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收益率与利率4.01%加息利率12% 最后的利率是多少

10年期国债收益率站上4%
我的图书馆
10年期国债收益率站上4%
资金紧张加剧 10年期国债收益率站上4%
  [ 在过去近8年中,10年期国债收益率超过4%仅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2007年5月到2008年8月,第二次是2010年11月到2011年9月 ]
  市场氛围惨淡依旧,资金进一步走高,迫使间债券市场收益率继续上行,昨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4.08%,时隔近两年之后,重新站上4%。
  央行昨日还公布,截至7月末,我国外汇占款余额降至27.36万亿元人民币,6月底为27.39万亿元,当月外汇占款减少245亿元,连续两个月负增长。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走向,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从一个中期阶段来讲,流动性总体充裕,不会因短期事件而有大的影响。他并称,下半年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若有需要会做一些结构性微调。
  逆回购量升价稳
  8月20日,在公开市场上,央行继续以招标方式开展了7天期回购操作,规模360亿元,较上周二的同期限品种增加250亿元,中标利率则持平于3.90%。
  多位交易员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逆回购操作量有所放大,符合市场预期,但相比目前的市场资金缺口,规模仍然比较保守。不过,此次逆回购利率没有随行就市,而是大大低于市场利率,央行还是在继续释放维稳信号。”
  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短期品种继续全线上扬,其中,隔夜利率涨45.10个基点至3.8540%,7天期利率涨33.60个基点至4.4280%,14天期利率涨31.10个基点至5.4670%,1月期利率涨29.30个基点至5.2180%。
  与此同时,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继续上行,除隔夜利率外,其余品种利率均超过了4%。其中,隔夜回购利率涨45.9个基点至3.923%,7天回购利率涨34.4个基点至4.525%。
  “流动性从紧,与外汇占款流入放缓、财政税款上缴以及月末因素有关,但主要还是央行有意维持偏紧局面。”一位公募员称,“最近两个月资金面一直比较紧,央行'锁长放短’意味着很难再像过去那样宽松了。”
  数据统计,本周公开市场有160亿元央票和260亿元逆回购到期;如无其他操作,本周将实现100亿元自然净回笼。在昨日的360亿元逆回购操作后,本周提前实现了260亿元的资金净投放。
  上周,央行共进行了39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同时续作了755亿元的3年期央票,当周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475亿元;如果再考虑到500亿元国库定存投放,实际净投放量接近1000亿元。
  10年期国债站上4%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昨日国家开发银行又一次对“福娃债”进行续发招标,金额总计200亿元。最终,除1年期品种外,3、5、10年期品种中标利率均较前一日二级市场收益率高出约10个基点。受此拖累,利率债收益率继续大幅上行。
  备受关注的是,继周一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4%之后,昨日该品种进一步上行8个基点至4.08%,初步站稳了4%关口,为2011年9月以来第一次。
  “近期利率债供给比较多,而在6月份的资金极度紧张之后,资金利率中枢大幅上升,同时金融机构去杠杆化趋势明显,长期债券配置需求走弱,出现了供需失衡。”一位券商固定收益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中债数据显示,在过去近8年中,10年期国债收益率超过4%仅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2007年5月到2008年8月,第二次是2010年11月到2011年9月。
  中航证券指出,前两次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冲高均有极强的实体经济基础,然而,10年期国债第三次冲高4%却显得有所不同,此时增速为9.7%,为2.7%,与彼时动辄两位数的增速、5%以上的通胀相比相差甚大。
  “基本面驱动长期国债收益率冲高的逻辑有所失效。”中航证券分析师杨鹏飞称,在中性偏紧的货币条件下,资金面紧平衡状态制约机构债券配置需求。更主要的,是监管压力下被动调整资产配置结构的结果。
