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竞争力

简介/要素禀赋理论
理论图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kscher-Ohlin&Theory),又叫做要素比例理论(Factor&Proportion&Theory)。
理论没有试图去解释国际间生产率的重要差异。这种差异致使各国间比较成本的不同,并由此引起国际贸易。在现代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中,这些生产率差异本身被归因于各国初级要素拥有量的差异,这种初级要素拥有量的差异实际上肩负了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重任:比较明显的对外贸易商品构成的原因,如要素质量的国际差异以同一产品生产函数的差异等,都通过假设前提而精心排除了。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最终形成了现在众所周知的国际贸易模型的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T):一个国家出口用其相对富足的要素密集生产的那些物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生产的那些物品。这个定理看似甚有道理,但却也十分鲁莽,它用供给条件解释整个的构成,如果(比如说)一国的进口需求倾向于用其富足的要素比较密集地生产的那些物品,那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就没法解释了。
对于现行形式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是,萨缪尔森在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发表的一系列文章的功绩,要比赫克谢尔1919年的开创性文章和俄林据此加工和发展而形成的《》(1933年)一书的功绩要大。
在一系列特定条件下,自由贸易将使要素价格基本上完全、而不是局部均等。这些特定条件包括:完全竞争、无交换成本、不完全专业化、相同的线性齐次生产函数、无外生经济、在所有相对要素价格上相对要素密集程度不变、要素质量相同、要素数量不大于商品数量。这种绝妙的阐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最后推广到了n个国家、n种要素和n种物品;H-O理论则没能做到这一点,它至今仍只是一个讨论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和两种商品的定理(,1965年,第175—6页)。
基本概况/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产品周期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此时本国专门生产自己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换得外国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在中,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保持不变。要素禀赋论是瑞典的两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伯蒂尔o奥林提出的,奥林在他的老师赫克歇尔提出观点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要素禀赋理论。这一理论突破了单纯从技术差异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的局限,而是从比较接近现实的要素禀赋来说明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和要素禀赋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以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或成本差别作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动力的。因此尽管两种理论在产生的时间上相距约150年的时间,但是其理论渊源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尺度是:它们借以立论的经济学基础是否有根本性的变化;它们的理论本身是否建立在不同的动力机制上,即是否改变了价格差作为贸易原因或动力的基本。这两个方面都没有发生的变化。因此将技术差异论和要素禀赋论统称为,从而构成古典贸易理论的内容。
不同观点/要素禀赋理论
对他们认为非常重要的许多变量,如需求条件和规模经济,均未作讨论,而他们对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则在相当大程度上偏离了两位先行者自己确立的解释实际观测到的外贸结构这一目标。由于把国际贸易看作国际要素流动的一种形式,赫克谢尔和俄林均推测,自由贸易将使要素稀缺程度、从而世界要素价格均等化,但不管怎么说,还发现了这种过程达不到完全相等的许多原因。萨缪尔森则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HOT的推论上,即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EPET)上。
理论之谜/要素禀赋理论
虽然对国际贸易“货币”理论(或)的经验检验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但无论是的解释还是俄林的解释,他们的纯粹或“真正”理论直到1951年都仍然完全没有得到检验。
检验研究/要素禀赋理论
在1951年,对李嘉图的贸易理论首次进行了检验,几年以后,把他1947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于美国贸易模型,他发现美国的出口品是相对劳动密集的,而它的进口品则是相对资本密集的,这个结论与我们根据赫克谢尔—俄林定理所作的预期完全相反。经济学家对于里昂惕夫之谜大体上有四中解释:(1)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2)关税和政府的其它贸易壁垒(3)技能和人力资源不同(4)其它自然资源不同。
新的发现/要素禀赋理论
各地的要素和技术是不同的各国的需求条件差别正好为生产中的要素倾向所抵销,要素密度的转变很可能在要素价格的相关范围内,等等。(3)其它一些人,包括萨缪尔森自己,或多或少忽视了里昂惕夫之谜,他们研究的是所谓“俄林—萨缪尔森研究框架”,他们的目的是把国际贸易的纯粹理论降为一般均衡(GE)理论的特例。在他们看来,赫克谢尔—俄林定理的实际精确性并不是什么重要问题,因为,它无论如何只是向差别税、关税、交易成本、规模经济、需求条件、要素流动性和不完全竞争的第一次逼近。(4)还有一群人,主要是商业经济学家,他们对赫克谢尔—俄林定理和俄林—萨缪尔森研究框架均加反对。他们利用里昂惕夫之谜去支持自己结构松散的“产品周期”和“技术缺口”(gap)模型,用产品创新的动态性和高收入国家生产者在信息与营销方面的优势来解释制成品贸易模型。另有极少数象(Charles&Kindleberger)那样,认为:“他[里昂惕夫]所证明的并不是美国资本稀缺而劳动力充足,而是证明了赫克谢尔—俄林定理是错误的”(转引自德马切,1976年,第124页)。大多数贸易理论家继续加工精炼受到明显反驳的要素比例理论,日益陷于由里昂惕夫之谜引起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如要素是什么?许多不同的要素如何进入生产过程?在多要素世界里,能够排除要素密度的转变吗?当要素数量增长时,保证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成立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确定定理/要素禀赋理论
早在1941年,和W.斯托尔佩(Stolper)就致力于确立这样一个定理,即无论从绝对意义上还是从相对意义上都有利于相对稀缺的要素。这个定理不失为俄林—萨缪尔森研究框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后在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方面的工作,主要是证明在一个有许多要素和许多物品在分隔而又相关的市场上交易的世界里,商品价格和对应的要素价格之间——对应关系的特性,从而完成一般均衡框架的关节的结合。在一般均衡框架中,李嘉图模型和俄林模型都只看作是特例,前者根据给定的要素价格论证商品价格问题,后者则反过来从给定的商品价格出发,论证要素价格问题。
研究框架/要素禀赋理论
假如里昂惕夫之谜使俄林—萨缪尔森研究框架停下来,损失有多大?问题的答案显然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说明大多数贸易理论家并没有表现出他们是“天真的证伪主义者”:他们抓住俄林—萨缪尔森框架的“硬核”,禁止不用一般均衡要素比例的定价理论去解释世界贸易模型的一切意图。不管俄林—萨缪尔森框架过去和将来是否是卓有成效,在产生大量新生事实的拉卡多斯意义上,它是否是“进步的”研究框架将又是一个棘手的判断问题。用俄林—萨缪尔森方法得出的大多数新发现,比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之间的密切联系更缺乏事实的支持(德马切,1976年,第123页)。可以肯定的是,俄林—萨缪尔森框架对于普及充斥于战后一切分配问题讨论的简单化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发挥了很大作用,国际贸易的要素比例模型,激励了服从规模收益不变并包含两个国家、两种物品和两种要素的总生产函数的传播,这样,通过高度简化和综合的一般均衡理论(该理论预示了超过实际交易能力的交易量),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可以统一处理。因此,对俄林—萨缪尔森研究框架的评价,不可能抛开对更为广泛的希克斯—萨缪尔森—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研究框架的评价,后者是整个研究框架的一部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经济理论中最热心的操作主义拥护者(至少在其早期是这样,参见第4章)的萨缪尔森,对这项工作的展开与发展作出了如此之大的贡献。一位评论者发现:“[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整个讨论,无论好坏,都是非操作的理论化的典型例子”(凯弗斯,1960年,第92页)。坦率地承认,现实世界中实际观测到的要素价格差异,必定在相当大程度上偏离在静态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的完全相等。然而,他对自己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研究深信不疑,认为它通过一些方法“洞察了决定世界贸易的力量”(转引自德马切,1976年,第118页),这使人想起由于他公开藐视先验论的方法论而引起的一场争论(见第4章)。从内心说,人们很难反对这样的结论:要素价格均等化讨论已变成一场智力游戏。虽然它通过澄清纯理论的结构产生了某些有时候很有用的结果……得出了有趣的结论,即在某些情况下,贸易可能并不倾向于使要172经济学方法论素价格均等,事实上,甚至没有哪个政策制定者想知道从里能否找到对解释现实世界的统计或观测到的事实有任何价值的答案[科登,1965年,第31页]。
内容要素/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要素分析在Ricardo模型中,用技术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证明了即使两国技术完全相同,由于偏好的不同,也可能产生国际贸易。将证明:即使两国的生产技术完全相同(这体现在等产量曲线上),两国偏好也完全相同,仅仅由于两国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也可能产生贸易的可能。在这里,为,也即两个国家(1和2),两种产品(X和Y),两种要素(K和L)。如果仅有两种禀赋:资本和劳动,甲国资本充裕,而乙国劳动充裕,那么甲国密集使用资本的部门必定更具有竞争力,而乙国密集使用劳动的部门一定更具有竞争力。(factor abundance) 要素充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说明:要素充裕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该国绝对要素量无关。例如,1国资本存量为,劳动存量为,那么1国要素充裕度可以用来衡量。裕度。从中也可看出,1国相对2国来说,资本更加充裕,劳动更加稀缺,而2国相对1国来说,资本更加稀缺,而劳动则更加充裕。这说明,一国某种要素的稀缺和充裕,只能是相对另一个给定国家来说的,例如,中国相对美国来说,是一个资本稀缺而劳动充裕的国家;但若相对朝鲜来说,可能是一个资本充裕而的国家。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这个概念时针对产品而言,与国家无关。要素密集度是指某种产品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说明:要素密集度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服装相对汽车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无论那种产品,都可使用这两种要素的任意组合来生产.生产服装的时候,可以选择资本较多的生产方式,而生产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劳动较多的生产方式.只要要素是可替代的,这一定可以做到.那么是从什么角度认为 “相对汽车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呢 其实,“服装相对汽车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时候,一个隐含的假定是:在要素价格相同的时候,而生产者又是利润最大化的。称产品X较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当且仅当要素价格相同且生产者最大化利润时,X的要素密集度总是大于Y的要素密集度.这两条等产量曲线是从其系列中任意挑选的,这是因为假设生产技术是规模报酬不变的,这意味着在同样的相对价格下,其要素使用比例与生产规模无关。两条任意的等产量曲线.当要素的相对价格为红线(更陡)所表示时,那么厂商最优化产量分别在A,B两点,那么显然X的要素(资本)密集度较Y为高.当要素的相对价格为蓝线(更平)所表示时,那么厂商最优化产量分别在C,D两点,显然X的要素(资本)密集度较Y为高。或者可以说,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理论分析/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图形分析从要素禀赋的差别来解释生产成本和价格的不同,重新解释贸易基础,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F.Heckscher)和俄林(B.Ohlin)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认为,由于国与国之间要素禀赋存在的差异,使得要素价格也产生差异,进而导致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差异,由此产生国际贸易。经济学家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偏好相似理论主要从需求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认为产业内贸易是由需求偏好相似导致的。基本观点包括: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才能够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两个国家的消费者需求偏好越相似,一国的产品也就越容易打入另一个国家的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 他们的相同点显而易见都是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国际贸易,即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直接来源于同一产品在国与国之间的价差,而价差又来源于生产成本差异,如何解释生产成本差异,各派国际贸易理论就开始从此分道而说了。即两种理论的不同点: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是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要素价格的差异,这就是要素禀赋理论所揭示的。而从要素需求入手,认为要素价差是由于对要素存在需求差异引起的,而对要素的需求则又是由于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所引起的,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差异源于国与国之间消费嗜好不同、收入水平与分配有差别。
