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咖金融风控模型做的好么?靠谱么?

苹果/安卓/wp
积分 6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6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道具: 涂鸦板,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显身卡, 匿名卡, 金钱卡, 抢沙发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隐身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变色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开心签到天数: 1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
毕业后,本人一直在信用卡或互金行业风控部门从事风险管理方向工作,包括贷前审批,风险定价,贷后管理等。由于是理科背景且会使用一些分析工具,平时工作基本依据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建模进行决策。基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间还陆续考过FRM,CFA考试进行中。目前在一家初创汽车金融公司做数据风控,渐渐的感觉风控做的越来越没劲,基本可以用乱想杂生来形容。比如:CTO搞研发的直接做风控CRO了;做产品或数据分析等各种背景的都要做风控了;借助于机器学习工具风控模型很容易都能搞出来,开发监控等过程极其不严谨;风控指标定义很主观随意,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等等;初创公司业务优先,数据风控多数形式化了。据了解,上述情况非常普遍,本来很专业的东西都变成路边货了。大数据风控现在很火,前景和待遇都不错;金融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数据相关的建模师,算法师,分析师,开发人员等都供不应求。鉴于分析工具的发展,利用python/R等机器学习都非常容易实现,金融科技的‘科技’一面越来越容易解决。结合此前工作经历,周围很多人包括本人主要凭借的都是‘科技’方面的技能。总体感觉是,从事的行业不管消费贷,现金贷,还是汽车金融等都是很有发展前景的,做的事情虽说也是金融相关,但是金融的属性总是很单薄;更接近于金融民工,总感觉没有真正接近金融,没有金融从业者的光鲜亮丽和高大上的感觉。跟基金经理,证券分析师,公司估值,ABS,投行啥的等相比,怎么总是有种相形见绌,天壤之别感觉呢。
不知道金融的核心是风控,还是投资?个人认为,风控的重要性不必多言,但多是后台支持部门,干好了一般人都看不到,干坏了基本都称为众矢之的,不被理解就被其他部门投诉;以前一位风控领导就说过我们被投诉越多说明我们工作做到位了。现在越来越向往改行做投资,主要原因是投资的价值和收益非常容易看到,不但投资机构,即使家庭理财也有资产配置的需求;而且风控和数据分析的能力都是类似的。言辞累赘,一窥之见,望大咖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一般像你这样背景的,或许能从事量化投资。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鲁咖金融风控做的好么?靠谱么?_百度知道
鲁咖金融风控做的好么?靠谱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以前来说汽车金融风控还比较难,现在的话,可以使用乐位汽车金融风控系统啊,只需要录入车牌号、定位器设备号、客户信息等数据,就可以在风控管理模块那边查看风险数据了,然后做相应的处理就是。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金融欺诈疯狂生长,一大佬说技术升级后可终结乱象!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金融欺诈疯狂生长,一大佬说技术升级后可终结乱象!》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欺诈疯狂生长,一大佬说技术升级后可终结乱象!》 精选一作者: 金评媒(https://www.**m.cn) 编者按:金融欺诈也在肆无忌惮的野蛮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阻碍了产业的健康成长。不过已得到普遍应用的、等新技术,或将成为消费金融发欺诈的有力支撑。消费金融的火热程度已有目共睹,在国家政策鼓励、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理念转变等诸多有利因素的推动下,“万亿蓝海”名副其实。不过在迅速拓展的同时,金融欺诈也在肆无忌惮的野蛮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阻碍了消费金融产业的健康成长。不过已得到普遍应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或将成为消费金融发欺诈的有力支撑。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消费金融洞察报告》显示,从2013年到2017年,交易规模在短短的4年内,就已经从60亿猛增到4367.1亿,实现了70倍爆发式增长,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17%。在如此庞大的市场中,、电商平台、企业等纷纷参与角逐,细分领域的创新也不断涌现,3c数码、医美、教育、旅游、租房、农业等多种场景分期产品层出不穷。但随着领域的扩展与增多,欺诈现象开始频频出现,以医美领域为例,消费金融自2015年开始进入,在2016年便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然而到了2016年年底,医美分期风险集中爆发,曾有业内人士表示在近60亿规模的医美市场中,有15亿多被诈骗者攫取。在常规的市场交易模式中,消费金融机构一般是作为资金方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而在相关的业务环节中,欺诈者往往会利用机构、体系的技术漏洞对消费者实施诈骗。而除了消费者这个直接受害者外,消费金融机构也将遭受最直接的损失,一些群体性的欺诈事件甚至会直接危及消费金融就够的生命线,不但影响了相关机构的健康发展,也对整个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因此,消费金融反欺诈已经成为了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由于业务模式的不同,线上、线下的发欺诈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在除去线下加强渠道管理和产品设计等方法后,已然成为了消费金融反欺诈的主要手段。如今,纯线上消费金融业务的科技反欺诈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建模;二是指纹识别、、声纹识别等前端技术。据了解,以大数据为技术基础的发欺诈手段,能够通过用户身份核实、高风险交易特征识别来防止身份冒用、造假等风险,将欺诈行为制止于发生之前。并且通过与模型的配合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风控系统的精准度,提高复杂环境下的发欺诈能力。而像静脉、指纹、声纹、人脸、虹膜等特征,都具有一定的唯一性、稳定性,较为不易被伪造和假冒,所以利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据数据显示,如今线上规模是线下模式的6倍,所以从整个消费金融反欺诈策略来看,金融科技已成大势所趋,不过对于一般的企业机构来说,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生物识别这些金融科技门槛较高,很难进行自主研发。但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等为代表的第三方,为消费金融机构提供以风控支持为核心的灵活解决方案。这一点也恰恰说明了在互联网时代,不断进步可以为消费金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编辑:田跃清)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最后了拓天速贷拓天速贷,实物抵押的领跑者,真正的实物抵押,抵押原件随时查阅。《金融欺诈疯狂生长,一大佬说技术升级后可终结乱象!》 精选二互联网时代,消费金融搭上金融科技快车,沿途风景是否一定很美妙呢?2017 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10.4%,较一季度加快 0.4 个百分点,6 月当月同比增长 11%,为 18 个月以来最高增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金融作为具有消费属性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的重要方式,无疑也迎来了历史性的加速发展机遇。截至目前,从行业方向、业务模式、场景挖掘、风险管控等环节来看,整个消费金融产业链已趋于完整。无疑,随着日渐成熟,整个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今,各大银行、产业系公司、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到线上线下的各个场景跑马圈地,争夺流量入口,实现平台扩张。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于,最令行业头疼的是,目前,消费金融领域欺诈非常严重。其中,团伙欺诈远远大于个人欺诈。现在的“黑产”链条中,欺诈已然成为一个产业,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个村子里面整个都是欺诈团伙。因此,对从业机构来说,最重要的可能还不是成本,而是风险是否可控。就消费金融行业而言,平台与欺诈者之间的“猫鼠游戏”恐怕是一场持久战。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互金咖注意到,提高风控水平已成为主旋律。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推动下,部分领先的公司正以金融科技为基础的自动化决策取代以人为媒介的风控审批制度。到头来,谁能把握最核心的优势,拥有自身核心的产品和强风控,谁就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黑产”阴影下的消费金融据互金咖了解,当前,骗贷之风横行,已成为消费金融发展路上的一大隐患。消费金融与线下场景的结合,滋生出一批靠骗贷为生的中介机构。以曾经炙手可热的医美分期为例,2015 年开始试水医美分期,到 2016 年行业迅速升温,再到年底骗贷风险集中爆发。对此,某医美分期平台负责人曾公开表示,整个医美市场的贷款量大概是60 个亿左右,其中就有15多亿被骗贷者们攫取。究其原因,主要是优质客户资源被牢牢掌握在手中,消费分期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无法仅银行获得的低消费群体。为了抢夺客户,不少消费分期平台的服务人群逐步下沉至农村、大学生、流动人口甚至“”。消费金融利润来源于成本与收入的合理匹配关系。收入端,消费金融的收入来自于客户借款利息与服务费,成本则分布于整个业务流程中。鉴于消费金融数额小、数量多,这意味着如果某个环节的运作方式不能实现递减,那么它将会为成本控制带来压力。此外,直至信贷款项收回,成本核算才能结束,这也表明,短期看来良好的经营状况,可能在长期会问题重重。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放贷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始逐步暴露。作为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中体量规模最大的两家,与的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据捷信 募集说明书披露,捷信消费金融 2017 年第一季度的坏账率已达 4.75%,水平有待提高。同样,最新披露的二季报也表明,2017年第二季度,宜人贷按照本期促成借款总额的8%计提质保服务负债 6.55亿人民币(9664 )。本季度,公司释放质保服务负债 3.95 亿人民币(5832 万美元),用于偿付违约借款本息,占比超过六成。对此,集团消费金融副总裁金增笑直言,消费分期的风控是平台与欺诈用户之间的一场战争,技术创新是赢得这场战争的关键。当前,科技与金融创新应用已经越来越多,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技术也都应用在了中。据介绍,玖富大数据技术和机器学习贯穿了消费分期业务的渠道、数据、、反欺诈、额度、后期服务六大阶段,构成了线上化、机器化、模块化的风控构架体系。“精准化的风险预测,胜过人工判断。”,金增笑强调,自动化收入鉴定、生物识别、基于R引擎的内嵌模型、设备指纹和持续的反欺诈政策改进,形成了多重数据验证反欺诈信息,这比传统的线下审核模式更强悍、更有效率。“当前,玖富围绕自主开发的‘火眼分’,已打造出一个特有的坏账预测矩阵——‘彩虹评级模型’,能够预测一些较为可能发生的行为。” 金增笑称。“自动化的‘火眼’风控决策,让玖富可以提早发现一些用户早期逾期表现,并能及时调整策略及模型。”