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点生缘点一句禅语一种人生的时候,裸内防多少才能在开阵后满

佛教中的经典悟道禅语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佛教中的经典悟道禅语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佛家静心禅语_百度知道
佛家静心禅语
我有更好的答案
  1、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2、万法唯心。    3、众生皆平等。    4、祸往者福来。    5、宁静而致远。    6、一刹便是永恒。    7、善恶一念之间。    8、有其因,必有其果。    9、随心、随缘、随性。    10、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11、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12、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13、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14、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15、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16、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17、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18、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19、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20、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21、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22、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23、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24、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25、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6、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    
1.佛家禅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宋朝无门慧开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2.佛家禅语:众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荆棘,手被划破。禅师:荆棘习惯依附别物,你却依附它,当然自讨苦吃,别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3.佛家禅语: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4.佛家禅语:僧人: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禅意?禅师: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 5.佛家禅语: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6.佛家禅语:所谓看开人生,绝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时去做。 7.佛家禅语:生活在山坡上的石头,羡慕山下繁华大道,便自己滚下去,结果受尽践踏与玷污。禅师:知足常乐,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8.佛家禅语: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憨山大师醒世歌》 9.佛家禅语: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用爱化疑;心中有爱、就不会有疑。 10.佛家禅语:好向枝头采春色,不知春色在篮中。《贞和集》释:喜好在枝头体味春光明媚,其实春光在篮里的茶树叶上。自心即佛无须外求。 11.佛家禅语:禅师讲故事:马不肯分担驴子的负担,驴子累死后,马背负了驴子全部负担和一张驴皮。禅师:马因不肯分担,最后却负担很多。 12.佛家禅语:园子里有朵很美的花,烧火僧把它移植到花盆里放在房间里,没想到,几天后,花死了。禅师:有些东西因为想得到才会失去。 13.佛家禅语:日休禅师: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迷惑,活在明天的等待,只有活在今天最踏实。今天便是每分钟,如全做好,人生就美妙。 14.佛家禅语:白松:我质地优良可做屋顶可造船,你呢?荆棘:一想到劈你的斧头,恐怕你还是愿做荆棘吧。禅师评:平淡无奇的生活没痛苦。 15.佛家禅语:哲学家:不用语言能告诉我真理吗?佛陀沉默。哲学家:你的慈悲使我进入了真理之道。佛陀:好马在鞭子的影子下也能跑. 16.佛家禅语:巨浪滔天,坐船的不怕,船外人倒怕得很;席间有人骂,席上人不在意,席外人却咋舌。故君子身陷市,心也要超然事外。 17.佛家禅语:石头:我该找个我爱的人还是爱我的人做妻子?佛:能让你感到生活充实,让你挺起胸往前走的,是你爱的人还是爱你的人? 18.佛家禅语:禅师在白板上点个黑点,问徒弟:这是什么?徒弟们异口同声:一个黑点。禅师笑了:只一个黑点吗?这么大的白板没看到? 19.佛家禅语:拴小船的木桩对小船道:哈!怎么样?你失去了自由。小船:你也失去了自由。禅师:一心想拴住别人的人,自己也被拴住了。 20.佛家禅语:佛问:生命在几间?僧:数日间。佛复问一僧,答:饭食间。佛又问一僧,此僧答:生命在呼吸间。佛:善哉,这才是生命。 21.佛家禅语: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22.佛家禅语:一碗浑浊的水,老摇它,水便总是浑浊,把它放到器皿里不动,沙尘便能沉底,可见清心是沉五欲之沙、驱烦恼的初步功夫。 23.佛家禅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宽容大度,才能庄严菩提;惟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24.佛家禅语: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25.佛家禅语: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如果一个人想通了这一点,那么什么名利之念、非分之欲,都可化为乌有。 26.佛家禅语:经常地不肯妥协,不满于现状,舍了这个,下一个可能更差,过多的欲求往往使你失去眼前的幸福,有时应学会迁就。 27.佛家禅语:禅诗-《行看流水坐看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柱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了庵清欲。 28.佛家禅语: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29.佛家禅语: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30.