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生态经济开发区建设

既建设绿水青山,也打造金山银山 —— 二论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 本报评论员
导读:养老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还可以吸引人才,为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也应作为这一区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江淮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空间大,能做的事情很多,不能做的事情也有很多。
—— 二论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
江淮生态经济区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取向和实践内涵。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由生态涵养向生态经济的转变。
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是不是不要工业了?会不会影响发展?原有的规划还要不要执行?不解决这些疑问,就可能影响到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进程。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我省“1+3”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性安排。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建设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关键在思路。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不等于不发展,更不等于不要工业,而要看发展什么样的工业。同时,也不能把省里对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与原先的发展定位简单对立起来,而是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并加以推进,在原先的规划基础上优化发展路径、升级发展模式。
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只要我们站得高、看得远、谋得实,就完全可以在有风景的地方,发展出一大片生命力强的新经济。江淮生态经济区,对工业的依赖程度不如苏南那么高,自然生态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组合匹配程度高,发展绿色工业既有基础又有空间。在互联网、高铁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今天,江淮生态经济区完全可能产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因此,在这一区域发展工业,必须瞄准“生态+工业”,抓住当前颠覆式创新层出不穷的机遇,多做“无中生有”的文章,促进工业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突破。
发展工业需要站上前沿抢抓风口,发展现代农业,也要瞄准这种目标取向。江淮生态经济区是传统的江苏粮仓,现代农业发展有很大空间。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看家本领”来抓,除经营好传统市场外,更要开发好新兴市场,通过提高亩均产值,不断提升农业体量。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和高端品牌,要努力让这里走出去的农产品更具影响,更有比较优势。
就江淮生态经济区而言,旅游业能不能大发展,关键看一条,即有没有让人非来不可的理由,有没有一些让人去了觉得终生难忘的地方。为此,必须着眼全域旅游来定位和谋划,实现全域布点,防止各家简单“拼图”,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着眼展现特色,实现多点突破,多在别人不可复制的“点”上下功夫,防止同质化竞争。养老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还可以吸引人才,为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也应作为这一区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
江淮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空间大,能做的事情很多,不能做的事情也有很多。为此,必须建立正面与负面两张清单,把握好哪些产业不能或限制发展,哪些产业鼓励或优先发展,按照生态优先的发展定位安排适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和项目。既不能只讲GDP不讲环保、断子孙后路,也不能守着绿水青山,无所作为。必须牢固确立新发展理念,既建设绿水青山,又打造金山银山,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在“1+3”重点功能区战略布局中找准定位砥砺前行,开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编辑: 小娜
重庆手机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_参考网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宋文群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护、治理、修复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今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本文拟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指出: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经济观,开展生态经济建设,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发展 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这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一直以来,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还应看到,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一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接近60%,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接近40%,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同时,我们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一。这些问题的产生,某种程度上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成为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有的需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才有可能恢复。今后,一味地追求高速增长是不行的。我们办不到、受不了、没必要。做出这一判断,一个重要的考量就在于环境承载能力。再按照拼资源、拼消耗的模式发展下去,资源支撑不住,环境承受不了,发展难以持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我国走不通也走不起。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转为中高速,更加注重提质增效。适应新常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个重大机遇,同时也是很大的挑战。用好增速回落带来的新增污染量有可能减少的机遇,化解保增长有可能带来的重污染项目集中上马的挑战,方能真正使经济发展代价更小、效益更好、排放更低、更可持续,从而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挑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减速换档、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转化提升的“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们要依据新常态来对照观察、分析判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提出新常态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一)经济中高速发展的“新现象”致使淘汰落后产能设备更为艰难经济的中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面对经济不断下行的压力,我们往往习惯于运用以往依赖投资、刺激房地产的投资驱动、要素驱动思路和模式来解决问题,而对创新驱动的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金融业,很多人并不熟悉,甚至有的还很抵触。这种心态导致了开拓新产业与保留原产能的博弈,对于效益低下、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设备,因在近期能够带来税收而被保留。经济的转型充满了阵痛,还在于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定触及既有的利益集团而招致百般阻挠,西方国家为了其自身的利益也在贸易谈判中设限。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国家,一方面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害怕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会给世界资源环境带来进一步的压力,另一方面又恐惧东方雄狮在绿色产业革命的春风中苏醒。因此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绿色贸易壁垒与绿色产业桎梏相伴随,使得我们的落后产能设备的淘汰充满了艰辛。(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提出新要求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成为新常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产业结构转变为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条件。