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人是湖北人,今年56岁,按照国家的政策,他的户囗可以入京了,但是就因为我认错恩人住的是廉租房,户口在东城

外地祖辈为照顾孙辈入京 孤独成其最严重问题_新浪湖北资讯_新浪湖北
外地祖辈为照顾孙辈入京 孤独成其最严重问题
法治周末评论
在北京的许多小区,外地来的老人替子女照顾孩子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
  “以前总想着,孩子们上大学、有出息,就好了吧?我现在觉得,也不是这么回事儿……”这句话,从一位辞去老家医生工作,进京专为照看孙子的老人的口中说出,让人难免觉出一股心酸。
  这位老人并非特例。事实上,在偌大的北京,来自全国各地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数量庞大,是这座城市常住外来人口的一部分。为孙辈而来的他们,幸福与苦楚看起来都是相似的。
  法治周末记者 高欣
  今年11月,李瑞华将迎来她的第二个孩子。她在北京联合大学任教,丈夫从事媒体业。三口之家得以正常运转,全靠孩子的姥姥从山东老家进京帮衬。
  离家多年后,因为儿子的出生,李瑞华与母亲重新认识、磨合。
  在互相揣摩与观察的过程中,李瑞华和母亲的早年隔阂得到修复。同时,李也逐渐发现了包括自己的母亲在内的一个群体,并将相机镜头对准了他们。
  这个群体由操着各地方言的老人们组成。他们告别家乡的熟悉生活,进京蜗居在子女家,只为帮衬照看孩子。
  “妈妈生,老人养”
  家住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的王晓燕的父母,也出现在李瑞华的镜头中。
  每个工作日,王晓燕和丈夫早出晚归,过着规律的通勤生活。不在家的时间,他们两岁多的儿子就由姥姥、姥爷照看。
  在北京,像王晓燕这样的家庭成千上万。而这也是李瑞华想要用摄影记录这些家庭里的老人的生活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似乎更多家庭里的孩子由姥爷、姥姥照看,而不是爷爷和奶奶。如今,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妈妈生,姥姥养,爸爸回家就上网,姥爷天天菜市场,爷爷奶奶来欣赏。”
  事实上,无论照顾孩子的是姥爷、姥姥还是爷爷、奶奶,外地老人进京照看孙辈早已暗成主流。在育儿的最初几年,中国孩子的父母少有选择“自己带孩子”的。
  对于身为教师的王晓燕来说,即使工作时间相对宽松,但她表示,还是“不得不”把刚过耳顺之年的父母从甘肃老家请来。
  “爸妈在家也很忙,我的两个哥哥也都在老家。但现实(让我们)没办法啊——我和孩子爸要工作,小孩儿必须找人来代管。父母来比较放心。”王晓燕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与王晓燕家不同,在“新北京娃”毛毛家,放弃家乡生活进京当“老保姆”的,是奶奶。
  2011年,毛毛的奶奶从太原来到北京。为了更好地照顾孙子,她辞去了老家一家诊所的工作。与她一同进京的还有她的老伴儿,一住下就是3年。其间,老两口只回过老家3次。
  虽然在北京的生活不用上班,但是一天24小时都看着孩子,“比上班累”。毛毛奶奶笑言,“好像给他们看孩子是应该的。”
[次页标题=老人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孤独&导航短标题=]
  “现在没有自己的时间,全都奉献了”
  相比毛毛奶奶,同样是李瑞华的拍摄对象,六一的奶奶“当保姆”,则被认为是自然而然。
  六一奶奶虽长在云南、工作在云南,却是地道北京人。退休后,跟着儿子回北京定居。加上自己的老父亲,祖孙四代如今住在同一屋檐下。
  “能帮还是帮帮嘛,社会就这样。”六一奶奶说。
  六一爸妈上班时,奶奶也“上班”;爸妈下班回家了,奶奶“下班”。虽然周末奶奶不用带孩子,但“还得做家务”。
  “现在没有自己的时间,全都奉献了。”六一奶奶话语中带着无奈:“有时候,看着我的同龄人,孩子没结婚没小孩儿的,早上跳舞、晚上跳舞,还能爬山玩儿去。我被完全圈住了,只能等孩子大点儿再说。”
  老人进京,大多都是抱着帮衬儿女的心态。因此他们做的,往往不仅仅是照看孙辈。
