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户部主事是几品的户部和今天的财政部相比有什么异同

六部(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的总称)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的总称
[liù bù]
(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的总称)
六部,从周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职务在时本为所分掌,魏晋以后,分曹治事,曹渐变为部,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的组成部分。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比附《》的,秦汉之大部并入。
六部明朝以前
是自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形成于东汉(时称);和形成于三国
三省六部制
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在尚书台设三公、、、、、曹等,为六部前身。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属。亦有六部,然名称因王朝而异。隋初六部名为、、、、都官及。
至唐代改度支为户部,改都官为,遂成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统于。
宋代因之。元代改统于。
六部明朝时期
明代废中书省,[1]
六部乃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各部置一人,总管本部政务,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为尚书之副。
五年(公元1372年)定六部具体职掌,并於岁终进行考绩,分其优劣,以行黜陟。六部官员相对稳定,不得轻易调动,凡有劳绩者,则在本部升用。自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罢后,[1]
即升六部品秩:为[2]
(建文中曾一度提为,永乐时复旧),侍郎正三品,[3]
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主事。
、侍郎都是堂官,由皇帝直接领导,其中尤为重要,因为官吏的除授都必须经过吏部。明朝的首任吏部尚书为,樊鲁璞、分任左、。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吏部分三个属部,即总部,司勋部,考功部;十三年(公元1380年),增司封。二十二年(公元1389 年)改总部为。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改定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个。[4]
每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
首任户部尚书为。、杭琪分任左、右侍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户部分设五科,即一科、二科、三科、四科、总科。每科设郎中、员外郎各2人,主事5人。十三年(公元1380年),分四个属部,即总部、、金部、。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改总部为,次年,又分四部为河南、北平、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十二部,每部仍分民、度、金、仓四科。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改十二部为十二清吏司,各设郎中1人,员外郎1人,主事2人。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改北平司为北京司。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废北京司,设云南、贵州、交阯三个清吏司,(公元1435年),罢交阯司,定为十。户部十三司,自明孝宗弘治以来,以公署不大,只留郎中1人治事。员外郎、主事只能在授官之日出席而已,实际都只挂名。郎中一人无法管事,只好委任基层吏胥,以致弊端百出。至万历时,任户部尚书,始令每司吏员尽入署治事,司中职业才得修举。户部另有一些直辖机构,如、印钞局、广盈库、军储仓等。
首任为,侍郎为世家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分四属部,即总部、、膳部、主客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定每属部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各1人。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改为仪制、祠祭、精膳、主客四个清吏司,另辖铸印局,局设大使1人,副使2人。
的首任尚书为,侍郎为。洪武六年,分三个属部,即总部、、职方部。洪武十三年再增,二十二年改总部为司马部。二十九年改为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司。每司设郎中、员外郎各1人,主事2人。另辖,大通关等机构,各设大使和副使。
的首任尚书为,侍郎为盛元辅、。明太祖即位初期,用法太严。周桢任时,始定律令,使吏士有法循守。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刑部分为四个属部,即总部、、都官部、。八年(公元1375年),增设四科,分属于四部。部设郎中、员外郎各1人。总部、比部主事各4人,都官、司门主事各2人。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改总部为宪部,二十三年,分四部为河南、北平、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十二部。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改为十二清吏司,设郎中、员外郎各1 人,主事2人,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除北平司,增置云南、贵州、交阯三司。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革交阯司,遂定为十三个清吏司。
工部的首任为,侍郎为和。洪武六年,分四个属部,即总部、、水部、屯田部。八年增立四科。十三年,以屯田部为屯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营部。二十九年,定为营缮、、都水、屯田四个清吏司。设郎中、员外郎、立事各1人,另辖、军器局等。
六部清朝时期
清代于五年(1631)仿明制设六部。初以(亲王、)分别总理各部部务;各设满洲、蒙古及汉承政、参政、启心郎、额哲库等官。顺治元年(1644),停贝勒总理部务;并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为主事;未改,至顺治十五年裁。
雍正元年(1723)以后常以大学士兼管各部,以下各官时有增减。据光绪朝《》及《》记载,清代各部职官设有﹕尚书()、左右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堂主事、司务、笔帖式、小京官等。六部职掌,明清略同,各部下辖诸司及官属,则有出入。
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吏部下设四司﹕明清为、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验封司掌封爵、世职、、、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之处分及议叙,办理、大计。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明十三司﹕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清增江南司,为十四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它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还设有掌管事务的及。隶于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及;掌库藏的户部;掌仓储及漕务的。类似现在的、、等部门。
