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坦汗为什么通过雪中悍刀行武力排行榜解决与明朝贸易问题

千年青城解说词
& &电视系列片《千年青城》
第一集:千年逐梦
■ 引子
小学课堂内老师带领学生朗读《敕勒歌》
这是收入到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循着这稚嫩的童声对草原有了最初的认知。
但鲜为人知的是,远在1400多年前,当这首民歌被录入史书中时,它却是一支战歌,苍凉的嗓音唱着如画的故土回旋在草原上空,鲜卑士兵就是在这歌声的鼓舞中,一次又一次攥紧长矛,冲锋陷阵。
千年过往,曾经的金戈铁马已经隐没在残墙荒冢之中,但这支歌却世世代代流传至今,歌中美丽的草原叫做敕勒川,这个美丽的草原天高云淡、牛羊成群,这激荡了中国人千年情怀的“敕勒川”,就在今天的呼和浩特。
单元一 & &农之北 牧之南
数千年来,这样的场景曾无数次在华夏大地上演。面对龟裂的土地,人们一次次舞动身躯祈求上苍普降甘霖。对于古人来说,雨水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农业收成的丰欠和整个社会经济的成败。
地理学上,将同一时间里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称为等降水量线。这一条条弯曲回环的弧线,雕塑着这片土地上的植被、气候、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性格。对中国而言,在众多的等降水量线中,有一条显得尤其醒目也尤其重要。
这就是意义非凡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它从大兴安岭蜿蜒向南,经过阴山、贺兰山、沿着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将中国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板块。它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也是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在它的一侧,降水丰沛适宜农业耕作;而在另一侧,由于降水逐渐减少,地形地貌则以草原和荒漠为主,因此这条线也成为中国农业与牧业的分界线。
呼和浩特,正处在这条分界线上。城北的大青山横亘东西,它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所经过的阴山山脉的一部分。
大青山中,至今仍可以看到这些随山势蜿蜒起伏的城墙和烽火台,它们都是历朝修筑的长城遗迹。
为什么修筑长城能够成为历代中原王朝的共识呢?&
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常常进犯,陕北、甘肃一带时有战乱。端坐在龙椅上的成化皇帝,让大臣们算了一笔经济账,如果派出8万大军征讨鞑靼入侵者,每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总计耗银近1000万两;如果征集5万劳工,用两个月的时间修葺长城,耗银不过100万两,而成本高低的巨大差距,是影响决策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葛剑雄 &复旦大学 教授
游牧民族骑着个马,流动性太大,速度太快。那么通过长城,先把他阻止在长城外面,以争取时间,让我可以调动兵力,来弥补农业民族它本身机动性不足。
冯天瑜 & 武汉大学 资深教授
这对于农耕文明的保持和发展,绝对是有重要的作用的。
1940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拉铁摩尔在其著作《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中指出,长城是中国内陆边疆的核心要素之一。长城修建史从公元前就开始了,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原与草原社会之间,长城不断修葺,又一次次被翻越。在拉铁摩尔看来,战争不仅仅增加了游牧民族的力量,而且促进了游牧民族统治和开发定居经济的能力。
令人深思的是,历代修建的长城,不经意间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长城,也就此成为华夏大地上长期苦心经营的另一条文明分割线。
葛剑雄 &复旦大学 教授
一般的来讲,一条稳定的长城,因为历史上不止做过一次长城对吧,而且有的时候还有多道的长城,但最后比较稳定的长城呢,往往恰好是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合理的分界线。
李孝聪 &北京大学 教授
所以它只能是在农耕、农业经营的一个边缘带上,那刚好就是在这个400毫米降水带的这条线上。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
明人修长城,实际上他所建立的不仅仅是一个攻防设施,他在建立一个秩序界线。什么秩序界线呢?就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之间的秩序界线。
呼和浩特,就坐落在这条秩序界线之上。这里是中国农业文明的最北端,这里也是游牧文明的最南端。标定在两种文明碰撞交流最前沿的呼和浩特,注定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同凡响的焦点地区。
单元二 城市流变
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来到黄河边。这位赵国国君在打败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之后,势力扩展到阴山一带,此时的赵已经是北方广袤土地上的强国。为了巩固在这里的统治,一个大胆的想法提上日程,他要在这片开阔的平原上建造一座长期驻守的城池,屏护中原的战略位置从此确立。
然而事与愿违,赵武灵王起先在黄河西岸上建筑的城墙,刚刚筑起便崩塌了,只得另选新址。
一番虔诚的祈祷之后,他发现天空中出现了一群天鹅在云中飞翔,天鹅下方的地面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辉。
王庆宪 &内蒙古大学 教授
他就感觉到这个是不是神启示我呢?就在这儿修筑这个云中城好呢?&
这座因天鹅的启示而修建的新城得名云中城。这是呼和浩特地区历史上建筑的第一座城池。
齐木德道尔吉 内蒙古大学 教授
这是一个战略要地。从古到今,这个地方是渡河的最好的地方。所以呼和浩特建在这儿,它有它的自然条件的一个便利,而且是一个两种文化的结合地带,最容易结合的一个地方。
