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账面财务报表中实收资本本为零.会导致什么后果

我在5000人以上的美资制造企业做了四年左右的预算工作,也是从一名菜鸟摸索,现在,终于有点体会,可以分享一下,&b&全部是实战经验&/b&!!!&b&也是干货&/b&!!!&br&&br&以我们工厂为例,我们的预算分成五大模块:销售预算(Revenue Projection)、固定资产投资预算 (Capex Forecast)、人工状态(HC Status)、盈利预算(P&L Forecast)和资金需求预算(Cash Forecast)。&br&&br&预算的起点是销售收入。&br&&br&&b&职责分工和频率:&/b&&br&1. 销售预算:由客户提供,由做销售支持的同事判断调整,基本上每个星期更新;&br&2. 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根据销售收入、生产计划和投资战略预估,每月更新一次;&br&3. 员工招聘计划:由HC根据生产部门的生产计划以及其他部门的用工需求预估,每周更新一次;&br&4.盈利预算:由财务部专人根据历史数据、销售预算、固定资产投资预算还有招聘计划更新,有每周、每月、每个季度和年度更新几种方式;&br&5.资金需求预算:由财务部管理资金的人员根据以上四个预算以及目前的资金状况预估。&br&我们每年都有一次全年的预算- Annual Operation Plan&br&&br&对一个企业来说,预算可以给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参考,至关重要。我看到有回答说拿去年的数据改一下,这不是扯淡吗?&br&&br&我负责盈利预算,也就是所谓的P&L forecast。我们的财务系统是SAP系统,每条生产线都有独立的管理报表,管理报表包含的科目有销售收入、直接材料以及相关运费、直接人工和间接人工、折旧以及分摊到该生产线的制造费用、销售数量、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分配到该生产线的员工数。至于管理报表怎么跑出来,朋友们可以去看看制造业的SAP系统的FI模块和CO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br&&br&那么针对每个管理报表的科目,应该怎么预测呢?&br&1.销售收入&br&如前文所述,销售收入由客户提供,公司内部销售人员根据专业判断调整;&br&2.直接材料以及相关运费&br&一般的大型制造业,每个子产品都有单位标准成本的。我一般都是先用单位标准成本去计算直接材料,然后再根据前三个月的历史材料比率去调整。&br&3.直接人工和间接人工&br&用工需求计划已经由HR提供,各个工种的工资数据(包括基本工资、预估加班工资、每月补贴、社保、季度奖、年终奖)也应该问HR提供,人员变动的人工变动就可以计算出来;需要特别考虑的事项:&b&国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每年公司增减薪酬计划、当地每年最低工资调整、社保政策变动调整、住房公积金调整、季度奖和年终奖政策的变动、职工福利的变化等&/b&,这些数据部分财务部可以自己预估,部分需要HR部门提供;还有,直接人工也不一定跟销售收入正相关,曾经有个老外问我,销售下降了,人工并没有相应下降,这个问题,一看就知道是没有工厂经验的。比如某个月,产量下降了,一个公司总归不能一下子把多余的人都开掉,工人又不是你想招就招得到的。&br&4.折旧&br&固定资产投资预测已经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去预测,在预估折旧的时候,应该把提完折旧的固定资产还有公司间transfer的固定资产引起的折旧变动考虑进去。在预估的过程中,也应该把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的时点考虑进去。比如造一个新厂房,虽然我们一直在投入资本,但是不能计提折旧呀,要等到竣工结算达到可使用状态才能考虑折旧。&br&5.制造费用&br&一般根据历史数据去预测,但是也要考虑特殊调整项目。比如电费单价下跌、新产品导入需要准备跟以前不同的工具备件、工厂每几年一次的大维修、客户的特殊要求等。&br&&br&&b&基于上述所说,财务人员编制预算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对本公司的业务以及运营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用报表的形式反映企业未来的运营状况&/b&。&br&&br&你的问题以及我的回答:&br&&br&问:一般的预算编制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来编制利润预算、收付实现来编制现金流预算的吗? 那预算控制时是以权责的费用额把关还是现金预算的收付来把关?&br&答:对的,盈利预算基于权责发生制,现金流预算基于收付实现制;我们的预算控制是参考权责发生制的盈利预测来把关的,比如我们预估未来的毛利不是那么乐观,管理层就会在季度奖和加工资这一块比较严格,或者生产线库存的备件严格控制了,或者处置部分的报废固定资产提高一点利润。&br&&br&问:预算的科目设置问题,应该以什么颗粒度的科目为基础才能兼顾收集时业务人员的理解和核算记账时的统一?以核算系统的末级科目为预算费用科目吗? 怎么统一预算、核算、业务方的科目设置?怎么做才能在这三者之间取得平衡?&br&答:这个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应该视你们公司的业务而定,不过互联网公司的财务报表应该比较简单,我建议你就在对外的财务报表上稍作修改。像我们大型的制造业,电费分摊就非常复杂,虽然这个电费在财务账上只有一个数字,但是在管理报表上,我们要分到各条生产线、厂务、供应链以及其他support部门。&br&&br&问:有没有做资产负债表预算的必要?意义在哪?编制的方法是不是很复杂?&br&答:视需要而定。但是,在我过去五年的审计工作和四年的工厂预算经验里,我没有见过一家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编制得比较接近实际的。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只是一个时点数,销售收入就不停地在变动了,更不要说资产负债表了。互联网公司的业务一旦发展起来,扩张速度是非常快的。我朋友圈里有一个新兴的互联网公司,2014年成立时,一天的订单量是几十笔,现在是几千笔,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预测资产负债表没有意义。&br&&br&问:预算做好了以后如果要求做滚动的利润预测,一般都有哪些方法?如何去预测收入费用?&br&答:参考上述举例。&br&&br&问:在财务管理水平低下(我们公司的核算完全做不到提供支持决策维度的数据而且结账很慢)的情况下,在帐外应付处手工统计分类数据可行吗? 大部分公司又是怎么做的?&br&答:对互联网公司的业务不熟悉,但是,基于我的了解,互联网公司都是依赖业务系统的,你可以从业务系统里面抓取数据。比如互联网金融公司有自己的业务系统,每笔业务的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在系统里面都有数据,然后就是员工工资、房租和其他办公费了。&br&&br&问:回到题目,如果大牛们到一家新的公司开始做预算,重新搭架子,做表格模板(是以部门划分来做,还是以科目划分),基本的思路是怎样的?
我觉得这个是我最缺的,总想自己重新设计,但又拎不起这个框架。 &br&答:还是那句话,框架设计要基于你们公司的实际业务。表格模版可以先按照部门划分然后在每个部门里设置相关的科目,比如每条生产线都有自己的销售收入以及料工费,但是财务部就没有销售收入,只有工资、折旧、交通费等。你搭建这个框架,你首先要搞清楚每个部门可能会发生什么费用,再根据可能发生的费用设置科目,最后把各个部门的收入费用相加,就可以得出整个公司的管理报表了。如果你们公司的财务系统没有相关的管理报表,靠手工整理,这个工作量估计非常大。&br&&br&花了两个晚上回答这个问题,如要转载,请注明出处。&br&&br&以上。希望对你有用^_^
我在5000人以上的美资制造企业做了四年左右的预算工作,也是从一名菜鸟摸索,现在,终于有点体会,可以分享一下,全部是实战经验!!!也是干货!!! 以我们工厂为例,我们的预算分成五大模块:销售预算(Revenue Projection)、固定资产投资预算 (Capex …
我今年刚做预算。上周五把一上的数据报给集团公司。我所在的是一个中型的公司。过来凑热闹,分享一下我做的工作经验,如有不对的,请大神指正。&br&
我司的预算流程是:集团公司召集公司领导和财务部长去集团召开预算布置会,财务部的预算人员在公司看布置会的直播。听领导讲话。开完会不久,根据今年的预算执行情况,填一个明年的预报数,只有一张利润表。&br&
预算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因此先请公司各个部门的领导参加公司的预算布置会。开完会各部门派专人准备各自的数据报给财务部。预算员收集汇总数据。&br&
我司用的久其软件填报预算报表。填写过程中遇到两个问题:一、怎么拍出三张主表;二、怎么填写预算报表(不通用,略去不讲)。&br&
我手中数据只有销售部门的同事提供明年的销售数据和回款数据,负责投资的同事提供的股权投资计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有销售数据利润表的主营业务收入有了,但由于不了解业务,主营业务成本不知怎么弄。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都是根据一定的比例拍出来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也是按照同事提供的数据拍脑袋拍出来的。后来领导将筹资预算太多了,降低一点,销售收入太高了,不可能完成,报低一点。然后我再吭哧吭哧的改数据。有点儿随意,导致我怀疑自己所做工作的价值。&br&
通过上周的工作,主要学会一种拍三账表的思路拍&b&:先拍利润表,次拍现金流量表最后,拍资产负债表。&/b&先拍利润表,利润表可对应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再拍现金流量表,期末现金及等价物对应资产负债表的货币资金。最后,拍资产负债表。而且要从下往上倒着拍。因为所有者权益根据利润表基本上能拍出来,非流动资产根据股权投资计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也大概拍的出来、非流动负债根据现金流量表的资金缺口(领导拍板的数)也能大致确定。&br&
而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我没有做好,拍脑袋的成分比较大。因为我不清楚公司的信用政策,销售所对应的存货(原材料、产成品)大概需要多少、采购原材料挂账多少、付现多少、用票据付款多少等等。我需加强公司也业务的学习。争取将预算工作做得有价值点。
我今年刚做预算。上周五把一上的数据报给集团公司。我所在的是一个中型的公司。过来凑热闹,分享一下我做的工作经验,如有不对的,请大神指正。 我司的预算流程是:集团公司召集公司领导和财务部长去集团召开预算布置会,财务部的预算人员在公司看布置会的…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542dfd19efd3b8b1bed4dc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542dfd19efd3b8b1bed4dc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542dfd19efd3b8b1bed4dc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542dfd19efd3b8b1bed4dc_r.jpg&&&/figure&&p&经常有创业老铁向我抱怨,被标题这些名词整晕了,这都啥意思,有没有啥亲家关系,在不同场合到底要用哪个名词…&/p&&p&老铁们问对人了,因为我去度娘查了一下,全世界还没有关于这些名词的专业文章,我终于做了一件全宇宙第一次的事啦,尼玛,high到爆!&/p&&br&&p&&strong&一、&/strong&&strong&它们都是谁?&/strong&&/p&&p&总体而言,这些名词是不同的行业术语,我们可以分成三大类:&/p&&p&&strong&? 工商名词&/strong&&/p&&p&&strong&注册资本属于工商名词&/strong&,老铁,用手电筒照一下你的公司营业执照,每本执照都会有个“注册资本”的要素,我之前文章《&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jM5MzQzMDMxMQ%3D%3D%26mid%3Didx%3D1%26sn%3D4783abc18f97da1c5ed15ed3f3fddacf%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创业公司注册资本到底要搞多大?秘籍在于增资!&/a&》翻译过,注册资本我是这么解释的:&/p&&p&“所谓的有限责任制公司,就是说如果公司出事了,要赔钱,不能像个人或者个体户那样要倾家荡产的赔,那赔的上限呢?就是公司的注册资本,所以公司的股东只要按注册资本的要求出资了,其他就不要负责任了。当然在认缴制下,虽然你的出资额不用马上交到公司,但是一定你公司出事了,法院还是会追缴你的。”(可点击上面文章链接,延深阅读)&/p&&p&再补充一下,&strong&只有“公司”才有注册资本&/strong&&strong&,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是没有注册资本概念的,&/strong&为什么,请再延深阅读我另一篇被无数号转载的爆款文章《&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jM5MzQzMDMxMQ%3D%3D%26mid%3D%26idx%3D7%26sn%3De61be6338e8feb7acec86%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涨姿势:创业者必须了解的企业组织类型&/a&》&/p&&p&&strong&? 