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价格为什么易于随着收成的变化而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涉及微观经济学中的知识

微观经济学期末模拟题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微观经济学期末模拟题
你可能喜欢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27126|回复: 205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
一般战友, 积分 1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6 积分
在线时间4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1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6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1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6 积分
第一章&&导言一、经济学:关于稀缺性与选择的学问。稀缺是经济生活中一个显著而普遍的现象。相对于人们不断发展的对经济物品的需要而言,供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的资源(广义上的)永远是稀缺的。因为稀缺所以选择是必要的。必须作出选择不仅是针对每个个人而言,而且是针对整个经济而言。拥有一定资源的经济主体通过在各种可能的选择(机会集合)之间进行权衡(trade—off),比较各种选择的利弊得失。
资源的稀缺性,用途的竞争性,必然要求经济主体在作出经济决策时进行选择、取舍。所以,从稀缺性到选择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
Economics — the study of the scarce resources are allocated among competing uses.
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 )与自由物品(free goods)
资源&&稀缺性&&选择
二、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决定社会资源(包括土地、劳力、机器和其他自然资源)如何被使用的。有限的资源用于生产某些物品而放弃其他物品的生产;哪些生产的多些,哪些生产的少些;用什么样的技术来生产最为经济、合理…,这些都使得选择问题明确化、具体化,这些问题构成了经济学要研究和回答的基本问题——
<font color="#、生产什么,产量多大——What ?供给创造需求并受到需求的引领。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消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食物开支下降,医疗费用上升,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是什么导致不间断的革新过程发生,生产总水平也在逐年变动,经济学该如何解释这些变化。
&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什么和产量多少主要决定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政府也起一定的作用。价格的因素在决定什么产品上是关键。某些物品的价格上升会诱使厂商增加生产以增加利润。
<font color="#、产品是怎样生产的——How ?生产产品的方式往往很多。以纺织品为例,从手工生产——机器生产——计算机控制,哪种技术会被采用——先进技术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什么决定技术进步的速度。
在市场经济中,产品的生产方式由厂商决定,但是同样也有政府的参与,政府制定管理条文规范、执行法规,涉及的范围无所不包,从厂商的组织形式到厂商与雇员和消费者的相互作用都包括在内。
<font color="#、产品为谁生产—— for Whom ?产品被生产出来,就出现了分配的问题。在每一个社会,谁来消费生产出来的产品?一般地,高收入的人得以消费更多产品。那么,又是什么决定着收入与工资的高低?运气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难以回答。在经济学家看来,收入是指要素的收入,即要素通过投入到具有价值增殖特点的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回报。要素的占有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收入高低。因此,现在我们只简单地说,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家庭和厂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政府用税收和收入重新分配计划进行参与,也起很大的作用。不同职业的人收入存在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视劳动力市场供需求状况而定。
<font color="#、由谁作出决策,以什么程序作出决策——Who make decision ?由谁作出关于生产、消费和分配的经济决策是由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在一个社会分工不发达的社会里,交换的规模很小,人们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人们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角色是合一的——生产主要是为了自己消费,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在社会分工发达,商品交换普遍的社会里,人们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角色是分离的——生产是为了交换。由于产权结构的差别,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两个极端:前者是由一个官员体系发布命令,告诉人们生产什么,用什么方式生产,后者经济主要依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自由交换即价格机制来决定生产什么,以什么方式生产,以及谁来消费。处在这两极之间的经济被认为是混合经济——公众(政府)决策和私人决策混合在一起,生产者在一定限度内生产他们想要生产的东西,使用他们认为合适的生产方法,产出的东西根据消费者的收入分配给消费者。总之,经济决策在多大程度上由政府作出,在多大程度上由个人作出,由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所决定。在市场经济中,一般来说,个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买什么汽车,而政府在很多方面介入其中:对进口车征收的关税,规定汽车排放污染物的限度,提高汽车安全标准等。
从经济学对决策的关注可以看出,他们不仅关注经济学如何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而且关注这些问题回答得好不好?他们要问:这个经济效率高吗?它可以在不减少一种物品的同时增加另一种物品吗?它可以在不损害一部分人的情况下使另一部分人生活得更好吗?
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政府的作用<font color="#、市场及其作用市场的现代概念是买卖双方在一起交换物品这种传统的村镇市场的延伸。今天的市场概念包括任何进行交易的场合。它包括各类交易及其过程。
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个人作出的决策反映他们的愿望;厂商的决策则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为目的。为此,厂商必须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并以低于其他厂商的价格进行生产。在厂商追求利润的相互竞争中,消费者在产品的种类和价格上都得到好处。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因厂商之间激烈的竞争而变得更有效率,为了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或不致被淘汰出局,企业必须不间断地进行产品创新、技术革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市场经济就是这样回答了上述四个问题中的三个——生产什么,以什么方式生产,以及决策是怎样作出的,而且总的说来,这些回答能够保证经济的效率。
市场经济也给第四个问题——产品为谁生产提供了答案,虽然这个答案并非人人都能接受。市场把产品分配给那些愿意并且能够付出最高价格的人,但人们愿意并且能够付出多少取决于他们的收入高低。可能有些人(没有劳动能力)的收入低到没有其他资助就无法生存和教育子女的程度,需要得到政府的援助。为此而征收的高额税收又可能降低人们工作和储蓄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经济活动的效率。因此,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是现代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努力工作的人理应获得高回报,因为只有生产领域的高效率,才能保证财富总量的不断扩大,政府才能获得更多的税源用于转移支付(二次分配)以逼近社会公平目标。但是,在某种意义上,相对于分配的结果公平与否而言,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显得更加重要!
<font color="#、政府的作用尽管市场总的来说回答了上述基本经济问题,并能够保证经济的效率,但是在某些地方是不够的,当市场运行的不好的时候,或者说人们认为它运行的不好的时候,人们就转向政府,这仅是政府的部分作用。
一般来说,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是政府建立了一种法律体系使私有厂商和个人能在此体系下运作,制定法律、法规并保证其得到公正地执行,是经济活动得以有秩序地进行的前提条件。此外,政府负责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教育、国防、消防、道路等。政府通过各种福利计划来构建一个安全网。
<font color="#、四个主要市场产品市场:厂商与家庭之间和厂商之间物品的销售。厂商出售产品给家庭的市场统称为产品市场(最终产品)。许多厂商也出售物品给其他厂商,这种交易也被认为发生在产品市场(中间品)。&&
产品生产派生出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厂商在劳动市场上购买工人的劳务,在资本市场上取得资金以购买投入品,从土地市场购买土地以取得生产的场地,将劳动和机器、厂房结合以生产物品。
劳动市场:雇佣工人或购买劳务的交易。
资本市场:包括厂商(和个人)从其他厂商和个人受中集资所涉及的全部机构。在经济学家看来,人们在怎样用钱上有两个选择,或者花钱或者存钱,他们所存的钱进入银行帐户、股票帐户或者以其他形式进入市场形成资本。资本市场不仅为新的风险事业提供资金,而且也帮助新建企业扩大规模或度过难关。
土地市场:指土地的交易活动。土地市场是一个基础性的市场,土地,特别是城市土地,由于在用途上存在着很强的竞争,完善的市场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
四、经济学的分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font color="#、两种视点:整体与个体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Micro—”来自希腊语,其意思是“小”。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 Macro—”,其意思是“大”。微观经济学关注于更小的经济单位,包括厂商和家庭,宏观经济学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的总的图画,如果说宏观经济是森林,微观经济则是构成森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集中于研究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厂商、家庭和个人的行为,他们如何作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宏观经济学集中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尤其是那些总体数字的变化,这些数字告诉我们总体和平均说来的情况,如总的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差额等。宏观经济学是关于总量经济的研究,微观经济学是对构成该经济的单个单位的研究。
<font color="#、两种视角: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代表对同一个事物的两种观察角度,微观经济学代表自下而上的视角,而宏观经济学代表由上而下的视角。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是以构成经济的个别单位的行为作为基础的。例如,总的失业率从某中角度说是构成经济的数以万计的厂商的雇工决策的结果,通货膨胀率是数以万计的有关价格的决策造成的结果,同样地,经济增长率是数以万计的有关投资、研究和开发新产品的决策造成的结果。
五、经济学的方法论<font color="#、经济学的进展方式经济学家以夏洛克o福尔摩斯的方式科学地逼近问题。福尔摩斯是如何破解谜团的?接手案件后,首先到现场寻找证据,然后进行严密的推理,构成一个内在一致的假说,并用以解释隐含的关系。接下来是验证假说,包括仔细检验该假说的一个或多个假设,以决定它们与证据的一致性。
福尔摩斯:搜集证据(evidences)——分析推理——破解谜团——找出真凶
经济学家:考察资料(facts)——分析推理——形成假说——检验假说
<font color="#、理论(Theory)科学的两大功能是解释和预测。理论包括一系列假设(或假说)和从这些假设中得出的结论。理论是逻辑的演练,如果假设是正确的,必然导致应有的结果(if …, then ….)。经济学家用理论作出预言。
世界很复杂,世界也很简单。理论使得世界看起来简洁明了,它忽略较不重要的信息,将注意力集中于中心性的关系,理论是是现实的抽象和简化。“理论不是真实世界的映照,而是真实世界的阐释。……就经济而言,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真实的现象能成功地被一个复杂的理论所解释过,成功解释所用的理论永远都是那么浅,浅得有点难以置信”(张五常,《学术上的老人与海》,p27, 2001)。理论不是试图解释所有的现象——而仅仅是主要的事件和关系。理论是建立在一组假定的基础上,从这些假定出发,推导出结论。然后,根据这些结论的质量(解释和预测的能力)来判断理论的好坏。&&
<font color="#、模型(Model)在经济学中,表示理论的另一个词是模型。模型是用文字、图解或方程式来描述所关注的经济特性。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个论点的思考过程。
<font color="#、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Positive Economics vs. Normative Economics)实证经济学关系到“是什么(What is)”,关系到经济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即致力于解释现实。 规范经济学则牵涉到对各种不同的行动手段是否合乎要求作出判断,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的问题。实证经济学具有客观性,其检验标准是客观事实。规范经济学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伦理道德标准不同,对同一个经济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规范经济学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如果我们不大知道一项政策的后果(通过实证分析获得)就无法判断它是否合乎要求,好的规范经济学也试图清楚公开地说明它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目标。所以西方经济学家把规范经济学定义为对于政策行动的福利后果的分析。
六、经济思维(Economic thinking)&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经常需要就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作出抉择,因此,经济头脑和经济思维是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它能帮助我们在资源约束下作出理性的决策。此外,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或思考方法,能帮助我们象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家的语言——经济模型。
理性行为(Rational Behavior)&&经济思维的一个基本信条是决策者理性行事。“理性人假定” 是经济学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由此基本假定出发进行经济分析并构建理论。即假定人是自私的。经济学——在局限下争取最大的个人利益。
自私三解自私的三个角度:第一个角度,现代经济学用的,自私(self--interest)是一个假设——在局限下争取最大的个人利益(Postulate of constrained Maximization
),人的本性是否自私毫不重要,重要的是假设任何人,在何时何地的任何行为都是以自私为出发点,没有例外。这个一般性(universal)假设加上逻辑和理论,可以推出数之不尽的假说(Hypotheses)。……自私假设是经济科学上的需要,人的本质究竟怎样是另一回事。第二个角度,自私是基因遗传的,天生下来就是这样,改不了。斯密看自私,是从第三个角度看,他认为人的本质有同情心,但为了生存不能不自私。那就是说,自私是不可避免地被逼出来的,斯密看世界是这样的,社会的经济局限和环境迫使人自私,而人的自私行为到头来又使社会的环境及制度有所改变。
——张五常:自私三解:论《原富》的重心所在,见《学术上的老人与海》,176-178。
斯密悖论: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亚当o斯密断言:当人们尽力为自己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并且这样做不受阻碍时,他们最终使社会受益,即便那不是他们的目的,这是怎么一会事呢?
