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买一台912寸黑白电视机机要多少钱?

电视机的变化,本人原创_图文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电视机的变化,本人原创
&&本人原创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贺普仁师傅是谁_百度知道
贺普仁师傅是谁
我有更好的答案
2009年5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首批“国医大师”30位,这是共和国诞生以来第一次对国家级名老中医授予的最高荣誉,广东只有邓铁涛入选。针灸界入选两位,其中一位是北京的针灸大临床家贺普仁。2010年底,仅一年多过去,30位“国医大师”已有7位离世,剩下的23位堪称国宝。
初闻国医大师贺普仁,只知他是“针灸外交”的代表及见证人,并曾用放血针法,给前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夫妇治疗过高血压,获得立竿见影的疗效。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事情。贺普仁独创的“贺氏针灸三通法”影响力达东南亚、日本和南美洲,奠定了他在针灸界的扛鼎地位。
在贺普仁87岁从医70年之际,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国医大师贺普仁:“一针一得”治百病》,里面不仅有他历尽风雨沧桑总结出一套适合家庭保健的“独穴疗法”,更感人的是国医大师对孩子们实施的言传身教故事。
“普仁”是怎么来的
贺普仁原名贺师牛。小时候,他身体不好,因为他自幼偏食——只吃肉,不爱吃蔬菜,结果得了慢性胃肠病。经人介绍,父母领着他到北京,找到了一位老乡——当时著名的针灸医生牛泽华。北京有“四大名医”,也有“四小名医”,牛泽华就是“四小名医”之一。
牛泽华果然名不虚传,手到病除,几下子就治好了贺师牛的病。太神奇了,这孩子决心追随牛泽华学习中医,这一年他才14岁,离开了家乡河北省涞水县,进入牛家当徒弟。旧社会当徒弟要给师傅提“三壶”:茶壶、酒壶、尿壶。贺普仁什么活都干,学医很有领悟力,渐渐于众徒弟之中脱颖而出,深得师傅厚爱,也引起了师傅长女的关注。师傅长女漂亮矜持,两人年纪相当,默默相爱。“普仁”这个名字是师傅起的,普是“普度众生”的普,仁是“仁义为怀”的仁。医乃仁术,医德为上。师傅牛泽华对他说:“普仁普仁,就是说当医生应该对病人富有同情心!”
师傅的教诲,贺普仁用一生去实践。
1948年,贺普仁从师8年之后,娶了师傅的长女。结婚就要自立,他在北京天桥上开了一家诊所,独自创业。之后他们生下7个孩子。长子贺林回忆自己在外公家度过幸福快乐的童年:“姥爷家里有一个大院子,他收了很多学徒。算起来我爸爸算是第一拨徒弟。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徒弟们整天歌诀不离口,抄方,生炉子,做饭,倒痰盂,在院子里进进出出,念念有辞,跟唱歌似的。当时姥爷出诊,后面徒弟跟着提包,姥爷爱养鸟,养百灵啊什么的,他的徒弟要剁肉给鸟吃,一边剁肉,一边背着穴位歌。我就跟着他们学了起来。”
从30平方诊所到声名远播
北京天桥上的“贺普仁诊疗所”最初只有30平方米。这还是贺普仁借钱买下一匹“大五幅白布”做抵押租下来的,每个月的租金是一袋50斤重的白面。
天桥一带,三教九流,要立足并不容易。当时的诊金是每位3角。诊所不敢招助手,贺普仁事无巨细,全部亲力亲为,他的医术赢得了口碑。
第二年他们的门诊从路西搬到路东,面积扩大了一倍,有4间房,贺普仁的孩子接二连三地出生,家里雇了两个保姆;再过两年,诊所又搬回路西,这回变成了7间房了,生意日益兴隆。
贺普仁对经营诊所自有一套,除了技术求精,还要心怀慈悲,应诊不分昼夜。此外,在诊金上不能太计较:有钱的,没钱的,只要来了病人都要看。这点太不容易,但北京天桥一带却是穷苦人的聚集地。有一年,从端午节到中秋节,一拨拨病人没给钱,先记着账,100天算下来,病人拖欠的金额达到1700元,简直是天文数字了。这个数目病人是不会付的了,贺普仁更不会追讨,他全部当成了义诊,结果名声远播。
解放后,人民政府要求从医者要重新考证。1950年贺普仁又到北京卫生局考试,这次考试非常不容易:头天考口试,考了一个上午;第二天考笔试,一百多道题,中医全科内容都在里面。结果,贺普仁考了个全北京第六名。他得以继续开诊。
延续46年的义诊