理论验证/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XY实例对H-O理论的第一次实证检验是1953年。Leontief根据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的数据,对H-O理论进行了验证.按照一般认为,美国应该是一个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因此它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实证结果却是: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史称“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The Leontief Paradox) 有人宣称1947年为欧洲重建之特殊年份,此年数据不足以论.于是Leontief于1956年又根据美国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仍然得出同样的结果.后人对此有以下几种解释::(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 一个隐含的假设为:对于任何一种要素相对价格,X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Y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如果在某些要素相对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另一些要素相对价格下,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现象称之为要素密度逆转。由于美国作为最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的要素相对价格存在较大差别,有可能出现在美国为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在其他国家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现象(最典型的莫过于农业).因为里昂惕夫是根据美国的技术条件来测算进口商品在其他国家生产时的要素密度,因此可能会发生一些误会。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 在前面的分析中,假设了两国偏好完全相同或近似.但偏好在决定贸易的模式中,也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当一国对于某一具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偏好该商品,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贸易模式发生改变,这就是需求逆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湖南人喜欢吃辣椒,即使它生产辣椒是最具有优势的,它还是要从外省进口辣椒。较平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1国,而较陡的无差异曲线表示2国,那么根据H-O定理,1国应该出口X,而2国出口Y.但由于偏好(无差异)曲线的显著差异,1国的X的相对价格不低反高,2国的Y的相对价格不低反高.那么国际相对价格则将其平均化.这使得1国进口X,2国进口Y。基于需求逆转,里昂惕夫之谜可以这样解释:虽然美国的资本比较充裕,但如果美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中,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据了绝大部 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比重,美国则有可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然而,用需求因素来解释各国居民的消费偏好的差异可能是有问题的。人喜欢是因为巴西生产咖啡的结果,喜欢葡萄酒是因为法国地中海沿岸生产,这似乎又证明,供给创造了需求。贸易保护另一个解释是,美国存在很高程度的贸易保护,这种贸易保护主要针对美国缺乏的劳动要素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因此美国的进口产品中缺乏农产品也可以理解。但是,这个解释不能够满足一般均衡的条件:假如美国实行贸易保护农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时,与美国发生贸易的国家都只能以本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去与美国贸易,这似乎很难说得通,或许,仍然可以用贸易保护本国弱势产业的理由去解释。人力资本密集一种较可信的解释是,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不但具有较充裕的资本,还拥有较充裕的人力资本.因此,美国出口的商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自然资源有人指出,自然资源与资本在生产中往往是互补的.因此,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如能源,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美国的某些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如。这样,美国的大宗进口商品很多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因此,如果考虑到自然资源,里昂惕夫之谜也许可以得到较好的解释,也即:美国看似是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其实是在进口。
显示方式: |
共有238个词条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南开经济研究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9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57:01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电子数据库数字图书馆
读者权限定制服务
帐号管理 财务管理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路径研究——基于要素禀赋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基于要素禀赋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
On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China’s Export Structure
— A Perspective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Factor
Endowment Evolution
指导教师:
国际贸易学
答辩时间:
2013 年 12 月 10 日
二○一三年十二月·中国辽宁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与去全球经济更为紧密地融为一体,中国的
对外贸易也大幅增长。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货物出口第一大国,货物进口第二大
国,2012 年中国贸易规模达到 38668 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贸易规模最
大的国家。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出口结构也不断优化,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
高新技术产品比重逐年提高,2012 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分别为
57.56%和 29.34%。出口产品结构是一国的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
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显示了我国整体产业竞争实力的增强。然而相对世界主
要发达国家,我国的出口贸易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较低水平,同时近年来国内
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压力日益显现,资源和环境约束也要求传统的依靠劳动力成本
优势的粗放式的出口增长模式必须转型优化。因此研究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相关理
论和影响因素,科学选择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路径,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出口产品结
构优化升级,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都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研究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路径相关问题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经
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梳理;采用显
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了我国出口产品比较优
势演进趋势。利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工具,分析了要素禀赋影响出口产品结构的
主要路径,并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要素禀赋结构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影响
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分析了我国要素禀赋结构演进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出口产品
结构优化应遵循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合理对策建议。
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论文的第 1 章和第 2 章,主要完成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
结,从出口产品结构决定因素、出口产品与经济增长关系、出口产品结构动态演
进、比较优势理论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适用性研究和出口产品结构升级优化的
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另外按照从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
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等理论框架,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
进行总结和梳理。
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的第 3 章,主要研究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和要素禀赋结构的
历史演进:对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进行阶段划分;分析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特征及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相似度
指数对我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的演进趋势分别进行了纵向比较和与代表性国家间
的横向比较。分析了我国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禀赋的演进趋势,
并对比较优势战略对出口贸易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包括论文的第 4 章和第 5 章,主要完成对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对出口
产品结构的作用机理分析,并对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进行实
证检验。通过数理分析,要素禀赋结构主要通过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
技术进步三个路径影响出口产品结构。在此基础上整理加工 1990 年至 2010 年的
数据,选取资本劳动比、人力资本水平、研发投入强度等指标作为自变量,我国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总出口中的比重作为因变量,采用协整分析得出上述自
变量都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产生显著影响的结论。
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 6 章,分析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应选择的路径,提出
促进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主要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升人力
资本水平;鼓励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引导出口贸易的低碳模式转型等方式
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出口产品结构
With the accession to WTO, China’s economy has more tightly integrated into the
world economy, and China’s foreign trade has also made remark achievement. China has
been the largest goods exporter and the second largest goods importer of the world, in the
year 2012 the trade scale of China has amount to $ 388.68 billion, the first time overtake
the America and become the country possessing the largest trade scale of the world. With
the expansion of trade volume, the export structure has also been continually improved
electromechanical
increasing
electromechanical
high-tech products has respectively accounted for 57.56% and 29.34 of the export. The
export structure is a comprehensive embodiment of a nation’s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optimization
improvement
competitiveness
value chain of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in the meanwhile the pressure of the transition
increasingly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also demands the upgrading of the traditional extensive export
advantage.
