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变革,新一轮产业调整什么和产业变革

湖北工会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学习贯彻十九大|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当先行
发布时间: 08:39&&来源:工人日报&&
自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那么,党中央为何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如何理解《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重大意义?进入新时代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该如何推进?本版从今天起开设《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栏对此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引发大家的思考。敬请关注。
●邹广子观点
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十九大绘就的美好蓝图,工人阶级要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关键节点,切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地见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中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这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重大契机和强大动力。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在新的历史方位的视角出发,深刻认识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紧迫性和历史必然性
首先,这是由产业工人在我国国体和政体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们国家的国体。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而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人民的重要组成。只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加强了,产业工人综合素质提高了,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彰显了,才能不断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阶级基础,使我们党在任何形势、任何情况下都立于不败之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永远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其次,这是由产业工人所作出的卓著历史贡献所决定的。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广大产业工人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地走在时代最前列,勇担历史使命,焕发主动精神,作出重大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不断迈向中高端水平,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一批国家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一批超级工程成为标志性符号,在这些领域产业工人顽强拼搏、砥砺奋进,凝聚智慧力量,挥洒辛勤汗水,铸就了工人阶级的时代新辉煌。
第三,这是由产业工人在新时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目标是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催人奋进,任务艰巨繁重。当前,全球化势头不可逆转,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抢占全球竞争力的制高点。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需要产业工人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迅速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总之,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截至2016年,我国产业工人总人数已达2亿左右,超过全体职工总人数的半壁江山;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平均受教育年限突破13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791万人;劳动经济权益、民主政治权利、精神文化权益等各项权益进一步实现,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主力军作用更加突出,他们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在创造中成长、在拼搏中进步,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
但同时也无可否认,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不够通畅、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有所下降,培养体系不完善、技术技能素质不高、技能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匮乏,收入水平较低、社保统筹不足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有可能带来产业出现空洞化、发展后劲不足、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等隐患。
实现十九大绘就的美好蓝图,工人阶级要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关键节点,切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地见效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进改革。加快推进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人才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首要在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关键在于夯实人才基础,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努力建设一支以优秀产业工人为代表的高水平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在加快推进改革中提升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提升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是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适当增加在党和国家有关领导机构中的代表、委员比例,探索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加大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发展党员力度,提高工人党员比例等,这些举措有的已经得到落实,比如,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代表明显增加,共771名,占33.8%,比十八大增加79名,比例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工人党员代表198名,占8.7%。全总、各全国产业工会和多数省级总工会也都增设了劳模和一线职工兼职副主席。有的正在推进落实,比如,强化和创新产业工人队伍党建工作、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
把加快推进改革作为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要进一步纳入改革的总盘子和总台账,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更好地增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构建产业工人培养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提高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质量与水平,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支持、参与改革,齐心协力完成好改革各项任务。这些既是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环节,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版权所有:COPYRIGHT & hbzg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总工会版权所有
地址:武昌中北路259号工会大厦18—25层 邮编:430077 值班电话:027-738143
电子信箱:
鄂ICP备号-2机器人: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旗帜机器人: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旗帜灿烂艳丽百家号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扩展,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今年头7个月我国共生产工业机器人7.16万台,同比增长57%。中国工业机器人去年销量达8.6万台,增长26.5%,占全球的30%,保有量超过30万台,约占全球的10%以上。预计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有可能达到11万台,到2020年超过20万台,比2015年增长近2倍。(资料图片)编者按机器人,这颗“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日渐璀璨。作为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科技实力的重要标杆,也是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高端制造业的有效抓手。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中央到地方对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机器人产业发展进行有效地引导与扶持。近来,“机器人热”持续升温不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电子学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承办的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不久前在北京举办,近日,第二届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决赛又在安徽省芜湖市举行。本版特别推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特别报道,对目前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与读者分享、探讨。A产业数据近五年增速20%以上机器人产业快步向前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7年)》。报告预计,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2.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接近28%,同期全球平均增长率仅为17%。此外,将于日正式实施的最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机器人制造首次作为独立的行业列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之中。根据新的分类,工业机器人制造与特种作业机器人制造是两个行业小类,可以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走向快车道的规模化发展阶段。中国工业报记者从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获悉,2016年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增长14.5%,预计2017年将达到232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为147亿美元,占比63%;服务机器人产业规模为29亿美元,占比13%;特种机器人产业规模为56亿美元,占比24%。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大会上表示,从约瑟夫·恩格尔伯格1959年制造出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至今,全球机器人发展已近60年,历经工业时代的数次变革洗礼,始终站立在科技创新的风口,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熠熠生辉。如今,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更是给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新的春天。亚洲特别是中国机器人市场的持续开拓,为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的下一轮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支持。与此同时,随着机器人相关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成熟,优势企业正在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自主研发、投资并购等多种手段向机器人领域延伸,快速组建研发团队,突破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打造竞争新优势。总体来看,机器人产业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速远高于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B产业特征行业发展逐步成熟成企业转型升级标杆之一近年来,我国机器人发展具备以下四方面的特征:一是规模、技术、应用、集聚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据统计分析,2016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首次突破50亿美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62.8亿美元。近五年规模增速基本保持在20%以上,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今年上半年生产5.9万台(同比增长52%),我国将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比例将从四分之一提升到近三分之一。二是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研发取得突破。在研发方面,我国机器人产业坚持以点带面、小步快跑的原则,一方面抓住优势领域实现快速突破,另一方面强化基础研究推动整体提升。目前,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器人本体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估、高速高精度控制等技术取得积极进展,控制器已接近国际水平,伺服电机已配套约50%的自主品牌机器人,RV减速器实现批量应用,谐波减速器销量达到全球第二。另外,在特种无人机、深海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一批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自主创新产品,成功研究开发了固定翼无人机智能集群系统、世界上最大吨位深海挖沟犁,无人潜水器与自治式水下机器人在南海实现首次深海交会拍摄。三是多元化应用场景持续拓展。继汽车和电子之后,工业机器人在五金卫浴、家具家电等行业也已得到日益广泛应用。同时,随着国家对环保和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在塑料、橡胶、化工等高污染行业,以及食品、饮料和制药等与民生相关的行业,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进一步降低环境污染、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智能交互等技术的应用,除了家庭娱乐、情感陪护、教育演示、公共服务等一般场景之外,服务机器人在金融、医疗等专业场景的应用也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已研发出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消融医疗辅助机器人,以及应用于高难度脊柱手术的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等创新产品。特种机器人,也已经在助老助残、现场保障、安全生产和抢险救援等领域得到应用。四是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聚。由于我国各地区在研发能力、市场应用、人才资源、政策支撑和金融环境等方面都各具特色,机器人产业在几大主要区域的发展侧重点也是各不相同。京津冀地区以较高的技术研发能力、人才集聚度和金融活跃度为优势,形成以智能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为主要方向的产业链条。长三角地区以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齐全的产业配套、庞大的应用市场为条件,正在打造全国领先、较为完备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条。珠三角地区依靠政策措施与金融手段、推动生产与应用对接结合,创新创业氛围相对浓厚。东北地区依托既有技术研发基础,形成数家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中西部地区作为机器人产业的后发区域,以引进培育为主要方式,通过规划布局产业园区,逐步形成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特种机器人为辅的产业链雏形。辛国斌表示,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逐步推进,工业机器人这一“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已成为制造业最火热的投资领域,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我国机器人技术和行业的发展正逐步走向成熟。C产业布局抢夺机器人战略制高点支撑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机器人正在成为新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其研发、制造、应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而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机器人产业被寄予厚望。其技术研发水平的持续提升,应用范围的快速扩大,以及协助人类生产、服务人类生活效用的日益显著,为全球实体经济重塑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作为人工智能的理想载体,机器人不仅在生产领域逐步构建起以“云-网-端”为基础设施的人机共融智能工厂,推动生产方式的定制化、柔性化变革,更是在家庭生活、医疗、金融、交通、商业、物流等方面大显身手,广泛拓展应用场景。可以说,机器人已经逐步从单一的劳动工具和设备,上升为人类的工作助手和生活伙伴。近年来,加快推动机器人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各主要国家纷纷将促进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始终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近年来,我们陆续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政策,着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打造面向全球的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生态体系。科技是第一推动力,为鼓励国内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最近“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也已启动,为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据了解,“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执行期为年,项目指南集中在前三年部署完成。