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联银银联普惠贷款是真的吗上投资的钱,都去哪儿了啊?

姜超:M2为何这么低,钱都去哪儿了?姜超:M2为何这么低,钱都去哪儿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百家号《首席经济学家》APP正式上线了,了解更多首席观点,掌握实时财经动态,请下载APP:首席经济学家(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直接下载)。M2为何这么低,钱都去哪儿了?——流动性“结构”研究系列之一(海通宏观 姜超、梁中华)摘 要从历史规律来看,M2等货币指标和经济活动都密切相关,所以也一直成为预测经济走势的重要变量。但近两年M2指标对经济的指示意义明显下降,货币指标是不是彻底失灵了?其实近几年我国的货币内部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而分析这些结构性的变化,或许会对理解M2走势和未来经济走势都起到重要作用。什么是货币?从本质上来说,货币是流动性,是一种变现的能力,即我们拿着它可以去交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从变现的角度来看,现金、活期存款乃至任何商品都可以算是货币,区别只是变现能力大小而已。既然货币的定义非常广,我们不可能统计经济体中全部的货币量,所以一般只统计其中变现能力较高的部分,用局部的变动趋势来代表整体,例如M2指标就是经济体中变现能力最高的货币。但是这种统计方法的问题是,如果整个货币的结构是稳定的,那么统计M2的确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了解整个货币总量的变化情况;而如果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非常大,那么仅仅统计现金、存款的M2指标就显得有些片面,货币指标对经济的解释力也会大幅下降。而事实上,这种结构性变化在最近几年正在剧烈的进行着。货币结构剧变,M2增速被低估!近几年,理财、基金、信托、资管、互联网金融等产品的规模增长非常迅速。而从货币属性的角度来看,它们和银行存款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却没有纳入到M2的统计体系中去。首先,理财是货币属性最强的,也是这些年增长最快的产品。如果考虑到理财漏算的货币量,截至17年6月末的货币增速应该在11.4%左右,而实际统计的M2同比却只有9.4%。其次,大资管行业迅速发展,也逐渐成为居民和企业储存货币的重要渠道。我们根据可获得的数据估算,截至2016年末我国居民部门以资管产品形式持有的货币量或在7万亿左右,其中被M2漏算的货币量或在2万亿左右,规模相比理财小得多。再次,信托资产的扩张也具有分流货币的功能。7年时间内,我国信托业管理的资产规模从3万亿增长至24万亿,其中居民和企业购买的信托产品与银行的存款本质差异也不太大,具有货币的属性。最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是承担了“类银行”的功能。从14年到17年,P2P规模年化增速达到150%,根据我们的测算,考虑到P2P规模的货币增速应该比显示出来的M2增速高出0.2个百分点。在现有的可得数据下,我们将理财和P2P一起考虑进了货币统计,构建了“M2+”货币统计指标,结果发现M2对货币增速的统计存在明显低估。展望2018,结构变革继续!值得关注的是,更广义的M2+的增速依然是大幅下滑的,这说明近两年M2增速的下降不仅仅是受到理财等金融产品的挤压,更主要的是监管趋严、政策偏紧背景下货币创造本身在减速。回顾历史,2016年之前的主基调是金融创新导致银行表外、非银金融产品吸收货币量高增,货币结构从银行表内向表外转移,M2增速被严重低估;而2017年这种转移速度放缓,对M2增速冲击趋弱,但金融监管趋严导致货币创造减少,M2增速大幅下滑。而2018年面临的形势其实更为复杂,一方面各项金融监管政策落地,银行通过非银创造货币的渠道被全面封堵,货币创造活动或进一步放缓;而另一方面,对银行理财、非银机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限制,有助于货币从银行表外向表内回归,这种结构转移又有推升M2的作用。但我们认为货币创造活动的减少可能成为主导力量,M2低增长或是大概率事件。从历史规律来看,M2等货币指标和经济活动都密切相关,所以也一直成为预测经济走势的重要变量。但近两年M2指标对经济的指示意义明显下降,去年M2增速甚至从10%以上下行至8.2%的历史低位,而经济却依然相对稳定。货币指标是不是彻底失灵了?其实近几年我国的货币内部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而分析这些结构性的变化,或许会对理解M2走势和未来经济走势都起到重要作用。1.