influencing
optimization
structure,
make sound policies to promopt the export structure is important to bo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xpor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y growth mode.
dissertation
optimization
theoretical
summarized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expor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tilized RCA, TC
and ESI indices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China’s export
dissertation
instruments
analyze the main paths through which the evolution of factor endowments influence on
the export structure, and tested the relations by econometric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result of the factor endowments evolution the dissertation studied to what theory
that the expor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should adhere, also the rationalized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mpt expor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were proposed.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dissert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consists of chapter one and chapter two. It mainly reviewed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perspective
determination
structure,
structure,
theoretical suitabilit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expor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optimizati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mparative
enterprise
heterogeneity theories were summarized and reviewed.
classifi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evolution both in a vertical way and in a horizontal way among
representative
countries.
theoretical
suitability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ies to expor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factor endowment.
The third part includes chapter 4 and 5. The part analyzed the mechanism through
accumula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re main paths that have effects on export structure. It then choses above indices
independent
capita-technology
export as dependent variable, using the data from 1990 to 2010, to analyze the correlated
relations. The co-integration analysis result confirmed the before-mentioned conclusion.
optimization.
conclusion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such as increasing investment on human
encourag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of export pattern to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mode.
Words:Export Structure
Factor Endowm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
Optimization Path
要 ................................................................................................................................. I
ABSTRACT .......................................................................................................................... III
绪论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研究背景 ................................................................................................... 1
研究意义 ................................................................................................... 2
相关文献综述 ..................................................................................................... 2
对出口产品结构决定因素的研究 ........................................................... 2
对出口产品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经验研究 ........................... 4
对出口产品结构及动态演进的研究 ....................................................... 6
对比较优势理论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适用性研究 ........................... 8
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转型的对策研究 ................................................. 10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思路 ................................................................................................. 11
研究方法 ................................................................................................. 12
论文主要结构 ................................................................................................... 12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3
第 2 章 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 ........................................................................ 15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 ........................................................................................... 15
基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 ................................. 15
基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 ..................................... 19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 21
外生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 21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 2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28
2.4 新—新贸易理论 ................................................................................................ 30
第 3 章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与要素禀赋结构演进及趋势分析 .................................... 33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历史演进 ....................................................................... 33
3.1.1 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阶段 .............................................................. 33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阶段 ............................................................. 35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阶段 ..................................................... 37
我国出口贸易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9
出口增速迅猛,出口规模较大 ............................................................. 39
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市场相对稳定 ............................................. 41
出口产品技术附加值有待提高 ............................................................. 43
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结构转型压力凸显 ............................................. 45
3.3 我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 46
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 46
出口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48
基于出口相似度指数的出口产品结构的国际比较分析 ..................... 51
经济高速增长下的我国要素禀赋结构演进 ................................................... 54
我国经济高增长下的资本深化趋势分析 ............................................. 54
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与发展现状分析 ................................................. 56
我国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分析 ............................................................. 58
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战略对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适用性分析 ....................... 60
技术选择指数的指标说明 ..................................................................... 61
数据的选取与整理 ................................................................................. 62
3.5.3 指标计算结果及分析 .............................................................................. 63
要素禀赋结构演进对出口产品结构作用的机理分析 .................................... 66
4.1 物质资本积累对出口产品结构演进的作用机理分析 .................................... 66
物质资本积累对出口产品结构的作用路径 ......................................... 66
资本积累的作用机理分析 ..................................................................... 67
4.2 人力资本积累对出口产品结构演进的作用机理分析 .................................... 74
人力资本积累对出口产品结构的作用路径 ......................................... 74
人力资本相对其他要素的特殊性 ......................................................... 76
人力资本的作用机理分析 ..................................................................... 76
技术变迁对出口产品结构演进的作用机理分析 ........................................... 81
技术变迁的作用路径 ............................................................................. 81
技术变迁对出口产品结构作用的机理分析 ......................................... 82
要素禀赋结构演进对出口结构优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 89
计量模型的构建 ............................................................................................... 89
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说明 ............................................................................... 89
出口产品结构指标说明 ......................................................................... 89