1956年公私合营,私人诊所不能办了。30岁的贺普仁进入北京中医医院,负责针灸科。开始时他每月工资106元,依当时的生活水平,这样一份工资已经很不错,只是家里孩子多,他依然不宽裕。后来一次次涨,涨到121元。
他白天在医院上班,晚上回到家里开义诊。义诊并不是刻意所为,因为过去开过私人诊所,名声大,大批病人跟着他走。怎么办?唯有利用晚上的时间给寻上门来的病人义诊。当时如果要收钱,就会被打成“资本主义尾巴”。时间长了,这个义诊就延续了下来。
有一个时期,贺家住在宣武区南柳巷52号,单门独院,里面有9间房,其中一间成了贺普仁的书房兼诊室。每天吃完晚饭,从6点半看到9点半,一般能看30多人,主要是帮街坊邻里、亲戚朋友看病,后来病人搭上搭,辗转到来的有很多,其实他并不认识,但只要有病人,他就亲手施治,不收诊费。他的名声越传越远。病人里工农兵学商都有。80年代,一些国家干部也来了,最多病人的晚上,南柳胡同里来了20辆小卧车,把胡同的通道都堵住了。
在贺老的弟子谢新才等编著的《贺普仁》一书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1月版,P18),对贺家义诊有这样的描写:在老贺家,贺大夫的朋友上门求医,小贺大夫不敢怠慢,就是老贺大夫从理发馆、洗澡堂带回来的患者,他们也不敢稍有疏忽。贺家附近有位烧锅炉的胖师傅常常牙疼。多少次他挺着大肚子,穿着大裤衩,满身汗,满脸黑,来找贺大夫。扎完针,他吸口气:“咦,不痛了,真灵。”胖师傅高高兴兴地走了,贺家沙发上留下了一片黑印。洗沙发套的任务,自然是他们小贺的。
贺大夫不允许对上门求医患者失信,对贺家街坊邻里的轻慢,他贺家也是不允许的。1975年,贺家买了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街坊邻里的,常到贺家看电视。天暖以后,一到晚上,贺大夫就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供大家观赏。一天晚上,来的病人多,看电视的人也多,里里外外,黑压压一片。小贺从外边回来了,一股无名火,几句粗声话,把看电视的人撅走了。贺大夫发现人突然少了很多,问家里人:今儿是咋回事儿?小贺说,是他把人给轰走的。父亲没批评他,说道:“去挨门挨户把走了的观众给请回来。”
七个孩子七根针
贺家的义诊,治好过多少人,已经无法计算。除了家庭义诊,贺普仁每年还领着孩子,回到缺医少药的家乡——河北省涞水县举行跨村跨乡的义诊。
贺普仁的7个孩子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父亲的言传身教,对病人的同情和关怀,感染了他们,结果“7个孩子7根针”:个个都爱中医,都成了针灸好手。长女贺书元,大学念的是西医,出国回来,转向了中医,也做针灸。长子贺林,如今在北京草桥开了一家“北京贺氏三通中医专科门诊部”,门庭若市,应接不暇。二子贺喜,退休后在北京郊区一家四合院式的高级度假村里工作,度假村有中医门诊。我们采访的那一天,他在东厢房诊室与西厢房诊室之间几十米空地来回穿梭,两边都有若干病人躺着等他施针、留针、运针。三子贺信,退休后在自己家里帮人诊病,针药并用。小女贺畅也会针灸,退休后专门整理父亲的著述。四子贺明,在科威特做针灸。五子贺伟,在日本做针灸。贺家第三代,贺林之女、贺信之女都从事针灸。
贺家的小字辈对始自童年的家庭义诊充满感情,他们说:“义诊是我们的摇篮,我们是从那儿起步从医的。”
贺普仁虽长年举义诊,却不愿为此沽名钓誉。有一年春节,有人往他家大门上贴了一副大红对联:真功知吉祥,善门度众生。横批:功德无量。
贺普仁回家时看到,把小贺们叫到跟前:“谁贴的?把对联给我取下来!治病救人是大夫的职责。你们千万别叫路人产生误会,以为是咱自家人贴上去的。”小贺们便跑到门口去揭对联,正在这时,邻居看到了,过来拦住小贺们:“你们不能撕,这副对联不过分。”
贺氏家庭养生法
“文革”时期,贺普仁作为“针灸外交”的使者,曾经参与国际医疗队,到西非工作了一年多时间。西非缺医少药,贺普仁是医疗队里的唯一中医,曾创下一天为260人治病的纪录。回国后,他发现自己视力下降,最严重时,看不清徒弟递过来的针,要靠手指触摸。他知道,这是“援非”的后遗症。
为了自救,他练起了中医传统的转睛功:双目微闭,全身放松,顺时针转动眼球36次,再逆时针转动36次。长期坚持锻炼,不仅对白内障有疗效,对老花眼、近视眼都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果闭眼转睛不便,也可以睁眼转睛。
“这种功法使局部的经络通畅,气血运行加快,有些废物随时随地就吸收了,这样白内障就形成不起来。”他说。
结果转睛功让他获益非凡,他到现在都不用戴老花镜。2010年,他还在央视一个节目里,表演了穿针引线!
