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公司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在哪里?

相关回答很多,最近我觉得,产品人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要每天陷在产品里,而是“用运营视角思考,关注全景漏斗和运营效率”。在产品人与运营人达成统一的共识的基础上,产品人应该从运营的视角来考虑产品设计,从全景漏斗的角度来思考,并关注运转效率。用运营视角来考虑产品设计从运营的视角来考虑产品设计,产品人的思维不再是简单地从痛点、问题出发,而会将用户进行分群,如老用户、新用户、不同地区的用户、不同场景的用户等。基于分层深入思考,如何让不同用户感受到差异化的服务。这些细分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每个场景都蕴含着产品改进、数据提升的机会。思考全景漏斗如某款具有社交属性的健身工具类产品,产品包括训练、电商、内容、社交、运用等分类内容,每块内容都有独自的漏斗,然而在用户使用过程并不是完成 a 漏斗继而完成 b 漏斗的过程,而且与各类内容都交缠反复的过程。在产品人思考产品时要具备运营思维,动态看用户在产品中的流转。思考产品运转效率一个产品乃至公司,都可以认为是有机的效率“机器”。“机器”能够持续运转,且通过正向反馈不断调优。产品本身相对于运营来说是静态的,衡量产品的运作效率要动态考量产品的运作情况,每个产品都应该定义自己的运转效率第一指标,或者相对动态的能评价整体运转情况的北极星指标。根据指标反馈到运营优化上面,再由运营优化的结果,内化到产品迭代中。可以关注公众号进行交流:用户行为洞察研究院(ID:SDResearch)}
产品经理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分阶段的,我这里简单就三个时段(-1到1岁产品经理,2-5岁产品经理及5岁+产品经理)来简单谈一下。产品经理入门期(-1到1岁) 工具&基础沟通知识产品经理必备工具可参考 云顶作坊往期回答沟通能力:如大多数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就是 与整个互联网链条自己的下游打交道(视觉交互重构前端后端终端测试等),所以需要有各领域基础交流的知识点,如需要与交互沟通时清晰知道常见的交互原则(可关注 云顶作坊 往期回答 了解19条交互设计基础定理),以及常见的视觉知识,如我们在单手操作中大拇指扫过区域为核心区域,所以手机屏幕左下角的端点到右侧屏幕中点的扇形区域为第一优先级操作区,所以左上角为“隐藏”区,此逻辑常被用做在左上角设计返回按钮。场景一: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对于可实现性或难度拿不准需要向研发请教在此种场景下,有没有遇到研发答非所问,甚至在你描述多遍的时候对方依然不能理解你在问什么,或者在双方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双方讨论的问题根本不是一个点。此时你可能开始怀疑对方的能力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理解不了呢?”,而对方呢可能想的是“卧槽,你到底想说啥呢?”场景二:研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对需求产生疑问或者质疑向你请教工作中我经常见到的情况是,产品/交互同事正在忙着手头工作,研发忽然过来:研发:你这里逻辑怎么能这样出呢/你这里交互做的不好产品/交互:(看了一下)哪里有问题啦?是你自己没理解吧研发:你自己没想清楚吧~balabala……研发:好!就按照你这个做,后续遇到问题不要找我改!产品/交互:那就按照这个做最后就是争吵一番,浪费了时间、增加了矛盾、问题没有解决。以上的问题个人曾经也遇到过,但是在长期的工作与反省中,自己总结了一套我自己使用起来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控制情绪,三步聚焦问题,分享出来,希望对经常遇到此问题的新人产品经理有所帮助。产品经理上升期(2到5岁) 产品心理学&交互设计开发的基础知识产品心理学:心理学的高深之处并不在于理解这些道理,而在于对于这些道理的运用技巧能够有多高超。为什么产品和运营都要学习心理学,因为产品/运营的工作无非也就是和“人”打交道,用策划的方案,产品和活动来影响用户的决策、行为和心理。