斯密用“看不见的手”去解释合理计算个人物质利益将怎样导致竞争,竞争转而为整个经济体系带来高额的产出和收入,并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斯密将这一自我调整的过程视作上帝为社会和谐创造的一条自然法则。简而言之,斯密试图找到一条适用于经济的普遍的自然法则,它将代替中世纪以来指导思考经济的人为法则。……个人利益可以被信赖,因为每个人被假定能很好地衡量它,即使斯密承认人类动机的多样性与重要性,他仍相信个人物质利益占支配地位,并能产生社会和谐。
斯密悖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能否一致——一般均衡论(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Leon Walras首创,1954年Arrow & Debreu证明)但一般均衡的唯一性和稳定性没有被证明出来。这意味着仅仅个人行为不够产生一个惟一或稳定或稳定的均衡,单单合理的物质驱动的利己主义行为不能实现“看不见的手”——斯密悖论并没有被解决。
——马克·斯考森,肯那 泰勒:《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华夏出版社,
索罗斯与斯密难题——评索罗斯获“代顿和平奖” 据报道,因为对慈善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素有“金融大鳄”之称的索罗斯最近获得了第二届“代顿和平奖”。对此,许多人很是困惑,因为他们怎么也无法把这个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兴风作浪,导致无数人陷入经济困境的金融投机者和慈善家的形象结合在一起。
18世纪末,近代经济学之父亚当 斯密在他著名的《国富论》中提出“经济人”的假设,把人抽象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用这个假设来解释亚洲金融危机中的索罗斯似乎很贴切,因为他的投机行为始终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取向的,即使知道其行为的后果将会使一些国家的金融体系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无数人将因此倾家荡产而在所不惜。
但是,作为《道德情操论》的作者,亚当 斯密还有一个“道德人”的假设。在该书中,他认为人生来就是有同情心的人,会把别人的痛苦、灾难视作是自己的,并伸出援助之手,在道德上追求高尚。用这个假设来解释索罗斯的慈善行为同样十分贴切,因为他不仅捐出巨额财产帮助波斯尼亚地区的人民进行战后重建,成立了专门的量子基金会资助慈善事业,而且表示起死后要将全部财产都捐赠给社会。
亚当 斯密的这两种假设在经济学界被称为“斯密难题”,因为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似乎相互排斥的利己和利他心怎么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我们今天所谈的索罗斯似乎就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版的“斯密难题”。
在商言商,商业领域的游戏规则是优胜劣汰,不能用世俗社会中的通常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商业道德。商业道德与善待他人、回报社会、完善自身的伦理道德不但不矛盾,甚至还能互动。与一个窘困的慈善家或一个虽然富有但连个人所得税都在逃避的人相比,索罗斯的“双重人格”难道不更值得嘉许吗?由此可见,经济上利己心与道德上利他心可以共存,并行不悖。
——汪锋:索罗斯与斯密难题——评索罗斯获“代顿和平奖”《经济学消息报》,第一版)
一个健康的经济取决于尽职工作的人和尽可能有效率的厂商。
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与厂商之所以有动机努力工作,富有效率,是因为他们拥有财产和保留其工作和生产的一部分利益的机会。
利润动机与私人财产相集合给人们提供了动机。
——斯蒂格里茨,《经济学》〈上册〉p28-2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有恒产者有恒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孟子
机会集合就一个具有理性的个人或厂商而言,对任何经济选择进行经济分析的第一步是找出什么是可能的,即经济学所谓的“机会集合”,也就是一组实际存在的不同的选择办法。你可以花很多时间向往集合以外的任何东西,但是到了作选择和决定的时候,只有机会集合内的选择才有意义。
1)预算约束和时间约束& &约束限制了选择,约束划定了机会集合的范围,因金钱受限制的机会集合被称为预算约束,因时间而受限制的机会集合被称为时间约束。一个亿万富翁,仍然摆脱不了时间约束,而一个失业工人有的是时间,限制他作出选择的缺乏金钱而非时间。
例如:Alice有100美元,激光唱盘10美元/张,录音带5美元/盒,Alice的 机会集合和预算约束见表1-1和图1-1。
激光唱盘购买量
录音带购买量
Alice的机会集合
录音带激光唱盘01029486786105124143162181200& && && && && && && && && && && && && &&&图1-1
Alice 的预算约束*
*预算约束表明一个人的机会集合和限制,Alice 只能在A、B两个极端之间进行选择,选择一种,而放弃另一种,实际的选择E。整个三角形内的区域表示所有可能的选择,但是不如预算约束上的选择吸引力大。
预算约束和时间约束限定个人的机会集合,这两者都表示一个人为了更多地得到一种东西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东西的量。
2)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 Curve 商业性厂商和全社会都受到约束。一个厂商或社会在一定量的土地上,用一定量的劳动力和其他投入品可以生产的物品被称为它的生产可能性。
一个常用的例子。一个社会,它的全部经济生产都分为两类:军用品和民用品。把军用品简化为“大炮”,把民用品简化为“黄油”。大炮和黄油的可能组合就是机会集合。机会集合的边线——在生产同样数量的黄油时可以生产的最大量的大炮,以及生产同样数量的大炮时可以生产的最大量的黄油——被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
社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社会的机会集合
经济的可能性
大炮(万门)黄油(万吨)1000000900040007000700040009000010000
大炮——黄油替换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
效率是经济学要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也许是唯一的中心问题。效率意味着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不存在浪费。当经济在不减少一种物品的生产的情况下,就不能增加另一种物品的生产时,它的运行便是有效率的,这时经济是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如果一家厂商或社会在它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下进行生产,它就被认为是低效率的,因为它本来可以在不减产一种物品的情况下多生产另一种物品(或两者都增加)。
生产可能性曲线提供了社会选择的清单,限定一家厂商或社会的机会集合,代表它可以生产的物品的各种可能的集合。
边际收益递减
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一种产品(如大炮)增加同样数量,逐渐地,要以另一种产品(如黄油)更大数量的减少为代价,即替换的可能性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
成本(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充分就业的经济在生产某一物品时总是必须以放弃某种其他物品的生产为代价,即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替代乃是必然规律。因此,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必须考虑资源利用的机会成本。
决策——成本与收益的权衡(Trade--off)成本与收益的变化以可以预见的方式影响到结果,当一项行动的收益增加或成本降低时,这一行动变得更有可能发生。这一图景给经济学家提供了用于分析人类行为和预测一个改变了成本和收益的项目的后果的有力框架。
预算约束、时间约束或生产可能性曲线所表明的各种机会集合的好处是,它们具体地指出集合中的一种选择所引起的以损失集合中的另一种选择来表示的成本。如果一个人、厂商或社会在约束线上或曲线上运行,它在多获得一种物品的同时,只能牺牲一定量的另一种物品。多获得每一单位物品的成本即不得不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经济学家就是这样在集合的范围内考虑成本问题的。
预算约束、时间约束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等机会集合中包含了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含义。当需要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事时,机会成本是一个很有用的概念;当决定一件事要做到什么程度时,要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机会成本资源被用于某一种用途意味着它不能被用于其他用途。机会成本是使用任何资源的代价,衡量它要看使用这种资源的第二种最好的用途,这一用途是机会成本的正式度量。
沉没成本如果一笔已经付出的开支无论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具有理性的人只能忽视它,这种成本就称为沉没成本。
例如,你已经花了5元钱买了一张电影票,看了半小时,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影片槽透了,你应该留在电影院吗?在作这个决定时,你应当忽略那5元,它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会被收回。这时唯一有意义的选择是如何度过剩下的90分钟,是看这个糟糕的电影还是去做其他事。
边际成本经济学家强调成本的第三个方面是增加的成本和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我们最难作出决策的不是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而是多作些还是少做些,很少有人浪费时间去决定是否工作,我们必须工作,要作出决策的是多工作几小时还是少工作几小时。当我们在购买房子时,难题在于买一套较大的还是较小的。一个国家不需要考虑是否拥有军队,他需要决定的是这只军队的规模是较大还是较小。
理性选择的基本步骤:
明确机会集合
正确计算成本,计入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
<font color="#、假设前提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牢记:任何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Proposition)或假定基础之上的。当你通过逻辑严密的经济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时,别忘了检查你的假设前提,无论是明显的还是隐含的。一般来说,逻辑上的矛盾并不难发现,而隐含的假设却容易为作者或读者所忽略或视为当然。假设前提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提与结论是一体的,只想到结论而忘记了结论据以推导出的前提,就会导致结论的滥用、误用,犯错误、闹笑话。确定适当的前提,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修正理论的途径之一是从前提入手。
<font color="#、清楚思考应对付的风险经济理论帮助人们分析和预测。但是像其他工具一样,经济理论须小心使用,对初学者而言,最常见的三个绊脚石是:其他条件相同的假定、因果关系及合成谬误。
其他条件不变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一般地,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假定上的,除了所考虑的变量外,其他变量保持不变(remain unchanged),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他因素的影响分离出来。其他条件不变,类似于控制下的实验,但现实情况下其他因素也在发生变化,所以必须经过矫正,才能与实际情况接近。
因果关系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料中找出各种相关关系,并且确定那些是真的,那些只是表面的,显然是一件困难的工作。经济学家并不满足于仅仅断定不同变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他们更想确定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是其他变量变化的原因。如果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其他变量变化的“原因”,那么第一个变量的变化就必然导致第二个变量的变化。如果两者的关系仅仅具有相关关系,上述说法就是不正确的。
例子1: 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一般工资较高,这是一种偶然的联系吗?