  “当前债市的主导已非资金面因素,市场对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担忧或为主导因素。”青岛农商行资金运营部分析称,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国债收益率与存款利率趋同,将影响未来债市长端走向。
  徐寒飞昨日分析认为,目前为止,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基本面边际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调整、外生流动性的变化、利率市场化对机构定价机制的影响,仍然对整条收益率曲线不利;在关键因素未发生明显的拐点之前,市场的调整还未结束。
  不过,在徐寒飞看来,实际利率往正态回归一方面是经济模式往更健康状态调整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逐渐挤出中国债券市场长期的泡沫。
  “利率市场化加速将增加债券市场的波动,市场对经济、政策、行为的反应会更加灵敏,也打开了交易的空间,一个更富弹性的市场是债券交易员和机构的天堂。”徐寒飞说。
10年期国债中标利率4.08% 持平于二级市场
  财政部21日招标300亿元10年期国债,据参与投标交易员透露,中标为4.08%,与二级市场水平持平,略好于市场预期。本期国债全场认购倍数为2.53倍,边际中标为4.13%,边际倍数为1.30倍。
  本期国债是财政部第十八期记账式国债,采用混合式招标方式,标的为价格,可进行甲类成员追加投标,于8月22日-8月26日分销,8月22日开始计息,8月28日起上市交易,发行手续费率为0.1%
  中债收益率曲线显示,二级市场上,10年期国债收益率20日涨8个基点至4.08%。此前市场预计本期10年期国债的中标利率区间为4.08%-4.13%。
  分析人士称,本期国债招标结果好于其此前预期,从认购情况看,在长端收益率曲线近期不断陡峭化后,配置价值开始显现,机构的配置需求随之增多。
  20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9日突破4%之后继续上扬。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二级市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继续上升。
  昨日,央行在公开市场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36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规模较上周有所放大,中标利率持稳于3.9%。鉴于本周公开市场有160亿元的央票到期以及260亿元的逆回购到期,因此央行在昨日向市场净投放260亿元。但是,央行的资金净投放并未改善市场资金偏紧的状态。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国债利率很可能继续上涨,本轮债券熊市已经基本确立。中金认为,历史上10年期国债收益率超过4%只有4个时期,当时经济增长与通胀均处高位,且央行也相应进行加息、提准等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本次10年国债收益率再次站上4%,则完全背离了经济基本面的实际情况。这种背离在较大程度上源于货币政策的不明朗以及由此导致的市场预期混乱与恐慌情绪,因此收益率的最终回落也有赖于央行传达明晰的货币政策意图以稳定市场预期。10年国债收益率“破4” 配置价值渐显
  进入三季度以来,债券市场大幅调整,标杆品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幅度超过40bp,昨日一举突破4%大关。分析人士指出,从历史经验看,10年国债“破4”可视为以往三次大熊市重要特征,但对比2011年熊市基本面和资金面,本轮债市调整空间或已有限,特别是债收益率有望从单边上行步入横向震荡阶段。方面,配置型机构在保持谨慎的基础上,可逐步加强配置债和高评级信用债,交易性机构则需继续观望、等待机会。
  历史三次大熊市标志:
  10年国债收益率“破4”
  进入三季度以来,债券市场除了7月末8月初出现一波小幅反弹之外,总体呈现单边调整格局。以标杆品种10年期国债为例,其在6月末的间市场中债估值水平还在3.51%,8月16日就攀升到了3.96%附近,期间累计上行达45BP.8月19日,银行间现券市场10年国债收益率表现依旧整体低迷,剩余9.76年的13附息国债11成交加权平均收益率达到3.98%,较16日再度上行近5BP。而中债网19日公布的最新估值曲线显示,银行间10年期固息国债收益率在时隔23个月之后再次一举突破4%大关,达到4.01%。
  自2003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曾经经历过三次大熊市,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向上突破4%,则是这三次大熊市的重要特征之一。统计显示,从2003年8月至2004年12月,10年期国债由2.93%左右持续上行达16个月,最高升至5.41%,最大累计上行幅度达到148BP,期间在4%上方运行超过8个月;2007年初至2008年8月末,债市调整近20个月,10年期国债由3.06%附近最高升至约4.55%,期间在4%上方运行达15个月;最近一轮熊市是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10年期国债由3.32%左右升至4.13%左右,并在3.90%-4%区间徘徊了近9个月时间。