赵一兵 &呼和浩特历史学会 会长 &教授
云中托县那个地方本身就是黄河转弯处,所以那土地肥沃,借这个地方北面有屏障,前面能农耕。历代的这个游牧民族或者中原这个王朝都要把这个地方设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带。
帝国霸业,转眼成空,强盛一时的赵国,最终被一统天下的秦国吞并。公元前236年,云中城的主人换成了秦王嬴政,两年后,秦国同样在此设立云中郡。
公元前214年,秦国大将军蒙恬率领一支三十万人之众的强大军队北击匈奴,控制了黄河河套以南的广大地区,并渡过黄河,占据了乌拉山以北、狼山以南地带。局势稳定之后,秦国沿着黄河设置34个县,安排军队屯守此地。今天的呼和浩特一带,也随之成为强大的秦国最北端的前沿地带。
占据了这片土地,意味着战略前沿延伸到农业文明的最北端,游牧文明最南端的区域。因此,中原王朝也就有了最大可能的战略纵深。而对于草原民族来说,占据了这片土地,就拥有了剑指中原的战略基地。
2000多年前的赵国、秦国国君,第一次发现了这片土地处于文明最前沿的重镇地位。从此,呼和浩特一带汲取着两个文明的营养,成为书写中华历史的一个重要平台。
公元三世纪的一天,草原上迎来了一支满怀希望的迁徙大军。来自大兴安岭的狩猎部落拓跋鲜卑,离开世代居住的嘎仙洞,一路向西南行进。历经风雨之后,他们在水草丰美的呼和浩特平原停下了脚步。
潘照东 内蒙古社科院 研究员
建立北魏的拓跋鲜卑人呢,是从大兴安岭北部的崇山峻岭中走出来的。我们有一个说法,是从嘎仙洞里走出来的。先到了呼伦贝尔草原,仍然很寒冷,继续往南走,经过二百七八十年的漫长时期,九难八阻,历尽千难万险啊,从北向南穿越蒙古草原,越过阴山山脉来到这个地方。
邓九刚 &作家
鲜卑人的南下,也是以呼和浩特为这个大营,为出发点。鲜卑人在这里经营了160年。
公元258年,部落首领拓跋力微在今天和林格尔一带举行规模盛大的祭天仪式,宣告对这片土地的统治地位。逐渐安居下来的拓跋鲜卑,开始构筑自己心目中的一座城池。
高洪雷 作家
所以如果占领了呼和浩特平原,后方可以稳固,前面可以窥视中原,随时可以逐鹿中原。
潘照东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有了马疾兵利,有了兵精粮足,所以北魏才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削平群雄,统一中国北方。
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并将都城建在今天呼和浩特市南38公里处,取名“盛乐”,它是有史书记载的中国北部草原建立的第一座都城。它见证了拓跋鲜卑由草原部落最终成长为中国北方最强盛王朝的风云岁月。
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北魏,这个来自草原的帝国,用一个多世纪的南北奔袭,最终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结束了十六国割据局面。当南方的农耕文明呈现弱势、偏安一隅时,北方游牧文明的激扬和活力,成为整合国土、酝酿统一的巨大力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这位巾帼英雄的马蹄曾驰骋在阴山南北,带领北魏士兵抵御着柔然骑兵的南下。
这道在地面上微微隆起的土墙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它就是北魏政权为抵御柔然的入侵而修筑的长城遗迹。重兵防守的武川在当时与另外五个军事重镇一起被称为“六镇”。六镇将士大部分是鲜卑军事贵族,他们以武川镇军人为班底,形成了一个强势的政治军事集团,史称“关陇集团”,是北魏之后左右中国历史的一股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不仅西魏和北周的皇帝出自于此,其后奠定中国第二次历史大复兴的隋唐两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和李渊也都出身于这个集团。
葛剑雄 &复旦大学 教授
隋文帝皇后独孤氏都是胡人呐,这个唐朝皇后长孙氏都是这个胡人。所以陈寅恪先生讲,带有胡人血统,你不要看祖上的,后来都这样。那么根据现在的人类学的遗传基因的说法,那么应该讲,这样一种这个杂交的结果啦,是有利于改善这个人本身的遗传基因的。
冯天瑜 &武汉大学 资深教授
所以他有那种既有汉文化的那种优雅,渊深着这种汉文化的积淀,同时又有游牧民族的那种强悍。
鲜卑,仰仗在草原铸就的博大胸怀,缔造了不朽的传奇。然而,在今天的中华大家庭中,已经找不到“鲜卑”这个曾经辉煌的名字。当历史进入隋、唐以后,拓跋鲜卑最终完全汉化。但鲜卑给我们留下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这样伟大的佛教雕塑作品;是白居易、刘禹锡、元稹等一批顶级大文豪和时代英杰。在民族融合的时代大潮中,一个民族走入历史深处,消逝于无形,演绎出一曲融合与升华的历史交响。
葛剑雄 &复旦大学 教授
姚薇元先生写过《北朝胡姓考》,我们可以看到有好多姓其实都是由胡姓变来的。就很多人都是有汉族以外的血统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呢,这个隋唐本身,特别唐朝这种大的发展跟这个是有关的。
张帆 &北京大学 教授
但是就长远来看呢,他整个这个一大批的这种新鲜血液融入到这个中原的汉族里面来,就是说可以理解为增加了新的血液新的活力吧,所以后来出现了那个比较强盛的那个隋唐帝国时代。
公元618年,李渊,这位来自草原、拥有鲜卑血统的将领起兵太原,他凌空劈出的一刀,即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经过多年奋战,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为强盛开阔的王朝——唐,横空出世。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直接指挥下,大将李靖率军迎击草原上新崛起的民族——突厥,在呼和浩特北部的阴山白道大破敌军,一直将突厥追赶到阴山以北,生擒了突厥可汗,掌控了大青山到漠北的广大地区。
潘照东 内蒙古社科院 研究员
按照中原王朝的传统习惯,他称为皇帝,同时北方草原民族又尊他为天可汗,天至尊。
唐代的突厥单于大都护府,就设置在呼和浩特地区。当时这里也被称为单于庭,是统驭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政治中心。
从盛乐城到武川等六镇,再到唐时的都护府,呼和浩特一带不断成形的边地重镇,在繁华和苍凉的轮回之间,蕴含着变革时代的力量,最终影响到中国命运的起落衰荣。
