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报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资科学研究院下的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不知道发展方向如何?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兰州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中科院物理所获博士学位,199710-19995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现德国KIT)作为洪堡学者工作,20027-200310月在法国奥尔良大学作为访问学者工作,2009年在美国马里兰州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工作。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发表论文超过240篇, SCI收录190篇以上,SCI他引超过3000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获得2013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四),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现兼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晶体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粉末衍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委员,IEEE PES 储能技术委员会(中国)储能材料与器件分委会委员。国际刊物Journal of Solar Energy Research Updates 主编。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等。

矿物学博士。9294年被原地质矿产部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96年评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系主任、矿物岩石材料开发应用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曾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学。中国晶体学会常务理事、粉晶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岩石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理事、工艺岩石学分会副理事长。研究领域:1.矿物晶体结构及晶体化学,2.纳米矿物材料,3.环境与新能源矿物材料。发表论文400余篇,申请专利40余项。获奖情况: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地矿部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中国建材联合会科技成果二等奖1 项,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一等奖"、"侯德封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青年地质学家奖一等奖"金锤奖"和首届"IET优秀青年教师奖"。享受。

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在新材料领域从事薄膜材料结构与性能调控技术、声表面波材料与器件、阻变存储材料与器件、磁性材料与自旋电子学等研究工作,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得四项国家级和九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教材一本,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国际专利2项。

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天科合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新功能材料和宽禁带半导体晶体生长研究和产业化工作。 199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兼任中国晶体学会副理事长(),现兼任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主任(2013-),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副主席(),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入选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40余项等。在国际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和合作发表论文4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项(已授权40项),起草国家标准3项(已实施)。

工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能源行业核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X射线粉末委员会委员、中子散射委员会委员、残余应力委员会委员等职,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及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9861989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与硕士学位,1993北京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法国梅斯大学、美国田纳西大学担任客座教授。2004年回国,被东北大学引进直接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2012年在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担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863)计划、亚洲-瑞典合作研究计划等国家与国际合作重大课题。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40余篇。基础研究成果受到《Science》等刊物多次报道,被综述性评述在内的SCI期刊论文正面他引7000余次。

教授,博导,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晶体学会和物理学会永久会员,湖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湖南农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学士;,广西大学 物理学院 硕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 博士;,中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博士后;,中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2015至今,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美国佐治亚南方大学 物理系 访问学者。现为材料学系教学主任、支部宣传委员。已发表SCI学术论文80余篇,包括国际重要期刊Inorganic Chemistry封面、ESI高被引论文,申获国家发明专利10,合成并解析20个新化合物,获ICDD颁发的学术奖励3项。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晶体结构测定方法的发展;相图在新材料开发中的应用;先进合金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

教授,博士生导师。5.7 北京大学化学系 学士;8.7 北京大学化学系 硕士;7.7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博士;3.5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矿物所 博士后。讲授“普通化学”、“无机化学”、“多晶X-射线衍射”等课程,参与了《普通化学原理》、《晶体和准晶体的衍射》、《无机材料化学》、《高等无机结构化学》等书籍的编写工作。主要从事无机固体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工作,学术专长是利用X射线衍射结合电子衍射、中子衍射数据解析晶体结构,发表论文100余篇。代表性工作有:依据结构化学的原理设计和合成新型的复合氧化物,例如三方层状钙钛矿化合物La2Ca2MnO7 (2016)];在新型沸石的合成与结构研究中,得到了两种被国际沸石协会结构专业委员会确认为新型骨架结构的沸石:骨架编码RRO的纯硅沸石RUB-41和骨架编码PUN的锗铝酸盐沸石PKU-9[J. Am. Chem. Soc.,

长聘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创新长期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负责人;现为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澳大利亚功能分子材料国际联合中心主任,科技部光响应功能材料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曾先后任职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洪堡学者、日本名古屋大学JSPS长期特别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教授;是RSC Fellow。主要研究方向为过渡金属硼酸盐、亚硒酸盐、碘酸盐、磷酸盐、硫酸盐晶态材料、过渡金属功能簇合物、超分子聚集体、有机超分子共价功能化二维材料纳米杂合物体系的合成及其非线性光学和光电性能等。在材料学和化学国际学术期刊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Coord.

