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天目杯和建盏的区别最多的是哪个国家?

走进建阳,了解建盏
建阳古品建盏烧制人-林长明
与烧制人互动交流加微信:lzhm188 关闭
建阳区位于福建省南平市中部,建溪
上游,武夷山南麓,另称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历史上,特别是宋代曾以“图书之府” 、“理学名邦” 、‘’黑瓷建盏‘’闻名于世。也是
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家乡。
以“闽北粮仓”、“茶果基地”、“林海竹乡”著称。
位于我市西郊考亭路口的七贤公园里,与其配套的七贤步行桥和大型铸铜“七贤”群雕像相继建成,为市民休闲、观光增添了一个新景点。 谈及“七贤”,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博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而建阳除被誉为“南闽阙里”、“朱熹故里”外,还有个雅号——“七贤过化之乡”。这里的“七贤”并非“竹林七贤”,而是指朱熹、黄干、蔡元定、刘爚、熊禾、游九言、叶味道等七位建阳历史上着名的贤人。“七贤”以朱熹为首,朱熹是南宋着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晚年,他在建阳考亭建立沧洲精舍,聚徒着述讲学,与蔡元定、黄干、刘爚、叶味道等门生创立着名的考亭学派。他们都是学有成就的理学家。
“七贤”之中,除黄干是朱熹的女婿,侯官(今福州)人外,其余六人均是建阳人。朱熹继孔子之后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最大外,蔡氏九儒一门家族中蔡元定在朱子理学成就上当属第二人。杨万里曾保荐蔡元定时曰:“蔡元定性质迈豪,器识宏深,道德文章足以仪型于当时,着书立言足以垂范后世。与朱熹疏释六经、语、孟、学、庸之书,每有洞明自得之妙。”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蔡元定拜朱熹为师,通过交谈后,朱熹大惊道:“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之列!”因此二人着书立说,相得益彰,蔡元定因此被称之“闽学干城”。朱熹叹之:“人读易书难,季通(元定字)读难书易。”理宗皇帝特亲笔御书“西山”赠之。
在“七贤”中,当属刘爚官职最高。官至工部尚书。卒后被赠金紫光禄大夫,封建阳开国男。年青时追随朱熹,在马伏建“云庄山房”,讲学论道其间。其着作有《周易解》、《四书集成》、《礼记解》等,是他最先向朝庭奏请刊行朱熹《四书集注》,将朱子制定的《白鹿洞学规》颁示国子监和太学,为朱子学传世后代立下不朽功绩。
黄干年青时慕名朱熹,从福州来到朱熹身边拜师,是最受朱熹器重的高足。朱熹赞其“志坚思苦。”淳熙九年(1182年)将次女许配给黄干,他在岳父身边二十余年鞍前马后,助其授徒讲学。曾着有《四书通释》、《黄勉斋文集》、《易解》、《仪礼通解》等。
熊禾是朱熹的再传弟子。他以弘扬朱子学为己任,用朱熹观点注释儒家经典,成为考亭学派的重要继承人。其主要着作有《易经讲义》、《春秋通解》、《大学广义》等。后人评介熊禾说:“朱熹有功于圣门,熊禾有功于朱熹。”
游九言是“道南首豸山”、“程门立雪”主人公游酢的后裔。他长期在家乡麻沙长坪讲学授徒,宣传程朱理学。当朱熹遭受朝庭打压,在“庆元党禁”之时,不少学者畏避灾祸,皆改换师门,阿谀权贵。而游九言却敢冒着罢官落职的危险,公然与朝庭对抗,大力颂扬理学,被朝庭贬去官职。直到端平年间,理学被平反,其被追授直图阁士。其着作的《默斋遗稿二卷》被收入《四库全书》。
被列为“七贤”之一的叶味道父亲与朱熹交友颇深。受父之命,他师事朱熹,学问精深。他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但主考官发现他思想有明显的程朱理学观点,便将他视为“伪学之徒”,使一顶原本属他的状元桂冠无端被剥去。回到家乡,他坚持讲学,兴办溪山书院。直到理宗皇帝即位时,他才被召回朝庭,得以重用,官至秘书省着作佐郎。其着有《易会通》、《大学讲义》、《四书说》等。
建阳文化底蕴深厚,最主要影响世界有以下4件:
【一】世界法医奠基人——宋慈
宋慈(),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宋慈官居经略安抚使,据历史记载是三品以上官员,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把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医药学应用于刑狱检验,并对先秦以来历代官府刑狱检验的实际经验,进行全面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因而
此书一经问世就成为当时和后世刑狱官员的必备之书
几乎被“奉为金科玉律”
其权威性甚至超过封建朝廷颁布的有关法律
此书先后被译成朝、日、法、英、荷、德、俄等多种文字
许多国家仍在研究它
其影响非常深远
在中、外医药学史、法医学史、科技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其中贯穿着“不听陈言只听天”的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至今仍然熠熠闪光
值得发扬光大
著成《洗冤集录》(一说《洗冤录》)一书
是第一本法医学著作
《洗冤集录》是法医的必读之书
《洗冤集录》自13世纪问世以来,成为历代刑狱官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前后沿用了六百多年。后世的著作基本上是以此书为蓝本加以订正、注释和增补,属于这类性质的书籍不下数十种之多。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国家律例馆曾组织人力修订《洗冤集录》,考证古书达数十种,定本为《律例馆校正洗冤录》,“钦颁”全国。 折叠
后来,《洗冤集录》,流传到海外,1779年,法人将此书节译于巴黎的《中国历史艺术科学杂志》。1863年,荷兰人第吉烈氏(DE GRIJS)将此书译成荷兰文于巴达维亚出版。1908年,法人又从荷兰文转译成法文,德人又转译成德文。此外,《洗冤集录》还被译成朝、日、英、俄等国文字,可见此书在世界法医史上也赢得了一定的影响与地位。
【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朱熹
考亭学派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考亭学派。建阳考亭书院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朱熹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 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三】璀璨的建阳雕版印刷---建本
建阳雕版印刷是福建省建阳市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其萌芽于五代,繁荣于两宋,延续于元、明和清初。南宋时,是全国的三大刻书中心(蜀、浙、闽)之一,刻印书籍的数量居全国之冠,有“图书之府”的美誉。宋代建本图书远销世界各地。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宋代的中国对日贸易,书籍为其大宗,在日本掀起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宋、明时期建刻的繁荣,在中国图书发展史上创造了许多“出版史之最”:有世界最早的版权文告,有最早的纲目体史书刻本,最早的学术思想史专著,尚存最早的《伤寒论》注解本等。
【1】璀璨的建阳雕版印刷
建阳雕版印刷:“建本”飘香九百年
建阳的雕版印刷始于五代,盛于两宋,延于元明,衰于清。刻书多集中于永忠里(今麻沙镇)和崇化里(今书坊乡)。刊印之书称作“麻沙本”,又叫“建本”,与“浙本”“蜀本”齐名。建本刻印书籍数量居全国之冠,建阳因有“图书之府”美誉。
一个地方的文化产业能够持续600年辉煌,并绵延近千年,这该是值得深入考究的社会现象了吧?
