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的角度看角度,为什么不能把GDP作为衡量国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学路网-学习路上 有我相伴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
来源:互联网
贡献&责任编辑:李志 &时间: 21:22:25
理论学习不够实例如三严三实问:理论学习不够实例如三严三实答:一、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不够深入。没有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仅仅停留在了解一些条例、规定的部分章节、条款上,没有结合自身工作生活和学习实际,进行认真思考,深入剖析,真正理解的政治理论更少。学习上存在畏难情绪,真正投入学习的时间不...2015年要继续深入学习重要讲话精神,“三严三实”是...问:中国石化提出,2015年要继续深入学习重要讲话精神,开展讲政治、守纪律...答: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谈谈怎样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好本职工作答:把握两学一做总体要求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是落实党章要求、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持续用力加强党内思想政治建设,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政治保证的又一重要部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图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图5)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图7)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图16)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图18)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图2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1)三严三实活动个人存在问题整改清单答:序号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1理论学习缺少饥渴感,理论水平停留在一般化。满足于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水平,理论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自觉、不够深入系统全面。对...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2)如何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答:第一,坚持严字当头,全面从严地落实全会精神严字当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全会通过的《关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3)如何结合实际深入学习王新法,推进脱贫攻坚答: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矗那么上课时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4)深入学习六个“为什么”的重大现实意义答:《六个“为什么”》紧密结合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站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相结合的战略高度,对事关我们党、我们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六个重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5)如何把干部理论学习落到实处答:近年来,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备受重视,怎样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干部政治素养。只有不断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才能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6)试述题: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落实科...答: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认真加以贯彻落实。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在并将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7)如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确...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8)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该具备的负责精神。四要积极建树发展的"软绩效"。发展观与政绩观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政绩观。过去,受传统发展观的影...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9)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要求是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组织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10)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暨干部作风建设年心得体会一、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与中国新的发展实践有机结合的崭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要把学习贯彻科学发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11)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征求意见函的回复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关要求,为了进一步找准制约和影响我局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利因素,我们在全局广大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12)联系工作实际谈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义及自...我给你一个。你看下修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13)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征求意见函的回复根据大家的意见研究回答解决措施,就是回复。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1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什么时候开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15)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是什么?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二)合理确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目标中央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提出了"四句话"目标要求,即提高思想认识、解决...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16)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征求意见表怎么填啊!!!!!急急急!!!报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附:《淄博实验中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征求意见表》日淄博实验中学深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17)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18)沐浴露接触身体上的皮肤最多,虽然很多皮肤没有裸露出来,看不到好坏,但是使用的人是最清楚的,使用后皮肤干燥紧绷,起皮瘙痒等等都是沐浴露不好的原因导致的,而有的沐浴成分被身体吸收多了,残留的量达到一定,还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19)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谁都希望自己可以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但有时候事与愿违,偏偏给了双小眼睛,但是也不用灰心,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锻炼来让眼睛变大,让眼睛变大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一起看文章中为大家介绍有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20)应邀作答,不知所措。我问孩子。孩子答:“老鼠是十二生肖的老大,它和猫关系不好,所以大家不带它玩”。感念编辑相邀,不忍就此回复。百度原题直接跳出下文,直接回复。大家同乐!为什么十二生肖中没有猫十分钟内有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21)小米手机一直是小米家族最深受米粉的喜爱,不过手机也是有极限的,一旦聊天记录删除之后就无法查看,那么碰上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该怎么恢复手机删除的微信记录呢?1、对于小米手机的用户,我们可以选择使用强力安卓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22)如果是二十岁看到这句话,我会毫不犹豫地反对,但是今天会承认他说的是对的。虽然痛心,从概率上来说,是事实。富兰克林说过,一只空的袋子是不容易站得笔直的。意思是一个穷人是很难面对钱做到诚实廉洁的。许多穷人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23)答:2017年的春晚即将来临,作为年夜饭的最后一道大餐,自然成为全国人民翘首以盼的,而历届春晚呼声最高而没上的,我心目中有以下几位:1陈佩斯朱时茂搭档小品他俩个为以往的春晚奉献了太多的额经典,后因种种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24)合成机油分全合成和半合成的。一般全合成的机油都会叫全合成机油,而通常的合成机油一般都是半合成机油。如果不考虑价格,当然用全合成机油对发动机更好。而且全合成机油可以9到10个月换一次,而半合成一半至少半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25)我们每天除了开车上下班之外,车里的各种功能和小配件,是否都知道该怎么用呢?千万别光以为汽车座椅加热、导航才是有用的,其实不少小东西都能够帮上你的大忙,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不被关注的小功能!后视镜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26)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狗的感官远远要比人类灵敏。下面小编将会为您盘点10件汪星人能感知到的事。其中一些例子甚至能够让长期养狗的人感到惊讶,或许你也能在其中找到你最喜欢的狗有时做出古怪行为背后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27)根据海外机构调查,2016年苹果获取了除中国外智能手机市场93%的利润,三星只有8%,LG、索尼、HTC、摩托罗拉等厂商基本上都是赔钱的。而在国内华为、OPPO手机虽然卖的比苹果好,但利润率远不如苹果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题库PPT图28)双层混凝土分层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已经影响使用那就要进行彻底的处理,一次性解决问题。这类混凝土分层不同于统一浇筑混凝土,二次浇筑混凝土分层一般都是整体分层,他就相当于一个整体的盖板。处理方案可分为两种: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如何深入学习,切实贯彻全面从严答: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内涵新要求,对于我们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三严三实活动个人存在问题整改清单答:序号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1理论学习缺少饥渴感,理论水平停留在一般化。满足于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水平,理论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自觉、不够深入系统全面。对...如何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答:第一,坚持严字当头,全面从严地落实全会精神严字当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准则和条...
