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民国资本家解放后悲惨有多惨,高晓松说的,大家怎么看

44岁女高管跳楼、拆迁户11套房一夜返贫的真相背后:做有钱阶级,不如做有志阶级
国馆(ID:guoguan5000),转载请联系国馆。
富足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这几天,我们都为一桩悲剧痛惜:44岁的万达茂总经理徐毓在南京坠楼身亡,根据目前的资料显示,已经排除他杀可能。
据家人的介绍,徐毓工作拼命,一有任务的时候,经常加班到一两点,哪怕是大年三十也只回家待一两个小时。
坠楼以前,她已经完成了一个大项目。但据传因为与公司领导的矛盾,让她可能倍感压力,也可能心灰意冷。
最后她给家人留下一句“对不起”,从高楼跃下,离开了人世。
企业高管,商界强人,已经是高收入人士了,为什么会酿成这样的悲剧?
关于这件事,讨论已经很多。但这次,我想从“中国高收入人群的生存状态”这个角度来谈谈。
说这个事之前,我想先说说中国拆迁户的事。
现在,我们一般都会很羡慕拆迁户。原因众所周知:平白分到几套房,分分钟少奋斗几十年。
但最近看过的一份关于拆迁户的调查,让我大吃一惊。
武汉大四学生小赵,没拆迁之前,他上大学的学费都凑不齐,申请助学贷款才勉强缴清学费。
他很羡慕别人天天打游戏、谈恋爱、看电影,而他只能去打工赚生活费。
自从去年他们家被迁拆以后,他突然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对象,每天都能约同学吃喝玩乐,每天都交到新朋友。
你想他的日子过得很开心吧,其实不是:拆迁以后,他的父母本来平时相处很好的,结果因为拆迁房分配不当,吵了好几个星期,最后居然离婚了。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的哥哥和嫂子之间。
小赵坦白:“现在家里支离破碎,还没以前开心呢。”
(新闻来源:焦点房地产网)
拆迁分了11套房
结果半年输光
小赵的情况还不是最惨的。
武昌的钱女士,嫁给了一个外地人。丈夫工作辛勤努力,小两口的日子虽然平淡但很恩爱。
但自从丈夫家里老房子拆迁以后,情况就变了:他们得到了一大笔拆迁款,还分了11套新房。
半年前,有一个朋友约丈夫去赌,他心想反正现在有钱了,玩玩也没什么。
一晚上赢了1万多,快顶上半年工资。他心里乐呵了:拆迁分了钱,赌钱也赢钱,看来自己真的要时来运转了。
于是他也没心上班了,一门心思去赌,一个星期居然输了20多万。
为了回本,他更加奋身下去赌了,结果半年居然把自己的拆迁房也输掉了,还欠了高利贷。
因为长期无心工作,他被单位除名了,还打了钱小姐。最后两个人离婚了。
类似的事还有很多:
在武汉郊区,拆迁户分到钱分到钱以后,一出手就是15万豪华装修,很多不工作坐吃山空。
以前是面朝黄土的农民,拆迁拿钱以后就买各种名牌包包、豪车,不买还会被人数落:“家家户户都买了车,你们不买人家看不起。”
我原本以为:拆迁户手里拿着这么多钱,有一点理财意识的话马上就能资产翻倍,甚至指数级增长,一生无忧。
结果,很多人却因为赌博、挥霍、吸毒等,一夜返贫。
武汉一位社会研究学副教授曾经研究了城中村拆迁暴富的人,得出一个结论:
“他们表面看起来很富足,但其实内心是恐慌和迷茫的。”
“他们斗富现象比比皆是,短短几年间,就会回到比以前更差的‘赤贫’状态。”
富足,不仅仅是物质问题,而是观念问题。
真正的富足阶层
是有志阶级
女高管等商业人士,以及拆迁户们,原本都是我们羡慕的富足阶层。
但也许大家不知道,其实“富足”这个词的含义,已经被重新定义了。
在美国教授伊丽莎白的新书——《昂贵的小幸福:关于有志阶级的理论》里面,她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有志阶级”:
“与其把大量的钱花在购买传统奢侈品上,现代的高收入群体更愿意把钱花在教育、医疗、食品等看不见的方方面面。”
“我把这样的富人叫做有志阶级。”
所谓的“有志阶级”,并不是通过炫耀性消费证明自己,而是通过文化和知识定义自我的新精英阶层。
哪怕你是拆迁户,你能一掷千金,但如果观念不行,一样可以一无所有。
伊丽莎白提到,好的观念,对于财富的增长贡献是正指数型的;而坏的观念,却能让你的财富负指数型减少。
什么意思呢?