佛家禅语:禅院附近的鹿病了,众多同伴去看望,吃光了附近的草,鹿病好后,因找不到草而饿死。禅师:过多结交酒肉朋友有害无益。 31.佛家禅语:狐狸藏在寺院里,被执役僧逮住,点着了尾巴,狐狸跑到藏经阁引燃了书籍。禅师:毫无理智地处理事情会招来大灾祸。 32.佛家禅语: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恬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33.佛家禅语:问大珠禅师:多么大算大?答:无边际。又问:多么小算小,答:看不见。问:大无边际,小至不见,究竟何处是?禅师反问:何处不是呢? 34.佛家禅语:一休禅师将老师的茶杯打破了。他问老师:人为什么一定要死?老师答:世间一切有生就有死。一休说:你的茶杯死期到了! 35.佛家禅语:陆亘大夫问南泉禅师:家有一片石,时坐,时卧,欲镌做佛,可否?禅师答:可。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无非是一片心。 36.佛家禅语:敞蓬车飞驰,急拐弯处几乘客被抛出,躺在地上大骂。杨树:凡被抛下的,大都因自己没站稳脚跟。禅师:灾难多由自己造成 37.佛家禅语:禅师把盐撒入水杯,水咸得发苦,更多的盐撒入湖,湖水仍纯净甜美。曰:痛苦是盐,容器决定咸淡,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 38.佛家禅语:一教授向禅师问禅,禅师将茶水注入其杯,溢出后继续。教授:漫出来了。南隐: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对你说禅? 39.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40.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41.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2.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43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44.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45.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46.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47.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48.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49.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50.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51.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2.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53.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54.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55.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56.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57.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58.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59.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60.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61.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62.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63.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64.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65.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66.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67.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68.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69.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70.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71.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72.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73.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74.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75.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76.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77.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78.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79.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80.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81.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82.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83.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84.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85.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86.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87.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88.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89.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90.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91.