寻访雕版印刷遗迹
19日,从建阳市区驱车至麻沙,与其他乡镇面貌并无二异。“江西估客建阳来,不载兰花与药材。装点溪山真不俗,麻沙坊里贩书归。”诗中描述的当年书贩往来车水马龙的景象已不复见。唯游酢广场附近之规划馆里,展示着当年的繁华。
从麻沙再往前,行至书坊乡书坊村。一座5米高的门楼独自耸立。这就是书林门,原是集镇东门,书商由此进村,有一条大道直通书市,当时书坊人口逾3万,刻书作坊多达百家。此门由斗砖铺砌而成,正面门额上方镶砌砖刻“书林门”三个大字;背面门额上方镶砌砖刻“邹鲁渊源”四个大字,均为楷书,笔画遒劲浑厚。
历数百年风雨侵蚀,门楼于上世纪50年代倒塌,1985年按旧照在原址修复。离门数百米远,一条青苔密布的鹅卵石铺就的古驿道依旧留存,雨水滴下,淅淅沥沥中似乎在叙述着那段古老的历史。
村旁稻田有积墨池,传说取池中之水印书,可使书籍“纸墨精莹、光彩照人”。按专家分析,积墨池地处洼地,四方作坊印书废水均流于此,年久水色若墨。此为书坊雕版印刷兴盛一时的见证。
书坊村往邵武方向行半个小时,到饶坝村拿坑自然村。一条无名小溪从村中穿过,一公里多长的河面上,曾有13座明朝古桥,石砌单拱,现存8座,是古代书籍出售的交通要道之一。当年书坊乡人口是现在的3倍,如今不少农田深挖下去就是地基,鼎盛之况可以想见。
因文化而兴,因创新而盛
论及建本之兴,学者先从资源说起。建本研究专家方彦寿就提到,建阳地处闽北山区,素有“林海竹乡”之誉,造纸用的毛竹资源十分丰富,雕版用的梨树、酸枣树等取之不尽。次为闽北制茶、制瓷、采矿等手工业的繁华及商贸往来的兴盛,带动当地人流物流的往来。
其实,研究福建文化的学者进入宋代,每每会眼前一亮,就像行人终于穿过黑暗隧道,突然看到远处明媚亮丽的原野,鸟语花香,无处不令人陶醉。其中光芒耀眼处,当属建阳。
入宋八闽第一位状元叶齐本身就是书坊人,理学先驱游酢携洛学回到麻沙;朱熹晚年定居今潭城街道考亭村讲学,考亭学派蔚为壮观。此外,法医学鼻祖宋慈、一代画僧惠崇、宫廷音乐变革家阮逸、诗歌理论家魏庆之和北宋宰相陈升之等均出自建阳。加上周边文化名人如柳永、胡安国、杨亿、严羽、袁枢等,闽北俨然为文化重地。当时书院林立、理学活跃,诗人、学者等争相刻书传播文化艺术,为建阳刻书业推波助澜,成为文化史上的一大盛景。
走在书坊村的鹅卵石古道上,书坊乡党委书记邵建林指着边上一块空地介绍,这是当初朱熹创办同文书院的旧址。
朱熹曾在书坊开设同文书院,既是讲学所在地,也刻书售卖。朱熹的主要作品《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等均出自同文书院。书林门上的“邹鲁渊源”四字,于此也找到了归依。
朱熹著作等身,弟子众多。朱熹的这些图书,成为宋末、元初100多年间,流传最广、刻印最频繁的大宗品种。及至明代,“书市在崇化里,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每月以一、六日集。”十日两圩,且专门以书籍为主要交易对象,这样的文化集市景观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文化繁荣,推动了建本兴起,然而能够让建阳雕版印刷业兴盛数百年的,是从业者的创新精神。方彦寿说。
宋代刻书有官府刻书、私家刻书、书坊刻书三大系统。坊刻是建阳刻书业的主力军,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书要卖得出去,就得要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为此建本有了诸多全国首创。
从版式看,宋建本以前的经史书都是正文与注疏分刻,不便阅读;建本将正文与注疏刻在一起,上下对照方便读者。后来在书页左上角增刻“书耳”,上有篇名或章节作引子便于读者查阅。
建本在全国率先使用插图,尤其在明代通俗读物中大量增加插图。所形成的建本版画在明万历前后达到鼎盛,成为著名的建安派小说版画。元代有人将版画刻印在书籍封面上。带图封面的出现,以醒目的书题、明艳的图画吸引读者,这在出版史上是一个创新,并沿用至今。
建本衰败之思
“建本作为文化遗产,保存了典籍,使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宝得以流传,同时促进了文化传播,对地方教育的勃兴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建阳文化名人刘建说。两宋福建进士多达6869人,占这一时期全国进士总数的20%,其中闽北仅建瓯、浦城、建阳三地进士就多达1294人。
宋元时期,麻沙镇书坊两地刻书规模难分轩轾。元朝至正二十三年 (1363年),麻沙书坊毁于兵火,刻书重心向书坊乡转移。崇祯元年 (1628年),麻沙书坊又遭大火,此后元气大伤,每况愈下。书坊乡书坊在明末天启、崇祯年间也开始走向衰弱,全国刻书中心的地位不复存在。明末清初因战火波及,加上清末咸丰七年 (1857年) 遭遇兵火,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 再遭火灾,书坊乡370余家房屋店面毁于一旦,幸存的雕版、书籍被烈火吞噬殆尽,建阳雕版印刷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表面看,建阳雕版因火灾而日趋衰弱,实际上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
宋之前书籍大多是手写,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印刷成本大大下降。一般而言,雕版书籍与手抄书籍成本之比其概率约为1∶10。可见,雕版印刷代表着书籍传播的先进生产方式。宋代雕版印刷大量推广,书籍出版业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然而宋朝300余年,雕版技术没有真正的革新。即使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也只是“昙花一现”,未能大规模推广。技术停滞不前的问题一直持续到近代西方机械化活字印刷术传入中国并迅速促使雕版技术“寿终正寝”。建阳雕版技术在其辉煌时段因未能及时创新而蜕变为了一种落后的出版技术。
而且,清代的建阳,交通相对落后,文化环境与外地相比也没有优势。考亭学派遗留下来的几个书院已成遗址,学人中不再有朱熹、蔡元定这样的鸿儒大家,刻书家中不再有熊大木、余象斗这样的行家里手,雕版印刷的衰败势所必然。
历史尘埃散去,宋代建本,如今成了值得按页购买的珍贵文物。建阳市文体新局长叶晓华说:“前几年,国内未见著录的绝世孤本——南宋麻沙镇南刘仕隆宅刻本《钜宋广韵》五卷,最终以3000余万元的高价拍出。2005年,‘建本雕版印刷’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
在建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拿出一块清代的雕版,先用蘸了墨的刷子,在雕版上刷墨,然后把白纸覆在板上,另用一把干的刷子在纸背上轻刷,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雕版印刷术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抢救和保护这一绝技刻不容缓。”博物馆馆长罗冠群说道。
保护行动已然展开。建阳市将来准备建印刷博物馆、刻书作坊、古法造纸作坊等,保存雕版印刷技艺;书坊乡打算以图书之府、雕版故里为中心,建设书府文化休闲产业园区、拿坑十三拱桥文化体验产业园区,在乡集镇所在地建设雕版印刷仿古一条街、积墨池公园、书林门公园、同文书院等等,让人能够追寻当年的景象。
【四】黑瓷代表,茶之重器——建盏
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建盏(天目瓷),黑瓷代表。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该制品宋时为皇室御用 茶具,传世并藏于日本的四只国宝级建盏"曜变天目"是饮誉世界珍宝。因产地为宋建宁府瓯宁县,又因瓯宁县为建安附属县,故此称为建盏。
建窑建盏 上下合集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有大量遗址位于今建阳市各地(原隶建宁府瓯宁县,今建瓯市),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建宁府宋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这样有名的宋代建盏,当时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免毫盏反居次位。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折叠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 )。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 其他类碗 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 )。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 )。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
建盏常见有油滴,兔毫,鹧鸪斑等不同釉面风格。油滴的釉面多数为边缘界限清晰的不规则结晶。盏内底部油滴斑纹布满的尤为珍贵。
兔毫多为丝状呈放射状结晶,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及:"盏色贵青黑, 玉毫条达者为上。"
鹧鸪斑那的曜变斑纹介于兔毫和油滴之间,结晶边缘有粘连,偶见斑纹呈隐约虹彩色者,甚为难得。
"建盏"独受青睐,其魅力还在于:天下瓷器虽然可以在胎釉、造型、花纹上通过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创作出精美的艺术品,但是建盏的釉色斑纹是"天工"与"人巧"的高妙邂逅,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诱发对无尽未知的无穷想象。
建窑的黑釉属于结晶釉的范畴,含铁量高达8%以上。在1300多度的高温熔烧过程中,窑温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这些花纹与其他瓷艺华丽的彩绘或繁缛的雕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自然变化的结果,似"窑神"冥冥之作,窑工无法预见,陶瓷界称之为"窑变"。同样的原料,在不同的窑炉,置于不同的窑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烧出的建盏纹样釉色截然不同,变幻莫测;建窑之烧造建盏,有如母亲孕育孩子,每个建盏都有不同的脸谱,每个建盏都具独特的个性,每个建盏都独一无二、都是孤品。
科学发展至今,茶具生产工艺已然远超前朝,许多瓷器生产可以"按图索骥";唯有建盏,因纹理变幻莫测,现在工艺大师依然只能"听天由命"!为求独具审美价值的釉面斑纹,古今中外的陶艺家呕心沥血,试图寻找最合适的制瓷原料和探索最正确的烧制方法;经历数十载、延续几代人的求索,问世的优秀作品依然极少。可见,建盏烧造技艺是纯粹的陶瓷艺术。
建盏的烧制,工序繁复:必须历经选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生产工序;必须协调坯土、釉矿、窑温和窑中气氛这四大烧造因素。
釉色是建盏最吸引人之所在,也是建盏制作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由于结晶釉在窑炉高温中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要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又具美丽斑纹的建盏极为困难,宋代烧制几千万件建盏才能偶得一两件最珍贵的曜变盏;烧制上百万件建盏,才得一两件油滴盏。
目前已知世界上仅存的三件曜变盏,分别珍藏在日本静嘉堂文库、藤田美术馆和龙光院;日本国立博物馆中,国宝级的瓷器珍品共七件,其中四件是建盏,由此可见,建盏不愧为世界陶瓷艺术的瑰宝。
宋代斗茶传入日本后,其推崇程度不亚于中国,属于上流社会娱乐活动的贵族文化。据公元1511年出版的日本《君台观左右账记》里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三千匹绢,相当于当时两千个劳力一年辛苦所得,由此可见建盏的珍贵和难求!建盏成为"书院茶道"指定的唯一名贵茶碗,供人们鉴赏、收藏、使用。到了16世纪,一个建盏可值倾城之价,日本武士集团争战,甚至为争夺一个建盏而引发战争!
从古至今,慕名而来参观、祭拜建窑遗址的各国专家学者络绎不绝。在许多享有盛誉的陶瓷大师心中,都有一座永远无法跨越的高山,一座让他仰止折服、顶礼膜拜的丰碑,它就是建窑建盏的高超技艺!