2017年重点布局基础前沿技术类、共性技术类、前期基础好易出成效的方向,2018年重点布局关键技术与装备类、重点工程示范应用,2019年重点布局示范应用类以及重点领域强化。尽管每年有重点侧重,但其他类别项目也会适当地进行部署。并且,在资金上也是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除了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6亿元支持专项外,为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机器人研发,在配套经费方面,由企业或医院牵头的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应用示范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2∶1。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如不尽快赶上,与国外的差距有进一步被拉大的风险。而相关政策的适时出台,将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D产业挑战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机器人发展“痛点”待解谈起机器人发展,特别是工业机器人就离不开所谓的“四大家族”,他们是ABB、库卡、发那科和安川电机。这四家企业过去几乎垄断的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占据了中国70%左右的市场份额。而《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年)》对我国“十三五”期间机器人产业发展作出调整规划,要求5年内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预计,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智能化、高端化加速明显,中国高端工业机器人在本土市场占有率将达到50%,并加速走向国际化。同样在2016年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年)》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两突破”、“三提升”的要求,即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大幅度提升。“从机器人大国到机器人强国,聚焦核心零部件研发是关键。”重庆固高科技长江研究院总工程师李万隆说。“技术成果转化率低,是目前掣肘我国智能制造跨越发展的‘痛点’。”上海德梅科汽车装备有限公司总裁丁裕东则表示,我国机器人在技术研究层面上与国外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关键是“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一方面,科研单位里的科技成果“藏在深闺”;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嗷嗷待哺”。成果转化不顺,导致科技成果不能落地生根转化为生产力,企业难以借“梯”登高。“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库卡机器人经理李少飞认为,我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需要借“智”发展。业界人士分析,目前机器人在国内智能制造业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为:新应用开发不成熟,导致机器人闲置;集成商专业性不强,机器人使用功能不完善;专业的调试、维护人员短缺,小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缺乏必要的日常维护保养,机器人寿命缩短等。确实如此,虽然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首先,机器人的顶层架构设计和基础技术等核心技术被美日等发达国家控制。其次,机器人研发、制造与应用等产业链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研发与制造环节脱节。再者,研发、制造与应用偏向低端,这使我国在机器人产业利润偏薄。除此之外,产能过剩、重复建设、标准未立等也较为严重,国产机器人面临重重挑战。为了加强工业机器人的规范指导,工信部于8月15日正式实施《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管理实施办法》,规范工业机器人行业企业的准入标准、监管制度、职责分工,以促进工业机器人持续健康发展。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辛国斌也提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还面临着现实技术瓶颈和潜在伦理道德隐患的“双重挑战”:一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仍需持续推进。在视觉、触觉、移动、决策、预判等多个方面,机器人目前还远远达不到人类的水平,智能表现得相当有限,没能从根本上扩大应用范围,真正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服务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欠缺是其尚不能步入高速增长阶段的最大制约。二是机器人很可能引发法律法规与道德伦理的重塑。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美国)曾经提出过“机器人三大定律”,首要一条就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但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一些问题尚难以形成共识。比如,成百上千种非技术工种将被机器人取代,对于可能引发的失业,现行劳动法的适用性和保护性将降低;战场上可能出现不知恐惧疲惫的自动“杀人机器”,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面临困境;无人驾驶汽车、辅助医疗机器人的逐渐普及,对交通法规和医疗卫生条例都将构成挑战等等。辛国斌指出,纵观历史,从电的发明、汽车的普及乃至核能的安全应用等等,每一次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突破性成果,都会在一定时间造成人类在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方面的困惑。但历史也证明,人类总是有智慧和能力寻求技术进步下的包容共享和可持续发展之道!E产业方向与人工智能深度结合机器人正在逐渐“进化”从阿法狗、到《开学第一课》中意大利机器人TEO,一次次精彩的人机大战,引发了人类与科技的关系的探讨。是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人工智能这一模拟和延展人类智能的科学技术在近年来全面爆发,在引发多个产业科技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思考与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也为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新变化,机器人正逐渐由听从并执行人类命令向拟人化和智能化不断“进化”。“世界机器人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产业竞争正由已知领域应用的竞争转向未知领域应用的竞争,大量潜在新产业、新业态将会衍生。同时,机器人产业正由硬件竞争转向软件竞争,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成为关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在机器人大会上表示。根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2017)》,人工智能目前已经跨越了单纯依靠数据获取来实现技术提升与推动应用发展的阶段,传统的API开放和积木式创新已经无法满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数据与应用的迭代式螺旋上升将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层产业跨越式发展,而智能机器人也将会应用到更多特定场景之中。但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晖认为,应该区分通用性人工智能和特殊性用途人工智能的区别。他说:“现在机器人对于人类视觉、听觉等能力的复制已经很发达了,比如翻译软件和语音识别,未来可以更多关注在商业中的应用。”专家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始终有两条路线:一个是技术上的,包括理论、顶层设计、算法研究等;另一条是商业化上的,也可以说是应用上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两次人工智能浪潮中,技术始终凌驾于商业之上,而在这次人工智能的爆发中,商业化开始与时俱进。如果将人工智能视为一场渐进性的颠覆,似乎更能够感知到人工智能对于商业场景乃至商业结构的冲击。比如语音交互、工具类产品的变现以及对终端的重新定义,将以接地气的方式逐渐改变用户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时这也是一场不见硝烟的商业竞争。F产业监管规范市场发展秩序推进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旺盛的市场需求,也带来了行业过热苗头。据统计,国内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省份有20多个,机器人产业园区40余个。近两年,机器人企业数量从不到400家迅速增至800余家,而产业链相关企业超3400家。在今年“两会”上,辛国斌就机器人产业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表示,一些机器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部里的高度重视,也确实觉得在机器人这个领域,有高端产业低端化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风险。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今后会和各个省市,包括机器人产业联盟加强沟通和交流,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了分省市的差别化实施指南。还有通过制定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等一系列的政策,落实推进各地科学发展、理性发展。8月底,在广州召开的2017中国机器人产业创新峰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认为,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没有必要各地开花,低水平重复,但可以在各地普遍推广使用。