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92.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93.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94.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95.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96.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97.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98.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99.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100.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101.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102.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103.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104.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105.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106.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107.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108.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109.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110.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111.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12.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113.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114.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115.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116.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17.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118.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119.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120.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121.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122.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123.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124.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125.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126.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127.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128.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129.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130.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131.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132.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133.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134.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135.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136.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137.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138.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静心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南怀瑾老师开示: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南怀瑾老师手书“心外无佛”】
----------------------------
严格来讲,禅宗是心宗,所以达摩祖师指定以《楞伽经》印心。《楞伽经》的宗旨,一句话:佛语心为宗。心字的问题出在这里,后来的明心见性,一切都误在这里。达摩祖师当时指出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理入”,一个是“行入”。
理,不是普通研究道理的理,是从止观、观心的理论,进而悟道。行入包括十戒,以及菩萨的行愿,也就是在做人处事中,注意自己起心动念的一点一滴,以此证道、悟道。禅宗的宗旨,特别注重行入。但后世研究禅宗的人,有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将禅宗指导学人轻快幽默的教授法,当成了禅。比如这个来一喝,那个来一掌,尤其以为禅宗是见花而悟道的。殊不知那都是教育法的一种偶然机用,不是禅的真正中心。真正的中心,是达摩所提出来的行入。
参公案是把古人悟道的经过,仔细研究一番,然后回转来于自己心地上体会。应该怎么走?如何才能相符?都要会之于心,二祖去见达摩祖师时,把自己膀子都砍了,他这样精诚求道的事迹,我们都晓得,但却极少有人注意到,二祖在出家以前,学问已经非常好,是个大学者。他在山东一带讲《易经》,信仰他的人很多。后来,他觉得这个学问,并不能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等到再看了《大般若经》后,他认为宇宙人生的真谛在佛法中,于是就出家了。