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明职掌全国军卫、选授、简练之政令。清职掌全国籍及武职官员的机构。职掌内外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之典,乘载、邮传之制,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下设四司﹕,考核武职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承袭、封赠诸事,并管理土司;,掌全国及驿传等事;,掌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并管理关禁与海禁;,掌全国之兵籍、军器并考试之事。此外,清设,掌稽察武职官俸;,管理京师驿传事务;,掌递送文书。类似今天的国防部,中央军委及其各军事机关。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制”。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按省设司,明为十三司,名称与户部诸司同。清增加、奉天、江苏、安徽四司,为。清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职掌他省及衙门的部分文书收发和某些日常政务。此外,清设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处,掌核秋审、各案;减等处,掌汇核各省及现审各案之遇赦减等事;提牢厅,掌管狱卒,稽察南北所监狱的罪犯,发放囚衣、囚粮及药物等;,掌收放现审案内赃款及没收各对象,并保管本部现银及堂印;赎罚处,掌罚罪事;,掌修订法律。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明清工部下设﹕,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铸钱;,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掌陵寝修缮及核销费用,支领物料及部分税收。除四司外,清设有,掌制造皇帝车驾、册箱、宝箱、仪仗、祭器等;节慎库,掌收发经费款项;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数及稽核、供销京城各坛庙、宫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将户部改称,改称,工部与新设之商部合并为,原来的理藩院改称,改称,另增设民政部、邮传部。将原设之寺、光禄寺、并入,礼部内部机构中添设承政、参议二厅,仪制、太常、光禄三司及礼器库、礼学馆。至宣统三年(1911)四月,清政府成立责任。五月,责任内阁颁布,设立制诰、铨叙等局,遂撤。六月,将礼部改为,成为清政府专管朝廷坛庙、陵寝之礼乐及制造典守事宜,并掌修明礼乐、更定章制的机关。六部之制,遂告变革。
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改南京为。南京除了没有皇帝之外,其他各种官僚机构的设置完全和北京一样。南京所设立之六部称“”,虽同有一套,但多安置闲散退休或被排斥的官员,其职权远不如北京六部。所以,南京各官自成一种势力,与北京明争暗斗,两京官员迭为消长,操纵朝局。这是的一种奇特现象。
明代六部所属各清吏司之、、主事等司官,皆为实际任职之人,所以颇能上下其手,招降纳贿。
明代往往不拘定额,可以添差,故有道士而任,工头而任的现象。
《大明会典》卷二 官制一 国朝建官。初置中书省、设左右丞相等官。其属有四部、分治钱谷、礼仪、刑名、营造之务。洪武元年、始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秩正三品、设尚书侍郎等官、仍属中书省。十三年、革中书省、罢丞相。戒後世
《大明会典》卷十 勋级 资格
正二品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六部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袭封衍圣公 真人
《大明会典》卷十 勋级 资格 正三品 太子宾客 六部左右侍郎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 通政使司通政使 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顺天应天二府府尹 按察司按察使
《大明会典》卷二 吏部 尚书、左右侍郎、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其属初有四子部、曰总部、曰司封、曰司勋、曰考功。後改总部为选部。又改选部为文选、司封为验封、司勋为稽勋、考功仍旧。俱称清吏司。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当前位置:>>>>>
酥幽刮挥诙〕は缡逦髂显150米,东距公路150米处,是明朝户部尚书、荣禄大夫酥拥哪沟亍C魑渥诖透耸献逅氖雷婊Р酥幽褂酪蛔冢渲杏械窳目椋嗔阶穑砹阶穑怼⑹颉⑹⑴品弧⒐┳栏饕唬砹礁
  酥幽刮挥诙〕は缡逦髂显150米,东距公路150米处,是明朝户部尚书、荣禄大夫酥拥哪沟亍C魑渥诖透耸献逅氖雷婊Р酥幽褂酪蛔冢渲杏械窳目椋嗔阶穑砹阶穑怼⑹颉⑹⑴品弧⒐┳栏饕唬砹礁U庑┘牢锝晕喊子袷系裰贫桑窨淌志拢裉蛉弧20世纪60年代文物残遭破坏,1989年耸霞易灏巡斜嘶寺ィ笠迫斯籼迷耗凇1984年8月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ゴ迥诨褂忻鞒苫昙湎茏诨实畚衅涔ǎ卮挖椭疾罱ㄔ斓俗屐籼靡蛔缮惺榉钪悸首迦顺锝āC怕フ猩戏接锌赘偷摹斯籼谩必叶钜环健
初审编辑:责任编辑:魏鹏
本文相关新闻明朝官职等级
明朝官职等级
明朝(中央官员品级)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1)吏部(人事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正二品吏部尚书1名,正三品吏部左右侍郎2名   
&&&&(2)户部(财政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正二品户部尚书1名,正三品户部左右侍郎2名   
&&&&(3)礼部(礼仪部0&: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正二品礼部尚书1名,正三品礼部左右侍郎2名   
&&&&(4)兵部(国防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正二品兵部尚书1名,正三品兵部左右侍郎2名   
&&&&(5)刑部(司法部):管理天下刑名。  &&&&正二品刑部尚书1名,正三品刑部左右侍郎2名   
&&&&(6)工部(建设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正二品工部尚书1名,正三品工部左右侍郎2名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9、内阁  设内阁大学士,正五品,管理国家政事要务。一般大学士连任其他职务抬升品级。
明朝(地方官员品级)
1、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2、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明朝官职表&
1 皇宫辅臣&&1.1 宗人府&&1.2 三公&&1.3 三孤&&1.4 东宫辅臣&&1.5 詹事府&&1.6 太医院
2 中央政府&&2.1 中书省&&2.2 明朝内阁&&2.3 六部&&&&2.3.1 吏部&&&&2.3.2 户部&&&&2.3.3 礼部&&&&2.3.4 兵部&&&&2.3.5 刑部&&&&2.3.6 工部&&2.4 五寺&&&&2.4.1 大理寺&&&&2.4.2 太常寺&&&&2.4.3 光禄寺&&&&2.4.4 太仆寺&&&&2.4.5 鸿胪寺&&2.5 都察院&&2.6 通政司&&2.7 翰林院&&2.8 国子监&&2.9 六科&&2.10 钦天监&&2.11 上林苑监&&2.12 五城兵马指挥司&&2.13 顺天府&&2.14 僧录司
3 地方&&3.1 承宣布政使司&&3.2 提刑按察使司&&3.3 行太仆寺&&3.4 苑马寺&&3.5 都转运盐使司&&3.6 盐课提举司&&3.7 市舶提举司&&3.8 各省总督&&3.9 各省巡抚
4 五军都督府&&4.1 京卫指挥使司&&4.2 王府仪卫司&&4.3 都指挥使司&&&&4.3.1 卫指挥使司
一、皇宫辅臣
&&&&宗人府,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均为之向皇上汇报,并引荐贤才、记录得失等。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设立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名宗人府,并命亲王掌管,秦王朱疚谝蝗巫谌肆睢4撕螅栽馄荽蟪技媪欤辉僮ㄉ韫僭保涓涸鹗挛褡浦晾癫俊
宗人令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左宗正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右宗正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左宗人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右宗人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经历&&&1人 正五品 宗人府经历司
&&&&三公,即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授李善长为太师、徐达为太傅、常遇春为太保。建文年间,三公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公职位,但无实授。宣德三年(1427),明宣宗授英国公张辅为太师,沐晟为太傅,陈懋为太保,当时三公官职,几乎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太师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太傅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太保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三孤,即明朝的少师、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少师、少傅、少保,但无兼兼领者。建文年间,三孤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孤职位,但无实授。宣德三年(1427),明宣宗授蹇义进少师,杨士奇进少傅,夏原吉进少保,当时三孤官职,几乎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少师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少傅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少保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4、东宫辅臣
