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不会使手机而个人信息查询又被盗用的人还有什么隐私可言。

据报道,昨日(28日)社交平台Facebook(脸书)表示,该网站今日遭到黑客攻击,涉及5000万用户。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的移动端应用,除了用户首次登录或主动退出账户以外,都不需要重复登录。而这项便利的功能则是“登录代码”。而此次的脸书隐私事故中,黑客可以通过脸书的系统漏洞,盗取用户的“登录代码”,从而接管用户的账户。

脸书官方表示目前暂时不清楚此次隐私事故造成的破坏以及用户隐私的泄露和盗用程度。但在27日已经修补了此漏洞,并且作为安全措施,在28日早上,强制超过9000万的用户退出账户(也就是需要重新登录)。由于不是密码被盗,因此用户不需要重置密码。

对于此次事件造成的影响,我们只能坐等后续报道。然而,作为全球超过20亿人使用的脸书,在今年3月刚经历了一场数据泄露的丑闻,而才过了半年,又遭遇一起隐私事故(论取名的重要性,非死不可,脸输……)。再加上我们平时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隐私泄露事件,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是否还有个人隐私?又要如何保障我们的个人隐私?

“网络时代”,不仅仅包括互联网,还有线下网络,比如可能你前脚去车管所上个牌,后脚就能接到掌握你车辆信息的骗子电话;可能你在一家房地产中介留了电话,回头N家房地产中介给你打电话推销楼盘;可能你刚签了购房合同,马上就能接到各种装修家具之类的广告推销电话……诸如此类事件,数不胜数。这些事件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而在互联网出现之后,更是如虎添翼大行其道。

在最早以前,我们的个人隐私绝大多数都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只要我们自己注意言行,隐私是难以泄露的。而且即使自己不小心泄露了,也仅会在自己小范围的熟人圈里传播。虽然也会出现一些八卦扩散的现象,但整体来说影响范围小。再说,由于是自己的原因泄露的,造成的结果自己承担,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线下需要办理的业务也越来越多,不同业务对个人信息登记的要求各有不同。少则留个电话,多则还要登记个人的证件、经济情况、家庭构成等等。随着数据的增多,原有的数据管理方式(比如最早的手工纸质文档管理)已经难以管理现有以及未来的数据。因此大都借着互联网,进行数据互通统一管理。比如开房记录,以前你在哪家酒店入住只能去那一家酒店才能查到。而现在,只要你有渠道/权限,给个网络就能查你的所有开房记录(之前也有过一些开房记录泄露的事件)。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即使是纯粹的互联网企业也掌握了用户越来越多的信息。除了用户主动登记的那些诸如手机、姓名、邮箱、证件等常规信息,还包括了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搜索记录、浏览记录、发言记录、行为数据(比如点击数量、页面停留时长、偏好选择等)等等各种各样的信息,并汇总形成针对每个用户的包括线上信息和线下信息的完整档案。然后再把所有的用户数据汇总,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大数据。

对此,你会发现,第三方所掌握的关于你的个人隐私,比你自己所知道的隐私更多,也就是有可能比你还了解你自己(最常见的就是推荐系统,虽然目前还并不够精准)。

而且你还会发现,你对自己的隐私已经失去了控制能力。最早以前,你对自己隐私的控制取决于你自己说还是不说,做还是不做。而现在,你对自己隐私的控制则取决于第三方对你的个人隐私的收集、储存、使用和保护。

虽然这些相关的条款会出现在那些我们基本不看直接勾选(即使看了也是生涩拗口复杂的法律条文,看得一脸懵逼)的《用户协议》中。

而即使这些第三方给你的承诺有多令人放心。但有一个根本的哲学问题,

每个个体(无论是个人、企业、国家、星球等等),对自己的掌控都是及其有限的。因为外界因素(其他人、其他企业、其他国家、其他星球等等)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两种因素是相互影响且不可完全预知的。