  市场人士表示,随着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4%大关,本轮债券熊市已经基本确立。
  本轮走熊最大推手:
  利率市场化倒逼银行降杠杆
  就引发债券市场由牛转熊的因素而言,无外乎经济和通胀基本面、货币政策、资金面以及债券供需关系等。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各不同。分析人士指出,虽然本轮债市调整仍旧离不开上述因素,且7月以来确实出现了一些经济回暖、通胀数据小幅反弹的迹象,但来看,其推升收益率的逻辑却有了很大变化。
  指出,从历史经验来看,以往债市走熊的主要原因,是央行在通胀高烧的背景下实施提准加息等紧缩货币政策,使得资金利率上行,商业银行配置需求减弱,进而导致收益率飙升并长期维持高位;而本次熊市的驱动力,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倒逼银行纠正期限错配和杠杆率,从而导致利率债需求萎缩和供给增加。该机构表示,本轮收益率上行过程中的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均低于以往,但央行的态度较以往则有了重大转变——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决心和实践均远超以往,这将直接导致资金利率波动加大。当市场对这种判断达成共识,“深挖洞、广积粮”就成为利率债供求双方的共同诉求,一方面发债方在融资成本高企时依然维持高供给,另一方面配置机构在利率债估值水平日益诱人时仍保持低需求,从而最终导致一级市场持续低迷并拖累二级市场收益率上行。
  航天证券等机构亦表示,目前债市牛熊转换的推手正从较变为利率市场化等原因造成的银行配债需求变化,而随着猪周期在此之前已率先破局,这种变局未来将会延续。
  此外,在本轮熊市中,信用债收益率在基准利率债的带动下同样大幅调整,且上行幅度远超利率债,其中中低评级信用产品收益率上行幅度更甚。对此,分析人士指出,除了上述逻辑外,7月以来信用评级负面事件频发,进一步加剧了中低等级信用债的调整幅度。
  后市或以时间换空间
  配置型机构增仓机会临近
  观察2007年-2008年和2010年-2011年的熊市表现不难发现,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呈现为快速上行到横盘震荡的过程,而4%附近,恰恰就是2010年-2011年收益率止升的重要点位。目前来看,随着10年期国债收益率4%关口的告破,本轮收益率继续上行的动力亦可能趋弱。
  宏源证券表示,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和修正超级悲观增长预期叠加效应带来的利率债“地震式”调整已经比较充分,下一步收益率将从单边上行转换为震荡市。理由是,本次收益率飙升并没有伴随高通胀和投资过热,央行不可能加息或提准,而国债收益率高企容易误伤经济,经济增长和通胀数据也将难以支持国债收益率再上行,因此导致收益率中枢长时间破“4”的政策环境并不存在,未来国债收益率仍有企稳甚至修复性下行的可能。该机构表示,如果10年期国债持续破“4”,则部分品种配置价值将开始逐渐显现。
  航天证券亦表示,在CPI一度达到6.45%高位的年熊市中,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位于4%以上水平仅有51个交易日,最高也不过4.13%,因此目前接近4%水平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该机构建议,如果10年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以上,配置型机构可加强配置,但交易型机构仍需继续观望,等待超跌反弹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当前不少机构开始看好利率产品和高等级信用债的配置价值而言,多数观点对于中低等级信用产品仍抱谨慎态度。正如指出,在熊市阶段,机构在操作上极有可能采取一致行为,而信用债的流动性较差,最终可能直接导致信用债特别是中低等级品种收益率的快速上行。1年期固息国债中标利率4.01% 刷新年内最高纪录 间固定国债收益率走势图  中国财政部周三(10月30日)完成招标的1年期固息国债中标4.01%,再度刷新年内1年期国债中标利率最高纪录,亦大幅高于此前市场预期。该期国债全场认购倍数1.01倍,边际利率4.10%,边际倍率则高达6.59倍。  数据显示,1996年发行的两期1年期国债利率均超过12%,2000年1年期国债发行利率为2.35%,2009年5月份的1年期国债发行利率低至0.89%,对比历史数据发现,10月30日这期1年期国债发行利率创十余年来新高。10月30日shibor  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仍显紧张,隔夜同业拆放利率突破5%关口至5.23%,7天同业隔夜拆借利率逼近5.6%,不过,14天及28天品种利率均小幅回落。  -------------------------    中国财政部周三(10月30日)完成招标的1年期固息国债中标利率4.01%,再度刷新年内1年期国债中标利率最高纪录,亦大幅高于此前市场预期。该期国债全场认购倍数1.01倍,边际利率4.10%,边际倍率则高达6.59倍。  Wind资讯数据显示,1996年发行的两期1年期国债利率均超过12%,2000年1年期国债发行利率为2.35%,2009年5月份的1年期国债发行利率低至0.89%,对比历史数据发现,10月30日这期1年期国债发行利率创十余年来新高。  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仍显紧张,隔夜同业拆放利率突破5%关口至5.23%,7天同业隔夜拆借利率逼近5.6%,不过,14天及28天品种利率均小幅回落。  市场人士指出,央行坚定地续作央票,表明央行“锁长”的态度并不会因为流动性的周期性波动而改变。央行向市场传递的信息也非常明确,就是要维持流动性的紧平衡状态,进而压缩信贷增速。  分析人士表示,资金价格在每个月末出现上涨态势有一定规律性。一般每年三、四季度的资金面相较于一、二季度是偏紧的,每月月末资金面受到银行考核等因素影响也是比较紧张的。目前全球正在去杠杆化,央行自然不会投放太多货币到市场,因而宏观上一直保持着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总的来讲,相较于6月份,当前的利率水平整体还是下行的。未来利率不会如6月般大幅飙升,因为最近没有像6月份那样的政策方面因素影响市场流动性,度过月末,资金面就会比较平稳。(证券时报网)隔夜利率刷新钱荒后新高 新发国债中标利率大超预期 上海间拆借(点击查看大图)  10月30日午间消息,财政部今日招标发行1年期固定国债,中标利率达到4.01%,大超市场预期。  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仍显紧张,隔夜同业拆放利率突破5%关口至5.23%,7天同业隔夜拆借利率逼近5.6%,不过,14天及28天品种利率均小幅回落。  1年期新发国债招标遇冷  据交易员透露,今日招标的1年期国债中标利率为4.01%,需求平淡,全场倍率仅1.22倍,此前机构预测中标利率区间仅为3.74%—3.90%。  本次招标边际中标利率达到4.1%,边际倍率高达6.59倍,显示机构博边际情绪严重。  今日招标的国债为2012年记账式附息(二期)国债,即13附息国债22(130022),招标数量为280亿元,起息日为10月31日,上市日为11月6日,付息方式为利随本清。  本期新发国债收益率大超同期限国债收益率。可供市场参考的数据是,中债登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显示,1年期国债最新收益率报3.785%。  财汇数据显示,最近一期同期限招标的国债是13附息国债14(130014),招标日期为7月3日,当期规模为260亿元,中标利率为3.48%,认购倍数为1.435倍,边际中标利率为3.60%。  银行间市场短期资金利率攀升  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短升长降,隔夜同业拆放利率继续大涨78.4基点,突破5%关口至5.23%。7天同业拆放利率升至5.593%,14天及28天期同业拆放利率小幅下降。  央行今日上午开展了正逆回购及央票询量。央行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周三(10月30日)可正常申报正逆回购及央票需求,其中逆回购期限为14天,正回购期限为28天,央票仍为3个月期。  在经过了连续三次的暂停后,央行昨日重启逆回购。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130亿元逆回购,中标利率为4.1%,高于此前的3.9%。与此同时,央行周一在公开市场对本周将到期的60亿元3年期央票到期进行续做,续做金额为59亿元,利率为3.5%。  表:历年银行间一年期固定利率国债发行情况债券代码债券简称招投标日期中标利率(%)或价格最高中标利率(%)或中标价格(元)认购倍数招标总量(亿元)实际发行总额(亿元)13002213附息国债224.014.101.2228028013001413附息国债143.483.61.43526026013000713附息国债072.622.71.32130030013000213附息国债022.812.881.594730030012001912附息国债192.9431.4869260260.112001112附息国债112.152.191.7723260269.412000212附息国债022.872.951.336428028012000112附息国债012.782.861.694328028011002011附息国债203.93.952.0777300325.111000911附息国债0999.821100.090.7235200433.511000111附息国债01100.805100.990.723200617.111001111附息国债112.772.811.5883300301.811000911附息国债092.82.832.053