理学博士,教授/博导, 19947月至20054月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导、微加工实验室副主任;20054月至201111月任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博导、物理系主任、光电材料与器件中心主任、理学院副院长;201111-20213月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导;20213月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导。曾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香港大学、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和美国杜兰大学多年合作研究。长期从事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等二十多项,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00多篇,ESI论文10篇,论文被引用10000多次,H因子47,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任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晶体学会粉末衍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固体缺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天合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创新联盟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关村标准”智库首批特聘专家 。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北京市科学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

南京大学物理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支持。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中材料的结构表征研究、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开发等,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2项、中国分析测试基金一等奖等奖励。获得第八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第四届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等荣誉;主持科技部973项目课题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2项,以及面上项目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400多篇;主持技术开发项目5项,获得专利6项,并获得2011年度中国市场协会颁发的优秀项目奖(在线提升硅太阳能电池效率)。曾获得南京大学教学成果1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1等奖、国家教学成果2等奖、江苏省物理学会教育贡献奖、宝钢优秀教师教学奖等,主编/参与编写(或译注)科技书籍、教材9部。担任中国晶体学会会员/理事、中国物理学会会员/理事、中国物理学会固体缺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IEEE国际磁学会南京分会主席等学术兼职和教育部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20001月获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01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出站,2007年法国国立高等工程技术学院(ENSAM)高级访问学者。现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理事及残余应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分会理事及喷丸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分会理事、中国晶体学会理事及粉末衍射专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上海市物理学会X射线与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共主持国家、省部级及大中型企业科研项目3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近半数为SCIEI检索期刊。合编教材及专著3部。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男,1974年生。1998年在兰州大学获学士学位,2001年在兰州大学获硕士学位,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4年赴日本福井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回国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SiCAlN晶体生长及物性研究工作。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9项。2015年获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四),2020年获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排名第二)。北京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晶体学会粉末衍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委员。

国家优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聘教授,近年来围绕“半导体材料与界面”的主题开展了(1)第三代半导体AlN晶体生长;(2)二维层状半导体制备与物性研究等研究工作。以“缺陷工程→晶体生长→构效关系”为研究思路,突破AlN晶体和低维结构生长中的若干关键瓶颈技术,揭示了二维层状半导体能带结构的精确裁剪对其界面物性的影响规律。先后承担科技部、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项目多项。现为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晶体学会(CCrS)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宽禁带半导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人工晶体学报》青年编委;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nternational 等国际知名SCI刊物上,发表SCI论文超过150篇,他引超过5000次, 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黑龙江省高校自然科学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7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年获德国洪堡博士后研究基金(德国TU-Darmstadt),2015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材料与结构实验室海外客座教授,2018年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访问科学家。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8年)、优秀青年基金(201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等。现任北京科技大学人事处处长、中国晶体学会理事,担任《Microstructures》期刊执行主编。曾组织国际会议4次。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主要开展磁、电、热固体功能材料晶体结构、局域结构、功能调控及成分设计。采用同步辐射、中子散射、EXAFS等技术研究磁性、负热膨胀及铁电压电复杂体系晶体结构、晶格动力学及构效关系。发展了“相界面应变”晶格应变调控新方法,开展巨极化铁电体研究等。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Phys.