什么是货币?在分析货币的结构性变化之前,我们首先不得不去思考一个相对学术的问题:什么是货币?因为只有明白了哪些算是货币,才能更好的去统计分析它。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货币不就是“钱”吗?不就是手里的人民币吗?事实上这种法定的纸币只是货币的一种,在物物交换的时代,人们直接牵着两只羊就到市场上换来一头猪,中间没有所谓的纸币出现,但同样可以实现商品交易,经济也能正常运转。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货币是流动性,是一种变现的能力,即我们拿着它可以去交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所以在物物交换的时代,每一种商品本身都是货币,人们可以拿着自己生产的商品去市场上交易,获得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在现代社会,人们也可以拿着手中的现金、活期存款等去购买商品和服务,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从变现的角度来看,现金、活期存款乃至任何商品都可以算是货币。但是这些货币其实也有区别。人们拿着人民币可以在国内市场非常畅通的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但是如果你牵着两只羊去市场想换一头猪,或许交易很难达成,因为想卖一头猪的交易者可能不想买两只羊。区别在于变现能力,而变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市场对于不同货币的认可度不同,有的货币市场认可度高,就很容易达成交易,有的认可度低,达成交易就很难。贵金属之所以能够成为流动性比较强的货币,是因为人们认为它是稀有的、有价值的。人民币等法定货币之所以被认可,是因为其背后是国家信用,国家发行的货币大家都认可。既然货币的定义非常广,我们不可能统计经济体中全部的货币量,所以一般只统计其中变现能力较高的部分,用局部的变动趋势来代表整体。传统货币统计指标M2就是只统计了变现能力最高的那部分货币量:流通中的现金是实实在在握在人们手中的钞票,变现能力最强,计入第一层次的M0;活期存款变现能力就要弱一些,计入第二层次的M1;定期存款变现能力更弱一些,计入第三层次的M2。但是货币统计中遇到的问题是,如果整个货币的结构是稳定的,那么统计M2的确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了解整个货币总量的变化情况;而如果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非常大,那么仅仅统计现金、存款的M2指标就显得有些片面,货币指标对经济的解释力也会大幅下降。而事实上,这种结构性变化在最近几年正在剧烈的进行着。2.
货币结构剧变,M2增速被低估!传统以现金、存款形式存在的货币不断转向以新型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导致M2统计的货币量逐渐难以反映整体货币体系的变化。近几年,银行表外和非银金融高速发展,理财、基金、信托、资管、互联网金融等产品的规模增长非常迅速。而从货币属性的角度来看,它们和银行存款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例如居民买理财在3个月或6个月后就可以变换成现金,但放定期存款的话需要几年才能取出,所以银行理财的变现能力比定期存款要高多了。而居民购买货币基金本质上和银行活期存款更是非常相近,所以从货币属性的角度来说,这些银行表外理财、非银金融产品都应该算是货币,却没有纳入到M2的统计体系中去。也许大家会有疑惑:非银产品不是会以非银存款的形式存在,已经纳入货币统计了吗?事实上,尽管非银存款纳入M2统计可以弥补一部分遗漏,但也只是九牛一毛。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假设一个券商资管计划成立规模为1个亿,在募集完资金时,这1个亿应该都以同业存款的形式存着,纳入了M2的统计。但是这些资金并不会一直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而会不断的投资出去创造新的货币,最终留在银行的存款可能也就只有200万左右。所以这个资管产品本身相当于1个亿存款的货币量,事实上纳入M2统计的可能不足200万,货币被严重低估。现实中计入M2统计的非银同业存款总量仅有17万亿,只有理财规模的60%,更不用说包含其它非银金融产品了。其实非银金融机构就像一个“蓄水池”,这个池子中有“水”流入(居民或企业购买产品,类似于存款),也有“水”流出(非银产品投资于债权、股权等),而池中水的存量才是非银存款,如果我们用池中“水”的存量去代表流入“水”的总量显然是非常片面的。那么,究竟有多少货币没有纳入M2统计而被遗漏了呢?我们不妨依次看下。