与《》相关:
- Copyright & 2017 www.xue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1][2]下一页
本帖地址:
当代犹太女性主义哲学思想脉络与趋向
内容提要:当代犹太女性主义哲学直接定位于实践之上,它要转换犹太人数千年来绵延不绝的历史和律法、宗教仪式以及社会制度,使之面向犹太妇女敞开。他们一致认同犹太妇女身处屈从地位这一说法,认为这一地位的根源在于性角色等级差别、整个社会、犹太传统以及“它性”病。当代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对犹太妇女缺席论作出回应,对犹太传统进行批判与整合。他们首先讨论哈拉哈问题,开始了一场“元哈拉哈问题”转向运动,认为犹太妇女的屈从地位不能在哈拉哈框架中得到解决。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他们要界定和接受从多种路径探索出来的新材料,并将之融合入《托拉》。他们主张用关系说代替神圣分离论和等级制,提出女性上帝语言观,以替代男性上帝观。当前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开始关注圣约概念以及恶的问题。关 键 词:犹太女性主义 哈拉哈 神圣分离论 圣约 关系说《托拉》 上帝 恶本文主要参阅《犹太哲学史》(History of Jewish Philosophy), edited by Daniel H. Frank and Oliver Leama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7)。相对于以创建体系为枢轴的学说、流派和思潮来说,犹太女性主义哲学与其说是以思想建树为导向,不如说它直接定位于实践之上。在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看来,理论本身理当直指犹太妇女的现实处境的改善和提高,因此,他们就不仅仅以阐发犹太哲学的奥义为归依,更为关键的是,他们要转换犹太人数千年来绵延不绝的历史和律法、宗教仪式以及社会制度,并使之面向犹太妇女敞开,将全体犹太妇女这一长期被忘却的群体容纳进本应包括这一群体的犹太教传统和现实当中。基于犹太女性主义哲学这一入世取向,其思想就不囿于玄思和义理,而是以多种方式表达出来:从祈祷文到小说,从宗教礼仪到历史研究无不隐含着他们的努力和希望——试图构思创建出一种反映犹太妇女经验的犹太教。为此,他们常常借助于易被犹太社团和个人把握的形式来阐述他们的哲学思想。但本文仅仅介绍当代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对犹太教本质的理论反思,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反思一方面丰富了犹太女性主义哲学非思辨性表达的路向,另一方面非思辨表达本身因其直接的现实性,反过来使反思丰满起来。一、诊断问题:屈从及其根源在现代之初,我们就能倾听到个别的犹太女性主义者的声音。但是,作为一场运动,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出现于廿世纪70年代初期;它试图描述、揭示和反抗犹太教传统规定出的犹太妇女的屈从地位。一般说来,第一批犹太女性主义哲学著作认同犹太妇女身处屈从(subordination)地位这一说法。这种屈从地位表现在犹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在日常的宗教生活中,将妇女从家庭聚会的法定人数(minyan)中排除出去(按犹太教传统规定,这种聚会须由10人组成,但并不将妇女包括在内);在智性活动中,禁止犹太妇女从事学术研究;在法律上,犹太妇女更是处于无能状态,突出地表现在犹太妇女不能做证人、不能提出离婚这两大方面。针对这一犹太妇女边缘化历史和现状,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从不同方面深挖根源给出了不同答案。R. 阿德勒(Rachel Adler)在其写于1971年的经典论文《缺席的犹太人:哈拉哈和犹太妇女》中认为,犹太妇女,“在犹太律法和实践中一直被看成是附属性群体”。(1)P. 伊曼(Paula Hyman)则在1972年撰写的《另一半:犹太传统中的妇女》一文中主张,“在犹太教中,妇女的地位取决于……性角色等级差别制度以及由之带来的贬损妇女的观念”。(2)C. 奥兹克(Cynthia Ozick)从多种视角探讨了妇女问题,1979年在《关于发现正确问题的几点说明》一文中,得出如下结论:犹太教中的妇女地位与其说是个神学问题,毋宁说是个社会学问题。(3)B. 格林伯格(Blu Greenberg)将妇女的无能、被动地位归结到传统身上,认为正是犹太教传统没有将“革命性的道德教诲”运用到犹太妇女当中。(4)J. 普拉斯科(Judith Plaskow)主张,由于犹太妇女的“它性”(Otherness)病深深根植于犹太思想的核心范畴当中,犹太妇女的无能状况不过是其基本问题发病的症兆而已。(5)虽然上述对犹太妇女地位的几种理解具有互补性,但归根结柢没有对同一问题即犹太妇女的屈从地位的根源达成共识。相反,在如下两点上他们的分歧不是缩小了,反而扩大了:为何犹太妇女的屈从地位是犹太教中的根本问题?为何犹太教轻易地将妇女驱逐出去?就P. 伊曼来说,性别等级制的终结是犹太妇女解放的出路所在,因为这种等级制是犹太人生活的核心,而B.格林柏格认为,只要男女角色差别以平等为前提,那么接受角色差别观也未尝不可。(6)在C. 奥兹克和B. 格林柏格看来,实现男女平等本质上是个实践问题,即使传统符合他们的最佳理想,而J. 普拉斯科认为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要实现犹太男女平等必须从根本上转换每个时代的犹太人的思想和实践。理论上的差异当然透露出一定的宗教派系分歧的意味,但是运动和变化着的现实则将这种意味冲淡了许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二战以降,犹太妇女的社会地位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这种现实状况的转变必定进一步促动犹太妇女省察过去的全部犹太教传统。事实上,近廿多年来,犹太妇女参与宗教公共事务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使得她们直接面对传统中的微言大义以及这种传统忽略妇女的宗教参与权的种种方式。正是源自现实的切身感受和要求将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的视角从关注与批判犹太妇女法律的零度位置转移到查寻在创造和阐述犹太教传统过程当中被这种传统排除掉的犹太妇女的生活经验。R. 阿德勒的著作明显地表征了这种转向。1971年,她在《缺席的犹太人:哈拉哈和犹太妇女》中提出,依靠开明的、富有同情心的法学家,犹太人就能在哈拉哈范围与背景下找到犹太妇女获得宗教上的自我实现的道路。但是,1983年,在《我一无所有,故我一无所取》一文中,阿德勒的路向有所改变。她认为,只谋求在哈拉哈范围内宗教律法上的小补小修就会掩盖如下事实,即犹太教传统一概忽略掉犹太妇女深切的关怀、切身的利益和愿望,而且这种传统还将犹太妇女的经验涂抹得了无踪迹。(7)正如该文标题所表明的,既然在犹太传统中找寻不到当代犹太妇女解放的思想资源,我们又何从谈起要在犹太教传统中为犹太妇女的安身立命寻找出可靠的根据呢? 诸多犹太女性主义思想家以不同的方式对上述观点,即在犹太教传统中犹太妇女缺席论作出回应。他们一致认为,实际上,所有的犹太神学资源都由男性经验构成,且只为他们而存在,因此可以说《托拉》(Torah)只代表犹太人宗教经验的半壁江山。对于这一客观历史事实,D. 塞特尔(Drorah Setel)评述到,犹太教和女性主义之间的真正冲突并不根源于特定的法律和历史问题当中,只存在在“女性主义关系价值论和犹太人神圣分离论之间的冲突”(8)当中。可以说,正是犹太人对上帝的理解方式即将上帝男性化阐述且支持了犹太妇女长期以来的缺席状态。为此,若解决犹太妇女传统上的无根窘境,还只有重新重视传统。二、再思传统:批判与融合如果人们彻底批判犹太传统,那么犹太思想所面临的挑战将是巨大的。的确,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正呼吁人们重新厘定犹太人宗教经验的方方面面即对犹太教整体予以再度概念化(reconceptualization)。在这项工程浩大的工作中,美国曼哈顿学院宗教研究系的J. 普拉斯科做出了突出贡献。普拉斯科于1990年出版的《重登西奈山:从女性主义审视犹太教》(9)是目前唯一一部以半体系化方式分析犹太思想和女性主义的遭遇战的著作。该著作费尽作者20年心血,触及到犹太宗教思想中的诸多核心范畴。首先引起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注意的是哈拉哈(halakhah)即犹太宗教律法问题。对此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取向:对犹太教正统派来说,哈拉哈问题勿需解决,因此也就没有解决这一说法;对于犹太教非正统派来说,如改革派等,要么解决,要么消解所有哈拉哈问题。这种二重取向——一方面正统派拉比固守传统信条不放,另一方面在当代现实生活中由犹太妇女参与宗教活动所造成的新问题层出不穷,这迫切要求调整或改革犹太教传统——已经带来了人们对哈拉哈中等级制问题的深度分析。R. 阿德勒从法律决定论立场转向检视哈拉哈体系的理论前提,就是当前犹太女性主义“元哈拉哈问题”(meta-halachic issues)转向的典范。(10)她提出如下尖锐问题,如果犹太人的宗教生活取决于筛除掉妇女观点和利益的既有知识团体的解释,那么,犹太妇女应该将她们作为犹太人的自我理解和行为奠定于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呢?(11)对于犹太妇女来说,既然在《密什拿》(Mishnah)即《塔木德》中犹太教口传律法部分中,她们地位的改变不过是从一种等级制转移到另一种等级制,那么,犹太妇女意欲成为一个自主的宗教群体就只能从犹太教规范资源的边缘或外围建立自己的立命之本。(12)在R. 阿德勒看来,即便灵活运用哈拉哈原则,哈拉哈中等级制问题也不能得到根本解决;换句话说,根除这种问题的唯一途径是转变犹太人生活于其中的普遍规范。进而言之,由于哈拉哈不过是由男性精英把持的宗教话语和经验的总汇,现今,如果让犹太妇女重新做出选择的话,她们还会将哈拉哈看成是表达宗教思想的唯一形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普拉斯科一针见血地指出,假定犹太妇女的屈从地位能够在哈拉哈框架中予以妥善解决,实际上,这种做法不过是在真正探问犹太妇女问题之前就将这一问题的答案完全限定死了(13):只能在既定的答案唯一的选择中做出决择——屈从。对哈拉哈的批判引起了人们拷问犹太思想和经典作品的权威性。在这一方面,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集中讨论了由现代性带来的诸多犹太教问题,尤为猛烈地抨击了传统的权威性。他们直追问题的根柢:所有的规范文本对犹太妇女的经验、兴趣和利益保持沉默,这些文本如何能对当代犹太妇女发挥真正的作用?(14)并不是所有的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都决然否弃犹太教的思想资源,但非正统派女性主义哲学家常常将规范文本的特点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偏袒和片面。也就是说,从非正统派犹太女性主义观点来看,犹太人与上帝相遇的记录只有一部分被世代相传下来。如今,犹太人只知道犹太男性精英集团如何称谓上帝、人类和世界,如果他们为获得关于与上帝相遇的整全认识,那么必须发现和捕捉现实生活中犹太妇女的真知灼见和切身体验。因此,在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转变犹太教诲之前,他们首先要在传统中倾听到她们自身的声音,勾勒出她们自身经验的轮廓,然后将犹太传统和现实全面重新概念化。重新发现传统中犹太妇女的经验是一项艰苦的事情,它需要多种领域共同合作共同研究,方能完成这件对犹太女性主义者来说至关重要且极为基础性的工作。部分地看,这项任务应当由历史编纂学来承担,由它来对传统文本作出大胆的新解释,补之以考古发现和非规范性资料。但是,这也同样需要犹太妇女在传统资料和自身经验之间的互动当中不断地重新理解、把握她们自身的所知所感以及犹太人数千年来的故事、仪式和观念。由于《米德拉什》(Midrash)和宗教礼仪成为传统和当代经验的交汇点,因此,它们也是犹太女性主义者赖以表达思想的重要途径。