二祖出家后,在河南香山打坐八年,修了八年禅定。后世因无法获得资料,所以二祖当时修定所走的路线,是修气抑或观心,不得而知。这里要注意,修禅定八年,太不简单了,又具备了第一流的学问修养,后来又跟随了达摩祖师好几年。书上记载二祖来看达摩祖师,在雪中站了三天三夜,达摩不理,反而对他说,佛法是旷劫精勤的无上大法,在雪中站几天求法就行了吗?二祖于是把膀子给砍了下来。后世有人研究,好像觉得达摩祖师要求得很不合理,事实上,从前那一代人的宗教热忱,求法的情操,不是我们后世人所能了解的,高僧传中也随时可以看到。我年轻时,亲眼见人修持求法,燃指供佛,刺血写经等事实。像这种情形太多了,依现在人讲,这是愚蠢迷信,不知是我们愚还是他们愚?古今时代不同,不要轻易对古人下断语。
后来达摩祖师问二祖:你要求什么?他当时又饿又痛又冷,只说:如何是安心法门?如果是我们就会问:老师,我就是念头去不掉。二祖还远胜于我们,他已打坐了八年,再加上以前的用功,他不说念头清净不清净,问的是安心不安心,这个问题大了。
《指月录》是一部大奇书,太好了,但难读得很,要像看电视剧一样,活看。这一段描写二祖向达摩祖师求法时,达摩祖师面壁而坐,待二祖把膀子砍下来时,达摩当然拿药给他敷,包扎一番。若是绝对不理,那就不叫达摩祖师了,也不是佛法了,这中间细节没有记载。立雪、砍膀子、求安心法门的时间,并不在一起,各是一回事,书上硬是把这三件事连在一起。
安心是什么意思?安的是什么心?二祖这时膀子也砍了,又冷又饿,他的心当然不安。所以达摩祖师答他:你拿心来,我给你安!这时达摩祖师把印度人的大眼睛一瞪,一把粗胡子,一定把二祖给吓住了,这一骂,神光的魂都掉了。不是他胆子小,这个疑问太大,答案又太奇,搞得他心都掉了,魂也飞了。然后他说:觅心了不可得,找不出来。达摩祖师说:我已替你安好了,就是如此。
二祖跟了达摩祖师几年以后,达摩祖师告诉他:“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走修证的路子,不管大乘、小乘、不管哪一宗、在家、出家,凡是修持的人,非照这几句话走不可。
“外息诸缘”,外界一切环境都要丢掉,我们学佛修证不成功,就是这一句话做不到。我们的心都是攀缘心,这件事做完了,又去抓那件事,事情永远做不完,外缘也永远息不了。
“内心无喘”,就是十念中念安般法门里头,做到不呼不吸,进入四禅八定的境界。
“心如墙壁”,内外完全隔绝了,外界任何事情心都动不了,也没有妄想出现,也无妄念起来。
注意,做到这样的就可以入道了,可以去证悟菩提,可以去证“道”。
达摩祖师告诉二祖这一句话,应该是在问安心法门之前的事。达摩权衡二祖的禅定功夫,再教他禅定的路线。二祖问此心不安,应该是在功夫做到了以后的事。为什么?假定一个人做到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敢说自己成佛了吗?心安了没有?悟道了吗?这时究竟什么是佛?什么是菩提?还是搞不清。所以此心不得安。
后来二祖传法给三祖,交付衣钵以后,比济颠还有过之,到处吃喝乱逛。像他这样大名鼎鼎的学者,出家以后专心用功,达摩祖师又付法印给他,等他交出衣钵后,晚年的生活完全不同,又喝酒,又在花街柳巷到处乱跑。人家问他:你是禅宗祖师,怎么逛到酒家去了?二祖讲了一句话:“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问题来了,他求的是安心法门,达摩祖师一接引,把安心法门给他,但是到了晚年他还要去调心,此心尚不得安,可见二祖所讲禅宗安心,这个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仍是一个大问题。没有成佛以前,谁的心都不能安,包括罗汉、菩萨,都没有究竟安心,除了大彻大悟,谁都不能安心。
拿现在学术思想来讲,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两者在争战。我们晓得心物是一元,究竟心怎么样能够造成物,如果不到成佛的境界,谁都下不了结论。所以,在理上尽管谁都会讲,事实上心却安不下来。
《如何修证佛法》
-------------------------------------------
【修行緣不寂 意寂止攝來&
身中清涼起 滅除諸熱惱】
修行中一切因緣擾亂,思想是因緣,感覺是因緣,病痛是因緣。這個緣不空掉,沒有辦法達到寂滅。所以達摩祖師講:“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心怎麼如牆壁?就如這個牆壁,門關了,內外就隔絕了,外面打不進來。所以修行緣寂了,如果緣不寂就不行,有一點放不下就不行。這個時候你的第六意識不隨外緣,就是不依他起了。完全不依他起,你就不會遍計所執,就不會抓得牢牢的。“圓成實”,意念就清淨了。所以唯識難懂,你要用功夫來懂。
所以你這個外緣真的放下了,第六意識就清淨了。這不是說不起妄念,普通講就是不起妄想。怎麼會沒有妄想?緣不寂你的意識就不會寂。意識靜止了,就如莊子所講的“萬物皆歸於我,與天地相往來”。就如剛才報告所講的,你的身體與大氣層變成一個了,意念停在這裏,你覺得整個宇宙的功能都到手。這個時候已經沒有身體了。
“意寂止攝來”,慢慢的,你的身體變化了。身中的清涼就起來,這個清涼不是一股冷氣,也不是一股涼氣。有時候做功夫從頭頂涼下來,那個還不算數。清涼不是我們夏天進到冷氣房那個清涼。那個是外來的。這個內心的清涼你講不出來的,清淨涼爽的。所以我們一天到晚都在熱惱中,尤其是我們工作忙,腦子用多了。
“身中清涼起”,這個時候自然念頭清淨了,心中那個清淨舒服,得定的境界就來了。小乘這一定就下去了,下去了對世間法就沒有意思了,就放下了。你們的放下都是你騙我,我騙你。這個時候什麼男女關係,功名富貴都不想了。但是菩薩戒告訴你,耽著禪定是犯戒的。可是你初步必須要在這個定境定住。
南怀瑾老师讲《达摩多罗禅经》
------------------------------
中国禅宗里有名的二祖神光乞求“安心”法门的公案。一般都认为神光就在这次达摩大师的对话中,悟得了道。其实,禅宗语录的记载,只记叙这段对话,并没有说这便是二祖神光悟道的关键。如果说神光便因此而大彻大悟,那实在是自误误人了。
根据语录的记载,神光问:“诸佛法印,可得闻乎?”达摩大师只是告诉他“诸佛法印,匪从人得”,也就是说:佛法并不是向别人那里求得一个东西的。因此启发了神光的反躬自省,才坦白说出“反求诸己”以后,总是觉得此心无法能安,所以求大师给他一个安心的法门。于是便惹得达摩大师运用启发式的教授法,对他说:“只要你把心拿出来,我就给你安。”不要说是神光,谁也知道此心无形相可得,无定位可求,向哪里找得出呢?因此神光只好老实地说:“要把心拿出来,那根本是了无迹象可得的啊!”大师便说:“我为汝安心竟。”这等于说:此心既无迹象可得,岂不是不必求安,就自然安了吗?换言之:你有一个求得安心的念头存在,早就不能安了。只要你放心任运,没有任何善恶是非的要求,此心何必求安?它本来就自安了。虽然如此,假使真能做到安心,也只是禅门入手的方法而已。如果认为这样便是禅,那就未必尽然了。
除此以外,其他的记载,说达摩大师曾经对神光说过:“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神光依此做工夫以后,曾经以种种见解说明心性的道理,始终不得大师的认可。但是大师只说他讲得不对,也并没有对他说“无念便是心体”的道理。有一次,神光说:“我已经休息了一切外缘了。”大师说:“不是一切都断灭的空无吧?”神光说:“不是断灭的境界。”大师说:“你凭什么考验自己,认为并不断灭呢?”神光说:“外息诸缘以后,还是了了常如的嘛!这个境界,不是言语文字能讲得出来的。”大师说:“这便是一切诸佛所传心地的体性之法,你不必再有怀疑了。”有些人认为这才是禅宗的切实法门,也有人以为这一段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这种方法,近于小乘佛法的“禅观”修习,和后来宗师们的方法,大有出入,而达摩大师所传的禅,是大乘佛法的直接心法,绝不会说出近于小乘“禅观”的法语。
其实,真能做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就当然会内外隔绝,而“心如墙壁”了。反之,真能做到“心如墙壁”,那么“外息诸缘,内心无喘”自然就是“安心”的法门了。所以以神光的“觅心了不可得”,和达摩的“我为汝安心竟”,虽然是启发性的教授法,它与“外息诸缘”等四句教诫性的方法,表面看来,好像大不相同。事实上,无论这两者有何不同,都只是禅宗“可以入道”的方法,而非禅的真髓。换言之,这都是宗不离教,教不离宗的如来禅,也就是达摩大师初来中国所传的如理如实的禅宗法门,地道笃实,绝不虚晃花枪。这也正和大师嘱咐神光以四卷《楞伽经》来印证修行的道理,完全契合而无疑问了。现在人谈禅,“外着诸缘,内心多欲”,心乱如麻,哪能入道呢!