中共预备党员;副董事长兼总经理。0.7 在浙江大学 先后获得本科、学士学位。现为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222)副董事长,总经理;青岛海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董事;福建华晶投资有限公司 董事;中国晶体学会晶体应用与产业分会副理事长。2018年获评福州市第一届“闽都英才”企业领航人才称号;2020年获评第十八届福建省优秀企业家称号。

教授,20029月至今任山东大学化学院教授;2001年至2003年青岛海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2003年至2006年青岛海泰镀膜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2008年青岛镭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99-19936月,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本科;19939-19963月,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研究生;19965-20012月,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九研究所  技术员;20013月至今,成都东骏激光股份有限公司 先后任技术中心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合肥知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总经理,复旦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曾任安庆十四中高级物理教师、美国莱特巴斯技术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助理、无锡荣兴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等职务。合肥市“庐州创业英才”,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发表多篇科技论文和专利。

正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齐鲁工业大学特聘教授。年,济南灯泡厂任职;年,创办济南天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和山东天岳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现任山东天岳先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济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授权专利136项(其中发明35项、实用新型101项),完成4项科技成果鉴定,发表论文6篇,参与编制国家级标准2项,近三年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市级重大项目16项。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制造中心主任、国家光电子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获厦门大学材料化学学士学位,2006年获中科院研究生院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987月至20039月,工作于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从事晶体材料研究工作;20039月至20137月,工作于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历任研发中心主任、研发总监;20137月至今,工作于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从事科研工作。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得2004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5年度石油和化学化工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作为第三完成人,曾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2000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获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2018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主要研究研究方向:闪烁、磁光与激光等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81982 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药学院,获学士学位,19861989 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21995 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比利时博士后;中国医学科学院 & 北京协和医学院 长聘教授,博导;中国医学科学院 药物研究院 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学院 药理学系 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 药物研究所 国家药物筛选中心主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至“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总体组专家组 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 委员;国家药监局新药审评 咨询专家;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等项目评审专家。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固体化学与超分子结构化学的研究。19977月于辽宁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37月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师从郑启泰研究员。2007年博士毕业于英国卡迪夫大学化学院,师从Kenneth Harris先生。200812月作为引进人才到辽宁大学工作,20098月由省人事厅评审为研究员。2011年受聘辽宁大学化学院首批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在国际化学类权威期刊如J. Am. Appl.Mater.Interfaces等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2016年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绿色合成反应,超分子功能晶体材料可控合成、药物晶体工程与性能关系。

博士,青云瑞晶科技 CEO&创始人。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大学,晶体化学专业。师从于孙俊良教授(国家杰青)和邹晓冬教 授(诺贝尔化学奖评委,瑞典两院院士)。博士期间,参与三维电子衍射的方法学开发, 团队是全球两个独立的发明三维电子衍射方法的团队之一。 发表论文 30 次,并获得数十家国内外行业媒体报道。 创办苏州青云瑞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获得近亿元人民币的社会风险投资,公司目前吸引了来自 UC BerkeleyHokkaido University,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一系列顶尖名校的博士加盟,目前公司研发团队有博士 12 人,硕士 20 余人。并已经与国际大型药企达成研发合作。获得 2021 年苏州市“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常熟市“昆承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先后获得湖南大学材料学院,副年级长,;湖南大学“校特等奖学金”获得者(Top 0.2%),2006;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全额博士奖学金,2010;日本文部省JSPS博士后基金,第一申请人,2017;欧洲陶瓷协会 JECS-TRUST 基金, 第一申请人,2016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北京协和医学院 长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药学专业,研究员,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药物晶体学科学研究三十余年,历任中国晶体学会的第六届、第七届副理事长,药物晶体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主任委员;现任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药学院药物分析学系副主任,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药监局新药审评咨询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等。2016年、2019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的国家科技基础专项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主持《中国药典》晶型药物研究和质量控制指导原则的起草,主编《晶型药物》学术专著,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内和国际发明专利授权68件。