走进建窑古窑遗址,看到那漫山遍野远古遗物,不难引发思古之幽情:建盏的不朽魅力,藏在宋代大师无数次失败的煎熬中,藏在宋徽宗高妙审美的心境中,藏在宋代文坛巨匠畅怀讴歌的诗词中,藏在世界茶与瓷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一花一世界,一盏一桃源。建盏,源于一捧坯土,经过人们高超的制作工艺,经历了火焰高温的凤凰涅槃,焕发着生命的深邃气息,拥有着绝世无双的风采。盏如人生,既融入了生命,又演绎着生命。静捧建盏,细味人生,让心游离于盏中各色曼妙斑纹,悠然体味这世间的博大神奇与生命的丰盈怡人,甚为妙哉!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与烧制人互动交流加微信:lzhm188
建盏烧制人电话: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如何区分建盏的好坏? - 建盏
建盏学堂 school
如何区分建盏的好坏?
一、从器型上看
建盏的器型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不管是哪种器型,对于一件好的建盏作品来说,一定要满足器型规整,无大的变形和凸起,不开裂,无气泡,少针眼这几个条件。判定器型是否规整可以将建盏倒扣在表面平整的桌子上或者拿两个相同口径的建盏盏口对扣,观察能否紧密贴合,如果发现左右晃动,则说明变形,器型不佳。
二、从斑纹上看
每个建盏都是独一无二的,就算同一个师傅也烧不出两个一样斑纹的作品来。但是好的东西都有一些共性,好的兔毫盏斑纹的底色应该是青黑色,即黑中带青,兔毫斑纹柔长为美,纹理清晰,分布平均,且具有较强的三维立体效果,尤其是兔毫能够从盏口延伸至盏底者为最佳。而如果要购买油滴盏的话,最好是选购那些油滴斑纹清晰可见、斑点大小不一,盏内外斑点分布均匀饱满,盏口位置能布满斑纹为上品。
三、从胎质上看
建盏的胎土是铁含量很高的铁胎,这是能烧出各种不同斑纹的主要原因。建盏底胎特点是胎质厚重粗糙,颜色一般为深灰或者深褐色,轻轻敲打有类似金属碰撞的声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胎土只能取自福建省建阳水吉一带,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喜欢研制建盏的陶艺家都要使用建阳水吉的胎土。
四、从釉料上看
对于刚入门的盏友,在看到斑纹粗大且颜色十分炫目的“建盏”,就要特别注意了,它可能添加了一些其他的化学原料在里面,很可能不是用建阳当地产的原矿土和原矿釉烧制的,这种最好就不要拿来喝茶。由于每一位工艺师都不会把自己的釉料配方公布出来,所以要了解釉料是否添加了非矿物原料也是件比较难的事情。所以还是建议一定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建盏,详细了解所要购买的建盏是出自哪位工艺师之手,盏上有没有工艺师的落款,有没有提供证书。
五、从幻彩上看
建盏的精品一定离不开幻彩效果,好的建盏会泛发出蓝色,银色,金色等效果,而且在阳光下灯光下或者装进茶水后能反射出不同的光芒。
游客名称:
电子邮箱:什么是建盏,建盏是什么
我的图书馆
什么是建盏,建盏是什么
导语建盏,茶界称它是“唯一为茶而诞生的茶器”,陶瓷界称它为“土与火高难度结合得艺术”。表面上,建盏漆黑似无一物,但它不是真正的无,它那深邃莫测的空间,蕴藏着润生万物的基质。它可以变幻出耀斑,鹧鸪斑,褐斑等不同层次,形形色色的斑纹,又可以轻易地就将它们吞噬掉。它的美,隐藏在时光深处,让我们一起走近建盏,魅力建盏大揭秘,就此开始!将近一千年前,一个叫赵佶的皇帝总是喜欢仰望天空,他似乎很迷恋天空,即使在烧窑时,工匠问他,应烧成何种颜色,他仍不语,一指天。彼时,雨过天晴,恰好有一种淡雅而神秘的自然之天青色。徽宗必定是敬畏天的,相信道法自然。相信一定有一些东西是永恒存在的,而观望它的人,只是来了又去,死了又生。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如建盏,一盏黑釉中,变幻莫测的釉彩,如夜空中耀眼的星辰,神秘的光芒。建盏的美,藏在深处。有关建盏,得从陶瓷说起。“室无瓷不雅,人无瓷不贵。”陶瓷历来备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我国的瓷器,分为白瓷、青瓷、黑瓷三大瓷器系列。建阳“建窑”生产的“建盏”,就是黑釉瓷最典型的代表,被瓷坛誉为瓷器珍宝“黑牡丹”。迄今仍吸引着国内外众多陶瓷收藏家的眼球。建盏,茶界称他是“唯一为茶而诞生的茶器”,陶瓷界称他为“土与火高难度结合得艺术”。建盏釉料独特,在烧制过程中能产生不同的筋脉和色彩,因而成品的釉面呈现兔毫状、油滴状或曜变状,温润晶莹,瑰丽悦目。其中曜变斑纹由于纹斑光彩夺目,异常绚丽,在建盏中最为珍贵。(在釉面上闪现一圈圈不规则的蓝色光晕,日本学者叫它作'曜变'。)在当时人工传统烧制时,往往烧制几十万件中才能偶然得到一两件。“ 据日本公元1511年出版的《君台观左右账记》史册里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2005年春,在厦门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建窑出产的茶盏竟拍出1000多万元的高价。从这里不难看出,建盏,其价值高得令人瞠目,也异常珍贵,你了解这价值非凡、珍贵的建盏背后的前世今生吗,知道它的由来,特点和作为茶器的好处吗?你能鉴别出它的好坏,知晓它与天目盏的区别吗?别急,本文将为你大揭秘!建盏的由来中国的饮茶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自汉唐时代以来已十分盛行。入宋以后,此风尤盛。当时最为流行的是“斗茶”,这是一种比唐代煮茶更讲究的品茗艺术。“斗茶”之法讲究茶质、水质和技艺。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仅需要茶品好,技巧娴熟,而且需要优质的茶盏。所谓“好马配好鞍”。《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这种斗茶,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所以斗茶家们都对黑釉茶盏(碗)情有独钟,皆因建盏最适合“斗茶”。由于建盏的烧成处于众多缺陷的包围中,一件没有丁点缺陷而斑纹效果很优的建盏几乎难觅。对于高品位建盏的某些缺陷,要宽容,随缘不执。要有“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的审美心态。如三件曜变都有脱釉缺陷,如果光看表面,可能就成了废品,而它的美藏在深处。这与老子讲的“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道理相同。所以深层次的美,需要深层次的眼力和审美心境。否则,会被表面现象所障。其实,也正是这些缺陷或不足存在,记录着宋代窑匠挑战的极限,这些作品才是真正的高难度艺术品。宋代还有许多建盏虽然水准不高,但都具有朴素,自然和韵味美,这些建盏也不可能弃之不用,所以宋代有相当数量的建盏在民间使用,斗茶在中国不纯是贵族文化。斗茶又称“茗战”,贵族之间的“大战”是在民间“小战”的深厚基础上产生的。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优劣,实质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包括许多审美问题。斗茶必斗色,建盏斑纹对衬托茶色起重要作用,所以在斗茶之前,必然隐藏一个“斗盏”的准备过程。建窑的兴衰与宋代审美密切相关。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市民文化的兴起,士大夫阶层享受着都市生活的繁华,又厌倦市民趣味的“俗气”,宋代文人面临市民文化的巨大压力,极力提倡士人的雅趣,文人的韵味。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平淡风格是士人毕生追求的高雅的艺术境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这句评语正与禅宗理路相通,反映出文人普遍渴求的审美心境。建盏的美用它来描述再妙不过。而茶的秉性也恰是淡而味深。使用建盏斗茶拥有四大妙处: 一是盏形底小口大,茶香充分显露;二是盏胎古朴厚重,茶汤久热难冷;三是盏质高铁红琅,茶品隔夜保鲜;四是盏色浑然天成,茶瓯独一无二。宋末元初之后,盛极一时的建盏被停烧和废烧,制作工艺湮没无闻。这让许多建盏爱好者曾为这一手艺失传感到无比痛心。直至198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福建省轻工研究所和原建阳市瓷厂等大批机构的专家经数年研究试验后,成功烧制出仿古建盏,失传数百年的建盏古老工艺得以恢复;日,国务院发布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福建省建阳市宋代建窑遗址赫然位列其上,“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秞瓷盏闻名于世。什么是建盏?建盏,黑瓷代表,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该制品宋时为皇室御用 茶具。