首先,理财是货币属性最强的,和银行存款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是这些年增长最快的产品。07年的时候,银行理财产品总规模只有5000多亿,13年底达到10万亿,之后增速飚的更快,2017年初的时候已经达到了30万亿以上。但是理财中有三部分并不能称为被漏算的货币:第一是15年以来增长飞快的银行同业理财,这一块是金融体系内部资金的“批发和零售”,并不是实体相关的货币,本身就不应该计入货币统计;第二块是保本理财,已经纳入表内存款统计;第三块是非保本理财中投向银行存款的部分,也已经被统计进了M2。但是即使抛去这三块因素,根据我们的估算,截至17年中理财产品依然导致总的货币量漏算了16万亿以上。而且这一块的增速最近几年非常快,对M2的分流作用较大,如果考虑到理财这部分货币,截至17年6月末的货币增速应该在11.4%左右,而实际统计的M2同比却只有9.4%,明显被低估。其次,大资管行业迅速发展,也逐渐成为居民和企业储存货币的重要渠道。在2014年末的时候,我国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规模还只有20.5万亿,但是到了17年3季度末已经达到了53.5万亿,也就是说不到三年时间就翻了一倍半还多。但是这53.5万亿的规模中,并不全是与实体经济相关的被漏算的货币,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都不是。这主要是因为银行购买非银机构产品、非银之间相互购买产品,都属于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的流动,与实体关系不大,并不能算作实体持有的货币。具体来说,银行通过非银机构进行投资是推动近几年大资管行业快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例如根据2016年底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统计,券商资管定向计划中有86.4%的资金来自于银行和信托,基金公司专户资金有58.1%来自银行,基金子公司专户资金有63.1%来自银行的委托。银行购买非银产品,本质上是利用实体持有的货币、借道非银机构进行货币再创造,仍在金融体系内部流动,如果将这部分再计入货币统计,会导致重复计算。另一方面,非银机构之间相互购买产品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例如截至2016年底,券商资管定向计划中有16.2%是投向了券商集合计划、证券投资基金和信托计划;基金子公司专户有32.3%投向了基金专户、券商资管计划、银行理财、信托和私募基金。非银之间相互购买产品也属于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流动,更多牵涉到嵌套、规避监管等问题,虚增的这部分规模也不能纳入货币统计。为了计算资管行业中实体持有的货币量,一种妥协的方法是只计算个人和企业购买的资管产品,但是即便如此,也没有更细的数据。因为公开数据中资管产品的投资者只划分为个人和机构,而机构中不仅仅包含实体企业,也包含金融机构。我们根据可获得的数据估算,截至2016年末我国居民部门以资管产品形式持有的货币量或在7万亿左右,考虑到部分以非银存款的形式已经纳入M2统计,其中漏算的货币量或在2万亿左右,规模相比理财小得多。再次,信托资产的扩张也具有分流货币的功能。在2010年的时候,我国信托业管理的资产规模只有3万亿,而7年过去了,截至17年三季度末已经达到了24万亿,而且增速依然保持在30%以上。其中居民和企业购买的信托产品与银行的存款本质差异也不太大,具有货币的属性。但由于数据有限,我们无法将这部分被漏算的货币剔除出来。最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是承担了“类银行”的功能,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本质上和银行的功能没有太大区别,而吸收的“存款”也分流了本应存在银行的货币。以P2P为例,2014年起步阶段P2P贷款余额只有309亿,而截至17年底已经达到了1.2万亿,年化增速达到150%。虽然16年以来P2P增速有所下降,但当前依然保持在50%的水平,根据我们的测算,考虑到P2P规模的货币增速应该比显示出来的M2增速高出0.2个百分点。在金融创新快速发展的时代,货币存在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结构性转移,且新的货币规模维持高速增长,传统M2统计的货币增速就逐渐显得失灵。在现有的可得数据下,我们将理财和P2P考虑进了货币统计,构建了“M2+”货币统计指标。结果发现M2对货币增速的统计存在明显低估,2015年M2同比增速只有13.3%,但按照“M2+”统计的货币增速却高达16.3%,2016年M2增速降至11.3%,而“M2+”增速仍有13%,实际货币增速的高增长可以解释15年以来的国内经济形势好转。3.