场景和技术双向驱动突围另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互联网消费金融从2013年开始到2016年,其交易规模从60亿增长到了4367.1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17.5%。艾瑞咨询认为,整体市场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参与主体逐步丰富,从之前P2P为主导拓展到目前以电商生态和网络分期平台为基础,参与其中的企业数量和类型较2013年有明显突破;其次,新兴市场不断被开拓,大学生、蓝领等新兴被企业深耕,长期被压抑的消费金融需求爆发式释放。不过,在消费金融领域若想成功突围,场景和技术都不可或缺。未来,在场景基础上,加入技术以及全生命周期运营,平台才能结出不凡的果实。场景对消费金融而言,其价值在于引流。购买行为与场景结合,具备针对性强、指向性明显的特点,便于精准获客。截至目前,主流的分别包括电商、汽车、旅游、医疗美容以及教育消费金融等。其中,仅医美消费金融一个细分行业,业内预计其规模到2020年将会达到2620亿元。而技术则应用于变化的场景之下,以提高整体风控力和运营力。在新的场景之下,如何运用新的技术去做好风控。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用户群体,尽管市场用户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带来更大的风险控制和的挑战,但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运用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实现多渠道数据获取、高效数据流转与自动化决策。比如,通过运用大数据对客户进行画像、精准营销、运用自动技术、自动实施。据金增笑介绍,玖富已通过在多个生活场景中挖掘具有真实消费需求的用户,不断深入布局手机3C、房屋租赁,汽车交易、职业培训、美容医疗、爱情婚恋等,不断扩大数据量和数据源。2017年年初,玖富推出了打通各个场景的个人数字借款账户,同时搭建了玖富自有购物商城,为用户提供消费分期、等服务。今年4月,玖富集团宣布与欢乐口腔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口腔医疗分期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截至目前,玖富的生态链体系已初具规模。在金增笑看来,过去,消费分期的风控有诸多技术壁垒,尤其是消费分期需要大量用户和海量数据资源的支持。如今,科技进步降低了业务壁垒,提高了风控精准度,技术正在成为消费分期腾飞的“翅膀”。未来,拥有大量数据资源,具备大数据风控能力将会成为消费分期的核心竞争力。对此,华金师谭志勇亦认为,从海外消费金融的经验来看,Capital One 能够从一家小银行发展成消费金融的巨头,其优势就在于通过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研究防控风险。“在竞争趋于同质化的市场,同一派别的消费金融公司其资金来源、几近一致,因此竞争的差异化就体现在各个公司的风控水平上。” 谭志勇称。《金融欺诈疯狂生长,一大佬说技术升级后可终结乱象!》 精选三互联网时代,消费金融搭上金融科技快车,沿途风景是否一定很美妙呢?2017 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较一季度加快0.4 个百分点,6 月当月同比增长11%,为18 个月以来最高增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金融作为具有消费属性的产品或服务提供资金融通的重要方式,无疑也迎来了历史性的加速发展机遇。截至目前,从行业方向、业务模式、场景挖掘、风险管控等环节来看,整个消费金融产业链已趋于完整。无疑,随着消费金融的发展日渐成熟,整个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今,各大银行、产业系公司、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到线上线下的各个场景跑马圈地,争夺流量入口,实现平台扩张。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于,最令行业头疼的是,目前,消费金融领域欺诈非常严重。其中,团伙欺诈远远大于个人欺诈。现在的“黑产”链条中,欺诈已然成为一个产业,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个村子里面整个都是欺诈团伙。因此,对从业机构来说,最重要的可能还不是成本,而是风险是否可控。就消费金融行业而言,平台与欺诈者之间的“猫鼠游戏”恐怕是一场持久战。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互金咖注意到,提高风控水平已成为主旋律。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推动下,部分领先的公司正以金融科技为基础的自动化决策取代以人为媒介的风控审批制度。到头来,谁能把握最核心的优势,拥有自身核心的产品和强风控,谁就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黑产”阴影下的消费金融据互金咖了解,当前,骗贷之风横行,道德风险已成为消费金融发展路上的一大隐患。消费金融与线下场景的结合,滋生出一批靠骗贷为生的中介机构。以曾经炙手可热的医美分期为例,2015 年开始试水医美分期,到2016 年行业迅速升温,再到年底骗贷风险集中爆发。对此,某医美分期平台负责人曾公开表示,整个医美市场的贷款量大概是60 个亿左右,其中就有15多亿被骗贷者们攫取。究其原因,主要是优质客户资源被牢牢掌握在银行系手中,消费分期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无法仅银行获得信用贷款的低消费群体。为了抢夺客户,不少消费分期平台的服务人群逐步下沉至农村、大学生、流动人口甚至“黑户”。消费金融利润来源于成本与收入的合理匹配关系。收入端,消费金融的收入来自于客户借款利息与服务费,成本则分布于整个业务流程中。鉴于消费金融数额小、数量多,这意味着如果某个环节的运作方式不能实现边际成本递减,那么它将会为成本控制带来压力。此外,直至信贷款项收回,成本核算才能结束,这也表明,短期看来良好的经营状况,可能在长期会问题重重。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放贷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金融的风险开始逐步暴露。作为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中体量规模最大的两家,捷信消费金融与中银消费金融的坏账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据捷信ABS 募集说明书披露,捷信消费金融2017 年第一季度的坏账率已达4.75%,风险控制水平有待提高。同样,宜人贷最新披露的二季报也表明,2017年第二季度,宜人贷按照本期促成借款总额的8%计提质保服务负债6.55亿人民币(9664 万美元)。本季度,公司释放质保服务负债3.95 亿人民币(5832 万美元),用于偿付违约借款本息,占比超过六成。对此,玖富集团消费金融副总裁金增笑直言,消费分期的风控是平台与欺诈用户之间的一场战争,技术创新是赢得这场战争的关键。当前,科技与金融创新应用已经越来越多,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技术也都应用在了消费金融风控中。据介绍,玖富大数据技术和机器学习贯穿了消费分期业务的渠道、数据、信审、反欺诈、额度、后期服务六大阶段,构成了线上化、机器化、模块化的风控构架体系。“精准化的风险预测评级,胜过人工判断。”,金增笑强调,自动化收入鉴定、生物识别、基于R引擎的内嵌模型、设备指纹和持续的反欺诈政策改进,形成了多重数据验证反欺诈信息,这比传统的线下审核模式更强悍、更有效率。“当前,玖富围绕自主开发的‘火眼分’,已打造出一个特有的坏账预测矩阵——‘彩虹评级模型’,能够预测一些较为可能发生的逾期行为。” 金增笑称。“自动化的‘火眼’风控决策,让玖富可以提早发现一些用户早期逾期表现,并能及时调整策略及模型。”场景和技术双向驱动突围另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互联网消费金融从2013年开始到2016年,其交易规模从60亿增长到了4367.1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17.5%。艾瑞咨询认为,整体市场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参与主体逐步丰富,从之前P2P为主导拓展到目前以电商生态和网络分期平台为基础,参与其中的企业数量和类型较2013年有明显突破;其次,新兴市场不断被开拓,大学生、蓝领等新兴消费金融市场被企业深耕,长期被压抑的消费金融需求爆发式释放。不过,在消费金融领域若想成功突围,场景和技术都不可或缺。未来,在场景基础上,加入技术以及全生命周期运营,平台才能结出不凡的果实。场景对消费金融而言,其价值在于引流。购买行为与场景结合,具备针对性强、指向性明显的特点,便于精准获客。截至目前,主流的消费金融场景分别包括电商、汽车、旅游、医疗美容以及教育消费金融等。其中,仅医美消费金融一个细分行业,业内预计其规模到2020年将会达到2620亿元。而技术则应用于变化的场景之下,以提高整体风控力和运营力。在新的场景之下,如何运用新的技术去做好风控。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用户群体,尽管长尾市场用户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带来更大的风险控制和风险定价的挑战,但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运用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实现多渠道数据获取、高效数据流转与自动化决策。比如,通过运用大数据对客户进行画像、精准营销、运用自动技术、自动实施。据金增笑介绍,玖富已通过在多个生活场景中挖掘具有真实消费需求的用户,不断深入布局手机3C、房屋租赁,汽车交易、职业培训、美容医疗、爱情婚恋等消费场景,不断扩大数据量和数据源。2017年年初,玖富推出了打通各个场景的个人数字借款账户玖富万卡,同时搭建了玖富自有购物商城,为用户提供消费分期、管理等服务。今年4月,玖富集团宣布与欢乐口腔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口腔医疗分期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截至目前,玖富的生态链体系已初具规模。在金增笑看来,过去,消费分期的风控有诸多技术壁垒,尤其是消费分期需要大量用户和海量数据资源的支持。如今,科技进步降低了业务壁垒,提高了风控精准度,技术正在成为消费分期腾飞的“翅膀”。未来,拥有大量数据资源,具备大数据风控能力将会成为消费分期的核心竞争力。对此,华金证券分析师谭志勇亦认为,从海外消费金融的经验来看,Capital One 能够从一家小银行发展成消费金融的巨头,其优势就在于通过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研究防控风险。“在竞争趋于同质化的市场,同一派别的消费金融公司其资金来源、资金成本几近一致,因此竞争的差异化就体现在各个公司的风控水平上。” 谭志勇称。来源:互金咖《金融欺诈疯狂生长,一大佬说技术升级后可终结乱象!》 精选四互联网时代,消费金融搭上金融科技快车,沿途风景是否一定很美妙呢?2017 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较一季度加快0.4 个百分点,6 月当月同比增长11%,为18 个月以来最高增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金融作为具有消费属性的产品或服务提供资金融通的重要方式,无疑也迎来了历史性的加速发展机遇。截至目前,从行业方向、业务模式、场景挖掘、风险管控等环节来看,整个消费金融产业链已趋于完整。无疑,随着消费金融的发展日渐成熟,整个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今,各大银行、产业系公司、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到线上线下的各个场景跑马圈地,争夺流量入口,实现平台扩张。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于,最令行业头疼的是,目前,消费金融领域欺诈非常严重。其中,团伙欺诈远远大于个人欺诈。现在的“黑产”链条中,欺诈已然成为一个产业,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个村子里面整个都是欺诈团伙。因此,对从业机构来说,最重要的可能还不是成本,而是风险是否可控。就消费金融行业而言,平台与欺诈者之间的“猫鼠游戏”恐怕是一场持久战。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记者注意到,提高风控水平已成为主旋律。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推动下,部分领先的公司正以金融科技为基础的自动化决策取代以人为媒介的风控审批制度。到头来,谁能把握最核心的优势,拥有自身核心的产品和强风控,谁就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黑产”阴影下的消费金融据记者了解,当前,骗贷之风横行,道德风险已成为消费金融发展路上的一大隐患。消费金融与线下场景的结合,滋生出一批靠骗贷为生的中介机构。以曾经炙手可热的医美分期为例,2015 年开始试水医美分期,到2016 年行业迅速升温,再到年底骗贷风险集中爆发。对此,某医美分期平台负责人曾公开表示,整个医美市场的贷款量大概是60 个亿左右,其中就有15多亿被骗贷者们攫取。