好比你有100万,当你有一个好观念的时候,你的财富增长可能是100万的1次方、2次方。
但是,当你有一个坏观念的时候,你的财富增长可能就是100万的-1次方、-2次方,让你瞬间清零。
富足,不是富在拥有的物质,而是富在践行的观念。
富足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所以我觉得,与其羡慕暴发户,不如看看自己能不能成为“有志阶级”的一份子。
“有志阶级”的观念之一:
重视儿女教育
世界变化那么快,早已不是你通过继承就能够成功的时代。
上一代的财产,在通货膨胀、消费迭代的下一代眼中,可能会成为鸡零狗碎。
高阶层人士最重视的,始终是儿女教育。
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曾说:“我至今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我能给儿女们买多少芭比娃娃、模型飞机,而是能给他们买一屋子书。”
前些日子爆红的赌王儿子何猷君,在我们现在看来多金帅气、聪明冷静的事实背后,其实也是多年来接受高质量教育的结果。
在何猷君读小学第一天,赌王何鸿燊就曾经给他下命令:
“如果读书时候你有一科成绩拿不到A,以后就不要指望继承我的家产。”
结果何猷君由小到大都是学霸,一直读到了麻省理工史上最年轻金融硕士。
我很赞同伊丽莎白在书里这句话:
“坚持让孩子不断得到教育,才能坚持让自己的家族基因朝着良好变异的方向前进。”
“有志阶级”的观念之二:
重视自我教育
在所有子女教育的方法里,最有效的其实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为什么这么说呢?
《纽约时报》曾经对纽约的中产阶级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
在给自己的子女上最昂贵的幼儿园、报价值不菲的艺术班的同时,有九成家长都会选择在职深造:
四成家长选择读MBA,还有很多家长修读艺术、历史、心理学等课程。
著名投行“文艺复兴”的一位高管说:“如果你自己都不学习,你怎么好意思要求你的孩子学习?”
看过一篇文章,讲一个位于广州的中产家庭,妻子是全职太太。
有一天,孩子对自己的妈妈说:“妈,我同学说你好丑。”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在学校开放日的时候,这位妈妈穿着随便,还举止粗鲁:
她在学校餐厅里喊孩子是用吼的,格外刺耳。自助餐盘拿了一大堆食物,在餐桌上饕餮起来,风卷残云,一片狼藉。
而另外一个孩子的母亲,穿着得体,对每个人都面带微笑,人快四十了身材还没走样。她上台弹了把吉他,把全班孩子都陶醉了。
后来,妈妈就听到了孩子那句耸人听闻的话,当然很伤心。
这位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反正一直在家里,衣服从来不穿好看的;书也不看,自己以前也会弹琵琶,但家务活都够忙的,谁还有这闲心去弹琵琶?