300433.511000111附息国债012.812.871.732300617.110003610附息国债362.152.211.5364280282.110003010附息国债301.871.91.9845200205.410002110附息国债211.871.911.9454280300.110001110附息国债111.491.61.2236280266.710000410附息国债041.441.472.116926026009002809附息国债281.441.491.8954260273.409002109附息国债211.461.492.3069260285.409001409附息国债141.061.181.1754280275.209000809附息国债080.890.912.5808260285.908002408国债241.281.363.5795220238.208001608国债163.343.382.2963240259.908000908国债093.423.471.5496260271.107002007国债203.661.475826026007001607国债162.951.101428028007000907国债092.611.19300301.507000207国债022.11.680426026006001506国债151.9582.021.6557251.5306.106000806国债081.9241.971.8131251325.705001005国债1098.872.8359248331.705000605国债0698.622.6696247353.805000205国债0297.931.748824630004000104国债0197.72.0892297381.603001203国债1297.511.6855207255&&一年期国债利率创17年来新高 短期资金面仍喊渴
  在央行重启逆回购后,传出了央行官员对于此次流动性紧张的表态,称资金面较为平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联系央行,相关人士称,对此事不便回复。
  昨日(10月30日)间资金市场Shibor短端品种出现较大幅度上行。对此,高级债券分析师何一峰对记者表示,主要是为了应付月末
(的考核)。同时,记者注意到,昨日进行的一年期国债招标,达到4.01%,中证网引述相关统计称,这一利率水平创下1996年之后新高。
  短期利率涨幅仍大
  昨日,SHIBOR利率隔夜和7天期品种分别上涨78.4个基点和64.6个基点,至5.23%和5.593%。14天期的回落10.3个基点至6.349%,1月期的继续回落23.8个基点至5.9240%。
  何一峰表示,昨天资金还是比较紧张。隔夜和7天期上涨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应付月末 (的考核).7天期品种上涨,跟11月5日上缴时点也有关系。14天期和1月期利率下降,可能是因为市场预期届时流动性没那么紧。
  “从交易员反馈,借隔夜的多,还是为了月末因素。”某银行部高级分析师称。另一位某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也表示,隔夜和7天期上涨,还是资金面紧,得看央行是否有所动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昨日财政部招标发行记账式附息(二十二期)国债,期限一年,计划招标发行280亿元,投标量340.5亿元,实际发行282.5亿元,在首场发行280亿元后追加发行2.5亿元。招标票面利率达到4.01%,中证网引述相关统计称,该数值创下1996年之后新高。
  同时,交易所一天期国债回购利率1昨日低开高走,最高上涨近44%,利率接近10%,不过尾盘大幅下挫,由大涨转为大跌73.09%,利率仅收在1.83%。
  央行告诫机构别激进
  据媒体报道,央行官员在日前举行的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会议上表示,近期资金面紧张主要是由于财政收支管理节奏与市场预期略有偏差所造成,仅为短期因素。
  此前记者采访相关分析师得知,10月份财政缴款规模约为3000亿元。上述报道称,该央行官员指出,总体来看当前流动性依然充裕,预计四季度资金面及公开市场操作都将继续保持平稳。不过,该官员仍建议机构要适度收缩杠杆,不要太激进,以免在资金面紧张时受到冲击。
  此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师和专家也提到机构的杠杆和期限错配问题,在关键的时间可能会影响流动性。
  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田嘉超称,目前的资金紧张,也是源自短期因素,估计央行还是倾向于维持利率稳定,“这么快重启逆回购,更重要的是看重启本身,而不是看
(逆回购)价格,而且市场价格本身就上行了。”他预期,当天逆回购推出的可能性比较大,理由是央行还是不愿意看到资金面这么紧。“逆回购利率可能还会提高20个BP左右。”
  何一峰认为,此次逆回购重启时利率上调了,只要资金面缓解,央行还是会暂停逆回购的。“(资金市场)价格短期是到顶了”。上述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总结道。&&&&&&&
