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供给性侧结构改革性改革如何改?

“供给侧改革”究竟改什么?_新浪新闻
  原标题:“供给侧改革”究竟改什么?  核心提示
  近期,“供给侧”成为经济政策表述中的高频词。
  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而在早前公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有“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措辞。作为全新表述,“供给侧”概念表明宏观经济政策思路的新认知,也指明了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和着力点。
  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如何避免推进中的误区?本文对此进行解读。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与需求管理政策相比,供给侧改革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三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改革涉及的重点领域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一则形成新主体,即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企业家、创业者等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同时要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约束政府的“有形之手”,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二则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则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及时淘汰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等,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是什么?10月8日至10日,中央财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给出了部分回答。刘鹤表示,要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把增强企业活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好社会心理预期,重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商业法制,切实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着力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这意味着,在产业层面,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激发企业活力,将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
  改革成效的决定因素
  制度因素、组织创新能力能否突破束缚,决定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也决定着“供给侧改革”的成效。
  事实上,在制度因素方面,能否改进供给是现在面临的一大问题。比如,在人口红利衰减的趋势形成后,应当制订什么样的人口政策保证充足和更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供给?在中小企业天然缺乏高等级信用的情况下,应当制订什么样的金融政策让中小企业得到资金供给?在放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预期中,应当制订什么样的政策既能让房地产行业发挥经济引领作用,又避免形成过大价格泡沫?这些问题都是老问题,但一直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调控历史表明,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必须跳出短期利弊的思维视野,从长远利益考量,让制度因素与经济增长的长远目标相匹配。让“供给侧改革”达到预期效果,制度供给的创新是最重要的前提。
  此外,组织能力的优化对供给侧改革也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推进或正在部署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国企改革等,既涉及政府组织,也涉及政府资金主导的大型企业组织,这些都属于组织能力优化的新探索。当前,大量微型组织生存发展困难较多,优化这些组织的能力,为其提供宽裕的市场进入空间,通过减税等措施减轻其压力是当务之急。如此才能提高其生存能力,创造鼓励创新的应有环境。
  (综合)
  专家热议
  供给侧改革
  ◇王一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供给侧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侧重于企业微观机制的重构,提高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进而提高经济效率。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供给侧改革包括三方面:一是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减少“僵尸”企业,让资源要素重新流动起来。二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别是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煤炭等上游产业,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必须及时有效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是建立企业家激励机制,加强产权保护,营造一个企业家能够有创新、创业激情的激励机制和环境。
  ◇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供给侧的改革是一个中长期定位,需求侧的调整是一个短期定位。如果没有短期定位,中长期定位也会失准。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不能放松需求侧的调整。供给侧改革,特别是在存量退出的进程中将产生大量的外溢效应,引发总量性的需求不足和结构性的萧条。这些现象一旦出现就需要全面启动需求侧管理。
  ◇高培勇(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进行供给侧改革,必须加快推进新一轮财税、金融等配套改革。经济继续低迷,决定了未来一个周期将以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为主,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要么减收,要么增支。因此不管是从发展的角度讲,还是从改革的角度讲,本轮调整都存在着大量的减税空间。
  ◇贾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应该是一系列改革举措整体发力,包括鼓励创新创业的改革举措,推进市民化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实施减税降费和大规模减少行政审批,积极推进新一轮财税、金融等配套改革。
放着现成的例子不研究学习,就知道空谈近景和远景目标这些务虚的东西,根本就没有任何具体怎么干的举措出来。这种会就是每月开,除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外,没有任何价值而言。
王石最后是被围猎绞杀,还是两下各自劫掠散去,或者以第三条道路实现和解,都会有隐秘埋下,也都没看客什么事。许多分析中国社会阶层的,无外乎是梭子型多一点或金字塔型少一点,翻来覆去。实际看是剧场型的,他们演你们看,只许看不许动。
按照这样的收入,在上海买房子真的是不知猴年马月!所以,现在有人给我介绍男朋友,我的首要条件就是得有房子,不管是在浦东还是浦西,不管多大,反正必须有。唉,看来我也被逼成为“势利”女了。
近年来,黑龙江是中国最萧条的省份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不考虑通胀因素,其经济产出同比下降2.2%。特别报道?结构性改革怎么改①:供给侧,怎么看?怎么干?