究其原因,主要是优质客户资源被牢牢掌握在银行系手中,消费分期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无法仅银行获得信用贷款的低消费群体。为了抢夺客户,不少消费分期平台的服务人群逐步下沉至农村、大学生、流动人口甚至“黑户”。消费金融利润来源于成本与收入的合理匹配关系。收入端,消费金融的收入来自于客户借款利息与服务费,成本则分布于整个业务流程中。鉴于消费金融数额小、数量多,这意味着如果某个环节的运作方式不能实现边际成本递减,那么它将会为成本控制带来压力。此外,直至信贷款项收回,成本核算才能结束,这也表明,短期看来良好的经营状况,可能在长期会问题重重。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放贷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金融的风险开始逐步暴露。作为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中体量规模最大的两家,捷信消费金融与中银消费金融的坏账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据捷信ABS 募集说明书披露,捷信消费金融2017 年第一季度的坏账率已达4.75%,风险控制水平有待提高。同样,宜人贷最新披露的二季报也表明,2017年第二季度,宜人贷按照本期促成借款总额的8%计提质保服务负债6.55亿人民币(9664 万美元)。本季度,公司释放质保服务负债3.95 亿人民币(5832 万美元),用于偿付违约借款本息,占比超过六成。对此,玖富集团消费金融副总裁金增笑直言,消费分期的风控是平台与欺诈用户之间的一场战争,技术创新是赢得这场战争的关键。当前,科技与金融创新应用已经越来越多,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技术也都应用在了消费金融风控中。据介绍,玖富大数据技术和机器学习贯穿了消费分期业务的渠道、数据、信审、反欺诈、额度、后期服务六大阶段,构成了线上化、机器化、模块化的风控构架体系。“精准化的风险预测评级,胜过人工判断。”,金增笑强调,自动化收入鉴定、生物识别、基于R引擎的内嵌模型、设备指纹和持续的反欺诈政策改进,形成了多重数据验证反欺诈信息,这比传统的线下审核模式更强悍、更有效率。“当前,玖富围绕自主开发的‘火眼分’,已打造出一个特有的坏账预测矩阵——‘彩虹评级模型’,能够预测一些较为可能发生的逾期行为。” 金增笑称。“自动化的‘火眼’风控决策,让玖富可以提早发现一些用户早期逾期表现,并能及时调整策略及模型。”场景和技术双向驱动突围另据数据显示,互联网消费金融从2013年开始到2016年,其交易规模从60亿增长到了4367.1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17.5%。艾瑞咨询认为,整体市场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参与主体逐步丰富,从之前P2P为主导拓展到目前以电商生态和网络分期平台为基础,参与其中的企业数量和类型较2013年有明显突破;其次,新兴市场不断被开拓,大学生、蓝领等新兴消费金融市场被企业深耕,长期被压抑的消费金融需求爆发式释放。不过,在消费金融领域若想成功突围,场景和技术都不可或缺。未来,在场景基础上,加入技术以及全生命周期运营,平台才能结出不凡的果实。场景对消费金融而言,其价值在于引流。购买行为与场景结合,具备针对性强、指向性明显的特点,便于精准获客。截至目前,主流的消费金融场景分别包括电商、汽车、旅游、医疗美容以及教育消费金融等。其中,仅医美消费金融一个细分行业,业内预计其规模到2020年将会达到2620亿元。而技术则应用于变化的场景之下,以提高整体风控力和运营力。在新的场景之下,如何运用新的技术去做好风控。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用户群体,尽管长尾市场用户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带来更大的风险控制和风险定价的挑战,但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运用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实现多渠道数据获取、高效数据流转与自动化决策。比如,通过运用大数据对客户进行画像、精准营销、运用自动技术、自动实施。据金增笑介绍,玖富已通过在多个生活场景中挖掘具有真实消费需求的用户,不断深入布局手机3C、房屋租赁,汽车交易、职业培训、美容医疗、爱情婚恋等消费场景,不断扩大数据量和数据源。2017年年初,玖富推出了打通各个场景的个人数字借款账户玖富万卡,同时搭建了玖富自有购物商城,为用户提供消费分期、信用卡管理等服务。今年4月,玖富集团宣布与欢乐口腔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口腔医疗分期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截至目前,玖富的生态链体系已初具规模。在金增笑看来,过去,消费分期的风控有诸多技术壁垒,尤其是消费分期需要大量用户和海量数据资源的支持。如今,科技进步降低了业务壁垒,提高了风控精准度,技术正在成为消费分期腾飞的“翅膀”。未来,拥有大量数据资源,具备大数据风控能力将会成为消费分期的核心竞争力。对此,华金证券分析师谭志勇亦认为,从海外消费金融的经验来看,Capital One 能够从一家小银行发展成消费金融的巨头,其优势就在于通过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研究防控风险。“在竞争趋于同质化的市场,同一派别的消费金融公司其资金来源、资金成本几近一致,因此竞争的差异化就体现在各个公司的风控水平上。” 谭志勇称。《金融欺诈疯狂生长,一大佬说技术升级后可终结乱象!》 精选五互联网消费分期平台消费金融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审批权下放,鼓励符合条件、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并将原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范围。市场需求的扩张与政策松绑,带来了消费金融的蓬勃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金融机构表中住户部门的短期消费达到5.3万亿元,再加上非金融机构3000亿#亿的贷款余额,我国当前(不含房贷)约6万亿元,如果按照30%的增速预估,我国(不含房贷)的规模到2018年将超过10万亿元。消费金融产业链传统消费金融产业链通常只存在三个核心主体,消费场景、消费金融企业以及用户。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与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消费金融的产业链日渐完整,参与的主体也越来越丰富,包括消费金融平台、消费场景支持、支持、垂直搜索引擎、风控服务、服务方等不同类型的机构和组织。其中,消费金融平台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垂直产业生产方或零售方、互联网公司、等;消费场景支持方主要有日常购物、购房、购车、装修、租房、旅游、医疗美容、教育、婚庆等行业的传统或线上公司;消费金融垂直搜索引擎是整合市场上的,根据用户条件,为用户返回满足条件的银行、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产品,并附有比价功能的平台;风控辅助机构为消费金融平台提供专业化的外部风控支持,提供产品涉及贷前反欺诈、贷中风控流程构建、提供风控工具等;催收服务机构则为消费金融平台提供第三方催收服务;等等。目前,消费金融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并产生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预计消费金融产业链将更趋完善,消费金融平台以外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将更趋丰富和专业化,并进一步提升消费金融的客户体验和运行效率。消费金融市场结构从机构上分,目前市场上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可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商业银行;第二类是银监会批准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拥有消费金融合法牌照;第三类是电商平台;第四类互联网分期平台(含P2P)。一般而言,第三类和第四类都被称为统称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但其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作为国内最早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产品种类已从早期的、、耐用消费品贷款、、与信用卡等发展出了更加细化繁多的消费金融产品种类。此外,商业银行的心态也日益开放,主动牵手互联网企业,推出各种“互联网+”信用卡产品,例如牵手京东金融推出“民生白条联名卡”、工商银行在“”手机APP推出服务、建设银行与腾讯推出“龙卡”等等。消费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是经银监会批准,定位于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等。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定位为传统银行的补充,主要针对中低收入群体和新兴客户群,通过提供宽泛而灵活的信贷产品、广泛的地区覆盖和快速的市场将纳入提供金融服务,与银行相比,消费金融公司由于其单笔小、审批速度快、无须、服务方式灵活等特点而具有独到的优势。截至2016年12月底,已有20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或开业,其中有17家是,另有7家在拟申请筹备阶段。消费金融公司商业模式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线下渠道为主的消费金融公司,如、捷信消费金融等;一类是主打模式的消费金融公司,如、、;还有一类将自身定位为互联网金融公司,如、等。目前,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与商户合作的方式基本覆盖了网上零售、家装、租房、婚庆、教育、旅游、助业等消费领域。电商平台电商模式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首先,其拥有已经成型的消费场景——电商平台,与消费金融产品可以形成互通互补之势;其次,其拥有电商平台上已经积累的客户资源,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得明显的流量优势;不仅如此,其还掌握有海量的客户数据资源,对消费金融产品设计以及都具有极大的帮助。此外,较之传统的商业银行以及消费金融公司,其申请实现全线上流程,审批、放款速度快于其他模式的消费金融机构,极大地方便了客户。然而,电商模式的消费金融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通过对客户消费数据的分析与挖掘获取信用信息并非易事。理论上,大数据虽然可以带来许多帮助,但能否适应我国的现实并产生真正的效果,目前来看,还需要继续探索。其次,各电商对于消费金融产品的风控能力也参差不齐。以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为代表的电商巨头由于其多元金融的业务布局以及对风控的多重布局,具备中小电商不可比拟的风控能力。互联网分期平台互联网分期平台模式通过细分客户群体来针对某一类客户群体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从而牢牢掌握某一类客户群体。按客户类型划分,有校园分期平台、蓝领消费分期平台、农村消费分期平台等几类。按场景化分,则有旅游分期、租房分期以及其他生活服务消费分期等等。目前,在以上细分市场上,均已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如校园分期领域的、趣分期、人人分期等;蓝领分期领域的买单侠、即有分期、拍分期等;旅游分期领域的首付出发、拿去花、小驴分期等等。展望中国消费金融未来的创新,有以下几个趋势值得关注:消费化线上消费金融产品规模持续高增长,将成为消费金融发展的新机遇。主要原因有:(1)线上和移动终端的电商新消费模式因其独特的便利、快捷,将激发更多大众消费需求,对应的消费金融需求也就越大。(2)移动互联网能够让原先未被传统金融覆盖的三、四、五线城市,也被纳入消费金融的市场。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化,极大地拓宽了用户群体的边界。互联网不仅是消费金融的一个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基于传统金融与互联网场景的结合,可以构建闭环的线上消费场景以及用户群体,可以带来更多的信贷业务以及用户黏性。互联网“无边界、便捷”的特点,使得互联网消费金融以较低的成本覆盖海量的用户群体成为可能,并基于此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创新的消费金融产品。消费场景小额化、分散化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创新带来的风控模式创新,未来消费金融场景将继续从传统的高客单价/低频次的房、车等消费场景,逐渐向低客单价/高频次场景拓展。