  在月末资金面波澜再起、市场谨慎心态浓郁之际,财政部30日招标的1年期国债中标利率高达4.01%,创下逾10年来同期限国债招标最高纪录。分析认为,考虑经济通胀基本面稳定、资金面保持紧平衡的整体环境,短期内市场情绪存在修复的可能,当前债券绝对收益率水平已具有较好的配置价值,但对交易性机会的把握仍需谨慎。
  资金紧张致短债利率飙升
  财政部30日就13附息国债22进行了利率招标。据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本期计划招标额为280亿元的1年期固息国债,中标利率为4.01%,首场认购倍数为1.21倍,当期追加发行2.5亿元,实际发行总量为282.5亿元。
  由于近期资金面再起波澜且未见缓解迹象,上1年期国债收益率29日已飙升至3.79%附近,机构对本期国债给出的中标利率预测也相对保守,多数认为会落在二级市场水平附近。然而,超出市场预期和二级市场逾20BP的最终中标利率,仍然令市场大跌眼镜。
  值得一提的是,本期国债利率创下了200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Wind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截至本次发行前,1年期国债发行利率介于0.89%-3.90%之间。高点3.90%产生于2011年9月,当时处于货币政策收紧过程中,市场资金面紧张在央行连续提高后达到白热化,与资金面状况联系紧密的1年期国债备受影响。
  就本期国债招标而言,资金面紧张对利率债短端的负面冲击也显而易见。此外,市场人士表示,本周债券供给依然较多、供需矛盾仍未有效缓解,而且1年期国债没有基本承销额,承销团投标意愿不高,对其利率的走升有一定影响。
  市场人士亦指出,没有基本承销额的干扰,也使本期国债招标结果更接近市场真实情况。据交易员称,昨日国债招标边际中标利率高达4.10%,边际倍数达到6.59倍,显示出机构在弱市格局下以博边际心态为主。
  二级市场方面,一级招标不利再次点燃悲观情绪,短端品种收益率在招标结果出来后一度出现近30BP的飙升。
  情绪修复或可期待
  10月以来,债券市场的熊市步伐未曾停歇,银行间标杆品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攀升至4.22%左右的2008年2月以来最高水平。在此期间,三季度经济回暖、9月份通胀反弹以及资金面趋紧,成为债券市场收益率节节走高的主要原因。不过,当债券绝对收益率纷纷创下之后,市场上提示机会的声音也日渐增强。
  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债券市场有过度恐慌之嫌。一方面,四季度经济小幅回落、年内通胀形势依然温和,基本面因素显然不支持债券市场深度走熊;另一方面,就对市场心理冲击最大的货币政策和资金面而言,尽管全年经济有望稳定增长给了货币政策不放松的理由,促使金融机构降杠杆也让货币政策保持中性偏紧师出有名,但经济和通胀基本面的总体稳定,也同样限制了货币政策收紧的空间。因此,在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下,虽然资金面全面宽松难以重现,但流动性枯竭也不是管理层所乐见。
  国泰君安证券表示,当前的流动性紧张可能由于机构预期的自我实现而造成的,而央行在停发两周后重启逆回购操作,向市场发出了稳定流动性预期的信号,有利于恢复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收益率曲线小幅下行的概率在上升。
  报告也指出,考虑到资金面紧张有望缓解、11月利率债供应压力环比下降、经过税收与资本调整的利率债收益率已经超过贷款基准利率等因素,再加上银行在明年年初的配置需求以及融资成本大幅上行增加经济回落风险,预计短期内市场存在修复空间,尤其是利率债。不过,该机构同时指出,鉴于信用利差拉大是中长期趋势,中长期限的低评级资产仍不被看好。
  值得一提的是,30日下午随着资金面略有好转,债券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所增加,收益率升幅亦小幅收敛。市场人士表示,预计跨月后资金面将有所改善,当前利率债的绝对配置价值已经较好,但考虑到四季度资金面紧平衡格局难破,资金利率下行幅度以及市场情绪的修复程度仍有待观察,在交易性机会的把握上仍需谨慎。(中国证券报)&&&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外汇和利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外汇和利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以往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利率政策处在核心地位。从利率与通胀率和汇率的关系看,主要是通过利率的升降来调控以汇率和通胀率为代表的内外平衡关系,即当通胀率上升时,内部需求会大于供给,相应引出贸易逆差,导致本币贬值。因此在以往时代,当通胀率上升时,汇率是反向走势,即会出现贬值。而提升利率,一方面可以抑制国内总需求水平上升,从而抑制了国内的通胀率,一方面也因为压缩了国内需求,使进口得到抑制,同时促进了出口,本币汇率由此得到提升。