主要是一种底小口大、形如漏斗的小碗,因产于“建窑”, 产地为宋建宁府瓯宁县,又因瓯宁县为建安附属县,故称之为“建盏”。建盏用建阳水吉一带含铁量较高的粘土为胎底,这些粘土中含有一些未风化的斜长石、钙长石以及石英粗颗粒。釉料也是取自当地山谷中,俗称“釉库”的釉料,这种釉料含铁量较高,含磷较多,采回的釉土中还需要混以草木灰,以増加釉中钙的含量。含三氧化二铁高的釉为着色剂,经高温1280°-1330°还原烧造制而成的黑釉系窑变茶碗。建盏的基本特征建盏内外均施黑釉,外壁秞不到底,露色胎,以铁结晶自然形成的斑纹为饰。由于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建盏的胎质基本特征: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建盏的种类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在器型总类方面: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在釉面种类方面:建盏常见有油滴,兔毫,鹧鸪斑等不同釉面风格。其名贵品种有兔毫,油滴和曜变。乌金釉盏是建窑早期的产品,釉面乌黑如漆,有的黑中泛青,也有显黑褐色和酱黑色的,没有斑纹或者斑纹不明显,釉面普遍较厚。“色黑而莹润,上乘者亮可照人”,早期建盏多属于此类。兔毫盏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上分布着雨丝般条纹状的析晶斑纹,因形状类似兔毛而得名,有“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其中以“银兔毫”最为名贵;油滴建盏的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类似水面上漂浮的油花;鹧鸪斑盏,因有和鹧鸪鸟胸前的羽毛相似的斑纹而得名,大概分为两种:一种鹧鸪斑盏有点像油滴盏,斑纹合而不聚,不像油滴盏的斑纹连成一片,烧制过程偶然性很强,极难控制;另一种鹧鸪斑属于黑釉上二次点白釉的结果,烧成相对容易,成品有点不自然; 曜变盏的典型特征就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强光照射下会呈现兰、黄、紫等不同色彩,并随观赏角色而变。建盏泡茶的好处建盏有着独特的科学研究价值,其造型有深奥的力学原理,因“建盏”底小壁斜,下狭上宽,故用其沏茶,茶汤久热难冷,易干不留渣,越宿不馊,且茶香散发快,汤色澄清,滋味醇正。由于“建盏”小底重心的作用,品茶时将它放在盏托上,盏身能自动扶正,可避免茶汤水晃动而倾斜。此外,建盏高含铁量具有活水软水的功效,可以让茶水口感更佳柔软香甜。如何挑选建盏?要挑选好建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胎土要正众所周知,建盏最大的特点就是表面神奇的斑纹,能够在烧制的过程中出现斑纹的首要条件就是含铁量高的胎土,其次是胎土是颗粒较为粗的石英石等耐高温的天然矿物,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有可能是好建盏。好建盏的胎,颜色接近深灰或者深褐色,且胎质较为粗糙坚硬,击之有类似金属碰撞的声音,这样的胎土只能取自建阳水吉一带,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喜欢研制建盏的陶艺家都要到建阳水吉去买胎土的原因。2釉的原料有些盏友在市面上看到,建盏斑纹粗大且十分炫彩,有点炫,不敢买,怕釉料不是纯天然,有很多化学元素在里面,含有不好的成分喝茶不健康。的确,每一位工艺师都不会把自己的釉料配方公布出来,要了解釉料是否添加了非矿物原料是很难了解的,就是工艺师们看一个不是自己做的盏也不能判定釉料是否纯天然。因此,一定要通过最正规的渠道购买建盏,了解盏的工艺师是哪位,有没有工艺师的落款或者证明。3器型的规整在第1点中我们讲过,建盏的胎土因为含铁量高,不易耐高温,所以极易出现开裂和变形。一个建盏的精品,一定要满足没有明显变形,表面不开裂,不气泡,针眼少这几个条件,判定器型是否圆润可以从盏口用肉眼观察,判定是否畸形的方法是,可以将建盏倒扣的表面平整的桌子上,看和桌面是否贴合的很好,如果可以左右晃动,则说明变形严重。而针眼开裂等也是可以用肉眼观察出来的。4斑纹的效果建盏的美感完全取决于表面的斑纹,而斑纹又是千变万化,无一相同的。每一位工艺大师做出来的盏斑纹都有明显差别,就算同一位大师同一窑出来的盏斑纹也可能有很大差别,所以哪种斑纹好看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尽管如此,在满足上述1.2.3条件的情况下,判定一个建盏的好坏就要看斑纹是否具备以下几点特质:兔毫盏的条纹形态以柔长为美,条纹的分布不稀不紧,丝丝邻扣,条纹清晰可见且有三维立体效果,条纹从盏口延伸至盏底为最佳,但这点极难做到。5幻彩效果建盏的神奇一定离不开幻彩效果,好的建盏能折射出各种色彩的光芒,而且在阳光下灯光下或者装进茶水后能放射出不同的光芒。建盏的幻彩主要以金色银色蓝色为主,也有一些盏能焕发出多种色彩。怎样保养建盏?建盏的养护,相对简单些,对任一种茶汤也没有特殊的要求,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简单日常保养的经验,仅供参考!一般,对于新用的建盏,需要做一些清洁,或用牙膏或用清洁布擦拭,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开水或茶汤浸泡约半小时以上。平时,每天喝完最后一盏茶,再用清水冲洗,将建盏自然放置,通风便可即可,若去除附着在釉面上的茶垢,可以先将建盏茶杯放在醋中浸泡一段时间或者倒入一些醋也可以,然后再用清水冲洗,也可以用清水沾湿一抹净(一种清洁海绵),在建盏表面轻轻擦拭,即可轻松祛除顽固茶垢。时隔三两日,就进行一次全面清洁(可用清洁布或牙膏清洗)。只要常用建盏喝茶,并且保持釉面干净,过了一段时间,你会看到釉面渐渐的出现了七彩宝光,或蓝或紫或红或青..这是当代建盏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之一。当然,对于七彩光的出现也是不可控的现象,因为每个简单釉面形成不同,如窑烧一样,都是自然天成,不可强求,随缘便好!有关建盏的常见疑问1建盏为何这么贵?建盏是真正考验土与火的结合的陶瓷艺术品。建盏的烧制工艺是瓷器中最难的,也是成品率最低的。苛刻的条件使得一点细小的因素就能夭折一只建盏,从宋代如山的建盏中也挑不出几件好的作品来就能看出。同时,建盏的原料只有建窑的所在地建阳附近有,粘土越来越少,也是造成建盏成本高的原因。但是由于这几年建盏烧制技艺的不断成熟,建盏产业的成品率逐渐稳定,也有一些中底价格的性价比较高的盏,可以作为入门。2建盏的斑纹,是属于釉上彩和釉下彩吗?建盏斑纹的形成属高温结晶铁系釉。它与其他瓷器形成不一样,既不是釉上彩也不是釉下彩,它不是人工添加,而是在窑内焙烧的过程中,通过火的艺术,使釉面产生各种奇特的变化,而形成。成熟的建盏,让人看着感觉象是宇宙星空的景色,黑洞旷宇中闪烁星光,古朴典雅,精美绝伦。这些斑纹非人工设定,它随温度气氛变化而变化,人工难以控制,往往烧成千上万个盏中难得有一个精品,一窑建盏的成品率也只有百分之几,所以在古代完整的好建盏成为御供极品。现在建窑虽然也已经烧制出类似古代的兔毫、釉滴的建盏,但是至今还未见有真正意义上的曜变烧出。可见在瓷器中,建盏有着其他瓷器无与伦比的人工难以复制的自然美丽釉斑纹。3建盏是天目盏吗?它们之间有啥区别?天目茶碗:顾名思义,天目茶碗与天目山也有密切关系。自南宋始,日本许多留学生来天目山。天目山茶好,僧多,在日本还以“天目盏”受人敬慕。茶道中使用的茶碗,最早是从天目寺院中带回国内去,名曰天目盏。建盏,顾名思义,用福建建阳水吉一带的胎土及釉料还原烧制而成的茶碗,才能称之“建盏”。建盏是天目盏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高端的品种。其他盏或含建盏都可叫天目盏。建盏,不管从胎、釉工艺以及后期使用把玩收藏,都是其他盏不可媲美的。4建盏斑纹有的清晰,有的只一层褐黑釉,为何差别这么大?建盏的斑纹是在1300度左右的高温下自然窑变而成。窑内温度并不一样,釉受到的氧化度就不一样,产生的斑纹形状和色彩就不同了。或许变成油滴,或许成兔毫,或许成纯黑釉。也正因如此,每一只建盏都是不径相同,独一无二的艺术品。5建盏外部下面和底部为何没有釉?而且釉圈也不圆?建盏是正烧的,烧时外部只施半釉,给在窑内高温下流淌的釉留下空间,不至于一下流到底部产生粘窑。若釉流动性不大,就形成一圈不规则的聚釉。若恰到好处流成一滴珠状,有欲坠之势,就成“挂釉”,又称釉泪。6建盏内底部的开片属于瑕疵吗?不是的。由于建盏是在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制而成,高温瓷器的玻化效果很高,加上建盏是陶胎瓷釉,胎和釉的收缩率不同,出窑时就会造成开片(有的是用茶养了一段时间后开片)。请注意,不是每一只建盏都会开片。有瑕疵的盏不一定会开片,会开片的也不代表就是瑕疵。我们从以下宋代老建盏的标本中可以找到验证。7建盏无釉处胎体有裂痕,这是怎么回事呢?建盏的原料是高含铁的有色粘土,这种天然的粘土塑性差,收缩大,耐火度不 高,在干燥过程中就极易变形,开裂。但若不用此种坯土,兔毫斑纹效果就差。同时也失去了建盏神奇的功效。所幸的是,有裂痕的只是部分建盏而已,并不是全部。建盏虽然斑纹繁复多变,但它一点不喧嚣,它的美,需要静心的品味。 它不施浓墨重彩, 却得以窑内自然形成的多彩炫斓。 