&&&&明朝太子三师,即明朝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洪武元年(1368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经常因事亲征,考虑皇太子监国时,再设官僚制度,会生嫌隙,于是命朝廷命臣兼顾东宫职务,但未授任何太子三师职位。后命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从此以后直至明末,太子三师全部为虚衔,与辅导太子的职责无关。比如洪武十九年(1386年),李景隆兼太子太傅。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傅友德兼太子太师。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冯胜兼太子太师,蓝玉兼太子太傅,常升、孙恪兼太子太保,都不掌管东宫职位,只有虚名。
&&&&明朝太子三少,即明朝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最初负责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公的道德而教谕等事,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唯一的特例是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命姚广孝专任太子少师,留辅太子朱高炽。
太子三师太子太师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三少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宾客 无定员 正三品 东宫大臣
詹事&&&&&1人 正三品 詹事府少詹事&&&2人 正四品 詹事府府丞&&&&&2人 正六品 詹事府主簿&&&&&1人 从七品 詹事府主簿厅录事&&&&&2人 正九品 詹事府通事舍人 2人 从九品 詹事府大学士&&&1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1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1人 从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2人 正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2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左司直郎 2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左清纪郎 1人 从八品 詹事府左春坊左司谏&&&2人 从九品 詹事府左春坊大学士&&&1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1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1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2人 正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2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右司直郎 2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右清纪郎 1人 从八品 詹事府右春坊右司谏&&&2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右春坊洗马&&&&&1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司经局校书&&&&&2人 正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正字&&&&&2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6、太医院院使&&1人正五品太医院&院判&&2人 正六品 太医院&御医 10人 正八品 太医院&大使&&1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副使&&1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大使&&1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副使&&1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注:所谓未入流,是指那些不能列入九品以内的官员,诸如典史、驿丞之类)
二、中央政府
1、中书省&&&(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1367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废除丞相之职。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1人正一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右丞相&&&&1人正一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平章政事&&1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汰左丞&&&&&&1人正二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右丞&&&&&&1人正二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参知政事&&1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汰郎中&&&&&&1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郎中&&&&&&1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员外郎&&&&1人正六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都事&&&&&&1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检校&&&&&&1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革照磨&&&&&&1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革管勾&&&&&&1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参议&&&&&&1人 正三品 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军&&&&&&1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断事官&&&&1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革断事&&&&&&1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经历&&&&&&1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知事&&&&&&1人正八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都镇抚&&&&1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 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后废考功郎&&&&1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1368年)革中书舍人 10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2、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明太祖废除宰相。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咨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召见时得以参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中极殿大学士&&1人 正五品&&内阁&&旧名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1人 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1人 正五品&&内阁武英殿大学士&&1人 正五品&&内阁文渊阁大学士&&1人 正五品&&内阁东阁大学士&&&&1人正五品&&内阁