一个人的收入随着他的教育程度(以学历年限计)增加。但是这一相关关系并不能证明一因素是另一因素的原因。
解释:无意受教育年限较长的人收入较高。但这里至少存在着两种可能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厂商愿意支付更多的钱给生产率高的职工,而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生产率。在这种解释中存在着因果关系,较长年限的教育是较高生产率的“原因”,而较高的生产率又是较高工资的“原因”。另一种解释是:厂商愿意支付较高的工资给那些较聪明但可能还未掌握多少生产技能(而技能可能和所学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的人,而人越聪明,被学校淘汰的机会越少。按照这种解释,较聪明的人在校时间较长,并且得到较高的工资,但是学校并不是生产率提高的原因,这里的关系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有时变量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关系,但很难说清那一变量是因,那一变量是果。例如一个妇人的孩子的数量和她的收入之间存在着一种规律性的关系,但这种关系的性质并不清楚。低工资意味着她因生孩子少做工而放弃的收入也少,即生孩子的机会成本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孩子“比较廉价”。那么,是低工资诱使妇女多生孩子吗?或者,由于孩子多,妇女不能积极地从事她的事业而导致了低工资?或者,还存在着既影响工资水平,又影响孩子数量的第三个原因?
关于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要记住的是——
相关关系的存在并不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
检验因果关系的各种解释方法是,除了一个要素以外使所有其他要素保持不变;
数据并不总能说清问题,而且有时使人无法得出任何结果。
The Fallacy of Composition& & 由于某一原因对个体来说是对的,便据此认为对整体来说也是对的,这就是合成谬误。如储蓄悖论,增产不增收,看球赛时站起。
节俭悖论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储蓄是一种美德,& & 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后果则可能是灾难性的。如果过度储蓄、消费不足的话,厂商就会因生产的货物卖不出去,资金难以周转而关门倒闭,工人就会大量失业,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面临困难,就更不用说多储蓄了。所以,我们常常能够观察到:一个鼓励其社会成员适度消费甚至是超前消费的社会反倒是发展的更快些,社会也往往要更富裕些(西方社会,如美国);而一个视勤俭节约为美德,社会成员省吃俭用、储蓄率很高的社会反倒发展的慢些,社会贫困更普遍一些。
一般战友, 积分 1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6 积分
在线时间4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1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6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1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6 积分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价格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因此,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市场经济中的两大基本力量是需求与供给。人们谈论需求和供给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在日常的谈话中以及财经类报刊或报刊的财经金融专页和社论专栏中,人们仍然这样谈论着。但是,人们很早就觉察到,如果物价的升降可以简单地用“需求”和“供给” 两个词加以解释的话,那么鹦鹉也能学习经济学了。
需求理论也包含某些供给与市场价格的材料,主要是使我们对于需求规律看得更加清楚明白。对于供给的更详细分析在第二编厂商理论中进行。
市场需求的现代理论是以阿尔弗雷德o马歇尔()建立的体系为依据的。他执教于剑桥大学,通过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 形成他自己和以后好几代英美经济学家的思想。
一种商品的需求是一个市场中各个购买者需求的总合。从逻辑上说,最先提到的应该是个别消费者行为理论,但是由于市场需求理论是简单的,由较简单的关系入手开始需求理论的介绍是可取的。
一个函数说明两个或者更多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变量按这样的方式联系着:对于一个变量(自变量)的每个值,另一个变量(因变量)也只有一个值和它对应,那么第二个变量就称作第一个变量的函数。在价格理论中,需求函数、成本函数、生产函数和供给函数是重要的。函数涉及到确定需求、成本、生产和供给的诸因素时的一种速记方法。
1、需求及其决定因素
在既定的时期内的一个既定的市场中,一种商品的需求函数是这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购买量Q和这些购买量的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决定因素是:(1)该商品的可能的价格P,(2)购买者的收入Income,(3)购买者的偏好Taste,(4)与之密切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Pi(5)对于未来的预期Expection。因此,需求函数记作:
& && && && && && && && && &(2-1)& &&&
价格的作用随后谈到。首先,对其他因素的作用加以初步考察。显然,购买者的收入影响他们对一种商品的购买,无论是消费者的购买(最终产品)还是厂商的购买(生产要素或中间产品)都是如此,只是偏好一词用于厂商购买行为不大恰当,因为企业采购人员是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进行采购的。但不管怎样,企业对于商品的需求,仍然是直接地或最终地决定于消费者的需求。因而,一般性的分析就没有必要在消费者需求与企业需求之间划一道鸿沟。
与一种商品密切联系着的商品,是这种商品的替代品或补充品。任何一种商品的替代品是可以替代它的其他商品,也就是它的替代物。一种牌子的啤酒是另一种牌子的啤酒的替代品。互补品是指互相配合的商品。例如,鞋子与鞋带,汽油与润滑油,豆油与花生油。实际上,密切联系的商品几乎总是易于识别的。一种商品的购买量非常容易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化的影响。
如果人们估计某些影响需求的因素将发生变化,如消费者根据对未来经济形势、价格走势的判断和自己收入的预期调整消费,从而影响现期需求。
2、商品、市场和时间
商品这个词可以指范围较广的一类物品,或是范围较窄的一个物品,也可以指一个独一无二的物品,根据上下文很容易确定。
商品并不是单指具体的物品,或这种物品的各种类别,它包括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劳务。
经济学文献一般并不区别商品和产品。在某些上下文中,这两个词是可以互换的,但是在有些场合,它们表达的意思却有细微的差别。大体上,商品是一个意义更广泛的词。汽车是商品,但是奔驰车是大众汽车公司的产品。这就是说,工业部门的产品是商品,而个别企业的产品仍是产品。但是,在国民收入帐户中。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都称为“产品”,这些项目是和“中间产品”以及“生产要素”是区别开来的。劳动和资本是生产数码相机的生产要素,如果这数码相机是私人的,那么它就是一件最终产品。数码相机中的零部件是中间产品。
一个商品的需求存在于市场之中。市场一词的意义也是有伸缩的、可以划分的。一般来说,市场是买卖双方的接触场所、界面或平台。时常可以是一个确定的地理区域,但也并不一定限于一定的空间。如大学教授的市场可能并不限于一个区域或一国范围之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市场空间大为大扩展,而不受地域的限制。当市场主要指地理概念的话,它们可以是地方的,地区的,一国的或是国际的。
在市场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同样需要说明时间的长短。需求究竟是一天、一月、一年或是更长的时间,这显然是有区别的。
由于商品、市场和时间,都可以用许多方式加以说明,又由于需求这一概念要求具备所有这三者,由此可见,需求就呈现出数不清的形式。我们所说的,在“一段”时期内,在“一个”市场中,对“一种”商品的需求,就包含有对适用于所有各种形式的需求的概括。
3、需求和价格
价格作为商品需求的一个决定因素,它的简单意义就是指每种商品具体单位的货币价值。例如每斤1元,每升5元。价格的更广泛的意义是指获得商品所需要的条件。获得昂贵的耐用消费品如住房、汽车的条件不仅包括标价,还有诸如此类的问题:分期付款的方式,首期付款额、信贷费用和贷款期限等,这些确实影响需求。这里,把它们作为“价格”的一部分看待。
需求与价格的关系占据着价格理论的中心位置。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是用来描绘需求和价格关系的技术。当注意力集中于需求和价格时,需求的其他三个决定因素——偏好、收入、预期以及替代品或互补品的价格保持不变。换句话说,当注意力集中于买者对不同价格如何反应时,假定购买者的购买意愿与购买力是保持不变的。
(1)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
需求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量)。
单个消费者或家庭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为个人需求。把对某一商品的所有个人需求加总,即该商品的市场需求,也就是把与每一个可能的价格相对应的每个人的需求量相加而得到。
(2)需求表(demand schedule)与需求曲线(demand curve)
需求表是描述在每一个可能的价格下商品需求量的表列。显示价格(P)和需求量(Q)的一一对应的关系。用图示法把需求表中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便得到需求曲线。
图2-1&&需求曲线
(3)需求规律(law of demand)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提条件),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上升,即/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结论)。
需求量:在特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的量。
(3)需求函数(demand function)
当收入、有关商品的价格、偏好及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需求函数的简单形式是& && && && && && && & ,图象可以有相当大的变化。由于数量和价格的变动方向相反,曲线应该总是向下倾斜的。具有这种性质的需求函数的一个例子是曲线 。这个函数的需求弹性是b,在有关值的范围内它都适用。
在本书中,线性需求函数起重要作用,它的行为以下列函数来描述:
& && && && && & (2-2)& &
a在数量轴上的截距,b值固定不变时,随着a值的变动作平行于原始位置的移动。b值是该需求曲线的斜率(指垂直变动对水平变动之比),表示P变动一单位时Q的变动量。
普通采用的需求曲线形式是弹性为1的直角双曲线:
& && && && && && && && && && &&&