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药学会制药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晶体学会理事。曾供职于苏州诺华制药科技有限公司、诺华(中国)生物医学有限公司及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137月加入华东理工大学。任国宾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药物晶体工程技术研究,基于新型药物晶体预测技术和外源物理场诱导进行药物固体形态研究,成功完成逾50个药物品种的系统固态化学研究,突破原研专利壁垒并形成自有知识产权;基于相变前超分子组装调控以及晶核微环境控制的理念,成功实现近20个药物品种结晶技术产业化开发和技术转移,近3年产值逾15亿元。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发表论文70余篇,获授权专利25项。分别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第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天津市技术发明奖(一等)、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研究员。2002年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完成学士学位,2007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完成硕士学位,2013年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完成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药物固体状态研究二级学科带头人、国药集团科研骨干人才(第二批)、上海市科委专家库专家;中国晶体学会永久会员、中国晶体学会药物晶体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晶体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药物固态化学研究,包括药物晶型/盐型研究、药物共晶/复合物研究、药物晶型一致性评价研究、手性药物的绝对构型分析研究、结晶工艺优化研究等。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十一五、十二五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等研究课题;现已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研究团队已获药物固体状态相关授权专利10余件。

1997年在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中科院感光化学所(现理化技术研究所)、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皇家学会王宽诚基金研究员)、台湾大学(中央研究院化学所)从事功能配合物研究。2003年作为海外引进人才到北京理工大学任副教授,2007年任教授,2017年任长聘教授,求是书院责任教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国晶体学会晶体学教育与普及委员会委员。年为美国西北大学客座研究员(合作者为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Sir Stoddart教授)。主持完成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1项科技部高级外国专家合作计划。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50人,多人次获优秀学位论文奖。曾获北京理工大学第一届“T-more”优秀教师奖、第一届教学名师奖、第一届“留学北理”我最喜爱的老师、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教授,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特聘教授()。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9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讲师,1990年任副教授,1992年起任教授。年期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访问。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副主任。第六届中国晶体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Journal Biology》杂志副主编。从事化学与生物学交叉研究,致力于发展和应用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系作用机制,为新药发现提供新靶点和先导物。在药物从头设计和无序蛋白药物设计、功能蛋白质设计以及生物分子作用机制方面做出了系统创新工作。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申请专利或软件版权20余项。长期承担本科生《结构化学基础》教学任务。

教授。1978-1982.7, 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学士;1982-198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硕士;1989-1993, 法国第十一巴黎大学, 材料物理专业 博士;1993-1995年:任职于中科院电子显微镜实验室,担任博士后;1995-1999年,任职于北京大学, 担任物理学院副教授;1999-20165月,任职于北京大学, 担任物理学院教授;20165-至今,任职于南方科技大学, 担任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物理系讲座教授。领域:低维量子材料,量子调控,微纳加工。

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导,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学士;,北京大学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 化学学院 留学一年;,美国康奈尔大学 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 博士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 材料与环境化学系 博士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 材料与环境化学院 助理教授/副教授;2012至今, 北京大学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研究员。现为无机固体材料化学研究组负责人、中国晶体学会秘书长/党委书记, 已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包括国际一流期刊 等,2017年获中国分子筛青年奖,2018年获中国石化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一等奖(6/6)。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无机微孔材料的合成和应用(分子筛,含硼/锗骨架结构等);结构解析方法的发展(单晶,粉末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致密固相化合物(多铁材料,非公度材料,合金)

中共党员,东南大学副校长、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获得者(2015)、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7)、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长期从事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可视化原子制造及原位检测方面的研究。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nce 2, Nature及子刊15篇),做国内外会议邀请报告180余次,申请专利100多项。

无党派人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电子显微学方法研究近20年。2002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启蒙于我国电子显微学专家朱静院士。2005年获得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导师为美国显微学会主席David J. Smith教授。之后先后在德国马普金属所和日本东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近年来在功能材料原子尺度结构与电子结构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Nature正刊15篇,子刊 80余篇,他引 50000余次,H因子>120。获得国际电子显微学联合会青年科学家奖(2006) ;国际锂电池学会青年科学家奖(2012);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3);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3);中国晶体学会青年科技奖(2018);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2020);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0);入选科睿唯安材料科学领域()和化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复旦大学教授,“材料学”博士生导师。2019年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20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1),2018年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1),2011年度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09年度上海市“曙光学者”,2011年上海市“浦江学者”。1997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而后,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20045月至200610月任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研究员。200611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200812月被复旦大学引进。中国晶体学会理事;中国电子显微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学会理事;上海市显微学学会副理事长。近10年来发表SCI文章300余篇,他引1万多次。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显微学”和“吸波材料”两个方面。