&&&&明朝中书省时期,七卿长官均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罢中书,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侍郎一人。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所属最高长官为明朝吏部尚书、明朝户部尚书、明朝礼部尚书、明朝兵部尚书、明朝刑部尚书、明朝工部尚书,其常常与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大理寺卿合称“九卿”。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九卿公决,此为廷议。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其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1)吏部吏部尚书&&&&1人 正二品吏部吏部左侍郎&&1人 正三品 吏部&吏部右侍郎&&1人 正三品 吏部司务&&&&&&&&2人 从九品 吏部司务厅&郎中&&&&&&&&1人 正五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吏部验封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员外郎&&&&&&1人 从五品 吏部主事&&&&&&&&1人 正六品 吏部主事&&&&&&&&1人 正六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增设主事&&&&&&&&1人 正六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正统十一年(1446年)增设
(2)户部尚书&&&1人 正二品 户部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户部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户部&司务&&&2人 从九品 户部司务厅郎中&&&1人 正五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郎中&&&3人 正五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户部广东清吏司郎中&&&2人 正五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郎中&&&4人 正五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户部广西清吏司郎中&&&3人正五品户部贵州清吏司&&郎中&&&3人 正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户部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宣德七年(1432年)增设,后仍革。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宣德七年(1432年)增设,后仍革。主事&&&2人 正六品 户部主事&&&2人 正六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2人正六品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照磨&&&1人 正八品 户部照磨所检校&&&1人 正九品 户部提举&&&1人 正八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副提举 1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典史&&&1人 未入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大使&&&1人 正九品 户部钞纸局副使&&&1人从九品户部钞纸局&&&&&后革大使&&&1人正九品户部印钞局&&&&&后革副使&&&1人从九品户部印钞局&&&&&后革大使&&&1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副使&&&1人 从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嘉靖中革大使&&&1人 正九品 户部广积库副使&&&1人从九品户部广积库&&&&&嘉靖中革典史&&&1人未入流户部广积库&&&&&嘉靖中革大使&&&1人 正九品 户部赃罚库副使&&&2人从九品户部赃罚库&&&&&嘉靖中革大使&&&5人正九品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副使&&&6人从九品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丁字库2人,嘉靖中革1人,并革乙字、戊 字二库副使)大使&&&1人 从九品 户部广盈库副使&&&2人未入流户部广盈库&&&&&嘉靖中革大使&&&2人正九品户部外承运库&&&后革副使&&&2人从九品户部外承运库&&&后革大使&&&1人 正九品 户部承运库副使&&&1人从九品户部承运库&&&&&嘉靖中革,行用库大使&&&1人未入流户部行用库&&&&&后革副使&&&1人未入流户部行用库&&&&&后革大使&&&1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副使&&&1人未入流户部太仓银库&&&嘉靖中革,御马仓大使&&&1人 从九品 户部御马仓副使&&&1人未入流户部御马仓&大使&&&1人从九品户部军储仓&&&&&后革副使&&&1人未入流户部军储仓&&&&&后革副使&&&4人未入流长安、东安、西安、北安门仓,各副使一人仓旧&&&2人未入流户部东安门万历八年即1580年革一人,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大使&&&1人未入流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隆庆六年(1572年)革副使&&&1人未入流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隆庆六年(1572年)革&
(3)礼部礼部尚书&&&1人 正二品 礼部礼部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礼部礼部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礼部司务&&&&&&&2人 从九品 礼部司务厅郎中&&&&&&&1人 正五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礼部精膳清吏司员外郎&&&&&1人 从五品 礼部主事&&&&&&&1人 正六品 礼部主事&&&&&&&2人 正六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大使&&&&&&&1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副使&&&&&&&2人未入流礼部铸印局&&&&&&万历九年(1581年)革一人
(4)兵部兵部尚书&&&1人 正二品 兵部兵部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兵部兵部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兵部司务&&&&&&&2人 从九品 兵部司务厅郎中&&&&&&&2人 正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郎中&&&&&&&2人 正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2人 正五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万历九年(1581年)并革员外郎&&&&&1人 从五品 兵部员外郎&&&&&1人 从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后革员外郎&&&&&1人 从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员外郎&&&&&1人 从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兵部主事&&&&&&&3人 正六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4人 正六品 职方武选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大使&&&&&&&1人 正九品 兵部会同馆副使&&&&&&&2人 从九品 兵部会同馆大使&&&&&&&1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副使&&&&&&&1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5)刑部刑部尚书&&&1人 正二品 刑部刑部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刑部刑部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刑部其属司务&&&&&&&1人 从九品 刑部司务厅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员外郎&&&&&1人 从五品 刑部主事&&&&&&&2人 正六品 刑部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万历中革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万历中革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万历中革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万历中革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照磨&&&&&&&1人 正八品 刑部照磨所检校&&&&&&&1人 正九品 刑部司狱&&&&&&&6人 从九品 刑部司狱司
