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年年贸易逆差,日本、德国年年德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差,但是美国的GDP增长率却高于日本德国?

中国经济会像日本一样失落数十年么? - 知乎5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分享邀请回答7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中国和美国的贸易逆差有多少?_百度知道
中国和美国的贸易逆差有多少?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中美贸易不平衡,美方有巨大逆差,且迅速增加,这是个老问题。随着金额的扩大和中美经贸关系其他问题的解决,逆差问题日益被美方政治化。美方压人民币升值、部分议员提议对中国产品征收27.5%的附加税,指责中国产品加剧美国工人失业,以及对华纺织品设限、彩电反倾销等问题,主要源于中美贸易逆差问题。 中美贸易差额真相 中美贸易发展迅速 由于中美两国分别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最活跃的经济体,国内需求旺盛促使两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两国贸易额达到1696亿美元,是1978年的72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也承认,与中国贸易是其发展最快的部分。2004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出口总额达到347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114%。而同期,美国对德国的出口仅增长了7%,对加拿大的出口增长了6%,对日本的出口则减少了17%。中国成为继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和英国之后美国的第五大出口国。 中美贸易关系基本不受中美关系的影响,过去的25年中,尽管中美关系经历了炸馆事件、考克斯报告等事件的影响,但中美经贸总额只有1990年下降了3.9%,。此外,中美贸易关系受美国经济周期影响不大。 根据中国的统计,中美贸易1993年美方开始出现逆差62亿美元,到2004年上升到803亿美元,11年增长了近12倍;而根据美国的统计,1983年美方开始有逆差,为3亿美元,到2004年上升到1620亿美元。按美方统计,1988年中国开始进入美国的前10位逆差国行列,1989年就从第9位发展到第6位,1990年攀升到第3位,1991年,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2大逆差对象。2000年以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此后贸易逆差继续攀升,到2004年,中国占美国全部贸易逆差达到26.2%。 中美贸易差额统计口径不同 长期以来,中美两国在贸易统计数据上一直存在着差异,突出表现为美国统计的来自中国的贸易逆差要远远大于中国统计的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这一差额不仅由来已久,且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 美国商务部把从中国大陆直接进口和从香港转口但原产地是中国大陆的所有货物都算成是从中国的进口,也就是说,美国把所有原产地是中国大陆的产品价值都算作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中国海关的统计只包括中国大陆直接向美国出口的和出口时已知最终目的地是美国但经香港转口的货物。然而,许多中国大陆出口产品的最终目的地并不一定很清楚,因此,许多最终运往美国的中国产品没有包括在中国的贸易统计之中,而被算作是中国大陆向香港的出口。 中国经香港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值与香港公布的转口贸易价值不同,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大陆出口到香港的许多商品,因最终目的地不明确而未被统计到中方的数据中。第二,美方的进口统计,因包括了转口增加值而高估了从中国的进口。考虑到香港为大陆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安排运输、保险、寻找客户等,因此,对这些商品的增加值是相当可观的。 中国从美进口统计差异 中国统计的来自美国的进口与美国统计的向中国的出口,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1995年两者差额为43亿美元,2003年为55亿美元,2004年猛增到119亿美元),但如果考虑到进口按到岸价格计算、出口按离岸价格计算导致出现运输费用的差价,可以说两者大体相当。这说明中美双方统计的贸易顺(逆)差存在着较大差异,尽管与中国统计的进口和美国统计的出口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双方均未将服务贸易统计在内 美国在总的对外贸易持续逆差的情况下,商品贸易的逆差基本上是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而服务贸易则相反呈顺差不断扩大的趋势。 根据WTO的报告,美国服务出口占全球的18%,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盈余国。2003年美国服务贸易5495.9亿美元,增长5.77%;出口3048.1亿美元,增长4.3%;进口2447.8亿美元,增长7.64%;服务贸易顺差600.3亿美元,减少7.41%。 需要指出的是,大量服务隐性化影响了我们对中美两国服务贸易情况真实全面的了解。 第一,由于大量非跨境服务交易没有被纳入统计,造成对中美服务贸易的低估。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报告,1999年,美国附属公司在国外的服务销售额达到3380亿美元,比当年对非居民提供的基于国际收支方法统计的跨境服务出口额2790亿美元还高21%,且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尽管这两个数字不能简单相加,但随着美国跨国公司境外投资的增加,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在东道国提供的服务作为服务贸易出口的一种形式已越来越引起关注。 