贺普仁今年87岁,一口洁白的牙齿全部保持完好,可以吃硬饭,还能嚼豆子,他的秘诀是常年叩齿——空口咬牙。民间俗语说:“晨起叩天钟,睡前鸣天鼓”。“叩天钟”,指的就是叩齿。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引书》中就有叩齿功的记载,以后历代的医学书籍中都列有此法。方法其实很简单,每天早晚起床睡觉前叩齿36下,同时将产生的口水咽下,每天坚持下来。肾中精气亏虚,髓乏化源,牙齿才失于调理。叩齿不仅可以治标,防治牙病,还可以治本,固齿健齿,对肾脏亦有一定保健作用,可以预防腰痛、颈椎痛和耳聋目肿等肾经疾病。
人年龄大了,肾气衰了,难免会耳聋眼花,可是贺普仁已是耄耋之年,却耳不聋眼不花。他在空旷的屋子也能辨出很小的声音,根本不用助听器。贺普仁有一种防止耳聋的简易方法:每天用食指和中指,按擦双耳的耳门、听宫、听会、颅息、瘛脉、翳风穴位,上下按擦,每天50次。此法对防治耳疾、耳聋都有良好的效果。
贺普仁为我们介绍了一个常用的鼻子保健法。用双手食指夹住鼻根两侧,上下擦拭,擦摩鼻翼15—20次。这运动不仅能促进鼻黏膜的血液循环,还有利于正常分泌鼻黏液。搓鼻功既可增加鼻黏膜的抗病能力,预防感冒和鼻炎,又能使鼻腔湿润,保持黏膜正常。在冬春季,能有效地减轻冷空气对肺部的刺激,减少咳嗽之类的疾病发生,增强耐寒能力。
采纳率:87%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时光如箭、岁月如梭,白驹过隙、废话少说。转眼间,许多80后现在都已经成家立业,成为了社会上的中坚力量。80后曾经真爱的童年玩具,不仅现在的孩子不玩儿了,就连在市面上也很少见到它们的踪影。80后们,还记得自己家中默默无闻的那些家电成员吗?岁月已经散去,然而童年时的场景依然留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些芳存依旧的照片和孩提时的记忆依依似与人语,它记录风雨,返照一瞬……
  一,机?这个问题已经不属于我的年代了。我能回忆起的年代是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那时候家庭三大件成为那个年代中国家庭现代化的代名词。特别是电视机,已经成为了一个富裕家庭的象征。那时候任何品牌的电视机都非常紧缺,人们要想买一台电视谈何容易。要拿着“票”排很长很长的队伍才能买到象“神”一样,让人定礼膜拜的电视机。而当时红极一时的电视机要说是安徽的“黄山”和“沙巴”。可他们也只不过是历史上的匆匆过客,静静的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二,不知是有了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市场上的彩电才紧俏,还是家有彩电的人多了,春节晚会才愈发火爆,反正节前“抢购”彩电可称得上80年代的一景儿。三十儿晚上一家人早早吃完年饭,预备好记录晚会公布的谜语的纸和笔,还要为谁坐在离电视最近的位置争执一番。1987年的大年三十,自打主持人一上场,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愿去提,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怕错过了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更怕错过了节目间穿插公布的有奖谜语。
  三,记得以前买电视机还要缴纳消费税,因为那个阶段认为电视机是奢侈品,所以电视机、摩托车等都要缴消费税,还的凭票购买。那时候凭票供应是为了公正公平,人人都能占有和享受社会财富,防止少数人多吃多占。
  四,从 陪送嫁妆看电视机的变迁:
&&& 50年代――
&&& 铁皮暖壶自带花,脸盆镜子一块拿。围巾吊着链链子,鞋袜配成对对子。