资本劳动比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 91
人力资本指标的选取说明 ..................................................................... 93
技术进步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 95
虚拟变量选择 ......................................................................................... 95
5.2.6 数据的预处理 .......................................................................................... 96
要素禀赋演进对贸易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 ................................................... 97
平稳性检验与回归分析 ......................................................................... 97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与 VAR 模型建立 ............................................ 101
5.3.3 VAR 模型的脉冲相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 105
第 6 章 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路径选择及主要政策建议 .............................................. 108
6.1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 108
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条件下的资本深化路径分析 ............................... 108
人力资本与技术水平提升的路径分析 ............................................... 109
本文主要结论 ................................................................................................. 110
6.3 主要政策建议 .................................................................................................. 111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 111
鼓励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 ........................................................... 113
引导出口贸易的低碳模式转型 ........................................................... 116
参考文献 .........................................................................................................................118
致谢 ................................................................................................................................ 129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130
图 表 目 录
图 2-1 自给自足下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 16
图 2-2 贸易扩张消费可能性 ............................................ 17
图 2-3 要素流动扩张生产可能性边界 .................................... 22
图 2-4 产品生命周期对出口的影响 ...................................... 23
图 2-5 本国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及贸易分工的决定 ........................ 27
图 2-6 要素积累与贸易模式演进 ........................................ 28
图 2-7 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 29
图 2-8 均衡时退出临界生产率水平和平均利润水平的确定 .................. 32
图 3-1 三种主要资源性产品出口比重变化 ................................ 35
图 3-2 三类产品出口比重变化趋势 ...................................... 39
图 3-3 1980 年—2010 年进出口规模 ..................................... 40
图 3-4 1990 年—2012 年贸易盈余趋势 ................................... 40
图 3-5 1995 年—2010 年外汇储备 ....................................... 41
图 3-6 我国高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 ........................ 41
图 3-7 我国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额 .................................. 43
图 3-8 高技术产品出口按贸易方式分布 .................................. 44
图 3-9 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企业类型分布 .................................. 44
图 3-10 中国历年遭遇饭倾销统计 ....................................... 45
图 3-11 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变化趋势 ................................. 50
图 3-12 印、日、韩三国出口相似度比较 ................................. 53
图 3-13 人民币一年期实际贷款利率 ..................................... 55
图 3-14 中国就业人口增长率(%) ..................................... 56
图 3-15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实际工资总额 ............................... 58
图 4-1 带有人力资本的索罗模型 ........................................ 78
4-2 自由贸易下的静态均衡 .......................................... 84
4-3 静态均衡与贸易模式 ............................................ 86
5-1 VAR 模型稳定性检验结果 ....................................... 104
图 5-2 出口结构来自 FDI 和 RAD 的一个标准差的新息的响应 ............... 106
图 6-1 我国资本形成率和居民消费率 ...................................................................... 108
图 6-2 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 ....................................................... 111
图 6-3 城镇人均收入与人均 GDP 比重 .......................................................................112
表 3-1 1978 年—1990 年出口商品构成 ................................... 34
表 3-2 1992 年—2001 年我国出口商品构成 ............................... 36
表 3-3 2002 年—2011 年我国出口商品构成 ............................... 38
表 3-4 中国主要出口贸易伙伴 .......................................... 42
表 3-5 1985 年—2010 年中国出口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 ..................... 47
表 3-6 中国出口商品显示性比较优势 .................................... 49
表 3-7 中国与代表性国家出口相似度比较 ................................ 52
表 3-8 中国同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比较 .................... 54
表 3-9 我国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 ...................................... 57
表 3-10 我国科技活动基本情况 ......................................... 59
表 3-11 中国和主要代表国家人均国民收入 ............................... 60
表 3-12 中国人均出口额、人均出口增长率及 TCI .......................... 63
表 5-1 中国 1990 年—2010 年实物资本存量、当年投资及折旧率 ............. 92
表 5-2 中国人力资本水平 .............................................. 94
表 5-3 各变量数据表 .................................................. 96
表 5-4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98
表 5-5 要素禀赋结构对出口商品结构的作用的回归结果 .................... 99
表 5-6 WTO 冗余变量检验结果 ........................................... 99
表 5-7 RAD 和 FDI 冗余变量检验结果 ..................................... 99
表 5-8 各自变量相关系数矩阵 .......................................... 99
表 5-9 各自变量与出口结构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 102
表 5-10 VAR 模型估计结果 ............................................. 103
表 5-11 VAR 模型稳定性检验结果 ....................................... 104
表 5-12 EXPS 方差分解表 .............................................. 107
表 6-1 中国与日韩美三国研发投入强度比较 ............................. 1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加入
世贸组织以后,随着经济日益融入国际经济,对外贸易增长迅猛,经济总量不断提
升。2009 年货物出口额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2010 年经济总量超过日
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1 年外汇储备突破 3 万亿美元继续稳居全球之冠。
2012 年进出口总额达到 38668 亿美元,其中出口达到 20489 亿美元,贸易规模首次
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在出口规模持续攀升的基础上,出口产品结构也
有所优化,2012 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为 11794 亿美元和 6012 亿美
元,分别占出口货物总额 57.56%和 29.34%。即使在 2008 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中
国的出口贸易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态势,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亮点。
然而在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出口贸易也存在一些
问题,在出口总额逐年递增,出口额成为世界第一的同时,中国也遭遇了诸多的反
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截止 2011 年,中国已经连续 17 年成为世界遭遇贸易摩
擦最多的国家。频繁的贸易摩擦也使我们不得不反思贸易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而巨额出口贸易额的背后,加工贸易出口占据的份额超过四成,仍然是处于国际产
业价值链的低端。在出口企业主体中,外商投资企业仍居于首要位置。我国出口产
品的比较优势仍表现在以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出口产品的技
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出口产品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比重仍较大。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以美国为首的国际主要经济体经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衰退,时至今日仍然复苏缓
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未得到根本化解。而与此同时,国际原油价格却几乎重回
金融危机前的高位,从而给本就复苏困难的各国经济带来更大的压力。我国主要出
口贸易伙伴,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需求还呈现下降趋势。在外需下降的同时,
人民币汇率长期以来,稳中有升,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仅仅依靠价格优势参
与国际市场竞争,也将难以为继。在一定时期内,我国的对外贸易将存在较大不确
定性。同时,国内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急需重大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
靠出口和投资拉动,消费占 GDP 的比重逐年下降,2011 年最终消费率为 49.1%。
在这种增长模式下,大量产能要靠国际市场吸收,在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下,这种压
低国内消费,不断扩大出口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的,经济模式的调整,必然意味着要
将增长由出口和投资拉动,转向消费驱动。因此,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实现出口
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已是必然选择。
我国学者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已经就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升级问题进行了研
究,然而,当前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仍以劳动密集性产品为主要优势产品,贸易结
构仍处优化过程中。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优化进程未及预期设想?是
所制定的贸易政策未发挥引导作用,还是贸易结构迅速优化升级的条件并不具备?
