趋势。目前网贷行业新用户流入较过去明显减少,高额的获客成本使网贷平台很难通过正常经营区覆盖经营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开始转变为B2P公司,资金募集从向个人端转为向公司端或私人银行客户募集,放贷端仍是以向个人为主,这样平台获得资金的成本可大幅降低,能以相对低的利率吸引更多借款者,为中小微企业和有借款需求的个人提供金融服务。
  最后,良性退出市场也将成为网贷行业的一大趋势。
责任编辑:蔡越坤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网更名暴雪游戏平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