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由于模仿型和排浪式消费基本结束,出口总量减慢,出口结构调整,导致传统产业的供给能力大大超过需求,钢铁、建材等行业产能已经绝对过剩,房地产、汽车等也出现了区域性和结构性的过剩。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作用将更加凸显,教育、医疗、养老、旅游休闲、文化等领域未来发展速度将明显提高。这意味着,从产业发展与结构角度看,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将逐步加大,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需求锐减、产品滞销、利润下滑等因素逐步被淘汰出局。与此同时,产业技术不断发展,新能源、绿色环保、低碳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突破,将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良好的产业保障与技术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资源环境发展现状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出新要求从资源环境约束来看,过去能源、资源、环境空间较大,可以加大生产要素的投入进行生产,而不必过多顾及生态环境。现在,我国能源资源出现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基本接近极限,资源环境约束已不允许再盲目追求高速度。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回落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新常态”下,如果我们继续按照原有的生产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投资,提高产能,不仅不能拉高经济增速,而且将突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无可挽回的经济和生态损失。因此,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经济资源观。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经济规律,才能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也成为一种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用生态文明理念统筹谋划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一)树立正确的生态经济观,处理好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围绕生态经济问题而形成的生态经济观,是属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范畴。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建设离不开生态环境。2002年,美国作家莱斯特·R·布朗在其《生态经济》一文中指出,生态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模式,主张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指出“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稳定关系,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经济观涵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价值观、生态生产观和生态消费观等内容。它主要体现为生态经济资源观和生态经济发展观。(1)生态经济资源观。生态经济观认为地球生态资源和能源是有限的,人类应当积极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促进阳光型能源型经济形成与兴起;加强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垃圾变成财富;充分认识荒野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器。而且具有生命支撑价值、经济价值、消遣价值和审美价值。(2)生态经济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基于保护资源环境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与社会关系的建立与协调。建设和谐的生态文明就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生态经济首先主张要求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把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同时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生产力结构达到合理布局。其根本目标是生态环境经济化与经济运行生态化。(二)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第一个“一百年目标”,要求我们优先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实现“蓝天、碧水、净土”目标奠定基础。依靠制度和法治,切实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提高生态环境执法的刚性和权威。无论是源头严防,还是过程严管、后果严惩,都需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就提出,到2020年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完善政绩考核办法,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评价其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完整性。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对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其次,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同时,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三)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只是一句美丽的空洞口号。借助各种媒体,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等平台和形式,树立生态意识、普及生态知识、形成生态自觉。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加深民众对环境破坏带来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培养民众维护一草一木的特有情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构建社会生态文化体系,让中国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打上深深的绿色烙印,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近年来,公众自发自觉关注、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不断高涨,而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也以开放的心态及时回应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推进面向公众的环境宣传教育。推动环境宣教法制化,已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的有益实践。相关数据表明,公众高度认同中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目标,雾霾、食品安全等问题备受关注,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转变,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增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要科学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应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着力构建、主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12期
消费导刊的其它文章以法治建设推进生态经济发展_网易新闻
以法治建设推进生态经济发展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巩固提升江西生态优势,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这一重要讲话为深入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指明了方向。
去年,《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得到国务院六部委的正式批复,标志着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方案的实施,呼应了中央提出要“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切实把经济工作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的新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以法治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促进我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有效保障机制。
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生态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完备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律,以土地管理法、水资源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专门法律为框架的基本健全的环境资源法律体系,这一法律体系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各地区之间存在地理气候、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等差异,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经济发展,还需要制定、完善针对性强的地方性法规,确保生态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我省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就必须在地方立法权限内,进一步建立完善适应江西省情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地方性法规。要建立完善鄱阳湖生态保护、赣南稀土保护等一系列适应省情的地方性专项立法,建立完善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依法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处理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问题需要依靠法治