你可以用数据分析来挖掘每一个策划环节的用户操作倾向,但这必须建立在数据样本足够大、有前期案例和数据监控体系完善的基础上,如果这些条件并不成熟,你就只能依靠用户洞察来指导你的具体工作。(本文最下附部分常见的产品心理学)产品经理成熟期(5岁+)用户心理学+产品特性(如微信:克制)五岁的产品经理孵化的产品需要有脾气了,常常可以设计出非常规的功能点,有些看似“反人性”的设计点却可满足更多元的场景,同时要有深厚的心理学功底,如可以操纵用户上瘾模型(参考图书《HOOKED》)设计用户沉浸式体验产品,产品特性层面也要足够考量,比如足够克制的微信产品设计也足够可圈可点。后附部分内容源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我们将会为大家简单介绍业务当中最常用的几个心理学经典概念,作为引子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感兴趣的可以再深入研究。一、前后一致性每一本心理学书籍都会提到的一个典型心理学原理,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往往都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坚持自己曾经表达的观点、做出的选择、得出的结论。不管你是公开的申明过这个结论还是只是自己得出过这个结论,当然如果这个结论是公开申明过的,“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从一而终的人”的力量会更加让你去坚持。这个原理很好理解,如果你曾经得出过一个“这个品牌的产品质量很好”的结论,未来一定会有一个心理力量,让你就这个初始结论持续的做出“选择这个产品”的决定。因为这样最轻松,不用动脑筋再去思考和判断以及选择其他替代品(动脑子往往比动身体更累)。同时,不打破自己的结论,不被认为“自己打自己脸”也是一种驱动力让你持续去忽略掉和这个结论违背的现象(这一次购买的产品体验不好可能是偶尔的失误),倾向于去关注和放大与这个结论一致的现象(这一次购买的产品没有出问题我就知道是靠谱的)。当然这个心理原理在每个人身上产生的效果轻重有异,重度患者是那些被认为固执和钻牛角尖的人。当然也有能够更加理性判断的人,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和认知。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人,只要在你精神放松的状态下,无意识做出选择的时候,这个带在人类基因里的特性始终会默默影响你的一些选择。当这个选择被放在批量的大数据下去呈现,就会非常明显的体现出其作用。这个心理原理在传统的市场营销行业被广泛的使用,常见的手段被称为登门槛销售:先让你低门槛的提交一个产品的好评(你已经做出了认可这个产品的判断),然后引导你进行评价(既然好那你应该写出几句真的好的理由),再引导你进行分享和推荐(这个时候你已经非常认可你自己写出的评价理由了)。回归到业务上的运用,我认为有以下场景可以思考一下心里一致性的运用:尽量引导现有用户去进行评价和点赞,然后再想办法引导得出好评的用户(种子用户)进行分享是不是一种更好的传播模型?是否可以通过活动引导用户在公开的场合去表达认可产品的观点(比如说社群和朋友圈),通过这种形式‘培养’你的忠实客户?同样,在公开场合表达过消极观点的用户,还有值得花精力挽回的必要吗?也许你可以用利益让他删掉差评,但是私下的评论和产品选择中,他是否能够改变认知?那些主动在公开场合表达认知的用户,对你产品的好感足够强大,你是否有效的利用好了这些种子用户,他们是不是还可以为你贡献更多?二、比较心理消费者心理学最经典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一个2000元的产品和一个1000元的看上去似乎是差不多的产品,两个摆在一起你就会觉得1000元这个超级划算,很容易产生购买的冲动。这个原理也是一个人类基因中天生带着的特性,它既是心理层面的原理,在肉体层面也是通用的。如果你搬过一个100斤的东西再去搬一个50斤的东西,你会更容易得出50斤的东西很轻的结论。但如果你只搬过50斤的这个东西,你的结论大概率是很重。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所有的认知,价值观和结论都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的,仔细想想是不是(隔壁搬来一个家庭小孩学习成绩比你好让你的家庭地位极大降低)。