从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三百年间,这片土地上迸发出来的力量,如同潮水一般荡涤着华夏文明的前进格局,砥砺出中国历史上光照千年的隋唐盛世。
单元三 奠定青城
当历史进入16世纪,这片土地又将迎来一次时代飞跃。
公元1572年,明隆庆六年。长城之外,一群来自中原的工匠正按照一位草原领袖的要求,模仿已经失去的元大都,在呼和浩特草原上建造一座不朽的名城。
提出这个宏伟蓝图的阿拉坦汗是土默特万户的首领,成吉思汗的第17世孙,黄金家族的后人。
城池开始动工时,阿拉坦汗已经是英雄暮年,疾病缠身。但是这位杰出的政治领袖内心清楚,一个部族如果要想成就强大,一定要有一个聚集的统治、控制中心。
【采访】  
商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他也觉得我可以和你们一样,有这样一种国家的认识,一种这个城市文化的建构。自己的有政治中心,这个文化中心、经济中心。
薄音湖 内蒙古大学 教授
呼和浩特城的建立,在晚年的阿拉坦汗来说,除了经济上等等其他各个方面考虑之外,也有阿拉坦汗进一步展示自己的雄心,对自己一生所作所为的这种骄傲的表现也在里面。
阿拉坦汗的建城计划得到了明朝中央政府的支持,在帝国版图的北方建一座城,让帝国的控制力得以加强,同样符合明王朝的利益。
商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建材,砖、瓦、石、土、甚至于木材,那很多都是要这个内地给他支持。而这件事情呢,显然是这些从中央政权到地方边关的这些人,对这个事情都是支持的。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
呼和浩特城既是他推动蒙古各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向努力,也是中原皇朝对他支持的结果。
明万历三年,这座用青砖砌成的新城竣工,阿拉坦汗给这座城命名为库库和屯,在蒙语中的意思就是青色的城,青色,也寓意着这个城市呼应着天地自然的本色,明王朝则正式赐名“归化”。
康熙三十三年,清王朝为彻底打败准噶尔部,在归化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雍正十三年,对准噶尔部的战争胜利之后,又在距归化东北五里处勘定一处城址,作为屯兵戍卫之用,至乾隆四年告竣,这座可供八千官兵驻扎的新城得清廷赐名“绥远”。
【采访】  
刘蒙林 内蒙古社科院 研究员
绥远城就是作为一种军府制度,它牢牢的控制着现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由于他当时叫绥远城将军,所以呢把这一块地区传统来讲就叫绥远地区。
这座掩映在繁华都市中的将军府就是绥远将军的驻地。绥远将军官居一品,位高权重,管辖的范围直抵京城之北,为中原北大门构筑了坚实的屏障,也为中、蒙、俄之间的商路提供了保护。从乾隆二年始设至民国终止,这座将军衙署“屏藩朔漠”
175年,共计78任绥远将军以封疆大吏的身份驻节于此。如今,将军们早已走入历史,唯有这四个大字,仍在清晰的讲述着呼和浩特的战略要义。
在绥远城建成之后,归化和绥远两座城池,共同奠定了今天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的基础格局,这里也就此成为中国北方的一大重镇。
也正是由此开始,这座青色的城就如同它的奠基者阿拉坦汗所希望的那样,幸运地远离了铁血和烽烟,孕育着繁荣和富庶。
单元四 &首创之功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现代,一位出生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的蒙古人在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叫做云泽,今天我们更为熟悉的是他另一个名字——乌兰夫。
1947年5月,在乌兰夫等人的努力下,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此时,虽然距离日新中国成立还有两年多的时光,但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式创意”已经在北中国大地上成功奠基。
高洪雷 &作家
乌兰夫啊是在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个人物。他的大局观和未来意识是非常令人尊重的。
齐木德道尔吉 &内蒙古大学 教授 副校长
所以这个乌兰夫的功劳,今天我们整个内蒙古的人民,都对他是,确实是有非常深的一种感激之情的。
正是发生在蒙古草原的成功创举,让新中国的领导人坚定了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决心。
1954年3月,随着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的前身归绥市,确定为自治区首府。从日起,
“归绥”正式改名为“呼和浩特”,恢复蒙语青城的本名。
从此,青城这颗草原明珠就以“呼和浩特”闻名于世。
一座城市的历史和风格,常常蕴含在她标志性的风景里。
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境内,九曲黄河在这里因山势阻拦形成了一个巨弯。巨弯之畔,曾经逶迤万里的长城虽已历经风雨却依然顽强地屹立山巅。
长城,曾经的抵御游牧民族的藩篱,从海边一路蜿蜒向西,在这里,它第一次与农耕文明的哺育者黄河紧密牵手。两种文明在此相逢,让地处农之北、牧之南的呼和浩特肩负起巨大的历史重任,也当然地成为中国历史和文明大戏的一个主要舞台。
发生在这里的千年故事,是书写在东亚版图上的磅礴史诗,也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篇章。
读懂呼和浩特的千年历史,才能完整地解读风云激荡的中国史。
第二集:互市传奇
■ 引子&
热气腾腾的呼和浩特早餐:烧卖、砖茶
这是呼和浩特一天中最温暖惬意的时光,无论是草原、村庄亦或城市,食客们吃着热腾腾的羊肉烧麦,拉开又一个清晨的序幕,在地道的本地人看来,吃烧麦还必须佐以沏得酽酽的,这种产自南方、被压成砖头形状的砖茶。
北方草原孕育的羊肉,与南国风雨滋养的茶叶,来自两个文明体系,空间上相隔千里的两种营养,在同一张饭桌上,随时组合为美味均衡的一餐,更让开放交融带来的相依相存,变成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实。
单元一 & &文明互补
呼和浩特城郊的大窑遗址,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遥远的过去,丰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让这里早在五十万年前,就已经有了人类居住的痕迹。