其原因在于:一是新型非的出现,通过提供无抵押、低授信额度、快速审核的,开始逐渐对耐用消费品和中型消费场景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二是大数据征信创新带来的风控模式创新,通过累计的多维用户数据进行用户征信模型的创建,来筛选并审核用户的申请,风控的创新直接变革了传统的借贷审核模式,为分散、小额、海量的借贷提供了可能;三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为碎片化场景的整合创造了条件,进而有助于创新消费金模式的推广,如移动电商购物环境的发展为低客单价/高频次的日常购物款提供了绝佳的消费信贷场景。科技驱动愈发明显消费金融的场景复杂多样,分期或贷款服务小额、分散,业务特征使得对技术提出较高要求,而且随着,金融科技已经成为新型平台与传统机构差异化竞争或互补的关键,未来消费金融的发展,技术驱动的特征会愈发明显,新型机构与传统机构之间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在消费金融领域,技术驱动将贯穿从资产获取到资金对接,乃至用户体验的全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和生物技术建立与关系图谱,精准识别用户并定价;二是运用自动化技术自动生成方案并自动实施;三是运用自动化技术自动匹配相关资金提供方,快速提供最合适的资金渠道;四是运用先进交互技术,给予用户平滑顺畅的使用体验,并提供个性化方案和扩展方案,等等。最终推动消费金融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技术正在成为驱动消费金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未来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人脸识别、智能设备等新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普遍。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引入并实施新的技术,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路径是独立第三方进行技术输出。目前国内专门的大数据征信、信贷技术服务商已出现,为消费金融平台提供平台、大数据征信、智能信贷等全方位的科技支持;另一种路径则是电商平台的风控技术扩展与输出。目前,互联网公司尤其电商平台在消费数据积累和大数据应用方面,较独立第三方公司拥有天然优势。预计在未来,电商平台的金融科技开发除了服务自有消费场景外,大概率也会成为科技输出领域的主导。目前部分电商平台也已经把科技输出、开放合作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监管趋严在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潜在风险也在不断积聚。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由于大量非持牌金融机构参与,其业务基本游离在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之外。监管真空之下,部分消费金融的野蛮发展,对、金融服务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稳定都可能形成不利的冲击。在当下“控风险、”的政策背景下,预计对消费金融行业,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将日趋严格,相当一部分不的企业将可能会退出市场。这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预计监管的重点可能会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非持牌行为的限制。实践中,部分消费金融机构(有的是因为没有,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参与业务;有的具备相应资质,但出于效率和成本方面的考虑,不愿意采用正常路径)广泛开展一些未得到金融许可的业务(2016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种业务,突破了现有的法律和金融监管规则的要求,游离于监管框架之外,部分产品还出现了风险暴露,造成了较大的负面社会影响。预计这些业务将会在2017年中受到较为严格的清理和约束。二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过去几年中,为快速占领市场,许多消费金融机构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市场拓展手段,比如劝诱客户申请贷款、进行掠夺性贷放等等,导致借款人出现过度消费和负债,大学生借贷领域出现恶性事件也就源于此。此外,、个人信息泄露等事件也时有发生。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将是消费金融领域监管的重点,具体可能包括:建立合格借款人标准;加强消费信贷产品信息的透明化、规范化披露;严格禁止劝诱性宣传;严格禁止掠夺性放贷;建立消费者信息保护制度等等。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预计大型平台和持牌机构的优势将愈发明显。在市场规模继续快速扩张的同时,市场集中度可能会逐步提高。大型消费流通类企业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金融牌照(包括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等)的价值也继续水涨船高。这一方面可能导致一些牌照缺失的企业,更加积极地加入牌照申请或收购行列;另一方面则会导致更加开放、融合的行业发展模式,即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加入到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中。《金融欺诈疯狂生长,一大佬说技术升级后可终结乱象!》 精选六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审批权下放,鼓励符合条件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并将原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范围。市场需求的扩张与政策松绑,带来了消费金融的蓬勃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住户部门的短期消费贷款余额达到5.3万亿元,再加上非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平台3000亿;5000亿的贷款余额,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不含房贷)约6万亿元,如果按照30%的增速预估,我国消费信贷(不含房贷)的规模到2018年将超过10万亿元。消费金融产业链传统消费金融产业链通常只存在三个核心主体,消费场景、消费金融企业以及用户。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与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消费金融的产业链日渐完整,参与的主体也越来越丰富,包括消费金融平台、消费场景支持、保险支持、垂直搜索引擎、风控服务、催收服务方等不同类型的机构和组织。其中,消费金融平台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垂直产业生产方或零售方、互联网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消费场景支持方主要有日常购物、购房、购车、装修、租房、旅游、医疗美容、教育、婚庆等行业的传统或线上公司;消费金融垂直搜索引擎是整合市场上的消费金融产品,根据用户贷款申请条件,为用户返回满足条件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产品,并附有比价功能的平台;风控辅助机构为消费金融平台提供专业化的外部风控支持,提供产品涉及贷前反欺诈、贷中风控流程构建、提供风控工具等;催收服务机构则为消费金融平台提供第三方催收服务;等等。目前,消费金融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并产生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预计消费金融产业链将更趋完善,消费金融平台以外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将更趋丰富和专业化,并进一步提升消费金融的客户体验和运行效率。消费金融市场结构从机构上分,目前市场上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可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商业银行;第二类是银监会批准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拥有消费金融合法牌照;第三类是电商平台;第四类互联网分期平台。一般而言,第三类和第四类都被称为统称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但其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有着非常大的差异。银行消费金融作为国内最早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产品种类已从早期的住房、汽、耐用消费品贷款、旅游贷款、助学贷款与信用卡等发展出了更加细化繁多的消费金融产品种类。此外,商业银行的心态也日益开放,主动牵手互联网企业,推出各种“互联网+”信用卡产品,例如民生信用卡牵手京东金融推出“民生白条联名卡”、工商银行在“百度钱包”手机APP推出信用卡在线办理服务、建设银行与腾讯推出“龙卡腾讯”等等。消费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是经银监会批准,定位于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等。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定位为传统银行的补充,主要针对中低收入群体和新兴客户群,通过提供宽泛而灵活的信贷产品、广泛的地区覆盖和快速的市场将纳入提供金融服务,与银行相比,消费金融公司由于其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须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等特点而具有独到的优势。截至2016年12月底,已有20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或开业,其中有17家是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另有7家在拟申请筹备阶段。消费金融公司商业模式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线下渠道为主的消费金融公司,如锦程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等;一类是主打O2O模式的消费金融公司,如海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还有一类将自身定位为互联网金融公司,如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目前,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与商户合作的方式基本覆盖了网上零售、家装、租房、婚庆、教育、旅游、助业等消费领域。电商平台电商模式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首先,其拥有已经成型的消费场景——电商平台,与消费金融产品可以形成互通互补之势;其次,其拥有电商平台上已经积累的客户资源,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得明显的流量优势;不仅如此,其还掌握有海量的客户数据资源,对消费金融产品设计以及信用风险管控都具有极大的帮助。此外,较之传统的商业银行以及消费金融公司,其申请实现全线上流程,审批、放款速度快于其他模式的消费金融机构,极大地方便了客户。然而,电商模式的消费金融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通过对客户消费数据的分析与挖掘获取信用信息并非易事。理论上,大数据虽然可以带来许多帮助,但能否适应我国的现实并产生真正的效果,目前来看,还需要继续探索。其次,各电商对于消费金融产品的风控能力也参差不齐。以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为代表的电商巨头由于其多元金融的业务布局以及对风控的多重布局,具备中小电商不可比拟的风控能力。互联网分期平台互联网分期平台模式通过细分客户群体来针对某一类客户群体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从而牢牢掌握某一类客户群体。按客户类型划分,有校园分期平台、蓝领消费分期平台、农村消费分期平台等几类。按场景化分,则有旅游分期、租房分期以及其他生活服务消费分期等等。