教授。,博士,生物医学系,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 ;,学士,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2017/4-至今,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7/4-至今,研究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联合生命中心;7/3,特别副研究员、助理教授、副教授(with tenure),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纽约州Wadsworth Center,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生化和分子生物物理系。研究领域:细胞内大型蛋白-核酸复合物形成的分子机器的精细结构及工作分子机制,近年来的科研工作着重于核糖体的生物生成(ribosome biogenesis)、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调控、DNA复制起始调控等重要基础生物学过程。

教授。在复旦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2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获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然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任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研究员,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和上海市浦江人才。2020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研究员,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PI。已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四十余篇。研究方向:肿瘤相关表面受体的结构与分子机制。主要利用多种蛋白质相关技术以及晶体学和电子显微学等结构生物学方法,研究细胞表面受体、免疫受体、粘附分子等的结构和功能,阐释其在肿瘤发生转移等方面的分子机制,并探索潜在的治疗和药物靶点以及相关药物设计,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和策略。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材料结构与缺陷研究部主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副理事长。1988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工程系。随后师从著名材料科学家、晶体学家、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奠基人之一郭可信院士,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及大连理工大学从事Al基合金中十次对称准晶及相关晶体相的电子显微学研究。1994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德国Dortmund大学(“洪堡”学者)、日本精细陶瓷研究中心(名古屋)、东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及德国Jülich研究中心等地从事固体材料结构与缺陷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研究。20014月起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现已在Science, Letters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20余篇。曾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德国“洪堡”基金(1995);美国ISI“经典引文奖”(2000);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0);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3);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郭可信教育基金会“郭可信杰出学者奖”(2016);中国电子显微学会“钱临照奖”(2018);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研究领域:材料结构与缺陷的电子显微学研究。

教授,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导师。2006年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国家超高分辨率电镜室SuperSTEM和牛津大学电镜中心作博士后研究。2012年回国到南京大学任教,组建南京大学亚原子分辨透射电镜中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两台高分辨透射电镜(球差校正TITAN G2 CubedTF20)。已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多项发明专利。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其他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研究。研究方向:高分辨成像与智能算法、信息和能源存储材料表征、二维材料原子结构研究。长期从事功能材料结构与缺陷的微观表征和基于大数据的计算机高分辨成像学的研究工作。2012年回国到南京大学任教,组建了南大亚原子分辨电镜中心。

研究员,长聘教授,博导。 ,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学士;,美国理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博士;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物理与天文系 博士后;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研究员;2016至今,中国科学院大学 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高空间、能量分辨率电子显微学、二维量子功能材料、纳米能源材料。共发表论文150余篇,论文引用两万余次,多次入选Web of Science“全球高被引学者”。先后获得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等支持,获2020年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

教授。20017月,获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学学士学位; 20067月,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 ;200610-200810月,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纳米管研究中心JSPS博士后; 200810-20109月,日本名城大学博士后,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20109-20115月,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Research Scientist (tenure-track)20115月浙江大学教授。研究领域:电子显微学-原位电子显微学,纳米材料的结构和物性关联表征。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优秀青年学者,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6/09,武汉大学 物理学基地班 本科 理学学士;2/12,武汉大学 凝聚态物理 博士研究生 理学博士;1/05,美国匹兹堡大学及Sandia国家实验室 访问学者;5/03,武汉大学 重点博士后;2015/03-现在,武汉大学 副教授。现为武汉大学电镜中心副主任,湖北省电镜学会副秘书长,在Nature Letter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他引2300余次。主要研究领域为:1、微纳尺度固体材料,包括能源材料(例如锂离子、钠离子、太阳能电池等电极材料)、复杂结构材料(例如金属氧化物中的畴结构)的结构、性能表征;2、低维材料原位原子尺度力学(例如金属、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塑性形变机制)、电学(例如二次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的微观机制)、热学等性能表征、探索新型结构-性能关系。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PI,日本东北大学兼职教授。2001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2007年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年于日本大阪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年任职于日本东北大学,历任研究助手、助理教授与副教授;2017年加入金属研究所。主要从事基于像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术的材料结构与物性研究,着重研究了材料界面原子与电子结构对其力学、电学与磁学等性能的影响。