&&& 娘家陪个柜子,铜闩铜锁铜链子。
&&& 60年代――
&&& 洗脸盆,牡丹花, 一台大钟墙上挂。缝纫机,单摆下,飞鸽车子带衣架。绒衣绒裤不能少, 涤纶涤卡更潇洒。
&&& 70年代――
&&& 的确良,花浪浪,擦油皮鞋好样样。收录机,四喇叭,唱歌说书笑哈哈。
&&& 80年代――
&&& 沙发床,电视机,箱子柜子分高低,衣架挂着呢大衣,小两口笑眯眯。
90年代――&&&& 三室一窝机, 外加。
  五,记忆中1975年大院里年长的电子发烧友开始自己动手组装9寸甚至用工业用显示器的电视机,康生追悼会就是那时通过这样的电视在邻居家看的;1975年开始街道时兴向阳院,大人小孩就围着9寸的青松牌看《流浪者》;1981年邻居家一转业海军用安置费买的12寸黑白410元,咱也经常应邀趁片《蹉跎岁月》、《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敌营十八年》、《排球女将》、《血疑》、《霍元甲》、《上海滩》、《春节联欢晚会》,父亲自尊心挺强,不让去多看,也就断断续续。1984年奥运会前母亲拿出多年积蓄买了14寸熊猫黑白420元,作为对我考试成绩的奖励,记得有《无名英雄》。1987年家里的经济条件开始改善,母亲托人买了18寸彩电1760元,记得当时改革在闯价格关,物价飞涨的传闻太多,一向省吃简用的母亲也就下了决心,买了个最贵的大件,如今完好。1993年本人要过自己的小日子了,兑换了外汇卷4100元买了台原产21寸平直遥,1997年房改后有了5米以上观赏距离的厅,换了29寸带色差端子的纯平7300元。2003年高清时,又添了34寸长虹高清5400元,平常看看中央十套。
六,当时没有什么电视, 需要自己接天线,当天傍晚父亲像一个小孩,领着大堆朋友来观赏彩色电视机,对着电视机评头论足的。翻开说明书看仔细了,才战战兢兢的去扭动电视频道。那啪啪啪的频道声音,是一家人最为兴奋的时刻。然后一家人守在电视旁,就着满屏幕的雪花和隐约的影子注视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正好星期天,我爸爸开始制作天线,一根粗壮的竹竿指向天空,尖上捆绑住几根铜管铝管的,那些都是按照图纸的形状做好的,一根信号线直直的拉进房间接在电视上。父亲在房顶上要把竹竿转动若干次,听见我传话说有图象了,然后捆牢竹竿。时间长了,又跑去扭动竹竿,以便更好的接收视频信号。这一切都由爸爸来完成,我和母亲站在地面指手画脚。也不知道爬了爸爸多少回房顶,转动了多少次竹竿。
  七,我很小的时候,做生意的父亲雇了一辆拖拉机“突突突”拉回一个方方正正的大纸箱子,乡亲们七手八脚小心翼翼地抬下来,打开才知道是一台17寸的电视机。咱家的电视机成了我们村有史以来第一台电视机,整个小山村都为之轰动,左邻右舍端着碗、叼着烟、抱着孩子来我家看电视,一时间成了一种习惯。
&&& 在无数个渐热的夏夜和寒意愈浓的晚秋,乡亲们在西下的夕阳里急匆匆地穿过村庄,赶在黑夜来临前到达我家大院看电视,然后带着无尽的满足和淡淡的倦意回家。那时的乡村生活温馨而简单,寂静的乡村夜晚,咱家的那台17长虹寸电视机是整个村庄难得的快乐源泉。
&&& 咱家的电视机从买来那一天起似乎就注定它是全村共有的“快乐牌”电视机。村里男婚女嫁、新房落成,偶尔会来我家借电视机,豪爽的父母亲招呼一声:“搬去吧!”电视就被搬走了。喜庆是整个村庄的事情,大人杀猪宰羊,为招待客人忙碌起来。小孩子满村庄跑啊、闹啊,玩疯了。孩子们兴奋地跳来跳去,呼朋唤友,喜气洋洋,一时间村子里成了欢乐的海洋……
&&& 村小学的操场,打谷子的空地,收割后的田野都是放电视的好场所,搬一张桌子,搭一个棚子,扯一根电线,把电视机往桌子上一放,热闹就可以开场了,那阵势跟放电影似的。电视机坐落的背景随四季的不同而改变,或者是青山绿水,或是满眼秋色,不管是什么季节,小小一台电视机带给全村的永远是快乐。深灰色的屏幕映衬着杨树上翠绿的叶子在徐徐晚风里让人无比期待。小孩子急急忙忙跑回家抱了小板凳占地。天还没黑,场子就已经“爆满”了,满地上除了小板凳外还有大板凳、长板凳、圆板凳、方板凳,有草席子、有摞起的砖块、还有用白灰画的圆圈……人们热切等待,等待电视里精彩的大戏……