对于游牧在大草原、逐水草而居的民族来说,移动,是他们生活中的惯常状态,而固定,则是中原农业社会的惯常状态。差异巨大的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是世界历史舞台上的两位主角。
青藏高原、兴都库什山脉、伊朗高原、高加索山脉,挡住了南来的印度洋季风、地中海的温湿气流以及大西洋的夏季风。因此,山的北面降水量急剧减少,是面积广大的游牧区。呼和浩特就处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草原南端,这片地球上最广阔的温带草原西起匈牙利、乌克兰,东至蒙古和中国东北。
高洪雷 &作家
沿着这条长长的山脉,山的南部从东到西是农耕文明的明星,分别是印度河文明、两河文明、爱琴海文明。那么山的以北从东到西分别就是蒙古草原、准噶尔草原、哈萨克草原、俄罗斯草原、乌克兰草原。
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大冲击,带来了民族大冲突和大融合,在旧文明的废墟上产生了中国的秦汉帝国、古代印度、波斯帝国以及希腊、罗马等人类历史上的古典文明代表。
1939年,二战之前的欧洲,54岁的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出版了一部轰动学术界的作品,这部名叫《草原帝国》的著作,将活跃在蒙古高原上的民族合称为草原帝国,草原英雄们的机敏与谋略、雄心与霸业,在他笔下如同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层层展开。
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带着某种自发的分工互补,彼此产品的交换和交流,成为双方生产、生活的共同需要。
潘照东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不同的人群,有矛盾有冲突,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一种自然形成的相互依存性。
粗看上去,蒙古马身材矮小、奔跑速度慢,越障碍能力弱,但是蒙古马却是世界上耐力最强的马,而且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都能够应对自如。
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乍,勇猛无比,历来是游牧民族首选的军马。
齐木德道尔吉 内蒙古大学 教授 &&
蒙古马是灵活性、耐力,到现在为止,世界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今天我们也能看到蒙古马的余威,今天我们60里的长距离赛跑,我们蒙古马都可以挺下来。今天最优种的阿拉伯马,它绝对不行。
郝诚之 &内蒙古《政协经济论坛》执行主编
驯服了马,跨上了马背,就实现了两个度的飞跃,一个叫高度,一个叫速度。
马背上崛起的成吉思汗和他英勇的子孙,缔造了元朝空前绝后的宏大版图,这个世界历史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几乎占据了大半个欧亚大陆。然而,蒙古大军的数量却让人大跌眼镜,这支席卷欧亚的军队,还不到二十万人,正是蒙古马,驮起了一个伟大的帝国。
潘照东 内蒙古社科院 研究员
蒙古人横穿欧亚大陆,西征到多瑙河,到威尼斯,骑乘的都是蒙古马,而其他的各种名马虽然很有名,也有它各自的优势,但是恐怕都没有这样辉煌的业绩。
良马,是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一种战略资源,战国时代的赵国君主赵武灵王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公元前326年,地处胡人和华夏民族交汇之处的赵国,虽以农耕为主却频繁接触游牧习俗,胡人“来如飞鸟,去如绝弦”的优长让赵武灵王逐渐意识到:草原骏马身上蕴含着一股改写中国历史版图的强大能量。于是,他在靠近河套的草原开始训练骑兵。除了制作马具之外,还模仿游牧民族精悍便捷的穿衣风格对部队的衣服进行改进,建立起华夏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
军队实行骑兵化,无异于现代战争史上陆军由徒步跃升为机械化的巨大变革。赵国军队藉此很快成为战国时代最勇猛的一支部队。
郝诚之 &内蒙古《政协经济论坛》执行主编
人类历史上最高贵的一次征服是对马的征服。而作为马背主人,包括汉族通过胡服骑射才掌握了这个技术的,那是从我们的兄弟民族手里学会了这个绝活。
潘照东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从游牧民族入关建立中原政权,实现国家统一,依靠的强大的骑兵都是不可替代的,而中原王朝为了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抗衡,征服他,抗拒他的南下,也必须有强大的骑兵,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汉朝还是明朝,都有强大的骑兵。
草原,盛产名马和良马的福地。驰骋的骏马,历来是农耕社会希求于游牧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今天,宽阔的公路连通着呼和浩特与广西北海,两地之间的209国道,沿途经过草原、山川、农田,直通大海,或许是历史的巧合,这条公路恰好经过湖北的兴山县,这里是王昭君的故乡。
公元前33年,长安城外,心满意足的呼韩邪单于一马当先。此次迎娶美丽的汉朝公主王昭君,汉元帝对他“礼赐如初,加衣服帛絮”。不仅如此,在王昭君的嫁妆中,还有数量庞大的纺织品和絮,这对草原部落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薄音湖 &内蒙古大学 教授
夏天不耐暑热,缎布难得。有这么一句话。就是说,蒙古人有皮袄穿,冬天穿很暖和,夏天穿那太热了吧。
邓九刚 &作家&
匈奴时代的单于、贵族家庭、家族能够从中原得到丝绸这样的高等的丝织品,穿戴起来就更舒服、更漂亮,感觉更好。
薄音湖 &内蒙古大学 教授
要想穿薄一点,穿布衣服,绸子衣服,缎子衣服,这个只有靠抢来一点儿,自己是不可能生产的。
游牧文明的特点在于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辽阔的草原为游牧民族提供了最为豁朗的驰骋舞台,也伴生着游牧生计的一个致命缺陷:它的产品形态单一。这就使得它对于农耕社会的丰富产品有着特别强烈的贸易需求。
潘照东 内蒙古社科院 研究员
游牧业本身,它是缺少粮食的,也缺少很多的日用品。
王庆宪 &内蒙古大学 教授