发展生态经济要求用法治手段处理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问题。新常态下,江西经济的发展应在做大总量的同时注重提升质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虽然我省的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寻求新的绿色增长点的同时,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必然会触及相关企业和人员的利益,由此产生新的矛盾和冲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江西的大背景下,对过剩和落后产能企业的处理,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而应将其纳入法治的轨道,采用全省一体化的制度规范,合理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有效解决产业调整引发的利益冲突。比如,在化解和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工作中,怎么界定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的标准,化解和淘汰的方式及程序是什么,被关停企业的补偿标准、补偿资金来源、补偿款项的支付方式,以及对相关方面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纠纷解决方式等一系列问题,都要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全省统一的制度规范。只有这样,我省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和优化投资环境离不开法治保障
促进江西绿色崛起,就要在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做强我省现代物流服务业、金融产业等新型节能产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实现产业升级、更新换代。在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财政资金应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为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培育和发展新型绿色产业,主要依靠民营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政府应重点在其中发挥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原先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习惯使用税收、非税和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在国务院发文必须全面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背景下,这些手段显然不适用于发展新兴产业。这为优化地方经济发展环境提供了新的契机,即以法律制度为保障,进一步强化投资软环境。
投资环境,即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特有的决定企业进行生产性投资、创造就业和扩大规模的各种机会和激励因素。投资环境是一国或地区对于开展投资活动所具有的外部条件,它是投资赖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包括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两部分。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构成投资硬环境。投资软环境主要由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等构成。好的投资软环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外可以增强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对内可以凝聚人心、激发创业热情。投资软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一个地区对资金尤其是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进而影响该地区吸纳外来资本的数量、速度以及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影响其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我省是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内陆省份,在地理区位、交通、产业集群等投资硬环境方面缺乏吸引资本和投资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不足,要求我省各地的招商引资采取新的策略和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优化投资软环境。在投资软环境的各项要素中,制度因素起重要作用。在市场化、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能不能获得发展,资本和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尤其是法律制度环境,有助于吸引外部人才和外来资本。制度、人才和资本三位一体的有效结合,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繁荣。江西要实现发展升级、绿色崛起,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加快改革,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重点包括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取消一切没有法律依据的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实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以制度化的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实行统一收费、公示收费和票费分离制,进一步改善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发展生态经济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执法监督力度
发展生态经济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土地和水源等资源,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等环境保护制度。我国拥有资源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也有专项环境资源法规,更有环境资源保护的各专门机构,在环境保护方面早已告别了无法可依的局面。但是,这些年来环境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环境还在恶化。究其缘由,主要在于一些地方资源环境保护执法不力,相关执法部门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作为我国首批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江西应在强化环境保护执法上狠下功夫,保障环境行政执法的独立性,为环保机构严格执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机构和相关人员的监督,强化环境执法的透明度,将环保机构的执法活动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防止环境行政执法的不作为和乱作为。此外,通过扩大和保障环境损害受害人的救济权、赔偿权,畅通环境诉讼的立案渠道,扩大环境公益诉讼,为环境保护提供行政执法、司法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高效机制。
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的使用需要严格的制度规范。环保工程是资金投入大的公益性工程,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需要投入公共财政资金进行补偿,各种公共环保设施建设也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跨区域跨流域的生态补偿同样涉及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直接的资金利益分配。合理、高效地使用环保投入,就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构建完备的制度,严格监管资金的使用,实行决策、执行和结果全过程的透明、公开,切实加强问题导向的审计监督,严厉查处侵吞、骗取环保资金等一切违法犯罪行为。
(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员)
本文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
凝心聚力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发布日期:作者:李卫国浏览次数:字号:[
&&在中共兴化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泰州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回顾总结今年以来工作,研究部署下半年工作,动员全市上下把握重要历史机遇,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凝心聚力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下面,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精神,我讲几点意见。