  毛毛妈妈吕静(化名)对记者坦言:“(孩子的)爷爷奶奶帮我们分担了许多。奶奶不但分担家务,还看很多新的育儿书,接受最新的育儿理念。没有爷爷奶奶帮助的话,我恐怕要辞职带孩子。”
  “父母来了,我就不用做饭,他们代管了生活的一部分,分担了我的家庭责任。除了带小孩儿,这还是儿女对老人的依赖。感觉自己又当了一回孩子。”王晓燕说。
  王晓燕和丈夫尚立富是甘肃老乡,从考出大学来至今,离家近二十年。
  “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和父母也就打打电话,寒暄几句,日思夜想,谁都不了解谁的生活。父母来,不仅仅看小孩儿,也是来弥补我们对父母感情上的空白。”王晓燕说。
  尚立富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教育研究所所长,对公共政策与儿童教育颇为关注。在他看来,老人进京照看孙辈,是来填补子女没办法凭个人解决的一些困难。而这些困难,正是“政府和社会没办法承接的”。
  “我一直认为,中国人是以血缘为宗教信仰的。一旦家里的孩子出问题,这个家庭就完了。以前的大家庭现在变成了核心家庭,而核心家庭没有自我修复功能,一旦决口就垮了。”尚立富对记者说。
  尚立富更强调孩子的“社会性”,如何让社会更好地承接家庭抚育困难,更好地减轻老人的负担,他亦在思考。“比如可以制定政策,给孩子处于一定年龄的爸爸妈妈每天多放假一个小时,强迫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增强他们做父母的责任感。”
  在老家,王晓燕的父母有土地、有亲友、有孙子、也有自己的父母。“他们做出牺牲到这儿来,我们也是万不得已,也不知道怎样去报答。”尚立富道。
  “在北京,她只能站在人群边上,听别人说话”
  去年秋天,刚到北京,王晓燕的父亲就因不适应北京的空气,患了咽炎,接着感冒了一冬天。
  在老父亲看来,北京和老家的生活一样,但“老家自由点儿”;在北京,“话都不敢说”。最不适应的,还是北京的气候,“舒服的时候爱(北京的气候),天热的时候就不爱了”。
  由于每天都要下楼带孩子“放风”、遛弯,小区看孩子的老人们逐渐熟识,一来二去,大家发现:彼此大多都操着各地方言,北京本地人特别少。
  “每天遛弯的,五六个里面,也就有一个是北京的。”毛毛奶奶说。
  4岁的毛毛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住。毛毛奶奶觉得,要来北京也要和老伴儿一起来,“一个人来,太难”。
  老母亲的孤独,李瑞华都看在眼里。
  李瑞华和丈夫来自湖北。两人都来自农村,凭着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生孩子之前,我从未想过让妈妈来帮我带孩子,因为有隔阂。”然而,产后的身心疲惫、婆婆的突然离世、自己请不起保姆,李瑞华远在山东的爸爸都看在眼里,打来电话对女儿说:“让妈妈去帮你带孩子吧。”
  虽然心里还没解开疙瘩,李瑞华还是让母亲来了。年近七十的老母亲,从广阔的农村来到喧闹的都市,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老人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孤独。
  “找不到人聊天。她不会说普通话,别人听不懂她的山东话。即便在我家,她也只能和我聊天,因为老公是湖北人,也听不懂她那地道的山东土话。”李瑞华对记者说。
  在山东老家,李瑞华的妈妈能侃是出了名的。“我妈每天做的事情,就是站在村头大街上,和一群老太太侃大山。而在北京,她只能站在人群边上,听别人说话。在家里,她经常一个人自言自语。”
  刚来北京的一个月,对李瑞华的母亲来说,极其漫长。加上对家乡的思念和母女相处的矛盾,30天一过,李瑞华就让母亲回老家去了。
  几个月后,“孩子姥姥”还是又来了。因为“一个人照看孩子确实有困难”。
  这时,李瑞华的儿子已经6个月,能和姥姥做一些简单的沟通交流,这一下缓解了之前的孤独寂寞。由于每天带孩子下楼遛弯,母亲也逐渐找到了可以交流的群体,认识了王晓燕的爸妈,也找到了好几个山东老乡。
  如今,王晓燕的爸妈分别在小区里找到了自己的圈子,她的妈妈还参加了舞蹈团。
  老人和孩子的相互熟识,让爸爸妈妈们也逐渐认识。李瑞华特别欣赏王晓燕父亲带孩子的方式——“让小孩儿自由,尊重天性,不像别的老人和父母,把孩子带出去总是拽在手里”。