旱灾的时候呢,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
所以,每当游牧民族的生存出现威胁,或是它对农耕文明提供的必须产品需求得不到基本满足的时候,战争和劫掠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西汉初年,匈奴连年侵入边境,劫掠人口牲畜,“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成为边境大患。
高洪雷 &作家
那个时候生产力比较低下,本来就是牧草比较丰美的年份,他们也是仅仅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人要吃东西,牛马要吃草,遇到旱灾和雪灾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毁灭性的,没办法他只能到中原来掠夺。
葛剑雄 &复旦大学 教授
我们以前往往误解牧业民族就富有侵略性,其实它的根源还是为了生存。
历史上,这种围绕生存而开展的劫掠,让战争的阴云,不时飘临这片文明接壤之地。美国人类学学者巴菲尔德在研究游牧帝国与中国问题时,甚至用“危险的边疆”这个词来给自己的书命名。
然而,所有的挑战之地,又几乎都是机遇之地。危险的边疆,也是最直接的交流和贸易平台,是财富与繁荣的孵化器。
&贸易之权&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八拜村,这熊熊的炉火已经燃烧了200年,如今63岁的崔锐是这家崔铁炉的第5代传人。
崔锐 &铁匠&
我的祖爷、爷爷,我父亲,我叔叔,都是干这个的。它就从那个时候整个就传下来了,传到我这一代呢,也就早早学了徒了。
200年前,崔家的祖先从山西一路辗转来到了呼和浩特,凭祖传的打铁手艺在这里扎下了根。他们发现,除了内地铁匠常做的农具之外,他们还要经常面对来自草原牧民的特殊需求。
崔锐 &铁匠&
像过去那个马镫呀、马鞍具啊这类的,做那个火撑子,就是蒙古人蒙古包里边使用的火撑子,做那个蒙古锅,做这类的。还有蒙古刀、火镰,打这个火镰和蒙古刀这个传统的东西。
崔铁炉红火的生意背后,是游牧民族对金属制品,特别是铁制品的大量需求和依赖。无论是骑射的马鞍、马镫,还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铁锅、铁壶,历史上,这些东西都只能依赖互市贸易从中原输入。
因此,一旦贸易的通道被阻塞之后,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往往就会以极端的方式来获取。
公元1550年,北京城外硝烟四起,数以万计的草原铁骑来到古老的城墙之下。为首的正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七世孙,出身于黄金家族的阿拉坦汗。
刘蒙林 &内蒙古社科院 副研究员
明朝对这个蒙古采取了一种封禁的政策,我不跟你来往,我不跟你交往,我在长城上一守,你只要甭来打,你别进犯我就行,你爱咋咋,我不跟你来往。
潘照东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结果当时呢北方草原地区啊,金属材料不要说没有了,锅,做饭的锅都没有,怎么办呢,拿皮子做成皮囊来做饭,非常不方便。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如果你给他得到了必要的物资:铁器、纸张、布匹、粮食,有正常的渠道,那么抢劫就可以避免。 
阿拉坦汗之所以围困北京,目的是为了逼迫明朝政府取消之前对蒙古地区的贸易封闭,让草原牧民能够通过正常交易得到基本生活所必须的粮食、布匹和铁器。
商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他的这种军事的这个行动本身,我觉得就是掠夺财富、示威、表现自己的这个实力更多一些。没有说我要真的入主中原,建立这个帝国,我觉得没有这个想法。
兵临城下,明朝政府终于同意了阿拉坦汗的要求,决定与蒙古重开贸易之门。
【采访】   
杨绍猷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明蒙之间达成了和平协议,阿拉坦汗每年上供,明朝也给他丰厚的赏赐、封官,这样的话,从此以后,明蒙之间达成了一种和平、通货互市的局面。
潘照东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草原地区和中原政权的关系上,最关键的就是八个字,和则两利,战则俱伤。
1571年,54岁的阿拉坦汗在边镇德胜堡,正式受封为大明“顺义王”,明朝统一在宣府、大同直到甘肃一线沿边,定期对蒙古开市贸易,这一事件史称“俺答封贡”。
战争换来了和平,贸易取代了对抗。俺答封贡之后,北方的蒙汉互市贸易兴起,大批汉人从中原迁居到塞外,使得今天呼和浩特一带的人口逐年增加,成为塞外手工业和商业中心。
【采访】 
邓九刚 作家
当年就有两万八千匹马在大同口岸实现了交换,换了什么呢,换了棉布、粮食、铁器。
薄音湖 &内蒙古大学 教授
在阿拉坦汗时期,来到呼和浩特地区的汉人,大概有十万人。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所以清朝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做魏源,他在《圣武记》当中曾经写到这样一段话。他说“俺答封贡”不仅使得明朝北方边境地区知道有“有生之乐”,说在这里生活原来是不断的被抢掠,现在生活很安定,有生活的乐趣了。
常修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教授
呼和浩特以南广袤的中原地带,我们有各种生产资料,铁器、丝绸、盐、茶等等等等,而那边的草原文明有马匹、有皮革等等,那么需要有一个互市的地方,需要有个沟通,需要有个中介,需要一个枢纽,这个枢纽就是在古代呼和浩特起了很好的作用。
封闭带来的是战争和劫掠,而开放带来的则是贸易和发展。呼和浩特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蒙汉之间贸易往来的集散地,数量众多的驼队以此为基地,行走在亚洲腹地的一个个重要城市,建构起一个气魄宏阔的物流帝国。鼎盛时,呼和浩特拥有的骆驼数量高达20万峰,按照每峰骆驼负载200公斤计算,这座城市仅骆驼一种运输工具,同时启运的满载能力就高达4万吨。当地大量的百姓以骆驼运输业为生,成为庞大物流能力的组成部分。
【采访】 
刘国富 &当地村民
有钱的人家,养个百八十峰。我们村有一家姓岳的,就养过100峰,还有一家姓崔的,养过80多峰。
呼和浩特蕴含的繁荣机遇,吸引着嗅觉灵敏的商人。清康熙年间,三位山西祁县的商人来到了呼和浩特,在这座不起眼的小院门口挂出了“大盛魁”的招牌,由此开始了一个充满传奇的商业帝国的构建。
大盛魁主要经营砖茶、生烟、洋布、斜纹布及针线之类,它的店员首先要在柜上学习三年蒙语,出师之后就雇一个蒙民组成若干小组到草原各个帐篷售货。