因此,在当前贸易结构转型优化压力日益加大的之际,迫切需要明晰,应当遵循何
种理论来指导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问题,贸易政策的制定应依托何种理论,出
口商品结构优化应选择何种路径,从而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长期持续优化。
国内文献虽然对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有着广泛的研究,但却未系统地分析我
国所处的比较优势发展阶段,对要素积累与出口商品结构的经验研究还有待丰富。
本文全面分析出口商品结构相关经典贸易理论,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从理论和
实证上论证要素禀赋结构演进的相关理论对于发展我国出口贸易的适用性。在当前
外部需求下降,内部经济增长模式迫切面临调整之际,依托适合我国贸易结构优化
的适用理论,制定相应贸易政策,引导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不仅具有重大的理
论指导意义,而且在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明显,国内外经济形势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的情况下,对于实现我国出口贸易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关
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完成结构调整,实现增长方式重大转
变,保持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献综述
对出口产品结构决定因素的研究
从亚当.斯密 1776 年《国富论》出版以来,学者们一直在探索国家间贸易产生
的原因,以及是哪些因素决定着当前世界贸易中各国所处的分工地位。李嘉图在亚
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在其 1817 年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进一步
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两国产品中机会成本的不同,决定了两国之间
的分工与贸易,一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决定了该国的贸易结构。长期以来,
比较优势理论一直在贸易理论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其核心观点一直是各国,尤其是
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指导思想。俄林(1933)将一般均
衡分析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从多种生产要素角度分析贸易产生原因,认为各国要素
丰裕度不同,导致要素相对价格差异,进而导致各国商品的价格不同,引发贸易。
因而,各国贸易结构实际上是由要素禀赋差异决定。要素禀赋理论将比较优势理论
一般化,揭示了比较优势的来源,成为现代贸易理论的基础。Samuelson
(1965)和 Vanek
(1968)等人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严格论证,假设所有国家
都具有相同且位似的偏好,那么当开展自由贸易时,每个国家在每种产品上的消费
量占世界该种产品的份额都等于其总消费与世界总消费的比值。再假设所有国家都
拥有完全相同的生产技术,但由于要素禀赋的差异,每个国家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
量不可能都等于其消费的世界份额。如一国劳动力丰裕,则该国生产的劳动力密集
型产品,会大于其在该产品上消费的世界份额,因此会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因
而也会相应地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Deardorff(1980)建立了一个多产品的一般均
衡模型,证明了比较优势弱公里的有效性,即产品的比较优势决定了贸易模式。
Helpman(1984)
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利用其构建的相对价格与贸易结构的模型,
得出结论,在要素价格均等假设前提下,国与国在技术上的差别引起不同国家生产
同一产品的机会成本不同,因而比较优势不同。给定完全竞争与规模报酬不变的条
件约束,产品的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所以比较优势不同引起相对价格的差异。
当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低于国际相对价格时,该国家出口该种产品。反之,则该国
进口这种产品。
上述学者的研究构成了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但研究结论都是在产品市场
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前提下得出的。而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中的实
际情况却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不尽相符,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少数大型企业在
国内产业和国际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完全竞争市场在贸易中也不具有代
表性。俄林(1933)在其经典著作《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中,对规模报酬递增引
致的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关系已有论述。Lancaster(1980)研究了市场结构与
产品种类之间的关系,认为垄断竞争在某些情况下,将导致产品最优生产种类的减
少。Dixit and Stiglitz(1977),Krugman(1979), Dixit and Norman(1980)的研究
都论证了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产品的差异性将产生产业内贸易,意味着即使拥
有相似要素禀赋、技术和需求偏好的国家间,也会因为消费到更多种类的产品,而
从贸易中获得福利。Krugman(1980)提出了“更大国内市场假说”,即由于规模经
济的原因,对于某种拥有较大国内市场的产品,一个国家倾向于成为该产品的净出
口商。Helpman 和 Krugman(1985)对完全非竞争市场和规模报酬递增问题,进行
了系统地阐述,形成以下主要观点: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前提下,平均成本随生产规
模的扩大而不断下降。因此,每种产品只有一个厂商供给,因而形成了不同国家的
专业化分工。在消费者偏好产品多样化消费的条件下,每个国家的消费者都消费各
国所有的产品,所以每个国家的产品都出口到其他各国,而同时进口其他国家的产
非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引入,很好地解释了当代世界贸易结构中大
量产业内贸易存在的现象,也使得学者们对影响贸易结构因素的研究,从国家层面
的要素禀赋差异带来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深入到了市场和产业层面。然而对国际贸
易的微观主体—企业,却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参与贸易的企业依然被假设为是
同质的,具有相同的生产技术。然而当今的国际经济中,企业间的差异愈加明显,
大量的贸易是基于企业为基础产生的。Bernard 和 Jensen(1995)在分析了
年美国制造业数据的基础上,指出出口企业在资本密集度和人均投资方面都高于非
出口企业,而且出口企业的人均工资要高于非出口企业 14.4%,并且出口企业拥有
更高的劳动生产率。Bernard 和 Jensen(1999)发现产业内市场份额,向具有较高生
产率的出口企业的重新配置,解释了 20%的美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Melitz(2003)
构建了一个动态产业模型,并引入企业异质性,分析贸易对产业内部的影响,证实
了贸易的便利,只会使具有更高生产率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而生产率最低的企业
将退出市场。而进一步的贸易开放,将使公司间的资源重新向更高效的生产企业配
置。而贸易成本的存在,也影响着不同类型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Ghironi 和 Melitz
(2005)在 Melitz(2003)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随机动态一般均衡的两国贸
易模型,证明了只有高生产率的企业才会出口,并分析了生产率和贸易成本的变化,
对企业出口和退出市场的决策的影响,得出了与 Melitz 前期研究相一致的结论。
对出口产品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经验研究
贸易可以带来福利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已被普遍接受。因而贸易对增长的贡
献,以及贸易通过何种途径带来增长,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检验,也成
为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热点。这类研究主要形成了两大类观点:一类观点认为贸易
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Balassa(1977)研究了 11 个已建立起工业
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出口导向政策,可以通过根据比较
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创新和规模经济等途径,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在劳
动力富裕国家,还有助于扩大就业。Feder(1982)分析了一些发展中国家
的增长来源,在分析框架中引入了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要素边际产出差异性,发
现出口部门要素边际生产率要高于非出口部门,并认为除了劳动和资本的积累外,
增长的来源还在于,资源由非出口企业向出口企业的转移,因而发展外向型经济要
优于内向型经济。Baldwin(1992)论证了贸易能够增加资本的回报率, 资本积累
就会产生,根据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资本积累会导致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
进而导致一国生产函数的扩张, 在储蓄率不变的情况下, 必然导致人均产出增加。
Coe 和 Helpman(1995)认为贸易是一种使外国的技术研发的溢出效应,转换为本
国的生产率提高的转移机制,从而使本国经济增长与贸易伙伴相联系。Levin 和 Raut
(1997)分析了 30 个半工业化国家
年的面板数据,发现出口可以促进
经济增长,特别是制成品出口占 GDP 的比重越高,对经济增长与大,而初级产品出
口的比重的升高的作用却无足轻重。Frankel 和 Romer(1999)认为贸易依存度每
提高一个百分点,一国 GDP 将至少提高 1.5 个百分点,而且贸易还能提高一国的收
入。Hummels 和 Klenow(2005)的研究显示富裕国家不仅出口产品规模大,而且品
种更多。 Hausmann、Hwang 和 Dani Rodrik(2007)构建了一个“国家出口收入”
指数,以测度一国出口产品的品质水平。并证实当一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高品质
水平时,经济表现更好,因而一国的贸易福利取决于其产品品质在世界出口市场品
质中占据的水平。国内许多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也持有类似的观点究,蓝庆新
(2001)对贸易结构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指出我国的贸易结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
产品为主导,增长也体现在数量扩张型增长。吕惠艳、许小平(2005)指出中国的
经济增长是一种多因素复合驱动,但出口仍是拉动增长的重要因素。苏振东、周玮
庆(2009)利用产品技术附加值的指标采用面板分析的方法发现出口贸易结构变迁
对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影响效应,且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促进了中国经
济的长期持续增长。袁其刚、戴金平、刘斌(2011)考察了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
影响途径,认为 2002 年以后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已经由资本积累转
变为技术进步,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在 2002 年后增大了一倍。
另外一些学者对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却并不持如此乐观的观点。这一
类观点集中表现为:认为贸易结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Deardorff
Stern(1986)的经验研究表明,在传统理论框架下,贸易通过提高资本品相对价
格,对经济带来的收益仅为 0.1%。Mazumdar(1996)认为除非一国如果进口消费品,
出口资本品,否则从贸易中获得的收益,不足以带来增长。因为,贸易导致资本品