  李瑞华也因此意识到,在北京,有这样一个即使只在一个小区数量都如此庞大的群体。
  对此,毛毛奶奶的一番解读更有意思:“孩子来了,父母也跟着来了。这也是北京的一支生力军啊,如果他们都撤走,你看看北京什么样子。”
[次页标题=毛毛奶奶:解决异地就医是当务之急&导航短标题=]
  摩擦与冲突不可避免
  “说句实在话,特别累。”六一奶奶如是形容自己的生活。
  在六一奶奶的记忆中,自己拉扯儿子时,似乎没现在这么讲究。“当时单位有托儿所、幼儿园。我儿子一岁多就送幼儿园了,自己接送自己管。现在的孩子呢?爸妈工作单位(离家)远,自己没法弄,上幼儿园还得3岁以后。”
  六一奶奶的另一个身份,是高级育婴师。这让她比任何同龄人都更深切地感受到:现在的孩子都特别“金贵”。“早教、添加辅食、运动能力、社交能力……什么都讲究。”
  然而在家,虽然自己专业知识足,但有些方面,“还得听儿媳的”。
  一次,六一发烧,爷爷奶奶急得要上医院,儿媳坚持不去,就在家观察、物理降温,不烧到38度6不让吃药。“看孩子烧成那样,我也着急生气。但孩子是儿媳的,还得听她的。”奶奶说。
  毛毛奶奶也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听(孩子的)爸爸妈妈的”。“以爸妈为主,尽量按照他们的观念去做。我们老人,只管好孩子的吃喝。”
  对于这种祖孙三代的家庭关系,王晓燕和专门做这方面研究的同事有过探讨。
  “妈妈其实是家庭当中最重要的角色,她协调家中的成年人共同管理她的孩子、她的小家庭。这是一种家庭权力的分配。”王晓燕对记者说:“我父母来到我家,肯定有心理变化。在老家,是他们说了算;在我家,是我说了算。”
  再加上环境、年龄、生活方式、教育理念等许多方面的差异,摩擦与冲突不可避免。
  在王晓燕看来,姥爷带孩子没那么仔细,有时从楼下回家,做母亲的希望孩子先洗手再吃东西,姥爷觉得这没必要。有时,孩子看姥姥跳舞,姥爷教外孙去逗姥姥说:“姥姥,你跳得难看死了。”王晓燕却觉得,不能这么教。
  “都是为一些芝麻小事,吵完不到5分钟又好了。”一次在家吵完,到了单位,王晓燕就给李瑞华打电话做自我检讨:“下班一回家,我就给我爸道歉。”
  然而,吵归吵,在王晓燕家,姥姥姥爷在陪伴孩子成长方面确实功不可没。家里的一本专门记录姥爷和外孙的相册里,记录着这样的场景:在姥爷的牵引下,宝宝迈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步。
  本就母女有隔阂的李瑞华家,矛盾更多。两年来,母女几乎每天都吵架,但吵完就忘。“虽然争吵,但不可否认,我们母女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了。”李瑞华说。
  在老家,老母亲极少做家务;来到北京,她每天不但给外孙洗衣服,还会把女儿女婿的衣服统统洗干净。有空的时候,尽管眼花,还会给外孙做棉袄棉裤。
  “我特别感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李瑞华道。
  尽管母亲的育儿观念传统,但对于女儿的一些新观念,比如“每天给孩子洗澡、少穿衣服、不捂孩子、生病了不着急打针吃药”等,李瑞华的母亲竟然很快就接受了。
  母亲的改变,李瑞华看在眼里:“真是难为她了。将近七十,放弃舒适的农村生活,跑到北京来呼吸雾霾,住在局促的‘小火柴盒’里。最关键的是,照看孩子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她经常累得腰酸腿疼。”
  “到底什么时候才觉得‘孩子过得可以了’呢”
  毛毛奶奶辞职前是一位医生。但是随着年龄大了,她也经常腰酸背痛,关节上贴的药膏一天一换。每次从老家太原回到北京,行李箱里带的最多的,都是药品。
  “我们有医保,在当地能看病报销,但在北京看病,回去报销不了。在楼下闲聊时我发现,这样的情况很普遍。”毛毛奶奶说道。
  王晓燕的父亲去年冬天看感冒和咽炎,前后花了一万多元,也“全部自己买单”。
  在毛毛奶奶看来,解决异地就医是当务之急。“我们的心思全部在孩子身上,看孙子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工作,这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但我们的养老问题,不是孩子能解决了的。小病小灾无所谓,要是有个大病呢?”