会计名词&/strong&&/p&&p&&strong&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净资产、总资产这些是一个会计术语,&/strong&先看下表:&/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3bc7b988a4b7cad8a9e993_b.jpg& data-rawwidth=&424& data-rawheight=&2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3bc7b988a4b7cad8a9e993_r.jpg&&&/figure&&p&&strong&实收资本:&/strong&就是股东按工商要求已经实缴的注册资本金,在会计上记录为实收资本。有个关键点在于,&strong&并不是所有的投资款都进入实收资本。&/strong&&/p&&p&&strong&比如&/strong&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创始人A占80%股份但还未实缴;投资人B投了400万到公司,占20%股份,那么公司注册资本是100万,实收资本是20万,投资人400万中多出来的380万,进入了会计报表里的“资本公积”科目。据说好会计都用&strong&科目记,&/strong&我们自主研发一款免费提供给中小企业会计使用的财务软件哈~&/p&&p&&strong&资本公积:&/strong&主要来源包括&/p&&blockquote&&ul&&li&&p&&strong&溢价投资&/strong&&/p&&p&比如楼上说的400万、20万、380万的例子;&/p&&/li&&li&&p&&strong&好心人捐赠给你的钱&/strong&&/p&&p&比如你有个土豪同学,就像珠海市博元投资股份有限公司(*ST博元,600656)那样,收到上市公司董事长高中同学的8.59亿资产无偿捐赠,这个8.59亿就进入资本公积啦。&/p&&/li&&li&&p&&strong&资产评估增值&/strong&&/p&&p&比如你公司10年前花100万买了一套房,现在涨价了,重新评估说已经1000万了,那多出来的900万就增加了你的资本公积了。&/p&&/li&&/ul&&/blockquote&&p&&strong&净资产:&/strong&会计名词也叫“&strong&所有者权益&/strong&”,就是你公司的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剩下的东东就是你的净资产啦,就是你公司属于股东真正拥有的那一块资产。&/p&&br&&p&&strong&总资产:&/strong&就是会计资产负债表左边的总计,代表你&strong&公司目前所有的资产总和&/strong&,当然这些资产的来源,有些是借来的,有些是自己拥有的。&/p&&p&&strong&例如:&/strong&&/p&&blockquote&&p&目前你公司有100万资金,200万的存货,300万的固定资产,那么你的&strong&总资产&/strong&是600万。这600万的资产当中,有200万是你向银行借来的,所以你公司有200万的负债,剩下400万才是你自己拥有的资产,这叫&strong&净资产&/strong&。&/p&&p&当然你这400万的净资产中,有可能其中的80万是你自己投入到公司的,假如你公司&strong&注册资本&/strong&是100万,投了80万代表着你实缴了80万,那么你公司的注册资本是100万,&strong&实收资本&/strong&是80万,然后剩下的320万,有可能都是你经营挣来的(还没有分红扒在账上,体现为未分配利润),也有可能是你由于太帅,你的女富婆朋友打赏了320万打到你公司送给你,就增加了320万的&strong&资本公积&/strong&(净资产的一部分)了。&/p&&/blockquote&&p&&strong&? 资本市场名称&/strong&&/p&&p&&strong&估值:&/strong&就是在非公开市场上(没有挂牌或者上市),投资人或者其他瞎BB的人群对你公司的价值估算。&/p&&p&&strong&举栗子:&/strong&&/p&&blockquote&&p&比如我老铁的共享充电项目——hi电,老牛B了,上一轮投资是按10亿&strong&估值&/strong&,投资人给了2亿占20%,自己投了800万(全部金额均系本人杜撰),现在他的报表是这样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7.zhimg.com/v2-39e8ccb841d8e7_b.jpg& data-rawwidth=&485& data-rawheight=&2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5& data-original=&https://pic7.zhimg.com/v2-39e8ccb841d8e7_r.jpg&&&/figure&&p&大家看到该公司目前总资产是2亿,注册资本是0.1亿,实收资本也是0.1亿(其中创始团队是800万,投资人是200万),&strong&资本公积&/strong&是1,9亿,净资产是2亿(假如钱都还没花出去)。&/p&&p&大土豪老非觉得他们铁定能做到行业NO.1,项目好啊,得赶紧跟进,我觉得未来他们做到1000亿估值(或者上市后的市值)没毛病,得赶紧请他大宝剑让我投下一轮啊!恩,我觉得竞争的投资人很多,我直接给他报了个投后100亿估值,我出10亿,占10%,然后报表就变成下面这种情况。&/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03b788843eaffc7055b1e_b.jpg& data-rawwidth=&485& data-rawheight=&2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03b788843eaffc7055b1e_r.jpg&&&/figure&&/blockquote&&p&因此,通常来说,如果投资人看好,估值是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高于你的净资产的。&/p&&p&&strong&市值:&/strong&通常是上市、挂牌后,&strong&根据目前交易的股票价格,乘以股票总数量,就是市值了&/strong&。市值比估值比较靠谱,是能马上交易变现的。估值嘛,由于无法在公开市场上交易,所以保含金量就低咯。&/p&&br&&p&&strong&二、&/strong&&strong&它们之间有啥关系?&/strong&&/p&&p&其实上面的名词解释中已经能区别一些关系了,下面再说些比较复杂的关系&/p&&p&&strong&? 注册资本与实收资本&/strong&&/p&&p&&strong&实收资本一定是小于或者等于注册资本的&/strong&,所谓的“实收”,就是在法定的“注册”应该认缴金额中,真实已经实缴的金额。&/p&&p&&strong&比如&/strong&我注册了一家公司,注册资本是100万,我第一次打了50万到公司,那么注册资本是不变的,但会计报表中体现了50万的“实收资本”,去工商备案一下(有些奇葩的城市需要先验资,比如厦门),工商里能查到的是认缴注册资本100万,实缴注册资本50万(实收资本)。&/p&&p&&strong&? 注册资本与净资产、总资产&/strong&&/p&&p&&strong&没有直接关系,只要工商没有变更,你的注册资本是不变的。&/strong&但净资产、总资产基本每天(会计报表通常是按月)变动的。&/p&&p&注册资本和净资产、总资产谁大谁小也不确定(但净资产确定是小于或者等于总资产)。&/p&&p&&strong&? 注册资本与估值、市值&/strong&&/p&&p&虽然也没有直接的关联,但&strong&注册资本通常要小于估值、市值比较好&/strong&,如果大于的话,就麻烦了哦。&/p&&blockquote&&p&&strong&比如,&/strong&我新创业项目,为显得牛逼,我把注册资本整的很大,直接上来就是9000万,反正是认缴对不,又不用马上出钱。&/p&&p&然后某家VC觉得我的项目不错,种子轮愿意以3000万投后估值占10%,投我300万,但做完DD后,他们懵逼了。&/p&&p&如果真投我的话,注册资本需要增资1000万,合计注册资本1亿,VC实际只能投资300万,但在法律上,VC的出资责任是1000万!&/p&&/blockquote&&p&以上是在实务中经常碰到的事,动不动注册资本1000万以上,然后投资人以500万估值入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投资人基本都摇摇头说你们太牛逼,我们能力有限,抱歉哦。&/p&&p&&strong&? 总资产与估值、市值&/strong&&/p&&p&通常来说,你项目牛逼,估值、市值是远远大于你的总资产的,如果不够牛逼,估值、市值小于你的总资产也是有可能的。&/p&&p&这个情况比较复杂,就不举栗子了哦。&/p&&br&&p&&strong&三、&/strong&&strong&它们之间有啥更深入的破关系?&/strong&&/p&&p&&strong&? 破净&/strong&&/p&&p&通常是挂牌和上市公司中才会出现,所谓“破净”,就是股价市值跌破了净资产值,下面举个极端的栗子,看报表:&/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65b78e53fdad2a4a824c0c2c_b.jpg& data-rawwidth=&485& data-rawheight=&2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65b78e53fdad2a4a824c0c2c_r.jpg&&&/figure&&p&上面报表中,总资产是10亿,包括了你投资的那几个刚被封的娱乐八卦公众号4亿元,屯了10年的一批NOKIA手机6亿元存货(不考虑减值前提下,哎呀,看官别管了,我就是怕一些专业人人士又来找我茬,说我学术不严谨),那么你的账面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是10亿元。&/p&&p&资本市场上,觉得你丫这些资产和货物都不值钱了,顶多你的品牌和上市公司的壳还值点钱,你的公司价值(估值)最多1亿吧,然后大家调低了你的股票价格,总价值(市值)变成1亿,你就破净(净资产10亿)了!&/p&&p&&strong&? 破发&/strong&&/p&&p&&strong&所谓破发,就是股价跌破发行价&/strong&,比如你公司的股票发行时是10块钱一股,现在变成8块钱一股,就是破发了。&/p&&p&平时破发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IPO(首次公布发行股票,就是上市当天)时破发,就感觉不太吉利了,这么多人打新股都会破发,感觉会不科学。&/p&&p&在中国,早期IPO当日破发是很少的(现在比约炮还常见了),我印象当中,好像有厦华电子(600870)在日IPO时在某个时刻交易价11.7元跌破了发行价11.8元,造成了破发,后来大家说是因为公司名称没取好……所以“下滑”了。&/p&&p&&strong&? 破产&/strong&&/p&&p&&strong&破产通常是资不抵债时会出现&/strong&,啥叫资不低债呢?&/p&&p&我杜撰了一张某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这家公司不断的以高额利息为诱饵,吸引用户存钱,早期不断的支付高额利息,最终造成账面只有1亿资产,负债却有9亿。&/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6cbb6f346037_b.jpg& data-rawwidth=&485& data-rawheight=&2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6cbb6f346037_r.jpg&&&/figure&&p&然后,某一天用户突然发现,我要把本金提出,却告诉我由于某某原因,需要等多久时间才能提现,然后消息一传,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提现,都提不到,这叫挤兑。然后就到衙门举报,该互联网金融公司只能摊牌,各位老铁,我资不抵债了,要宣传破产了!&/p&&p&好了,本期瞎BB完了,如果看官看不懂,一定是看不懂报表了;看不懂报表,必定是没有认真看我的《&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jM5MzQzMDMxMQ%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acb9a7e7bc2bcb00ab0485d2ccf42f90%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5分钟,快速学会查看财务报表!&/a&》;报表都不懂看,你丫创个毛业啊!这句话虽然中用不中听,但,确实是大实话。&/p&&br&&br&&blockquote&作者介绍:黄非,互联网界外号“老非”,连续创业者/自媒体人/瞎BB砖家/俊男——就是时下流行的斜杠青年。200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4年会计师事务所混霸经验,2006年创办尚科网络,2014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办“请他教”,现在想不开在折腾“数豆者”,开发了一款永久免费的财务软件【科目记】供中小企业会计使用。最近新发布了一款节税产品【简税达人】,高收入者的福利来了~&/blockquote&
经常有创业老铁向我抱怨,被标题这些名词整晕了,这都啥意思,有没有啥亲家关系,在不同场合到底要用哪个名词…老铁们问对人了,因为我去度娘查了一下,全世界还没有关于这些名词的专业文章,我终于做了一件全宇宙第一次的事啦,尼玛,high到爆! 一、它们…