目前,在以上细分市场上,均已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如校园分期领域的分期乐、趣分期、人人分期等;蓝领分期领域的买单侠、即有分期、拍分期等;旅游分期领域的首付出发、拿去花、小驴分期等等。消费金融发展趋势展望中国消费金融未来的创新,有以下几个趋势值得关注:消费金融互联网化线上消费金融产品规模持续高增长,将成为消费金融发展的新机遇。主要原因有:(1)线上和移动终端的电商新消费模式因其独特的便利、快捷,将激发更多大众消费需求,对应的消费金融需求也就越大。(2)移动互联网能够让原先未被传统金融覆盖的三、四、五线城市,也被纳入消费金融的市场。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化,极大地拓宽了用户群体的边界。互联网不仅是消费金融的一个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基于传统金融与互联网场景的结合,可以构建闭环的线上消费场景以及用户群体,可以带来更多的信贷业务以及用户黏性。互联网“无边界、便捷”的特点,使得互联网消费金融以较低的成本覆盖海量的用户群体成为可能,并基于此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创新的消费金融产品。消费场景小额化、分散化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征信的创新带来的风控模式创新,未来消费金融场景将继续从传统的高客单价/低频次的房、车等消费场景,逐渐向低客单价/高频次场景拓展。其原因在于:一是新型非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的出现,通过提供无抵押、低授信额度、快速审核的消费信贷产品,开始逐渐对耐用消费品和中型消费场景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二是大数据征信创新带来的风控模式创新,通过累计的多维用户数据进行用户征信模型的创建,来筛选并审核用户的借贷申请,风控的创新直接变革了传统的借贷审核模式,为分散、小额、海量的借贷提供了可能;三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为碎片化场景的整合创造了条件,进而有助于创新消费金融信贷模式的推广,如移动电商购物环境的发展为低客单价/高频次的日常购物消费贷款提供了绝佳的消费信贷场景。科技驱动愈发明显消费金融的场景复杂多样,分期或贷款服务小额、分散,业务特征使得对技术提出较高要求,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科技已经成为新型平台与传统机构差异化竞争或互补的关键,未来消费金融的发展,技术驱动的特征会愈发明显,新型机构与传统机构之间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在消费金融领域,技术驱动将贯穿从资产获取到资金对接,乃至用户体验的全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和生物技术建立用户画像与关系图谱,精准识别用户并定价;二是运用自动化技术自动生成贷后管理方案并自动实施;三是运用自动化技术自动匹配相关资金提供方,快速提供最合适的资金渠道;四是运用先进交互技术,给予用户平滑顺畅的使用体验,并提供个性化方案和扩展方案,等等。最终推动消费金融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技术正在成为驱动消费金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未来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人脸识别、智能设备等新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普遍。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引入并实施新的技术,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路径是独立第三方进行技术输出。目前国内专门的大数据征信、信贷技术服务商已出现,为消费金融平台提供金融云平台、大数据征信、智能信贷等全方位的科技支持;另一种路径则是电商平台的风控技术扩展与输出。目前,互联网公司尤其电商平台在消费数据积累和大数据应用方面,较独立第三方公司拥有天然优势。预计在未来,电商平台的金融科技开发除了服务自有消费场景外,大概率也会成为科技输出领域的主导。目前部分电商平台也已经把科技输出、开放合作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监管趋严在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潜在风险也在不断积聚。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由于大量非持牌金融机构参与,其业务基本游离在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之外。监管真空之下,部分消费金融的野蛮发展,对借款人、金融服务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稳定都可能形成不利的冲击。在当下“控风险、去杠杆”的政策背景下,预计对消费金融行业,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将日趋严格,相当一部分不合规的企业将可能会退出市场。这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预计监管的重点可能会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非持牌行为的限制。实践中,部分消费金融机构(有的是因为没有金融牌照,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参与业务;有的具备相应资质,但出于效率和成本方面的考虑,不愿意采用正常路径)广泛开展一些未得到金融许可的业务(2016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私募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种业务,突破了现有的法律和金融监管规则的要求,游离于监管框架之外,部分产品还出现了风险暴露,造成了较大的负面社会影响。预计这些业务将会在2017年中受到较为严格的清理和约束。二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过去几年中,为快速占领市场,许多消费金融机构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市场拓展手段,比如劝诱客户申请贷款、进行掠夺性贷放等等,导致借款人出现过度消费和负债,大学生借贷领域出现恶性事件也就源于此。此外,暴力催收、个人信息泄露等事件也时有发生。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将是消费金融领域监管的重点,具体可能包括:建立合格借款人标准;加强消费信贷产品信息的透明化、规范化披露;严格禁止劝诱性宣传;严格禁止掠夺性放贷;建立消费者信息保护制度等等。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预计大型平台和持牌机构的优势将愈发明显。在市场规模继续快速扩张的同时,市场集中度可能会逐步提高。大型消费流通类企业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金融牌照(包括银行、直销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等)的价值也继续水涨船高。这一方面可能导致一些牌照缺失的企业,更加积极地加入牌照申请或收购行列;另一方面则会导致更加开放、融合的行业发展模式,即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加入到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中。《金融欺诈疯狂生长,一大佬说技术升级后可终结乱象!》 精选七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审批权下放,鼓励符合条件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并将原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范围。市场需求的扩张与政策松绑,带来了消费金融的蓬勃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住户部门的短期消费贷款余额达到5.3万亿元,再加上非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平台3000亿;5000亿的贷款余额,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不含房贷)约6万亿元,如果按照30%的增速预估,我国消费信贷(不含房贷)的规模到2018年将超过10万亿元。消费金融产业链传统消费金融产业链通常只存在三个核心主体,消费场景、消费金融企业以及用户。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与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消费金融的产业链日渐完整,参与的主体也越来越丰富,包括消费金融平台、消费场景支持、保险支持、垂直搜索引擎、风控服务、催收服务方等不同类型的机构和组织。其中,消费金融平台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垂直产业生产方或零售方、互联网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消费场景支持方主要有日常购物、购房、购车、装修、租房、旅游、医疗美容、教育、婚庆等行业的传统或线上公司;消费金融垂直搜索引擎是整合市场上的消费金融产品,根据用户贷款申请条件,为用户返回满足条件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产品,并附有比价功能的平台;风控辅助机构为消费金融平台提供专业化的外部风控支持,提供产品涉及贷前反欺诈、贷中风控流程构建、提供风控工具等;催收服务机构则为消费金融平台提供第三方催收服务;等等。目前,消费金融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并产生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预计消费金融产业链将更趋完善,消费金融平台以外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将更趋丰富和专业化,并进一步提升消费金融的客户体验和运行效率。消费金融市场结构从机构上分,目前市场上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可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商业银行;第二类是银监会批准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拥有消费金融合法牌照;第三类是电商平台;第四类互联网分期平台。一般而言,第三类和第四类都被称为统称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但其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有着非常大的差异。银行消费金融作为国内最早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产品种类已从早期的住房贷款、汽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旅游贷款、助学贷款与信用卡等发展出了更加细化繁多的消费金融产品种类。此外,商业银行的心态也日益开放,主动牵手互联网企业,推出各种“互联网+”信用卡产品,例如民生信用卡牵手京东金融推出“民生白条联名卡”、工商银行在“百度钱包”手机APP推出信用卡在线办理服务、建设银行与腾讯推出“龙卡腾讯游戏信用卡”等等。消费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是经银监会批准,定位于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等。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定位为传统银行的补充,主要针对中低收入群体和新兴客户群,通过提供宽泛而灵活的信贷产品、广泛的地区覆盖和快速的市场将纳入提供金融服务,与银行相比,消费金融公司由于其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须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等特点而具有独到的优势。截至2016年12月底,已有20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或开业,其中有17家是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另有7家在拟申请筹备阶段。消费金融公司商业模式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线下渠道为主的消费金融公司,如锦程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等;一类是主打O2O模式的消费金融公司,如海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还有一类将自身定位为互联网金融公司,如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目前,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与商户合作的方式基本覆盖了网上零售、家装、租房、婚庆、教育、旅游、助业等消费领域。