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效率发展有利于中国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吗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的图书馆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
14:50:13&来源:&  王明国  指的是通过或依托互联网技术和工具进行资金融通和支付及相关信息服务等业务的行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向金融领域的渗透,互联网金融已在我国蓬勃兴起,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大数据金融、众筹和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等六种模式,本文将就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相应对策进行探讨。  现状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模式。前已述及,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涵盖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络借贷、众筹和第三方金融平台六种模式,而这六种模式也正是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模式。其中,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模式指的是各大银行、证券公司和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通过建立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平台实现网上转账、网上投资理财、网上资金借贷、网上证券和保险交易及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等传统金融业务的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指的是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由与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以解除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为双方提供支付服务的模式;大数据金融模式指的是依托电子商务交易产生的海量的、非结构化的数据,通过专业化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为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模式;P2P网络借贷模式指的是资金供求双方直接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的模式;众筹模式指的是资金需求者在互联网上展示创意和项目,并提供回报、募集资金的模式;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模式指的是建立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销售金融产品或为销售金融产品提供服务的模式。  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和丰富。在上述互联网金融涵盖的模式范畴内,近年来,特别是2013年以来,随着人们对互联网技术在向金融领域渗透过程中体现出的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降低金融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等优势的认识的深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内容也不断地得到创新和丰富。这些模式内容上的创新和丰富突出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在银行开展网络借贷业务方面;二是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三是在P2P网络借贷方面。首先,在银行开展的网络借贷业务方面,银行开展的网络借贷业务已由传统的“网下申请、网下审批、网上发放”内容,经由“银行+电子商务平台”内容,而创新发展出了“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内容。其次,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也由独立的第三方支付、有担保的第三方支付等内容,而创新发展出了第三方支付工具与基金、保险合作进行理财的内容。第三,在P2P网络借贷方面,则由纯粹提供信息中介服务平台的内容,创新发展出了P2P平台跟担保机构合作、线上与线下结合以及债权转让等内容。  交易规模快速发展壮大。2008年以来,我国的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及P2P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交易规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壮大。其中,网络银行的交易额由2008年的285.4万亿元迅速增加到了2014年的1549万亿元(见图1)。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额也由2009年的3万亿元快速增长到了23万亿元左右,期间虽由于市场渐趋饱和,增速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18.6%以上(见图2)。P2P网络借贷的交易额则由1.5亿元快速增长到了3292亿元,期间增速甚至均达到了200%左右(见图3)。以第三方支付工具与基金合作形式于日上线的余额宝产品至2014年底,其用户则已达到了1.85亿户,总规模则达到了5789.36亿元。  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等发展及广泛应用基础上自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缺乏有效的管理。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是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而自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后经历了从网上银行到第三方支付和P2P网络借贷再到大数据金融和第三方支付理财的发展历程,由此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依托电子商务发展产生的大数据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大数据金融,最初是由电商平台与商业银行合作实现的,而后二者逐渐分立演化出了电商大数据金融和商业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大数据金融两种形式。而对于商业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由于商业银行并不熟悉电子商务平台的运作模式,故其发展前景堪忧。其次,互联网理财在近两年时间里的井喷式发展,对传统银行存款业务和理财产品形成了冲击,甚至通过影响货币乘数极大地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第三,由于P2P网络借贷具有的低门槛和监管工作量大等特点,P2P网络借贷平台疯狂发展及不断倒闭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信用体系建设仍不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是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和互联网金融软硬件系统等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信用体系建设,故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信用体系建设的完善程度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还存在着密钥管理和加密技术不完善、TCP/IP协议安全性较差等缺陷,加之网络通讯系统具有的开放式特点造成的其易遭受计算机病毒和电脑黑客攻击的问题,都易使得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金融交易带来较大的技术风险。在互联网金融软硬件系统方面,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软硬件系统还大多来自国外,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系统,这也给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选择其发展所需的技术解决方案面临着与客户终端软件的兼容性不佳,可能被技术变革淘汰,乃至威胁整个金融体系安全等风险。而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我国互联网金融赖以发展的信用体系建设还很不完善,信用风险还较高。  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制约了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和稳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沿袭传统金融监管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内容是对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管由原来传统金融机构的对应监管部门监管,对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相关业务的监管则由出台具体管理办法或做出风险提示。