所以,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创造对比的机会。如果想要让你的相亲更加顺利,约一个比你难看的朋友去试试看。消费行业最喜欢用比较心理,因为比较心理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设定消费者的认知。除了以上说的价格直接对比法,还有很多灵活的运用。诸如199的线下会员、299的线上会员、229的线下+线上会员会让你大概率购买第三个套餐;在主推产品旁边放置两个次品的效果(比如说电视,耳机这类感官消费品)以让你对主推产品的效果感知更加强烈;拉高产品的价格再做夸张的折扣让你感知这个商品现在超级划算。回归到业务上的运用,我认为有以下场景可以思考一下比较心理的运用:基于你的产品你想塑造的用户认知是什么,‘便宜’‘快速’‘质量好’,你能够创造什么样的比较场景来塑造这样的认知?你的主打产品是什么,是不是需要一些用于比较的产品帮助主打产品的销售?如果用户觉得你的产品操作门槛太高,降低操作门槛和让用户觉得操作门槛不高两条路径是不是可以同步走?如何让用户认知到你做的一场营销活动是全年力度最大,最划算,最值得抢购的(要在哪些细节上和日常的营销活动做出区别)?为什么一个用一万多元手机的iPhone用户会觉得一个月几十元的视频会员昂贵,是否应该给他算一笔各种娱乐开销的账做个对比?利用这个心理,教你一个消费者避坑技巧:某宝上卖假货的商家也会运用这个心理,例如一个奢侈品包包专柜价格是1500,一般正品的价格可以卖到1300,假货商家不会把价格设得太低比如说600这样就太假得明显,他们一般会选择1290,比大部分正品商家要便宜一点,这样你就会极大感知到1290价格的划算(实际上你连邮费都没有省下来)。所以,避开那种比大部分正常价格少一点点的的货源,买到假货的可能性会小很多。三、从众心理最常见于营销和促销手段中运用的心理原理,字面意思也很明白,就是同样是不知名品牌的洗衣粉,一个万单销售的和一个较少购买的商品显然前者会享受从众效应的滚雪球优势。但这个心理运用的重点不在于怎么使用(使用方式是显而易见的),而是在什么场景下使用。为此我们需要了解这个心理原理的来源。大部分心理学书籍对从众心理来源的解读都追溯到了远古时代,很长的一段时间对于人类来说生存条件都比较恶劣,人类掌握的知识还比较少以及没有形成任何体系,有太多作死的机会。所以为了最基本的生存,人类只能抱团去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环境和决策。很长很长的时间之后,慢慢也就形成了从众的一种潜在行为习惯,因为跟着大家的选择走的风险是最小的,且关乎于生存,一切关乎于生存的习惯都会被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写进基因当中。所以理解从众心理的第一步就是理解从众心理不是一种喜好倾向的心理,而是一种求生技能。又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生存的难度已经大大降低,同时信息量又开始爆炸,我们不需要面对生存的决策但多了太多太多日常生活的决策场景,人们越来越开始愿意追求个性化。这项求生技能开始以另外一种更轻的形式开始产生作用:在追求安全感、避免错误和低决策场景下主导着我们的选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同时喜欢个性和独特同时又在另一些场景希望从众和大家一样。从众心理在我们基因当中的作用从来没有变化,他帮助我们获得安全,避免作死和在懒得动脑子的时候做一个‘不一定最好但基本正确的’决定。与追求个人的喜好、理性和刚性的需求等都没有关系。理解了这个点,你可以轻而易举发现很多营销场景下对于从众心理的错误运用,一起来思考一下这些问题:用户追求个性化的商品应该去强调热卖指数吗?在理性和刚性需求商品购买过程中,用户决策的五个步骤(引起需要-收集信息-评价方案-决定购买-购后行为)那些环节适合引入从众心理促进转化,哪些步骤应该避免?从众心理能够让用户‘喜欢’你的产品吗?哪些场景和品类用户是追求安全感和避免错误的,可以最好的发挥从众心理的作用?哪些场景和品类用户是非常懒得所思考决策,可以用从众心理帮助用户快速转化的?四、给我一个理由作用非常强大但往往被忽略掉的一个心理原理,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做事情的时候都希望自己是‘师出有名’,是有理由和目的去做一件事情的,且最好这个理由和目的是有好的意义(自圆其说的好也OK)以及合理性。