因此,他建议要合理布局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制造中心,强化产业配套和区域分工合作,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体。为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工信部等部委陆续出台一系列后续产业发展促进措施。《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年)》明确要求,五年内形成我国自己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而根据工信部工作部署,下一阶段相关产业促进政策将着手解决两大关键问题:一是推进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二是规范市场秩序,防止机器人产业无序发展。“我们将继续完善《中国制造2025》战略分省市指南,细化机器人零部件产业区域布局,执行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管理实施办法,建立企业白名单制度,规范行业竞争秩序。也希望各类社团组织和服务机构能够发挥自身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时刻对照目标要求做好本职工作。”辛国斌指出。文章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中国工业报 作者:杨红英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灿烂艳丽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只见那重瓣玫瑰花枝繁叶茂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当先行|工人|产业|队伍_新浪新闻
开栏的话 自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那么,党中央为何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如何理解《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重大意义?进入新时代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该如何推进?本版从今天起开设《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栏对此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引发大家的思考。敬请关注。 ●邹广子观点 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十九大绘就的美好蓝图,工人阶级要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关键节点,切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地见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中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这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重大契机和强大动力。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在新的历史方位的视角出发,深刻认识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紧迫性和历史必然性 首先,这是由产业工人在我国国体和政体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们国家的国体。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而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人民的重要组成。只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加强了,产业工人综合素质提高了,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彰显了,才能不断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阶级基础,使我们党在任何形势、任何情况下都立于不败之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永远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其次,这是由产业工人所作出的卓著历史贡献所决定的。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广大产业工人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地走在时代最前列,勇担历史使命,焕发主动精神,作出重大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不断迈向中高端水平,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一批国家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一批超级工程成为标志性符号,在这些领域产业工人顽强拼搏、砥砺奋进,凝聚智慧力量,挥洒辛勤汗水,铸就了工人阶级的时代新辉煌。 第三,这是由产业工人在新时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目标是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催人奋进,任务艰巨繁重。当前,全球化势头不可逆转,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抢占全球竞争力的制高点。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需要产业工人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迅速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总之,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截至2016年,我国产业工人总人数已达2亿左右,超过全体职工总人数的半壁江山;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平均受教育年限突破13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791万人;劳动经济权益、民主政治权利、精神文化权益等各项权益进一步实现,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主力军作用更加突出,他们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在创造中成长、在拼搏中进步,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 但同时也无可否认,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不够通畅、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有所下降,培养体系不完善、技术技能素质不高、技能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匮乏,收入水平较低、社保统筹不足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有可能带来产业出现空洞化、发展后劲不足、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等隐患。 实现十九大绘就的美好蓝图,工人阶级要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关键节点,切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地见效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进改革。加快推进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人才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首要在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关键在于夯实人才基础,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努力建设一支以优秀产业工人为代表的高水平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在加快推进改革中提升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提升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是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适当增加在党和国家有关领导机构中的代表、委员比例,探索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加大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发展党员力度,提高工人党员比例等,这些举措有的已经得到落实,比如,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代表明显增加,共771名,占33.8%,比十八大增加79名,比例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工人党员代表198名,占8.7%。全总、各全国产业工会和多数省级总工会也都增设了劳模和一线职工兼职副主席。有的正在推进落实,比如,强化和创新产业工人队伍党建工作、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 把加快推进改革作为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要进一步纳入改革的总盘子和总台账,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更好地增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构建产业工人培养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提高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质量与水平,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支持、参与改革,齐心协力完成好改革各项任务。这些既是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环节,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