教授,博士生导师。3.9法国巴黎南大学 博士;4.4法国国家研究中心酶学与生化结构研究所 博士后;7.4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蛋白质研究所 教授 Research、PNAS等高影响因子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作为负责人主持过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研究项目及课题;主要研究兴趣:致病菌毒力因子功能和免疫逃逸分子机制的结构研究;重要人类疾病相关膜转运蛋白和致病菌耐药相关膜转运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1994 - 1998  厦门大学生物学系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8 - 2004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4 - 2010  加州理工学院化学与化工系/霍华德修斯医学研究所,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2011 - 至今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17年获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201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研究方向:膜蛋白结构生物学:主要研究机械力信号跨膜转导的分子机制(Nature, 2021);光合作用过程调控的分子机理:主要关注植物和藻类调控光合作用捕光过程的超分子基础、光合作用体系响应光照条件变化而进行动态调节、重排和修复的分子机制(Nature, 2004Nature, 2005Plant Cell, 2015Nature,

教授。19821月南京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10月中山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710月复旦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8711月至19896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后。19897月至19918月,联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结晶学研究所洪堡基金会奖研金学者。19919月至20011月,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先后任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研究副教授,以及高级生物技术和医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和研究员。200011月起,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细胞所研究员,现任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生化细胞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 理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中国晶体学会, 常务理事;亚洲晶体学会, 理事;上海生物物理学会, 常务理事、专业委会主任;上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常务理事、副理事长;英国《BMC Structural Biology》 编辑;中国晶体学会, 大分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生物物理学会, 理事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监事会监事长。研究领域: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构生物学。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教师。1987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1991年获西北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士学位,1996年获西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97年至1998年任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讲师,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2006年晋升为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等人才项目,历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省青年科技奖、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或称号。现任国际生物大分子结晶组织(IOBCr)执委(Executive Member),中国晶体学会(CCrS,国家一级学会)常务理事等职。“生物医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生物学”学科与“生物与医药”领域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基于蛋白质结晶相关的研究,包括蛋白质结晶过程机理、蛋白质结晶功能化应用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后勤重点等项目,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研究员。,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博士;,哈佛医学院 博士后;,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 2018至今,华东师范大学任研究员、紫江优秀青年学者。长期从事细胞表面受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特别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结构与信号传导机制研究, 并取得专利两项。GPCR是一类重要的药物靶点受体,超过30%的上市药物作用在这类膜蛋白上。实验室综合利用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学方法(如X射线晶体学、冷冻电镜)来研究这类受体的结构与信号传导机理,并探索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与筛选。Acta Cryst D,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华西医院老年研究中心,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在北京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至20197月,先后在德国吕贝克大学、汉堡欧洲生物分子学中心(HH-EMBL)从事博士后及研究助理工作。20199月通过海外人才计划受聘四川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热点病毒抗病毒靶点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抗病毒靶点蛋白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病毒-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病毒蛋白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机制。在Science

博导,国家杰出青年。1980年-198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现物理学院)

}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办法》(桂人社发〔2011〕155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区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桂人社办发〔2013〕135号)、《关于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简事业单位增人手续的通知》(桂人社规〔2018〕27号)及《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做好全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桂人社函〔2020〕106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所实际工作需要,现将2022年度公开招聘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创立于1935年,位于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的副厅级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实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归口为广西科学院管理。主要在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化学、植物资源学、植物遗传育种与引种栽培、植物保育与园林植物学等学科领域开展研究。(详情请登录查询)