于是,她开始试着改变自己:
哪怕是去菜市场买菜,她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
报了个琵琶高级班,请了最贵的老师教自己;
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她规定自己不能帮他做,不能去做家务,只能在孩子旁边看书。
第二次学校开放日的时候,她在孩子班上弹了首《昭君出塞》,孩子过后跟她说:“妈妈,老师请你下次再给我们弹琵琶!”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绩明显上升了。给他报了兴趣班,以前还不愿意去,看见妈妈在学琵琶,他也嚷嚷着要学。
这就是自我教育的力量。
伊丽莎白在书里,提到一个概念叫“反馈循环”:
以孩子为中心的家长,通常都逼迫孩子学他不喜欢学的东西。孩子不喜欢,自然学得不认真,你就会更加逼他,他更不愿意去学。
这就是死循环。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自我教育”。
其实你只需要关注自身的发展,孩子就会模仿你,慢慢习得生存技能,例如爱学习、勤俭节约,内在动力驱动了其自我成长。
这就是正循环。
当你成功走出自己的死循环,你的孩子就会跟着你进入一个正循环。你和你的孩子,就都会进入“有志阶级”的行列。
“有志阶级”的观念之三:
以前形容有钱人,一般会用这种词:资本家,肚满肠肥,秃头,油腻,三高患者……
直到我因为要查资料,看到了华尔街每年都会举办十项铁人赛(包括400米、800米跑,引体向上等项目)。
从22岁到62岁都有人报名,下面是那些拿着最高薪的高管们的肌肉:
瑞银集团副主任Peter参加400米比赛。
RBC资本市场总监Micheal。
大型交易公司高级副总裁David Lazarus,40岁出头,跑完400米用时47秒。在中国,这是一级运动员水平。
总监Abbett Stripe,双杠臂屈伸连续做了52个(大家可以试试,小编我一次只能做8个)。
ICAP集团副总裁Mark Rubin,双杠臂屈伸卫冕冠军,一次54个。
证券老总David,今年已经62岁了,参赛年龄最大,引体向上一次完成26个,心肺能力相当于一个25岁的小伙子。
戈德曼高盛副总裁接受采访。胸肌、手臂、人鱼线和钱,你想要的他都有。
我注意到他们喜欢引用一个值,叫代谢当量(METs),是通过人运动完以后的代谢水平,刻画一个人运动能力的指标。
比如,当你跑50米,用了4.4秒,你的代谢当量就是18METs,已经达到运动员水平。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调查,华尔街高管们的METs越高,其薪酬水平相应越高。
有意思的是,有健康机构曾经测试了国内金融行业高管的METs,得出的结果是这样的:
我们总是有一个错觉,好像只要我们加班时间够长、熬夜次数够多、越忽略吃饭这些“小事”,职位、钱就会挣得越高。
但其实,你越想得到高薪、高职,你越要重视自己的身体。
《胡润百富》两年前就发表了调查,得出结论:“中国最富的那一群人,最担心和焦虑的是社会保障和卫生保健。”
据这份调查,在1125名受访者中,一半的人表示健康养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而以往这个数据只有不到40%。
这些高收入人士,平均每个月锻炼16次,跑步是最受青睐的方式,其次还有游泳、瑜伽、快走和高尔夫。
他们不仅给自己买健康保险,也给父母、子女买健康保险。
伊丽莎白提到:“所有劳动,归根到底其实都是体力劳动。”
重视运动和健康,不仅仅在于它让你能够抵受更强的压力,还能通过分泌多巴胺等物质,促进你的愉悦感,保证你的工作心态。
当你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身体素质的时候,你也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工作输出。
到最后,你加班三个小时做出来的绩效,还没有人家拿这三小时去运动做出来的成绩好。
“有志阶级”的观念之四: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一句话:“100年前,肥胖是成功的标志。”
有钱,自然就吃得多;没钱,自然要饿肚子。但这个逻辑现在不成立。
根据杂志JAMA的一篇调查文章,他们针对1999年到2012年美国成年人的饮食摄入,总结出一个结论:
肥胖已经变成了低收入人士的标志,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速食品、啤酒、土豆;
而高收入人士大多吃有机食品,将水果果汁换成整个水果,将精致谷物更换成全谷物,吃大量的坚果。
对于低收入人士,他们的三餐基本上都是快餐。
回到家以后,由于工作疲累,做饭的时间自动压缩为半个钟甚至十几分钟,只吃速成的精致食品;
而那些生活讲究的人,他们宁愿开车去远点的地方,仔细挑选水果蔬菜、在家里花上一个小时做个美美的沙拉,吃完再去运动。
也许有人会骂:你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知道现在素食比肉食还贵么?不知道打工仔连工作都没时间,还有时间做饭么?
