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互联网金融排名2017的风险有哪些

监管、风险、基础设施……G20为数字普惠金融制定了这八大原则-零壹财经
监管、风险、基础设施……G20为数字普惠金融制定了这八大原则
近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创新,数字金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自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提出“”的概念,在这十年间,得益于数字金融技术的进步,逐渐的普及开来,由此极大的改善了妇女、老年人、农民和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的生活。
尽管如此,据世界银行2015年发布的《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数》显示,目前全球仍有约20亿人没有银行账号;仅有21%的人能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服务;72%的成年人缺乏金融知识;农村贷款仅占各项贷款总额的23%。
在刚刚结束的G20杭州峰会上,数字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话题。经过G20各成员国多日以来的讨论磋商,金融领域的首个国际性的共同纲领《G20数字高级原则》正式公布。《G20数字高级原则》共包含了8个原则,66条行动建议。
原则一: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发展
主要的行动建议包括:
&为实现数字的政策目标,推动数字金融的发展,应该确保为新型数字金融模型建立符合国情的、可执行的、目标导向性的相关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
有效协调政策制定机构、中央银行、监管部门,其它数字金融服务的相关机构、以及消费者保护机构之间的关系;
保持和促进政府部门和业界之间的合作与对话,确保双方对数字的发展目标以及市场预期有着共同的理解;
政府部门和私营机构应该支持非现金数字支付技术的发展和使用;
行业应该以客户为中心,为其提供便捷的、低成本的、安全的数字支付功能;
努力消除数字金融服务发展的障碍,包括让用户可以更容易地访问和使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进行税务制度改革以及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等。
原则二:平衡好数字发展中的创新与风险
主要的行动建议包括:
&通过对数字创新市场以及公共和私人金融机构合作的激励来尽量规避相关的金融风险;
与行业风险管理专家进行合作,更好的识别、研究和评估新型数字金融技术使用所产生的风险;
定期进行监管机构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知识共享以及建立明确的沟通渠道。监管机构和行业应该根据法律框架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策略;
鼓励金融机构使用多个数据源对中小型企业(SMEs)进行新型的信贷评估;
业界应该对数字货币给带来的益处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
原则三: 为数字构建良好的法律和监管框架
主要的行动建议包括:
&为所有市场参与者和监管机构建立一个灵活的法律监管框架,包括在资本的操作和流动、市场行为准则、创新性风险管理和监督,以及消费者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促进公平和开放的行业竞争,树立明确一致的规范和标准,确保所有市场参与者拥有平等合法的权利,同时承担应有的责任;
对国家和地方的数字相关的法律进行评估,对重叠和矛盾的部分进行解决。确保对监管机构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
对监管部门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确保监管机构负责人对数字有充分的理解,加强和改善他们的监管能力;
在制定相关的监管法规政策时,应该确保其便于理解和传播。
原则四: 促进数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主要的行动建议包括:
&扩大全国范围内(包含偏远地区)数字金融服务生态系统的建设,包括金融、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等;
政府与行业应该优先考虑利用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发展其社会和经济水平;
增强政府间的合作;
开展现代化的、大型的零售支付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立开放的支付平台,并加强其与国家清算和结算系统之间的连接;
鼓励对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潜力的探索和研究,以提高金融行为的透明度,效率和安全性;
根据国际委员会信用报告(I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Credit Reporting,简称ICCR)建立一个灵活的、海量的信用数据报告系统建模;
鼓励对征信系统数据源的创新和扩张,诸如纳入移动支付、电子货币账户和电子商务交易的相关数据等。与此同时,应该注重对消费者权益和隐私数据的保护。
原则五:采取尽责的数字金融措施,保护消费者权益。
主要的行动建议包括:
&建立一个数字金融服务消费的法律保护框架。尤其是针对非审慎监管服务提供商,诸如信托和补充保险等业务,建立良好的客户资金保障的监管法律框架;
确保消费者的投诉渠道保持畅通;
数字金融服务商应该对其代理商和员工进行充分的培训;
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建立一个明确的“个人数据”的概念;
确保消费者的个人数据不会被用于进行任何不公平的、歧视性的金融服务;
针对金融交易与账户,数字金融服务营销,和消费者的信用评分等领域制定数据准确性与安全性保障的指导手册。
原则六:加强数字与金融知识的普及
主要的行动建议包括:
&根据此项原则,消费者应该具备识别经营新兴金融产品的财务资格的能力;
利用新兴的数字工具进行数字金融服务的扫盲计划;
提高中小企业对数字金融服务功能的认识,帮助其提高竞争力;
通过对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对比类工具发展的支持,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原则七:促进数字金融服务的客户身份识别。
主要的行动建议包括:
&确保出生登记和其他基本身份信息系统的普遍和可负担性;