应该说,这一体系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期能够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的。但其后,特别是2013年以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这一监管体系却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例如,当前我国出现了因对银行主导型的网络融资监管过多、对非银行主导型的网络融资监管者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商业银行贷款无法创新、大量的非银行网络融资风险巨大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会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形成制约。  对策建议  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管理,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效率。前已述及,现阶段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自发”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对其管理的缺失反映出现阶段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并没有跟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节奏。通过对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和P2P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已成长为新型的金融发展模式,而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模式则是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产物,对此二者应分开进行管理。其中,对前者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专门的管理规则进行管理;而对后者的管理则应侧重在利用互联网具有的优势提升其在核心业务的价值方面下功夫。  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技术和信用体系,降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完善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及信用体系建设是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为降低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就须进一步完善互联网信息技术及信用体系。针对如何完善互联网信息技术,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技术标准,并使之与国际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接轨,增强互联网金融系统的协调性。其次,应整合资源,建立共享互联网金融数据库。最后,应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技术研发力度,切实提升防火墙和数据加密等关键技术水平,防护网络安全。而在网络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第一,应推行网络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制度。第二,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注册登记管理。第三,应建立统一的互联网金融信用评价标准,规范企业互联网贷款信用额度,统筹共享互联网金融征信资源。  进一步整合、发展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及其内容。首先,针对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和P2P网络借贷模式与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模式之间存在的交叉和冲突问题,我国应做好相关模式间的整合工作。比如,针对第三方支付业务及其与基金合作开展的互联网理财业务对商业银行的银联、存款及理财业务形成的挑战,我国应通过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等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的方法予以解决;针对商业银行推出的“电子商务+大数据金融”业务因不熟悉电子商务运作流程而隐藏较大风险的问题,我国应通过采取限制其发展或加强其与相关电子商务企业重组的方式解决。其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进一步发展方面,我国需加强商业银行征信系统建设和开放的力度,以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和创新。最后,对于在P2P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内容存在的不完善问题,我国应采取建立和加强保险体系建设以及强化信用体系建设等方法,来进一步促进互联网金融模式内容的完善和发展。  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督和安全防范制度体系,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督体系的支持。针对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督体系存在的不完善的问题,第一,应厘清互联网的界定,并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督主体,消除“监督主体不确定性”隐患。第二,应出台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相关制度,构建全面的互联网金融安全防范的制度体系。第三,还应成立自律性的行业协会,建立和强化行业的自我监督和管理体系。第四,应在兼顾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和行业创新精神及行业发展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做到“适度无漏洞”监督。最后,、等传统金融监督部门应建立监督协作机制,加强协作监督,以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互联网金融:缓解信息不对称的一把钥匙 14:40:48&来源:&  李继尊  编者按: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是一个新的视角。目前,各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实质是运用技术手段缓解信息不对称的探索。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互联网技术进步突飞猛进,与各个领域的融合不断加深,互联网金融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功能和作用会越来越强大。互联网金融根本上靠的是数据,促进数据开放共享至关重要。建议把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的作用都发挥好,一方面推动数据确权,统一标准,加大公共数据开放力度;另一方面,培育数据交易市场,把海量数据中蕴藏的巨大价值激活并充分挖掘出来。  互联网金融从一出现就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到底有没有生命力,究竟何去何从。透过现象看本质,互联网和金融都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作为两者融合的产物,在这方面潜力更大。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的推进以及监管措施的完善,互联网金融“钻政策空子”的套利空间大大压缩,而基于互联网强大信息处理能力的资金配置效率将不断提升。互联网金融的生命力正在于此。  进入互联网时代,缓解信息不对称有了更好的条件  两百多年前,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市场恰似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支配着市场主体优化自身决策,引导社会资源朝着最有效率的方向配置。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和德布勒运用数学方法论证了这个经济思想。然而,他们的理论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假设消费者和生产者拥有的信息是完整的,市场环境是理想化的。而现实并非如此。如不同行业从业主体之间存在较高的信息壁垒,“隔行如隔山”;供求双方对产品信息的了解存在巨大差异,“买的没有卖的精”。这就导致市场信息分布不对称,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往往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不掌握信息或信息贫乏的一方,则处于不利地位。金融领域的骗贷、骗保等现象,就是资金需求方极力掩盖自身的不利信息,乃至提供虚假信息,而资金供给方未能识别造成的。由此可见,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市场失灵,很多原本可以实施的市场交易无法完成。  