而这种炫斓却深深的隐藏在它低调而恬静的黑色外表下。只有静心欣赏它, 方能深知它的美。建盏的黑,是包容万事万物的神秘色彩,乍看平淡无味,却又暗藏各种美丽的釉色,正契合“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语)的禅意。得于自然、归于自然,正是佛教圆通空灵之美,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的最终结合点。不管是器型,还是自然形成的莜面本身,都具有经典的永恒的审美价值。这,可能也是宋徽宗热爱它,迷恋天空的原因了。建盏鉴赏——李达导言  如果说,艺术品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工技术制品,那么,我们在鉴赏建盏时,就应该关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建盏究竟美在哪里;二是制作建盏的技术难度有多大。  由于建盏只是一个茶碗,器型小且简单,所以在器型方面的技术难度不大;建盏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分布着多姿多彩的斑纹,这些斑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为了这些具有审美价值的釉面斑纹,古今中外的陶艺家呕心沥血,试图寻找最合适的制瓷原料和探索最正确的烧成方法,经历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问世的优秀作品极少。因此,建盏艺术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是纯粹的陶瓷艺术!关于建盏名贵品种与名称问题  在晚唐五代时期,建窑仅是一个生产青釉器和酱釉器的普通窑场,后改烧釉面无斑纹的黑釉茶盏,为建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从青釉→酱釉→普通黑釉→建盏釉,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其显著特点是,坯与釉的氧化铁含量越来越高,釉层越来越厚,使烧制工艺难度加大,生产成本提高。宋代初期建盏的出现,反映出斗茶艺术对茶具的讲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宋廷重臣蔡襄(大书法家)总结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撰写了一部茶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茶录》(1054年)。书中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茶录》充分肯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秀地位。《茶录》问世后,斗茶文化推波助澜地在朝野传播,建盏中的优品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文坛巨匠畅怀讴歌的极品,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生产底足铭有“供御”、“进盏”的建盏进贡朝廷。  建窑的名贵品种有兔毫、鹧鸪斑(即建窑油滴)、曜变(即毫变)。  兔毫盏(图1)是建窑主打产品,它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分布着雨丝般条纹状的析晶斑纹,类似兔毛。鹧鸪斑盏(图2)是建盏珍品,产量稀少,其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类似建窑当地鹧鸪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它也像水面上飘浮的油珠,被日本称为油滴。  曜变盏(图3)是建窑的特异产品,非常难得,极为珍贵,它的主要特征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阳光照射下会呈现出蓝、黄、紫等不同色彩,并随观赏角度而变。  建盏之所以受到茶家青睐,其魅力主要在于釉面斑纹。如果没有斑纹,则只是普通的黑釉盏,即使坯质再好,釉色再黑,建盏也不会有太大特色。建盏的制作工艺就是围绕着斑纹进行,建窑的兴衰和它留给后人的许多难解之迷,都隐藏在这些变幻莫测的斑纹之中。  建盏的釉面斑纹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现代有些涉足者见到斑纹有点异样的,就凭感觉起一个名称,致使建盏品名越来越多。例如,(图4)所示的建盏,有专家发表的文章中就有三种名称:鹧鸪斑,铁锈斑,毫变盏。另有一本鉴赏书还出现“类鹧鸪斑曜变”等等许多新名,其实鹧鸪斑与曜变是两个不同品种,鹧鸪斑之名来自中国,曜变之名出于日本,把不同品种且异域的名称交叉组合,似为不妥。  识别建盏的釉面斑纹,不能简单地认为毫变盏就是釉面条纹特殊的建盏,并因此把粗条纹的铁锈斑盏或条纹色彩有些特别的兔毫盏,甚至把有脱釉缺陷的兔毫盏(图5)都当成毫变盏。笔者认为,中国宋代所称的“毫变”、“异毫”与日本所称的“曜变”是同一品种。正确理解“毫变”这个名称,应该考虑三个问题。(1)毫变盏是建窑宝物  中国宋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著述是《方舆胜览》,作者祝穆写到:“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又君谟茶录‘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祝穆是南宋歙州人,徙建宁府崇安,幼孤尝从侨居建阳的姑父朱熹学习。崇安建阳均近建窑,着意收集南宋名迹的他对建盏的情况当非常了解。这段文字清楚表明毫变盏极难得且价格昂贵,非宝莫属。  日本古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文献是《君台观左右帐记》(1511年),这本书是足利将军的朋友们对他收藏的唐物(东山御物)进行评鉴的记录。在这本书中被高度评价的唐物,是当时所能收集到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是以优美和稀少作为选择标准。而且在所谓唐物庄严的世界,只有将军家才能做到这一点。书中记载的建盏有关情况如下。曜变,是建盏之最,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从中日两国古代有关记载,毫变和曜变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2)要深入理解“毫变”的含义  建窑的主打产品(占98%以上)是兔毫盏,“毫变”隐义是主打产品的变异品种,也就是建窑的变异品种,这里的“毫”相当“窑”,因此,“毫变”与“窑变”同义。而“曜变”是从“窑变”过渡来的,所以中国宋代记载的“毫变”、“异毫”与日本称的“曜变”是同一品种。现在“窑变”这个名称也被滥用了,窑变原指窑中之宝,现在把说不清的釉色都称窑变,反正好歹都是窑里变出来的。(3)要考虑与社会沟通  毫变盏与兔毫盏的特征要有明显区别。如果是兔毫盏中的某一种,就很难与社会沟通,因为条纹的变异程度难以界定。“毫色异者”不单指毫纹的形状变异或色彩变异,而是指两者都变。所以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曜变。  笔者在《陶瓷学报》98年2期发表的《论鹧鸪斑建盏》一文中对鹧鸪斑等名称问题作过详细论述,本文的重点是鉴赏,对名称问题不再赘述,但希望通过鉴赏进一步认识建盏名称。  真正认识建盏斑纹,不能只观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斑纹的本质包括构成斑纹的物质和形成过程。兔毫、鹧鸪斑、曜变属于铁钙系结晶釉,其釉面斑纹是釉料在高温阶段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后,铁氧化物在釉表面层析晶产生的,构成斑纹的物质是铁氧化物的结晶体,这些斑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没有人工痕迹。这些建盏制作工艺难度大,艺术品位高。而黑釉白斑盏(图6)斑点的物质是后加的白瓷釉,不是氧化铁晶体,斑点的形成是靠人工装饰的,制作工艺难度小。还有铁锈斑盏(图4),虽然斑纹是由氧化铁晶体构成,但有明显的人工痕迹。后两者斑纹的外表很艳丽,但艺术效果显得单调呆板,谈不上奇妙自然,其本质与兔毫、鹧鸪斑、曜变不同,它们不能反映建盏独具的艺术风格和特色,称不上建盏珍品。建窑还有许多纯黑釉盏和杂色釉盏,这些建盏大都是烧兔毫、鹧鸪斑、曜变时留下的失败的作品,没有多少惊奇之处,也无法把它们和宝物划等号。建盏烧制技术难度问题  笔者写的《宋代油滴茶盏鉴赏》一文,文中详细介绍了建窑油滴和华北油滴(图7)的区别,并对两种油滴烧制难度以及审美问题作了初步讨论。文中提到,判断一件瓷器的烧制难度,可以从坯、釉、窑温和窑中气氛这四个制瓷因素的制约程度考虑,这就需要了解制瓷过程中四个因素对产品的影响有多大。有些瓷器的釉色,虽然配方很独特,但烧时不易出现缺陷,成品率就高,可以大量生产。