确保政府身份识别信息数据库在数据保护法的监管下,被合理、合法的使用;
建立一个技术中立的、互通的国家数据中心;
加强对创新性身份识别技术的研究,诸如数字生物识别技术;
针对消费者身份数据隐私和安全的保护,建立一个法律框架,要求仅在消费者知情并且同意的前提下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使用和披露。同时,应该规范和完善用户的追索权,在用户的权利或隐私受到侵犯时,可以得到相关赔偿。
原则八:监测数字的发展
主要的行动建议包括:
&针对数字金融服务的使用,建立全国性的关键绩效指标;
建立或调整财务数据收集系统,以涵盖新的数字金融供应商和产品;
建立监管部门的备忘录,建立有效和公开的信息交流机制;
建立在线数据门户或定期发布数据报告,以提供公开可用的数字金融服务使用数据;
对于关键性的数字项目和改革方案进行效果评估;
监督以上8条高级原则在各个方面的进展。
网贷风险事件暴光台
风险与曙光:网贷恐慌中需要坚守
金融科技股财报大比拼
扫一扫关注零壹财经微信
耗时 348ms【原创】杨东教授等:数字金融时代的安全、风险与监管
日下午,2016微金融峰会之《数字金融时代的安全、风险与监管》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来自监管机构、学术界、企业界的150位代表济济一堂,就数字金融的监管、安全、风控、犯罪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杨东教授作最后的总结发言,对数字金融的风险治理提出“法律治理+技术治理”的路径。
一、数字金融的自律和监管逻辑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业务二部负责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导师王新华指出,信息披露是加强市场约束的有效手段。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更加高效的传递、处理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是由于利益相关方道德风险,规则不完善等因素,信息缺失、信息失真,乃至信息欺诈,在当前互联网金融领域屡见不鲜。且借助互联网呈快速扩散态势,加剧了信息不对称,从而损害了金融消费者权益,引发互联网金融风险;风险预警是实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要前提。由于互联网金融既具有互联网在技术上的远程性,这就需要考虑的社会因素更多,涉及的间挂技术更加复杂,监管成本也较传统金融监管更高;信息披露和风险预警和实施行业自律的重要手段。各国普遍将互联网金融按业务模式的实质,纳入现有的法律框架,重视行业自律监管。
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正式发布了《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个体网络亟待标准》,定义并规范了96项信息披露指标,其中强制性披露指标共65项,鼓励性披露指标共31项,未来协会还将大力推进信息披露工作。
二、虚拟货币领域当中的犯罪问题预警
微金融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铼,重点探讨对利用虚拟货币进行犯罪案件的预警。她对利用虚拟货币进行犯罪的现象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描述,并对经济违法犯罪企业进行有效的隔离和划分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提倡做真正的从业人员,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正本清源,实行良币驱逐劣币。
三、蚂蚁金服在数字金融安全领域做的探索
蚂蚁金服大安全资深架构师李俊奎分享了蚂蚁金服在数字金融安全领域做的探索:即如何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风险控制。他认为“密码已死”,传统的风控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蚂蚁金服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生物特征和行为特征,实现了支付宝盗损率小于十万分之一的目标。蚂蚁金服秉承开放、联防、联控的思路,开放风控的经验、服务及数据,赋能给商户,或者赋能给用户端,并引入IFAA互联网金融的身份认证联盟,把上下游相关的企业联合起来,构建技术标准,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完整的生态环境。
四、数字金融技术对资本市场所带来的影响
微金融50人论坛成员、清华大学经济所副所长、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勇,重点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分发机制、协调控制机制、长尾汇聚机制如何影响人的预期的一致性,以及行动的一致性。他指出,数字金融技术的使用,实际上会给我们资本市场带来一些风险,这个风险主要体现在预期一致性和行动一致性双重的影响上面。所以,提醒业界和公众对互联网+资本市场,互联网+证券,不能完全抱着乐观的态度,要重视其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
五、圆桌论坛
微金融50人论坛成员、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阿拉木斯主持了圆桌讨论,微金融50人论坛成员、清华大学经济所副所长、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勇,微金融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铼,微金融50人论坛联合发起人、执委、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 微金融50人论坛成员、盈科律师事务所全国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王风和,金融50人论坛成员、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肖飒,及蚂蚁金服大安全资深架构师李俊奎纷纷做了精彩分享,大家分别奉献了以下几个监管建议:依法监管、创新监管、分类监管、底线监管、协同监管、技术监管、包容监管、信用监管、行为监管替代主体监管等。
六、金融创新与发展:数字货币与风险