为了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阿格洛夫、和斯彭斯展开了系列研究,并因“对不对称信息市场理论做出的拓荒性贡献”共同获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作为博弈论的应用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信息经济学逐渐发展起来。从研究成果看,信息不对称主要造成两类后果:一是交易达成前隐藏信息,导致“逆向选择”。例如,在吸收公众存款方面,合法金融机构按照国家核定的存款利率区间吸收存款,而非法金融机构或个人高息揽存,部分公众因信息不对称,转而选择非法金融机构,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二是交易达成后隐藏行动,导致道德风险。例如,由于被人与保险公司间信息的不对称,造成车主在买过车险后疏于保养,使保险公司赔不胜赔。再如,借款人对借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漠不关心,不负责任,致使借入资金发生损失等。  国内外研究者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开出了一些药方。针对“逆向选择”问题,一种方法是通过可观察的行为或特征,来传递机构或产品的确切信息。如通过各类行政许可、第三方评价和客户赞誉,来标示机构资质和能力。另一种方法是科学设计面向不同客户群体的产品类型,通过客户购买行为,自动揭示客户风险类型。如同时提供低保费低保额、高保费高保额的保险产品,驱使高风险客户购买高风险保单。针对道德风险问题,重点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督和管理,调动交易对象的积极性,整合各方面信息,确保交易达成后主体行为不偏离合同约定的内容。  总体来看,信息不对称会显著增大交易成本,抑制市场交易和经济金融发展。缓解信息不对称需要完善制度,加强监管,但这本身也要花费成本。在现实中,很多金融机构为应对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的道德风险,普遍采用了抵押贷款的方式。这种做法看似减少了风险,实际上与金融机构本身经营管理风险的职责相悖,也使抵押品不足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支持。  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技术创新可以带来制度创新,往往能解决许多管理的难题。如交通监控系统有效治理了违章问题,电子政务对于提高效能、减少寻租发挥了积极作用,等等。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流程毕竟在网上,从平台的运营到用户的信息和行为,从申请、撮合、交易到支付等各个环节,都是留痕的、可追溯的。当前,以宽带传输、、云计算、大数据和社交网络为标志,互联网进入了新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从线下向线上迁移,“数字化生存”正在成为现实。这一变革拉近了人与人、商家与客户的距离,大大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互联网“一点接入,全球访问”的特性,为广大消费者“货比三家”提供了极大便利。二是促进信息跨地域跨主体对接。互联网24小时不间断运行,能够将信息的传播范围扩大到极致,资金供需之间的信息壁垒被打通,使直接融资成为可能。三是强化自律诚信。由于信息存储成本大幅下降,存储店家交易、网民浏览、购物等市场行为成为可能,网上交易纠纷、网民消费体验、受骗经历等信息将被记录下来,存留在网上。这将倒逼线上、线下企业珍惜声誉,规范自身行为,不断提升诚信水平。  各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实质是运用技术手段缓解信息不对称的探索  第三方支付整合资金流(银行)、信息流(交易订单)和物流订单(物流公司),成功地解决了电子商务交易信用中介担保问题。支付宝第三方担保交易模式是通过支付机构预先归集卖家支付的货款,待客户收货确认后,再将资金转入卖家账户。其流程是:(1)买方拍下商品并付款给支付宝;(2)支付宝通知卖方发货;(3)买方收到货物确认付款;(4)支付宝将货款转给卖方。如果买卖双方以及物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支付宝都会暂停付款,从而保障了买卖双方的权益。由此可见,支付宝实际上扮演了中间人角色。更重要的是,第三方支付作为P2P、众筹、理财等其他互联网金融业态以及公共事业等领域服务的资金支付渠道,留存了大量的交易信息,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网络小贷运用电子商务交易数据,实现了网上商户和消费者信用贷款。阿里小贷运用从淘宝、、支付宝等一系列平台获取的数据,包括卖家会员的交易量、活跃度、用户满意度、库存、现金流等数据,为他们提供无抵押、低门槛、快速便捷的融资服务。京东的“京保贝”,通过向银行提供供货商的在线订单、交易记录等数据,降低银行的审贷成本和放贷风险,搭建了商家、平台、银行之间的资金对接桥梁,供货商可以无担保、无抵押快速获得贷款。该业务推出1个月,贷款规模就超过10亿元。京东白条基于消费者的购物记录提供无担保的纯信用贷款,平均单笔额度1.5万元,消费者可以在3~24个月内分期还款。  P2P基于客户信息居间撮合,促进了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对接。采取线上运营加第三方担保模式的陆金所,放贷人通过P2P平台获取借款人信息,签订借款合同,担保公司对本金、利息担保并进行风险审核。“人人贷”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模式,通过线下发展贷款用户、实地考察、委托线下公司进行信用评级,再将贷款信息发布在P2P平台上,供放贷人投资选择。  众筹通过项目筛选和信息披露,为初创企业提供了融资支持。众筹企业一般要求筹资人提供详细的项目内容、进展安排、筹资金额和期限,对投资者的回报以及必要的风险提示等信息,由平台审核、筛选上线,有的还为筹资人和投资人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投资人选择投资项目并获得股权收益、实物等回报。2011年7月点名时间成立以来,收到13000多个创业提案,其中发布1500多个,筹资成功率43%。  “金融超市”通过整合金融产品信息和搜索服务,为投资理财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互联网理财产品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一般投资者很难甄选。“金融超市”运用爬虫(爬虫又称为“网页蜘蛛”,网络机器人,是一种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的抓取网页信息的一段程序)技术对线下线上所有在售金融产品信息进行遍历(所谓遍历,是指沿着某条搜索路线,依次对“树”型结构中每个结点均做一次且仅做一次访问,数据结构中的专业术语),建立结构化的金融产品数据库,为用户选择理财产品提供便捷的搜索查询服务。“融360”网站为用户提供搜索的各种理财产品上千种,其中仅网贷投资产品就有1万多款。  未来互联网技术创新步伐依然很快,应用更加广泛,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功能和作用会越来越强大  从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看,网络传输、数据存储、信息处理能力继续呈指数增长态势。在宽带接入方面,用户家庭固定宽带接入速率正由每秒十兆、百兆为主进入千兆时代。新一代宽带无线基础设施向大规模、广覆盖、高速率演进升级,中国即将建成全球最大的4G网络,5G技术研发也在加快推进。在光通信方面,单波长传输速率呈现5~7年换代演进的规律。G系统已经规模部署,400G产业快速成熟,预计2017年投入商业应用。在存储方面,随着芯片工艺特别是纳米技术的引入、单位存储密度的提升以及复合新材料的使用,未来储存能力还会大幅提升。新型存储器每立方厘米存储容量可达10TB(1TB=1024GB),相当于半个国家图书馆的藏书量,信息永久存储也将成为现实。在计算方面,未来计算机处理芯片(CPU)、软件将继续遵循“定律”、“安迪-比尔定律”,每18个月计算机性能翻番,价格减半,软件也会相应升级。移动互联网产业迭代周期由个人计算机(PC)的18个月缩减至6个月。随着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DNA计算机及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将几何级倍增。  从技术应用看,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数据来源会越来越广泛。作为开放共享的基础性平台,互联网企业早期从门户展示、信息搜索、社区论坛等方式切入,积累起丰富的用户偏好和浏览兴趣数据,重构了传统媒体、出版、广告等行业;而后与酒店、、零售等线下传统服务业相结合,培育起在线预订、网络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态,并积累起海量的个体用户消费行为数据。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新技术的广泛渗透,联网对象从人到物、从物到物,联网终端数量从十亿级向百亿、千亿级进军,覆盖的领域将大大扩展,来自经济社会运行、居民生产生活、政府公共管理等方面的数据都将被感知、收集、存储和应用起来。据统计,目前全球90%的数据量是在过去3年内创造出来的,按照每年40%的增长速度推算,到2020年人类产生的数据总量将达到40艾字节(1EB=1024PB),全球服务器的数量将会增加10倍以上。不断积聚的海量数据以文字、图片、等不同方式,从各个维度为消除信息不对称提供了广阔的数据来源。  从信息溯源看,引入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协议),为网络服务提供者以及接入网络的各类终端提供了极为充足的地址资源。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国际互联网协议第4版(IPv4协议)受地址资源总量所限,多用户共用一个IPv4地址的情况相当普遍,无法做到IP地址与上网用户、访问行为等数据信息一一对应,信息溯源难度极大。我国仅拥有3.3亿个IPv4地址,与6.3亿网民极不匹配。下一代互联网技术IPv6协议将缓解信息溯源难题。一是网络地址空前扩展。IPv6协议地址是IPv4的1029倍,IP地址与用户可以一一对应,做到“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二是支持更多服务类型。IPv6协议加入了身份验证、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选项,安全性更有保障。