还有些瓷器,虽然烧成温度很高并需要还原气氛,但温度和气氛的增减对产品影响不大,其烧制难度也不大。不同斑纹的建盏烧制难度也差别很大,下面我们从四个制瓷因素入手,来分析建盏斑纹形成的技术难度问题。(1)坯的制约  建盏的坯体材料是采用一些氧化铁含量高达8%左右的有色粘土配制,这些天然原料塑性差,收缩大,耐火度也不高。用这种泥料拉坯成型的茶盏,在干燥阶段就很容易变型或开裂。而氧化铁是助熔剂和发泡剂,在高温还原阶段不仅降低坯体耐火度,还易使坯体起泡,实际上这种坯泥只适宜制陶。由于建盏斑纹须在1300℃以上的还原焰中形成,坯体在这种条件下,极易产生变型、起泡等缺陷,宋代建盏坯中含有粗颗粒石英,虽然对克服这些缺陷有帮助,但容易造成釉面有颗粒凸起的毛病。如果采用氧化铁含量较低的粘土,或采用瓷土加氧化铁制坯,虽可提高耐火度,但烧出的釉面斑纹效果不佳。这表明坯体的化学和矿物组成对釉面斑纹有重大影响。南宋时期福建其它窑口兔毫效果不好,与坯铁含量低有直接关系。  中外陶艺家为解决建盏坯体材料耗尽精力。西班牙陶艺家杜阿尔多·库尼先生研究建窑黑瓷四十多年,他给笔者来信中写到:“我们所有研究建窑技术的人,都在一个问题上卡了壳,那就是我们所掌握的原料其耐火性能都达不到宋代陶工烧制出精美的建盏珍品所必需的极其困难的条件——极高的烧成温度和最大的还原气氛的要求。”笔者研究建盏工艺二十余年,的确就在福建也找不到满意的泥料,坯体原料难以确定。  其实,宋代人也没能很好地解决建盏坯的问题,成山的废品给窑匠带来的心里创痛是巨大且无奈的。现代有些人避开黑坯,使用白坯,斑纹效果与宋代差距太大。宋代建盏中有些坯的外观呈褐色,是由于后期氧化所致,坯体内部还是黑的。(2)釉的制约  建盏釉层厚且流动性大。施厚釉是釉色的需要,釉色包括釉的底色和釉面斑纹。釉层太薄,釉不黑,釉薄处呈酱色。再则,釉层薄,兔毫斑纹短,不流畅。油滴(即鹧鸪斑)斑点也不大.,所以施厚釉是必要条件。但是,高温厚釉给建盏带来的缺陷是很难克服的。一是釉厚干燥收缩大,易使釉层开裂,与坯粘不紧,烧时易缩釉或脱釉。二是建盏在1300℃高温烧成,此时釉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大,使釉层从上到下逐渐加厚,釉层厚度上下不均,对斑纹的形成影响很大。就兔毫来说,兔毫的斑纹好比水中的鱼草,在水浅处鱼草会被顶出水面,在水深处就沉在水中。所以兔毫斑纹一般在碗上部很密集并突出釉面,在下部较稀疏,沉在釉中,似隐似现(图8)。斑纹的浮沉程度不同,所受的氧化程度就不同,使得斑纹的形态和色彩都有所不同。斑纹形态和色彩的变化,从审美角度看似是好事,但实际变化的结果很难令人满意。往往是上部斑纹过密,下部斑纹过稀或无斑纹。或者是碗上部斑纹都变灰色了,下部斑纹还不能析出(图9)。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记载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指得是银色的兔毫,从上到下,流畅通达的为上品。  釉流动性大给建盏带来的另一劫难是,只要釉层过厚,或烧成温度过高,或烧成时间过长,釉就流下粘底。现代其它结晶釉流动性也大,但烧花瓶釉粘底可以打磨掉,不会报废。建盏器形碗外下部露胎,从技术上就是给下垂的釉留些空间。若下垂的釉恰到好处聚成滴珠状(图10),就有欲坠非坠之玄妙美感。建盏特征是:碗口几乎没有釉遮盖,釉色不黑又很干涩,碗外靠底足处有一圈明显的聚釉。  建盏釉的配方也难以确定,因为四个制瓷因素对斑纹效果的影响很大。而窑中各处温度与气氛有差别,导致配方很难适应,使制作者耗费大量精力也难适从。就是现代每窑仅烧数件作品,配方也要经常变,因为坯变或其它因素些许改变,配方要跟着变。所以最难且最贵的配方其实是难稳定的配方。(3)温度的制约  建盏烧成温度高且范围窄。  如上所述,烧成温度高易使建盏坯起泡、变形。釉下垂粘底。而烧华北油滴因温度低(约1240℃),用黑坯就不成问题,即使釉厚也少有聚釉现象,更不易流下粘底。因为釉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降低。  建盏烧成温度高,是釉面斑纹的需要。温度过低,斑纹稀少,甚至无斑纹,所以建窑鼎盛时期许多黑釉盏是烧兔毫、油滴、曜变时温度过低或还原过头造成的,而不是刻意烧制的。  如果窑温过高,斑纹析出太多,太密,釉的底色被遮盖,也就成了褐色(图11),釉的底色仍是黑色。各种釉色,来源很复杂,要根椐迹象具体分析。如褐色釉,当黑釉釉层薄,或建盏釉过烧,或还原不足,或坯中氧化铁含量低,都可能出现。  一件斑纹流畅通达且外观无缺馅的兔毫盏烧成温度范围很窄,窑温稍低,碗上部有斑纹,下部没有斑纹。窑温稍高,釉就流下粘底。而烧油滴的条件更苛刻,因为油滴的斑点很容易流成条形。  对于曜变,至今还没有公认的仿品问世。从曜变斑纹的形态与分布状况,笔者推测,其形成机理是高温气泡机理。华北油滴相对属于低温气泡机理。(建窑油滴属浮萍机理)。从华北油滴的烧成机理可知,华北油滴的烧成温度范围较窄,窑温过高,斑点就散开,窑温过低,气泡又难破灭。而且华北油滴受器型影响较大,就是在器形凹处,气泡不易破灭,烧后经常会留下泡痕。从现存的三件曜变传世品看,碗外斑点极少,其原因是碗外器型呈凸状,气泡较早破灭,由于曜变在高温烧成,由气泡破灭形成的斑点很容易散开,在还原气氛作用下,三价铁迅速转化为二价铁,二价铁是强熔剂,很快就熔入釉中,使斑纹消失。从曜变碗内的斑点也可看出斑纹消失的速度很快(图 12),有些斑点较清晰,有些斑点较模糊,有些部位就没有斑点。所以曜变斑纹的形成,就象夜幕中姹紫嫣红的焰火,此起彼伏,持续时间很短,如果这个动态恰好被捕捉到了,它的迹象就保留下来,否则就成了黑釉盏。曜变斑点周围的光晕,正是二价铁消失前形成的,所以它很薄,成为干涉膜,在光照下就有变色现象。由上可知,判断真假曜变,只要从斑纹的分布状态分析,就不难辨别。(4)还原气氛的制约  兔毫、鹧鸪斑、曜变斑纹要在还原气氛下形成,在氧化气氛下釉面少有斑纹。这说明构成斑纹的物质需要在还原条件下产生。但建盏釉属于铁系结晶釉,结晶的物质是铁氧化物,氧化铁中有二价铁和三价铁,还原使三价铁变二价铁,二价铁是强熔剂,易回熔到釉中,使得结晶物质处于不稳定状态,直接影响斑纹的形态和色彩。建盏釉与其它结晶釉(包括铁红釉)在烧成方面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构成斑纹的物质不稳定。普通结晶釉晶体物质在析晶时稳定存在。即使是华北油滴,在有釉的地方就有斑点,斑点的大小和分布与气氛无关。  建盏中褐色斑纹相对银色好烧,因为形成褐色斑纹的物质以三价铁为主,虽然烧成前期需要还原来控制斑纹的形态,但后期在控制斑纹色彩时可转氧化,氧化气氛很好掌握,所以斑纹形态与色彩较稳定。银色斑纹烧的难度要大的多,因为在烧成后期仍需还原,此时若三价铁过高,斑纹就呈灰色,灰色斑纹表面有脏物感(图13),还不如褐色(图14,15)美观。  若二价铁过高,斑纹就隐去,甚至消失。所以烧银色斑纹,不仅色彩很不稳定,同时会危及斑纹的形态,影响到斑纹的大小、厚薄、边界、清晰度、沉浮、镜面与否等诸多问题。特别是银蓝色的斑纹,更处于稍纵即逝的状态。所以建盏中银色斑纹大都不如褐色斑纹清晰,斑纹边界较模糊,斑纹表面常有毛刺感。由此可知,银色斑纹受还原气氛严重制约。曜变斑纹比银色斑纹难度更大的原因在于其形态在烧成前期就易散开消失,形之难存,更何况色。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通过上述四个制瓷因素的讨论,可以知道各种不同斑纹的建盏的烧制难度。这是由建盏的坯釉性质(内因)和火的变化条件(外因)决定的。在陶瓷烧制时,哪怕能减少一个因素制约,难度就减少很多。在土与火交融的过程中,使建盏毁坏的因素很多,也就是变数很多。越难烧的釉色变数越多,任何一个变数没有掌握好,造成的缺陷不是一般的小缺陷,而是致命的。这是建盏在烧制方面一个鲜为人知的特点。就拿银色斑纹来讲,即使坯、釉、窑温都掌握很好,它还陷于斑纹变灰或斑纹消失这种一落千丈的险境中,不成功则夭折。好烧的釉色,这种落差就小,即使达不到优良,还会合格,外行人甚至看不出差别,良莠难分。所以,建盏中一件优秀的褐色兔毫盏都不多见,是因为它同时受到除气氛外其它三个制瓷因素的严重制约,它的烧制难度比华北油滴大,而华北油滴的难度又比铁红釉大,铁红金圈的“金”字用的不妥,金圈没有金属感,其实是黄圈。  由上可知,一件优秀的建盏是在大量的废品的基础上产生的。笔者估计,没有起泡变型或脱釉或粘底等重大缺陷的建盏所占比率不到百分之一,优秀的(没有明显缺陷且斑纹流畅通达)褐兔毫占比率不到千分之一,优秀的银兔毫占比率不到万分之一,而鹧鸪斑和曜变分别属于十万分和百万分之一内的作品。高品位的建盏,为数极少,我们从大量的实物和图片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建盏技术重点在窑内,有些陶瓷技术重点在窑外,如绘画陶瓷、器型陶瓷、雕塑陶瓷等。窑内技术不是靠手,而是靠土与火,难于操控。所以试验周期长,见效慢,缺陷无法修复,生产成品率低,成本高。就是现代优秀的陶艺家,几天时间也未必能烧出一件好作品。高品质的鹧鸪斑建盏,目前全世界每年仅有数十件作品产出。  建盏制作难度大,烧成几率低,生产成本高这一重要特点是解释建窑许多问题的基本依据,它蕴藏着令人神往的迷一般的建窑最本质也是最丰富的内涵。举例如下:  (1)建窑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建盏珍品是在数千万以上的建盏中通过比较挑选出来的少数优品,是在宋代狂热斗茶这个背景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们真正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陶瓷产物。