展望2018,结构变革继续!值得关注的是,更广义的M2+的增速依然是大幅下滑的,尤其是2017年以来,下滑趋势更为明显。这说明近两年M2增速的下降不仅仅是受到理财等金融产品的挤压,更主要的是货币创造本身在减速。金融机构的负债端吸收存量货币,而资产端则是创造新的货币,从2017年以来主要金融机构资产增速都在大幅下滑。银行业总资产增速从16年的15.7%降至17年11月的9.2%,资管行业管理的总资产增速从16年的35.6%降至17年三季度的9.3%。二者下滑最大的共性在于,2017年金融监管趋严,基础货币增长受限,银行通过非银金融机构创造货币的活动大幅放缓。从银行业资产扩张的结构就能看出来,2017年前11个月银行贷款同比增速为13.3%,相比2016年的13.5%仅是小幅下降;而银行投资债券规模增速却从2016年的25.3%大降至2017年前11个月的18.0%;股权及其它投资增速更是从64.4%降至3.2%。而股权及其它投资一项,主要反映的就是银行通过非银金融机构投放信用的活动。展望2018年,货币结构的大调整还远没有结束。回顾历史,2016年之前的主基调是金融创新导致银行表外、非银金融产品吸收货币量高速增长,货币结构从银行表内向表外转移,M2增速被严重低估;而2017年这种转移速度放缓,对M2增速冲击趋弱,但金融监管趋严导致货币创造减少,M2增速大幅下滑。而2018年面临的形势其实更为复杂,一方面各项金融监管政策落地,银行通过非银创造货币的渠道被全面封堵,货币创造活动或进一步放缓;而另一方面,对银行理财、非银机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限制,有助于货币从银行表外向表内回归,这种结构转移又有推升M2的作用。但我们认为货币创造活动的减少可能成为主导力量,M2低增长或是大概率事件。——————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一流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为啥投之家突然就雷了?窟窿有多大,投资人的钱哪去了?为啥投之家突然就雷了?窟窿有多大,投资人的钱哪去了?财眼达人百家号7月13日,投之家出事的消息在行业里炸开了锅。虽然最近爆雷的平台很多,但谁也没想到作为P2P行业最知名的门户网网贷之家兄弟的投之家竟然会出事。据悉,截至日,投之家累计用户数287万人,累计借贷金额近266亿元,借贷余额29亿元。大家可能会问:投之家的窟窿有多大?投资人的资金,都流向了哪?为什么新老股东都不认账?01 惊呆,投之家逾期了?侦探注意到,当天上午大家还是偷偷地私下议论,说投之家的CEO黄诗樵失联了,也有人说投之家跑路了。下午,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一些投资人去了投之家办公现场。13日下午快2点时,投之家官网发布了《关于投之家部分债权逾期的公告》,确认了逾期的消息。所有人都惊呆了。。。投之家公告称:“随着 日P2P监管细则发布后,监管对于投之家原有业务开展进行限制,为迎合合规备案,投之家转型P2P业务。随着行业竞争压力增大,投之家原有运营团队一直努力补足资产端能力的短板,并于2017年末引进新的大股东,由新股东提供资产端风控并提供相关担保。股权收购半年多以来,实际控股方与投之家运营团队一直保持者良好的合作关系,但自 2018年6月末以来,投之家债权发生逾期。新股东在运营团队告知情况的下,不予处理。基于平台投资人的整体利益,投之家运营团队主动报案,并全力协助经侦部门配合调查……”02 谁来认领投之家13日下午,网贷之家也紧急发了《关于网贷之家与投之家关系的澄清声明》,声明从两点撇清了与投之家的关系:一、从股权上看,投之家以前确为网贷之家的兄弟公司,但目前已经完全无关。二、 投之家和网贷之家为两家独立运营的公司,二者仅为正常的商业合作关系。《声明》内容有点长,这里就不放了,大家可以在网贷之家查看,链接是:https://www.wdzj.com/news/yc/2754785.html投资人已炸锅,各种截图伴随这个各种真真假假的说法流传开来,大家慌得一逼。目前投资人已报案。投资人报案需要提供哪些内容?详见证据清单:《关于网贷之家与投之家关系的澄清声明》指出,网贷之家的公司主体为上海盈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徐红伟等为公司创始人和股东。上海盈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闻玺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为两家独立的公司,仅在股东层面有所关联。而早在日,投之家股东发生变更,上海闻玺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退出,镇江富隆天钰科技有限公司进入持股64.76%,成为投之家的最大股东。日,投之家股东再次发生变更,阿拉山口市灏轩股权投资有限公司进入持股35.24%。