这种看法,被JAMA文章的作者驳斥了:“在食品杂货店里,其实有大量相对便宜的健康食品,相比精致食品、高盐高油的快餐都要便宜得多。”
其实,决定你的饮食质量的,跟钱其实没多大关系,而是你有没有这个自律意识。
相对于奶茶和汉堡包,白米饭、粗制食粮、白开水口味不刺激。
但其实,你真的需要从这些口味不重的饮食当中,发现食物自然的味道,去除身体的油腻。
你的身体,其实就喜欢这样的味道。
真正的富足
其实是一种“富足感”
不要觉得“有志阶级”这个概念离我们好远,其实就“富足”的物质层面来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钱:
人家3套房,你有1套房,人居住的地方都一样大。哪怕是租房,你也租得起;
人家用阿玛尼,你最起码用得起优衣库。
与其说我们缺钱,不如说我们缺乏一种“富足感”,经常感到焦虑。
我非常理解那位44岁的女高管,她拼尽全力,哪怕磨损自己的生命,也要让家人过得幸福快乐。
她把所有的焦虑都往自己身上塞,哪怕到生命的最后,留给世间的也是那最无奈的三个字:对不起。
为什么“有志阶级”注定会成为新时代的富足阶层,就因为他们能够时刻保持“富足感”:
周末不是去加班,而是陪孩子痛痛快快玩一个下午;
晚上不是刷抖音,而是躺在床上看几页书;
在暴发户左拥右抱的时候,最起码有老婆孩子暖炕头,这种温存是不用钱的。
真的,你不用羡慕谁,我们其实不缺钱,缺的是那个饱满充实的感觉。
那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
国馆:最中国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国馆2017重磅新书《快乐的人,都有温润的趣味》正火热销售中。
来源:国馆
图文综合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如何看待高晓松炮轰梁植愧对清华教育?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122,832分享邀请回答20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冯小刚2个月赚了10个亿,这才是商业模式的秘密!
穷人和富人的区别,就是穷人的思维狭窄,只会苦哈哈打工干活挣钱,不懂什么是“资本运作”,今天我来教大家什么叫做“资本运作”,很多资本运作,其实就是坑蒙拐骗,暗里偷,明着抢。
举个例子,冯小刚开了个小公司,叫做东阳美拉,资产拢共1.36万元,最坑爹的是,这个破皮包公司还负债1.91万元。
这个时候,有个有钱有势的上市公司,叫做华谊兄弟,来了个大手笔,用10.5亿现金收购了冯小刚的毛都没有的破皮包公司70%的股权。根据转让协议,华谊兄弟分别向老股东冯小刚和陆国强一次性支付全部股权转让价款,共计人民币10.5亿元。
工商部门的资料告诉我们,冯小刚的这个破皮包公司,2015年9月才成立,冯小刚持股99%,陆国强持股1%的,而华谊兄弟的收购11月就发生了。2个月,10亿人民币,买了个负债五千块的公司。范冰冰什么的都弱爆了,吃瓜群众心里可能在想难道华谊是傻叉?
华谊兄弟并不是傻X,人家早在8月份的时候,冯小刚皮包公司还没成立的时候,就向阿里创投、平安资管、腾讯计算机、中信建投四家公司定增1.46亿股公司股票,募资总额约36亿元。华谊兄弟是把募资来的近三分之一资金,都投给了冯小刚,买下的只是这样一家万元小皮包公司的70%的股权,冯小刚这东阳美拉万把块钱的小破公司,开煎饼摊子都开不了的小破公司,资产一夜之间翻了10万倍。
你该问:这些募资,最终来自哪里?很简单,来自你我普通韭菜股民。谁是傻X?明白了吗?
为什么四家大资本能出这钱给华谊兄弟?为什么华谊兄弟要白送10亿给冯大导演?因为冯小刚承诺了,2016年东阳美拉经审计后净利润达到1亿元,每年上浮15%。怎么做到?拍电影呗!靠冯小刚这张老脸,以及一肚子坏水儿的才华,再加上炒作投机的本事,卖卖情怀,炒炒老IP,总能弄出个票房大卖的电影,所以,你看他这不就开始捣鼓《手机2》了吗?只要票房大卖,他不但能挣影迷的钱,还能带动华谊兄弟的股价上涨,这时候冯小刚开心,华谊开心,背后的大佬也开心。
按照业绩承诺,东阳美拉5年间税后净利润要达6.74亿元,极端情况下,即使冯小刚什么都不做,无营收,他也可以从已获得的10.35亿元现金中拿出6.74亿元来补足业绩目标之差额部分,仍净赚3.61亿元,片酬再高,哪里有印股票来钱快啊。
这其实就是资本在影视圈的“左手倒右手”游戏,自己为自己保底。
那么我们普通人如何能向冯大导演一样拥有资本思维呢?
