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好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肇东绿色食品产业园更快更好的发展 论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发展的“牛鼻子”-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10版:光明调查
&& 往期回顾 & &&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发展的“牛鼻子”
——广西玉林市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作者:中共广西玉林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光明日报》( 日&10版)
机械化耕作正在玉林农村迅速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图片来源:广西日报
位于玉林的“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图片来源:玉林市政府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供给侧改革系列调研报告】
&&&&“工业看柳州、农业看玉林”是人们对广西这两个城市产业发展的普遍印象。玉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双季稻高产区,以5%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全区12%的粮食。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三农”工作掀开了新的篇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玉林如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拉长短腿,补齐短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思考。
1、农村产业融合试点&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2009年起,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玉林在广西先行先试农村统合改革,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其间经历了破题开局(年)、重点突破(年)、全面推进(年)、深化攻坚(2014年至今)四个阶段。持续的实践探索,让玉林的农业农村发展,慢慢地摸到了“脉门”。
&&&&2015年和2009年相比,玉林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531元提高到10292元,城乡收入比由3.5:1缩小到2.79: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由13.7%提高到54.8%。农民专业合作社由1482个增加到2826个。这些数据表明,玉林农村活力在增强,农业发展在加速,农民收入在增加,城乡差距在缩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聚集。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在于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玉林坚持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广西率先统揽推进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所有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目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林权已基本完成确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面积已达全市总面积的61.2%,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累计发证率达95.6%。通过依法确权颁证,让农民拿到“红本本”,赋予了农民依法对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抵押、担保权能,实现了“还权赋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产业融合的“火车头”和“推进器”。玉林坚持政策扶持、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策略,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产业融合“谁来驱动”“谁来带动”的难题。从2014年开始,实施了创建市级100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0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三个100示范工程”,引领带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覆盖了全市60%以上的农户、85%以上的行政村。从调查情况看,玉林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
&&&&农业新业态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伴生产物。玉林坚持以调优结构倒逼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大力开发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休闲农业亮点凸现,目前全市有各类休闲农业园区51个、农家乐旅游点350个、农业生态旅游经营农户1万余户。“五彩田园”成为广西首个中国农业公园,开园运营1年多时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6亿元。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发展,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玉林坚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地城镇化,释放了农村产业融合的潜力和空间。从户籍制度改革入手,倒逼推动教育、文化、卫生、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形成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城乡居民自由迁移限制条件。以“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的覆盖面。大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全市1187个村卫生室实行“一元钱看病、免费供药”模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190.37万人。
2、农业农村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卢良恕院士认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玉林市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在现阶段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乏顶层设计。2015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然而,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项农村领域的全新工作,有的干部和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到位,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和舆论氛围。同时又缺乏现成的、成熟的模式可参考借鉴,各方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还不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等方面缺乏远景规划,相关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保险、科技、用电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尚未完善,还没有形成政策扶持和服务支撑体系。
&&&&农业生产摊子大品牌小。“农业是三产融合发展的基点,一产底子厚实,农村二三产业才大有文章可作。”这是调研过程中玉林上下的普遍共识。但就现状而言,玉林农业存在“少、散、闲、困”的硬伤,每年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口达15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少,有的地方出现了农田撂荒、闲置的现象。粮食、蔬菜、水果、家禽等产业还处于传统的发展方式阶段,“单打独斗”的现象依然占主导,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特色品牌农业较少,像五常大米、胶东白菜一样在全国叫得响的地域产业品牌还没有。