从理论上看,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要界定和接受从多种路径探索出来的新材料,并将之融合入《托拉》,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在传统的意义上,《托拉》具有非中心化特征,它将犹太人置立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中,在这里,全体犹太人的经验成为立法和哲学—神学反思的基础。(15)在融入《托拉》、扩大《托拉》内涵的同时,诸多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向犹太思想的核心范畴提出了质疑。D. 塞特尔从词源学角度分析了等级制的神学根源。塞特尔指出,希伯莱语“神圣的”(Kadosh)一词意指“分离的”(separate)或“使……分割开”(set apart),其中心含义为“分离性”(separateness),明显带有二元的(dualistic)、对立的(oppositional)和等级制的(hierarchical)意涵。(16)从这种神圣分离论出发,男女不仅仅在等级上彼此殊异, 而且妇女比男子距离上帝更远,在等级框架中处于更低的层次上,因此比男性拥有更多的它性(otherness)。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还深刻批判了二元主义等级制,将矛头直指人类社会中社团或群体之间的尖锐对立状况,这种对立包括男/女、白人/黑人、基督徒/犹太教徒,以及这种对立状况在观念上的反映,表现为诸如精神/物质、神圣/世俗等一组与前者相对应的对立范畴。他们试图调解犹太人和女性主义世界观之间的不合,设法找出一条既能表达出犹太人身份、信仰和实践上的特殊性又能避免等级制或不公正的道路。从现今犹太人的实践来看,必须改写二元主义等级制范式,用犹太女性主义哲学既肯定差异(distinction)又强调联系(connection)的关系说取而代之。J. 普拉斯科还深入剖析了犹太神学的核心范畴“选民”(chosenness),认为应当用“部分/整体”模式来取代选民论隐含的等级制模式。普拉斯科认为,选民论不可避免地包含有上帝赋予犹太人以特权的意向,与此不同的是,务实的差异性(distinctness)思想既认可犹太经验的独一无二性,又防犯了优越论。该思想并不将犹太人看成是上帝宠儿,将自己和其它人类社团孤立开,而是指向如下立场:所有人类社团或群体的独异性(specialness)在于它们是某一更大的具有自我分化(self-differentiated)功能的社会联合体的一个有机部分。(17)在犹太教传统中上帝就是一个体现二元主义等级制的最核心的范式。特别是在礼拜仪式上,上帝是一位衣着庄严的国王,常被描绘成一种外在于且超越于尘世的力量,其统治权绝对至上且无限,同时他还是一位宽宥且爱探究问题的父亲,他知道并能裁决所有人的所思所想。对此,J. 普拉斯科评述到,由于这种上帝一直作为男性形象出现在犹太教中,由此形成了上帝/尘世这种呈现为上下不对称状态的二元主义思想,它直接表证为且支持了男/女二元主义等级制。(18)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最初通过对社会性别(gender)的研究来驳斥上述男性上帝观念。例如R. 格罗丝(Rita Gross)在廿世纪70年代就提出女性上帝语言观,认为归于男性上帝的所有品质都可以用来称谓作为女性的上帝。她认为,盛行的男性上帝语言传播的不过是这样一种论点:犹太社团将男性看成是标准犹太人,除此之外,别无它意。她评论说,如果将上帝指称为“她”(she),那么这有助于犹太人克服对“上帝=男性”这一等式的狂热崇拜。她说,为此,犹太人必须用新的方式言说上帝,承认成为女性也是融入全体犹太人的一条重要路途。(19)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批判男性上帝语言的正确性体现在它为建构新上帝形象提供了恰当基础,他们不仅仅要改变上帝的社会性别,而且要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对上帝的本性和力量予以重新概念化。值得注意的是,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是从比喻意义上追求对上帝语言的改造。为此,他们呼吁犹太人要从象征男性上帝的形象中解放出来。他们从多种层面上提供了新的上帝形象,例如,他们从女性视角,将上帝看成是神圣的临在(shekhinah,英译为divine presence)、母亲和女王;从概念上,将上帝界定为生命之流;从自然和中立的社会性别角度,将上帝看成是恋人、友人、喷泉和无形的火花。他们强调上帝的内在性高于超越性,认为上帝是授权人(empowerer),而非高不可攀、庄严肃穆的国王。(20)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对一神论的重新理解构成他们摧毁上帝观创建新上帝形象和新上帝观的理论基础。犹太教中占统治地位的上帝观将上帝看成是独一的,具有唯一性(oneness),因此只能崇拜唯一一种上帝形象。对于仍恪持这一犹太教传统中最为核心的思想的人来说,将上帝视为女性无疑会威胁到犹太教神学根基即一神论信仰。但是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对此种不安和忧虑提出新的办法。用M. 福尔克(Marica Falk)的话说,真正的一神论并不是指信仰“某种单一的形象,而是信仰包融进多维形象的统一体(unity of multiplicity of images)”。(21)一神论不是去崇拜描绘成无限的有限存在,而是指一种在变化的繁复形式中并通过变化的繁复形式找到唯一(the One)即上帝的能力。它需要犹太人努力在丰富的形象中发现这种神圣的统一体,通过这种神圣的统一体来展现人类和宇宙的多样性。(22)三、新的趋向自从犹太女性主义思想开始批判犹太教等级制以来,它注意将女性主义世界观和犹太传统思想之间的冲突视为最主要建构题域。随着犹太女性主义思想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推展,它已为诸多犹太哲学一神学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答案。一旦人们开始关注犹太女性主义哲学讨论的主题范围,他们马上就会明白,犹太女性主义思想不仅仅涉足妇女问题,而且将思维水平提高到世界即人类和宇宙的高度来讨论妇女问题,关注犹太社区中的妇女,更关注妇女的完美人性。如今,平等权问题已不再紧迫,犹太女性主义哲学长期以来不断反思传统的内涵凝结出的对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已改变了现实,同时改变了的现实反过来拉动犹太女性主义理论视界,现在,犹太女性主义哲学的论述范围也越来越深广了。直到现在,犹太教的核心概念圣约(covenant)才得到极少数的犹太女性主义者的注意。现今至少有两位犹太女性主义思想家将该主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H. 拉文(Heidi Ravven)提出,妇女在家庭中的经验可以提示出一种完全异于由男子提供出的圣约关系模式。(23)在拉文看来,由于《圣经》和犹太教传统根据政治性爱观将盟约理论化,犹太妇女必须找出一种女性拥有的反映精神性爱的形象。通过它表现出犹太妇女所具有的爱情和激情。拉文认为, 与基于权利和责任之上的男性伦理观不同,女性关怀伦理思想(a female ethic of caring)将会为新的圣约模式奠定非常有用且有趣的起点。(24)和拉文相反,C. 莱薇特(Laura Levitt)将运用女性主义思想批判婚姻等级制作为出发点,揭力抨击圣约中的性爱意象(erotic images)。莱薇特追问如下问题:一旦认定犹太教传统将婚姻理解为占有女性性爱,那么,犹太女性主义能否拯救这种对圣约的性欲式理解——也就是说,能否从女性主义视角将这种理解从传统婚姻模式中剥离开来?她认为,自由神学家们倾向于婚姻圣约模式,而不喜欢契约模式,其理由是前者似乎更能凸现平等主义,事实上,故且不说自由婚姻的契约模式仍支持妇女的屈从地位,而且不平等以及潜隐的虐妻行为同样写进了西奈山上摩西和上帝签订的圣约当中了。(25)另一经典神学问题即恶(evil)的问题已开始出现在犹太女性主义哲学著作中。当犹太女性主义哲学讨论上帝语言,试图找出反映妇女经验的上帝形象的时候,人类的邪恶以及痛苦问题就已引起关注,因为这个问题是与犹太人充分理解上帝的神圣性密不可分的。与上述兼容并包的一神论的主张相适应,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倾向于将上帝看成是一个反映现实歧义性或模糊性(ambiguity)的概念,而不将上帝看成是一个全善的范式,反之就有将恶排除到神圣王国之外之虞。(26)《圣经》的下述言论已成为理解上帝神圣性的经典依据: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灾祸,造作这一切的是我耶和华。(《以赛亚书》45:7)依此来看,上帝将男性和女性、善和恶合并到一起。而且,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宁愿和意义多维的神性一起斗争,也不愿崇拜纯粹的上帝——不包含人类生存中任何复杂经验的神。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努力将被犹太教传统抹掉的女性声音重新录入犹太传统当中。在这一长期奋斗史中,他们提出的问题都触及到犹太神学和哲学的根基,由此在实践中为成就如下两大目标而作了理论准备:(1)推动犹太妇女全面融入犹太生活当中;(2)为现代世界创造出一个举足轻重的犹太教。正是基于上述智性追求和实践取向,犹太教适应了现代性的挑战,在作出相应调整的同时,仍维护了自身的传统,这就是它的生命力所在。随着缺席者的出场和对犹太女性自身权利的不断伸张,犹太教的生命力不是削弱了,应当说是更丰盈了。注释和参考书目:(1)Rachel Adler, " The Jew Who Wasnt There: Halakhah and the Jewish Woman", in On Being a Jewish Feminist: A Reader, edited by S. Heschel (New York :Schocken, 1983), P. 13.(2)Paula Hyman, " The Other Half: Women in the Jewish Tradition", in The Jewish Woman: New Perspectives, edited by E. Koltun (New York:Schocken, 1976), P.106. (3)Cynthia Ozick, " Notes toward Finding the Right Question", in On Being a Feminist: A Reader, PP. 120-151.(4)(6)Blu Greenberg, On Women and Judaism: A View From Tradition ( 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1981), P. 3; P. 36.(5)Judith Plaskow, " The Right Question is Theological", in On Being a Feminist: A Reader, PP. 223-233.(7)(10)(11)(12)Rachel Adler, " Ive Had Nothing Yet so I Cant Take More", Moment (-26, P. 23; P. 24; P.26; P.24.(8)(16)Drorah Setel, " Feminist Reflections on Separation and Unity in Jewish Theology", Journal of Feminist Studies in Religion (:113-118, P. 114; P.115.(9)Judith Plaskow, Standing Again at Sinai: Judaism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90).(13)(17)(18)Judith Plaskow, Standing Again at Sinai: Judaism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PP. 60-74; PP. 96-107; PP. 123-134.(14)(15)(25)Judith Plaskow, " Jewish Feminist Thought", in History of Jewish Philosophy, edited by Daniel H. Frank and Oliver Leama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PP. 885-892, P. 888; P. 889; P. 891.(19)(20)Rita Gross, " Female God Language in a Jewish Context", in Woman spirit Rising: A Feminist Reader in Religion, edited by C. P. Christ and J. Plaskow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79), PP. 167-173, P. 171-172; P. 169.(21)(22)Marcia Falk, " Notes on Composing New Blessings: Toward a Feminist-Jewish Reconstruction of Prayer", Journal of Feminist Studies in Religion (: 39-53,P. 41; P.41.(23)(24)Heidi Ravven, " Creating a Jewish Feminist Philosophy", Anima (: 96-105, P. 97-98; P.98.(26)E. Umansky, " (Re) Imaging the Divine", Response (: 110-119.