微金融50人论坛联合发起人、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主任杨涛讲到,数字化给金融带来巨大的变革,并可能到达临界点,数字化金融只有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才能够真正有助于解决我们国家金融发展当中的短板。数字化金融既要符合最新的国际技术潮流趋势,又要具有中国特色,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它不可能单打独斗,需要一个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土壤。
七、总结致辞
微金融50人论坛联合发起人、执委,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最后作了总结发言,他对数字金融的风险治理提出“法律治理+技术治理”的路径,具体的分为六大维度:
第一,投资者维度:建立投资者的识别和投资者适当性。应该改变传统金融只强调资产端的风控、资产端的定价模型的架构,需要从资金端,从投资的角度强化风险定价模型的构建。
第二,互联网金融产品监管。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金融产品从原来批发式,一对多的形式,变成基于投资者个性化的产品设计,非标类的产品的设计成为未来的一个方向,非标类产品也能进行交易。
第三,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过程的监管。建立信息披露机制、风险提示、冷静期等。
第四,建立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之后的纠纷和解决机制。
第五,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改变传统的准入的审慎监管模式,而需要采取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的方式。
第六,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构建。确立行为监管和机构监管相结合的双重监管体系,把金融监管权交给政府,树立一种新的理论监管的模式。
编辑:王湛生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设在国家首批十大智库之一的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内,依托人大法学院、信息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商学院、高礼研究院、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等院系,汇聚了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大数据、区块链、信息、计算机等领域的青年学者。目前研究中心承接了众多国家级和重量级课题,与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腾讯、奇虎360、乐视、中国联通等企业和机构保持深度合作关系,与高礼研究院共同成立了大数据金融实验室、区块链实验室等中国首批创新实验室。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打造支持行业发展的高层次、专业化的国家金融创新的智库,以及金融创新的“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本平台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金融科技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教授及其团队运营,推送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法律+金融+技术、双创四众、大数据、区块链、众筹金融等最新研究成果,分享各类原创精品。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数字货比第一要务是防范风险吗?_百度知道
数字货比第一要务是防范风险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据报道,日前有专家表示,数字货比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数字货币的推行存在一定风险,数字货比防范风险是第一要务。报道称,专家表示,数字货币作为货币来讲,要保证货币政策、金融稳定政策的传导机制,同时要保护消费者。有些技术方案可能冒的风险太大,可能让消费者受损。特别是对大国经济来讲,一定要避免那种实质性、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要慎重一些。对于市场上已经出现的风险和价格波动,有些技术没有专注于数字货币在零售支付方面的应用,而跑到了虚拟资产交易方面。虚拟资产交易的方向需要更慎重,虚拟资产交易从中国的角度来讲,不太符合金融产品、金融服务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方向。2017年,人民银行组织了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的研究项目,经过国务院正式批准,目前在组织大家推进.随着数字货币探索的不断深入,进一步规范电子支付,为数字货币落地营造良好环境、奠定坚实基础,也迫在眉睫,鉴欧美等国支付领域强监管的立法经验,抓紧研究制定电子支付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产业参与各方权利义务关系以及监管职责分工,从而防范支付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
新媒体从业者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纪志宏:金融发展的目标不是“风险零容忍” - 金融科技 - CIO时代—数字化课堂与资源库
纪志宏:金融发展的目标不是“风险零容忍”
纪志宏:金融发展的目标不是“风险零容忍”
14:12:49&&来源:新金融城
14:12:49&&来源:新金融城
摘要:最近在债券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违约事件。一出现违约,都会出现机构或交易员“踩雷”的报道。但对从事金融工作、交易、投资的人来讲,所谓的“金融风险零容忍”是一个较难企及,也不符合金融发展规律的目标。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在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上表示:“对金融服务而言,核心不是完全消除风险,不容忍风险暴露,而是如何有效地识别和管理风险。”
以下为纪志宏在峰会上所做的主题演讲实录:
立足新时代、用好新技术
各位来宾、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在此就金融科技谈些个人的思考和看法。