&&&&农产品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高。从调查的情况看,长期形成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从事生产的不从事加工、物流、销售,从事加工的不从事生产,从事物流、销售的不从事生产、加工,导致了玉林农业的经营方式大多处于生产导向型,消费导向型不足,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相互脱节,缺乏具有全产业链的、“火车头”式牵引作用明显的农业企业。据统计,玉林农产品加工率仅为40%左右,与山东等先进地区的70%、美国等发达国家的90%差距非常大。玉林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较晚,除了几个龙头企业外,大都规模较小,缺乏现代化装备和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经营主体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小微企业为主力军,但实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
&&&&农村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实践证明,“股份+合作”是一种利益联结紧密的土地流转、融合发展模式,有利于农民的利益递增,可以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和更高的土地收益。然而,目前玉林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由于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广大农民尚未参与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中,无法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就连生产环节的收益也不能完全得到保证,分享不到农产品增值的收益。
3、释放农业发展动力的规划和思考
&&&&玉林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基本的思路是: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全市“十三五”战略布局,以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落脚点,把农业作为基础性、关键性的战略产业来抓,构建符合玉林市情、发展动力释放的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超前谋划,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布局
&&&&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注重产业间融合联动,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链条延伸和功能拓展,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有机整合以及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功能融合发展,力争农村二三产业对农民经营性净收入的贡献率突破50%以上。
&&&&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以县为主、集聚发展,优化县域产业布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更趋协同、协调和平衡,全市重点建设100个市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
&&&&在政策保障上,加快制定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划,抓紧研究出台《玉林市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保障体系。
&&&&2.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小康的短板在农村,农村的短板在农业。玉林农村一二三产都有一定的基础,但都是各自为大、相互支撑不足,单级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十分有限。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品质化,对农业多种功能的需求也越发显现。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就是牵住了农业农村发展的“牛鼻子”。因此,玉林必须在供给侧端发力,补齐产业融合短板。
&&&&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八大现代农业”。通过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与农业的结合,促进休闲、旅游等其他业态与农业的交融,增强加工、流通等其他领域与农业的衔接,形成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电商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等为主的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力争“八大现代农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
&&&&通过整合资源要素,集聚优势产业。按照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建设水稻(面积400万亩)、荔枝(面积110万亩)、龙眼(面积70万亩)、中药材(面积50万亩)、沙田柚(面积25万亩)、休闲观光农业(产值15亿元)、花卉苗木(产值10亿元)、三黄鸡(年出栏3亿羽)、生猪(年出栏700万头)、水产养殖(产值25亿元)等十大产业基地,形成农业科技含量高、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产业融合发展基地。
&&&&将农产品加工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玉林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加快规划建设市一级的“五彩田园”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微生物技术(食用菌)产业园和各县市一批农产品加工重点园区。整合和改造提升一批现有的零、散、小、弱的食品加工企业。力争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达280家。
&&&&让休闲观光农业做到“引人”“留人”“留钱”“留心”。传统农业是产“物”,休闲农业是与“人”打交道。做休闲观光农业,一定要重视“引人”“留人”“留钱”“留心”,才能可持续发展。“引人”,就是要有吸引眼球的项目,有便捷的交通。“留人”,就是环境优美,配套设置完善,人家愿意留下来玩。“留钱”,就是有全产业链,不仅仅是观有美景,而且吃有口碑、住有情调、玩有趣味、购有特色。“留心”,就是文化开发有特色、有内涵,真正让人记得住乡愁。实现让人们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发展绿色食品,抢占农产品生产高地。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健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力争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达200个、绿色食品50个、有机食品8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5个。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玉林农业的“绿色产业,绿色崛起”。
&&&&3.打通产业链环节,实现完整共享的价值链
&&&&全产业链是由田间到餐桌所涵盖的种养、物流、加工、推广和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产业链系统,是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最佳模式。玉林应把构建全产业链作为主要路径,推进农业与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连接,打造上联下接、前延后伸的融合发展态势,形成区域产业间链接融合,让农业更多参与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共享价值链。