三是信息溯源方式更加丰富。除了依靠IP地址溯源,还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结合硬件标识地址、用户行为分析、关联比对、终端使用习惯等新信息。比如,2013年7月,深圳交易所通过比对某些股票账户与基金购买操作行为的相关数据,发现一个10亿元账户重仓的小盘股票和某基金公司的一只基金的投资方向高度重合,通过分析交易双方的IP地址、开户人身份、社会关系等信息,发现存在违规操作。  从正在推行的管理制度看,网络环境会更加透明规范。当前,我国正从信息监测过滤、源头清理、实名制等方面加强网络环境治理,让网络环境清朗起来。主要措施:一是整治黑色产业链和恶意程序。2014年8月,发布《关于加强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维护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环境,加强木马病毒样本库、移动恶意程序样本库、漏洞库、恶意网址库等建设,促进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加强对黑客地下产业利益链条的深入分析和源头治理。重点加强对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仿冒网站的监测和判别,强化智能终端、应用商店、第三方签名认证管理。二是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和查处。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散布虚假信息,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刑法适用问题。2014年9月,中国表示,通过论坛、、、微信、易信、股吧、公司官方网站等网络媒体发布、传播上市公司信息,导致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证券交易所将依法核查所涉上市公司股票交易是否涉嫌内幕交易或操纵市场,发现违规线索及时移交相关证监局进行核查。三是对网站注册和重点业务实行实名制管理。要求网站经营主体,在注册时对企业名称、法人、驻地、IP地址、经营范围、通信方式等关键信息进行备案,遵循前台自愿、后台实名、严格保密等原则,加强重点业务领域的用户实名制管理。2014年7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即“微信十条”。随着这些措施的实施,对网站和用户行为的约束会更严,网络环境会有较大改观。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的作用,做好数据开放共享的文章  从根本上说,互联网金融靠的是数据。进一步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促进其健康发展,关键要突破数据开放共享这道“坎”。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一是商业数据产权界定缺失。早在1996年,欧盟就专门发布《欧盟数据库指令》,明确“数据库制作者权”保护规则。1999年,新加坡将著作权扩展到网络著作权,保护“任何形式的编纂物”的著作权。美国在版权法之外以侵权法有限赋权,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利。在这方面,我国尚无统一界定。其中,对构成著作权的商业数据,通过《著作权法》进行保护,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对不构成著作权但构成商业秘密的商业数据,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保护。但对除此之外的其他商业数据,在产权界定上尚无专门制度,主要靠援引相关法律原则来解决争议。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数据交易、数据挖掘会更为深入,这些问题也更加凸显。  二是数据标准不统一。互联网业务类型繁多,从业主体庞杂,收集的数据五花八门。包括大数据分类,不同数据口径之间的衔接,数据源之间的整合,数据输出格式,应用指标涵义、口径等,都需要明确规范,统一标准。  三是公共数据不够开放。据统计,全社会约80%的公共数据掌握在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手中,这些来源权威、代价高昂、可信度高的数据向社会开放严重不足。不同部门和地方的信息系统自建自管自用,长期积累的业务数据独家垄断,封闭分割,开放范围小,收费高,获取难度大。  “一个巴掌拍不响”。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同时发力。在政府方面,重点是制定实施大数据战略,推动数据确权,从法律上划清公共数据、商业数据和个人信息的边界,统一数据标准,加大公共数据开放力度。从全球看,主要国家纷纷加入政府数据开放之列。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制定了开放政府数据计划。八国集团签署了《开放数据宪章》,欧盟修改了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指令,美国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和机器可读行政命令》等,日本颁布再兴战略,提出开放数据。目前,美国政府数据开放网站(www.data.gov)的原始数据文件超过40万种,涵盖农业、气象、金融、就业、交通、能源等近50个门类。我国应借鉴国际上的做法,制定公共数据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拆除形形色色的围墙,把分散在各个方面的公共数据充分利用起来。  在市场方面,重点是建立一整套数据交易的制度安排,培育数据交易市场,把海量数据中蕴藏的巨大价值激活并充分挖掘出来。从全球看,数据交易正在成为新的潮流。2007年,美国率先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数据交易市场——美国结构数据有限公司(Factual.com),以开放数据界面(API)和公共下载等方式提供地理、娱乐、教育、医疗等数据在线交易服务。2009年,美国大数据初创公司Info Chimps成立。2010年美国微软公司设立Data Market、Azure两个数据交易平台。2012年,日本建立东北医学巨型数据银行,收集居民健康数据用于医学研究。我国也开始尝试数据交易,如2014年北京率先成立(,)大数据交易产业联盟,网优质受众营销联盟(UMA)建立旨在推动数据中间交易的大数据平台(DMP)。与土地、矿产等其他要素市场一样,数据交易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信息共享,也将为互联网金融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建议鼓励设立各种形式的数据交易平台,探索建立数据确权、保护、估值、定价等制度,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数据流动、共享和开发利用,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  (作者系国务院研究室副司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互联网+”:创新和供给视角 14:33:34&来源:&  张雪丽 王昭&圣  新常态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以投资和人口红利为支撑的旧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必须转型,走创新发展之路,而“互联网+”实质其实就是通过创新以改变传统的供需关系,因此,在转型中“互联网+”被认为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作为经济发动机的(,)业要顺应趋势推动“互联网+”的发展,助力实体经济。  “互联网+”推动创新机制深化和中国经济转型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提出了索洛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认为人均产出增长率最终等于技术进步率,创新速度决定了社会的发展速度。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是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创新激励机制的有效程度决定了国家之间的竞争力。  互联网推动创新机制的深化,推动万众创业。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近40年,中国依靠模仿、进口和整合前沿技术在较低的研发成本下实现了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模仿和整合等手段是一种低级别的创新。未来要想在世界产业分工中站在更高的位置中国就必须进行更多的原发性创新,在未开发领域投资进行研究开发,原发性的创新投资高、风险大,势必要求构建与之相符的新激励体制和模式。互联网被认为是构建新的创新机制和模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因其具有如下一些特性:在技术层面,互联网能为创新高效的提供相关知识和信息;在体制层面,互联网相较实体世界繁文缛节较少、其产物-信息是自由流通的,同时互联网精神的核心是开放。  创新机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正向刺激,二是降低风险。在正向刺激方面互联网有助于借助所谓虚拟世界打破地区和行业的壁垒,减少人为的价格和监管控制,为创新产物创造有利的竞争环境;实现迅捷的信息流动,有利于促使资源从落后的、生产率较低的部门更快流向创新的、更有效率的部门;互联网的开放精神也有利于企业家才能的释放。在降低创新风险方面,以往创新能否获利往往只能通过市场进行最后且唯一的检验和校正;借助于互联网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创新产品在开发阶段就能跨到技术的最前沿,评估产品创新度和未来的竞争力从而不断校正方向,大大提高了创新最后投放到市场成功的概率。此外,互联网还有力地促进了创业和创新的融合,特别是个人和小微企业的创业,实现“创业、万众创新”。  互联网对个性化需求实现“+”、对低效供给实现“-”,从而推动实体经济升级。中国目前的经济的问题是结构不合理。从供需静态方面来看,低效供给过多,有效供给短缺;从动态方面来看,创新力弱,对落后产能淘汰速度较慢。