所以当加息对紧缩总需求发生了作用,使通胀率下降时,本币汇率就会上升。但是在新全球化时代,在中国出现了人民币的“内贬外升”,即当通胀率与汇率出现同方向变动,在这样的时代,如果继续沿用以往的宏观调控理论和工具,肯定不会收到以往的效果。其一,从道理上说,在新全球化时代,由于中国与国际经济已融为一体,而前面的分析也说明,中国的贸易顺差增长和人民币汇率提升是长期趋势,这样就会引来大量投机于人民币升值的国际“热钱”,而国际热钱的成本是热钱本币的利率,收益率则是人民币利率与汇率之和,所以人民币利率的提升,也是热钱收益率的提升,所以提升人民币利率不仅不会减少国际热钱的流入,反而会刺激热钱更大规模地流入。而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是用基础货币收购外汇,这样就会导致因外汇流入增长所投放的基础货币的增长,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央行加息的目的本来是为了通过抑制货币投放而达到紧缩总需求的目的,但因为热钱流入的增加,投放的基础货币反而被迫上升,所以加息这一举措就变成了刺激货币投放的宏观政策效果。由于加息引来的外汇流入更多,加息会提升本币汇率这个结果没变,但是由于货币供给规模更大了,对抑制通胀的目的来说,就是适得其反。其二,从实证角度看,加息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自2007年3月以来,央行已进行了6次加息,但通胀率到11月份已上升到6.9%的十年以来高点,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也从去年1月份的15.4%上升到11月的18.5%,所以很难认为若央行在今年继续加息,会有能压制住通胀率和货币增长率的那一天。有人认为,去年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其主因不是央行加息,而是中国资本市场如股市和地产价格的大幅度攀升,这个判断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去年在央行进行6次加息之后,国际热钱流入占新增外汇储备的比重是明显上升了。如果以FDI加贸易顺差为正当外汇流入,这两者之和在年占新增外汇储备的比重是74%,但2007年前9个月这个比重却下降到63%,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显然,热钱比重上升与人民币利率上升是同时发生的,但年我们却没有看到这个情况,而地产价格的上升自2003年以来就很强劲,以至于到2005年国家不得不出台抑制地产价格的大量措施。股市的“大牛市”出现在2006年,而当年FDI加贸易顺差比当年新增外汇储备还高出了3%,所以如果国际热钱是为了投机于中国的资产价格,那为什么在本轮经济增长高潮的前几年我们看不到,却偏偏在央行连续加息后出现了呢?所以人民币利率上升与热钱比重上升同时出现,不应看成是偶然现象,而是有着因果关系的。其三,从国际上看,近年来由于日元利率很低而美元利率很高,所以引发了大量“套息”交易,国际上估计有近万亿美元。而去年以来,日本央行为了应对经济过热而开始进入加息通道,美联储则为了应对房地产泡沫崩溃所引发的衰退不得不减息,所以日元与美元间的套息交易被大量取消,表现为日元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目前已从2007年初的1:123上升到1:109,可见利率始终是影响国际资本流向的重要机制,而对美元与日元间的套息交易萎缩,国际上一般都是用两国利率水平的相对变化来解释,而未见有用美元资产价格作解释的言论。那么,如果在国际主要货币资本之间发生的流向变动是因为利率变动,在人民币与主要国际货币之间的流向变动就会例外吗?此外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对利率政策的使用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去年美、欧都出现了明显较以前年份为高的通胀率,但是美国为了应对金融市场危机,不得不连续减息,而欧盟自2006年以来为应对经济过热已开始连续加息,但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威胁下,也不得不放弃了加息举措。到去年12月,欧元区的广义货币增长率已高达10.7%的历史高峰,已经远远高出原先所设定的4.5%的年增长率,但目前仍在酝酿减息。可见,由于时代不同了,在发达经济体中利率与通胀率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而并不似以往那样,出现了通胀率的抬升就必须得加息。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利率这个传统宏观调控工具在今天的作用,考虑新的宏观政策工具组合。重新认识汇率如果利率调节宏观总需求的能力在当代新经济格局中被弱化,那么哪个宏观调节工具能取代?我认为首先考虑的应当是汇率。在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率的地位之所以特别突出,是因为利率对需求水平变动的影响最大,但这是在内需主导时代得出的经验和理论。