这个其实你只要看看《用户协议》中的免责条款,就能基本了解到个人隐私的保护是多么脆弱,就像是看天吃饭一样。更不用说那些违背法律、道德、协议而出卖用户个人隐私的第三方。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源头上避免我们的个人隐私被第三方获取呢?这个只能说已经不现实了。在现在这个时代,你能远离互联网吗?你能远离社会生活吗?你能远离人类吗(任何一个个人也都可以是收集、储存、使用以及保护你个人隐私的第三方)?即使这些你都能做到,还有天知地知……o(╯□╰)o

我们所能做的,只能希望在法律层面能够完善立法,并严格监管第三方,促使第三方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我们个人隐私存储和保护,并限制对我们个人隐私的过度收集和使用。

让大家看不到我们的搜索记录、浏览记录、下载记录、播放记录、发言记录等等各种记录

本期话题讨论【你对之前流传的“中国人更喜欢用隐私换便利”这句话怎么看】

本文作者【out-man】,发表于公众/微博号【相遇体验GO】,转载注明作者以及原始出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这里有全球特色的探店体验,有五味杂陈的人物故事,有线下体验的资讯观点,以及有各种各样的体验福利…相遇线下,相约体验,【相遇体验GO】

既相遇,莫错过,如果我们的主题或文章符合你的口味,你也可以考虑收藏、关注或分享。

}

帖子很冷清,卤煮很失落!求安慰

软件读取存储,会不会读取个人隐私和信息,比如存储的图片和视频

当前经验20分,升级还需260

读取存储,会不会读取个人隐私和信息,比如存储的图片和视频

额~(此回复只有一个字,却代表了我对此贴极其的无奈,结合语境和那完美的一个“~”,完整的揭示了我的无比的无语的思想感情,给楼上以升华,给楼下以启发……)
可以啊,少见的优秀文章,收藏了
哥看到这种帖子的时候,哥总是很淡定的点进去!不求粉,不评价,不喷人,不只为打酱油,只是想证明哥,依然存在。当楼主看到我的回复的时候,或许我已经离开了这个帖子!不要伤心,不要难过
}

原标题:QQ群贩卖个人信息火爆:只需手机号,就可将身份查个遍

原标题丨贩卖个人信息QQ群依旧活跃 叫买叫卖仍在继续

16日,央视新闻频道和央视新闻客户端都关注了“个人信息贩卖乱象”,央视记者通过亲身经历发现,仅仅通过一个电话号码,就可以查到一个人的所有私密信息。

节目播出后,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北京警方现已立案并展开侦破工作,但记者发现,大量贩卖与交易个人信息的QQ群,却依然活跃,叫买叫卖仍在继续。

大量贩卖与交易个人信息的QQ群,却依然活跃,叫买叫卖仍在继续(央视新闻截屏图)

从身份信息到名下资产,从手机通话记录和实时位置定位,这些私密个人信息只需提供一个手机号,就可以在QQ群里找到卖家。16日,在节目播出后,记者向腾讯公司举报了节目中大量贩卖个人信息的QQ群,然而,记者发现直到现在,这个QQ群并没有被关闭或解散。

一个网名“不忘初心”的人留言:可以查询个人信息吗?一个叫徐昂黄的人留言:求查个人信息,也有群员把电视里播出的报道截图后发到了QQ群中,更有人留言称这个群里有记者,让记者小王出来应答。

16日21点10分左右,这个QQ群的管理员发出了一份群公告进行提醒:本群长年驻有记者等国家行政人员,任何非法活动与本群无关。

QQ群里“信息交易”依然火爆

记者发现,除了这个被举报依然不关停的QQ群之外,在16日晚,还有多个QQ群依旧在热卖个人信息,交易频繁。

在这个有130名群员的QQ群里,一个个网名叫“自摸”的人声称可以提供,全家户籍、犯罪记录、出入境、美团、滴滴顺丰淘宝地址、全国房产等信息。一个网名叫“雯人”的留言:通过QQ、微信、陌陌、手机号定位,需要的联系我。立刻有人问价:定位多少钱。这个网名“孔德宇”的留言:能查开房记录吗?一个叫“绿椰”的卖家立刻应答:可以。