至此,投之家目前的股东为两家,分别为:镇江富隆天钰科技有限公司(持股64.76%)、阿拉山口市灏轩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持股35.24%)。从企查查的信息穿透看,实际控制人为丁孔贤。上个月,投之家刚对外宣布了其新晋上市公司股东背景,并宣布获得4.09亿元的B轮融资消息,其投资方就是上市公司珈伟股份的母公司阿拉山口市灏轩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灏轩投资)。公开资料显示,丁孔贤同时为上市公司珈伟股份(300317.SZ)的实际控制人,现任珈伟股份董事长。谁也没想到,投之家的新股东也是极力撇清自己与投之家的关系。7月13日,珈伟股份发布澄清公告称,从未参与投资P2P平台投之家,并要求对方道歉并发布公开声明澄清。珈伟股份称,截至公告日,灏轩投资未与“投之家”签署任何投资协议,且从未对其进行投资。灏轩投资未参与“投之家”的任何经营管理,也未派驻任何人员进驻“投之家”,未通过“投之家”进行任何融资行为。对于近期“投之家”及其实际控制人、运营团队发表虚假言论,误导公众灏轩投资为其实际股东且故意将灏轩投资牵涉进其经营活动的行为,灏轩投资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法律手段追究到底,消除上述行为可能给灏轩投资、上市公司及投资人造成的影响。同样是在13日这一天,灏轩投资(珈伟股份实际控制人、董事长丁孔贤控股的公司)也发布了关于其与投之家相关传闻的澄清声明。声明称,工商资料最示,本公司自日成为“投之家”的工商登记股东,但该情况与事实不符,相应的工商支更是在本公司并不知情的情况下由“投之家”单方面完成的。该股权变更我司并未同意,也就变更工商资料将我司从股东名册中移除 与投之家实控人多次交涉,但均被对方以各种理由推脱。本公司从未与“投之家”签署任何投资协议,且未实际投资入股,本公司未参与“投之家”的任何经营管理,未派驻、选任任何人员进驻“投之家”,未通过“投之家”P2P平台进行任何融资行为,对“投之家”的资金流向也毫不知情。灏轩投资还在声明中表示,对于近期“投之家”及其实际控制入所控制的“网贷之家”、运营方出于何种目的发表虚假、叵测言论,向公众明示或暗示本公司为其实际股东及其他污蔑、误导的行为,本公司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法律手段追究到底,目前,我们已在当地以诈骗的名义报警。“已在当地以诈骗的名义报警”,艾玛,灏轩投资这声明的语气,真是好吓人呀!广大投资人傻眼了,网贷之家、上市公司紧急撇清关系,谁来认领投之家?可怜的投之家,就这样成了没人要的“孩子”?03 慌得一逼的投资人与投之家员工这次踩雷的除了投资人,还有投之家的不少员工也损失惨重,有人投了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根据投之家内部群留出的聊天记录,所有员工一脸懵逼,很多人质问投之家的CEO黄诗樵,不是刚宣布融资吗,融资的4.09亿元钱呢?窟窿到底有多大?投之家的客服发朋友圈说,员工根本不知情,昨天上班还是好好的,并指出,“COO在中午公司会议室开了会,当着大家的面给黄诗樵打的电话,老黄说他母亲得心脏病,他急着回去了。谁能信?反正我不信。”黄诗樵作为投之家的CEO,竟然如此应付员工,这着实让大家伤透了心。那么,投之家的钱哪去了?投资人的钱还能要回来吗?这是目前大家最为关心的。麻烦的是,不仅投之家的普通员工、中高层都说不知道钱去了哪,连投之家的COO邓伟也说自己不知情。更搞笑的是,投之家的CEO黄诗樵也说有些情况他也被蒙在鼓里。作为投之家的前法人,是真不知道呢还是装作不知道呢?在一系列操作中,就没有发现不对劲?根据黄诗樵与投资人的聊天截图,他承认了投之家卖身的事实,“去年9月,老徐决定要把投之家卖掉,找了个他的朋友做中介,这个中介推荐了几个买家,后来和其中一个达成协议,要求投之家团队做到一定的待收业绩(20亿),才付多少股权款,即股东拿到的股权款和待收余额相关联。”他还表示,在卖身做待收后,“有部分新股东推荐的借款企业就逾期了,而且越来越严重。新股东要求我们运营团队必须上他们推荐的借款客户在平台上发标”。早在今年1月时,关于投之家卖身的消息已经慢慢传开。当时,侦探得知投之家已被出售消息之后,第一时间提醒了粉丝,不过,因为考虑到投之家牵扯用户太多,而且当时业内环境并不好,因此并未做太多负面提示,而是告知大家投之家被卖,以后可能跟网贷之家无关了。为了评估投之家风险,侦探当时也去扒了一下投之家的借款企业,不过只查了两家公司,分别为广西品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弘臻物流有限公司(见下图),后来因手头有其他事就耽误了。唉,现在,侦探也有些懊恼,如果当时把资产再穿透一下,也许可以提醒不少人。当然,当时侦探在提醒粉丝,投之家已经卖身的时候,也有不少人私聊侦探,让侦探不要散播此消息,也有人把投之家否认的截图发给侦探,怀疑侦探消息的真实性。