价格上涨,从而抵消贸易对储蓄或资本价格的任何影响。王永齐(2004)构建了贸
易结构测度指标,并通过格兰杰检验和 VAR 模型估计,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
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贸易量上,而非贸易结构。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并不显著。易力等(2006)将中国出口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并对
年的出口和 GDP 进行协整分析,发现出口结构对长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在短
期则作用不显著。
在关注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直接关系的同时,学者们也对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
之间的相互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Finger(1982)研究了美国的贸易和产业之间
关系,认为快速增长的贸易,将导致资源在产业之间的重新配置。张亚斌(2000)
认为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彼此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王岳平(2004)把对
外贸易作为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内生变量加以分析。指出产业结构是贸易结构的基
础,并决定贸易结构的发展方向;贸易结构反映着一国的产业结构水平,并对产业
结构发展起导向作用。蒋昭侠(2004)、原毅军(2005)的研究也都得出了类似的
结论。尹翔硕(2003)发现,国内产业结构与出口贸易结构相分离。中国出口贸易
结构以劳动密集型轻纺产品为主,而产业结构却以资本密集型为主。
对出口产品结构及动态演进的研究
一国的贸易结构及其动态演进反应了该国的国际竞争地位和发展趋势,对贸易
结构的分析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对要素密集度进行分析,或是简单考察一国的国际贸
易产品分类。Leontief(1953)研究了美国的贸易结构,发现资本丰裕劳动相对稀缺
的美国,其贸易结构竟然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被称之为
“里昂惕夫悖论”,Leontief 的研究也开启了学者们对贸易结构、要素禀赋结构,及
其演进变化的研究。Baldwin(1971)研究了美国的贸易结构,认为美国贸易中特别
是制成品贸易的比较优势,一个重要的来源是由于人力资本优势。Moore(1985)
采用了贸易产品简单分类的方法,考察了二战以后到上世纪 80 年代,世界贸易结
构的变化。Trefler()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利用要素结构和要素丰裕
度来判断贸易结构是否符合要素禀赋理论,对 33 个国家和地区的 9 种投入要素进
行分析,揭示了技术差距在各国贸易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当放松 HOV 理论中各国
技术水平相同这一假设,引入技术差异后,现实数据与理论预测的结果大致相同。
Davis 等(1997)的研究也支持 Trefler 的结论。Grossman
Helpman(1995)在
理论上对技术对贸易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关志雄(2002)采用了新的分析
方法,将个别产品的出口附加值用出口国的人均 GDP 的加权平均数来表示,构建
了出口高度化指数。Lall 等(2006)也在出口国的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
涵盖产品技术、分工的便利性、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和营销等要素的指数,并利用
这一指数对贸易模式进行了检验。樊刚、关志雄和姚枝仲(2006)在关志雄(2002)
的基础上,用显示技术附加值赋值原理作为识别贸易品技术附加值高低的理论基
础,分析了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发现中国已经从低技术附加值出口为主转变到了
以中等技术附加值出口为主的出口结构,但高技术产品出口并未成为出口重要部
分。鲁晓东、李荣林(2007)利用高度分解的贸易数据研究中国
易结构和比较优势及其变化,并在 RCA 指数基础上,构建了更为客观的比较优势
测度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比较优势已经发生变化,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
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已经加强。姚枝仲(2008)研究了中国入世后到全球金融危机爆
发前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认为中国贸易的顺差是由贸易结构的变化造成。而贸易
结构的变化,是劳动、资本等要素比较优势的提升,和技术要素比较劣势加剧等因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贸易结构分析方法和对贸易结构与要素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对经典理论的验
证,在结论上也形成了基本一致的观点,即贸易结构等同于要素结构,技术差异对
于解释国家间的贸易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一国的要素结构并非固定不变,要
素丰裕度的深化或改变,会使一国的原有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或改变,从而引
起贸易结构的锁定或改变。Oniki 和 Uzawa(1965)
首先考虑了存在内生物资资本
积累情况下的国际贸易模型,由于考虑了人口长和内生的资本积累,各国比较优势以
及贸易模式会发生动态变化。Findlay(1970)在他们的基础上,引入非贸易的资本
品来考察各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Balassa(1979)研究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物
资本和人力资本变化对比较优势的影响,通过经验数据证明,各国贸易结构的差异
是由于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差异所致。随着比较优势的增强,一国出口结构可以向
更高端的产品结构演进。Krugman(1987)扩展了李嘉图模型中比较优势的思想,
通过引人干中学,考察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认为比较优势是可以通过政府适当
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影响来培养的,适当的政策能够使比较优势向着有利于本国
的方向发展。Berman 等(1998)研究了美国 80 年代的制造业数据,发现对技术型
劳动的需求增大。对非技能型劳动需求减少,技术创新已经使美国的贸易模式升级。
Proudman 和 Redding(2000)以英、美、德、法、日五个发达国家的产业层面数据
为基础,对贸易结构的动态演进进行了检验,发现在没有国际间知识外溢、技术进
步、干中学和研发的效应下,最初的分工导致的贸易结构将随着时间而产生锁定效
应,但考虑到知识外溢和要素积累等影响时,一国的贸易结构会发生变化。
Landesmann 和 Streher(2001)、Redding(2002)的研究也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
各国的贸易结构、专业分工模式及比较优势都发生着变化。
杨小凯、张永生(2001)
认为通过分工和贸易,
促进专业化水平提高和效率改
进,才是贸易发生和决定贸易结构的基础和动力。江小涓(
)提出,生产
要素特别是资本和技术这类易流动的要素在各国之间流动和重组,能够较快改变各
国原有的要素结构和贸易结构。李辉文(
论述了自身发展和国外要素流动
两种途径,可以改变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江小涓(2007)的研究指出,出口商品
结构升级有规律可循,比较优势、国内产业基础和市场结构、参与全球分工程度是
决定一国贸易增长和贸易结构的三类主要因素。杜修立、王维国(2007)构建了一
个测度产品技术含量的新指标,并利用其来分析
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
构,发现中国出口贸易技术结构长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杨汝岱、朱诗娥
(2008)考察了中国
贸易结构的演变,发现中国的贸易结构阶段性特
征明显,而且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赵红、周艳书(2009)运用
—2007 年相
关数据,就影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产业结构、
外商直接投资、要素禀赋状况、技术水平以及贸易开放度均为影响中国出口商品结
构升级的主要因素。中国目前的出口贸易结构尚处于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
转变时期。Krugman(1991)、Fjita 等(1999)还另辟蹊径,从新经济地理的角度,
研究了集聚对贸易结构的重要影响。
对比较优势理论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适用性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环境和资源的约束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人们普遍意识到,以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还来的贸易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各国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优化自身的贸易结构,希望能在国际分工中取得优势地
位。但在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如何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政策,却并未在学
者们,特别是中国学者间形成一致看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致形成两类看法。一
类看法认为如果遵循比较优势理论,则资本、技术不发达国家,将永远处于国际分
工中的劣势,必须进行政策干预,逆比较优势发展,避开比较优势陷阱,实现自身
的产业结构升级。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斯迪什和辛格在上世纪 50 年代,根据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历史数据,对传统贸易理论可以使贸易双方增加福利的基本
结论提出质疑。Bhagwati(1958)证明了贸易条件的恶化可能抵消经济增长带来的
产量提高的收益,并首次提出了“贫困化增长”的概念。高鸿业(1982)列举了比
较优势理论的六条违反我国现实的假设条件,指出其不应成为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
理论基础。Lucas(1988)从人力资本角度考虑了“干中学”效应和比较优势的动态
演变,认为“干中学”效应会强化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最终导致完全的
专业化分工。Grossman 和 Helpman(1991)指出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一国的初始状
态和历史的偶然,会决定一国的专业化分工模式,因此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出现“一
朝落后,永远落后”的现象。Markusen(1991)的研究也强调了先发比较优势,可
能会形成比较优势的锁定效应。Amsden(1989)和 Wade(1990)以韩国和中国台
湾为例,政府在 20 世纪 60 年代进行政策干预,采取了发展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
的目标,通过扭曲价格、限制市场作用和利用产业政策发展战略产业等手段才取得
了经济的成功。王佃凯(2002)认为发展中国家遵循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对外贸易,
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因而应该重视政府
在形成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徐建斌、尹翔硕(2002)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并非对所有
国家,在任何国际经济形势下都适用,发展中国家可以战略性利用比较优势理论,
通过政策介入,发展不具比较优势产业,短期内可能导致贸易利益受损,但长期可
以获得优化的国际分工地位。郭克莎(2003)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完全遵照比较优
势理论,致力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则短期内是最优的,长期则是劣化的,而采
取政府干预,逆比较优势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短期可能是劣势,但长期是
最优的。因此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不能以比较优势战略作为基本战略模式,
而应突破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模式的束缚。