&&&&在产前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2016年底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积极引导农村承包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形成更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到2020年,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达60%以上,形成1000亩以上产业化基地60个以上。
&&&&在生产端,生产体系要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的创新推广,充分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积极推广农机艺结合,大力开展清洁田园建设,力争良种良法覆盖率达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为农户提供统一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产加一体”的生产经营。
&&&&在流通端,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重点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公司合作,推进阿里巴巴·玉林产业带、淘宝特色中国玉林馆、玉林农特产品展示中心、“五彩田园”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等电商农业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广西农村电商区域性中心和中国—东盟农村电商示范基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设电商销售平台,培育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50家,力争实现名特优农副产品网上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50%以上。
&&&&4.依托区位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农业交流合作新平台
&&&&玉林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和北部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区位优势明显,潜力空间巨大。要创新搭建新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全新领域的合作交流,加快构建进出有序、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农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农产品产业园区。要规划建设中国(玉林)-东盟农业合作基地,加强与东盟农业产业合作,促进农业科技交流与推广,扩大农产品贸易与深加工,打造特色鲜明、互利共赢的现代农业合作平台。规划建设开放合作的中国南药园、荔枝园、龙眼园、柚子园等一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农产品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中外农业友好交流和“一带一路”开放合作的典范。
&&&&玉林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交流日益紧密,已经开展了中医药健康产业、有机果蔬、水稻种植等一系列合作项目,农业合作逐步建立形成直接、有效的对话共商机制。要进一步探索深化合作交流,积极创办中国—东盟农业产业化发展合作论坛,在产业融合等方面共商发展之路,共建合作机制,扩大玉林农业的影响,强化与东盟国家深层次的农业交流。
&&&&5.培育产业发展“领头羊”,做好农村金融配套服务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重视研究“谁来融合”的问题。玉林要进一步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继续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性家庭农场“3个100示范工程”,集聚资源要素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头羊”。
&&&&金融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资金紧缺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用好金融这把“金钥匙”,大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配套,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将信贷资源优先配置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域。推进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创新,加强银政企合作,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融资担保业务,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衢江启示_参考网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衢江启示
郭玲玲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 优化产品供给摘 要:浙江衢江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的实践和探索,尝试解决了农业发展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的问题、竞争力的问题以及质量安全的问题。衢江区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区,是著名的中国柑橘之乡、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等。近年来,衢江精准结合中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和要求,以要素供给、产品质量、农民增收为切入点,积极打造放心农业,创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首批10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县之一、10个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之一等,努力探索实践“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16年1月,衢江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地方政府代表,应邀参加在中央党校举办的“中国经济发展突破点论坛”,并作“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放心农业的衢江实践”主题演讲。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衢州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做法,力求对浙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些许思考和启发。一、主要做法面向市场提品质。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柑橘产业就成为衢江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经营散小、管理粗放、品质不高、品牌不响、效益偏低等突出问题一直没有得以根本解决。近年来,衢江区不断强化市场意识,推进柑橘产业转型发展。通过培育引进优质品种,改造提升劣质品种,不断提高柑橘品质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淘汰“三低橘园”、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基地建设等方式,推动柑橘产业向规模化经营、设施化栽培、标准化生产转变;通过推广大棚设施栽培、加强技术攻关和精细管理,大幅提高柑橘品质和外观,逐渐摆脱柑橘老大难、年年难的困局。依靠科技转方式。衢江区地处钱塘江源头,境内乌溪江是下游及衢州市区百万居民主要饮用水源。生猪养殖作为衢江区传统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生猪排泄物污染居高不下,养殖承载量与土地消纳污染能力的矛盾等问题十分突出,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近年来,衢江区依靠科技创新,在全区布局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药废弃包装回收处置、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举措,将传统农业提升为生态循环农业,并以此为核心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小镇,探索走出了绿色生态发展的新模式。