  今年以来,我们紧扣&奋力超千亿、全面达小康&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聚力创新提高含金量,聚焦富民提升获得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6.78亿元,增长7.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1.85亿元,增长16.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64亿元,占年度预期目标的51.8%。具体表现为七个新:干事创业展现新面貌。深入开展&燃烧激情、争先进位&打擂台活动,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房屋征收、上争工作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擂台&比武&,持续激发&不相信兴化干不过别人&的豪情。注重用好考核指挥棒,完善乡镇绩效管理办法,强化重点难点问题效能督查,全力推动市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重大项目持续新突破。组织开展新一轮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百日赛,精心策划&246&招商活动,举办菜花节投资环境说明会以及法国、日本、香港等系列专题招商活动,优化完善&双向飞地&、利用外资奖励等一系列考核办法。上半年完成招商引资实绩90.5亿元,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5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0个,竣工亿元以上项目25个。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入2.4亿元,陈堡精密铸锻造产业园荣获中国精密铸造产业基地称号。产业转型取得新成效。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兴达式企业培育、企业上市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开展百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提升提质、&1520&、小微企业进规模、&五百&产学研对接四大培育工程。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投资、开票销售、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11.9%、13.6%、35.2%、15.7%;不锈钢、健康食品、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兴达公司及28家成长型企业累计完成开票销售93.7亿元,入库税金3.8亿元,分别增长31.3%、18.6%。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05%,新增离岸孵化基地18家,科技创新券撬动比达1:19,获批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1家。实施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试点建设,启动防洪排涝能力和农机装备能力提升两个四年行动计划,投入5.19亿元实施川东港、泰东河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上半年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31万亩,新登记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255家、89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64.2%,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兴化大米&荣获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2%,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0亿元,入选省农村电子商务十强县(市),获批首批&互联网+种业&示范试点县、省级电商产业示范园区。深化改革释放新动能。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出台全面深化改革2017年工作要点,&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进展顺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梳理公布首批144项&不见面审批(服务)&目录清单,企业投资备案项目办理时限压缩至40个工作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初步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推广农村普惠金融,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规范化建设全省领先。富民惠民迈出新步伐。坚持民生优先,上半年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33.82亿元。持续推进全民创业大突破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出台创业富民一揽子扶持政策,发放创业富民&三张券&2.7万张,新增创业0.98万人,带动就业2.62万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5%和8.6%,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至1.89%。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力度,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顺利推进,社会保险依法征缴、五险同征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低保等困难群体生活救助标准全面提高。铁腕治理在职教师有偿家教,教学质量稳中有升。紫荆河小学、市中医院南亭路分院等一批重点社会事业项目加快推进。稳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深入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启动智慧平安小区暨技防入户工程试点,组织信访积案化解&双百攻坚&活动,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和重点行业整治,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绿色发展开辟新路径。认真谋划建设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获批省特色田园乡村、国家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县。全面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稳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重点工程,扎实推进&263&专项行动,顺利接受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居全省前列。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创建,上半年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总收入再创新高,入选中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力十强县。高标准推进10大类177个城建项目,稳步实施房屋征收、园林绿化、安全供水等重点工程,完成新区道路&白改黑&和美化绿化亮化。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常态化开展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建设渔文化特色小镇。保持&公铁水空、立体交通&大发展强劲势头,投入14.5亿元推进交通建设&31866&工程,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稳步实施。党的建设实现新提升。大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旗帜鲜明讲政治&学习培训,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扎实开展&大走访大落实&活动,一批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落实。坚持实干用人导向,实施中青年干部成长五年计划,制定出台&板桥英才计划&。有力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加强&两个责任&分级管理。继续推进&5+1&专项整治,开展&3+4+N&作风建设攻坚行动和&微官微权微腐败&专项治理,大力推进工程建设、村(居)集体经济增收、农村改厕、河道疏浚四个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执纪审查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不能腐&防范机制不断健全。人大、政协履职富有成效,统战、群团、老干部、双拥、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不断进步,形成了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放大试点叠加效应,从比较优势出发趟出生态经济发展新路还需深处着力;塑造生态品牌还存在一些短板,生态富民的文章还没有做足,大项目好项目不多;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干部队伍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乐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的精气神还需持续激发,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发展决定未来。我们既要坚持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更要认清历史方位,把握发展大势,锚定行动坐标,找准前进方向。今年4月26日至27日,省委李强书记来兴调研,提出了&将兴化打造成全省的大公园,建设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这一时代课题。对兴化而言,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是机遇所至,更是大势所趋。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依然存在,部分发达国家实行&再工业化&战略,&逆全球化&暗流涌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物质要素投入边际效益递减等因素叠加,资本大量流入的情况再难出现,走粗放型、资源型的发展老路已经行不通。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引领中国迈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城市群等国家战略积极推进,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进行重构,规划形成&1+3&的功能区,为未来发展确立了新的坐标系。