论形而上学的深层关怀——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一种回答
摘要: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他们之所以高举反《形而上学》的大旗,其理论原因在于他们都没有弄清形而上学的深层本质和深层关怀,因而割断了古代西方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联系。其实,在古代西方哲学中已经孕育着现代西方哲学的精神,在亚里士多德、康德或者黑格尔等哲学巨人的思辨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已经包含着一种现代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不过这种精神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都被种种思辩的浓务遮蔽着。?
关键词:形而上学;深层关怀;人文主义?
当西方古典哲学在黑格尔那里以它的鸿篇巨制完成了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伟大基业,西方哲学向何处去?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否从此中断?这是摆在每一个西方哲学思想家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每一个研究西方哲学的思想家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西方哲学分成了两股巨流:一股是科学主义,一股是人本主义。但是无论是现代科学哲学,还是现代人本主义,它们都是以反形而上学起家的。似乎“形而上学”从此就应当终结。哲学的历史应当翻开一页又一页的反形而上学的篇章。?
本文作者认为这是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开进去的一种巨大的荒漠,它导引出了当代西方哲学最深刻的危机。正如赵敦华先生在最近出版的《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一书中所说:“与哲学史上的创造发展时期相比,现代西方哲学没有产生综合各种文化形态的体系,没有一个独领风骚的哲学派别。一个个哲学派别的兴衰枯荣,一批批哲学家的熙来攘往,构成一幅幅扑朔迷离的场景。在这个哲学舞台上,斑驳陆离的观点透露出内容的贫乏与重复,新颖时髦的术语遮盖不住模仿的陈旧痕迹,以致罗蒂借用了一句好莱坞的行话形容哲学场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五分钟的明星’”[1](282页)我以为造成这种危机的思想根源,其根本点还是在于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诸多流派疯狂地拒斥《形而上学》的结果,为此想在本文中对这种现象作一种历史的和逻辑的辨析,以就教于哲学界的诸多同仁。
一.问题的指出?
我以为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它们之所以高举反“形而上学”的大旗,原因在于它们都没有弄清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深层本质和深层关怀是什么?由于历史发展的诸多原因以及人类思维的诸种层面,形而上学的深层本质和深层关怀在古典西方哲学的历史演变中,它始终被重重的迷雾遮蔽着。一提起“形而上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诸多哲人往往都把它与亚里士德、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这些哲学巨匠的纯粹思辨联系起来,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就是一种远离现实生活,远离现实人生的一种“纯粹玄想”。于是他们或者要“还原”,或者要“揭蔽”,或者要“展布”,以敞开现实生活为宗旨,以倡导个人幸福为目的,纷纷构筑他们的反《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
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这些反形而上学体系的构成或许有某种合理性,但从理论发展的视域看,他们又各自陷入了不同的误区,其共通的缺陷就是在于他们都没有窥见到形而上学的深层本质和深层关怀,他们总是无的放矢,或者言不中的。?
形而上学的深层本质是什么?它的深层关怀是什么?我以为这是一个判断形而上学生死存亡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和古代西方哲学相互联结的枢纽问题。不正确理解这一问题,也就无法正确理解西方古代哲学的本质和它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从而也就无法把西方古代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机械地把古代西方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分割开来,不是片面的肯定一方就是片面地否定一方。?
例如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主将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就是这种机械主义者的典型,他之所以在他构筑的《权力意志》的哲学体系中提出要“重估一切价值”,就是因为他片面地否定了古代西方形而上学的全部理论意义,用“虚无主义”来取代人类的一切哲学文化。[2]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枭雄罗蒂在他那本闻名全世界的《哲学与自然之镜》中提出了一种极端地反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根源于这种机械论观念。似乎传统与现代没有任何联系,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完全是一种空谷来音。对传统的西方哲学的断裂、破碎、捣毁、异质是他们的哲学呼喊。许多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着回到生活世界、把握现实的人、回到经验直观的“以现实境况为起点”的旗号,疯狂的反对形而上学。但是,他们对古典西方哲学的反叛,对形而上学的拒斥,都是瞎子模象,误读了形而上学的深层本质和深层关怀。为了驳倒他们拒斥形而上学的怪论,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在古典西方哲学,即传统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上笼罩着的重重思辨的浓雾中究竟隐藏着什么??
二.在思辨《形而上学》的宏伟体系中黑格尔暗筑一条通往现代哲学之路。?
的确黑格尔哲学不愧为思辨哲学的顶峰,他完成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这是历史给予他的伟大使命。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决不只是对过去哲学的回顾和总结。因为,他有一句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就此而言,我们以为黑格尔决不会真正糊涂到认为历史上一切哲学都凝固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哲学因此就终结了。虽然黑格尔常常自己也自我夸耀,他的哲学是以往一切哲学的总结,但辩证的思想却使黑格在他完成了的传统形而上学体系中暗筑了一条通达现代西方哲学的思想之路,仅管这条思想之路在黑格尔那里是不自觉的,朦胧的。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在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体系中的确劲吹了一股现代哲学的思想之风,这是不以黑格尔的意志为转移的,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对黑格尔哲学体系所做出的精彩的解剖就导出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第二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第三个因素是形而上学的改了装的、以上两个因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3](177页)
不谋而合,列宁在读黑格尔《逻辑学》时也摘录了这样一段话:??
“在这里,……应当把概念看做不是自我意识的悟性的活动,不是主观的悟性,而是既构成自然阶段又构成精神阶段的自在和自为的概念。概念出现在生命或有机界这一自然阶段上。”列宁在旁边批注:《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的“前夜”。》[4](179页)
虽然黑格尔是以他的《逻辑学》涵括一切哲学意识,但是黑格尔把人的生命也包涵在他的《逻辑学》中。列宁就此写道:“把生命包括在逻辑中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是天才的……”[4](216页)往后列宁还指出黑格尔“客观(尤其是绝对)唯心主义转弯抹角地(而且还翻筋斗式地)紧密地接近了唯物主义,甚至部分地变成了唯物主义。”[4](308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和列宁所说的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的“前夜”(把生命包括在逻辑学中)就是深刻隐藏在黑格尔思辩的哲学体系中的现代哲学精神。虽然传统的“形而上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甚至可以说终结了,但是历史的发展和哲学的发展是不会中断的,在黑格尔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思辩中传出了现代哲学的跫音。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沿着黑格尔所说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踏上了现代哲学之路。这是为什么?因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黑格尔思辨的《形而上学》所研究的人并不是某些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所描述的那样完全脱离了人的具体生活,是一种纯粹抽象的实体。恰恰相反,黑格尔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百科全书式的巨著阐明了人的具体的历史性的生存,这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一书中在比较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人学思想时所说:“在这里,和黑格尔比较起来,费尔巴哈的惊人的贫乏又使我们诧异。黑格尔的伦理学或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法哲学,其中包括:(1)抽象的法,(2)道德,(3)伦理,其中又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在这里,形式是唯心的,内容是现实的。法律、经济、政治的全部领域连同道德都包括在这里。在费尔巴哈那里情况恰恰相反。就形式讲,他是现实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其中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宗教哲学中所说的那种抽象的人。”[5](232页)?