(6)工部工部尚书&&&&&1人 正二品 工部工部左侍郎&&&1人 正三品 工部工部右侍郎&&&1人 正三品 工部司务&&&&&&&&&2人 从九品 工部司务厅郎中&&&&&&&&&1人 正五品 工部 营缮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工部 虞衡清吏司郎中&&&&&&&&&5人 正五品 工部 都水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工部 屯田清吏司员外郎&&&&&&&1人 从五品 工部员外郎&&&&&&&2人 从五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员外郎&&&&&&&1人 从五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工部主事&&&&&&&&&5人 正六品 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3人 正六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工部屯田清吏司所正&&&&&&&&&1人 正七品 工部营缮所所副&&&&&&&&&2人 正八品 工部营缮所所丞&&&&&&&&&2人 正九品 工部营缮所大使&&&&&&&&&1人 正九品 工部文思院副使&&&&&&&&&2人 从九品 工部文思院大使&&&&&&&&&1人 正九品 工部皮作局副使&&&&&&&&&2人从九品工部皮作局&&&&&&&后革大使&&&&&&&&&1人正九品工部鞍辔局&&&&&&&隆庆元年(1567年)革副使&&&&&&&&&1人从九品工部鞍辔局&&&&&&&隆庆元年(1567年)革大使&&&&&&&&&1人 正九品 工部宝源局副使&&&&&&&&&1人从九品工部宝源局&&&&&&&嘉靖年间革大使&&&&&&&&&1人正九品工部颜料局&&&&&&&后革大使&&&&&&&&&1人 正九品 工部军器局副使&&&&&&&&&2人从九品工部军器局&&&&&&&后革一人大使&&&&&&&&&1人从九品工部节慎库&&&&&&&嘉靖八年(1529年)设大使&&&&&&&&&1人 正九品 工部织染所副使&&&&&&&&&1人 从九品 工部织染所大使&&&&&&&&&1人 正九品 工部杂造局副使&&&&&&&&&1人 从九品 工部杂造局大使&&&&&&&各1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副使&&&&&&&各1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大通关提举司提举&&&&&&&&&1人 正八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万历二年(1574年)革副提举&&&&&&&2人 正九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典史&&&&&&&&&1人 未入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大使&&&&&&&&&1人 从九品 工部柴炭司副使&&&&&&&&&1人 未入流 工部柴炭司
(1)大理寺大理寺卿&&&&&1人 正三品 大理寺&大理寺左少卿 1人 正四品 大理寺&大理寺右少卿 1人 正四品 大理寺&左寺丞&&&&&&&1人 正五品 大理寺&右寺丞&&&&&&&1人 正五品 大理寺&司务&&&&&&&&&2人 从九品 大理寺司务厅&寺正&&&&&&&&&1人 正六品 大理寺左寺&寺正&&&&&&&&&1人 正六品 大理寺右寺&寺副&&&&&&&&&1人 从六品 大理寺左寺&寺副&&&&&&&&&1人 从六品 大理寺右寺 后革评事&&&&&&&&&4人 正七品 大理寺&
(2)太常寺太常寺卿&&&&1人 正三品 太常寺&太常寺少卿&&2人 正四品 太常寺&寺丞&&&&&&&&2人 正六品 太常寺&典簿&&&&&&&&2人 正七品 太常寺典簿厅&博士&&&&&&&&2人 正八品 太常寺&协律郎&&&&&&5人 正八品 太常寺&赞礼郎&&&&&31人 正九品 太常寺&司乐&&&&&&&34人 从九品 太常寺&奉祀&&&&&&&&1人从七品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一人&祀丞&&&&&&&&2人从八品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二人&吏目&&&&&&&&1人 从九品 太常寺牺牲所&少卿&&&&&&&&1人 正四品 提督四夷馆&
(3)光禄寺光禄寺卿&&&&1人 从三品 光禄寺&光禄寺少卿&&2人 正五品 光禄寺&寺丞&&&&&&&&2人 从六品 光禄寺&典簿&&&&&&&&2人 从七品 光禄寺典簿厅&录事&&&&&&&&1人 从八品 光禄寺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署正&&&&&&&&1人 从六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署丞&&&&&&&&4人 从七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监事&&&&&&&&4人 从八品 光禄寺&大使&&&&&&&&1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牲司&副使&&&&&&&&1人 未入流 光禄寺司牲司 后革大使&&&&&&&&1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牧局 嘉靖七年((1528))革。大使&&&&&&&&1人 未入流 光禄寺银库&
(4)太仆寺太仆寺卿&&&&1人 从三品 太仆寺&太仆寺少卿&&3人 正四品 太仆寺&寺丞&&&&&&&&4人 正六品 太仆寺&主簿&&&&&&&&1人 从七品 太仆寺主簿厅&大使&&&&&&&&1人 未入流 太仆寺常盈库&监正&&&&&&&&1人 正九品 太仆寺牧监&&&后革监副&&&&&&&&1人 从九品 太仆寺牧监&&&后革录事&&&&&&&&1人 未入流 太仆寺牧监&&&后革群长&&&&&&&&1人未入流太仆寺群&&&&&后革
(5)鸿胪寺鸿胪寺卿&&&&&1人 正四品 鸿胪寺&鸿胪寺左少卿 1人 从五品 鸿胪寺&鸿胪寺右少卿 1人 从五品 鸿胪寺&左寺丞&&&&&&&1人 从六品 鸿胪寺&右寺丞&&&&&&&1人 从六品 鸿胪寺&主簿&&&&&&&&&1人 从八品 鸿胪寺主簿厅&署丞&&&&&&&&&1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仪署&署丞&&&&&&&&&1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宾署&鸣赞&&&&&&&&&9人 从九品 鸿胪寺&序班&&&&&&&&48人 从九品 鸿胪寺&卿&&&&&&&&&&&1人 正五品 尚宝司&少卿&&&&&&&&&1人 从五品 尚宝司&司丞&&&&&&&&&3人 正六品 尚宝司&&
5、都察院左都御史&&&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右都御史&&&无定员正二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经历&&&&&&&&&&1人 正六品 都察院经历司&都事&&&&&&&&&&1人 正七品 都察院&司务&&&&&&&&&&2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务厅&照磨&&&&&&&&&&1人 正八品 都察院照磨所&检校&&&&&&&&&&1人 正九品 都察院&司狱&&&&&&&&&&1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狱&监察御史&&&&110人正七品都察院&
6、通政司通政使&&&&&1人 正三品 通政司&左通政&&&&&1人 正四品 通政司&右通政&&&&&1人 正四品 通政司&誊黄右通政 1人 正四品 通政司&左参议&&&&&1人 正五品 通政司&右参议&&&&&1人 正五品 通政司&经历&&&&&&&1人 正七品 通政司经历司&知事&&&&&&&1人 正八品 通政司&
7、翰林院学士&&&&&&&&1人 正五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2人从五品翰林院&侍讲学士&&&&2人从五品翰林院&侍读&&&&&&&&2人 正六品 翰林院&侍讲&&&&&&&&2人 正六品 翰林院&五经博士&&&&9人正八品翰林院&典籍&&&&&&&&2人 从八品 翰林院&侍书&&&&&&&&2人 正九品 翰林院&待诏&&&&&&&&6人 从九品 翰林院&孔目&&&&&&&&1人 未入流 翰林院&史官修撰 无定员 从六品 翰林院&编修&&&&&无定员 正七品 翰林院&检讨&&&&&无定员 从七品 翰林院&庶吉士&&&无定员未入流翰林院&
8、国子监祭酒&&&&&&1人 从四品 国子监&司业&&&&&&1人 正六品 国子监&监丞&&&&&&1人 正八品 国子监绳愆厅&五经博士&&5人 从八品 国子监博士厅&助教&&&&&15人 从八品 国子监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学正&&&&&10人 正九品 国子监&学录&&&&&&7人 从九品 国子监&典簿&&&&&&1人 从八品 国子监典簿厅&典籍&&&&&&1人 从九品 国子监典籍厅&掌馔&&&&&&2人 未入流 国子监掌馔厅&衍圣公&&&&1人正二品孔氏世袭&教授&&&&&&&&&&从九品教授司&&&&&&&&孔、颜、曾、孟四氏&