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发展生态经济顺应潮流、成为共识、正当其时。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是发展所需,更是优势所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兴化最好的宝贝、最大的优势和最强的王牌,我市拥有占国土总面积五分之一的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和四分之一的水面,湖泊湖荡数占里下河地区一半,产业基础契合生态经济示范区要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等五大&国字号&创建如火如荼,阜兴泰高速公路、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等&公铁水空、立体交通&持续突破,为发展生态经济、抢占新一轮区域发展&制高点&、实现&弯道超越&提供了有力支撑。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是人心所向,更是使命所系。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放心的食物、优美的环境是群众看得到、摸得着的获得感,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是最应干、能够干、必须干好的事情。我们必须以对兴化发展、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强化&燃烧激情、争先进位&的内在自觉,在抢抓新机遇中践行新理念,在探索新路径中树好新标杆,在谋求新突破中迈向新境界,全力以赴做好生态经济大文章,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扎实推进&两聚一高&战略部署,认真落实省委李强书记来兴调研讲话精神,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富民增收、普惠共享为宗旨,围绕生态打造产业链,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全力推进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打造全省的生态公园、人文水乡,走出一条生态环保、富有特色、致富百姓的高水平全面小康发展新路。发展生态经济,是兴化从传统老路跟随者到发展新路探索者的华丽转身,是拓宽发展新空间、打开发展新天地的关键一着,是加速跨越赶超、实现绿色崛起的最佳机遇。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注力趟出生态经济发展新路。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实干定力,摒弃发展惯性,摆脱路径依赖,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韧劲,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抢抓时间窗口,以&不相信兴化干不过别人&的豪情,全面推进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创建,在生态经济的考场上&打擂台、求突破&,在区域竞争的赛场上&拼高下、争进位&,在发展格局的重构中&占主动、赢先机&。持续放大生态优势、生态引力、生态效应,在集聚高端人才、高端品牌、高新技术、高端资本上猛发力,在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上猛发力,不断突破更具创新与转型含金量的优质项目,不断拓宽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全力打造&金色GDP&&绿色GDP&&幸福GDP&。我们要以&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创新劲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标杆。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没有成功先例可循,也无现成模式可搬。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重点导向、特色导向,大胆探索,先试先行,敢于冲破各种束缚,勇于打破条条框框,善于用市场的理念、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破除机制障碍,勇当生态经济的先行者、实践者。要坚持高处谋势、实处落子,在更高的层次统筹开发与保护、以更远的视野谋划生态与发展、用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与创新,推动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综合运用,构建与生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考核、生态补偿和市场化交易等一揽子机制,不断提升示范区的综合竞争力,争当全省生态经济发展的示范者、引领者。我们要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群众观彰显生态经济发展成效。发展生态经济,生态是底色,富民是目的,归根到底就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要做好&生态+&文章,打通由&绿&变&金&的通道,积极发展绿色高端产业,同步推进制度供给与创新创业,同步提升现实财富与隐形财富,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富民优势,真正让常青树变为摇钱树、锅底洼变为聚宝盆。要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补齐生态短板,呵护生态颜值,厚植生态优势,释放生态红利,让鸟儿回巢、青年回家、高端社会资源要素回归农村,建成&天蓝地绿水清&&既富又安且美&的美好家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自豪感和归属感。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厚植生态优势,建设全省大公园、人文梦水乡
  坚持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推进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品牌塑造,努力把兴化建设成诗意栖居的大公园、乡愁难忘的梦水乡。
  1.致力生态环境涵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核心的比较优势,必须一以贯之精心呵护。打赢&五水共治&攻坚战。统筹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打造&一域清水&。扎实开展河道轮浚行动,坚持水岸同治、系统治理,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继续实施大纵湖、得胜湖、平旺湖、洋汊荡等退渔(圩)还湖,加快创建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全面推行河长制,实现河湖管护全覆盖。加快推进市镇(乡)村三级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防汛排涝设施提档升级。加快横泾河、卤汀河、兴姜河等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继续推进川东港整治、小农水重点县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加快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创建。打好环境整治组合拳。扎实推进&263&专项行动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大力开展化工、砖瓦、燃煤锅炉、畜禽养殖、挥发性有机物等集中整治,建立中频炉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危险废弃物规范化环境管理,切实抓好省环保厅交办重点地区环境问题整改。开展大气污染预控预警和联防联控,制定落实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快循环经济科技环保示范项目建设,推动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收集、转运、处理规范化。打造生态命运共同体。严守城市开发边界、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加快构建&一片八廊十一节点&生态安全格局。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市镇(乡)村三级网格化执法监管责任体系,加大明查暗访和新闻曝光力度,完善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推进企业环保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环境守法成为常态。制定出台《兴化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开展各类生态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2.致力大美水城建设。全力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里下河水乡城市,谱写&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按照&东拓南延、西优北控&空间发展格局,坚持拉开框架与优化布局、繁荣新区与改造老城、服务民生和彰显特色、完善功能与精细管理协同发力,大力实施房屋征收、仿古改造、园林提升、美化亮化、十水绕城、智慧城市等重点工程,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新建南湖、莲溪湖、文峰塔等大型公园绿地,镌刻&天蓝、水清、岸绿、景美&的兴化印象。全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继续实施万兴大典、解家祠堂、家舒巷古民居群等文物古建筑修复工程,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常态化开展城市环境和交通秩序综合整治,规划建设一批集商业服务、公共服务、社区管理于一体的&邻里中心&。着力彰显城镇特色。统筹推动戴南、安丰、沙沟等小城市建设,完善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配套,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人口集聚功能,提高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鼓励特色化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打造一批高端产业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现代农业型乡镇,全力建设沙沟渔文化特色小镇,培育发展不锈钢高端制造、千垛圆梦等特色小镇。着力建设立体交通。坚持将生态、绿色、环保、人文景观融入到道路建设、管养等各个环节,构筑完善绿色生态路网。全面完成阜兴泰高速兴化至泰州段建设,配合做好建湖至兴化段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开展高兴东高速、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兴化段和通用机场建设等前期准备。全面推进229省道安丰至戴南段、351省道昌荣至204国道段、长安北路等8大重点工程和6条乡镇连接线建设,年底前建成平旺湖通湖公路、李中水上森林至徐马荒连接线,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开展交通干线环境整治&五项行动&。深入推进生态航道和开发区港口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和绿道慢行系统。