这里a代表价格为1 的有关数量。& && &
4、需求的变化——需求曲线的移动
需求曲线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假定下画出来的,该假定允许我们把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孤立出来。但是我们知道,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的购买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其他的因素如收入、其他商品的价格、潜在购买者的数量、偏好和对未来的预期,一旦其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结果是产生新的需求曲线,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Shift in Demand Curve)。
(1)收入(Income)
通常,收入增加,将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需求曲线向右移动shift demand curve rightward. 收入降低,效果相反。
& && && && && && && && &
图2-2   收入变化对需求的影响
(2)替代品(substitutes)与互补品(complements)的价格&&
对于一种商品的需求取决于替代品的价格。例如,当牛肉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希望吃更少的牛肉和更多的鱼。换句话说,牛肉的高价格增加了对鱼的需求。
& && && && &&&图2-3   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对替代品或互补品需求的影响图
(a)An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beef ( a subsitute) shift demand for fish outward.
(b) In contrast, when tennis balls increase in price, tennis become less popular, which dampens demand for tennis racquets ,
5、需求变化与需求量变化的区分
其他条件不变,由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称为需求量变动,表现为在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移动。
除商品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称为需求变化,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转移。
需求变化是由于购买者的偏好、收入或替代品价格发生了变化——它们是单独的或者是结合在一起发生变化。当需求增加时,每一个价格时的购买量也相应地增大了。或者换一个说法:当需求增加时,当需求增加时,购买者对于任何一个既定的购买量,愿意支付比以前更高的价格。
(a)& & & & 需求变动& && && && && && && && && &(b)需求量变动
& && && && && && && &&&
图2-5&&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
不要将需求的增加同由于价格的下降而增加的购买量混同起来。
需求变化的原因:需求曲线有如静止的照片。在价格与数量关系的背后,总是购买者的偏好,他们的收入以及替代品与互补品的价格。当它们变化时需求曲线也跟着变化,向右或向左移动。需求曲线就是经常这样运动着;电影远比静止的照片更好看,有时不免也让人眼花缭乱。这是因为,需求增加和减少的五个原因可以向同一方向起作用,也可以互相抵消。每一个原因的力量大小也可以不同。
6、价格变化的效果: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当一种商品相对于其他商品变得更贵时,一个人会用其他商品来替代它,这是替代效应。另外,当商品价格上升时,个人购买力下降,虽然你的名义收入没有变,这是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由于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换比率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变化;收入效应是由于购买力变化而引起的需求的变化。
& && && && &
(A)正常情况:SI&IE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B)例外:IE&SE
& && && && && & 图2-4&&价格变化效应分解: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7、需求规律的“例外”
需求规律是说,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当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它的需求量将减少。 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是很少见的。只发现有两个还说得过去的例外,但是它们是十分无关紧要的。一种是炫耀性商品,另一种是吉芬商品。实际上,需求规律的一些例外只是表面上的,而不是真正的例外。因为需求规律,在严格的意义上,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与购买量之间的关系。而所谓例外的情形,无一例外地是由于不能满足需求规律所要求的假设前提(吉芬商品当中收入变化或预期变化)或理性人假定(如炫耀性商品)。
需求尽管重要,但它既不能单独决定价格,也不能单独决定购买量,一个市场必须既有买主,也有卖主,否则就不可能有交易。因此,考察市场的供给方也是必要的。
供给的意义和需求的意义是对称的,它是指厂商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供给量)。在经济学上,供给这个词常常指一个表列——一个关于各种可能的价格以及关于在每一个价格上可以出售的数量的表列。供给函数是各个不同的销售量与决定这些量的因素之间的关系。
1、供给表(supply schedule)
如同需求表一样,供给表是某一种商品,在一定的市场上和一定的时期内的价格与数量的关系。即描述在每一可能的价格下商品供给量的表列。
与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一样,供给也可以分为个别供给和市场供给。某一产品的市场供给是该产品个别供给的加总。
2、供给曲线(supply curve)
表示商品供给量与价格关系的曲线,即把供给表中所列数据用图示法表示出来。
图2-6& &&&供给曲线
3、供给规律( law of supply)
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的依存关系,即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4、供给函数 (supply function)& &&&
由于供给分析比需求分析更为复杂,简单地说明其他变量是无济于事的。但是,无论如何,有些变量需要提及。密切相关的商品的价格必须考虑到。牛肉的供给受饲料价格的影响。一般来说,任何一种商品的供给会受其他商品价格的影响。在短期内,商品供给受销售者对于未来价格的预期所支配。在长期内,技术变化引起成本的变化,继而影响价格。许多商品的供给受诸如气候、经济波动、区位以及其他临时的、短暂的事变或干扰所影响。
供给函数有多种形式,最简单的是线性形式。在其他的可以影响供给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数量决定于价格。
& && && && && && && && && && && && && && && && && && & (2-3)
其中,c 是截距,d是斜率。
如c=0,供给曲线从原点开始,这意味着价格等于零时供给量为零;如c&0,则供给曲线开始于P轴上的某一点,即在一个限定的价格,供给的数量也是零;如c&0,供给曲线开始于Q轴上的某一点;照字面上的意思说,这意味着即使价格为零,也将有某种数量的供给。
5、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
与需求的情形类似,供给量变动是指价格的变化导致供给量沿供给曲线的移动;供给变动是指除价格以外的供给的其他决定因素的变化导致一条新的供给曲线。当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增加;向左移动,供给减少。
& &&&(a) Decrease in supply& && && && && &&&(b) Increase in supply
& && && && && &
图2-7 供给的变动( shift in supply)
导致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1)生产成本变动。成本上升,供给减少;(2)厂商能够生产的其他产品价格变动。其他商品价格上升,该产品供给减少;(3)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未来高价,减少当期供应量。
§3市场价格
1、市场价格的决定过程
在竞争性市场上,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这里我们有价格决定过程的最简单、最一般的模型。这个模型的主要特征是已经有了商品的库存。它们不是处在生产过程中,而是掌握在销售者手里。因此,这时,市场供给不受生产成本的影响。过去的成本可能被今天的售价所补偿,也可能补偿不了。
于是,市场供给表表明销售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出售的量。商品的易腐性,储存成本,在另外的市场上可能得到的价格,销售者对于价格的预期,销售者手头的现金等,这些情况共同决定着市场供给表的具体形式。
对于同样的短期市场需求表也需要加以说明。购买者同样受到对未来价格预期的影响。现在购买是时候吗?价格在几周内可能下降,购买应否延期?代用品的可得性及其价格,购买者手头的现金状况等,这些都影响者购买者的购买。
2、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
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即为均衡价格。均衡价格下的交易量称为均衡交易量或均衡产量(equilibrium quantity)。在均衡价格上,购买者愿意购入一定的数量,而销售者愿意出售的正是这个数量。这时,市场处于出清的状态——既没有剩余,也没有短缺。当然,某些购买者或销售者会会失望的,因为均衡价格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太高了,或是太低了。
如果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是线性的,那么,对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联立方程组求解,即可求得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 && && && && && &&&
& && && && && && &&&
当 时,   
& && && && && && && &
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存在变动的力量(原因),没有人具有改变均衡状态的动机——就供给和需求而论,没有动机来改变价格和数量。
2、均衡价格的形成
均衡价格的形成或者说某一商品达到均衡的过程是这样的:在均衡价格(E0)以上的任何价格上,供给量将超过需求量,多余的供给量迫使价格下降。这个较高的价格只能暂时存在,因为销售者企图出售的量超过购买者在同一价格下所要购买的量。同样低于均衡价格的价格
也只能暂时地存在,因为多余的需求量会推动价格上涨。购买者企图购买超过销售者愿意出售的量。调整的结果,是趋近于均衡价格。