在我国,许多美国制造业的跨国公司同时投资于我国贸易、营销或金融领域,这些企业在为国内提供产品的同时,为了获得内部化收益并支持其货物制造及出口,也在提供大量的服务。如,汽车制造厂商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石油制造企业自己投资设立加油站、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设置在国内,如IBM和GE等。目前,由于美国附属公司在国内提供的服务并没有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反映出来,中美服务贸易统计并没有包含这部分内容。 第二,伴随外商直接投资的追加服务往往被“资本化”,在我国,外资“以技术入股”的情况比较普遍,这实际上使一些知识密集型服务、信息密集型服务、研究与开发型服务提供的隐性化,尽管我国也为此付出昂贵的成本,但在服务贸易进口中却无法体现出来。 第三,我国以购买设备为名而支付的大量服务费用也没有被统计出来。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可以说中美双方贸易数据均不准确,中方的数据被低估,美方的数据被高估。中美贸易统计数据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对转口贸易特别是中国从香港转口到美国的商品贸易是否包括在两国双边贸易统计的不同而产生的。 中美贸易差额究竟有多少 自从1990年以来,多位经济学家对中美贸易差额实际规模进行了估算。美国加州经济学家K.C. Fung和刘遵义,经过调整后估算,2002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766亿美元。加上服务贸易,2002年美国贸易逆差为743亿美元,这一数字与中美双方统计数字的平均数(729亿美元)大致相当。按照这一数据,美国统计的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高估了288亿美元,中国统计的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低估了316亿美元。 中美贸易巨额顺差原因 美方对巨额逆差的认识 美方认为两国贸易不平衡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引起的:(1)美国产品遭遇中国贸易壁垒、缺乏对中国的市场准入;(2)中国缺乏政策的透明度以及不能完全执行两国签署的协议;(3)中国对人权、劳工权和环保的滥用以及拒绝遵守这些领域的国际标准,从而获得不公平的对美国贸易优势;(4)未来的不可预见性;(5)中国有意压低工人工资,压低人民币币值,以促进出口。 上述五个方面的主要归纳为对中国市场开放不够的指责。然而,中国对美国的大量贸易盈余并不能说明中国正在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应该说,中国是当前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甚至是所有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中最开放的市场。中国市场的高度开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近年来中国的全球进口规模增长速度是惊人的,进口额从1990年的533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5614亿美元,14年间增长了9.5倍。进口依存度由1990年的15%提升到2004年的33.9%,并实行了较低的进口关税。 巨额顺差产生的真实原因 原东亚各国和地区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 中国的加工贸易,大部分是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力,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工序而发展起来的,上述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大陆设立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其产品在我国加工、组装后依赖原有的销售渠道,主要经香港等地转口到美国、欧洲等传统市场。中国大陆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等,在中国大陆进行加工组装,而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的这种贸易流程,导致了中国加工贸易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与出口市场的分离。由于各国对进口商品的原产地认定以“实质性改变”为原则,加工产品的出口国就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了中国。 从美国自身的贸易逆差来看,近十年来,美国总的对外贸易逆差是不断增加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虽然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额不断增加,但是这一逆差占其总的对外贸易逆差的比重却并没有显著提高,近年来维持在20%左右,远低于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的50%多。 虽然中国现在已经取代日本,成了美国对外贸易最大的逆差国,但由于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及其他东亚国家(地区)的贸易逆差在绝对额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在其总的对外贸易逆差中所占的比重却不断下降。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的贸易逆差不断上升(见表四)。 如果把东亚作为一个整体看,美国对东亚的贸易逆差是在相对减少。