  最近,毛毛一家在琢磨换个大房。“想以后把爷爷奶奶接到北京,但从长远看,现在的两居室不够用。最近看房,但房价太高,一直下不了手。请爷爷奶奶留在北京,更多的是怕他们将来老无所依,带孩子我们一向尽最大努力自己带。”吕静说。
  吕静希望,如果将来还有能力,还会给自己远在福建的父母再买套小房子,让她们想来北京随时可以来。
  儿媳的孝心,毛毛奶奶看在眼里。然而她心中却有些矛盾。
  “还是想回太原,那边毕竟是我的家呀,有亲戚、有朋友。但最近我又在想,假如以后不能自理了,总得投靠一个子女吧?但北京的居住条件太差了,价格又太高太高。”
  有位老人跟毛毛奶奶说,自己一家三代住在几十平米的小房子里,奶奶睡客厅,儿子儿媳晚上出来上洗手间,都会把她惊醒。
  “以前总想着,孩子们上大学、有出息,就好了吧?我现在觉得,也不是这么回事儿。咱们这些家庭,全凭孩子自己打拼,到底什么时候才觉得‘孩子过得可以了’呢?医疗和住房(问题),就算孩子把自己所有本事都使出来,也解决不了,必须得靠国家。”毛毛奶奶说。
烧公鸡锅底涮串串
探店:喜欢:评论:
招牌鸡汤水饺
探店:喜欢:评论:
成都冷锅串串香
探店:喜欢:评论:湖北人造假李自成大顺文物档案【985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48,803贴子:
湖北人造假李自成大顺文物档案收藏
上班族不要错过!2017执业药师考试,开始报名啦
文物、古物造假,古已有之,而多为商贾谋利之举。到了现代,地方政府以“振兴地方旅游事业”为名,无疑更加助推了一部分的古物、古迹造假行为,但大多规模不大,且所涉史事史迹多无全国性影响,故亦无颠覆性发见。笔者最近开始关注到,湖北省通城县的所谓“大顺档案”一事。对其稍作一顾,便不由得为之惊叹不已。实因这一所谓“大顺档案”系列文物造假,可概括为“假得不能再假,土得无法再土”,而由其规模、数量之庞大,亦特惊人。且此批所谓文物,不但经由中央电视台10套节目《探索发现》栏目在2012年“李自成藏宝之迷”节目中摄制提及,而且据“大顺档案”推广者所称,部分“文物”多次在当地博物馆等作公开展览,并以这些“大顺档案”所记内容为由,欲与通山争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自成墓地”的归属权。 我们且看看“大顺档案”有些什么内容吧。据推广者宣称,这批“大顺档案”是从隐居在湖北通城县的李自成亲属后裔、大顺遗民后裔中征集发现的,总共有五千(!!)余件。推广者还宣称,这些大顺档案文物,大部分是大顺军从明官府和皇宫缴获的战利品。有一份“大顺档案”的目录,不一定全,大家来领略一下,震惊一下吧。 李自成侄子李过后裔保存有大顺政权谕旨、诏书、敇封、塘报、密报、奏疏、告示、晓帖、檄文、典章、祭文、守则、军令状、协约、借据、信札、日记、大事记、试卷、判谳、诗赋、图册、宗教、杂录等,目前已清理出2991件,其中: 1641年23件,1642年87件,件,件,……(中略,详见百度百科“大顺档案文物”条),1660年20件,1661年24件,1662年1件。 其它档案包括有:  永昌元年开国《典章》1本,约800字,永昌元年四月《典章——定国十二策》4本,约1200字,永昌元年四月十日《大顺典章刑法》4本,约1500字,永昌元年《大顺礼典》21本,约8000字,永昌元年《大顺礼典》52张,约5000字,永昌元年四月《新朝大顺省府州县管辖名册》16本,约5000字,永昌元年三月十九日《圣驾入城节略》17张,约2000字,永昌元年正月十日殿试第二名《论试剑》试卷3张,约600字,永昌元年四月《天下路程》7本,约6000字,永昌二年李过绘《平江四十八寨图》16本(李过率余部在湖南平江县所驻扎山寨图谱),永昌二年李过撰《永昌大事纪》3本,4700字(记载永昌元年三月至永昌二年五月大顺史实)。