&p&企业合并这一章综合性非常强,困扰了很多人。我不希望你们靠死记硬背把那些知识点记住,我希望你们能够真正理解。因为,死记硬背是痛苦的,理解是快乐的。我希望你们能学得快乐,同时也提高学习能力。&/p&&p&接下来的这篇文章我写的很详细,基本上你那些困惑我都想到了,希望能够帮到你。&/p&&p&&b&(这篇文章我同时还发了知乎专栏,希望被更多的人看到,共同学习,一起提高)&/b&&/p&&p&&br&&/p&&p&&b&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b&&/p&&p&&b&1、 合并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b&&/p&&p&在甲公司取得乙公司的控制权之后,合并报表上会有一笔这样的分录:&/p&&p&借:股本&/p&&p&资本公积&/p&&p&盈余公积&/p&&p&未分配利润&/p&&p&其他综合收益&/p&&p&贷:长期股权投资&/p&&p&
少数股东权益&/p&&p&其中,借方代表乙公司的股东权益,贷方的“长期股权投资”代表甲公司在合并日所取得的被合并方(乙公司)所有者权益&b&账面价值&/b&的份额。少数股东权益=乙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少数股东的股权比例。&b&为什么要做这样一笔分录呢?——&/b&&i&&b&&u&因为站在集体的角度来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属于“内部投资”,要抵消掉&/u&&/b&。&/i&还是不懂吗?ok,是这样的,在合并日甲公司取得乙公司的控制权之后,甲公司会在个别财务报表上做一笔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 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借方和贷方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i&&u&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长期股权投资”实质上代表了甲公司(投资方)享有的乙公司(被投资方)一部分所有者权益&/u&。&/i&因此,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若把甲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同时登记入账的话,你会发现什么?——你会发现“长期股权投资”这个科目实际上被加了两次。一次是直接以“长期股权投资”这个科目自身来体现,还有一次是隐含在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里。因此,我们要把它抵消掉。&/p&&p&啊啊啊,好复杂,我是傻白甜,已懵逼,怎么办?ok,我还是会给你一个解决方案。你就这样想好了:&/p&&p&&i&&u&这笔分录其实可以告诉合并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都到哪儿去了→一部分由甲公司享有,一部分由乙公司的少数股东享有。(如果你觉得我前面讲的太复杂,那你就先这样记吧。说不定等你哪天开窍了就能理解我前面所说的了)&/u&&/i&&/p&&p&注意:&/p&&p&&b&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不产生新的商誉。&/b&这点其实很好理解。举个例子吧,假设A公司持有甲公司80%的股权,持有乙公司70%的股权。后来,甲公司从A公司手中购买了65%的乙公司的股权。ok,我们这时候站在A公司的角度来看,A控制了甲,甲控制了乙,这就意味着A也间接地控制了乙嘛。那么,在“甲合并乙”这个事件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对于A来说,它的控制权其实没有发生变化,因为它仍旧控制了甲和乙。那么A这个大boss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会调整商誉吗?当然不会啊。因为只有控制权发生了改变才会引起商誉的变化。&/p&&p&2)&b&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按一体化存续原则,在合并财务报表上,对被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于合并方的部分,应自合并方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转入留存收益。&/b&&/p&&p&因此,就需要在上述分录的基础上再加一笔分录。&/p&&p&借:资本公积&/p&&p&贷:盈余公积&/p&&p&未分配利润&/p&&p&为什么要加这样一笔分录呢?就让资本公积留在合并方不好吗?嘿嘿,从理论上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啊。但为什么还要这样转一下呢?为了&b&粉饰报表&/b&啊。你想啊,我现在把一部分资本公积转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后,虽然对整体的所有者权益没有影响(毕竟是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内部结转嘛),但是我们都喜欢看“利润”增加,人们总有一种心理,利润增加才是王道,其余的爱怎样怎样吧。ok,你想看利润增加,我就满足你不就好了嘛,嘻~(书上说是因为“&u&一体化存续原则&/u&”,所以这样做。但是,一体化存续原则它有一个假设啊——“&b&&u&&i&视同&/i&&/u&&/b&”一开始就合并了。发现没?“视同”两个字还不是我们会计规则的一个假设罢了嘛,那为什么要这样假设呢?我觉得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从合并方“资本公积”中转一部分到“留存收益”,可以让报表的使用者了解一下甲公司并进来的这个乙公司的经营状况如何,同时呢,甲公司还可以粉饰一下报表。这挺好的啊!)&/p&&p&&b&2、合并日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b&(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的结果)&/p&&p&&b&插播(基础好的和不好的都看看吧,会有收获的):&/b&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把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有一个好处就是更加清晰地反映子公司损益变动(或者所有者权益变动)对母公司的影响(&b&但是,很遗憾,你调整得再好,最后在合并报表上还是会被抵消掉。别急,后面我会说)&/b&。我们知道,如果甲公司能够对乙公司实施&b&控制&/b&,则甲对乙的长期股权投资应该采用&b&成本法&/b&核算。成本法核算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被投资单位的利润变动、其他综合收益变动…都不做反映。简单来讲就是说,不论你怎么变,作为控制方的我,岿然不动。只有在出售或转让长期股权投资的时候,才会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但是,也有&b&例外情况&/b&。第一个是,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的时候,控制方会做一笔分录(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第二个是,计提减值准备的时候会做一笔分录(借:资产减值损失&br&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p&&p&而权益法核算呢?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方会对被投资方的利润变动、其他综合收益变动、宣告发放现金股利……一一作出反映。&/p&&p&那么将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核算就是要:&b&1)把成本法没有做的那些分录都按权益法的要求补上。2)把成本法已经做过的分录调整为权益法的格式。&/b&举个栗子,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的时候,在成本法下,我们做的分录是(借:应收股利&br&贷:投资收益);而权益法下,我们做的分录是(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那么,对于“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这一事件来说,要把成本法下做的分录调整为权益法下做的分录,该怎么操作呢?so easy!直接(借:投资收益&br&贷:长期股权投资)就ok啦。我bb了这么多,你应该懂了吧。嘻~&/p&&p&2.1)现在我们要开始&b&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的结果&/b&啦。&/p&&p&(1)调整被投资单位盈利&/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贷:投资收益&/p&&p&(如果被投资单位发生了亏损的话,就做相反分录)&/p&&p&(2)调整被投资单位分派现金股利 (这一点我在“插播”里面说了的)&/p&&p&借:投资收益&/p&&p&贷:长期股权投资&/p&&p&(3)调整子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变动(假定其他综合收益增加,如果减少的话就做相反分录呗)&/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贷:其他综合收益&/p&&p&(4)调整子公司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以及利润分配以为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假定所有者权益增加,要是减少就做相反分录)&/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贷:资本公积——本年&/p&&p&(上面这些应该都很好理解哈,&b&如果是投资的当年&/b&,就这样编报)&/p&&p&2.2)下面,就是&b&重难点&/b&了——&b&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b&,即投资的第二年,第三年…第N年,该怎么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很多初学者都会被“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这块石头绊倒,学了半天还是一脸懵逼。“咦,为什么在这里要调增期初未分配利润,那里又要调减?”“做了这么多分录了,期初未分配利润应该已经调整完了吧,咦,怎么还有一笔分录?”“哎呀,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好难啊!!!想死。。。” 少年,你的困惑我都理解,很多我都经历过。现在我试着来理清你的那团麻。&/p&&p&&b&插播(如果你在合并报表这一章很懵逼,一定要看看这段插播,很重要!!!)&/b&:&/p&&p&a)编制合并报表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我们&b&无论编制哪一年的合并财务报表,都是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而不是以上一年的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b&(这是第一点,你一定要记牢啦)这时候你心里可能又会跳出一个疑问——为什么要这样编报呢?其实这个问题你知不知道无所谓,但是为了不让这个小疑问在你心里停留太久,进而妨碍你学习的进度,我还是选择给你一个理由。呵呵哒,因为这样编报更能体现个别报表与整体报表之间的联系啊。如果是以上年的财务报表为基础进行编报,久而久之我们看到的只是空洞的数字,却不记得合并报表与个别报表之间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了。&/p&&p&b)第二点,讲一点基础知识。损益类账户(成本、费用、投资收益…)都是暂时性账户(temporary accounts),这些账户如果在年度终了时有余额的话,都要结转到永久性账户(permanent accounts),结转完了之后,损益类账户(暂时性账户)就被清空啦,下一会计年度再重新开始。&b&利润表&/b&上的账户就都是暂时性账户,第n年的利润表和第n+1年的利润表没什么联系。永久性账户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b&永久性账户有一个特点,这些账户在第n年的年末余额=第(n+1)年的年初余额。&/b&&/p&&p&&i&【举个栗子】&/i&:假设乙公司在20x1年年初的未分配利润余额为2000万。20x1年实现的净利润为1000万,那么应该在年底的资产负债表日将这1000万净利润转入所有者权益类的账户(如: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假设把这1000万全部转入了未分配利润,那么20x1年年末的时候,乙公司“未分配利润”账户的余额为00万。Ok,那20x2年年初,乙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余额是多少啊?还是3000万呗。(我前面已经说过啦,“未分配利润”是权益类账户,同样它也是永久性账户,永久性账户有什么特点?