因此,中国现在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是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过来的,由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不断地把生产转移到中国大陆来,它们对美国的出口也因此转移为中国大陆对美国的出口了。 从出口来看,一方面是许多中国现在出口的产品其实是原来在东亚其他国家(地区)生产和出口的,只是现在转移到中国来了。另一方面,从市场来看,东亚其他国家(地区)的市场规模总体上比欧美小,而且进入的限制也确实要比欧美严一点,因此大量的中国出口产品就主要销往欧美而不是东亚。 从进口来看,中国之所以大量从东亚进口而不是从美国进口有如下两个原因。第一,美国对向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实行严格的限制,导致相当一部分中国愿意进口的产品无法进口。第二,由于中国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中间投入品进行加工贸易生产,而中国目前总体上还比较落后,进口用于加工贸易的各种投入品在美国和日本都已经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比较优势,因此中国更多地从韩国、中国台湾和东盟进口。 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导致四类最大宗商品的顺差 贸易不平衡本身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的比较优势差异。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劳动力,美国的优势则在于它的科研能力、技术及人力资本。从产业来说,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而美国则在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中美贸易顺差最大的产品是体现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普通机械电器、家具玩具、鞋帽和纺织服装,2004年这四类产品贸易顺差为522亿美元,占当年中美贸易顺差的89.2%。 从表五中可见,双方贸易量最大同时也是差额最大的是机械电器产品。此类商品中,特别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上,如核反应堆,高性能仪器、仪表等,美国原来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美国对华技术出口实行严格控制,2003年仅对华出口114亿美元。相反,中国向美出口的普通机电产品以及由外商投资、在中国加工组装的高技术机电产品高达394亿美元,这样,在这个美方本来具有优势的项目下出现了28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双方贸易量和贸易顺差均位于第2的是家具、玩具等杂项,具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特征。2003年中方逆差的产品依次是植物产品、化工产品和纸制品,逆差分别为21亿美元、15.7亿美元和9.5亿美元。 美方顺差第三大的项目是纸制品,这恰恰反映了中国森林资源的贫乏。美国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可是中美贸易当中,美国却需要依靠其农业和林业部门来创造贸易顺差。 对华技术出口限制限制了美比较优势发挥 在科技推动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有利于美国贸易赤字的减少,但美国始终对对华高新技术出口进行管制,不愿向中方出口超大型计算机、数控机床、卫星技术等中方需要的产品,甚至连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产品都有限制。 美国的储蓄率偏低是造成美国逆差的另一重要原因 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经济结构上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总投资与总储蓄的差额要用贸易差额平衡&#58756;这就是贸易逆差和顺差的根源。比如美国从1960年到1971年的总储蓄大于总投资&#58756;所以年年有贸易顺差,并表现为美对外净投资和债权;但由于美国近30多年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尽合理,是低储蓄、高消费的国家,导致求过于供。美国的储蓄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下降,2001年只有2.3%,2001年10月达到最低点,只有0.3%。高消费导致总储蓄小于总投资,产生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 重估贸易逆差对美影响 多方面的因素使得贸易逆差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相当有限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美国企业在全球化范围内不断膨胀,10年前,美实行全球经营的企业仅占全美企业总数的20%,当前这一比重已超过60%。中国商务部的数据也表明,2004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销售商品750多亿美元,另有同等规模的商品以中国为生产基地实现了出口。据中国美国商会200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756;美资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回报率相当可观。 美国是中美贸易的巨大受益者,它至少在就业和维持国内的高生活水准等方面得到较大的好处。虽然美国国会的一些议员指责中国夺走了美国工人的工作,实际上,如果按照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美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中提供的信息:美国每出口10亿价值的商品和服务,就能给美国国内带来近万个工作,仅其每年对华直接出口就可以提供30万个高薪水的就业岗位。