记者 顾仲阳 左娅
日08:34&&&来源:
原标题:供给侧,怎么看?怎么干?(特别报道?结构性改革怎么改①)
  徐俊作(新华社发)
  最近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特别是对推进结构性改革进行了重点部署。
  即将到来的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宏观经济政策应怎样为结构性改革护航?……从今天起,本版将推出系列报道,聚焦结构性改革怎么改。
  ――编者
  最近,“供给侧”火了。
  时政报道中,“供给侧”成了高频热词。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微信朋友圈也在热议“供给侧”。朋友出国回来,晒好包、好表……点赞之余,大家纷纷感叹:在国外扫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供给侧”没跟上。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旨在提高潜在增长率,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供给侧?大家耳熟能详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从经济学角度看,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供给侧则聚焦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与注重通过刺激需求侧‘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不同,供给侧改革强调从供给侧发力,主张通过鼓励企业创新和结构升级,通过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等方式,促进经济供给能力的提升,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需求侧管理更多解决的是短期问题,在经济处于短期波动的环境下,旨在令实际经济增长率尽量贴近即期的潜在增长率,经济过冷了就刺激需求。而供给侧改革则重在解决长期问题,从根本上促进潜在增长率的提升。”潘建成说,一般认为,劳动力、资本、资源、结构变动以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影响潜在增长率的六大要素。其中,制度创新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是改革。在所有的这些要素里,对目前中国经济来说,改革是最基础的,既可以使要素投入结构和增长更加合理,引导经济结构优化,又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动力的增强,进而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举例说来更明白。促进家电销售,需求侧管理的思路是推出“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等政策,鼓励人们多消费;而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则是降低家电生产企业负担、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创新销售模式等,满足甚至创造需求,拉动消费。因此,有专家将需求侧管理比作对症下药、见效快的“西药”;而将供给侧改革比作治本除病根的“中药”。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潘建成说,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使我们的经济结构更加协调。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改善供给环境增强供给动力、提升供给效率、优化供给结构,进而促进经济更加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增长。
  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我们要更加注重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简政放权、减税、国企改革等都可以理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本质上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潘建成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
习近平主席在本月10日中央财政领导小组会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力。”在APEC会议上又向与会代表表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方面做更大的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11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时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下一阶段中国改革重点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改革的新概念,有人甚至说习近平为世界经济改革开出良方,“供给侧”成为近期大众与传媒的热词。
那么供给侧是个什么概念?它的来龙去脉怎样?着力供给侧改革有没有把准中国经济的命脉?符不符合我国经济改革方向?有没有必要和可能?我们不妨分别阐述如下:
所谓供给侧改革简言之,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讲,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也要求改革现在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和政策,如保护落后产能、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繁琐的审批制度等。换言之,就是说供给侧改革是指发生在投入侧面而不是产出侧面。这是从宏观角度谈的供给侧涵义。
从微观角度看,经济学界有个供应链概念,其目标是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前提下,对整个供应链(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从采购、物料管理、生产、配送、营销到消费者整个供应链的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入手,把物流与库存成本降到最低。其最终目的有三个:1、提升客户的最大满意度;2、降低公司成本;3、企业整体物流呈品质最优化。
供给侧改革应该是微观与宏观两者的统一,宏观发力最终要落到微观实处,微观做到最优才算实现了供给侧改革成功。
供给侧概念来自于供应学派的理论。“经济链”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有现代管理学之父称号的彼得·德鲁克,后经美国哈弗大学商学研究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发展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供应链”理论。如果再早可溯源到18世纪法国古典经济学代表巴蒂斯特·萨伊。
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此定律是对“供应会自行创造需求”或“生产会自行创造销路”论断的提升。该定律认为“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众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就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的利润也越大,因为价格总是跟着需求增长。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刺激消费者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只要生产能供给这些手段。这是萨伊定律的主要涵义。
在我国经济学界持这一观点的供应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贾康、滕泰、白重恩等人,2013年12月由贾康、白重恩等人发起成立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贾康提出中国改革核心应该从供给侧入手。滕泰受李克强邀请参加经济形势座谈会,2012年最早发表《新供给主义宣言》。这些理念现在被中国最高决策层接受,并作为下一阶段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突破口,提升到国策层面。
以下我们从供给侧改革与凯恩斯经济主义对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谈谈供给侧着力的科学性。
凯恩斯主义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他创立宏观经济学与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爱因斯坦相对论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的三大革命。他所创立的宏观经济学反对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自由经济也不能自动达到均衡,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政策,直接表现为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增加货币供应量,这是国家干预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一句话,他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凯恩斯主张刺激需求来解决经济衰退问题。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基本采用凯恩斯经济政策,如通过财政杠杆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也一直通过以上手段来调节经济,三驾马车理论实际就是以增加需求来刺激经济发展。如我国在经济低迷时往往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大搞基础设施投资,保持经济总量增速。前几年增发四万亿货币,购买电视机等有关消费品给予财政补贴等,都属国家宏观干预经济的手段,都是通过国家财政政策和增发货币刺激需求端。由于过度干预,现在回过来看后遗症多多,具体不举。