如果当时真的把资产情况披露出来,会不会引起恐慌,导致平台的提前爆雷?事已至此,侦探也不好再多说,提供一点思路:查一下借款企业。投之家一直称债权逾期,那么好好调查一下借款企业吧。借款项目募资成功后,资金流去了哪里?今年3月20日,在自媒体发布的一篇文章《投之家合规备案情况的第一手消息》中,被问及是否被出售一事时,当时投之家COO邓伟是这么回答的:“对于出售的这个事情我之前一直是没有回应的,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无聊。大家不妨换个思路想想,您觉得备案成功之后投之家价值多少钱,我为什么会选择卖掉呢?投之家作为网贷之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版块,我们为什么会做这种决策,完全说不通啊。”现在,再回过头去看,投之家的高管其实早就知道了投之家出售一事,但是,大家都对外一致否认。而且,在这半年多时间里,投之家还是不断在借网贷之家为自己增信,吸引更多投资人“上车”。工商信息在6月15日变更后,投之家也并未对外公布这一消息。04 资金流向何方了?话说回来,投之家的钱哪去了?在文章开头,我们有提到投之家的借贷余额是29亿元,那么这些钱,流向了哪里?现在新老股东都不认账,大家都在甩锅,为何有如此狗血剧?有消息称,人人爱家的实际控制人卢某(卢立建)才是幕后的始作俑者。“投之家是卖给了人人爱家的实际控制人卢立建。据说这个人控制了不下10个平台。而且买一个平台,就用融来的钱再去买下一个。”公开资料显示:卢立建,浙江瑞安人,上市公司中科光电实际控制人。这也跟市场传言的,温州人控制了大量P2P平台基本吻合。据称投之家2017年底卖给了卢某,对赌待收做到20亿,其后上市公司XX股份实际控制人欠卢某钱,于是,XX股份被拉来给投之家背书。我们也看到了,投之家一出事,珈伟股份立刻甩锅。说到卢某,自然要提到杭州平台人人爱家。据报道,卢某名下的中科光电集团(在澳洲上市)在2016年10月协同上海中和世纪贸易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和世纪)对人人爱家进行了数千万元的A轮投资,自此以后,卢某就牢牢控制着人人爱家。中和世纪的角色其实也就是代持,利用其国企的背景为人人爱家增信而已。不久前,人人爱家爆雷,据悉窟窿超过30亿。卢某目前已经处于失联状态,下落不明,也有消息称,卢某已经出境。另一家平台是壹佰金融,也与卢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前几天,壹佰金融被曝疑似爆雷,当时壹佰金融明面上的股东银河集团也是立刻发公告撇清关系。根据银河集团的说法,在入股壹佰金融时,他们与当时壹佰金融的实际控制人签订了代持协议。这份代持协议同时也是对赌协议。但是,在工商变更之后,银河天成曾多次向壹佰金融的控制团队表达进场调查的意愿,但均遭到了壹佰金融团队的阻挠。哄骗和阻挠银河天成的团队核心名为卢立建,正是卢某从上市公司诺德股份手中接手的壹佰金融,并在短期持有之后引入银河天成。那么此次投之家引进的上市公司,是否与壹佰金融-银河集团类似的套路?值得一提的是,有投资人向侦探爆料称,他从2016年开始投投之家,但是去年开始,他发现投之家的借款信息陈述虚假,此后,他查看了投之家上的一些企业贷标的,发现许多借款企业“壳公司”的迹象特别明显,但借款金额却集中在100万左右。“对于自融、资金去向不明的平台,我是不会投的。”这位投资人此后选择了撤资。侦探本想去翻一翻投之家的借款标的,可惜从昨天开始一直到现在,投之家的网站一直都不稳定,无法查看相关信息。投之家的维权群有很多,大家吵吵嚷嚷,很多人都表示要找网贷之家讨要说法、赔偿。但目前,却没有人去查投之家的借款企业、去追查借款企业的资金流向。既然投之家的新老股东都不认账,那么追查资金流向,或许是一个方向。这次投之家逾期事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都说资本市场腥风血雨,但里面的玩家却都信心满满、踌躇满志、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当黑天鹅飞过,当一张多米诺骨牌被推倒后,能够力挽狂澜的,能有几人?P2P平台、对资金饥渴的上市公司或股东、野心家以及急于套现的网贷平台实控人,背后的故事和套路太多太多,有待大家去好好挖掘。→长按添加小秘闺蜜好友 长按关注学习区块链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财眼达人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没有百分百的操作,只有百分百的学习!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银普惠上征信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