要想学会“资本思维”,必须先来深刻理解一下什么是“资本”。“资本”仅仅是指钱吗?不是。资本是对资源的“支配权”,通过资源支配带来更多的支配权叫“资本运作”,通过“资本运作”优化和配置社会财富,实现社会效率的最大化就是“资本运作”的社会价值。
因为资本有趋利性和增值性,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会促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朝着效率、效益最大化的方向上行。社会资源将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国家和地区、最有效率的产业、最有效率的企业、最有效率的项目、最有效率的个人。资本的逐利促进资源的优化,资源的优化顺势产生新的资本,并且不断产生新的机会,如此一边循环一边膨胀。
比如,在物理学上,石墨和金刚石是同素异型体,它们都属于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但是物理性质大不相同,价值也天壤之别,就是因为他们的组成结构不同而已。
所以资本思维的精髓是结构重组。即对资源的分子进行时空和结构上的调整,从而产生由“石墨”到“金刚石”的增值效果。宏观方面的资本运作是对全社会的资源重组,比如中国的国企重组,将大大改变中国经济的结构,提升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而当一个社会经济依靠“资本运作”来运转时,就步入了“资本经济”时代。
从经济层面讲,今后社会上只有三类人
第一,资源者。他们是资源的最直接拥有者,依靠出卖自己的资源生存,比如农民靠耕地、工人靠体力、医生靠技能、作家靠写作,还有老师律师等等。
第二,配置者。资源是谁的不重要,关键要有资源配置权。这类人依靠配置资源挣钱,从事资源的投入-整合-运营-产出工作,以企业家为主,创业者也属于此类。
第三,资本家/投资人。他们离资源最远,但是所有资源却统统归他们掌控,他们只躲在幕后玩操作游戏。风险投资者就属于此类人,比如孙正义投资马云,阿里巴巴上市使他大获成功。资本家无国界,他们可以控制全球资源流向;可以通过金融体系支配大量别人的资产。
所以,资源名义上都是资源者的,实际上都是资本家的。看一个人能量多大,关键是他能配置多少资源。
按照这三种不同性质的角色扮演,今后的个人如何获得财富?无非只有三条渠道:出售资源、配置资源、掌握资本。
1、资源者(普通人)
“资源者”通过出售自己资源生存,也就是资源者的技能,即:时间+体力,这也是社会上分布最多的人群。
所以一般普通人只能找一家企业工作,出售自己本身换来财富。然而普通人的时间、体力都是相差无几的,他们能够出售的资源都是差不多的,于是为了让自己的资源卖上好价钱,就只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练水平。
这时一个普遍的做法就是读书,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为什么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一般会比没有文化的人起薪高一些。
但是现在文凭带来的技能差距差别越来越小,一个普通的一本学生与二本学生已经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反而不如蓝翔挖掘机学的好的人附加价值高,这是因为前者数量多,后者数量少,而且后者更加注重实践,供需关系决定了资源的价格,因此读书无用论早就开始流行。
所以,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要么通过读书获得更高、更稀罕的的技能价值;要么通过爱思考、会做人、大量实践提高自己实践能力。
另外,对于“资源者”来说,还有天生稀罕资源,比如外貌。长的好看的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的婚配、工作、生活中获得很多额外的财富;如果长的好看再加上运气好就可以进入演艺圈,成为明星之后自己的资源就成了稀缺资源,资源的价格远远高于一般人!