有点难理解,我们来举一个前端的例子感受一下。同样是两个裂变的红包,里面有很多优惠券,一个礼包告诉你‘快去分享给好友吧’,另一个告诉你‘这里有十张奶粉的优惠券,快去分享给有需要的妈妈吧’,不考虑品类的属性,你更愿意分享哪一个礼包?就是这个感觉,当你知道你为什么要做一个事情,且目的是有好的意义的时候,你去做这件事情的动力会更强一些。这个心理似乎难以追寻来源,也很难以界定这种心理作用到底是在帮我们变好还是变坏。反面的常见案例,但这个心理很多时候也在帮助我们做一些错误的决定比如说找借口,‘我今天很丧需要一根烟帮我打起精神来以便很好的工作’这种想法让很多人戒烟失败。找借口既然会让我们放弃原则,放任自己,所以这个心理作用也被大量的运用在营销和市场领域。很多时候我们被一个广告打动,购买了一个好不必要的产品,往往是因为这个广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美好的理由,这个产品能够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从而让我们有更好的社会地位,让我们从更好的社会地位获得更多的利益。但这个心理还是少有见运用于线上的业务,因为他的作用似乎并没有其他几种心理来的明显,但实际有没有为用户创造一个理由非常关系到用户完成一个操作的动力强弱,有以下问题值得思考的:什么样的理由会让用户更愿意做出一个领取优惠券或者关注的动作?我们应该怎么样通过创造场景从而创造理由?一个专题活动的漏斗模型中,点击广告,浏览页面,点击产品,浏览商详,是不是每一个步骤都有找理由心理可以发挥的地方?哪些美好的目的是可以包装成为用户理由的,更漂亮的自己?更努力的自己?更善良的自己?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跟公益项目合作?另外一个方面,作为一个消费者,你是否能够清晰的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被品牌商给你的理由套住了?很多时候你的找理由的心理是在帮助品牌商说服你自己做出不必要的消费,你能够理性的管理好自己的这个心里吗?五、互惠原则想一想你一生之中被互惠原理坑过多少次你就明白互惠原理对人的影响有多大了,进入一个店铺服务员主动端上的一杯水,走在路上突然走上来送你一个小礼物的推销员,在网上免费领取的各种试用装。这些小小的利益在理性的思考下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一但进入一种急迫的,快速的,低参考信息的决策过程时候,它们的影响就会被放的很大,很多时候一些小小的‘不好意思’就会让你最终做出买单的动作。互惠原理据说也来自于最早人类抱团生存的模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基本机制将零散的人类组织成了一个强大的群居生态。所以如果有人对我施以恩惠,内心中就会有一种‘不好意思’和‘想要回报’的倾向让我们也对他人还以恩情。当然,人类经过这么久的进化,抱团生存的必要性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互惠原理也被太多不怀好意和充满目的性的人加以利用,“恩将仇报”“只索取不付出”的也大有人在,互惠在道德层面的约束力已经没有那么强大。互惠原理没有办法作为一个决策唯一的起点来使用(也就是说你不用指望用户单纯因为你的小礼物购买你的产品)。但就是有这么多决策的场景,用户在购买和放弃之间摇摆不定的时候,互惠能够作为一种非常恰到好处的力量推用户最后一把让他完成这个决策。互惠的力量有限,但用在恰当的实际和场景下,就能真正发挥价值。因为互惠的过程本身也符合‘给我一个理由’的原则,还之别人的恩情似乎也是合情合理,正义和正确的一种选择。就带来了两个好处:互惠的以小博大能力让你不用有超出收益的过多投入;互惠的正义感不会让用户把决策后的后悔联想在你的身上觉得是你“欺骗”或者是“诱导”。互惠原理已经有大量的实际运用,但很多运用并没有抓住互惠原理的本质和抓到互惠原理最恰当的那个点,所以并没有产生实际的最好的价值,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如何让用户觉得你给他的恩惠是真心实意的(这个点很重要,如果用户感知到你的恩惠是刻意和带有过渡明显目的性的,互惠原理并不会被触发,例如给用户送一个垃圾优惠券或者是强迫用户完成什么行为才能送,互惠的起点必须是你的‘无私’)?互惠原理在你的业务哪一个环节触发,能够产生最大的作用,既不被过高的决策门槛拦住又不至于太晚让用户觉得理所当然?