永昌二年《李过日记》5则,记载李自成殉难前后数日史实。…………(太多了,所引同见百度百科“大顺档案文物”) 够了,够了,这个所谓“大顺档案”,论其规模,足可以与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上的极少数几次大型文献发现貔美了!甚而有过之而不及。 笔者作为一个痴迷的文史爱好者,没有理由不对这样的文献发现欣喜若狂,可是待到看到这些文献的过录文字内容后,其所感所想,已经无法用词语来形容了。 下面还是用几个推广者所称的重磅文献的内容来说明问题吧。
“大顺档案”示例一,“李自成登极诏书” 原文: 登极诏 我国家受天眷佑,肇造东土。举仁义之师,诞膺新命。迨朕嗣服,意保万民。敬念绍庭,永绥厥位。残明焰气存炽,极祸中原,是用倚任亲贤,救民涂炭。方驰金鼓,力奏澄清,用解倒悬,非富天下。而众将文武群臣军民耆老合词劝进,恳请再三,乃以今年三月廿五日,祗告天地社稷宗庙,定鼎燕京,建有天下之号大顺,纪元永昌。缅维峻命,以顺民心。爰沛维新之泽,众将佐命开国。济世安民,有大勋劳,宜加殊礼。宗敏诸人,运筹帷幄,决胜庙堂,汗马著勋,开拓疆土,应加侯伯世爵,锡以诰券。文武官绅,倡先慕义,杀敌建功,亦予通行叙察。惟尔万方,与朕一德。播告遐迩,咸使闻之。 永昌元年三月廿五日(印文) 妈呀,这是登极诏书啊,就好像毛主席所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于今日成立了”这样的开国文献性质的东西啊。不过,登极应该是“登基”吧?李自成连这种重要的诏书都写错别字,这也太过份了吧?军师宋矮子也好,一大拨明朝投降的太常寺的官员也好,就楞是没看出来?再引一段历史真实的文献,《清史稿·世祖本纪》顺治皇帝即位诏书,大家看看对比一下: 我國家受天眷佑,肇造東土.列祖創興宏業,皇考式廓前猷,遂舉舊邦,誕膺新命.迨朕嗣服,越在冲齡,敬念紹庭,永綏厥位.頃緣賊氛洊熾,極禍中原,是用倚任親賢,救民塗炭.方馳金鼓,旋奏澄清,用解倒懸,非富天下.而王公列辟文武羣臣暨軍民耆老合詞勸進,懇請再三.乃以今年十月乙卯朔,祗告天地宗廟社稷,定鼎燕京,仍建有天下之號曰大清,紀元順治.緬維峻命不易,創業尤艱.況當改革之初,爰沛維新之澤.親王佐命開國,濟世安民,有大勳勞,宜加殊禮.郡王子孫弟姪應得封爵,所司損益前典以聞.滿洲開國諸臣,運籌帷幄,決勝廟堂,汗馬著勳,開疆拓土,應加公、侯、伯世爵,錫以誥券.大軍入關以來,文武官紳,倡先慕義,殺賊歸降,亦予通行察敘.自順治元年五月朔昧爽以前,……(大段文字省略)……,今後並行禁止,不能納者,速予免追.惟爾萬方,與朕一德.播告遐邇,咸使聞知. 哦,原来李自成的登极诏,是抄的顺治皇帝的即位诏书啊!抄的人知道李自成当皇帝不是六岁,所以不敢抄“越在冲龄”,问题是,清朝从辽东崛起,以往自称“海(今渤海)东大国”,故诏书有“我国家肇造东土”的说法。李自成称帝时在西安,从陕西打到北京,他的大顺也“肇造东土”,看来李自成当时已经具有同时代所不具备的“世界性的眼光”了。
“大顺档案”示例二,“摄政王多尔衮致李自成劝降书” 原文: 李王阁下:
予向在沈阳,知燕京物望,咸推司马,后入关与阁下战,得与尊兄相接,识老兄于华国,曾托其手阞平安。奉致衷绪,未审以何时得达?