但是外貌在一般情况下难以改变“资源者”的本质处境,只能略微提升。王宝强就算是健身+保养+专业造型设计,也是无法从外貌上超越刘德华的,所以他是傻根,华仔是神偷。而且外貌这种资源不一定是越漂亮越好,王宝强和黄渤的外貌特质也是他们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有的普通工人、白领、职业经理人、甚至到当年的“打工皇帝”唐骏、各大明星,都属于“资源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其获得财富是有限的。
他们有时辛苦了一辈子,但是遇到家人生一场大病几乎就会崩溃,有的为了供养孩子、病人需要打三份工,这是非常心酸的。职业经理人赚的再多也是有数的、过气的明星过的不如普通人等。
当然,有的人天生就拥有稀缺资源。比如富二代,生下来就可以继承一批遗产这种稀缺资源。再比如明星的孩子,天生就获得了媒体关注的稀缺资源;再比如某人住在市中心的破院子里,只要拆迁就可以获得一大笔财富;天生获得了位置的稀缺资源,或者你运气非常好,买彩票中了奖,也是享受到了“好运”的稀缺资源。
这类财富,可遇而不可求,只能靠运气。而且这些好运的“资源者”往往不懂如何经营资源,他们的财富不具可持续性,不能增值扩张,甚至往往是被浪费的,明星和富二代寂寞了会吸毒,遗产会坐吃山空,大奖也会挥霍完毕,拆迁款往往用于赌博……
当然还有最后一条没有说,就是出售风险,如果愿意承担坐牢、死亡的风险,去偷、去抢、去骗,曾经看到一篇新闻,某人通过抢银行获得了数百万巨款,然后潜逃、隐姓埋名,做起了房地产生意,几年后家产过亿,同事也东窗事发。因此如果通过这种渠道赚钱,你获取的财富也会增加,但是承担的风险也会增加,最后还是不划算。
2. 配置者(企业主)
这种人不是资源的直接拥有者,他们往往通过脑力去设计资源的配置,通过优化资源去赚钱,企业家就属于这一类。
在奴隶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人力”(即:奴隶);封建时代的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土地”,而资本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资本”,资本的本质就是资源的配置。
从定义上来讲,企业家是从事资源的组织、管理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企业家的收入跟他配置的效率成正比,上不设限。但同时也要为自己的资源配置承担风险,下限就是破产。
为什么很多人想去创业呢?就是因为他们想从第一类人努力攀爬到第二类人。一旦从“资源者”升级到“配置者”,就意味着不用再出卖自己的技能,而是开始经营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人身和经济都实现了自由,从而实现人格上的自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者”都适合去创业。他们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眼光、魄力、创新力、机遇和资本。配置者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和数量决定了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代表了生产力水平。配置者非常需要创新精神,所谓创新就是他们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新组织的开拓以及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调配。
这里我们需要提到中国企业家的更新换代。30多年前,中国开始第一次改革开放,那时整个中国百废俱兴,当时的大环境就是最好的机遇,只要大胆出来闯荡的人,即使没有文化、没有见识,都成了企业家,这是当时的环境造成的。
1981年蛇口招商局打出的这幅标语,中国出现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生意人
而如今,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深化,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时也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欧美和日本,企业家始终是社会的精英阶层才可以担任。而接下来的中国,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理想追求,以及对创新的深刻理解,很难再成为社会的“配置者”。因此,中国的企业家正在更新换代,一些90后创业者纷纷走近我们视野,很多老的企业家也自愿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
当然,这些素养也都是可以后天创造的,比尔·盖茨在发家之前已经做了7年的程序员。所有后天的努力,“资源者”完全可以转换到“配置者”。不过,获取财富只是他们成功的标志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对社会的责任,才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
3. 资本家/投资人(幕后掌握)
这个社会的财富,看似是属于分散的“资源者”的,实际上却是归“配置者”享用的。但在本质上,更多的是属于资本家的!