9、六科吏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吏科户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户科礼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礼科兵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兵科刑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刑科工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工科吏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吏科吏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吏科户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户科户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户科礼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礼科礼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礼科兵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兵科兵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兵科刑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刑科刑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刑科工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工科工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工科给事中&&&&&&&4人 从七品 吏科给事中&&&&&&&6人 从七品 礼科给事中&&&&&&&8人 从七品 户科给事中&&&&&&10人 从七品 兵科给事中&&&&&&&8人 从七品 刑科给事中&&&&&&&4人 从七品 工科&
中书科中书舍人 20人从七品中书科&
行人司司正&&&&1人 正七品 行人司左司副&&1人 从七品 行人司右司副&&1人 从七品 行人司行人&&&37人 正八品 行人司&
10、钦天监监正&&&&&&&1人 正五品 钦天监监副&&&&&&&2人 正六品 钦天监其属,主簿厅,主簿&&&&&&&1人 正八品 钦天监主簿厅 春、夏、中、秋、冬官正&&&&&&&5人 正六品 春、夏、中、秋、冬各一人五官灵台郎 4人 从七品 钦天监五官保章正 1人 正八品 钦天监五官挈壶正 1人 从八品 钦天监五官监候&&&2人 正九品 钦天监五官司历&&&2人 正九品 钦天监五官司晨&&&2人 从九品 钦天监漏刻博士&&&1人 从九品 钦天监&
11、上林苑监左监正&&&&&1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右监正&&&&&1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左监副&&&&&1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右监副&&&&&1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左监丞&&&&&1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右监丞&&&&&1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典簿&&&&&&&1人 正九品 上林苑监典簿厅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典署&&&&&&&1人 正七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署丞&&&&&&&1人 正八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录事&&&&&&&1人 正九品 上林苑监&
12、五城兵马指挥司指挥&&&&&&&&&&&各1人 正六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各4人 正七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吏目&&&&&&&&&&&各1人 未入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13、顺天府府尹&&&&&&&1人 正三品 顺天府府丞&&&&&&&1人 正四品 顺天府治中&&&&&&&1人 正五品 顺天府通判&&&&&&&3人 正六品 顺天府推官&&&&&&&1人 从六品 顺天府儒学教授&&&1人 从九品 顺天府训导&&&&&&&1人 未入流 顺天府经历&&&&&&&1人 从七品 顺天府经历司知事&&&&&&&1人 从八品 顺天府照磨&&&&&&&1人 从九品 顺天府照磨所检校&&&&&&&1人 未入流 顺天府&
武学教授&&1人从九品京卫武学训导&&1人 未入流 武学&
14、僧录司左善世&&1人正六品僧录司右善世&&1人 正六品 僧录司左阐教&&1人 从六品 僧录司右阐教&&1人 从六品 僧录司左讲经&&1人 正八品 僧录司右讲经&&1人 正八品 僧录司左觉义&&1人 从八品 僧录司右觉义&&1人 从八品 僧录司&
道录司左正一&&&&&&&&&1人 正六品 导录司右正一&&&&&&&&&1人 正六品 导录司左演法&&&&&&&&&1人 从六品 导录司右演法&&&&&&&&&1人 从六品 导录司左至灵&&&&&&&&&1人 正八品 导录司右至灵&&&&&&&&&1人 正八品 导录司左玄义&&&&&&&&&1人 从八品 导录司右玄义&&&&&&&&&1人 从八品 导录司神乐观提点&&&&&1人 正六品 导录司知观&&&&&&&&&&&1人 从八品 导录司&&&嘉靖中革龙虎山正一真人 1人 正二品 导录司阁皂山灵官&&&&&1人 正八品 导录司三茅山灵官&&&&&1人 正八品 导录司&
教坊司奉銮&&&&1人 正九品教坊司左韶舞&&1人 从九品 教坊司右韶舞&&1人 从九品 教坊司左司乐&&1人 从九品 教坊司右司乐&&1人 从九品 教坊司&
王府长史司左长史&&&&&1人 正五品 王府长史司右长史&&&&&1人 正五品 王府长史司典簿&&&&&&&1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正&&&&&1人 正六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所副&&&&&&&&&1人 正七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所典膳正&&&&&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膳所副&&&&&&&&&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膳所奉祠正&&&&&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副&&&&&&&&&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典乐&&&&&&&1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典宝正&&&&&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宝所副&&&&&&&&&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宝所纪善&&&&&&&2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纪善所良医正&&&&&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良医所副&&&&&&&&&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良医所典仪正&&&&&1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典仪所副&&&&&&&&&1人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典仪所工正&&&&&&&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工正所副&&&&&&&&&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工正所 以上各所副官,嘉靖四十四年并革。伴读&&&&&&&1人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教授&&&&无定员从九品王府长史司引礼舍&&&&&2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仓大使&&&&&1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副使&&&&&&&1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库大使&&&&&1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副使&&&&&&&1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仓、库副使后俱革。&
郡王府教授&&&1人 从九品 郡王府典膳&&&1人 正八品 郡王府&
镇国将军府教授&&&1人 从九品 镇国将军府&