比闻道路纷纷,多谓君为英雄豪杰者,讨明朝之不明,开大顺之基业,翻天覆地,半战中国,拷掠追赃于京城,称尊首位于皇殿。只是逼死崇祯,杀其太子,于春秋之不义,忘却根源,不祭高闯托大是为实乎?平西王吴三桂界在东陲,独效包胥之哭,朝庭感其忠义,念累世之夙好,弃近日之小嫌,爰整貔貅,驱除万里。入京之日,首崇怀宗帝谥号,卜葬山陵,悉如典礼。亲郡王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勋戚文武诸臣,咸在朝列,恩礼有加。耕市不惊,秋毫无扰。方拟秋高天爽,遣将西征,传檄江南,联兵河朔,陈师鞠旅,戮力同心,报乃君国之仇,彰我朝庭之德。
予闻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则以姑息。李王与诸君子果识时命,笃念生灵,厚爱民众,宜着即削号归顺,率兵来降,以至永绥福禄,朝庭当待以虞宾,统称礼物,带砺山河,位在诸侯王上,庶不负朝廷伸义再伸。翩然来仪,则尔公尔侯,列爵分土,有平西王之典例在。
兵行在即,可西可东。西安安危,在此一举。敬佈腹心,伫闻明教。大清顺治元年十月十二日 笔者看到这篇文字,质疑推广者说,这封“书信”并没有署名,如何得知是多尔衮所写的呢?推广者给出了别一篇文字,说那篇书信也是多尔衮所书,内容相仿,因此推断这篇文字也是多尔衮所写(写到这里,不禁要为“大顺档案”推广者的智商着急,这不是不打自招吗)。这篇文字史书上也有记载,可见《清耆献类征》“多尔衮”目下,为多尔衮致明史可法之劝降信。 予向在瀋陽,即知燕京物望,咸推司馬。後入關破賊,得與都人士相接,識介弟於清班,曾託其勒手書、致衷緒,未審以何時得達!比聞道路紛紛,多謂金陵有自立者。夫君父之讎,不共戴天。「春秋」之義:「有賊不討,則故君不得書「葬」、新君不得書「即位」」;所以防亂臣賊子,法至嚴也。闖賊李自成稱兵犯闕、手毒君親,中國臣民,不聞加遺一矢。平西王吳三桂介在東陲,獨效包胥之哭;朝廷感其忠義,念累世之宿好,棄近日之小嫌,爰整貔貅,驅除狗鼠。入京之日,首崇懷宗帝后諡號;卜葬山陵,悉如「典禮」。親郡王、將軍以下,一切故封,不加改削;勳戚、文武諸臣,咸在朝列,恩禮有加。耕市不驚,秋毫無犯。方擬秋高氣爽,遣將西征、傳檄江南、聯兵河朔,陳師鞠旅,戮力同心;報乃君國之讎,彰我朝廷之德。豈意南州諸君子苟安旦夕,弗審事機,……(大段文字,暂略)……,徒以薄海同讎,特伸大義。今若擁號稱尊,便是天有二日,儼為勍敵。予將簡西行之銳,轉旆東征;且擬釋彼重誅,命為前導。夫以中華全力,受制潢池;而欲以江左一隅兼支大國,勝負之數,無待蓍龜矣!予聞「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則以姑息」。諸君子果識時知命,篤念故主、厚愛賢王,宜勸令削號歸藩,永綏福祿;朝廷當待以虞賓,統承禮物,帶礪山河,位在諸王侯上,庶不負朝廷伸義討賊、興滅繼絕之初心。至南州群彥翩然來儀,則爾公爾侯,列爵分土,有平西之典例在;惟執事實圖利之!輓近士大夫好高樹名義,而不顧國家之急;每有大事,輒同築舍。昔宋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可為殷鑒!先生領袖名流,主持至計;必能深維終始,寧忍隨俗浮沉!取舍從違,應早審定。兵行在即,可西可東;南國安危,在此一舉。願諸君子同以討賊為心,毋貪一身瞬息之榮而重故國無窮之禍,為亂臣賊子所竊笑;予實有厚望焉!記有之:「惟善人能受盡言」;敬布腹心,伫聞明教。江天在望,延跂為勞;書不宣意。 哦,原来又是抄的!史可法是明兵部尚书,古称“司马”,故多尔衮在信中称“燕京(明都)物望,咸称司马”。李自成是明朝的流贼,多尔衮也说李自成“燕京物望,咸推司马”,看来明朝对李自成的评价很高啊!清兵入关,所用的名义是“击流贼、为明报仇”的名义,故在致史可法信中称“报乃君国之雠,彰我朝廷之德”,多尔衮和李自成写信也说这个,又是谁有毛病呢?