资本家的定义是:以资本运作为业的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掌握了科技与运用的企业家们,能迅速的积累起巨额的财富,他们的企业对一个国家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企业组成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于是形成了垄断,而这时的“企业家”开始坐在了幕后操纵这一切,演变成了“资本家”。
“资本家”跟“企业家”的最大区别是:资本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而是在幕后操纵企业宏观思路,企业的产品是各类消费品等,而资本家的产品就是各个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并购、重组的方式,将一个企业的未来把控到自己手中,孙正义投资了马云,成全了阿里巴巴,马云就是企业家,而孙正义就是资本家。孙正义手里有N个马云,成了日本首富。再比如巴菲特专门坐在老家做投资操纵他的布局,他也是资本家。
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但是为什么叫“资本”主义社会呢?而不叫“自有市场主义”社会呢?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资本”是度量和决定一切的标准。在中国的古代,你富甲一方也没用,官员随时能把你家产抄净,你有钱也要去给权力行贿,去买官。而你只要有了权力,哪怕身无分文,一样生活富庶、吃喝不愁,所以那时是官本位。
某公司曾经说过,自己从不做研发,让市场上那些小公司去研发,如果一旦成功,就花钱买过来,如果不卖,就花钱把这个公司的几个核心挖过来。这就是资本主义。(当然无视知识产权是有问题的,正确的做法是花钱买过来)
如果你有了1亿元的资本,你可以花一千万雇上这个国家最聪明的一批人,把你的资本从1亿变成2亿,你躺在床上就赚了九千万。而这一切,只因为你在从事资本运作,你只需要够聪明和有魄力,不需要有力气、不需要花时间、更不需要长得漂亮。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第3种人赚的钱就比第2种人多,第2种人赚的钱比第1种人多。因此,第1种人在努力进化到第2种人,而第二种人在拼命进化到第3种人。
中国天生具有资本的人是极少的,大部分第3种人都是从第1种人或者第2种人进化过来的,虽然目前这种进化已经越来越难了,但还不是没有希望,因为以后会更加的困难。这就是阶级的固化,阶级间流动的减少。
每个人都在玩命探索的方法,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原因就只有两点:你的头脑有多聪明?或者你积累的资本有多少?
你想到了一个可以改进手机的idea,而且你觉得这个idea可以赚很多钱,那你要问自己,你有没有这个资金去运作这个idea?同样的idea,三星华为都可以支配更多的资金,去雇佣更好的工程师,去更好的推广,你确定不是去给这些资本拥有者蹚雷?或者是正在走向一条已经无数人走过的死胡同?具体举个例子,你做软件开发,天使投资人会不会问你一句话:“如果某巨头山寨你怎么办?”
你想开一个网店,你有没有资本去宣传?去压货?如果实力不够,要么是根本卖不出去,如果你能卖出去,那些更有实力的卖家分分钟用同样的产品把你pk掉。
同时,这也回答了另一个问题:赚钱的方法千百样,为何偏偏选择“打工”这一种?
答案是:你不打工你能干啥?你以为你出来干别的就能赚钱?几年前网上疯传送快递赚的多,我就嗤之以鼻,这种没有门槛的行业是不可能赚的多的。你愿意赚1万干这个,我分分钟找一个赚九千就干的,我再找一个赚八千的你信不信。最后,无论你是送快递还是摆摊,无论你是卖肉夹馍还是搞IT,你都会被拉到一个门槛平均收入。因为IT需要学习,赚的多一些;快递比较辛苦,赚的比IT少,可是还是比打扫卫生的多一些,就是这样。
那到底怎么样从第1种人进化到第3种人?
第一步,你要进行资本积累,你愿意打工也好,愿意自己做产品也好(有的人就自认为在创业了),先完成资本积累。这一步最重要,也是发挥大家的想象力和实力的时候了,摆地摊、开淘宝、做网站、做APP、炒股票、海外代购、开设计工作室、卖肉夹馍、给幼儿园摄影的,等等等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句话,这步就是出卖你的个人资源,就看你卖不卖的上价了,多学习吧,即使不为了文凭;多辛苦吧,只要不是出卖健康。
第二步、善用资本,用资本赚钱。怎么用资本赚钱?问你们个问题你们就明白了。如果你家开了个小饭店,每个月能赚1万,但是需要个厨师。你自己炒菜水平很高,如果自己当厨师,饭店每月净赚1万;如果雇佣一个厨师,每月花8千,饭店净赚2千。你怎么选择?
答案:雇一个厨师!这样你只要能用每月一千利息的贷款,再盘下一个饭店,那个饭店也能净赚一千了。(补充:这个饭店赚两千,还利息一千,净赚一千,数学不好的不要再给我留言了好不,知乎跟微博一个水平么)。而你,只需要这样盘下100个饭店,每个月就能净赚10万,而你这时,却在国外旅游,成了第3种人。
很多人一直在打工,他们没有成为第3种人,很好理解。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做买卖的,也有很多人还是没有钱,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做厨师,自己的妹妹做服务员,自己的老妈管收银,仅此而已。
所以,以后问自己怎么成为第3种人,就是一句话:“不要自己炒菜,雇一个厨师”。如果能用资本去赚1块钱,也比用出售自己的体力赚100块钱更符合金融思维。
另外,聪明和资本,如果你只具有其中一点,记得,要找只有另一点的人去合作,他们也在等着你!