  3.致力田园乡村试点。树立&大思维&、立足&大视野&,按照行动计划和试点方案要求,强组织、强投入、强推动,全力打造一批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梦里水乡田园乡村,力争为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和全国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实践范例。坚持规划为先。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规划,做好土地利用与村庄建设、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之间的融合协调,保护传统村庄肌理,强化公共空间、重要节点和村庄建筑、景观的详细设计。充分挖掘整理村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产业基础、民俗等元素,提高规划品质,加强规划管控。坚持生态为根。统筹实施水林田湖荡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突出&水&元素、&绿&元素、&垛&元素,完善生态本底,开展全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逐步恢复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态水平,着力营造优美和谐、富有意境的田园乡村景观。坚持产业为基。调好调优调特农业结构,做精做绿做强特色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兴化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业地理标志品牌。传承、保护、利用兴化里下河民俗、技艺、建筑等特色文化,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培育职业农民,扶持新型主体,落实鼓励农民创业就业政策,率先建成专门服务试点村域的农业生产服务中心。坚持富民为本。以农民为中心,以增强农民获得感为根本,为农业做平台、为农民做服务,让农民成为田园乡村试点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按照补缺补短补软要求,持续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常态长效管理,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积极探索田园乡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增强和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真正让农民分享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成果。
  4.致力旅游品牌塑造。围绕打响&全域兴化、如诗如画&品牌,依托生态文化资源,种好风景,讲好故事,以首创必成的信心决心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多点开花&旅游景区,增强品牌支撑力。加快推动得胜湖、平旺湖等重点项目建设,巩固提升李中水上森林、金东门历史街区、沙沟古镇、施耐庵文化园、万亩荷塘、华夏仙草园、乌巾荡湿地公园等景区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星级乡村旅游点,切实把生态文化&聚宝盆&转化为全域旅游&万花筒&,着力构建以重点景区为核心、以特色乡村为依托、多种旅游精品线路组合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创新融合&旅游产品,扩大品牌知名度。持续放大&千垛菜花旅游节&&品蟹赏菊旅游季&&郑板桥艺术节&&乡村马拉松&等节庆活动和&中国小说之乡&&中国国象之乡&等文化品牌效应,积极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大健康等融合发展,深度拓展开发一批乡村休闲、康体养生、文化交流、影视拍摄、民俗体验等多元化旅游产品,实现&一日游&向&多日游&转变,打造&全域旅游+&产业新增长点。依托生态水乡优势,精心策划兴化环城水上游和西北部水上观光游。&提档升级&旅游服务,提升品牌含金量。加快建设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完善全市旅游标识系统,构建多层级旅游咨询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智慧旅游,完善旅游公交专线,推进厕所革命。加快招引一批星级酒店、特色餐馆,引导现有农家乐壮大规模、提升品质,积极发展精品民宿。加快开发具有兴化特色的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土特产,打造一批&老字号&和诚信店。全面开展诚信旅游建设,实施旅游企业规范化管理,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
  二、深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高效集约的生态产业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动力&,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1.更高水平攻坚项目建设。&两聚一高&主抓手是项目,&强富美高&牛鼻子是项目,&转型出关&突破口是项目,必须只争朝夕、上紧发条、全力推进。掀起招大引强新热潮。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头版头条&,坚持年年都是&项目建设年&,围绕产业链招商、价值链选商、资金链扶商,聚焦聚力不锈钢材料及制品、健康食品、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以及物联网、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组建产业招商局,统筹推进驻点招商、委托招商、以商引商、节会招商,提高环境门槛,推进&飞地布局&,紧盯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央企和上市公司,持续突破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重大产业项目。干出项目建设加速度。完善优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七大机制、六大服务流程和市领导挂钩联系在谈重大项目等制度,积极实施项目建设&效能革命&,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和&长工&,排除万难抓开工,全力以赴抓竣工,确保全面超额完成泰州下达的全年目标任务。发挥好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土地报批过桥专项资金以及中小企业转贷资金作用,加强政银企合作,撬动更多资本精准扶持项目建设,全力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所有乡镇(街道)、开发区、市综合经济主管部门都要有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开发区、戴南要有1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力争突破20亿元、3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强产业园区主阵地。致力优化发展布局、高效配置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研究落实&四大经济板块&推进机制。全面落实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大会精神,以&一特三提升&为工作指向和抓手,突出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绿色集约发展、双向开放、发挥市场作用、优势再造,加快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全力打造开发区、戴南、安丰等重点园区。开发区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功能配套、特色发展,着力集聚高端要素、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发展能级,努力打造以健康食品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戴南科技园区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研发基地、流通基地,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丰园区要全面增强园区承载、资源整合和项目集聚等能力,全力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2.更大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培育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全面提升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水平。培强特色优势产业链。围绕打造更具转型与创新含金量的&3+N&现代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集聚创新政策、资源、要素,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促进产业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发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优势,落实市场、酸洗、熔炼、物流、检测&五集中&,推动不锈钢产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装备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先进制造和绿色制造水平,打造技术含量高、品牌影响大的&千亿级&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以健康、生态、有机为导向,突出对国际国内知名食品企业靶向招商,推动健康食品产业向精深加工、终端食品、品牌食品方向转型,为构建&千亿级&健康食品产业基地打下基础。