上一年的年末余额=本年的年初余额)&/p&&p&具备以上两个意识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我们现在就来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p&&p&&i&&b&(1)调整以前年度被投资单位的盈亏(若为亏损,则做相反分录)&/b&&/i&&/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贷:年初未分配利润&/p&&p&为什么要这样调整?别急,我解释给你听。前面我在“插播”里已经说过,第n年的合并财务报表是以第n年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而不是以第(n-1)年的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明白?但是呢,我们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甲公司(控制方)在个别财务报表上是以成本法核算的,而我们的合并报表却要求它按权益法核算,你不调整一下甲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能行吗?&/p&&p&&i&【举个栗子】&b&(这个例子我解释得很详细,务必认真看)&/b&&/i&甲公司(控制方)持有乙公司(被投资单位)70%的股权。甲公司在20x0年实现的净利润为3000万元,乙公司在20x0年实现的净利润为1000万元(为了便于后面的理解,我假设甲、乙两个公司都是20x0年成立)。大家要注意一点的是,甲公司在20x0年实现的3000万净利润中,并没有包括甲对乙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的收益,因为甲是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于是在编制20x0年的合并财务报表时,我们怎么做呢?当然先要把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啊。&/p&&p&借:长期股权投资 700 (1000*70%)&/p&&p&贷:投资收益 &br&700
&/p&&p&这笔分录会记在“合并工作底稿”上,它会影响合并财务报表,但不会影响个别财务报表。就是说,甲的个别财务报表上原来是3000万的利润,那就仍然是3000万的利润,而不会变成3700。在20x0年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的净利润就会被调成3700,并在年度终了时转入合并报表上的&i&“未分配利润&/i&”&/p&&p&Ok,go on.假设甲公司在20x1年实现的净利润为4000万元,乙公司在20x1年实现的净利润为2000万元。这时候该怎么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呢?&/p&&p&根据我们前面所说的,20x1的合并财务报表(包括合并利润表、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股东权益表)应该以20x1年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啊。&/p&&p&可是,你知道吗,20x0年甲公司的3000万利润(暂时性账户)在20x0年年度终了时会被转入所有者权益科目(永久性账户),即“未分配利润”当中。那么,在甲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上,20x1年年初的“未分配利润”余额就为3000万元。但是在20x0年年末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调整后的“未分配利润”为3700啊,那今年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应该也是3700才对啊(保持上年年末和今年年初的一致性嘛)。然而,由&i&“&b&每年的合并财务报表应该以个别财务报表为依据编制”&/b&&/i&这一原则,我们知道,在20x1年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为3000,但为了保持跟20x0年年末&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的“未分配利润”3700一致,那我们应该调增20x1年甲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即从3000调到3700)。于是,就有了这笔分录:&/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p&&p&通过这个例子,你们就会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在连续编制财务报表的时候,为什么非要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了(&b&&i&1、因为合并财务报表是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 2、个别财务报表是按成本法核算,而合并财务报表是按权益法核算&/i&&/b&)。如果你觉得学习合并财务报表好难,应该就是这里没弄懂吧。难的地方看三遍吧。嘻~&/p&&p&当然啦,在连续编报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调整以前年度被投资单位盈亏,我们还要调整以前年度的其他项目。&/p&&p&&i&&b&(2)调整被投资单位以前年度分派现金股利&/b&&/i&&/p&&p&借:年初未分配利润&/p&&p&贷:长期股权投资&/p&&p&为什么要这样调整呢?&b&&i&【举个栗子】&/i&甲公司持有乙公司70%的股权,乙公司20x0年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为1000万。&/b&&/p&&p&Ok,在这个栗子中,甲公司在个别财务报表上采用成本法来处理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则20x0年甲公司会针对“乙公司分派1000万现金股利”这一事件做如下分录:&/p&&p&借:应收股利 &br&700
(1000*70%)&/p&&p&贷:投资收益 700&/p&&p&但是我们知道啊,20x0年年末,在&b&合并工作底稿&/b&上,我们会将甲公司的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于是我们会做这样一笔分录:&/p&&p&借:投资收益 700&/p&&p&贷:长期股权投资 700&/p&&p&这就意味着于我们在&b&合并工作底稿&/b&上将甲公司原先在个别报表上确定的700万的投资收益冲掉了。如果单就“分配现金股利”这个事件来说,20x0年甲的个别财务报表就会比合并工作底稿上多出700万的利润。然后,&b&20x0年年底&/b&甲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上的这700万利润就会被转入“未分配利润”(永久性账户)。于是,&b&20x1年年初&/b&甲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上的“未分配利润”也为700万元。现在问题来了,就“乙公司分派现金股利”这一事件来说,20x0年年底,我们的合并工作底稿上甲公司应该确认利润为0(我前面已经说了,甲公司在合并工作底稿上“借:投资收益 700”就抵消了甲个别财务报表上的“贷:投资收益 700”啦)。 而我们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原则是要&b&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b&,然后该调的调,不该调的就保留个别财务报表上的数字。那么好了,20x1年我们编制合并工作底稿的时候,甲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就是700万,该不该调呢?当然要啊!如果不调整的话,今年年初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就和去年年末的“未分配利润”不同了,当然不行!为了使它们相同,我们就应该要调整20x1年年初未分配利润啦!于是有:&/p&&p&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700&/p&&p&贷:长期股权投资 700&/p&&p&&b&【延伸(很重要!)】乙公司20x1年分配的现金股利为2000万,20x2年乙公司分配的现金股利为4000万。(20x0的情况跟上面例子一样)&/b&&/p&&p&&i&&b&20x1年的会计分录为&/b&&/i&:&/p&&p&1)调整以前年度分派现金股利:&/p&&p&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1000*70%)&/p&&p&
贷:长期股权投资 700&/p&&p&2)调整本年分派现金股利:&/p&&p&借:投资收益 1400 &br&(2000*70%)&/p&&p& 贷:长期股权投资 1400&/p&&p&&i&&b&20x2年的会计分录为&/b&&/i&:&/p&&p&1)
调整以前年度分派现金股利:&/p&&p&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2100 (700+1400)&/p&&p& 贷:长期股权投资 2100&/p&&p&2)
调整本年分派现金股利:&/p&&p&借:投资收益 2800 (4000*70%)&/p&&p&贷:长期股权投资 2800
&/p&&p&&b&【这一段很重要!!!】&/b& 嘿嘿,通过我前面的讲解,20x1年的分录相信你们能够轻松看懂。20x2年的分录,估计你们会在“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2100”那里有点困惑。肯定有人会认为20x2年应该调整的年初未分配利润是1400。可是亲爱的你知道吗,&b&我们的合并财务报表是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个别财务报表是按成本法核算的&/b&(每一年都是按成本法核算的哦),但我们的&b&合并&/b&财务报表要求用&b&权益法&/b&核算,所以在编制第n年的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要先调整第1年至第n-1年的&b&&i&&u&累计&/u&&/i&&/b&“未分配利润”,&b&&i&&u&累计&/u&&/i&&/b&“其他综合收益”,&i&&b&&u&累计&/u&&/b&&/i&“资本公积”……。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第n年需要调整的年初未分配利润=第n-1年调整的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第n-1年当年调整的“投资收益”(&b&在调整的时候要细心,注意它们是否同为借方或同为贷方,如果是一借一贷,就是相减,而不是相加哈&/b&)&/p&&p&类似的针对以前年度的调整还有如下一些,不管形式怎么变,它们的原理都是一样的!&/p&&p&(3)调整以前年度其他综合收益变动(假定其他综合收益增加,如果减少就做相反分录)&/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贷:其他综合收益——年初&/p&&p&(注意了,其他综合收益属于权益类的科目,不影响损益,不在利润表中反映,因此我们不能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p&&p&(4)调整子公司以前年度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以及利润分配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假定所有者权益增加)&/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贷:资本公积——年初&/p&&p&每一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调整完以前年度的&b&&i&&u&累计&/u&&/i&&/b&“未分配利润”、&b&&i&&u&累计&/u&&/i&&/b&“其他综合收益”、&b&&i&&u&累计&/u&&/i&&/b&“资本公积”之后,就要调整本年度的“投资收益”、“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啦……又回到了我在2.1里面讲的(将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自己返回去看吧。嘻~&/p&&p&【总结】我总结一下哈,在连续编报的时候,为什么要调整以前年度的损益、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p&&p&理由如下:&b&我们的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而个别财务报表是采用“成本法”核算,合并财务报表却要求采用“权益法”核算&/b&(这句话我重复N遍了吧,理由我也在最前面已经讲了),&i&&u&为了保持合并报表的连续(即:第N年年末的数字和第N+1年年初的数字一致&/u&&/i&),我们在连续编报的时候当然要调整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简单来说就是,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时候,先要将&b&&i&&u&以前年度&/u&&/i&&/b&采用成本法核算的结果全部调整为权益法(记住我前面强调过的“累计”),然后再将&b&&i&&u&本年&/u&&/i&&/b&成本法核算结果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结果。