看了达摩大师初到中国传授禅宗心法的史料故事,根本找不出一悟就了,便是禅的重心的说法。所谓“安心”法门,所谓“外息诸缘,内心无喘”等教法,也不过是“可以入道”的指示而已。尤其由“外息诸缘,内心无喘”与“安心”而到达证悟的境界,实在需要一大段切实工夫的程序,而且更离不开佛学经论教义中所有的教理。达摩大师最初指出要以四卷《楞伽经》的义理来印证心地用功法门,那便是切实指示修行的重要。
在佛学的要义里,所谓“修行”的“行”字,它是包括“心行”(心理思想活动的状况)和“行为”两方面的自我省察、自我修正的实证经验。如果只注重禅定的工夫以求自了,这就偏向于小乘的极果,欠缺“心行”和“行为”上的功德,而不能达到觉行圆满的佛果境界。
其次,倘使只在一机一禅、一言一语上悟了些道理,认为稍有会心的情景就是禅,由此便逍遥任运,放旷自在,自信这就是禅,这就是禅的悟境,那不变为“狂禅”和“口头禅”才怪呢!这样的禅语,应该只能说是“禅误”,才比较恰当。可是后世的禅风,滔滔者多属此辈,到了现在,此风尤烈,哪里真有禅的影子呢!
达摩大师所传的禅宗,除了接引二祖神光一段特殊教授法的记载以外,对于学禅的重点,着重在修正“心念”和“行为”的要义,曾经有最恳切的指示。可是人们都避重就轻,忽略了“安心”而“可以入道”以后,如何发起慈悲的“心行”,与如何“待人接物”的“方便”。
--------------------------------------------
“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懂了这个道理要“经营”,像做生意一样慢慢一点一点赚起来。“养鄞鄂”,鄞鄂是堤防,自己要做一个堤防,像城墙一样。我们常讲达摩祖师的徒弟二祖神光问,禅宗要怎么用功?达摩祖师讲:“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其实佛道两家都一样,《参同契》成书的时候达摩祖师还没有到中国来,是二百年之后才来的。
达摩祖师所讲的这句话,和“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是同一道理,表达不同而已。达摩祖师说的“外息诸缘”,我们容易懂,修道人外面什么都不管了,眼睛闭着打坐,死了人都不管,真正自私自利了。修道学佛是绝对自私的,自私自利到了极点才能大公无私呀,先把自己度好才能度人嘛!像游泳一样,你不会游泳怎么跳到海里去救人啊!这个“无喘”是心不动念了,到这个时候呼吸已停住了,念头也跟着清净了。“心如墙壁”,内外隔绝了,墙外跟墙内隔开了,这样还不是道哦!达摩祖师说“可以入道”
了。所以要注意后面这一句,有些人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就是道了,不对!这只是说做工夫要能内外隔绝,才有资格来入道进门,这也就是“经营养鄞鄂”,一阳来复的时候。
“凝神以成躯”,这时在学佛的人来说叫修定,得定;道家是讲功用,不跟你讲原理。“凝神”最厉害了,好像冻结不动,凝结拢来,“凝神以成躯”,把这个功能凝结拢来,慢慢构成一个身外之身,在生命之内或之外成就新的生命。
“先天地生”,这是引用老子的话。庄子说,“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就是形容这个心,本来不死,就这么一个东西。
“巍巍尊高”,形容它就像上帝的宫阙一样。“旁有垣阙”,心脏看似一块,却是八瓣兜拢来,心脉是八个支流,密宗形容它是八瓣的莲花;道家形容它有通道,据说得了道的人,心窍就打开了。所以密宗讲脉解心开,真悟了道,得了道,心脉九窍也打开了。脉解心开是实有其事,打开的时候“啪”一下,有爆炸的声音,会吓死你。如果搞错了会以为自己真得了心脏病,不懂修道就会修成魔而疯了;懂了以后无所谓魔,充其量是死。
“状似蓬壶”,它的形状如蓬壶,心脏这里像个莲蓬,像个酒壶一样。
“环匝关闭,四通踟蹰”,到这个时候,我们要把心守住,不要动念。讲了半天,禅宗最干脆,就是达摩祖师讲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魏真人用中国传统的文化来说明这一段,真是费力气,他要我们“守御密固,遏绝奸邪”,这个时候任何一个妄念都不准乱动。“曲阁相连,以戒不虞”,心里头绝对不能动念。“可以无思,难以愁劳”,如果一动念就走入邪道了。到这个境界,就是第四禅定舍念清净的境界,绝对的清净,然后再等待另一层次的境界出现。
“神炁满室,莫之能留”,这个时候神炁满室,身心内又增进一层的神炁。等于化学锅炉一样,提炼了又提炼,所谓“九转还丹”。这个提炼出来之后,神与气的变化就不同了,顶门开了,不是密宗拿根草乱插,硬把你头皮刺破了插进去。真正的道家工夫修到了这里,“神炁满室”,顶门开了,“莫之能留”,阳神可以出窍了,留也留不住,内外通了。那时出来的是阳神,不是阴神。但是阳神出窍会乱跑,因为还没有纯熟到家。“守之者昌,失之者亡”,不能让它乱跑,这个阳神就是修到身外有身了。“动静休息,常与人俱”,要随时都在身边,这就是身外有身。