  放大中国精密铸造产业基地示范效应,做精装备制造产业以及医药包装、新能源、新材料等N个&百亿级&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激发创新发展新动力。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深入实施百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提升提质工程和科技创新券制度,大力推进&苏科贷&试点工作。拓展市特种不锈钢、精密铸锻造产业研究院服务功能,加快健康食品研究院建设。进一步扩大泰科易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应用,探索&O2O&科技服务新模式,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深化&发明专利深耕行动&。全年确保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民营科技型企业50家、主板报备企业1家。构建人才集聚新高地。大力推进&板桥英才计划&&乡土人才培育行动&,集聚更多&高精尖缺&人才智力资源,构建支撑示范区建设的人才生态圈。开展&百名专家进百企解决百项技术需求&和&技术专家巡诊工作&等活动,支持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重点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引才育才、共享科研设备设施,全年新增校企联盟20家以上,新建产学研联合体15家以上。进一步加大培训提升、交流互动、政策扶持、激励引导力度,实现&创二代&和民营企业同步健康成长。
  3.更强担当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改革&深刺激&&强刺激&作用,把推动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作为重中之重,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努力在推进土地、金融、财税、科技、人才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使改革更加精准地顺应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着力提高&放管服&改革含金量,大力推进行政权力清单标准化建设、中介机构&去行政化&&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推行容缺受理、&六联合一模拟&机制,实现&3540&改革目标。实施绿色金融提质增效计划,推动五大融资平台实体化、公司化、市场化运作。创新生态经济机制。强化先行先试、探索经验、提供示范,重点破除制约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机制障碍。强化环保、旅游、农业等与生态经济发展有关的机构建设,完善绿色发展差别化考核政策。充分整合特色田园乡村、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改革试点事项,不断加大产业、财政、环保、土地等政策上争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生态空间管控、公共产品支持、生态产品供给、生态补偿等机制。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扫尾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网络,加快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规范和完善市镇(乡)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着力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将更多的&休眠&资产转换为财富的&活泉&。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推进阳光征信惠农工程建设,继续实施&支农阳光再贷三池计划&,推动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的试点先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探索开展集体资产&股权到人、固化到户&改革试点。
  4.更实举措发展现代农业。最大限度发挥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试点建设,深入实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集中打造20个以上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和有机农场,建设10个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推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利用,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鼓励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种养。大力发展立体农业,鼓励采取休耕轮作等方式,科学调整种植和养殖规模,探索多种形式的种养结合、立体养殖模式。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深挖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效应,培优做强兴化大米、兴化大闸蟹等集体商标品牌,建设50万亩兴化大米生产基地和20万亩兴化大闸蟹养殖基地。制定&兴化大米&&兴化大闸蟹&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准,创建一批省级名牌农产品、省级著名商标、国家驰名商标,做大农产品品牌经济。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积极探索智慧农业试点,强化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大力发展功能农业、休闲创意农业、观光体验农业和智能精准农业,建设一批集聚特色产业、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农家美食、休闲娱乐、康体养生等多功能的休闲观光农业集中区。建立完善绿色品牌食品产业链,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直供直销、农超对接、连锁配送、网上直销等现代流通业态,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
  三、聚焦生态富民,切实打好主攻仗、提升满意度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着眼大民生视野,注重收入端、支出端同步考量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同步提升,做好富民&加减乘除法&。
  1.以创业富民大突破,释放活力潜力。紧紧扭住创业富民&牛鼻子&,持续推进全民创业大突破三年行动计划,更大力度推进致富脱贫。持续优化创业环境。认真落实创业富民30条,加强众创空间、示范基地、农村创业富民服务中心等载体建设,提高创业&三张券&覆盖率和兑付率,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精心开展订单式创业就业培训,精准锁定大学毕业生、企业骨干、科研人员、海归、返乡创业者等重点群体创业扶持,精细制定发布各类创业项目信息。发挥创业精神、创业文化的引领作用,举办创业竞赛、创业讲堂、创业论坛等活动,让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成为更多兴化人的追求。积极拓展创业空间。设立专项引导资金,促进&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互联网&&生态+大健康&等产业跨界融合,让生态经济成为全民创业的最富金矿。大力实施电子商务&12345&升级版工程,培植壮大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全面完成&一村一网店&布局,持续开展电子商务示范镇、村、企业、园区等创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健全完善&三级联动&&四位一体&帮扶机制,多措并举抓好产业扶贫、村级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兜底,做好低保与扶贫开发的信息系统衔接,推进贫困群体特别是一般贫困户&增技能&&富口袋&&拔穷根&,确保今年50%以上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
  2.以公共服务大优化,增加隐形财富。认真落实省&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把公共服务作为富民的最大普惠,创新服务提供方式,提升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建,完善教育布局,启动实施学前教育第二轮五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大力实施高中学校品质提升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师能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三医联动&,加强公立医院监管和绩效考核,提高公立医院运行质态。逐步完善院前急救网络,积极创建省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市。推进分级诊疗,改善医疗服务,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步伐。实施村卫生室能力提升两年行动计划,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巩固提升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继续发放&文化惠民券&,高质效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提升&三馆&免费开放和公益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文化体育载体建设,加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打造一批特色文体活动中心、广场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20分钟体育健身圈&。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壮大竹泓木船产业,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力办好兴化撤县建市30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十三届郑板桥艺术节。完善城乡社会保障。稳步实施社会保险依法征缴、五险同征工作,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创建省级现代民政示范市。畅通困难群众救助渠道,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长效机制。