&/p&&p&&b&3、 合并抵消处理 &/b&&/p&&p&为什么会有合并抵消这一步?原因就在于你前面将成本法调成权益法了,就会重复计算一些“投资收益”、“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 我&i&【举个栗子】&/i&:甲公司持有乙公司70%的股权,20x7年乙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1000万元,甲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2000万元。&/p&&p&Ok,按照我们之前所说的,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我们先要将甲公司的成本法核算改成权益法核算。于是有:&/p&&p&借:长期股权投资 700 (1000*70%)&/p&&p&贷:投资收益 &br&700&/p&&p&而“投资收益”增加是会引起利润增加的,因此甲公司的利润会调增700,变成了2700。但是我们要编制的是&b&合并&/b&财务报表啊,所谓的合并财务报表就是要站在整体的角度看问题,即母、子公司一致对外。【就好比在一个家庭中,老婆今年赚了30万,老公今年赚了40万。同时,老公又从赚的40万中拿出来5万给老婆。如果你问这对夫妇今年总共赚了多少钱,我想着小俩口肯定会回答:“总共赚了70万”。嘿嘿,表面上看,老婆好像是赚了“35万”哈,但是其中有5万是老公给的啊,&b&赚了自己人的钱可不能说赚了哈&/b&。所以老婆今年赚的是30万,老公赚的是40万,总共70万。或者我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今年老婆在家里做全职太太,没有出去工作,没有任何收入。老公今年在外面赚了40万,并且把40万全部上交给老婆了。(宠媳妇啊)。问:这对夫妇今年一共赚了多少钱?当然是40万啊。如果你说80万的话就真诡异了。因为之前老婆口袋里是空的,老公把40万交给老婆,其实只是相当于把40万换一个口袋装嘛,但两个口袋(夫妻俩)的总金额还是40万嘛。总结一下就是,在一个家庭中,夫妇俩是一个整体,赚了自己人的钱不算赚,无论是老公把自己赚的钱给老婆,还是老婆把自己的钱给老公,其实都只是完成了一次资金的&b&&i&&u&“二次分配”,并不会改变总金额&/u&&/i&&/b&。(毕竟你把40万无论怎么分,总金额仍旧是40万嘛)】&b&合并财务报表也是这个道理啊&/b&。在我们刚才讲的那个栗子中,乙公司在20x7年实现的净利润为1000万,甲公司经过调整后净利润增加了700万(变成了2700万)。但是,这700万是自己人的钱哦。我前面已经说过了,赚了自己人的钱不算赚钱哈。我们要站在整体层面来看,整体一共从外部赚了(00)万,其中乙公司的1000万中有700万归属甲公司&i&&u&(二次分配的结果,不影响总金额)&/u&&/i&。就酱紫~所以,&b&20x7年合并报表上的净利润=甲调整前的净利润2000万+乙实现的1000万净利润。&/b&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将甲调增的700万利润冲掉(我在第2部分的开头已经讲过这点了)。&/p&&p&在合并抵消处理这一块,我们需要做两笔分录。&/p&&p&1)
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消&/p&&p&借:股本(实收资本)&/p&&p&
资本公积&/p&&p&
其他综合收益&/p&&p&
盈余公积&/p&&p&
未分配利润&/p&&p&贷:长期股权投资(母公司)&/p&&p&
少数股东权益(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持股比例)&/p&&p&看到这笔分录,你们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这篇文章最开头的地方我就写了这笔分录。这两笔分录的含义都是一样的,就是想告诉报表的使用者们: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都到哪儿去了(一部分归属于甲公司,另一部分归属于乙公司的少数股东)。它们的区别在于:个别会计科目所对应的数字可能不一样。因为乙公司若是新增了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就会产生一个“&b&二次分配&/b&”,从而影响到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因为我们把长期股权投资从成本法调成权益法了嘛)、少数股东权益。&/p&&p&2)
母公司对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消&/p&&p&借:投资收益&/p&&p&
少数股东损益&/p&&p&
年初未分配利润&/p&&p&
贷:提取盈余公积&/p&&p&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p&&p&
年末未分配利润&/p&&p&我在讲第三部分(合并抵消处理)最开头的那个例子中说到过这一点,不记得的可以返回去看。最开始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调整成权益法是为了更加清晰的反应母、子公司之间的联系。但是,我们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是要反映母、子公司作为一个&b&合并整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b&……而我在前面也提到过“二次分配”这个概念(不记得了就返回去看),二次分配不会影响整体金额,它影响的是个体的金额。就好比我们可以把100分成20,40,40;也可以将它分成30,20,50……不管怎么分,这些数字加起来都等于100。&i&&u&因此,要编制合并报表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就要冲掉母公司那些因为子公司&b&“二次分配&/b&”而调增或调减的科目。&/u&&/i&于是就有了上面那笔分录。&/p&&p&&br&&/p&&p&&u&&i&可能你还有一点疑惑,为什么会有“年初未分配利润”、“年末未分配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对所有者(股东)的分配”这些东东啊???&/i&&/u&&/p&&p&&br&&/p&&p&你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好了——我们要冲掉甲公司按权益法重新确认的“投资收益”对不对,我假设在原来确认的时候“投资收益”在贷方哈(仅仅是假设一下而已,其实也可以假设它在借方的,在借方就说明乙公司发生了亏损嘛),那冲销的时候是不是要“借:投资收益”呢?当然啦!ok,go on...第二个问题——&i&&u&&b&甲公司调整为权益法核算后确认的“投资收益”其实是乙公司所实现的净利润的一部分&/b&&/u&&/i&,理解这点吗?很简单的,我举个栗子好了——假设甲公司持有乙公司70%的股份,乙公司今年实现净利润1000万。如果将甲公司由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我们会做这样一笔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700。你看,甲公司确认的700万投资收益不就是乙公司1000万净利润的一部分嘛。同理,&b&&u&&i&少数股东损益也是乙公司今年实现的净利润的一部分&/i&&/u&&/b&。那么,&u&借方的“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损益”=乙公司今年实现的净利润&/u&(不管乙公司今年有没有分配股利、有没有计提盈余公积,这个式子是永恒成立的,毕竟是权益法核算嘛)。那借方还有一个“年初未分配利润”是什么意思(注意,这个年初未分配利润是乙公司的哈)?理解这一点,就要和贷方科目结合起来看了。首先,借方的投资收益(甲公司享有的)+少数股东损益+年初未分配利润(乙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乙公司)+乙公司今年实现的净利润,那这两个“利润”相加是要干嘛呢?这似乎是默认乙公司将今年实现的净利润也转入了“未分配利润”当中——一个“年初未分配利润”加上今年新转入的“未分配利润”,那不就是年末的未分配利润吗?嘿嘿,如果乙公司不要计提盈余公积、不要向股东分配股利,那它就是相等的。&u&&i&&b&可是&/b&&/i&&/u&,乙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今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有一部分转入了盈余公积,还有一部分用来给股东分配了股利,剩下的才是“年末未分配利润(乙公司的)”哈。所以就会有【借:投资收益
少数股东损益 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提取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的分配 年末未分配利润】。其实你也可以这样想,借方是乙公司所实现净利润的一种表示方式,贷方是另一种表示方式(&u&&i&借方和贷方代表了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乙公司实现的利润&/i&&/u&)&/p&&p&&br&&/p&&p&&br&&/p&&p&【总结】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b&&i&&u&如果是投资当年&/u&&/i&&/b&:1)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同时,在合并财务报表上,对被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于合并方的部分,应自合并方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转入留存收益(借:资本公积 贷: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2)合并抵消处理:分为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消&母公司对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消。&b&&i&&u&如果是连续编报&/u&&/i&&/b&,则要先调整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其实就是先将以前年度由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调整为由权益法核算的结果),接着再继续上述的1)&2)。&/p&&p&我在这里只讲了&b&&i&同一控制下&/i&&/b&的企业合并该如何处理,我想先看看你们的反映如何,如果反映不错,那我下次就再讲讲&b&&i&非同一控制下&/i&&/b&的企业合并,还有内部交易的合并处理……(其实只要你把我讲的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处理弄懂了,后面就大同小异啦,学起来会很快的)&br&合并报表这一章节看不明白就多看几遍吧,再多做做题目,一定能学好的。祝好!&/p&&p&To be continued…&/p&&p&我的其他文章:&/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怎么破?&/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注会中的所得税究竟该如何理解?&/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理解反向购买?&/a&&/p&&p&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哦,在微信搜索haowa9或者扫描下方的二维码:&/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8d3b180d6f2e097df5d2a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10& data-rawheight=&40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0&&&/figure&
企业合并这一章综合性非常强,困扰了很多人。我不希望你们靠死记硬背把那些知识点记住,我希望你们能够真正理解。因为,死记硬背是痛苦的,理解是快乐的。我希望你们能学得快乐,同时也提高学习能力。接下来的这篇文章我写的很详细,基本上你那些困惑我都想…
&p&企业合并这一章综合性非常强,困扰了很多人。我不希望你们靠死记硬背把那些知识点记住,我希望你们能够真正理解。因为,死记硬背是痛苦的,理解是快乐的。我希望你们能学得快乐,同时也提高学习能力。&/p&&p&接下来的这篇文章我写的很详细,基本上你那些困惑我都想到了,希望能够帮到你。&/p&&p&&b&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b&&/p&&p&&b&1、 合并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b&&/p&&p&在甲公司取得乙公司的控制权之后,合并报表上会有一笔这样的分录:&/p&&p&借:股本&/p&&p&资本公积&/p&&p&盈余公积&/p&&p&未分配利润&/p&&p& 贷:长期股权投资&/p&&p&