夜幕降临,我常屁颠屁颠地跑到电视机前面,自豪地摁下开关,好戏就开场了。
&&& 电视接广告时,一般由喜庆事家的主事人说上几句话,庆祝自家的喜事,也给父老乡亲祝福。而且,越是有钱人家讲的话越多,有时候还要叔叔舅舅轮番上阵。也有的人家生性不善言辞,就把电视关了,让它歇息一会。但是人们还是期待着他们来上一段,因为这个时候要去撒尿、空空小腹。小便之后,马上回来……
&&& 电视在村子里搬来搬去,我也搞不清电视机是咱家的还是全村的,我只是跟着大人后头,感受它们随剧情而生出的喜怒哀乐或喜或悲。小不点的时候我是跟着哥哥的,看不了多久就睡着了,往往醒来的时候,就已经是第二天的早晨。像是做了一个梦,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旅行,看到过许多说不出来的人物和美景。等我长大一点,哥哥就不带着我了。我饭都不吃,跟着一帮流鼻涕,穿大裤衩的小子们爬到墙头上去,看那个时候的武侠大片,刀枪棍棒、飞檐走壁……天气晴朗的夜晚,繁星满天,深蓝的天空一尘不染,纯净,神秘。天地之间,整个村庄的乡亲在做一件单纯的事――看电视。此刻,那感觉美妙得有些不真实。在月光中看电视,那是我永远理不清的梦幻般的记忆,所有看电视的人都沐浴在发着清辉的月光里。因为月光,使屏幕上的影像有些模糊,那些生动的表情和清晰的身影,要凝神才能看清楚。那种感觉有点像洗黑白照片时显影不够,影像都有些模糊。月光与电视构成一组亦幻亦真的镜像。有时特别是夏天,放着放着就会下起雨来。这种时候,村民就争先恐后地称开伞,就像一夜之间荷塘里的荷叶一下子涨开了一样,挨挨挤挤,浪漫又壮观。电视里武功盖世的和尚都是我们这帮小孩子的偶像,看完电视后,纷纷跑到后山砍倒笔直的小树做成少林棍,嘿嘿哈哈地乱舞一通……
  八,二十多年前我不知电视是何物。1978年元旦,文化站买回了全公社第一台电视机,黑白的,9英寸,电视机被迎回来的那天晚上,简直是整个小镇最盛大的节日。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家拥挤着聚集到文化站前的一块空地上,放映的时间到了,大伙眼睁睁地盯着它,放映员使劲地把电视天线转了又转,结果还是上演了一出“看不见的电波”,我们只好扫兴而归。
&&& 后来,生产队也买了台黑白电视机,一到晚上,全队男女老少顾不得夏热冬寒,早早守候在那12英寸的小屏幕前,也说不清是看电视还是凑热闹,有些乡亲要等到电视上出现“再见”才罢休。人多眼杂,众口难调,那时正值中国女排威震世界,一旦有比赛转播,男村民是非看不可,而女村民们偏偏守着越剧、淮剧、黄梅戏、电视剧死活不让,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各看半个钟头,这分时段的看法虽说不失公允,却让人难以尽兴。我时常梦想,那天我家能单独拥有一台电视机就九,1987年春节前,已参加工作几年的我,为了孝敬父母,把几年省吃俭用的钱,咬牙跺脚全部拿了出来,瞒着父母跑到50公里以外的阜阳,买了一台“长虹”牌17英寸黑白机。付钱时我手在不停的颤抖,大冷的天数钱数的浑身冒汗。要知道我每月只有40多元的工资,在当时五、六百元钱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吗?在我眼里,它不仅是我一年的口粮,而且是一笔“巨款”,我一年不吃不喝也积攒不了那么多的钱。不过,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觉得就是花再多的钱也值得。
&&& 现在我仍清楚的记得当时买电视机的场景。那时有“”、“飞跃”、“凯歌”、“长虹”四种电视机,当时营业员介绍说,长虹比其他电视机最大优点,是在待机或没台时没有吱吱啦啦的交流音,通过试验的确如此。这也就是我最终购买“长虹”电视机的主要原因。