而且双边贸易也为美国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且呈逐年增加之势。可以这么说,如果跟中国的贸易断裂,美国的失业率将急剧攀升,同时美国的股票市场将会急剧动荡。 此外,从美国国内市场价格看,中国的商品价廉物美,有助于缓解美国的通货膨胀,使广大消费者得到实惠。 对美国负面影响被美一部分利益集团严重夸大 不可否认,中美贸易逆差确实对美国部分制造业的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中美贸易的巨大不平衡造成美国制造业大量失业的说法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首先,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新技术的大量采用和由此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同样的产量所需人员减少。其次,经济周期决定就业形势。每当GDP增长强劲时,就业人数就大幅增加。生产工人失业也会减少。再次,欧洲、日本经济不景气,从美国进口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也是影响美国制造业和就业的因素之一。总体上看,美国制造业失业同对华贸易逆差没有因果关系。 美方不应逃避责任 美国不仅对华实行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样加强了技术管制。美国在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上占有较大比较优势,多年来美国在此类产品的出口上一直拥有较大顺差。其次,长期以来进口石油一直是美国贸易逆差中最大的单项商品。
采纳率:95%
来自团队:
08:11 美国商务部
根据美国商务部最新统计,2007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仍保持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且与美第三大贸易伙伴墨西哥差距逐渐拉大。
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3867.5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12.8%。其中美对华出口652.4亿美元,增长18.2%;自华进口3215.1亿美元,增长11.7%。美对华贸易逆差2562.7亿美元,增长10.2%。中国仍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与美第三大贸易伙伴墨西哥之间的差距由2006年的107.3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394.1亿美元。
美对华出口方面,2007年,美对华出口652.4亿美元,超过对日出口的626.7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美对华出口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5.4%上升到5.7%,提高0.3个百分点,净增100.5亿美元。在美前十大出口市场中,中国增速高达18.2%,仅次于德国的20.2%。
美自华进口方面,2007年,美自华进口3215.1亿美元,超过自加拿大进口的3131.1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自华进口占美货物进口总额的比例由2006年的15.5%增至16.4%,提高0.9个百分点。同期,美自加进口占比由16.2%下降到15.9%,降低0.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2007年美对华贸易逆差达2562.7亿美元,增长10.2%,占同期美货物逆差总额的31.4%,逆差金额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贸易逆差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 正文
论美元特权与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相互依存性
作者:刘建江|袁冬梅
发布时间:
来源:乌有之乡
字体:&&&|&&&&|&&
论美元特权与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相互依存性
刘建江 袁冬梅
摘要:美元特权与美国贸易逆差的产生和持续扩张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美元特权使贸易逆差成为美国输出美元的主要途径,其他国家追求贸易顺差获取美元的动机又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特权,进而扩大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另一方面美元特权不仅使巨额贸易逆差的美国既不受外汇储备短缺的制约,又免于金融危机,反而使美国获得了经济发展所需的实物资源和资金,并提升整体福利。从长期来看贸易逆差的继续发展和未来的调整势必影响美元特权地位,进而影响其巨额贸易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美元特权& &贸易逆差&& 外汇储备& 可持续性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美国政府对外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后实质性崩溃。同时在这一年美国货物贸易首次出现逆差,此后除个别年份外,美国贸易逆差一直处于恶化的趋势。到2004年贸易逆差已达到创纪录的6171.7亿美元,其与美国GDP的比率也达到惊人的5.7%。2005年高达7257.6亿美元,与GDP的比率进一步上升到6%。围绕着贸易逆差的成因、影响及其可维持性,学者们展开了众多的讨论。