曜变(图3)是国际公认的天下第一名碗,另有几件作品也被日本作为国宝和重要文物收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陶瓷艺术的瑰宝。惜曜变工艺长久以来至今无人能恢复。  (2)建窑的性质  建窑只能是一个民办性质窑,假如某一条龙窑由官办专烧贡品,一则难以保证优品的数量,二则大量有缺陷的或斑纹平常的建盏难以处置,从实际考虑,由朝廷建设窑炉去烧制这种成功率极低的优品是不可能的,贡品只能从众多民窑烧制的无数建盏中去挑选。  (3)判断珍品的依据  底足刻“供御”“进盏”是在入窑之前,烧后未必是优品,这类铭文不能作为判断珍品的充分条件。建盏碗口的金扣、银扣也不能作为评价品位的依据,因为民窑众多,谁都可以给自己的碗镶金戴银,而往往这些作品碗口有缺陷。所以珍品只能通过比较产生。  (4)建盏器型  建盏器型小且简单,正是因为釉色难烧,条件要求太苛刻。反之,能烧大件作品的釉色就相对不难。  高难度的艺术,任何一位大师的能力都极其有限,一生中留下的佳作只可能是少量。建盏之美  在上文中,我们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讨论了建盏斑纹形态与色彩显现的难度。笔者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褐色、灰色、银色(图16)的斑纹明显存在层次关系问题。银色斑纹如同一片薄镜,灰色斑纹就是落在薄镜上的灰尘,灰尘积多就成了垢,这垢很迷人,它就是褐色斑纹。所以褐色斑纹较稳定。烧银色斑纹就是对褐色斑纹的突破。褐色斑纹这层垢一旦触动,薄镜表面就杂乱无序,脏物灰尘粘附,难看极了。清除灰尘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求用力(还原气氛)不能太重,太重会使薄镜破损,(即银色斑纹的形态被破坏甚至消失),也不能太轻,太轻灰尘就布满镜面,所以只能适度地小面积(釉层厚薄不均之故)拂去,然而,这灰尘落得很快,你这边拂,它那边落,你怎么拂都不会干干净净。笔者大量精力都耗在这里,从中感受到陶瓷艺术博大精深。  这个拂灰尘的工艺过程和北宗神秀的偈语相符。“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银色斑纹上的灰尘如同人心上杂念,一念未伏另一念就起。想擦亮明镜何其难,灰尘多少总要伴随。所以建盏中烧的再好的银斑也有少量灰斑相伴,而且有些斑点不清晰。而褐色斑纹比较均匀,倒看不出毛病。看来精美是相对的。笔者也从中感受到原来不存在本色,许多人认为自然色就是本色,可褐斑明明是垢。银色附近还有银蓝色(图17),金色(图18),彩色(图19)。曜变(图20)形成机理与银斑不同,所以它不是擦灰尘的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斑纹。  深层次的斑纹处在险境中,极不稳定,变数多,落差大。就象高难度的跳水动作,受运动员自身和外界多种因素影响,稍有闪失,就会一败涂地,就是同一个运动员,不同次成绩就可能有差距(有个性)。深层次斑纹在小范围内就存在优与劣,分寸之间就有天壤之别,优在小范围内就会被劣所毁(变灰)或被吞噬(消失)。如建窑银色油滴,斑点极易变灰或消失,陶艺家的目的,就是尽量使灰色的斑点少些,银斑多些,清晰度提高一些,斑点的镜面强一些等等。但是,不稳定因素太多,每迈出一小步都非常艰巨,即使是最优秀的几件作品也各有特点和不足,不同件作品就会有优劣之分,其个性也就凸显出来。所以深层次釉色的作品,优秀是相对的,没有一件作品十全十美,所谓的“炉火纯青”只是理想状态。  浅层次的斑纹,稳定性好。落差小。如华北油滴,每个部位都一个样,很均匀,容易找到许多分不出优劣的作品。还有一些结晶釉,斑纹分布不均匀,每件作品花纹都不同、似有个性,其实它很稳定,小范围内不存在优被劣所毁的因素,没有多少落差。你可以找到一大堆分不出优劣盘玩精美无比的作品。所以这种釉色不均匀是假相,实际很均匀,没有个性。一般来说,从釉色的落差和作品的个性也可以知道釉色的稳定性和烧制难度。建窑褐色兔毫盏,虽然形态与色彩不受还原气氛制约,相对银斑稳定,但形态仍受到坯、釉、窑温的制约,所以稳定性较其它结晶釉差,作品有个性。  不同层次的釉色,存在与美有关的因素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好烧的釉色,由于形与色容易显现,稳定性好,其外貌是:斑大,完整,色彩丰富,清晰,没有瑕疵,其质感是:漂亮,艳丽,饱满,光润,精美等。但这些釉色的作品缺少个性,没有内涵,数量多。  建盏其貌不扬,器型小,斑小,色彩少,不艳丽。很难引人注目。但是,自然界中形与色难显现的物其品质必有特点,就象有些树,长几十年还很小,但质地坚硬。建盏的品质只能通过质感告诉人们,它就象一幅中国名画,简素,展现的是意境和神韵。由于建盏很小,想认识它就要近距离仔细看。  建盏褐色斑,银色斑,曜变斑是三种不同层次的斑纹。褐色斑纹的形与色,较易显现,斑纹就比较完整,清晰。色彩比较均匀,变化小。浅层次的斑纹实际上不存在很优的物质,也没有很劣的物质。居中,既漂亮又好生产。  优秀的银斑具有金属感,品质明显优于褐斑。国外也称金属陶瓷。但伴随银斑的是碍眼的劣质灰斑,而不是迷人的褐斑,而且银斑易消失,所以银斑形态与色彩的落差比褐斑(褐斑有偏黑或偏黄)大得多,整个碗中必有少数银斑被灰斑遮盖,或部分斑纹不清晰,似隐似现。如果细看,一个银色斑点(图17)中各部分就很不均匀,有银色,灰色,银蓝色等,而且有些部位突出釉面,有些部位沉入釉中,所以有毛刺感。有褶皱。斑点的形态与色彩无法完整显现。  曜变斑落差最大,在碗外几乎没有,在碗内分布也没有规律,斑纹在很小的范围内就存在消失的危机(从清晰与不清晰对比可看出来),连变灰的机会都没有。可以给人“一步之遥,就是深渊”的警示,可谓是“玄之又玄”。曜变斑在普通光线下,没有多少惊人之处,它就象没有生命迹象的荒野上的一些枯草。  总之,层次越深的斑纹,落差越大,形与色越隐藏,越难完整显现,这是客观存在的。其原因就是不稳定,变数多。釉的剧烈变化以斑纹形与色的残缺和不均匀表现出来。反过来,如果形与色很完整,很均匀,这种釉色就较稳定,烧就不难。但银斑,曜斑毕竟是深层次的斑纹,它的真身深藏着,釉色的美也深藏着。建盏斑纹的特点就是“隐”,它的品质与美的本质都与“隐”密切相关。  对于不同层次的形与色构成的美,需要不同层次的眼光去看,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少人把鹧鸪斑(油滴)与黑釉白斑来比大小,比白度,比清晰度等,这眼光就错“层”了,而且是好几层。这两种斑纹的物质与形成过程完全不同,其品质和艺术效果有天壤之别。  美不单取决于形与色。就象梅与牡丹,梅花开在严冬,形与色(外貌)不如牡丹花,有人赞美梅,其意不在于梅花的花朵大小或色彩,而在于梅凌冬傲雪的气质、意境和神韵。所以形与色的美,只是表面浅层次的美,深层次的美是韵味美,是超越形与色的美。这好比一个人,除了貌美,更重要的是品质美,而最感动人的是精神美。  深层次釉色与美有关的许多因素,正是在形与色“隐”的状况下构成的,没有隐,就没有变化,也就没有韵味,没有内涵。例如,黑釉中鹧鸪斑存在清晰与不清晰,就有了深邃感,立体感。形与色不张扬,就简素。斑点表面的毛刺宛如静谧的夜空中星星在闪烁,静中有动,日本也称星建盏。布满釉面的针孔告诉人们,寂静的“星空”正进行着激变。灰斑衬银斑,贵与贱、润与涩相谐,使银斑更显得珍贵和枯高。银蓝色斑似隐似现,不显露,幽玄神秘,在阳光下,会反射出摄人心魄的冥冥幽光……  黑釉本身,也是道的一种,表面漆黑似乎空无一物,但它不是真正的无。它那深邃莫测的空间,蕴藏着滋生“万物”的基质,它可以变幻出曜斑,鹧斑,褐斑等不同层次形形色色的斑纹,又可以轻易地将它们吞噬。越深层次的斑纹,变化越剧烈,形与色越收敛越隐,而蕴藏的“活力”越遒劲,越趋近“无一物中无尽藏”的境界。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中所描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鹧鸪斑釉色展现出来的美,主要是由釉的剧烈变化和落差形成的韵味美。其质感是:不均匀,自然,简素,静寂,深邃,枯高,幽玄,神秘,脱俗等。它高贵而不艳丽,表面很沉静,实质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所以有滋味,很耐看。  曜变釉色的美,我们可以从陈显求教授在《扶桑鉴宝记》中一段精彩的描述来感受。摘要如下。  这次我们得到慷慨允诺,特意去鉴赏国宝,第二号曜变天目茶碗(图21),它最初为津田宗及所有。自龙光院创建以来,这只茶碗已是当时的重要珍宝,从来都是不出院门的。  知客僧在廊檐下铺上约2米长 1米宽的绵垫,,然后把白布包着的一个大木箱打开,把四重的一个比一个小的箱子逐一取出,打开后,从小布袋取出这只国宝。主人们客气地先请我到廊上鉴赏。开始时并未引起我的特别注意,然而数分钟后,阳光突然耀眼地从太空射来,正好使廊上洒满了灿烂的金光。知客僧匍伏在垫上,双手不离地持碗绕其轴线缓慢地作360度不断旋转,碗内的釉面上放射出道道霞光。釉面上曜斑的分布量比静嘉堂国宝较少,但闪烁着的七彩丝毫也没有逊色。特别是在碗壁与碗底交界处的某些部位,明显地放射着鲜蓝色和青绿色而且边界分明的毫纹。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整个宝物的黑色釉层内放射出紫蓝色的霞光,随着不断转动满室宝光浮动,正应“紫气东来”之兆,冥冥间如有神在,这就是宝气?