对比较优势理论在一国贸易结构优化过程中的适用性冲击较大的观点,还来自
于不完全竞争和战略性贸易政策。Spencer 和 Brander(1985)提出,Krugman(1987)
加以完善,认为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全竞争假设,在现实一些产业中并不存在,
处于寡头垄断的企业可能获得超额收益,一国政府可通过补贴等手段,改变博弈规
则,将超额收益转移到国内企业。
另一类观点认为比较优势也是动态演进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的要素禀赋
会发生改变,因而原先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可能会获得比较优势,而贸易结构和
国际分工模式也会因此改变,因而一国应依托比较优势制定贸易发展战略,并根据
比较优势的变化调整目标产业。Brezis 等(1993)构建了一个“蛙跳”模型,演示
了国际竞争中的领导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落后国家可以抓住机遇赶超先进国家。林
毅夫等(1999)研究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关键产业发展,指出政府的产业政
策目标,必须是可见的近期比较优势,如果目标过于遥远,必然扭曲要素相对价格。
林毅夫等(2002)还利用
中国 28 个省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
国工业的长期发展绩效取决于其营运策略对比较优势的背离程度,只有企业的投入
结构与本地的禀赋结构相互吻合,才能长期持续发展。林毅夫、李永军(2003)还
论证了竞争优势的建立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发挥,发展中国家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比
较优势,才能建立起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林毅夫、孙希芳
(2003),鞠建东、林毅夫和王勇(2003)的研究都证明了比较优势依然是贸易的
基本动力,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方式和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一国
的制度结构也是内生于发展战略。邹薇(2002)认为竞争力的来源应该由外生比较
优势转化为内生比较优势。邹薇、代谦(2003)在标准的内生增长模型中,证明了
各国应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发展适宜技术,而人力资本对一国的长期增长发挥了重要
作用。曾国平、刘渝琳(2003)认为建立在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劳动力密集
型产业的发展,符合我国劳动力人口丰富特点。崔日明、段丽娜(2008)在分析中
美贸易失衡问题的原因中指出,中国在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
美国限制对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导致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从而导致对中国大量贸
易逆差。赵春明、郭界秀(2011)利用净出口比率指数
(NTR)和各类商品出口
比重,考察了中国出口商品动态比较优势的演变轨迹,发现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
的结构变动基本符合动态比较优势发展的规律。
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转型的对策研究
长期以来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型和优化始终是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特别是环
境、资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效应日益显现,以及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促使国内学者就依托比较优势理论,实现我国贸易转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黄晓凤
(2010)认为传统贸易模式存在内生摩擦因素,应通过技术驱动模式开展国际合作。
盛斌、钱学锋等(2011)分析了入世十年来中国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的变化,指出
应通过提高出口产品品质、自由贸易、限制产能过剩产业等手段,实现贸易可持续
发展。童霞等(2011)基于自然条件的约束,提出应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制
度创新来优化贸易结构。王明荣、王明喜(2012)研究发现,从主要发达国家(G7)
的进口产生的技术外溢和国内研发的投入都能促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在环境约束显现、低碳发展成为国际共识的情况下,实现我国出口贸易的低碳
化也成为出口结构优化转型的重要内容。王军(2010)分析了碳关税对我国贸易可
能带来的冲击,建议应利用减排领域的比较优势应对可能出现的贸易争端。刘铁芳
等(2010)利用我国历年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我国对外贸易总量和贸易结构的隐含
碳排放情况,分析了隐含碳排放的变化趋势,建议调整对外贸易结构。闫云凤、杨
来科(2010)的研究表明金融危机与中国出口碳排放量有的降低存在统计上的显著
相关性。邓小华、周婧(2011)认为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主的绿色经济将成为环
境与发展领域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探索低碳发展与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和节能减排具有一致性。唐良富、唐榆凯等(2011)指出低碳产品发展将成为国际
贸易竞争新的战略关注点。施用海(2011)认为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单边贸易措施和
多变贸易规则的潜在冲突可能成为新贸易壁垒。
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既有对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理论研究,也有大量的经验
验证,对在全球金融危机、低碳发展模式条件约束下的出口结构优化转型问题,也
有较丰富的研究。但在研究内容上,大都从优化出口结构的某个方面着手,没有将
影响出口结构优化的理论进行整合。另外,由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资源和环境
等新问题的不断变化,对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也不断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前述文献
中也缺乏对出口结构的演进,理论和经验研究,及决定因素的变化趋势等内容的全
面综合研究。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要素禀赋结构演进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相关性研究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
文章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出发,采用数理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影
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要素禀赋因素和优化路径选择进行了分析,在研究过程
中,对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相关经典理论进行了总结,借鉴了以前学者在这一领
域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选取了资本劳动比、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指标,对我
国要素禀赋结构演进对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分
析了我国要素禀赋结构演进的趋势,比较分析了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路径,得出了
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比较研究与归纳分析结合。对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外生比较优势理论、
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和内生比较优势理论等理论与贸易结构优化的适用性进行归
纳。对影响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合我国贸易面临的现状和主要问
题,归纳出符合我国当前要素禀赋现状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路径和对策建议。
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笔者借鉴 Findlay(1970)和 Redding(1999)
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全面考察要素积累影响一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主要路径。并利用
资本劳动比、人均受教育年限、FDI、进口、和研发支出以及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总
出口的比重等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在论文的论证过程中,将具体分析我国贸易结构所处的
不同阶段,同时比较分析不同阶段情况下,我国要素积累情况,根据不同阶段要素
禀赋情况,比较不同要素积累对贸易结构作用路径,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外部经济
环境和内部经济形势,制定相应的政策,选择相应的结构优化路径。
论文主要结构
第 1 章: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相关文献综述、论文基本结构,并简要概括文章可能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第 2 章: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分别对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外生
比较优势理论、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企业异质性理论进行总结
第 3 章: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与要素禀赋结构演进及趋势分析。分析我国出口商
品结构历史演进和当前面临的问题,利用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出
口相似度指数对我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进行分析。
第 4 章:要素禀赋结构演进对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作用的机理分析。分别从物质
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研究要素禀赋结构变化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
响路径和作用机理。
第 5 章:要素禀赋结构演进对出口结构优化影响的实证分析。通过前一章的数
理分析,得出了要素禀赋结构演进影响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结论。本章利用我国
1990 年至 2010 年的数据,选取资本劳动比、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等指标利用计
量分析软件,对前一章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
第 6 章: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路径选择及主要政策建议。本章分析了我国在
经济增长方式面临重大转变条件下,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应选择的主要路径。并得出
本文主要结论:要素禀赋结构的演进会提升一国出口商品结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
战略是一国经济增长和出口贸易所依循的发展战略;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路
径选择上,应注重选择人力资本的升值和技术进步路径,低碳模式应成为出口商品
结构升级的技术选择方向。政策建议上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鼓励创新提升技术水平;积极引导出口贸易低碳模式转型。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研究视角创新。长期以来出口结构优化一直是我国学界的研究热点,但对于
基于何种理论指导出口结构优化,并未达成共识。本文从要素禀赋结构演进的视角