完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医养融合&&智慧养老&。切实保障残疾人、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全力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3.以平安法治大提升,筑牢富民根基。坚持创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让群众&口袋&既富得了、又护得住。妥善解决群众诉求。进一步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深入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常态化机制全覆盖行动,夯实初信初访首办责任,全面推广&12348&信访积案化解模式,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快建立市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实现一门式受理、一揽子解决,继续扩大专业调解组织建设覆盖面。织密平安天罗地网。保持打击震慑高压态势,大力推进国安、反恐、反邪教、禁毒和非法集资处置等工作,依法净化网络生态,全力维护政治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网络安全。全面启动&雪亮工程&建设,打造升级版技防城。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长效机制,科学细化网格划分,探索实行网格员治安防控、矛盾调解、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一岗多责,发展壮大群防群治组织,推动依法治理和群众自治深度融合、效应叠加。抓细抓实抓牢安全生产工作,查清风险点、补好薄弱处,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打造法治金字招牌。认真落实&七五&普法规划,组织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巩固年、十大法治人物评选等活动,深入实施&法律六进&长效机制创建延伸工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坚持司法公正,常态化开展专项督查、执法检查、案件评查,健全防止和纠正错案机制,切实解决执行难等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司法改革各项任务,持续开展法治为民办实事活动,拓宽司法救助领域。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以道德滋养法治,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法治信仰和道德情操,着力构建尊法守法、诚实守信、文明和谐、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态。
  四、全面从严治党,拧紧思想总开关、责任螺丝钉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强化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党纪,把严的要求贯彻到管党治党全过程、落实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1.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投身发展。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锤炼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政治理想,树牢政治态度,磨砺政治担当。把坚定不移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定不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定不移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作为最大的政治,提高政治站位、政治觉悟,增强&四个意识&,切实做到中央和省、市委有要求、兴化有行动、落实有成效,在全社会形成同心同德喜迎十九大、昂首阔步迈向新征程的良好氛围。必须立根固本强党性。加强理论武装,以理论上的清醒廓清&思想迷雾&,永葆政治本色。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政治上的&航标灯&、明辨是非的思想武器,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经常学、长期学,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必须不折不扣抓落实。燃烧激情、釜底加薪,争先进位、跨越赶超,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以临渊履薄的危机感、慢进即退的紧迫感、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困难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风险面前敢作敢为、敢于担责,以各行各业的争创一流,推动兴化全面争先。
  2.以更加过硬担当的干部队伍推动发展。坚持以实干为导向,把好用人&选拔关&。认真贯彻新时期&20字&好干部标准,把用人导向真正朝&想干事、敢干事,凭实绩、看担当&的方向聚焦,大胆提拔使用谋划发展有思路、化解难题有方法、对待群众有真情、推动工作有干劲的干部,坚决调整遇到障碍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后退的干部,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坚持以一线为阵地,健全培养&成长链&。持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扎实推进中青年干部成长五年计划,完善在实践中历练、在挑战中摔打的干部培养机制,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基层单位、重点项目、工程一线培养磨练,注重考察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表现,形成&在基层培养干部、在一线选拔干部&的培养选拔链。坚持以实绩为标准,明确考核&风向标&。坚持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让实干者实惠,全面落实鼓励&善作为&,治理&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的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加大正向激励力度,让主动作为、动真碰硬的干部奋勇前行,让埋头苦干、一抓到底的干部挺直腰杆,让锐意进取、敢破敢立的干部脱颖而出;放大反面警示效应,对假借守规矩为名,不做事、少做事、混日子、磨洋工的干部严格予以问责。
  3.以更加稳固有力的基层基础支撑发展。持续筑牢基层组织根基。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推动基层党的建设全面提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扎实推进农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动党建工作全覆盖。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向基层投、政策朝基层倾斜,不断提升基层班子战斗能力。深入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前哨和坚固堡垒。持续建优基层干部队伍。以培养能带富、善治理的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为重点,加快遴选优秀人才纳入后备干部信息库。实施基层干部提质增能&3+1&培训行动,健全完善基层报酬待遇保障激励机制,打通优秀村(居)干部晋升通道,让基层干部能够安下心来扎根基层、埋下身来服务群众、苦干实干推动发展。持续提升基层服务功能。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落实&活动,推动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切实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强化服务功能,创新服务载体、服务方式,打造服务品牌,使其真正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直通车&&连心桥&。
  4.以更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保障发展。坚持不懈扣实责任链条。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统一领导、直接主抓、全面落实的主体责任,各级党组织书记既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当好&领头雁&,又要拿起尺子、严管队伍,不做&老好人&。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严格履行监督责任,不断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以分级管理为抓手,助推&两个责任&落到实处。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要求,进一步加大&一案双查&和责任追究力度,以严厉问责倒逼责任落实。驰而不息推进作风建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5+1&专项治理行动,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坚决治理基层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健全完善巡察工作制度机制,进一步深化政治巡察,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落地生根。坚定不移推进反腐倡廉。认真执行党章以及廉洁自律准则、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既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大多数,又注重发挥惩处的震慑作用。强化专责监督,深化源头治本,推动制度完善。加大廉政教育力度,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把好用权&方向盘&、系牢廉洁&安全带&,营造遵规守纪、崇廉尚洁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蓝图激发动力,实干铸就梦想。兴化正处在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上级党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同心同德、创新创优、决战决胜,为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经济杂志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