本文认为美国贸易逆差的产生及其持续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不少学者在分析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时,也认识到了美元的作用,但他们要么是在罗列的众多原因中提到了美元因素,要么是从美元汇率而非美元特权的角度进行分析,而较少关注二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例如,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主席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93)曾经认为美国的赤字财政政策是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格瑞斯伍德(Griswold,2001)认为贸易逆差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内储蓄不足以为所有可得的投资机会融得资金。储蓄缺口由外国投资的净流入得以弥补,这些外国资金使美国人在国际市场上对商品和服务买得比卖的要多,从而导致贸易逆差。他认为货币当局为了防止通货膨胀,不会为财政赤字融资,因此财政赤字会导致利率升高、外资流入、本币升值,从而产生了贸易逆差。他们均较少涉及美元因素。麦金农(McKinnon,2001)将严重的经常项目逆差归咎于美国的不节俭和巨大的储蓄缺口,而美元的特殊地位则是维持其持续性的重要支撑。
国内学者姚枝仲(2003)认为,美元汇率不是影响美国贸易逆差的唯一因素,美国的财政赤字政策、美元的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地位引致的大规模证券资本的流入是造成美国大规模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施建淮(2005)从全球视角分析了美国经常项目,他将全球经济分为美国和其他国家两个部分,认为美国经常项目巨大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储蓄结构的巨大失衡。其他国家的储蓄严重过剩在外贸上表现为顺差,而美国储蓄严重不足在外贸上表现为巨大逆差。王建(2005)的看法是,当前全球进入了虚拟资本时代,虚拟资本主义国家从资本项下输出金融商品,并以其收入作为平衡贸易逆差的来源。美国由于已经逐步丧失了以国内物质产品生产满足国内物质产品消费的能力,其贸易逆差已远不是靠每年数百亿美元资产在海外的沉淀所能弥补,每年为海外投资所支付的利息与股息甚至成为扩大贸易逆差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者通常认为,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是美国国内储蓄存在巨大缺口和全球储蓄结构失衡所致。但是美国为什么可以利用其他国家的储蓄而自己不储蓄,而其他国家却要拼命储蓄。根据国民收入的恒等式,在开放经济下:X-M=S-I,贸易逆差等价于储蓄缺口。或者说若一国既存在外汇缺口,又存在投资储蓄缺口时,按照钱纳里的两缺口模型,逆差国必须引进外资(资本大量流入)才能保障国内经济的持续运转和不断增长。但引进的外资具有借入资金的性质,一国不仅要创造优越条件吸引外资,而且还需担心外资控制本国民族产业。尤其是,对于美国巨额贸易逆差而言,不管是财政赤字的解释还是投资与储蓄缺口的解释,都难以解释美国长期廉价使用他国储蓄,也难以解释其他国家为什么自愿将本国过剩储蓄让渡给美国使用,尤其难以回答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可持续性问题。本文认为,美元的特殊地位或者说美元特权,是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维持可持续性的根本原因。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数据和《世界经济年鉴》()第538页、第583页计算整理。
根据经济学的常识和过去的经验,其他非储备货币国家随着逆差和外债的累积先后都爆发了货币危机或债务危机,如阿根廷2001年危机爆发前经常帐户逆差是GDP的3.1%,芬兰1992年危机前经常帐户逆差是GDP的4.7%,韩国1997年危机爆发前经常帐户逆差是GDP的4.4%,墨西哥危机爆发前经常帐户逆差是GDP的7%。虽然一国经常帐户逆差占GDP的比重没有统一的警戒线,但Mann(2004)认为这条线是在GDP的4%与5%之间,当然有时要考虑一国的偿还能力。美国2003年底经常帐户逆差已占GDP的4.9%,2005年这一比值进一步升为6.4%。但美国的经济发展却差不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最好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美国通过贸易逆差输出美元获得了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实际资源和物品,并满足了国内的消费需求,维持国内物价的稳定。而这些输出的美元又往往通过贸易盈余国购买美国国债或其他金融资产的方式流回美国,保证正常的国内投资水平和国际FDI投资。美国财政部的资料显示,在过去三年时间,来自亚洲的资本流入占美国外资净流入的40%,在2004年这一比率接近50%。因此可以认为,美国迄今为止之所以还能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来自东亚及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资金的重新注入。换一种说法,即是美国大量地支取了全球其他国家的储蓄,以弥补国内的储蓄投资缺口。美国借钱消费却因为美元特权使所谓“债务”实际上并不需支付等价资源偿还。说得极端点,是美国几乎在无偿使用别国资源,用别国的钱买别国的产品供自己消费,还把这种现象当成了别国的贸易顺差。
也有不少学者担心过度的借贷会导致美国家庭和企业的信用下降,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McKinnon,2001),或者具体说是美国作为投资者和借款者的双重软约束会导致资本外逃,美国利率上升,从而动摇美元的国际地位(Mann,1999)。但美国的强大经济实力和美元难以挑战的国际地位还将继续保持美国作为世界储蓄的相对安全而又有利可图的目的地,因而学者们的担心在短期内是难以兑现的。