我国经济重实物产出数量而轻质量,创新在GDP中占比微乎其微。因此中国经济转型更多是指对供需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包含“加”和“减”两方面的工作:“减”就是减少过往政府主导的低效供给,“加”就是增加对应个性化需求的有效供给。个性化需求更新很快,从而保证了创新性供给面对的市场是巨大的,经济发展将建立围绕这种质量上的更替而开展的新模式,而不再只是追求数量的增减。  “互联网+”恰恰具有这种上述要求的调节结构的“加”“减”两面性。如果不能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单独谈互联网本身对经济的作用并不大。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还使人记忆犹新,造成泡沫的原因在于,人们错误地将互联网放在了需求端并与其他需求无差别地并列,这样一旦对互联网需求的供给过剩,则泡沫必然破裂。而“互联网+”中的“+”是指互联网要建立在实体经济之上,作为供给的反馈环节推动供给端的创造性再造,这样互联网才不会形成泡沫,而是与实体经济形成良好的正反馈一同提升。“互联网+”的减法是指创新的破坏性,即通过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的实现消灭旧有低效产品,持续进行经济重构与资源重新配置。“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结合产生的加减法还表现在体制上,即,减少的是越位的监管,根据统计,在美国监管和执行成本比例为1:20,互联网促进了监管的改善降低了执行成本;增加的是市场活跃度,对创造、生产的激励。  因此,“互联网+”是信息世界和实体经济对接的桥梁,通过控制这座桥梁就能抓住关键,利用它根据经济的需要做加减法,从而控制实体经济的走向,达到短期淘汰低效率和过剩,长期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的目的,并利用“互联网+”对实体经济和创新起到总杠杆的撬动作用。  本质必须与实体经济结合,创新性地促进供需结构改善  银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生产力和交换发展的产物。银行之所以能低成本借入货币高价格借出而获利根本的逻辑是信息不对称。就银行经营的风险来看,没有信息流动就没有风险,更确切地说是信息不对称才产生了风险。作为一次信息革命,互联网不可能不给依靠信息而获利、发展的银行带来根本性的影响。  从供需看互联网金融的本质  对于互联网金融目前有两种典型的理解,分别以银行和互联网公司为代表。银行一般认为互联网是传统业务的手段,业务是核心,需要银行过滤业务的风险;互联网公司认为货币的持有者和消费者将互联网作为买卖的平台,因此经营好这个平台是核心任务,而风险可以通过市场自行过滤。  以上两种认识各有其合理性。从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来说,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倾向于强化供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为供给经济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践平台,包括金融在内的各行业,在“互联网+”的粘合下更多是为推动创新和供给效应的实现。过去为了进行基础性建设,金融的供给和消费中心是政府和大型企业,对个人金融供给出现了自然的抑制,银行的运营模式是与之相匹配的。未来经济发展将加大力度刺激个人消费,必须引导个人成为金融消费者,金融供给和消费将呈现分散化的趋势。金融机构应该按照小金融中心的概念开发相应的产品,而在供给经济学的理念下管制应该是宽松的、通过市场选择的,因此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更偏向于将互联网作为金融的核心。从竞争淘汰机制来看,互联网金融鼓励效率更高的金融产品和创新,淘汰机制通过互联网金融产品提供者之间的供给竞争。而淘汰一家传统银行往往意味对它的客户群体已经造成了很大伤害,伤害了实体经济。社会倾向于向选择损失小的方式进化,实践也证明,传统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目前并没有处在领跑地位。  在供给经济学的主张下发展,互联网金融将呈现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通过网络货物的买方和卖方能够实现直接的、高效率的、金融中介介入程度比较浅的交易;第二,买方通过互联网对接卖方,货币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最小,货币价值波动较小;第三,新的金融需求和创新的模式相比传统方式通过互联网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在更广的范围传播,得以引领潮流;第四,开展业务中的信息流通,互联网比传统方式有代差的巨大优势。  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对接  中国一方面货币发行速度较快,另一方面大量的创新类和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货币的供给和实体经济需求脱节。上述企业之所以从传统银行贷款难,一是缺乏抵押物,包括创新企业的知识产权;二是其财务报表的信息不规范,无法按照银行要求反映企业情况。但是互联网公司并不认同上述观点,他们认为客户的活动只要有记录就是有价值的,包括客户通过互联网构建的关系是真实世界的反映,问题的核心不是要求客户怎样,而是对全部信息做出正确的收集、分析就能找出客户的需求。尤其是商家一旦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商家更愿意主动展示自己的信息从而提高自己在实体经济世界的真实信用,由于通过互联网接触到的客户比实体店面要多得多,第三方的评价自然就越多,更能显示商家现实中的信用。这样通过互联网交易信息不对称大大缩小,信息不对称性的降低导致贷款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如果考虑更特殊的情况,例如,通过网络买入的是货币卖出的是贷款,信息不对称缩小也意味着利息差的缩小,此时的生产效率(等同于信用的效率)也提高了。以上说明如果银行只是将互联网作为资金的渠道,而不是使用互联网将金融和实体经济连接起来,必然要求较高利差,导致低效的信用效率和较低的竞争水平。  从互联网公司角度出发定义的互联网金融在交易中起到了“最小中介”的作用,其对风险的控制力必然相对较弱,但是它们将金融与实体经济联结得更紧密,达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高。效率和风险是一对矛盾,但是在经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效率应是更优先的考虑因素。  传统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建议  重视风险控制是传统银行的,但是如果不注意社会的变革潮流,银行将面临更大的模式风险。当前银行对风险控制应在更大的范围考虑到经济转型的特殊之处并与实体经济升级结合,传统风险控制技术对当今的使用不深、要求的信息项不全面并与当前的形势有一定的脱节。银行必须改变传统思维,以前很多不能做的业务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其实是低风险和高利润的,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这样的情形会越来越多,互联网就是全方位收集信息的有力武器。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背后的实质是创新和供给的哲学,这也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其逻辑是不同于传统的需求理论的。过去在经济和企业发展中资本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而目前形势正在转变,只要有创新,资本自然会追逐而来。在供给经济学中金融中介的作用最小意味着利差的缩小,金融脱媒有其必然性,因此传统银行不能再仅依靠传统方式获利,而是要转变为一个对经济体提供全流程服务的服务商。  在中国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互联网往往实现了赢者通吃,究其原因是中国信息透明度低,信息产业落后,而互联网相对传统世界的信息透明度要高几个量级。相比较而言,美国信息透明度一直较高,互联网的优势更多体现在信息传递的速度上,网络上信息的透明度对于传统渠道没有呈现量级的分化。因此在美国互联网金融更多达到的是节省成本,其模式对传统银行冲击并不是很大。所以“互联网+”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提高信息透明度、促进信息产业的进步。要想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推动信息透明化是中国全体银行业的责任。  信息透明化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但是银行必须具备并运用创新和供给经济的思想,尽力与实体经济对接,树立以实体经济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大中型银行实力雄厚可以向互联网公司学习,以电商等流通领域为入口,自己搭建平台或者与电商平台合作与中小型客户对接,通过互联网在更大范围获取客户的信息,这样就与实体经济形成了闭环,能更好的控制风险开展创新的业务。  结语  对传统业务熟悉的银行面临着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的挑战,导致其对互联网金融有一定的抵触,或者仍停留在以互联网金融为“用”,实质上还是本着传统思维开展业务为“体”。这些认知都没有意识到互联网是一种颠覆,须知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经济供需关系,在金融领域已构建了新的信用形成范式。因此,传统银行必须用互联网的基因进行改造以顺应潮流,此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管理社会在一定程度是通过更透明的信息来管理社会,这是比经济更深刻的社会管理模式变革。  (作者单位:北京分行,大连银行博士后工作站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持人:金融依托云计算、等IT技术的发展而蓬勃发展。