《我说参同契》
------------------------------------------
达摩祖师告诉二祖,当然他在那里有多久没有记载,也跟在他身边了,在嵩山少林寺那边,告诉他怎么用功:“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是真东西来了。外面境界一切放下不管,这个外不是身体以外哦!你内心那些什么念佛,念咒子,做各种各样的功夫都放掉。“内心无喘”,“内”也不是身体以内的内,再深一层,你各种念头、各种思想一概放掉。然后,呼吸也宁静,不呼也不吸,没有心息的往来,完全宁静了。到这个时候,“心如墙壁”,内外隔绝了,外边也打不进来,“可以入道”,可以进门了。功夫没有到这一步,什么都不要谈。所以这一段记载很真实。
然后记载说,这个时候,二祖还跟在达摩祖师旁边,跟了多久,这个查不出来。每一次,他向师父报告用功的心得时,达摩祖师“只遮其非”,不对!不对!否定了他。没有告诉他什么不起妄想,无念就对这类的话;也没有告诉他怎么去除妄想,怎么就是道,一切只是否定而已。
有一天,二祖来告诉师父:师父啊,我做到了,我到达了,外缘都息掉了。换句话说,一念不生,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不起了。达摩祖师说,你不要落在断灭见上哦!认为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有,都空了,那就不是了。他说:没有啊,我都清楚啊。好,从此入门了。
这一段“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个时候也不打机锋,也没有什么转语!这些路线走的是真正的禅宗,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一条直路。而在这句话中有关功夫见地,你自己参一参,这个参不是去研究,是一边做功夫一边体会,保证你成功。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一切放下完了,既不落入昏沉,又没有散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本身自性自然现前,这是一个重点。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着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在慢慢地走入佛法修持的正题了。修持佛法得道,是得无漏果。佛法同一切外道所共有的神通有五种通:天眼通(现代有人称第三眼)、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不共有的是第六通,就是漏尽通,是外道做不到的,若是外道也修到了漏尽通,那就不叫外道了。
什么是漏?我们的六根都在漏。这一代年轻人眼漏得很厉害,近视眼特别多,在电视和日光灯影响之下,眼睛的精力损耗特别大。不知道你们怎么样,我读书非要用普通的灯不可,日光灯对我来讲,闪动得太厉害,眼睛受不了。当年我每天看二十卷经,几乎除了吃饭、上厕所、睡眠之外的时间统统在读书,真做到了手不释卷、眼不离卷,字又那么小,还要作笔记,这么弄下来,眼睛也没弄坏。当年的灯是油灯,用一小盘花生油和棉灯芯,如此而已。现在的灯很亮,很多书用全白的纸印,这样也会伤眼。所以我们出版的书,都不喜欢用太白的纸,外行的人还问我们,为什么用比较差的的纸印书。
我们的生命就一直由六根在漏,不要以为只有漏丹叫漏。除了前五根,你的思想烦恼不能停的话,意根也在漏,当然不能成道。得阿罗汉就是得无漏之果,是真正入定,六根不动了,内外皆绝。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有四句话,是小乘法门的极顶,也是无漏法门的境界:“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一切外缘都放下了,内在连呼吸都不动了,内外皆绝,就心如墙壁,才可以证入无漏的境界。这境界就是小乘无漏果的极果,能做得到前面三句话,至少祛病延年不成问题,而且可以由小乘入于大乘道。