只要我们认真地全面地研究黑格尔哲学,我们会发现黑格尔对人所生存的世界的描述,远远超过了某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师的自我吹嘘。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黑格尔的描述是宏大的,整体的,历史具体的;而后现代主义“大师”们的描述却是琐碎的、孤立的、卑微的,片面的;他们所说的“现实性”才是真正的“非现实”。仅管某些后现代主义大师打出了反对“宏大叙事”的旗帜来反对古典形而上学,但是离开了宏大叙事,那么哲学就只有去追求薄弱,日常的、简单的“语言游戏”了。这样必然把哲学变成一种玩物和工具,根本丧失了哲学的真实内涵。不过在这里我们还应当把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生活与一切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所说的现实生活严格地区分开来,因为马克思所说的现实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现实生活,是一种以人类的劳动为生存条件的具体历史的生存。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存过程。”[6](131页)而后现代主义哲学所说的“现实”却是一种人无法
把握的“生存游戏”,是人无法摆脱的烦恼、孤独、恶心和死亡的世界,人的现实生活的世界和人对现实的认知,对人说来只是一种幻想,有如后现代主义大师雅克·拉康的魔镜。关于这一点褚孝泉先生在“穿越拉康的魔境”一文中已经指出:“人的自我既然是建立在自欺欺人的虚幻基础上的,那么,由于自我功能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起着中心的作用,这种虚假认同的结构必定同时主宰了人对普遍知识的认知。也就是说,人的知识——包括科学——的根源是一个幻像。”[7](168页)但是后现代主义的某些大师却打着人文主义的旗帜,大喊大叫“回到生活中去”,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欺欺人么?其实黑格尔思辨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才是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是一切后现代主义哲学所望尘莫及的,这正如黑格尔在评价康德《批判哲学》时所说:通过康德的“理性批判”,“终于使人类登上了一座哲学高峰”。“哲学家论证了人的尊严,人民将会享有这种尊严,将不再只有受践踏的权利,而是通过自身去争取人的权利。”[8]黑格尔说:“所有的人都是有理性的,由于具有理性,所以就形式方面说,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本性。”[9](26页)“自由是人的本性”,这就是在黑格尔思辨形而上学的浓雾中深藏着的现代人文主义精神。?
三.回到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追本溯源,在古希腊那里,我们找到了亚里士多德。因为正是亚里士多德首先完成了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建构。今天我们读到的《形而上学》这本书,就是集古希腊哲学之大成,是古希腊哲学的一部百科全书。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见到的这一部书亚里士多德在其中集中全力地探索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世界产生的本源和根据以及它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实体”和认识世界的范畴体系,等等。但是作为亚氏《形而上学》一书的深层本质是什么?它的深层关怀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认真研究。如果孤立起来研究《形而上学》我们完全可以把亚里士多德认定为一,可以毫不犹豫地称之为吕克昂讲坛上的第三哲学。”[10]
我以为苗先生研究亚里士多德“思辨哲学”的方法具有极强的独创性,他不是孤立地考察亚氏的《形而上学》”而是把亚氏的《形而上学》与他的《物理学》和《人事哲学》联系起来考察,这种考察方法必然展示出亚氏《形而上学》所张扬的思辨是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的精神。理解“思辨”就必须把握“toauto”这一核心,那么形而上学的思辨必然从外界反观自身,从客体回到主体,回到“人”这个自身。《形而上学》的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也就在“toanto”中锋芒毕露。“存在之所以为存在”这一《形而上学》研究对象的原初规定,离开了“人自身”还有什么意义呢?因为“之所以”是人对“存在”的追向。其实《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本来意义就是“物理学之后”,后来衍生为智慧之学,或第一智慧。然而,正如苗先生所指出的:“智慧这个词,据说来自光(phoos),它通过基督教的经书,而获得了更高的神圣。然而在希腊哲学文献里还是十分通俗化,人们把最完满的德性,最娴熟的技术、最精确的科学都称之为智慧,拥有这样德性的人称为智者。”[10]然而古希腊的智者说:“人是万物的尺度”,难道这不是一种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吗?其实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论述到“爱智”时指的并不是一种为目的的求知,而是一种对知识的自由的探索。他说:“我们追求它并不是为了其他的效用,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种科学中唯有这种科学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仅仅是为了自身而存在。”[11](31页)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指的最自由的科学就是《形而上学》。它深深地浸透在亚氏的全部哲学之中,这也是正是亚氏《形而上学》的深层关怀。?
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的诸多流派大声疾呼:思辨哲学应当解构,形而上学本体论无用,因为哲学应当关注人生,关注现实人的最大幸福。然而不无讽刺意味的是苗先生说:
“在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中,思辩是最大的幸福(eudaimonestatos)。思辨是理智的德性,理智是人的最高贵部分,是主宰和向导,是我们各部分中最神圣的。思辩就是这合乎本己德性的实现活动。它最为经久,最为快乐。”?
“哲学以其纯洁而经久,而有惊人的快乐。”[10]
这无疑是给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诸种流派一记响亮的耳光。?
哲学是理性的事业,思辩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最经久的愉快。?
四.康德哲学的启示?
其实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和批判并不是某些现代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明和专利,在西方哲学史上自有形而上学产生起就有对它的反抗。古代希腊的高尔吉亚就不说了,就是在近代哲学中,休谟首先举起了批判形而上学的大旗。在休谟之后,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祖,依曼努尔·康德又给了《形而上学》致命的一击。但说来又很奇怪,康德这一致命之击的结果却使康德在欧洲哲学史上建立了一座可与黑格尔哲学体系比美的庞大的“批判形而上学体系”。这的确是一种怪圈,但也显示了形而上学的强大生命力。以致康德在他最后一本著作《实用人类学》中,道出了《形而上学》的科学人类学本质。?
今天,让我们来回顾康德的《三大批判》,与其说康德的功绩是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完成了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不如说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完成了人类道律自律的先天律令,正如康德所说:“自由”乃是他“思辨理性体系整个建筑的拱顶石”。康德的哲学革命可以归结为他对自然与自由,科学与道德进行的新的探索。这种探索的之所以可能是在人类文艺复兴时代崛起的人文主义思潮和卢梭和洛克等哲人的启蒙思想深刻影响的历史背景中形成的。这种探索的结果,使康德得出了哲学就是最自由的学问的结论,正如谢林所说:“朝霞伴随着康德升起”,“自由贯彻全部哲学而始终。”[12]但是康德的探索也并不是空谷来音,它是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到德国古典哲学的一种历史延续。康德批判哲学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是西方哲学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矗立在康德批判形而上学体系上的是一干永远飘扬的人文主义大旗: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康德批判形而上学的深层关怀由此显露毕竟,以致康德自己认为他的整个先验哲学体系都在着力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我所能知者为何??
2.我所应为者为何??
3.我所可期望者为何?[13](549?/FONT&550页)?
在康德生命的晚年、他又提出“人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认为“人是什么?”乃是统摄所有其它哲学问题的核心。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说,人是追求幸福的有理性的动物,因为“幸福乃满足吾人所有一切愿望之谓,就愿望之杂多而言,扩大的满足之,就愿望之程度而言,则增强的满足之,就愿望之延续而言,则历久的满足之。自幸福动机而来之实践的法则,我名之为实用的(处世规律),其除“以其行为足值幸福之动机”以外别无其他动机之法则——设有此一种法则——我则名之为道德的(道德律)。前者以“吾人如欲到达幸福则应为何事”劝告吾人;后者则以“吾人为具有享此幸福之价值起见,必须如何行动”命令吾人。前者根据经验的原理;盖仅借经验,我始能知有何渴求满足之愿望,以及所能满足此等愿望之自然原因为何。后者则置愿望及满足愿望之自然方策等等不顾,仅考虑普泛所谓理性的存在者之自由,及此种自由所唯一由以能与幸福分配(此乃依据原理而分配者)相和谐之必然的条件。故此后一法则,能根据纯粹理性之纯然理念而先天的知之。”[13](550?/FONT&551页)?
康德的“人是什么?”的问题在哲学上不仅是一种对人性深刻的追问,而且又是一种黑格尔式的《形而上学》的大圆圈运动,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自我陈述式“认识你自己”,到近代哲学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主体性思想,以及现代哲学帕斯卡等人“我是谁?”的忧思,完成了形而上学的哲学人类学之梦。?