打造品牌兴特色。衢江区充分认识到,中国农业发展到现阶段,关键和重点是抓农产品质量、抓食品安全。近年来,衢江区按照“生态兴农美田园、放心安全美生活”的要求,以建设产地环境生态、农资市场监管、产品检验检测、质量安全溯源、生产经营诚信、农业标准生产、技术服务支撑、多元营销市场等“八大体系”为抓手,打响衢江放心农产品品牌,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目前,衢江区已经构建了区、乡、农场三级农产品检测网络,有100多家家庭农场建立了安全追溯体系。2015年,全区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9.3%,放心农产品顺利还进入G20杭州峰会。创新理念活要素。衢江区从土地、政策、人才等要素供给端入手,创新机制,服务、推动放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创新财政激励方式,变补设施为补新品种、新技术、品牌建设和到台湾等地学习,把农业主体的目光聚焦到自身素质提升和产品竞争力上来。二是探索钢架大棚、农机具和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并在全国首创家庭农场政策性保险险种,为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生产经营撑起“保护伞”。三是专门出台人才激励政策,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家庭农场工作,享受各类补助。四是与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农科院进行农业科技合作,提供科技成果与信息、技术指导与合作、人员培训与交流等服务,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融合发展促增收。衢江区依托农业优势,抓住乡村旅游这个切入点,一方面利用东坪油菜花、六春湖杜鹃花、双桥苜蓿花、茶坪向日葵等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另一方面,开展休闲农业采摘游,农业结构得以调整,农村一、二、三产业得以融合,农业综合效益得以体现,农民收入得以增长。二、几点启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全面分析我国农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农产品供求主要矛盾的基础上,给出的破解“三农”发展难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浙江衢江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的实践和探索,尝试解决了农业发展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的问题、竞争力的问题以及质量安全的问题,为河南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一些思考和启发。要始终紧盯市场,优化产品供给。尽管农业一直是河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但是新形势下,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短板日益凸显,特别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率不高、中高端供給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以小麦为例,河南省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但优质强筋小麦产量不高、单一品种种植的生产基地不多、仓库内各品种小麦混存等问题,导致小麦竞争力不强,销路不畅,农民增收困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现的转变之一,是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因此,推进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以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为重点,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积极贯彻落实今年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着力从发展大宗普通农产品向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瓜果的“四优”转变,更好发挥比较优势,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要注重审核监管,打造放心产品。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被誉为“中国粮仓”“国人厨房”。近年来,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2016年,河南省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均在98%以上。尤其是近年来河南省稳步发展“三品一标”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而且,连续5年的“三品一标”产品检测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但就目前来看,河南省“三品一标”产品仅占全国的2.76%,总量规模偏小,既严重落后于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又落后于四川、湖北等内陆省份,与农业大省、“中国粮仓”的地位极不相称。当前,河南要学习借鉴浙江衢江的做法,加强对“三品一标”农产品审核监管,克服“重发证,轻监管”的现象;督促企业、合作社等主体落实责任,杜绝“重认证,轻实施”的现象;同时建立退出机制,对于不合格的产品应该坚决查处和淘汰出局,让实至名归的“三品一标”农产品,在销售市场流通领域体现出应有的市场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发力精深加工,提升农业效益。河南省是农产品加工大省,却不是农产品加工强省,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增值比例低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全面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因此,要立足河南资源基础,坚持市场取向,优化产业布局,发力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工优势。具体来说,要做大面制品、肉制品和乳制品等主导优势产业,做优果蔬、油脂、饮料等区域优势产业,做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做好休闲食品、调味品等成长性产业。要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需求旺盛。河南各地也都积极探索,如以观赏桃花、杏花、梨花、槐花、石榴花等发展观光农业,以果品采摘、垂钓娱乐、农事操作等发展休闲农业,以品尝农家饭、住农家院、游乡村田园、购乡村特产等发展乡村旅游等。但是发展规划滞后、功能培育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比较突出。当前,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指导、突出特色、优化服务,进一步创造农业新供给,进一步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业的多功能消费需求,从而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农民收入渠道。要创新要素供给,激发发展活力。近年来,随着制度的放活和技术的进步,我国农业要素组合关系尽管有所优化,但由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相对滞后,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和配置效率改善仍受到较大影响。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在于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扭转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失衡和配置扭曲的局面,释放农业要素配置红利,激发农业农村内生活力。具体到河南来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推进土地确权等基础性改革,加快释放土地要素,着力破解土地流转高成本的难题;二是结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求,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力度,着力解决农业劳动力素质低的问题;三是创新农村土地金融,健全社会资本下乡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四是加快培育农村要素市场,引导各类要素有序流转交易,促进资源资产化、资本化,着力解决要素配置效率不高的难题。(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农村农业农民·B版