有哪些好的低成本线上互惠原理触发手段(试用?赠品?)?如何刻意的创造用户的低成本、快速、急迫决策场景,以为互惠原理提供触发的契机?是否能够创造用户与好友之间的互惠过程而不是用户与平台之间的互惠过程(与具体的人发生互惠过程似乎比与机器发生互惠过程更加合理)?六、喜好关联为什么当一个明星出了糟糕的新闻时候,所有代言品牌都会在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取消合作划清界限,有时我们甚至会觉得有点太夸张,真的有那么大必要吗?会不会太残酷?确实是有这么大的必要,只要你思考几个简单的问题:一个声名狼藉的明星给你推荐一款产品,他本身糟糕的形象是不是会和这个产品绑定起来,你还会信赖这个产品吗?一个朋友和你通报了一个极其糟糕的消息,虽然他和这个消息毫无关系,这个朋友现在看起来是不是特别讨厌?如果换成一个好的消息呢?这就是喜好关联的心理作用,人们总是会把对于两个关联概念的感受也进行关联,所以我们尽量的避免自己与坏的东西产生任何的关联,尽量的让自己与好的东西产生关联,这样我们就能够避免被讨厌争取被喜欢。喜好关联不仅是在好和坏层面对人的感受产生影响,同样也会细化到一些更具体的感受:潮流的、过时的、土气的、美好的、复杂的。所以,很多时候品牌请一个明星和KOL推荐产品,他们本身让人产生的感受才是真正的这个产品在用户侧的认知,并不是这个代言人表面上呈现出来的‘人设’。例如某个一线明星‘小明’,在表面上打造的人设是‘酷的’,‘帅的’和‘有品位的’,但是在很多人的感受里他是‘土的’‘傻的’‘品味糟糕的’,具体可以在相隔几年两次火起来的该明星代表英文歌曲作品中了解。所以很遗憾的是,请这个明星代言的产品,确实没有给我们留下良好的印象和认知,只是因为品牌广告效果的不可评估性,所以这些糟糕的印象都被忽视了。那么思考几个问题:创造感受和创造记忆点之间的差异与关联是什么,如何相互配合?如何去创造与品牌绑定的感受?除了明星和KOL代言还有哪些形式(也许红牛的极限运动赛事可以给你一些启发)?如何判断一个代言人真正创造的感受是什么?用户的感受培养好了,如何把他们转化成消费动机(感受和欲望之间如何搭建桥梁)?有哪些标志性的点能够影响你对一个人或者一个事情的感受?这些标志性的点我们可以在线上业务上实现吗?七、赌博心理以小博大的感觉是一种强上瘾体验,人们只有在输的时候才想到离开,少有在赢的时候离开。这个就是赌场盈利的本质模式。这个心理直白很好理解我们不做过多解释,直接来思考一下我们可以合法的如何利用这些心理:如何让用户感受到以小博大的刺激?感受到以小博大甜头的用户会有多大的概率留下来继续?多少概率的用户会留下来完成转化,你如何让成本打平(转化的收益要能够抵得上你投入刺激用户首次以小博大的成本)?法律已经明令禁止赌博类的线上业务,但以小博大的心理是否可以运用于一些积分和用户权益的营销当中?与人斗其乐无穷,如何创造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博弈,从而创造传播的契机(世界杯赌球有趣但犯法,赌积分呢)?脱离掉业务,思考一个问题,当你陷入一个以小博大游戏的时候,什么时候离开是最明智的选择?如果是真金白银的赌博,劝你从一开始不要进入,因为这个心里的力量实在太强大。我们来一个组合案例,我见过最精彩的一个综合用户心理运用案例是一个工具类APP的推荐引导,先送你一个免费试用(互惠原理)-然后问你是否觉得这个工具很有用(选择否就会关掉,留下那些选择有用的用户-一致性原理)-那你是否愿意把这个APP推荐给你的好友也方便他们的生活(给我一个理由)。}
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体现,而且也由不同的技能线。不同阶段:初级产品——干活为主,能把产品分析、竞品分析、产品方案输出、项目推进、数据分析做好高级产品、产品leader——产品定位、拆解战略、产品架构、团队管理等在说不同的阶段时,你应该能看出有哪些方向:产品分析能力产品方案输出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产品架构能力产品定位、战略定位团队协作、团队管理能力......产品分析能力产品分析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当我们还是新人的时候,去面试,几乎都会被问这些问题:“给微信提3个优化建议”“怎么看抖音这款产品,如果给它去掉一个功能,你会怎么做”“你喜欢什么产品,为什么喜欢它”如果你不具备一定产品分析能力,那么对这些问题可能就摸不着头脑。