但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和反叛,其哲学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我想用姚大志先生在《现代之后》一书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准确地表述它,姚先生说:“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启蒙哲学的本质,那么我们可以借用尼采的名言:上帝死了。如果同样用一句话来表达后现代主义的实质,那么我们可以引用福柯的思想:作为主体的人死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任务就是终结关于人的神话,就是祓除启蒙思想中人类学之梦。但是没有主体的哲学道路并不是一条坦途。启蒙之前,基督教神学是最高权威,评价一切的标准是上帝而不是人类制定的,所以它们是“客观的”。启蒙宣布“上帝死了”之后,其位置由人来代替,评价标准是作为主的人的确立的,从而它们也就变成“主观的”。后现代主义消解主体之后,任何标准都没有了,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由此必然陷入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真理)的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关于实践(解放)的相对主义。在后现代主义的批评中,启蒙的两个伟大理想随着主体的死亡而烟消云散了。”[14](8页)然而在哲学主体性死之之后,哲学所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因为后现代的作品没有了寄托的主体,所以它们都是平淡的、轻飘飘的、没有个人情感的。正如詹姆森所说,每一首古典乐曲(现代音乐)都是独特的,并令人耳目一新,而所有的流行音乐(后现代音乐)都是雷同的,并似曾相识。”14](9页)?这样的情况与赵敦华先生陈述的当代哲学的危机是多么相像啊!然而,哲学作为对人的存在的自我意识是永远不会在历史文化中消失的。从古代形而上学对存在的追问发展到现代哲学对人的存在的追问,这是一种历史的延续,一种在变化发展中把握人的生存状态,在事实上,它仍然是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学的追思。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论上的真理是存在者的状态,情景。因此,它用“此在”(Dasein)这个范畴来构筑它的形而上学宏大篇章。詹姆森则认为“主体性为现代文化提供了独特的风格和个人特征”。[14](8页)形而上学在历史上的发展只能奏响它向人性本质的深层探索,向人的主体性的深层探索,而决不会消灭“形而上学思辩”本身。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某些大师想斩断形而上学的历史传统,但是,有一名著名的美国学者杜维明却说:“传统对现代性并非只是起着抑制作用。恰恰相反,它们既是束缚力,又是加强力,能在任何特定的社会勾画出现代性的特有轮廊。因此,当我们讨论现代化的进程时,把传统弃置为无用的残余范畴,这在思想上是幼稚的,在方法上是错误的。确实,现代化是一个极为不同的文化现象,而不是一个同质的、全面西化的过程。为了懂得这一点,我们有必要研究现代性中的传统。”[15]我以为要真正使当代哲学沿着健康道路的发展,哲学的任务不是拒斥传统的形而上学,而是研究、探索、继承发扬光大传统的形而上学中所包孕的现代性哲学因素,正如人们把自由理解为现代哲学的基本要求一样,但自由又有各种各样的区分,例如有法治自由、人身自由、经济自由、政治自由、思想自由……等等,而西方古代经典形而上学大多数都是以哲学的本源存在或本体存在的方式来追问和探索人类的自由,其实这才是一种真正自由,是从根基发展出来的自由,是自由的终极本质。一切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自由观,都是由它衍生出来的。因此,无论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派别如何五花八门,观点如何分歧别类,其实他们都离不开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康德批判形而上学体系所留给后世哲学的哲学话语语景。?
参考文献: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参见:姚定一.理性的殒落——论尼采的《权力意志》[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第1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马克思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重写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8]《黑格尔书信集》?德文版.译文转引自《读书》?1982年第5期:《在合理为现实之间》??
[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0]《哲学研究》.1998第12期.?
[11]《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黑格尔通信百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
[14]姚大志:《现代之后》[M]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15][美]杜维明,《超超启蒙心态》[J]《哲学译丛》2001年2
老子的道与西方神哲学比较
(一)前言中国古书中讲道的地方很多,如《易经》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运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庄子》)等等,后世学者诠释道的著作很多,更有许多学者以道为题材专著成论文,本文从另一个角度研究,谨就老子的“道”与西方圣经神学的思想作一此较。(二)老子的道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讲道的地方约四十余处,今将与本文有关的重要语句,抄录于下: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二十一章)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④“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三)简释老子以上的言语,诠释者有不同的讲法,普通言,“道”是不可以言语讲述的,能讲述之“道”只是普通的道,而非常道,常道是经常不变的道。因此,若勉强描述之,则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换言之,道是生天地而存有,不生不长,不死不灭,独立永存而不改变。道又可周行天下,不会停止;道可贯通万物,而不被万物所限制;宇宙万物是因著道而生存,故道可被称为天下的母亲,诸事万物的根由;此“道”没有名,人也不知其名,若勉强称谓之,只可名为“道”;因为道有道路、道理、方法等多种涵义,其指意是伟大者。就宇宙论言,道不是一个死静不动的实有,而是一个推展宇宙万物变化的发源者,故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道”被学者称为无极,“一”被称为“太极”,道生一,是宇宙变化的程序,是由无极而生太极,无极是无形无象的,太极是一个大混沌,由混沌的变动中产生了阴阳二气或二体,然经由阴阳的配合,产生了第三者物体。物体在阴阳相配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利用中产生了宇宙万物。追根逐源,宇宙万物皆是由道而来。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二十二章)在宇宙万物变化的程序中,变化的物质根源乃以确定,老子言“道之为物”,则是恍恍惚惚,窈冥不明的,但在恍惚窈冥中,道实在是“无象之象”及“非物之物”的极精微的东西,藉此,而产生出宇宙万物,此乃确实的可信原理,故道可称为万物的根源,万物是由他出生的。再者,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又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皆是由“有”所形成,此“有”正合于西方哲学中所称谓的“有”、“实有”、“存有”等概念,换言之,“有”是一个具体性的事体或物件,藉此“事体物件”的潜能,才能生出其他物体来,故宇宙万物是由“有”到“有”而产生的。第二句的“有生于无”,此“无”字绝不是空虚的无(Nihil),因为哲学的铭言是:“无中不能生有”,此“无”字亦可称为“道”的简称,因为我们无法给道一个肯定的积极名称,任何肯定性的界说都否定了道的全面性,只有以消极性的“无”来称谓之,此“无”非空虚而是“有”,乃宇宙万物之原始根源,实乃无上之“无”。(四)西方哲学家的意见老子的《道德经》最早由西方的传教士译成拉丁文,然后有法文、英文、西班牙文等数种不同的版本,足见西方学者对老子学说的重视与兴趣,今就以上的语句注解如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西方哲学家依哲学形上学及宇宙论言,分析如下:①有物:道是一个实在存有的实体,西方哲学称为(Ens,Being),此“实有”被中国学者译成“有”、“物”、“存有”、“实有”等名词,换言之,道是一个实在的存有体,而非虚无,亦非空洞的抽象名词,但吾人不能给他一个确定清楚的界说,只能言“道”为“有物”。②混成:道不能有清晰概念,只能笼统的说是一个“混成之物”,此物最单纯,也最普遍,道称为最单纯,因为道是一切事物之源;道最普遍,因为一切宇宙万物中皆有道,换言之,此单纯之道适含于所有的一切事物。③先天地生:道在未有天地万物之前,便已存有了,故道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宇宙间先有道,然后才有宇宙的空间与时间,及时空中的万物之变化,此句亦含于老子的其他语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道生一”(第四十二章),此“无”是人的五官所感觉不到的“无”,亦是无可定名的“无”。或者,宇宙间先有道,才可以生出有时空性的宇宙大混沌;或生出合一性的大宇宙。④寂兮寥兮:道的本体是无声无臭,无形无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而不得的实有;此看不见、听不到、摸不著的实有超越我们人的五官,老子称之为“夷、希、微”,(第十四章)总称之为“玄”,故又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⑤独立而不改:此实有是先天地生,无形无象,无色无味,完全自有的独立体,其存有不依恃任何其他物体,宇宙万物虽因道而生,但不损失道的任何本体,故道是亘古不变,超越时空的“常道”。⑥周行而不殆:道充满宇宙万物,万物藉道之力学能而生成万有;道周行而不殆,道本体亦不损失,正如太阳的光透过玻璃射进房内,使室内光明,人可以藉光明而看见事物,但太阳本身无任何损失,太阳之光可以照耀此室,亦可以照耀他室,正如道充满万物,生成万物一样,道无始无终,周行而不殆。⑦可以为天下母:道因为有以上的特性,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故为天下母,实在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再者,父母对子女有生成之恩,养育之恩,保护照顾之恩,道对宇宙万物亦然,正如老子所云:“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第五十一章)再者,老子的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廿一章)西洋哲学家也有相似的诠释,所言如下:⑧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道的本体实在不容易讲明白,因为道是一个无象的宇宙根源,恍惚不清,但道的存有是确实无疑的,所以老子才说“道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此“象”乃指出道的存在性。就宇宙论哲学言,一事物之存有,有两种基本要素,一是物质要素(Materia),一是形式要素(Forma),物质要素,普通称为具体的物质材料,形式要素便是所谓的“象”了;形式的象是决定物质者,物质材料是被决定者,二者相合才是一具体的实有物。