本次公开招聘实名编制工作人员6名,具体岗位要求请见附件1。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

(三)具有良好的品行;

(四)具有岗位所需的专业或技能条件;

(五)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六)具有岗位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七)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人员,不得报考:

)、主管部门网站()、本单位网站()发布。

(二)本次公开招聘核减或取消招聘计划、开考比例调整、成绩公布、进入各招聘环节名单等具体事宜均在主管部门网站()、本单位网站()发布。

,邮件主题及文档名称请填写:应聘岗位名称+姓名+毕业学校+学历学位+所学专业。

报考者年龄计算至报名首日。招聘岗位的专业设置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务员考试专业分类指导目录(2022年版)》和《教育部研究生学科分类参考目录》。

(1)《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2022年度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报名登记表》(附件2,须附近期一寸免冠照片,并在报名表的“应聘者承诺”栏亲笔签名,无亲笔签名视为报名无效);

(5)毕业证、学位证(应届毕业生暂无学历学位证,可先提供盖学校公章的就业推荐表,但须于2022年7月31日前取得相应学历学位;国外学历、学位需提供国家权威机构认证材料)。

(7)加盖学校教务部门公章的学业成绩单(应届毕业生);

(8)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

(9)获奖证书或证明;

(10)政治面貌证明;

(11)科研经历及成果证明材料;

a参与科研项目证明材料

项目证明提供项目合同封面、项目组人员名单、签字盖章页。

论文及专著需提供刊物封面、目录和论文首页,外文文章请附摘要中文译文,sci、ei中的期刊,须提供有资质的检索机构收录证明。所有论文必须是已经公开发表的,录用证明无效。

工作经历证明材料。有工作经历者,应提供能证明工作经历的有效证明材料(例如编制本复印件、社会保险参保缴费证明、人事代理协议、聘用合同、年度考核登记表等),无上述证明材料者,视同无工作经历,不能在报名表中填写。

注:上述材料将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报考者须对所提供的相关材料和填报信息资料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负责,如有弄虚作假或者故意隐瞒相关信息的,一经查实即取消其考试资格及聘用资格,所有责任由报考者自负。

由本单位组织人事处进行资格审查。

每位报考者限报1个岗位,若发现同时报考2个及以上岗位的,取消报名资格。招聘人数与符合报考条件的人数达不到1:3比例的,又确需当年补缺的,经广西科学院同意后才能进入面试程序。

1.进入面试人员名单于报名结束后根据疫情情况另行在主管单位和本单位网站上公布,同时公布开考岗位、面试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

2.面试资格复审:面试前开展面试资格复审工作。面试资格复审时,要求报考人员提供报名材料的原件。

3.面试方式和内容:进行结构化面试,主要考察应聘者的业务素质及潜在能力,包括应聘者的综合分析、语言表达、计划组织、人际关系、应变能力以及自我认知程度等。

面试成绩、岗位排名现场宣布,并在主管部门网站和本单位网站上公布全部考生的面试成绩及岗位排名。

面试分值满分为100分,经核准开考后或因考生缺考,考试临时达不到1:3开考比例的,该岗位的考生成绩须达到该次考试满分值70%以上(含70%)方可按招聘需求进入考核环节。

面试结束后,按考生面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以招聘人数1:1.5的比例确定考核人选;考核工作由本单位考核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主要对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岗位匹配度以及遵纪守法情况进行考核,并对应聘人员资格条件进行复审。经考核不合格的,不予录用。

综合成绩=面试成绩×70%+考核成绩×30%

根据综合成绩,按招聘岗位数1:1确定体检对象。体检由本单位统一组织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体检,体检费用自理。体检工作按照桂人社规﹝2019﹞11号、桂人社函﹝2019﹞160号标准执行。不按规定时间、地点参加体检的,视为自动放弃体检资格。如体检不合格则在同岗位面试人员中按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等额递补。没有递补人选的,取消该岗位招聘计划。