这就是此宝的艺术之神?其艺术的精髓随着紫光洒向人间并且永恒地与世长存?釉层透暗蓝,万道紫色霞光正是此宝的特征,是其它曜变所没有的。其神韵是无法从彩色照片上所表现出丝毫的。  从陈教授上述描述,我们不难体会到曜变的美藏在斑纹深处,它就象夜明珠,当人们沉浸在“宝光”的美境中时,完全忘记了曜斑或夜明珠原本的形与色,它极象人的精神层面的美。这些宝光就是建盏的“魂魄”。曜斑反射出七彩宝光,银斑是单色宝光。宋代斗茶家就是“取其燠发茶采色也”。显然,斗茶必定在充足的阳光下进行。  具有“魂魄”美的优秀建盏为数极少,笔者估计不会多于数百件。这些建盏才堪称名震遐迩的宋代三宝之一。而极优的异毫盏落入宋徽宗赵佶之手,作为御前隆重赐茶专用,他“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  由于建盏的烧成处于众多缺陷的包围中,一件没有丁点缺陷而斑纹效果很优的建盏几乎难觅。对于高品位建盏的某些缺陷,要宽容,随缘不执。要有“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的审美心态。如三件曜变都有脱釉缺陷,如果光看表面,可能就成了废品,而它的美藏在深处。这与老子讲的“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道理相同。所以深层次的美,需要深层次的眼力和审美心境。否则,会被表面现象所障。其实,也正是这些缺陷或不足存在,记录着宋代窑匠挑战的极限,这些作品才是真正的高难度艺术品。  宋代还有许多建盏虽然水准不高,但都具有朴素,自然和韵味美,这些建盏也不可能弃之不用,所以宋代有相当数量的建盏在民间使用,斗茶在中国不纯是贵族文化。斗茶又称“茗战”,贵族之间的“大战”是在民间“小战”的深厚基础上产生的。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优劣,实质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包括许多审美问题。斗茶必斗色,建盏斑纹对衬托茶色起重要作用,所以在斗茶之前,必然隐藏一个“斗盏”的准备过程。  建窑的兴衰与宋代审美密切相关。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市民文化的兴起,士大夫阶层享受着都市生活的繁华,又厌倦市民趣味的“俗气”,宋代文人面临市民文化的巨大压力,极力提倡士人的雅趣,文人的韵味。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平淡风格是士人毕生追求的高雅的艺术境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这句评语正与禅宗理路相通,反映出文人普遍渴求的审美心境。建盏的美用它来描述再妙不过。而茶的秉性也恰是淡而味深。  建窑的兴起的外因倚靠宋代文化思想和“斗茶”这部驱动机,内因是扎根闽北这块茶的沃土,它经过数十年的积累,从山区民间逐步走向中原大地,走出国门,并被上层阶级接纳,成为世界陶瓷星空一颗耀眼的明星。但是,由于文化转型带动审美趣味转俗的变迁,至元初,这座创造出奇珍神品的绝代名窑,最终隐去其魅力四射的光芒,湮灭在景色秀丽的丘陵之中。  宋代斗茶传入日本后,其轰烈程度不亚于中国,属于上流社会娱乐活动的贵族文化。建盏成为“书院茶道”指定的唯一名贵茶碗,供人们鉴赏和收藏使用。到16世纪,武士集团争战,发展到一个茶碗可值倾城之价,甚至为争夺一个茶碗而引起战争。但斗茶对于日本国是外来文化,没有根底。在中国已经结束的戏转到日本舞台上演,终究会闭幕。茶道的出路早就成了日本茶家寻找的严峻问题。  日本茶道的特点是“意不在茶”,茶道文化活动的一项内容是艺术品鉴赏,衡量茶道文化人的最高标准是鉴赏艺术品的能力如何,所以茶道长期以来是日本国民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日本茶道开山之祖村田珠光()有一句审美名言:“没有一点云彩遮住的月亮没有趣味”。其实质就是对“精美”、“均齐美”的否定,讲究韵味美。他还有一句至理名言:“草屋前系名马,陋室里设名器,别有一番风趣”。这种劣衬优,贵贱相谐,“草屋藏娇”是真美的思想,符合自然规律,是深层次美的体现。  珠光的审美思想,与中国传入的唐物不无关系。他在《心之文》这篇代表草庵茶根本思想的短文中写道:“此道一大要事为兼和汉之体,最最重要。目下,人言遒劲枯高,初学者争索备前、信乐之物,真是荒唐之极。要得遒劲枯高,应先欣赏唐物之美,理解其中之妙,其后遒劲从心底里发出,而后达到枯高。即使没有好道具也不要为此而忧虑,如何养成欣赏艺术品的眼力最为重要。”  珠光的茶道思想是在领悟深层次美的奥秘后,审美对象由难得的唐物向本土和物转移,挣脱了唐物的束缚。因为唐物毕竟有限,只能满足贵族使用,饮茶文化不能停留在社会上层,必须深入民间才是根本。但是,和物虽然纯朴简素,并不是所有的和物都具有遒劲枯高的美,值的争索。珠光虽力推备前、信乐之物,并没有否定唐物,精神是不要执着追求唐物,审美仍遵循“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理念,所以珠光说“兼和汉之体最最重要”。至今日本人对建盏仍十分珍重,尊崇为最高级别的茶具,当贵客光临时献茶才使用。  继珠光之后,日本茶道之先导武野绍鸥(),用藤原定家的一首和歌来表现自己茶道的艺术境界。“望不见春花,望不见红叶。海滨小茅屋,笼罩在秋暮。”武野绍鸥的弟子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将茶道艺境继续深化,他引用另一歌人藤原家隆的和歌来描述。“莫等春风来,莫等春花开。雪间有春草,携君山里找。”在寒冬严酷的雪山里,在静谧空灵的禅境中,深藏着无数有炽烈生命力的春草,这才是茶人所向往的。  珠光的思想为日本茶艺开【经典文章】建盏鉴赏——李达(一)辟了一条立足本土的新路,为现代日本美奠定了基础。有些学者认为珠光推荐和物是审美向自然回归,这个观点不全对,因为建盏本身就是“原生态”的农家物,高品位的建盏也就是农家物中的佼佼者,它纯粹是土与火的结晶,没有人工打扮的造作成分,天然趣成。而珠光对和物的选择也有同样的审美要求。所以返璞归真、崇尚自然是茶家本有的审美思想。珠光不刻意追求唐物的思想实质就是禅宗六祖惠能思想的体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对“明镜”超脱的思想是佛家不执精神的必然结果。结 语  日本久松真一先生()以禅的理论为基础,将禅艺术的性格归纳为七个特点:不均齐,简素,枯高,自然,幽玄,脱俗,静寂。这与建盏深层次釉色的质感不谋而合。这是巧合吗?不!这是物的秉性与道佛思想在深层交汇的一个例证,是科学,艺术,哲学在深层聚会的一个缩影。其根源是:不稳定,变数多,落差大。其精髓是:隐中富有活力。宋代茶家选择建盏,是中国文化进取精神的一个必然结果。  中国艺术在迭宕起伏的艰难历程中,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生生不息,顽强推进。随着新一轮城市化的迅速扩展和文化变革,建盏这一蕴藏巨大潜力的民族艺术必将崛起,并勃发出新的辉煌。参考文献1.陈显求.扶桑鉴宝记.广东陶瓷.1988.2.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1997.3.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4.张法.中国艺术:历程和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李达先生简介】1955年生 福建莆田人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作为建盏界的泰山北斗,集建盏理论和实践之大家。1996年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和中国硅酸监学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分别载文高度评价李达先生研究成果1997年 作品《油滴建盏》选为国务院紫光阁收藏陈设品。作品《油滴建盏》《油滴盏》《兔毫建盏》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1998年 《陶瓷学报》发表论文《论鹧鸪斑建盏》2002年 作品《油滴建盏》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2003年 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被誉为当代中国陶瓷科学和艺术新领域的开拓者2005年 《收藏家》发表论文《宋代油滴茶盏鉴赏》2007年 《收藏家》发表论文《建盏鉴赏》2008年 《收藏家》发表论文《建盏揭秘》作品被选为中南海紫光阁收藏陈列品,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品,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品。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0元的建盏杯有毒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