在我们看来,正是由于美元特权,加之美国市场巨大的容纳能力,使得通过贸易逆差“出口”的美元又几乎通过资本与金融账户“进口”。表4数据显示,美国经常项目巨额逆差与其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大致相当,两相抵消,年,美国有360.6亿美元的盈余,在年间,美国有多达807亿美元的盈余。这是美国保持巨额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而且,在美元的“出与进”的过程之中,美元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也从另一侧面解释了美国巨额逆差与经济增长长期并存的原因。(刘建江、袁冬梅,2005)
表4 年美国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对照表&&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国际收支表(htpp://www.bea.doc.gov/di/home/bop.htm)计算整理。
四、结语&&
从美元特权来分析当前的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美国逆差的成因,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析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成因。在我们看来,美元特权的建立,不仅使贸易逆差成为美国经济生活的常态,成为输出美元的重要方式,而且美元特权的存在使得美国没有因为巨额经常项目逆差感到外汇储备短缺,没有因为巨额经常项目逆差而遭受债务危机或货币危机的威胁。因此美元特权不仅创造了贸易逆差,而且一直支撑美国贸易逆差持续发展并不断扩大,同时美国还利用贸易逆差获得国内高消费所需的大量物质产品,弥补国内巨大储蓄缺口。最终的结果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实现了巨额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可共存。对于象中国这样长期贸易盈余的国家而言,花费高昂代价对美出口获得的美元储备,其实又以购买美国债券的方式重新回流美国,相当于对美国的贴息贷款,或者说是用我们稀缺的自然资源财富去交换美国的纸币财富,意味着福利的流失。
当然,贸易收支差额对一国货币的影响在美国同样存在,在贸易逆差依靠美元特权而不断走高的同时,它也在不断侵蚀美元坚挺的基础,而且完全可能导致美元大幅度贬值,到时美元在全球的吸引力会大打折扣,美元特权的维持也将遭遇艰难。对于持有美元储备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迫于美元特权而不得不大量储备美元资产,但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对美元币值的威胁,使这些国家的美元资产随时可能大幅度缩水。
参考文献:
1.&&&&&& 姚枝仲.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J].世界经济,-15.
2.&&&&&&&& 施建淮.怎样正确分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J].国际经济评论, ):5-10
3.&&&&&& 王建.美元霸权的终结与保卫美元的战争.工作论文,2004.
4.&&&&&& [美]罗纳德.麦金农、[日]大野健一:《美元与日元――化解美日两国的经济冲突》,王信、曹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1999年版。
5.&&&&&& 袁冬梅、刘建江:“巨额贸易逆差与美国经济增长并存:美元因素及其隐忧”,《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期,第107-111页。
6.&&&&&&&& Daniel T. Griswold,2001, “America’s Record Trade Deficit A Symbol of Economic Strength ”,theCATO Institute’s Center for Trade Policy Studies,No. 12,February 9,1-20.
7.&&&&&& Dooley,M.D.Folkerts-Landau and P.Garber,2003,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 NBER Working Paper, No.9971,September.
8.&&&&&&&& Despres, Emile, Charles Kindleberger, Walter Salant, “The Dollar and World Liquidity: A Minority View”, The Economist, Feb 5, 1966. pp. 526-29.
9.&&&&&&&& Eichengreen B.,R.Hausmann,1999,“Exchange Rates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 NBER Working Paper No.7418,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0.&&&& Feldstein, Martin(1993):“The Dollar and the Trade Deficit in the 1980s: A Personal View”, NBER Working Paper, No.4325.
11.&&&& Manne, Catherine L. Is the U.S Trade Deficit Sustainabl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 D.C. 1999.
12.&&&& Ronald McKinnonThe International Dollar Standard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Brookings Panel on Economic Activity: Symposium on the U.S. Current Account,April,2001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yewn
无相关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对美国贸易顺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