图2-8所展示的的模型是简单的,但却不失一般性。作为一种近似,这个模型适用于许多市场——农产品市场、大城市的商品市场、证券市场、政府债券市场、汇率自由浮动的外汇市场。该模型是这些市场以及其他类似市场的概括。这个模型注意的是所有市场都有的和基本的力量。最好是设想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是在不停地运动着,这样,新的均衡价格总在形成之中。每一时刻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位置关系(如图2-6所表示的),则好象是活动景物的一张快照。
3、供求规律
当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发生了移动时,市场均衡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下面分三种情况来考察需求和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a)供给不变,需求变动& && &(b)需求不变,供给变动& && &(c)供给、需求同时变动
& && && && && &&&图2-9 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影响
供求规律是指,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均衡价格是需求数量等于供给数量时的价格。它在图中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表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与需求同方向变动;均衡价格与供给反方向变动,均衡产量与供给同方向变动。
4、市场出清、过剩与短缺
当价格确定在需求等于供给时,任何人可以在那个价格上买到他所要买的东西,并且任何供给者可以在那个价格上卖掉他所要卖的东西——经济学家说,这时的市场处于出清的状态(Market Clearing)。
但也存在市场不能出清的情况,短缺意味着人们想要买某些东西,但他们不能按照现行价格来买到这些东西,过剩意味着售卖者想要出售他们的产品,但他们不能按照现行价格卖掉他愿卖出的这些东西,这里的问题在于现行价格不是市场均衡价格。
在有些市场上,如股票市场,价格对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而作出的调整非常迅速,在其他情况下,比如在住房市场上,价格调整则很缓慢,住房需求的下降是缓慢地使住房价格下降的。当价格调整是缓慢的时候,在价格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短缺或过剩。
当价格趋向于均衡的调整不是很快时,经济学家就会说,这时的价格具有粘性。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均衡分析仍然是有用的,因为它指出了价格变化的方向——如果均衡价格超过当前价格,价格趋向于上升;如果均衡价格低于当前价格,价格趋向于下降,而且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往往和当前市场价格所产生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的差距有关。
1、对供求规律的干预
(1)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如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常实行农产品支持价格。或由于农业生产力提高促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曲线的移动超过了需求曲线的移动,造成农产品价格下降,这时为了鼓励农业生产,政府对农产品采取支持价格。为了维持支持价格,政府可采取的措施:一是收购过剩的农产品,用于储备或出口,但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必然增加政府财政开支。二是政府对该产品的生产实行产量限制。代价:若不限制产量,则造成过剩,而消费者则要高价购买,消费者利益受损;若限制产量,则开工不足。二者都造成效率损失。
最低工资也是最低限价的一个事例。美国1938年公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案。法案条款规定,大多数企业至少要向劳动者支付最低工资。从那时起,由于在经济中生活费用上升,国会也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目前最低工资一般已达到所有劳动者平均工资的大约一半。最低工资的影响是可以预见的。推理过程与最高限价的推理过程相反。如果政府试图把最低工资提高到均衡工资之上,对劳动者的需求就会减少,而劳动者的供给就会增加,这时将出现劳动者的供给过剩。有幸找到工作的人得到比市场均衡工资高的工资,生活状况将会提高;但是这将增加找不到工作的人数,它们的境况将会变坏,而他们本来是可以在较低的市场均衡工资上被雇佣的。
(2)限制价格/最高限价
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它们规定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如石油供给的减少可能导致石油的较高的均衡价格。若限制石油的涨价,为其规定最高价格,该商品市场将出现短缺,这样市场就会出现排队抢购现象甚至黑市交易。为解决短缺,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控制需求量,一般采取配给制,发放购物券(货币化和黑市交易)。代价:挫伤厂商的生产积极性,加重短缺。一旦价格放开,上涨的会更厉害。
& && && && & (a) 支持价格& && && && && && && && &(b)限制价格
图2-10 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及其后果
尽管政府是强有力的,但它也不能取消供求规律。当政府试图干预供求规律的作用时,供求力量将失去平衡,存在短缺和过剩。短缺和过剩会产生它们自身的问题,这些问题困难比政府政策原本要解决的问题更糟,最重要的是这种干预造成效率的损失,并使生产者或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3)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政府对货物交易征税。从量税:对企业征收,提高企业生产成本或供应成本,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从价税:对消费者征收,使消费者的收入相应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无论是从量税还是从价税,只是征税时计算的方法不同而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相似的。
2-11 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及税负
2、应用举例:公共汽车与图书馆
一般来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公交系统,乘坐公共汽车要付费。但是,使用城市公共图书馆的人,对于图书馆提供的正常服务并不需要付出任何的费用。换句话说,这个城市的居民对公共汽车的服务要付出代价,但对于图书馆的服务付出的代价为零。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回答这一问题的简单方法就是利用需求曲线的概念。图书馆服务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它必须在某一点和数量轴相接,即每日借出一定量的书而价格为零,多增加一个借阅者并不增加成本,即边际成本为零,这个数量是在图书馆的藏书范围之内。反之,才车费低廉的情况下,乘坐公交车的需求曲线似乎必然是相当平缓。并且,在价格为零时,需求量将是巨大的,远超过公交系统所能应付的范围。公交车将会更加拥挤,特别是在高峰时间,致使老弱者无法上车。为了避免这种混乱局面,只能有偿使用,通过价格调节需求,以便让需求量降低到公交系统的运力允许的范围内。
与公共图书馆一样,大学图书馆对经常性服务也不收费。对于这些服务的需求是波动的:在学年之初,大家都有别的事情可做时就低,临考试之前就高。被指定的教学参考书总是不能满足需要。一个解决拥挤的办法是,在经验证明是拥挤的时期使用每本指定参考书要收费。图2-12说明这个提议将会很理想地起作用。正常地或平均每日对指定参考书的需求是DA,正常的使用不收费。当价格为零时,书籍借出量是QA。拥挤时期的需求DB,在在此期间不收费时学生希望使用的书籍量为QB,这就产生了短缺问题。如果按照拥挤时期的价格P收费,学生将借出QA的书。某些学生将选择重新安排他们的学习计划,而不是支付价格。
小结:均衡价格模型与价格机制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是三位一体的;谈到均衡价格缺了哪一方都不成其为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实际上是交易价格。
?均衡价格是在没有非市场力量干扰下,供需双方在市场力量作用下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在没有非市场力量的干扰下,我们把市场上的实际价格看作是均衡价格。
?既然均衡价格由买卖双方的力量共同决定,那么,供给和需求任何一方因为某种原因发生变化,均衡价格也将随之改变。反过来看,当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时,必有供求背后的力量在发生变化。化。
?非市场力量(如政府)的干预——这种干预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方式影响市场价格;前者是通过直接制定价格,如限价价格或支持价格,后者是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即通过移动供给或需求曲线间接影响价格——使实际价格(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尽管干预的动机是好的,但效果未必就好。
?所以,古典、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反对对于经济直接干预。认为让市场的力量自由地发挥作用才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均衡价格和交易量),则干预造成对均衡结果的背离,产生新的更严重的问题(如短缺和过剩,前者造成效率损失,后者造成稀缺资源使用上的浪费,违背了机会成本最小化的原则)。
§5&&需求与供给的弹性理论
到目前为为止,我们已把需求描述为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在价格较低时,买的就多些。但究竟多多少?很多还是只多一点?同样地,在价格高时,买的就少些。是极少还是只少一点?如果汽油的价格上涨50%,那么人们将少买50%还是少买5%,或者是其他什么百分数?回答这类问题,就需要利用需求的价格弹性这一概念。概括地说,如果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非常敏感,需求就是有弹性的,否则,需求就是缺乏弹性的。如果说供求规律使我们可以预测价格的变化方向,弹性理论则能使我们预测它们会变动多少(量值)。弹性分析是典型的边际分析。
1、需求的价格弹性
(1)弹性的涵义
在经济学中,弹性总是有相同的涵义:它是一个因变量的相对变动和一个自变量的相对变动之比。换言之,弹性就是因变量的相对变动除以自变量的相对变动。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弹性概念中的一个。当自变量是价格,因变量是需求量时,对应的弹性就是需求的价格弹性,其含义就是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的灵敏程度。其他的弹性概念是收入弹性、交叉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