虽然互联网金融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究竟哪些问题会影响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李麟:互联网金融的理论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互联网金融的支付框架、理论依据已经建立;互联网行业的基本特征也梳理完毕;我们基本认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讲,在互联网金融浩荡发展之时,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需要相互学习。当互联网金融的理论框架形成之后,落实到现实上还存在以下四个问题。首先,互联网技术的优点是强大,缺点是过于强大。银行是行政性垄断,互联网是技术性垄断。互联网技术没有边界,从理论来讲,完全可以发展到世界各地,边界成本为零。技术无边界、资金无国界,当两者相结合会产生什么后果?正如克隆技术一样,克隆技术很好,但是不能克隆人。其次,在实际运行中,互联网区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理论落实到现实会形成很大的冲突。信息不对称表现之一是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中没有实名制。互联网金融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移动金融四个关键环节,这些都没有实现实名制。表现之二是金融信息不对称。没有管制的技术是非常了不起的,特别是在资金无国界的背景下,信贷审批要求自有资金占30%,但是究竟这些资金是自有的,还是借来的,很难确定。如何保证资产负债表上的金融信息、行为信息的准确性,这是问题。再次是线上和线下一致性的问题。线上能不能落地?如果能够落地,那么线上的伦理和线下的社会如何融合?在方面,如何将线下银行的规则运用到线上金融机构上?线上和线下的风险判断标准不同,线上的风险判断是考察违约率(主要通过刷好评),若刷了9999个好评就能获得非常高的皇冠;而线下不仅仅考虑违约率,还要考虑违约损失率,两者是并重的。比如,9999个好评,即万分之一的违约率,但是一旦发生违约损失却非常大。所以线上和线下的一致性是当前的一个大问题。刷标的互联网风控标准与线下的风控标准差异非常大。最后是反洗钱问题。线下对洗钱的监管要求很严;而线上由于资金是没有记号的,都是数字,很难监管。监管需要考虑效率和成本。按照现在线下的监管标准,我们需要在线上监管上投入多少成本?如上四类问题可能并不单一,而是互通的,因为技术无国界,市场也无边界。大数据的作用及影响主持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依托大数据,那么大数据的特征有哪些?优势在什么地方?它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张晓蕾:传统商业银行也有广泛使用大数据技术,但对技术的依赖程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举个简单的例子,渣打银行的程序性借贷(其中也包括个人借贷)是通过搜集大数据,并设定参数,这是一个自动撮合的过程。整个借贷流程非常快速,以新加坡为例,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审批。产品本身非常好,快速、高效,且成本低廉。但是其发展速度受到一定限制。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发现,这个业务的增长速度与其坏账增长并不呈现为线性关系,在飞速增长达到临界点后,其坏账明显增加。当然这与地域有一定关系。商业银行为什么需要不断调整自身使用的模型?因为这些模型本身就是风险的来源,调整模型意味着对风险的控制,这也是新的第三方机构需要累积的经验。比如证券界流行的量化策略,实际上是应用历史数据和概率进行投资策略的模型。根据这个理论制定策略,我们却发现事件导致了机构的倒闭,这就是系统之外的突发性风险。传统商业银行不能忽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意味着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如果我们不能面对这样的转变,未来我们可能在很多领域都要让位于在大数据方面有很大优势的新进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新进者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必须要考量传统金融行业行之有效的风控。为什么银行要花这么高的成本去做风控及信贷审批,特别是中型以上的金融机构,基本还是以人为考量标准,如果不能面对面看到贷款方,很难做出重大决策。武剑: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始于,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正视这个问题,对余额宝的影响估计不足。现在大家都在逐渐适应的过程中,目前尚存在监管的盲区,有一定套利的空间,但它不会是长期问题。我们更关注的是互联网金融的深层次影响,由于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导致数据量激增,形成大数据现象。的研究显示,近两年全球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整个人类有记录以来数据量的90%以上,而且还在以几何倍数的速度上升。并且这些大数据不光是海量,而且主要是非结构化的。以前银行处理的数据都是结构化的,比较规范、标准,这方面的经验比较多。而现在各种渠道获得的数据,有音频、图像、视频等各种各样形式,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另外,大数据还有一个特点是实时在线。传统数据的生产、存储以及调用是分割的,很多数据在采集之前就已经经过了人脑有意识处理,如市场调查产生的数据,而大数据的产生和捕获都是在人们无意识地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做到了反映真实,并一直在线,再借助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型处理方法,就能将在线的大数据实时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随时调用。从战略层面而言,将来银行的业务都会搬到线上,所有金融机构的竞争将在信息平台上展开,从这个角度来讲,简单概括成一句话就是 “数据为王”。将来谁掌握大数据资源,谁就掌握了风险定价的主动权,也就可以获得准确、高额的风险收益,最终获得竞争优势。银行做风险评估模型的时候用的主要是结构化数据,往往是滞后的,比如财务报表是上一年度的,很多数据是静态的、局部的,而且是容易被粉饰和掺水的。采用这种数据做前瞻性预测效果可想而知。从目前情况看,五大行的内部评级模型都已经通过了银监会最近的验证,但是这些数据和模型准确性还是令人疑虑。现在的数据库是过去5-7年的,是在经济繁荣时期积累下来的,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将来一旦系统性风险爆发,再回头看这些数据很可能低估了潜在的风险。应用大数据思维,银行可以根据纳税记录、刷卡记录、存货变动等动态数据进行信用观察,只要观测流量达到标准,就可以发放贷款,采用这种评估方式发放的贷款违约率很低,这就是大数据的作用——各种不同类型、不规范的数据都可能是有价值的。大数据不光能够改进风险管理的技术,还能促进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商业银行的转型已经开始几年了,但目前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商业银行的严重同质化,一窝蜂式地开展业务,要么都发理财,要么都做小微,要么都做社区银行。由于没有数据支持,银行对自身的业务结构了解并不透彻,往往只是依靠管理层的主观判断来调整银行转型的发展方向。进入大数据时代,要学会用数据说话,通过大规模数据挖掘,我们才能深入了解银行自己的客户需求和市场结构,从而进一步确定差异化的转型方向。只有这样,整个中国金融体系才能避免高度同质化,才能真正活跃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大数据既可以做商业银行扩展市场的“矛”,也可以做防范风险的“盾”。大数据在促进银行发展方面的作用还有待我们继续深入探索。雷涛:我从产业角度谈谈大数据如何作为工具和推动力落地。首先,大数据作为Tools,改良优化已有金融业务。先回应刚才提及的一个问题,大数据规模化处理数据,但能否做一些个性化的智能业务?事实上,对数据业务的理解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早先机器辅助参考决策系统,比如BI系统、商业智能系统是面向人类来做决策的,系统面向有限商品有限数据集,在此之中我们人会基于机器中间状态数据结果,生成相对于它的规则。人的智商以及我们的经验和判断去做有限的商业策略,以面向有限的服务包和有限人群,所以我们可以在电信运营商里做各种套餐,在金融里做各种产品。而现在的大数据集合里,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多且碎片化了,我们的产品可能不能定制为一个标准化的产品,而很可能是根据用户访问的行为随机触发的动作,比如阿里推荐一个产品,9亿个商品,不可能像超市那样能够全部平铺摆开。在用户点击的过程中,如何发送一个合适的商品给受众,不是依靠报表系统,而是自动化触发的系统。自动化触发的系统更客观地把很多需求定制化和差异化。大数据和以前的BI、数据仓库本质差异就在于,大数据生成的不仅是一个面向决策报表系统,更多是一个自动化可执行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差异型的,个性化的、定量的动作匹配。同时对于大数据,我们不要看它不能做什么,而是先尝试它能做什么。大家提到了对获取外部数据的挑战,其实银行业不必急于获取外部的资产数据,比如工商、房车资产购买记录或者社交行为等等,这些价值稀疏数据还涉及到数据治理的复杂问题,实施利用都需要持续演进的路线图支撑。其实我们看到,现在很多金融自身数据还没有价值化,比如现在的账户数据都是结构化的,都是以个体为核心来描述,或是两两之间的债务资金关系,还有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资产损益表等等。这些数据受限于传统以表为结构的数据组织方式,缺乏全局视野,而我们做定量分析时,需要有一个公共参照体系,像一个米尺一样来衡量今天在座所有人的身高,而不是表达两两之间的高低;像元素周期表一样用标准参照体系描述所有物种。