但最高的实有则不然,如宗教学言的最高之神其存在是存有与本质合一(ExistentiaetEsentia),没有象形与质的区分,老子所言之道便是宗教所言的最上神,其存有亦无质与形(象)之分,而是一个高超的实有物。⑨洸兮惚兮,其中有物:道虽然是洸惚不清,但其存有确实是一个高超之物,因为道有其存有之本质要素(Essentia),否则,空虚之道不可能生出万物。道之为物,与一般事物不同,已如上述,一般宇宙万物是质与形(象)的结合,道是本质与存有之统一体。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道虽然在窈冥中看不见、听不到、摸不著,但他在窈冥恍惚中确实有精微的东西存在,此乃化生宇宙万物之源。因此老子又言: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因为道是一个最高超的确实体,藉此,我们略可明白一点道的本体。可产生万物,主管万物。(五)西方神学家的意见西方有些神学家认为老子的道便是西方所讲的神,或者道的本质性等便是西方神(天主、上帝)的属性,因为天主(上帝)是宇宙间最高的神、无形无像、无始无终、宇宙万物的创造者,这一切皆适合老子所言的道。①老子第一章所言的“道可道,非常道”;宗教神学家亦言,最高的至上神是不能以肯定式的言明“神是什么”,若只是积极性的界说“神是什么”,便否定了神的其他功能;因此对神的界说只能以否定式的言明,神是无所不知的(全知),无所不能的(全能),无所不在的(处处皆在),无限量的实有,也因此肯定神没有名字。现世的宗教对神皆有称谓,犹太教称神为“至上主”,回教称神为“阿拉”,天主教称神为“天主”,基督教称神为“上帝”,中国人则称为“老天爷”。人对神的称谓皆是“比拟式”的称呼,“至上主”的意思是最高之神,其上无别的神,故高于世上的一切;“上帝”乃是天上的皇帝、最高的主宰者,老天爷乃中国人家族观念的称呼,意指天上的老爷爷。总之,人给神称谓的名字皆是表示宇宙间有一个最高真神存在,正如西方圣经中古经所记载扌每瑟向上主说“你是谁?”上主回答说:“我是自有者”(《出谷记》第三章十四节),此“自有者”没有正式的名字,此语亦适合老子第二十五章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大、至上主、阿拉、天主、上帝、老天爷”等称呼皆是相同的意义,指明宇宙间有一个最高的精神实有存在。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与“道之为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等创造历程,也适合《圣经》中创造万物的讲述。《圣经·创世记》言,神创造宇宙万物用了六天的时间,如《圣经》所言:“在起初天主创造了天地,地还是混沌空虚,深渊上还是一团黑暗,天主的神在水面上运行,天主说:‘有光’,就有了光。天主见光好,就将光与黑暗分开,天主称光为昼,称黑暗为夜,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一天。天主说:‘在水与水之间要有穹苍,将水分开’,事就这样成了。天主造了穹苍,分开了穹苍以下的水和穹苍以上的水。天主称穹苍为天,天主看了认为好,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二天。天主说:‘天下的水应聚在一处,使旱地出现’事就这样成了。天主称旱地为陆地、称水汇合处为海洋。天主看了认为好,天主说:‘地上要生出青草,结种子的蔬菜,和各种结果子的树木,在地上的果子内都含有种子!’事就这样成了,地上就生出了青草,各种结种子的蔬菜,和各种结果子的树木,果子内部含有种子,天主看了认为好,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三天。天主说:‘在天空中要有光体,以分别昼夜,作为规定时节和年月日的记号,要在天空中放光,照耀大地!’事就这样成功了。天主于是造了两个大光体,较大的控制白天,较小的控制黑夜,并造了星宿。天主将星宿排列在天空,照耀大地,控制昼夜,分别明与暗,天主看了认为好,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四天。天主说:‘水中要繁生蠕动的生物,地面上,天空中要有鸟飞翔。’事就这样成了。天主于是造了大鱼和水中各种孳生的蠕动生物以及各种飞鸟。天主看了认为好,遂祝福它们说:‘你们要孳生繁殖,充满海洋,飞鸟也要在地上繁殖!’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就是第五天。天主说:‘地上要生出各种生物,各种牲畜,爬虫和野兽!’事就这样成了。天主于是造了各种野兽,各种牲畜和地上所有的各种爬虫,天主看了认为好。天主说:‘让我们照我们的肖像,按我们的模样造人,叫他管理海中的鱼,天空中的飞鸟、牲畜、各种野兽,在地上爬行的各种爬虫。’天主于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天主祝福他们说:‘你们要生育繁殖,充满大地,治理大地,管理海中的鱼、天空的飞鸟,各种在地上爬行的生物。’天主又说:‘看,全地面上结种子的各种疏菜,在果内含有种子的各种果树,我都给你们作食物;至于地上的各种野兽,天空中的各种飞鸟,在地上有生魂的各种动物,我把一切青草给它们作食物。’事情就这样成了。天主看了他造的一切,认为样样都好,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六天。这样,天地和天地间的一切点缀都完成了。到了第七天天主造物的工程已完成,就是第七天休息。”以上《圣经·创世纪》所记载的语句,是该时写《圣经》的讲述宇宙万物形成的过程与秩序,其七天的区分是就宇宙的形成分为七个节段。而非现在每天有二十四小时的日子,作者由混沌的宇宙,到有光明、陆地、海洋、生物、人等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换言之,第一天与第二天之间,可能有数百千万年。作者的目的言明宇宙间有神的力量创造出来。正如老子所言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及“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等道理相似处。(六)若望福音中的道《新经·圣若望福音》中,第一章开始有以下的语句:“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此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籍著他造成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籍著他造。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此处所言之道,英文是“Word”,拉丁文是“Verbum”,希腊文是“hoyos”,基督教的中文《圣经》译此字为“道”,天主教的早期译本也译成“道”;现在的天主教中文《圣经》皆译成“圣言”,意指天主第二位圣子,此圣言——天主第二位与天主圣文是同性同体的。故言“太初有道”(圣子),“道与神同在”,即天主第二位与第一位同在,“道就是神”,即第二位与第一位是一体的一个神。又如《宗结书信》内言:“圣言(基督)在万有之先就有,万有皆赖他而存在。”(哥I·15—17)。由以上之语,有学者认为“道”便是指的存有之神。天主第二位。 [1][2]下一页
Internet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讨Internet进入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国际关系学等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提出的大量新课题,并向传统理论提出的新挑战,以及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势产生的影响。
【关 键 词】Internet/哲学社会科学/网上文献
【 正 文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革命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 以Internet为核心的这场信息革命,将极大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Internet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它的出现,涉及到广泛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尤其和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国际问题研究等诸多学科关系密切,引起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它不仅提出了大量新课题,也向一些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并将不同程度地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走势产生影响。1 Internet向传统的社会科学理论提出挑战在经济学领域,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造成冲击。在传统经济概念中,生产取决于所用生产要素的数量,特别是劳动、资本、设备和资源(物质的),信息或知识只被视为外部因素,不是生产函数的完整组成部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是资本积累;而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知识成为可再生的重要资源,经济增长更直接地取决于知识的投资,知识创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其次,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实践证明价值规律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信息产品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有所区别,它使商品的质发生了某种改变,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交换,而且还有分享的含义。那么,信息产品的属性是什么,当度量信息产品的价值时,知识和创新在信息产品价值的构成上占有多大的比重,怎样测定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需要进一步探讨。此外,经济稀缺理论、保护贸易理论等也受到挑战。在哲学领域,Internet突破了传统哲学的理论思维和逻辑框架,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同时赋予哲学一些基本概念——“实在”等以新的内涵。如“虚拟实在”也是“实在”,在信息网络空间是人类生活空间的延伸这个意义上,它是实在的,同时它不仅超越了物理的四维时空,而且造成了更多维数的可能性空间。Internet还向传统认识论中的二元对立模式,特别是认识和实践的对立提出挑战,提倡智慧型思维,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在社会学领域,对Internet给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用传统的社会学观点和概念难以解释或不能涵盖。如社区概念、社会成员互动模式、社会分层理论等等,都面临着挑战。在法学领域,Internet将改变传统的法律思维方式,即习惯于对与错的非此即彼式的思维。同时,Internet对现行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传统的法律制度是按照地理界限划分,以国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界是法律规范有效的界限,如民商法、刑法、知识产权法等都有着明确的地域概念。而Internet超越了国界和时间,网络形成了新的时空,这对传统上习惯以地缘界限建立的法律制度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新闻学领域,Internet冲击大众传播理论。在大众传播理论中,职业传播者、媒介和受众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从网络传媒来看,这三个要素均已发生重大变化。