电商平台电商模式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首先,其拥有已经成型的消费场景――电商平台,与消费金融产品可以形成互通互补之势;其次,其拥有电商平台上已经积累的客户资源,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得明显的流量优势;不仅如此,其还掌握有海量的客户数据资源,对消费金融产品设计以及信用风险管控都具有极大的帮助。此外,较之传统的商业银行以及消费金融公司,其申请实现全线上流程,审批、放款速度快于其他模式的消费金融机构,极大地方便了客户。然而,电商模式的消费金融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通过对客户消费数据的分析与挖掘获取信用信息并非易事。理论上,大数据虽然可以带来许多帮助,但能否适应我国的现实并产生真正的效果,目前来看,还需要继续探索。其次,各电商对于消费金融产品的风控能力也参差不齐。以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为代表的电商巨头由于其多元金融的业务布局以及对风控的多重布局,具备中小电商不可比拟的风控能力。互联网分期平台互联网分期平台模式通过细分客户群体来针对某一类客户群体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从而牢牢掌握某一类客户群体。按客户类型划分,有校园分期平台、蓝领消费分期平台、农村消费分期平台等几类。按场景化分,则有旅游分期、租房分期以及其他生活服务消费分期等等。目前,在以上细分市场上,均已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如校园分期领域的分期乐、趣分期、人人分期等;蓝领分期领域的买单侠、即有分期、拍分期等;旅游分期领域的首付出发、拿去花、小驴分期等等。消费金融发展趋势展望中国消费金融未来的创新,有以下几个趋势值得关注:消费金融互联网化线上消费金融产品规模持续高增长,将成为消费金融发展的新机遇。主要原因有:(1)线上和移动终端的电商新消费模式因其独特的便利、快捷,将激发更多大众消费需求,对应的消费金融需求也就越大。(2)移动互联网能够让原先未被传统金融覆盖的三、四、五线城市,也被纳入消费金融的市场。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化,极大地拓宽了用户群体的边界。互联网不仅是消费金融的一个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基于传统金融与互联网场景的结合,可以构建闭环的线上消费场景以及用户群体,可以带来更多的信贷业务以及用户黏性。互联网“无边界、便捷”的特点,使得互联网消费金融以较低的成本覆盖海量的用户群体成为可能,并基于此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创新的消费金融产品。消费场景小额化、分散化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征信的创新带来的风控模式创新,未来消费金融场景将继续从传统的高客单价/低频次的房、车等消费场景,逐渐向低客单价/高频次场景拓展。其原因在于:一是新型非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的出现,通过提供无抵押、低授信额度、快速审核的消费信贷产品,开始逐渐对耐用消费品和中型消费场景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二是大数据征信创新带来的风控模式创新,通过累计的多维用户数据进行用户征信模型的创建,来筛选并审核用户的借贷申请,风控的创新直接变革了传统的借贷审核模式,为分散、小额、海量的借贷提供了可能;三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为碎片化场景的整合创造了条件,进而有助于创新消费金融信贷模式的推广,如移动电商购物环境的发展为低客单价/高频次的日常购物消费贷款提供了绝佳的消费信贷场景。科技驱动愈发明显消费金融的场景复杂多样,分期或贷款服务小额、分散,业务特征使得对技术提出较高要求,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科技已经成为新型平台与传统机构差异化竞争或互补的关键,未来消费金融的发展,技术驱动的特征会愈发明显,新型机构与传统机构之间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在消费金融领域,技术驱动将贯穿从资产获取到资金对接,乃至用户体验的全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和生物技术建立用户画像与关系图谱,精准识别用户并定价;二是运用自动化技术自动生成贷后管理方案并自动实施;三是运用自动化技术自动匹配相关资金提供方,快速提供最合适的资金渠道;四是运用先进交互技术,给予用户平滑顺畅的使用体验,并提供个性化方案和扩展方案,等等。最终推动消费金融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技术正在成为驱动消费金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未来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人脸识别、智能设备等新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普遍。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引入并实施新的技术,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路径是独立第三方进行技术输出。目前国内专门的大数据征信、信贷技术服务商已出现,为消费金融平台提供金融云平台、大数据征信、智能信贷等全方位的科技支持;另一种路径则是电商平台的风控技术扩展与输出。目前,互联网公司尤其电商平台在消费数据积累和大数据应用方面,较独立第三方公司拥有天然优势。预计在未来,电商平台的金融科技开发除了服务自有消费场景外,大概率也会成为科技输出领域的主导。目前部分电商平台也已经把科技输出、开放合作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监管趋严在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潜在风险也在不断积聚。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由于大量非持牌金融机构参与,其业务基本游离在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之外。监管真空之下,部分消费金融的野蛮发展,对借款人、金融服务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稳定都可能形成不利的冲击。在当下“控风险、去杠杆”的政策背景下,预计对消费金融行业,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将日趋严格,相当一部分不合规的企业将可能会退出市场。这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预计监管的重点可能会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非持牌行为的限制。实践中,部分消费金融机构(有的是因为没有金融牌照,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参与业务;有的具备相应资质,但出于效率和成本方面的考虑,不愿意采用正常路径)广泛开展一些未得到金融许可的业务(2016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私募化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种业务,突破了现有的法律和金融监管规则的要求,游离于监管框架之外,部分产品还出现了风险暴露,造成了较大的负面社会影响。预计这些业务将会在2017年中受到较为严格的清理和约束。二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过去几年中,为快速占领市场,许多消费金融机构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市场拓展手段,比如劝诱客户申请贷款、进行掠夺性贷放等等,导致借款人出现过度消费和负债,大学生借贷领域出现恶性事件也就源于此。此外,暴力催收、个人信息泄露等事件也时有发生。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将是消费金融领域监管的重点,具体可能包括:建立合格借款人标准;加强消费信贷产品信息的透明化、规范化披露;严格禁止劝诱性宣传;严格禁止掠夺性放贷;建立消费者信息保护制度等等。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预计大型平台和持牌机构的优势将愈发明显。在市场规模继续快速扩张的同时,市场集中度可能会逐步提高。大型消费流通类企业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金融牌照(包括银行、直销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等)的价值也继续水涨船高。这一方面可能导致一些牌照缺失的企业,更加积极地加入牌照申请或收购行列;另一方面则会导致更加开放、融合的行业发展模式,即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加入到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中。《金融欺诈疯狂生长,一大佬说技术升级后可终结乱象!》 精选八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审批权下放,鼓励符合条件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并将原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范围。市场需求的扩张与政策松绑,带来了消费金融的蓬勃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住户部门的短期消费贷款余额达到5.3万亿元,再加上非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平台3000亿?5000亿的贷款余额,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不含房贷)约6万亿元,如果按照30%的增速预估,我国消费信贷(不含房贷)的规模到2018年将超过10万亿元。消费金融产业链传统消费金融产业链通常只存在三个核心主体,消费场景、消费金融企业以及用户。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与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消费金融的产业链日渐完整,参与的主体也越来越丰富,包括消费金融平台、消费场景支持、保险支持、垂直搜索引擎、风控服务、催收服务方等不同类型的机构和组织。其中,消费金融平台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垂直产业生产方或零售方、互联网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消费场景支持方主要有日常购物、购房、购车、装修、租房、旅游、医疗美容、教育、婚庆等行业的传统或线上公司;消费金融垂直搜索引擎是整合市场上的消费金融产品,根据用户贷款申请条件,为用户返回满足条件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产品,并附有比价功能的平台;风控辅助机构为消费金融平台提供专业化的外部风控支持,提供产品涉及贷前反欺诈、贷中风控流程构建、提供风控工具等;催收服务机构则为消费金融平台提供第三方催收服务;等等。目前,消费金融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并产生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预计消费金融产业链将更趋完善,消费金融平台以外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将更趋丰富和专业化,并进一步提升消费金融的客户体验和运行效率。消费金融市场结构从机构上分,目前市场上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可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商业银行;第二类是银监会批准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拥有消费金融合法牌照;第三类是电商平台;第四类互联网分期平台(含P2P)。一般而言,第三类和第四类都被称为统称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但其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有着非常大的差异。