从学术角度看,我们不好贸然讲哪种合适,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从需求端发力,国家通过财政、货币等杠杆干预经济也被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纳,有过很好的效果。古典经济学代表的萨伊定律主张自由经济,不主张国家干预也有其弱点,关键要分析制约本国经济的主因是什么?所以国内媒体讲习近平为世界经济改革开出良方,说这话把牛吹大了,有媚上吹捧嫌疑,贻笑大方。一来供给侧理论早就有了,二来各国情况不同。以市场经济来说,英国工业革命至今已两百多年,我们才三十几年,且是党国一体下的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经历的起伏挫折与教训远没有交足学费。
现在我们先看看是需求不足还是供给不足导致我国经济下行,把问题谈清了就说明经济改革着力点应该放哪里的问题了。
这几年我们经常从媒体报道中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以奶粉为例,因为近几年来国内奶粉制造业质量关没把住,爆出奶粉中有三聚氰胺添加剂超标等问题(其实有媒体吸引眼球以偏盖面的味道),内地民众纷纷到香港抢购奶粉,引起港民不满,最后香港特区政府只好采取应急办法限制内地人购奶粉数量。后来又转移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据说那里的奶粉也因中国人抢购变得紧张起来,前两天还听说在荷兰,中国人为抢购奶粉大打出手。有报道称,因日本生产的马桶盖具有多项功能,引起中国游客抢购。现在日本、欧美各国都放宽签证手续,欢迎中国游客入境,为什么?中国人的消费力太惊人了。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2014年出境游消费人均达8400元人民币,出境游人数1亿1千7百万,其中购物总支出超过4000亿元,根据预测每年将保持20%增长率,至2020年出境游规模将超3万亿元,多么惊人的消费力。难怪国外高等级旅馆破例为中国游客配放一次性牙刷、牙膏,国外商家特意设置吸引中国游客的广告词,原谅个别在旅馆抽烟的中国游客。原来听说瑞士手表等高端消费品,因欧美经济低迷都已走下坡路,后因中国消费市场对高端消费品需求强劲,挽救了瑞士手表行业。在消费品中尤以高端消费品需求最强劲,着实让那些欧美日等国家狠狠地赚了一把,实在太可惜了。这类例子太多,不举。
从国内需求看,上面讲的对高端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有关民生需求也远远需求大于供给,如幼儿入托、学生入学等。近段时间宁波有不少小学纷纷在报纸上刊登警示报告,根据调查,说符合入学条件的一表生已超过学校接纳能力,只能根据户籍迁入前后来决定入学与否,弄得现在还在幼儿园的家长恐慌起来。现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期,但老有所养问题国家根本无法解决,主要是养老院严重不足,又不制定鼓励民企入行的政策。医院也人满为患,病人看次病得花去起码半天排队时间。尤其是妇儿医院,在宁波你用人头攒动形容,绝不夸张。
再看房地产业,看起来房源严重积压,供大于求,但一边有大量的市民尤其外来务工人员买不起房。住房原本涉及民生大事,不完全归属市场,房地产业应该有面对不同消费层次住房结构,这几年各级政府完全忽视了民生利益,追求地方政府经济利益和政绩(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上世纪朱镕基总理财税体制改革,国税、地税分离,大头税收收归中央政府,导致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只能以土地收益维持地方建设和民生有关)。在这样的执政理念指导下,地价节节攀升,税收、地价占了房价的很大比重,加上房产商逐利本性;房地产业因需求强劲过于追求利润,盖的大多是大面积住房,适合工薪阶层或外地来宁波就业的小青年中小型商品房、廉租房没有;就房源积压分类看,其中商业用房积压更严重,所以说房地产业供应过剩,与其结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如果改变抑制消费的政策措施,例如放宽户籍政策,加快城市化进程,多建面向工薪阶层宜居的住房,增加廉租房供应量,降低房地产业的税收及制定稳健利民的住房消费政策,住房需求照样强劲的很。如此等等现象不一而足。
我们一边有强劲的需求,一边产能严重过剩,工厂大量倒闭;一边事关民生的需求严重不足,一边到处唯上唯官跟风建设效益有问题的开发区,新城,乃至形成有些地区的鬼城;一边大量中小民企需要资金得不到银行支持,前些年浙江民企高利贷向民间融资,一边四万亿投放,几乎被央企瓜分,造成新的产能过剩;一边对高端消费有强劲的需求量,一边国内生产不了高端产品,硬生生看着国人跑到外国去抢购,钱都让外国人赚去。这些都说明我国经济萧条并非是需求不足,而是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提供不了适合消费者需要的商品,也就是现在说的供给侧面出问题了。
我们老沾沾自喜自己是第二大经济体,其实以人均值标准衡量,还落后得很,远没到发展的瓶颈。以高收入群体的绝对数看,量大得很,以国内生产的水平看,也满足不了这部分人的需求。
从以上罗列的情形看,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让僵死企业破产,包括央企在内的特大型垄断企业,切断政府给他们无为的供给,放到市场与民企共同参与竞争,优胜劣汰。政府从宏观角度入手,用财政、货币杠杆向新兴有科技含量产业倾斜,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更新换代,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如果再与需求侧合力,我国经济有可能找到新的增长点,使国民经济能健康持久的运行。
以上所举说明从供给侧改革发力应该是对症下药了。当然能否完成供给侧改革任务,有很多政策措施要配套,并且要落到实处,说到底,供给侧改革不是调整,而是涉及到体制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另一个话题,不属本文探讨的话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原创]供给侧改革,将会怎么改?