这些问题都是考察你的产品分析能力,而在工作中,领导需要你给产品做迭代,这就需要充分使用你的产品分析能力。要想做好分析,产出迭代方案,你得进行竞品分析、进行调研、进行数据分析,这些工作过程,都是基于你的产品分析能力。分享一份产品分析报告合集,从里面的竞品分析、调研以及最后产品方案的输出,体验一下产品分析是什么(p.s.里面有我们总结的产品分析框架和20+份新人写的产品分析报告)在产品分析能力上,初级产品要做的是“进行分析,产出方案”,而高级产品要做的是“利用自己的经验,给初级产品把关,验收结果”产品方案输出能力产品方案输出能力,是在产品的方案已经大致确定的时候,产品经理将方案完善、执行的能力。这包括原型(交互)设计、prd文档等技能性工作。其实在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交互设计对于产品经理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能做出创新式交互的产品会被认为是“有天分的产品”。但随着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成熟,交互设计上能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小了。也就是说,大家用产品用的多了,习惯的交互形式就那几种,“规范”几乎已经被确立下来。所以现在交互设计对于产品来说是基本功,只要你不是“特别没有天分”,比较快就能上手。所以我认为交互设计和prd等工作,都已经算是产品经理日常的“执行环节”。相比这些执行环节,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产品分析能力,因为相比“如何做”,“做什么”更重要。初级产品要做很多方案输出的工作、原型、prd甚至mrd等文档,而高级产品较少涉及这些工作,高级产品需要验收新人做的输出方案。职景会带新人做产品项目,就要输出原型、需求list、prd等内容,提前做好这些再去求职,成功率能提升很多。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分析是当下互联网公司最重视的能力,甚至没有之一。这两天职景的同学们在看俞军大神的《俞军产品方法论》,其中细致地说明了为什么数据分析极为重要。而互联网产品完成一个迭代的完整路径可能只需要几天时间,且可以收集到大规模的反馈数据。于是,在互联网时代,AB测试这种经典科学工具,因为可以快速得到结果,且实验方法相对科学,成为最常用的产品工具。俞军老师还结合历史,重点说明了数据分析对于现在产品经理产生来由的意义。现在产品经理的职位受重视、作用比较大,是因为三个因素:互联网时代,信息复制和分发效率大幅增加,而且用户量巨大。使得“点对面”的效应加大。从而有了一个产品能撬动过亿用户的局面能够进行AB测试、快速迭代,产品经理能得到及时反馈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产品。有了这个重要的“能力”加成,产品经理们不用再没有方向地做事体验设计的价值增加。产品好不好用,决定你的用户量是10w还是1000w,而不像以前营销大于产品。可以看出,数据分析是产品最核心的能力之一,头条为什么那么nb,核心因素之一就是他们极为重视数据驱动。你所熟知的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产品,都是不断通过灰度、AB测优化完善的。而对于初级产品经理,数据分析是最基本的工作,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很难进大厂或在大厂生存下去。我拿之前模拟的一份数据报告作为参考,帮助你们理解一下。数据分析的目标研究公众号内容打开率下降的原因,寻找提升公众号内容打开率的切入点数据结果核心数据是三个:日平均公众号内容打开率(仅公众号入口)=每日公众号内容阅读总人次(仅公众号入口)/每篇内容发布时的公众号粉丝量总和(不同公众号不去重,按照每日发布文章次数叠加)微信公众号文章内容打开率(朋友圈入口)=每日公众号内容阅读总人次(仅朋友圈入口)/微信当日打开过朋友圈的用户总量微信公众号文章内容打开率(聊天入口)=每日公众号内容阅读总人次(仅聊天入口)/微信当日有过聊天行为的用户总量由于这三个数据在我们的数据平台上都未收录,所以特意找数据工程师Tim同学跑了过去一年的数据,感谢Tim的支持。我们可以看到,公众号的打开率,在各个渠道都是下滑的,其中公众号入口和朋友圈入口下滑的较多:公众号入口的打开率从高点的13.04%下滑到如今的8.81%朋友圈入口的打开率从高点的231.4%下滑到现在的195.5%聊天入口的打开率也有下滑,高点是122.3%,如今是108.3%分析:显然,信息过载让用户对公众号的内容兴趣度下降。