银行消费金融作为国内最早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产品种类已从早期的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旅游贷款、助学贷款与信用卡等发展出了更加细化繁多的消费金融产品种类。此外,商业银行的心态也日益开放,主动牵手互联网企业,推出各种“互联网+”信用卡产品,例如民生信用卡牵手京东金融推出“民生白条联名卡”、工商银行在“百度钱包”手机APP推出信用卡在线办理服务、建设银行与腾讯推出“龙卡腾讯游戏信用卡”等等。消费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是经银监会批准,定位于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等。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定位为传统银行的补充,主要针对中低收入群体和新兴客户群,通过提供宽泛而灵活的信贷产品、广泛的地区覆盖和快速的市场将纳入提供金融服务,与银行相比,消费金融公司由于其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须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等特点而具有独到的优势。截至2016年12月底,已有20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或开业,其中有17家是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另有7家在拟申请筹备阶段。消费金融公司商业模式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线下渠道为主的消费金融公司,如锦程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等;一类是主打O2O模式的消费金融公司,如海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还有一类将自身定位为互联网金融公司,如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目前,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与商户合作的方式基本覆盖了网上零售、家装、租房、婚庆、教育、旅游、助业等消费领域。电商平台电商模式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首先,其拥有已经成型的消费场景――电商平台,与消费金融产品可以形成互通互补之势;其次,其拥有电商平台上已经积累的客户资源,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得明显的流量优势;不仅如此,其还掌握有海量的客户数据资源,对消费金融产品设计以及信用风险管控都具有极大的帮助。此外,较之传统的商业银行以及消费金融公司,其申请实现全线上流程,审批、放款速度快于其他模式的消费金融机构,极大地方便了客户。然而,电商模式的消费金融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通过对客户消费数据的分析与挖掘获取信用信息并非易事。理论上,大数据虽然可以带来许多帮助,但能否适应我国的现实并产生真正的效果,目前来看,还需要继续探索。其次,各电商对于消费金融产品的风控能力也参差不齐。以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为代表的电商巨头由于其多元金融的业务布局以及对风控的多重布局,具备中小电商不可比拟的风控能力。互联网分期平台互联网分期平台模式通过细分客户群体来针对某一类客户群体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从而牢牢掌握某一类客户群体。按客户类型划分,有校园分期平台、蓝领消费分期平台、农村消费分期平台等几类。按场景化分,则有旅游分期、租房分期以及其他生活服务消费分期等等。目前,在以上细分市场上,均已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如校园分期领域的分期乐、趣分期、人人分期等;蓝领分期领域的买单侠、即有分期、拍分期等;旅游分期领域的首付出发、拿去花、小驴分期等等。消费金融发展趋势展望中国消费金融未来的创新,有以下几个趋势值得关注:消费金融互联网化线上消费金融产品规模持续高增长,将成为消费金融发展的新机遇。主要原因有:(1)线上和移动终端的电商新消费模式因其独特的便利、快捷,将激发更多大众消费需求,对应的消费金融需求也就越大。(2)移动互联网能够让原先未被传统金融覆盖的三、四、五线城市,也被纳入消费金融的市场。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化,极大地拓宽了用户群体的边界。互联网不仅是消费金融的一个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基于传统金融与互联网场景的结合,可以构建闭环的线上消费场景以及用户群体,可以带来更多的信贷业务以及用户黏性。互联网“无边界、便捷”的特点,使得互联网消费金融以较低的成本覆盖海量的用户群体成为可能,并基于此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创新的消费金融产品。消费场景小额化、分散化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征信的创新带来的风控模式创新,未来消费金融场景将继续从传统的高客单价/低频次的房、车等消费场景,逐渐向低客单价/高频次场景拓展。其原因在于:一是新型非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的出现,通过提供无抵押、低授信额度、快速审核的消费信贷产品,开始逐渐对耐用消费品和中型消费场景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二是大数据征信创新带来的风控模式创新,通过累计的多维用户数据进行用户征信模型的创建,来筛选并审核用户的借贷申请,风控的创新直接变革了传统的借贷审核模式,为分散、小额、海量的借贷提供了可能;三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为碎片化场景的整合创造了条件,进而有助于创新消费金融信贷模式的推广,如移动电商购物环境的发展为低客单价/高频次的日常购物消费贷款提供了绝佳的消费信贷场景。科技驱动愈发明显消费金融的场景复杂多样,分期或贷款服务小额、分散,业务特征使得对技术提出较高要求,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科技已经成为新型平台与传统机构差异化竞争或互补的关键,未来消费金融的发展,技术驱动的特征会愈发明显,新型机构与传统机构之间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在消费金融领域,技术驱动将贯穿从资产获取到资金对接,乃至用户体验的全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和生物技术建立用户画像与关系图谱,精准识别用户并定价;二是运用自动化技术自动生成贷后管理方案并自动实施;三是运用自动化技术自动匹配相关资金提供方,快速提供最合适的资金渠道;四是运用先进交互技术,给予用户平滑顺畅的使用体验,并提供个性化方案和扩展方案,等等。最终推动消费金融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技术正在成为驱动消费金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未来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人脸识别、智能设备等新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普遍。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引入并实施新的技术,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路径是独立第三方进行技术输出。目前国内专门的大数据征信、信贷技术服务商已出现,为消费金融平台提供金融云平台、大数据征信、智能信贷等全方位的科技支持;另一种路径则是电商平台的风控技术扩展与输出。目前,互联网公司尤其电商平台在消费数据积累和大数据应用方面,较独立第三方公司拥有天然优势。预计在未来,电商平台的金融科技开发除了服务自有消费场景外,大概率也会成为科技输出领域的主导。目前部分电商平台也已经把科技输出、开放合作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监管趋严在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潜在风险也在不断积聚。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由于大量非持牌金融机构参与,其业务基本游离在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之外。监管真空之下,部分消费金融的野蛮发展,对借款人、金融服务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稳定都可能形成不利的冲击。在当下“控风险、去杠杆”的政策背景下,预计对消费金融行业,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将日趋严格,相当一部分不合规的企业将可能会退出市场。这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预计监管的重点可能会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非持牌行为的限制。实践中,部分消费金融机构(有的是因为没有金融牌照,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参与业务;有的具备相应资质,但出于效率和成本方面的考虑,不愿意采用正常路径)广泛开展一些未得到金融许可的业务(2016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私募资产证券化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种业务,突破了现有的法律和金融监管规则的要求,游离于监管框架之外,部分产品还出现了风险暴露,造成了较大的负面社会影响。预计这些业务将会在2017年中受到较为严格的清理和约束。二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过去几年中,为快速占领市场,许多消费金融机构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市场拓展手段,比如劝诱客户申请贷款、进行掠夺性贷放等等,导致借款人出现过度消费和负债,大学生借贷领域出现恶性事件也就源于此。此外,暴力催收、个人信息泄露等事件也时有发生。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将是消费金融领域监管的重点,具体可能包括:建立合格借款人标准;加强消费信贷产品信息的透明化、规范化披露;严格禁止劝诱性宣传;严格禁止掠夺性放贷;建立消费者信息保护制度等等。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预计大型平台和持牌机构的优势将愈发明显。在市场规模继续快速扩张的同时,市场集中度可能会逐步提高。大型消费流通类企业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金融牌照(包括银行、直销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等)的价值也继续水涨船高。这一方面可能导致一些牌照缺失的企业,更加积极地加入牌照申请或收购行列;另一方面则会导致更加开放、融合的行业发展模式,即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加入到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中。《金融欺诈疯狂生长,一大佬说技术升级后可终结乱象!》 精选九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审批权下放,鼓励符合条件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并将原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范围。市场需求的扩张与政策松绑,带来了消费金融的蓬勃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住户部门的短期消费贷款余额达到5.3万亿元,再加上非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平台3000亿;5000亿的贷款余额,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不含房贷)约6万亿元,如果按照30%的增速预估,我国消费信贷(不含房贷)的规模到2018年将超过10万亿元。消费金融产业链传统消费金融产业链通常只存在三个核心主体,消费场景、消费金融企业以及用户。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与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消费金融的产业链日渐完整,参与的主体也越来越丰富,包括消费金融平台、消费场景支持、保险支持、垂直搜索引擎、风控服务、催收服务方等不同类型的机构和组织。