农村农业农民·B版的其它文章您当前的位置 :
论坛现场。
  今日上午,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黑龙江省贸促会和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承办的2017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论坛哈尔滨华旗礼堂举行。
  据悉,本届论坛以“绿色筑就梦想,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邀约了国内外现代农业、食品产业、学术界、金融界及政府部门的知名人士,以论坛为平台,集思集智,权威发声。参会嘉宾约近500余人,黑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贾玉梅出席论坛并致辞。
  贾玉梅在致辞中介绍,黑龙江省是我国的生态资源大省,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森林、最大的湿地、最大的黑土平原,最大的寒温带生物基因库,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据零点市场调查公司评估报告显示,黑龙江绿色食品的产地认知度、市场影响力和消费满意度均列全国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黑龙江是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为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突出,功不可没。并指出:要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方向,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绿色食品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食品产业保障基础更加坚实。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稳居全国第一,全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2:1,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1。非转基因大豆、粳稻、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7400万亩,占全省总播种面积的1/3,占全国1/5强。随着人们科学饮食观念不断提升和普及,食品工业更加向农牧渔林等源头产地靠拢,更加注重种养殖环境的天然保障条件,保鲜、冷链将是未来优质食品产业的标配。说到底食品是时效产品,大包粉生产的还原奶、没有冷链保鲜的玉米和畜产品将会淡出高端消费群体,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优势将更加凸显。二是食品工业规模和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目前,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17.7亿元,非公企业占全省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近96%,年主营业务收入规模占比近81%。培育出九三粮油、飞鹤乳业、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米业等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大企业。黑龙江省实施了73个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拥有东北唯一的国家级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在全国最早建立了乳制品企业诚信管理评价体系。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的国家抽检合格率平均达到99%以上,持续多年保持国家前列。三是市场营销体系初步建立。把农产品营销作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相继出台《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推广工作方案》和《黑龙江绿色食品商标(品牌)使用许可规范指引》,龙江米、龙江奶、龙江肉、龙江油已经成为全国百姓家喻户晓的优质安全产品代名词。依托品牌和渠道建设,发力打造绿色食品第一大省品牌形象,先后在全国建设运营绿色有机食品旗舰店100多家,独立品牌连锁店超过3000家,使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在全国特别是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升。四是食品产业投资强劲。绿色食品产业投资位居全省十大重点产业的第二位,中粮、蒙牛、伊利、光明、双汇、汇源等知名大企业纷纷在我省投资建厂,飞鹤乳业、大庄园肉业等省内龙头企业加快改造升级,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截至目前,全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中绿华夏认证)产品已达2929个,年底全省有效使用绿色有机产品标示的产品可超过3000个。
贾玉梅副省长在论坛上致辞。
  贾玉梅表示,当前,消费者对绿色安全、有机高端和个性品牌食品的需求迅速增加,正处于消费质量提高的跃升期,农产品消费升级、市场需求增加的重大机遇期。下一步,黑龙江将在以下六个方面加快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努力营造发挥市场需求主导作用的良好环境,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食品生产加工、产品及包装设计与消费市场的有效对接,生产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性、营养性、功能性食品,实现“卖得好”“种得好”和“加工好”的统筹推进,互相带动;二是继续强化整体品牌形象宣传和保护,通过产权股权重组、合约授权使用等方式,加快谷物、经济作物、畜产品、乳制品等绿色食品企业品牌培育整合,加快实现从天然信用保障向品牌信用保障转变,形成市场竞争优势;三是注重与省外营销企业合作,继续拓展批发集散、专营零售、订单农业,与旅游、餐饮结合等销售渠道,完善实体营销网点和配套物流体系,推进“互联网+行动”,强化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食品营销中的应用,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营销体系,不断提升本省食品宣传推广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四是加强与食品制造大国和国内品牌企业技术和管理合作,加快谷物和经济作物品种选育,畜禽品种改良、新产品研发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加快产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五是全面推行绿色、生态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统筹推进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的资源循环无害化利用,促进绿色食品标准化种植基地与加工(养殖)联动发展,强化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绿色形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价值链;六是坚持以质量为本,建立覆盖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全产业链食品质量管理和追溯制度,加强市场检测监管体系,切实保障绿色食品质量安全。
  据介绍,本届论坛的宗旨:一是聚焦农业供给性改革,贯彻“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二是辨析现代农业焦点问题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之道,刻画和推介黑龙江整体生态性优势、发展潜力和创新成果;三是引领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凝聚共识、提供理论和舆论支持,掀起新一轮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热潮,借助论坛平台,树立黑龙江良好的投资、营商形象。(作者 倪馨 来源 中国发展网)
本网各平台二维码,扫一扫新闻更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绿色食品产业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