在这个有406名群员的QQ群里,一个网名叫做L的人在不停的发布销售个人隐私的留言:全国开房、飞机火车乘坐记录、滴滴打车、全国学籍、机主信息、三网定位等各种信息。而这个网名“38234”的人则在寻找卖家,要求可以查到他人名下支付宝账号、淘宝顺丰送货地址等。

在这个有156名群员的QQ群里,一个叫太子秦的留言:想查一下对方名下房产车辆和银行信息。群主的留言回答是:群里有不少这方面的朋友,看见你说话会主动联系你。

记者看到,在一个贩卖信息的QQ群里竟然还有人声称可以接单“绑架、抢劫、勒索、艾滋病感染等”业务,公然在群里招揽生意。

谁泄露了我们的隐私信息?

在这起报道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便是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

信息泄露的重要源头的是利用职务之便盗取客户信息的单位“内鬼”,分布广泛,主要“潜伏”在银行、教育、电信、快递、房产、交通等行业。

正如评论人士西坡所言,被泄露的信息精准指向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被统称为“身份证大轨迹”的各项隐私信息,出自不同的机构、部门,最后均被不法服务商们收入库中,变成敛财工具。

户籍信息、开房信息对应的是公安部门,通话记录对应的是电信运营商,网购收货地址对应的是电商,滴滴打车记录就更不用说了,航班信息则对应民航票务单位……

举例而言,湖北一银行职员就曾将800余条包含储户姓名、身份证、卡内金额、手机号的手抄信息每条50卖给同行,再被加价出售,获利4万多。当地检察院称,暂未造成储户被骗,社会危害较小,未对其批捕。

无独有偶,去年11月,又有报道称银行行长泄露查询银行征信报告账号和密码,257万条银行个人信息被盗取。

电信单位方面,2011年轰动一时的北京最大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显示,黄伟帆等7名电信单位工作人员,将非法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

此次针对央视曝光的滴滴打车信息泄露,也是“内鬼”所为:滴滴回应,初步查明个别外包客服人员利用其权限,违规查询用户出行记录并从中非法牟利,平台已报警,涉案嫌疑人已被停止工作。

除了“内鬼”外,个人信息泄露的另外一个源头是黑客非法侵入。

去年8月19日,即将成为大学新生的山东临沂18岁女孩徐玉玉因为接了一个陌生电话,家人为她东拼西凑的9900元学费被骗光。在从派出所报案回家的路上,女孩心脏骤停,两天后离世。

经公安机关证实,嫌疑人通过技术手段“黑入”高考网上报名信息系统,用木马程序盗取了包括徐玉玉在内的大量考生信息。

曾为国庆60周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以及G20杭州峰会提供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的杭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范渊表示,黑客通过注入漏洞等方式将后端数据导出,不法分子再将数据进行整理和买卖。

同样,日前,肇庆被批捕的女黑客也是通过“黑入”有关系统盗取受害者银行卡背面的验证码然后进行盗刷的。

同时,国内网站在接到漏洞报告后,对漏洞的修复率不足,这也给黑客入侵和窃取大开了方便之门。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于近日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站安全漏洞形势分析报告》显示,过去一年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扫描发现网站高危漏洞480.8万次,较去年大幅增长80%。

然而面对激增的高危漏洞,网站漏洞的平均修复率仅为42.9%,超过半数的网站漏洞被置之不理,存在巨大的数据泄露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用户自己将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些网购达人,常把快递的邮件包装随手丢弃,上面的个人姓名、地址、电话也随之泄露,从而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还有一些商家促销返利,在街头或者商场门口进行扫码、个人信息填写来获取奖品,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个人信息的泄露。个人物品的遗失、也会造成个人信息的遗失。

长按二维码识别,一键关注传媒圈公号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有关传媒、影视、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每天受到20万品质人士关注,年阅读量超过五千万人次。

如希望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dianyingquan,将有机会参与线下沟通等活动。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分享朋友圈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信息查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