&&& 腊月二十六上午,我高高兴兴的把电视机送回家,父母大人一看电视,高兴的脸上都笑开了花。母亲在厨房准备年货,父亲一边帮我在院子里刨窑架设室外电视天线,一边给我打下手,帮我找钳子、铁丝、起子等工具。七手八脚一阵忙乎之后,一切准备就绪,我和父亲小心翼翼的把电视机从箱子里搬出来,放到俺家堂屋的“条几”(农村使用的一种家具)上,接上天线,打开电视机电源,开始找台。
&&& 那时的天线是用铝片生产的,特简单,像飞机的两个翅膀一样。天线的位置必须对准县广播电视局电视信号发射塔的位置,否则一个台也收不到。就这样,父亲在外边转动天线,我在屋里调试收台。父亲一边转动天线,我一边收台-----,不一会,就听前来看热闹的邻居小孩说:快来看,快来看,那里边有人啦,那里边有人啦-----
&&& 哈哈,那里边真的有人啦!而且那里边的人还会唱歌、会说话。用父亲的话说:“掴掴”(地方方言,意思是厉害,过劲),现在的人是真“能”(地方方言,意思是聪明),连根线都没有,就一个“铁盒子”,人在里面活蹦乱跳、又说又笑的。也就是这个“铁盒子”,从此让这个拥有200口人左右的村庄夜晚不在寂寞。
&&& 也就是从1987年腊月二十六的那天晚上,我家的农家“影院”正式对外业“营业”,不过这种营业不仅不收去任何费用,而且还有烟茶招待。唯一的遗憾就是露天的,观众还必须自带“板凳”。
&&& 每到天黑,我家的院子里就被围的“水泄不通”,不过父母早有准备,为了方便乡邻乡亲前来看电视,天不黑她们二老就早早地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放在小桌上。每天来的最早的是我的同姓大伯刘付勋,你别看他没有文化,但他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前三王、后武帝他能给你讲的头头是道。我的这位年过半百的大伯风雨不阻,从不误卯,他一边吸旱烟袋,一边欣赏着电视节目,好不惬意。如若遇到古装戏,他老人家则“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边看边当义务讲解员,俨然一位“历史学家”。
&&& 每天按时到我家“报道”的还有一位是东东妈,按辈分我应称呼二嫂。她一手抱着儿子东东,一手拿着板凳,每天正面对电视机的那个好位置非她莫属。为了“抢占”这个好位置,我的这位二嫂可没少辛苦,她每天必须早吃晚饭,早吃晚饭的前提是必须先把农活、家务活干完。好在她干活麻溜利索,三下五除二一切就绪,这样以来,这个好位置一般情况下自然就轮不着别人了。
&&& 那时的电视台没有现在这么多,节目也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只能收到中央一套,安徽台,县电视台播的节目。虽然节目少,但他也有优点,就是广告特少,播放电视剧期间从来不加播广告。不像现在,广告后马上回来,加播的广告让人眼花缭乱。除央视一套的春节联欢晚会外,平常很少有综艺节目,人民只能看看新闻,电视连续剧之类的节目。记得最清楚的一部电视剧是新加坡的“天涯同命鸟”,每天晚上连播三级,故事情节特别引人,大家看得特别投入,唯恐漏掉一级。有一天晚上正播放这部电视剧时突然停电,村民恨不得找供电所的人拼命。
&&& 当时的村民最怕下雨,遇到雨雪天气,看电视再也没有晴天那样方便。村里没有那么大的房子,电视机又不能放在外边淋着,怎么办?我父母理解乡亲们的心情,就把电视机放在屋檐下,和大家一起打着伞看------
&&& 回想起那时的场景真得让人感动。无论是热浪滚滚的夏天,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一台17英寸有时因信号不好还带着雪花,甚至连人像都看不清楚的黑白电视机,却把全村人的心牢牢的“栓”在它的身上,连续四、五年时间,每天晚饭后,不用通知,不用吆喝,村民主动的、不约而同的朝那个农家“影院”踊去。说起来现在的孩子恐怕很难相信,全村200人的心和这台黑白电视机一起“跳动”,人民随着电视剧情节的跌宕起伏,陪它一起欢乐,和它一起忧伤,茶余饭后津津乐道。