大乘菩萨是入世的,其实入世的菩萨随时都在漏,无时无刻不在消耗。譬如有同学出去教书,回来后对我说,老师,我现在才知道你的痛苦,教笨学生之痛苦,真不如自杀算了!我对他说,这就像人家说,养子方知父母恩。他接着说,第二个痛苦是身体吃不消。他还不到三十岁,身体都快垮了,漏得非常厉害。道家说法是,“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你再好的工夫,开口讲几十分钟之后,工夫就垮了。烧饭的火候要够,如果一下生火,一下灭火,自然无法成事。修道也是一样,教书不能不动思想,动了意,火工就消了,道也修不成了。大乘菩萨入世是利人,不是为了利己,全盘牺牲了自己,一直都在有漏的境界。
所以有人问我,耶稣是不是菩萨?我说绝对是菩萨!他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所以不要用宗教外形来看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他要劝人为善,只有那个办法,最后牺牲了自己。他最后讲,自己是为世人赎罪,这种心境是没有埋怨痛苦,是行菩萨道。我觉得他的伟大,是最后被钉上了十字架,流出来的血是红色的,表示自己是普通人。所以行菩萨道是有漏的,要达到无漏之果,只有行小乘禅观的路线。
但是小乘罗汉的果位并非究竟,即使入定,终究要出定。出定就会明白,小乘的这个有余依涅槃非究竟,必须由小向大,转向大乘。所以师子意菩萨说,有漏与无漏是对立的境界,如果了解到,真正大乘菩萨就是在有漏有为法中,证得无漏无为法的道,就证得平等法门,不起有漏、无漏的分别,不着于小乘的清净、非出世之相,也不着于大乘的非入世之相。既然不着相,入世出世都一样,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止是壁定,八风恶觉不能入。”从这里起是对于止的形容与赞叹,真得了止,心就像墙壁一样隔离了内外,达摩祖师当年在嵩山面壁九年,二祖来求道时问,禅有什么方法可以契入?达摩祖师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就是禅宗在未开悟以前,必须要走的路子,也就是修止的功夫。外息诸缘,把周遭环境的事物通通放下,因此上坐前必须先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妥当、了无牵挂了才好打坐。
古来丛林下有一故事,相传从前有一位禅师自小出家,后来成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大师,生活一直过得很忙碌,比在家人都要忙,一直忙到七八十岁,有一天睡觉时看到阎王派两个小鬼来抓他了。他问小鬼说:“我从十二岁出家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一点时间让我修行,能不能宽限七天?”小鬼说:“不行,阎王叫人三更死,绝不留人到五更。”老和尚说:“不同啦!我是个出家人。”小鬼心里也有数,虽然他未成道,要再受轮回,但是他这一生所积的功德很大,而且没有犯过大的错事,不过小鬼仍说:“不行!不行!”老和尚说:“不然我们打个商量,你们宽限我七天,成了佛先度你们两个,不要再做鬼工,跟我去做个菩萨。”鬼一打算盘说:“若你有把握在这七天成道,可以答应你。”老和尚说:“你们就到外面玩玩,不要再回到阎王那里报到,过了七天我成道了度你们,阎王就管不着你们了。”
于是小鬼买了这个帐,他七天用功,到了第六天内外一片光明,悟了道,这时安住在大寂光定中了吧!到了第七天,鬼回来找,结果发现师父已经得道了,因为在一片光中小鬼进不来。小鬼说:“师父呀!你要度我们的耶!”他因为在光明中入定了,也没有听见。这两个小鬼急了说:“我们怎么办呢?现在我们相当于走私犯了法。”于是他们两个想办法要使他散乱而出定,一出走就把他给抓住,其中一个说:“呀!我晓得了!我们看看这一片金光中还有一点点渣子呢!这一点渣子像一条线一样吊着,嗯!他还有一点情丝未断,但这一点情丝是牵到哪里?”于是他们找找找,终于发现他这个情丝是因为系念在这个钵上面。这个钵是皇帝供养的紫金钵。这个时候他们商量说:“怎么办?太好了,我们变成老鼠夹咬这个钵。这个金钵虽然咬不烂,只要我们把它弄响,他就会动念。”
于是他们两个变成老鼠打架把钵碰响,然后老相尚本来在光明定中万念皆息了,忽然一念“唉呀!我这个钵不要被老鼠给……”,结果这一动念,就被两个小鬼给抓住了。老和尚说:“我刚刚不是得道了吗?怎么会被你们用手铐给铐起来呢?”小鬼说:“是啊!我们刚才也找你不到呀!”老和尚说:“我怎么给你们找到的?”小鬼说:“因为你还有一念在呀!”老和尚说:“我……我晓得了!”于是拿起那个钵往地上一砸。这两个小鬼又看不见和尚了,急得不得了,于是又求了起来。最后老和尚又出定,这一下出定他们抓不住了,带着两个小鬼说:“走!我带你们去见阎王去,他看到我都要跪下来!”