导读:“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成为近期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究竟何谓供给侧改革?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侧改革的外因是需求不足导致的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而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不可避免。内需中,11 年人口结构出现拐点,12年人口抚养比见底回升,13 年地产销量
“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成为近期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究竟何谓供给侧改革?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供给侧改革的外因是需求不足导致的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而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不可避免。内需中,11 年人口结构出现拐点,12年人口抚养比见底回升,13 年地产销量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内因是供需错配。需求刺激效果甚微,15年以来央行5 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 万亿,但投资依然萎靡。而在消费领域中,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要下好这盘棋,首先应从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是最为关键的4个“歼灭战”着手,从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条主线上推进。在劳动力配置方面: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在土地和资本配置方面: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而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资源品价改降低原材料成本,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创新意愿的办法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其次是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政府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为:一是通过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结构将发生可喜的变化: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上升。而从收入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引发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减税将导致生产税净额占比下降,加速折旧和去产能化将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占比短期上升、长期趋降,降低成本和去产能化将导致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上升,加速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转以及提高人力资本,将导致劳动者报酬上升。总体而言,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当前蓝图已经铺开,未来前景令人期待!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应用型大学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日08:51&&来源: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供给侧改革系列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是应用型大学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应用型大学的“生产端”主要供给。调研发现,目前应用型大学在专业结构、质量结构、素质结构方面存在诸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致使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效率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
  应用型大学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从供给侧推进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理论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无疑为应用型大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与经济改革相似,高等教育同样存在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两大任务。应用型大学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特别是为各行各业提供一线人才和技术服务,属于社会供给侧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国家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服务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智力供给和支持任务也空前繁重;对社会、城市和民众凝练及传播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精神动力和新的文化风尚的要求也不断高涨。所有这些都为应用型大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改革“路线图” 图表来自教育部网站
  1.应用型大学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调研发现,目前不少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模糊,对自身的办学使命认识不清,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都存在着结构性问题,这正是造成应用型大学供需不匹配的主要原因。
  人才培养的低效和同质化
  人才培养是应用型大学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应用型大学的“生产端”主要供给。目前,应用型大学在专业结构、质量结构、素质结构方面存在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致使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效率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人才培养专业结构方面,应用型大学设置的部分专业与行业产业发展实际相脱节,人才输出同质化倾向严重;且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发展新需求。在人才供给质量结构方面,应用型大学现有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无法达到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技术管理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兼备的高要求,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发展对人才供给的高质量要求。在人才综合素质结构方面,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操守。但据调查,2014届大学毕业生中毕业半年内离职率高达33%,离职人群中98%系主动离职,其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薪资福利、工作压力等所致,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重,缺乏“吃苦耐劳”的传统精神和现代企业所需的“工匠”精神,更缺少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短视和功利化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应用型大学的重要职能,但目前应用型大学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存在短视和功利化现象,制约了应用型大学的社会供给能力提升。
  一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定位不够明确。部分应用型大学没有明确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供给定位,找不准服务地方的切入点;没有明确所在特定区域的服务定位,找不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2015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应用型大学每年有相当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但其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样处于低水平。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2.10%,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但是,目前应用型大学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仍然侧重于所谓的学术水平,对技术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注不够,导致科学研究缺乏对技术成果市场转化的可行性分析与预测,大量科技成果“沉睡”在实验室里,造成巨大浪费。
  大学文化建设的失衡和封闭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重要软实力。目前,应用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立德、重技术轻人文等现象,大学文化建设往往被弱化,对社会的创新思想和文化精神供给有限,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偏弱。
  目前,不少应用型大学对自身文化建设的使命缺乏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重视不够,在教育内容上,重视专业性,忽视通识性;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批判精神和创新创造;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忽视应用型人才成长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工匠精神,不重视同地方文化的融合,没有积极发掘和弘扬地方文化的内在精髓和现代价值,进而发挥自身在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传承、创新和引领作用。
(责编:许迎晓(实习生)、熊旭)
十问北京民办高校招生 教你如何识别真假学校
高考结束,进入了招生季,对于一些想选择民办高校就读的考生和家长来说,如何识别真假学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何区别,一旦退学如何退费?为此,人民网就相关十个问题采访了北京市教委,帮助大家了解北京民办高校招生政策和相关情况。
重点大学网购排行:央音重“颜值” 复旦“吃货”多
随着各省市高考分数招录分数陆续公布,填报大学志愿成为了近期考生最关注的一件事儿。除了院校、专业的排名外,你知道哪所大学的同学最爱看书,哪个院校是“吃货”集中营,哪里的“剁手”之风最盛行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