少数股东权益&/p&&p&&br&&/p&&p&其中,借方代表乙公司的股东权益,贷方的“长期股权投资”代表甲公司在合并日所取得的被合并方(乙公司)所有者权益&b&账面价值&/b&的份额。少数股东权益=乙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少数股东的股权比例。&b&为什么要做这样一笔分录呢?——&/b&&i&&b&&u&因为站在集体的角度来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属于“内部投资”,要抵消掉&/u&&/b&。&/i&还是不懂吗?ok,是这样的,在合并日甲公司取得乙公司的控制权之后,甲公司会在个别财务报表上做一笔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 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借方和贷方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i&&u&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长期股权投资”实质上代表了甲公司(投资方)享有的乙公司(被投资方)一部分所有者权益&/u&。&/i&因此,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若把甲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同时登记入账的话,你会发现什么?——你会发现“长期股权投资”这个科目实际上被加了两次。一次是直接以“长期股权投资”这个科目自身来体现,还有一次是隐含在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里。因此,我们要把它抵消掉。&/p&&p&啊啊啊,好复杂,我是傻白甜,已懵逼,怎么办?ok,我还是会给你一个解决方案。你就这样想好了:&/p&&p&&i&&u&这笔分录其实可以告诉合并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都到哪儿去了→一部分由甲公司享有,一部分由乙公司的少数股东享有。(如果你觉得我前面讲的太复杂,那你就先这样记吧。说不定等你哪天开窍了就能理解我前面所说的了)&/u&&/i&&/p&&p&&br&&/p&&p&注意:&/p&&p&&b&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不产生新的商誉。&/b&这点其实很好理解。举个例子吧,假设A公司持有甲公司80%的股权,持有乙公司70%的股权。后来,甲公司从A公司手中购买了65%的乙公司的股权。ok,我们这时候站在A公司的角度来看,A控制了甲,甲控制了乙,这就意味着A也间接地控制了乙嘛。那么,在“甲合并乙”这个事件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对于A来说,它的控制权其实没有发生变化,因为它仍旧控制了甲和乙。那么A这个大boss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会调整商誉吗?当然不会啊。因为只有控制权发生了改变才会引起商誉的变化。&/p&&p&2)&b&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按一体化存续原则,在合并财务报表上,对被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于合并方的部分,应自合并方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转入留存收益。&/b&&/p&&p&因此,就需要在上述分录的基础上再加一笔分录。&/p&&p&借:资本公积&/p&&p&贷:盈余公积&/p&&p&&br&未分配利润&/p&&p&为什么要加这样一笔分录呢?就让资本公积留在合并方不好吗?嘿嘿,从理论上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啊。但为什么还要这样转一下呢?为了&b&粉饰报表&/b&啊。你想啊,我现在把一部分资本公积转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后,虽然对整体的所有者权益没有影响(毕竟是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内部结转嘛),但是我们都喜欢看“利润”增加,人们总有一种心理,利润增加才是王道,其余的爱怎样怎样吧。ok,你想看利润增加,我就满足你不就好了嘛,嘻~&/p&&p&&b&2、合并日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b&(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的结果)&/p&&p&&b&插播(基础好的和不好的都看看吧,会有收获的):&/b&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把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有一个好处就是更加清晰地反映子公司损益变动(或者所有者权益变动)对母公司的影响(&b&但是,很遗憾,你调整得再好,最后在合并报表上还是会被抵消掉。别急,后面我会说)&/b&。我们知道,如果甲公司能够对乙公司实施&b&控制&/b&,则甲对乙的长期股权投资应该采用&b&成本法&/b&核算。成本法核算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被投资单位的利润变动、其他综合收益变动…都不做反映。简单来讲就是说,不论你怎么变,作为控制方的我,岿然不动。只有在出售或转让长期股权投资的时候,才会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但是,也有&b&例外情况&/b&。第一个是,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的时候,控制方会做一笔分录(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第二个是,计提减值准备的时候会做一笔分录(借:资产减值损失&br&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p&&p&而权益法核算呢?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方会对被投资方的利润变动、其他综合收益变动、宣告发放现金股利……一一作出反映。&/p&&p&那么将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核算就是要:&b&1)把成本法没有做的那些分录都按权益法的要求补上。2)把成本法已经做过的分录调整为权益法的格式。&/b&举个栗子,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的时候,在成本法下,我们做的分录是(借:应收股利&br&贷:投资收益);而权益法下,我们做的分录是(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那么,对于“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这一事件来说,要把成本法下做的分录调整为权益法下做的分录,该怎么操作呢?so easy!直接(借:投资收益&br&贷:长期股权投资)就ok啦。我bb了这么多,你应该懂了吧。嘻~&/p&&p&2.1)现在我们要开始&b&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的结果&/b&啦。&/p&&p&(1)调整被投资单位盈利&/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投资收益&/p&&p&(如果被投资单位发生了亏损的话,就做相反分录)&/p&&p&(2)调整被投资单位分派现金股利 (这一点我在“插播”里面说了的)&/p&&p&借:投资收益&/p&&p&
贷:长期股权投资&/p&&p&(3)调整子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变动(假定其他综合收益增加,如果减少的话就做相反分录呗)&/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其他综合收益&/p&&p&(4)调整子公司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以及利润分配以为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假定所有者权益增加,要是减少就做相反分录)&/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资本公积——本年&/p&&p&(上面这些应该都很好理解哈,&b&如果是投资的当年&/b&,就这样编报)&/p&&p&2.2)下面,就是&b&重难点&/b&了——&b&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b&,即投资的第二年,第三年…第N年,该怎么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很多初学者都会被“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这块石头绊倒,学了半天还是一脸懵逼。“咦,为什么在这里要调增期初未分配利润,那里又要调减?”“做了这么多分录了,期初未分配利润应该已经调整完了吧,咦,怎么还有一笔分录?”“哎呀,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好难啊!!!想死。。。” 少年,你的困惑我都理解,很多我都经历过。现在我试着来理清你的那团麻。&/p&&p&&b&插播(如果你在合并报表这一章很懵逼,一定要看看这段插播,很重要!!!)&/b&:&/p&&p&a)编制合并报表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我们&b&无论编制哪一年的合并财务报表,都是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而不是以上一年的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b&(这是第一点,你一定要记牢啦)这时候你心里可能又会跳出一个疑问——为什么要这样编报呢?其实这个问题你知不知道无所谓,但是为了不让这个小疑问在你心里停留太久,进而妨碍你学习的进度,我还是选择给你一个理由。呵呵哒,因为这样编报更能体现个别报表与整体报表之间的联系啊。如果是以上年的财务报表为基础进行编报,久而久之我们看到的只是空洞的数字,却不记得合并报表与个别报表之间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了。&/p&&p&b)第二点,讲一点基础知识。损益类账户(成本、费用、投资收益…)都是暂时性账户(temporary accounts),这些账户如果在年度终了时有余额的话,都要结转到永久性账户(permanent accounts),结转完了之后,损益类账户(暂时性账户)就被清空啦,下一会计年度再重新开始。&b&利润表&/b&上的账户就都是暂时性账户,第n年的利润表和第n+1年的利润表没什么联系。永久性账户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b&永久性账户有一个特点,这些账户在第n年的年末余额=第(n+1)年的年初余额。&/b&&/p&&p&&i&【举个栗子】&/i&:假设乙公司在20x1年年初的未分配利润余额为2000万。20x1年实现的净利润为1000万,那么应该在年底的资产负债表日将这1000万净利润转入所有者权益类的账户(如: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假设把这1000万全部转入了未分配利润,那么20x1年年末的时候,乙公司“未分配利润”账户的余额为00万。Ok,那20x2年年初,乙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余额是多少啊?还是3000万呗。(我前面已经说过啦,“未分配利润”是权益类账户,同样它也是永久性账户,永久性账户有什么特点?上一年的年末余额=本年的年初余额)&/p&&p&具备以上两个意识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我们现在就来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p&&p&&i&&b&(1)调整以前年度被投资单位的盈亏(若为亏损,则做相反分录)&/b&&/i&&/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p&&p&为什么要这样调整?别急,我解释给你听。前面我在“插播”里已经说过,第n年的合并财务报表是以第n年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而不是以第(n-1)年的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明白?但是呢,我们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甲公司(控制方)在个别财务报表上是以成本法核算的,而我们的合并报表却要求它按权益法核算,你不调整一下甲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能行吗?&/p&&p&&i&【举个栗子】&b&(这个例子我解释得很详细,务必认真看)&/b&&/i&甲公司(控制方)持有乙公司(被投资单位)70%的股权。甲公司在20x0年实现的净利润为3000万元,乙公司在20x0年实现的净利润为1000万元(为了便于后面的理解,我假设甲、乙两个公司都是20x0年成立)。大家要注意一点的是,甲公司在20x0年实现的3000万净利润中,并没有包括甲对乙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的收益,因为甲是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于是在编制20x0年的合并财务报表时,我们怎么做呢?当然先要把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啊。&/p&&p&借:长期股权投资 700 (1000*70%)&/p&&p&