“外息诸缘”就拿丛林下相传老和尚的故事,最后这一念的好名之心(自己是当今皇帝的师父),因此对于皇帝所供养的紫金钵盂这一念的情丝还在。结果,外缘就不息了。“内心无喘”,因为念头一动呼吸就动,念头完全空了,呼吸就自然不呼不吸也就是无喘了。“心如墙壁”,此心就像打造了一面墙一样,隔开了世间的习染及六道轮回。“可以入道”,若能做到上面所说的,就差不多可以来谈学佛了。可见学佛有多难,不是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就是入道。没有“就是”呀!而是“可以”入道,可以有资格来进入菩提大道。
《宗镜录略讲》
------------------------------------------
我们这个思想、第六意识容易空掉的、容易切断的。这个要特别注意啊。所以有许多人,尤其学密法的、学密宗的或者学禅宗的人,偶然——大家听到我经常讲的一句话:“唉,你这个家伙,瞎猫撞到死老鼠。”--那也就是这种境界,偶然来一个空灵:“哦!这个就是。”那是诱导你,这是意境上偶然一段的空灵,等于说“三际托空”,意识的三际托空并不难,很容易。
很多人学禅,到了这个境界,这个念头空了,慢慢影响身体,也是一堵墙一样,就是像达摩祖师所讲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你要注意,学禅的人,达摩祖师的这四句话:“外息诸缘”,一切外缘空,没有了。“内心无喘”,这个心理的心波啊,心波浪不跳动了,同时呼吸好像停止了。这个时候“心如墙壁”,心怎么如墙壁?身体嘛,寂然不动的样子,内外隔绝了,外境界任何都不动心,打不进来。达摩祖师说,到这个境界,“可以入道”,他并没有说这个就是道。
所以一般人看禅宗祖师的语录,要特别注意,达摩祖师说,你如果修持到这个境界,可以入道了,可以入门了,慢慢地可以入门了。并不是说这样就是道噢!那么我们现在引用达摩祖师这个话,这个时候“心如墙壁、三际托空”,普通人容易做到的,修持很容易做到。我们注意啊,一般乃至于古人,《指月录》、《五灯会元》、《传灯录》里都记载,很多禅师到达这里以为自己大彻大悟了——都没有到家的,这只是意识的空。
比如说,我们现在一般讲禅学的,到了这个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因为对境心不动了。换句话说,见人不是人。“见人不是人”是什么?看到别人在前面一站,也晓得你是人啊,也晓得你是张先生、李小姐、王大娘,都知道啊。不过看起来你这个人啊就像个电影上的影子一样,看这个世界都是梦中一样。这个第六意识的空灵到这个程度,可以是这样。所谓这种情况是第六意识的境相。
不过话说回来,像我现在的讲法,把这些境界,一般认为很了不起的都批评了,一个钱都不值,不要傲慢哦!诸位能够修持到这一步,已经很值得恭喜了,第六意识能够经常空掉哦。所以修密宗的大手印的人,到达了这一步经常空掉,那的确你后面的路好走了。达摩祖师也讲过啊:“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就容易了。
可是我们现在大家,念佛的也好、修净土的也好、修密宗、修禅的,最困难的是这一点切不断,不能“截断众流”,这个念头空不掉,这还不叫做空。这只是第六意识的三际托空。但是我们要知道哦,第六意识的三际托空是容易的。
《唯识与中观》
------------------------------------------
讲到“入德”两个字,我们做一个比较宗教的研究,现在大家很多喜欢学禅,达摩祖师吩咐二祖两句话:“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学禅宗、学佛的人第一步先要做到这样。外面一切外缘放下了,“内心无喘”,内心里头没有粗的气息,换句话,也没有粗的妄念,这个谓之“无喘”,没有喘动。心如墙壁一样,内外境界可以隔离了,外打不进来,内也不跑出去。这个样子,你平常修养到达这个情况,还没有悟道哦!“可以入道”了。这是禅宗。我们现在引用达摩祖师这几句话,达摩祖师是后来哦,《中庸》是早了,就是解释“入德”两个字。
《中庸讲记》
-----------------------------------------
修行上,“致知在格物”是什么呢?就是达摩祖师告诉我们,禅修的时候“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注意这四句话,“外息诸缘”,把外面物质世界的一切引诱、一切情绪都潇洒的放下,就是格物了,不被引诱。“内心无喘”,不是不喘气的意思,是心念知止而后有定,到诚意就是无喘了,呼吸也跟着自然停止。“心如墙壁”,到此时,好像内外分离,外物影响不了内心了,就是初步的格物。“可以入道”,如此打坐修行,慢慢深入进步,就可以入道了。
《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家经典禅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