齐木德道尔吉 &内蒙古大学 教授 副校长
大盛魁驼队下去,然后全部散发到了草原的深处,就像一个血管似的,一条一条一条的贸易商道。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一个系统。&
大盛魁的驼队,沿着草原丝绸之路,在明末互市兴起之后,开始缔造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草原丝绸之路,这条与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一样重要的千年商道,在两个文明之间贸易的刺激下,焕发了无限生机。
大盛魁从全国各地贩运商品到蒙古销售,他们深谙蒙古人的性格,诚信经营始终是大盛魁最闪亮的金字招牌,凡买大宗货物合价
300两白银以下的,均现银交易,从不驳价,表示厚待“相与”。一时间,内地商人皆以与大盛魁交情厚为荣。而大盛魁则通过不断发展,“集二十二省之奇货”于一身。
齐木德道尔吉 &内蒙古大学 教授 副校长
大盛魁使得草原结识了中原的文明,结识了中原的产品。今天很多的蒙古人都说大盛魁带来的好多的东西、产品质量还是上乘。 
在蒙古草原站稳脚跟之后,大盛魁的经营者又把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欧洲。循着草原丝绸之路,大盛魁将中国内地的货物特别是砖茶运到蒙古、西伯利亚和莫斯科进行销售。
葛剑雄 &复旦大学 教授
农业民族跟牧业民族之间最主要的要交流的物资,就是双方的必需品,其中一样呢是茶叶。
刘蒙林 &内蒙古社科院 研究员
因为蒙古人是一个马上民族,是吃肉的民族,他就认为这个喝茶以后对自己的消化非常有利。所以从元朝以来呢,世代就形成了一种这个嗜好。
不仅如此,在《中华风俗志》中曾留下这样的记载:“外蒙无货币,用砖茶计值”。砖茶的意义甚至等同于货币。
齐木德道尔吉 内蒙古大学 教授
就比方说是一块茶它价值多少,它就用羊来数,一块茶三只羊,一个鼻烟壶一头牛,就是用这样的以物易物的这样的一种(方式),实际上确实起了货币式的一种作用。
邓九刚 &作家
茶叶之路以呼和浩特为枢纽,通过汉水一路北上进入到呼和浩特之后,有两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我们把它叫做主干道,就是一路向北到达现在的二连(浩特),进入到蒙古乌兰巴托,然后到达俄罗斯的恰克图、伊尔库茨克、图伦、托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然后到达秋明,到达叶卡捷琳堡,最后到达莫斯科、圣彼得堡。
沿着这条商道,旅蒙商人从外蒙带回来的商品也异常丰富,仅每年贩运的羊最少也有10万只,多则20万只。马,少则5000匹,多则20000匹。由于蒙古地区交通不便,他们运送的物资具有巨大的差异性,丰厚的利润由此产生。大盛魁鼎盛时期的雇员达8000多人,骆驼2万峰,年贸易额高达1000万两白银。当时清政府的国库收入每年也仅在三、四千万两左右。最兴盛时,大盛魁曾夸下海口,说可以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铺一条从库伦到北京的银元之路。
大盛魁的成功除了自身的经营有道之外,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因为呼和浩特所处的地理位置。从这张草原丝绸之路示意图上不难看出,地处草原南缘的呼和浩特位处交汇点的关键位置,是地理中心和交通中心的核心区位。从这里出发到东南沿海、东北、新疆、西伯利亚,距离几乎完全相同。大盛魁将商号总部迁移到呼和浩特,就是恰当的找到了商业的中心支点,也就当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葛剑雄 &复旦大学 教授
因为正好那边牧业民族比较集中,那么农业民族从这里出去,这个路呢又最方便,离物资供应的地方呢又最近。
刘蒙林 &内蒙古社科院 研究员
把这些商品集中到归化城以后,我再把它运输到漠北蒙古,也不算太远。所以呢选来选去,他们就看准了这个归化城,呼和浩特这个风水宝地。
张帆 &北京大学 教授
因为当时是清朝在内蒙古一个统治中心,人也比较多,而且自古以来它也位于一条交通要道上,所以它自然就成了当时内地和蒙古地区贸易的一个重要的据点了。
常修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教授
凡是文明结合部的地方,就是十字的那个交叉的地方,在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往往都是有生命力的地方,是个增长极的地方,它贵在文明的这种交汇、交融、碰撞。
这是公元2013年普通的一天,当这条绵延2000多米、由120峰骆驼组成的驼队出现在人们视野里时,引来沿途万众瞩目。此情此景,如今已难得一见,却曾经是这片土地上络绎不绝、惯常不过的一种景象。今天,这群年轻人和他们的骆驼一起,试图用徒步两万里的方式,唤醒这条尘封了100年、辉煌了300多年的亚欧国际商道。
步履坚实的驼队所经过的呼和浩特,在曾经的草原丝绸之路上,是驱动贸易繁荣的发动机,是贯穿南北的关键枢纽。
尽管在呼和浩特的地界上,阴山与长城曾经无数次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铁血与战火,但是也正是在阴山下,长城边,中国人沿着万里商道走出国门,走向欧洲,走向世界。
历史早已无数次地证明,在人类的内心深处,比铁血战火更深刻地影响了这片土地的,是物流往来、是水乳交融、是春风化雨、是商业的力量!
第三集:融合之城
■ 引子
2013年8月至11月,位于美国第三大演艺中心布兰森市的白宫剧院迎来了来自呼和浩特的一股中国旋风,魅力独具的民族风情,曲折动人的经典故事,让大型民族舞剧《马可.波罗传奇》在这里成功商演102场,创造了中国舞剧出国商演的新纪录,而2014年它还将在这里驻演300余场。
公元1275年5月,这部舞剧的主人公,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沿着草原丝路抵达当时被称为丰州的呼和浩特地区,他惊叹于眼前这座城市的美丽,更让他惊奇的是东郊开阔的平川上,一座白色的古塔拔地凌空,直刺云天。
白塔周边,街区舒朗开阔,商旅辐辏,人流如织,勾勒出一座北国边地繁华的商业重镇景象。
据说登上白塔的马可波罗曾在塔中留下题记,仔细审视塔内斑驳的墙壁,后人已经无法确认哪一个字迹是是他所留,但这些至今依然清晰可辨的多种文字却在明确透露着另一个信息,长久以来,这里就是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交融汇聚之地。
单元一 & &民族融合
眼前这片黄尘滚滚、孤鸿南飞的景象不由得令19岁的王昭君幽思自叹:全然陌生的塞外,等待她的将是怎样的命运?生长于长江边的汉家女子是否还有机缘再回故乡?