大顺档案”示例三,“李自成殿试第二名试卷——论试剑” 笔者看了此图后,询问该推广者,科举考试有写行、草,而不用楷书的吗?推广者说,李自成是农民起义军,科举考试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所以不用楷书。 又是颠覆性的答案。大家都知道,由于科举考试对于封建王朝的重要性,其公正性是历朝历代极为重视的。为了防止考生考场作弊,考卷要求必须用正楷缮写,不得流露任何笔迹特征,且不允许在正式试卷上有墨丁、涂改、或字迹不清处,以防串通。会试试卷且由专门的书手另行照抄一份,只将抄件给阅卷官员评卷,原件只作最后的对照之用。因此,任何举子,不管什么等级的科考,皆必须习用正楷。且不说,李自成的科举考试是不是做了什么改革(全是推广者自己说的),举子们为啥一定要放弃楷书?李自成和写楷书的有仇吗? 该件档案,还称巩焴为此次殿试的主考官,图上红字部分为其评语,内容为“慷慨而谈,沈奞悲壮,其选词布局自觉,花样一新。议列殿试第二名”。 推广者知道不知道什么叫殿试?会试有主考官,殿试是皇帝亲行主考,哪来的主考官?明清殿试的习惯是,殿试的前几名,由皇帝亲行阅卷圈定,以下的由阅卷官排定名次。这份殿试卷子,既不用楷书写,还不知道写的啥玩意(原录文可见推广者博客),上面还有“某主考官”的评语,这评语水平还比不上现在的小学语文老师,字还不咋的。推广者非要让我相信这是四百多年前重要文物,我只能抱以无语了。还“论试剑”,真是侮辱读者的智商! 这批“大顺档案”的真假性,似乎不用我再一一举例了。不过话说回来,做假古文字材料的,我博客上的文章也提及、指出过不少,不过做得这么业余、造假得这么直白、文字内容这么具有娱乐性的,“大顺档案”堪称一绝,你还别不信?再给你看看部分“大顺档案”的标题吧:
李过子李继韬录《北楼雄梦》20本,3.3万字(好一篇巨制小说啊,可和台湾著名作家唐人的《草山残梦》相比了。)李过子李继韬记《滴血的玫瑰》22本,3.8万字(妈呀,这名字,用句现代年青人的话,雷得人里嫩外焦啊!)李过父子撰《喋血石牛寨》!平江人李元度撰的《通城麦园里葛桂昌发财之传说》、《石牛寨下汤樊两姓友谊的历史研究渊源》、《太平天国洪杨之逆的两个较特殊人物补叙》、《鱼公翠给老鼠做祭文》、《左驴子外号的由来》、……(当然,李元度实有其人,是清中晚期的进士,官至按察使、布政使,但这些文章与他的关系吗,只有宣称“大顺档案”的人知道了)。 大家看了开心吧?这标题放在现代也能火,这不是大顺档案,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铁路文学刊物,这是《通城“文史资料”汇编》,呵呵。
“大顺档案”造假规模庞大,内容繁富,而且影响也较大。不是一个人一时起意所为,应是一个有组织、有策划的大型文物造假事件,并以此去影响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其实质与“争夺西门庆故里”一类文史闹剧相同。 放任“大顺档案”这一类文史闹剧活动,不但是湖北省、通城县文化、宣传等相关主管部门的耻辱,也是当地史志单位的渎职行为。事件更是民间一部分反智行为由理工学科向文史学科延及的反映,也体现了现今部分“文史”娱乐化、非严肃化、戏说化的流毒。 专业文史工作者、业余文史爱好者,应自觉抵制这些不正常的歪风,回归文史研究的学术轨道,与造假文物、臆造史实等行为坚决做斗争,才能让我们认识古代中国的真正之美。 怪猫以德服人(原名李旻,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挂职江苏盐城环保科技城党工委副书记)
狐狈人造假世界一绝
陕蛋蛋土狗已经穷疯了,连地域都开始攻击
狐狈人穷疯了,上下串通造假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因为我太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