其中,消费金融平台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垂直产业生产方或零售方、互联网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消费场景支持方主要有日常购物、购房、购车、装修、租房、旅游、医疗美容、教育、婚庆等行业的传统或线上公司;消费金融垂直搜索引擎是整合市场上的消费金融产品,根据用户贷款申请条件,为用户返回满足条件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产品,并附有比价功能的平台;风控辅助机构为消费金融平台提供专业化的外部风控支持,提供产品涉及贷前反欺诈、贷中风控流程构建、提供风控工具等;催收服务机构则为消费金融平台提供第三方催收服务;等等。目前,消费金融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并产生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预计消费金融产业链将更趋完善,消费金融平台以外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将更趋丰富和专业化,并进一步提升消费金融的客户体验和运行效率。消费金融市场结构从机构上分,目前市场上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可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商业银行;第二类是银监会批准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拥有消费金融合法牌照;第三类是电商平台;第四类互联网分期平台。一般而言,第三类和第四类都被称为统称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但其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有着非常大的差异。银行消费金融作为国内最早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产品种类已从早期的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旅游贷款、助学贷款与信用卡等发展出了更加细化繁多的消费金融产品种类。此外,商业银行的心态也日益开放,主动牵手互联网企业,推出各种“互联网+”信用卡产品,例如民生信用卡牵手京东金融推出“民生白条联名卡”、工商银行在“百度钱包”手机APP推出信用卡在线办理服务、建设银行与腾讯推出“龙卡腾讯游戏信用卡”等等。消费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是经银监会批准,定位于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等。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定位为传统银行的补充,主要针对中低收入群体和新兴客户群,通过提供宽泛而灵活的信贷产品、广泛的地区覆盖和快速的市场将纳入提供金融服务,与银行相比,消费金融公司由于其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须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等特点而具有独到的优势。截至2016年12月底,已有20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或开业,其中有17家是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另有7家在拟申请筹备阶段。消费金融公司商业模式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线下渠道为主的消费金融公司,如锦程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等;一类是主打O2O模式的消费金融公司,如海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还有一类将自身定位为互联网金融公司,如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目前,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与商户合作的方式基本覆盖了网上零售、家装、租房、婚庆、教育、旅游、助业等消费领域。电商平台电商模式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首先,其拥有已经成型的消费场景——电商平台,与消费金融产品可以形成互通互补之势;其次,其拥有电商平台上已经积累的客户资源,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得明显的流量优势;不仅如此,其还掌握有海量的客户数据资源,对消费金融产品设计以及信用风险管控都具有极大的帮助。此外,较之传统的商业银行以及消费金融公司,其申请实现全线上流程,审批、放款速度快于其他模式的消费金融机构,极大地方便了客户。然而,电商模式的消费金融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通过对客户消费数据的分析与挖掘获取信用信息并非易事。理论上,大数据虽然可以带来许多帮助,但能否适应我国的现实并产生真正的效果,目前来看,还需要继续探索。其次,各电商对于消费金融产品的风控能力也参差不齐。以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为代表的电商巨头由于其多元金融的业务布局以及对风控的多重布局,具备中小电商不可比拟的风控能力。互联网分期平台互联网分期平台模式通过细分客户群体来针对某一类客户群体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从而牢牢掌握某一类客户群体。按客户类型划分,有校园分期平台、蓝领消费分期平台、农村消费分期平台等几类。按场景化分,则有旅游分期、租房分期以及其他生活服务消费分期等等。目前,在以上细分市场上,均已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如校园分期领域的分期乐、趣分期、人人分期等;蓝领分期领域的买单侠、即有分期、拍分期等;旅游分期领域的首付出发、拿去花、小驴分期等等。消费金融发展趋势展望中国消费金融未来的创新,有以下几个趋势值得关注:消费金融互联网化线上消费金融产品规模持续高增长,将成为消费金融发展的新机遇。主要原因有:(1)线上和移动终端的电商新消费模式因其独特的便利、快捷,将激发更多大众消费需求,对应的消费金融需求也就越大。(2)移动互联网能够让原先未被传统金融覆盖的三、四、五线城市,也被纳入消费金融的市场。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化,极大地拓宽了用户群体的边界。互联网不仅是消费金融的一个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基于传统金融与互联网场景的结合,可以构建闭环的线上消费场景以及用户群体,可以带来更多的信贷业务以及用户黏性。互联网“无边界、便捷”的特点,使得互联网消费金融以较低的成本覆盖海量的用户群体成为可能,并基于此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创新的消费金融产品。消费场景小额化、分散化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征信的创新带来的风控模式创新,未来消费金融场景将继续从传统的高客单价/低频次的房、车等消费场景,逐渐向低客单价/高频次场景拓展。其原因在于:一是新型非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的出现,通过提供无抵押、低授信额度、快速审核的消费信贷产品,开始逐渐对耐用消费品和中型消费场景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二是大数据征信创新带来的风控模式创新,通过累计的多维用户数据进行用户征信模型的创建,来筛选并审核用户的借贷申请,风控的创新直接变革了传统的借贷审核模式,为分散、小额、海量的借贷提供了可能;三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为碎片化场景的整合创造了条件,进而有助于创新消费金融信贷模式的推广,如移动电商购物环境的发展为低客单价/高频次的日常购物消费贷款提供了绝佳的消费信贷场景。科技驱动愈发明显消费金融的场景复杂多样,分期或贷款服务小额、分散,业务特征使得对技术提出较高要求,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科技已经成为新型平台与传统机构差异化竞争或互补的关键,未来消费金融的发展,技术驱动的特征会愈发明显,新型机构与传统机构之间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在消费金融领域,技术驱动将贯穿从资产获取到资金对接,乃至用户体验的全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和生物技术建立用户画像与关系图谱,精准识别用户并定价;二是运用自动化技术自动生成贷后管理方案并自动实施;三是运用自动化技术自动匹配相关资金提供方,快速提供最合适的资金渠道;四是运用先进交互技术,给予用户平滑顺畅的使用体验,并提供个性化方案和扩展方案,等等。最终推动消费金融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技术正在成为驱动消费金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未来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人脸识别、智能设备等新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普遍。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引入并实施新的技术,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路径是独立第三方进行技术输出。目前国内专门的大数据征信、信贷技术服务商已出现,为消费金融平台提供金融云平台、大数据征信、智能信贷等全方位的科技支持;另一种路径则是电商平台的风控技术扩展与输出。目前,互联网公司尤其电商平台在消费数据积累和大数据应用方面,较独立第三方公司拥有天然优势。预计在未来,电商平台的金融科技开发除了服务自有消费场景外,大概率也会成为科技输出领域的主导。目前部分电商平台也已经把科技输出、开放合作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监管趋严在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潜在风险也在不断积聚。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由于大量非持牌金融机构参与,其业务基本游离在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之外。监管真空之下,部分消费金融的野蛮发展,对借款人、金融服务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稳定都可能形成不利的冲击。在当下“控风险、去杠杆”的政策背景下,预计对消费金融行业,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将日趋严格,相当一部分不合规的企业将可能会退出市场。这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预计监管的重点可能会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非持牌行为的限制。实践中,部分消费金融机构(有的是因为没有金融牌照,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参与业务;有的具备相应资质,但出于效率和成本方面的考虑,不愿意采用正常路径)广泛开展一些未得到金融许可的业务(2016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私募资产证券化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种业务,突破了现有的法律和金融监管规则的要求,游离于监管框架之外,部分产品还出现了风险暴露,造成了较大的负面社会影响。预计这些业务将会在2017年中受到较为严格的清理和约束。二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过去几年中,为快速占领市场,许多消费金融机构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市场拓展手段,比如劝诱客户申请贷款、进行掠夺性贷放等等,导致借款人出现过度消费和负债,大学生借贷领域出现恶性事件也就源于此。此外,暴力催收、个人信息泄露等事件也时有发生。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将是消费金融领域监管的重点,具体可能包括:建立合格借款人标准;加强消费信贷产品信息的透明化、规范化披露;严格禁止劝诱性宣传;严格禁止掠夺性放贷;建立消费者信息保护制度等等。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预计大型平台和持牌机构的优势将愈发明显。在市场规模继续快速扩张的同时,市场集中度可能会逐步提高。大型消费流通类企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风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