传说中有天边大雁凝望着惊艳的汉家女子,聆听着她弹奏的凄婉琴声,竟然完全忘记了展动翅膀,纷纷扑落于平沙之上。于是,关于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人便有了“平沙落雁”的绝唱。
邓九刚 &作家
两个王朝在对峙的时候,战争烽烟风起的时候,需要和平,渴望和平的时候,出现这么一个人,给它带来60年甚至于更长时间的和平,这件事情本身影响,决定着昭君的名声和地位。
张良皋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昭君和番,60年匈奴跟汉不打仗,这个人的功劳大得很。
在战与和的边缘,“和亲”,为民族关系的千年纠结找到了一条柔软而坚实的纽带,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1961年深入内蒙古自治区考察后,以散文体写出了题为《内蒙访古》的研究报告,说内蒙古有一个“永远不会被人忘掉”的“古迹”,那就是“在大青山脚下,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
王庆宪 &内蒙古大学 教授
昭君的坟墓设置在这个地方,它是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
潘照东 &内蒙古社科院 研究员
从呼和浩特一直到包头到达拉特旗这样的几百里地的地方有几十个昭君名字命名的昭君墓,昭君坟,这个昭君渡,昭梁,昭坛,昭湾啊等等等等,说明人民群众呢对她的怀念是非常之深的。
郝诚之 &内蒙古《政协经济论坛》执行主编
这个汉族的弱女子,长江边上走来的这个,草原上和马头琴一样,被人传唱的人物,她怎么倒(一直)活在亿万人的心里,不光她家乡的汉族,也包括这里少数民族的后裔,还不是当时匈奴族的后裔,都认为我们就是昭君的后代,把她称为昭君娘娘,认为她是我们的祖先,同宗、同根。这种认同感,让我感到很惊讶。
这些草原上出土的瓦当,印刻着
“单于和亲”、“单于天降”、“长乐未央”、“千秋万岁”等铭文,见证着当年边地百姓对和亲的拥护和祝福。
葛剑雄 &复旦大学 教授
汉朝王昭君这样的出使呢,不仅是象征上的意义,实际上起到一种文化交流传播的这个作用。
赵一兵 &呼和浩特历史学会 会长
那么这个现象本身就昭示着反映了特别这个农耕地区和游牧这个交界地区的人民群众对和平的企盼。&
塞外的风在将近1800年之后,又等来了一位奇女子,与王昭君身份不同的是,她是康熙皇帝的亲生女儿。
公元1697年,19岁的和硕公主拜别父母,离开熟悉的紫禁城,远嫁蒙古,他的丈夫是喀尔喀蒙古部土谢图汗的儿子敦多布多尔济。这位喀尔喀蒙古内附之后第一位下嫁的公主,不仅是连接满蒙两族的纽带,而且真正行使了清朝在蒙古的监国权力。
齐木德道尔吉 &内蒙古大学 教授
通过这样的关系,使得清朝这个宫廷跟蒙古的上层,有了更近的血缘关系,使他们变得真正谁也离不开谁,就变成一种命运共同体。
邓九刚 &作家&
他用这种和亲,用人情的这种力量,情感的东西来维系,而不是用武器。
为解公主的思乡之情,这座位于呼和浩特的古朴建筑,竟然采用了与故宫太和殿一样的和玺彩画精细的雕琢以及恢弘的形制。尽管对亲人的思念锥心蚀骨,但血脉的融合在北中国的土地上从未停息。康熙皇帝长大成年的八个女儿中,有六个远嫁蒙古王公。而在清朝将近300年的时间里,满族皇室宗亲迎娶蒙古王公之女163人次,嫁入蒙古王公之家的更是高达432人次,照此计算,满蒙帝王家,平均每年要举办两宗联姻婚典。
刘蒙林 &内蒙古社科院 研究员&
这个满蒙联姻呢,从努尔哈赤开始,清太祖开始就有。这个联姻三百多年,一直到清朝灭亡,就没有断过。
冯天瑜 &武汉大学 资深教授
他在这个时候跟蒙古上层进行通婚,成为了整个清朝260多年的一以贯之的一个政策。
在民族融合的历史里程碑上,镌刻着鲜卑首领拓跋宏的名字。
公元493年,从盛乐城走出的鲜卑族领袖拓跋宏,为巩固北魏在中原的统治,决定迁都洛阳。在逐渐向南的历程中,他们改穿汉服,学习汉话,改用汉姓,从皇族做起,改拓跋为汉姓元。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他自己以身作则,迎娶了崔、卢、郑、王四姓的女子做后妃,又为五个弟弟娶了汉族大姓的女子做正妻。
齐木德道尔吉 &内蒙古大学 教授
使得已经进入中原的鲜卑,就逐渐地完全变成中原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中原汉族的一部分。
历经千年的风云变幻,这片见证了昭君出塞、北魏汉化、满蒙联姻的土地上,多民族之间的通婚与融合,早已司空见惯。
崔锐 &崔铁炉第五代传人
我那个老二的媳妇是蒙古族,我的儿媳妇是朝鲜族。
商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我们就是这样不断地融合,不断地融合,最后融合出了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
草原上这座汉家女子的坟冢,仿佛高远悠扬的马头琴声中缠绕着的一串琵琶轮指,见证着悠悠千年的血脉融合。
在历史深处,血脉的融合将农耕与游牧的关联,从物质、财富的相互需求转化为文化、礼仪、价值观的相依相伴。
水乳交融之契,不可分割。
单元二 & &和谐共生
公元1578年5月,青海湖畔迎来了蒙古草原上的贵客。此时已经71岁的阿拉坦汗不远万里到访青海的仰华寺,与西藏黄教教主索南嘉措进行了一场历史性的会面。
就在这次会面之后,阿拉坦汗回到土默特草原,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即将拉开帷幕。
在阿拉坦汗的主持下,1580年,一座规模宏伟的寺庙拔地而起,恢弘的气度,在红墙金瓦的光彩中辉煌呈现。伴随着佛教在草原上的广为传播,这里也逐渐成为神圣之地。
这座喇嘛教寺院中供奉的银制释迦牟尼像,由尼泊尔工匠制作,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仍然绚丽夺目。这座融合了汉藏风格的寺庙,就是呼和浩特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喇嘛教寺庙——大召。
潘照东 &内蒙古社科院 研究员
经过了长时间的战乱,蒙古的民众也迫切地需要一种心灵上的净化。
高洪雷 &作家
佛教的慈悲和出世使蒙古人的扩张性格变得内敛。也就是说从明朝开始,和平成为蒙古民族的主旋律。
潘照东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在明清的时期呼和浩特曾经还有一个名字叫召城,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
邓九刚 &作家
一直到1900年有关方面统计的时候,在整个蒙古高原喇嘛教的寺庙还有1268座。北自贝加尔湖,南到五台山,西至塔尔寺,东边到海拉尔,这样一个非常广袤的土地上,藏传佛教的中心在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一直遵从着草原民族开放包容的内心,在这片土地上多个宗教和谐共荣。
道乐悠扬,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发生的传奇往事。
公元1220年,一位72岁的道人带着随从走出中原,踏上了远赴西北雪山的漫长征程。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全真派领袖——丘处机。向他发出邀请的,正是草原上的天之骄子,已界花甲之年的成吉思汗。
西征军的行营里,代表着智慧与力量的两位老者,朝夕相处,讲法论道。成吉思汗被丘处机的真诚和睿智打动,给予丘处机国师的礼遇,召集太子和其他蒙古贵族一起,聆听丘处机的建议,并赐于这位道人以“活神仙”的荣誉称号。
叶新民 &内蒙古大学 教授
从那个丘处机以后,历代的蒙国大汗比方成吉思汗,后来的窝阔台、贵由,蒙哥汗、忽必烈汗那么都是对道教很重视。
这里曾经是呼和浩特文庙的大成殿,如今位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学校内。对这座古城来说,文庙的存在,象征着儒家思想在这里扎下的根基。
色调明丽的回民大街,充溢着伊斯兰风格。这座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三百多年过去,望月楼修长的身影,至今仍然印刻在呼和浩特这座城市的繁华位置。
王庆宪 &内蒙古大学 教授 &
这个是有传统的,在成吉思汗以前有回纥人,回纥人呢他们就开始利用中央亚细亚的那些善于经商的人来做买卖。
齐木德道尔吉 &内蒙古大学 教授&
整个元朝是伊斯兰教是大大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就是把中亚打通以后,伊斯兰教长驱直入。
在这片多种宗教和文明和谐共生的土地上,人们发现,游牧与农耕,两个生存方式迥异的文明,几千年来相互竞争又互相改变,就像斗了半辈子气的两个老伙计,最终发现谁也离不开谁。
高洪雷 &作家
农耕文明加进了粗犷的气质,游牧文明被加进了文质彬彬的精神内涵,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冯天瑜 &武汉大学 资深教授