为什么弹性的定义要把数量和价格上的变动表达为相对变动呢?理由是一个已知的绝对变动可以是相对地大或相对地小的。如价格上涨1元,对一份报纸或一包口香糖来说是相对高的增加,但对于一台电器产品就显得微不足道。同样地,1000公斤数量变动对于一种用来做蛋糕或冰淇淋的奶油来说是相对大的变动,但是对于产粮区的小麦来说,那就是非常小了。显然,绝对量之间缺乏可比性,而弹性系数E是一个纯数,就是说,它本身可以独立于度量单位而存在。在可能作出数值估算时,不同商品的弹性系数可以直接进行比较。
(2)弹性系数
马歇尔是第一个提出价格弹性是数量的相对变动对价格的相对变动之比这一清晰公式的经济学家。令E代表弹性,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E也称为弹性系数。意义相同的说法是,弹性是数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如百分比是已知的——它们常常是能估算的——则E的数值就能算出来。设价格变动1%,数量变动2%,二者变动方向相反,则 。需求的价格弹性Ed总是负的,这个负号只是表示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反向关系,由于这个原因,负号可以撇开不管,这是常规做法。根据弹性系数的定义式,如果E大于1,我们就说需求有弹性,因为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大于价格的相对变动;如E等于1,为单位弹性E,即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幅度等同与价格的相对变动幅度;如E小于1,意味着需求量的相对变动比价格的相对变动要小。如果价格上的一次变动引起数量上一个无穷大的变动,这使系数有无穷大的值。当弹性系数是无穷大时,就说需求有无穷大的、或完全弹性。对于任何一个种植小麦的农户的小麦需求,在通行的价格下,是完全有弹性的,因为他出售的仅占总额中如此小的一部分。这意味着这个农户可以按此价格出售他所有的小麦,而不致引起价格的变动。但在任何稍高一点的价格上,他就什么也卖不出去。
(3)有弹性和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
有弹性和缺乏弹性的需求可以用需求曲线很容易地描绘出来。某商品对价格变化敏感与否,反映在需求曲线的形状上,当需求曲线非常平缓(如冰淇淋的需求曲线)时,它意味着价格的一个变化,比如说5%,会对需求量产生巨大的影响。注意,需求量随很小的价格变化而急剧变化,说明冰淇淋的需求曲线是富有弹性的(图3-1(A))。B幅显示了一条假设的牛奶需求曲线。注意,尽管价格发生了变化,需求量变化却很小,这意味着牛奶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 && && && && & 图3-1 有弹性和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
那么,为什么一些需求曲线比另一些更陡峭呢?答案是这样的,虽然几乎每种商品和劳务都存在替代品,但是一些物品和劳务比另一些更难以替代。当替代困难时,价格上升,需求量不会下降太多。同理,价格下降,需求量也不会上升太多。另一方面当替代容易时,价格的下降可能引起需求量大增,价格上升可能引起需求量大减。例如,冰淇淋有很多替代品(各种冷饮,以及果冻、酸奶等),冰淇淋价格下降,意味着这些密切相关的替代品变得相对较贵了, 因此冰淇淋的需求量大增。
& && && && && &
& && && && && && && && & 图3-2&&需求的不同弹性
图3-2表示出5种不同弹性的需求曲线。有弹性的需求画成一条比较平坦的曲线,而一条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则相对地陡峭些。价格变化从P1到P2,数量变化从Q1到Q2。购买者总的货币支出等于销售者总的货币收入,等于长方形——价格乘以数量——的面积。在有弹性的需求上较低的价格上有一个较大的总支出。缺乏弹性的需求则相反。当需求在所有的价格上弹性都为1时,各长方形有完全相同的面积。一条弹性为1的需求曲线称为直角双曲线。完全有弹性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一条完全无弹性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必须指出的是:第一,把有弹性的需求描绘成一条相对地平坦的曲线和把缺乏弹性的需求描绘成一条相对陡峭的曲线,这是一种惯例。对于要达到的目的来说已足够精确,但对其他目的则不然。如果经济问题只是关系到需求是有弹性的或是缺乏弹性的两种情况,作出一条平坦的曲线或是一条陡峭的曲线,这通常是正确的。但如果问题是要精确地考察弹性的话,则斜率证明是一个蹩脚的甚至是一个错误的度量。一条需求曲线的斜率毕竟是 ,而弹性则是 。它提示我们这样一个概念,即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弹性是变动的。第二点是关于两个坐标轴的刻度。刻度单位必须是按顺序排列,如价格轴的刻度用10,9,8,7,…,数量轴的刻度则用1,2,3,4,…。否则,无法根据曲线的陡缓判断是有弹性还是缺乏弹性。第三点是对价格变动的解释。设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在较高价格下就买得少了。单从这些事实出发,是不能得出关于弹性的确切推论的。因为所观察到的价格上涨可以是沿着一条缺乏弹性的陡峭的需求曲线发生,也可能是由于需求的增加一道发生,是一种稳定的需求还是一种增长的需求?这需要借助另外的资料,如买者的收入和偏好,替代品的价格等,去估算的事情。第四点涉及到这样一种误解,即单凭个人经验得出错误结论。如公共汽车涨价1元,但你还照样乘坐,于是就匆忙下结论说公共汽车服务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这是不对的。因为对公共汽车服务的需求来自城市中成千上万的人们,他们对公共汽车票价变动的总的反应才是这里所研究的需求行为。即使一些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市场对它的需求却可以是有弹性的。
(4)点弹性和弧弹性
到目前为止,有弹性的需求和缺乏弹性的需求两个术语被用于对一种商品整个的需求。对于某些目的来说,这已经足够,但对其他目的则不然。因为即使是对同一种商品的需求,在某个价格范围内是有弹性的,而在别的价格范围内则是缺乏弹性的,即弹性系数的大小可能从一个价格范围到另一个价格范围有所变动。
图3-3表示出两条需求曲线。请主意,图3-3A的需求曲线在高价时是有弹性的而在低价时则是缺乏弹性的。图3-3B的需求曲线正相反。这两种需求曲线都是可能的。
(A)& & & && && && && && &(B)& && && && && && && && && && &
图3-3弹性和价格范围
点弹性&&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对(3-1)式求到
& && && && && && && && && && && & (3-2)
这个式子可用来确定需求的价格弹性。
点弹性的几何表示与测度
(A)& & & & (B)& &
图3-4 需求的点弹性
图3-4表明如何找出一条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在需求曲线上,取任何点D。画一条切需求曲线于D点的切线,则比率 为E点的弹性的一个精确量度。证明如下:
& && && && &&&
& && && && && && && && && && &&&(3-3)
对于线性需求函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对于线性需求函数,其斜率是唯一的,而曲线上每一点的弹性都随其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从(3-4)式可以看出点弹性等于斜率的倒数与点的坐标(P,Q)相乘,即在不同的价格水平,弹性不同。
图3-5&&线性需求曲线点弹性的测定
对于不变弹性需求曲线&&来说, ,于是
& && && && && && && && &
因此,在这个非线性需求函数中,价格变量的指数是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系数。
(5)需求弹性的类型
图3-5A沿需求曲线向下移动(P降低,Q增加,P/Q减小),价格弹性变小;图3-5B:b=∞时,Ed=0 完全无弹性——无论价格怎样变动(dP),需求量不变(dQ=0);图3-5C:b=0时Ed=∞,完全弹性,价格很小的变动,需求量即为零。
& && &&&(A)& && && && && && && && &&&(B)& && && && && && && &(C)
图3-6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
表3-1 需求弹性的五种类型
类别& & & &
特点& & & &
需求函数示例
完全无弹性& & & & 无论价格怎样变化,需求量都不会变动。& & & && && && &
需求弹性无穷大& & & & 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需求是无限的,而一旦高于既定价格,需求量即为零& & & && && &
(unit elasticity)& & & & 需求量与价格同比率变化& & & &&&
缺乏弹性& & & &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低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 & && &&&
富有弹性& & & &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雨价格变动的比率& & & &&&
弧弹性:需求曲线上某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
& && && && && && && && && && && && && && && & (3-4)
(6)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
决定需求弹性的三要素&&是什么使得一种商品的价格有弹性而另一商品的价格缺乏弹性呢?决定一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可分别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1)它的替代品的数目和相近程度(2)商品在消费者预算中的重要性,和(3)它有多少用途。此外,时间以及地域差别、消费习惯、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因素,也会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
一种商品的替代品是三个决定因素中最重要的。如一种商品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它的需求几乎一定是有弹性的。如果价格上涨,消费者就少买这种商品而多买它的替代品。如其价格下跌,消费者会舍弃替代品而多买这种商品。把一种商品限定的越是具体越是明确,即分类越细,相近的替代品就越多,对它的需求就越有弹性。如果认定一种商品有完全的替代品,那么它的弹性就是完全的或无穷大的。
一种商品在购买者预算中的重要性也一影响它的弹性。“重要性”意味着用于某单个商品的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对于盐、洗涤用品和别的类似的商品是高度缺乏弹性的。可买可不买的商品的弹性要大于必需品。必需品需求强度大而稳定,需求弹性小;奢侈品需求强度小且不稳定,受价格变化的影响大,需求弹性大。
一种商品可派的用途越多,它的需求就越有弹性。要是一种商品只有很少的用途,它的需求可能是缺乏弹性的。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很高,消费者将购买较少的量并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上。当价格连续下降时,将购买较多的量并用于不重要的用途上。如鸡蛋和牛奶有多种用途,这使得对于它们的需求富有弹性。