出发,对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理论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对不同优化路径进行
了分析,拓展了对出口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视角。
2.研究内容创新。经济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研
究内容所面临的条件约束的设定,而不同时期同一问题面临的约束条件会产生很大
的区别,出口商品结构优化问题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条件约束各有差异。本文在
当前外部经济环境需求衰退,国内面临着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等条件约束下,结合要
素禀赋结构演进的相关理论研究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
紧密结合。
3.研究方法上注重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结合。对贸易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
虽然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主要集中从理论适用性的研究,以及在何种理论指导
下的政策应用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贸易结构优化的路径进行全面考察,
并根据历史数据,进行经验验证,从而使研究结论更加可靠。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要素禀赋结构演进,由于早期历史数据获取的困难,
和学界对于禀赋存量计算方法的不同,及相关指标确定的分歧,无法精确计算要素
禀赋存量,而采用分析要素禀赋结构演进趋势和采用相关替代指标的方法,今后应
进一步加以完善。
第 2 章 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对国际贸易的产生、贸易模式的决定以及贸易结构的演进的解释,
一直是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正是基于对贸易现实解释能力的不断加强,贸易理论
的内涵不断丰富,贸易理论也因而不断地发展和演进。在贸易理论不断前行的过程
中,比较优势理论贯穿了整个发展过程。
虽然当今贸易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但无
论是新贸易理论,还是新新贸易理论其理论思想依然是从比较优势的思想衍生而
来,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约束条件进行拓展,和引入新的假设从而对贸易实践得
出新的理论解释。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新贸易理论,实际上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约
束条件不断完善和拓展,对理论内容不断丰富和创新的过程。因此,对于出口商品
结构优化的理论演进大致可以从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新新贸易
理论三个阶段来考察。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首先是从基于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开始,
到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比较静态分析,并进一步演进为动态分析。
基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
1.基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静态比较优势
出口商品结构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开山之父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
论,在其 1776 年的经济学奠基之作《国富论》中阐述了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的产生是由于产品成本上的绝对差异,而成本上的绝对差异是由劳动生产
率的差异所决定,分工有益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各国通过分工分别生产各自在劳
动生产率上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从而使各自生产的成本最低,并通过交换使各国
都可消费比单独生产全部产品更多的产品,从而使贸易各国的福利都得到增加。
李嘉图在 19 世纪初引入了比较优势的概念并指出: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
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由于一国的资源是有限,其所能生产的产品也是有限
的,因而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中存在替代问题,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必然要以牺牲另
一种产品的产量作为替代。所以一国应集中生产其拥有比较优势较大的商品,而进
口其比较优势较小的商品,通过贸易既节省了资源,又使贸易的双方都能获利。“最
能保障整体利益的莫过于把资本作最有利的分配,也就是实行普遍的自由贸易。”
这一理论被称为比较优势理论。实际上比较优势概念反应出了价格与生产的关键命
题,即当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其机会成本时,该国就会专业生产这种产品,
反之则进口该种商品。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通过模型化进行表述。其模型
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产品的生产只有一种要素,且要素禀赋固定;二是需求方
面,假设贸易是均衡的,整个经济的支出等于收入;三是贸易方面,存在两个国家,
通过贸易无运输成本地交换两种商品,但要素并不能在两国间流动;四是市场结构
为完全竞争条件。
在此基础上,假设在两个国家间只生产两种产品 X 和 Y,只有一种生产要素投
入—劳动,用 L 表示本国的劳动总供给,
a 、 分别代表本国在 X 和 Y 两种产品
上的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量。本国两种产品价格用
p 、p 表示。由于劳动是唯一的
生产要素,而劳动力总是流向工资较高的部门。因此两种产品的供给取决于劳动力
的流向。当
p p ? a a时,X 部门的工资率较高,劳动力流向 X 部门,本国将
专业化生产 X,反之则专业化生产 Y,只有
p p ? a a时,本国同时生产两种产
品。此时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如图 2-1 所示。
上图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即为两种产品中用 Y 产品衡量的 X 产品的机会成
本。当没有贸易发生时,只有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机会成本相等,本国才可同时
生产两种产品。
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年版,第 294 页..
自给自足下本国生产可能性边界
表示外国的劳动总供给,
、 分别代表外国在两种产品上的单位产品
的劳动投入量。并假定本国在 X 产品的生产上,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则必有
lx ly lx ly lx lx ly ly
a a ? a a ,即 a a ?a a当存在贸易条件下的均衡时,则必有
lx ly x lx l
a a ? p p? ,本国将专业生产 X,并通过出口 X 来进口 Y,外国 X 产
品的相对价格下降,将专业化生产 Y 产品。本国的消费可能性曲线在贸易前与生产
可能性曲线相同,而通过贸易则使消费可能性扩张如图 2-2 所示:
因而贸易扩大了两国的消费选择的范围,提高了两国居民的福利水平。将上述
分析进一步扩展到多产品模型,以
a 代表第 i 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量,并将两国
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比计算出来,按比值重新编号,比值越低,编号越小。则有:
L L L L L Ln
a ? a ?? a,令 w、
w*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小时工资率,存在
贸易时生产的布局应为产品总在成本最低的地方生产,当 * *
wa ? w a或
a a ? w w时,本国生产产品 i 的成本较低。因此根据工资率之比 w w *,将按
编号的产品断开, w w *左侧的产品由本国生产,右侧的产品由外国生产。
由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产投入要素,因此比较优势
产生的唯一来源就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是生产中的投入显然不是仅有劳动一种
要素,而且比较优势理论也没有给出产生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只是将劳动生产
率差异作为外生条件给定,因而在没有体现资本、技术等条件对比较优势的影响。
2.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静态比较优势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希歇尔 1919 年在其《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
中,指出比较优势的产生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两国的生产要素禀赋程度不同,二
贸易扩张消费可能性
A B A A A A B B B B
X X X X X X
A B A A A A B B B B
Y Y Y Y Y Y
C C W L R K W L R K
C C W L R K W L R K
Y Y y A y B y
是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这一学说以新的角度对国际贸易
进行分析,奠定了要素禀赋论的基础。俄林(1933)将一般均衡理论与赫克歇尔的
要素禀赋思想结合,确立了要素禀赋理论(H—O 理论),并成为现代贸易分析的核
心,其核心思想就是强调不同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和他们在不同
产品的生产投入中所占比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言之即,“进口那些含有较大
比例生产要素昂贵的商品,出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便宜的商品。”
型也采取了一些基本假设,生产函数的边际报酬递减和规模不变,无关税和运输成
本,且要素密集度不能逆转,两国技术水平和需求结构无差异,但要素禀赋特征和
两种产品生产的要素投入存在差异。假定 A、B 两国都是用资本(K)和劳动(L)
两种要素来生产两种产品 X 和 Y。如 / /
K L ? K L则成 X 商品为劳动密集型商品,
Y 为资本密集型商品。用 W 和 R 分别代表工资和利息率,则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为:
X X X Y Y Y
C ? WL ? RK C ? WL ? RK
两种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则为 /
C C ,假定 A 国为劳动要素相对丰裕国家,通过比
较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X 在两国生产的相对成本,就可确定哪一国应该生产那劳动密
集型产品。将两国分别生产 X 产品的相对成本比较可得:
用? 表示资本劳动比,由于假定两国生产函数相同,所以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劳
动比也相同,因此有 / / , / /
A A B B A A B B
x x x x x y y y y y
? ? K L ? K L ?? K L ? K L,因为已假
定 X 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有
? ? ?。用? 表示资本劳动两种要素的相对
价格,即 / , /
A A A B B B
? ? W R ?? W R。由于假定 A 国的劳动要素相对丰裕,因此 A 国
劳动与资本的相对价格较低,而 B 国则较高,即
? ? ?。式(2.2)可进一步整理
? ? ? ? ? ?,所以上式为负,即 / /
C C ? C C,也就是在劳动
相对丰裕的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成本也比较低。一国生产密集使用本
国相对丰裕的要素的产品,其成本就较低,也就是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
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解释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要素禀赋不
同决定了要素价格的差异,进而决定了所生产产品的价格差异,这种价格差异则成
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第 23 页.
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一国生产产品的结构因而也是决定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钢铁产业竞争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