一、金融科技服务的核心功能是改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我的第一个观点是金融科技的核心功能在于改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最近在债券市场上,偶尔也出现了一些违约事件。一出现违约,我们看见的报道都是说某某机构、某某基金、某某交易员&踩雷&了。但我们觉得&不踩雷&这个要求实在是有点高,这对从事金融工作、交易、投资的人来讲,就是所谓的&金融风险零容忍&,可以说是一个较难企及,也不是很符合金融发展规律的目标。
其实,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类似,都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一定范围内、一定概率的违约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最近潘行长也分析过,目前我国总体违约的金额和信用债余额的比例是0.39%,这个比例是非常低的。我想说,我们做金融,核心是要通过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定价能力的提升,来提高金融市场的渗透率、覆盖面。
当然,金融服务每下沉一个层次,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需要管理能力提升一个级别。所以,今天我们讲金融科技的核心内涵,实际上就是提高风险的管理、识别和定价能力,通过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来提升我们的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这是金融科技发展很重要的本源目标。
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强调金融科技在推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但如果整个金融风险的管理都是零风险容忍,向下的渗透就无法进行。因为难以进行充分竞争和风险的充分识别、定价。过去这个市场的确曾经零违约,但没有违约也并不正常。
在当前经济结构进行深层次调整,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这种现象必然也会改变。很多人说那么多AAA的信用债,为什么要买AA的?但大家想一想,如果都不买AA的,金融市场的弹性、灵活性、活力如何才能生成、发育、成长?金融服务的包容性、普惠性也无从谈起。
如果我们过度追求零风险容忍,对信贷员给予过多责任,整个金融市场规避风险的倾向就会非常强,风险偏好在一定时期可能会迅速下降。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使得我们&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本源目标实现起来十分困难。
所以,在金融市场上,在金融风险的管理上,我们还是要提倡、鼓励甚至说是支持一种尽职免责的行业共识,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和认知文化。否则如果整个金融市场都是刚性兑付,看似不出问题,但实际上不仅积累了风险,也会导致政府信用被过度追逐,最终扭曲无风险利率,无法实现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当然,我们也要通过健全对债券违约事件的处置机制和处置效率来增强投资人信心,这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和更有力的制度推进。
所以,对金融服务而言,核心不是完全消除风险,不容忍风险暴露,而是如何有效地识别和管理风险。当然,在落实勤勉尽责的同时,还要管控好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这方面,金融科技借助大数据、移动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具有值得期待的比较优势,这应是金融科技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也让我们看到了其在降低普惠金融风险溢价上的潜力。
二、进一步发挥金融科技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中的作用
不管是新金融还是传统的金融,很重要的内涵都是要做好风险控制。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且在金融各领域不断的渗透,深度影响了支付结算、资金融通、保险风控等金融功能的实现方式和成本结构。
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可以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并能在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弥补传统金融不足,解决金融发展中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中,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撑手段。当然,金融和科技的融合需要遵循金融业内在规律,并在更长的经济周期、信用周期内,进行检验和评判。
这些年,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迅速发展,在推动降低融资综合成本方面的作用正在得到体现。尤其是,我们也看到一些数据的分析,这几年互联网金融尽管有很多方面尚待规范,但在一些局部领域上降低了民间金融的成本。对于交易金额小、操作成本高、规模不经济的普惠金融服务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具体而言,数字技术在获客、征信、风控等环节都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这些作用的机制大概有两个层次:
从浅的层次来讲,就是业务流程的电子化、数字化,这是目前大多数字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在努力实现的。特别是在具体的业务环节上,资金来源端很多是完全的线上化,获客也有相当程度的线上化,场景化也在快速的发展,降低了很多物理成本和部分非物理成本。
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大数据信用风险管理也在不断深化、探索,利用多维数据提高把控风险的能力,对传统的关系型小微企业贷款有些突破,同时对传统信用评分技术的效率也有所提高。这些都在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溢价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从目前现状看,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效应,比较明显地是在支付、消费信贷等个人领域,各层面的公司都在挖掘个人消费金融领域这方面的空间。当然,在部分细分领域不排除有过度金融的风险,如多头放贷、多方举债的现象不在少数,个人信用评价方面的精细化程度和信息共享水平不足。