再另外,即使是具有同样特点的人,其财富也是有差别的。同样出卖自己劳动力或者具有同样资本的人,其付出的脑力、体力不一样,所获得的收益也是不同的。就是说,两个一模一样的打工仔或者超级富二代,一个努力思考、肯付出辛苦,另一个成天打游戏睡觉,前一类还是要比后一类财富来的多的。但是聪明刻苦的打工仔总与打游戏睡觉的超级富二代比,就是给自己的人生添堵而已。
富人:是想到某些事儿,目标定下了,并为之开始筹措资源。因为这样的思维,没什么可以拦住他们做事,没钱可以借,没人可以请,不懂可以外包,限制可以规避,敌人可以和好,对手可以买通。
所谓,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普通人的提升
同时,再强调一点,如果你是个普通人,或者自认是个普通人,但是又有上进心,不如务实一点,脚踏实地的往前走。
曾经有个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儿子已经5岁,她每天要上班、做家务、带孩子。但她拥有人事部二级口译证书,每个月都有天南海北的会议翻译任务,还兼任这家口译中心的导师。
打开她的博客,已经更新了500多页,有2000多个帖子,全部都是每天她自己做口译练习的文章,平均每天两篇长的一篇短的。她坚持做这件事已经快10年了,非专业出身的她因为爱好英语而一直努力。
她说,10年前,她曾经看到一份调查报告,一个人如果要掌握一项技能,成为专家,需要不间断地练习10000个小时。当时她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天练习5个小时,每年300天的话,那么需要7年的时间,一个人才能掌握这项技能。
她说:“幸运的是,我知道自己想掌握什么技能,我只需要立马投入干起来就行了,我没有5个小时的时间,我每天只能学习3个小时,现在已经快10年了,我觉得自己差不多已经掌握了这个技能吧。”
再比如,披头士乐队在成名前已经参加过1200场演出。可是为什么你做了10年公务员还只是一名小职员?为什么在家里做了7年的饭,没变成特级大厨,反而发现婚姻到了7年之痒呢?
那是因为,你没有投入精力和热情来练习一项技能。每天上班只是看报纸、上网、应付各种琐碎任务,每天做饭只是为了让家庭正常运转,并不用专业的眼光看待这件事。
不要再哀叹大学毕业之后专业就丢了。如果从初中开始算起,12年的学校教育,就算每天学习一门技能2小时,一年300天,你也只有7200小时,还有2800小时的缺口;就算你毕业后每天坚持练习1小时,你需要10年。
为什么理工科的人更容易成功?只要他们毕业后专业对口,还是做的那点事,那么他们就等于1天8小时都在练习。这2800小时,只需要1年多就填补了。可我们很多人,工作的内容并不是在练习技能,大部分是应对琐碎的人和事,实际上,是在荒废人生。
也许你会说,我是平凡人,我不想成为什么家,只想安安分分过日子。那只是你的错觉,时间在流逝,你每天重复重复再重复的那些行为,就是在塑造你,你不想成为什么人,可是你注定会成为什么人。
每天5个小时,如果你是用来看韩剧、翻手机、玩游戏,那么7年后,你会变成一个生活的旁观者,你最擅长的就是如数家珍地说起别人的成功和失败,自己身上找不到任何可说的东西。
花1分钟想一想,曾经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每天去做这件事。7年后,你会发现你已经可以靠这件事出去混饭吃了。
哪怕你喜欢逛街呢,你规定自己每天逛街3小时试试?可能一开始你觉得很高兴,每天如此,你会发现无聊。再坚持下去,你就开始琢磨了,我逛街还能发现点什么?还能搞出点什么花样?坚持下去,7年之后,你可能会成为时尚达人、形象设计专家、街拍摄影师、服装买手……
生命中的下一个7年,下一个10000小时,你打算怎样度过?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叶身潭美国资本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