贷:投资收益 &br&700
&/p&&p&这笔分录会记在“合并工作底稿”上,它会影响合并财务报表,但不会影响个别财务报表。就是说,甲的个别财务报表上原来是3000万的利润,那就仍然是3000万的利润,而不会变成3700。在20x0年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的净利润就会被调成3700,并在年度终了时转入合并报表上的&i&“未分配利润&/i&”&/p&&p&Ok,go on.假设甲公司在20x1年实现的净利润为4000万元,乙公司在20x1年实现的净利润为2000万元。这时候该怎么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呢?&/p&&p&根据我们前面所说的,20x1的合并财务报表(包括合并利润表、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股东权益表)应该以20x1年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啊。&/p&&p&可是,你知道吗,20x0年甲公司的3000万利润(暂时性账户)在20x0年年度终了时会被转入所有者权益科目(永久性账户),即“未分配利润”当中。那么,在甲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上,20x1年年初的“未分配利润”余额就为3000万元。但是在20x0年年末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调整后的“未分配利润”为3700啊,那今年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应该也是3700才对啊(保持上年年末和今年年初的一致性嘛)。然而,由&i&“&b&每年的合并财务报表应该以个别财务报表为依据编制”&/b&&/i&这一原则,我们知道,在20x1年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为3000,但为了保持跟20x0年年末&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的“未分配利润”3700一致,那我们应该调增20x1年甲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即从3000调到3700)。于是,就有了这笔分录:&/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p&&p&通过这个例子,你们就会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在连续编制财务报表的时候,为什么非要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了(&b&&i&1、因为合并财务报表是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 2、个别财务报表是按成本法核算,而合并财务报表是按权益法核算&/i&&/b&)。如果你觉得学习合并财务报表好难,应该就是这里没弄懂吧。难的地方看三遍吧。嘻~&/p&&p&当然啦,在连续编报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调整以前年度被投资单位盈亏,我们还要调整以前年度的其他项目。&/p&&p&&i&&b&(2)调整被投资单位以前年度分派现金股利&/b&&/i&&/p&&p&借:年初未分配利润&/p&&p& 贷:长期股权投资&/p&&p&&br&为什么要这样调整呢?&b&&i&【举个栗子】&/i&甲公司持有乙公司70%的股权,乙公司20x0年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为1000万。&/b&&/p&&p&&br&Ok,在这个栗子中,甲公司在个别财务报表上采用成本法来处理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则20x0年甲公司会针对“乙公司分派1000万现金股利”这一事件做如下分录:&/p&&p&借:应收股利 &br&700
(1000*70%)&/p&&p&&br&贷:投资收益 700&/p&&p& 但是我们知道啊,20x0年年末,在&b&合并工作底稿&/b&上,我们会将甲公司的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于是我们会做这样一笔分录:&/p&&p&借:投资收益 700&/p&&p&
贷:长期股权投资 700&/p&&p&这就意味着于我们在&b&合并工作底稿&/b&上将甲公司原先在个别报表上确定的700万的投资收益冲掉了。如果单就“分配现金股利”这个事件来说,20x0年甲的个别财务报表就会比合并工作底稿上多出700万的利润。然后,&b&20x0年年底&/b&甲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上的这700万利润就会被转入“未分配利润”(永久性账户)。于是,&b&20x1年年初&/b&甲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上的“未分配利润”也为700万元。现在问题来了,就“乙公司分派现金股利”这一事件来说,20x0年年底,我们的合并工作底稿上甲公司应该确认利润为0(我前面已经说了,甲公司在合并工作底稿上“借:投资收益 700”就抵消了甲个别财务报表上的“贷:投资收益 700”啦)。 而我们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原则是要&b&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b&,然后该调的调,不该调的就保留个别财务报表上的数字。那么好了,20x1年我们编制合并工作底稿的时候,甲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就是700万,该不该调呢?当然要啊!如果不调整的话,今年年初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就和去年年末的“未分配利润”不同了,当然不行!为了使它们相同,我们就应该要调整20x1年年初未分配利润啦!于是有:&/p&&p&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700&/p&&p& 贷:长期股权投资 700&/p&&p&&b&【延伸(很重要!)】乙公司20x1年分配的现金股利为2000万,20x2年乙公司分配的现金股利为4000万。(20x0的情况跟上面例子一样)&/b&&/p&&p&&i&&b&20x1年的会计分录为&/b&&/i&:&/p&&p&1)调整以前年度分派现金股利:&/p&&p&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1000*70%)&/p&&p&
贷:长期股权投资 700&/p&&p&2)调整本年分派现金股利:&/p&&p&
借:投资收益 1400 &br&(2000*70%)&/p&&p&
贷:长期股权投资 1400&/p&&p&&i&&b&20x2年的会计分录为&/b&&/i&:&/p&&p&1)
调整以前年度分派现金股利:&/p&&p&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2100 (700+1400)&/p&&p&
贷:长期股权投资 2100&/p&&p&2)
调整本年分派现金股利:&/p&&p&借:投资收益 2800 (4000*70%)&/p&&p&&br&贷:长期股权投资 2800
&/p&&p&&b&【这一段很重要!!!】&/b& 嘿嘿,通过我前面的讲解,20x1年的分录相信你们能够轻松看懂。20x2年的分录,估计你们会在“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2100”那里有点困惑。肯定有人会认为20x2年应该调整的年初未分配利润是1400。可是亲爱的你知道吗,&b&我们的合并财务报表是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个别财务报表是按成本法核算的&/b&(每一年都是按成本法核算的哦),但我们的&b&合并&/b&财务报表要求用&b&权益法&/b&核算,所以在编制第n年的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要先调整第1年至第n-1年的&b&&i&&u&累计&/u&&/i&&/b&“未分配利润”,&b&&i&&u&累计&/u&&/i&&/b&“其他综合收益”,&i&&b&&u&累计&/u&&/b&&/i&“资本公积”……。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第n年需要调整的年初未分配利润=第n-1年调整的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第n-1年当年调整的“投资收益”(&b&在调整的时候要细心,注意它们是否同为借方或同为贷方,如果是一借一贷,就是相减,而不是相加哈&/b&)&/p&&p&类似的针对以前年度的调整还有如下一些,不管形式怎么变,它们的原理都是一样的!&/p&&p&(3)调整以前年度其他综合收益变动(假定其他综合收益增加,如果减少就做相反分录)&/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其他综合收益——年初&/p&&p&(注意了,其他综合收益属于权益类的科目,不影响损益,不在利润表中反映,因此我们不能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p&&p&(4)调整子公司以前年度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以及利润分配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假定所有者权益增加)&/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资本公积——年初&/p&&p&
每一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调整完以前年度的&b&&i&&u&累计&/u&&/i&&/b&“未分配利润”、&b&&i&&u&累计&/u&&/i&&/b&“其他综合收益”、&b&&i&&u&累计&/u&&/i&&/b&“资本公积”之后,就要调整本年度的“投资收益”、“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啦……又回到了我在2.1里面讲的(将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自己返回去看吧。嘻~&/p&&p&【总结】我总结一下哈,在连续编报的时候,为什么要调整以前年度的损益、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p&&p&理由如下:&b&我们的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而个别财务报表是采用“成本法”核算,合并财务报表却要求采用“权益法”核算&/b&(这句话我重复N遍了吧,理由我也在最前面已经讲了),&i&&u&为了保持合并报表的连续(即:第N年年末的数字和第N+1年年初的数字一致&/u&&/i&),我们在连续编报的时候当然要调整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简单来说就是,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时候,先要将&b&&i&&u&以前年度&/u&&/i&&/b&采用成本法核算的结果全部调整为权益法(记住我前面强调过的“累计”),然后再将&b&&i&&u&本年&/u&&/i&&/b&成本法核算结果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结果。&/p&&p&&b&3、 合并抵消处理 &/b&&/p&&p&为什么会有合并抵消这一步?原因就在于你前面将成本法调成权益法了,就会重复计算一些“投资收益”、“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 我&i&【举个栗子】&/i&:甲公司持有乙公司70%的股权,20x7年乙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1000万元,甲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2000万元。&/p&&p&Ok,按照我们之前所说的,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我们先要将甲公司的成本法核算改成权益法核算。于是有:&/p&&p&借:长期股权投资 700 (1000*70%)&/p&&p&