&&& 那几年时间,就是我家的那个免费的农家“影院”,除麦收季节外,几乎天天演出,场场爆满。父子、娘们、兄弟、姑嫂、妯娌、还有一帮唧唧喳喳、调皮捣蛋、光着屁股的小朋友,全村老少爷们围坐在一起边看电视,边说说笑笑。若遇到电视剧中有谈恋爱的场景,姑嫂、妯娌之间相互开开玩笑,调侃一下,和谐的欢声笑语在天空中久久回荡。
&&& 夏天,高温难耐,她们边看电视边相互摇扇纳凉;冬天,北风呼啸,她们围坐在一起,用棉衣裹住双腿,肩并肩互相取暖。再热再冷的天气,不看到电视台谢谢观看、再见的画面很少有人愿意离开
好了。可那时电视机是紧俏商品,有钱也很难买到。
K线大有学问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1-12-19 23:40
84年买的夏普1411DK彩色电视机,当时花了1080元,相当于老爸两年的工资。小时候就是用它看的35周年国庆阅兵、84版射雕英雄传、姿三四郎、大西洋底来的人、血疑等,到现在还能用啊,二十多年了。99年的时候屏幕上部有两三根回扫线,换了一个场块旁边的电容,2000年时出现过跑台故障,查是VT端漏电,把高频头打开,是一片楔状银电容两面发生银离子转移造成的,用刀清除干净后就正常了。
这也是80年代初买的,海燕K103石英钟电子钟收音机,什么时间买的记不清了,反正当时挺先进的,带钟控开关机,中波和短波双波段,现在除了短波听不成了,中波还没问题,现在当一个表用,晚上看时间很方便。
K线大有学问
发表于:11-12-19 23:44
重温经典电视机照片
&&&&&&回顾了中国电视制造业的每个第一次重大成就之后,那些上世纪的电视记忆已经生动地浮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下面就来欣赏一些老照片,更真实的感触下上世纪的电视回忆。
  80年代,长虹厂最初生产的电视机产品
  80年代,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也是邻里聚会的必选
  TCL的前身――TTK厂景
  海信集团前身――青岛电视机厂
  中国电视品牌风雨录你还记得多少?
 && 从第一批电视生产线的投产到1996年长虹引领的第一次全国电视机大规模降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的电视市场曾经出现了上百个电视机品牌,但是经过了多次的风风雨雨之后,如今的电视品牌已经屈指可数了,但是它们代表了中国电视的骄傲,它们已经站稳了市场经济的脚跟。
&&&&&&长虹、康佳、创维、TCL、厦华、海信、海尔、金星、熊猫、北京、西湖、高路华、乐华、东宝、福日、安华、百花、百合花、百乐、宝声、宝石花、彩虹、彩星、长城、成都、长风、长飞、长海、春兰、春风、春笋、东大、东海、飞鹿、黄河、黄海美、黄山、黄龙、华日、海燕、海虹、海乐、环宇、虹美、红岩、菊花、金海、金凤、金塔、金鹊、金雀、嘉华、昆仑、凯歌、康力、康虹、康立、康艺、孔雀、快乐、龙江、利华、牡丹、美乐、梦寐、南声、青岛、如意、神彩、山茶、上海、韶峰、沈阳、塞格、松柏、三元、三键、泰山、天鹅、天山、通广、威牌、翔宇、雪莲、星海、襄阳、幸福、新日松、莺歌、宇航、永固、永宝、珠海、888牌、赣新、华发、华强、飞跃、飞浪、南宝、飞燕、新思达、彩凌、奥林普
K线大有学问
发表于:11-12-21 11:32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5寸黑白电视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