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1人 从二品 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1人 从二品 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无定员从三品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无定员从三品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无定员从四品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无定员从四品承宣布政使司经历&&&&&&&&&1人 从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经历司都事&&&&&&&&&1人 从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照磨&&&&&&&&&1人 从八品 承宣布政使司照磨所检校&&&&&&&&&1人 正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1人 从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副理问&&&&&&&1人 从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提控案牍&&&&&1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司狱&&&&&&&&&1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司狱司库大使&&&&&&&1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副使&&&&&&&&&1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仓大使&&&&&&&1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副使&&&&&&&&&1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大使&&&&&&&各1人 从九品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副使&&&&&&&各1人 未入流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1人 正三品 提刑按察使司副使&&&&&&&1人 正四品 提刑按察使司佥事&&&&无定员正五品提刑按察使司经历&&&&&&&1人 正七品 提刑按察使司经历司知事&&&&&&&1人 正八品 提刑按察使司照磨&&&&&&&1人 正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照磨所检校&&&&&&&1人 从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司狱&&&&&&&1人 从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司狱司&
行太仆寺卿&&&&&&&&&&&&1人 从三品 行太仆寺少卿&&&&&&&&&&1人 正四品 行太仆寺寺丞&&&&&&&无定员 正六品 行太仆寺主簿&&&&&&&&&&1人 从七品 行太仆寺&
苑马寺卿&&&&&&&1人 从三品 苑马寺少卿&&&&&1人 正四品 苑马寺寺丞&&无定员 正六品 苑马寺主簿&&&&&1人 从七品 苑马寺监正&&&&&1人 正九品 苑马寺牧监监副&&&&&1人 从九品 苑马寺牧监录事&&&&&1人 未入流 苑马寺牧监圉长&&&&&1人 从九品 苑马寺各苑&
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1人 从三品 都转运盐使司同知&&&&&&&&&&&&&1人 从四品 都转运盐使司副使&&&&&&&&&&&&&1人 从五品 都转运盐使司判官&&&&&&&&&&无定员 从六品 都转运盐使司经历&&&&&&&&&&&&&1人 从七品 都转运盐使司经历司知事&&&&&&&&&&&&&1人 从八品 都转运盐使司&
盐课提举司提举&&&&&&&&&&&1人 从五品 盐课提举司同提举&&&&&&&&&1人 从六品 盐课提举司副提举&&&&&&无定员 从七品 盐课提举司吏目&&&&&&&&&&&1人 从九品 盐课提举司库大使&&&&&&&&&1人 未入流 盐课提举司副使&&&&&&&&&&&1人 未入流 盐课提举司&
市舶提举司提举&&&&&&&1人 从五品 市舶提举司副提举&&&&&2人 从六品 市舶提举司吏目&&&&&&&1人 从九品 市舶提举司&
府知府&&&&&1人 正四品 府同知&&无定员 正五品 府通判&&无定员 正六品 府推官&&&&&1人 正七品 府经历&&&&&1人 正八品 府经历司知事&&&&&1人 正九品 府照磨&&&&&1人 从九品 府照磨所检校&&&&&1人 未入流 府司狱&&&&&1人 未入流 府司狱司&
州知州&&&&&1人 从五品 州同知&&无定员 从六品 州判官&&无定员 从七品 州吏目&&&&&1人 从九品 州&
县知县&&1人 正七品县县丞&&1人 正八品 县主簿&&1人 正九品 县典史&&1人 未入流 县&
巡检司巡检&&&&&从九品 巡检司副巡检&&&从九品 巡检司&
五军都督府(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各属)
左都督&&&&&&&1人 正一品 都督府右都督&&&&&&&1人 正一品 都督府都督同知&&无定员 从一品 都督府都督佥事&&无定员 正二品 都督府经历&&&&&&&&&1人 从五品 都督府经历司都事&&&&&&&&&1人 从七品 都督府&
京卫指挥使司指挥使&&&&&&&1人 正三品 京卫指挥使司指挥同知&&&&&2人 从三品 京卫指挥使司指挥佥事&&&&&4人 正四品 京卫指挥使司镇抚&&&&&&&&&2人 从五品 京卫指挥使司镇抚司经历&&&&&&&&&1人 从七品 京卫指挥使司经历司知事&&&&&&&&&1人 正八品 京卫指挥使司吏目&&&&&&&&&1人 从九品 京卫指挥使司仓大使&&&&&&&1人 未入流 京卫指挥使司副使&&&&&&&&&1人 未入流 京卫指挥使司&
王府仪卫司仪卫正&&&&&&1人 正五品 王府仪卫司仪卫副&&&&&&2人 从五品 王府仪卫司典仗&&&&&&&&6人 正六品 王府仪卫司&
留守司正留守&&&&&&1人 正二品 留守司副留守&&&&&&1人 正三品 留守司指挥同知&&&&2人从三品留守司经历&&&&&&&&1人 正六品 留守司经历司都事&&&&&&&&1人 正七品 留守司断事&&&&&&&&1人 正六品 留守司断事司副断事&&&&&&1人 正七品 留守司断事司吏目&&&&&&&&1人 未入流 留守司&
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1人 正二品 都指挥使司都指挥同知&&2人 从二品 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佥事&&4人 正三品 都指挥使司经历&&&&&&&&1人 正六品 都指挥使司经历司都事&&&&&&&&1人 正七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1人 正六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司副断事&&&&&&1人 正七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司吏目&&&&&&&&1人 未入流 都指挥使司司狱&&&&&&&&1人 从九品 都指挥使司司狱司&
卫指挥使司锦衣卫指挥使&&&&&1人 正三品 卫指挥使司指挥同知&&&&&&&&&2人 从三品 卫指挥使司锦衣卫指挥佥事&&&4人 正四品 卫指挥使司镇抚&&&&&&&&&&&&&2人 从五品 卫指挥使司镇抚司经历&&&&&&&&&&&&&1人 从七品 卫指挥使司经历司知事&&&&&&&&&&&&&1人 正八品 卫指挥使司吏目&&&&&&&&&&&&&1人 从九品 卫指挥使司仓大使&&&&&&&&&&&1人 未入流 卫指挥使司副使&&&&&&&&&&&&&1人 未入流 卫指挥使司&
所正千户&&&&1人 正五品 千户所副千户&&&&2人从五品千户所镇抚&&&&&&2人 从六品 千户所百户&&&&&10人 正六品 千户所&
土官宣慰使&&1人从三品宣慰使司同知&&&&1人正四品宣慰使司副使&&&&1人从四品宣慰使司佥事&&&&1人正五品宣慰使司经历&&&&1人从七品宣慰使司经历司都事&&&&1人正八品宣慰使司&
宣抚司宣抚使&&1人从四品宣抚司同知&&&&1人正五品宣抚司副使&&&&1人从五品宣抚司佥事&&&&1人正六品宣抚司经历&&&&1人从八品宣抚司经历司知事&&&&1人正九品宣抚司照磨&&&&1人从九品宣抚司&
安抚司安抚使&&1人从五品安抚司同知&&&&1人正六品安抚司副使&&&&1人从六品安抚司佥事&&&&1人正七品安抚司吏目&&&&1人从九品安抚司
招讨司招讨使&&1人从五品招讨司副招讨&&1人 正六品 招讨司吏目&&&&1人从九品招讨司&
长官司长官&&&&1人 正六品长官司副长官&&1人 从七品 长官司吏目&&&&1人未入流长官司
皇子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皇女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
明朝官员品级和俸禄(以万历年间为准)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太师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从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书 左右都御使   都督俭事 正留守 都指挥使 袭封衍行公   
从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布政使 都指挥同知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太子宾客 侍郎 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 詹事 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都指挥佥事使 指挥事   
从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 苑马寺卿 参政   都转运盐使 留守司指挥同知 宣慰使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佥都御史 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仆少卿   少詹事 鸿胪寺卿 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仆寺少卿   苑马寺少卿 知府 卫指挥佥事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馆少卿   