一是Internet不仅改变了职业传播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传递和发布信息的方式;二是大众媒介与网络融合形成新的媒体,网络上各种新闻组或信息站点也成为一种新的媒体;三是Internet改变了“受众”的概念和关于“受众”的理论,每个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能是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或交流者,它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受”关系,建立的是新型、平等的交互关系。大众传播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大众传播的性质、过程和影响,特别是它是如何在心理上、社会上和文化上影响人们的。面对网络传媒的迅速发展,这些基本问题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需要对原有理论进行扬弃或重构。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Internet的发展将会影响思维方式,进而引起研究国际政治、国家安全模式的变化;同时,对一系列在信息时代产生的国际政治与经济问题,需要作出预测,进行理论概括,这是目前面临的理论问题。2 Internet向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大量新课题Internet代表着一个正在到来的新时代,伴随着大量还未被认识、有待认识的新问题,引起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关注。哲学工作者在探讨:Internet的出现,对人们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带来了哪些改变,我们应以什么样的观念迎接信息社会;它给予社会生产方式、人们的交往方式带来了那些变化,并对已经发生、可能发生的社会变化进行探讨;研究从工业化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文明的转型。经济学工作者在研究:宏观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知识经济的特征、主要内容和运行规律,知识产品、信息产品的价值度量问题,知识经济的现状、未来以及我们的对策等等。微观上,研究电子商务带来的新变化。开展网上贸易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体现,如何进行金融结算?网上贸易超越了国界,如何保证国家行使主权,进行国家监管?在研究网上贸易降低交易成本、简化交易手续等优越性的同时,怎样推动它的健康发展?另外,网上贸易除了传统的商品贸易外,服务贸易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交易的科技含量加大,如何搞好网上的服务贸易?对网上“虚拟社会”的研究,正在成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虚拟社会中,社会成员是怎样发生关系、进行互动的,它如何改变了社会结构,引起了社会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哪些变化?Internet引起现代社会交友方式的变化,如何看待网上征友、网络婚姻走进我们的生活,Internet对现代人际关系、社会整合又将产生怎样的作用?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研究课题是当代信息技术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将导致整个社会结构改变,形成新的社会分层。虽然目前对Internet的研究,在社会学界尚属前沿性的课题,但是不容忽视。法学研究人员在密切关注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Internet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基本思路,并着手研究与Internet相关的立法问题。第一,对已有法律进行补充,如新刑法,网络犯罪的界定与制裁;著作权法,增加著作权人享有“展示”(display)的权利;出版法, 增加网络出版物的内容;保护消费者权利法,享受网络服务是否列入消费者的权利;针对电子商务发展所涉及到的有关法律如合同法、民商法等制定政策,等等。第二,进行新的立法。对Internet带来的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必须进行新的立法。如网络域名管理,ISP(服务商)的管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隐私保护法(针对网络既是公开的、又是隐蔽的情况,凡属于个人在网上从事信息交流、发送活动过程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等等。Internet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体,已经引起新闻学研究的关注。网络媒体同以往传媒不同的特点、作用和功能,这些都是新闻学研究的新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信息传播的发展打破了新闻学传统的五“W”,即表现为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其他任何人、 进行任何形式的信息交流。当前新闻学对Internet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第一,网络出版物的管理。报纸、广播、电视及书本式出版物都有着严格的审批手续,而网络出版物却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涉及版权、法规等问题,网上什么是需要保护的,怎样有效地保护等。第二,网上色情等不良信息问题。它们妨碍了网络的健康发展,应该怎样克服。第三,网络传媒与传统传媒在特点、功能和作用等方面的比较研究。Internet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增添了新内容。表现为研究观念在改变:如国家安全问题,过去对边疆的认识,主要以地缘为界,扩展到领海、领空,而Internet使时空观念发生变化,安全边疆的观念也相应发生改变。研究领域在扩大:如国际安全领域中,信息安全正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恐怖主义的内涵增加了黑客、信息犯罪的内容;国际冲突除了战争、经济等形式外,信息战已经开始点起烽烟;信息战,也许最能体现冷战后冲突的新特点,21世纪的战争,也许首先是信息的战争。这一点已成为很多专家的共识。随着世界范围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信息安全将日益成为安全的主题,信息安全将成为国际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 [1][2]下一页
方法引导下的政治理论[上]—对政治哲学、政治生活与研究方法关联性的一个宏观勾画
比较公认的是,政治哲学源于对政治生活问题的回答尝试。而这种回答又深受政治哲学研究者方法进路的影响。但是,政治哲学、政治生活与政治现象或政治问题的研究方法三者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则需要在常识的基础上加以清理。本文拟在探究三者关联性的基础上,对于政治理论的理论变化脉络加以宏观的勾画。为此,本文设定解析这种关系结构的规范方法与实证方法两种类型,并从下述四个方面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其一、从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一场如何复兴政治理论的争论出发。[2]一方面分析直到现在余波未平的这场讨论具有的如何理解政治生活、以及如何重建政治哲学的蕴涵。另一方面引申出政治理论解析政治生活的方法问题。其二、分析在政治思想史延伸的大多数时间当中,为何从苏格拉底一直到19世纪晚期西方的规范政治理论方法长盛不衰,以及这种对于政治活动的价值的理解为什么在20世纪上半叶无可挽回的衰落了的原因。其三、探讨替代传统的规范政治理论而兴起的行为主义的政治理论、或者说实证主义的政治(科学)理论何以能够颠覆传统的规范政治理论,以及这种政治理论方法在晚近时期从政治学主流方法舞台上的退隐的变迁状况。其四、分析政治理论在规范方法或实证方法的指引下分析政治生活所表现的意义,从而将政治哲学、政治生活与研究方法三者关联起来进行考察,归纳出简单的结论。
一、一场争论的发散效应
眼光先投向20世纪50年代。当时,有一个重大的事件,推动西方政治理论界做出合理的解释,这个重大事件就是纳粹问题。纳粹可以说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政治信念、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秩序。西方的这一现代性体系,本来是一种从启蒙运动以来,更远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就支配了西方人的成熟的政治理念、制度安排和生活秩序。但是怎么被纳粹轻而易举地就颠覆了呢?第一、现代政治信念的基本的支撑观念——自由、平等、博爱,被纳粹彻底的毁灭掉了。正是公民的自由权利,正是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利,正是大众民主具有嘲讽意义的把希特勒抬上了德国总理这个宝座。而希特勒恰好利用自由公民运用民主制度赋予的权利把他选拔到总理这个宝座、所赋予的庞大的社会机器和极其煊赫的国家权力,来剿灭他不喜欢的德国人——机械化的屠杀犹太人。这正造成了一种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反讽。自由、平等、博爱的机制,为什么在选举了希特勒后,反而把西方人自认为的在制度上有完备建制或者健全机制的东西给颠覆掉了?这促使人们深刻反思。第二、希特勒整个对西方文化所采取的态势使西方人要系统反省。什么态势?那就是他是种族主义的。他不仅反自由、平等和博爱。而且对整个欧洲的文化非常敌视,他颠覆一切价值。有的人认为这就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对西方文化进行彻底的价值重估——尼采哲学,对纳粹的深刻影响。一切价值在纳粹看来都不值得尊重。纳粹落入价值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他们运用工业革命的成果来达到野蛮的政治目的。这又促使人们进一步反省一个问题:工业革命本来的发生、发展,得到有力推动,并且得到广泛认同是因为什么原因。我们自18世纪以来就坚信启蒙哲学家们给了我们一个可以坚信的信念:由于工业革命产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但是,现在工业产品成了杀人的武器,不仅带来不了快乐和幸福,而且让我们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这样一些问题,使得西方人用战争的手段或者以暴易暴的手段战胜纳粹之后,必须要在政治理论上来回答。由启蒙时代所有的大思想家们奠立的现代性政治理论:理论层面上是自由、平等、博爱;制度层面上是民主、法治;工具性层面上是科学、技术。这些东西必须要加以反省。在50年代基于这样一种需要反省纳粹问题的思想推动,以及社会政治生活新秩序提出的其他的要求中,可以看出,社会政治生活是推动政治理论发展的最强劲的动力。
50年代,所有西方一流的政治理论家们都动员起来了。这使得20世纪初期,基于实证方法基础之上的政治学理论受到了最严厉的批评。原因是,在政治理论家们看来,实证的政治学家们所有的行为主义的政治学研究,只强调我们在某种价值体系已经得到认同之后,怎么样来研究公民的政治行为差异。通过一个数学的量表、或者一个曲线的设计,我们把公民的行为进行归类。这样,使得政治哲学上的种种基本价值的自我辩护,处于一种真空状态。因为西方人放心的是,自由已经得到认同,认同之后我们就不用管它。我们只需要论证自由的参与,自由的运作机制,自由本身发展的状态等一系列具体的问题。比如我们通过传媒调查、随机抽样,表明谁支持谁,谁反对谁。如此,就把我们的所有的政治选择换算成为一个简单明了的数量关系。这一点恰恰使我们忽略了政治本身的基本价值主张,进而忽略了政治行为的抉择究竟是依靠什么的问题。这到后来走到了相反的一端,使得西方社会的一些政治狂人(如希特勒)特别傲慢。他一直认为当时德国所接受的是西方(因为德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角度看中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