这个公共参照体系是从全量的金融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交易行为抽取出来的模型。每一个帐户实体在参照系上都会获得一个定量的评估,即使缺少个体数据(例如小微企业),也可以通过其它实体和交易行为量化传递评估。比如以节点的形式,将每一个金融实体的交易方式做成一个很大的复杂网络。这些过程能把金融实体用以前结构化的账户数据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新的基础数据平台,这个基础数据平台可以完成很多事情,比如征信、置信、基于社团发现的供应链的挖掘,完全可以在线上实现而不再依靠垂直行业经验,还有卡业务欺诈与异常交易,很多识别都可以基于金融帐户的结构化数据实现。因此,大数据可以作为Tools,利用已有数据资源,优化提升已有业务。大数据真正创新的是推动力,即破坏型创新驱动金融去拓展零消费市场的新业务。传统金融是基于资本获得盈利的,现在金融也可以基于数据实现盈利。亚当·斯密定义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缔造财富,现在数据本身也可以作为新的生产资料,用于开拓新的业务。比如许总提到的支付平台模式,可以考虑深入下去,利用数据延展为商户CRM。我们尝试过基于POS支付做商圈推荐和识别,也就是说,基于复杂的网络结构,具有相同社会属性的客户访问不同的商家,可以统一置信或交叉推荐,我们可以做很多O2O服务。金融同时也是一个服务行业,服务中聚集了人群、产品和服务以后,会留下很多电子化的行为痕迹,数据本身随着生产经营开始形成一个新的生产资料。同时对资本市场而言,评估传统金融资本项和评估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流量,将在未来交织形成新金融实体的评估体系。数据资源将与资本资源同等重要,成为未来资本市场评估的新考核体系和重要指标,大数据的推动力驱动和缔造新的财富。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及监管思路主持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如何?该如何监管?温信祥:阿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互联网金融的成功实践。谈互联网金融需要过三关,首先一点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关。阿里金融下一步发展的16字方针里也提到了服务实体经济,事实上阿里金融就是在服务实体经济当中产生的,比如支付宝就是为了满足商户的需求产生的。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端、渠道端,但是在服务实体经济上资产端是一个很大的短板,可能会制约其未来的发展空间。正如首席经济学家所指出的,互联网金融解决了资金来源快捷性的问题,但是资金运用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也体现在余额宝的发展上,余额宝90%以上的资金还是银行的存款,阿里小贷余额和余额宝相比还微不足道,也就是说余额宝在资金运用上还比较困难。互联网金融在提供普惠金融、包容性金融的期待中发展,也要像传统金融一样服务实体经济。其次是要过风险管控关。需要强调的是,第一,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内控的风险就会很大。第二,支付和清算的风险不一样。二者监管标准不同,清算的系统性风险更大。第三,风险文化的形成。为什么金融危机、银行危机会不断重演?主要是因为金融本身具有风险,但是人们对风险却很健忘。所以,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一样需要有经验的风险管理人员把控好金融风险,需要学习和培育风险文化。最后是要过监管合规关。海外对金融的监管最注重两条:消费权利保护以及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目前银行执行的合规和监管标准较严。互联网金融确立了适度监管的原则,但是消费权益和反洗钱等不可放松,根据国际潮流这两方面标准还可能越来越高。互联网金融需要敬畏监管、主动合规,也需要认认真真过监管合规关。大数据有意义,但是我们切忌重复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把大数据当作一个什么都往里装的筐。要想想谁有大数据?怎么利用大数据?成立个两年的P2P网站的数据能否用于放贷?大数据是需要长时间积累和分析的。武剑:推动大数据应用应该有一个完整的顶层设计。因为大数据的应用涉及到业务流程的再造和管理体制的变化。特别是在技术架构方面,互联网企业崛起以后,银行也希望更多地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架构,但是碍于银行本身的安全要求很高,所以对互联网的借鉴有一定局限性,其核心业务系统只能采用传统的技术架构。现在商业银行的数据仓库技术主要针对的是小数据,技术比较成熟的不多,主要是工行、建行等大型银行。大多数中小银行,客户的完整视图都还没有最终形成,也就是说连小数据基础还没打好,一下子搞大数据应用,有可能出现业务上的紊乱。如何处理与新兴的数据服务商之间的关系?一种方法是银行自己设立一个电商服务平台,或者收购一些电商。还有一个折衷的方法是,与电商平台合作,数据服务商拥有数据优势,银行有产品、风控优势,双方可以优势互补。大数据的价值实现关键要靠大分析,因为我们最终还是要在无序的数据中抓取有效的数据规律。谢总讲的因果分析逐渐转向相关性分析,这是目前大数据挖掘的趋势,但是并不能因此完全代替传统的分析框架。刚才阎主席也提到,如果分析变量过多会产生过度拟合问题,反而降低预测的效果。关于数据安全问题,大数据来临之后,我们面临全新的风险特征,与原先小数据的管理方法有很大差异。现在唯一能够使全行在几分钟之内瘫痪的就是IT故障,大数据的接口很多,不像传统数据,攻击点有限,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加快研究,特别希望监管部门给我们多一些帮助和指导。在大数据方面,银行的专业人才非常匮乏,而且能做到技术性和业务性兼顾的不多,工程师不懂业务,懂业务的不懂技术,两方面无法顺畅沟通,所以我们还需要加强团队建设浅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核心提示:&中国电子银行网携手近50家商业银行,共同发起以“e时代的互联网金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活动收到了网友的踊跃投稿,中国电子银行网编辑部择优发布如下。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金融、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金融、网上购物消费、网络银行等电子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加入WTO,经过网络革命洗礼的外资银行,进驻中国市场后开始在电子化、网络化方而捷足先登。件随着网上银行、网络证券等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但与此同时,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积极有效地的应对全球金融服务提供的挑战,又不失时机的抓住机遇,建立网络金融的发展新战略,是摆在我国金融业界的新问题。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客户持续增长  面对着风起云涌的第三方支付公司、P2P贷款公司利用互联网平台大举进军金融服务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零售业务。银行除了不断完善电子银行和网上商城等平台外,不少银行积极开拓互联网金融新模式。2011年全国网上银行市场交易额达到781万亿元,注册用户数达到4.34亿户,是美国总人口的1.4倍,目前仍逐年增长。  (二)业务品种不断完善  银行业在占领和巩固电子商务市场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如果仅仅把业务停留在支付、结算等领域是远远不够的。某国有大行同时上线两大电子商务平台“善融商务个人平台”、’'善融商务企业平台”。这二大平台不仅为客户搭建交易平台,还为客户提供支付结算、托管、担保和贷款融资等全方位服务,有望创新小微企业和零售客户信贷融资的新模式。银行创建的电子商务平台不仅有利于业务的创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银行了解客户全面、真实的信息和数据,可以不断完善批量化信贷业务的数学模型,提高小微企业和零售贷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范职业操守不良带来的道德风险。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完善和开拓互联网金融的业务领域。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创设小微企业互联网交易平台,企业在网上提出贷款申请和财务数据,银行据此进行评分,通过线上和线下互动,企业在无抵押、无担保情况下就可能获得贷款融资。  (三)交易成本的降低  网络金融的发展,客户对原有的传统金融分支机构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则是利用银行提供的网上银行进行交易,网络交易无须面对面、无须等待,这样在客户服务方面,金融机构所需的不再是原有的柜台人员,而是一套完善的、使用方便快捷的软件设施,如POS机,ATM机,网上银行及客户终端等,这样不仅可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随时随地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标准化和规范化所提供的服务,不仅提高了银行的服务质量,还大大降低了柜面的压力,提高了客户的金融交易需求。  二、我国互联金融发展的前景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范围不断扩大,我国的金融行业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形成的革命性的冲击,代表这一个新的金融时代的到来。