从四品(月俸二十石)   国子监祭酒 布政司参议盐运司同知宣慰司副使宣抚司宣抚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华盖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春坊大学士 翰林院学士 庶子 通政司参议 大理寺丞   尚宝寺卿 光禄寺少卿 六部郎中 钦天监正 太医院使   京府治中 宗人府经历 上林院监正 按察使佥事 府同知   王府长史 仪卫 正千户 宣抚使同知   
从五品(月俸十四石)&  侍读侍讲学士 谕德 洗马 尚宝少卿 鸿胪少卿   部员外郎 五府经历 知州盐运司副使 盐课提举 卫镇抚   副千户 仪卫 副招讨 宣抚司副使 安抚使安抚 团练指挥使   
正六品(月俸十石)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读  侍讲 司业 太常寺丞 尚宝司丞 太仆寺丞   行太仆寺丞 主事 太医院判 都督院经历 京县知县   府通判 上林苑监副 钦天监副 五官正 兵马指挥   留守司经历 都司经历 断事 百户 典仗正   神乐观提点 长官司副诏讨 宣抚俭事 安抚同知 善世正   
从六品(月俸八石)   赞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禄寺丞 光禄寺署正   鸿胪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经历 布政司理问   盐运同判官 州同知 盐课司提举 市舶司提举 河梁副提举   安抚司副使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都给事中 监察御使编修 大理寺评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经历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马副指挥   营膳司所正 京县丞 府推官 知县 按察司经历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 审理 安抚司俭事 蛮夷长官   
从七品(月俸七石)   翰林院检讨 左右给事中中书舍人行人司副光禄寺典簿   光禄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经历 灵台郎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盐课司副提举 布政司都事 副理问   盐运司经历 卫经历 宣慰经历 招讨司经历 蛮夷副长官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国子监丞 五经博士 行人部照磨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 保章正 御医 协律郎 典牧所提领   营缮司所副 卫知事 府经历 县丞 煎盐司提举   按察司知事 宣慰都事 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宝正 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医正 王府典膳正 讲经 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   至灵元府崇真宫灵官   
从八品(月俸六石)   清纪郎翰林院典藉国子监助教国子监典簿国子监博士   光禄事 光禄监事 鸿胪寺主簿 京府知事 运司知事   挈渍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   王府典宝副 王府良医副 宣慰司经历 神乐观知观 崇真宫副灵官   左右觉义 左右玄义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校书 侍书 国子监学正 部检校 鸿胪寺署丞   五官监候 五官司历 营缮所丞 府知事 龙江宝钞副提举   县主簿 长史司主簿 长史司典仪正 长史司典乐 牧监正   茶马大使 赞礼郎 奉銮知事 宣抚知事 安抚知事   颜料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鞍辔局大使宝源局大使 织染所大使   承运库大使 宝钞广惠大使 广积库大使 赃罚库大使 京府织染局大使   十字库大使 典牧所大使 会同馆大使 文思院大使 杂造局大使   
从九品(月俸五石)   待诏 司谏 通事舍人正字詹事府事  司务 学 典籍 鸣赞 序班   司晨 漏刻博士司牧局大使 牧监副 圉长   大医院吏目 提举司吏目 盐课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染造大使 织染局大使 府仓大使 司库司大使 司狱副使   巡检副使 茶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乐 按察司检校   府照磨 宣抚司照磨 典仪 副教授 草场大使   军储大使 御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门仓大使 军器局大使   典牧所副使 会同馆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读 颜料局副使   承运库副使 宝钞广惠副使 广积库副使 赃罚库副使 十字库副使   广盈库大使 太仓银库大使 大仆寺大使 京府库大使 都税大使   宣课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织染局副使 皮作局副使 鞍辔局副使   宝源局副使 织染所副使 正术 正科 都纲   都纪 太常寺同乐 都司、运司、府学、京卫、宣抚、宣慰司学教授   司牲司大使 杂造局副使 节慎库大使 营膳所丞
明朝官员官服
品级&&&朝冠&&&带&&&&&&&&绶&&&&&&&&笏&&&公服颜色&&&&&补子绣纹&&&&&&&&&&&&&&&&&&&&&&&&&&&&&&&&&&&&&&&&&&&&&&&&&&&文官&&&武官一品&&&七梁&&玉&&&&&云凤,四色&&&&象牙&&&&绯袍&&&&&&仙鹤&&&狮子二品&&&六梁&&犀&&&&&同一品&&&&&&&&象牙&&&&绯袍&&&&&&锦鸡&&&狮子三品&&&五梁&&金花&&&云鹤&&&&&&&&象牙&&&&绯袍&&&&&&孔雀&&&虎豹四品&&&四梁&&素花&&&同三品&&&&&&&&象牙&&&&绯袍&&&&&&云雁&&&虎豹五品&&&三梁&&银花盘雕&&&&&&&&&&&象牙&&&&青袍&&&&&&白鹇&&&熊罴六品&&&二梁&&素银&&&练鹊,三色&&&&槐木&&&&青袍&&&&&&鹭鸶&&&&彪七品&&&二梁&&素银&&&同六品&&&&&&&&槐木&&&&青袍&&&&&&&&&&彪八品&&&一梁&&乌角&&&、,二色&&槐木&&&&&绿袍&&&&&黄鹂&&&犀牛九品&&&一梁&&乌角&&&同八品&&&&&&&&槐木&&&&绿袍&&&&&&鹌鹑&&&海马
武官名称及品级:
[宣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正三品武官,次于副将一级。
[怀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守备]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略将军]明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将军]明代从五品官员。
[武节将军]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明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千总]明代正六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为大将军,明代正品武官。
[把总]明代正七品武官。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地方官员: 县:   知县、县丞(管理县政)、主簿(管粮税、户籍) 州:   刺史、州牧、知州(州长)(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 &&&(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明朝官员品级俸禄(以万历年间为准):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从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从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从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从四品(月俸二十石)&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从五品(月俸十四石)&  &&正六品(月俸十石)&   &&从六品(月俸八石)&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从七品(月俸七石)&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从八品(月俸六石)&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从九品(月俸五石)&  
&&&版权所有 在线新华字典词典 &&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户部尚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