贷:投资收益 &br&700&/p&&p&而“投资收益”增加是会引起利润增加的,因此甲公司的利润会调增700,变成了2700。但是我们要编制的是&b&合并&/b&财务报表啊,所谓的合并财务报表就是要站在整体的角度看问题,即母、子公司一致对外。【就好比在一个家庭中,老婆今年赚了30万,老公今年赚了40万。同时,老公又从赚的40万中拿出来5万给老婆。如果你问这对夫妇今年总共赚了多少钱,我想着小俩口肯定会回答:“总共赚了70万”。嘿嘿,表面上看,老婆好像是赚了“35万”哈,但是其中有5万是老公给的啊,&b&赚了自己人的钱可不能说赚了哈&/b&。所以老婆今年赚的是30万,老公赚的是40万,总共70万。或者我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今年老婆在家里做全职太太,没有出去工作,没有任何收入。老公今年在外面赚了40万,并且把40万全部上交给老婆了。(宠媳妇啊)。问:这对夫妇今年一共赚了多少钱?当然是40万啊。如果你说80万的话就真诡异了。因为之前老婆口袋里是空的,老公把40万交给老婆,其实只是相当于把40万换一个口袋装嘛,但两个口袋(夫妻俩)的总金额还是40万嘛。总结一下就是,在一个家庭中,夫妇俩是一个整体,赚了自己人的钱不算赚,无论是老公把自己赚的钱给老婆,还是老婆把自己的钱给老公,其实都是完成了一次金钱的&b&&i&&u&“二次分配”,不会改变总金额&/u&&/i&&/b&。(毕竟你把40万无论怎么分,总金额仍旧是40万嘛)】&b&合并财务报表也是这个道理啊&/b&。在我们刚才讲的那个栗子中,乙公司在20x7年实现的净利润为1000万,甲公司经过调整后净利润增加了700万(变成了2700万)。但是,这700万是自己人的钱哦。我前面已经说过了,赚了自己人的钱不算赚钱哈。我们要站在整体层面来看,整体一共从外部赚了(00)万,其中乙公司的1000万中有700万归属甲公司&i&&u&(二次分配的结果,不影响总金额)&/u&&/i&。就酱紫~所以,&b&20x7年合并报表上的净利润=甲调整前的净利润2000万+乙实现的1000万净利润。&/b&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将甲调增的700万利润冲掉(我在第2部分的开头已经讲过这点了)。&/p&&p&
在合并抵消处理这一块,我们需要做两笔分录。&/p&&p&1)
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消&/p&&p&借:股本(实收资本)&/p&&p&
资本公积&/p&&p&
其他综合收益&/p&&p&
盈余公积&/p&&p&
未分配利润&/p&&p&贷:长期股权投资(母公司)&/p&&p&
少数股东权益(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持股比例)&/p&&p&
看到这笔分录,你们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这篇文章最开头的地方我就写了这笔分录。这两笔分录的含义都是一样的,就是想告诉报表的使用者们: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都到哪儿去了(一部分归属于甲公司,另一部分归属于乙公司的少数股东)。它们的区别在于:个别会计科目所对应的数字可能不一样。因为乙公司若是新增了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就会产生一个“&b&二次分配&/b&”,从而影响到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因为我们把长期股权投资从成本法调成权益法了嘛)、少数股东权益。&/p&&p&2)
母公司对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消&/p&&p&借:投资收益&/p&&p&
少数股东损益&/p&&p&
年初未分配利润&/p&&p&
贷:提取盈余公积&/p&&p&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p&&p&
年末未分配利润&/p&&p&
我在讲第三部分(合并抵消处理)最开头的那个例子中说到过这一点,不记得的可以返回去看。最开始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调整成权益法是为了更加清晰的反应母、子公司之间的联系。但是,我们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是要反映母、子公司作为一个&b&合并整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b&……而我在前面也提到过“二次分配”这个概念(不记得了就返回去看),二次分配不会影响整体金额,它影响的是个体的金额。就好比我们可以把100分成20,40,40;也可以将它分成30,20,50……不管怎么分,这些数字加起来都等于100。&i&&u&因此,要编制合并报表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就要冲掉母公司那些因为子公司&b&“二次分配&/b&”而调增或调减的科目。&/u&&/i&于是就有了上面那笔分录。&/p&&p&&br&&/p&&p&&u&&i&可能你还有一点疑惑,为什么会有“年初未分配利润”、“年末未分配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对所有者(股东)的分配”这些东东啊???&/i&&/u&&/p&&p&&br&&/p&&p&你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好了——我们要冲掉甲公司按权益法重新确认的“投资收益”对不对,我假设在原来确认的时候“投资收益”在贷方哈(仅仅是假设一下而已,其实也可以假设它在借方的,在借方就说明乙公司发生了亏损嘛),那冲销的时候是不是要“借:投资收益”呢?当然啦!ok,go on...第二个问题——&i&&u&&b&甲公司调整为权益法核算后确认的“投资收益”其实是乙公司所实现的净利润的一部分&/b&&/u&&/i&,理解这点吗?很简单的,我举个栗子好了——假设甲公司持有乙公司70%的股份,乙公司今年实现净利润1000万。如果将甲公司由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我们会做这样一笔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700。你看,甲公司确认的700万投资收益不就是乙公司1000万净利润的一部分嘛。同理,&u&&i&&b&少数股东损益也是乙公司今年实现的净利润的一部分&/b&&/i&&/u&。那么,&u&&i&借方的“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损益”=乙公司今年实现的净利润&/i&&/u&(不管乙公司今年有没有分配股利、有没有计提盈余公积,这个式子是永恒成立的,毕竟是权益法核算嘛)。那借方还有一个“年初未分配利润”是什么意思(注意,这个年初未分配利润是乙公司的哈)?理解这一点,就要和贷方科目结合起来看了。首先,借方的投资收益(甲公司享有的)+少数股东损益+年初未分配利润(乙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乙公司)+乙公司今年实现的净利润,那这两个“利润”相加是要干嘛呢?这似乎是默认乙公司将今年实现的净利润也转入了“未分配利润”当中——一个“年初未分配利润”加上今年新转入的“未分配利润”,那不就是年末的未分配利润吗?嘿嘿,如果乙公司不要计提盈余公积、不要向股东分配股利,那它就是相等的。&u&&i&&b&可是&/b&&/i&&/u&,乙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今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有一部分转入了盈余公积,还有一部分用来给股东分配了股利,剩下的才是“年末未分配利润(乙公司的)”哈。所以就会有【借:投资收益
少数股东损益 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提取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的分配 年末未分配利润】。其实你也可以这样想,借方是乙公司所实现净利润的一种表示方式,贷方是另一种表示方式(&i&&u&借方和贷方代表了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乙公司实现的利润&/u&&/i&)&/p&&p&&br&&/p&&p&【总结】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b&&i&&u&如果是投资当年&/u&&/i&&/b&:1)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同时,在合并财务报表上,对被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于合并方的部分,应自合并方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转入留存收益(借:资本公积 贷: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2)合并抵消处理:分为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消&母公司对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消。&b&&i&&u&如果是连续编报&/u&&/i&&/b&,则要先调整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其实就是先将以前年度由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调整为由权益法核算的结果),接着再继续上述的1)&2)。&/p&&p&
我在这里只讲了&b&&i&同一控制下&/i&&/b&的企业合并该如何处理,我想先看看你们的反映如何,如果反映不错,那我下次就再讲讲&b&&i&非同一控制下&/i&&/b&的企业合并,还有内部交易的合并处理……(其实只要你把我讲的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处理弄懂了,后面就大同小异啦,学起来会很快的)&br&合并报表这一章节看不明白就多看几遍吧,再多做做题目,一定能学好的。祝好!&/p&&p&
To be continued…&/p&&p&&b&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哦,在微信搜索haowa9或者扫描下方的二维码:&/b&&/p&&p&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OaXBQVjUzRXBjRGFyZGswOTM4aw== (二维码自动识别)&/p&
企业合并这一章综合性非常强,困扰了很多人。我不希望你们靠死记硬背把那些知识点记住,我希望你们能够真正理解。因为,死记硬背是痛苦的,理解是快乐的。我希望你们能学得快乐,同时也提高学习能力。接下来的这篇文章我写的很详细,基本上你那些困惑我都想…
&p&去年我写了合并财务报表的一个小白教程,很多朋友评论或私信我,说要我再写写所得税的教程,嘻嘻,那我就写写吧。(&b&注:本文专门针对CPA《会计》科目所得税章节的考试&/b&)&/p&&p&所谓的所得税嘛,就是针对个人或企业的所得征的税。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是又很有用。这句话里面有一个关键词——“所得”,ok,什么是所得?你真的掌握好了吗?未必吧。如果你真的能准确判断哪些是所得,你就不需要来看这篇文章了。所以,你发现没,在计算所得税的过程中,最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确认“应纳税所得额”。只要把这个确定好了,其余的就非常简单了。(注意了,大家审题的时候要看清楚了,“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哦,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p&&p&在CPA《会计》考试中,凡涉及所得税这一章内容的,总是喜欢考以下知识点:&b&计税基础、可抵扣暂时性差异(or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XX年度应纳税额、XX年度净利润&/b&。看到了吧,你所做的题目基本上就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在转。但这里面有一个“讨厌鬼”,那就是藏的非常深的&b&“其他综合收益”&/b&。什么意思?ok,举个栗子,有时候题目中问你“所得税费用”,你天真地就想到了“所得税费用=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题目中没有出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那么恭喜你,你很幸运。如果出现了“可供金融资产”,你就惨了。Why?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就是这道题的一个题眼,可供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会产生“其他综合收益”,相应地,在确认递延所得税的时候,我们要借或贷“其他综合收益”,而不是“所得税费用”。所以啊,上面那个公式就把你给麻痹了….所以要擦亮眼睛,认真审题。(注意哦,这一点经常考)&/p&&p&&b&【计税基础】&/b&&/p&&p&好了,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关键词——&i&计税基础&/i&,它主要包括资产的计税基础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先来说说资产的计税基础。我们CPA《会计》教材对它的定义是:&/p&&blockquote&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账面价值为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