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内需在中国的需求增长中仍是主导因素,但外需的增长速度显然更快。从净出口占GDP的比重看,2006年为4.5%,去年一季度已上升到7.7%,二季度进一步上升到9.8%,三季度则超过了10%,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大了,而且今后肯定还会上升。从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看,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出口占GDP的比重长期在9%左右,日本号称出口导向型经济,可战后到70年代完成工业化的长期内,出口比重最高也只有16%,而中国目前已经达到40%,在未来时期进入到前面所提到的承接发达国家重工业转移时代后,出口比重肯定还会上升,可见外需因素对中国工业化过程的影响,已经与以往的工业化过程完全不同了。而正是由于外需在中国需求的边际变化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就使汇率在调节中国总需求水平方面,以及对国内通胀率的影响与控制能力方面,可能替代利率的地位。具体地说,由于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巨大外部需求,而提升汇率是出口企业的减收因素,出口企业为了维持原有利润就得提高供货价格,这样就可能使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需求发生转移,从而达到紧缩总需求扩张的目的。然而在长期内保持较低汇率水平,是中国获取更多新全球化利益,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重要条件,因此过快或过多地让人民币升值,从长远看对中国并不是有利的选择。但若因外需增长过快,过度拉升了中国的通胀率,导致中国内部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强,提升汇率就是抑制国内通胀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所以从新全球化时代所构成的新环境看,人民币汇率的提升速度必须把握在不显著快于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汇率上升速度的水平上,并兼顾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汇率就是平衡中国的全球化利益与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关系的核心。重新认识通货膨胀问题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由于在中国这类发展中国家与当代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格体系差距,而在新全球化时代市场的力量要纠正这个差距,所以主要发展中国家在长期内出现较高通胀率就会是一个长期趋势。提升汇率是抑制通胀率的必然选择,但会使中国丧失新全球化利益,所以是让汇率较高对中国的长期增长有利,还是让通胀率较高对中国的长期增长有利,就必须进行选择。以往的经济理论通常认为,年均不足1个百分点的物价上涨可以定义为“通缩”,1~3个百分点的物价上涨是合理通胀,超过5个百分点的物价上涨是显著通胀,10个百分点以上是严重通胀,而若到几十个百分点以上就是恶性通胀了。但是在新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价格水平差距,即便保持10%的通胀率也要30年左右才能与发达国家拉近价格水平,所以,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在长期内出现6%~8%之间的较高通胀率,可能是一个新全球化时代的特有现象,也是中国为了享受新全球化利益所必须支付的代价。不仅是在中国,在其他能够享受到新全球化利益的国家,目前都在经济增长率显著提升的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物价上涨率。例如印度,2007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8年来最高点,为9.2%,而去年前10个月的通胀率也上升到了6.7%,并不比中国低。近年来俄罗斯和越南的经济增长率也显著提高,去年前10个月前者的通胀率为10.8%,后者为8.1%,更高于中国。所以在新全球化时代,通胀率的合理水平至少在主要发展中国家都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重新认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利率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化收益率和年利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