网络金融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支付和操作手段,由于网络金融所具有的高效、便捷、精确等特点,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有技术层面、培训层面的滞后,也有制度层面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互联网金融的应用技术规范化、标准化  互联网金融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服务行业在自身发展中的一个创新阶段,目前大量的金融业务都需要通过网上操作来完成,特别是网上银行、三方支付、电子商务、网上金融交易等业务,最近发展十分迅猛。但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互联网的快速应用,不少配套措施跟不上,暴露了很多安全隐患,特别在技术层面,安全技术的应用缺乏必要的标准。金融系统平台的开发和利用过程缺乏充足的测试时间,系统经常匆忙上线,常会留下漏洞和后门,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在技术上需要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制定网络金融安全标准。  (二)网络金融人才问题。  网络经济时代,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本,由于互联网内的金融业务不断扩展,经营项目由人工服务不断向电子服务的转型,需要更多的技术操作人员对客户进行指导,而在互联网和金融这样的两个高知识含量的产业的结合点,网络金融业务中,就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一些复杂的计算机操作,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增加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对于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工作人员整体结构来说,全面提高互联网环境下的工作水平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针对该问题应做到:一要切实加强金融机构员工的再教育培训,建设一支使用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团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引进科技型人才。二要加强知识管理,提高经济生产力。未来的网络金融的发展只是是首要的资源,因此金融机构应根据网络化的发展需要建立信息和管理知识的资本,以用来充分利用知识资源。  (三)网络金融安全教育亟需加强  金融机构泄露信息事件,说明网络金融安全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一方面,金融机构应该加强自律,严格遵受法律,坚持职业操守,严守客户的个人信息,一旦信息泄漏将难以挽救,由此导致整个网上金融操作系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加强对普通民众的网络金融安全教育,指导网络金融使用者树立风险观念和安全意识、了解各种保密安全工具和手段。  (四)网上业务将不断完善,竞争更趋激烈  目前,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目标客户类型发生了改变,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不同,其价值诉求业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被彻底颠覆。我国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已经开展了多项网上业务,其中操作比较成熟的有网银支付、网上金融交易等等,特别是网银服务,给更多工作繁忙的人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减轻了银行柜面的压力,网上金融交易也逐渐为更多人所接受,由于其能够很好的解决地域问题,所以在操作过程中为人们及时把握商机提供了无限可能。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上金融市场的成熟,互联网金融也将进人更为复杂的局面,多种平台共存,多个市场并存,金融竞争也更趋激烈。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速度非常惊人,其本身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速的。我国金融业与互联网领域的不断融合,促进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应该更加重视这一发展方向,迎接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并把握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  (作者系龙江银行绥化分行员工互联网+金融热捧 “场景化”未来可能出现这样的平台,即服务直接跟随场景需求而动,无论是用户还是商家的需求,都可以在同一个平台得到所有的满足。日前,第九届融洽会主题论坛“互联网+金融实体经济”在津举行,众多嘉宾就“互联网+金融”各抒己见。“互联网+金融”并非简单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而是互联网+渠道、+大数据能力、+云计算、+互联网精神之下的商业模式的变革,它以用户为中心,致力于解决用户痛点最多的领域。随着互联网、金融彼此逐步渗透,金融与互联网生活、实体经济的边界日渐模糊,“场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整合数据6月18日,这是京东金融预热许久的优惠活动日,大批粉丝活跃在京东金融旗下的消费金融、财富管理、供应链金融、支付与保险等业务板块。一天结束后,交易数据大量沉淀,工作人员加班加点进行的正是数据分析与整合。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数据不仅是唾手可得的交易附属品,更是各互联网平台的一大竞争利器;谁掌握了数据,谁便占据主动权。像阿里系的蚂蚁金服、京东集团旗下的京东金融平台大数据等,来自商城、金融、支付等诸多业务条线,这些数据最初是凌乱、重叠的,经过反复的技术分析与数据规整后才具备商业价值。毋庸置疑,电商、金融等交易数据价值很大,一方面,数据是互联网金融风控的重要依据,被纳入风险评估体系;另一方面,基于数据分析,可以做个性化产品服务与推荐,用户的交易数据透露了一个人的消费轨迹、消费习惯、物流信息、支付方式等,深度挖掘后便是一幅用户的消费“画像”,涉及用户的行为习惯、商品偏好、消费能力、消费心理、购买决策、资金实力等多维度信息,为开展个性化金融服务打下基础。“今天大家登录支付宝,每个人打开的页面、业务排布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喜好,把用户最常用的几项服务排在最前面,以便打开后方便操作,这是数据驱动下的用户体验优化,加入了更加个性化服务。”蚂蚁金服集团井贤栋说道。可以说,“互联网+”所加入的移动互联网渠道、大数据、云计算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三大“基础设施”,为注入极大创新动力。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风险,但风险防控的手段由于技术和大数据能力的提升而变得不同。在阿里集团,用户进行登录、购买商品、付款交易等活动,后台都会有24小时实时在线的智能化风控系统进行大量系统化扫描,以便及时验证和提示风险。为进一步把控风险,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寻求银行托管服务。在宜信创始人唐宁看来,“P2P平台可以通过与银行合作,将出借人和借款人的资金都纳入银行监控之下,人跑了钱也跑不了。”目前[-0.38%&&]、广发银行、[-1.53%&&]等金融机构已陆续参与P2P托管。“场景化”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从早期金融产品的搬运工发展到为客户进行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并步入“场景化”金融时代。这种“场景化”趋势表现在:一方面客户在打、支付、消费、水电煤缴费等生活、消费场景中,金融服务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另一方面,以往理财服务一般要通过银行、金融公司进行购买,而今诸多金融理财服务主动“上门”,通过搭建各类场景,潜入人们的生活。即便是相同的金融产品,也可通过不同的场景走进用户生活,比如京东金融推出的“妈妈理财”,后端对接的是一款货币基金,但前端却是以一种亲子场景方式呈现,可记录孩子成长点滴,在朋友圈分享文字、图片,成为一种情感类社交理财产品。“场景化”趋势使金融和生活乃至实体经济的边界逐渐消融,金融服务匹配于各类场景需求。当然,前提是大数据征信、风控技术必须过硬,以减少坏账风险。在井贤栋看来,所谓场景化金融就是贴近民众、贴近实体经济、贴近需求市场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比如淘宝卖家没有可抵押的资产,借不到钱,此时基于卖家的各类生意场景所产生的交易数据,阿里小贷进行资金支持,惠及数百万家小微企业;还有退运险同样是将保险服务应用于淘宝退货的场景之下。不只是蚂蚁金服、京东金融,58同城进军互联网金融的一大重点也是场景金融。“实体经济和金融服务的边界会逐渐消失,未来可能出现这样的平台,即金融服务直接跟随场景需求而动,无论是用户还是商家,都可以在同一个平台满足所有的需求。”58同城金融事业部总经理何松表示,58同城金融的定位就是整合各金融合作伙伴的服务能力,为买卖、租房、装修、等场景下的商家和用户提供金融服务。58同城平台有100万家付费商户,通过考察商家的流水、住址信息、经营数据,就可有效评估风险。随着金融日趋“场景化”,资金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一道难关。除了与央行征信系统对接,互联网金融平台最大的砝码是大数据分析。京东金融工作人员表示,京东金融企业端的数据目前已与央行征信系统实现对接,既可以查询企业客户征信,也可上传征信数据;个人端征信仍在做着对接准备。业内人士称,基于大数据分析和征信的逐步完善,未来互联网金融的风控机制将更加人性化、智能化,比如通过记录账户的操作地点、时间、输入密码的习惯和频率(花了多少时间)等信息,记录账户交易规律;一旦交易规律发生变化,将触发风险警报,直接对付款行为进行拦截。
馆藏&16449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效率指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