判断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必须考虑所有三个决定因素。它们可以互相促进,或者起相反的作用。某一种商品可以有几种用途,但无相近的替代品。另一种商品可能有很多的替代品,但在消费者的预算中可能只占很低的地位。
时间和弹性&&一种商品的需求常常存在于某个时期,可以是一天、一周、一月、一季、一年或几年期限。需求弹性随时间的长短而不同。一般来说,时期越长,需求越有弹性。因为时期越长,消费者和厂商越容易找到替代品。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进行调整总是比较容易的。经济学家区分了短期和长期,所谓长期是指,在这个时期内可以进行所有的调整;所谓短期是指,在这个时期内至少有些调整是无法进行的。因此,需求在短期中至少比在长期中,即消费者有时间适应时,大多更缺乏弹性(对价格变化不敏感)。
& && && && && & 图3-8&&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需求弹性*
*在短期中需求曲线趋向于是缺乏弹性的,这时几乎没有时间
对价格变化进行调整,但在长期中需求曲线则是更富有弹性的。
(7)价格弹性与总收益
?& & & & 用价格弹性预测价格变化的后果
图3-7&&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 && && && && && && && && && && && && && &(3-5)
表2-3& &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需求价格弹性
总收益变动
下降(-)& & & & 下降(-)
下降(-)& & & & 上升(+)
下降(-)& & & & 不变
2、收入弹性与交叉弹性&&
前面我们谈论的价格弹性,是指当收入、偏好和其他商品价格保持不变时,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变动。本节我们将研究消费者收入、其他商品的价格变化所起的作用以及供给弹性的概念。收入弹性是由于收入变动而来的需求数量的反应;交叉弹性是由于一种商品的替代品或互补品的价格变动而来的需求数量的反应。因为对一个商品的需求有四个决定因素——消费者的偏好、商品本身的价格、消费者收入以及商品的替代品或互补品的价格。其中任何一个变化,都会导致需求的变动。
(1)收入弹性&&
假设你的收入增长20%,你会多买20%的食物吗?几乎肯定是不会的,但你花在你所喜爱的娱乐活动上的钱可能超过20%。如果你把对某种商品购买数量增加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增加的百分比,你就能算出你自己对于所讨论的商品或劳务的需求的收入弹性。但是当个别消费者的收入变动时,他们的购买能力如何以及为何变动的问题,则属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部分了。
对于一个有很多购买者的市场上所出售的一种商品来说,收入弹性是购买数量的相对变动除以购买者收入的相对变动。
定义与计算方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即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 && && && && && && && &(3-6)
正常品与劣等品& &若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则收入弹性为正,属正常品;若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则收入弹性为负,属劣等品。如果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购买量有更大的增加。弹性为1,表明收入变动与购买量变动成比例,弹性小于1,表明购买量的增加相对地少于收入的增加。除低档货外的所有商品,其收入弹性都为正,因为购买量与收入同方向变动。
各种商品的收入弹性是大不相同的。毛皮、珠宝、小轿车、旅游等都是收入弹性高的商品的例子。相反,肥皂、盐、火柴、报纸等的收入弹性都是低的。一般来说奢侈品往往有高的收入弹性,而必需品的收入弹性则是低的。的确,给奢侈品下定义的最简单和最好的办法,是说它们是需求收入弹性高的商品,同样,必需品可以定义为需求收入弹性低的商品。显然,这些定义是分析性的——它们回避了人们关于奢侈品和必需品的道德涵义。
表2-4& &基于需求收入弹性的产品分类& &
产品类型& & & & 收入弹性
收入增加10%的效果
正常品(Normal goods)
&&奢侈品(Luxury)
必需品(Necessity)
& & & & Positive
需求量上升
& & &!0%& & & && &&&
劣等品(Inferior goods)& & & & Negetive& & & & 需求量下降& & & &
注意:不同商品在一定的收入范围内具有不同的收入弹性,同一商品在不同的收入范围内也具有不同的收入弹性。收入弹性并不取决于商品本身的属性,而取决于消费者购买时的收入水平,正常品和劣等品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当收入提高时本来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会被认为是必需品,本来被认为是正常品的可能会被认为是劣等品。
(2)收入敏感性
收入弹性和所购买的实物量的变动有关,而收入敏感性则涉及货币支出的变动。在一个时期内一种商品的收入敏感性是通过计算对该商品货币支出的变动百分比和同期收入变动1%来测定的。所以,收入敏感性也是一个系数。在美国商务部所作的计算中,使用统计程序排除了消费的长期增长和下降的影响。但收入敏感性的系数仍然是粗略的和简便的,因为没有办法把收入变动的影响从价格和偏好变动的影响中剔除出来。收入敏感性的资料被企业用于市场预测。根据美国商务部的资料,下列商品和劳务有高的收入敏感性(系数等于1.5或更大):电话服务、汽车、航空运输、国外旅游等,具有低的收入敏感性(系数小于0.5)的商品和劳务的例子有鞋子、衣服、当地公共汽车运输和治牙。
(3)交叉弹性
假设商品A的价格上涨了,A 就买得少些。某些消费者就转向一种替代品B,由此对B的需求上升。而如果B的价格保持不变,买B的就多了。再者,假设商品C与商品A是互补品。在A的价格上涨和随之而来的对A的购买下降以后,对C的需要自然也就少了。所以,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价格的提高,增加了它的替代品的需求,而减少了对它的互补品的需求。
定义与计算方法&&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简称交叉弹性。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 && && && && && && &(3-7)
在需求分析的实际问题中,商品总是同大致是确定的一组替代品或互补品联系在一起。需求的交叉弹性的概念在处理商品之间的关系方面是很有用的。如果替代弹性为正,说明A和B是替代品。因为价格变动和数量变动是同方向的:如果A的价格上涨,B的购买量就增加,反之亦然。当如果A与B是互补品,系数为负,因为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导致另一种商品购买量的反向变动。
互补品与替代品
& &&&替代品
& &&&互补品
& &&&无相关性,独立的两种商品
设有两种商品:黄油和人造黄油。交叉弹性公式说明由于人造黄油的价格上涨将导致黄油购买量的增加,当然是其他条件(消费者对人造黄油和黄油的偏好、消费者收入以及黄油价格)保持不变。在某个时期,比如弹性系数为0.4,,它意味着人造黄油价格提高10%,促使消费者多买4%的黄油。可如果是反过来——黄油的价格上涨引起人造黄油的购买量变动——弹性系数的值是否一样呢?不,系数可能更低些,比如说是0.2,它意味着黄油价格变动10%促使人造黄油变动2%。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某些家庭两样都买,某些只买一样。因为由于消费习惯不同和偏好的个体差异,所以替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两种商品的替代性越强,交叉弹性系数就越高。倘若交叉弹性低,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性就很差。
3、价格预期
到现在为止,消费者被说成是面对着所讨论的商品的既定价格以及它的替代品和互补品的既定价格,即没有考虑到价格预期的问题。现在假设消费者面向将来并为每期每种商品购买多少作出计划。对于将来购货的计划取决于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估算,从而在价格高的时候少买一点,在价格低的时候多买一点(如很多商品的价格有季节波动),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消费者实际上在时间上进行替代选择。当然这些替代选择有一定的限度,其限度是由消费者的偏好以及商品不同的耐用性和贮藏性决定的。
现假设消费者不管正确与否,相信某一商品的价格在今后一个时期会稳步上涨。根据这一信念行事,他在时间替代的限度内,必将多买一些。即如果消费者预期未来价格上涨,则增加了现在的需求
价格预期的弹性&&被价格预期所影响的需求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多半取决于价格预期的弹性。这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JoRo Hicks)在1939年设计的另一个弹性概念。价格预期弹性是预期的未来价格的相对变动对当前价格的相对变动之比。假设一个消费者或一个财务经理了解到一种商品的价格刚刚上涨了10%,倘若消费者或财务经理在对该商品未来价格的原始估算数上提高20%,则价格预期弹性为2。人们的价格预期受到许多东西的影响——如政治新闻、当前的和近期的经济事件、流行的舆论以及过去价格变动的经验的影响。
如果购买者的价格预期弹性大于1,现期价格的提高将导致需求曲线移向右边。这是因为购买者为了避免损失现在就多买点,需求就增加了。另一方面,倘若弹性是低的或负的,现在价格提高会促使需求下降。如果弹性是1,当前价格的变动对当前的需求完全没有影响。
如果生产者的价格预期是高的,即生产者相信未来价格将比现行价格以一个更大的百分比提高。要是可能的话,生产者将从当前的市场上扣留他们的产品,以便享有预期较高的未来价格。这样他们当前的供给曲线就要移向左边。但如果生产者的预期价格是低的或负的,他们的供给曲线将移向右边。因为他们愿意现在多卖一些,以避免较低的未来预期价格带来的损失。
4、供给弹性
定义与涵义&&供给弹性象需求弹性一样重要,而且有着同样的涵义。供给弹性是供给的价格弹性的简称,它是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定义式& && && && && && & (3-8)
ES是供给弹性系数。一般来说,因P, Q都是一起涨落的,所以Es为正。
应用供给价格弹性很容易预测价格上升时,生产量所发生的变化。假设人们预期石油价格在今后两年内将上升10%,如果供给弹性是0.5,石油供给将会怎样?石油供给将增加5%。
弧弹性& && && && && && && && && && && && && && &(3-9)
点弹性对(3-8)求微分& && && && && && & (3-10)
当供给是有弹性的,销售者/生产者对即使是很小的价格变动,也会作出强烈的反应。如果价格变动10%,供应量的变动将大于10%。当然,缺乏弹性的供给意味着销售者或生产者的反应相对地小:比起价格的变动来,供给数量的变动百分比要小些。
& && && && && && && &
图3-10&&不同的供给弹性
几何表示与测度&&供给曲线的几何形状与需求曲线稍有不同。图3-10表明了一条供给曲线的不同弹性。正如需求曲线一样,当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它是完全有弹性的;当它是垂直的,就完全无弹性;在AB弧上,供给是有弹性的;B点弹性为1;在BC弧上,它是缺乏弹性的。供给曲线的经济学解释是这样的:低于某一价格,比如P,供给者拒售。但如果实际价格是P,它销售小于或等于Q1的数量,都不会得到高一点的价钱。销售量若要大于Q1,价格必须要高些。最后,不管价格怎样高,销售者不能或不愿销售任何大于Q2的数量。
在图3-11中,在P点的供给弹性恰好是 。证明和需求的点弹性的证明相类似。
(A)& && && && && && & (B)
图3-11 供给弹性
根据图3-11A:
& && && && && && && && &&&(3-11)& && && && && &
弹性大小的判断方法& &对于线性供给函数 ,其供给弹性是
& && && && && && && && && && && && && && && && & (3-12)
根据3-12式,若 。即当供给曲线是通过原点的一直线时,不管它的斜率是多少,在它的整个长度上,弹性都为1。若 。也就是说,不管斜率有多大,如果供给曲线截于数量轴,则供给是缺乏弹性的。若 。即如果直线截于价格轴,供给是有弹性的。
供给弹性的类别
表3-5& && && && && && && & 供给弹性的类型
供给弹性& & & & 表述用语& & & & 价格上升1%对
供给量的影响
零& & & & 完全无弹性
& & & & & & & & 零
0~1& & & & 缺乏弹性
& & & & & & & & 上升&1%
1& & & & 单位弹性
& & & & & & & & 上升1%
&1& & & & 富有弹性
& & & & & & & & 上升&1%
无穷大& & & & 完全弹性
& & & & & & & & 无限上升
时间与供给弹性&&正象区分短期和长期中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一样,经济学家对供给也作了同样的区分。厂商在长期中可以对价格上升作出某些反应,而这些反应是它们在短期中做不到的。这意味着长期供给曲线的弹性大于短期供给曲线。我们把短期供给曲线定义为在机器和建筑当前存量不变条件下的供给;与此不同,在长期中,我们假定机器和建筑存量可以调整。供给曲线在短期中是缺乏弹性的,而在长期中则是很有弹性的,见图3-12。
& && && && && && && &图3-12&&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供给弹性
供给弹性的影响因素
(1)生产的难易程度:易,弹性大;难,弹性小。(2)生产规模及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资本密集型,规模较难变动 弹性小。成本的变化:随着产量的提高,只引起单位成本的轻微提高(规模经济),则弹性大。(3)此外,厂商的生产能力,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也会影响供给弹性。
表2-6& &美国经济中某种物品估算的供给价格弹性
Good& & & & 供给价格弹性
& & & & Short run*& & & & Long run
Aggregate farm output**& & & & 0.25& & & & 1.79
Livestock& & & & 0.38& & & & 2.90
Grop& & & & 0.17& & & & 1.56
Individual grip& & & & & & & &
Green lima bean& & & & 0.10& & & & 1.7
Cabbage& & & & 0.36& & & & 1.2
Carrots& & & & 0.14& & & & 1.0
Cucumbers& & & & 0.29& & & & 2.2
Lettuce& & & & 0.03& & & & 0.16
Onions& & & & 0.34& & & & 1.0
Green peas& & & & 0.31& & & & 4.4
Green peppers& & & & 0.07& & & & 0.26
Tomatoes& & & & 0.16& & & & 0.90
Watermelon& & & & 0.23& & & & 0.48
*Short run is defined as one year or two year.
**Weighted average of crops and livestock.
(1)& & & & Source: James F. Ragan, JR. Lloyd B. Thomas, JR.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1990. Table5-4.
5、弹性理论与经济决策
(1)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定价决策
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企业定价决策中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当政府有关部门在直接或间接管制物价并制定相应的价格政策时,也常常需要用到它。但在决定价格时未能考虑到需求弹性,或对此重视不足,却是经常发生的现象。在价格的决定过程中,更多地是考虑到成本,成本常常支配着价格的决定。这样做是很自然的,因为成本是能够计算的,较高的成本似乎经常成为制定较高价格的正当理由,基于成本的较高价也容易被社会所接受;而需求方面的力量因为是分散的,信息不易获得,且给人的感觉是捉摸不定的,故需求的力量在定价决策中重视不够甚至是不予考虑。而基于需求的定价,比如垄断性厂商的差别价格则被称为价格歧视,而不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在理论上,我们一再强调市场价格受到供需两方面力量的左右,虽然就一项交易而言,供需双方在价格的决定中力量是不对等的,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需求的力量却是稳定而持久的。理论上认为是供需双方的作用共同决定市场价格。仔细观察会发现,但是买卖双方的作用不是平等的和同时发生。一方面,现实的需求只有通过供给才能做到。再者,在买卖双方就价格达成一致的讨价还价的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卖方往往掌握着更多的关于商品方面的信息——而使买方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由于这些原因,在具体的交易中,似乎是厂商占上风,特别是在缺少竞争和替代品的情况下。另一方面,从整体上来看,需求的力量持久而稳定,商品的现实的或潜在的需求强烈地刺激着供给,企业的业绩和命运最终也掌握在消费者的手中。
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并不应成为我们忽视需求方在价格决定中的作用的理由。需求方力量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商品的价格弹性,因为消费者与厂商打交道不是直接的面对面的方式,而是通过对商品的购买决策——买还是不买,少买还是多买—体现出来。一个商品需求弹性的大小是由该商品在消费者预算决策中的重要性以及商品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所以,需求和需求弹性即使不能经常被测定,也不应被忽视,或想当然地行事。
估算弹性& &如果在一定程度上以商品或劳务的需求弹性作为决定提高或降低价格的基础,那么决策者当然必须对弹性系数的大小有某种概念。虽然他们不需要完全象教科书中所描述的方式来考虑弹性,但他们对于价格变动将如何影响购买者的支出必须有个估计,这些支出和销售者的总收益自然是一致的。
如果有足够的关于过去的价格和销售量的数据,并且在解释这些数据方面没有什么困难的话,要作出弹性系数的估计并非难事。要了解一下某中商品的需求是有弹性的还是缺乏弹性的,只需做一些直接的检验即可,但要得到弹性系数精确的估算数值,则需要用到复杂的统计分析。注意,在考虑需求的价格弹性时,必须将价格对购买数量的影响从其他影响——收入变动,相关产品的价格变动和偏好的变动——中分离出来。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一种产品在不同的价格水平或不同的时间也可能有不同的弹性系数。如被尔电话公司曾经进行的一项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的电话通话的弹性系数。当地的和长途的通话以及一天的不同时刻弹性系数都是不一样的,当地通话的系数是0.1,芝加哥和纽约之间通话的系数白天是0.23,晚上是0.57。表2-1给出了美国经济中某些物品的价格弹性。
表2-1 美国经济中某些物品的价格弹性
物品& & & & 价格弹性
有弹性的需求
买来的食品
运输& & & &
缺乏弹性的需求
煤气 电 水
住房设备& & & &
& & 引自: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第93页。
经济政策&&
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业生产本身的弱质性,各国普遍采取提高农产品价格以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中国也不例外。实证研究表明,大多数农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需求的缺乏弹性解释了为什么农产品“丰产不丰收”——即丰产反而使生产者总收入减少。政府制定的较高的农产品价格使农户获得了较高的收入。而要支持农产品的高价格,相应地配套措施是政府收购大于实际需求的那部分农产品。假设对某种特定农产品的需求是有弹性的,要提高生产这类农产品生产者的收入,政府是否需要通过使某些产品不进入市场的办法来提高这种农产品的价格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对一种有弹性的需求来说这样做将减少总收入。
如果经济政策的目的在于增加出口,这时也必须考虑需求弹性。假设一国通过降低出口价格,例如通过货币贬值来扩大出口的实物量。可不凑巧的是该国的出口品的需求大多是缺乏弹性的,结果将事与愿违——出口的实物越多,货币收入反而越少,而不是越多。
近几年来,我国铁路部门如北京铁路局和上海铁路局实行浮动票价,即在“春运”高峰时期将客运票价上浮15-20%。这种做法对铁路部门来说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利用“春运”期间的客运需求缺乏弹性,提高价格可以增加收入;二是调节高峰时期的客流量,在现有运力的条件下。
试想,如果铁路部门在几次提速之后降低平时的客运票价,情况会怎样?铁路部门总收益是减少还是增加呢?这同样取决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和现有的需求是否已经饱和。如果需求是饱和的,降价并不能扩大需求而只能使总收益减少,铁路部门就没有降价的必要,而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如果运力过剩,铁路部门就有降价的压力,通过降价可以达到扩大需求增加总收益的目的。
企业&&企业的管理部门似乎常常认为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一般的经验认为,价格增加随之而来的一定是收益增加,而价格降低,总收益减少。这是因为企业常常是在需求增加(需求曲线移向右边)的时候提高价格,而当需求减少(需求曲线移向左边)时降低价格,这使得人们很容易误解经验,把需求曲线的移动误以为是价格在一条需求曲线上位置的移动, 作出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错误判断。
一家企业生产并销售多种不同的产品,经常会发现从一种产品到另一种产品在需求的价格弹性方面有明显的差别。各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出售,每种产品都面对着不同的替代品如以三种钢材钢轨、不锈钢和马口铁为例。钢轨没有相近的替代品,因此它们的需求和很缺乏弹性的,但它不是完全无弹性,因为对高价的一种反应可能是让旧钢轨维持地在久些。不锈钢在某些用途上有相近的替代品。马口铁则面对着来自塑料、玻璃、铝和其他包装材料或用作罐装啤酒、油脂、油漆和某些食物产品容器的势均力敌的竞争。
正如企业的经理们有时在有关弹性的认识上会出错一样,企业的批评者也会是这样。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品的价格和价格政策,特别是被那些具有一定垄断力量的厂商所支配的那些关键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经常在观众的监视之下,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收购农产品进项税抵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