对根据综合成绩和体检结果为合格者确定为拟聘用的人选,经所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同意后, 在广西人才网、主管部门网站和本单位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日。

公开招聘结果报主管部门核准,并在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后,予以聘用,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

对有严重问题并查有实据的,不予聘用。对反映有严重问题,但一时难以查实的,暂缓聘用,待查实并做出结论后再决定是否聘用。

公开招聘的聘用人员按规定实行试用期。试用期内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或期满考核不合格,或发现隐瞒聘前病史且身体条件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取消聘用资格。

(一)考生应完成新冠疫苗接种,并在面试考前14天做到:

1.实名申领“广西健康码”,并在“广西健康码”界面下,点击“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并授权核验个人行程;

2.自我健康观察14天,每日进行健康申报;

3.避免前往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或国(境)外,避免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或近期国(境)外返桂人员接触。

(二)面试前1天,考生及时更新“广西健康码”和“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状态,建议打印一份纸质备用。

(三)面试当天,所有考生须持本次考前48小时内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报告(纸质或电子均可)、 《疫情防控调查表》(附件3)、“广西健康码”为绿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为绿码且不带星号、现场测量体温正常(

(四)考生参加面试时应自备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除核验身份时按要求摘除口罩外,进出考点、考场应全程佩戴口罩。

如考生在面试过程中出现发热、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向考务工作人员报告,须如实报告近14天的旅居史、接触史及健康状况等疫情防控信息,经现场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评估后,综合研判具备参加面试条件的,作出书面承诺后,由专人负责带至隔离考场进行面试。

(五)考生有不配合面试防疫工作、不如实报告健康状况、隐瞒或谎报旅居史、接触史、健康状况等疫情防控信息,提供虚假防疫证明材料(信息)等情形的,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

(六)如国家和自治区出台新的防疫政策和规定,按新政策执行。

(一)本次招聘考试应聘人员、招聘单位和招聘工作人员违纪违规的,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 (人社部令第35号)有关规定从严处理。

(二)本次招聘监督举报电话为:,。

招聘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甘老师,

附件1: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2022年度公开招聘计划岗位信息表.xls

附件2: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2022年度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报名登记表.doc

附件3: 疫情防控调查表.docx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调剂工作,已经圆满地落下帷幕。考研调剂,对于那些考试成绩刚刚跨过考研国家线的同学来说,是一次重要选择机会。各位考生请及时关注考研调剂信息,积极主动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确定调剂名额后准备考研复试!

小编为方便各位考生查阅2022考研调剂信息,特意搜集整理了以下资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注:各院校信息不定时更新中,请考生们持续关注!

2022年各院校考研调剂信息汇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中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化工研究院  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科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01所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  首都儿科研究所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中国舰船研究院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一航北京长城计量测试..  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
 北京中医药大学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石家庄铁道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金属材料研究所(52所)
 吉林外国语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沈阳铸造研究所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沈阳化工研究院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黑龙江省科学院  牡丹江师范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哈尔滨商业大学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黑龙江东方学院  哈尔滨体育学院  齐齐哈尔医学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上海材料研究所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自动化研究所  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总院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杭州应用声学研究所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中医药大学
 潍坊数字文创经济研究院
 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郑州轻工业大学
 郑州机械研究所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长沙矿冶研究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四川外国语大学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西南通信研究所(30所)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贵州中医药大学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昆明学院金属有机分子..
 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科院云南天文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204所)
 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212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  西安航天科技工业总公司16所
 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202所)  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205所)
 西安外国语大学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213)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  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
 西藏藏医药大学

注:以上院校排名不分先后!


以上就是“2022年各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信息汇总_2022考研调剂公告”的全部内容,各种和,尽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科院城乡规划研究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