最危险的是公众号入口,用户几乎没有兴趣主动从公众号获取内容。而在另2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用户在朋友圈每天会阅读2篇文章,在聊天窗口会阅读1篇文章,这主要是因为关系链的存在。而随着关系链持续臃肿,以及内容的过载,这2个入口的打开率也在下降。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用户调研来细化研究这一部分的数据。产品架构能力产品架构能力是高级产品的核心能力。初级产品一般只负责一个产品中的一小条业务线,或者一个业务模块。当然,在一些创业公司,因为缺人,往往需要新人产品负责整个产品。。如果这位新人的能力很强,进步很快,这是很好的加速剂。但对于一般人来讲,往往弊大于利。所以,新人们在职业生涯的起点,请选择好公司,尽快选择稳定的大公司。而高级产品,是需要架构、规划整个产品的。俞军老师在书中特意强调了,架构产品就是架构产品和用户之间的交易模型。他提出了用户价值的衡量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如果产品想成功并且持续发展,产品经理就需要把用户价值尽量做大。这个公式虽然看着简单,也比较好理解。但执行其中的思路很不容易。产品定位、战略定位这个比产品架构更高阶,往往是CEO或团队负责人做的事情,直接决定公司成败。团队协作、团队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同样是最基础的能力,但不像prd、原型那些干活的能力。团队协作的提升永无止境。我们总能听到华为的管理是多么厉害,执行力超强。也能听到Google和Facebook的扁平文化让他们不断做出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往上走,是公司的文化和组织架构;中层做的事情是团队管理;而公司在挑选新人的时候,都非常在意你是否会团队协作,是否是一个积极、对同事nice的人。分享几条新人必须遵守的团队协作准则:遵守ddl和时间上的约定——当团队定下来ddl,如果部分人拖延,会导致整个团队拖延。而如果你确实完不成工作,一定要提前跟团队商量好,修改ddl或任务规划做主动的人,不要被动接受任务——如果你总是要你的leader或同事push,那么很难成长起来,而且其他人也会觉得累遇到困难主动求助,不要自己闷头解决——你浪费的时间往往会让领导非常着急。。。职场上问问题求助不丢人别抱怨团队成员——抱怨是信任瓦解的开始也分享几条面试官考察你团队协作的题目:你觉得你的团队协作能力怎么样?(问的很直接。。。)你之前在和其他部门协作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找一位你比较佩服的同事,评价一下他如果和研发沟通时,你觉得推不动事情,你会怎么办?我认为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就是这些。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只能靠长期的积累。如果你是一个还没有入行的产品新人,想从现在开始提升自己的产品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产品分析”是你需要提升、也最容易提升的一项能力。因为,在新人的工作中,产品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而新人的面试中,面试官最喜欢考察的也是你的分析能力。切记,新人不要只是看书、看视频学习,一定要动起手来做东西,只有实践才能提升。所以,我们推荐,在你还没有入门时,做一份产品分析报告来锻炼自己。我曾经在另一个回答中,详细介绍了如何产出一份分析报告。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这个回答最后,如果你在产品社招转行、校招求职时遇到了问题,可以随时找我聊聊,我可以帮你看简历、梳理面试。我也总结了很多产品求职资料,包括拿大厂offer同学的求职作品资料,大厂原型交互参考,b端c端产品面试问题汇总+解析等,对你产品求职会很有帮助。如果你需要找我聊聊或者想拿产品资料,你可以点进我的知乎主页查看个人简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