这其中,也有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随着百行征信以及行业协会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发展,这些问题也会逐步得到改进。
相对个人金融服务普惠性的提高,目前在小微企业融资方面,金融科技的应用价值和潜力还有待探索、提升和验证。
从理论上讲,金融科技能够助力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据目前的观察,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和效果虽然有一些,但尚不明显。在供给端的能力提升有限,还需通过风控能力的提高来降低交易成本;在需求端小微企业得到的实惠也不足,应用技术手段压降的成本节约需要切实回馈社会。
近期,易行长关于深化改进小微金融服务的讲话中特别提到,要加大金融科技等产品服务的创新。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改造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等模型,降低运营管理成本,提高贷款发放的效率和服务的便利度,优化小微企业贷款期限管理,运用科技手段,争取做到随借随还,各类机构都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规模、周期特点、资金需求等分析测算,综合运用多种产品创新,合理确定期限,随借随还,减轻企业负担,在供应链金融方面也有不少的探索。
在这些方面,金融科技企业也从多个方面入手助力金融机构,或者是金融机构在内部发展科技企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传统金融机构也在着力推进面向小微企业的线上融资产品和服务。
农业银行叫数据网贷,建设银行也有小微快贷,实现小额度、多客户、批量化的处理,作业流程自动化,实现小微企业融资的即需即贷,还有浙江网商银行等等,都是有益探索。
除了狭义上的资金提供外,金融科技还可注重更广义的赋能,助力小微企业的持续成长,实现和金融服务的良性互动。增强金融素养和普及法律知识的应用。
还可以推送、聚焦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市场信息、市场解读、趋势研判等非金融信息,利用金融科技企业对小微企业的风控信贷分析结果,帮助小微企业理解自身财务情况和经营风险,对企业的库存管理、帐务管理提出改进建议,针对小微企业经营的痛点,推出财务管理系统,线上报销系统等产品,以及企业网络平台的开发、测试、维护等等,不一而足。
三、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科技和金融逐渐融合的过程中,服务外包逐渐兴起,应该说这是科技力量推动金融服务分工深化、优化金融服务和供给模式的结果。
一方面,金融科技拉伸了金融服务的产业链条,在供给端形成新兴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主体,潜藏新兴的金融业态或基础设施形态,也可能衍生出新的风险元素,在金融与技术的交织中为金融稳定带来新的挑战,需要金融监管主动适应,密切关注,研判并评估其对微观个体和宏观经济的潜在影响,秉承技术中立原则进行规范引导。
另一方面,目前来看,金融科技在金融产品的设计、业务模式上的应用,尚没有改变金融业务的基本属性,早期的服务外包多为风险管理专业服务的合作。这一背景下,各国监管机构主要根据其是否归集资金形成沉淀,以及业务实质是信息中介还是信用中介,从事债务融资还是股权融资,决定适用的具体监管规则。
对于间接提供金融服务的科技企业,各国监管部门十分注重加强对金融外包风险的监管,很多把外包业务也纳入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框架下,金融机构仍需承担风险管控的主体责任,要求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环节中,视同自身运营管理,执行统一的风险管理标准,不能因外包而降低管理要求,更不能将外包服务商变成影子银行。
从国内情况看,当前也有不少科技企业主动选择加强与持牌金融机构的合作,而非自身申领金融牌照。这些方面对如何改进对外包服务的监管提出了一些挑战。另外一方面,随着外包服务的深入发展,也会出现第三方供应商垄断等问题。但无论是以外包方式,还是直接做,或者兼而有之,金融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各种网贷机构、P2P等,都在于其风险识别、管控和匹配能力的提升,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金融的本质是中介,无论是作为支付中介,还是金融活动参与各方的中介,其核心功能的发挥都建立在对风险信息的有效识别、分析和应用能力之上。当面对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企业时,我们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企业能否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显著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优化金融中介功能的实现方式和效率,进而形成各自的独特竞争力。
目前,从业机构往往仅注重商业模式创新,短期通过交叉补贴等方式扩大规模,本质上还是要在提高合规性、提升风控管理水平这一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
事实上,有些领域尤其是普惠金融领域要想做深做久,对风控都有非常专业的要求,如何在细分领域实现差异化竞争,并非易事,需要经验的积累、数据的积累,风控模型的完善,还要经历稍长一些周期的检验。
互联网企业一端连接大量的投资人,其中大部分具有长尾特征,一端覆盖风险特征各异的金融资产,在撮合过程中,如何做好投资者教育和风险匹配,都是整个风险管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还要注重良好的品牌声誉,珍惜信誉和投资人信任,努力掌握自主可控的信息和网络安全技术。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金融科技企业或互联网金融从业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责编:conten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东金融理财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