农耕文明又从游牧文明那儿得到了“补强剂”或“复壮剂” 。
商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那么这样的一个变化过程中间,这个中华民族他优化,他不断的优化,这是一个中华民族的,这个中华文明他没有失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潘照东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草原文化不断的融入中原文化,成为呢中华文明往往从衰落走向复兴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因素。
单元三 & &艺术多姿
正是因为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交汇,孕育出个性鲜明的的文化硕果。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留下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名句;而中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更是发出了“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豪言。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边塞世界,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一道,成为中国人想象世界的两种视角,为中国古代文学留下了不朽的雄奇。
潘照东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唐诗的繁荣,离不开北朝乐府诗歌这种朴实的、清新的风格的影响,同时也离不开草原民族这种开放的、豁达的、豪迈的这种精神特质的影响。
2005年8月的一天,维也纳金色大厅内正在举办一场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的音乐会。来自呼和浩特的马头琴乐团首次现身在这座举世公认的音乐圣殿。在宛转悠扬的旋律中,草原上的苍狼白鹿、雄鹰骏马,曾经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活方式,绽放在当代世界艺术的最高舞台上。
让世界瞩目的,除了马头琴还有长调和呼麦,2005年,经由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长调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乌兰杰 &中央民族大学 教授
那么唱法呢,低音、中音、高音,那都是头腔共鸣,非常有金属性、穿透力。完了以后呢再往上还不够,还要宣泄怎么办?那就是假声,很高很高的假声,要达到一种极限,超限的一种挖掘人体所能达到的这个高音音高的这个极限把它唱出来。
2009年,呼麦也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乌兰杰 &中央民族大学 教授
如果雪域高原是离太阳最近的话,蒙古的呼麦和长调马头琴是离心灵最近,可以说它是打开心灵的一个金钥匙。
此外,二人台、漫瀚调、爬山调等流行于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的艺术形式,无一不是蒙汉两种文化相互交融所带来的结果。
乌兰杰 &中央民族大学 教授
漫瀚调,是吧,那么这个曲调大部分都是鄂尔多斯民歌,有蒙文词的。那么现在呢就填上,当地的这个汉族啊,这个老百姓就填上汉词,这样在演唱,有的也在宴会上演唱。蒙汉都很高兴,蒙汉都愿意。
潘照东 内蒙古社科院 研究员
呼和浩特地区自古以来形成的一种文化特色,一种人文精神,就是开放,包容,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融合,这样的一种文化特质。
个性独特的呼麦、热烈奔放的蒙古舞、宛若天籁的马头琴,盛大的那达慕,一系列广为人知的蒙古文化名片在呼和浩特竞相呈现,呼和浩特,已经成为蒙古族文化艺术集中展示的大舞台,成为世界了解蒙古族和北方草原文化的一扇多彩之窗,一座首选之城。
这片青色的城池,裹挟着草原民族的浪漫遐想和创造能力,为高速运转的工业星球注入雄浑、新鲜、更接近自然的宝贵活力。
广袤的大草原赐予了内蒙古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位于北纬40—45度黄金奶源带上的呼和浩特,在塞北高原上首创了一个“乳业帝国”,以一城之力提供着全中国十分之一的产奶量,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乳都”。
这是一片堪称聚宝盆的土地,不但蕴藏了难以估量的资源之最,更拥有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极大优势。
呼和浩特成功展现了生态脆弱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发展之路。
1987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曾预言:“内蒙古自治区,那里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
尽管当时的呼和浩特还是一个不显山露水的塞外边陲,但在进入21世纪之际,果然开始迸发出令人刮目相看的能量和活力:不仅内蒙古连续8年实现经济增速领先全国,呼和浩特更是在2008年被列入近五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行列。
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带上的呼和浩特,曾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核心点,如今她呼应着欧亚板块天元位置,将在中国向北、向西的开放战略中无可替代地担当着全局支点的重要角色。
齐木德道尔吉 内蒙古大学 教授
再往前推,跟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关键克斯坦,甚至于俄罗斯的南部伏尔加河、卡尔梅克,这些地方我们都可以建立非常好的密切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联系。
潘照东 内蒙古社科院 研究员
我做了一个比方,我说呼和浩特是北京的外八环,和北京具有自然地理上,社会人文条件非常近的这样的一种文化基因。
常修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教授
我个人认为,站在呼和浩特的角度,有一个北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从北京出发经呼和浩特往北,融入欧洲。还有一个西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由呼和浩特经包头,融入(亚欧)大陆桥,融入兰新铁路,经过阿拉山口,到这个阿拉木图,一直到这个大西洋的鹿特丹或者阿姆斯特丹。呼和浩特恰好处在北丝绸之路和西丝绸之路的一个交叉点上,一个重叠点上,所以它的战略地位我认为在未来国家改革开放大格局中举足轻重。
而今,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重点物流节点城市、中国云计算中心,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名称,刻印着呼和浩特的时代地标。
位于呼和浩特南郊的盛乐,鲜卑民族曾经从这里出发,融入中国、奋发中国。如今,这里再一次成为放飞梦想之地。设计年进出港2000万人次的盛乐国际机场,即将在这片孕育雄心的古老大地上拔地而起,呼和浩特将因此更加快捷紧密地拥抱全世界。
呼和浩特24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多种地域文化、经济文化、民族文化碰撞、交汇、传承、激荡的历史。
千年沧桑之后,这片土地上近现代以来多元融合、和平发展的吉祥历程,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实践成果,也是人类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光荣示范。
阴山不老,青城长青。
童声朗诵声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终极武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